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转型

2024-09-16

山西经济转型(共12篇)

山西经济转型 篇1

摘要:山西经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山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转型发展的突破点在于非煤产业;非煤产业的突破点在文化旅游产业。

关键词:山西经济,发展现状,主要问题,转型发展,机遇,文化旅游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作为资源型省份,山西的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如何走出发展困境、实现振兴崛起,转型是一条必由之路。如何进一步找准方向、实现有效转型,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重要突破点。

一、山西经济发展现状

山西经济兴于能源,却困于能源,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从山西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数据看: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山西经济大幅度下滑,1999年经济增长7.3%,全国倒数第三。2008年下半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2009年山西经济增长5.5%,全国倒数第一。近三年来,在经济持续下行、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的大背景下,山西经济再次跌入了深谷:2013年增速8.9%,全国排名降至23位。2014年增速仅为4.9%,直降至全国末位。2015年一季度增速更是低至2.5%,全国排名垫底;全年增速3.1%,全国倒数第二。2016年上半年增速3.4%,继续保持全国倒数。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维持在7%左右。如2015年,全国经济增速6.9%;2016年一季度、上半年均为6.7%。可见,山西的经济增长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图)。—

在经济新常态下,处于转型期、换档期、阵痛期的山西经济不断深幅调整,已经跌入谷底。山西经济发展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二、山西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一)山西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从短期看,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炭价格持续下跌,2015年12月吨煤综合售价与2011年5月最高点相比,每吨下跌431.8元,下降65.8%;企业效益深度下滑,2015年煤炭行业累计亏损94亿元,同比减利增亏108亿元;工业企稳回升基础不牢,仍在负增长区间运行。从长期看,经济发展规模不大、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等矛盾仍然突出,“一煤独大”没有实质性改变,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生态环境脆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等等。

2016年以来,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对山西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尤其是“去产能”,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第二产业中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占比达到75%以上,几乎主要的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见,山西的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复杂、困难更艰巨。

(二)转型是山西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这是全省的共识。多少年来,山西一直在提转型,但转型一直在走一个怪圈。煤价一上涨,全民挖煤,转型的事情,立即烟消云散;煤价一下跌,经济下行、财政困难,转型的事情,就成为头等大事。从根源上来看:煤炭市场好的时候,无心转型;市场差的时候,无力转型。目前,“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的山西经济,GDP增速在全国倒数第一、第二,已经再无退路,必须重拾信心、直面危机、快速转型。

三、山西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积极融入国家区域战略

2015年9月,国务院颁布《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分工方案》,批复《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明确了山西在整个区域结构中的战略地位,更多地将山西纳入到环渤海和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当中,使山西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利于拉动清洁能源、高铁装备、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有利于转移产能过剩,更为山西融入国家区域战略、实现新突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发展良机。

分区域来看,山西各市也有相应的发展机遇。如临汾、运城融入“黄河金三角”。(其中,运城还是“中原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三个国家级经济示范区叠加的地级市,在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大同融入“长城金三角”(大同、张家口、乌兰察市),等等。

(二)相关政策强力支持

2016年4月,山西省政府正式发布《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6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牵引作用,标志着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进入第二阶段,全面铺开、深入推进。《实施方案》部署了“8822”计划,涉及80项重大改革,80项重大事项,200个重大项目,20个重大课题。内容涵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金融振兴、民营经济、财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农村改革、脱贫攻坚、民生保障、政府自身建设,以及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等各个重点领域。《2016年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以土地、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驱动为重点,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安排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着力破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难题,重点部署了“2455”重点任务,20项重大改革、40项重大事项、50个重大项目、5个重大课题。2016年4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提出“打造国内重要制造业基地”的目标;5月,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山西融合环渤海地区的实施意见》,全力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出打造综合能源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生态绿色产业基地,成为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新引擎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6年7月,山西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在2020年之前构建“天字型+网络化”服务业布局,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11个生产性服务领域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10个生活性服务发展,到2020年,山西将建成中部地区旅游文化强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金融大数据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

从国家支持力度来看,2016年2月,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再获重大授权,山西省成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之一,也是国家电网公司覆盖区域第一个全省域电改综合试点省份。4月,国土资源部把煤层气勘查开采的审批权下放山西,这是全国首例,也是国家在简政放权给山西省的具体举措。

以上这些政策的推出和落地,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山西省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三)转型升级累积效应不断显现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年少有的困难,山西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总体来看,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新动能不断聚集释放,好的势头逐步巩固加强。2016年上半年,山西省GDP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7.6%,继续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出口增长13.4%,投资结构、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和钢铁产量分别比同期下降14.4%和4.8%,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47.7%和48.5%。“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的势头逐步巩固加强。

(四)新一届省委提出重大发展思路

新一届省委鲜明提出“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一个指引是坚定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一手是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一手是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向好。两手都要硬。在经济建设方面,新一届省委强调山西经济一定要转型升级、浴火重生。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直气壮地抓发展第一要务;提出“创新驱动十项规划、转型升级四大措施”,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路。总体目标是“重塑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

四、山西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应为非煤产业文化旅游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总有枯竭的时候;文化旅游是取之不竭的宝藏,不仅可以重复使用,而且越深耕细挖就越丰富多彩,就越有收获。所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山西省确定的七个“非煤”产业,第一产业就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将是未来山西经济转型发展重头戏、排头兵。

(一)文化旅游的总体优势

山西是文化大省。山西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年。山西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45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有全国75%的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物。

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三个一”代表了山西古文化的精粹。“一座都城”,即临汾襄汾陶寺遗址,树起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伟大丰碑。临汾襄汾陶寺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认定为“帝尧都城”,使尧文化走出传说成为信史,是中华文明最早、最有根据、最完整和最庞大的社会文明遗迹,把我国历史至少再向前推进了500年,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最新的重要支点和基石。“一堆圣火”,即运城黄城西候渡遗址,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了100万年。运城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其出土的石制品、“火烧骨”等人类活动印记,展示出180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能力等细节,比我们熟知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用火要早100万年,也把我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一缕曙光”,即运城垣曲的“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推进了1000万年。运城垣曲发现的4000多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被专家认为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有力质疑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证实了人类远祖很有可能起源于中国,起源于山西。

山西是旅游大省。黄河根祖文化有尧、舜、禹、夏的古都遗址、武圣关公故里、洪洞大槐树;佛教文化有始建于北魏的云岗石窟、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明清时期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有平遥古城、中国金融业鼻祖“日升昌”票号博物馆、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等;在中国建筑史上称奇的有北岳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等,近年来,以八路军总部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和以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旅游也日趋成熟。

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挖掘潜力巨大,这是山西旅游的特点。主打的文化旅游牌有古建佛教(五台山、北岳恒山、大同云冈、应县木塔)、晋商民俗(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常家庄园)、黄河根祖(洪桐大槐树、运城关帝庙、临汾尧庙、壶口瀑布)三大系列品牌。近年来,以八路军总部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和以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旅游也日趋成熟。

同时,山西旅游文化分布相当广泛。如运城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90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古中国”文化、关公文化、善文化极具代表性。临汾有陶寺“古中国”文化、黄河文化、根祖文化;吕梁有红色文化、黄河文化、道教文化;大同、朔州、忻州有边塞文化、佛教文化(其中右玉县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以县为单位的4A级景区);晋中、太原有晋商文化、民居古建文化;长治、晋城有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古堡文化;阳泉有关隘文化、忠义文化,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市、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

(二)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

从政策支持上看,国家提倡全域旅游,2015年8月印发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提出2.5天小长假、鼓励弹性作息,全面推动旅游发展。山西“十三五”规划提出旅游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旅游经济总收入、旅游接待、人均出游率、旅游就业四项指标,要比2015年翻一番。

从金融支持上看,2015年10月,山西旅游局与10家金融机构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赢得了金融支持的全力支持。

(三)文化旅游发展的初步成效

从数据上看,山西省旅游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1300亿元,2012年1800亿元,2013年2300亿元,2014年2720亿元,2015年3447亿元;年增长率连续保持20%的增幅,2014年增长23.5%,2015年增长21%。2015年,山西资源型企业转型旅游业215家,总投资320亿元。异军突起的旅游业,已经使山西的经济转型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从案例上看,最成功的转型案例是晋城皇城相府的三次转型。皇城相府村从传统农业转型到煤炭工业,从煤炭工业转型到旅游产业,再从煤炭工业转型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如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成立宇航客车厂生产纯电动公交车;如生物制药行业,相府药业已经在新三板挂牌),三次转型非常成功。皇城相府村2015年旅游门票收入1.7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700多人的村庄,拥有25家公司、60多亿元资产;村民收入从90年代的500元到2015年的5万元,20年增长100倍。还有很多成功转型的典型。如临汾的云丘山、晋中绵山,同样是从煤炭行业成功转型;平遥古城的“又见平遥”,目前正在准备二期;再如,被评为2015年“感动山西”特别奖的晋城“沁河突围”团队,17个煤炭村抱团破冰打造古堡旅游文化,是山西村域经济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和突破。

从影响力上看,2016年,山西以申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评选活动为介,通过山西卫视在国内推出第一档旅游城市品牌推介竞演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这档节目以“给你一个去山西的理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全新比赛方式,11个市的市委书记、市长领街真人秀,亲自登上舞台推介自己的城市。同时,节目特邀社会名人、营销专家助阵,通过多种形式、独特视角,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美景、民俗民风、地方美食以及未来的旅游发展规划,让更多的人认识山西,了解山西,爱上山西。《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山西文化旅游的影响力。2016年8月31日,大同以“山西旅游大联欢----让旅游快乐起来”为主题,成功举办2016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代省长楼阳生明确提出要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支柱产业”。

南来北往知山西,华夏文明看山西,表里山河行山西,物华天宝品山西!山西的经济发展,转型是唯一出路。同时,山西已经找到了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文化旅游,并且在不断持续推进中。我们坚信山西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振兴崛起。

参考文献

[1]杨子荣编著,李玉明审定.三晋文明之最.三晋出版社,2012年

[2]李志强.山西蓝皮书: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3]尚朝辉.转型发轫,布局“十三五”银政合作,再筑共赢路.山西银行业,2016(2)

[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金融时报,2016.3.18

[5]要维维,高于茸.我省绘就“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蓝图.山西晚报,2016.7.24

[6]杨丽鹏.山西统计局2016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黄河新闻网,2016.7.28

[7]山西晚报讯.省委召开党委会议研究部署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山西晚报,2016.8.2

[8]丁岭燕.2016山西旅游发展大会在大同召开.三晋都市报,2016.9.1

山西经济转型 篇2

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宣布,正式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更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国家有布局,山西有诉求。”山西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对媒体说,“目前,全国还有不少地区与山西的经济形态类似,国家需要寻求改革突破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已到改革关键时刻

近年来,山西省一直受到煤炭的困扰。一方面,煤炭开采使得环境污染和矿难成为山西“代名词”;一方面,靠煤炭“存活”的山西也面临着煤炭资源枯竭的隐忧。有测算称,“预计2007年到2020年,山西省5个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将有32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约5400万吨。”

所以,在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长乐看来,山西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改革试验区并不让人意外。“山西省已经到了深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既要摆脱经济上依赖上游煤炭挖掘的尴尬现状,又需要改变外界对山西“带血的煤炭”等不良印象。”

“其次,在周边的皖江城市带、河南大中原等区域“升格”后,山西省被批复为“国家层面”的区域也只是时间问题。”徐长乐说,“尤其是此次山西是以全省试验区,而不是原先预期的太原城市群的姿态出现,更凸显了国家对山西省转型重视。”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同样认为,“试验区的设立,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山西省的转型。同时,山西确实到了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

遭遇放弃煤炭抉择

山西省政府转型出发点得到了外界认可。“民生为本是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如是说。

“山西转型更重要的不是“喊口号”,而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林伯强说,“有关部门应该出台配套细则,辅助试验区的运行。同时趁目前煤价高企时,将资金转移到除煤炭以外的其他产业中去。”

“长痛不如短痛,现在还有机会二选一继续选择发展煤炭,将转型重点转向全煤炭产业链;或者利用现有资金彻底放弃煤炭,转而发展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林伯强说,当未来没有煤炭资源了,转型就只能成为“空谈”。

但徐长乐对此并不认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的转型,还是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他说,“转型中,不能一味地依赖上游开采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依赖煤炭。正确的方式还是要发展煤炭的全产业链条,打造煤化工。进而逐步衍生到发展其他产业。比如,试点碳税,发展碳金融等新兴服务业。”

山西经济转型 篇3

摘要:能源产业特别是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全球行金融危机下,作为上游产品,这一龙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现减退,同时其他省份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加,出口困难等因素也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发展,作者对山西省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在产业转型中,金融业应注意什么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政策行和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金融;产业转型

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特别是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的资源枯竭,世界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他省市煤炭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以及国家对能源出口的限制增加,就区域而言,山西的煤炭生产龙头地位发生动摇,因而也导致山西经济总量出现增长下降的态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首部中部蓝皮书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示出下降趋势,2005年中部GDP增长速度达15.45%,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04%,但是却远低于环渤海的22.73%和珠三角的35.26%。中部的具体排名是: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 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 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 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 GDP位列中部第六位。我国的能源过分依赖于山西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说明依靠煤炭能源为主体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山西必须审慎的面对自己的产业现实。

一、山西省能源生产面临的挑战和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调查表明,新疆的煤炭预测储量占全国的40%以上,其天然气、石油等综合能源的地位正在加强,神化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业的发展定位已经把新疆作为首选战略要地,目前的国家战略也把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内蒙古煤炭储量也超过山西,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内蒙古蒙大新能源化工基地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水、天然气等资源实现 就地转化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该基地产业由清洁能源、甲醇及深加工产品、煤制 烯烃及下游产品三大产品链构成,每个产品链中包含不同的产品群,通过上下游 延伸发展,到2015年将最终形成300万吨/年二甲醚、160万吨/年煤制烯烃的生产能力,构成以清洁能源、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等产品为主干的产品结构。内蒙基地已经按照建设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原则,将能源产业建设成为规模经济、技术先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友好、投资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一流的大型新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煤炭储量是168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6%,仅次于山西2654亿吨的水平。

山西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从2004—2007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21.5%、19.3%、18.3%和21%,其中重工业增速分别达21.6%、19.0%、19.4%和21.3%,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93.3%上升为2007年的94.6%,上升1.3个百分点。在一定的资本、人力、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约束下,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使“重”字当头的产业调整难度越来越大。迄今为止,山西生产了全国所需的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全省一年消费原煤2亿多吨,约占全国的1/10。以煤炭、电力、焦化、冶金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全省工业投资的90%以上用在重工业领域,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4.6%,煤、焦、电、冶金、化工、建材等六大传统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提高到80%。2007年轻重工业比例,全国平均水平为轻工业29.5%,重工业70.5%,而山西轻工业5.4%,重工业94.6%。重工业比重高,能耗高,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2007年全省单位GDP综合能耗2.76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十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耗占全国5.8%,而全省的GDP总量占全国的2.1%;“十五”期间,全省GDP增长85%的同时,能耗总量增长了80%。目前,工业体系的重构依旧是以煤为核心。按照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的布局,山西的目标是形成煤炭、电力、焦炭、冶金制造、化工等五大工业体系。中国处于整个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而山西处于整个中国产业链的中低端。因此,山西产业调整和升级迫在眉睫。

二、从金融的视角看山西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风险

1.煤价波动需关注煤炭行业市场风险

近几年,由于煤炭的比价优势较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突出,使世界煤炭价格快速上涨。而国内煤炭行业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带动下,投资规模迅速扩张。特别是2008年初煤炭价格快速上涨,使煤炭开采速度加快。但2008年9月份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煤炭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使煤炭行业产生市场风险。

2.煤炭企业收入下降预警煤企信贷风险

目前煤炭价格有很强的下调预期,使2008年煤炭行业的高景气趋于平淡。同时,2009年煤炭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多,煤炭增值税改革、资源税征收等政策因素将使煤炭企业开采成本增大,财务收益空间缩小,经济效益滑坡,对银行如期收回煤炭行业贷款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山西省,由于煤炭行业在当地经济中属主导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巨大,多年来一直是各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反映在贷款结构上一些煤炭企业的信用贷款占比较大。在2008年来煤炭市场行情飙升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投向不断向煤炭行业集中。从短期看尽管贷款集中于优质客户,可能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但当煤炭市场因素发生变化后,作为优势行业过度旺销的势头逐渐减弱,煤炭企业收入普遍下降,贷款过于集中便极易引发信贷风险的积聚。

3.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风险尤其应当防范

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山西省以煤炭为主业的关联客户众多,在保证贷款中大多由关联企业进行担保。由于相互担保多发生在子公司、分公司及集团客户成员之间,银行对关联企业资金的监控难度较大,并使风险未能有效地分散到关联企业体系之外。一量发生现实风险,产生连锁反应,银行贷款的担保就会形同虚设。而且,关联企业成员之间相互投资、连环投资的行为,会使企业产生资本虚增,容易误导银行扩充信用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家集团客户多家银行授信,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此外,一些煤炭企业搞多头投资扩张和跨地经营等,如山西煤业集团在全国较大城市诸如山东、海南、江苏等省市都设有分支机构,因此更加大了对其资金运作情况监控的难度,这些都将增加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4.煤化工产业面临较大风险

我国富煤少油的资源特点使得煤化项目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高位的背景下,石油化工生产成本的增加更变相地提高了煤化工产品的竞争力,这两年在我国掀起了一轮投资煤化工的热潮,总投资金额至少达4000亿元。然而,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使煤炭的替代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投资煤化工项目的企业可能面临“零利润的巨大风险,不少企业将有倒闭风险。2008年9月4日国家发展委下发的《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通知》指出,除了个别上市公司可继续从事可行性研究与开发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目前,煤化工的传统产业——煤焦化也面临着行业景气下行的风险。而且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煤化工产业在环保能耗方面仍面临环保、能耗、技术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见,煤化工项目投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投资风险正进一步扩大。

总之,在当前煤炭行业整体趋势尚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适时调整信贷策略。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合理确定授信,继续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煤炭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高度关注煤炭行业和重点煤炭企业的各种潜在风险,及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对已经预见的隐性风险贷款积极主动地进行压缩和退出,努力增强退出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超前性。

三、对山西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金融与对策研究

山西的金融业应该审慎地研究整个能源开发系统,并切实采取措施引导山西的产业结构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山西区域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不够紧密

要充分发挥山西省金融办公室和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作用,以便解决山西区域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有三:

(1)人民银行与地方产业政策制定的工作磋商、沟通交流机制还不够健全,银行信贷资金、财政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有效配置缺乏指导,也影响了货币信贷政策的发挥。

(2)缺乏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信贷风险的保障机制,政府部门要主动地出台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以便改变山西省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相对割裂的状态。

(3)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经营风险向银行信贷风险转化,而大多数商业银行在贷款时缺乏必要的公司金融分析技术加大了风险产生的概率。

因此,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信贷风险保障机制是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资源配置相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

2.要解决金融机构贷款投向过于集中的问题

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高度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尤其是在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电力等行业,而服务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吸纳贷款的能力不强。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与金融界的沟通,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配套政策,也影响了金融支持经济建设的效果。

3.处理好全国性金融机构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问题

从2008年上半年末数据看,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中,地方金融机构2544亿元,占比21.4%,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为9331亿元,占比78.6%。 贷款投放方面,地方性金融机构贷款1536亿元,存贷比例60.4%,而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贷款4288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例仅为40.2%,低于地方性金融机构20个百分点。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开户、结算等方面受到诸多政策性限制,很多财政性单位(除乡以下)都不准在地方金融机构开户。 同时,重点项目贷款优先考虑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少选择地方金融机构,导致山西地方金融机构与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间的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金融服务无论在结算方式、经营理念、服务手段还是服务对象方面多有不足。

4.创新金融工具,实行多元化投资,分散经营风险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的筹资额已经占到融资的5%左右,沿海发达城市为7%,而山西目前还不到1%。所有这些都有待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清除金融支持的障碍,保证经济良性循环。山西金融机构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要加强在新型信托组合、投资基金、各类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的创新,实现支持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壮大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白日成:《积极发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山西统计信息网,2009年2月.

山西:经济转型村民“牛”起来 篇4

西留乡位于浑源西北坡区, 坡多地贫, 产业单一, 自然资源匮乏, 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近年来, 该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创优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 从根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品”的农村发展战略目标, 并与蒙牛乳业集团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 真正铺就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之路。

从2009年起, 该乡克服重重困难, 投资620万元建成了恒泉牧场奶牛养殖园区, 现存栏奶牛48头。园区以大户为龙头, 以利益为纽带, 实行养殖经营体制, 由个体分散向集体经营转变, 走“企业+农户”经营的路子, 组建了奶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股份制, 参股户数占全乡户数的60%, 参股户分红年纯收入4000多元。经过近3年的精心运作,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山西经济转型 篇5

孝义:三下江南取真经2011-01-01 07:49:16 作者:李全明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经济日报

2010年11月5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观摩检查总结会上曾指出:‚培育一批重点县,力争‘十二五’时期形成10个以上像孝义这样的强县。‛显然,以中国百强县的身份,孝义已经成为了山西县域经济的名星。但面对国内其他位列百强榜的兄弟县区,面对省内新一轮转型跨越发展的浪潮,孝义仍旧要‚急行军‛。

如何实现在更高基础上的转型跨越,谋划好‚十二五‛发展规划,孝义在继1996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组织百名领导干部赴江南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再下江南取经。从2010年11月9日至12月1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干部120余人,再赴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高科技产业最集中、城乡居民收入最高的苏南浙北进行考察学习。

发展目标高定位 经济竞争赢先机

昆山市提出‚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县域城市之首,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昆山之路‛。长兴县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型中等工贸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城市定位,创新、开放、实干,创造了全国百强位次一年前移51位的壮举,震惊了世界。

孝义人由此领悟到:要抢抓发展机遇,争取、用足政策,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转型跨越‛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利用我省获批为国家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只争朝夕地展开政策研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一揽子政策承接方案、措施,确保在新一轮发展中先觉、先知、先行;用足用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这个招牌,努力扩大政策效应;按照袁书记指示精神,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开拓思路,创新实践,在全省继续保持率先发展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沿汾河两岸延伸拓展的战略部署,主动对接和打造融入太原都市圈的城际快速通道,接受太原的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全方位辐射,加快转型跨越进程。

提升功能布局 创新园区建设

苏州工业园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上缴各类税收、实际利用外资、注册内资‚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已经跃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动承接上海电子资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和高档轻纺等产业转移,吸引54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落户,成为全国首个县办国家开发区。

孝义人由此领悟到:要立足区域定位,提升功能布局,努力把孝义经济社会发展推向‚园区经济‛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要依托吕梁山丰富的煤铝铁资源、现有的新型焦化及铝工业项目和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新型煤化工业园区、全省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园区;依托华北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加工企业——山西铭信禽业公司和全省最大的肉鸡养殖加工企业——孝义大象禽业公司,在高阳新区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孝义乐百利特LED项目,在东许新区建设集光电技术研发、规模制造、技术展示与产业化推广于一体的全省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以沃尔玛超市、汽车4S店等项目为核心,在城北新区建设太原都市圈区域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全面提升园区的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水平。按照‚魅力胜溪湖、北方小苏州‛的发展定位,在胜溪湖周边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娱乐、购物、金融服务、高档别墅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打造孝义的CBD、小苏州。

着眼人才优势 抢占新兴产业

发展的优势,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优势。昆山市坚持‚引进一个领军人物,聚集一批精英人才,开发一批科研成果,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理念,设立亿元优秀人才专项资金,建设5个区域性人才公寓,先后引入9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6万,居全国之首。

形成了以创新创业人才为引领、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以企业自主创新为着力点的科技创新新模式,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昆山先进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孝义人由此领悟到:要着眼高端项目,瞄准顶尖人才,努力把孝义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人才创业‛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在人才引进上,要大胆推进制度创新,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每年筹措1亿元资金,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10个以上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或两院院士;引进1000名以上博士及工程师之类的人才。依托兴安化工、LED照明产业基地及冀中能源等企业,高标准打造一批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产业研究基地,提高人才和项目的入驻率。在项目引进上,主攻世界500强,继续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招大商、招强商、招能商,力争每年开工20个—30个亿元以上转型项目,形成200亿元—300亿元投资,努力打造‚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在融资平台建设上,聘请资本运作方面的专家学者,为规划、设计适合市情发展的融资模式和平台,并将投融资平台逐步与先进发达地区对接,从‚学着做、跟着做‛到‚合着做、领着做‛,逐步打造该市形式多样、实力雄厚、灵活掌握的投融资新平台。

统筹城乡发展 打造现代城市

苏州市按照‚古城居中、一体两翼、东园西区‛的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规划功能分区,各有所长地精心打造大港口、大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品牌,成为全国一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昆山市以‚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为总目标,聘请新加坡专家为城市规划总顾问,形成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点、特色功能区为配套的规划体系,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入选十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孝义人由此更加悟到: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扩容提质,努力把孝义城镇化推向‚孝河—汾河‛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十二五‛期间,要通过竞争性招标,邀请国内一流团队,立足大视野、高品位,对城市重新规划布局。同时,依托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及苏州市规划设计院,组建孝义市城市规划咨询团队,辅助城市规划决策,力争用十年时间,建设具备中国气魄、苏州风格、孝义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到2015年,主城区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达到240平方公里,农民集中居住度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努力建成山西市域城镇化‚人‛字结构中‚心腹之地‛最闪亮的明珠。

提升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强县的根本在于富民,昆山坚持把富民优先作为第一导向,大力实施‚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建立起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屏障‛,产生了巨大的富民效应,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609元和13133元。

孝义人由此更加悟到:要立足民生根本,提升保障水平,努力把孝义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民生幸福‛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依托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就业全覆盖;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困难群众和中低收入群体有住房;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将65岁以上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序列,在全省率先实现老年人社会保障全享受,努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幸福感的现代化城市。

孝义的抱负是,‚十二五‛期间,按照全省和吕梁市的战略部署,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两大战略,做好‚背靠吕梁山,融入太原圈,面向环渤海‛三篇文章,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域生态化‚四化‛进程,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腾飞‛目标,争创山西科学发展名牌,争做全省转型跨越排头兵。借他山之石,谋自身跨越,孝义在发展的大道上跑得将更有信心。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根本途径。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在新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胆创新实践,坚决消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观念束缚,把解放思想作为突破口,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继续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坚持从更广的领域、以更大的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向着更大目标奋进鼓足干劲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征程中,孝义的大跨越、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来自于一次次的思想大解放、一次次的抢抓机遇、一次次更高层次奋斗目标的激励,促使孝义的发展始终保持在向更高、更快、更强、更好目标冲刺的状态上,打破常规搞建设、敢于争先求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实现跨越。199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拉开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帷幕;在全省率先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开创山西‚北学怀仁、南学孝义‛的先进模式;从‚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到‚全国百强‛,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全省率先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孝义的发展轨迹,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向着新的目标不断奋进的历史。

但是解放思想不是一劳永逸。尤其是在当前孝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对国际国内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给孝义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严峻考验,面对新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重重阻力,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认真研究新情况,探讨新方法,寻求新途径,实现新突破,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解放思想应当是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在孝义经济社会面临重大转折和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向全社会征集意见建议,围绕目前发展问题、如何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如何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如何改进政府工作、如何推动孝义转型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等等事关孝义平稳较快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由政府主导,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在全市营造人人关心发展、全民参与发展的热烈氛围,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发展大讨论,进而掀起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新高潮。

二、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

近年来,孝义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各项事业全面繁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在2008年7月份公布的第八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评价中,孝义市由全国百强96位前移至88位。但是和吕梁其它县市一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高、发展方式仍较落后的局面,还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在更深程度、从更高层次解放思想。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科学把握和运用经济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有力地破除过去单一地依赖资源、紧靠资源发展的观念是关键所在。‚依托资源积累起步,逐步甩开资源跨越发展‛成为我们新阶段科学发展的核心和指导。以此为指导,2008年初我们全面部署了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在继续大力改造提升煤焦铝铁等传统工业产业的同时,尤其注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工业融合,以服务业为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阶段的转型。积极用政策体制保护促动,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服务业的优惠、鼓励性政策文件。用科学规划规范发展,聘请国家商务部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编制了《孝义市2008—202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孝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按照‚整合要素,聚集发展,逐步带动,全面繁荣‛的思路,以优化环境为前提,以扩大商贸流通为基础,逐步带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发展,实现服务业发展壮大、上档升级。

与此同时,痛下决心关闭了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63座煤矿,对剩余的37座煤矿实施资源整合,逐步与汾西矿业集团实施兼并重组,使全市煤炭资源整合一步到位。同时多年以来屡禁不止的私采铝铁峒口全部彻底取缔。通过对原始资源企业的坚决取缔和积极整合,有效引导和推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坚定甩开资源追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

三、进一步发挥解放思想的成果,促进全市更大规模、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

在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改革的新突破、发展的新跨越中,必须着力于科学发展,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环境,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孝义发展的新思路,完成资源型城市经济战略转型,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快改革开放。

要坚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其内涵,紧紧抓住并切实抓好‚上大项目、上新项目‛工作。所谓‚大‛,不是一味地追求规模,而是指带动力强、有利于相关产业发展,民生度高、有利于促进就业及民生改善的‚大‛;所谓‚新‛,不是孝义没有的产业、新兴起的产业照单全收,而是指符合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符合孝义发展新实际、能促进孝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通过一批‚大‛、‚新‛项目的大力引进带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市域经济发展注入更新更强活力,从而加快推动孝义科学发展进程。

要千方百计大招商、大引资,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引项工作。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招商引资理念、措施、方法及考核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科学选择、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引进新项目、突破大项目、储备好项目上。突出项目的特色化、品牌化,在做精做细、做出品牌上下功夫,真正促进产业层次提升,进而形成市场竞争力,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在解放思想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在科学发展实践中不断推动解放思想的深入,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解放思想的新境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一个大思路——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两大战略,做好‚背靠吕梁山,融入太原圈,面向环渤海‛三篇文章。

一个新坐标——‚十二五‛末,GDP努力达到720亿元,财政收入力争实现15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五年间年均增长25%以上。

这就是孝义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事实上,资源型城市孝义从‚吕梁领先‛到‚三晋一流‛再到‚中国百强‛的十多年来,总是超前规划,放胆前行。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他们交出了财政收入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86元的满意答卷。

面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孝河46万儿女变压力为动力,又阔步踏上了新的征程。

转型之魂——在思想

三下江南,登高望远谋跨越。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定式。随之而来的是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

2010年11月9日,中国‚百强‛第一名——美丽的江苏小城昆山,迎来了120名来自山西孝义的‚取经‛团队。

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无心游历美景,无暇品味美食,整日里穿梭在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高科技产业最集中、城乡居民收入最高的苏南浙北,或实地观摩,或参加培训,或交流座谈。

‚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启动。面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作为山西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孝义如何在发展方式和品位上走向更新、更高、更远?寻找差距、准确定位、科学谋划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眼界决定高度。事实上,早在1996年和2006年,孝义市就曾经先后两次组织百余名领导干部赴江南考察学习。随后的1998年孝义率先在全省举起经济结构调整大旗,实现了 ‚三晋一流‛的发展目标;2006年‚断臂治污‛后,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赢得了‚中国百强‛的称号。

三次江南之行后,干部群众逐步认识到,过分依赖资源,绝不会获得长远的、持续的发展,更不会实现科学发展。2011年新年伊始,在孝义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张旭光响亮提出:利用我省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先行先试,放胆前行。

思想大解放带来的是政府职能大转变。

首先提升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各级政府无论作决策、上项目,还是搞服务、抓民生,都力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和加快经济转型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转型项目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实行重大民生事项财政支出跟踪审计制度。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利用政府网站,‚市长信箱‛和市级主要领导接待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对群众反映的焦点、热点,跟踪督办,公示结果。全面引深村务、政务公开,以公开促落实,以公开树诚信。

其次转变的是干部的工作作风,提高的是政府的执行力。‚5加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为企业和百姓提供了全年365天不分昼夜的服务。新近设立的8个招商局,为的就是抓项目落地。除分管项目领导总协调外,相关职能部门一律高效率办事。‚谁破坏招商项目,就砸谁的饭碗‛在当地这是铁律。

政府市长郭保平强调,孝义要实现跨越发展,政府部门就必须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执行办,一切围绕落实干。

记者在山西天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董事长尹明德感慨地说:‚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我们提出来,没有不办的,简直就是保姆式的服务。‛该公司是由山东兖矿集团投资兴建,年产30万吨甲醇的化工项目。

正是有了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服务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山东兖矿、大连机床、冀中能源集团、法国欧罗福、肯德基、沃尔玛超市等大企业纷纷落户孝义,并不断追加投资。

转型之重——在产业

三步走战略,前景一片光明。从 ‚依赖资源立市‛到‚依托资源创业‛再到‚超越资源发展‛,孝义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踏实前行

‚孝义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些、更快些,在全省要率先发展。‛去年6月10日,省委书记袁纯清视察孝义时激励的话语犹在耳边。

7月1日,投资3.5亿元的中兴水泥120万吨技改项目奠基;

7月15日,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落户;

7月18日,投资50亿元的乐百利特LED项目开工建设;

9月3日,投资2亿元的全国首家县级丰田4S店入驻;

10月19日,投资1.33亿元的山西烟草孝义卷烟物流中心项目奠基开工;

……

在6个月时间里,孝义市启动实施了‚转型项目大攻坚‛。在16个乡镇上马了22个亿元以上转型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接近‚十一五‛前四年项目投资总额,平均每周都有一个亿元以上项目奠基开工。‚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规划的转型项目281个,总投资1093.58亿元。

这些低碳、环保、循环项目将是支撑孝义经济腾飞的新生力量,是孝义实施转型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年打基础‛铺开的摊子,令全市上下振奋。‚五年新腾飞‛展示的新愿景,令百姓期待。

然而,孝义的今天以至未来,经历了一个个艰难的抉择。

众所周知,以煤立市,依赖遍城的‚乌金‛,该市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吕梁市始终名列前茅。但是,‚一煤独大‛的畸形发展,造成的是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损毁的是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

10年前,当单纯依赖资源发展风光不在时,孝义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同时确立了煤焦化,煤电铝两大产业链,组建了煤电、焦化、铝工业三大产业集团,建设机焦、耐材、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此后,孝义开始了依托资源创业的历史进程。

明确提出并加以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战略是在2008年。此时,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依然是转型发展的总抓手。

‚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实施重点转型项目362项,总投资988亿元,完成投资485亿元,197个项目建成投产。煤焦化、煤电铝、煤铁钢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深度延伸。随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当地经济发展呈现五大产业支撑:

煤炭产业发展上,与国有大型企业携手,完成了12座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单井平均产能提升到97.5万吨,正在着力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

焦化产业发展上,正在规划建设的200万吨规模以上的大机焦集团,瞄准的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的焦化工业基地。

铝工业发展上,规划实施了‚一大四小‛新型铝工业项目。新型铝工业将形成该市继煤焦化之后的又一个产值超过百亿元的新兴产业支撑。

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上,沃尔玛超市综合商务区、丰田4S店、东兴五星级酒店等19个项目的开工建设,使一批产业档次高、建设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迅速兴起。

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上,以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高阳农业园区,5年投资10亿元,已开发各类农产品130项。

五大产业基地,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园区,新的园区必将加速当地经济社会大发展。

转型之根——在民生

三大指数攀升,彰显社会和谐。大办交通、大办教育、大办卫生等促进了当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普惠率‛‚共享率‛‚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城乡百姓沐浴着公共财政的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过去我是种地的农民,今天住在这水、电、暖、气齐全的楼房里,感觉自己和市民已没什么区别。‛这是虎年腊月一个寒冷的冬日,记者坐在封家峪村‚农民‛付正光家温暖的3居室客厅里听到的话语。同时,幸福的表情洋溢在他的脸上。

封家峪村——孝义市典型的城中村。如今随着城市大规模的规划建设,原来的村子已不复存在,土地置换后,21栋清一色的7层小楼,容纳了村中1600口幸福的村民。村里规划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大市场为每家每户的生计做好了打算。

这是孝义市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市全力打造的5个都市社区化农民新区中的一个。

强市的根本在于富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孝义坚持把富民优先作为第一导向。新增财力优先考虑提高工资、优先强化社会保障、优先救助弱势群体,构筑起了低保、养老、医保三道屏障,这一发展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富民效应。截至2010年底,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86元。

强市的目标在于民享。数年坚持不懈‚大办交通‛‚大办教育‛‚大办卫生‛。5年间,市乡公路里程由168公里增加到1666公里,城乡路网大幅完善,等级标准大幅提升,交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投资15亿元,新建扩建农村学校170余所、城区中小学校13所,高中教育全部进城;投资2亿元,改扩建了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有效解决了百姓看病难……仅2010年全年,市财政直接用于民生的投入就达到1.5亿元。

这一项项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使当地百姓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普惠率‛‚共享率‛的大幅提升,百姓的笑脸多了,烦恼少了,幸福感强了,失落感少了。如今的孝河人脸上‚写满‛自豪。

迈向‚十二五‛,百强孝义的视角在关注经济、关注百姓钱袋子的同时,更加关注百姓的生活质量、关注群众的幸福指数。

未来5年,孝义将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依托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吸纳解决近10万人就业,更加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就业全覆盖;率先实现困难群众和中低收入群体有住房;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全面实施‚孝〃义‛文化战略。每年投入不少于2亿元,用于教育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投资13亿元,高标准打造‚科教文体园区‛,全面提升孝河儿女的文化素养。

立足民生根本,提升保障水平,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孝义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走向‚民生幸福‛时代。

转型之梦——在生态

三张牌出手,环境走向友好。由区域限批的‚警告黄牌‛到全省环保模范城市的 ‚金字招牌‛,孝义城乡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壮士断腕‛治污、大手笔‚泼绿‛、综合整治‚创模‛,一座资源型城市正在实现着自我救赎。

环境污染曾是孝义的代名词。当地百姓也曾这样说,咱这城市够灰、够脏的,经常看不到蓝天白云。其实,不仅仅于此,这是资源型城市的共性。

如今,以一条绿色的‚飘带‛穿过城市东西为标志,孝义的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站在1500亩大的胜溪湖森林公园的景观桥上,一眼望去的绿和波光粼粼的水。让人无论如何想不到,曾经的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乱石成堆。也就是两三年时间,这个绿化面积达1200亩的森林公园不仅净化了城市空气,还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游览、健身的最佳场所,更开创了孝义市‚一湖两岸‛的城市发展全新格局,城市魅力就此提升。

同时,5年累计筹资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大手笔 ‚泼绿‛,构筑了该市新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30.7%,造林绿化率35%,城市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城市空气质量逐年向好,到2010年底,全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4天。初步实现了污染大市向环保宜居生态园林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2010年底,当‚创模‛之路让整个城市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后,孝义人捧回了全省环保模范城市的 ‚金字招牌‛,全市上下异常激动。这一荣誉来之不易,这一‚金牌‛含金量十足。

4年前,‚区域限批‛的尴尬,他们记忆犹新。4年来,‚壮士断腕‛亮剑治污,他们坚定地走过。其间,以焦化行业专项整治为突破口,损失固定资产50亿元,财政收入近10亿元,炸毁取缔各类污染企业烟囱,推倒焦炉、倒烟窑,关停涉污企业465户,彻底结束了污染企业生产历史。

生态环境的历史性转变,使孝义上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信心更足。

孝义目前的城市框架是七纵八横,城市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近20万人。而未来5年的目标: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近40万人,建成太原以南,临汾以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已搭起,利用过去10年间‚经营城市‛带来的收益和带动的社会投资,孝义先后建成了一批市政基础设施。目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高。

依托吕梁山丰富的资源,主动融入太原大都市圈,面向环渤海置身全国发展大局中加速前行,在此,生态宜居正由梦想变成现实。

放眼孝河大地,升腾着新的希望。走近孝河儿女,感受着澎湃的激情。

考察学习榆林,不仅仅是激动和震撼。“榆林大发展,孝义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省委袁纯清书记要求孝义“更好更快发展”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腾飞”目标,用五年时间,把孝义打造成山西科学发展的品牌。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全面激发发展的活力和潜力。站在全国百强的新起点上,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为动力,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域生态化,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到2015年,全市GDP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实现“翻番”目标。建成享誉全国、辐射全球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新型铝工业基地,建成辐射华北、陕北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和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全省公认最好的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产业大转型、园区大布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把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准入标准,大力发展一批低碳、循环项目,打造山西循环经济发展典范。组建孝义焦化集团,着力推进五个200万吨以上大型焦化项目建设,年内在全省县级率先开工建设;深度延伸焦化产业链条,加快建设金晖100万吨甲醇、离柳集团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等重点项目。扶持兴安化工等“一大四小”铝工业企业整合,打造孝义“铝业航母”,向铝工业高端产品迈进。加快促成太钢集团与城财集团合作,启动500万吨普钢基地建设。加快构建高端产业支撑。整合布局2-3个百亿元产值的大园区、大基地。大力扶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超高分子聚乙烯管材、贮氢合金粉、轻质莫来石等高新技术项目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乐百利特LED新光源项目,以此为带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进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整合建设现代化专业市场,建成辐射华北、陕北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加快重大项目招商建设步伐,树立“发现即发展”的理念,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对市域经济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百亿元甚至千亿元项目。在此基础上,三年内确保140项转型骨干项目全部达产达效,确保一批新的重大项目纳入后续项目库,并力争半数以上开工建设。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全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化目标,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9万,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人口集中居住度超过90%,建成太原以南、临汾以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组建市级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奖补。启动“1820”工程,即:打造一流主城区、提升8个中心镇、建设20个社区化中心村。以主城区为城镇化龙头,大力引导各类优势要素向城区集聚,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达到29万,建成全省一流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以中心镇为城镇化支点,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形成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相互融合的城镇组团。按照城市社区标准,打造20个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步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围绕建设“一河两岸”生态滨河城市,把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城市生态文明内涵。坚持环境艺术与特色建筑兼收并蓄,历史传统与现代风貌相得益彰,自然风光与人工塑造珠联璧合,深度挖掘“孝”与“义”的深厚文化底蕴,让建筑有内涵,让城市有特色。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大龙头、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集群化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五年筹资4亿元,打造全国一流的国家级高阳农业示范园区,到2015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利税达到4亿元。以此为载体,大力开发小杂粮、山药、玉米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农副产品加工品牌。以产业化牵动畜牧养殖加工业发展。重点支持壮大铭信、大象等一批千万只禽类和十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养殖业规模化、健康化发展。以规模化推动核桃种植加工业发展。重点打造30万亩核桃产业基地,高起点推动核桃加工业发展。到2015年,农民人均核桃收入突破5000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核桃加工销售基地。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大投入、大造林不动摇,加快市域生态化进程。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坚持一年投入1亿元不动摇,力争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重点打造国家级张家庄水库湿地公园和孝河综合整治工程,着力将湿地公园和孝河的水系、绿脉向城南、城北延伸,建设生态滨河城市。坚持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齐头并进,完善“以煤补林”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碳汇造林覆盖面,努力实现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单位花园化、乡村林果化的市域生态化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民生优先、和谐为本的原则,着力提高发展成果“普惠率”、“共享率”。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每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用于教育设施建设,构筑城市发展的人才培养高地。高标准推进吕梁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吸引2-3所全国品牌高校分校落户孝义市,将孝义打造成辐射周边乃至全省的高等院校集中区。全面实施“孝〃义”文化品牌战略。投资13亿元建设孝义科教文体园区。扩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皮影木偶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延伸历史文脉,发展特色旅游,使孝义人文特色旅游及生态自然旅游成为晋商文化游的重要单元。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安全发展。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本质安全型企业。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全市安全形势根本好转。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营造平安和谐的大环境。

山西广灵电厂求新进取谋转型 篇6

创新发展企业焕发生机

电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历史。70年代初建设的两台1.5MW机组,奠定了企业的发展基础。80年代末,针对广灵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用电而又缺电的实际情况,电厂又扩建了两台6MW机组,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但由于机组小、人员多、历史负债高、原辅材料逐年大幅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电厂也曾一度出现资金紧张,经营困难的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广灵县电厂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同德、迎难而进,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依靠市场的准确定位,挖掘企业潜在优势,扬长避短,创新发展,确定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热电联产、电能转化”的办厂方针,并以“达标”、“保标”为主线,以内抓管理保生存,外拓环境谋发展为两翼,很好地应对了各种危机与挑战,使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在从1997年开展的以“安全文明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双达标”活动中,企业管理日益规范,当跨入“山西省小火电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行列;1998年又荣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达标企业”称号;2000年被省经贸委命名为“先进中小企业”;2003年被评为“山西省诚信单位”;先后三次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2006年获山西省劳动竞赛集体一等功,并多次荣获市级、县级各项表彰。

集中供热环保效益明显

近年来,电厂在抓好发电生产的同时,供热工作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从1999年依托热源优势实施的循环水集中供热工程,历经13期的管网技改扩容,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供热管网已覆盖了县城各主要街道,直接受惠人口4万余人,铺设管网总长约100公里。由于集中供热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管理规范,服务诚信,得到了供热用户的普遍赞誉。可以说,管网铺到哪里,地价就升值到哪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其次,环保效益凸显,工程实施后,先后取缔及避免新上采暖锅炉150余台,年可节约原煤4.5万吨,节电600万度,减少烟尘排放4500吨,大大改善了县城空气质量和县城环保,该项目既是全县的安居惠民与民生工程,又是全县人民的蓝天碧水工程,在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的同时,还了广灵上空一片蓝天,使全县冬季出现了“室内温暖如春,室外蓝天白云”的新气象。

探索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小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发展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此,电厂厂部领导从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企业生存、有利于职工增收的思路出发,千方百计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奉献清洁能源、营造碧水蓝天、构建和谐企业”的经营宗旨,为企业指明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前进方向。2007年开始申报的生物质能热电项目,是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的绿色、环保、支农型朝阳产业,属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项目。

目前,项目经山西省发改委晋发改能源发[2008]380号文件核准。建设内容为技改2×6MW+扩建1×12MW秸秆热电机组,该项目一期技改工程于2008年7月开工建设,经过辛勤奋战,2009年6月建成投入试生产,项目二期扩建工程属异地新建,目前工程施工设计已开始,土地勘界已完成,待施工设计交图后,即可设备定货,同时土建开工。

企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缘于有一个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并沿袭了历任厂领导拼搏创业的优良传统;得益于有一支素质较高,善打硬仗的职工队伍;更得益于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始终不断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各项文体活动的丰富开展和威风锣鼓队的组建表演,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合力,为各个时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路径研究 篇7

关键词: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特征,问题,原因,措施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是解决全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要求,也是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促进经济综合发展的急迫切需求。目前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省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基地,长期以来为我国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大规模投入和大量耗费,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导致了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浪费非常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体制的创新与进一步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需要在短期内寻找到一条能缓解各项问题,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道路。

一、山西资源型经济的特征

1. 资源型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占居重要地位。山西省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逐渐形成一批以煤炭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这些城市都在不失时机地采取一些措施,千方百计地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使煤炭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2. 资源型产品在贸易中占居主体地位。山西省是国内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在我国的能源体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据了全国3/4的煤炭交易量,外调煤炭高达2.37亿吨,同时,在国内贸易中,铁合金、焦煤、氧化铝,以及生铁等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极大,即便是在国际贸易中,这些产品的地位也是极为重要的。0.81亿美元,1.91亿美元,无论是有色金属矿产品,还是生铁和铁合金,都有着很好的出口额,特别是煤炭及制成品的出口额,更是高达7.52亿美元。农产品、矿产品和初级原料也创造了9/10以上的外贸出口总额。换句话说,就是全省与整个国内以及国外的贸易联系都是由资源型产品支撑起来的。

3. 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的增长。有关学者认为,近15年来,全省新增的国内生产总值,有25%是由煤炭工业来提供的,而全部工业提供的增加值也不超过50%。如果包括能源工业高速发展和煤炭输出所带来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直接、间接贡献份额约为35%。也就是说,山西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以能源为主导的资源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次能源的产量由1.03亿吨增加到2.98亿吨,煤炭及炼焦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1/4左右,然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太过依赖,绝大多数的资金投入于资源开采,就会造成其他产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后力不足,发展缓慢。然而,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更是不可再生的,不断地开采与利用, 资源只会越耗越少,在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存在的产业链就会无以为继。更为重要的是,过度地开采矿产资源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大片的土地将会成为沉陷区。同时,由于地表植被受到破坏,还有矿产品初加工产生的空气污染物,环境的恶化会更为剧烈。若是不及早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随着资源的供不应求,经济发展变缓,想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只会越来越难,造成无解的恶性循环。

4.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代价高昂。在山西省,每提升万元的工业产值,就要耗费高达2000吨的水资源,即便是扣除电力行业后仍达800吨以上,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倍左右。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和电耗分别是全国水平到2.2倍和1.9倍,与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高出3~10倍左右。由于区域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矿产资源的群体性、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破坏。目前,全省国有煤矿和地方重点煤矿采区人回采率大致是5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回采率只有15%~20%,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如按年产煤炭3.5亿吨计算, 共需动用煤炭资源达11.8亿吨。在铁矿、 非金属矿的开采及初级加工过程中,资源损耗问题也是相当惊人。

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面临的问题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初级化和刚性化,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脱节,经济效益低效化,后续发展能力薄弱和生态环境等问题。

1.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初级化和刚性化特点显著。由于处在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山西省不可避免地会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也是发展经济最快捷迅速的方法。但是,与之相伴的必然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失衡,以及产业层次的初级化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资源浪费的程度可想而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不顾生态环境的脆弱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只注重短期效益与单一目标,却忽略生产技术的改进与经营方式的转型。久而久之, 对资源的依赖越来越重,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越发严重。经济的发展,完全是建立在支付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上。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久的。当资源的开发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各种矛盾就会爆发,社会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可开采资源减少,开采难度加大,资源型企业必然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随之而来的便是下岗失业人数骤增,社会保障压力加重。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力量薄弱, 失业人员再就业受到很大限制,前景不容乐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资源开发体制性的原因,贫富差距明显,教育力量薄弱, 人口素质不高,更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全面暴露。一些人非法开设黑煤窑、黑矿场,占用本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出了问题, 还要全国人民为他们买单,严重地危害到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这已成为影响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煤炭、化工、机械、冶金等行业依旧占主导地位,产值高达72.75%。其中煤炭一项就创造了249.36亿元的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27.19%。而且10余年来,煤炭及炼焦行业所占的比重一直再上升,平均有3个百分点。冶金和化工两个产业则分别增加了4个和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这三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造成的。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调整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存在巨大的隐患。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愈发明显,资源型经济的弊端更为突出。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山西省的经济从总体上来看是外延型的,较为粗放。资金投入在经济增长的三大方面占主导地位,元朝劳动力投入和科学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原煤产量、焦炭产量、钢产量、水呢产量都有了成倍的增长,发电量、电石产量等都几十倍的增长,而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外向度、经济效益的多方面指标则发展缓慢。可以说, 这并不是高品质的、科学的经济增长。然而这种增长方式是以资金的大量投入、 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作为代价的,已难以为继,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3.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脱节。山西省城镇职能结构以资源型工矿城镇为主, 形成了“以煤设市”和“以矿设点”的城镇格局。由于资源型产品大多都是远辐射产品,所以与区外联系紧密,布局上也要求尽可能地与区外联系便捷,多数资源型城市加工型企业不够发达,其组织结构、辐射周围地区的功能比较弱,城市经济中,真正能扛起大旗,无压力生产下游产品的企业少之又少,如此,想要形成能够在区域内配套协作的产业群体极为困难,这是山西省经济二元化结构特征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

4.经济发展效率低。从经济效益来看, 山西省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对资源产品和加工产品之间实行的“剪刀差”政策,造成了资源型区域利益下降、利益流失的现象,形成了不公平地区利益丢失、缩减的情况,造成地区利益不公平的倾斜。在价格形成市场化的改革中,加工产品的价格先一步得到开发,与之相比,煤炭、石油、电力、钢铁等产品却依然采用国家计划的形式定价, 这就造成了价格改革的不同步,价格的 “剪刀差”更为明显。更有甚者,一些加工产品按照市场的高价向资源输出地区返销,造成了双重的利益流失,使资源型地区成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补给站、后花园,自己却因利益的流失失去了资本积累和新型高效产业转型的能力。

5.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煤电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是造成山西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基本传统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地破坏。高达3400亿立方米的废气排放量,240万吨的尘排放量,以及200万吨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使山西省的8个主要城市中, 就有6个城市大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排名是第23位,环境支持系统在全国排名是倒数第二,七类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指标为全国倒数第一,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活动。高达8.6万吨的废水年排放量严重污染了地表水,造成了8条主要河流以及支流的可饮流段缩减,长度不足15%,约有一半左右的河段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还造成了地表塌陷、地裂缝、水源衰竭、土壤荒漠化发展非常迅速、森林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好多生物也受到了威胁、土地资源破坏及其严重,从而导致地质灾害加剧,水资源承载能力减弱,水源的危机日益明显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

6.经济路径习惯性依赖。资源型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从制度层面上来讲,它也属于经济制度的范畴。 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域,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的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电力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经济模式。目前,要转变山西经济的发展方式,对于资源已经形成依赖习惯的山西经济而言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三、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形成的原因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经济体制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山西省的经济结构带有浓重的计划性体制色彩,并且在资源型经济中相当的顽固。 在某种程度上讲,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结构的形成是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牺牲的结果,其所有制结构有着明显的公有制偏好。国有企业中,资源开采企业比重占据主导地位,其他的所有制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薄弱,市场化进程也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不公平的地区利益,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历史惯性十分强大。舍弃部分地区的利益,用以换取全国经济的较大发展,即便在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今天,也依旧会有极大的影响,很难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2. 发展战略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对能源及地域间分工作出了总体性的分配与规划, 提出了把山西“尽快建成强大能源基地” 的战略,“七五”时期提出了继续加快煤炭和原材料的发展,“八五”把“煤电并输”作为了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山西省能源经济发展非常快,煤、电、焦等能源以及相关的建材、煤运都有了很大增长,区域经济单向度、资源型特征日益突出。其实,能源基地设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平,而其主要是为了保障全国经济整体发展所需能源的需求。在能源基地建设中,没有能处理好能源基地建设和兴晋富民的关系,也没有能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3.思想观念原因。资源型区域往往思想观念落后,这也是造成经济转型的重要障碍之一。传统的产业布局、经济体制和经济方式使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增长太过于依赖于资源的开发,依靠传统产业、 依靠市场,形成了顽固的思维定势。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研究,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会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对本地现有资源的开发内,“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成了一种思维模式来定势。地区经济在大量的资源耗费下迅猛发展,产品开发和先进技术的更新却停滞不前,看似欣欣向荣,实则固化、定格,缺乏变通。在这种发展的模式下,区域贸易条件日益恶化,产业发展对市场导向的反应能力,对新的、 更具有需求弹性的市场机会反应越来越迟钝、越来越无能为力。在多数农村地区,“有煤可依”、“无矿不富”,这是大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思维观念,整个发展过程往往仅仅是对资源的开发及简单的初级加工。

四、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措施

对于资源依赖型区域,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这是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结构保持动态协调的必然要求。资源依赖型地区往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本具有不可再生性, 随着资源的消耗与开发,资源依赖型地区将会无矿可采,无煤可挖;同时,又缺乏替代产业,环境恶化,污染严重,持续发展的路走到了尽头。另外,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初级的产品生产,必然会导致本地区领导及公众的创新意识钝化和经济发展观念滞后,在以人才资源竞争为第一要素的国内外竞争中渐渐走下坡路,处于下风,处于劣势。为了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经济转型是最有效,也是最及时的途径。资源依赖型地区大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有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资源依赖型地区在区际贸易中流失了大量的利益,这使得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资源依赖型地区渐渐成为为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基础生产资料,输出初级产品的供应车间。而发达地区则利用低价收购的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再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返销回资源依赖型地区,获取较多的利益。其中的差额便是资源依赖型地区在区际贸易中流失的利益。此外,对人才,对新兴技术, 对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漠视,使得资源依赖型地区的优秀人才和建设资金大量流失,更进一步加剧了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转型,对于缩小资源依赖型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区际乃至国际贸易中守护公平公正利益,已经成为唯一的选择。

1.深化产业结构转型,解决经济结构太过单一的弊端。一个省的经济结构越是多元,越是多面,这个省的经济就越是灵活,越是具有竞争力。深化投资结构、投资来源、主导产业、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区域分工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出结构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多元改革,加快生产要素在体系内部的流动速度与配置效率,克服生产结构笨重,缺乏变化的特点,加强结构自我调整的能力,使经济结构能够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与改变。

2.注重知识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形成复合型的产业结构。首先,山西省应发展资源转换的加工工业, 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提高加工的深度, 逐步形成资源—加工复合型的经济结构;同时,积极鼓励知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结构。

3.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央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战略部署对于资源型区域显得更为重要。粗放型、 数量型、外延型、消耗型、污染型是山西资源型经济的总体特征。转变增长方式,是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注重内涵发展,降低物耗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其转型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 目前山西省煤炭、焦炭、电力等资源型产业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是山西省经济的主要后盾,但是,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其继续增长的潜力已经不是很大。当前主要的工作应该是稳定规模,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讲:一是争取国家政策。如提升产业素质和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政策。二是提高产业竞争力。 即通过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等措施,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提升新型化水平。即通过打造煤焦等现代化商务平台,不断提升新型化水平。

(2)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 历史上,山西装备制造业曾经是那么的辉煌,资料显示,1971年,曾经创造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3的产值,成为当时山西工业最大行业。在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山西机械装备工业是最大行业。 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山西装备制造业开始了滑坡,一大批机械装备工业企业陷入了困境,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份额也就越来越小,直接影响了山西省工业化水平的提升。针对目前的状况,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措施:一是积极争取享受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本高的问题;二是选择重视发展行业,实施资源整合;三是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水平。

(3)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措施。山西省是地处中部的欠发达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资金、技术相对稀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力于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目前也是山西省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时机。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节约土地、劳动力成本,纷纷把编织制衣、塑料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部由于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从而不得不实施产业区域转移,于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山西省应当主动对接,加速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中争夺更多的市场和就业的机会。

(4)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措施。根据国外的经验,要把一个传统产业提升到新型工业化水平,必须要有配套的现代信息网络、现代商务网络、现代物流网络和现代金融网络。只有在这些现代服务业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上,一个产业才有可能实现新型化。因此,为了提升山西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与主导产业相关的现代信息、物流、商务和金融业, 当前应重点建设与山西省传统优势产业相关的现代化服务业。

山西经济转型 篇8

一、适应经济转型发展, 推动人才结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才国际性流动的大背景下, 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地区, 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必须有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做为支撑。2012年是全省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之年, 我省的大中型企业以及科技增长型企业, 对人才的渴望愈加迫切。日前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提出, 在以往政策沿续的情况下, 开展转型综改区人才特区建设、加大重点人才政策创新力度, 全力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11年, 我省初步建立了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全省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以制定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 人才强省战略向纵深推进。为此, 我省出台了“三晋学者”支持计划、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等6个政策性文件, 起草完成了《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7个重大人才政策和工程方面文件。同时, 我省以培育“两高”人才为重点, 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建立27个院士工作站, 入站工作院士31名, 新增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00余名。然而, 这些对处于转型跨越发展期的山西而言, 特别是山西要建设转型综改实验区, 现有的人才还远远不够。根据“十二五”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工作发展趋势来科学谋划人才战略, 科学编制人才规划, 鼓励和引导人才向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集聚, 以人才资源支撑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人才优势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二、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山西属内陆省份, 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比较弱。从“引人”到“引智”, 是我省人才工作思路的一大飞跃。2010年, 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山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使引才工作进入新阶段。比如, 采取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 先后组织开展了“院士专家山西行”“青年博士服务周”等各类专题活动, 为渴求人才的地方和企业开启了一扇门。

正是由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队伍建设, 我省高层次人才流出流入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回流, 不但在量子光学、应用力学、生物化学及煤的优化转化和清洁利用研究方面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 一些长期困扰山西发展的重点难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效能得到充分体现。

人才资源支撑并引领着经济转型升级, 要把人才工作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努力做到把服务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点和落脚点, 以人才优先发展来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制定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的指导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健全支持人才开发政策体系, 增强企业人才发展后劲.

三、着力创新人才发展, 带动经济发展优势

面临新形势新目标, 我省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缺乏、紧缺类专门人才普遍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优化结构、整体开发、激发活力的要求, 加大开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大力引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 以人才新优势再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把深入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作为制定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 确立以人为本、以企为基的指导方针, 建立健全“政府宏观引导、市场合理配置、企业自主开发”的运行机制, 推进高端人才智力向企业集聚, 努力形成创新活力在企业竞相进发的良好局面。

创新人才的发展, 主要依靠深入实施创新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工程、高绩效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紧缺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工程, 分级分类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保障转型、科技支撑升级”为主题, 坚持创新办好人才科技周, 着力构筑人才科技综合开发工程, 使之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人才科技教育综合开发平台;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 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等建设, 依托重点园区、重大项目、重要学科和实验室等, 大力实施千名领军拔尖人才引进工程, 引领人才高端化发展。

四、大力引进海外人才, 强化国际人才开发

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一种特殊人才资源, 把他们引进来, 是解决高层次人才缺乏的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 把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创新创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创新举措、大力推进。强化国际化人才开发, 着力推进人才构成、人才标准、人才素质、人才配置等的国际化, 以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推动城市发展的国际化、提升我省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水平。大力鼓励和政策支持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 提升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家高新区等区域创建国家和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创业机制, 集聚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许晓芳.浅谈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J].实践与探索, 2011 (12)

山西经济转型 篇9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点科技和生产领域标准化对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围绕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节能减排、替代能源、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米子川教授, 统计学博士,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 中国质量协会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参与山西省首届政府质量奖评审, 山西省名牌产品评审, 山西省卓越绩效先进企业评审等工作。2003年荣膺第六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

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山西,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面临着全面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面对工业化跃升期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成长期, 全面推行国际标准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手段, 深入革新传统晋商的非标经营理念, 力推国际标准化经营, 不仅可以保证工业发展的质量, 而且可以铺平未来山西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一、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遵循工业发展的规律, 把标准化的贯彻和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山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份, 近代以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矿藏资源, 开始了工业化之旅。从近代晋商的“保晋公司”到阎锡山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 无不作为山西省迈向工业化的积极践行者。但是, 发源于农耕文化的山西工业, 天生就带有小农经济的强烈束缚。1905年开通正太铁路作为山西第一条窄轨铁路并非山西人的创举, 而是法国投资商的非标准化决策。但是, 1927年阎锡山主持修筑的同蒲铁路则又一次选择了封闭和保守的窄轨铁路, 把国际标准和往来贸易拒之于外。

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 提升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功不可没。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文件可以看出,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 在质量标准化的制定和贯彻上, 依然不遗余力, 涉及到更多的产业部门和新兴产业集群, 包括转基因产品、软件、生物芯片、新兴贸易等领域, 都已经开始酝酿和制定新的国际标准。

经验表明, 标准化是工业化发展和工业经济增长的法宝,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标准化的护航成功走向工业化后期。

从1979年开始, 山西企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 在工业生产领域大量导入国际标准, 积极参与贯标活动, 面向市场化迈出了积极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如火如荼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也很早地接受了标准化的理念。但是,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的风云变幻, 一些企业认为国际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无形中提升了产品制造成本和管理难度, 也无法从国际贸易和商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保障, 因此导入和贯彻标准的脚步放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 ISO组织大力推行的9000标准引起企业兴趣, 获得了积极有序的推广和贯彻。

但是, 必须正视的现实是, 在我们热切贯标的同时, 忽视了一个更重要问题, 不注重参与标准的研发和制定, 不注重参与标准层面上的国际竞争, 不注重参与标准化技术和专利的挖掘和推广。长期以来, 能源重化工领域、农副产品、传统商业贸易等领域一直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山西企业参与国际化标准竞争的力度却与之不相称。为加快重点领域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 全面提升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质量, 2009年我省制定出台了《山西省重点领域标准化项目建设支持与管理办法》, 对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奖励支持等给予了明确, 并落实到位, 有力地推动了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太原国家高新区还设立了企业标准奖, 鼓励企业加强以产品为核心, 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 鼓励具有知识产权和优势产品的企业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并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100万元。

二、校正传统晋商的非标经营理念, 提升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历史上看, 山西并不是一个工业化区域, 而是典型的农耕经济主体基础上的农商并举的省份, 连绵五百年的晋商就是一个明证。传统晋商的经营领域主要分布在商业贸易、物流、金融和服务业等, 即使是传统的工业生产也很少占据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长期的农商经济发展, 带来了社会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无疑也削弱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山西传统的农工商以及贸易行业, 虽然有行会等组织的协调和管理, 但几乎从不涉及生产标准、贸易标准和产品标准, 行会和大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保障交易的公平和公正, 保证交易流程的公开化和基本交易规则的遵循, 很少涉及到标准。根据关于晋商研究的成果, 山西商人注重手艺和规矩的纵向传播, 但忌讳向外部扩散和传播, 更不愿意和同行交流, 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秘方”、“成规”、“定制”等。这些条款如果能在发展一步, 就接近现在的标准了, 但遗憾的是, 晋商的老前辈在这里停下了向合纵连横的现代化社会生产跨越的脚步。

目前, 山西成为能源重工业基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省委和袁纯清同志的讲话精神, 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为基础, 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型服务业大省, 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为此, 我们认为, 必须在新型工业化省份的建设中, 强化标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认识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信息工业和制造技术, 提升管理水平和信息水平, 发挥标准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作用, 为全面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做好保障。

一是强化和提升我省质监和标准部门的行政干预效率和执法保障, 疏通标准研发和创新发展的主体路径。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层面, 即行政干预强制性标准的推广和高新科技标准的研发和制定。目前, 我国的国家级工业标准主要来源于ISO、IEC等国际组织, 微软、克莱斯勒、英特尔等强势跨国集团以及贝尔等科技型企业组织, 参照采用和等同采用均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在转型发展中主动积极地为企业做好标准化服务, 提供最新的国家和国际标准, 从被动的贯标认证服务向主动的标准化生产迈进, 带动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标准。

同时, 我们还必须积极参与到重点生产和研究领域的标准化制定中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点科技和生产领域标准化对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围绕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节能减排、替代能源、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近年来, 我省连续批准发布了《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锅炉用洁净型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车用压缩煤层气》、《节能架空炕施工工艺规程》、《LED系列节能灯》等多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 为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省质监局的推动下, 2009年, 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山西成立;2010年, 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在山西成立。这是我省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可喜成果, 意味着山西企业今后要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来制定标准, 确保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提升各级领导层对工业标准的认识高度, 把标准化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的依据之一。产业政策是各级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提高产业素质, 调整产业结构, 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 并使供给结构能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政策措施的总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是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内容, 与产业标准化现状和标准化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

目前, 正值“十一五”规划期末, 各地正在积极制定“十二五”规划, 如何把工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生产标准提升到产业规划的层面上, 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挖潜和创新工作。树立一批标准化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为典型, 不论是太钢、太重这样的国企, 还是罗克佳华这样的合资高科技企业, 或者双合成、六味斋这样的老字号食品行业, 只要它们的标准化工作做得好, 就应该可以享受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产业规划的肯定。

三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工业转型期的企业行为和标准运行。从标准的发展趋势来看, 很多企业标准是由企业自愿采用的, 不具有强制性。即使是对于安全、卫生、环境方面的具有强制性的标准, 也应该通过国家法律赋予其强力。事实上, 我国的《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等法律已将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作为了“技术准则”和“管理准则”。

山西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初探 篇1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特殊阶段下,山西省民营经济必将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机遇与挑战。为推动山西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决探索山西省民营经济尽快转型升级的路径,找到符合发展规律适合山西省情的长效发展机制,从而更好地为山西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1 本文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

研究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就要首先对民营经济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对民营经济的含义界定仍有分歧,无论是根据经营主体划分经济类型,还是根据财产所有权来划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民营经济”一词仍然缺乏明确的界定,试图从经济管理角度,根据产权关系、经营机制、创新能力以及动力机制四个方面的特征来阐述基本含义,大致可以认为具有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明晰、利益分配明确,具有相对成熟的发展机制,且核心动力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可以定义为民营企业。

2 山西民营经济现状

山西省的民营经济由于受山西省资源型经济整体发展的束缚,重点分布于煤、焦、铁等国民经济的传统行业之中,具有显著的“黑、大、粗”的特点。近些年来伴随着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整体转型升级,正加速由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向加工型转变,在机械制造、电子科技、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农业、旅游、教育等新兴产业领域都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板块。

根据对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数据的总体分析,综合判断山西省民营经济在2010年—2015年五年间,大部分行业总体呈现出一个先升后降的变化状态,除了教育行业发展态势保持上升的趋势外,民营经济的大部分行业都受到经济形势下行、反腐问题的巨大影响,同时受到民营经济自身体质、融资能力、管理制度的局限,山西省大部分行业民营经济在2015年仍处于低位徘徊的阶段。

3 山西民营经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山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机遇

3.1.1 紧跟全球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带来的持续影响,全球企业规模出现向大小两个极端发展,这样就给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创造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扩大,“大批量”“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大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很难跟上“经济长尾”“利基市场”的要求,因此像以小规模定制化市场导向强的中小民营企业就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3.1.2 民营经济发展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当前山西民营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工业化的过渡阶段,纵观全国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山西省民营经济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特征:一是资源型产业正向加工型产业转换,这是当前最突出的阶段性特征;二是转换过程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这是当前的最主要阶段性特征。当前中国民营经济产业的主体集中在高科技、电子、机电产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都有着高速增长的显著特征,主要原因是要素频繁的跨行业跨地区流动,山西省民营经济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在这些领域并不占十分明显的优势。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产业东西梯度转移的过程中,借势发展具有山西省特色优势的民营经济新行业。

3.1.3 民营经济发展顺应山西省民营经济大会的要求

2015年9月,王儒林书记在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提出了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的九个难题,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全年3月,李小鹏省长主持召开山西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了未来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从省级层面自上而下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山西省民营经济在未来一个时期,必将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或将有一个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各级政府的发展理念、相关政策、配套设施,还是流通市场、企业家人才、群众文化氛围,都将为民营经济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更高更好的舞台。

3.2 山西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

3.2.1 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山西省民营企业发展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障碍。山西省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投资总量偏少,规模明显不足,经济总量、企业数量和经济贡献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省份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品档次、产业规模、企业布局、产业竞争力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尤其是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畸重”特征,采掘业等传统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依然无法替代,山西省其他优势产业发展还远远不能起到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3.2.2 企业竞争环境亟待规范

企业竞争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山西省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至今受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影响还比较明显,现阶段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仍然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辅助地位仍未改变,尤其是山西省与东南沿海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省份相比,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都还不够健全,监管思路和管理方式还存在不少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经济要素和产品的市场流动。

3.2.3 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提升

根据权威部门全省民营企业对经济总量、企业数量和经济贡献率的统计,山西省这几项数据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山西省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投资规模偏少,规模效应明显不足等问题,导致山西省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在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影响下,造成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提高。

3.2.4 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山西民营企业主要为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企业,且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多数,由于企业普遍缺乏合作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缺少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企业间尚未形成产品研发合作机制,导致多数企业科研能力偏弱、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加之民营企业品牌意识和观念薄弱,缺乏对商标注册和企业品牌专用权保护的认知,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导致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滞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4 促进山西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

4.1 加快企业制度化转型

民营企业家族化的特征十分明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不同程度面临企业管理者交接班的问题,因此,加快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多元化产权制度创新,打破私营企业的产权问题魔咒,消除由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家族财产间存在着的内部争权夺利隐患,对所有家族式的民营企业来说,产权明晰到个人则分外重要。其次,加强公司组织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定规范的公司章程、建立规范的组织结构,强化决策的科学性,形成相互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实现治理结构规范化,引导民营企业强化科学管理意识,尤其是要坚决破除家族管理观念,大胆启用职业经理人,加强计划管理,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4.2 加快企业创新化转型

民营经济未来发展导向必然是要依靠自主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要大力鼓励以技术(包括知识产权)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投资,逐步建立起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高效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与鼓励优秀民营企业创办科技型企业,以自主创新重大项目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产业化,带动民营企业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4.3 加快企业一体化转型

相同的地缘环境、资源禀赋、信息渠道必将导致地区内同类型企业的共生共荣,以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也很有可能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经济发展类型,区域内民营经济的大量存在很难避免同行业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因此,为扭转企业间的无序发展的问题,可以通过发展企业合作联盟,打造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民营龙头企业以及相关骨干企业,打造上下游贯通的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共研、上下游产品供应共用、市场信息共享的合作方式,扎扎实实建立符合地方发展要求和民营企业需求的民营企业合作联盟。最终实现降低交易费用和运营成本,共享域内外信息,共分潜在研究开发成本和投资风险,壮大区域内民营经济抵御危机能力的目标。

摘要:阐述了本文民营经济的范围界定,介绍了山西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了山西民营经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刘强,马爱民,于晓莉,等.上海、浙江实体经济发展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2016(4):78-79.

[2]林成.经济转型期区域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模式探究[J].经贸实践,2015(12):25.

[3]赵英英.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5(18):112.

山西经济转型 篇11

一、山西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一)政府“标杆突破”引领全面转型

山西省提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煤炭资源重组整合,打造以大基地、大集团、大煤矿为主的煤炭工业格局,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煤炭资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出台《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认定办法(试行)》和《标杆项目优惠政策》,筛选了第一批20个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总投资3063.9亿元。同时在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用地保障、融资支持、上市扶持、电价优惠和重要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0项优惠政策。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838项,成为全国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保留下来的269项审批全部纳入电子监察平台,审批时限比原来缩短了三分之一。

(二)加快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积极落实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机构设置,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合力初步形成。对煤炭资源整合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201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煤炭产业提升项目贷款余额3108.62亿元,较年初增加561.99亿元,增长22.07%,支持煤炭产业升级改造和产业链延伸,2013年累计发放1741.66亿元。

(三)多措并举力促转型升级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如晋煤集团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起了六大产业结构,企业经济规模和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截至2012年末,企业总资产1856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684亿元,其中非煤产业收入占比达到74.72%,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如阳煤集团依托煤焦和能源优势,围绕“肥、醇、炔、苯、油、烃”六条发展主线,开展煤化工循环工艺研究,逐步形成煤—煤气化—煤化工产业链、电石—乙炔—精细化工产业链、电石—乙炔—氯碱化工产业链。三是以绿色能源为支点,着力推进能源结构新型化。如晋煤集团牵头成立了国家级“煤气共采”战略联盟,建成国内实力最强的煤层气工程研发中心,其自主研发的“井上下联合抽采技术”,使煤层气抽采效率提高4倍以上,连续6年保持全国煤层气开发利用冠军。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山西已投资640亿元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园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建设的14个园区已初具规模,并成为煤炭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后续资金需求旺盛,信贷有效投入面临压力

长期以来,山西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行业,严重地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增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山西省实施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收到显著成效。尽管目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近尾声,但由于市场并购活动的不同步和企业自有并购资金到位比例的差异,并购市场资金尚未得到完全满足,存在约200亿元的资金需求。按照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总体目标,煤炭产能将从2012年的9亿吨提升到2015年的12亿吨。据测算需要2400亿元资金支持。同时,随着“洁净山西”目标的推进,洗煤行业需增加投入约100亿元。在上游煤机装备方面,预计到“十二五”末,煤机年需求将达到300亿元以上。在当前行业效益不佳的背景下,煤炭行业面临信贷资金压力,后续贷款投入不足或将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瓶颈。

(二)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融资结构不尽合理

直接融资具有专业化、分散风险、融资成本低的优势,是煤炭转型发展项目理想的筹资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山西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从2001年至2005年,山西省直接融资比例不足5%。2008年以来,直接融资比例明显上升,企业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债券融资(含可转债)比例从2008年的8.7%上升到2013年的32.3%,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主要融资渠道,金融资产的70%集中在银行体系。

(三)行业景气持续下降,行业信贷风险加大

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减速、外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山西省煤炭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一是煤炭行业生产疲软,价格持续下跌。2013年,山西省原煤生产96256万吨,同比增长5.3%。价格方面,省属五大煤炭集团吨煤全年平均综合售价450.64元,同比减少89.97元,下降16.64%。二是煤炭效益大幅下降。2013年山西省煤炭行业累计完成利润45.75亿元,同比减少77.10亿元,下降62.67%。三是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截至2013年底,全省煤炭行业应收账款余额为794亿元,较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28.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37.9%。

三、金融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支持体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在煤炭业产业重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维持良好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全省煤炭资源进行整体评估和统筹规划,清理煤炭行业转型发展中的制度障碍。二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省、市、县、工业园区和企业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健全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三是支持、引导煤化工产业高水平发展,努力做好煤焦化、煤液化、煤气化三篇文章,力推煤层气抽采利用等八大煤化工项目,使其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创新融资机制,打造多样化的融资平台。

优先将符合上市条件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支持、推动其利用沪深主板市场融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同时,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资源、技术以及人才上的优势,引导煤炭企业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等融资工具对优质项目进行低成本融资。

(三)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一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量身定制适合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从煤炭企业技术改造、兼并收购、设备采购、煤款回笼、资金理财等方面定制全新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适应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特点的信贷业务流程和信用评级制度,制定符合山西省情的煤炭产业贷款管理办法,简化授信审批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三是加强绿色信贷制度,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掌握低碳产业政策、环保企业名录、绿色产业项目规划等,构建和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办法。

(四)探索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激发金融支持内在动力

建议政府部门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与绿色低碳信贷政策相配套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机制。在税收政策上,适当降低商业银行在绿色低碳项目中的营业税税率以及相关的所得税税率,允许相关贷款拨备税前列支,出台绿色低碳项目的认证规则、机制,为商业银行介入绿色低碳项目提供指导和支持。建议由财政出资建立煤炭产业风险补偿基金,为煤炭企业的能效融资项目提供履约担保,承担部分风险补偿。加快建立煤炭行业担保公司,为重组方提供与风险投资配套的政府低利息优惠贷款,确保金融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山西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融资服务功能,将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纳入再担保体系,进一步扩大融资担保范围,促进煤炭项目融资稳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容和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赵志华.中国煤炭业重组研究:产权交易与金融支持[M].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4]赵志华.山西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与预测[M].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5]孔祥毅,张中平.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山西金融机制创新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山西经济转型 篇12

助推山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信银行太原分行作为一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 自成立以来, 以“投行+商行”的创新发展模式, 通过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风险掌控、服务保障、品牌营造、业务创新6项能力的打造, 以促进企业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 积极探索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将地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作为支持重点, 努力服务山西经济的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逐步形成了“服务专业化、产品差异化、收入多元化、利润最大化”的竞争优势。

目前, 太原分行各项存款突破400亿元, 累计向山西省内企业融资规模超过600亿元, 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 上缴利税超过2亿元, 成为山西省内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加大力度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支持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工作中, 中信银行太原分行将大量的信贷资金向“三大方阵”和“五大煤业”倾斜, 特别是在新能源产业上加大了投入力度, 对符合新能源产业政策的优势行业和重点项目积极注资, 同时努力配合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在行业选择上, 对煤、电、焦、冶等产业进行积极地调整, 全力支持山西的水力、煤化工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作为中信集团的一家子公司, 中信银行太原分行始终致力于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 发挥金融控股集团的综合金融服务优势, 不断促进山西新能源产业发展, 为山西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上一篇:问题注意事项下一篇:回收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