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果林发展模式

2024-09-30

生态经济果林发展模式(通用8篇)

生态经济果林发展模式 篇1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

随着经济与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 生态经济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所谓生态经济问题就是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状况。要探索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正确路径, 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就首先要理解生态经济的内涵。

根据学术界的定义, 生态经济是以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 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良性循环, 建立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社会体系。生态经济的实质是在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经济, 扩大经济的再生产过程, 建立一个资源配置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自然环境良好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系统。生态经济是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概念, 其同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具有可持续、高科技、绿色可循环的特点。目前我国倡导的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生态经济主张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 就是要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同样是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二、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 发展生态经济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升、解决了13亿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 但传统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同样显而易见。二十多年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都阻碍了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步伐,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高达5亿元的投资, 投入产出比例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生产能源消耗方面, 我国火电单位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2.5%, 大中型钢铁企业单位炼钢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1%, 水泥单位能耗则高出45%。

发展生态经济不仅是国内资源和经济的现实要求, 同时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时代趋势。生态经济的缺失不仅会直接危及到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还会影响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发生的由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摩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并且已经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 发展生态经济, 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既是全面和谐发展国内经济社会事务的要求, 也是我国融入国际市场, 应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二) 生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 生态经济仍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 尚未形成大范围的普遍经济模式, 但我国已经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例如, 环境和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初步建立起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等概念,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 制定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并初步落实。这些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都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社会收入水平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 实施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在政策方面, 生态经济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不断壮大, 人们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不断加强,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 发展生态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政策条件和社会基础。

(三) 面临的问题

我国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 单纯依靠治理的方式很难彻底解决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现阶段以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转变。部分地方政府对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重开发、轻节约, 重视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一些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 对环境关注度不高。其次, 技术的制约也是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 虽然我国在循环经济利用和资源节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从整体上看能够提供的成熟的生态技术还远远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基础性研究欠缺, 缺乏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系统研究, 基础数据积累不足, 缺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技术与设备等原因。最后, 我国生态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也是生态经济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方面的制度安排, 很多城市在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但这种措施却无助于整体问题的解决。因此, 修补式的“末端治理”方式很难使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

三、国外的经验借鉴

德国作为发达国家, 经历了单纯发展工业, 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阶段。但通过提出“变黑色工业为绿色工业”的目标, 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自然环境得到了恢复。德国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加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德国经济合作部部长曾提出:“保护自然环境是德国发展政策的重点”。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德国专门颁布法令规定, 凡是被破坏的土地必须还原再造, 以恢复原来的自然景观, 并且根据需要进行重新全面规划。德国人民多年来致力于争取关闭核电厂的运动, 宁肯多花钱也要用环保电力, 以保护环境。

第二, 建立一套涵盖范围广、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1972年德国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 其完备程度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仍名列前茅。其法律法规不仅完备具体, 而且要求严格、执行有力。对生态的保护、废物的处理等都有非常严格的立法目标和标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莱茵河水污染严重, 鱼已濒临绝迹, 而今河水已达到饮用标准, 充分说明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之强和成效之大。德国不仅有环保的基本法, 而且有非常具体的单行环保法规, 如《DDT法》、《洗涤剂法》、《飞机噪声法》等, 形成了一整套健全的法律体系。法律规范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先后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联邦侵扰防护法》、《环境监测法》、《环境信息法》等, 使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渗透的范围更广。

第三, 加大高科技投入。目前全世界所开发的生态技术中, 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占了25%左右, 而德国一国就占到18%, 足可见其对生态技术的重视程度。环保工业在德国正日渐成为朝阳产业, 已占其GNP的2%左右。德国人认为, 应通过技术和立法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 而环境技术产业则应成为整个工业的一部分, 由市场促进其发展。

四、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选择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仍是众多的人口、相对缺乏的资源储量、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们只能从转变发展模式出发, 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化发展之路, 这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 建立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和制度

一个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社会系统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 如果缺乏市场机制的正确导向, 就会造成产业的不协调发展, 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推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应该克服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生产过程对环境和资源的损害, 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的市场体系, 通过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共同投入,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 优化资源配置, 满足日益增多的市场需求, 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生态经济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改革不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 二是要根据生态经济的具体要求, 设计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这既包括专项经济法规、许可证转让制度, 也包括道德准则、行业规范、价值观等。

利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及相关技术的开发, 大力发展减耗、减污、节能的高新技术产业, 创建新型的生态城市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 建立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和自然资源利用评估制度。建立生态经济国际合作制度, 加强和国际生态经济部门的合作,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 利用外资发展环保型产业。推动相关部门对技术标准、环境法律规范的系统研究。另外, 还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成立民间绿色组织和公众媒体的舆论监督制度。

(二) 形成生态文明意识, 培养绿色消费观念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体系, 公民的环境意识也正在逐步提高,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需要加强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 注重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沟通, 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与听证制度。同时, 要改变教育方式,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真正实现全社会生态认识的提高。

发展生态经济, 还需要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 提倡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节制的, 以崇尚自然和生态保护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方式。其包括在消费过程选择有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对废弃物品进行合理的处置, 引导消费者注重环保和节能, 培养可持续消费的观念。绿色消费观念能够优化生态结构, 建立起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三) 提升科技水平为生态经济发展做支持

考虑到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 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仍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生态科技。一方面, 要针对我国科技不发达的现状,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进行科学研发。另一方面, 要围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核心要求, 抛弃技术成果应用的功利性, 进行基础性科研, 使现代科技更好地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服务。我国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生产方式、价值观等都在发生不断的调整和变化。这种可塑性为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充分把握这一机遇, 发展生态经济, 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

摘要:发展生态经济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现阶段, 我国具备发展生态经济的一定基础, 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和问题。要全面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建设, 还需要克服多方面障碍, 了解生态经济的特征, 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寻求多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 才能丰富生态经济学理论,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山.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走势探讨[J].生态经济, 2001, (5) .

[2]李莉鸿.建立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J].学术交流, 2007, (4) .

[3]耿莉萍.生存与消费——消费、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338-344.

生态经济果林发展模式 篇2

一、**庄、马陆经济果林发展有几个共同特点

1、起步较早。他们发展黄桃、葡萄,从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规模并不大,进入90年初期时,即向规模化发展。这二个镇的总耕地面积都在二万亩左右,目前,**庄锦绣黄桃实种规模是4700亩,马陆葡萄实种规模6000亩。

2、规划布局合理。实施建设规模化经济果林基地,先期都统一作出了规划布局方案,随后制定方案,成片发展,安排和引导种植户加盟到基地来发展,按统一布局,安排落实到田块。

4、抓特色,创品牌,多功能。他们每年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各类有益于农产品品牌特色的专项活动。以此吸引客户,增加人气,促进旅游业,打响各自特色牌子,如:**庄桃花节、黄桃节,马陆有企业认领葡萄棚、车友游园会、情人节、摄影节、文化周等等,尤其是马陆镇,年内在基地场举办了13次活动。

5、技术支持力度强。他们都成立了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种苗繁育基地,**庄的黄桃和马陆的葡萄,之所以成为热销产品,除了规模已经形成外,多年来离不开科技改造、改进和更新。他们按照市场需要,不断地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如**庄的嫁接苗基地、套袋、果选机,马陆的大棚温室栽培葡萄等等。

6、优质产品走高端价格,政府托底。年内,马陆葡萄特级品每斤28元,**庄锦绣黄桃半斤以上每斤8元。他们通过收购、筛选后,政府包收特级品,走高端价格销售。销售期间的包袋品统一由政府控制,故也称托底包收。

二、未来经济果林发展趋势和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从**庄和马陆的考察中,我们认识到

1、锦绣黄桃产出期短。一般锦绣黄桃在8月15日至8月底,10天至15天采收期,亩产量可达5000斤以上,但优质栽培,通过疏果套袋的产品,也在3000斤左右,我们大规模种植后,势必在行销上峰期突出。

2、必须成片规划。多年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证明,一村一品的优势不大,各村各自调整时利少弊多,缺乏资源整合力。

3、社会性参与的力度。从**庄、马陆看,生产基地与旅游开发并举,镇文化、宣传系统鸣锣开道,有声有色,一举多得,深入人心,远近闻名,牌子自然而然形成。近年来,我镇各村虽然发展了桑、苗木、果林面积不少,但集合性不够,即影响了整体的社会经济效果。

三、借鉴**庄马陆经验,对今后我镇如何发展经济果林提出几个方面的意见:

1、建立锦绣黄桃生产基地的规模定位问题

据我们考察期间了解到,**庄黄桃基地,对外号称二万亩,实际种植面积4700亩,目前,黄桃生产,确实市场缺口还较大,正处于发展阶段,优势明显,但达到一万亩左右时,预计将会饱和,发展空间不大。因此,我镇发展面积一般以5000亩为宜。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开发我镇锦绣黄桃生产基地,是为了又好又快地适应日后的“多功能”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型农业的形势,因此,象马陆那样规划性较强,较易形成。

3、突出黄桃,兼顾其他经济果林。考虑到我镇现有2800亩经济果林的基础,其中1800亩正处于产出高峰,另外1000亩,或过于零散,或品种不对路,收益极微。有必要结合新建黄桃基地,实施更新,改造和适度拓展。

4、增加投入力度。从考察到**庄、马陆二镇的经验分析,前期开发,他们政府在基础设施、种苗、营销创品牌等方面扶持力度大。

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篇3

中国经济处于腾飞并实施赶超战略的阶段,应该在各个方面卓有成效地吸取他国的经济教训,无论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在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中避免走先造成污染,再花力气去治理的弯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高效解决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持续向前的必要保证,是实现绿色生态经济目标的战略选择,进而最终实现新型工业化。

一、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产业经济对能源与资源有着巨大的浪费,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重点保护生存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进而有益于人体健康,因此它是一种平衡式经济,不以损害人类将来社会的幸福为代价。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问题突出,解决办法就是要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这就要求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强化绿色生态经济:

第一,技术手段方面,大力推行废物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第二,资源利用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的比例;

第三,市场领域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市场、回收再造市场和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市场;

第四,产业发展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注意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从区域的角度,各个企业间促进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循环;从社会的角度,建立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生态型产业系统等,逐步实现循环型社会;

第五,从园区建设方面,注意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合理;明确入园企业投资强度,对园区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监控管理。

二、促进绿色生态经济模式持续发展的策略

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瓶颈的约束。让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才能促进绿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绿色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

第一,加快提升传统的产业改造,提高降低资源的利用率、漏损率。针对工业增速下降、企业效益下滑的现象状况,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加强企业的绿色升级改造,对于“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高碳排放”的诸如钢铁、平板玻璃、水泥、煤炭等行业的低效能产业应该加大控制和淘汰力度,推进企业的转型,鼓励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提升资源能源的循环再利用。根据产品工艺和生产工序的内在联系进行工业生态的链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第二,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强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培育其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节能环保产业不仅为其他产业绿色发展提供装备、产品和服务等,而且自身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化,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第三,注重绿色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和支持绿色人才培养机制。适当培育绿色产学研合作体系,推进引进、吸收和集成技术创新并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公共研发投入,形成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生态,在绿色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的绿色技术成果要注重扩散和商业转化。通过完善绿色技术和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准,逐步让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企业无立足之地,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的先进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技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才储备基础上。

第四,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减少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降低绿色生产的成本;对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等进行调控;推动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物质闭环流动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形成产业循环式组合;注重发展非化石能源,同时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现碳排放的主动有效控制。

三、绿色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首先,绿色经济可以让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绿色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经济大量占有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特征,最大化节约资源,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并且良性循环。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通过绿色经济是可以相互兼容的,绿色经济模式是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同时,通过政府市场的导向,制定实施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推动和保障了社会各个环节的绿色化,让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其次,自然环境的价值通过绿色经济得到进一步提升。绿色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封闭性和独立性,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实行绿色先导原则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不会加剧全球环境危机的恶化,甚至可以改善环境资源条件。绿色经济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和协调性,绿色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保护环境资源并合理利用,最终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其承认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环境资源,所以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再次,绿色经济的自然资源利用具有公平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维持自然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失去公平性就等于失去可持续发展。虽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但是如果以自然资源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和污染为代价获得,不考虑后代人和欠发达区域人的生存需要,将是透支未来社会人类的环境资源,这是不科学、不公平的。绿色经济模式将会通过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自然环境的利用率和再生能力,理论上可以同时兼顾几代人的利益平衡。

第四,绿色经济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营造绿色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产业结构的更新遵循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进而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前提是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者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最大化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流通领域内不再是完全自由贸易原则,而是附加了环境保护义务的自由贸易,生产企业需要控制和禁止污染源的转移;这样会在全社会营造绿色经济模式氛围来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最终引起工业社会向绿色社会的回归,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的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新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C].求是,2015(21).

[2]洪传春,张雅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4(5).

生态经济果林发展模式 篇4

影响一个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很多, 根据调研, 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产业结构、资源、生态环境、资金、科技与人才等方面。影响因素不同, 引导的发展模式也截然不同。本文初步分析了这些因素, 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提出一些思路建议, 以期为合理构建鄱阳湖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 政策因素

为了合理配置资源以及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 各种政策应运而生。影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因素很多, 既有国家宏观政策, 也有各区域具体的政策法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应该说, 国家对全面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给予了大力支持, 其中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加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要合理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 构建合适的发展模式, 应该争取财政税收政策支持。调整和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降低或取消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对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 需要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及生产国家专用设备产品的企业, 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的优惠政策。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 探索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森林保险、责任保险、小额农业保险等功能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

1.2 给予重大项目支持

自鄱阳湖流域被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 国家在项目规划、布局及审批、核准等方面都予以了重点倾斜;在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上给予优先安排;同时, 支持区域内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 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及一批循环经济实验区, 推进开发区、工业园扩区升级。

1.3 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项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一流示范性区域, 经过美国、澳洲、新加坡国际顶级专家规划, 按照“集聚经济, 高效开发”的功能定位, 建立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扶持机制, 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项目, 实行项目核准备案、土地供应、要素保障三优先, 按照一流标准来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核心示范区。

2 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

基础设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 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尤为薄弱、城镇公共设施落后、工业技术水平低。鄱阳湖流域经济中, 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 商品化程度低, 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农业部门仅能向生态工业部门提供少而且品质较为低下的初级原料及初级加工品[4]。同时, 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还没有跳出传统而单一的“粮猪型”模式。近年来, 生态农业、特色效益农业虽然有所发展, 但所占比重很低。水产养植主要分布在乡村, 远离城镇工业发展区域, 没有做大做强, 不能形成有当地特色的知名品牌。农产品精加工不够, 产业链较短, 因此, 应全盘考虑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 制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战略, 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 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5]。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 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化, 就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在工业生产领域, 广泛运用生态经济技术,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建立生态工业产业体系[7]。

3 资金投入因素

区域发展是需要成本的, 在很大程度上, 资金投入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特别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缺少资金可能对生态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随着经济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基础建设薄弱、公用设施落后、工业技术水平低等一系列不利情况下, 却要承接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 这些促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负担不断加重, 财政压力也不断加大, 甚至超出承接能力。因此, 国家和省级政府应给予大力扶持, 必要时全面承担。国家应对该经济区安排配套的专项资金, 统筹解决经济区历史遗留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项目, 能有效改善生态经济区农民生产生活的项目, 应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投入, 对区域内资源枯竭的城市, 在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乡镇村教育文化及卫生体育、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争取更多资金;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 应加大建设资金投入;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做大做强地方性商业银行、加快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城市建设融资平台、积极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建立金融风险分散机制等。

4 资源与生态因素

资源与生态状况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基本因素。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8]:“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 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9]。而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农业生态恶化等, 将大大延缓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过程, 失去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 必将停滞不前[10]。一般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水、旅游景观和矿产等资源也比较富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而且分布比较集中, 易于进行开发利用, 而且这些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有限, 只要提高开发能力, 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必将大大促进当地经济水平发展。

5 科技和人才因素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科技因素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 科技进步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制约因素。然而, 长期以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产学研结合的不够紧密, 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体系建设落后, 成果转化率低。一些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如生态功能评估技术、优质速生林木资源筛选及培育技术、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等, 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严重影响了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创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制定行业标准、培育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组建和完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体系建设等。

同时,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 必须有大批掌握高科技、具有生态知识的人才, 生态产品的生产、经营也需要高科技人才。因此, 要特别注重科技力量的培养, 加快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一方面要留住现有人才, 另一方面要外引人才, 要用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应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和支柱企业的作用, 依托现有教育资源, 立足支柱产业,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以加强企业与职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输出率。

参考文献

[1]石广义.中国西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5.

[2]大江网-江西日报.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2009-12.http://jiangxi.jxnews.com.cn/sytem/2010/02/22/011312446.shtml.

[3]中国南昌.国家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政策支持[EB/OL].2010-02-21.http://www.nc.gov.cn/ztbd/stjj/jjjd/201002/t20100221_214982.htm.

[4]邓水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J].特区经济——中部崛起战略, 2011 (1) :206.

[5]麻智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基本构架[J].企业经济, 2008, (8) :81

[6]杨文举.发展生态工业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31) :37.

[7]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EB/OL].2011-01-25.http://www.poyanglake.gov.cn/zw/phgh/201101/t20110125_278775.htm.

[8]廖卫东.生态领域产权市场的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学术文库博士论文, 2003.

[9]李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J].大观周刊, 2011 (23) :9.

生态经济果林发展模式 篇5

1现存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

1.1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六盘水市2012年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0.8万hm2,总人口为32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为333.5m2。六盘水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全国水平﹙见表1﹚。

由于耕地少,一方面,农业规模化生产,新技术的使用困难,传统农作物的产业结构难以改变,就很难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人囗的增长,造成人地矛盾尖锐,毀林开荒破坏自然生态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选择。

1.2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六盘水市地貌属中高山类型,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组合多样。在主要地貌类型中,山地占全市总面积64.93%,丘陵占16.9%,高原占4.05%。境内绝大部分为山区,岩溶地区分布较广,喀斯特岩溶面积达6263.09km2,占国土面积的63.18%,石漠化情况居全省九个地州市之首,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见表2﹚。

1.3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等生产要素严重不足

六盘水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牧业,经济来源结构单一。春季种植作物的类型主要是水稻和玉米,秋季作物主要是小麦、土豆。这些作物大多“望天收”,产量低,而且基本是自给自足,较少用于商品交易;六盘水市农业产业中很重要的构成就是畜牧业,但也不成规模。据统计数据,2015年六盘水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91元,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42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31元﹙见表3﹚,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等生产要素严重不足。

1.4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资本不足

六盘水市农村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很低。统计显示,水城县现有外出务工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占4.3%,小学文化占45.3%,初中文化占44.1%,高中、中专文化占6.3%。农民的文化程度低,使整个农村的人力资本严重不足。外出务工的30多万人员中,从事脏、累、苦、险等工种的占80%以上,工作环境较差,收入普遍偏低。

2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1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

六盘水市地处云贵高原斜坡地带,是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独特的立体气候以及大量的旱坡耕地资源,为发展以马铃薯及畜牧业为特色的农业提供了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六盘水市形成了以马铃薯及农牧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农业。

⑴六盘水市2012年粮食播面180152hm2,其中马铃薯播面41518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3%﹙见图1﹚。

⑵六盘水市2012年农业总产值348456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达292649.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4%﹙见图2﹚。

2.2六盘水市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六盘水市农业生态经济,必须首先在生产的输入端对自然资源的投入进行资源节约和污染预防;其次在生产过程中要推行清洁生产,并且最大限度地重复使用系统的生态资源;最后努力在输出端把完成使用和功能的废弃物做为可再生成资源使用,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目标就是要构建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产前、产后部门相互连接的良性循环经济结构,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多层次循环发展。六盘水市农业生态经济主要以马铃薯种植、黑山羊和生猪养殖为核心,形成农业生态产业链。一是“种植业(马铃薯)——秸秆——畜牧业(黑山羊、生猪)”生态循环链。以畜牧养殖加工业为龙头,向上延伸,带动种植业发展;向下延伸,带动畜牧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实现畜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化,畜牧加工产业的废弃物,又成为其它关联企业的原料,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态循环链。二是“畜牧养殖(黑山羊、生猪)—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有机肥”生态循环链。通过大力发展沼气或通过畜牧粪便的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畜牧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生成新的能源和资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条件,减少化肥施用量,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六盘水市农业生态经济总体模式见图3。

3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3.1政府引导、市场决定配置、群众行为相结合

首先,六盘水市政府应成立促进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发展委员会,组织、指导、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层次生态经济建设,同时各级政府应把生态经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农业生态经济建设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其次,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农业生态经济建设中,能够使用市场手段的,必须坚决依靠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第三,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关系千家万户,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与群众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广泛参与有密切关系,要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农业生态经济建设。显然,由政府统一领导,整体协调,依靠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群众广泛参与是搞好生态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

3.2建立调控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机制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生态技术为支撑。六盘水市要逐步建立起以良性循环多级利用技术、立体开发多层利用技术、时空演替合理配置技术、平衡施肥和土壤养分综合管理技术、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以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同时生态技术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技术,要求使用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为此,必须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六盘水市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地关系

事实证明,人口多、素质低是造成六盘水市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效益低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难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实行与国家政策相符的二胎生育政策,一定控制好人口增长速度,同时在广大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成人口素质的提高,以此协调好六盘水市人口与耕地、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4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盘水市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产业,特别是要把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支柱产业来兴办。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农业生态产业能够稳定、高速发展。

总之,根据六盘水市农业生态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六盘水市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马铃薯种植、黑山羊和生猪养殖为核心,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及生态效益。

摘要:近几年,六盘水市农业生态经济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节能与减排、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生态修复,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长期以来,六盘水市农业经济发展主要采取“粗放式”增长方式,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过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生态环境,发展模式,生态循环链,效益

参考文献

[1]六盘水统计局.六盘水统计年鉴2013[M].六盘水:六盘水统计局,2013.

[2]六盘水统计局.六盘水统计年鉴2015[M].六盘水:六盘水统计局,2015.

生态经济果林发展模式 篇6

一、“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是大连解决资源瓶颈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加快推进, 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对要素资源的过分依赖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要素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

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资源缺乏且后备不足。大连市人多地少, 土地需求量大与可用地资源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 大连市人均土地面积为3.6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9亩, 明显低于国家和全省的水平。同时, 后备耕地生态脆弱, 开发利用潜力十分有限。二是水资源供给矛盾突出。近年来, 大连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供水需求也逐年增加。然而, 大连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据预测, 到2015年, 大连市需水总量将达到16.9亿立方米。以目前的用水效率和现有的工程设施条件, 总体缺水量将达到6.1591亿立方米, 总体缺水率达36.4%, 并且地下水严重超采, 很多地方形成海水倒灌, 一方面给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限制了继续开发利用的潜力。三是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海域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近年来, 大量工业园区的建设, 导致大连沿海生态功能退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养殖业自身污染的日益增长使海域水质污染严重;大规模的港口、公路、房地产、旅游等海岸工程等使天然植被严重破坏, 引发水土流失。

(二) 能源利用率依旧偏低

近年来, 大连经济发展迅速, 但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能源的巨大消耗和较低的利用效率。“十一五”期间, 大连市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末的1.01吨标准煤累计下降19.0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距北京、上海等城市仍有差距, 与发达国家如美国 (0.336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 、日本 (0.182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 相比, 能源利用程度差距更大。同时, 高能源投入带来了高污染。2011年, 大连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了14.8%, 随着废水排放量的增加, 近岸海域水质恶化, 已成为大连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此外, 固体废物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造成了二次污染严重。众多因素使大连生态系统质量下降, 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 发展水平和结构布局不合理

大连作为港口城市和传统的工业城市,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利用资源优势, 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发展较快。但其发展水平和结构布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2013年上半年, 大连市生产总值 (GDP) ,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同期增长9.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从以上数据看, 大连经济增长仍然没有摆脱靠投资以及数量扩张的方式, 仍然是以第二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第二产业内部, 仍存在着对能源和原材料的过分依赖。大连的制造业结构中, 起重、重型机构件、大型船坞等重型制造业比重过大, 消耗原材料很多, 但附加值并不高,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单位能源消耗较少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比重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 资源优势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

大连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但这些产业的发展仍处在原始的粗放型经营阶段, 开发度不高, 利用率不足, 甚至对优势资源进行了严重破坏。例如, 一些不适当的工程, 破坏了大连海滨风光和海滨环境;附近海域的污染严重, 使海洋生物减少、海洋环境恶化, 直接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发展。

二、国内外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成功经验

(一) 青岛——资源节约科技为先

青岛2005年成为国内首个创建国家资源节约型技术示范城市。在创建资源节约技术示范城市的过程中, 青岛强调解决资源节约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我国率先形成海水、资源再生利用及节能与新能源开发产业集群, 推动了我国沿海城市资源节约产业和技术的全面发展。青岛为沿海其他城市和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提供了技术示范。

(二) 上海——城市转型绿色先行

上海在自然资源不足和环境承载容量有限的制约下, 提出了全力打造“绿色GDP”的理念, 在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等方面实现了绿色转型。同时在全市提倡“清洁生产”, 让耗能较大的单位在生产中尽可能少耗能少排放, 并成立了推进全市清洁生产的专门部门, 将“清洁生产”的理念, 从工业企业延伸到每一个行业中去。目前, 上海的GDP综合能耗已实现全国最低, 成为国内城市绿色转型的典范。

(三) 日本——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日本作为资源消费大国, 传统的“高生产、高消耗、高废弃”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诸多问题, 如:废弃物处理压力大、生态失衡、国民生活质量下降及资源高度依赖等。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公害加剧并存的过程中,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以发展循环利用为中心的措施: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监督监管。明确循环经济建设中, 政府、企业、个人应尽的责任义务:政府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企业积极进行循环经济实践、个人树立循环利用意识, 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四) 以色列——需求管理综合利用

资源需求管理, 是由资源供给能力来决定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与结构。以色列通过资源需求管理, 在确定水资源可消耗量的基础上, 按照单位水资源的生产率大小来分配水的使用权。同时, 放弃生产水资源密集型产品 (比如粮食) , 大力发展节水型产品 (比如花卉、水果等) , 并用节水型产品的出口来换取水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在1948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里, 以色列的人口从65万增长到了680万, 人均GDP从300美元增长到了15000美元, 但其人均淡水用量始终保持在300立方米。实现了人均水资源消耗不增长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三、创建“资源节约型”大连的方式和途径

(一) 建立“资源节约型”发展的决策创新机制

创建“资源节约型”大连, 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从战略目标、管理思路、规划指标、监督管理等方面形成系统的决策创新机制。

首先, 制定以“资源节约”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城市生活等方面, 实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分配。其次, 在管理思路上, 按照资源节约型城市资源需求管理的思路, 在比较中国人均水平和世界人均水平的基础上, 确定大连未来可以达到的和需要控制的自然资源消耗规模。第三, 在规划指标上, 将能源、土地、水资源、二氧化碳等资源生产率作为未来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优化大连发展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同时, 提升资源生产率, 按照资源生产率的高低, 在产业之间和产业之内进行一定比例的结构性置换, 淘汰劣势产业, 扶植和引进优势产业。第四, 在监督管理上, 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 完善标准, 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 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同时,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和产品通过财税政策及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或间接调控, 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 节能建筑以及各种节能设施, 实现资源的优化与节约。

(二) 构建节约资源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其技术支撑体系尤其重要。大连要围绕建设适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城市, 尽快设立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究机构, 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大连的科技支撑体系,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等创新。

1. 加大对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 由财政投入建立“资源节约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通过科研创新平台, 突破解决大连资源限制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重点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在企业建立一批资源节约型的科技示范工程, 推广普及一批适用技术, 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

2.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科技创新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手段。政府要通过政策机制, 鼓励企业加大对资源节约技术开发投入, 建立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节约机制。引导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 以新型工业化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

大连要依托临港临海优势,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 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1.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 出台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经济政策。

在新增项目的审核方面严格控制, “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不再予以备案、批准;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审查的项目, 不再准许其开工建设;对现有耗能高、污染大、技术水平低的行业、企业要限制其新的生产能力增长, 建立淘汰机制;对节能工程、节能技术改造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2. 发挥大连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的作用,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目前, 大连在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花园口区、长兴岛建立了大连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 确立了芯片、LED汽车、软件、新材料、造船等重点发展产品。大连要加大科技投入, 利用这些产业技术的开发和成果转化, 改造和替代传统产业, 替代高能耗、高物耗项目, 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低物耗的高新技术产业。

3. 要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 把节能产业、新能源开发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

依托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引导基金, 积极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加大对新能源、节能减排等重大绿色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广节能减排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借助“一岛十区”产业园区中新材料的优势, 组成风电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条。在英特尔大规模晶圆项目的带动下, 开发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光伏发电系统。通过秸秆多途径、多层次的合理利用, 推广秸秆气化技术。

4.

在引进外资时, 减少一般性外资的引入, 选择性引进技术含量高, 单位面积产出大, 有利于大连实施节约型城市战略的项目。

5. 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创建新型产业园区。

目前, 我国大部分产业园区基本上是一个产业一个园区, 很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在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时, 一方面在园区内, 要建立企业间、产业间横向共生、纵向耦合、资源共享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另一方面, 还要考虑各产业园区之间的衔接, 尽量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四) 以服务经济为主导, 促进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

利用大连港口、海洋旅游、文化优势, 以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引领大连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其重点, 一是整合港口资源, 发展绿色港口。对港口物流产业进行整合, 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系统管理提高港口的利用率, 积极加强与公路、铁路、航空领域的合作, 以港口物流整合为契机, 实现物流基础设施的全面整合和高度的资源共享。二是依托大连海滨旅游优势, 全面开发海洋、山岳、淡水、生物、气象、旅游等资源, 在旅游业实现资源保护基础上的立体开发。三是在文化产业方面, 按照区域产业业态发展的特点, 布局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 建立创意产业、影视产业、动漫游戏产业、文化旅游等综合集聚区, 在产业聚集区建立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并制定出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生态经济果林发展模式 篇7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经济

唐山是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之一,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然而以煤炭、钢铁、陶瓷为经济主要推动力的唐山,屡屡上榜污染最严重城市名单,不科学的产业链带来的环境污染极大地限制了唐山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唐山隆重举行,如何评估唐山市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进而利用世园绿色效应,狠抓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优化唐山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世园生态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唐山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足迹分析法

生态足迹方法从生态学观点出发,研究人类对资源的消费利用状况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通过考察自然资源供给和生态承载力,进而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该方法通过计算特定区域消费及废弃物排入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来表征发展造成的生态负荷即生态足迹需求,用该区域能够提供的生态生产性面积表征其生态容量即生态足迹供给,通过二者的比较来衡量和分析区域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状况。

根据唐山市2010—2014相关数据展开计算,结果表明, 2010—2014年唐山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递增趋势, 既超出了地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也超出了全球生态标杆值。因此,可以认为唐山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远远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社会、经济发展为地区—全球非可持续性类型。随着唐山社会、经济的发展,预计唐山市人均生态赤字将会越来越大,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

二、矿业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矿业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由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3个子(亚)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由结构、恢复力、发展力等要素组成,每个要素由若干指标构成。分目标层、要素层、指标层和指标描述层4个层次,指标体系由11个自然环境指标、14个经济指标和20个社会进步指标共45个指标构成。

唐山市2010—2014相关数据表明,唐山城市自然环境子系统属健康状态,恢复力(弹力)较强。说明唐山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了环境条件的改善,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 且成效显著。但数据显示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较低、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此3项指标属不健康或病态。

唐山城市经济子系统属病态,突出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较高、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较高,除此2项指标呈健康状态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为不健康或病态。这主要是因为市区人口增长较快,虽然地区生产总值(GDP)很高,但人均GDP较低。此外,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较少、居民储蓄年末余额与GDP比值较低、科技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较低、万名从业人员拥有科技人员数较低。

唐山城市社会子系统属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其中采矿和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较高、万人拥有医生数较少、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较少、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量较少、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较少、人均生活用电量很少等,7项指标数据显示呈病态或不健康状态。

三、优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策略

1、打造会展品牌,提升会展经济效益

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和展销, 来带动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作为世界“三大无烟产业”之一的会展业,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会展可以为举办地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直接推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吸引投资,形成以个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 据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产业收入则为9。

借助以倡导“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的世园会,唐山一方面可以发挥区位优势,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采取与京津合作承办或协办等方式,共同申请摊位和招展,利用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另一方面,不断挖掘具有特色的会展资源,打造自己的会展品牌,除了做大做强每年一届的国际陶瓷博览会以外,还可以借助曹妃甸深水港建设契机,举办与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区建设、临港产业等有关的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结合钢铁、陶瓷等支柱产业,以及京东板栗、胭脂稻、河北红小豆、景忠山香椿等特色农产品,举办工业产品和农产品推介展销会;凭借驴皮影、评剧、乐亭大鼓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举办相关会展活动。

2、发展各色旅游项目,带动全市旅游业上规模、上水平

首先,凭借清东陵、万里长城、李大钊故居、地震遗址及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南部沿海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避免大兴土木,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以小巧为主,住宿以帐蓬露营为主,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物件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大自然的标牌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游玩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其次,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与新唐山人文精神,并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再次,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作用,整合九区五县两个县级市景点旅游资源,形成区县合作、共建共赢的旅游产业链条;打造拳头旅游品牌,资金投入倾向经典4A景区。最后,完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整合规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等接待实体,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成熟旅游模式。

3、大力发展特色园艺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首先,坚持市场非平衡发展的原则,加大对有实力的经营大户和种植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多个龙头企业,做到以高设施、高科技、高品位、高效益来带动市场和辐射一些农户发展花卉生产,走好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区域布局,实现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其次,充分利用好现有花市和花店的市场网络,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知名度。最后,着眼唐山举办世园会的机遇,根据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重点引进苗木花卉专业技术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定期组织苗木花卉企业和农户外出学习和技术培训的同时聘请专家来唐授课或提供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总之,通过龙头企业引领、投资渠道多元化和运作机制市场化等手段,推动唐山市花卉产业朝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唐山花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力促传统产业绿色化,强力推动新兴产业

一方面钢铁、陶瓷和煤炭仍然是唐山的支柱产业,因此产业绿色化的核心在于支柱产业的绿色化。

(1)根据产品生产周期改革工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链。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所开发产品的生产周期所有阶段对环境尽可能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比如将环境因素融入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在满足工程和环境等要求的基础上,使产品的材料成本最低;尽量研究和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对环境污染少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优化产品包装的方案,提高包装材料的可回收利用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其次,依靠煤炭、利用煤炭及其附属品,通过煤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法对煤炭企业为主的产业链进行纵向上下游延伸或横向水平延伸,逐步完善煤炭产品和副产品生态产业链。

(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煤炭开发、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废水和废气以及脱硫废渣等废弃资源,要想使煤炭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对上述废弃资源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水泥及建材,利用煤矸石发电,回用矿井废水用于选煤和工业用水,抽取煤层气发电或为居民提供燃气能源,以此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多次利用。

(3)全面开展综合治理,积极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根据采煤塌陷范围、塌陷深度因势利导、变害为利。对于浅塌陷区可以覆土造地,通过土壤改良,培育土壤肥力来恢复土地可耕种能力,提升土地产能;对于深塌陷区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综合养殖场来栽藕、养殖鱼虾或其他水产品;对于深浅不一的塌陷地可以进行挖深垫浅,改造成为水田或旱田,种植农作物、建造生态防护林或发展果品业。除此之外,还可以综合改造采煤塌陷区水面、洼地、坡地,建成集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旅游度假区、水上活动中心、湿地公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中心,充分发挥生态保育及休闲旅游功能。

另一方面唐山市要将新兴产业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 “引擎”,瞄准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以中核冀东(迁西)核电、东华能源页岩气新材料、协鑫集团LNG码头及综合利用、汉能薄膜太阳能发电、丰润动车城等重大支撑项目为龙头,填补空白, 补齐短板,催生新的增长点。同时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提速壮大生活性服务业。通过实施大项目、好项目,开辟新领域、新产业,努力在区域竞争中转败为胜、换回主动。

果林下生态型轮放养鸡技术规范 篇8

1 放养鸡的场地选择

(1) 根据鸡的习性, 必须选择干燥、空气流通的地方。

(2) 场区无毒草, 无严重鼠害。对老鹰、黄鼠狼等有害鸟兽能够采取防患措施。

(3) 场区供水方便、充足, 水质安全卫生。饮水槽与放养鸡的最远距离不超过30米。

(4) 放养的坡度在45°以下, 较平整更好, 便于鸡群集中与分散。

(5) 为便于运输饲料、成品鸡上市等, 与交通支线保持300米内。

(6) 在轮放的情况下, 每只鸡平均4平方米, 每次放7~10天, 每批次平均1只/平方米。

(7) 放养林果地, 应该选野生或种植的豆科、菊科、十字花科等牧草如:苜蓿草、三叶草、油菜等。

2 放养鸡品种选择

我国地方优良品种多属兼用型肉鸡, 优势在肉蛋品质好、风味好, 抗病性好, 但生长速度慢, 育肥效果差, 耗料多, 繁殖率低等“四大缺陷”。而进口肉鸡品种恰好相反, 生长快, 缺乏鸡肉味, 抗病力差, 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

我国的地方鸡种, 包括土鸡和培育的土鸡新品种 (品系) , 如峨嵋黑鸡, 彭县黄鸡, 北京宫廷凤凰鸡, 即京凤鸡等。产品市场前景好、鸡性情温顺, 易管理;抗病力强, 适应性好。

2.1 北京宫廷凤凰鸡, 即成都京凤鸡

好看好养, 属于鸡中极品精品。主要分布在北京和四川。它们都含天然的dw基因, 运用杂种遗传力的理论和生态育种方案及双选育种法, 综合了进口鸡种和我国地方优良鸡种———北京油鸡等多个品种或品系的血缘优良特点, 呈现高效益、低耗料, 早期增重快, 具有并保持和超越土鸡蛋、土鸡肉的风味和特色:作为矮脚肉鸡3次获国家部级以上奖励。2010年已获成都锦江科技协会金桥项目一等奖。

2.1.1培育历史及特点特性

第一代产品为溥杰 (皇族) 题词“中华宫廷黄鸡”, 为清朝皇宫御膳贡品;第二代产品出口日本, 被称为“天下第一鸡”;第三代产品, 是将天然的dw基因矮脚油鸡引进了配套系中, 肉质优良, 肉味醇香, 皮薄肉鲜, 完全保持了甚至超过了土鸡蛋、土鸡肉的特色和风味。比普通肉鸡的肌苷酸高68%, 肌内脂肪、肌间脂肪高45%, 而且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即脑黄金, 有益智、美容、健身、长寿之功效。其它胆固醇含量低;谷氨酸等营养及风味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普通鸡肉。

2.1.2 第三代产品主要生产性能

第三代产品的父母代肉鸡和商品代蛋鸡抗逆性强、抗风险能力强, 繁殖性能和增重速度都比一般土鸡高出约一倍, 在遗传育种的基础上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与普通鸡相比特性特色特征的经济效应如下: (1) 蛋品质优良、肉品质优良, 肉味醇香;单冠或带凤头;胸宽, 脚短, 颈短;性情温驯, 好饲养, 易管理;适合放养、平养或笼养。 (2) 全周期种鸡节省饲料20%以上, 即每只可节省饲料10千克以上。 (3) 产蛋率高, 受精率高, 孵化率高;繁殖力比地方肉鸡提高50%以上;比土鸡成倍提高, 屠宰率高5%。

各种性能超群, 种鸡综合经济效益能提高40%以上。是21世纪优质鸡肉鸡蛋的替代品种。“肉鸡制种配套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96 1 00895·4;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O1K 67/02。

2.2 峨嵋黑鸡—《中国家禽品种志》

首批登载的国内外标准品种之一, 基本具有地方土鸡。可以代表地方品种的一般共性。

2.2.1 产地分布

峨眉黑鸡的中心产区是峨眉县西南、水渡河沿岩的丘陵山区。海拔高度1800米左右, 产区山峦重叠, 逶迤千里, 大渡河蜿蜒其间, 土质瘠薄, 多为黄土。年平均气温17℃左右 (最低-4.40℃, 最高38.3℃) 。

2.2.2 外貌特征

峨眉黑鸡体型较大, 体态浑圆;冠分豆冠和单冠两种, 红色或紫色, 豆形冠数量较少, 肉髯、耳叶、脸部皮肤红色或紫色, 喙角黑色, 虹彩桔红色或栗色, 部分鸡有胫羽, 胫、趾角黑色, 全身羽毛黑色, 具翠绿色光泽, 着生较为紧密, 极少数有胡须, 皮肤白色, 偶有乌色个体。公鸡体型较大, 梳羽丰厚, 镰羽发达, 胸部突出, 背部平直, 头昂尾翘, 姿态矫健, 两腿开张, 站立稳健。

2.2.3 生产性能

(1) 产肉性能:峨眉黑鸡3月龄前生长快, 据引种观察测定, 2~3月龄公鸡月平均净增重为610.8克, 相对增长率168.6%;母鸡月平均净增重为454.6克, 相对增长率为125.5%。4月龄后生长减慢。6月龄公鸡平均体重2643.0±105.51克, 母鸡为1880.0±54.88克。从出壳至90日龄料肉比为3.65:1。

(2) 产蛋性能:据产地调查, 峨眉黑鸡就巢性较弱, 农民一般将就巢母鸡的脚拴住, 罩于阴湿处3~5天即可醒抱。7~10天可恢复产蛋, 每窝可产蛋15枚左右, 平均年产蛋量120枚左右 (每年产蛋季节在3~10月份) 。据引种观测, 该鸡就巢性不强, 在中等营养水平条件下, 不采取任何醒抱措施, 500日龄产蛋量平均为60.7枚, 平均蛋重53.8±0.29克。蛋壳褐色或浅褐色, 平均厚度0.31毫米。蛋形指数1.34。

(3) 繁殖性能:峨眉黑鸡的自然孵化集中在每年春季进行, 当地无秋孵的习惯, 每窝放蛋12~14枚, 公、母性比为1:8~12, 受精率、孵化率较高。据峨眉县畜牧站测定, 自然孵化155枚蛋的受精率为100%, 受精蛋孵化率95.48%。引进种蛋电孵的受精率为89.6%, 受精蛋孵化率为82.1%, 人工育雏30日龄成活率为93.4%。

2.3 其它类似地方品种 (土鸡)

我国有140多个地方品种鸡:如河南固始鸡、四川草科鸡、重庆旧院鸡、湖南桃园鸡、福建河田鸡、广西霞烟鸡、云南武定鸡、江苏鹿苑鸡、广东清源麻鸡等等。它们的生产性能与峨嵋黑鸡类似。都具有肉品质好, 抗逆性强, 但早期增重慢、育肥效果差, 耗料多, 繁殖率低等四大缺陷。我国“六五”至“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 用地方鸡作父系、用矮脚鸡———如京凤鸡作母系, 开发利用地方鸡已经解决了这四大难题。

只、日、克、1:x、%、个

●本项技术,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测算、国家级专家评估无形资产6.68亿元。

3 放养鸡防疫卫生规范

(1) 放养种鸡场四周必须设围墙, 有条件者墙外设防疫沟, 与周围鸡场、居民点保持一定距离, 一般应在0.5千米以上。

(2) 放养鸡场门口设洗澡更衣间、消毒池, 进出人员必须更换消毒鞋, 穿上消毒工作服。 (1) 消毒池放2%的火碱水。 (2) 放养鸡舍地面、场区道路均用2%的火碱水或来苏尔消毒, 一周两次为宜。 (3) 放养鸡舍应用新洁尔灭或过氧乙酸或强力消毒灵每周至少消毒1~2次。

(3) 不准任何畜禽产品、活禽带入放养鸡场区。在指定育种场引进种蛋时必须严格消毒。

(4) 谢绝参观放养场地, 特殊情况下, 应洗澡并更衣、鞋、帽后, 才能参观放养区。

(5) 放养场鸡舍门口设消毒池, 放养中心鸡舍在进鸡前至少有1~2周空闲清洗、消毒3次。必须带入鸡舍的用具和进入鸡场的车辆应事先消毒。

(6) 检疫、免疫:放养种鸡、蛋鸡每年必须进行鸡白痢检疫抽测1~2次, 阳性鸡及时处理;按兽医规程必须进行鸡瘟、鸡痘、鸡马立克氏病等免疫。免疫、检疫参考程序见表2。应对放养鸡进行鸡白痢、禽流感检疫。

(7) 处理死鸡的尸体, 所有病死鸡必须用尸体桶装好提出鸡舍。检查后, 应尽快焚烧或深埋或扔进尸体坑内。

(8) 怎样投预防药, 放养季节的变化应酌情投预防药, 特别是要预防大肠杆菌病流行。防治季节性流行的疾病。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保持鸡群健康。

4 放养育雏鸡 (脱温前) 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4.1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4.1.1 放养脱温时间

在0~12天内没有体温调节能力, 故要特别注意保温。春、秋、夏季25日龄后脱温, 冬天在35~42日龄脱温。

4.1.2 清洗消毒

进雏前2周内先将育雏舍打扫干净, 彻底冲洗。舍内外和用具彻底消毒3次。

4.1.3 备料

准备好雏鸡饲料、记录本、用具, 如称鸡的秤, 消毒用具等等。

注:卫生员当每批鸡出雏时入舍后, 做出每批鸡的免疫时间表。

4.1.4 加温

进雏前3天鸡舍预温, 雏鸡要求33~34℃, 以后每周降2~3℃, 到20℃左右为止。

4.2 放养育雏鸡饲养管理

4.2.1 饮水

雏鸡饮水中加0.1%的高锰酸钾连饮3~5天。饮水温度与室温接近。夏季应勤换水, 及时给水、防止断水、缺水。饮水器每天彻底清洗一次。

4.2.2 放养育雏喂料

出雏后12~24小时内开食为宜, 特殊情况开食不超过36小时。做到光照时间不断料或定量给料, 每天6次。

4.2.3 放养育雏通风换气

雏鸡一般通风量不大, 风速在0.5米/秒,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新鲜。防止冷风、贼风直接吹入。

4.2.4 放养育雏光照

育雏前一周光照强度15~20勒克斯, 一周后降至10勒克斯, 光照强度应比一般鸡强20%, 如第一周20~25勒克斯。1~6日龄可昼夜光照或23小时光照, 7日龄后采用自然光照, 舍采用20小时光照;15日龄后采用15小时光照, 直到完全脱温。

4.2.5 放养育雏湿度、密度

雏鸡喜欢干燥、温暖, 但室内不易起尘土为宜。夏季外界湿度大, 室内地面应保持干燥。饲养密度如表3。

只/m2

说明:如果是放养育成蛋鸡, 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5~10只。

4.2.6 放养育雏记录、记载

记录死亡、淘汰、耗料、称重, 环境条件, 免疫情况等, 记录必须严格、及时、准确、详尽。严防跑鸡、漏水、撒料。转群时彻底清除鸡粪。

5 放养京凤鸡育成期技术规范

5.1 放养育雏饲喂特别要求

放养京凤鸡:如果是肉鸡在放养期必须在放养地和室内夜间保持充足的水料。水槽、饲槽的宽度, 以自由采食, 不拥挤为原则。如果是京凤蛋鸡育成放养鸡配套系56日龄前基本不限喂, 57~70日龄换育成鸡料, 71日龄后轻度限喂。限制过度反而影响生长发育。

母鸡20日龄后, 如果是公母混合雏必须: (1) 公母分群, 公雏脚较粗, 冠较高, 略红;母雏相反。 (2) 公母鸡中又必须强弱分群;只有这样管理才能保持均匀度在80%以上。变异系数在10%以内。 (3) 因为它本身采食量少, 而且慢。在70日龄后由于dw基因起作用, 体重增重缓慢, 不用任何限制饲喂。限喂, 影响早期增重, 而成小体型, 易过肥, 严重影响产蛋力。

如果普通鸡, 在普通鸡育雏35日龄必须强弱分群饲喂。

5.2 放养中凤肉鸡父系鸡限制饲喂注意事项

(1) 每1~2周随机抽测5~10%的鸡的体重, 至少要称30只。

(2) 所有肉鸡如超重, 千万不要减料, 维持原有水平, 到下一周该加料时, 暂不加料, 直到标准重为止 (见表4) 。

(3) 转群、免疫、发病、天气突然变冷等应激因素到来时, 应在标准水平上增加8~10%喂量, 并提高室温2℃, 直到解除应激因素为止。体重不足应加料, 可采用下一周的喂料量, 直到达标准重。公母严格分群, 强弱严格分群, 将20%的弱鸡单独饲养, 停止限喂, 直到达标准体重后再限喂。

(4) 转群:蛋鸡育成到16~17周龄转入成年鸡舍。转群前4小时停止喂料。转群后, 立即添料, 或首先在食槽内放好料, 让鸡尽快熟悉新环境。

5.3 喂料量与增重标准

详见表4。

5.4 放养地的布局与放养地分区轮放

为防止球虫病, 同时保证植被恢复生长, 因此, 放养地应该分为4个区, 每区放7~10天。约21~30天一个轮回周期。

每区约3~4亩地, 每亩地根据草的产量, 每平方米放1~2只鸡, 每亩地放养700只左右, 每放2100~3000只由一人管理。

夜间至少有5~6小时的补饲时间, 让鸡饱食后, 安静休息。第2天, 天亮后, 处于半饥饿时放到放养地, 同时在较远处放好水、料, 保持鸡在远处觅食。

(克/日)

放养鸡舍在建筑时应该高出地面50~70厘米, 防止暴雨时进水。建筑要求与平养鸡基本相同, 每平方米保持5~7只, 并定期更换填料, 或者实现网上平养, 离地50厘米, 饲养密度7~10只/平方米。

由脱温鸡转入放养鸡, 必须一次转齐, 稳定习惯3天后, 再由远到近进行放养。

放养鸡舍四周有门, 用时打开, 防止进出鸡过度拥挤。

用口哨或其它声响, 训练鸡进出补食场和鸡舍。当天气变化要及时收回, 进行室内正常饲养。

上一篇:民营房地产企业下一篇:经济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