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共11篇)
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 篇1
一、新型经济犯罪的界定
经济犯罪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希尔提出的。在我国刑法学界对经济犯罪的研究始于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该决定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这一术语, 且很快得到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际部门的认可。目前我国通用的经济犯罪的概念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 为谋取不法利益, 违反国家法律规定, 严重侵犯国家经济管理制度,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新型经济犯罪属于经济犯罪, 新型经济犯罪与经济犯罪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新型”。新型并不仅是刑法新规定的犯罪, 而是侧重于社会经济形态和生产模式的新型。目前学界对于新型经济犯罪的界定倾向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 与现代经济生活形态、模式相适应的, 并体现其特征的经济犯罪, 也就是专指侵犯社会化生产、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动态意义的经济关系、经济秩序和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
二、新型经济犯罪的特征
1. 新型经济犯罪的构成特征
⑴犯罪主体方面。大多数经济犯罪主体, 只能由自然人构成, 少数由单位构成 (特殊主体) 。新型经济犯罪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知识素质和职业条件, 而且涉众型经济犯罪涉案人员多, 主体多元化, 组织性强。近年来, 涉众型经济犯罪呈明显增多态势。
⑵犯罪的主观方面。新型经济犯罪绝大多数都表现为故意, 其中一部分犯罪还具有牟利、非法占有等目的, 只有个别犯罪出于过失。
⑶犯罪的客体方面。新型经济犯罪的犯罪客体具有双重性, 即侵犯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合法利益, 更多的是从总体上破坏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如犯罪客体新型的经济犯罪主要有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犯罪, 扰乱市场秩序犯罪以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等类罪。
⑷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 在市场经济运行或经济管理活动中进行非法经济活动, 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新型领域中主要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侵犯知识产权等类罪的某些行为, 新型经济犯罪的表现形态也更加复杂, 与行政违法、有组织犯罪、恐怖活动、境内境外犯罪交织, 同时又与腐败行为紧密相连。
2. 新型经济犯罪的社会特征
⑴发案总量持续攀升, 金融领域大要案频发。合同诈骗案件、职务侵占案件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案件仍占据立案排行榜的前三位。这说明常见经济犯罪仍呈高发态势。金融领域犯罪形势趋于严峻。特别是证券领域案件值得关注。
⑵经济犯罪涉及领域拓展犯罪手法不断翻新。经济犯罪侵犯的领域也不断扩展, 呈现出由金融、税收和商贸等传统领域向就业、体育、教育、服务、房地产等新市场化的领域渗透, 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与此同时, 新的犯罪类型和新型犯罪手法不断出现。
⑶犯罪智能化程度提高犯罪复合化现象突出。当前, 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施犯罪, 经济犯罪的高科技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 经济犯罪的复合化现象愈益突出。如在国企改制或证券犯罪中, 犯罪嫌疑人往往涉嫌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挪用资金、职务侵占、伪造公司印章等多种犯罪。
⑷犯罪损害的严重性。新型经济犯罪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扰乱经济管理秩序, 危害国家信用制度, 侵害公私财产权益, 造成国家资产大量流失, 有的地方还由此引发了局部性的经济风波和群体性事件, 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我国新型经济犯罪的刑法规制
关于新型经济犯罪的刑法规制, 本文主要在充分发挥刑罚的惩罚和预防功能的基础上, 根据新型经济犯罪的本质和特点, 对于新型经济犯罪从刑法的立法模式和刑罚设置模式上予以研究。
1. 对新型经济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规制
⑴要协调好刑法典与单行刑法的关系。应该将当前社会生活中多发的、常见的有关罪名规定于刑法典中去, 而其他一些比较少见的罪名可以采用单行刑法的方式予以规定。
⑵慎重选择刑法修正案与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作为刑法典的一部分, 也应该具有典范性, 不能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犯罪行为都无一例外地用刑法修正案的方式规定到刑法典中去, 可以采用刑法修正案与单行刑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来规制新型经济犯罪。对常见多发的新型经济犯罪在立法上考虑成熟之后, 可采用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将之补充至刑法典, 而其他相对来说尚未成熟的新型经济犯罪的规定则可用单行刑法加以规定,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出刑法修正案与单行刑法的实质不同。
⑶改革附属刑法立法方式, 发挥附属刑法的作用。在附属刑法的法律条文中规定新型经济犯罪的罪状和法定刑, 既能体现其明确性, 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附属刑法中“依法惩处”在单一刑法中找不到根据的尴尬局面的产生。一旦附属刑法中相关的规定成熟之后, 就可通过刑法修正案的方式融入的刑法典中去。
2. 对新型经济犯罪刑罚设置模式的规制
⑴扩大新型经济犯罪资格刑的适用。资格刑, 是以剥夺犯罪人的某种资格为内容的刑罚。就是说通过对犯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资格在一定时期内进行限制或剥夺, 同样可避免其再度实施经济犯罪行为。我国刑法典及单行刑法中规定的资格刑有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剥夺勋章、奖章和荣誉称号、剥夺军衔。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特殊时期的现实情况, 为了惩治不断变化的新型经济犯罪的客观需要, 应该对经济犯罪扩大适用资格刑。根据适用对象来对资格刑分类组合。适用对象是自然人的适用包括限制公权、剥夺从事特定职业的资格、剥夺军衔和驱逐出境等资格刑, 适用对象是法人的或法人, 分别设立对自然人的和对单位的资格刑刑罚。对法人适用的资格刑, 除了判处罚金外, 应当针对单位犯罪多为经济上、财产上的犯罪, 应该增设停业整顿、限制从事业务活动、强制撤销和剥夺荣誉称号这几种资格刑。
⑵加重新型经济犯罪的财产刑。新型经济犯罪的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主要是为谋求非法经济利益, 一般不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对经济犯罪适用中短期自由刑就可以达到惩治犯罪的目的。另外, 对经济罪犯适用长期自由刑国家需要花费较多的经济投入, 如果再同时判处财产刑, 既惩罚了经济犯罪, 也能使国家、社会的经济损失得到赔偿。因此应当对经济犯罪广泛适用包括没收财产、罚金以及剥夺资格刑在内的各种制裁手段。
⑶对于新型经济犯罪, 减少并逐步废除死刑。我国从1979年刑法中体现了重刑主义、死刑万能的思想, 而以死刑为手段的重刑化立法, 虽然在短期内可以遏制犯罪, 但最终必然削弱其遏制力。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经济犯罪实行死刑的国家。近十余年来, 尽管死刑立法一直在增加, 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贪污贿赂罪等各类经济犯罪的案发率始终居高不下, 新型经济犯罪不断出现, 重大经济犯罪案件不断发生, 涉案数额也不断增大。各类经济犯罪案件不但没有明显下降, 反而在总体上有所上升, 这种刑罚量与犯罪量同步增长的“两高”局面, 就足以证明死刑在预防经济犯罪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设置死刑并没有实现我国遏制经济犯罪的初衷。其次, 经济犯罪适用死刑不符合发展趋势及国际人权公约的基本精神。再次, 中国对经济犯罪分子的死刑设计, 也会导致经济犯罪的罪犯潜逃到国外, 中国却难以引渡。刑罚的目的是惩罚犯罪和教育世人, 在惩罚犯罪的同时, 更多用文明的方式警示世人, 不是一味依靠刑法剥夺人的生命以产生的威慑力所能达到的。
摘要: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进入经济起飞和迅速发展, 由于新旧体制交替并存, 各种观念碰撞冲突, 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诸多新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刑事犯罪总量持续上升, 特别是经济犯罪也呈现复杂和猖獗的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型经济犯罪的层出不穷, 就需要对新型经济犯罪进行合理的刑法规制。
关键词:新型,经济犯罪,刑法
参考文献
[1]卢珺.中国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之检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6.
[2]王世洲.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高铭暄, 王作富.中国惩治经济犯罪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4]蒋羽扬.新型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统计与决策, 2006 (23) .
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 篇2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投资与财富管理编辑 冯涛
中国股市上证综指周三收跌0.61%,结束此前连续三个交易日的反弹行情。相比于主板指数,创业板指数延续了近期火热的表现,大涨1.97%,再创年内新高。金融、地产、水泥等权重股表现疲软,而传媒、互联网、电信运营等小盘题材股表现强势。
权重股持续下跌、小盘股不断上涨成了现阶段中国股市的特点。之所以会有这一趋势,是因为自3月中旬新一届中国政府换班后出台的种种措施已明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开始了。中国股市也对新政府改革思路作出最直接的反馈:传统周期性行业诸如钢铁、煤炭能源等大盘蓝筹股,跌跌不休;而代表新经济的、主要集中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的成长股,不少屡创新高。
不少蓝筹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已跌到极低水平。据统计,截至6月25日,沪深300指数对应的12个月预期市盈率为8.5倍,即使不包含银行股,市盈率也仅为11.2倍。A股的估值水平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且低于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市盈率。另一方面,经过近期的强劲表现,创业板、中小板个股估值水平高企,粗略计算,创业板整体市盈率超过50倍。
对投资者而言,此刻是去“抄底”代表传统周期性行业的大盘蓝筹股呢,还是“追涨”代表新经济的小盘成长股?
如果要顺应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思路,投资者当然应当选择代表新经济的股票。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别人都不要的,我要——这有些类似巴菲特 “购买便宜货”以及“用低估或合理的价格购买优秀企业”的投资哲学,更何况目前不少大盘蓝筹股的估值和价格都很低。
在得出答案前,投资者需要考虑几点因素。首先,不能用过去的思维来判断未来的中国股市,例如,过去不少投资者认为指数的大幅上涨只能依靠权重股拉动,但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以传统周期性行业为代表的权重股已很难重现往日辉煌,指数驱动力很有可能转而来自代表新经济的成长股。
其次,传统意义上的“牛市”也发生了改变,以前个股普涨或者板块轮涨的局面可能不复再来,取而代之的,是5倍市盈率的行业板块和50倍市盈率的行业板块在市场上共存——类似于前一阵创新高的美国股市。
投资布局“经济转型” 篇3
“经济转型”一直是市场的热门话题,今年尤甚。多年来,经济转型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各个阶段侧重不同的方面,关注着不同的内涵。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在经济转型中布局投资机会呢?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将目标锁定在上证龙头企业指数的相关产品上,通过“行行选三强”来预先布局朝阳行业。
与基本能够代表市场真实行业权重的沪深300指数相比,上证龙头指数在行业权重分布上差异最大的3个一级行业是金融地产、可选消费、原材料。
其中,可选消费行业将成为扩大内需、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直接受益行业;原材料行业在上证龙头中的权重显著低于其在沪深300中的权重,它将更多地受益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当经济增长开始逐渐向消费拉动转变之后,原材料行业与整体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就会降低。
此外,在金融地产行业中,上证龙头企业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差异主要是结构性的,沪深300指数的银行业权重比上证龙头指数高8.5%,而保险业权重则比上证龙头指数低5.7%。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保险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正逐渐显露出消费品的属性,相对银行业的发展空间来说,也更为广阔。
中国外向型经济必然要向扩大内需转型,而上证龙头企业指数可选消费行业比重高、保险行业比重高、原材料行业比重低,这些正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可以说,上证龙头企业指数已经提前包含了经济结构的转型。
上证龙头企业指数的另一个特点是“行行选三强”,以各行业中的龙头公司为成份标的。在上证全指的25个二级行业中选出各行业的前3家最具行业领导地位的龙头公司作为成份股,因此这个筛选过程也被概括为“行行选三强”。
统计显示,在2005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5年半时间内,上证龙头企业指数的年化收益率达到20.39%,超越沪深300指数1.72%;累计收益率超越沪深300指数21.16%,达到177.47%。
与此同时,2007年5月-10月,是大盘股迅速上涨的一段时期,当期上证龙头企业指数收益率跑赢沪深300指数3.08%;而在2009年10月-2010年7月的一波中小板股票行情中,上证龙头指数收益率依然跑赢沪深300指数1.15%。从两个极端时期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上证龙头企业指数拥有持续超越沪深300指数的稳定的超额收益。
经济转型时期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4
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优势产业。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 囊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产业要素, 涉及29个经济部门, 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旅游消费不仅直接拉动了民航、铁路、公路、商业、食宿等传统产业, 也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型和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2008年, 旅游业总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的9.6%, 旅游创汇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要求高、可持续性强的特点, 是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 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黑龙江、云南、贵州、广西等林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 变毁林的“砍树”经济为可持续的“看树”经济。辽宁阜新、黑龙江伊春、云南东川、河南焦作等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把旅游作为接续或替代产业培育, 较好地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二、全面把握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同时也对旅游业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旅游业保持了高于世界旅游业10个百分点的增幅,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将由实物为主向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 旅游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但目前我国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产品为主, 休闲度假产品总量不足, 旅游精品还较少。同时, 旅游企业普遍实力小、竞争力弱, 旅游产业整体素质不高, 还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国加入WTO以后, 旅游市场全面开放, 广泛参与全球化、区域化活动, 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环境不断改善。同时, 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也对我国旅游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 我国缺乏战略性旅游企业集团, 旅游产业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成功“走出去”的旅游企业不多, 还难以充分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建设旅游强国任重道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了旅游业科学发展, 但也要求旅游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全国的深入开展,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 各地普遍把旅游业作为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增加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 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 旅游业也存在着重速度和规模、轻效益和质量的现象, “门票经济”问题比较普遍, 旅游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以来华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为例, 2006年仅为美国的41%、德国的49%、英国的62%, 迫切需要旅游业实现集约化发展。
居民收入和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休假制度安排和旅游消费政策尚有待完善。按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 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快速增长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 “十一五”期末预计将达4000美元左右。我国居民的休假时间不断增多, 包括周末双休、法定假日等公众假期已达115天, 部分职工还可享受5—15天的带薪休假, 我国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休假时间水平。但由于相关的鼓励和配套措施还有待跟进, 目前带薪休假制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假日制度本身也需进一步完善, 还需出台一些鼓励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 以更好地满足居民休闲和旅游的需求。
三、经济转型时期的旅游业发展应对策略
(一) 利用行业联盟有效整合产业链
在将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与开发的问题上, 制约因素多, 各种利益关系导致协调任务艰巨, 特别是由于旅游企业各自需求和业主的要求不同, 旅游企业单打独斗 (如:同星级酒店平均房价没能形成联手等) , 没有形成规模宣传优势, 区域和区域间的有效合作和共同促进区域旅游的综合效益不高。同时, 对客源市场内在需求的研究不够, 互补性不强。因此需要旅游行业协会和区域联盟组织突破困难, 努力通过创造外部条件, 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按照“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设置, 将区域旅游企业中的餐饮、旅游礼品购物、娱乐产品, 还有会展、婚庆服务及高级礼宾服务、满足商务客人私密性的高档商务会所、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尽享休闲、健康的体验性场所及旅游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功能, 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
(二) 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营销
一直以来, 区域旅游营销成为弱项。所以应重点推进区域旅游营销联手活动, 既广泛促销 (包括加大网络营销) , 又推出重点项目, 在形成合力、抢抓市场上抓出实效来。
(三) 进一步完善区域旅游服务功能
目前, 许多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尚不健全, 功能尚不完善。要争取政府创造条件将旅游配套设施与旅游市场所必需的服务功能相匹配。
(四) 创造旅游新环境和新的效益增长点
在总体目标与战略定位上应立足于做本区域, 放眼于整个行业;立足于小, 放眼于大;立足于做精, 放眼于做强;立足于国内, 放眼于国际;立足于创意, 放眼于创效。深度研究和开发旅游产业。应抓住在文化产业外围层可做的点进行深度研究和开发, 将旅游产业进行重点细分开发。
1.会议旅游。我们将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 积极进军会展服务市场, 采取先人一步的经营策略, 创办“全程会议服务”的企业, 为会议的“前期、中期、后期”提供专业化的全程服务, 进一步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2.奖励旅游。奖励旅游作为会议接待服务的利润增长点, 开发奖励旅游市场。在奖励旅游方面, 以开拓外埠市场为主, 以市内周边市场为辅, 确定目标市场:旅游团队, 散客旅游者, 当地居民, 高端市场 (含商务考察) 。
3.婚庆新市场。把婚宴、蜜月房、婚车出租、婚庆流程服务、婚纱摄影、新婚旅游等产品组合, 开发婚庆产品, 促进旅游业吃、住、行、游、购综合消费, 特别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共同组合, 将区域内的各种产品和行业穿梭成链, 编织成网, 形成产业链, 以带动合作体的多赢, 产出综合效益, 形成独特的婚庆品牌。
4.延伸饭店餐饮业的品牌管理。发挥国际品牌管理优势, 要大力推行星级饭店的标准化工作, 积极开拓酒店和星级餐馆的连锁经营。特别是要在保护街区和房屋住宅原有风貌的基础上, 结合环境改造工程, 以产权置换等方式, 开发建设具有星级管理水平、却能体验当地民俗生活的住宿接待设施。让游客住宿家庭旅馆时, 真切感受当地民俗民风和生活场面, 打造独特的酒店管理品牌。
5.旅游业紧密与文化娱乐业相结合。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以主要景区点为主体, 开发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二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主体, 开发商业文化节庆活动;三是以星级饭店和大型演出场所为主体, 开发文化娱乐综合表演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 形成健全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业, 增加游客和百姓的参与性, 丰富游客和百姓生活。
(五) 加强人才培养与自身建设
1.内强素质, 提升企业和员工的整体水平。企业要鼓励员工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学习先进技术, 提高自身素质,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
2.建立中观与微观经营管理者队伍, 特别要加强对职业经理和自主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开发。尤其在产业链的形成与开发、现代服务业外包环节中急需专业性指导、研究, 因此需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 注重旅游行业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与旅游院校合作, 为旅游企业经营者举办岗位资格证书培训、员工岗位技术实操培训、专家咨询讲座、市场调研成果发布等多种形式的同业培训教育, 可采取企业与个人共担费用的方式, 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及业务技能。
3.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学习与能力提高。一是每个人都需学会首先把镜子转向自己, 学会认识自己, 改变固有的心智模式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看待事物所固化的态度、习惯和观念) ;二是要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 虚心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自身在工作中的不足;三是在改变固有的心智模式的基础上, 善于敞开自己的心扉, 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对改进工作的设想。
(六) 管理精细, 治理有方
当前所面临的形势, 需要我们学会过紧日子, 节约成本与费用, 严格控制新增预算, 可列可不列的费用, 不列不出, 必须出的成本费用, 要坚持效益优先原则, 用好用足。同时, 理顺内部关系, 建立内部沟通与服务渠道, 对各种利益诉求, 要充分理解与分析, 及时研究解决办法, 凝聚员工和企业共渡难关。在抓内部环境管理上, 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的各项工作, 都应吃透和用好政策, 合理规避风险。
(七) 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1.加大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力度。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逐步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包括旅游咨询服务设施的建设、旅游标识牌的规范等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制定落实有关鼓励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产业提供便捷通道, 对投资增加城市旅游功能, 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公益性大型旅游项目的投资商, 应给予立项、审批和优惠投资政策方面的支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将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宣传作为其本地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并发挥其营销网络、客户资源优势和带头示范作用, 引导和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小企业的特色化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繁荣和整体实力的提高。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加强区域协作与互动。充分发挥协会在组织旅游企业开展市场开发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促进行业星评、企业信用体系、区域市场价格的引导等建设。通过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外推介活动, 强化区域合作, 以达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 进而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目的。
摘要:经济转型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并清楚的认识到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旅游企业应有效整合产业链, 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营销, 完善区域旅游服务功能, 转变观念, 创造旅游新环境和新的效益增长点, 加大人才培养与自身建设, 加强管理, 同时政府应给与政策上的支持。
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 篇5
新常态就是中国迈向中等或发达国家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表示,“新常态”实际上用一句话解释就是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新兴工业大国迈向一个中等或者是发达国家的转折。
未来十年到十五年,工业发展正是大发展的时期,如金融行业,特别是医疗行业,正如雷军幽默的比喻“猪站在风口都能被吹起来”。
“社会步入老龄化,关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将是一个大跃进时期,在新常态下企业或许会发展的更好。”陈东升称,现在大量的旅游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投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各个医院都需要支付,这是一个巨大的支付系统和网络系统。现代服务业也有基础设施,也会有大量的投资投入拉动“新常态”下新经济的发展。
“当前是一个好的机遇,整个企业家群体也好,行业也好,应积极投身到转型的热潮中,寻找新的未来,让后来的创业者,看到上一代人的企业精神。”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发言时表示。
谈到房地产的产业转型,黄怒波称,住宅市场肯定要步入“新常态”。对于商业地产,他表示很难判断,因为这些年确实发展很快,并且以新的业态为主。
马云参与了中国的零售业改革,倒逼着传统行业也要随之转型。但是,转到哪里去?黄怒波说:“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未来是以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为主,市民的生活消费主要是体育休闲与文化休闲,应该把旅游做成一个现代服务业的体系。”
农业是中国最大的一块“处女地”
经济学家对“新常态”没有特别的理解,但在企业家眼里,经济似乎仍然特别热,机会无限,方兴未艾。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佳沃集团总裁陈绍鹏认为,现在确实存在太多的机遇,比如农业就是一片“蓝海”。
中国最大的一块“处女地”就是农业,目前还没有良好的开发,中国人十分需要安全放心的好食品,但还没有足够多的企业去提供。
联想控股发展的一个企业叫翼龙贷,就是通过互联网P2P给农户贷款,给家庭农场贷款,给专业合作人贷款。农民、农户有了金融的支持,就会爆发出生产力。联想控股拥有技术背景,把国外、国内先进的农业技术搭成一个平台嫁接给这些专业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让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陈绍鹏介绍,现在,任何一个加入联想控股生产出来的食品都带着二维码,消费者一扫二维码,生产过程全部可见,信息完全是透明的。这样,消费者能够非常好的信任这个食品,信任这个品牌,然后去消费。
服务业未来将是重要的支撑产业
“新常态的经济结构中,未来哪些产业将作为非常重要的产业发展,有两个指标:一是需求指标,二是技术指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称。
他认为,有三个产业在未来将成为主导型产业。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八个具体方向:首先是新能源;二是新材料;三是生物工程;四是新一代新技术;五是节能环保;六是新能源汽车;七是工业机器人;八是高级制造,这些在未来三年会接替原有产业成为主导。
二是服务业,服务业未来将是重要的支撑产业。过去主要依靠经济增长拉动收入,一个需求点可以解决千万个岗位,现在则要依靠服务业来解决。未来服务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其中包括四个具体行业,包括消费品、餐饮商贸、养老、医疗卫生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养老不仅是地产的问题,养老产业的投资要组建团队,一是老年病治疗团队、二是老年特殊服务团队。这两个团队的组建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崛起,消费服务在中国会进一步增长。”魏杰说。
另外,服务业中的生产服务是服务业的重要环节,比如设计的环节,包括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建筑产品设计等等巨大的需求,都需要依靠提升生产服务来进一步发展。
三是现代制造,包括五个要点:第一是飞机制造;第二是高铁装备制造,我国高铁要大量出口,拉动很多的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第三是现代船舶制造,我国是海洋大国,现在船舶制造是重要的支撑点;第四是核电;第五是特高压输变电站。
16、17年才是真正的“新常态”时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从整个“新常态”的时间纬度,把向“新常态”过渡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常态时期,有两种说法,从1978-2010年,还有一种说法是从2002-2012年,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粗放发展,以工业为主,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从2012-2016年或者2017年,为‘过渡态时期,特点是不新不旧,或是新旧杂陈。这一时期,增速在换挡,是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但时间不会太长。”
李佐军认为,到2016、2017年才是真正的“新常态”时期。这一时期具有很多新的形态,“新常态”既然是一个常态,必须是相对稳定的。
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但是, 浙江以往的发展方式是不可能长久继续的。浙江是地少人多的地方, 资源要素、环境制约因素较大。从纵向看, 改革开放30年来, 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8.1∶43.3∶18.7调整2008年的5.1∶53.9∶41.0, 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从横向看, 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浙江1.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低于浙江0.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高于浙江2.2个百分点。不难看出, 浙江省的第三产业相对薄弱, 而这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所在。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 产业的服务化水平。
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来看, 随着一个经济体的不断发展, 劳动力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该指标正好能体现后者的进程。
2. 产业的重工业化水平。
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重工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的比例不断上升, 并占有绝对份额, 通过该指标的变化能体现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的发展状况。
3. 产业的集中化水平。
从产业组织发展来看, 一方面是指产业企业集中化, 资源转向以联合或集团式的大规模企业, 规模经济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是指产业地理集中化, 某一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向某一地理区域集中, 导致产业区位从地区间的垂直分工为主的格局向水平分工为主的格局的演化。
4. 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不再是自我封闭式的维持均衡发展, 而是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结构均衡协调发展, 建立国际协调型的产业结构。
三、浙江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指标的实证分析
1. 产业的服务化水平测评
根据国际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资源大量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不断提高。从纵向看, 近年来浙江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从横向来看, 浙江地区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偏高, 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强度均较少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比重和水平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浙江不仅第三产业比重偏小, 而且层次偏低。
我们把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信业商贸业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业、公用事业、旅游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包括教育、媒体、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
历史数据显示, 随着一个国家收入水平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日益的提高, 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 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第三层次一般比较稳定, 其上升与下降的趋势受地区与国家的差异影响较大, 并不呈现明显的产业演变规律, 第四层次的变动则受政府职能的确定与体制改革的影响。
从浙江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过程与现状来分析, 其变动过程基本符合应有的规律:第一层次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4.32%下降到2009年的3.88%;第二层次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3.57%上升到2009年的27.14%;第三层次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66%上升到2009年的3.84%;第四层次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5.87%下降到2009年的5.81%。
作为对比, 上海市2009四个层次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62%, 37.17%, 5.43%, 5.44%。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浙江省, 而且作为第三产业核心的第二层次, 两地的差异尤为明显, 这一点证实了浙江第三产业相对薄弱, 而且层次偏低。
因此,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
2. 产业的重工业化水平测评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 (Chenery) 的研究显示, 重化工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1970年, 美国的重化工业率为57.4%, 英国为61%, 法国为65.2%, 西德为62.4%, 意大利为51.7%, 日本为64.3%。2009年, 浙江省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大体在58.50%, 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推动浙江重化工业增长的因素, 一是来自国民收入和国民消费的发展和演进。2009年, 浙江地区人均收入为24318元, 同比增长7%, 国民消费的状况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两者共同作用导致装备制造、原材料和能源生产的大规模扩张, 这是重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因素。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住房需求和汽车需求及相关投资需求。城市化和工业化促使居民消费中住房和汽车需求热点的形成, 这同时又带来了对钢材、水泥和电力等中间投入品的需求的增加, 从而引发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投资。三是产业的国际转移。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地区, 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高, 产业配套能力和消化能力强, 沿长江进入中西部成本也很低, 跨国公司纷纷将价值链的制造环节转移到这一地区, 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重化工业的发展。此外, 出于环保等目的, 进入21世纪, 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快了冶金、化工等基础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由于这些产业是大吞吐量、大用水量, 需要大进大出的大容量物流通道, 这方面浙江省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北仑港的货物吞吐量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当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浙江省资源贫乏, 能源严重依赖外调, 在能源供给全面趋紧的情况下, 高能耗的重工业化不进行技术变革, 其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瓶颈, 而且低水平重化工业的发展, 加大了地区的环境污染。
3. 产业的集中化水平测评
企业集中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一方面, 低集中度条件下的资本积累规模和速度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的要求, 小规模分散生产使大部分企业与规模经济无缘,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缺乏资本积累的能力, 根本没有机会谋求在动辄需要几十亿、上百亿投资的知识密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产业集中度低下制约着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及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
地理集中化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产业地理集中之所以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是因为产业地理集中具有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三大特性。
近年来, 浙江省企业集中化的趋势明显。从2004年到2009年, 大型企业个数从84家增加到196家, 产值从2230.36亿元增加到7399.10亿元, 增幅为231.74%。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增长幅度上来看, 大型企业都远远高于中小型企业, 这会对企业效益的提高, 资源的合理配置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 在享受规模效应的同时, 也必须关注垄断这种市场组织形式所可能带来的损失。
同时, 地理集中化也引起浙江各地政府的关注, 各地涌现出一批产业集中区, 但许多集中区“形聚而神散”, 没有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由于多数集群内企业依赖于一种“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发展机制, 企业所需的中间产品和销售市场相当程度上依存于国外, 因此, 这些纺织业集群仍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基于专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群网络。产业群内的企业只是简单的区位上的集中, 没有形成合作创新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 难以产出高档次、高质量、对市场做出灵活反应的产品。
4. 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测评
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 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垂直专业化”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的新趋势。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收缩战略, 只保留核心业务, 而把大量的其他业务交付给外部企业甚至海外企业进行垂直产品链的专业化生产。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水平。
伴随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的发展, 浙江省产业结构全球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表现在: (1) 浙江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2009年, 浙江进出口总额为1, 877.3亿美元, 外贸依存度高达68.78%, 其中宁波市将近达到100%。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浙江融入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重要指标, 代表了未来国际分工与贸易的趋势。但是,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浙江建立的主要是全球性的加工组装生产基地, 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制造, 而非生产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技术的研发, 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主要仍被外国公司垄断, 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要依赖外商或进口, 因而存在“飞地”的潜在风险。 (2) 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扩大。2009年浙江实际利用外资1, 243, 60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较多的集中于制造业, 大量投资于机电、日用化工、轻纺等高利润的传统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一方面, 通过设备投资和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效应, 促进了浙江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另一方面, 造成浙江三产比例偏重于二产的倾向, 尤其是重化工业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使浙江对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提高。
四、产业结构优化总体原则
由于浙江省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源禀赋的差异, 各区域选择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尤其是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将不尽相同;但是, 作为一个区域, 虽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但产业结构优化都应遵循基本的优化原则, 这些原则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预期目的的基本保证。根据前文的指标测评, 归纳出了五条原则:
1. 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原则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一方面, 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另一方面, 加速培育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行业, 按照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的要求, 整合新兴服务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
2. 关键产业重点扩张与协调发展原则
只有促进关键产业部门重点发展和提高, 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保证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 我们在强调重工业这类重点产业的同时, 也应强调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
3. 促进产业集中化原则
目前, 浙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集中度依然过低, 中小企业挤占了大企业的资源和市场, 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依然有待提高, 整个产业资源的运作效率降低。因此, 实施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产业政策势在必行。
4. 提高国际化水平原则
提高国际化水平, 并不仅仅看对外贸易量的大小, 在转型时期, 我们应更看重“质”: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带来了溢出效应, 以及在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链中浙江省是否占有了附加值更高的领域。
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改变一个经济体发展方式的必经之路。在新时期, 浙江省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是否要转变以及如何转变, 这两个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学术课题和政策难题。本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 现状的剖析以及指标分析, 并提出转变经济方式的原则。
关键词:浙江,经济发展方式,三大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刘亭傅金龙朱李鸣等:《实力浙江》[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2]卓勇良陈依慧郭斯兰等:《浙江最佳发展模式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3]潘云鹤史晋川等:《浙江省“十五”至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前瞻》[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4]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 (2009)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年8月第1版
[5] (美) 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5年第1版
经济转型时期物联网技术教学革新 篇7
物联网作为一个在2011年才开始招生的新专业,又是应国家“感知中国”的创新需求产生的,教育教学都具有新代性的特点。2013年开始一批高职院校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专业,高职院校具有面向应用的特殊性,其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与普通高校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都需要做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优化革新。
1 培养目标的革新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系统,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间接推进经济增长。物联网技术是国家大力提偿扶持的创新型新技术,因此它的培养目标应该不同与以往的传统专业。在传统行业中,培养目标相对当一,但是物联网专业则应该是分层互通的,它培养的人才可分为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三种。应用型的人才面向安装测试与应用,要求学生技术熟练,动手能力强。技能型人才是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二次开发,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技能以后,能够在原有应用的基础上做出新的研发。创新人才对学生的要求最高,要求学生在当前的需求下,着手研发新标准,新技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应用型和技能型两类人才占多数,但是亦可以把创新型才纳入培养目标,把学生按照这三个层次组成团队,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 课程设置的革新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校企合作和项目化教学已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教学团队和课程群的建设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这些对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物联网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相当的多,不仅仅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还需要学习电路和通信信息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它是一个横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两个专业的新专业,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但是高职学制只有三年,最后一年还需要有七个月的实习。课程的设置就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有所选择,并做出整合革新。
课程的整合是指把同一类型具有关联的课程合并精练,物联网课程的整合可分为下位机和上位机两个部分。在下位机部分,把电路基础和单片机整合在一起放在第二学期,无线组网技术和网关设计整合在一起在第三学期学习。第四学期做在整合后的实验项目。整合后的课程与项目能够更好的适应高职教学的需求。
3 教学方式的革新
物联网的教学方式与传统专业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实践,特别是在高职阶段,也就是说在教室里听教师讲理论是无法掌握技能的,教学方式的革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实验实训条件,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创新。物联网的相关实验都是模块化的,从基本配件的安装、调试、写出相关的应用程序到完成测试,都需要学生去研究掌握。教学方式的革新应从学生入手,鼓励学生实践为先,热爱新技术,关心最新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从实验入手,在做出了相关的实验现象后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到芯片发布网站申请最新的安装配件,到互联网上购买学习实验套板,组建物联网体验室。有些学生甚至自己组装了3D打印机和骨传导耳机,自己动手制作物联网沙盘,这些沙盘在教师的设计下,由学生动手组装。这些新式的教学方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和更一步的深造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经济转型使得部分区域产业结构在加整调整、优化和升级,现代工业、新型服务业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各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与产业间关联程度提高,使得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及产业间关联的高度化。这对于物联网专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物联网出现促使了传统产业的加速升级,便利化和智能化是当今中国科技的一个发展方向。加速物联网技术专业教学的革新,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联网人才是每一个物联网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摘要:本文从当前经济转型期的现状入手,介绍了当前物联网技术专业设置的背景和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相比具有面向应用的特殊性,需要做出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教学革新,这体现在培养目标需要分层设置、课程的设置需要精减整合、教学方式需从学生入手注重实践。
关键词:培养目标,物联网技术,精炼整合,教学方式,创新型,技能型
参考文献
[1]朱德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研究,2014(7).
[2]刘松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09(5).
[3]朱德全.职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12(9):24.
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 篇8
1 社会资本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在经济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 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 俄罗斯等国家的经济学家就开始探索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开始出现过“休克疗法”等经济发展模式, 但是其效果不尽如人意。经历过很长时间的摸索研究,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首次提出“资本”这一概念, 它将资本分为三大种类, 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 在他看来, 各种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而“社会资本”就是各种实际存在或者隐含存在的所有资源的总和, 各种资源的存在形式是相互联系的, 呈现出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
到1990年左右, 社会资本理论逐渐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系统、完整的分析研究, 在他看来, 研究社会资本的本质目的在于了解社会结构, 他说过:“蕴含某些行动者利益的事件, 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 相互进行各种交换……其结果, 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他认为这些社会关系不仅仅属于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属于一种社会资源, 因此, 他把社会资本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结构资源中所拥有的资本财产, 把社会资本看成具有各种形态的实体结构, 与布迪厄不同的是, 它将资本分为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本三种类型, 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而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是三种资本的载体, 在三者的相互转换中实现社会资本的积累。
而社会资本成为一种基础理论的存在, 是由美国华裔林南提出的, 他在社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概括出社会资本理论, 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 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他在对社会资本进行重点描述的时候, 强调了其先在性, 就是在社会结构中, 必须要适当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本。
2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阐述我国经济的转型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的转型, 可以发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 人际关系不会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产生很大变动, 这些潜在的资源依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经济进步产生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这种隐性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 进一步对经济转型的全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我国, 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发生转型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 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形式的过程中出现的极左思潮以及意识形态的高度垄断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但是, 仍旧没有扼杀人们对建立一个富强、民主共和国的激情。王沪宁老师曾经对我国农村的存在形式进行研究时发现其具有两大关键性的特点, 分别是聚居性以及血缘性, 这两大特性在带给人们社会效益的同时, 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村的发展空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 政府对农业的物品供给逐渐变少, 这就加大了生产活动的难度, 促进了每个家庭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为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它的施行将农村闲置劳动力分离出来, 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 很多都没有取得重大成绩。
3 在经济转型期, 社会资本是一把双刃剑
到目前为止, 许多资料都认为社会资本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呈现为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 以及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社会资本对经济转型的进步、发展依然存在消极的一面。科尔曼在对因社会资本而产生的诚信等非正式制度进行分析研究时认为, 社会资本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封闭性为其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这种现象验证了诚信等非正式制度仅在社会资本的内部发挥作用, 一旦越过这个范围, 结果就会发生变化。在对社会资本积极作用进行探讨的热潮中, 波茨对其消极作用进行重点归纳总结,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具有排斥圈外人士的弊端, 社会资本的最终获益者始终是组织中的内部人员, 会阻止他人的利益收成, 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在发展过程中, 涉及的两大重要问题就是合作的成本以及收获利益, 集团的收益往往是建立在集团外部人员的成本基础上, 因此, 其具有十分明显的排他性。
从社会资本是一把双刃剑的角度来看, 要意识到社会资本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带来的双重影响, 虽然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为经济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 促进了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但是, 对国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在经济转型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 要摆正经济发展姿态, 避免出现裙带资本主义、亲朋好友资本主义以及权贵资本主义的倾向。这里所说的裙带资本主义, 简单来说, 就是指部门中的权力人士滥用职权为自己的亲友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这种现象会造成国有经济内部人员的腐败, 会对公共财产产生侵蚀, 会使经济转型走上歧途。曾经有人提出, 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问题重点不是在内部人员的管理上, 而应该放在经营者与政府官员的关系上。例如, 曾经在俄罗斯出现过经济转型被“红色经理”以及政府官员的社会资本控制的现象, 促使当时的经济发展走上不归路。因此,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 要认识到问题出现的本质, 彻底杜绝由于人际关系而造成的国有财产流失、经济衰退、百姓生活恶化等现象的发生, 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公正、和谐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
4 消除社会资本对经济转型负面影响的对策
4.1 注意实现社会公平
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确保社会公正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 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 必须要确保公平性、公正性。要清楚地意识到这里所说的公平性并非与生产活动中的效率因素是相背的, 如果在工作中不分人与人之间的贡献大小, 所收获的回报都是一样的, 当然就会对生产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但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真正的公平是建立在一定的差距之上, 其中包括个人选择上的差距, 也包括个人能力的差别等。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总结出, 公平与效率不仅不是一对死对头, 相反, 它们之间还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公平是效率存在的基础。经济学中的帕雷托效率以及帕雷托标准正好验证了这个观点的真实性, 任何一个人的利益收获都不应该是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基础的, 在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 要严格坚持该理论,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社会的公正性, 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4.2 加强产权管理力度, 树立正确的改革理念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产权以及契约自由的前提下, 这两点同样也是体现效率优势的重要形式。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工具, 其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在交易过程中, 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确保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符合预期目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产权能够引导人们将外部性较大程度上实现内在化,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经济转型都要严格按照明晰的产权路径来运行。在计划经济下, 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才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因此, 在经济转型过程, 其发展成果要切实普及到众多的人民百姓。2004年, 郎咸平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产生怀疑, 他认为产权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企业的生产效率问题, 反而还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 对经济转型的发展产生重大阻碍。不能肯定地说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但是, 要学会从一些质疑中去发现问题, 寻求问题的本质, 对于郎咸平的这些观点, 不能给予完全的肯定, 但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 要得到一些启发, 也就是说, 在深入改革过程中, 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措施。国有企业的一切收益都应该是归全体公民所有, 改革的成果必须要惠及每一个人民大众, 本着这样的宗旨来消除社会资本对国有企业的负面影响, 能够有效地防止腐化。
4.3 完善法律制度, 加大处罚力度
就现阶段来说, 政府部门操控国有企业的系统改革, 但是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分析, 政府的选择偏好和民众之间的选择偏好是存在很大偏差的, 其根本目的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个别政府官员在改革中, 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到集体利益之上, 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优势获得利益, 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充分利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违法犯罪行为给予重惩, 避免出现政府意向与百姓意向发生冲突的现象发生, 确保出发点的公平、公正性。但是就法律法规来讲, 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中关于国有企业科学改革的条令相对短缺, 制度上的缺陷是对政府官员不合理行为的放纵。在现行的法律中, 本着民主的理念, 将人作为一个理性、运动着、利己、自由而平等的物体, 但是在实际社会环境中, 利己性应该得到适当的控制, 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在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中, 很多因素会影响改革成效, 例如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内部管理上的不合理等, 因此, 要对改革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打破原有的暗箱操作形式。
5 结语
我国的经济转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 社会资本概念从提出到如今也在不断地完善、丰富, 它对经济的转型过渡发挥着双重的作用, 在促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 要尽量将其消极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通过注意实现社会公平;加强产权管理力度、树立正确的改革理念;以及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来实现社会资本的重大促进作用, 使经济转型成果惠及到每一位合法公民身上, 逐步促进社会结构的完善, 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赵家章.社会资本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视角的经验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12) .
[2]储锦超.论新时期中国社会资本的流失与重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1) .
[3]罗明新.社会资本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 2010 (11) .
[4]毛水榕.转型时期农村社会资本的变迁与重构[J].知识经济, 2011 (15) .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时期的创业教育 篇9
1.发展创业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开拓的意识和拓展新知识面。
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认识到发展创业教育, 有利于发掘人的潜能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教育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 而创业教育则是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手段。庞大的人口规模对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压力, 但如果我们庞大数量的人口能提高素质, 能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那人口就不是我国的包袱, 而是更为重要的发展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中, 人的知识贡献在日益上升, 依靠的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兴盛, 人才为本;人才培养, 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要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国家提出人才强国战略, 这是将人才推进工程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制高点”和根本保证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教育将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人们以知识为基础去开拓创新, 不断创造出更多职业岗位和新型产品;创业教育为人们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而营造社会氛围、搭建知识平台、提供实践指导。从根本上说, 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是创业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
2.发展创业教育, 有利于支持技术创新, 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现阶段, 我国许多产业还处在比较低端的位置, 尽管是名列前茅的制造业大国, 但制造业的增加值很低, 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缺乏创新的支撑,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物质资源消耗。一方面, 由于长期集中推进工业化, 使得国内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 从全球产业链分工看, 中国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处在低端的位置。因此, 加快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创业活动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创新者。他们可以将创意引入技术以丰富创新的内涵, 使创新不再停留于高端领域而成为全体公众共同参与的实践。通过创业教育, 人们在大量的创新实践中创造创新成果, 包括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优势产业和新型产品, 并为持续推进技术在高、精、尖维度上的不断进步奠定基础, 从而有效促进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的竞争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不管哪个产业或行业, 在竞争中始终站在前面、永远不倒的, 都是科技创新能力强、技术不断进步的企业。谁掌握了先进技术, 谁就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了话语权、支配权、主动权。对成熟产业要辩证地看待, 由于环境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和创新的作用, 一些似乎已停滞甚至衰退的产业可能仍有“再生”的机会。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的优势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提高附加价值。通过信息化来改造传统产业是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也是一种内涵型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发展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新经济增长点依靠的是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发展创业教育, 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 都不得不面对失业与就业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失业的类型多种多样, 其中既有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 (如1930年爆发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国家) , 也有经济低速增长时期的 (如近年来的欧盟国家) ;有经济制度变更时期的 (如冷战结束后的前苏联东欧国家) , 也有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失业 (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更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在当前市场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愈加突出。面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针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与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现象, 更应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此, 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以立体创业教育观指引创业教育发展。创业教育应注重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 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 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 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高校可以依托企业孵化器, 创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 通过整合学校、企业以及政府、行业组织的资源优势, 以创业教育、创业咨询、项目论证、技术支持、创业场地、创业基金等多种形式, 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与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时期, 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人才流动不断增强, 有利于各地加快引进各类优秀人才, 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 以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 以推进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因此, 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创业教育, 能够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创业教育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
1.迅速转变教育观念。
高等院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常规化教育教学体系, 着力构建包括法制体系、管理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多形式、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应加强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将创业教育过程当作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充实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美国高校重视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 不是将此作为一种“企业家速成”的职业培训, 而是要“设定创业遗传代码”, 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者一代”, 把创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2.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实施。
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 尚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教学课程之间及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为推动创业大造舆论, 激发创业动机”[1] 。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在教学计划上安排创业课程, 使之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应用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 扩大教育受众面, 推进教学资源共享, 强化跨越时空的互动参与。高校中的学科交叉融合已较为普遍。创新、创业和创造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不仅仅是发展新知识的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美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中强调体验教学, 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案例模式、分组讨论、结合项目灵活教学, 模拟虚拟创业探究教学等。
3.以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创业者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 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2] 在创业教育实践上, 对学生创业组织中科技含量高, 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项目给予大力扶持, 开展科研科技活动竞赛,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如“大学生科技创业”中有志创业的优秀学生可获得科技创业基金平台的资助。建立高校创业教育交流平台, 定期举办活动, 为创业教育教师提供交流、沟通, 征集创业教育论文、创业成功案例分析等材料, 以促进创业教育研究。
4.充分利用创业教育师资。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类型和层次, 有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 以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创业活动等方式, 实现对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覆盖, 打造各具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项目。推进实施“KAB”创业教育项目, 引进KAB创业教育课程和教材, 并建立相应的学分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KAB创业教育模块;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NGO组织的联络, 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化培训, 促进社会实践培训与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强与地方青年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组织的对接, 整合企业家资源为高校学生开辟实训课堂;大力推动“校际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协作”的等模式, 积极参与青年 (大学生) 创业园区建设,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开发一批高校学生创业实训或见习基地, 打造高校、创业园区、重点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系统, 服务大学生创业需求。
摘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时期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有前瞻性、大局观, 转变观念, 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养, 努力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许铁梅.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 2001, (6) .
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 篇10
[关键词]经济转型 保险生态环境 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63-02
“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经济转型(EconomicTransition)或经济转轨(Economic transformation)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
在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模式下,青海省也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的经济转型发展目标。不同的经济运行条件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运行路径依赖,政府和企业必然要进行调整。就青海省来看,建立生态经济是必然,这也是处于大局的考虑。然而生态立省,必然会牺牲GDP的增长,形式对于保险企业来讲,有待深思。
1 青海经济转型对保险生态建设的影响
1.1 保险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加快保险业发展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从参与支持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进一步确定了保险业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另外,《关于进一步加快青海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青海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相继出台,将进一步促使青海省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认识保险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作用,把保险业发展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加大政策引导和协调力度,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切将使青海省保险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1.2 青海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将为保险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青海省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4%和15.5%。按照《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今后五年青海省国民生产总值将继续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这必将推动青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并为青海省保险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1.3 青海保险业加快发展的特殊条件进一步改善
一是以交通、电力、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势资源开发,将为相关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丰富的保源。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相关政策的出台、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等,将为“三农”保险业务的拓展提供良好契机。三是随着国有企业进一步改制和重组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足发展,必将把保险作为防范风险、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四是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业的发展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郁金香节”等旅游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将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保险业务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给商业性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上述保险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说明了,我省保险业的发展环境在不断地优化,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保险生态环境也需要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而更加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青海省的经济转型,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应经济转型的保险生态环境。
保险业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是在传统的体制和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在经济转型时期必须用创新的办法才能解决。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的发展思维,用创新的发展模式,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青海生态保险发展的新跨越。
2 青海经济转型时期保险生态建设的风险
风险和保险是并存的,两者是一种复杂的合同关系。保险业的风险管控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运作工程,它像一个披着面纱的巨人,使你一时难以企及和无法看清其真实的面目。就经济转型时期看,保险生态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保险业潜在风险
近年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看,我国保险体系已经积累了一定风险,而且随着保险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这种风险还将继续增加。长期以来,保险业风险并没有给行业发展带来明显的实质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还没有发生过大的系统性风险,所以保险业风险仍表现为潜伏的风险。在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扩张了社会财富前提下,势必掩盖了一些公司在经营效益不佳、盈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运转的现状。这也必然削弱了构建良好保险生态环境的条件。
2.2 保险业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
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区分在于其独特的负债业务,即各项保险业务。这使得保险业经营风险较银行、证券业更具复杂性。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在资产业务方面与银行证券公司一样承担风险,同时在负债业务方面要更加直接地以承担风险来获取收入,这种风险表现为寿命、健康和财产损失的纯粹风险。由于保险公司的负债业务不仅具有融资功能,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盈利功能,因此,保险产品的市场定价成为影响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如果保险业在公司管控、定价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跟不上,就有可能出现新的定价风险。
2.3 资金运用渠道放宽引致新的投资风险
2004年以来,中国保监会不断加大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放开力度,保险资金运用不限于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还可以投资证券基金,之后又取消了不得进入股市的禁令。2005年进一步批准保险资金可以独立席位直接进入股市。2006年允许保险机构作为持有大额、长期资金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扩大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然而,风险总是与收益相伴,随着保险资金的快速积聚,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不断加大,保险资产期限错配风险、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和投资收益的稳定性都值得关注。
2.4 市场无序竞争危及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无序竞争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遏制,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在财产险市场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执行条款费率,通过非正常批单退费、擅自变更承保条件、滥用费率调节系数或违规协议承保等方式,变相下调承保费率,给予投保单位或经办人不正当利益;在人身险市场主要表现为长险短做、违规退保、短期退保套现、退保金不回原单位、现金支付退保金等;在中介市场主要表现为虚构业务或虚开中介发票,协助保险公司或投保单位违规套取资金等。特别是近年来,同业间非理性竞争手段更加隐蔽,主要通过合同外口头承诺、系统外违规操作等方式提供高保障范围和无限制承揽风险来争揽业务,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大量积聚。
2.5 外部风险与保险业风险关联度不断提高
目前,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和信托业之间仍实行分业经营。但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保险业、银行业与证券业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相互渗透的趋势不断加强。一是银保合作、银证合作日益密切,银行不仅可以代理保险业务,还可以代理证券业务、代销证券投资基金;二是银行、保险与资本市场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强,保险资金已经可以直接入市,银行资金入市也已提上日程;三是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已构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四是金融一体化概念渐渐走进消费,消费者也越来越偏爱融投资理财、储蓄与风险管理于一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综合经营对保险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变得更为复杂,保险公司的风险也更为复杂。
3 青海经济转型时期保险生态建设的风险防范
3.1 要抓住服务经济社会的切入点来推进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稳步推进“三农”保险发展。总结我区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结合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试点品种,鼓励各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牧业保险试点。基于青海省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大力发展种生态林与畜牧业保险的发展;二是大力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把青海商业健康保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三是加快发展责任保险。例如,服务国家,促进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保险。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责任保险发展;四是要提升保险服务水平。要推动建立行业统一的服务规范。鼓励和支持产品、服务销售和理赔创新,努力为被保险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2 要以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来推进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围绕继续扩大内需的政策,跟进保险服务,拓宽保险领域,加强保险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水平,社会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保险产品,加大保险服务力度,拓展保障功能,努力为我省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等提供安全生产等保障服务;二是围绕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新的保险产品。积极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森林保险等“绿色保险”,加快保险产品随经济目标的转型过渡。
3.3 加强对保险业的政策支持和监管
保险业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引导、配套和扶持,为保险的功能发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要全面认识和评价保险特有功能及其现状,突出保险制度的特性与优势。二是要遏止保险制度的弱点与局限,减少机会成本。三是要积极鼓励和推动保险行业更新经营理念,营造一个宽松、有序、创新和协调的监管环境。争取政策扶持,创造和谐发展环境。保险的文化基础就是诚信原则,如实告知、履行义务的保险文化也将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诚信意识,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在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保险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海保险业的发展,也只有这样,在青海省经济转型的时期,保险业才能建立起一套相适应的、良性的保险生态环境,形成的一个政府与企业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优势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为青海省保险业的发展搭建良性生态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挺高保险对经济提的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煜辉,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有九大构成要素[N],上海证券报,2005
[2]青海省保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R],2006
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 篇11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点科技和生产领域标准化对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围绕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节能减排、替代能源、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米子川教授, 统计学博士,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 中国质量协会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参与山西省首届政府质量奖评审, 山西省名牌产品评审, 山西省卓越绩效先进企业评审等工作。2003年荣膺第六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
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山西,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面临着全面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面对工业化跃升期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成长期, 全面推行国际标准成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手段, 深入革新传统晋商的非标经营理念, 力推国际标准化经营, 不仅可以保证工业发展的质量, 而且可以铺平未来山西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一、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遵循工业发展的规律, 把标准化的贯彻和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山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份, 近代以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矿藏资源, 开始了工业化之旅。从近代晋商的“保晋公司”到阎锡山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 无不作为山西省迈向工业化的积极践行者。但是, 发源于农耕文化的山西工业, 天生就带有小农经济的强烈束缚。1905年开通正太铁路作为山西第一条窄轨铁路并非山西人的创举, 而是法国投资商的非标准化决策。但是, 1927年阎锡山主持修筑的同蒲铁路则又一次选择了封闭和保守的窄轨铁路, 把国际标准和往来贸易拒之于外。
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 提升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功不可没。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文件可以看出,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 在质量标准化的制定和贯彻上, 依然不遗余力, 涉及到更多的产业部门和新兴产业集群, 包括转基因产品、软件、生物芯片、新兴贸易等领域, 都已经开始酝酿和制定新的国际标准。
经验表明, 标准化是工业化发展和工业经济增长的法宝,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标准化的护航成功走向工业化后期。
从1979年开始, 山西企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 在工业生产领域大量导入国际标准, 积极参与贯标活动, 面向市场化迈出了积极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如火如荼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 也很早地接受了标准化的理念。但是,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的风云变幻, 一些企业认为国际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无形中提升了产品制造成本和管理难度, 也无法从国际贸易和商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保障, 因此导入和贯彻标准的脚步放慢。20世纪90年代以后, ISO组织大力推行的9000标准引起企业兴趣, 获得了积极有序的推广和贯彻。
但是, 必须正视的现实是, 在我们热切贯标的同时, 忽视了一个更重要问题, 不注重参与标准的研发和制定, 不注重参与标准层面上的国际竞争, 不注重参与标准化技术和专利的挖掘和推广。长期以来, 能源重化工领域、农副产品、传统商业贸易等领域一直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山西企业参与国际化标准竞争的力度却与之不相称。为加快重点领域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 全面提升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质量, 2009年我省制定出台了《山西省重点领域标准化项目建设支持与管理办法》, 对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奖励支持等给予了明确, 并落实到位, 有力地推动了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太原国家高新区还设立了企业标准奖, 鼓励企业加强以产品为核心, 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 鼓励具有知识产权和优势产品的企业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并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100万元。
二、校正传统晋商的非标经营理念, 提升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历史上看, 山西并不是一个工业化区域, 而是典型的农耕经济主体基础上的农商并举的省份, 连绵五百年的晋商就是一个明证。传统晋商的经营领域主要分布在商业贸易、物流、金融和服务业等, 即使是传统的工业生产也很少占据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长期的农商经济发展, 带来了社会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无疑也削弱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山西传统的农工商以及贸易行业, 虽然有行会等组织的协调和管理, 但几乎从不涉及生产标准、贸易标准和产品标准, 行会和大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保障交易的公平和公正, 保证交易流程的公开化和基本交易规则的遵循, 很少涉及到标准。根据关于晋商研究的成果, 山西商人注重手艺和规矩的纵向传播, 但忌讳向外部扩散和传播, 更不愿意和同行交流, 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秘方”、“成规”、“定制”等。这些条款如果能在发展一步, 就接近现在的标准了, 但遗憾的是, 晋商的老前辈在这里停下了向合纵连横的现代化社会生产跨越的脚步。
目前, 山西成为能源重工业基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转型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根据省委和袁纯清同志的讲话精神, 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为基础, 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型服务业大省, 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为此, 我们认为, 必须在新型工业化省份的建设中, 强化标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认识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信息工业和制造技术, 提升管理水平和信息水平, 发挥标准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作用, 为全面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做好保障。
一是强化和提升我省质监和标准部门的行政干预效率和执法保障, 疏通标准研发和创新发展的主体路径。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层面, 即行政干预强制性标准的推广和高新科技标准的研发和制定。目前, 我国的国家级工业标准主要来源于ISO、IEC等国际组织, 微软、克莱斯勒、英特尔等强势跨国集团以及贝尔等科技型企业组织, 参照采用和等同采用均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在转型发展中主动积极地为企业做好标准化服务, 提供最新的国家和国际标准, 从被动的贯标认证服务向主动的标准化生产迈进, 带动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标准。
同时, 我们还必须积极参与到重点生产和研究领域的标准化制定中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重点科技和生产领域标准化对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围绕转型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节能减排、替代能源、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近年来, 我省连续批准发布了《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锅炉用洁净型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车用压缩煤层气》、《节能架空炕施工工艺规程》、《LED系列节能灯》等多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 为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省质监局的推动下, 2009年, 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山西成立;2010年, 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在山西成立。这是我省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可喜成果, 意味着山西企业今后要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来制定标准, 确保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提升各级领导层对工业标准的认识高度, 把标准化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的依据之一。产业政策是各级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提高产业素质, 调整产业结构, 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 并使供给结构能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政策措施的总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是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内容, 与产业标准化现状和标准化发展战略是分不开的。
目前, 正值“十一五”规划期末, 各地正在积极制定“十二五”规划, 如何把工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生产标准提升到产业规划的层面上, 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挖潜和创新工作。树立一批标准化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为典型, 不论是太钢、太重这样的国企, 还是罗克佳华这样的合资高科技企业, 或者双合成、六味斋这样的老字号食品行业, 只要它们的标准化工作做得好, 就应该可以享受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产业规划的肯定。
三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工业转型期的企业行为和标准运行。从标准的发展趋势来看, 很多企业标准是由企业自愿采用的, 不具有强制性。即使是对于安全、卫生、环境方面的具有强制性的标准, 也应该通过国家法律赋予其强力。事实上, 我国的《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等法律已将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作为了“技术准则”和“管理准则”。
【经济转型时期投资研究】推荐阅读:
六盘水市经济转型研究06-08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08-16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07-07
经济转型08-31
经济网点转型08-28
上海经济转型06-02
经济结构转型06-07
经济转型路径06-25
经济转型开放08-02
二元经济转型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