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观

2024-07-21

生态经济观(共12篇)

生态经济观 篇1

1 生态经济的概念

生态经济实际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基础上产生的, 是生产活动的产物。

1.1 生态:

1858年由德国动物学家雷特尔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指对生物住所进行研究。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体来讲,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繁殖表现的状态。要明确五点:

(1) 生物:指动物、植物、微生物;

(2) 生态因子:美国人道本迈尔教授在《植物与环境》一书中提出生态因子, 指光、热、水、气、土、生物和火; (该书1945年我国已翻译出版)

(3) 生长、发育、繁殖表现状态指生物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4) 森林具有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 具有较大的改善环境能力, 所以它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5) 生物状态表现良好的叫适应, 差的叫难适应, 死亡的叫不适应。

1.2 经济: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生态经济:生态和经济构成的整体, 这个整体必须生态正常良好, 经济活动正常, 所以生态经济就是绿色经济体系, 也叫安全经济体系, 还叫再生产经济体系。

2 生态经济一体观

2.1 搞生态经济不做不利于生物的工程和工作, 不能单纯的只讲以人为本。因为人是特殊的生物, 没有天敌, 容易自我膨胀, 若不讲生态只讲万物服于人, 屈从于人, 甚至不惜物种丧失, 以人为本最终会自取灭亡。

2.2 不谋求有损生物生存的经济利益, 不能牺牲人和其它生物而取利

2.3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同步考虑, 不分先后

3 生态经济效益观

生态经济效益不是笼统的生态效益加经济效益, 而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条件下对经济效益提高的那部分效益。

3.1 生态经济效益量值化:例如, 平原农区每667m2小麦产量500kg, 种植了防护林防止了干热风, 667m2产达到750kg, 提高的250kg (33%) 叫生态效益, 0.05元/kg, 500元叫生态经济效益。

3.2 在生态经济效益里, 多元利用和循环经济应是生物所需, 是科学技术, 是一个理想, 不是随意性的利益追求。

3.3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两化应是效益双赢, 而且是力争最大值

4 生态经济型产业观

4.1 生态经济型的产业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需满足以下五个要求:

(1) 社会需求; (2) 生产力提高; (3) 经济要增长; (4) 必须防污减排; (5) 生态景观;五个要求达到了, 才是可持续发展。

4.2 生态经济型的产业观必须保护发展, 包括 (1) 资源保护; (2) 环境保护; (3) 生物保护; (4) 特别保护 (指具有特定的社会需求) 。

4.3生态经济型的产业观必须多型发展, 包括:

(1) 防护型, 如防护林体系;

(2) 本能型, 如经济林可保水改土, 又有经济效益;

(3) 借力型, 如借助生物和其他环境条件的改变, 使生产良性循环; (4) 低害型, 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减排, 避免引进有害物种等; (5) 自然型, 如利用太阳能、风力发电等。

5 生态经济学是应用科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而经济学是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科学。我们知道社会的生产关系只有在人类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根据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相互作用, 把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能量的流动量、经济上的投入产出进行效益分析, 选用最佳方案, 所以是应用科学。

如今环境污染、生态建设滞后已成为社会问题, 它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怎么办?必须把生态经济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解决环境问题已是历史的必然。从历史上看, 世界上的森林面积缩小了, 似乎是失败了, 而增多的人口、扩大的消费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似乎是胜利了。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但是,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应用生态经济学考虑它多么重要。

6 生态经济学面临的研究问题

6.1 现存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的保护利用:

例如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农用林业生态系统、各种防护林生态系统……在这里要说明的是,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 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经济活动,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都要考虑经济效益, 要考虑能量流和物质流, 就环境问题来说, 一般事先预防与事后治理的费用之比为1:20, 而生态恶果又必须由经济来补偿, 必须重视。

6.2 对规律性的深入研究

宇宙间规律是多种多样的, 什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特有规律等, 研究这些规律干什么呢》需要有个主题, 在生态经济规律研究中, 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民生福祉是永恒的主题, 在规律研究上主要是:

(1)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统一的规律。

(2)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相促进又制约的规律。

(3) 资源消耗与再造相适应的规律。

(4) 如何使生态经济处于最佳耦合状态的规律。

(耦合现象:物理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 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 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

6.3 生态经济型建设中的补偿机制

生态经济型项目的建设重在实践贵在协调, 在现阶段不得不考虑补偿机制。

(1) 内在补偿:如生态经济沟、生态经济旅游区、林农复合产业等, 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

(2) 外在补偿: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 按照生态经济项目内容实行拨款补偿, 如山区大面积水源涵养林、国土保安生态建设等。

(3) 社会补偿:一是公益事业全民参与, 如植树造林;一是社会集资共建;一是大型企业防污进行社会生态建设补偿, 如碳汇林业。

(4) 替代补偿:生态经济项目的多元利用、循环经济、自我发展。

7 生态经济学研究方法

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必须用科学方法, 要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还要运用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论, 并用模糊数学进行处理。

作为系统必备以下条件:具有若干组成部分 (部件) , 各组分结合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综合体 (集合体) , 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定的功能, 是一个运转的动态发展体系。

作为信息它使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在社会系统中有两个条件, 一是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 , 二是社会环境。在进入社会系统并起推动作用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当中, 信息流反映的是先进科技, 无疑是起着组织作用的主导流体, 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作为控制就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和发展。

耗散结构的有序性在本质上就是能量的有序性。突变论在于能预测和解说自然界和社会上的突然现象。协同论可以把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许多子系统联合起来, 并且可以与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

摘要:生态经济学是国际已提出五、六十年, 是新兴边缘科学。我国自1979年1980年开始生态经济的研究, 1982年9月和11月分别在银川和南昌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和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1984年2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经济,应用科学

生态经济观 篇2

编辑:admin 时间:2011-1-31 21:19:0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始终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为此,应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大力开发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一方面,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制定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科技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组织科研力量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特别是要根据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引导企业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装备。抓住落后产能相对集中的重点行业,依法坚决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注重总结推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

促进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能源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布局。比如,建立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工业经济,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建立在太阳能、氢能等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生态经济。从能源资源的视角来看,经济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不可再生、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可再生、污染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由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经济向以太阳能、氢能为主的新型能源经济或低碳经济转变。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垃圾历年累积堆存量达60多亿吨,有200多座城市饱受垃圾问题的困扰,而许多城市现在仍然采取填埋、堆肥、焚烧等不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垃圾。这不仅严重浪费可再生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应改变以往把垃圾等废物视为包袱和灾害的观念与做法,将其视为再生资源和巨大财富,通过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手段,努力防止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并充分挖掘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实现“二次利用”。

重视利用荒野这一宝贵资源。所谓荒野,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或者人工改造较少的自然环境。在传统观念中,荒野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然而,在生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荒野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价值。荒野是一种具有原生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的自然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休闲价值、审

美价值。应进一步转变对荒野的认识,深入研究荒野资源的价值,在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荒野资源利用的方式,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荒野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生态经济观 篇3

【关键词】生态经济林;条件-模式;效益研究

一、生态经济林的建设

1.什么是生态经济林

实施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在我省建设林业生态体系的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了生态型经济林的模式。这不仅是对经济林概念上的创新,同时也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中的又一创新之举。生态经济林是立足于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营造以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生态林和营造以生产果品、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的经济林。生态经济林是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最好的一类林种。

2.生态经济林的特点

生态经济林是以经济树种为主体的一种人工生态体系。根据不同树种生长发育的特点,不同生态经济型树种的不同品种,在不同配置模式下很好地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生态经济林建成的是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使有限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可以调整生态经济林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使系统内结构趋于合理,有效提高生态经济林的整体功能。另外,生态经济林具有持久性,由于在系统内注重充分和科学利用环境优势,从而利于各种物种的生长,使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趋于平衡,生态经济林将得到长久运作。

3.国营小溪林场的生态经济林建设

(1)地理条件 国营小溪林场位于安徽省南部,林场的山地和丘陵属于皖南山系,面积约达2.6万平方千米。年降水量较为丰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另外,林场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性质的土壤:有呈酸性的红壤、弱碱性的黑壤还有黏性较重的黄壤,这就为不同区域因地制宜种植生态经济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人文条件 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得到安徽省林业局的政策支持。每年省林业局都会有专项资金和技术人员对生态经济林进行推广种植和定期抽看。另外,充分利用家庭院户对生态经济林进行院户模式种植。林场还根据需要新建加工厂,就地形成小型产业链,对部分经济林和其附属产品进行深加工,走上集约化道路。

二、因地制宜从条件到模式结构

1.网状结构栽培模式

国营小溪林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在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分布着住宅区,其他大部分山地和丘陵分区域种植林木。山地地区根据地势条件,在山体较高处以生态林建设为主,充分考虑雨季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再结合土壤性质,为了起到固沙固土的效果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现象的发生,这些地区多种植毛竹、油桐等生态林,充分利用植被根部固土的特点形成网状生长模式。在山地向居民区的过渡地带,这里大部分以经济林建设为主,多种植果树(以桃树、杏树、李树和柿子树为主)形成片状种植规模。这是充分考虑到人员对树木的日常管理以及将果树分块包产到户的经营模式。在丘陵背阴地区,大多种植茶树和药用物种,对其采用网状栽培模式。茶树与茶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雨季雨水顺山势流落和保证茶树根部充分吸收水分。在部分山地地区开辟专门的区域种植5-10年的经济林木,多以松树和杉树为主。在丘陵地势较低处,居民可自愿开辟田地种植水稻和油料作物。这就从总体上将林场山地和丘陵地区依据地形、地势和光照条件采用网状结构栽培模式进行生态经济林种植。

2.立体嵌套栽培模式

在网状结构栽培模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立体嵌套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已种植树种的空间和结合药用物种的性质,在已种植的林木下栽种喜阴和周期短的中药材。林场现有两类树种的栽培模式:银杏套半夏和杜仲套芍药的立体结构模式,形成了以林促药、以药养林、林药双收的栽培模式。在居民区附近,开辟大小均等的鱼塘,在鱼塘四周种上水杉和观赏性的梅花,再在水杉下种上茶树。这就从整体上形成从树到鱼塘的立体生态系统。

3.散生庭院栽培模式

随着近几年生态经济林在林场的逐步推广,它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每家每户也开始逐步将生态经济引入家中。根据每户庭院和小花园的结构条件,在庭院里置上木架,种植葡萄,葡萄架下可再置木架种植藤蔓形的蔬菜。在庭院角落处种植观赏性的植物和放置盆栽。每家屋后的小花园会开辟一个小型池塘,池中养鱼。池子附近会种植桂树和石榴树。每家每户会在小花园里专门选一处搭置木架种植金银花。有的家庭会在屋顶放置一定的土壤种植藤蔓植被,这不仅充分节省了空间,更是对生态经济林进行散生庭院式的补充栽培。这种栽培模式将绿色引入家中,在空间上形成小型生态系统。同时,部分生态经济林的附属产品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生态经济林建设带来的效益研究——以国营小溪林场为例

1.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效益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業发展战略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带来的生态效益有力推动了当地人居环境的改善。

(1)局部小气候的改善 根据地形、地势、光照和庭院等条件,对生态经济林进行划区域种植,毋庸置疑,生态经济林的栽种改变了原先以草丛、灌木等低矮植被为下垫面的地表,成网状栽培的生态经济林与居民区形成空间上的热力环流圈。生态经济林因其空气湿度较大,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林场居民区因生活、生产活动排放热量较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与生态经济林区域形成热力环流,将居民区日常排放的废气带到山间进行有效净化,促进空气循环流动。在立体嵌套模式下,小气候改善较为明显的是鱼塘-水杉栽植模式,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有效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庭院改变以往水泥地表,代之以经济植被种植,庭院空气湿度增大,夏季温度明显降低。居民生活环境无形中得到提高。

(2)水文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经济林的种植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生态经济林地区与原种植绿色植被相比,地表径流明显变小,土壤含水量有效增加,山脚河流雨季洪峰期时间明显推迟,河水含沙量减少,起到很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效。

图一为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种植地区山脚河流6月某次降水后的河流流量图:

2.关国营小溪林场生态经济林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战略步骤。建设生态经济林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国营小溪林场开始逐步划区域推广种植生态经济林,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生态经济林建设不仅为林场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笔财富。

在网状种植模式中,毛竹和杉树等经济林区采用轮伐制度。经济林经过2-3年的生长,林场中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山伐木。这批木材部分进入林场加工厂,其余部分运往就近市场。被伐木地区经过几个月的休养会重新栽种上生态经济林进行封山育林。

立体嵌套模式下种植的药草在收集晒干之后直接运往市场。庭院立体模式下的药草可以统一出售给林场或自己直接送到附近的市场出售。林场鼓励家庭小院种植立体嵌套模式,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散生庭院模式栽种下的果实除小部分满足自家需要以外,其余大部分出售给市场。林场还根据市场形势的需要,在居民区附近开设了食品加工厂和木材加工厂。对新摘的果实进行加工,形成食品产业链。同时,对木材进行多种加工,目前已经固定形成木材-木板、木材-家具两条产业链。为延长产业链,又进一步对原产业链过程中剩余木料进行精加工,专门请林场内有技艺的工匠师傅对木料进行雕刻,制成小型工艺品。这不仅促进了林场家具的发展,也带动了林场退休职工的再就业。

四、结束语

以国营小溪林场为例的生态经济林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网状结构栽培模式、立体嵌套栽培模式和散生庭院栽培模式下,再结合地形、地势和光照等条件,因地制宜划区域种植以毛竹、油桐、水杉为代表的生态林和以板栗、茶树、松树、杉树为代表的经济林,不仅为林场和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为林场创造了再就业;不仅使林场局部小气候和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也使当地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这充分体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应进一步加快和推广生态经济林建设,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Maharaj K Muthoo.全球环境,森林与发展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4):1-9.

[2]刘璨.森林资源与环境价值分析与补偿问题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7-11.

[3]周晓峰.林业保护工程与可持续林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5):62-66.

[4]張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10月第5期.

[5]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4期.

[6] 郑四渭:《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持续性》,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1期.

[7]王礼先:《林业生态工程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1月.

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问题 篇4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升综合国力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造福子孙后代的基石,为我们的后代保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使命。因此,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做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生态环境被人们看做零价格使用的自由物品,因此导致出现生态环境配置出现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随着自然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险峻形势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通过价格机配置生态环境的趋势,即生态经济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含义

2.1生态经济化的含义

生态经济化,就是对于自然资源不仅考察自然经济资源,还需要考察自然生态资源。对于自然生态资源不仅考察其生态功能,也考察其经济价值,自然生态资源不是免费使用的自由物品,而要被视为宝贵的稀缺资源,按照经济规律赋予其生态环境价值,从而使生态环境资源的流通和使用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

总的来说,生态经济化就是体现环境容量的资源价格、体现生态保护的合理回报,体现生态投资的资本收益的过程。生态经济化是一种趋势,是一个大的方向,资源在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其经济价值将呈现递增的趋势,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2.2经济生态化的含义

那么,什么叫做经济生态化呢?顾名思义,所谓经济的生态化,就是要求我们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去,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和无限性而言,有限的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某一种自然资源短缺,我们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要想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就必须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使我们的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生态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似乎是两个无法调和的个体,一方的增长带来的一定是另一方的衰败,但是事实上,生态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是可以同步的,两者并不是此长彼消的关系,在一定方法和制度的协调下,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有效地保护好生态环境。

比如说浙江安吉县的转型为例,就能充分说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也是可以同时拥有的。

安吉,中国竹乡,全国首个生态县。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调研,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安吉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用发展经济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然而,安吉的成功并不是那么顺利的。曾经,安吉作为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为了“脱贫致富”,下决心走“工业强县”之路,利用良好的山林、矿山等自然资源,兴办了一批造纸、化工等重污染型产业。牺牲绿水青山来交换金山银山,安吉经济跃上了一个台阶。然而,粗放式的发展虽然让安吉经济实现了短期的增长,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1998年,安吉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受到了“黄牌”警告。

困则思变,安吉不得不对污染企业进行彻底治理。为此,安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对全县74家水污染企业进行了强制治理。同时,安吉还扎紧口袋,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一律不允许落户。关、停、转、迁的结果是减缓发展速度,期间安吉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在湖州各县市的经济排序中,安吉一度倒退至倒数第一。

没了矿业与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安吉生态经济发展有声有色。在生态工业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仅竹制品加工2014年销售收入就达180亿元。如今,安吉以竹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已成为经济支柱。通过科技创新,安吉竹业对一根竹子实现了从竹叶、竹竿到竹根甚至竹粉末的物理与化学的高效利用。全面推进了经济转型发展,成功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4结论

安吉的成功充分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健康发展能为环境保护服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也不是不可以兼得的,利用科学的方法与合理的手段,在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绿水青山也能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沈满洪.生态经济化三问[J].环境与经济.2013.

[2]马超平.生态经济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J]改革与开发.2015.

[3]谢高地,曹淑艳.发展转型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过程[J].2010.

[4]马军,余锦龙.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3.

[5]曹振杰.区域发展:生态经济化还是经济生态化—基于深生态学的观点[J].经管研究.2015.

生态经济与安徽农村经济发展 篇5

生态经济与安徽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坚持走生态经济之路,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与全国一样,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中,特别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绩,但环境形势也依然严峻.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 者:汤文曙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l000刊 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年,卷(期):3(2)分类号:F323关键词:农村经济 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生态省

原生态最美山乡的“生态经济学” 篇6

石台县常务副县长巩文生不无自豪地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基于我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东傍黄山、太平湖,北邻九华山,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东唯一“一县一业”专做生态旅游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达81.2%,负氧离子浓度超出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清新空气标准35倍。”

大自然的巧妙分工,赋予了这里新鲜的空气与丰富的植被资源,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石台县的“立县之本、形象之基、发展之源”,使之能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飞地强县”三大战略。

相得益彰:开发与保护

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基础上,石台挖掘出无数的旅游资源,把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把生态旅游作为首位产业。“我们就搞生态旅游,这是我们的资源,更是我们的特色。”巩文生说。

在谈到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时候,巩文生强调的更多的是加强生态保护。“作为县内重要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强执法管理,保护好全县森林资源尤其是阔叶林,保护好全县河流湿地尤其是秋浦河,保护好全县野生生物尤其是珍稀动植物,保持自然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巩文生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相比开发过后的人工景色,人们更愿意遁寻着历史的沧桑,与大自然拥抱,在石台,游客们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有农家乐。所以,加强天然阔叶林、古树名木、珍稀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才能保持古树木的长青和原始村落的古老气息。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就是石台县加强生态文明规划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拥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青山绿水之间,当地除加快高架游览车、索道、双龙谷至主峰栈道等项目建设,开放双龙谷、五指峰景区之外,还不断完善景区内道路、停车场、旅游公厕、供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巩文生说,“但是要想做好,就得限制性开发,开发过度就成破坏,谈不上生态;开发不够,便谈不上建设。”开发与保护的权衡,成为了这片纯净土地上的长期课题。

中流砥柱:特色产业

生态搞得不仅仅是旅游,而是要把全县的产业都做成生态特色。据相关人员介绍,基于旅游首位,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建设农事体验和特色餐饮基地,推进农旅融合;加快旅游文娱场所建设,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富有浓郁乡情的旅游文化娱乐项目,推进文旅融合;完善城区、景区旅游购物网点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开发地方特色系列旅游商品,推进商旅融合。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仙寓镇大山村某农家乐示范点了解到,农家乐从业村民年均收入基本都在十万元以上。在一个不大的庭院里,有喝茶休息吃饭的地方,楼上便是客房,吃的瓜果蔬菜都是农家自己种的,纯天然、无污染、有机、绿色。

县旅游局局长彭作生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我们树立的是生态产品经营理念,也就是将资源商品化。依托富硒负氧特色资源,打造集生态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推进石台硒茶、硒米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系列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高山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休闲农业,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以发展优质高效农特产品为主线,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培育茶叶、经果、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大山的土壤富含硒元素,于是便有了富硒茶、富硒米。好的资源要拿来分享,就应当将品牌推出去。

在品牌宣传方面,O2O的营销模式也被小县城的生态经济玩得游刃有余。在网络营销平台上,推进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联运、共同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宣传,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资源的连带产业,将资源商品化、市场化,并打造出品牌,是这个县城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巩文生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指明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坚定了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信心和决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培育绿色企业,加快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节能建筑;加大小水电和风能开发利用;加快飞地园区产业招商,推进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建设。飞地与本土并重的发展模式充分展现了生态经济的魅力。

小城大事:精气神的建设

生态经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实际上,小县城的生态经济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重中之重。

将生态经济建设与民生改善结合,健全绿色发展、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三位一体”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巩文生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每年元宵节,县城都会举办灯会,猜灯谜、看表演;每年的茶叶展示展销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向全世界展示出县城独特的茶文化。通过免费开放图书馆、阅览室,送戏下乡,举办全民参与的民歌大赛和健身运动会等,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合作不断被推进,挖掘茶文化、硒文化、诗文化、徽文化内涵,策划系列文化活动。同时将文化元素融入景点开发、市政建设,加强古民居、古村落、古徽道、古祠堂等人文资源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林业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 篇7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生态文明

1 林业生态经济的内涵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其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产业而言,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森林面积,将其公益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以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发展目标。林业生态经济具有生态、经济的双重属性,但是两者的内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对其做出准确定位,避免出现盲目性、片面性的问题。由此可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基础,而非一味掠夺资源、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2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荒漠化严重、河流干涸、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环境修复建设中,林业是主要措施,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发展林业经济,就必须首先突出其生态性。其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生态林业担负着经济建设的重任,如果一味地强调林业的生态效益忽略了经济效益,会导致林业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失衡,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极为不利。要发展生态林业,就必须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以产业体系建设为根本,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林业管理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并重的原则,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目标。最后,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森林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是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只开发、不保护,会破坏生态平衡,反而制约经济发展;反过来如果只保护、不开发,则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当前环境下,也无法保证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因此,要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就要做到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在严格提高采伐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将木材产业、森林保护及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经营公益林。

3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打造生态文明

3.1 完善林业经营管理体系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森林分类经营是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林分质量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及方法,因此,要对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予以完善,将其分为商品林与生态公益林2部分,其中生态公益林可以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保证其质量、数量的发展。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分级建立专项基金,以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为依据,确定补偿标准,针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做出合理补偿。生态公益林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因此,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主要来源就由政府部门投入,并通过收取相应比例的生态消费税等措施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此外,还要对公益林的利用审批进行严格管理,保证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3.2 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已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发展内容,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与林业产业有机结合,也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反而可以增加林业的经济收益,并且通过生态旅游还可以加大林业生态保护的宣传,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旅游业、林业的双赢。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的发展特点,突出其资源优势统筹发展,提高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要以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加强申报、管理的监督,在创造更大旅游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林区的保护。

3.3 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林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更多单位积极参与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创建”活动中,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绿化效果,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生态圈绿地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随处可见非法侵占绿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不合理现象,要加强这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最后,做好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基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建设工业园区,对部分山体、植被、水系等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工业园区良好的景观环境等。

生态经济观 篇8

1 公益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现代林业理论中,以不同地区气候、地理、土质等自然条件以及森林功能的侧重需求,把林业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天然林区的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难以营林区、生态屏障区、居民休闲区、旅游区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内的森林、主要公路(包括旅游公路和边防公路)两侧的林带,都属于公益林区域。公益林区域的经营目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只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保护功能[3]。2001年,江西被列入全国11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省之一,此外,部分市、县也启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护。

1.1 江西省“一大四小”工程中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在江西全省范围内开展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是继1980、1990年代灭荒造林以来,第二次声势浩大的群众性造林绿化运动,对江西正在实施的生态立省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鄱阳湖生态的改善创造了条件,为富民兴赣探索了一条新路,吸引了很多观念新、信息灵、有技术并有着一定经济实力的新型农民返乡创业,对拉动内需和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全省林业产业的发展。仅九江市全市新造高产油茶5 300多hm2,新造以杨树、泡桐等速生树种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近2万hm2,为做大做强九江市林业特色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模式,“一大四小”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造林遇到的资金和管护难题,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启动,民间持续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这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之路,是种极其成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1.2 以天然林培育及保护为主的生态优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已经影响了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气候调节等在内的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5]。因此,发展以天然林保护及培育为主的生态优先型林业生态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目前,江建设实施,水土流失初步得到了有效遏止,生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为工程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门前打工”的良好机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为当地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工程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今后,江西省生态项目的实施重点将向生态公益林区域倾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泛地营建了多种生态公益林:九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安远江———湘水水源涵养林、赣江源水源涵养林、都昌县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并将进一步发展以防护林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6]。

1.3 以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11年《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公布,正式启动实施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计划。东江源头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且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正逐步下降,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已经比较严重。江西存在很多这种脆弱生态环境区域。因此,在这类区域,可以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及生态重建政策,发展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约束人类活动作为基本出发点,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的,力求依靠自然规律,发挥自然力的作用。在东江源头区域拟实施的一系列工程有:生态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生态农业工程、防洪、饮水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1.4 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7]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代表着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将直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带动酒店、饮食、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同时大大改善投资环境,并且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大众消费。江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还有颇具特色的多元生态文化,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强大优势。

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井冈山、龙虎山和三清山都有良好的生态背景与丰富的文化生态内涵,森林植被繁茂,生物多样性丰富,风光秀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因此,此类林区的最佳发展模式便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应该靠近其他旅游景点,或者靠近开发价值较大的区域,而那些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区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或休闲山庄等。

婺源旅游经济发展[8]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形成了以旅富民、以旅兴县的独特发展模式。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2001年以来,婺源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先后开发了10多个景区,婺源作为一个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全国首批林业旅游示范区。同时,依靠当地优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文化旅游,将生态与文化巧妙融合,全面展示了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的精髓,达到了森林、文化、人类活动的充分和谐。婺源成为江西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江西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2 商品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商品林[9],是指满足林业产业发展需要,以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发挥森林经济效益为主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商品林区域主要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目的是缓解短期内木材供需矛盾,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

2.1 林农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林农复合系统[10]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走出农业和林业单一发展的困境所作的选择。突破了传统农、林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形成以林为主的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江西黄岗山、樟树、铜鼓县、彭泽县、鸦鹊湖等地这种益林益农的区域非常多,林农们充分地利用了林农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他们在发展经济林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优势,综合发展生态种植,生态畜牧业及绿色加工业。这些区域采用的主要模式有:粮———果———林型、林———粮———药型、林———牧———粮型。按照这些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不但使林农的收入增加,使林区林农长期贫困的矛盾得以从根本上解决,还保证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通过建设绿色食品、水果和药材的种植加工基地,建设畜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畜牧业和种植业,走出农业和林业单一发展的困境,实现林———农———牧共同发展[11]。

2.2 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广义上讲,林区资源综合开发就是对林区的各种资源进行广泛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既包括山上的沟系开发,又包括山下的庭院经济和加工利用,以及矿产、旅游业的开发等。适合综合开发的林区一般自然资源湖生态经济区林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优势条件,可以依托农业、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以营林为建设重点,整体协调,分不同地区进行林下资源和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矿产业、加工业。江西宜春丰顶山林场正在走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对林业、旅游、房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建成毛竹林、用材林、果木林、天然林及珍贵树种林,林间套种毛竹、中药等经济作物,养殖鸡、鸭等家禽,推出含山茶、百合、生姜、辣椒、茶油、土鸡蛋等生态无公害高山蔬菜食品,建设养生渡假低碳绿色别墅,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和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全面诠释了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模式、规模。

2.3 林工一体化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林工一体化[12],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资源培育体系、林产品加工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三大体系,促进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系统化工程。林工一体化包括林纸一体化和林板一体化。实施林工一体化,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林工分离经营模式,将林木加工业与营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林木加工与植树造林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化格局。近年来,随着全员生态保护意识的显著增强和森林资源的短缺,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造纸产业,原料来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难题。而发展林工一体化,是破解这一难题、促进我国林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林纸一体化中,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对森林资源的消耗,该公司正在建设10万hm2林纸一体化工业原料林基地项目,并拟用10 a左右的时间建成。目前,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德安、鄱阳、东乡、进贤等县,发展原料林基地2 300多hm2。

摘要: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区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几种不同模式下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积红,邓清华,钟瑞华.江西林业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8,12(6):23-26.

[2]郭杰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位、特征与构建[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28):91-94.

[3]欧阳勋志,王熙钱,廖为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产权结构优化及其管理对策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1002.

[4]曹志远,毛流明.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定位[J].江西林业科技,2009(S1):3-5.

[5]熊亮,黄海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J].绿色科技,2011(6):104-105.

[6]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R].2008-8.

[7]邹宽生.江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生态旅游,2004(S1):176-178.

[8]王立国,刘娅.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685.

[9]白秀红.我国林权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10]赵运林.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特点及其类型[J].生态科学,1994(1):118-119.

[11]王冰.试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153.

周恩来生态经济观探微 篇9

我们这里研究的生态主要指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内的广义上的生态。基于此, 周恩来的生态经济观主要内容包括:合理开发与保护好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利增产、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植树造林永续利用、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兴修水利造福人民、控制人口数量保持协调发展等内容。

一、合理开发与保护好自然资源

对自然资源的价值, 马克思曾做过深刻的分析:“人 (和动物一样) 靠无机界生活,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 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 (而物质财富本身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的源泉”, “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 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可见, 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是人之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 合理开发与保护好自然资源对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周恩来的一个最基本的生态经济观。1961年4月, 他在西双版纳参观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国营橡胶园时指出:“这里是富饶美丽之乡, 如果破坏了森林, 将来也会变成沙漠。……要解决好合理开垦, 保护好自然资源, 改造好大自然。”1964年3月, 他在视察石林景区时又强调:“对石林应该很好地保护, 要绿化, 要有水, 才不枯燥。”1970年6月, 他在参加中日民间渔业谈判的中方人员开会时再次指出:“中国内河外海水产丰富得很, ……处理好工业废水污染问题, 保护好水产资源。”对老根据地资源利用问题, 他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还要注意保护好森林和各种自然资源, 要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些观点表明, 周恩来在统筹社会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已深刻体认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保护。

二、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增加生产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条件。它的有限性和多用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其加以综合利用, 通过扩大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范围, 才能达到增产增效目的。周恩来非常注重这一问题, 他根据我国已知的绝大多数矿床都具有多种矿物共生的特点, 强调要综合找矿和对矿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批评了那种“单打一”而把许多共生矿丢弃的错误做法, 继而提出对共生矿要进行分离, 综合利用以利增产的思想。他说:“生产上要搞综合利用, 资源上也要搞综合利用。”对如何利用石油等资源, 他指出:“石油和煤气, ……要综合利用, 前途很大。在这方面, 要搞些新技术, 否则石油和煤气中的一些可利用的东西, 就要跑掉, 浪费很多财富。”1966年1月, 他在审定《关于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开展“三查”和废金属回收工作的报告》时又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个增产节约运动, 在努力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同时, 狠抓物资的节约使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对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 他在1962年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特别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既要防洪, 又要灌溉, 又要发电, 又要运输, 综合利用。”“对于水利工程, 要综合考虑, ……不要把重点放在发电上, 要保证通航、发电和泄洪的安全。”1966年4月在视察岳城水库时他再次指出:“水库要防洪、灌溉并重。……修水库, 要……综合利用, 灌溉、防洪、水土保持全面搞”。以上论述表明, 周恩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高度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勤俭节约反对浪费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周恩来的又一个重要生态经济观, 他反复强调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企业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并把它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原则的高度。他说:“节约, 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建设原则, 要大大提倡。”“勤俭建国, 艰苦奋斗, 必须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的条件, 是一个长期的方针。”1951年为缓解全国木材供应紧张状况以保证国家建设的需要, 他又指出:“对木材的采伐和使用, 全国必须厉行节约, 防止浪费。一切工程建筑, 应将需要木材数量, 切实核减至最低标准, 非迫切需要的, 应缓用或少用, 可以其他材料……代替的, 应不用或减用。”使用时“力求经济合理, 禁止大材小用、长材短用、优材劣用。提倡在不妨害工程安全的条件下, 适当利用杨木、桦木、柳木和陈材、废材。”为了把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落实到实处, 周恩来强调:“厉行节约的方针是为了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用来增加国家的建设资金, 加速国家工业化, 是积极不是消极的。因此, 一切借口节约而放松生产性建设的进度、忽视工程质量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必须予以纠正。”而且“增产节约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 要有一套制度, 严格管理, 长期工作。”为此, 他对勤俭节约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看法:“要勤俭建国, 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不要铺张浪费, 要做增产节约的模范。”“一切轻工业企业和手工业单位, 一切重工业企业, 都要厉行节约, 争取用较少的原料、材料, 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对于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气、废物, 应该注意回收, 充分利用。”“对国家的开支一点不注意节约, 不提倡节约, 这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是一个浪费主义者, 也是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

四、植树造林永续利用

森林作为地球之肺, 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体要素, 具有调节气候, 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和防止污染等重要作用。关注林业事业发展是周恩来的一大特色生态经济观。首先, 他阐述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说:“保护好森林, 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林业对供应建设事业所需木材和防止水旱风沙灾害都有重大的意义。”其次, 他具体分析了我国令人堪忧的林业现状。“中国最缺乏的资源是森林。……用得多, 种得少, 树木越来越少。”“中国森林的面积, 远不够一个森林国家的标准。”“我国现存有的森林面积已经很小, 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对森林的破坏和滥伐行为, 迄未停止。”有些地区甚至“把陡坡上的林木也砍光了,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将来后果会不堪设想。”最后, 他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林业资源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护林的总体思路是“提倡封山育林, 禁止烧山燎荒, 滥伐林木”, 要“严格禁止一切破坏森林的行为”, “林业的经营要合理采伐, 采育结合……林业开荒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违背自然规律什么都做不通。”对于造林动力问题, 他说:“必须在全国有效地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护林造林运动。”“造林……要依靠六亿农民。……国营与群众营林, 重点放在群众”。

五、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是周恩来最具特色的生态经济观。新中国成立后, 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现象曾使我们长期陷入环境污染和社会主义无关的误区。20世纪70年代初, 周恩来已对环境污染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他说:“我们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我们在搞工业化建设一开始, 就注意这个问题”。1970年12月, 周恩来远见卓识地提出了新中国防治工业污染的问题, 他说:“对我们来说, 工业公害是个新问题”。“在经济建设中的废水、废气、废渣不解决, 就会成为公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公害很严重, 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这个问题, 采取措施解决。”此外, 周恩来还提出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 他明确指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三废’, 化害为利, 造福人民。”“废气要进行研究, 想办法废物利用。”1972年9月, 周恩来对我们能够治理“三废” (工业废水、废气、废渣) 原因做了具体说明:“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不了工业污染的公害, 是因为他们的私有制, 生产无政府主义和追逐最大利润。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工业污染, 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是为人民服务的。”对于首都北京的环境保护, 周恩来同样付出了很多心血。1972年11月, 他在北海公园登上白塔俯瞰北京市容后, 就北京市的消烟除尘情况指示北京市有关部门要做好首都的环境保护工作。周恩来还很前瞻性地论述了核电安全问题, “核电站的设计建设, 必须绝对安全可靠, 特别对放射性废水、废气、废物的处理, 必须从长远考虑。一定要以不污染国土、不危害人民为原则。”1973年, 周恩来在国务院召开的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 指导并制定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试行草案) 》的环保法规, 这一举措开创了新中国环境保护立法的先河。

六、兴修水利造福人民

中国因水系发达而时常发生水灾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事。周恩来心系中国的治水工作, 高度关注中国的水利事业。首先, 他阐述了搞好水利事业的地位和重要性。水利事业“首先为农业生产服务, 要为生产办水利……要有长期观点, 长期为农业生产服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修水库要好好勘察”。我们治水理论是“治水是为了用水”。他还高度肯定“水利工作做的是开路的工作, ‘种树’的工作。水利工作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其次, 他具体论述了治水的艰巨性、长远性及存在的问题。“治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治水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好, 没有系统化。这是个艰巨任务。”“治淮工作中犯了地方主义、分散主义的错误, 治水要从上游到下游照顾全局”。“过去比较偏重于搞大型工程, 而对一般的农田水利工作注意不够。大工程要搞, 但不能冒进、贪多。”最后, 他系统地提出了治水措施。他主张治水要力求治本不能仅求治标。他反复强调“我们不能只求治标, 一定要治本, 要把几条主要河流, 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华北的永定河, 实际上是‘无定’的, 清朝的皇帝封它为‘永定’, 它还是时常泛滥。不去治它, 只是封它, 有什么用?”要把水害变成水利, 就要在认真掌握水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规划、整体规划。“综合规划, 第一是防洪, 第二是灌溉, 第三是发电, 第四是运输。四个方面都照顾到, 就是一个好的综合规划。但我们的水库还没有一个是这样的综合性水库。整体规划一个流域不容易, 要调查清楚地质、气候、居民点、水量、落差、雨量等。”对于黄河治理, 周恩来说:“根治黄河必须在依靠群众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大面积地实施全面治理与修建干支流水库同时并举。”对水灾最为严重的淮河, 周恩来提出的治淮总方针是“上游蓄水, 中游蓄泄并重, 下游以泄水为主。从水量的处理来说, 主要还是泄水, 以泄洪入海为主, 泄不出的才蓄起来。”周恩来的治水方式采用循序渐进式, 即“水利, 三年小成, 五年基本完成, 八年大成。”

七、控制人口数量, 有计划协调发展

建国后, 在人多力量大的口号下, 我国人口数量在较短时期内就达到了历史峰值。庞大的人口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激增意味着消费的增加, 消费的增加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继而造成土壤侵蚀、荒漠化、物种灭绝等严重的环境破坏。周恩来较早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并率先提出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周恩来就感觉到越来越沉重的人口压力:“人口众多也有一个困难, 人多消费需要的量就大。衣食住行, 首先是食。我国人口现在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左右, 每年增加一千多万人, 这是一个可观的数目, 而我们的粮食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左右, 增长量并不大。”“这样一个农业基础, 来供养我们现有的人口, 来建设工业, 就有困难”。为解决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间的矛盾, 他特别强调:“我国人口的发展应该有计划, 不能就这样听其自然、不管。”“如果现在不实现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得太快, 生产就跟不上, 这是一个大问题。”因此, 我们“在工人、职员中生育要有计划, ……生育有计划可以把后一代教育得更好。”“军队也要提倡计划生育。……这个工作也要面向农村, 城市人口总是占少数。农村青年男女是说得通的。这是件大事。”周恩来还指出了控制人口的具体途径。60年代中期, 他专门交代了试制避孕药的任务。同时强调还要积极学习外国控制人口的经验。所有这些见解都表明周恩来已充分体认到控制人口数量对保持人自身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可以说, 周恩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深邃的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在经济建设中所积累起的生态经验, 在新世纪新阶段仍发挥着现实指导意义。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建设美丽中国均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低碳、生态、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而这些都离不开生态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导。周恩来睿智的生态经济观, 为指导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美丽中国提供了一座明亮的灯塔。

摘要:周恩来的生态经济观是周恩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合理开发与保护好自然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以利增产、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植树造林永续利用、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兴修水利造福人民、控制人口数量保持协调发展等内容。深入研究周恩来的生态经济观对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生态经济观,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3]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M].陕西人民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1998.

[4]曹应旺.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 篇1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三R”为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1cycle)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 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 又各有特点。

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 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也称为绿色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 (产品) 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环经济指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能源包括能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 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经济学原理为主导, 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 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 揭示自然和社会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 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 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强调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 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主要区别是: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 强调循环和生态效率, 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 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相一致的, 都是要使经济活动生态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物质循环是生态经济的基本功能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 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人资源、环境和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转变, 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客观的物质世界, 是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中, 物质循环是推行一种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新型工业道路要求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经济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 是处于不断转换中。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 在物资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 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模式, 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推行的主要理念: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 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 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 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二是新的经济观。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进行, 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 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 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 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要求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

三是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既视为可利用资源, 又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既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又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既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又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生产观。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经济, 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生产。其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要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 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 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五是新的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 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和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与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这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 因此, 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要按照生态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 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转变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上来, 进入到经济结构调整中, 以“协调、减量、循环”为主要手段, 落实到各个环节, 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实现经济转型, 制度环境与政策条件很重要。要完成经济转型必须建立一整套新的经济制度体系, 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 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 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鼓励性制度, 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 规范引导经济运行。体制、制度、机制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转变的, 更谈不上经济转型。此外, 国家经济综合部门要制定产业政策, 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利用国债等渠道进行投资引导, 在各行各业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环节;要运用财政、税收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节约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对生产再生资源的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要积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合理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 完善自然资源与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解决价格障碍。建立健全生态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 充分发挥各种杠杆的调节作用。

庄园经济走向生态升级 篇11

庄园具有其特定的功能。农业庄园的发展缓解了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资金的供求矛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良性互动。庄园也有其特有的品质,现代农业庄园已向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已比较完美地把农休游结合在一起,且有了产业经济的特征,其特点表现为:庄园的发展趋向集约规模与综合化,庄园品质趋向精致化与特色化,庄园规划设计表现为创意化、庄园项目设置的休闲化、庄园经营的专属化等。而依据现代庄园开发时的要素、方向和市场类型,可将现代庄园分成休闲餐饮类、休闲运动类、休闲体验类、休闲养生类和商务类五大类型。

庄园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农业庄园自身是慢弱产业。二是农业庄园经营方式落后。三是农业庄园内部运营机制不成熟。四是政府疏于审批和监管。五是没有制定长远的规划,庄园项目只是表面复制一些国外的例子,或变相复制,没有很好地融入本地元素。

荀子思想中的生态经济观探析 篇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 事物的联系, 既有横向的, 又有纵向的。一个民族的进步是在其以往历史条件基础上发生的, 任何割裂历史的举措都是愚蠢至极, 只有认真研究我国古代经济思想, 才能更好地去指导现实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 是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争雄时代, 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 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处于改革的特殊时期。在社会形势变化如此剧烈的春秋战国时期, 造就了学术文化界的“百家争鸣”局面。荀子生长在这个时代, 作为儒学先师, 不仅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 更兼百家之长, 成为一代宗师, 他的生态经济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成为解决这些矛盾的理论工具和指明前进道路的灯塔。

二、制天命而用的生态经济观

(一) “天行有常”的自然观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 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 寒暑不能使人疾, 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 不可以怨天, 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 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的规律的, 它不是因为有尧这种好的帝王就存在, 也不是因为有桀这种暴君就消亡。只有明白自然界与人类各自有自己的职分, 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人。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荀子提出人类社会出现的饥荒、疾病、殃祸“不可以怨天”, 是由于“应之以乱”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的。

为什么说“天行有常”呢?荀子说:“天不言而人推高焉, 地不言而人推厚焉, 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 以至其诚者也。”原来“天行有常”是通过这些事情显示出来的:上天不说话, 人们却认为它处于最高;大地不说话, 人们却认为它宽广无边;春夏秋冬四时不说话, 老百姓却都能感知节气的变化。这些“不言”的事里包含有它们自身的规律, 即“有常”。荀子不仅仅指明“天行有常”的事实, 而且认为天行之所以“有常”, 在于“以至其诚者也”即大自然之所以运行有规律就因为它达到了真诚。

既然“天行有常”,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二) “圣人之制”的生态经济发展观

针对“天行有常”, 荀子从他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路线出发, 提出了“圣人之制”的经济发展, 体现了“制用”和“爱护”相结合的生态伦理辩证法思想。

荀子说:“圣王之制也,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 罔罟毒药不入泽, 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四者不失时, 故五谷不绝, 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 谨其时禁, 故鱼鳖优多, 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故山林不童, 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 ……谓之圣人。”所引这段文字生动地介绍了如何使“五谷不绝”、“鱼鳖优多”、“山林不童”的措施。荀子认为这些措施如果能认真加以实施, 那么就可以确保百姓有余食、百姓有余用、百姓有余材, 亦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可以不成问题了, 这样也就可以体现“圣王之用”的光辉, 是名副其实的“圣人”了。由此看来, 所谓“圣王”、“圣人”也必须是能够爱护自然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的人。荀子这一思想通过其学生李斯影响了秦国的宰相吕不韦, 被《吕氏春秋·十二纪》采用, 成为秦汉之际新道家生态伦理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荀子说:“循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 寒暑不能使之疾, 妖怪不能使之凶。”只要坚定不移地 (“不贰”) 按自然规律办事, 大自然就不会危害我们, 即使出现水灾、旱灾和寒暑变异的天气也不能使饥荒、瘟疫和各种灾难发生。

荀子号召“天下”百姓都行动起来, 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他说:“高者不旱, 下者不水, 寒暑和节, 而五谷以时孰, 是天下之事也!”意为:即使高地不遭旱灾, 低洼的田地不遭水害, 寒来暑往合乎节气, 五谷按时成熟, 这是全体天下老百姓的事情。因此, 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一项“天下”全民的系统工程, 人人有责。当今世界生态严重失衡, 荀子“圣人之制”的生态经济观对我们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以“礼”制“欲”的生态发展观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将“性”之善恶看作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反映。

荀子从承认人有“好利欲得”之性情的必然性, 引申出了“化性起伪”即建立礼义制度之必要性。荀子认为人们的物质追求不能不受到来自社会和来自自然的两方面限制。在社会方面, 由于人必须过一种“群居和一”的社会生活, 这必然会使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时受到他人同样经济行为的影响和限制, 以致会相互发生冲突和侵夺, 他说, “人之生不能无群, 群而无分则争, 争则乱, 乱则穷矣。”另外, 在自然方面, 在一定的时期或范围内, 物质资料也是有限的, 而且也并非都是人人乐取的美好东西, 这就势必会使某些物质资料不能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 故而也不能不造成人的争端。因此他说, “欲恶同物, 欲多而物寡, 寡则必争”, “然则从人之欲, 则势不能容, 物不能赡也”。荀子认为人的性是“恶”的, 如果不能正确地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人伦经济关系, 从人之性便必然会出现社会动乱和纷争。“礼制”起源于“人生而有欲”, 可以协调“欲多而物寡”, “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也就是说, “礼制”的功能作用在于使人的物质欲望和社会产品两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而又能维持相对均衡。马克思说:“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 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由此可见荀子“礼制”思想的可贵之处。这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等级制度,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 人们中间的不平等在任何方面都比较他们的平等起了更大的作用。如果设想……所有他们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样的思想在古代人看来或许就是疯狂的思想。”而且“这毕竟反映出古人一种持久和广泛的心态, 即相信在等级制度之下也可以达到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此心态中西皆同, 我们可以回忆柏拉图的《理想国》, 社会正义是在各等级的各安其份中达到的。平等的社会理想只是近代的产儿。”这其间的正义以及和谐的理念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所一直坚持的。

四、荀子的生态农业思想

荀子认为不仅要重视农业之发展, 更要注意流通, 只有这样, 国家经济运行才不致出现“通流财物粟米, 无有滞留”。他立足于农业经济社会, 系统论述了这一生态型的农业发展措施:

第一, 荀子从人的需求出发, 主张重视谷物生产, 要精耕细作, 增加产量。可供食用的并非只有五谷;瓜果梨桃、六畜禽兽、飞鸟鱼虫等很多都可以解决吃的问题。人们所穿之衣物也不仅麻葛;茧丝、鸟羽、兽皮等都可用做衣物。因此, 荀子主张的是农林牧渔猎全面发展的生态大农业。

第二, 循环发展。发展农业要讲求“养长时, 则六畜育, 杀生时, 则草木殖”。并要求国家下达具体政令维持农业长远发展:“圣王之治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百姓有余材也”, 其中反映的是顺应农时, 蓄养农力, 维持生态平衡, 注重资源保护, 则可使农业生产循环不断的进行。

第三, 肯定工商业的积极作用。他所讲“省工贾, 众农夫”是从数量上来说, 实际上反映的是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原则 (但未具体论述, 因此不能算是他的明分思想) 。他主张实行有利于工商业的政策, “关市几而不征, 山林泽梁, 以时禁发而不税”, 则可使货物流通顺畅, 农夫、渔民、士大夫等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就不需要、也不可能一个人生产自己所需求的所有东西。这表明荀子已经认识到生态型经济结构的重要性。

五、荀子开源节流的生态经济观

荀子提出“轻田野之税, 平关市之争, 省商贾之数, 罕兴力役, 无夺农时, 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其中除“省商贾之数”之外, 都是儒家薄赋敛的一贯主张, 这些政策与裕民相结合, 便是创新之举, 即使“民”将财力、人力、物力集中到农业生产之上, 以便“出实百倍”。此等裕民政策被荀子称为“开其源”, 经济是本是源, 财政是末是流:“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 垣窖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 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 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因此, 以政裕民要“节其流, 开其源”, 直至今天开源节流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理财思想。

节用是一种消费思想, 包括个人消费与国家财政两方面内容。先秦时期的节用思想是直接从欲望论出发扩展出来的, 比如墨子对待欲望的问题是要寡欲而治, 因此他的节用思想则是“尚俭”, 荀子对墨子的节用思想持批判态度, 也正是他们对待欲望的出发点不同。

荀子的节用思想是为了满足欲望提出的, 而非禁欲。节用是为了储蓄, 而储蓄的目的在于满足以后的欲望, “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 若不能做长远打算, 贪图一时享受, 必然陷身于贫困。在满足当前欲望的同时, 将节余的物质储备起来, 即使出现灾荒, 也不必为之忧虑, “十年之后, 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正是这个道理。荀子在《富国》中批判墨子说道, “墨子之节用也, 使天下贫”, “墨术诚行, 则天下尚俭而弥贫”。墨子的节用导致“天下贫”的原因在于:一是墨子搞禁欲主义, 即“将蹙然衣粗食恶, 忧戚而非乐, 若是则瘠, 瘠则不足欲, 不足欲则赏不行”;二是墨子搞平均主义, 从墨子“兼相爱”的社会理想也可看出这点, 当然这是后人总结的, 就当时而言, 荀子有这样的评价, “将少人徒, 省官职, 上功劳苦, 与百姓均事业, 齐功劳, 若是则不威, 不威则罚不行。”荀子分析墨子的节用得到:赏罚不明, 则用人不当, 用人不当则国家机器不能有效运作, 必然会“天下贫”。荀子在欲望论上不赞同墨子的禁欲, 但也不赞同纵欲, 在消费思想上同样要“节用以礼”, 更要结合现实生产力水平, 即“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保证欲望与物质供应平衡发展, 共同增长。实际上这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生产与消费二者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相持而长”, 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可以使人们的欲望随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增长, 因此荀子的节用思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从荀子的富国论中可以看到, “开源节流”不仅阐述了民富与国富之间的紧密联系, 提出要“裕民以政”;而且还提出了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消费的观念。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反思现在分配失衡以及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学识渊博, 是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且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均有研究, 并对各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总结。荀子的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经济观念, 这些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生态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生态经济,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荀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 1975.

上一篇:气功的发展历史下一篇:ART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