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经济转变方式,经济转型

2024-07-12

申论,经济转变方式,经济转型(精选9篇)

申论,经济转变方式,经济转型 篇1

2012公考申论热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背景链接】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热点时评】

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从以下入手: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申论,经济转变方式,经济转型 篇2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促使国家非常重视整体效益的提升, 这种重视促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对管理形式提出新的要求。所以, 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管理方式必须适时地在状态、结构, 以及过程方面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变量是管理转型

1.管理执行力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需求

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数量增长转变为内涵结构性, 管理执行力在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多个层面的转变, 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它涵盖了市场需求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的转变, 经济结构从严重不平衡向相对平衡转变, 以及生态环境从高碳向低碳转化等。因此, 为了实现全球化下我国以内涵结构优化为主导的综合效率提升, 管理执行力是必要保证。

2.管理执行力和管理转型是生产要素转变的必要需求

生产要素的转变是指, 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粗放式经营影响着我国经济效益的提升, 它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失衡。根据数据显示, 粗放式经营状态下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1]。因此, 需要新的管理模式来阻止这种状况的发生, 而管理执行力是新的管理模式施行的有效保证。

3.管理执行力和管理转型是经济结构转变的必然选择

经济结构的转变是指, 它由严重不平衡转变为相对平衡。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平衡表现在多个方面, 最明显的就是国民收入不平衡, 这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综合效率, 更由此使得社会效率保护和激励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而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就是管理上的缺失。因此, 为了实现这种转变, 就需要加强管理执行力, 来转变管理方式。

二、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管理转型内容

1.基于所有权制度的管理转型

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对内在要素进行协调控制的活动。因此, 管理者必然会选择一套与自己相符合的管理模式。但是, 管理模式的施行是受国家所有权制度约束的。管理者在选择管理模式时, 必然是在既定范围内进行选择的, 并且进行的管理活动也在国家的约定范围内。

2.管理者遴选机制变革与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转型离不开管理模式的转型, 而管理模式的选择权在企业管理层的手中, 所以管理者遴选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各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管理者遴选机制也会有所不同。各企业的管理转型必须从管理者遴选机制变革做起, 管理者转型, 就是管理者遴选机制变革的基础, 新型的管理者会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管理模式, 并使管理模式在理念上、形态上、组织架构上, 以及空间范围内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创新, 从而促使管理模式更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环境。

3.转型组织与动力的重构

管理转型的动力就是转型组织, 现当代管理转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要求必须明确转型组织, 因为管理组织的转型代表着组织在阶段时间内发生了实质变化。不论是个体经济单位, 还是经济管理机构亦或是企业中介组织, 转型都涵盖了微观管理转型、宏观管理转型和中观管理转型。这些转型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2]。

4.转型阶段的推进

管理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离不开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在这个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当中, 影响它发展变化的是国家整体效益的目标设定和管理转型主体的利益结构变化。国家整体效益的目标设定, 使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存在着变数, 因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变数的前提下, 管理转型进行阶段性调整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转型与主体利益密切相关, 因而转型主体利益结构的阶段性划分, 促使管理转型也要做出阶段性的调整变化。转型的阶段性决定了转型的具体任务目标, 而达成这些任务目标, 就可以实现转型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实现国家总体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必然选择。管理转型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变量, 需要在思想上实现变革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管理转型必然包括新旧管理模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就需要旧体制实现变革, 而这种变革就决定了它的创新性。此外, 管理转型也需要考虑网络性和综合性。当代的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生产方式, 因此建立起一个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同时, 管理转型是一个动态组织系统, 正好符合网络的特性。管理转型的复杂性也界定了其综合性。所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才能完成管理转型目标, 才能有益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郑英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98~104.

申论,经济转变方式,经济转型 篇3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意义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8)04—0023—(05)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论题早已提出并被传诵,但真正地见诸于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并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这还是第一次。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管只是一个词的改动,但其内涵却发生了质的重大变化。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这个理念的提出,说明中国共产党施政理念更加理性和成熟,它将引导中国的社会经济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运行。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增长已是研究的焦点之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被经济理论界视为同一概念,很少使用经济发展一词,以后由于需要开始分开使用这两个概念。经济学界一些学者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产出的增加,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

当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和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时,人们认识到二者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不能再被人为地割裂开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会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价值取向发生转换。按照国内外公认的解释,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而言,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它的核算常使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这些理论对当今相关研究仍有指导价值。现在经济学界结合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给予的解释是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二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等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都非常关注经济增长指标,但如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和重大损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讲的,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增长是其实现的目标也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寻求的依然是一种经济上‘量’的变化,用来衡量其变化的尺度还是一定时间段中GDP(GNP)或人均GDP(人均GNP)的增长率,基本上还是在经济活动数量变化的漩涡中兜圈子,尚未能有足够力量使人们从‘GDP’崇拜‘或GDP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走出。”所以,有的学者评价说,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产出,显现为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它具有物本性、片面性、短视性、极端功利性等特点。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涉及面更广,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和变化,同时,“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这里有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要素和质的变化过程,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经济发展就是包括这些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

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长才能发展,但增长并非必然带来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也是人口素质、生产质量、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其与“经济增长”相区别的鲜明特征就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也即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增长方式是实现增长的方法和形式,发展方式也是实现发展的方法和形式。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的核心是落实在经济发展的“质”上。它蕴含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含有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不仅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和社会的和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式,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扩大内需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应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尤其是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从而带动内需和消费。同时,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所以,这就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保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协调好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巩固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从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一要围绕现有产业来延伸,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二要围绕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三要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包括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培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所以,这就要求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目前,中国大量消耗的能源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大量进口但我们又缺少价格话语权。因此,必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增长。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管理创新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条件。所以,这就要求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在加快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的同时,还应创建环境体系予以保证,才能真正使其落到实处,这就要求:

第一,城乡间要形成规划、市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交通一体化。打破城乡界限,从整个行政区域范围进行整体规划,以节约土地、优化资源配置为原则,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完善商品流通市场,构筑城乡一体的流通体系;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互动交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根据资源、环境、土地和劳动力条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交通体系,建设城乡之间人员往来、资源流动的通道,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二,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使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通过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竞争主体机会平等,创造充满活力的竞争新局面。同时,通过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与国有企业相比,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处在竞争弱势地位,要消除体制障碍,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以突出公共化为重点,不断拓展和充分发挥财政调控、收支、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及金融机构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第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体制与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及国际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产业体系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业;协调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强化体系功能,提高体系化程度。

第五,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此,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标准,加快技术进步,加强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完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实现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化、体系化。

第六,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为适应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应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使各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促进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培育新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增强市场体系的活力,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

第七,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要从让利性开放转向互利性开放,要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同时,要在开放条件下有效防范国内经济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经济安全。对外开放本身就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只有趋利避害才是理性的选择。只有在开放中有效防范风险,才能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成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消费、投资、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不协调,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地方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没有转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方针,科学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式,同时,预示着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已开始,这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作发展,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对一个国家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探索,现在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

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它本身不仅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还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学,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准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更好地体现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设计安排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这种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延伸,标志着执政党执政理念实现了向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回归创新,也使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主、人的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但其行为主体除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所以,一切都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对GDP的片面追求并不必然改善人民群众的福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享受等。我们已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群众因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强调的是GDP的增长,经济发展除了强调GDP的增长之外,还强调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就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变革。所以,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的内容。

(三)更好地体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在长期发展中处理和解决“快”与“好”关系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旧矛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和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在社会、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比如,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环境的恶化,社会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稳定,就业难制约经济健康发展,人口老龄化冲击社会保障体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导致城市化进程缓慢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在发展中客观难以避免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主观上缺乏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发展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过多地讲“快”,而缺乏“好”支撑。现在到了必须彻底转变认识的时候了,只有转变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和解决好“快”与“好”发展的相互辩证关系,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已清醒认识到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敏锐地察觉到在“快”思想指导下,以追求“速度”和“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重大问题,其不适应中国国情,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缺陷日益暴露,所以,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将“好”放在优先地位,以“好”为先,“好”中求“快”,就掌握了经济建设中的主导方面。为了防止片面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了今后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之中,可见其意义的重大与深远。

其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改革开放初期,没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根本无法摆脱被动落后的地位,“快”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如邓小平讲的: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强调要抓住发展的时机,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些。“但经济发展不只是一个‘快’的要求,应当是又好又快,‘快’以‘好’为前提,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正如邓小平曾经强调的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邓小平的几次论述,其实是提出了经济发展既要快又要好,在好的前提下快速发展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凸显了“好”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这就要求通过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可见,‘又好又快’不是对‘又快又好’的否定,而是在‘又快又好’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好’与‘快’我们都要,关键是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它在新时期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强调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念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

总之,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的核心是落实在经济发展的“质”上,这对中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一系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举措的实施,中国现代化之路会越来越好。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篇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顺利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济增长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不同,经济增长会呈现不同的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增长就是粗放式的;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增长就是集约式的。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从1980到200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源消耗从13.26吨标煤下降到4.75吨标煤,下降64.2%。这样的下降幅度既不逊于发达国家,也不逊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按国际购买力平价(2000年美元)计算,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每千克石油当量产生的GDP增长了1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长21%,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分别只增长11%、40%和20%。

但是,这种明显的成绩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数的。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的绝对水平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依然十分突出。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8%,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也呈增长之势。展望未来,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紧迫。

深刻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根源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整体技术水平有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以住房、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等

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使我国现阶段的增长呈现出某些高物质消耗特征。

但是,应该看到,导致增长方式粗放有深刻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

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比如,水资源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国的水价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低水价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农业用水的低价格,弱化了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投资激励,固化了农业的大水漫灌方式;居民用水的低价格,造成了生活用水的严重浪费。再比如,土地也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征用、交易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低价征用,转让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从而降低了稀缺土地资源的使用成本,形成了粗放利用土地的惯性。

企业成本未能充分反映其全部社会成本。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一定的质量、安全、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标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是市场经济中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之下,企业为了达到社会要求,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或加强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不仅缺乏比较完善的社会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已有的法规标准,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一方面使企业丧失了进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企业敢于在执行现行标准和政策时弄虚作假、顶风违规。

税费政策不合理。比如,当前在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由于资源税实行按照开采量征收,开采过程中往往发生只开采易开采部分和遗弃不易开采部分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等多方面体制和政策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需要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生产管理、鼓励理性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要真正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当然,最根本的是要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优化经济结构,增进结构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表现,也是导致经济低效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一要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大力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抓紧构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吸纳就业多的产业结构体系。二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既有利于规范、有序、有效竞争,又有利于实现

规模经济的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格局。三要优化所有制结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而又共同发展的局面。四要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增加出口,提高比重。

增加政府投入,促进资源和环境技术的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资源节约、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研发成功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研发过程投资密集,研发失败的风险比较大,单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研发积极性不高,使得这些技术的供给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政府对这些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提升管理水平,减少管理漏洞。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通过制订严格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并依法严格执行,从外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生产方式。从企业角度讲,则要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和工艺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倡导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消费模式。因此,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面临挑战的认识,增强其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同时,要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提倡文明、环保和节约的生活方式。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加快重要资源价格改革,增加粗放利用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让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格土地法制,合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机制,适当增加利用土地的成本。落实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根据新的资源供求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健全并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确保土地价格形成的公开化、透明化。四是完善税收制度。从生产、销售(包括到国外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鼓励节约,抑制浪费。

申论,经济转变方式,经济转型 篇5

尊敬的甘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在这里召开镇(街)转型座谈会,充分说明市委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镇(街)转型的关心。记得甘书记3月2日说过,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应对当前矛盾凸显期的必要之举,也是推动社会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这个月初参加了珠海市社会工作高级研讨班,使我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拱北作为口岸地区,既是改革的前沿,又是特区的窗口,更需要在社会领域有所作为。借此机会,谈几点体会:

(一)着力推进镇(街)转型,全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街道一级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按照区的统一部署,目前街道的职能重心已实现了向社会领域的转变。我们将充分借鉴港澳地区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深化民主自治试点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即自治组织体系由形式性向常态化转变,运作方式由层级式向扁平化转变,参与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社区服务由被动式接受向主动式提供转变。2007年,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综治工作中心,2009年上半年,街道作为全市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先行点,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探索性工作,率先在全市运作并成为示范。去年,我们又成立了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的建

1设,目前已完成90%。今年,我街港昌社区被列为城乡社区民主自治试点单位,于4月29日举行启动仪式,全面深化街道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工作。

(二)着力抓好社区民主自治试点,完善社区民主自治体系。去年,在各级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荣获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两块有分量的牌子。这些荣誉,代表了更高的起点和要求。我们将以“三个创新和完善”,抓好港昌试点,以点带面,全力推进:一是创新和完善民主自治体系,建立“议事—决策—执行—协助—监督”的社区自治体系;借鉴“十户联保”模式,建立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基层党组织网络,构筑社区居委会—小区联系点—居民小组三级管理平台;大力发展义工队伍,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借鉴澳门街坊总会社区服务项目运作模式,引入社工督导机制,实现社工加义工的模式。二是创新和完善主动服务方式,在整合居委会各项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弹性工作制,方便居民利用休息时间就能办理各项业务;发挥拱北小区网的功能,建立港昌社区QQ群和微博,定期举办网上社区会客室,开通网络版“百姓讲坛”,与居民形成有效互动。三是创新和完善文化活动载体,继续举办“百姓讲坛——楼栋里的实话实说”和“百叟宴”敬老爱老等品牌活动,开展经典诵读在社区、义工服务在社区、书画创作在社区等活动,营造诚信友爱、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

(三)着力抓好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街道设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在社区设立公务服务站,完善

社区政务服务平台。在全街各社区及窗口单位推行弹性工作制,探索社区工作者末位诫勉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社区工作者及义工的培训力度,通过多种举措,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继续扩大“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四位一体”残疾人康复服务、“博士健康保姆,专业家庭医生”卫生服务等服务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三个不出”,即不出社区,就能办好和居民相关的各项业务;不出小区,就能得到社区的各种帮助;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的上门服务,让社区成员共享社区发展成果。

(四)着力抓好矛盾纠纷调解,完善“大调解”体系。一是用好两个平台。进一步加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软件建设,高标准建设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实行“一站式”接访、“一体化”调处、“一竿子”解决,推进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工作,使中心和社区工作站真正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平台。二是整合两个层面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广“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商家出资,物业承包”的模式,加大对人防、技防的投入,共建平安拱北。整合派出所户管员和社区计生指导员两支队伍,共同做好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三是做实两个层面的梯度化解。落实中心内部梯度化解,以扇形流程图为工作流程,保证矛盾纠纷在街道内部流转的过程中得到控制化解;完善居民小组、居委会、街道三级梯度化解机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6

一、背景材料1、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强大动力。目的在于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在2011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会议就如何实现“转方式”提出了系列措施和要求。强调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作用;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协调发展。3、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目的在于引导各方把重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上。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转方式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得到具体落实。

二、与教材知识点联系

【经济常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作用、税收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政治常识】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政府建设、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哲学常识】

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三、命题思路和角度分析

1、从转方式刻不容缓的紧迫性方面,考查经济常识中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意义、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平发展道路选择与国际竞争力提高等经济知识,从比较大的角度论述。或者选择转方式要求中如科技进步与创新、保障与改善民生、两型社会的建设、扩大内需等角度结合教材知识加以论述。

2、从转方式调结构角度选择相关数据图表,如GDP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与城乡居民

1收入增长及劳动报酬增长比例,国家的财政支出与个税调整比例,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成就,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的关系,以分析说明题形式考察学生相关经济知识。

3、从转方式的具体实施政策、措施中作为简答题,考查学生相关经济知识。如最低工资上调、个税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4、从转方式目标提出和落实的过程分析,考察政治常识中党的地位作用、领导方式、执政能力等知识,主要是分析说明题或简答题角度。或者哲学题考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等知识。

四、典型例题

【虹口】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10月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

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B.经济较快发展

C.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D.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3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

业布局,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请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理解。

【徐汇】34.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党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什么领导?

(2)为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应该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闸北】

35、图表一图表二

注:当代多数国家,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70%左右。(1)图表一和图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5分)(2)结合图表,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十年来的变化走向并分析其影响。(7分)

【浦东】38.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刘作忠

申论,经济转变方式,经济转型 篇7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 还涵盖着经济目标、经济理念以及发展途径的转变。当经济发展到不同的阶段, 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 特别在发展途径和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经历的经济发展历程, 呈现出显著的经济增长, 随之而来的却是由粗放经济发展方式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 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管理转型, 以建立低碳友好的社会环境。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1.粗放型经济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有限的资源大量消耗,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使得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日渐加深。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同时对经济管理思路也要相应地转变。由于中国的一些企业依然依赖于自然资源, 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市场环境难以处于良性发展状态。这就需要对经济管理思路有所转变, 倡导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 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轨道。

2.经济发展使城乡两级分化加剧。由于经济快速发展,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区域环境内的经济难以均衡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 要稳步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阶段, 就要直面目前的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经济增长模式要根据经济环境不断地调整, 以维护社会和谐。但是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城乡经济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差距日渐拉大, 加之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不和谐因素, 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管理转型成为了调整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推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管理转型同步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定了管理转型。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原有的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是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促进了经济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而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比如,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 市场需求从出口拉动到内需拉动、投资拉动转为技术拉动, 改变了经济发展动力。要确保这种转变顺利展开, 推动经济增长, 就要同时转变管理思路, 提高管理执行力。从经济环境的角度而言, 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由外向性向内涵型转变, 实现结构优化, 以促进综合经济效率的提高。那么, 中国的经济管理方式就要突破传统模式而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向现代经济管理模式转变, 以建立市场交易与组织管理两种方式之间的交替机制。按照新的管理模式的指导, 要改变管理方式, 优化管理结构, 提高管理质量, 以促进管理效益显著提高。

2.实施现代经济管理调整城乡收入差距。关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部分人认为可以采取农民工进城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增加收入, 同时还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并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但是, 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下, 国际之间的合作是管理的合作, 技术的合作, 劳动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农民工进城工作, 往往会处于附加价值最低的生产一线, 这样就会导致城乡经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打破目前的这种城乡经济不平衡状态, 就要采用新的管理方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决定了中国的区域发展必然存在着差距, 包括管理者的遴选机制和管理思想表达方式不同, 对于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力。实施管理转型, 就是要求从管理理念的改变出发, 将原有的粗放经济管理模式转为集约型经济管理, 以真正意义地实施现代经济管理。

3.转变管理理念实现管理转型。实现管理转型, 就要注重管理模式的转型。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 管理机构会有所不同, 管理组织架构会根据经济管理目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了不同的所有制企业, 管理者的遴选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加之管理思想的差异性, 就意味着管理转者的转型对于管理转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 就要根据企业发展形势对于自身的管理以定位, 打破传统管理模式, 制定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 以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三、结语

申论,经济转变方式,经济转型 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隐患。

在投入方面,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格鲁特曼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即从每增加1亿元GDP所需要的固定投资来看,我国在“六五”期间是1.8亿元,到了“十五”前三年上升到4.99亿元,也就是说,我国创造1元钱GDP需要的投资竟然接近了5元钱。这足以说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在我国更多的是靠粗放的投资去拉动的。

在能耗方面,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却只有0.4,相当于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每万元产值的用水量高出了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资源,包括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等,分别约占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消耗的资源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

高消耗换来了高增长,也带来了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现在,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出10多倍。

不协调的问题则更明显,经济增长的不协调体现在三个短板:一是农业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服务业的短板,中国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4%,还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45%,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社会物流总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近1倍.三是行业中的短板,中国的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许多关键的、高技术的设备都要依赖进口。

2树立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现在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发展模式,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工业用水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5%和20%。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也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负增长”,即经济总量扩大了,但经济结构没有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没有实质性提高,甚至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结构恶化了,环境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降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认识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3进一步完善经济核算体系

GDP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对GDP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但现行GDP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没有或不是很好地反映其“投入”(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代价)、“结构”(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和“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有失偏顿,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完善GDP,需要逐步建立绿色GDP的体系,在现有GDP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资源、环境、人文等因素,建立一套不仅包括物质文明,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科学考核体系。

4调整经济结构

要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解决农业“短板”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设备。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扭转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此外,还要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5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指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地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电解铝为例,生产一吨铝,要消耗1500度电。去年出口了125万吨铝,就相当于出口了接近200多亿度电。但是铝的再生性能好,受损率小,按一定的生命周期计算,目前铝制品的平均寿命是15年,按可再生13~25次计算,铝的平均寿命就可以达到200~375年,可以大大节约铝钒土的资源消耗。

6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

将来的能源、资源问题,最根本的还要靠科技进步。以能源为例,现在能源的生产和生活消费主要是靠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这些不可再生资源都很有限。太阳能是最清洁,最丰富的能源。太阳能是化石能源的3.5万倍,然而太阳能的收集、储存、使用等技术问题还没有过关。解决能源问题的最终出路还是要靠科技。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体制创新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没有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转变。

7强化企业管理,提高国民素质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

要提倡文明、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申论,经济转变方式,经济转型 篇9

http://www.jy365.net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三、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三个关键点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新四化和关系。刚才我已经提到现在国家有一个新的四化的提法,这个新的四化的突出特点我个人认为是强调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增长更强大的拉动作用和它的一种连接作用,就是城镇化前段时间各学者研究社会舆论上都在讲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有空间,我们的城镇化现在已经民意上的城镇化,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是刚刚突破50%,按照户籍只有35%左右,就是我们的城镇化以后还要70、80,这个空间很大,但工业化从份额上空间就比较小,但是它有一个质量提升的问题,所以这一部分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总体思路部分有一段不是很长,就是专门讲到四个化,而且这四化的关系。

这个四化也就是四环,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四位一体,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就是我们要靠这四个方面,经济发展要靠这四个方面来继续推进,协调推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强调一个城镇化,因为金融危机之后有一种说法,学者们有一种说法就是讲未来增长靠城镇化,过去工业化是创造供给,所以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我们的资金供给,我们的投资的增加我们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增加某一种产能这个很快就能做到,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国际的全球化的力量,我们很快能做到,但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搞这么多投资最后卖给谁,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需求问题,我刚才提到需求问题,需求问题的解决最最核心的是要靠需求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这个发展,所以我把城镇化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的十八大报告里面一个亮点,就是这种关系怎么表述呢?我记得10年前十六大报告的时候,一共讲了八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相应的就提出了下面就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处在一个跟农村发展,农业“三农”问题放在一块的这么一个框架,就是城镇化的作用没有像现在这样凸现出来,但工业化我们的基础,是个核心,是最终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它更多是要解决需求问题,那就是要加快或者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城镇化里面。十六大的时候还有一个工业化要加快,要新型,同时把信息化跟工业化,就是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这是当时很时髦的话,现在看来这种关系要重新表述,现在的表述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这种融合,这也是一个表述。

所以我们认为这个继续要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就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过去是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工业化,通过高科技来改造产业这么一些提法,现在强调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这是这种关系的第一个表述,也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所以信息化也就是主要是讲这个方面,就是工业化的关系,但是后面两个就是讲到三个化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个关系,也就是城镇化处于中心位置,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他们要良性互动,像我们现在讲是要协调,要一致,我们城镇化之后那就是城镇化加快一点,工业化保持过去这种态势以后城镇化加快,那它们之间良性互动协调一致。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协调,这两个又要一致,现在不太一致,为什么不一致呢?就是我们现在城镇化城市承载率不高,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中受到很多障碍,这样就半城市化,半城市化就意味着它跨两头,城市和农村两头,就是两边都照顾不到,就成为很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不能完全的转变为城市人就导致了家庭的分离,导致了交通流过度的放大,在区域之间的交通流过度的放大,还有农村的留守儿童、老人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教育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是不完全的,它需要一种协调,但是不能分割,不能半拉子的这种发展,这个城镇化要提高它的水平,它的质量就是要追求完全城市化。城市化处在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之间最核心的位置,所以我们讲在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新四化和新四化的关系,这也是过去没有把它作为一个过去讲都是零散的,这次把它作为一个综合形成这么一个总的说法。

最后的结果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信息化单列出来就是特别要注重三化并举,工业、城镇和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并举发展,这么一个思想,这是前期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学者,包括媒体上的报道讨论了很多的问题,实际上在这里已经得到了一种回答,就是我认为这是整个关于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经济体制改善方面有一个总的这么一个表述,我把它叫做三个关键点。

四、经济发展的五大重点解读

最后一点第四部分,当然也是我们今天讲到的比较重点的部分,具体到我们的经济发展应该做哪些事,我们认为胡总书记的报告里面讲的五个重点,实际上就是我们未来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用我的话说就是构建五大动力,就是五个动力,前面有五个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目标,五新目标,现在是五个动力,新的动力。这五个动力跟前面实际上我已经提到了不完全对应,差了一个,但后面这五个是比较完整的。

第一个动力就是新的体制,总书记报告里说的话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记住有全面两个字,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未来5-10年或者10年内要基本到位,不能讲以后在经济体制还有一些更大更难的或者讲更多的改革领域,我认为应该是有一个完成的概念。深化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就是释放出我们制度的活力,新活力。这里面大家读这部分的时候可能有些人认为好像不太过瘾,就是讲你没有那么具体,我说不具体,或者为新政府留下空间,当然我觉得一些基本思路一些重点都讲到了,具体化我看可能是以后政府工作当然我们讲以后一些细化方案中可能做的,所以我觉得这一块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培养一个新的体制动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它的位置已经提前,过去都是讲完了发展,发展重点之后再讲我们要改革,要开放,就是改革开放放在最后,现在把经济体制改革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我们很多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许多发展的难题为什么得不到解决,就是我们卡在体制上,特别是我们那些经济体制上的一些硬骨头,这方面我们要攻坚,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最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制度的动力。

第二个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去讲创新性国家,在十七大的时候提出创新性国家,自主创新,“十一五”的时候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但这一次在这两个基础上的给它综合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品牌的这种建设把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创新是新的发展最主要的动力。这是第二个动力,就是对应了前面的目标。

第三个就是新结构,新结构就是我们过去那样的结构早期我们是以农业为主的结构,我们的经济水平就是比较低,农业主导的经济,农村主导的经济,我们整个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都处于一个很低级的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也非常低,这是改革前我们处于的那个阶段,改革之后我们就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这个新的结构是工业为核心,工业化加快发展,工业的比重不断的提高,有些地方达50、60,全国也达到将近50的水平但这已经达到一个顶峰,所以讲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结构,新的结构里面就是产业结构里面包括我们刚才说的服务业成为新的发展动力,从需求上讲就是消费需求,开始期待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形成一个新的动力。

所以实际上中国经济尽管从长远来讲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从结构上讲将出现一个大的变化,驱动的动力,结构不一样,就是我们在过去是靠投资,靠出口,未来靠消费,过去我们是靠工业,未来要靠服务业,过去是靠经济以后有更多的靠社会发展,靠其他发展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建设来共同的推动,比如说五位一体的发展,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新结构才有新的动能,在生态学上讲就是结构决定功能,就是你的好的结构,新的结构就有新的功能,新的驱动,结构是重要的驱动,整个发展的过程就是结构优化的过程,这个我想在十六大之后过去10年前十六大以后是反应了中国的结构主义很明显,但这次又面临一个新的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这是新结构。

第三个也是新的,我认为也是新的,就是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尽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要素,特别是部分要素,劳动力的要素、资源的要素是在流动的,但是它还是受到限制,而不是一体化的,是分割的,所以我们讲城乡分割,城乡二元、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体制是这么一个框架下我们中国的发展,劳动力无限供给二元结构是推动我们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沿海快速的起飞,建立了这么一个基础上,就是二元结构问题它实际上也是反应了我们的一些优势,就是劳动力便宜,我们的人力资源成本不仅低,而且质量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驱动这种情况下,它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中最主要体现就是刚才说的工业化,开始是乡村工业化,后来变成了以外需推动的工业化,后来变成了房地产投资需求驱动的重工业化,当然同时房地产就是不是到了这个阶段驱动的话,它也有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

所以我们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二元发展,二元结构,就是包括我们的保障体系、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是两套,城市或乡村分割的,当然现在连接越来越加强。未来的发展要靠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这也是一个发展的特别是它的我们说扩散的机制,带动的机制,相互的协调发展的这种机制,它会推动经济中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城乡一体化这里面包括了城镇化,但是城镇化在新结构里面有重要体现,实际上到现在看来城镇化是体现了两个动力上,一个刚才讲新结构,其中有一块是城镇化,等一会儿我还来讲,还有一块就是农村的这种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然后小城镇的建设,城乡一些一体的这种安排,我认为这是现在城镇化反应的两个动力。

最后一个就是新兴的开发开放模式,一共是五个新的发展的重点。下面我具体的给它展开的做一点分析,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第一个驱动,就是体制驱动新动力,这里面我想有两个比较有亮点的方面,第一个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我记得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五个理顺,理顺五个关系,第一个理顺就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所以这一次把今年两会报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把许多人包括学者们包括企业家们,包括社会各界人士都希望的强化市场的作用,尊重市场的规律,不是政府万能,政府主观发展,这么一个思想,我认为政府是政府,市场是市场,要分的很清楚,我认为这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一个我们市场化改革、经济改革最最核心的问题在这,所以这次特别明确的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加发挥政府作用,当然是这是两面说。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不少人向我提出问,就像十八大的时候十八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什么新的内容,特别还强调好像有一点失落感,怎么还要加强巩固发展公有制,好像是我们10年前甚至20年前、15年前我们讲的一些东西怎么现在又搬出来了,当然我们讲每次都会说但这次好像感觉到很鲜明,就是对公有制好像一种偏袒,有这么一种看法。当然我们讲还有另外一条对非公有制发展方面的一种支持,实际上就是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国有企业的发展,公有制主要是提高控制力,影响力,这一方面,这一方面我觉得可能从国家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家安全这个角度,还有民生、命脉这些方面得以强调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民营企业准入放松,引导非公有制参加各种一些垄断行业,一些战略性的产业,包括新兴产业方面都给予非常大的关注。我的解读是并不是讲这就是把我们筐子穿上了,好像我们讲国有这一块,公有制这一块又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讲一下子也不过好像是维持现状,我认为这是一种重申,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仅仅是重申,未来要想形成新的动力,新的发展机制我想还需要改革。

也就是讲他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现在两大领域,一个是国家安全,一个是国民经济命脉,而且也不一定是全部,讲的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也就是讲除此之外民营企业都可以进来,所以我认为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空间还是大大的,特别是我们经济处于挑战期,竞争更激烈,体制不好的活力不足的,包括国有企业我认为确实存在一些体制性的问题,活力问题,我想到时候你从老亏损或者是老无盈利,利润率很低,那你最后就是面临着市场淘汰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所以你就必须要有一个市场化,或者讲非国有化,这个过程我想我们经历过,1997、98年、99年这几年的调整,所以那个调整的印象深刻,我们的民营企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机会,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两个毫不动摇是重申了过去一个基本原则,但是我认为这个中间伸缩性很大,民营企业在这种调整期,在这种体制新旧的这种动力转换的时候特别是市场化的作用会更加强化,我认为没有问题,就是这样的民营企业发展的机会。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就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也包括两个牢牢把握,一个重申。

在改革这一块现在目前凸显出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尽管没有展开论述,但是大家都已经一些共识,第一个就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二个就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两块我想对我们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政府和市场关系那是叫做核心问题,但是最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后从领域上讲就是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要加快,就是包括怎么建立公共财政制度,预算制度、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比如税改、银改征(音)、结构性减税,还有财产税这里面都在考虑之列,跟后面的收入分配包括社会发展方面收入分配的改革应该是一种很强的关联性。但金融革应该说也还是我们离最终的目标还是很远,所以我们认为金融改革要有几个方面的突破,第一个方面就是增加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的竞争,更的民间资本参与的金融机构,外资当然也是一块多元的竞争格局,我觉得更重要的金融改革就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是这是我们的金融强国必须要做的,这两大方面,但这里都没有提,但是我想大家有共识。但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金融监管,包括房地产金融的风险这样一些金融监管的问题,这是我讲的改革这一块。

第二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里面核心问题就是强调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重提自主创新三大创新,我认为这一次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十八大报告实际上它是承接“十一五”规划的自主创新,十七大强调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作用,这一次又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强化。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比较新的提法,重申三大创新原始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个新阶段要有新动力必须有创新这个能力提高,这里面提出一个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提出一个协同创新,当然可能这个协同创新不是三大创新的第四种创新,它是强调合作、协调,包括相应的产学研的结合,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这样一些创新体系的建设,我认为强调这种创新的协同性,可能这么理解比较好一点,我说这是过去没有讲的,叫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当然里面包含着实际上各种创新里面都有协同问题,特别是集成创新就更强调协同性,就是我们中国的创新路线在这个阶段肯定还不是原始创新,肯定更多的还是集成创新和吸收消化创新,吸收消化创新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阶段,现在主要靠吸收消化创新靠模仿,靠我们的加工贸易这样一些通过合作加工贸易这样以后我们学了以后,然后再模仿创新这个我认为也已经达到一种阶段了,现在可能更多的是集成,当然我们最终要深化到原始创新,加强原始独创的能力,核心技术。这是我认为第一个就是在三大创新能够提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叫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或者创新的协同,这是第一个我认为比较亮点的地方。

第二个比较亮点的地方就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就是讲我们现在的面临一个问题是就是我们要形成一批世界性的、跨国经营的企业,世界水平的这种企业,也就是讲进入500强,这么一些企业,而且是有世界竞争力,不仅现在的销售速度、规模、还有我们的资产比重,我们很多,这种堆起来显得大不强,不行,我们认为所以国家现在提出叫实施知识财权战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西方就是叫我们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种产生技术,我们的许多企业要变成有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在世界领先的这样一些企业,所以这也是一个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的焦点问题,就是知识产权创新,这里面就是强调原始和集成创新这一块,这种能力。

所以我讲原始创新特别是单一某些技术方面的创新,我们在高科技行业所以做的一些,但是我们很难达到在数量在这种水平下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我们的集成创新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像环保行业,环保行业世界上做的比较好,德国的斯奈德电器做的很好,但是我看它是一个集成,就是形成一种模式。像中国的这种地产发展,现在商业地产形成一个万达模式,如果更多的显示一种对要素的组合集成,就是我形成模式可复制,然后也形成很大的规模优势和技术某种特色的竞争力,我认为这是知识产权战略更多的侧重于原始和集成创新这么一个结合。

第三个就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块内容相对比较多一点,为什么多一点?因为结构问题实际上现在中国经济结构问题不过就是四大结构,一个是需求结构,一个是产业结构,一个是区域结构,一个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的比重就是一个结构,这是发展经济学有一条关于结构问题,结构就是四个大问题,这四个大问题你都要有一个说法,都有一个重点,我们整个了所谓结构问题就是解决四个结构问题,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镇化。

最重要的我的理解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挑战最重要的是两点,这两点我认为就是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第一个就是消费不足,就是我们怎么样在这种出口增长乏力、投资增长应该说是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提高消费率,怎么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我认为这是个很重要的一个,这里面当然有很多的需要做的,就是城镇化实际上也可以释放出消费需求,这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工作,我们中国潜力很大,包括怎么提高旅游业的消费,公共服务消费,各种养老的消费,这种我们还有民生的都是服务业,主要是服务业,这追服务业的发展在消费里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就是我们认为需求结构我们是一个核心,就是提高消费率。

第二个结构调整里面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就是这里面对应的推进城镇化对应的就是大家知道有一段话叫做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就是你把他变成一个完全的市民,人的城市化,所以我们叫做新型城市化,是解决人的问题,这里面有许多大量的投入,我们要给他建房子,保障房,我们要相对公共服务,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这个提到所以我们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认为城镇化的核心是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这里面已经鲜明的提出来,就是讲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就可以释放出我们的消费需求,包括相应的投资需求。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需求方面的结构的调整,需求实际上主要包括这两块消费需求和城镇化,我们认为这是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由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产业结构升级当然我们也需要另外的一些政策,另外的政策就是我们自主创新、产业调整升级、淘汰落后这方面我们都取得相应的政策,所以中国经济未来几年肯定还处在调整期,这样的调整期应该是通过市场发挥作用,优化产业的一个好的时期,这是我们讲的结构调整这一块。

第四个方面就是发展的重点方面就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方面我们看了一下跟十七大跟过去十六大甚至前期的中央的一些提法,一些重点我们来看基本上保持连贯性,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新的思路,或者是调整方面,但是有一条值得强调,就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里面除了讲农业农民收入这样的一些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改善这些东西都是很全面一个系统的我刚才讲叫新农村建设,但是这里面强调一个就是农民转变为市民,就是农民工,就是农业土地问题面临这个改革征地制度,征地制度改革第一次提出来,就是实际上它是为了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他们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一个。第二个应该说是促进城市化,完全城市化,人的城市化,就是扩大消费,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作用。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加快完善这是个目标了,新型关系,就是前面都没有讲关系,所以这里面就是难写,他没有办法,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办法把它写到前面所谓讲的目标上的五个新,一个总新,四个小新,缺一个新就是这一块。它是怎么说的呢?就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分配,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一个总的一个目标,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是工业和城市、城镇化城市带动的,这是我们讲的第四个动力,就是城乡一体化这么一个一元发展、二元发展,整合一元发展动力的构造。

最后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读过以后我们感觉到这一次关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确实比过去我们的一些提法上有所升华,特别是这里面更有一个国际背景,就是面对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我们提出了更加面向世界,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这么一个开放战略,所以我想这是在开放型经济这方面,就是讲我们的开放不是过去那样的招商引资,搞优惠政策,可能更加要体现积极主动,我们要吸收我们要招商引资那种好的,那种质量高的,我们同时要走出去,就是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高效安全的开放型体系,对,还要强调安全问题,质量要求,安全,而且我们还要走出去,发挥我们更大的影响,世界市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要两个市场,过去是从资源这个角度我们利用两个市场,以后我们要输出更多的高质量的产品,占领世界市场,形成一种影响力,我认为这是开放型经济这种新动力方面它是第一个,就是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体现了这样一些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创新开放模式,这个开放模式到底是怎么样的构成?就是我们想既然是模式方式那就是我们更加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均衡,一个是质量和效益。就是强调我们的水平和档次,无外乎这两方面,当然我们讲同时我们还要防范金融风险,国际金融风险,就是我们的投资,我们的走出去,我们要寻求一种安全,这是这种安全的效益。所以创新开放模式在这里面胡锦涛总书记的十八大的报告里面就提出这么几个点,我觉得也是一个对过去的一个综合,就是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就是进口我们还是需要的,有时候为了改变贸易平衡我们需要增加进口,特别是我们的技术,高科技的进口,特别是甚至包括一些军事设备方面的,西方对我们的一种封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进口的机会。

这里强调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然后加快走出去步伐,这块因为我觉得现在周边的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确实在2012年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所以这次特别强调统筹双边、多变、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这个恐怕我认为这是创新发展模式可能是一个焦点,就是我们强调这种对周边当然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一样,但是强调更多的是区域合作,提高地域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就是中国要实现一个多元化,多元化的一种长效的,长期的前面讲的互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这么一个开放型经济。这样我们的开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开放的体制更加有效,我们的经济发展在国际在市场上得到的机会就会更多。

上一篇:规则之美作文下一篇: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