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2024-08-16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精选12篇)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1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慢慢形成了其固有的发展模式。大众的“农家乐”和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成为了较为广泛的休闲娱乐模式。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 乡村旅游产业也面临着升级转型的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农村游玩,休闲娱乐,创造性与开放性,结构搭建

将乡村旅游升级发展为休闲度假, 纵观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江西婺源就是通过将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化的消费理念相结合, 通过开放性思维与创造性举措, 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典型的发展模式。同时, 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的扶持, 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业的品牌效应, 通过与国家政府部门的合作, 旅游业更加的贴近现代化的市场, 逐渐形成了具有专业化, 产业化, 标准化的一条产业链通过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地区相关经济的发展, 其所产生的连带效应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更是社会效益因此通过最近几年的发展, 不仅是婺源的旅游业的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 其当地显著的特色, 优质的服务完善的体系, 更加为其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添加了很重的砝码。

1 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1.1 发展过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快节奏紧张城市生活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寻找轻松愉悦的生活, 节假日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模式逐渐回归于城郊的农村地区。大家所体验的就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放松。于是,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 “ 农家乐”除了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外, 也更加的开始逐步贴近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 以迎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很多的“ 农家乐”现在不单单是“ 农家乐”, 有的发展为自主采摘园, 垂钓鱼, 农业生产体验基地, 农家酒店等等。形式多种多样, 规模逐步扩大。如何对乡村旅游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呢? 学术界通过一些资料的对比, 认为乡村旅游应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 地地道道的农家乐”, 农家自己的瓜果蔬菜鸡鸭鱼肉;二是农家乐所衍生的附属品, 即农村野游, 回归大自然, 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体验都市所没有的特色;三是娱乐休闲, 包括踏青、采摘、垂钓等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农家乐更高层次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这种旅游方式在欧美日韩等过也十分的流行, 都称之为乡村旅游。在我国, 这种乡村旅游结合我国的本土特色, 形成了具有创造性的称呼, 即“ 农家乐”。但是通过婺源近些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 “ 农家乐”仅仅是乡村旅游的初级阶段。

1.2 模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形成符合具有区别于其他地方而具有自己独到特色的发展模式, 并且衍生了一系列的附属产品, 形成了自然与市场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这种发展模式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六种:一是大众的“ 农家乐”模式, 这个模式成本低, 规模小, 数量多, 且火爆, 主要以吸引大城市家庭为单位的游客;二是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 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 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 这种模式一般科技含量高, 规模大, 成本高, 集休闲娱乐与教育为一体。并且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是新农村的开发, 主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依托国家农村发展政策, 结合当地特色所建立起来的旅游新村;四是历史遗迹与古典村落的综合利用, 也形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是依靠当地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具有创造性的美景, 如贵州梯田; 六是农村与景区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格局此种模式不仅能壮大景区的发展, 而且联动了当地农业、农副产品等的发展。这六种简单地模式还延伸出了三种深层次的模式:一是集观光, 采摘, 踏青于一体的家庭体验式的发展模式:二是集垂钓、放牧具有典型差异化与挑战性的趣味模式:三是构造相关主题为线索的村落, 形成具有一定主题, 集生态, 田园, 文化教育, 娱乐, 休闲, 餐饮等为一体的集中发展模式。

2 乡村旅游升级转型

2.1 市场需求

乡村旅游与乡村休闲的需求模式是不同, 这也就造就了其经营模式不同。 简单说来, 乡村休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 任何一个乡村旅游要想更高层次的发展, 必须过度到乡村休闲。因为乡村旅游无非就是去乡村领略一下自然风光人文地理, 主要体现在一个字“ 逛”;而乡村休闲并不单单是“ 逛”, 更多的是“ 品”, 品当地的风土人情, 民俗习惯.而现在各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往往忽略了这一个“ 品”字。所以乡村旅游要想进一步提升, 就要学会发散性思维, 去创造性的提供一些更多的看不到摸不到的精神旅游。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 才能满足人们所需要的乡村休闲。

2.2 模式的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 现代工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发展显得相对滞后,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而随着工业的发展, 它所带来的城市弊端也就更加显而易见, 这样乡村以往那种被忽略的特性就很明显的显示了出来, 这无形当中加大了乡村的吸引力。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改善, 更加使乡村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样就给乡村的重新组合并向着深层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程度与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 以造就了不同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不同。例如:苏格兰的田园式, 西班牙的创新式北海道的优势式, 巴黎的城乡一体式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如何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水平, 是大家现在共同的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将乡村旅游逐渐发展为乡村休闲。

2.3 具体要求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 有着更高更全的需求。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 其符合本国国情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就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区别于西方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 我们必须形成符合自己国情的的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的发展核心在农民, 我们要转变农民的观念, 推进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与专业化, 逐步调成农业生产结构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农业市场需求。 积极推进农业衍生品的发展, 走一条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农业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起了一个很关键的作用。 如何引导农民去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以及有效的扶持政策。 很多农民不会去冒险做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 但是一旦有成功的案例, 农民就很容易接受新的生产机制模式。 为什么现在很多城市的人都喜欢来农村游玩, 主要是由于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化来决定的。一些城市生活久的人群就喜欢去农村接受泥土的气息, 体验大自然的味道。就是这种双方都不具有的差异化的体现, 在使农村显得格外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形成了农村独特的发展与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思考[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 :20-27.

[2]郭焕成, 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 2008 (4) :640-645.

[3]弓志刚, 原梅生.休闲农业产业与发展的组织创新研究[J].财贸经济, 2009 (1) :114-117.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2

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是人类自主对于自然资源产生保护意识,并通过合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以及利用,从而有效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如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应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以此创造有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生活环境,保证人们身体健康。而保护环境则主要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存的环境问题将环境发展与人类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使两者处于协调状态,以此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树护绿、抵制污染和防治生产。而环境污染则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人们日常中使用有毒化学产品、生活中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所以,人们应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人们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因此,在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中,人们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地位,应积极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发展生产力。

3.2推动煤炭资源清洁技术

煤炭企业进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能够为我国煤炭行业提供全新发展路径。煤炭企业在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够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的水平。煤炭企业大力开展节能能源改造,对供电方式、运输方式、通风状态以及排水体系等系统进行结构改造,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加大节能改造力度,从而加快生产效率,还应在开采方式上采用专业技术,引进先进设备,以此来提升现代化生产水平,并达到节约资源生产要求。煤炭企业在开采方式上也应进行改变,有效节约煤炭资源,减少废气排放,并制定严格煤炭企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在煤炭开采以及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制定标准,以此提升矿区环境水平,从而提升矿区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煤炭企业要提高煤炭的选用率,对稀缺、难选、细粒的煤炭进行高效率分选,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炼焦煤的质量,加大对精煤回收利用,提升精煤回收率,并不断提高动力煤的入选率和分效率。煤炭企业要发展煤炭清洁技术,应重点推进煤炭资源利用,并通过煤炭分级转型技术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清洁化利用水平。

3.3发展绿色开采技术

传统煤炭行业在开发过程中经常出现矿区地表塌陷、渗水漏水以及煤炭化石堆积等问题,对于矿井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针对以上发展情况,我国煤炭行业应创新煤炭生产方式,运用新型开采技术。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煤炭生产技术提高我国煤炭回采率,以此来促进煤炭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从而促进我国煤炭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从源头上解决煤炭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煤炭企业应加大煤炭矿区造林绿化力度,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煤炭资源开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矿区地形地貌符合绿色煤炭企业转型。由于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缺少专业人才,因此应加强培养煤炭新型绿色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能够加强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基礎设施建设,完善相应的绿色转型考核和激励机制。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管理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煤炭企业发展进行转型,但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停留在理论经验总结上。想要实现转型可持续发展,就要创新煤炭清洁生产技术,引进精益化管理,实现煤炭企业绿色转型。

4结束语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现代煤炭成本管理的发展,导致我国煤炭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煤炭企业发展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在煤炭开采以及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针对以上问题,煤炭企业应另辟蹊径,将传统管理和现代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我国煤炭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以此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我国发展煤炭经济做出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杰芳,田淑英.绿色发展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产量优化研究——基于生态效率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32(5):165-171.

[2]张建勇,赵艳玲,付亚洁,等.基于能值-成本的资源型省域绿色GDP核算及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矿业,,26(9):104-110.

[3]张雁峰.绿色会计视角下煤炭企业的成本核算优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8):49-50.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转型;西部地区;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84-02

一、研究生教育转型的背景与缘起

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国家战略。[1]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新的进展,呈现新的气象,作出了新的贡献。[2]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此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因此,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亟待转型的教育阶段之一。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存在过于重视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忽视训练专业实践能力的倾向,无法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人才。[4]回顾我国发展之初,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太高。高水平学术型人才在实践中可以慢慢磨砺,从而推动社会建设。但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才需求量日益增长,教育体制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要求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都是我国在高速发展形势下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在于积极转变为教育与培养这一类人才的模式转变。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西部地区高校法律硕士教育轉型的目标与发展

法律硕士作为较先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着重发展的一个对象。我国于1995年引入法律硕士专业教育,[5]1996年开始试行,历经10年试行,终于在2006年底由国家有关机构负责人宣布结束试点,转入正式实施阶段。[6]研究生培养过程就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实施的过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靠科学管理来控制。[7]与所有学科相同的是,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法律硕士也是对法律实务部门的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的人才的培养。其要求的就是教育过程中实干精神的培养与养成,即培养高水平专业技能、高度的从业职业道德以及忘我的职业奉献精神。同时,要求掌握较深人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都是与各专业不尽相同的要求。但是,相对于其它专业,法律本身特殊的性质导致法律硕士的教育与其它学科有着不一样的目标与模式,本文以西部地区高校法律硕士的培养为例,作简单阐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入社会法制化的漫长建设时期。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我国中,西部聚居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法制建设尤为艰难。因此,在西部地区高校重视对法律硕士的特别培养是必要的。培养法律硕士的主要目是培养法律及其它学科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不但要强调其应用性,还强调其综合性,以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需求。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相对于东部地区,对法律硕士的综合性要求也不是很高,反而对社会实践能力也就是应用性的要求很高。西部作为多民族地区,国家制定了各种保护民族习惯的政策及法规,法律状况因此较为复杂,调整人们行为的标准也很繁杂。出于对民俗习惯的保护,西部地区的法律是相对较为柔性的,因此给西部地区的法律实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鉴于此,西部地区的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着重于对其法律应用及实际解决法律冲突、法律之间的非原则性冲突的能力。需要培养具备这类能力的部分毕业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加快西部地区法制建设的步伐,还需要将精于这一方面研究的毕业生成为专门的法律冲突研究人员及下一代法律硕士的教育人员,将经验和理论薪火相传。综上所述,以培养国家法与西部地方法律法规及民俗习惯相融合的法律事务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作为发展方向,可以指导我国西部地区高校进行法律硕士教育。

三、西部地区高校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转型对策分析

研究生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承担着高级科研人员与专门人才培养的任务。[8]传统的学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就专业学位教育的“综合性”而言,人才的教育也强调其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强调法律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与实践。所以,西部地区高校在进行法律硕士教育时,除了要进行理论教育外,更多地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可以将学生在法律事务部门的社会实践作为其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交叉进行。一方面,理论研究阶段可以为实践阶段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总结思考在实践阶段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且针对学生在实践阶段遇到的典型性问题,用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分析。这样,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育产生的人才,既可以为西部地区法律实务处理做出可观的贡献,也可以为西部地区法学理论研究实践摸索出适合的方法。西部地区法律硕士的供给,一方面是满足社会需求,这一部分人才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而另一部分则是较为擅长理论研究的人才,可以作为专门的理论研究者和教育者。针对前者,毕业方式可以采用单位考核制度,即通过学生参与实践的单位对其各方面的评估,作为毕业成绩的主导标准,毕业论文作为辅助标准。而且,其毕业论文也应以其实践阶段所遇到的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案例的具体解决措施为主要内容,并以其中一次实践操作方法为主要撰写、论述对象。相对于前者,后者的毕业考核形式则应该以理论研究成果为主,即论文考核。其论文内容主要是法律硕士在读期间参与实践时所解决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基于其具体实践操作,将撰写对理论的理解与阐述作为主要论述内容。通过对法律硕士的分流教育考核,一方面可以节省国家的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西部地区法律事务部门人手,增强西部地区人民法律应用的便利性,从而达到普法的目的。

本文从客观的角度总体展望了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转型,又以西部地区高校的法律硕士为例,论述了我国专业学位改革后的教育模式,论述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的方向和办法。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是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抓住这一机遇,可望对于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尤其是法制建设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Z].中发(1995)8-1995-5-6.

[2]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EB/OL].中国网,2007-10-1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教育部网站,2010-07-29.

[4]贺佐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J].中国研究生,2007,(2).

[5]饶艾,张贤美.像“学者”那样抑或像“法官”那样思考——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思维模式选择[J].民主与法制,2010,(5).

[6]丁国峰.法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改进办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7]刘少英.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研究生教育的教学与管理——以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篇4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评述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及其分类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模式,就是可供地方本科高校参照、借鉴或学习的经典方式方法体系。

20世纪初,范·海斯在担任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校长时,通过传播知识和推广技术、提供专家咨询服务等方式,将高校直接服务社会的理念发扬光大,后人对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加以总结,称之为 “威斯康星思想”[2]。 刘献君从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出发,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概念,指出地方本科高校应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3];王玉丰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趋向,并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存在“渐进式转型”和“跃进式转型”两种演进方式[4];陈新民根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前期的不同表现,提出自然催变式、脱胎跨越式、中间跳变式三种基本转型模式[5];王鑫、温恒福从组织变革理论出发,提出断裂式、分布式和协作式三种转型发展模式[6]。

20世纪70年代,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等人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要经历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 总结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典型发展模式, 即传统精英主义模式、 传统扩张主义模式、精英主义改革模式和扩张主义改革模式,并认为扩张主义改革模式应该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流模式[7]。

20世纪90年代, 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瓦茨提出了三螺旋理论, 他认为高校-产业-政府三方应当相互协调,形成动态三螺旋,创业型大学在三螺旋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业型大学的美国模式中,创业活动是研究的延伸,集中在部分易于与产业对接的院系或学科专业,是非全局性的,在欧洲模式中,创业活动是教学的延伸,积极探索在如何干好自己的事业中创新,是全局性的[8]。 顾永安等人认为走创业型大学之路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念和模式选择[9]。

本世纪初, 潘懋元等人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为地方培养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0]。 石伟平、夏建国等人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借鉴德国、日本、英国、 中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应用技术大学模式,指出技术本科教育是与传统本科教育(包括高等科学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并行于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三类教育类型[11,12]。 部分升本较早、具有行业背景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因基础较好、具有校企合作的传统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率先举起了“应用型”的大旗,于2002年发起成立了“全国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进行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13]。部分升本稍晚的非行业高校,为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也先后开始主动探索转型发展,走出了校企合作、 校地互动等创新发展之路。 《决定》出台后,教育部指出转型发展 “可以是学校里的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 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14]。 河南、湖北、浙江等地相继出台了支持转型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确定了一批“整体转型”和“部分转型”试点高校。

上述转型发展模式,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结果。 威斯康星模式,以及教学服务型大学模式,是根据大学的职能进行分类;应用型本科模式,是根据知识生产方式分类;技术本科模式,是根据知识的类型和知识生产方式分类; 传统精英主义模式、传统扩张主义模式、精英主义改革模式和扩张主义改革模式,是根据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式分类;创业型大学的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是根据创业面的广度和发展路径分类; 渐进式转型模式和跃进式转型模式,是根据演进方式分类;自然催变模式、脱胎跨越模式、中间跳变模式,是根据转型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方式分类;断裂式、分布式和协作式转型发展模式,是根据发展方式、广度、深度和资源来源分类;整体转型模式与部分转型模式,是根据转型的广度分类。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转型发展模式, 如:内源型模式和外源型模式,是根据转型的动力来源分类;自发转型模式与自觉转型模式,是根据转型的发展阶段分类;深度转型和表浅转型,是根据转型的深度分类;经验总结模式和前瞻指导模式,是根据与实践的关系分类。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的分析

虽然转型发展模式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但其分类标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首先,应用型本科、教学服务型大学和技术本科三者相似。 教学服务型大学秉承威斯康星思想,侧重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而服务社会是知识应用的一种典型表现, 因此教学服务型大学就是应用型高校;技术本科强调技术教育,而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应用型知识,因此,技术本科也是应用型高校的一种。这三种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归宿的问题,因此,我们称其为目标层次的转型发展模式。

其次,创业型大学的美国模式从易于与市场结合的学科专业或院系入手,寻求重点突破,以引领学校发展,对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在探索的部分转型模式很有借鉴意义;而欧洲模式强调自下而上各个方面都实现变革, 以便为学校赢取更有前途的态势,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正在探索的整体转型模式很有借鉴意义。这四种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如何做的问题,因此,我们称其为战略层次的转型发展模式。

第三,除渐进式转型和跃进式转型模式是根据演进方式这一单一标准分类之外, 传统精英主义模式、 传统扩张主义模式、精英主义改革模式和扩张主义改革模式,创业型大学的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自然催变式、脱胎跨越式、中间跳变式转型发展模式,断裂式、分布式和协作式等五类模式的划分标准中,也含有演进方式或发展路径的成分,是根据多标准进行多维度划分的结果。这五类模式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转型发展的演进方式、发展路径或发展特点,我们称之为路径层面的转型发展模式。

第四,内源型模式和外源型模式、自发转型模式和自觉转型模式,深度转型和表浅转型模式、经验总结模式和前瞻指导模式,这四类模式均与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有关, 我们称之为价值层面的转型发展模式。 目前虽然也有在政府引领下假转型、表浅转型的高校,然而,我们更关注的是主动的、自觉的、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转型, 更需要的是富有建设性和前瞻性、对转型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的转型发展模式。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的重构

根据前面的分析, 笔者构建了 “目标-战略-路径”三位一体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体系。 其中目标层次是方向和统领, 战略层次是核心和枢纽, 路径层次是关键和着力点。

(一)目标: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 ”作为我国提出最早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方向, 并且写入了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部牵头起草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按照试点一批、 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

(二)战略:整体转型和部分转型

整体转型是从办学思路、治理结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办学条件、 学校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改革,整体转型后转型主体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达到一个新的发展状态。一般来讲,学校领导、师生对转型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接受度较高,尤其是有一定的前期探索和建设经验的高校,可选择整体转型战略。

部分转型虽然也会涉及办学思路、 治理结构、人才培养等上述各个方面,但只是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或是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改革,从而使得新旧模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时间内共存。部分转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导向的部分转型(以下简称部分转型Ⅰ),其目的是通过部分转型积累经验、树立信心,为最终过渡到整体转型做准备;另一类是以学术-应用混合型为导向的部分转型(以下简称部分转型Ⅱ),其目的是在保留学术型教学传统和优势的同时, 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应用型教育,从而形成二者和谐共存的中间状态。

(三)路径:组织创新创业之路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组织创新创业和创业型大学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状的认识和理解,组织创新创业的路径如下[15]:

第一步:理念引领。 转型高校应该确立以下三种理念:一是应用型办学理念。可以通过专题报告、考察学习、学术研讨、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等形式,促进教师员工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二是创新发展理念。 打破对粗放型增长、外延式发展、投资驱动、政府主导等传统路径的依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高校和高职高专的第三条道路。三是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理念。学校教职员工应立足自己的岗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学校事业发展促进个人发展;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鼓励部分教职员工开展自主创业,以个人发展反哺学校发展。

第二步:制度保障。 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办学理念的落实。 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确保转型发展的持续推进。 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类型定位和转型战略等,通过学校章程、党代会教代会决议、 “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形式明确下来。 另一方面,要构建有利于师生员工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理事会(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以及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质量保障、人事分配等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应用型高校建设需要的制度和体制机制。

第三步:文化驱动。 在转型发展中适时地将先进理念、拼搏精神、发展经验、经典事件凝结为学校文化,通过学校文化的无形之手,潜移默化地熏陶和驱动每一个人,推动学校不断发展和持续变革。 一是打造创新创业文化。 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将创新创业精神作为遗传基因传下去。 二是打造应用技术文化。 深刻理解技术与科学、社会、人文的关系,形成崇尚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尊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文化风尚。 三是打造社会服务文化。 地方高校一定要立足地方,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提供各种服务,形成“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文化。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一般均需经历上述三个步骤, 这三个步骤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但三者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相容共存,互相促进,逐渐过渡的。当然学校校情不同,转型战略不同,在具体运行时其行动策略也会有不同。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的运行

(一)地方本科高校主要要素的转型

办学定位转型。虽然很多地方本科高校有应用型之名,却无应用型之实,部分高校还是以生产知识、发展科学为导向进行办学, 只有真正转向以知识应用、 技术开发、技术转化和推广为导向进行办学,才能使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名副其实[16]。 另外,部分高校因业务、人事、经费等不归所在城市管理,因此与地方的关系若即若离。 地方本科高校应立足地方,建立与所在地政府的战略合作关系, 面向地方的产业和事业办学,使转型要素资源与地方创新要素资源对接,才能够真正办好“地方高校”。

治理结构转型。 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 如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等,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工作,增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实行扁平化管理,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 探索建立院系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逐步下放财务管理权、资源配置权、教学管理权等,构建责权利相统一、资源配置合理、机制运行畅通、民主监督有力的院系管理体制。

人才培养转型。 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邀请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科专业建设转型。 围绕地方产业链、创新链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造、整合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兴专业,形成特色专业集群;依托学校-院系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转型。 调整教师结构,一方面建立学校和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师资培养联动机制,通过进修培训、挂职工作、实践锻炼等途径,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另一方面与行业企业共享人才资源,通过引进、 聘任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另外,改革人才引进、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制度,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

科学研究转型。结合地方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化、工艺创新等应用型科研活动; 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的协同创新研究;通过应用型科研将最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产业发展动态引入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品质和应用型课堂教学质量[17]。

社会服务转型。 主动承接地方继续教育任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各种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科技服务,与行业企业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推广、 科技评估、技术咨询、工业设计等活动,聚焦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关键领域,为地方提供社会决策咨询、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服务;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实验室、研究所、科技园等文化、体育、科研等基础设施与地方社会共建共享。

办学条件转型。 改造、建设一批“教学做一体化” 教室、实训室,与行业企业、政府等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并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和跨专业类的各种平台。

(二)转型发展战略的运行策略

三类转型发展战略主要有两大不同:一是涉及范围不同, 整体转型发展战略涉及学校内的所有人、所有事,部分转型Ⅱ战略仅涉及部分人、部分事,部分转型Ⅰ战略由涉及部分人、部分事,逐步发展到所有人、 所有事;二是办学思路不同,采用整体转型和部分转型Ⅰ战略的高校,以知识应用、技术开发、技术转化和推广为导向进行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而采用部分转型Ⅱ战略的高校,还兼有生产知识、发展科学的办学导向,可定位为应用型,也可定位为学术型, 还可定位为混合型。这两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三类战略在运行时的策略也有不同:

在办学定位方面,整体转型和部分转型Ⅰ从开始就以应用型为办学导向;而部分转型Ⅱ却需要始终保持两种办学导向,并且,在与地方的关系上,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的联系, 尊重应用型教育的 “外生性”规律,另一方面需保持学术型教育的独立性,尊重其学科“内生性”规律[18]。

在治理结构方面,整体转型的高校应尽早建立理事会(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而部分转型Ⅰ和部分转型Ⅱ高校应适时建立;整体转型的高校和部分转型Ⅰ高校的理事会(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制度大体相同,而部分转型Ⅱ高校的理事会(董事会)、 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作用使命、代表来源等方面会有不同;另外,部分转型Ⅱ高校在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方面也会与其他两类有较大区别,如学术管理权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并不是应用型教育的专利,部分转型Ⅱ高校在培养学术型人才时也可以借鉴, 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更多地产生于应用的语境中。但毕竟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不同, 部分转型Ⅱ高校可能会办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但更需防范和提早应对在应用型和学术型之间切换不畅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分裂危险。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任何一所转型高校都需要认真考虑和仔细权衡这几个问题: 哪些专业需要撤并? 哪些专业需要改造? 哪些专业需要保留? 哪些专业需要新增?哪些专业可以率先转型?一般来讲,对整体转型和部分转型Ⅰ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尤其是地方的社会需要)的多少、类型和趋势,去撤并、改造、保留、新增专业,部分转型Ⅰ高校可选择产学研合作密切、服务能力较强、应用性特色鲜明的专业(专业群)进入试点,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进行渐进转型。 部分转型Ⅱ高校除根据上述策略进行转型外,还需根据学科专业的学术基础和领先程度、学科发展规律和趋势等选择需要保留的学科专业, 切不可急功近利, 草率地根据就业率、报考率等指标将其粗暴裁撤。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整体转型和部分转型Ⅰ 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聘有机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尽可能地要求每位教师都成长为能文能武的多面手;而对部分转型Ⅱ高校,可以采用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方法解决,即团队中的个体可以是双师型教师,也可以是单一的学术型教师或实践应用型教师,但有机地组成教学团队后,却可以胜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在科学研究方面, 整体转型和部分转型Ⅰ高校, 应重视应用型研究,紧盯应用技术前沿;而对部分转型Ⅱ高校,还需紧盯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并充分利用其内部的学术型资源,与应用型资源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开发转化研究。

在社会服务方面,应用型教育一般是直接服务社会,而学术型教育一般是通过媒介或转化机制间接服务社会,各类高校均可加强社会服务功能,但部分转型Ⅱ高校需要有定力,保持一定的学术独立性。

在办学条件方面,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统筹使用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是一个重要趋势,各类学校均需大力去做,然而学术型教育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应用型的实践教学资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通互用,但可共享的程度有限,这是部分转型Ⅱ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是一种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指导性和参考性的转型发展方式方法体系,可分为目标、战略、路径三个层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整体转型、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部分转型和以学术-应用混合型为导向的部分转型三种战略,转型发展可走组织创新创业之路,包括“理念引领、制度保障、文化驱动”三个步骤。学校校情不同,转型战略不同,转型发展模式在运行时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行动策略。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5

杨万明

内容提要 拉美国家独立后主要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四个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拉美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是债务危机的爆发推动了拉美国家从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型发展模式转换。虽然90年代的经济改革使拉美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拉美经济依然显得脆弱。拉美国家不断调整发展路径,对制度选择进行“校准”,但仍没有摆脱发展困境。

拉美国家的腐败问题与反腐斗争评析

刘纪新 闵勤勤

内容提要 制度性腐败、腐败的跨国化趋势和选举腐败突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地区腐败问题的新特点。严重的腐败问题对政府治理和民主制度造成极大的破坏。在这种背景下,拉美各国政府一方面加大了惩处腐败的力度,另一方面将反腐重点转向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试图通过建构本国的廉政体系,将预防、监督和惩处结合起来,推动反腐斗争的深入发展。然而,在继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方面,拉美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腐败问题非常严重的拉美地区,治理腐败将需要一两代人的持续奋斗。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关于当前拉美国家政局经常出现局部动荡的一种解释

杨建民

内容提要 本文从政治参与的基本理论出发,首先介绍了西方主要学者和拉美学者对政治参与的理解和研究,分析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一般规律性认识;第二对拉美的政党、社会运动、天主教会和土著人组织等政治参与主体的形成和参与特点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三针对各主体的政治参与形式和特点,分析拉美的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形成对当前拉美国家政局经常出现局部动荡的一种解释。

巴西政党和政党制度剖析

张 凡

内容提要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原则,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生活的要素和主要组织方式。巴西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具有许多突出的内容、特点和风格,针对巴西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的概念和分析工具选择既受制于在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政治理论,又带有后发国家发展进程中新的理论总结的特色。本文将从政党和政党制度的一般概念出发,剖析巴西政党政治的主要特征和性质,以期为巴西政治研究提供一种认识视角。

“拉美现象”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徐艳玲 张义凡

内容提要

“拉美现象”命题是拉美地区发展问题的集中表达,主要指涉拉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失调,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失调、市场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失调、开放与保护之间的失调等。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的人均GDP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国家处于相同的水平。拉美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系列教训,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国际选举观察:美洲国家组织在拉美的实践

贺双荣

内容摘要

美洲国家组织(OAS)是世界上最早参与选举观察活动的国际组织之一。1990年以后,OAS参与国际选举观察活动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OAS选举观察团的产生及构成情况、资金来源及派往的国家是按一定程序和方式运作的。OAS选举观察团得到了成员国赋予的法律保障,对拉美地区民主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墨西哥大选看其外交政策走向

谌园庭

内容提要

卡尔德龙在争议中赢得大选,从其民意基础不强及国家行动党并没有控制国会两院这样的选举结果来看,卡尔德龙领导的将是一个“弱势政府”。这种弱势地位将直接制肘其对外政策的推行。卡尔德龙的外交政策具有连续性和经济性的特点。移民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是评判卡尔德龙外交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何调整与拉美左翼政府的关系,也将成为影响卡尔德龙外交政策的一大国际因素。

卢拉政府外交政策评析及未来外交政策走向

周志伟

内容提要

2006年大选中,针对卢拉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卢拉与反对党总统候选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辩论内容涉及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本文首先以两位总统候选人对外交政策的辩论为切入点,分析他们在外交政策上的各自立场;然后针对这些分歧总结卢拉第一任期内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实效;最后对未来4年卢拉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作出了初步的预测。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研究

李福胜

内容提要 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承包工程、进行海外投资,既是贯彻中央 “走出去”的大战略,也是企业自身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开展多样化经营、贴近资源和客户、分散风险等的需要。但无论是进行国际贸易,还是走出国门承包工程、进行劳务合作、开展海外投资,都要面对国际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通过分析、评估、监控国家风险,可以防范和化解这一独特风险,避免因此导致的财产和人身损失。

从中国与智利签署自贸协定中 吸取智利建立开放的对外贸易体系的经验

郭德琳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70年代起,智利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和贸易政策。多年来,经过危机—调整—再危机—再调整的过程,智利的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不断成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通过与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智利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自由贸易网络,使智利成为连接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的桥梁。2005年11月智利与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是智利改革和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经济发展理论与国家经济角色的转变

——以90年代巴西为例浅析结构主义与新结构主义

郑皓瑜

内容提要 经济发展理论是不同时期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反映。与此同时,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进程产生影响。结构主义和新结构主义在拉美经济发展和债务危机后的经济改革进程中,对拉美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和非传统调整计划的实行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国家角色的转变这个角度出发,浅析结构主义和新结构主义在巴西经济发展和债务危机后的经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智利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

李 毅

内容提要 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养老保险基金能显著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证明。智利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一方面成功地实现了现收现付制向个人账户积累制的转轨,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的财政管理改革

孙洪波 吕薇薇

新模式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篇6

重庆两江新区是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一直以来,两江新区下大力气创新思路优化产业生态,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打造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一方面,两江新区不断壮大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两江新区积极谋划战略性新产业的发展,加大集成电路及液晶面板、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通用航空及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

众所周知,新兴产业发展普遍面临大市场、大资本、高技术三大门槛,而两江新区通过创新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通过创新产业促进模式,较好的探索出一套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集聚新兴产业方面,打破单一路径依赖,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杜术林解释说,“比如,对于有市场、有技术、缺乏资金的项目,两江新区采取股权投资、引流资本市场资金的方式予以推进。”

通过“金融扩大需求,需求撬动市场,市场吸引制造,制造推动研发和配套”的产业集聚促进模式,整合市内外资本,吸引世界知名企业云集两江新区的策略,为快速形成通用航空、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提供重要支撑,助推新区支柱产业发展。

两江新区:为新经济树立新标杆

“新常态下要想取得新突破,增添新动力是必然途径。”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说。经过6年的发展,两江新区已经有了汽车、笔电等一批主导产业,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亦是结构优化的“重头戏”,更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基于这种战略考虑,两江新区将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显示面板、集成电路、云计算及物联网、机器人、页岩气、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等9大产业确定为主攻方向,吹响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角。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技术的创新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市场风险高等问题,从政府层面来说,只有大力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带动产业集聚壮大。”汤宗伟表示。两江新区以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为重点,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引导金融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资源向新兴产业聚集。

重庆市长黄奇帆在调研两江新区时曾指出,两江新区作为全市重要的科研中心,要努力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链和投融资机制,帮助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尽快实现产业化,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两江新区正在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创造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生态,以内陆开放的思维整合全球先进要素,形成两江新区优势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多点支撑的局面,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快速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两江新区已经成立了页岩气基金、汽车产业基金、机器人融资租赁和航空融资租赁公司等产业基金,未来,将根据需要组建9大新兴产业资金,规模或达100亿元。两江新区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创造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形成两江新区优势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多点支撑的局面,成为内陆地区以开放型思维整合全球先进要素,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快速发展的新路径。

机器人产业的融资租赁平台

机器人产业是两江新区着力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依靠金融资本引导产业资本的方式,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形成了研发(中科院机器人研究机构、重庆大学、邮电大学等)、制造(华数)、检测(标准)、教育培训(机气人产业学院)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新区机器人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川崎、酷卡、ABB等国际先进机器人企业落户新区。进一步提升了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

“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通过‘五个平台’在同步推进建设。”杜术林介绍,两江新区依托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智力支撑、平台支撑和产业基地,构建国家标准、标定、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孵化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最终形成国家级的机器人产业集群集聚。目前,华中数控、嘉腾、希普瑞、聚研等7家企业落户园区,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17亿元。其中,华中数控、嘉腾、希普瑞、聚研等项目已投产。

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五个平台”中的一个是机器人的研发孵化平台,即以中科院为主,将相关的大学如重大、邮电学院等研究机器人的机构整合在一起,形成机器人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再一个平台是机器人的展示运营平台,据悉,位于两江新区水土工业开发区的“重庆机器人世界”已经开始运营,新区还将扩大这个展示运营平台,打造建立成一个大众可以去体验的公共平台。

第三个平台是机器人的检测标的测试平台——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项目。有了这一公共检测和权威机构的认证,将有力助推机器人国产化步伐。

还有一个平台是机器人制造、运营、维修于一体的人才平台,如两江新区培育了一个维修机器人的职业培训学院重庆两江机器人应用与培训中心(学院)项目。这个平台构建以后迅速得到大的机器人公司的支持,授权机器人培训公司作为他们后期运营服务的公司。机器人职业培训学院不仅仅是培养机器人的操作者、机器人的制造者、机器人的维修维护者,承接机器人的后期运营服务也包括在内。

最后一个平台就是机器人的融资租赁平台。两江新区成立了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将机器人和智能装备进行融资租赁,把未来机器人的市场提前集聚。两江新区制定了一套使用机器人的配套优惠性政策,加强企业的更新改造,让企业能都用上机器人。

由于一次性投入大,技术研发门槛高,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始终受到着制约。杜术林表示,“尽管新区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高达3000亿元,重庆市超过万亿,但是由于一次性投入大,技术研发门槛高,汽车、电子信息产业这些潜在的机器人使用大户尽管热情很高,但是也对当期消化一次性投入感到压力。”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7

1推动工业绿色化

铜陵是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为避免 “矿竭城衰”,近年来,铜陵不断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2014年, 服务业的比重比2013年提升1. 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40% ,传统产业比重年均下降约4个百分点,但结构性压力依然是铜陵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也是铜陵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结构性压力是指由于产业结构、 技术结构等原因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铜陵的这种结构性压力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体系中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占有较大比重; 二是工业中重化工业比重过高。2014年铜陵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是71. 6 ∶ 26. 6,安徽省则是53. 7 ∶ 34. 8,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8. 2个百分点,工业中90% 以上是重化工。长期形成的产业特色、人力资源禀赋和经济技术基础等先决条件使铜陵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鉴于这样的产业结构特点,铜陵的转型发展必须把产业转型放在第一位,加强工业内部各行业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

1. 1提高传统产业绿色竞争力

传统产业是铜陵工业的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在迈向经济新常态、经济转型尚未完成的当下,简单的关停传统企业不但无法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还对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而没有经济支持也就无所谓的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因此,铜陵应以创建新型工业体系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加速 “互联网+ ”与各产业融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绿色改造升级,强化传统产业优势。铜产业重点推进产业链纵向整合与产业间横向合作; 基础化工产业重点探索产品精细化、绿色化,推进循环经济链,延伸化工产业链; 机械加工产业重点实施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改造,提升超精密加工的能力; 建材产业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通过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或通过高效和循环利用原材料、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对污染物进行净化治理,引导和催化传统产业转化为绿色产业,促使传统产业增长进入具有绿色竞争力的通道。

1. 2发展新兴绿色产业

新常态的最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就是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本形成。 为此,应结合铜陵 “十三五”发展规划,部署科学的绿色发展战略,明确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目标,重点是立足于铜陵的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为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产业长足发展的生态产业链条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 结合 “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年”活动,加快启动建设一批能够促进生态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如铜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制药等。同时,扶持发展一大批产业特色鲜明、能提供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并重发展,培育生态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生态产业一体化优势。

2加快服务业绿色化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 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铜陵作为 “国际铜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皖江地区商务贸易、休闲旅游服务中心。”服务业应该成为促进铜陵转型发展的重点。

2. 1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铜陵的铜业、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和大型企业内集聚了大量的物流资源,随着合福高铁的开通运行,宁安城际铁路的即将建成,铜陵境内已有多条干线货运铁路、公路及 “黄金水道”,连接市内各大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的内联物流通道基本打通,发展现代物流业、仓储业的优势明显。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起重要的辅助作用的研发设计、信息软件、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应加快发展。鼓励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壮大服务业新型业态。

2. 2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突出发展商贸服务业、工业旅游、养老服务业等。以工业旅游景观塑造、工业艺术体验、铜文化休闲、铜矿遗址挖掘、工业文明感悟为核心,打造铜陵特色的工业旅游支撑点; 针对铜陵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这一实际,尤其要重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健康理疗、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相结合的新健康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生命健康养生基地,形成有特色的生命健康服务业。

3打造绿色生态农业

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使用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较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铜陵农药、化肥的使用和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与处置均处于较低水平,对周围敏感生物、水体、湖泊不良影响加大; 城市和开发区扩张使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形成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状况; 特别是土壤污染、化学品生态环境风险等新环境问题的出现,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型叠加状态,改善的难度和压力进一步加大。

3. 1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铜陵的村庄建设与整治改造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好现有的自然山体、河流水系与绿化植被,综合乡村生态系统建设和村庄发展,考虑空气调节、水源涵养、湿地生态保育、山地生态农林产品生产、城市型绿色农林产品生产、山地观光、生物多样性保育及历史遗产保护等,为城乡共生、共进发展提供生态基础。

3. 2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

加强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重点区域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制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可执行和有效性。

3. 3打造生态环保的农业产业链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专业乡镇或专业村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城山现代农业示范区,白姜、凤丹、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种畜禽水产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按照循环农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产业链、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把农、林、牧、副、渔及农副产品加工相关行业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产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作为农村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过程,铜陵未来农村工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应是逐步建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结构,同时,实现农村工业的适度集中,实现集聚经济和基础设施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产生量和污染治理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

[2]赵建军.中国的绿色发展:机遇、挑战与创新战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0).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8

机场作为专供航空器抵达、始发和进行表面活动的区域, 在航空货运中扮演着连接陆地与天空的重要作用, 所有航空货物都必须通过机场的中转才能到达目的地, 机场的货运状况就是整个航空货运状况的一个缩影。那么现行机场的货运流程是怎样的呢?

典型的机场货运站由空侧停机坪、集装货区、货库区 (包括散货区和办公区) 、陆侧停机区 (分为国内收发区和国际收发区) 等组成, 如图1。

这样的机场货运主要有以下几点弊病。

(1) 业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装卸、收发货物上, 也就是说仅仅是个货站, 而不是物流中心, 使机场的利润来源只能靠货物提供, 机场的利润源就是争取运价获得运费差额, 争取货运量取得代理费, 那么它就只能靠外来输血维持生存, 并不具备自身的造血功能。

(2) 机场处理的货物是多种多样的, 有特殊货物物流, 出口制造物流, 进口销售物流等多种综合物流。由于货站运营模式的单一无法提供多样货物的包装, 特殊仓储, 配送, 货品检验, 订单处理等多种要求。

(3) 由于货站处理的业务相对简单, 所以导致机场货物的信息处理系统发展缓慢, 而事实是要有一套完善且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 为机场处理多样物流的多种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 机场货运向综合物流模式的发展

目前而言,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货运市场, 无论是货运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无论是综合物流市场还是机场综合物流, 无一不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潜力。因此机场货运向综合物流模式发展才是解决当今机场货运问题的正确途径。

2.1 机场综合物流简介

就机场综合物流的实质而言, 机场综合物流就是要以航空货运为中心, 向物流供应链上游、下游拓展业务, 实现第三方物流管理功能和配送功能。机场综合物流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航空货运, 也不是一般人简单理解的传统航空货运服务的延伸, 它是现代信息时代的新兴行业, 其运营模式也不仅仅是“飞机+卡车”的简单加法, 而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结合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配合生产厂商设计出以“一站式”、“门到门”服务为特征的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为客户企业提供原料和产品的供应、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结合成有机整体的优质高效的个性化综合物流服务。

2.2 综合物流模式发展战略

机场应该发展自营物流模式与第三方物流模式相结合的综合物流模式。即以自身航空货运发展为中心, 积极拓展供应链上、下方及第三方企业的合作, 实现物流从发货人到收货人完整的流通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入多方投资者共同投资物流设施。目前我国机场物流设施较为落后, 功能不完善, 因此要增加仓库容量, 完善地面物流设施的功能, 增加牵引车、集装设备等, 提高装卸、搬运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应该多方面筹措, 除了机场外, 可以考虑地方政府, 大型企业融资性租赁, 特别是引入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投入。 (2) 引入适当数量的物流服务提供商, 进行有序竞争, 提供高效服务。同时实行合理的货运代理企业准入政策。这样既避免了民间资本大量涌入造成的无序竞争, 避免垄断的低效率, 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 (3) 有效协调海关、“三检”各部门的工作, 实现“一站式”服务。通过加强与海关和口岸联检部门的合作, 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 简化通关手续, 提高通关效率。同时可以考虑在条件具备的机场设立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 为航空物流提供便利。 (4) 建立与铁路、港口、公路等其他物流枢纽的衔接。 (5) 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 提供有效的服务, 高效的信息流是物流的必要支持。机场要实现综合物流模式, 最终是要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为广大物流企业和客户服务的高效信息系统。

2.3 机场向综合物流模式发展的战略步骤

我国现行大多数机场的现状与市场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现有资源和市场环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以实现发展现代综合物流的战略目标。

2.3.1 构建综合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的建立对于降低商品总价值中的物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机场物流园区可以实现高效的物流运作, 既可以引入多方投资者共同投资物流设施, 又能引入适当数量的物流服务提供商, 进行有序竞争, 提供高效服务, 促进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产业发展, 加速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还可促进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2.3.2 内部运作一体化

我国的机场已经积累了从事合同运输、仓储、配送的经验, 如果机场综合物流中心投入运营, 将提高服务质量, 获得良好信誉, 赢得客户的信任, 激发客户进一步合作的意愿, 这样就初步具备向内部运作一体化发展[1]的条件。内部运作一体化最终要达到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物流集成化。

2.3.3 物流运作外部一体化

随着内部一体化运作, 客户对机场综合物流服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为了将满意度提升为忠诚度, 和重要客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发展战略合作伙伴, 形成运作外部一体化, 还需要: (1) 通过客户盈利分析, 制定和实施提高客户忠诚度策略。 (2) 确立和重要客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信息共享机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并实现核战略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统无缝对接。 (3) 建立和完善对外资源协调。 (4) 开展并通过服务质量认证, 向国际惯例靠拢, 向国外先进机场学习综合物流经验。

3 结语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9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主要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业态、新模式,越来越成为县域经济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动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县域经济引入电子商务,树立“互联网+”思维,依托自身特色优势农业产品,积极引导传统农业产业与电商相融合,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有益于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空间,以农业电子商务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1“互联网+”背景下县域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契机

1.1 政策层面

2015年上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三农”、电子商务相关的重磅政策。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施政理念。2015年3月,交通运输部会同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邮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提升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商务创新发展。2015年8月,商务部等1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了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三方面的重点任务。

1.2 网商层面

阿里巴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微报告》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县域网商数量从万级发展到百万级,县域电商增速比城市高出13.6%,其战略价值在未来10年内将日益凸显。

阿里巴巴提出并实施“农村淘宝战略项目”,将与各地政府深度合作,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通过搭建县村两级服务网络,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计划在3~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 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京东提出并实施“农村电商3F战略”,利用“工业品下乡”推动城乡消费公平,在“农产品进城”中联手地方政府与企业创新“互联网+农业”新兴业态,并把“农村金融”作为撬动农村经济的重要杠杆。京东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布局10万个村级配送站,并提供低息贷款等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电商的资源优势,激发农民的消费与生产积极性,推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农村经济生产方式与发展形态的创新和突破。

2 苏南县域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

苏南地区在传统上是对苏、锡、常三市的一个总称。近年来,随着概念的延伸,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长江以南的江苏省所辖地区”的一种简称。于是,广义上来讲现在的苏南地区由5个省辖市和相关的14个县级市组成,从东向西依次为:苏州(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无锡(江阴、宜兴)、常州(溧阳、金坛)、镇江(丹阳、扬中、句容)、南京(溧水、高淳)。

2.1 优越的地理位置

苏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苏南各县域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排名主要来自于长江和上海等特大城市间的距离远近,在这一点上,地处上海市和长江夹角处的太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沿江而上的常熟、张家港、江阴和紧邻上海的昆山、吴江也都有很好的区位优势。

2.2 便捷发达的交通

苏南城市群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下辖的一连串如同珍珠般的、强大的县级区域,目前已经形成了客运以公路、铁路为主,货运以水运、公路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综合交通体系。苏南城市群在发达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串连之下,已形成一小时都市圈。

苏南地区大部分地方河道纵横,尤其以东部太湖平原的河网最为密集。苏南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包括太湖、阳澄湖、滆湖等,其中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调蓄、航运、灌溉、养殖、供水、旅游等多种功能。长江东西横贯境内,沿江有南京、镇江、江阴、张家港、太仓等港口,万吨级海轮可直达。

2.3 良好的发展基础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苏南各市依据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定位,形成了各自的农业发展区域特色和品牌。苏州工业基础好,劳动力转移程度高,规模农业品牌效应突出,目前,苏州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5%。无锡是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城市,2010年成立了物联网研发中心农业分中心,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目前物联网应用覆盖了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园艺业等多个领域。常州的水稻育种是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依托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着力提升种源农业品牌,水稻单产连续十一年获全省冠军。镇江丘陵山区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环境较好,通过走“高端、精品、特色”之路,形成了高效农业品牌,实现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南京自然资源丰富,“六山三田一分水”,近年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都市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品牌效应显著。

3 苏南县域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选择

3.1 依托优势特色产品,入驻县域特色地方馆

“淘宝特色中国”是淘宝网倾力打造的一个以土特产为主,涵盖旅游资源、手工艺品、生活服务的专业市场,是中国目前最大、最专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2013年8月13日,江苏省首家地方特色馆———特色中国·高淳馆在淘宝网上线,整合高淳区域范围内的精品水产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资源等登上淘宝首页,不仅卖产品,还卖文化、卖旅游,将高淳特色活生生地搬上淘宝这个时尚的网络购物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

苏南县域有大量的名、特、优农产品,以苏州为例,张家港凤凰水蜜桃被评为“苏州第一桃”。常熟沙家浜大闸蟹养殖业已成为沙家浜镇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杨园草皮源远流长,享有近百年的历史,素有“草皮之乡”的美誉。太仓长浮牌中华绒螯蟹养殖是太仓浮桥镇农业的一个传统产业,已有20多年的养殖历史。昆山葡萄中,赤霞珠和蛇龙珠等为酿制赤霞珠干红和解百纳干红葡萄酒专用葡萄品种。吴江丝绸历史悠久,早在明代,盛泽镇就已成为全国四大绸都之一,享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名。吴中洞庭碧螺春产于太湖洞庭东、西山,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历史悠久,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驰名中外,具有“条索纤细、卷曲呈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的外形和“汤色碧绿、清香文雅、浓郁甘醇、回味绵长”的内质。相城阳澄湖大闸蟹是相城区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因阳澄湖的土质坚硬、含钙量高,因而蟹肉肥硕、蟹黄厚实、味极鲜美,被公认为“蟹中之王”。相城渭塘淡水珍珠是相城区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和消费者,已成为苏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地方馆是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县域本地的特色产品和旅游资源,整合地方特色产业链,通过政府、淘宝、运营商三方合作,借助淘宝网这个大平台,将名优特产、绿色品牌、手工艺品进行整合包装,集中宣传,打开特色产品网上销售渠道,让更多优质产品“走出去”,把地方馆打造成区域性名、优、新、特产品的集中展示平台,助推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千亿级产业,促进县域产业经济逐步升级。

3.2 借力O2O社区平台,建立农产品直配体系

近年来,各个大型生活小区的人口不断增长,以小区物业为入口,借力集信息、服务、大数据于一体的O2O平台,通过农产品直配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销售。

以前,农业生产基地的生鲜蔬果采收后,会直接装车送到各大商超、社区直供点和平价超市等直销门店供市民选购。建立县域地方农产品直配体系,市民就可以跳过这些中间环节,直接在基地的网络销售平台上订购蔬果。基地工作人员根据统计的订单,在配送中心内对采收的蔬果进行分拣、包装,最后通过农产品物流冷链配送中心,直接将市民下单的生鲜蔬果配送到小区。通过在小区设立生鲜蔬果投取柜,小区居民只要到这个投取柜按要求操作打开投取柜,就能取走自己前一天预订的蔬菜,实现农产品安全地从田间直通餐桌。

例如:常熟新合作常客隆公司自主开发了家易乐生鲜直投站,立足于家庭生鲜农产品供应,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O2O商业模式为载体,冷链配送,以生鲜农产品直投站为社区服务点,由农产品生产基地至社区,实现了生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3.3 依据网络订单直销,实现农产品私人定制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者拥有自己种养基地,种植一些时令蔬菜、瓜果,并散养一些土鸡、土猪等牲畜,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者受规模所限,没有巨资投入建立电商平台,多是依托在淘宝网的C店进行销售。利用网络订单直销方式,通过家庭宅配的方式把自家农庄的产品直接配送到家庭会员。

小型家庭农场通过官网发布产品的供应信息,会员可以通过网上的会员系统预订今后需要的产品,农场经营者待产品生产出来后根据此前网络、微信等平台上获得的订单信息,通过农场员工进行分类、称重和打包,通过宅送员和配送车按照预定需求配送到家,送到每一个订单客户的手里。小型家庭农场还可利用企业微信公众号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社区直配”同城配送业务,实现当日微信下单、隔日上门配送,打造地方版的“京东到家”。

通过订单农场模式,实现农产品私人定制,将消费需求与农民种植订单直接相联系,能有效打破优质农产品购销“两头难”的尴尬局面。

3.4 依托农业产业优势,打造县域特色电商村

依托县域自身农业产业优势,整合农业特色资源,发挥本地交通运输的便利特性,积极搭建“县级电子商务示范村”,推动县域向下发展农村电商。就苏南县域而言,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仙圩村、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崔北村、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北横村、吴中区金庭镇秉常村、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均被列入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以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为例,消泾村是一个大闸蟹养殖专业村,村里创办的消泾大闸蟹交易市场一直是华东地区最活跃的大闸蟹交易市场之一,本地的阳澄湖大闸蟹大多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随着网络的兴起,消泾村农民像过去尝试养殖大闸蟹那样,纷纷购置电脑学习上网,从网上了解科学养殖知识和市场信息。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开网店,大批蟹农转变传统单一的实体店、转手买卖销售模式,增加网上开店新渠道。目前,全村登记注册水产公司157家,在淘宝、京东等商城开设网店300多家,6家大型物流公司也配套入驻。消泾村正逐渐打造覆盖全国、主导行业的立体式营销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产品电子商务村。在发展养蟹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大闸蟹销售业市场,打造了一条从蟹苗培育、成蟹养殖到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为农服务产业链。消泾村独具特色的大闸蟹电子商务曾先后在近两年获“中国淘宝村”“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等称号。

3.5 集聚电商服务要素,构建县域农业产业园

产业园区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不仅可吸引一批县域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入驻,还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电商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进驻产业园。产业园通过优质资源共享,带动农产品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产品电商产业集群形成;通过为入驻园区的农业企业提供标准化、集成化的便捷服务,助推电子商务与县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联动发展、集聚发展。

3.5.1 聚集农业电商企业

农业产业园通过聚集电商企业、生产方、第三方供货商、产品设计与包装企业等产业链相关环节企业,打造线上集聚和交易平台,打通并拓宽农业生产企业与电商企业之间的渠道。同时,为农户、合作社等农业主体提供多平台代运营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营销大户进驻农产品线上市场。

3.5.2 孵化农业创业电商

农业产业园可以围绕农产品电商发展需求,通过搭建金融服务、人才交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平台,吸引电商企业、电商人才入园创业、孵化发展。在此平台基础上,提升农产品电商自身的商业价值、品牌价值,培育入驻电商做强做大。

3.5.3 培育农业电商人才

农业产业园可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或大学生农产品电商创客中心,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依托小微农副产品企业,借助现代化的投资管理进行设计规划,为愿意从事农业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让其成为大学生农业创业电商和微商个体户的孵化基地。通过创投服务企业和电商培训企业的入驻,培育农业电商人才。

4 结语

苏南县域农业电子商务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特色农业产业引领农业电商发展。各县域可整合优质农产品资源,通过多种平台销售本地特产,塑造完整的农业电商产业链,逐步形成特色农产品的聚集地和产业带,通过构建独具特色的农业电商新模式,助推县域经济转型突破与跨越发展,为精准扶贫、助农增收开辟新路径,带动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满玲.湖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4(7):12-13.

[2]李育民,高莉洁,顾巧英,等.基于电商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4(3):1-3.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生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并存的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不断恶化等宏观经济自然环境的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变,在微观经济因素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导致微薄利润的价格战四处潜伏或已经在众多行业呈现,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变得异常复杂而变幻莫测,其品牌忠诚度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变得日益苛刻的挑剔。这就是当今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这些经济特征的出现特别对于大部分处于红海行业的民营企业来说其影响更是深刻而长远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近80%的民营企业已经明显感觉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变化和经济转型的冲击。

我国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一向是以机制灵活而著称,这背后其中最得力的原因就是其清晰的产权结构,权责利非常明确,企业基本没有传统国有企业的沉重的各项包袱,因而能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能够得以发展壮大,其管理体制是一个重大的推动因素,功不可没。但是,如上所述,在宏观、微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经济模式发生转型的条件下,民营企业传统管理体制的双刃剑作用也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副作用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而愈加增强,许多民营企业家对于其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一直忧心忡忡,也着手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大多是由于不能触及其管理体制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使得改革收效甚微,甚至是以失败而告终。

二、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这种问题是随着民营企业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的,其表现在不同时期形式是不同的,当前经济模式转型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的管理提出所暴漏出来的各种弊端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这集中表现为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上集中体现了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在,也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突破点和关键点。

第一,股权结构不清晰。公司股权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一个企业必须具备一个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也就是解决公司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这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保证。一份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方面的调查显示,有超过87.6%的民营企业缺乏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公司的资产与民营企业家家族的财产界限不清晰,权属不明了,甚至是混为一谈,突出的表现就是民营企业家家族成员在支配公司财产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这种不清晰的股权结构所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给企业融资带来了困难和障碍,一位风险投资家在谈及向民营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说,他们总是力图避免向产权结构不清晰的企业投放资金,他认为那样做是及其危险的一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不超过10%。

第二,治理结构不健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另一个核心问题之一,这也是在处理所有权和治理权方面企业管理界所取得的一个重大的成果之一,它采用所有权和治理权相分离的做法,以法人治理结构代表企业的所有者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依此来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以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民营企业自产生起所形成的家长式、一言堂式管理模式仍然未得到改变,一份资料显示,75%的被调查民营企业家感觉到自己不愿意改变或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随着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个人生理生命的衰老,这种严重依赖个人决策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结局将不可能得以避免。

第三,由于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问题所引起的企业发展战略短视、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融资困难等问题。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上面两个核心重大问题上的缺失,形成了其管理体制上诸多问题和漏洞的根源,其表现和特征也呈现出多种多样,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民营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对经济模式的转型体验和紧迫程度不够,其从事的行业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依然很低,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技术革新的动力不强,品牌意识不强或者对品牌建设感到无从下手。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国内民营企业平均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占其利润总额的5%不到,这远远低于欧发达国家25%的力度,甚至比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还要低。

三、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经济模式转型的条件下,根据企业管理体制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综合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之后,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及其创新提出建议和对策。

第一,优化股权结构。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我国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优化股权结构应该这种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对公司的资产和民营企业家家族的财产要划分界限,权属问题要明确无争议,按照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关于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的要求确立公司的股权结构,并结合公司的特点,对于股东之间的股权分配和比例关系做出适当安排和科学的决策;其次,要调整和优化股权在民营企业家家族和企业员工之间的配置比例关系,要本着最大程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的性的原则,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为公司做出贡献,形式上要多样,比如公司员工可以以自己的发明和技术独创的形式入股,也可以以其他生产要素的形式来认购公司股份。

第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中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条款要求,结合股权配置比例关系,组建和规划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以法人治理代替民营企业家个人的管理,但在形式上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比如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推进这种渐进式方式,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代表公司的所有者民营企业家来管理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民营企业家负责,这种法人治理结构能够保证在制定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的时候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从而更大程度上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应对经济模式转型给企业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第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引进和激励机制,把人力资源放在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去加以认识和掌握。在明确股权结构及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下一步解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机制问题,民营企业也一直以留人难而为社会所诟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述管理体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束缚企业发展的瓶颈就转移到了人力资源的问题。企业的战略短视、技术投入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表象和特征之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缺乏。调查资料表明,67%的民营企业家感到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人,以至于公司战略的执行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找到人才并把人才留下,是人力资源机制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总结

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曾经一度以机制灵活的管理体制著称并以此获得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经济模式转型下,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站在时代发展的趋势上推进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是民营企业新时期发展的重要问题和关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而这又以优化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机制为重点加以突破,这三个的解决不仅可以解决目前民营企业发展所遇到的眼前问题,而且还能高瞻远瞩地为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战略基础。

摘要:民营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并反过来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民营企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经济发展、就业问题的解决和整个工业体系的完善都功不可没。在目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形势下,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越来越表现得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因此,在经济模式转型的形势下,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得以重视和解决,站在民营企业未来发展新阶段的高度去认识其管理体制及其创新,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调整和规范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科技大爆炸,快速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担也非常大,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破坏严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出现,显示了地球生态与工业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全球各国开始积极的寻找和开发绿色能源,代替旧有能源作为能源供应,以求能够更好的保护地球生态。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及内容

低碳经济主要是对可再生环保资源进行利用的科技,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和化石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如下:

1.资源可再生,可大量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证地球地表的稳定。

2.生产环保,不会消耗任何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没有任何负面的影响。

3.使用环保,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破坏生态系统的废气、废水、废渣

4.可无限性的使用,绿色能源一般可以进行无限性的使用,而不会出现枯竭。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

低碳经济的运行,必然会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而全球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必然是低碳经济,而科技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是向着低碳科技、低碳思想和低碳规则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也同样重要,但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各种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中国去完成,所以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照比发达国家缓慢许多。

目前中国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还是以煤矿为主,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的支持,所以对于中国发展低碳事业是一个严重的制约,而且,若想快速发展工业,必然少不了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而且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也严重的制约了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时间尚短,市场经济运行时间只有十几年,资本累积不足,所以想开展低碳经济还有一定难度。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发展状态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所以想在国内彻底的实行低碳经济,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实施

国内刚刚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和实施,所以未来所面对的挑战也非常巨大,如何成功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为了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和经验,对于中国是非常宝贵的,国内可以大量的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进行改良和探索,然后在根据探索出的方法来对中国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政府积极树立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加大政策支持,以政府作为转型的主导,以法律作为转型的约束,从根本上实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在2007年时,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政策相继被提出,给节能减排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2.改变能源使用和开采体系,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效率。低碳就要先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首先是节能,需要从生产、工作、生活、交通、工业等许多能源消耗源头来进行节能管理,将最少的能源进行最大化的使用,以无碳或低碳作为节能的基本理念。节能后就是如何进行减排,以现今国内主流发电方式的火力发电来做比方,火力发电流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煤矿,更重要的是在发电后,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废水、废渣、废热,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想彻底的治理污染,就要进行减排科技的研究,从根源上解决,科技减排的方向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减排,用科学的手段将排出的废水、废弃等污染物降至最低或用科技让其不再排放,第二种是变废为宝,合理的将派出的污染源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控制住排放的同时,还能增加新型能源。第三种就是进行污染过滤,将废气、废水、废热和废渣进行有效的物理过滤和化学过滤,让其不再具有污染性。旧的污染解决了,就要研发新能源,国内的能源供应转换,需要持续的将旧的能源进行替代,只要坚持不懈,中国破坏环境为代价产生的旧能源供应方式,必然会全部被新绿色能源所取代。

3.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变的经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让国内的低碳经济所相关的科技、思想、政策时刻保持与国际持平,稳步跟随世界的步伐,将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在国内彻底的进行实施。

四、总结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生态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有的生态链被破坏,地球生态尚可进行自我修复,但有的生态链一旦被破坏,即便是地球生态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都步伐再修复,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采不仅会让资源耗尽,更会将地表层下的支撑力给掏空,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和地球生态的未来,全人类都要下定决心将低碳经济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陈名立: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2]唐 宗: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10).

[3]丁 超: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时代金融.2012(9).

[4]陈欣泽: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 篇12

关键词:独立学院,ESP,大学英语课程模式,实用性语言人才

目前, 民办本科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正处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阶段,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成为众多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 , 是一种典型的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整合的语言教学方法。从专业需求出发, 将英语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 会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胜任未来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

因此, 转型发展背景下, 独立学院面向ESP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研究, 正是基于培养社会实用型语言人才的学习需求, 从相关专业需求出发, 在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模式中, 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具备未来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

1 现状

大学公共英语, 作为大学中的主干必修课程, 随着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日益提高, 越来越显示出其缺陷: 目的含糊, 课程应试, 内容重复 (蔡基刚2011) 。张为民等 (2011) 对清华大学各系即将毕业的本科生调查的结果显示, 来自计算机等四个系的学生, 有41%的人认为, 他们的英语和高中相比, 在总体上是退步的。蔡基刚 (2012) 对10 个省市22 所大学1130 位非英语专业大四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 把现在的英语水平和四年前刚入校时比较, 44.4%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提高或有些下降。在面向独立学院的调查中, 这些问题也同样突出。这些调查表明, 我国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是不高的, 他们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懈怠、动机缺乏和兴趣下降等现象在校园里非常普遍的。

可见,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并不能充分反映和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无论从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上, 还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 大学英语教学目的还是侧重于打基础, 单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甚至只是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帮助学生提高相应的应试能力。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 在学习中极易出现懈怠和厌学情绪, 这样一种情况势必会严重影响独立学院的成功转型, 也会影响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 随着众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独立学院对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设计、网络辅助英语教学、优秀课程建设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总结和提升, 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以推动并完善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但是,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关注学习与发展成效, 真正实现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目标, 这就对民办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转型发展背景下, 独立学院探索如何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大学生主修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就变得更加紧迫。

2 ESP与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对于ESP来说, Strevens最早提出ESP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需求上, 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其次, 在内容上, 英语课程的设置要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相关。另外, 在语言上, 英语课程的设置重点要放在适合这些专业和职业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上。最后, 英语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英语形成对照。同时, ESP还包含了一定的可变性。英语课程的设置可以只限于如阅读技能、口语交际技能等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 也可以根据如交际法等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具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 ESP更应该看成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传统观点中, 认为ESP很有必要, 但是应该放在学生完成大学基础英语学习之后, 作为后续课程之一让学生选修, 基础扎实才有效。但实质上, 大多数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 而不是根据老师按步骤教授的东西来学习。因此, 如何转变以往的看法和教学模式, 真正地把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从纯粹地学习语言打基础、培养学生语言技能, 转变为学生能较好地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学习能力, 对高校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独立学院来说, 就变得尤为必要。

因此, 探索如何将整个大学英语阶段的英语课程最终提升为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的面向ESP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是转型期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途径的有益尝试。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探究, 在传统以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为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科专业服务, 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 在原有语言能力的基础上, 高效地获取语言与学科领域知识的相关联系。同时, 也可以帮助独立学院更好地探索培养社会实用型语言人才、突出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特色。

3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实施

对于独立学院, 在对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探索改革中, 内容上可以初步尝试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展开以宽基础专业知识为载体、面向专门用途英语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研究, 在学习日常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增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技能训练, 通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各方面的训练, 使大学英语传统教学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目标更加一致, 建立更为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通过引导学习者用英语完成专业领域中实际任务的语言教学方法, 将英语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初步结合,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基本目标, 有效增强其获取语言与学科领域专业知识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 独立学院在对大学英语课程模式进行探索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明确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及培养社会实用型语言人才的具体教学目标。

2) 如何将基础英语知识和专业领域的入门知识内容有效结合, 并将其成功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这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探索改革的重中之重。

3) 明确语言教师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承担角色的重要性以及其与技术专家的区别, 这也是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上, 以我校大学英语课程模式为例, 根据教学大纲, 从《大学体验英语》教材中的单元需求出发, 以教材中涵盖的各个主题内容为基础, 尝试尽可能多地涵盖各学科领域中较为浅显、不需要专业教师讲解就能理解的基本知识。同时,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 尽可能多地涉及与各学科相关的语域和体裁。

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 以本学院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工作为例, 在课堂操作中, 教师先行导入专业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主题展开讨论, 并分组进行分析、探讨、展示和评价 (如图1所示) , 使学生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语言能力与专业学科领域知识更为积极有效地结合并应用, 在语言学习中发挥出专业特点。

实践表明, 在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模式中, 从专业需求出发, 探求英语语言与学科领域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导向, 有利于突破传统意义上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局限, 实现通用语言教师向专门用途语言教师的转变。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 此举将为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方面提前奠定一定的基础, 并进一步为其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保障。

5 结束语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 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面向ESP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研究已变得十分迫切。虽然大学英语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各个方面完成改变和突破仍然有很多的困难, 但是通过面向ESP, 将整个大学英语阶段的英语课程最终提升为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是转型期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途径的有益尝试, 也是建立更为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培养社会实用型语言人才、突出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回顾、问题和任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 (1) :68-72.

[2]蔡基刚.台湾成功大学从EGP向ESP转型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3 (3) :18-23.

[3]冯建中.基于ESP的MTI教育模式研究[J].外语研究, 2015 (2) :51-55.

[4]张威.认知教学法在ESP教学中的互动模式[J].外语学刊, 2015 (2) :108-111.

上一篇:服装创意园下一篇:区域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