山西文化产业

2024-07-21

山西文化产业(共12篇)

山西文化产业 篇1

山西自“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确立之后,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引起了全国有关方面的关注、兴趣和重视, 乃至于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山西现象”。回顾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研究其发展现状, 总结发展成就, 不断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一些对策建议, 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山西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是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一起提出来的。2002年12月, 省委八届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强省。2003年, 省委、省政府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时, 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2003年8月, 《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 (2003——2010) 》颁布, 为山西建设文化强省工作提供了指南。《纲要》对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部署, 明确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纲要》明确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以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 充实建设文化强省的内容。到2010年, 基本建成拥有强势文化人才、强势人文学科、强势文化活动、强势文化产业、强势文化品牌, 实现文化及其产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大、文化及其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大 (“五强两大”) 的目标。

随着《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 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06年10月召开的山西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的宏伟发展蓝图, 在“三个跨越”中明确提出实现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 把文化产业作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列入全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的路径之中, 并提出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要求。可以说, 山西在如何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方面走出了路子、取得了成效、做出了成绩。

二、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7年, 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0.75亿元, 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80%, 已超过金融业占GDP总量的比重;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54%, 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76个百分点, 已逼近房地产业的贡献率。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2008年, 山西省继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不断加大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等方面的文化产业类投入力度, 全省文化产业类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20个, 比2007年增加38个;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7.8亿元, 在2007年 (61.7%) 高增长的基础上, 同比又增长30.7%, 增幅比同期山西省全社会投资高6.5个百分点;占山西省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6%, 比2007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当前, 山西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正在呈现出“四个转变”:第一, 由原来的单业推进向产业联动转变;第二, 由原来的资源依托向创意引领转变;第三, 由原来的产品开发向品牌打造转变;第四, 由原来的精品突破向园区带动转变。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不仅是把山西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想落实为战略举措的一个有力行动, 而且是山西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 体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正在走上正轨, 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是真正用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来生产文化产品, 用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来经营文化经济。

三、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1. 开展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强势文化产业活动。

近年来山西省抓住重点项目, 举办了一系列强势文化活动, 打造了一批强势文化品牌。先后组织了大同云冈恒山国际旅游节、五台山佛教文化节、运城关公国际旅游节、全球华人祭后土祠、洪洞大槐树移民祭祖、“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等重要文化活动。同时, 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整合塑造了以历史人物画展、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旅游精品展及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等为内容的“华夏文明看山西”专题品牌。同时, 还推出了一批原创文化品牌, 典型的有华夏文明看山西展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中国文化产业 (国际) 论坛、21世纪文化产业论坛、中国山西国际面食文化节等。这一系列的强势文化活动都有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有力提升了山西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

2. 推出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文艺精品原创。

山西对于文学艺术原创高度重视, 大力实施精品工程, 为山西的文化品牌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源头材料和智力支持, 不断带来生机和活力。除话剧《立秋》、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舞剧《一把酸枣》等晋商题材的系列文化产品外, 文学作品《国家干部》、《革命百里洲》, 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吕梁英雄传》、《赵树理》、《喜耕田的故事》、《文化站长》、《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电影故事片《生死托付》、《暖春》、《暖情》、《暖秋》“暖系列”、歌曲《社会主义在中国》、《Email飞出山沟沟》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感和较强现实意义的文化精品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在全国热播、热映, 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3. 培育了一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

山西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发展壮大文化企业, 形成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主导, 民营文化企业为骨干,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新格局。2007年《山西日报》发行量突破17万份, 《山西晚报》发行量再上台阶, 创造了“一纸风行, 荣耀三晋”的佳话;《良友周刊》被评为“全国畅销报刊20强”之一, 全年实现销售利润851.75万元。《英语周刊》被评为“2006年度十大创新行业报”, 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期发行量达到1658万份, 实现利税5040万元, 充分体现了小报纸办出大效益的辉煌成绩。

4. 成功地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为新兴支柱产业。

山西旅游业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2008年, 全省旅游总收入达739.3亿元, 同比增长27.1%, 旅游总收入和增速在全国分别排第14位和第5位, 在中部六省分别排第4位和第1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0.7%, 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创汇30064.6万美元, 增长35.6%, 分别在全国排第21位和第1位。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9383.8万人次, 同比增长10%, 分别在全国排第17位和第18位。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21.3亿元, 增长27%, 分别在全国排第13位和第7位。2008年山西省旅游产业影响就业198.6万人, 旅游产业对劳动就业的全部贡献率为12.1%, 意味着全省就业岗位中每100个人中就有12.1个人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

5. 打造了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创意产业。

山西创意产业的崛起堪称迅速。太原市高新区于2006年成立了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依托电子数码港, 打造山西创意产业链。目前高新区共有创意企业105家, 从业人员3000余人, 2008年实现总产值6.8亿元。2008年8月在太原高新区建立“山西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 拥有动漫游戏企业25家, 占到山西省动漫游戏企业总数的80%, 从业人员共计1081人。

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 问题和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在此引述两位省委宣传部领导同志的观点。

2006年, 在深圳举行的文博会期间, 前任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清宪曾把山西文化产业概括为“三长三短”:“一长”是山西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短处是怎么样让山西文化走出去, 怎么样发展文化产业。“二长”是山西有众多的文化人才;短处是机制不活, 人才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还不够。“三长”是山西有很好的文化产品;短处是市场经营做的不够, 缺乏营销人才和专业的经济头脑, 对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和文化产业的完整理解还没有很好的结合。

关于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省委常委、前任宣传部长高建民同志则概括为“三好三差”:“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相比、与先进省市的发展水平相比,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资源好、开发差, 没有把资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和产品优势;品牌好、效益差, 一些强势文化品牌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产品好、产业差, 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 没有形成产业链。”

五、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笔者重点提出四条对策建议。

1. 建立山西文化产业协会, 有效整合山西省境内的各种文化资源, 统筹协调省内有关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文化产业行为, 综合开发文化资源的整体价值, 形成文化资源合理开发、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文化产业协会的主要功能是及时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脉搏, 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咨询建议, 加强文化产业的行业指导, 它是为文化企业服务的窗口和组织、管理、协调工作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系统, 可以为企业和个人的文化投资、文化经营、文化消费提供服务。

2. 组建山西文化产业集团。充分发挥山西省文化旅游、报刊出版、演出、会展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重点培育旅游业、传媒业、演出业、会展业等文化产业集团, 在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出版市场、演出市场、娱乐市场等专业文化市场的基础上, 组建若干个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争取培育2~3家上市公司。

3. 在文化产业领域深入实施“科技兴文”战略, 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来加快文化产业升级, 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搭建宽广的数字化平台, 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 力争使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在开发、制作、传播等各个环节上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4. 应当加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 应当强化人才兴业的观念, 结合山西实际, 进一步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第二, 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 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第三, 要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 促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要优化文化产业人才资源配置, 鼓励文化产业人才脱颖而出。要打破各种条件限制, 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山西创业,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建民主编.2008年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李留澜主编.2009年:山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8

[3].山西日报、山西新闻网、黄河新闻网有关资料

山西文化产业 篇2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山西154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亮相文博会 投融资480亿

5月13日上午,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议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开幕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副省长张平的陪同下,参观了深圳文博会主展馆一号馆山西展区。刘云山步入山西省展区时,搭建在入口处的小舞台上,吕梁民间艺术团正在演出具有浓郁山西风情的舞蹈《红灯笼》。在运城宇达青铜雕塑前,在定襄晟龙微缩木雕前,在平定刻花瓷前,在广灵剪纸前,刘云山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对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产业活力迸发,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予以充分肯定。开展当天,以“精彩山西,魅力山西”为主题的山西展区魅力四射,观展人群摩肩接踵。

本届深圳文博会山西省展团呈现出三个新亮点:

一、党委、政府助推力度大,文化企业踊跃参展,规模超过以往各届。今年是山西省第六次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编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广电局及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等20余个省直单位负责人组成代表团。11市由各市委宣传部牵头组团,各地文化企业踊跃参加文博会,山西省参展人数达700余人,规模超过历届。

二、山西省亮相深圳文博会不再只是形象展,而是产业化程度高、生产链完整、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品。在一号馆,山西展区总面积达450平方米,荟萃了我省62家文化企业的1000余件特色文化产品。其中,包括青铜工艺品、木雕微缩制品、剪纸、布艺、堆锦、面塑、漆器、刻花瓷、陶器、根雕等,这些具有浓郁山西特色的工艺制品,设计理念时尚超前,借助现代化的展陈手段,展示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四号馆,我省展出广灵染色剪纸、上党堆锦、高平黑陶、高平绣活、闻喜面塑、稷山螺钿漆器制作技艺、平阳木版年画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与以往相比,展出内容更加丰富、档次更高、文化遗产展陈更集中。

山西文化产业 篇3

关键词:限量青铜雕塑艺术品;收藏;技艺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原山西宇达集团)是从事青铜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团公司,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国家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国家对外贸易诚信AAA级企业、中国著名雕塑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中国艺术铸造产业基地。已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是专业化创意设计制造青铜巨型大型雕塑、高端创意青铜艺术品、青铜艺术品收藏品拍卖品、青铜雕塑艺术衍生品、青铜旅游纪念品为主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化公司。拥有目前中国国内唯一的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拥有16个青铜雕塑艺术馆、拥有宇达古代青铜技术研究中心、宇达巨型雕塑放样三轴加工中心、宇达七轴机器人雕塑中心、宇达三维扫描3D打印中心、宇达大型雕塑理化试验室、宇达青铜表面热着色中心、山西省青铜雕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研发中心。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定点青铜雕塑制造企业、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定点青铜雕塑制造企业、中国雕塑院定点青铜雕塑制造企业、中国雕塑学会定点青铜雕塑制造企业、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青铜雕塑定点制造企业。是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雕塑院等知名学府的实习创作基地。被誉为中国的“雕塑家之家”。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青铜雕塑、青铜高端艺术品、青铜雕塑艺术品等产品覆盖全国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出口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士、丹麦、日本、奥地利、越南、新加坡、韩国、赤道几内亚、西班牙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

“限量青铜雕塑艺术品”是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拥有的青铜雕塑市场资源和高端制造技术的自信,以及构建中国青铜雕塑艺术高端平台的热忱而打造推出的高端艺术品牌,以限量99件为主,有别于国际通用标准制作数量在9件以内的雕塑艺术原作收藏品,但源于艺术创作或者本身就是艺术原作,具有艺术家个人艺术符号的一种实用性产品,将艺术、产品与消费有机的融为一体,已成为当代生活中一种新的消费体验与发展趋势。满足了国内外雕塑艺术品收藏的高端需求。相比较于制作数量在9件以内的雕塑艺术原作收藏品,在价位上更易被接受。“青铜雕塑艺术衍生品”向客户提供完备详细的作品信息:作品照片、名称、作者、作者艺术简历、创作理念、创作年代、材质、限量版号、作品规格、包装、证书等信息,完全按照国际惯例限量在9件以内的雕塑艺术品标准制作,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生态。而且,将不断整合吸纳雕塑家资源,推出更多的雕塑艺术精品。

宇达“限量青铜雕塑艺术品”名家名作荟萃。闻名中外的艺术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主创设计者韩美林先生,美国著名雕塑家吴信坤(Kwan Wu)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黎明,著名雕塑家、原中央美術学院雕塑系主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曹春生,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教授、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魏小明等均有佳作呈现。同时“限量青铜雕塑艺术品”有着新锐的创作理念和体现了高超的制作技艺。更是旨在将宇达青铜雕塑高水平制作推向更高层次的自信。

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篇4

欧美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后, 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产业集群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其学者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比较注重, 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多元化, 从产业集群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到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文化产业集群模式以及竞争力评价等都有所涉及。由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较短, 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研究大都集中在对某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评价, 也有个别学者从产业集群角度对一些地区文化产业进行了研究, 比如湖南文化产业集群、西安文化产业集群等, 但对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还未有学者涉及。本文从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出发, 研究集群化发展模式在山西文化产业的应用, 探索山西文化产业深化分工、重视创新, 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措施。

1 产业集群基本概念

产业集群概念是战略管理专家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提出的, 后被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我国学者王缉慈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的机构, 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中, 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这些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积聚在一起, 深化专业分工, 提高生产率, 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区域知名度增加的品牌效应、信息交换便利合作发展的协同效应以及创新能力的共生效应等等, 有利于集群内产业推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提升竞争优势。

2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山西文化遗产丰厚, 现存不可移动文物五万余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八万余种, 从2002年山西省委提出文化强省发展目标、推进产业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策的十多年来, 政府和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方面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山西文化产业得到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渐入佳境。

2.1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据统计, 近年来山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2],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加, 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太原市修建了省科技馆等五项社会公益基础设施项目, 地级市及各县文化中心、文化站建设也基本完成, 为山西人民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文化设施,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企业方面, 一批龙头企业诸如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广播信息网络集团、山西演艺集团、山西运城宇达、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山西影视集团等风头正劲。产业基地方面, 各地市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 取得了良好的市场绩效, 山西现有王家大院、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七个;产品方面, 创作了《立春》、《立秋》、《走西口》、《一把酸枣》、《粉墨春秋》等舞台剧, 推出了《太行山》等旅游演艺产品, 以及《八路军》、《乔家大院》、《走西口》、《喜耕田的故事》等影视文化作品, 这些具有浓郁山西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得到市场认可。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山西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毕竟起步较晚, 其长远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国内外文化产业竞争日渐加剧的今天, 面临着许多强大竞争对手, 山西文化产业还需要认清形势, 不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实力,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经营理念落后, 竞争力低

山西文化产业起步晚, 文化企业经营时间短, 大部分企业是看中了文化产品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开始进入, 创业期的企业自然以解决自己生存问题为第一要务, 规范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远未建立, 没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 经营理念还比较落后, 企业本身对文化产业整体市场环境和文化产品特性不太熟悉, 对市场需求关注不够, 在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挖掘文化产品内涵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 主营业务大多比较单一, 市场范围也大多局限在省内, 在与国外内同行竞争中, 自觉底气不足, 缺乏积极开拓市场精神和创新意识。

2.2.2 研发创新能力差, 处于产业链低附加值的加工制作阶段

文化产业链指从产品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加工制作、产品销售到版权贸易为止的四个环节, 这些环节保证了文化产品的顺利生产, 但是由于竞争情况和技术含量等不同, 处于产业链条不同环节的企业其价值增值能力和赢利水平是不同的。其中加工制作阶段处于产业链最低端, 利润微薄, 技术含量不高。

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 大部分山西文化产业企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其主营业务为产品的加工制作, 只有个别企业在高附加值、高创新型的研发创新阶段有所作为, 但是在技术开发、版权贸易等阶段涉足的也很少。现阶段科技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 山西本身科技基础薄弱, 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关注度也不足, 导致山西近年来文化产业虽在传统领域发展较快, 但在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企业资金的短缺、文化企业融资的困难造成科技投入有限, 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

2.2.3 高水平经营人才匮乏, 高水平专业人才外流严重

作为专业性、知识性、创新性极强的文化产业, 人才对其发展壮大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 要创造高水平的文化产品离不开有创新能力和深厚专业素养的相关人才。文化产业不是近现代山西发展的强势领域, 文化人才储备有限, 加上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山西文化人才被文化产业经济发达地区挖角或自己主动出走现象频繁发生, 经营人才和专业人才外流均很严重。目前山西文化产业队伍整体专业素质一般, 突出型人才很少, 专业型人才老龄化现象严重, 基于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担心, 很多年轻的山西学子在外学成后也并不愿意回到家乡来, 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有一定了解的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更是严重短缺。人才的不足, 影响着山西文化产业现阶段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2.4 煤炭经济的传统形象不利于山西文化产业对外拓展

一方面, 山西文化产业企业尚属于发展初期, 企业规模小, 资金紧张, 在企业宣传方面投入有限。另一方面, 多年来山西一直实施以煤炭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 导致外界对山西的影响就是“一煤独大”, 其他经济领域发展成就和光彩被其掩盖。文化艺术产业作为阳春白雪似的高雅艺术, 省外大众很难把这两个形象结合起来, 导致山西文化企业在走出去宣传自身时, 面临着无法快速改变大众形象、树立自己品牌形象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山西文化企业拓展市场的难度。

2.2.5 企业合作缺乏, 产业集聚度低

山西文化企业很多处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发展初级阶段, 同一地区企业常常经营同一种类商品, 企业之间争市场、争客户, 斗争激烈, 信息相互严格保密, 缺乏合作求赢的意识。虽然山西文化产业产值一半来自于太原和晋中, 区域集聚度较好, 但实际上, 区域内各文化企业规模小、业务单一, 空间距离较远, 依托有限的资源自我发展, 难以深化专业分工, 提高生产率, 真正发挥集聚作用, 形成文化产业高地, 打响区域知名度, 带动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3 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作为主要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产品, 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创新性特征, 是对原有文化资源的深化、推翻、改造, 是新知识应用、新思想传递的过程。文化成为产业, 是运用广播、网络、书籍、电视等对文化产品进行传播推广, 把承载着新思想的文化产品送到消费者身边, 提高消费者的精神修养。文化产品的价值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普及程度上, 普及程度越高, 价值越大。

文化产业集群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 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3]选择产业集群发展途径, 可以发挥产业集群规模经济效应、创新共生效应以及集群品牌效应等, 解决山西文化产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3.1 政府要加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

山西文化产业及其集群发展都处于初步阶段, 单个企业竞争力低, 发展思路不明确, 需要地方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从三个方面引导区域内文化企业实现集群发展:

第一, 了解市场, 找准本地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首先需要从自身特色、消费者需求以及竞争对手三方面对市场进行深度调研, 找到市场需求和自身文化契合点, 并考虑竞争对手情况, 挖掘当地文化产品优势, 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创造, 从而在市场上树立品牌形象, 逐步通过多方位的产品渗透, 建立起竞争优势, 以此吸引聚集企业。比如晋商文化非常有价值和特色, 但现有产品主要停留在古建筑参观和电视剧中, 相关的其他产品比如动漫产品、游戏产品以及其他工艺延伸品明显缺乏。如果把晋商经营过程制作成游戏、动漫, 这样有教育意义的正能量的游戏动漫产品相信会受到市场欢迎。

第二, 规划建立文化产业园区,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企业入驻。依托现有文化场馆或者文化产业基地, 根据主要文化产品产业和文化产品辅助产业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调整, 分工协调, 打造集群完整的产业链, 使得文化产业在该园区或基地呈现出各企业主攻方向明确, 优势明显, 上下游合作便利, 核心产业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 企业创新创造积极性高涨, 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第三, 打击盗版侵权, 倡导公平竞争。文化产品创新创造成本巨大, 但大部分文化产品又比较容易复制, 使得发明者利益受损。地方政府应严格执法, 严厉打击集群内外各种不法行为, 使区域内创新型企业能得到良好回报, 保障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第四, 塑造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品牌。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较高程度是品牌形象的塑造。宣传直接影响着文化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但是单个文化企业资金紧张, 品牌宣传经验缺乏, 宣传渠道较少。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或者文化产业基地管委会可以作为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塑造主体, 根据集群特色, 统筹集群内企业宣传活动, 集区域内所有企业资金, 利用专业品牌宣传公司, 采用大型电视宣传片、大型宣传活动、产品博览会、相关公益活动等方式全面宣传山西文化产业集群, 快速提高山西文化产业市场形象。

3.2 文化企业要苦练内功, 把握机会, 提升竞争力

政府提供了良好环境只是外因, 文化产业要形成集群竞争力, 塑造其集群品牌形象, 更需要区域内各文化企业的努力。

3.2.1 关注市场需求, 确立经营特色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的完善和执法的严格, 靠复制改造别人产品生存的时代会逐步中止, 企业必须依靠自身创新创造才能有市场竞争力, 但是创新时间长成本高, 成功率低, 风险大。山西文化企业要尽快转变经营理念, 放弃原先产品单一重复打价格战的低水平竞争思想, 积极了解市场, 关注市场需求, 明确自己的目标消费群特征, 发现市场热点, 根据自身优势领域, 在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方面狠下功夫, 确立自己的特色和经营目标, 做好企业战略发展规划。

3.2.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吸引人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拍脑袋决策等已经远远不能抵挡。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经营目标实现和战略规划的执行。现阶段的山西文化企业靠自身完成这个任务比较困难, 可以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方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保证企业资金运转得当, 人才得到合理使用, 企业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效果得到保证。

文化产业是知识性产业, 创新是文化企业与生俱来的使命, 创新必须依靠“人”, 因此文化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山西文化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文化企业员工都是知识性人才, 甚至许多是高学历有一定行业知名度的人才, 这些人有着较高的自我实现需求, 山西文化产业可以参照晋商管理模式, 通过核心员工持股等方式, 让优秀员工成为企业股东, 保障企业发展利益员工可以得到分享, 吸引有才华的员工加入,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经济上和精神上保证优秀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

3.2.3 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文化产品的创新创作需要智力的极致发挥, 这就要求文化企业要为人才营造一个适度宽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企业不是领导高高在上一言堂高压政策环境, 而是鼓励独立思考、鼓励批判性思维、鼓励争论、允许质疑权威、允许多样化思考的公司文化氛围, 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员工头脑挣脱传统和权威拘束,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力, 真实感知消费者需求, 深入钻研, 有所突破。

随着市场对文化产品需求上升, 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可以深化专业化分工, 集聚人才, 提高创新能力, 从而提升竞争实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集群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指出了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经营理念陈旧、人才短缺、创新能力差、产业集聚程度低等问题, 明确了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山西省文化厅.蓬勃兴起的山西文化产业[EB/OL].2013-12-27.http://www.sxci.gov.cn/Category_4/Index.aspx.

[3]李俊霞.西部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2012, 40 (5) .

[4]赵立龙, 陈学光.区域产业集群理论及演进研究述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6) .

山西的煤炭产业与未来发展 篇5

山西是能源大省,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重,产业结构的单一,特别是能源资源的枯竭,山西必将会寻求更多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也将会为山西的发展创造出一条新路。

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目前仅登记在册的大小煤矿就有3420个。其中,大型国有骨干煤炭企业有十多家,年产量2.5亿吨以上,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70-80%,煤炭洗选比重达到90%以上,其余为地方中小煤矿和乡镇煤矿,产量约占全省的一半,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平均生产规模明显偏低,煤矿安全事故主要就发生在这些中小矿,煤炭工业“多、小、散、乱”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观。产业集中度低、资源利用率低、增长方式粗放、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对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当前,煤矿产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离不开煤矿的存在,因此,合理开发煤矿资源获取可持续发展是山西的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金融危机就给了山西这样的机会。

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给山西能源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但也为山西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机遇,借能源需求低迷之机调整能源产业结构,解决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供应紧张时期无法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山西煤炭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晋电外输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成为大势所趋,煤层气,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按照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总体部属和实施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山西能源工业迎来一个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山西省积极推动能源产业集团化、清洁化、多元化、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节能降耗,促进山西能源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当然,这些是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变,对于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而言,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促进其改变与可持续发展。在山西省的十二五报告中提到:以构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力争到2020年,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全面提升。同时,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现在,山西在地方已经开始推行收购中小型煤矿的措施,这样做,可以把优质的煤矿资源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避免乱伐乱采的现象的出现,而且,这样的做法,可以确保有一批大型的国有企业的诞生,山西省已经想好了未来煤矿领域的发展目标:大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10个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2.4亿吨。大企业发展:促进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根据国际经验调整产业,主要有以下两点:1,生产趋向集中化、大型化。生产趋向集中化,带来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导致煤炭企业大型化。

2、煤炭资源利用趋向综合化。由于经营范围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路港航一体化、煤炭的深加工、煤炭的综合利用等联合生产经营,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国际化大型能源企业的发展趋势。

山西未来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煤炭资源,所以目前,山西正抓住国家将山西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确定了20户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4个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其中太钢、潞安、丰喜和安泰等4家企业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未来几年,山西省将加快推进太原都市圈和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目前,“百镇工程建设”已启动,今年将对21个示范镇进行集中扶持,为全省小城镇建设树立样板,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推进市域城镇化。

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山西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山西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所以山西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也是山西实现绿色转型的新道路,而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也将是山西省对于自己未来的目标与定位。以下几点是个人对于山西未来的一些想法与总结:

1,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2,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3,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4,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山西省吉县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篇6

1 扩规模拓市场提质增效,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吉县县委、县政府按照“绿色、无公害”的要求,狠抓有机化和标准化生产,发展“畜—沼—果”循环利用模式,推广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和果实套袋等先进技术,开发富锌、富硒、富钙、SOD等功能型和贴字、贴图艺术果,增添吉县苹果文化内涵和美誉度。加快大型苹果交易市场和现代化苹果冷藏气调库建设,搭建苹果营销平台,拓展市场占有空间,于台湾澎湖县和国内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设立了苹果营销窗口和品牌形象公司,在首都北京、省城太原等主要街道和大型活动中心制作户内外喷绘广告宣传推进,扩大吉县苹果知名度和声誉度。利用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林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平田整地造田、小流域治理,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新果园和进行旧果园改造,稳步推进苹果产业循环转型升级。

2 大力实施“八改十配套”工程,力促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八改”即改变经营理念、改良品种结构、改造老园密度、改善土壤肥力、改进树形结构、改建果园围栏、改革营销模式、改优果品加工;“十配套”即土肥水管理配套工程、花果精细管理配套工程、“畜—沼—果”生态模式配套工程、无公害病虫害防治配套工程、果园种草覆盖配套工程、铺设反光膜配套工程、果实分批采收及采后处理配套工程、包装贮藏及销售配套工程、技术服务网络建设配套工程、专业合作社和品牌建设配套工程。采取培训指导、样板示范、观摩推动、检查督促等方式,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完善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3 强化“科技兴果”培训工程,加速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吉县县委、县政府多方调研,召开座谈会,派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聘请果业专家前来培训指导,不断加强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了果树科技研究所,建立了科研服务队伍,负责编制全县果树科技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策划申报果业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创新性研发,开展果树良种资源保护、新品种的自育优选、繁育改良、果业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工作。依托县果业科技研究所,与国家、省级科技院所建立校、县、院所共建关系,开展果业技术交流与协作,在全县8个乡镇分别成立了乡镇果业服务站,方便科技惠农服务。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建立苹果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推行无公害生产果园档案。同时,以苹果分级现货交易,市场信息采集、發布、咨询,苹果交易中介、苹果代购代销和贮运配送业务为重点,组织全县苹果通过现代电子商务开展营销,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4 制定“科学规划”发展工程,实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省定《标准化果园建设技术规程》,重点加强苹果标准化基地建设,确立了城北垣、勒马垣、三堠—柏房垣、中垛垣、永固—大庄—匣院梁、社堤—太和垣、谢悉—桑村垣、赵村垣、文城—圪塔—克难坡垣、中市垣等10个垣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着力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果园。聘请专家、结合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劳动力转移等项目,培训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兵,加大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兵队伍建设,带动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开发生产SOD、富锌、富硒、富钙等功能型保健苹果,提升苹果品位和生产效益。大力招商引企和招才引智,加快苹果果汁功能饮品项目建设,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山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篇7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

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要明确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认为: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2]。因此,竞争力必须通过竞争主体间相互比较来体现。其次,要明确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与文化属性有关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3]。这决定了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应体现文化产业的创造力,这是文化产业核心的概念,文化产业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才华的应用,是智慧和灵感在的升华,只进行简单的模仿,就失去了文化产业的本意。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竞争力应体现文化产业的信息、知识、文化资源等无形生产要素的核心内容,而无形生产要素都是依附于有形资产上的,因此文化产业竞争力也应该体现在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和诸如教育产业、旅游产业等的相关产业上。第三,竞争力不仅是个效益的概念,更应该是个效率的概念,因此不能简单的用当前的实力来衡量,与绝对总量和规模相比,效率的指标更能体现其未来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在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就是指在特定市场环境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充分利用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创造和销售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取得社会效益和效率,以此来获得与竞争相比的优势地位。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钻石模型,从四个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竞争力。结合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我们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改造,本着科学性、客观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生产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科研创新状况、经济贡献、成长能力6大要素25个竞争力评价指标所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数据处理。本文选取了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其中,科研创新能力三个指标虽然不是针对文化产业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了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因为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强,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强。要了解山西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需要将山西和其他地区进行横向对比。为此,本文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的相关原始指标数据构建成25×31的矩阵(横行为25项统计指标,纵列为31个省市名称),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2.分析过程及结果。统计分析的基本过程和步骤是: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求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并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根据旋转后的载荷因子矩阵对指标进行分类;计算各因子得分,并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加权平均值得到综合得分。

由结果可知,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8.034%,大于85%,表明这些因子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用这5个主因子来代表原指标体系中的25个指标。

第一主因子中,人均GDP、城乡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本地区GDP的比重、城镇居民家庭家用电脑普及率、有线电视入户率、互联网普及率、国际旅游收入、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有较大载荷,称为“产业环境”因子;第二主因子中,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文化产业总产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项数有较大载荷,称为“产业基础”因子;第三主因子中,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报酬产出率、文化文物单位经费自给率、文化产业经济贡献、上缴税收增长率有较大载荷,称为“产业效率”因子;第四主因子中,在校大学生数占本地区人口比重、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比重、人均完成科研项目、研发经费占本地区GDP的比重有较大载荷,称为“创新能力”因子;第五主因子中,文化产业发展系数、文化产业增长率有较大载荷,称为“成长能力”因子。

山西省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为第十九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从各个主因子来看,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其中,产业环境、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而产业效率和成长能力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说明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生产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山西省总体科研创新能力薄弱,成为了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提升山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1.扩大文化产业规模。规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扩大规模,一是从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优先培育发展势头好的新兴文化产业,目前,社会对动漫、游戏等创意产业的需求高,并且附加值高,因此山西省要为这些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积极支持;二是通过产业集群、联盟网络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要以文化产业园区为依托,整合资源,推动文化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促使它们之间的联盟合作,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培植优质文化资源。山西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这是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因此,一方面要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更加了解山西;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的文化资源,充分借鉴北京、上海等我国的发达地区和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对山西省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提升,推动文化资源的升级,弥补历史资源的短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文化资源的需求。

3.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诸如报刊、出版、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它们的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这些传媒产业的发展,积极加速体制改革,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

4.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山西封闭保守,教育资源短缺,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大教育投资,积极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加快创意成果的转化,力求在文化产品上出精品,此外可以借鉴其它地区的做法,设立文化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新的创意不断涌现。

摘要:客观分析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和竞争状况,是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促进其发展的基础工作。本文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内地31个地区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山西省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产业环境和产业基础较差,但成长能力和产业效率较高。

关键词:山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2013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test/2013-02/19/content_2335253.htm.

[2]林本初,冯莹.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1,(3):56~57.

山西文化产业 篇8

“挠羊赛”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南宋时期。“挠羊赛”在当时的忻州,由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着,摔跤赛事一直盛行,元代以后摔跤赛事以一只肥羊做奖品,故当地人称之为“挠羊赛”。它是一项兼具人体运动魅力和地域文化魅力的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最终而逐渐演变出来的[1]。2006年,成功地将“挠羊赛”申报为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挠羊赛”又成功地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山西省文化强省战略的推行和逐步实现,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群众基础广泛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挠羊赛”在保证传承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展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打造“挠羊赛”为山西体育文化产业品牌的有利因素

1.1 有知名文化产业品牌的示范效应

山西文化产业最为突出的是以晋商为主题的文化产品享誉全国。山西晋中一带在明清时期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晋商的店铺遍设全国通都大邑,并远涉日本、西亚和俄蒙。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山西至今仍拥有保存完好的、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还有堪称民居艺术瑰宝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巨商豪宅,以及五台山佛教旅游圣地。这为“挠羊赛”打造成为山西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提供有力的典范平台。

1.2 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力资源作技术指导

山西忻州奇村镇南高村崔家被誉为“摔跤世家”,现今的掌门人崔富海门徒众多,被尊为摔跤界(挠羊赛)的“一代宗师”。“摔跤世家”以抱腿摔法闻名全国的跤乡第一代功臣崔富海,1959年10月在第一届全民运动会上为山西代表团夺得一枚金牌,他所带的摔跤队员前后共夺得奖牌50多块,在此后的系列比赛中崔富海几乎横扫全国跤坛,在民间举行的大小摔跤挠羊赛中屡屡挠羊获胜,有关崔富海挠羊的传说当地人传为佳话[2]。运动员退役后,崔富海分配到原地区体校担任教练工作,培养下一代摔跤人才。2009年6月,崔富海被山西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挠羊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年又被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挠羊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11月崔富海在老家忻府区奇村镇南高村换建起了摔跤挠羊赛文化大院。同时为“挠羊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原汁原味的环境。有这样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确保了“挠羊赛”的技术指导,这为“挠羊赛”打造成山西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1.3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匹配

山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主要有古建文化、自然风光、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和科技旅游资源五大类。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达119处之多,居全国之首。山西突出的是山西旅游文化特色,充分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精心打造“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旅游品牌,形成了一条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文化—旅游—经济链条。中国.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节影响力甚大、与五台山毗邻的忻州一带完全可以借助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节的裙带关系,大搞传统体育文化。

1.4 有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后盾

2003年,山西省委、省政府颁布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山西以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充实建设文化强省的内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文化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整合,强势人才和学科建设得到提升。全省组建了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山西省华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八大中心,八大研究中心着眼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着力于文化强省建设。山西体育文化产业应借着山西文化产业大发展东风树立目标,扬帆远航。

2 打造“挠羊赛”成为山西体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的策略

2.1 科学的评估和准确的定位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的第一步是品牌的定位。科学的品牌定位不仅能够获得消费者相应的市场反馈而且能成功地为消费者所接受。打造山西体育文化产业品牌,必须打民族牌,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区域特色。忻州有佛教圣地五台山、芦芽山、禹王洞、民俗馆、温泉度假村等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丰富,“挠羊赛”作为忻州民间风俗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三晋大地上可谓绝无仅有,如能将“挠羊赛”与忻州地区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忻州体育旅游文化,以此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旅游爱好者来忻州进行体育观光旅游,这样就可带动忻州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经济腾飞[3]。那么要做到对“挠羊赛”体育品牌的科学定位,就应对山西体育文化产业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规划。笔者认为:要想把“挠羊赛”打造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品牌,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把“挠羊赛”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娱乐休闲型产业;二是把“挠羊赛”打造成为一种励志教育型体育文化产业;三是把“挠羊赛”打造成为典型的传承与保护型产业。第一种主要依托市场,有企业运作,产业化、商品化程度较高;第二、三种主要由政府主导、民间参与,通过市场化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逐步提高产业化、商品化的比重。三条路径可并肩发展[2]。

2.2 注重创意(形成长的产业链)

2.2.1 引进其它领域和搞创意专业的人才

专业人才资源对于产业的发展起着某种决定作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创意创新人才不足,经营管理人才不多,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人才群体[7]。山西省的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创意人才严重匮乏,体育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应当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造就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人才,努力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以后的发展中山西省应注重引进经营、管理、策划、设计等其它专业类专业型较强的人才。

2.2.2 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做出优秀的项目策划和品牌创意

体育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培育离不开对特定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我们应通过好的创意解决文化资源向产业项目转换的瓶颈问题。好的创意关键是需要有开拓性、原创性和差异化的产业项目创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文化资源。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大量使用的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思想元素,这对于我们创造体育文化艺术精品应该有所启发。事实证明,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优秀的项目策划和品牌创意。

2.3 成功的市场攻略

2.3.1 政府的支持和行为干预

面对有限的体育文化资源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体育文化资源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的发展上。对政府而言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市场导向的政府组织设计。第二,提升政府执行力。第三,要明确体育文化品牌的价值,时刻注意体育文化品牌形象[4]。山西省在2010年将“挠羊赛”改名为“挠羊英雄会”,通过大众媒介在山西电视台每周五晚黄金时间段进行现场直播。这一英明举措无疑证明了山西政府对“挠羊赛”的高度重视,山西省政府真正想把“挠羊赛”打造成为山西的知名体育文化产业品牌。那么,“挠羊英雄会”在未来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山西省政府应以身作则,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管理机制;山西省政府应该还要继续加大人力与资金的投入力度。

2.3.2 积极主动传播与营销

现代体育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人际体育传播、体育组织传播、大众媒介体育传播[5]。山西“挠羊英雄会”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在山西电视台上每周五晚黄金时间段进行现场直播。纵观体育发展的历程,对体育运动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它以生动直观、色彩丰富、图像逼真的画面成为大众视觉的中心,取得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但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事件传播上,不能忽略人际传播的作用,有时人际传播的作用甚至超过大众媒介传播。因此“挠羊英雄会”还应该充分发挥每个挠羊“英雄”汉的“体育领袖”作用。山西应与其它兄弟省份联谊合作,将有相当知名度的“挠羊汉”进行培训后,精心包装,主动输送到全国各地,让那些挠羊汉们把具有典型山西特色的“挠羊赛”的各种技法和文化传播出去,让“挠羊赛”走出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4 合理开发和保护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挠羊赛”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一员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山西省相关负责的领导制定和完善“挠羊赛”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从现实和长远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促进开放,鼓励社会各界来参与“挠羊赛”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同时吸纳多方面的资金,使其达到双赢的目的;再一方面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国外体育文化产业运行中的先进经验,发展外向型的民族传统文化产业[6]。

2.5 走国际和民间并行输出的道路

古人云: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先在国内有所发展,要立足国内、立足广大民众,特别是让青少年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并让他们喜欢。否则将会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境地[6]。我们要对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有一种“平视”的目光[7]。与此同时,我们要利用体育是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通过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交流、体育明星、体育品牌进行“体育文化包装”,利用他们的国际影响力,可以把有关“挠羊赛”的内容编成体育书籍、体育影像产品、体育电子刊物等翻译成多国语言,利用好海外社团及西方汉语学校及网络平台,最终将好的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李翠霞,赵岷.对忻州“挠羊”摔跤的文化学考察[J].体育学刊,2010(2).

[2]杨武.广西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学报,2010(8):142-145.

[3]闫增荣.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4):50.

[4]马梅娜,贾静.文化品牌营销的政府行为———以古城西安为例[J].大众商务学报,2009(8).

[5]肖焕禹,冉强辉,陈玉忠.现代体育的传播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J].体育科学学报,2004(9).

[6]王海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山西文化产业 篇9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无烟产业, 已成为美日韩等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开始重视并研究文化产业发展也是近十年的事情, 而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虽然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文化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 差距很大。而且, 我国各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省份多集中在北京和沿海等地区, 中部和西部相对落后, 导致总体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因此,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规划的主要内容。本文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文化产业研究, 试图构建文化产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并以山西省文化产业为背景, 揭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趋势特征, 最后进行总结和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二、文化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当人们物质条件得到满足时, 才会有精神层面的需求。而文化产业正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达到一定水平时, 才开始蓬勃发展的产业, 是属于精神层面消费的产业。因此, 文化产业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而这种制约是通过文化消费需求实现的。一个地区的文化消费需求水平, 直接刺激着这个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而

文化消费需求是受教育水平制约的,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育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大小。当然, 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 表现在政府投资力度,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与否, 直接决定了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具体关系如图一所示。该模型由文化产业、政府投资、经济发展、文化消费需求四个主要变量构成, 教育水平表示辅助变量。而四个主要变量又可构建成各自的子系统模型, 即文化产业子系统、文化消费需求子系统、政府投资子系统和经济发展子系统。

由图1可以看出, 政府投资多少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政府投资增加,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加快, 政府看到成效, 会进一步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一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教育水平也越高, 其文化消费需求越大, 从而会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可以建立为经济子系统, 如图2所示。文化产业收入增加, 使省内GDP增加, 提高居民人均收入,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会相应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比例, 增加文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需求。同时, 政府引导文化产品市场导向, 也会使文化产品需求发生变化。

文化产业发展模型中政府投资部分可以建立政府投资子系统, 如图3所示。政府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 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收入增加不仅会使地区GDP增加, 还会提升文化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文化产业发展模型中文化消费需求部分可以建立需求子系统。人均国民收入, 不仅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文化消费需求, 还会通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来促进地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发展模型中文化产业部分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子系统。政府从文化产业对地区GDP的贡献率大小决定文化产业接下来的投入比例, 而运用系统动力学, 进行政策模拟, 研究文化产业各层次的投入比例, 探索最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 并未建立综合的系统流程图, 模型还需待修正。在今后的研究中, 为了验证模型有效性及提出相应政策, 还需要建立系统流程图, 并不断修正完善。

三、研究动态及难点

本文只是建立了文化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 并未进行实证研究, 模型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在今后的研究中, 将针对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获取相关数据, 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优势, 提出假设性政策, 探索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其中, 对山西省文化产业内涵的界定、相关数据的获取及模型修正将是研究的难点。

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 山西省提出转型跨越发展, 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文献较多集中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 而将文化产业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涉及。本文从系统动力学原理出发, 研究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探索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

参考文献

[1]张春香、刘志学,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分析》, 《管理世界》, 2007年第5期 (152——154) ;[1]张春香、刘志学,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分析》, 《管理世界》, 2007年第5期 (152——154) ;

[2]王业球、周晓宏、凌利, 《区域文化产业链系统动力学分析》, 《科技和产业》, 2011年4月第11卷第4期;[2]王业球、周晓宏、凌利, 《区域文化产业链系统动力学分析》, 《科技和产业》, 2011年4月第11卷第4期;

山西文化产业 篇10

酿醋之源在清徐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被列为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清徐县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是全国最大的食醋生产基地,所产老陈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号称“天下第一醋”。清徐醋史源远流长,有民谣称“自古酿醋数山西,追源溯流在清徐”。

相传清徐醋始于尧帝时期,距今已四千余年。据史志记载,尧帝在迁徙过程中曾在清徐尧城建都定居,后因水患太甚迁河东平阳。在尧城一带当时生长着一种叫“荚”的酸性植物,尧帝命天文官依据荚的生长规律和气候变化制定出历法,同时还用此草取酸制成调味品,这就是原始的醋。

直至后来,清徐醋在春秋战国时便以陈年白醋而闻名。清顺治年间,“美和居”醋坊首创熏醅工艺,使陈醋的色、香、味俱增,“山西老陈醋”因此而得名并名扬天下。明清至民国初期,清徐酿醋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美和居”“聚庆成”“宝丰裕”“益源庆”“通德如”“永泉玉”等30余家老醯坊……正是因为悠久的酿醋历史,2006年5月,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徐酿制的老陈醋酸味纯正柔和、口感醇厚、微甜爽口、回味绵长,曾获1924年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优质商品一等奖。目前,清徐县有QS认证的酿醋企业36家,产品有老陈醋、陈醋、熏醋、白醋、保健醋、风味醋六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有水塔、紫林、东湖、王氏、来福、益首、寇准、不老泉等商标,其中水塔陈醋、老陈醋获得了中国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品牌、国家免检产品三项殊荣。清徐也因此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陈醋之乡。

清徐老陈醋酿造技术对我国食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如今,清徐醋远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举办太原中国(清徐)国际醋文化节,更多海内外民众都有机会可以品尝到口感醇厚、酸味纯正的食醋。

文化就是生产力

山西人精于酿醋,更嗜醋如命。究竟是因为产醋才爱吃醋,还是因为爱吃醋才酿醋,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连山西人自己都有些纠结。总之,醋是山西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民间就有“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的谚语,更有调侃山西人“缴枪不缴醋葫芦”的典故。清徐县作为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凝聚着山西人尤其是清徐人深厚的历史情结。醋在山西人眼里,已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而是代表了山西的历史和当下、祖先和文化,更融入了养生保健、益寿延年、平衡人体、体味百态的理念和探索,形成了内容博大、丰富、深厚的醋文化。

山西人杰地灵,物阜天成,地下有煤炭,地上有文化。长期以来,山西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煤炭资源的开发一直是山西发展进程的发动机、主引擎,可以说,山西因煤而兴;但是长时间、高强度的资源开发也给山西留下巨额的负资产,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污染、社会发展滞后、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等,换言之,山西因煤而困。山西人意识到,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除了地下的煤炭,我们还有历经岁月积淀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山西提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其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正是重中之重。

2011年5月6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山西调研时,十分关心山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他强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像挖煤一样挖文化”。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非常重视文化发展,他说,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战场,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像重视地下资源一样重视文化资源,像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

醋文化作为山西晋商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提高清徐醋在全国醋业的品牌号召力,充分挖掘、整理和延伸清徐醋文化,形成一套系统的醋之历史文化和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显得十分紧迫。

晋善晋美,醋处精彩

清徐老陈醋是清徐人的无形资产,是山西的“金字招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弘扬醋文化,搭建醋业交流平台,引领醋业全面升级,实现醋产业与醋文化共赢发展,清徐县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将清徐醋不断推向省外、全国乃至海外。

从2007年起,清徐开始举办醋文化节,至今已是第五届。醋文化节的举办大力推动了清徐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清徐中国“醋都”品牌形象,加强了与其他地区醋业的交流合作。连续五届的中国清徐醋文化节已经在国际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在“2009全国节庆会展工作会议暨中国会展(节庆)创新发展论坛”暨“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节庆会展(评选)颁奖盛典”上,“中国清徐醋文化节”荣获了“全国知名品牌节庆百强”殊荣。

此次中国太原(清徐)国际醋文化节在继承过去几年特色的基础上,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国内外醋品牌企业共同参与,挖掘清徐醋文化内涵,彰显醋都建设成就。活动中,清徐不仅展示出作为中国“醋都”的龙头风采,让国内外的朋友品尝老陈醋的独特风味,更让大家体味到了清徐醋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了中国“醋都”的四射魅力醋文化节的举办也将推动清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产,将传统醋业向现代高科技方向转型,由单一调味品企业向保健养生品方向转型,由地域品牌战略格局向国际品牌战略格局转型,实现清徐醋业的产业升级、效益优化和品牌突围,引导清徐醋业不断向保健、绿色、高端方向发展,做大做强陈醋品牌,展示太原“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的城市核心价值观。

清徐为醋产业和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做的远不止如此本着“晋善晋美”的理念和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要求,清徐县委、县政府在打造“文化名城、醋都葡乡”,建设都市南部新区、新型产业基地的过程中,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品牌建设,使清徐醋业发展在产量、品种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清徐老陈醋已成为清徐乃至山西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食品和保健品品牌,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为了保护清徐老陈醋这项传统工艺,清徐积极努力,于2006年6月9日,申报清徐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让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有了可靠保障,同时也惠及清徐醋业的发展,打响了老陈醋这一文化品牌,使得山西老陈醋这一民族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2月,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复了《太原市食醋产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以食醋中有益微生物菌种提升和利用为核心,建设国家级食醋产业创新基地,争取“水塔”“紫林”两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

清徐县委、县政府表示,将以《太原市食醋产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清徐醋产业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紧紧抓好清徐县食醋工业园被确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发展机遇,依托品牌优势,以食醋产业为主导,以食醋工艺传承创新、食醋产业文化发掘、产品附加值提升、技术装备现代化、卫生安全水平提高、营销管理模式创新为支撑,不断提高清徐县食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争取早日把清徐县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食醋产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

山西省醋产业协会会长回应兑醋门 篇11

而从事传统发酵食品研究的北京一轻研究院研究员鲁绯博士则表示,目前我国食醋一般分为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两大类,准确地说,在醋行业里没有“勾兑醋”这样的说法,勾调、调制是食醋行业的正常工艺。而在配制食醋中,可以加入食用级的冰醋酸,如果企业用的是工业级冰醋酸,国家是有相应的标准方法的,可以通过检测查验出来。

曹文杰介绍,目前爆出山西陈醋95%是勾兑信息的山西金醋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兼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已经辞去了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的职务,山西省正在进一步加大正面宣传,“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就把山西陈醋的招牌毁了”。

问题1 能不能加防腐剂?

防腐剂之说把新旧标准混淆

王建忠此前说,市场上95%山西陈醋是勾兑醋,只要看成分里是否有苯甲酸钠,就可断定是不是山西陈醋,因为老陈醋不用添加任何防腐剂,取消保质期,这是山西老陈醋的根本特点。

曹文杰说,山西老陈醋有现行的国家标准,规定允许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总酸度在4.5度以上的,都是山西老陈醋。今年1月协会制定了新的山西老陈醋产品质量标准,目前已上报给国家标准委审定,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正式颁布。新标准把老陈醋总酸度由原来不低于4.5度提高到不低于6度,拒绝添加任何防腐剂。

“王建忠是把山西老陈醋的新标准和现行标准混为一谈了”,曹文杰说,就目前现行标准而言,加不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并不是判断山西老陈醋的方法。

问题2 加防腐剂必要吗?

加了防腐剂并非不安全

北京一轻研究院研究员鲁绯博士表示,当其他成分含量一样时,总酸度越高,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越好。因此,当食醋总酸度大于6度时,企业可以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防腐剂,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的标准中对此没有硬性规定。

醋有不同的总酸度,主要是满足不同的消费需要。不能说加了防腐剂,就不安全,事实上很多食品都需要加防腐剂,只要按照国家标准就行。

曹文杰说,6度以下山西陈醋加防腐剂,主要是防止变质。至于新标准修订酸度提高到6度,不再加防腐剂,曹文杰表示,当时的标准制定与历史环境、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有关,而且任何标准包括各种法律也是要不断修订的。只要新标准没有正式实施前,一切都是以现行标准为准。

问题3 加防腐剂就是勾兑?

加防腐剂并非就是勾兑醋

曹文杰表示,“把醋里加防腐剂就认为是勾兑醋,是一种概念错误”。

他解释说,醋行业内有勾调工艺,但“勾兑”和“勾调”完全是两码事,勾兑是生产者不用纯粮酿造,采用冰醋酸勾兑,而勾调工艺是指把各种口味不同的食醋,勾调成口感一致的食醋,这也是用酿造出的不同口味食醋调配而成的。

鲁绯博士也介绍,防腐剂的使用与食醋是酿造还是配制的没有因果关系。酿造食醋可以使用防腐剂,配制食醋也可以使用防腐剂。调配是食醋生产中正常的工序之一,是为了使每批次产品的质量相对统一。

问题4 工业冰醋酸检不出?

检测游离矿酸防工业冰醋酸

此前有说法称,一些厂商生产的配制食醋选用的是工业用冰醋酸,但使用的是食用冰醋酸还是工业用冰醋酸,目前无法鉴定。

鲁绯介绍,工业冰醋酸属于非食品原料,如果企业加入,就是属于非法添加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食醋中有游离矿酸指标的检测,就是为了防范非法使用工业乙酸的检测。可以通过核磁共振的方法,检测碳14的含量来鉴定。

常规的快速定性检测方法,主要是检测醋里是否含有游离矿酸,醋里是不能含有这种物质的,目前对于市场上的配制食醋,都会检测游离矿酸的项目,以防止工业冰醋酸混入。

山西风电产业发展观察 篇12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及环保事业的发展, 风能发电在商业上将完全可以与燃煤发电竞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雅各布森 (Mark Jacobson) 等人甚至在2001年8月24日美国《科学》杂志上称, 如果加上燃煤对健康和环境产生的间接影响等因素, 火电的成本早已超过风电。

山西风电产业成长之路

国家风力发电的高速发展, 给山西省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山西地处黄土高原, 山多沟深, 地势起伏不平, 地面气流受地形影响, 局域风资源较为丰富。另外, 山西电网分布较密, 接入电网也极具有利条件。

1984年5月, 在山西省经贸委、山西省农村能源领导组办公室扶持和山西省农机推广站共同努力下, 在神池、静乐、偏关、朔县等地的边远山区, 试验示范推广了小型风力发电机30多台, 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2年6月至9月, 有关部门、风电专家以及规划编制单位到山西5个市25个县对场址、变电站、气象站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收集了25个风场6个月的实际测风资料, 根据地质、交通、环境等条件, 确定朔州地区、忻州西部各县、大同北部、五台山区域以及中条山区等地区为山西适宜建设风电场的地区。

2004年, 通过普查、局部树测风塔宏观测风, 并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 对山西省风能资源进行测试, 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级风能资源评价和风电规划工作。最后选定右玉、平鲁、新荣、神池四个地方做为风电场试点, 并于2005年底进入订货、开工阶段。

2008年8月, 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右玉小五台风电场、平鲁败虎风电场总装机7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这是山西首批投产发电的风电场, 实现了山西省并网型风力发展零的突破。到2009年6月底, 山西已有右玉小五台、平鲁败虎及左云五路山3个风电场并网发电, 安装了60台1 250千瓦和33台1 5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 总装机容量达124.5兆瓦。

专业人士介绍, 单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 火力发电是先由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热能变成机械能, 机械能再转化为动能, 而风力发电直接就由风能转化电能了, 所以从生产运营方面来说, 风电相对火电比较简单, 而其环保、可持续发展、洁净等优点就更是优于火电了。右玉风场的风力发电设计院相关人员算过一笔账, 右玉和平鲁两个风场总装机共7.5万千瓦, 每年可发电1.34亿度电, 节约标准煤4.08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8.7万吨, 由于无燃烧, 氮氧化物、粉尘都为零。

山西风电建设存在一些不利条件, 一般风电场上风车都成矩阵式排列, 这种排列只适用于平原风场, 如新疆达坂城, 而山西是山地风场, 建设难度比平原风场大很多, 山西建风车选址都是在山梁上, 最困难的是冬季不能施工。例如右玉风场所在的地区从前一年的11月份开始上冻, 第二年的4月才可以施工, 温度太低、太干燥都会影响到设备的质量。另外, 山西只在与内蒙古接壤处有一带状区域属于风力较丰富区, 被人戏称“从内蒙古刮剩下的风”。这样看来, 山西的风能资源比较差, 只有局域风还好一些。

山西风电发展规划

未来, 山西省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将逐步改善。到2015年, 预计山西省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 200万千瓦。按照山西省风能资源分布情况及电网结构特点, 到2015年风能发电产业规划将形成大同、朔州、忻州、晋南四大基地, 规划总装机700万千瓦, 预计投资约700亿元, 届时年发电量约达140亿千瓦时, 占到山西省自用电量的7%。到2015年投产及开工风电装机达到600万千瓦以上, 其中投产风电装机400万千瓦, 年发电量达到80亿千瓦时, 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左右。

山西省现已编制完成风力发电规划, 计划到2020年, 山西省将建成19个风力发电场, 总装机容量230万千瓦, 年发电46亿度, 同燃煤发电相比, 每年可减少煤耗300多万吨。

山西风电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2009年11月, 由太重集团生产的山西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风电机组在大同市新荣风电场的山顶上成功并网。在这之前, 山西省企业并不具备兆瓦级风电整机产品的生产能力, 只能生产风电产品的主轴、增速器等配套部件。在山西省大力推进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太重1.5兆瓦风机的诞生彻底结束了这一历史。

太重风电机组项目于2008年底立项, 从研发、生产, 到安装、调试、并网运营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创下了国内外的最新纪录。此前, 国外研发生产风电样机一般需两年。太重曾经与丹麦、印度、德国的外商谈判引进风电整机技术, 结果发现, 光技术引进费用就高达5000万元到6 000万元, 且外商对合作企业还有很多限制和约束。为了迅速进入风电领域, 太重集团主要领导毅然决定, 利用太重多年积累的整体优势, 自主研发。最终, 太重用国外同行一半的时间、三分之一多一点的经费, 完成了这次自主创新的跨越。

目前, 太重2兆瓦风电机组也正在研发当中。

除太重外, 山西还有中船重工电机科技股份公司 (原太原汾西机器厂) 可生产为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的850千瓦, 800千瓦, 1 500千瓦, 2 000千瓦的发电机, 2001年进入风电领域的铁道部永济电机厂, 现在可生产为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的600千瓦, 750千瓦, 800千瓦, 1000千瓦, 1 500千瓦, 2 000千瓦发电机, 目前正在研发3 000千瓦发电机。

截至目前, 全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约80家, 预计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 000万千瓦, 而风电装机规模大约为1 000万千瓦左右。从发展的角度看,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目前, 我国风电机组制造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数量多、规模小, 自主技术研发力量不足, 特别是真正具备整机制造能力的企业数量还较少。

上一篇:电子制动系统下一篇:除尘器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