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型经济

2024-07-22

生态功能型经济(精选12篇)

生态功能型经济 篇1

一、以加强森林资源修复培育为重点, 构建完备的林区生态体系

全面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和培育工程, 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办法, 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总蓄积, 积极清理火烧区, 全面完成25.6万公顷火烧区清理任务, 促进火烧迹地恢复;二是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强呼中、南瓮河和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北极村、多布库尔和岭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工作, 积极申报新林大青山泥炭藓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嫩江源和呼玛河流域两大森林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区;三是实施“两江”流域治理工程, 推进黑龙江源头及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切实增强“两江”流域生态功能;四是实施矿山生态建设工程, 修复采金、采矿迹地植被和生态环境, 在快速推进漠河老金沟、十八站欧浦煤矿等四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同时, 重点做好古莲河露天煤矿, 北宽河、古利库及富林等砂金过采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五是实施森林防火工程, 重点推进韩家园、加格达奇、新林、呼中林业局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完善突发森林火灾应急机制, 加强防火专业人员培训, 稳定专业森林消防队。

二、积极促进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全面构建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一是加快发展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不断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积极开发人造板、实木家具、集成材等项目, 重点推进漠河宜家木业和十八站华驿人造板等13个林产工业项目建设, 实现森林资源消耗量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快发展矿产开发及冶炼业。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 引进集采、选、冶、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矿业集团, 重点推进中国电力投资集团160亿元煤电冶一体化、煤化工项目, 云南冶金集团30亿元铅锌冶炼项目, 辽宁虹京钼业10亿元钒钛磁铁冶炼项目建设, 促进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气化等产业, 大力开发煤炭气化、液化产品, 延伸煤炭产业链, 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为主体形象, 着力培育一个龙头品牌, 创建两个旅游强县 (区) , 打造三条绿色景观长廊, 构建四大旅游功能区, 开发五条精品旅游线路, 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享誉国内外的生态旅游北方名城。四是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业。全面推进绿色食品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 重点发展20万亩马铃薯脱毒基地、蓝莓基地、岭南农业示范区等10个基地和项目, 争取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20亿元, 推动农业和绿色食品业的发展。五是加快发展北药开发业。重点抓好黄芪、五味子等北药基地建设及深加工项目, 加快推进北药开发的科技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 加大对优势野生药用植物药用成份研究, 应用现代基因组合技术改良种源品质, 提高有效药用成份。六是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以漠河县芬兰原种蓝狐种源基地建设项目为龙头, 以北三局为基本区域, 重点发展貉、狐、獭兔等珍贵毛皮动物养殖, 加快推进特色养殖产业化进程, 重点发展鹿貂狐、獭兔皮等原皮加工和系列产品加工业。

三、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载体, 努力构建开放型林区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对俄贸易合作园区建设。本着“突出优势, 产业互补, 错位发展”的原则, 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 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力争把园区建设成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循环经济园区。二是全力推进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切实加快沿江开放带建设, 重点推进洛古河大桥、古莲-洛古河地方铁路建设。抓好在俄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争取俄方矿产资源勘探权;争取国家和省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对俄农副产品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突出发展导向、集中政策资源、优化布局效率、完善补偿机制”为原则, 吸引一些规模大、产业链长、经济牵动力强的项目落户工业园区, 瞄准国内五百强企业, 引进、嫁接、打造多层次加工增值的集群产业。

四、以适应加快发展需要为根本, 全面构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按照“经济社会快发展, 基础设施要先行”的原则, 突出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三项重点, 实现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新飞跃, 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一是积极推进高等级公路网建设。二是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四是加快推进热电联产工程。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发展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型经济的任务和推进措施, 以期为大兴安岭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示范区、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延伸区、能源及有色金属环保型开发的实验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型经济

参考文献

[1]许晓光.关于建立国家级大兴安岭生态经济区的思考[J].林业科技情报, 2004年第36卷第3期.

[2]贾春伟, 刘东, 赵玉柱.关于建立大兴安岭国家级生态国防林自然保护区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 第7期.

[3]李秀华, 张建云.关于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定位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5年, 02期.

生态功能型经济 篇2

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莽措湖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在1990年和2000年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1990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情况,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1990年和2000年莽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分别为3.10×109 元*年-1和3.05×109 元*年-1,2000年比1990年减少4.71×107 元*年-1.同时分析了1990年和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的原因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作 者:肖玉 谢高地 安凯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 名:应用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卷(期):2003 14(5) 分类号:Q948.11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莽措湖流域   经济价值  

生态河岸的功能与运用 篇3

关键词:生态河岸;规划;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26-2

0 绪论

河岸带的定义首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生态河岸(riparian ecosystem)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关于生态河岸的定义,目前主要从生态河岸的生态系统属性和过渡带属性两个方面进行理解。总的来说,生态河岸(riparian ecosystem)是以自然为主导的,在保证河岸带稳定和满足行洪要求的基础上,维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协同发展,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地带。生态河岸是一个狭长的水陆生态交错带,既要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特征,又要从水利工程方面

进行考虑。当前,生态河岸主要研究生态河岸的功能以及生态河岸功能实现的途径,生态河岸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重要措施。

1 生态河岸的功能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态河岸的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Naiman及张建春等人在2001年将生态河岸功能概括为廊道功能、植物护岸功能和缓冲带功能。Miller于1998年指出生态河岸的功能可以概括为:生态河岸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对地表和地下水径流的保护功能;对开放的野生动植物生境以及其他特殊地和旅行通道的保护功能;可提供多用途的娱乐场所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河岸的功能归纳为:自然保护功能、社会保护功能以及休闲娱乐功能。

2 生态河岸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河岸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生态河岸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的维持。对于一个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来说,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来修复生态系统,有利于生态河岸功能的实现。我们在分析公园河岸生态状况的基础上,探讨公园生态河岸建设的原则,采用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园生态河岸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并探讨公园生态河岸的综合评价。通过公园生态河岸规划和建设的研究,为本地区河流河岸带自然条件的生态修复积累实验成果,完善解决河道生态护岸中存在的诸多技术问题,使本地区的生态河岸研究有进一步的长足发展。

生态河岸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生态河岸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的维持。对于一个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来说,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来修复生态系统,有利于生态河岸功能的实现。河岸的治理在古代已经很广泛了。

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及瑞士认识到传统的水利设计及管理思想是导致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受损的根本原因,开始进行如何把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土木工程,修复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试验研究。瑞士、德国等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然型护岸”技术,并且在生态型护坡结构方面做了实践。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混凝土河岸的生态修复实验研究,大规模改修了混凝土河岸,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范例。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多自然型河道治理”技术。但是国外河流生态修复多以积累典型成功工程事例为主,缺乏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的动态定量化证明研究,没有建立一套评价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的定量化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河岸专家已深刻认识到在河岸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始探讨生态河岸的运用与发展,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护岸研究,寻找生态河岸最理想的技术手段。目前,我国河道护岸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规划设计思想和技术,即便是中小河流,河流护岸仍然只是考虑河道的安全性问题,以混凝土护岸为主,而没有考虑工程建筑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我国城市段河流护岸多采用耐久性好的混凝土,破坏了河岸的生态系统,导致河流自我净化能力降低。以恢复城市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为目的,研究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材料(如芦苇(Phragmites com munis Trin.)、河柳(Salix matsudana Koidz.)、竹子(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意杨(Populus euramevicana cv.)、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DC.)、榆树(Ulmus pumila L.))的适应性,利用植物护岸,并把植物护岸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护岸技术研究,是实现生态河岸功能的重要途径。

植物在生态河岸恢复中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一种是单纯利用植物护岸,一种是植物护岸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护岸技术。下面为国内比较常用的几种植物护坡技术。

2.1 植草护坡技术

植草护坡技术常用于河道岸坡及道路护坡上。目前,国内很多生态河岸的治理都使用的是这一技术,我们在生态河岸的探讨中也经常使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植物地上部分形成堤防迎水坡面软覆盖,减少坡面的裸露面积,起到护坡的作用;利用植物的深根系,加强植物的护坡固土作用。还可以改善原有的驳岸没有流动性,单一性,使河道流速再高都不受影响。有些原有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岸与河床之间在水文和生态上的联系,破坏了可以降低水温的植被,植草护坡后可以使其发挥截留雨水,稳固堤岸,过滤河岸地表径流,净化水质,减少河道沉积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河岸生物的多样性。

2.2 三维植被网护岸

三维植被网技术多见于山坡及高速公路路坡的保护中,这一技术现在也开始被用于生态河岸的防护上。它主要是指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等工程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根据原有的边坡、地形进行处理,把三维植被网技术用于生态河岸的护坡上,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根据边坡地形地貌、土质和区域气候的特点,在边坡表面覆盖一层土工合成材料,并按一定的组合与间距种植多种植物,将河岸的垂直堤岸护坡改造成种植池。

2.3 河岸防护林护岸

在生态河岸种植树木或竹子,形成河岸防护林,减小了水流对表土的冲击,减少了土壤流失。还可以在河岸边种植菖蒲,形成防风浪的障碍物,将原有泥石堤岸改造成用土做堤,降低河岸坡度,形成缓坡,在缓坡上种植草坪和乡土植物,形成游人可以接近水界面的低水位网格亲水步道。河岸防护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固土护岸作用,

又可以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河岸周边的生态环境。

3 生态河岸的规划与构建

以生态护岸为设计的亮点,主要以新的施工技术应用于驳岸施工。我们可以根据河流地形的高低,改造和减少混凝土和石砌挡土墻的硬质河岸,扩大适生植物的种植空间,建立亲水平台,构建层次丰富的岸线。先抛石,在常水位线以下用三围网固土,造缓坡草坪入水,在常水位以上种植物护坡,造景观。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的之一就是促使河岸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态河岸系统具有可持续性,并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生态河岸规划所遵循的原则归纳有下列五项:尊重自然的原则,植物合理配置原则,避免生物入侵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统一的原则。

我们针对某一水域的地理环境为主提出生态河岸,旨在以生态原则提高水体的自洁能力,使该水体对保持城区水生态平衡,使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多种动植物和谐共处,达到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建设有特色的新型城市景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该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加强该水域及周边的产业规划,进行产业调整。

4 生态河岸构建的技术推广体系

本文在研究生态河岸自然特征即河流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河岸建设的基本原则,探索了对规划构建的生态河岸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方法,总结出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生态河岸建设的一些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大多数生态河岸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严重,原有驳岸破坏了生态平衡,植物多样性低,河岸异质性降低四个方面。

(2)生态河岸规划的原则,既要遵循尊重自然、植物合理配置、避免生物入侵、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统一的普遍性原则,又要基于公园原有河岸的自然特征和生态问题,对河岸进行技术改造,增加河岸的亲水空间,加强对河流的综合治理,把公园与周边的公园结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滨水景观。

(3)在生态河岸的规划建设中,把工程措施和植物建植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植物设计以应用乡土树种为主,考虑四季景观,在不同的景区使用不同的植物来渲染意境。在河漫滩湿地(最低水位到常水位)点缀水生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芦苇( Phragmites com munis Trin.);在河堤疏树草地(常水位到最高水位)种植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DC.),林下种石蒜(Lycoris radiata)、鸢尾(Iris tectorum)和玉簪(Hosta plantaginea)等宿根花卉;在滨河疏林草地处,结合地形、铺装,配置竹林、乌桕(Sapium sebiferum Roxb.)、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

(4)根据公园的河岸线,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功能划分。上游可以设计为理水区,理水区保留了原有堤防基础,沿岸道路退后,将原来的垂直堤岸内侧护坡改造成种植池,并在堤脚面一侧设高水位亲水游船码头;中游设计为亲水区,亲水区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沿岸道路退后,在原来的垂直堤岸内侧护坡上堆土,形成种植区,并在堤脚铺设卵石,形成亲水界面,即中水位临水平台;下游设计为戏水区,戏水区的河岸边种植菖蒲,形成防风浪的障碍物,将原有泥石堤岸改造成用土做堤,降低河岸坡度,形成缓坡,在缓坡上种植草坪和乡土植物,形成游人可以接近水界面的低水位网格亲水步道。

(5)由于生态重建是一个跨越较长时间尺度的过程,因此,需要在长期对河流流域以及公园生态河岸监测的基础上,根据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要求,结合生态河岸规划建设情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结构稳定性、景观适宜性、生态健康、生态安全方面对河流生态河岸开展综合评价。

(6)生态河岸建设的关键技术体系表现在根据河流地形的高低,改造和减少混凝土和石砌挡土墙的硬质河岸,扩大适生植物的种植空间,建立亲水平台,构建层次丰富的岸线。

(7)应加强对规划构建的公园生态河岸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河岸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并应加强定量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Meeban W R,Swanson F J,Sedell J R.Influences of riparian vegetation on aquatic ecosystem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s tosalmonoid fishes and their food supplies [A].In:Johbson R R,Jons D A eds.Importance, Pre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loodplain Wetlands and other Riparian Ecosystems[C].Washington:USDA Forest Service,1977,137-145.

[2] 夏繼红,严忠民.生态河岸带的概念及功能.水利水电技术,2006,5(37):156-189.

[3] Boon P J.宁远,沈承珠,谭炳卿,等译.河流保护与管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2-175.

生态功能型经济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影响评价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河流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1]。在河流上修建水坝已经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影响。关注这些影响将有利于减少在修建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价的经济理论、评价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三峡工程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以期为水利工程建设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1 经济价值评价理论

1.1 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需求曲线

1997年,Costanza等[3]假设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需求曲线如图1所示,当某种服务的供应趋近于零(或某一必需的最低限度)时,需求接近无限大,消费者剩余(以及服务的总价值)也趋近于无穷大。同时,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缺乏弹性,所以,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曲线接近于垂线,自然成本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未得到反映。

1.2 修建水利工程引起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这里假设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需求曲线与文献[3]提出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需求曲线形状一样。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河流生态系统产品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2个方面及15项服务功能;其中河流生态系统产品包括供水、水产品生产、内陆航运、水力发电、休闲娱乐和文化美学等6项服务功能,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包括调蓄洪水、河流输送、蓄积水分、土壤持留、净化环境固定CO2、养分循环、提供生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9项服务功能。在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产生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图2中,供给曲线bq为未受影响的供给曲线,apb为消费者剩余,pbqc为生产者剩余,总剩余为abqc。修建水利工程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进而引起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曲线的移动(因1年内人们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变化不大,所以,这里假设需求曲线没有发生移动)。当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时,供给曲线bq向左移至供给曲线dq1的位置,这时,消费者剩余变为adp1,生产者剩余变为p1dq1c,总剩余变为adq1c,比未移动前减小了dbqq1;当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正面影响时,供给曲线bq向右移至供给曲线eq2的位置,这时,消费者剩余变为aep2,生产者剩余变为p2eq2c,总剩余变为aeq2c,比未移动前增加了beq2q。评价修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负面影响,就是计算面积beq2q(正面影响)和面积dbqq1(负面影响)的大小。

2 经济价值评价方法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经济价值评价方法有:①直接市场法,包括市场价值法;②替代市场法,包括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费用法等;③模拟市场法,包括条件价值法。本研究归纳了各种经济价值评价方法适合评价的内容,见表1。

2.1 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也称生产率法,该方法将河流生态系统作为生产中的一个要素,河流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将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进而影响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或者将导致产量或预期收益的损失。

在核算水库供水、水库养鱼、水库航运、水力发电等的经济价值时,可用市场价值法。直接用上述各项能提供的物质量乘以其各自的单位价值(市场价格),来计算其经济价值。

Vtm=QtmΡtm(1)

式中:Vtm为各项经济价值;Qtm为各项物质量;Ptm为各项单位价值。

2.2 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法通常用来衡量决策的后果。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种决策时所放弃的利益。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使用,都存在许多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为了做出最有效的选择,必须找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方案。资源是有限的且具有多种用途,选择了一种方案就意味着放弃了使用其他方案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获得相应利益的机会,把其他方案中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法是费用-效益分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核算水库泥沙淤积、调蓄洪水、水库淹没、水坝占据等的经济价值(或经济损失)时,可用机会成本法。

Vtc=StcΡtc(2)

式中:Vtc为各项的经济价值(或经济损失值);Stc为各项通过间接方法折算的物质量;Ptc为各项通过间接方法核算的单位价值。

各项核算的基本思路如下:

a. 因水库淤积泥沙而使其失去下游造地的功能,将水库淤积泥沙所能折算耕地的收益作为水库泥沙淤积的机会成本。

b. 因修建水坝,获得了调蓄洪水的功能,避免或减少了受灾(或淹没)人口和耕地的数量(使其有机会继续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将避免或减少受灾(或淹没)的收益作为调蓄洪水的机会成本(其实质为收益,为了统一起见,在本文中也将之称为机会成本)。

c. 因水库淹没了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和耕地等,而使它们失去了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的机会,将其未被淹没所能提供的经济价值作为水库淹没的机会成本。

d. 因水坝占据河流生态系统,而使其失去了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的机会,将未被占据的河流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经济价值作为水坝占据的机会成本。

2.3 影子价格法

人们通常用市场价格来表达商品的经济价值,但是河流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属于“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经济学家利用替代市场技术,先寻找“公共商品”的替代市场,再以市场上与其相同的产品价格来估算该“公共商品”的价值,这种相同产品的价格被称为“公共商品”的“影子价格”。

在核算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的价值时,可用影子价格法。用每年减少排放的CO2的量乘以碳税的影子价格而得出净化环境的价值。

Vtp=QtpΡtp(3)

式中:Vtp为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的经济价值(影子价格法);Qtp为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CO2的排放量;Ptp为碳税的影子价格。

2.4 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又称替代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费用来估计河流生态系统破坏所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如在核算水库泥沙淤积的损失时,可用再建造一座库容为泥沙淤积量的水库的成本作为泥沙淤积的损失。

在核算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或水库泥沙淤积的损失时)的经济价值时,可用影子工程法。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的C排放量(物质量)乘以我国的造林成本,来评估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的经济价值。

Vts=QtsΡts(4)

式中:Vts为水力发电减少CO2排放的经济价值;Qts为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C的排放量;Pts为我国的造林成本。

2.5 防护费用法

防护费用法是指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而愿意承担的费用。例如,为了保护库区水质,增加建造污水处理厂等。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减慢,河流的自净能力减弱,因此需增加建造污水处理厂等来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保护水质;为了保护水库淹没区的物种,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因为直接评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水质、物种等的影响非常困难,而运用防护费用法就可以将不知的问题转化为可知的问题。

Vtd=Etdi(5)

式中:Vtd为库区水污染或水利工程对生物影响的经济价值(经济损失值);Etdi为保护库区水质或保护库区生物的各项费用。

2.6 恢复费用法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损害。为了消除这种损害,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破坏了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恢复措施所需的费用即为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价值,这种方法称为恢复费用法。

在核算水力发电减少SO2排放的经济价值时,用的是恢复费用法。可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SO2的排放量(物质量)乘以治理SO2的单位成本,来评估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有害气体SO2排放的经济价值。

Vtr=QtrΡtr(6)

式中:Vtr为水力发电减少SO2排放的经济价值;Qtr为用水力发电代替火力发电而减少SO2的排放量;Ptr为治理SO2的单位成本。

2.7 人力资本法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因修建水利工程而引起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在核算水库修建对库区周围人群的健康影响时,可用人力资本法。通过调查水库修建前和修建后典型疾病发病率的变化、医药费用的变化等来评估。

2.8 旅行费用法

旅行费用法又称为费用支出法或游憩费用法,起源于如何评价消费者从所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得到的效益。它通过交通费、门票费(有时含有时间成本)、餐饮费、住宿费、购买纪念品和特产及其他与旅行有关的费用等资料来确定某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并以此来估算该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在核算修建水利工程对旅游的影响时,可用旅行费用法。通过调查水利工程修建前和修建后游客数量和游客上述费用的变化来评估。

2.9 条件价值法

条件价值法属于模拟市场技术方法,它的核心是直接调查咨询人们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WTP),或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的补偿意愿(WTA),并以支付意愿或补偿意愿来表达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条件价值法特别适宜于对那些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占有较大比重的独特景观、文物古迹、珍稀濒危生物资源等价值的评估。

在核算建设水利工程对珍稀濒危生物、文物古迹等的影响时,可用条件价值法。通过调查人们保护水利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生物、重要文物古迹等的支付意愿,或因部分负面影响不能恢复到水利工程修建前的水平而愿意接受的补偿意愿来评估。

3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经济价值评价

3.1 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理论、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数据资料的可收集性,选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防护费用法和恢复费用法评价修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影响的经济价值。

3.1.1 三峡水库养殖的经济价值

运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三峡水库养殖的经济价值。由式(1)可得

Vc=QcΡc=ScqcΡc/103(7)

式中:Vc为三峡水库养殖的经济价值,元/a;Qc为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每年渔业的产量(物质量),t/a;Pc为渔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元/t;Sc为三峡水库有可养殖的水面面积,hm2;qc为长江中下游6省市大中型水库渔业的平均产量,kg/(hm2·a)。

3.1.2 三峡工程改善川江航道的经济价值

运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三峡工程改善川江航道的经济价值。由式(1)可得

Vn=QnΡn=LnΝnΡn(8)

式中:Vn为三峡工程改善川江航道的经济价值,元/a;Qn为提高川江航道单向货物周转量,t·km/a;Pn为货物航运的市场价格,元/(t·km);Ln为改善川江航道的里程,km;Nn为提高川江航道单向航运能力,t/a。

3.1.3 三峡工程发电的经济价值

运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三峡工程发电的经济价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e=QeΡe(9)

式中:Ve为三峡工程发电的经济价值,元/a;Qe为三峡工程的年均发电量,kW·h/a;Pe为三峡电力进入电力营销市场的价格,元/(kW·h)。

3.1.4 三峡旅游的经济价值

运用市场价值法计算三峡旅游的经济价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tm=Ιtm(10)

式中:Vtm为三峡旅游的经济价值;Itm为三峡旅游直接获得的收入。

3.1.5 三峡工程调蓄洪水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三峡工程调蓄洪水的功能价值分为减少淹没的经济价值和避免受灾的经济价值两部分。

a. 经济价值1。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工程调蓄洪水而减少淹没农田(或减少受灾人口)的经济价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f=Vf11+Vf22=Sf1Ρf1+Sf2Ρf2(11)

式中:Vf为三峡工程调蓄洪水减少淹没的经济价值,元/a;Vf11为减少农田淹没的经济价值,元/a;Vf22为减少城镇受灾人口的经济价值,元/a;Sf1为年平均减少农田淹没面积,hm2/a;Pf1为单位平均淹没综合损失值,元/hm2;Sf2为年平均可减少城镇受灾人口数,人/a;Pf2为人均综合损失指标,元/人。

b. 经济价值2。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工程调蓄洪水而保护耕地避免受灾的经济价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f=Sf3Ρf3(12)

式中:Vf′为三峡工程调蓄洪水避免受灾的经济价值,元/a;Sf3为保护耕地避免受损的面积,hm2/a;Pf3为单位平均综合农业受灾损失值,元/hm2。

3.1.6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经济价值

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而使其失去造地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为负值,即泥沙淤积的损失值)。由式(2)可得

Vs=SsΡs=ΡsQs/(10?000?ds)(13)

式中:Vs为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经济价值,元/a;Ss为因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而损失的造地面积,hm2/a;Ps为因泥沙淤积使土地失去造地功能的单位损失值,元/hm2;Qs为三峡水库年均泥沙淤积量,m3/a;ds为土壤表土平均厚度,m。

3.1.7 三峡大坝对河流生态系统占据的经济价值

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大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占据而使其失去为人类提供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为负值,即为经济损失)。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h=ShΡh(14)

式中:Vh为三峡大坝对河流生态系统占据的经济价值,元/a;Sh为三峡大坝的占据面积,hm2;Ph为因三峡大坝占据河流生态系统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单位损失值(取负值),取Ph=-70 337.95元/(hm2·a)。

3.1.8 三峡水库淹没损失

运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因三峡水库淹没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和耕地等,而使它们失去向人类提供服务功能的损失。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i=SijΡijt(15)

式中:Vi为三峡水库淹没损失值,元/a;Sij为三峡水库淹没森林、草原、湿地及沼泽和耕地的面积(物质量),hm2;Pijt为三峡水库淹没森林、草原、湿地和耕地所对应的服务功能的单位价值,元/(hm2·a)。

3.1.9 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经济价值

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经济价值包括减少CO2排放的经济价值和减少SO2的经济价值。

a. 经济价值1。运用影子工程法计算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CO2排放的经济价值。由式(4)可得

Vcd=QcdΡcd(16)

式中:Vcd为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CO2排放的经济价值,元/a;Qcd为减少C的排放量,t/a;Pcd为造林成本,元/t。

b. 经济价值2。运用恢复费用法计算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SO2排放的经济价值。由式(6)可得

Vsd=QsdΡsd(17)

式中:Vsd为三峡工程发电减少有害气体SO2排放的经济价值,元/a;Qsd为减少SO2的排放量,t/a;Psd为治理SO2的单位价值(单位成本),元/t。

3.1.10 三峡库区水污染和三峡工程对生物影响的经济价值

运用防护费用法计算可得三峡库区水污染和三峡工程对生物影响的经济价值(结果为负值,即为经济损失值)。

3.2 评价结果与讨论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经济价值的评价结果见表2,基础数据资料来源于文献[4,5]。

由表2可知,在三峡工程的正面影响中,防洪和发电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两者分别占其正面影响的21.82%和43.23%;同时,三峡旅游收入、三峡工程的环境效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三峡工程航运效益和水库养殖效益等也比较突出。这些正面影响增强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能力,使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在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中,三峡库区水污染的负面影响最大;其次是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和三峡水库淹没;三峡工程对生物的影响和三峡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占据也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削弱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能力,使长江中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1 13)》[4]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6]中,提出三峡工程的主要效益是防洪、发电和航运,同时兼有旅游、环境效益、水产养殖等;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是水库淹没、水库泥沙淤积、对水质的影响、对生物的影响等。本文的评价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这些内容。

由于受研究方法、指标体系或数据资料的限制,对诸如三峡工程对生物阻隔(或分隔)的影响、三峡水库局部富营养化的影响、三峡水库对文化古迹淹没的影响等一些主要内容,目前还未能进行核算;同时,国内有关这一领域研究才刚刚起步,适合本国的单位价值和考虑时间价值的单位价值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中选取了一些国外相关研究的单位价值来近似,同时部分单位价值也未能考虑时间的因素。考虑到修建三峡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笔者只是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在评价内容的选取、定量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善;研究的结果还比较粗糙。本文是从三峡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而对诸如其引起的移民、地质等问题本文未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等.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水坝对其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25(8):969-973.

[2]肖建红.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及其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3]COSTANZAR,D’ARGE R,de GROOT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4]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1-13)[R].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2.

[5]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等.三峡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预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3):424-431.

6.0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篇5

(1)其目的:

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目标:

A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B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C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D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高敏感区。

E 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

(2)目的和意义:

①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②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地方上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其导致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客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进行区域的划分和合并,最终确定不同的区域单元,明确其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订和合理地环境整治。而这些正是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

③是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从经验到科学),管理定量化(从定性到定量),资源开发合理化,运作过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参与政府管理,指导生态保护和规范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态功能区划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生态功能区划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作用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资源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为管理者、决策者和科学家提供以下服务:

①对比区域间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②以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基础,建立切合实际的环境评价标准,以反映区域尺度上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阈值或恢复能力;

③根据生态功能区内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恢复技术的发展,预测区域内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④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对工农业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持续发挥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持功能。

园林绿化生态功能的初步研究 篇6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功能;碳氧平衡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花卉的生态效益是通过其生态功能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调节碳氧平衡、降温增湿、杀菌效应、减污效应、减噪效应、监测环境等方面。下面我将对园林花卉的生态功能进行分析论述。

1 碳氧平衡

同地球上分布的大量森林相比,城市园林花卉的绿量是相当有限的。城市人群的呼吸耗氧量和城市各种化石燃料燃烧的耗氧量,以及城市各種有害气体的排放,目前大部分市区的二氧化碳含量已超过自然界大气中二氧化碳正常含量 300ppm 的指标。城市园林花卉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的功能,除去在城市低空范围内从总量上调节和改善城区碳氧平衡状况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外,在城市中就地缓解或消除局部缺氧、改善局部地区空气质量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园林花卉与其他园林植物的这种功能,也是在城市环境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2 降温增湿效应

城市具有密集的建筑群和铺装街道,交通拥挤,人口集中,热的释放量大大增加,并由于城区建筑物的遮挡使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因此气温常比郊区为高;由于城市自然降雨大部分为建筑物和铺装道路所拦截流入地下水道而丧失,自然降雨通过非铺装土面上植被的蒸腾向大气补偿水分的数量大为减少,又使城市过热和过干的恶性循环得以继续,这种状况在北方城市尤为明显。城市园林花卉作为城市中宝贵的绿色资源之一,通过其叶片大量蒸腾水分而消耗城市中的辐射热,以及通过枝叶形成的浓荫阻挡太阳的直接辐射热和来自路面、墙面和相邻物体的反射热而产生的降温增湿效益,对缓解城市的热岛,减少居民由于干热环境所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带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舒适度和生活质量的效益,在城市这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和重要的意义。

3 杀菌效应

园林花卉对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不同花卉种类在杀菌能力方面有显著差异性。在城市的环境条件下,园林花卉通过其枝叶的吸滞、过滤作用减少粉尘而减少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许多绿色植物能释放芳香化合物,有杀死大气中病毒、细菌的作用,从而保护人体健康。紫藤金银花、美人蕉、菊花、石竹、鸡冠花、仙人掌、凤仙花、水仙、虎耳草等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专家试验发现含有挥发芳香油“杀菌素”的数目达 340 多种,有的能引起细菌溶解,有的可破坏或抑制病原菌的代谢和繁殖,并有改善心肌缺血、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它可以稳定情绪,使人安静、解除焦虑、促进睡眠;人吸入绿色植物释放的植物杀菌素、负氧离子可使人体增强抵御潜伏细菌的能力,清除致病隐患,获得大气中的维生素以及有益健身的气体元素。

4 减污效应

城市中由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以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氯、氟化物、臭氧、氮氢化物等,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园林花卉及其它植物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对许多有毒气体具有吸收的功能,将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的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园林花卉种类的不同,在减污能力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万寿菊可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害气体。美人蕉能吸收二氧化硫、氯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石竹可吸收二氧化硫和氯气。一串红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对硫、氯的吸收能力均较强,鸡冠花也是抗污染植物,现代科学实验证实,鸡冠花抗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毒气体的能力很强。可见园林绿化的净化作用,作为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项有效的生物措施,尤其在减少和改善局部地区污染状况中可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5 减噪效应

园林花卉的减噪效应往往受到噪音源和一定空间距离的局限,更多地表现为局部效应。高大的花卉具有很强的隔音效果,枝叶表面的气孔和绒毛可削弱声波的强度,并有吸收声波的作用,可有效减轻噪音污染。园林花卉具有的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作用能力的大小与植被的种类、稀疏稠密度有关。

6 监测环境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要比人类敏感得多。在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污染物质对植物的毒害也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植物的这种反应就是环境污染的“信号”,人们可以根据植物所发出的“信号”来分析鉴别环境污染程度。美人蕉的叶面对空气污染的反应很敏感,在净化空气的同时,还可作环境监测器。有些花卉对有害气体十分敏感,可作为某种毒气的指示植物,如唐菖蒲、萱草、郁金香对氟化氢敏感,桃对氯化氢敏感,秋海棠对氮化物、氧化物敏感,丁香对臭氧敏感。

金融生态的系统再构与生态功能 篇7

金融生态研究的初始动机、研究人员自身的学科背景,使金融生态与“生态”概念所内在蕴含的系统整体性、和谐互动性、可持续发展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通过对自然生态与金融生态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金融生态的研究出现了一些确需完善的不足之处,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仍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现有金融生态理论的不足

1. 金融生态的总体结构不完整

不良贷款、金融风险及相关金融问题的深入分析,使人们意识到其原因远比直观感受到的要复杂得多,引发人们从金融体系之外探讨金融发展问题,尤其是借鉴生态学原理引入金融生态环境来谋求解决途径。金融生态环境论基于自然生态中物种的生存和活动环境,侧重“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强调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但绝不能忽视金融体系自身的因子条件在金融生态变迁中的作用。金融生态系统论在关注外部环境的同时,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开放复杂巨系统,侧重“生物群落”,强调金融生态主体的自主性和自然成长规律,因而比金融生态环境论具有更好地合理性。

2. 金融生态的生态主体不健全

研究金融生态的学者以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界人士为主,自身的学科背景导致金融生态主体的构成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不健全。金融活动既包括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直接金融交易。因此,金融生态首先应该以金融业为研究主体,研究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它们是有机互补的整体,而不仅仅是单独的银行业。二是金融功能的主体不健全。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于企业的资金融通,企业是资金融通的一个最基本的主体要素,企业要素缺失将难以达成现实的金融交易和实现特定的金融生态功能。因此研究金融生态不仅要以金融机构为着眼点,还必须关注企业。

3. 金融生态的研究内容不深入

金融生态的理论基础是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培育各类金融生态主体、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和完善金融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实现金融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但现有研究仅引入了一些生态学基本概念。有的学者尝试探讨金融生态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很有借鉴意义,但囿于自身行业背景因素,仅强调金融体系自身的循环过程,从而使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金融资源,也就退化为局限在金融领域的单纯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主体——企业,也就沦落为金融生态中的分解者。断裂了经济增长链路,也就谈不上金融生态各主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运用生态学理论完善金融生态主体构成,把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主体而贯通经济增长循环链路,探讨金融生态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和生态演进规律。

三、金融生态的三维四元结构

1. 金融生态的三维四元结构模型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理论,基于经济增长这个最终目标,遵循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循环链路,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首先包括金融生态环境和具有生命特征的金融生态主体两大部分;其次,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各类金融生态主体及其外部金融环境之间,通过信用流动和资金循环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主体进而依据其功能又可依次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调控者。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其关系是立体的、多维的、交互的,通过剔除一些次要的枝蔓性因素,将其三维四元结构描述如图1。

2. 三维保障的生态环境

金融运行及金融生态和谐发展所依托的最为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是:

(1)经济基础(土壤)。土壤是生物生长发育和栖居的场所,是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也是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的制约因素。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发展的动力也主要来自于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基础同样发挥着类似于土壤的生态作用,决定着能为金融生态主体提供“食物”的总量和结构,决定着金融资产的整体质量,也决定着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空间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源于金融部门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吸收和转化家庭部门的储蓄,缓解生产部门的预算约束,满足其扩大投资和再生产的需要。

(2)诚信文化(太阳辐射)。地球上所有生命归根结底都是由太阳能驱动的,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分布会影响光合作用和温度,使动植物形成不同的生态习性。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诚信是金融活动之本,失去了诚信的金融活动就如同自然界失去了阳光的普照。我国目前金融生态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信用的缺失。因此,诚信文化同样发挥着类似于太阳辐射的生态作用。诚信文化涵盖金融资源生产、消费的各个领域,是金融主体“人身安全”内在保障,直接对金融生态主体的活动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诚实守信是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基本条件,更是其进入融资市场的必要条件。正如破坏自然环境所影响的不只是某一类物种的生存,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还会使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整个经济金融发展将处于高风险的恶性循环之中。

(3)法律体系(温度调控)。地球表面温度随空间和时间而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气候带,成为温度习性各不相同的生物地理分布的限制因素。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的许多特征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体现和塑造的,因此,法律制度同样发挥着类似于温度调控的生态作用,是生态主体“生命活动”的行为准则和“人身安全”的根本保障。只有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金融主体的产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金融活动的良性发展既要求必须拥有完善且适宜的规范金融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也要求实行严格的执法以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3. 四元主体的生态链网

完整且合理的金融生态食物链网结构,贯通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循环链路,相应涉及如下四元生态主体:

(1)生产者。含银行、金融市场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作为生产者,凭借其金融信用从经济基础中吸收所需的资金原料(闲散货币、物化资金)并转化为有效资金(金融资源)。初级生产者直接在经济基础这个土壤中从居民、企业手中吸收暂时闲置的零散货币,将净吸纳的货币——沉淀的资金,转化为其他主体可长期投资使用的有效资金。复合生产者虽直接吸纳闲散货币,但主要间接地从其他生产者获取资金。催化性生产者是为了增强资金流动性、分散金融风险、提供专业化辅助服务或加强政策性引导,其本质是催化、促进前两种生产者的发展及功能。

(2)消费者。以企业为主的消费者则凭借其商业信用来运用这些金融资源实现自身乃至经济基础的扩张,并以收益回报带动金融机构共同成长。企业是金融资源最主要消费者,金融资源将以资本的形式转化为企业——这个经济领域“生物”机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同自然生态中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必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要合理回馈自然、注意水土保持一样,作为筹资者的企业即使从自身生存发展角度出发,也应自觉维护与金融资源生产者的和谐关系,并不断给以合理的投资回报。

(3)分解者。从自然生态的原始意义角度看,经营不善的企业、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评估、清算、法律等金融中介组织分解为资金原料并归还到原始投资者和经济基础中,从而被金融资源生产者再利用而实现金融生态循环。但随着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展,通过并购将经营不善或优势互补的企业重组为一个新的更具生命力企业,成为更为理想、更具经济效率的选择。良好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会使金融生态主体降低成本并提高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此时凸显出转化者相对于分解者的灵活优势。

(4)调控者。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各类监管机构就是金融生态中的关键物种,其存在意义在于调控而非生产,通过金融调控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市场退出机制等,主动调控金融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以及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产生与成长、准入与退出。各类监管机构的监管是金融生态的自调节,主要通过利率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吞并机制、演进机制、自律机制等途径进行。高效率的监管不仅为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掌舵护航,而且能够缩短金融生态自调节时间和提高金融生态自调节质量,还可以适度控制生态主体的总量、结构并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和演进秩序。

四、三维四元结构下的金融生态功能

金融生态通过有序转换和无限循环,把各个生态主体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实现我们切实所需的完整的生态经济功能。

1. 物质循环机制

在自然生态中,物质沿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依次转化并无限循环。而在金融生态中,物质循环相应表现为资金循环。首先,经济基础中的闲散货币及物化的资金原料流入系统,然后以金融资产为媒介,经由生产者、消费者、中介组织所组成的营养级依次转化,从资金原料到各种生态主体可以利用的有效资金,再回到资金原料,构成一个循环流动的资金链网。资金流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骨架,没有资金流,金融生态系统就会陷入瘫痪,同时,链路丰富的资金链网有助于形成稳定且多样化的资金服务,其作用和功能等同于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但与自然生态不同的是,各主体之间不是捕食关系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构成各主体自身机体的其成长所需的食物营养来自于其贡献的回报,每个营养级的主体也必须以收益来回报上一营养级的主体,因而金融体系支持企业成长,尤其是扶持企业以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乃至相关生态主体快速发展,成为整个生态系统共同成长的重要源动力。此外,金融资源的生产者不是简单地将基础货币转化为资金,而是在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下成倍地创造存款货币,放大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2. 能量流转机制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推动了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而在金融生态中,推动资金循环的动力则是信用。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金融市场的资金运作,到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已经渗透到资金循环的每个环节,成为推动资金循环的基本动力,没有它系统就无法牵动和运转。但与自然生态不同的是,信用的来源不存在“太阳中心”而是分散的,是各主体在诚信文化中逐步培养并由法律体系通过惩戒来提供根本保障;信用的流动是双向交互的,任何一方的信用缺失都不可能达成现实的金融交易和实现资金的流动;单个主体的信用流动不是纵贯全程而是区间性的,是通过相关主体的“信用对接”推动资金的连续循环,随着营养级数的递增,资金的复利增殖同时伴随着显著的林德曼效应和巨大的风险积累。

3. 信息传递机制

生态系统中的有序运动是借助信息传递、控制过程来进行和完成的。金融生态的运动过程中同样充满了信息传递。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能给人们提供关于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的表述,是金融生态协调的基础之一,通过引导信用流动而实现资金的有序循环。金融生态的运行机制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通过各主体对信息的反馈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尽量简化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运行成本,以复合型的金融体系和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金融生态各主体之间的信息高速路,不仅促进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还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用能量流转中的衰减效应。

五、结论

生态功能型经济 篇8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能量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 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控制明显, 是一种半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 具有目的性、开放性、高效性、易变性和脆弱性等特点。长期以来, 人们过多重视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生产功能, 扩大灌溉面积, 加大农药、化肥等使用剂量, 以至造成一系列农田环境问题。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认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关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健康方面的研究广泛开展。这不仅可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也为可持续利用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因此, 本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其生态健康的主要研究进展, 以期为营造多功能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使农田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效用。

1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常指生态系统与其生态过程形成的能够维持的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和服务。农田的非生物环境、生物特征、生态过程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的内在机制。同时, 人类活动构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驱动力。目前关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品生产功能

农产品的生产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首要功能。借助人工辅助的投入和管理, 农田生态系统进行较高效的物质能量循环, 为人类提供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 (如粮食、蔬菜、水果等) 、经济作物 (如饲料、花卉、药材等) , 以及为轻工业提供原料 (如纤维、木材、橡胶等) 。除此, 近些年来以生物能源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能产业发展, 增加了农田生产功能的内容。农田生态系统产品生产功能评价通常利用直接的市场价值法进行, 多采用播种面积、农副产品年生产量等指标。

1.2 调节气体功能

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动态平衡。在气体调节功能中, 农田土壤也会排放甲烷, 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 对全球变暖有着重要影响。尽管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远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也会由于土壤的湿度, 种植的作物种类而有所差别, 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播种作物的制度、农作物的水分类型、秸秆还田等方法增加农田土壤的碳汇量。农田生态系统气候调节功能的评价通常采用各气体的排放通量等指标。

1.3 水土保持功能

尽管长期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 但从另外一侧面农业活动对于水土保持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各地农业在实践中摸索出多种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法, 这对于防止土壤侵蚀等发挥较大的作用。研究显示, 地表的农作物秸秆不同覆盖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下农田生态系统每年可保持土壤101.9×108t, 特别是在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农田水土保持功能尤为明显。农田生态系统保持水土功能的评价通常可以从减少土壤侵蚀量和蓄积水分方面评价。

1.4 净化功能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 农田生态系统承担了重要的环境净化功能。生活垃圾, 如人畜粪便等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即可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 不仅节省了垃圾处理和填埋费用, 也可维持农田养分的平衡, 起到净化环境的功能。在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净化功能相对较强。农田生态系统净化功能的评价通常采用净化废弃量来评价。

1.5 社会保障功能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来讲,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的农产品不但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来源, 更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和收入来源, 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对于那些进城务工人员, 一旦在城市里失去原有的工作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维持生计。

1.6 生态美学功能

农田也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出来, 在适当的时节和地点会成为一种观赏的景观, 例如南方的水田景观, 梯田景观等等。不同地区的农田有不同的形态, 这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同时也能反映这个地区的乡土风情。因此, 农田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不同时期的农田作物形态对于相应领域的人具有研究价值。

2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生态系统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1942年新西兰出版的《Soil and Health》提出了“健康土地-健康食品-健康人”的研究主题, 这标志着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开始。

2.1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涵义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一般指在自然和人为干预下系统随着时间的推进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主性, 在外界迫使下可恢复其原来状态。因此, 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至少包括: (1) 健康的农业生物, 具有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高产、稳产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2) 良好的农田环境, 农田土壤、水环境健康。农田生物与环境相配合, 具有“零”污染农田生产过程; (3) 生态系统结构合理, 具有合理的物种空间和时间配置, 生物多样性适度等特点; (4) 良好的系统生产力, 具有较高的物质、能量流动速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5) 强持续力, 即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外界干扰能力。能够抵御外界胁迫的能力, 保证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功能正常; (6) 科学管理, 在人类的科学管理下, 达到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

2.2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才可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能力, 其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其生产力的高低以及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强弱。科学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健康需要结合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方法, 选取能够反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群结构、农田环境质量、生产力、持续力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一般采用通用方法和国家标准来划分5级, 即很健康、健康、较健康、病态、疾病。

2.3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选择, 多数人一般选择一套对系统变化敏感的生物或者理化指标, 检测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并以此判断系统健康与否 (见表1) 。

3 结语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其健康与否密切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不同地区、不同尺度的农田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主导因子, 环境、政策、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在不同变化。因此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也应是动态的、可调整的。

摘要: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的各功能对于人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仅是提供粮食的必要保证, 而且能够提供可供观赏的美景, 在一定情况下, 农田生态系统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改变小气候, 增加湿度, 产生降水等。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认识, 农田生态健康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综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健康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营造健康的多功能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健康评价

参考文献

[1]孙新章, 周海林, 谢高地.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 (4) :55-60.

[2]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 (5) :635-640.

[3]周兴, 聂军, 杨增平.绿肥对稻田土壤质量和水稻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 2012 (8) :55-58.

[4]杨志新, 鲁春霞.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自然学报, 2004, 19 (5) :617-623.

[5]傅伯杰, 刘世梁, 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 2001, 21 (11) :1885-1892.

[6]章家恩, 骆世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J].应用学报, 2004, 15 (8) :1473-1476.

[7]袁兴中, 刘红, 陆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和指标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 (4) :627-629.

[8]李春阳, 秦红灵, 高旺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武川县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2) :347-350.

浅析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篇9

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大多局限于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协调方面, 这其中并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 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地扩展, 随之出现的是人口、能源、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性危机。为了解决这种生存危机, 除了要调整科技、经济发展战略, 加深对自然系统全面的科学认识, 还必须要树立一种积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观念, 通过道德观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寻求“自然道德”“生态良心”。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道德观念应反映的现实关系之一, 指出:“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肉体组织的概念。”[1]学校德育必须在生态危机面前扩展其功能领域, 重视其生态性功能的发挥, 培养和塑造具有人与人、人与自然规范的“完善伦理”的下一代, 这是生态危机对德育提出的新课题。

德育生态性功能的表现

1. 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

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 德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起新的人生观、自然观, 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要使人们加深对自然的认识, 顺从自然规律, 取消以往成为自然界主宰的思想, 形成新的生态观, 即充分认识到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规律、有秩序地联系在一起的。“当这种联系各组成部分的规律、秩序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事物运动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2]同时还要“帮助社会群体和个人获得有关环境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情感, 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的动机”, 即认识并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只有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价值和环境问题的危害性, 才能激发人们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良好愿望。”[3]环境价值包括供人类栖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 德育强调环境价值旨在引导人们认识和体验环境对人类的多方面价值, 学会珍惜自然, 热爱自然, 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所以人对自然资源的态度应是取之有道, 既要维护生态平衡, 也要强调人类利益, 既不能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也不能肆意贬低人的地位, 自觉树立生存平等, 发展平等的人与自然平等观, 同时还要维护生物多样性, 学会欣赏自然并积极美化自然,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原则, 进而将人们的“人类中心”思想转变为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

2. 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促进自然完美后会获得一种自豪感, 拯救一只动物后又会收获一份幸福、一份愉悦, 而对滥杀动物, 滥砍滥伐等行为则会感到愤怒、内疚。在我们所感受的这些自豪、幸福正是人们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一种生态道德情感, 这种生态道德情感是“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交往行为、方式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人对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 也是人对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4]德育不是仅仅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更是要让人们从情感上对自然做一次内心的体验, 明确自己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上是与生态道德基本原则相符或相违背, 即是善或恶。

“人们懂得在与自然交往之中的是非与善恶, 从而得以对个人及社会行为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 并将这种道德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 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 使得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超越自我和浅近的视野, 从人类世世代代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出发, 从对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5]

3. 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即生态道德交往, 是“人为着自己的生存必然与自然发生关系但保持道德性的活动, 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成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6]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 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使人们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的道德交往行为与其他道德行为一样, 都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样一个发展逻辑, 没有了对自然的正确态度与行为, 人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不会得到积极的改善。因此, 德育工作还有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 利用真实情景的熏陶, 使人们将所学的自然知识与自然现象的真实表现结合起来, 实地考察, 强化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 并通过内心真实的切身体验, 唤起自然道德, 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而采取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的自觉行为。

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发挥

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发挥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出发, 充分挖掘各自的育德优势, 要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 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 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社会的锻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7]首先因为儿童的可塑性大, 家庭教育对于形成儿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观念具有极大的作用, 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其次要利用好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知识教育和生态道德的培养;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构建人文环境。最后运用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广大公民进行全方位的生态教育活动,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舆论工具, 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宣传控制人口增长, 珍惜节约资源,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长远利益的重要意义”。[8]激发广大民众参与生态资源保护的热情和责任心, 转变长期以来与自然对立的态度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2][3]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4]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5]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6]朱家安.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教育探索, 2006 (10) .

[7]朱家安.论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发挥.教育评论, 2006 (4) .

城市生态公园发展及其功能探讨 篇10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 城市生态公园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 以西蒙兹 (O.C.Simonds) 为代表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就提出设计中运用乡土植物群落, 来展现地方景观特色的方法;1910年, 瑞典植物学教授色南德 (Rutger Sernander) 提出根据场地原有的景观形式来设计公园的新风格;20世纪20年代, 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将城市绿地设计成接近自然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这些朴素的生态观念, 开始运用于园林绿化的建设中, 如1925年荷兰在海尔勒姆 (Haarlem) 附近2ha土地上建造了包括树林、池塘、沼泽地、欧石楠丛生荒野、沙丘等的园林。随后, 荷兰、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建立起一些城市生态公园。如建于荷兰阿姆尔维因 (Amstelveen) 的城市公园, 水边一块很宽的地带上交错分布着众多植物组成的不同群落和生境。

20世纪的60~70年代,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人与生物圈计划, 西方“绿色城市”运动也在此兴起, 城市自然保护和生态重建活动开始在各国广泛开展起来。

1975年,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1977年, 英国伦敦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都是将城市废弃地通过生态设计以恢复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伦敦的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对生态公园的发展影响深远。该公园原址是停放货车的场地, 面积只有1Ha, 却通过植物栽培与植被的自然演替创造了多种生境和物种, 并表明小块空地建造生态公园的可行性。随后, 伦敦对生态公园进行了不断探索, 先后在废弃地、城中心建筑密集区等地建造了10余个生态公园。其中最著名的是1985年建成的Calmly Street Natural Park生态公园, 占地共0.9ha, 是在原有的城市垃圾堆场上通过生态恢复建成的, 常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土地环境教育的典范。受到伦敦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影响, 同时期一些类似的城市生态公园在北美和欧洲出现, 如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的Annex生态公园。

以1990年国际生态城市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为标志, 并随着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的发展完善,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掀起了高潮, 生态公园从模式到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基于城市废弃地上运用综合设计的手法把生态、教育、人文、艺术等多个层面有机结合, 以突出城市生态公园的主题与特色。

日本京都的梅小路公园与德国的奥尔公园是集生态保护和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城市生态公园;而美国华盛顿州Renton的水园是生态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水园通过一套人工湿地系统, 利用自然植物进行污水处理, 将水净化的过程用形象艺术的方式展示出来, 体现了独特的美感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和能动性。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城市公园是生态保护与本土文化的相结合的典范。园内有大量文化和环境遗产, 成为一处文化景观地带, 且此园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国立城市公园。

欧洲及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较早, 特别是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人口密集、生态和土地等资源相对紧张, 致使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比较迫切, 所以生态公园的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起步较早, 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熟与完善, 值得借鉴。

2 国内城市生态公园发展概况

早在上古时代, 先人就提出了“三时不害而民和丰年”生态农学思想 (《左传》)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也是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有助于客观上约束对环境的破坏, 或者培养一种善待自然物的心态。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自然美学以及园林艺术的建构理念, 使中国的园林艺术很早就打上了生态的烙印。

然而近现代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研究进入了一段空白区, 直到上个世纪末, 中国在城市快速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刻, 必须选择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通过生态恢复与重建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我国城市生态公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21世纪初出现了一股热潮, 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建成了很多的城市生态公园, 这些城市生态公园或多或少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这期间也出现了比较成功的案例如中山市岐江公园、四川成都活水公园等等。俞孔坚等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废弃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 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多方式的采用, 引发并加强了大众对生态公园建设的思考;四川成都活水公园, 与美国水园一样利用自然湿地植物进行污水净化, 是生态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着力于对工业废弃滩涂的利用, 证实了工业钢渣可以加工为建筑材料, 为造园所利用, 虽然规划并未最终实施, 但对生态公园的建设意义重大。

但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起步较晚, 理论缺乏, 没有可以参考的评价标准, 致使很多建成的生态公园, 只是冠以生态的帽子, 并不具有恢复与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功能。怎样建设生态良好, 集艺术、教育、文化等多个层面想叠合的生态公园需要我们对于成功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和不断的学习与探索。

3 城市生态公园的主要功能

3.1 景观美化功能

碧水蓝天, 绿树成荫, 草长莺飞, 野花满径, 虫鸣鸟唱, 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都是大自然于人们最美好的恩赐。这些美好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慢慢地退去了城里人的视野, 而城市生态公园内模拟再现了自然山林景观, 既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也美化了城市的生活环境, 是城市的一道“亮绿“的风景线, 使人们在休闲之余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之趣。

3.2 生态环保功能

生态是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内涵, 一方面城市生态公园通过生物群落的合理配置, 形成满足各种生物要求的生态位, 以保护与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把自然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生态公园在其运行理念上的生态性, 充分考虑资源的再生与转化能力, 极具环保性, 如通过污水处理后的回水用于园内非生活用水。由于城市生态公园无可比拟的生态性, 也被称为城市的“绿肺”, 无条件地“纳污吐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3 保健休息功能

在绿色环境中, 人的脉膊次数下降, 呼吸平缓, 皮肤温度降低。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 可使人的精神和心里最舒适, 产生良好的生理效率。优美清新、绿色满园、充满生机的城市生态公园往往还使人们休息放松的好去处。

3.4 科普教育功能

大自然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它给予人们的启发是无穷无尽的。生态公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为青少年提供了认识自然生物的良好范本, 并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奥秘的探索与热爱。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生态公园如Camley Street Natural Park生态公园还建立了自然中心, 作为环境教育和自然活动基地和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3.5 服务生产功能

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 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 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因此服务功能是公园本质属性。城市生态公园中大多动植物具有生产功能。如一些动植物或其中的一部分, 可以入药、食用或做工业原料用;另一方面, 由于动植物区域性与唯一性, 增加了游人量, 提高了经济收入, 并使游人得到良好的精神享受, 这亦是一种生产功能。

4 结语

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功能探析 篇11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森林的兴衰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关系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生态服务功能既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1]。由于森林结构以及森林生态功能的多样性,其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保护和经营好森林对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满足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多种需求具有广泛而重要的意义。

1 固土保肥功能的概念及内涵

1.1 固土保肥功能的概念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固土保肥功能,是指森林地被物层和枯落物层截留降雨,降低雨水对土壤表层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侵蚀。同时,使森林根系固定林地土壤,减少土壤肥力的损失,从而达到改善林地土壤结构的作用。

1.2 固土保肥功能的内涵

森林固土保肥功能主要体现在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和改良土壤5个方面。

1.2.1 固土作用

森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大量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森林在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径流泥沙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森林的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对大气降水进行截留,减小了进入林地的雨量和降雨强度,林下形成强壮且成网络的根系,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达到有效的固土作用。

1.2.2 改良土壤和保肥作用

林木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孔隙度和通透性等物理性状,有助于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在养分循环过程中,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归还的主要途径,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营养元素和土壤碳库的积累,提高土壤肥力。

2 国内外森林固土保肥功能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挪威、荷兰、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在不同范围内对土壤保育价值等森林资源价值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部分学者对植被减少及削弱雨水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美国的农业部、林业部等多部门共同提出了WEPP模型。西欧等国家基于侵蚀过程,研究提出了欧洲土壤侵蚀模型。美国学者Smith和Wischmeier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了USLE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2]。Jimenez等学者研究认为,植被变化对土壤入渗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3]。

2.2 国内森林固土保肥功能研究进展

森林植被固土保肥功能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效益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许多学者进一步加深了对森林生态功能的研究。陈玉琪[4]的研究表明,甘肃省“三北防护林”的土壤保育价值达98.09亿元。欧阳志云[5]等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得出了中国森林、草地固土保肥的价值。

国内学者对于侵蚀模数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有:基于野外土壤侵蚀调查及室内人工模拟;利用水库、塘坝的淤积量进行推算;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多元回归方程即WEPP等土壤侵蚀模型。由于我国地形复杂,形成土壤侵蚀的成因差别较大,是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6]。土壤侵蚀带走了大量表层土壤,损失了表层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森林土壤为植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养分,防止营养物质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促进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和碳等的循环[7]。国内学者针对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的影响因子,进行了修正和改进。刘宝元[8]等参照USLE方程,建立了我国的土壤流失CSLE方程。

3 森林固土保肥功能实物量评估

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中,对于固土保肥功能评估采取分别评估固土功能评估和保肥功能评估,其中:

G固土=A(X2-X1) (1)

GN=AN(X2-X1) (2)

GP=AP(X2-X1) (3)

GK=AK(X2-X1) (4)

G固土为林分年固土量,单位为t/a;X1为林地土壤寝室模数,单位为t/(hm2·a);X2为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单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位为t/(hm2·a);GN为减少的氮流失量,单位为t/a;GP为减少的磷流失量,单位为t/a;GK为减少的钾流失量,单位为t/a;N为土壤含氮量,单位为%;P为土壤含磷量,单位为%;K为土壤含钾量,单位为%;A为林分面积,单位为hm2。

4 森林固土保肥功能的研究展望

综合前人学者的研究分析,在今后研究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固土保肥功能实物量评估体系的研究。不同学者在对固土保肥功能实物量进行评估时,由于选取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指标标准的不同,不同学者得到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收集大量数据和基础资料,运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以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估结果。

关于森林固土保肥功能评价的指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有的仅从土壤肥力指标来考虑,有的将所有影响森林植被生长的元素进行分析。不同的指标,其结果有一定的偏差,结论的可比性也较差。森林固土保肥功能状况受林分、群落结构、环境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很难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因此,应从所有影响因子出发,借用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及经验,选择能够反映森林类型实际情况的因子。

参考文献

[1]赵元藩,温庆忠,艾建林.云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林业科学研究,2010,23(2):184-190.

[2]Wischmeier, Smith D.PredictingRainfall Erosion Losses[J].Agricultural Handbook,1978(3):537.

[3]Jimenez C,Tejedor M,MorillasG,et al.Infiltration Rate in Andisols:Effect of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ver[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6,61(3):153-158.

[4]陈玉琪.甘肃省三北防护林森林资源资产评价[J].甘肃林业科技,1997(2):37-41.

[5]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6]杨新.中国土壤侵蚀分区及土壤流失调查[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4):131-136.

[7]刘克锋,刘建斌,贾月慧.土壤、植物营养学与施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8]刘宝元,谢云,张科利.土壤侵蚀预报模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浅析屋顶花园的生态功能 篇12

1 降低能源消耗,响应低碳潮流

全球变暖、能源危机、大气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世人面前,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其恶化程度还将会日益加剧,因此人们普遍倡导“低碳产品”、“低碳生活”、“低碳建筑”等口号来鼓励世人降低能源消耗,遏制恶性循环。屋顶绿化在这方面的效果主要是夏季保冷隔热、冬季保暖隔冷的作用。对于低层建筑物来说,尤其是工业厂房,由于屋顶面积比墙面面积大,在夏季从屋面进入室内空间的热负荷往往占建筑总围护面的70%以上[2]。若把这些屋面进行绿化,不仅屋顶的外表面降温20℃以上,从屋面传入室内的热量减少75%,而且还可使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湿度和温度都有所改善,减少了室内空调、电扇、采暖等电器的数量,达到节约电等其它能源和响应低碳潮流的宗旨。

2 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温度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由于大量沥青道路、铺装广场、建筑的墙体和屋面等硬质所构成的下垫面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能,使气温升高,这种市区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3]。屋顶绿化在缓解这一现象时可以从2个方面发挥效能:一方面是直接效果,即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同时带走一定量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效果;另一方面是间接效果,即通过屋顶绿化的隔热效果使建筑顶层室内的热负荷下降,进而减少制冷空调的数量和空调排放的热量,以此达到缓解热岛现象的目的。

3 有效治理雨水系统,滋润都市躯体

面对城市雨水系统的恶性循环而造成的气候干燥、洪涝灾害、水质下降等现实问题。屋顶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现象,在具体的效应上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雨水的储存效果

这方面主要取决于土壤的保水性能,它的保水量可以用p F水分曲线(其中p F是performance factor的缩写形式,用来表示土壤缝隙保持水分能力的单位)来说明[3]。在普通的建筑屋面上几乎95%的雨水经过落水管流入地下排水管道,而绿化后的屋面约50%的雨水滞留在屋顶上,储存于种植基层和塑料排蓄水盘中,然后再通过水分的直接蒸发及植物的蒸腾作用扩散到大气中去,从而调节屋顶上方空气的湿度[4]。同时削减大量的雨水下泄,缓解城市雨水排放系统的负荷,减少洪水泛滥的发生。

3.2 雨水流出的延迟效果

短时间的集中排水是城市洪涝灾难的主要原因,做过绿化的屋顶每逢降雨时土壤表面滞留的雨水就会逐渐下渗,随后从排水口流出,从而增加了屋面雨水地表径流的时间及降低径流峰值,这就是延迟雨水流出的效果。在日本,山田宏之就是通过利用小型绿化基质对雨水的延迟效果进行研究,在两块基地中基质都是采用厚度为6cm的改良黑土,其中一块是光秃的土表面,另一块是铺有朝鲜草皮,经过对比发现当全部降雨量一半所用的时间这一项与水泥屋面相比,光秃的土壤需时约3min,而铺有朝鲜草皮的土壤则用时约6min[3]。

3.3 雨水的净化效果

雨水不仅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区域水资源补偿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绿化后的屋顶上,大气中的尘埃及其污染物伴随雨水降落下来,在经过土壤的缓冲作用,截留于土壤,从而有效改善附近水域的水质。

4 改善屋顶的物理性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建筑屋顶构造的破坏仅少部分影响源于承重物件,主要原因是在于建筑屋面结构材料的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能引起。由于昼夜、季节有着巨大的温度极值变化引起屋顶构造的膨胀和收缩,这种日复一日的伸缩现象若不加以改善,就会导致屋面材料快速老化、出现裂缝、雨水渗漏、从而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面对以上问题,屋顶绿化可以有效地调节极值的变化范围,抑制屋面裂纹的发生,避免顶面与胸墙结合部位防水层的损伤。另外,屋顶绿化还可以通过土壤的缓冲能发生“中和反应”来调节其中的酸碱性能、遮挡太阳光对屋面直接照射,屏蔽紫外线及电磁波,防止火灾和机械性的破坏,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5 使建筑保温隔热,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

一般的无机隔热材料都是由热阻值和厚度决定其性能,而屋顶绿化却不能以此性能作为评价标准。屋顶绿化常被业界人士看作一种“外部隔热材料”,利用“潜能”效应使向下的热量大部分给土壤加热,真正能够达到结构板的几乎为零。一方面,屋顶绿化在夏季就像一台“自然式的空调”,利用植物吸收阳光的辐射热量、水分的蒸发、基质层的隔离等有效地阻止屋顶表明温度的升高,降低顶层室内温度;另一方面,在冬季就像一个“暖气罩”保护着建筑物,使顶层室内的温度不易外部扩散,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屋顶绿化的保温隔热效果受基质层的厚度、土壤的密度及绿化植物种类的影响,并且温差值与叶片的厚度和面积大小、栽培基质的厚度和含水量成正比。由此可见,如果基质厚度适宜,有充足的蓄水量,适合于种植蒸腾作用旺盛的阔叶植物效果更为显著。

6 增加C O2固化效果,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一方面,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CO2的释放量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自然土地不断地被大量的高楼大厦、街道、广场等硬质铺装吞噬,从而严重破坏了将CO2转化为氧气的植物条件。屋顶绿化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和释放氧气这一机理来达到维护空气中CO2与氧气的平衡的目标,同时屋顶花园中的植物能够固化、降解大气中的烟尘、氮氧化物、重金属元素等有害物质,达到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的目的[4]。

7 增加绿色空间结构,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市区范围的不断扩张,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从而致使不少当地固有物种日趋减少甚至有的物种濒临灭绝。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系统中的新型绿化形式,不仅可以作为生态环境的节点与保持生态廊道的贯通,更是维持市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对昆虫、鸟类等小型动物更是如此。瑞士Wadenswil在2003年应用科技大学的Brenneisen在瑞士巴塞尔17个植被屋面上的调查发现了78种蜘蛛和254种昆虫,其中有11%的甲壳虫和18%的蜘蛛是濒危物种或稀有物种[4]。通过该研究可以得知,良好设计的植被屋面可以成为濒危物种的补偿栖息地。

8 结论

综上所述,屋顶绿化作为园艺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奇葩,被誉为城市环境的“空气过滤器”的美称。屋顶绿化对有效对利用雨水循环系统和减少市区洪水灾难、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增强建筑降温降燥性能等重要的生态意义。屋顶绿化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在今后的城市绿化发展中将会形成一个新兴产业。

摘要:以屋顶绿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屋顶绿化的生态功能。屋顶绿化具有降低能源消耗、缓解“热岛”效应、雨水收集、改善屋顶的物理性能、降温降燥、增加CO2固化效果、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屋顶绿化生态效益明显,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将会成为本世纪的重要产业之一。

关键词:屋顶绿化,热岛效应,物理性能,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骆高远.城市“屋顶花园”对城市气候影响方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7)

[2]李金娜.城市花园与屋顶绿化[J].山西建筑.2002(4)

[3]NIKEIAR C H ITEC TU R E编,胡连荣译.最新屋顶绿化设计、施工与管理实例[R].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地震反演技术下一篇:主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