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2024-09-14

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共12篇)

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篇1

生态危机对德育提出的新课题

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大多局限于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协调方面, 这其中并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 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地扩展, 随之出现的是人口、能源、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性危机。为了解决这种生存危机, 除了要调整科技、经济发展战略, 加深对自然系统全面的科学认识, 还必须要树立一种积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观念, 通过道德观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寻求“自然道德”“生态良心”。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道德观念应反映的现实关系之一, 指出:“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肉体组织的概念。”[1]学校德育必须在生态危机面前扩展其功能领域, 重视其生态性功能的发挥, 培养和塑造具有人与人、人与自然规范的“完善伦理”的下一代, 这是生态危机对德育提出的新课题。

德育生态性功能的表现

1. 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

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 德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起新的人生观、自然观, 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要使人们加深对自然的认识, 顺从自然规律, 取消以往成为自然界主宰的思想, 形成新的生态观, 即充分认识到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规律、有秩序地联系在一起的。“当这种联系各组成部分的规律、秩序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事物运动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2]同时还要“帮助社会群体和个人获得有关环境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情感, 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的动机”, 即认识并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只有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价值和环境问题的危害性, 才能激发人们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良好愿望。”[3]环境价值包括供人类栖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 德育强调环境价值旨在引导人们认识和体验环境对人类的多方面价值, 学会珍惜自然, 热爱自然, 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所以人对自然资源的态度应是取之有道, 既要维护生态平衡, 也要强调人类利益, 既不能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也不能肆意贬低人的地位, 自觉树立生存平等, 发展平等的人与自然平等观, 同时还要维护生物多样性, 学会欣赏自然并积极美化自然,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原则, 进而将人们的“人类中心”思想转变为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

2. 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促进自然完美后会获得一种自豪感, 拯救一只动物后又会收获一份幸福、一份愉悦, 而对滥杀动物, 滥砍滥伐等行为则会感到愤怒、内疚。在我们所感受的这些自豪、幸福正是人们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一种生态道德情感, 这种生态道德情感是“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交往行为、方式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人对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共鸣, 也是人对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4]德育不是仅仅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更是要让人们从情感上对自然做一次内心的体验, 明确自己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上是与生态道德基本原则相符或相违背, 即是善或恶。

“人们懂得在与自然交往之中的是非与善恶, 从而得以对个人及社会行为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 并将这种道德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 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 使得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超越自我和浅近的视野, 从人类世世代代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出发, 从对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5]

3. 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即生态道德交往, 是“人为着自己的生存必然与自然发生关系但保持道德性的活动, 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成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6]德育的生态性功能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 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使人们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的道德交往行为与其他道德行为一样, 都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样一个发展逻辑, 没有了对自然的正确态度与行为, 人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不会得到积极的改善。因此, 德育工作还有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 利用真实情景的熏陶, 使人们将所学的自然知识与自然现象的真实表现结合起来, 实地考察, 强化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 并通过内心真实的切身体验, 唤起自然道德, 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而采取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的自觉行为。

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发挥

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发挥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出发, 充分挖掘各自的育德优势, 要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 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 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社会的锻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7]首先因为儿童的可塑性大, 家庭教育对于形成儿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观念具有极大的作用, 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其次要利用好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知识教育和生态道德的培养;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构建人文环境。最后运用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广大公民进行全方位的生态教育活动,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舆论工具, 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宣传控制人口增长, 珍惜节约资源,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长远利益的重要意义”。[8]激发广大民众参与生态资源保护的热情和责任心, 转变长期以来与自然对立的态度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2][3]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4]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5]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6]朱家安.发挥德育的生态性功能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教育探索, 2006 (10) .

[7]朱家安.论德育生态性功能的发挥.教育评论, 2006 (4) .

[8]周苏娥.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德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5 (6) .

德育的生态性功能 篇2

课堂是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主战场,但课堂教学面临着吸引学生、调动学生、感悟学生的难题。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但学生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主题的深层次引导、升华。我们尝试如何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积极构建德育的生态课堂。

一、以开放的课程理念为引领

“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拓展等方面充分体现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

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勤于研究。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是研究中职生学习的特色、需要,创新教学设计。要研究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努力体现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三贴近”原则,不断满足不同的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敢于创新。创新出既符合自己个性特色、体现自己教学风格,又适应学生年龄特征、专业特点、生活实际、职业发展需要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并有效地组织实施。

在教学评价上,我们要善于激励。及时捕捉肯定学生的亮点;把评价引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中,激发效率,提高能力;以正确的行为判断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平台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是开展生态高效教学的平台。生态高效教学首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其次要创设思考、探究的问题情境。再次要创设新颖、发散的思维情境。第四要创设寓教于乐的活动情境。

①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或用多媒体视频、音乐展现或学生精彩的表演等,来创设真实的、为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

②创设游戏情境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置身于开心的游戏、真实可信的实验情境中,以便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正确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本质认识。

③创设表演情境

适当地创设表演情境,既能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的锻炼,强化学生自我教育。

④创设辩论情境

中职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得到较好的评价。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地创设辩论会等情境,通过对立双方的精彩辩论,课堂气氛会变得异常活跃。同时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等素养,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⑤创设竞赛情境

中职生思维活跃、情绪激进,成功欲望强烈。在德育课上创设竞赛情境,易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你追我赶,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不断尝试成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集体主义责任感,使学生受到现实的集体主义教育。

⑥创设模拟情境

教学中,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把学生推向实际表现的前台,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⑦创设情感情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来自生活中的动情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最能打动学生,也最能教育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特点,利用音乐歌曲、视频片断、影视剧情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感人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学习兴趣,从而升华情感,提高认识。

⑧创设实践情境

当代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专业生产实践、上网查询、采访社会人士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其学生兴趣,还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陶冶情操。再配套一些小调查、小论文等实践性的作业,不但丰富学生的经历,感受验证了课本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观察、收集、分析、取舍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归纳和整理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三、以开放的活动实施为策略

我们积极探索教法、学法创新,大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法、主题辩论会、情景剧表演模拟法庭、时事综述、每日说法等课堂活动,加大师生的互动量,扩大学生的参与率,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内心感悟,增强了德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笔者在江苏省职业学校首届“两课”评比中,大胆运用竞赛法组织教学活动。整节课教学贯穿两大自然组之间的抢答竞赛,以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游戏体验、案例分析、漫画领悟、音乐感悟等互动活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升华学生的情感。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始终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配合教学,效果显着。此节课被评为省示范课,课堂教学视频赢得全国职校“创新杯”德育课程比赛评委专家的好评。#p#分页标题#e#

四、以开放的生态效应为追求

我们认为德育开放性教学所追求的不单单是教师的外在表现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是一种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活动互动共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行为等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效应。

小议德育的经济功能 篇3

关键词:德育 德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建设

一、关于德育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1〕我们今天所讲的德育是适应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德育。它包括五个要素。那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和纪律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000年7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纪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通常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德育的政治功能。除此之外,德育的功能还包括德育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自然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作用。德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以来容易被忽视。其实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多诸如权钱交易、贪污腐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时,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冲击,人们不再笃信和恪守仁、义、礼、智、信等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伦理规范。许多人道德信念被扭曲,缺乏理想和健康的追求。在这种社会的背景下,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几方面

德育参与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或延缓起着导向作用。通过德育使得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从而影响其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其。从微观层面讲,德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从宏观层面讲,德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现代德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德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德育从思想上调节和控制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影响人们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影响着劳动者的主体意识、科技意识、全球观念。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莱兰所讲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那些具有企业家气质的人的能动性。这些人喜欢一个人负责,他们听取别人对工作质量的反映,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功效。他指出,思想意识在提高进取心方面十分重要,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企业家企业家的进取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培养现代人的精神、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制约影响作用”〔2〕德育通过培养劳动主体的这些良好的品德,调动、支配、调节和作用于现代科技成果的生产运用,从而推动科技这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最终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经济效益。

二、德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不单需要法治,同时也需要以德治国。市场经济是指无形的手,它能够调节资源的配置,激励生产者该进生产技术,实现优胜劣汰等优点。但同时它也有盲目性、滞后性、波动性等缺点。如果没有必要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良知、社会规范,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这會导致整个社会的势利主义风气和拜金主义盛行。因此,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这就如同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俭节约之于经济管理等。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我们知道,日本在二战后经济濒临毁灭,但它却能在很短时期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一跃为世界经济大国。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细心研究之后发现,“日本成功的秘密不仅在于有其科学的管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培养了其国民具有良好的劳动道德。二战后日本生产率的增长是美国40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的决策过程注重集体参与,企业组织注重集体价值观”。〔3〕而这种“集体价值观”不正是我们现代道德所提倡的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精神。

三、现代德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人们需要是多方面的,这些需要是需要人做出判断的,良好的道德教育会使个人与社会自觉地对各种需要是否合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过分、过高的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需要,作出理解地抑制。现代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中的,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现代经济精神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4]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少不了现代经济精神的。而德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是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的。

总之,德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在当今社会是越来越突出了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风.论现代德育的经济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7,(3):119-121.

[3]姜海亭.重视德育经济功能的宣传和发挥[J].专题研究,2008,(3):14.

高校宿舍文化的德育功能 篇4

一、宿舍文化的涵义

在大学文化中,宿舍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大学生宿舍里,大学生共同学习,一起娱乐,互相交流信息,共同成长进步。宿舍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着宿舍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共同维护着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共同创造了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有利的环境。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共同组成了宿舍文化。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构成表层文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组成了深层文化。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相互关联,深层文化可以通过表层文化体现出来。

1. 宿舍的物质文化。

这种文化就是指学生宿舍的物质环境,涵盖了宿舍各种用品的摆放、室内物质设施的布置等。这种学生的物质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的陈列,而且体现了大学生的生活情趣,表达了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展现了大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

2. 宿舍的行为文化。

此种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控制这些关系的规章体系。宿舍的每个成员都遵守着学校制定的关于宿舍管理的各种制度规范,这样大家就达成了比较统一的行为方式,无形中维系了共同的文化观念。高校积极建设良好的宿舍行为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

3. 宿舍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在法令、行政、道德层面建立起来的,是与宿舍价值观念、管理观念相适应的宿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道德约束等规章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宿舍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包括宿舍的规章制度、规范条例及宿舍成员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4. 宿舍的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是指宿舍里各个成员的思想、精神、意识。涵盖了成员的认知能力、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及思想观念等等。此文化是宿舍文化的内在的和最本质的东西,对宿舍成员的作用和影响也最为深远。

二、宿舍文化的功能

1. 宿舍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功能。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观念意识还未完全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宿舍里,大学生的观念被宿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宿舍文化的氛围及环境都会对大学生的观念产生导向作用。宿舍成员要充分尊重集体的利益诉求,协调好自己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不能一意孤行,不顾集体利益,只看自己的利益。如果只顾一己私利,只会让自己受到集体的排斥,即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也产生不了很强的愉悦感。宿舍成员集体营造的价值观、行为观深刻影响着个体成员的意识行为。所以,宿舍文化强有力地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2. 宿舍文化具有规范、约束功能。

宿舍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有着广泛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这种规范既是硬性的制度约束,但更是一种软约束。宿舍的明文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宿舍的良好秩序得到维护,客观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宿舍文化通过软约束,从另一面规范着学生的群体价值观和约束着群体行为,熏陶着学生。置身于颇具文化氛围的宿舍中,会造成一种使个体行为从众的心理压力和动力,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规范和约束。

3. 宿舍文化具有凝聚与协调功能。

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比较集中的场所,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自理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组织纪律和集体意识较差。但在宿舍这个大环境下,家庭观念必须转变为集体观念,用集体主义的观念把宿舍成员团结在一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其凝聚力。宿舍文化所包含的被全体宿舍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理想、目标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把宿舍成员紧密联系起来,易于相互沟通,并能协调宿舍内各成员间的关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使宿舍成员间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

4. 宿舍文化具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功能。

在宿舍里,大学生可以与同学倾诉自己的痛苦,排解自己的苦闷,分享自己的快乐,使得自己的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放松,让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一般场所不能表现的思想、行为、心理都可在此一露无遗。学生生活的紧张、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思想认识中的某些疑点,在宿舍中均可得以放松、解脱乃至超越,使身体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

5. 宿舍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篮球运动德育功能的探究 篇5

篮球运动德育功能的探究

德育教育中直接的思想品德讲授、劝导是有必要的,但仅仅只有一味地思想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这容易流于枯燥,甚至会让部分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垂听老师的教诲,有些同学听到老师的上一句,基本知道下一句老师要怎么说,所以打心理不是在接受教育,而是在揣测老师的语言,这样的教育效果也可想而知,真所谓“言者谆谆,听者渺渺”。

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永远是中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果单靠学校组织的活动,又不能把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因为每个班从班级荣誉出发,总是挑选一些好的同学去参加学校活动,一般同学参加的机会就少多了,那实际上一般同学的日常生活是缺乏有组织的活动的,活动教育对一般同学而言可能是一个盲点。

篮球运动是校园最普及的活动项目之一,它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能够有效地培养人们的勇敢、顽强、果断、机警等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它能够以自身的特点克服实践的不足,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如果运用得当,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投篮比赛,强化心理承受力

(1)21分投篮比赛法

比赛队员先站在发球线上投篮,在罚球线上投中得五分,若球落地反弹后接球继续投篮投中得三分,而后球不经落地接住投中篮得两分。累计得分二十一分为赢。若一次性投中五分、三分、两分则为满堂红,可以奖励再投一次。违犯规则的不计分。

(2)投赛升级比赛

以球篮中心到地面的投映点为圆心,以此圆心到罚球线的距离为半径画两个半圆弦线,构成投篮升级比赛区线。在弦线上画A、B、C、D、E五个标志点,分别使投篮构成0°、60°、90°、120°、180°的角,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逐一投完五个点,先投完的队为胜。

举行以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考试失误,学习成绩不理想,在人际交往中听到一些闲言碎语,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等,在心理压力场前成了生活的弱者。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不敢面对挑战,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不敢单独跟老师谈话,不敢独自承担任务。在平时的生活中,总表现为逃避退缩,学校组织的活动,他们也以各种理由不参加。久而久之,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他们选择逃避,或者很容易被困难就击倒,灰心丧气,从此一蹶不振。

投篮比赛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上活动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单个进行。不受人数限制,不受场地限制,容易操作。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人人都能参加。在比赛中,面对同伴的观看,甚至是其他人善意的起哄,内心自然有些紧张,所以很多看上去简单的动作却无法完成,明明能投进去,手上动作稍微偏差一点就无法投进。这项运动需要内心非常平静、放松,注意力集中,这样手上的肌肉才会舒展,球出手就会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和力度飞行,否则就无法处理好小小的篮球。如果第一个没投进,后面一个的压力会加大,就需要更强的承受力。当然,投进去后成功的愉悦也是无可形容的,每投进一个,信心就增强一倍。

投篮比赛很明确地告诉同学们:成功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需要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

二、合作运球,培养团队意识

(1)运球投篮接力比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这种方法要求多位同学参加。将所有同学按人数均匀分为两组,其中一位同学从底线上开始运球,到对面篮筐上篮,投中后才返回投另一个篮筐,投中后交给下一个同学,下一位同学接着完成相同的动作,看哪一组先完成。

(2)头顶球接力跑比赛

比赛要求队员两个一组,两名队员对面站立,身体微侧,用头顶一个篮球,然后从球场底线起跑,到另一端交给另外一组同学,另外一组同学以同样的方法顶着篮球跑回这一端,先到者为胜。如果中途球落地,必须从落地的地方重新开始。

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地位是无人能比,他们的自我意识很浓,不注重团队精神。表现在生活中则是不太愿意主动与其他人交往,不理会别人的困难,我行我素,对集体的事情也不太热心。这样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势必如同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也体会不到集体的温暖,更谈不上对集体的依赖。

运球接力比赛,单靠一个学生的能力是不能完成得很好的,一个同学的速度好一些,可能只是一次快一些,其他同学慢下来,这个团队还是难以取胜。特别是头顶球接力跑比赛,一个人的动作、速度要受另一个同学的影响,如果一个太快,另一个太慢,球很有可能就会落地,那样花的时间将会更多。要很好地完成这两项活动,必须要有团队意识,团队中的成员就得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每一个成员都必须认同这一个团队,不管这个团队的实力是强还是弱,团队中的每一员都必须认定我们的团队是最优秀的,我们能做到最优秀,如果有人在比赛没开始就认为所在团队会输,这种想法自然会影响到团队的发挥,特别是当团队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放弃,势必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情绪,更会影响团队的成绩。

其次,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积极主动,大家都主动一些,为团队多出一些力,整个团队的战斗力才会强大。有时候,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团队,大家精诚合作,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众志成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鼓励。只有相互沟通的团队才是一支有活力的团队,因为在比赛或竞争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单个个体无法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了其他成员的提醒帮助,或许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相互的鼓励更可以使队员长期充满着信心。

三、组织比赛,训练意志品质

(1)半场“三对三”或“二对二”对抗赛 在半场内,三个同学与三个同学之间或两个同学与两个同学之间进行对抗赛,看哪组同学先投中五个球。输的一组下,另一组同学上场与赢的一组继续比赛。

(2)组织“一枝花”或“两枝花”全场比赛 要求参赛队由三男两女或四男一女组合参加,其它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同样输的一组下场,组织另外一组同学与赢的一组继续比赛。

意志品质是个体意志行为中稳定的各种具体的品质特点,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由于中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入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已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若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质,影响着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影响着他们成才。

篮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入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通过努力、再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最后的胜利。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通过篮球活动可以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尝试,当然,篮球活动的德育功能绝对不是单一的,比如“三对三”或“二对二”的比赛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合作运球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果进行全场的篮球比赛,那更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篮球活动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它还可以与其他的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比如拍球跳绳、用乒乓球拍打篮球等。

总之,篮球活动可以很好地成为德育教育中的一种活动,它能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也能给德育教育带来更多的快乐。只要我们运用适当,它必然会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精彩。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龙湾区德育案例与论文

论文题目:篮球活动德育功能的探究 学校名称:温 州 市

龙 湾 中 学

作者姓名:

浅谈“永字八法”的德育功能 篇6

关 键 词永字八法;书法教育;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41-02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基础。自古以来,每位学习中国书法的人,启蒙阶段必学“永字八法”,因为“永”字概括了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不仅便于初学者理解,而且在笔法、笔势、笔意上都能给人带来很多启示,因此历来被书法爱好者视为一种入门的好方法。 “永字八法”作为书法教育的精华,更具有其独特的德育功能和教育魅力。

一、一撇一捺,启迪做人道理

初学“永”字八法,举凡侧(点)、勒(横)、努(直)、趯(竖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等八种笔法,能使学生安静下来,培养静定功夫,提升专注力。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书法必须临帖,临帖不仅可以使人学会欣赏,锻炼观察分析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且可以让人懂得做人要有知法度、守规矩、戒狂妄、戒浮躁、谦恭、谨慎的态度。

在临摹过程中,习者经过摹帖、对临、背临、意临,掌握书法基本规律,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悟出“天道酬勤”的深刻哲理。能够从书法的摹写过程中领会阴阳互济、虚实相生、对立统一、运动发展等辩证观点,正确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看待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学校里每年的新生入学开笔礼,也都是孩子们入学启蒙的第一课。每到那时,在学校文笔塔下,试墨台前,我们就以一撇一捺结体的“人”字书写方法,象征性地让学生在试墨台上学习写“人”字。此一仪式沿袭多年,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目的就是启迪学生做人道理,要求“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二、横平竖直,体验艺术真谛

学习“永字八法”,从正确执笔开始,到用笔形态特征,从字形结构到字形的变化,再到章法整体美;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学习,进而自己创作,书法教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欣赏美,而且是创造美。书法强调阴阳对立统一,两极协调中和,因此讲求藏露、方圆、中侧、纵收、疾涩、提按、映带、疏密、黑白等等。这些既是书法的哲学原则,也是做人做事的艺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执其两端而取其中;讲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强调做人要厚重诚实、宁静致远;处事要思考全面,处理好各种关系。这在书法艺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在《横的笔法》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要逆锋起笔,缓去急回,收锋内藏,取上斜之势,低处学会逆势发力,高处懂得顺势收敛,成功就会一步步走来;二是强调横要平竖要直,所谓横要平是以通过横划书写时左轻右重、左低右高达到笔划重心的平衡,而不是笔划书写水平,揭示两极协调中和的美学原理;三是要求起笔、行笔、收笔过程需完整,借喻有始有终的做人做事艺术等等。

书法艺术是个性化的产物,“永”字的楷、行、隶、草书形态各异,而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书体、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同一书体由不同的人来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书法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在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若能大胆探索创新,大胆尝试体验,就能超越自我,超越前人,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在一次经典诵读活动中,表演的同学将经典文化以诵读与书法结合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随着诵读的进行,表演的同学用大笔书写出“龙”字,可谓震撼全场。又如学校舞蹈队表演的《水墨书韵》,也是音乐舞蹈与书法艺术融合的成功案例,是书法教育跨越学科界限的德育创新。

三、重品求格,感悟人生价值

“永字八法”的发明过程就是书圣王羲之刻苦学习的历程。秃笔成坟、洗墨成池也是绝佳的励志故事。

在学习“永字八法”过程中,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历代书法家的一些事迹,学生可以得到人格、人品的熏陶。书品如人品,书格如人格。“人重于书,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好的书法,首先是人格魅力的表现,其次才是作品本身的美。只是字写得好算不上书法家,因此凡是流芳于世并被后人称道的书法家,大都具有高尚气节、壮伟人格和美好德操,他们的书法作品和他们的人品、人格,同时被人民喜爱、肯定和颂扬。

笔者在教学中坚持首推学书当学颜。颜体楷书创始人颜真卿立朝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秉义直谏。其书法也雄厚端严,奇伟秀拔。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桧字也很好,但没有人喜欢和赞扬他的字。其书其人一同遭到后人唾弃。岳飞的《满江红》很多人学习传抄,因为字确实好,同时也因为他是民族英雄。近现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提倡“藏书于民”,为人作书不计酬劳。启功先生品格高尚,其人其书,都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等。学生在学习书法中,自觉以这些书法家的字为学书楷模,又以他们的人格为做人榜样,学习和发扬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高贵气节。

每年春节,学校都会组织到社区挥春送福,并得到全体书法社团成员的热烈响应,筹集到经费后他们又全部捐助扶贫。这种社会体验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判断是非、辨别美丑、区分善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感悟到人生价值。

四、运笔养心,滋润生命情怀

学习“永字八法”要求坐姿、立姿、执笔、运笔、呼吸、意念皆与练习太极内功相近。康有为就说:“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然沉劲,若饥鹰侧攫之势。”说明了书法之力的用力法则。若是坐姿书法,上身端正,虚领顶劲,头、肩、胸微向前倾,双腿自然分开,双脚稳实着地,力由腰脊而至肩、肘、腕、指;若是立姿书法,则更像气功和内家中的站桩功。这样的力,必然是全身松活,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协调配合之力。运用得当,就能使经脉气血畅通,精气神饱满完足。

书写心态是书法大成的关键所在。心态平衡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因为学书本身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一个培养持久耐力和积极向上精神、培养高尚品质和高强素质的过程。无可置疑地,它们是影响身心健康的核心因素。

为此,学校在创建书法教育特色的过程中,以“永字八法”结合太极拳意创编了一套书法太极操。五指为笔,出掌露锋,踢腿为钩,凌空挥毫,成为每天师生体育大课间的必修功课,既健身又彰显特色,深受师生欢迎,成为学校特色教育文化展示的窗口。更主要的是,其过程孕育着幸福生活,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情怀。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沧联小学

广东广州 5173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7

一、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品德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充当着良好的中介作用。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予人的教育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道德上得到提升。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学会感恩,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辅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深厚。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他的课表中——礼、乐、射、御、书、数,音乐被列为第二位,这更说明了孔子对音乐的德育功能的重视。我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贺渌汀也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就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音乐与德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仅仅以歌唱而歌唱,而是以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政治色彩的歌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二、把握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多歌曲以鲜明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歌词去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做人。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只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这首歌优雅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词韵,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在高一《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这一节里,我们可以把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讲述聂耳、冼星海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唤醒民众奋起反抗,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创作了威武激昂,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并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实,使学生在乐曲中感受到歌曲的形象和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同仇敌忾,振兴中华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就是音乐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把美育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乐曲中获得思想教育。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节中,古曲《流水》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乐曲中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和蕴含丰富的历史审美意识高尚品德。

三、注重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处不在。教师除了音乐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组织“红歌”比赛,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将校园的文化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唱响和谐校园。还可以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舞动青春,增进同学们之间友谊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歌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橱窗、板报、、课外兴趣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名言小故事等。特别是音乐家名言的适时引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信心和决心,形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高校体育的德育功能探析 篇8

一、点燃激情, 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催化功能

1896年4月, 当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熊熊燃起之时, 体育就注定了与激情和凝聚力的不解之缘。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体育已远远超越了强身健体的范畴, 成为了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在摆脱“东亚病夫”、迅速崛起、实现现代化强国之路的过程中, 体育作为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种媒介, 以它特有的魅力, 发挥了激发热情、凝聚人心的强大功能。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求实创新、快乐健康为内涵的体育精神催化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场所, 集聚了这个时代的精英。同时, 大学又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地方, 思想的碰撞促进文化的碰撞, 在文化的碰撞中促进文化的选择。从价值论的角度看, 大学还是一个特殊的价值系统, 它承载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创造一种物的价值, 而是要创造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 而且使这些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之中, 并通过他们的价值追求去创造社会的价值、国家的价值和民族的价值。因此, 体育在大学中就承载了传递文化、激发热情、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首先, 要围绕自身学校的校训打造自己学校特有的大学体育文化, 通过各种体育细胞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 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如, “同舟共济”这一同济大学百年校训就成为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各类体育活动的精神, 无论是运动会、各类比赛, 还是晨跑、课外活动, 集体主义、团结协作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其次, 要充分利用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载体, 抓住时机,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践证明, 在“奥运年”、“世界杯年”、“大运年”因势利导地点燃和催化学生的激情, 以体育为媒介开展各类德育活动, 所产生的凝聚力和效果将会长远地蕴涵在学校的方方面面。第三, 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德育主题鲜明的体育活动, 教师、学生、师生的体育活动围绕学校发展、建设的中心, 按不同的时段科学规划。如:教师节的“同舟共济”———教师户外拓展活动、感恩节的“同舟共济”———师生爱心接力活动等, 不仅为师生提供了精彩的体育大餐, 更成为了增强全校师生凝聚力的催化剂。

二、锻造品格,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功能

体育不仅能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而且在锻造品格,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具体的体育环境中, 参与者在改善体力和获得技能的同时, 通过对自己的优缺点、灵性的展现, 再经过教师的指导、规范和同伴们的赞许、提醒, 促使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尤其把中华体育精神日渐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健身、娱乐之中, 将促进其个性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并成为永久的精神支柱之一, 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高校体育的主体是大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 喜爱体育运动, 因此, 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德等在体育活动中都能最充分地表露出来, 所以, 高校, 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功能, 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体育中的品格锻造是通过体育运动实现的, 要在教师有意识地提示、诱导、要求等教育下, 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实施这个过程, 采用“21天效应”研究成果将会达到较好的效果。行为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形成一个新习惯或纠正一个不良习惯至少需要坚持21天, 即某一行为重复强化训练21天, 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故称之为“21天效应’。大学的体育教育可针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实际情况, 围绕校风校纪建设, 运用“21天效应”提高大学生的素养, 实施“21天工程”, 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以某个体育项目为载体, 科学安排, 循序渐进, 重点强化训练, 并将每项习惯训练延长至105天, 即5个“21天”。第一个“21天”为刻意不自然阶段、第二个“21天”为强化阶段、第三、四个“21天”为巩固阶段、第五个“21天”为稳定阶段。当前一项训练进入巩固阶段时, 再开始下一项的训练。如大学生晨跑活动, 教师通过自身的榜样、灵活的形式、趣味的安排向学生展示这一体育项目的魅力, 再辅之于恰当的纪律约束和成绩激励, 坚持实施5个“21天”后, 不仅能培养学生晨跑锻炼的生活习惯, 更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良好品格。

三、陶冶情操,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 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健康、与时俱进的优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成才追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重视文化环境等特点和功能。体育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既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又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同时对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 培养在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 它可以内化为高校师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意志,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精神中强烈的爱国精神、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和科学的求实创新精神有助于吸引并凝聚师生爱国爱校, 创造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 使各集体之间、同学之间能公平竞争、友好共处, 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在导向、教育、规范约束、辐射等方面, 具有其特定和有效的肋推功能。大学通过加强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举办体育文化节等途径, 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 可以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体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开展大学校园体育文化。

发挥体育对校园文化的助推功能, 就要以体育为载体, 从理想与人格的养成、集体主义导向、竞争意识的提高、个性的完美与发展、美的鉴赏与追求等方面入手, 统筹规划, 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 在理论与实践上深化大学体育的改革, 使其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趋完善和优化。第二, 培养学生自觉的体育意识, 形成体育的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 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能够稳固, 真正把体育视为其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第三, 充分发挥教师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 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开拓性和创造性。第四, 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使《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都落到实处, 促使学校体育风气的形成。

四、倡导理念, 社会文明建设的服务功能

在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体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 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 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与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其次, 体育以它特有的魅力为社会成员广泛认同和喜爱, 其发展的活力、影响力及作用力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再次, 体育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特殊社会文化活动, 它所构建的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标准, 得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认同。体育不仅仅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工具, 它倡导和引领着和平、进步、团结、公平、拼搏、和谐的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念。因此, 体育 (尤其是高校体育) 在服务社会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 又是传播体育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堡垒, 对社会 (特别是高校所在地区) 的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首先,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这是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的根本。高校体育要给学生传授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运动专项特长, 培养他们较高的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以先进科学的理念和技能服务于社会。第二, 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磨炼意志, 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更要教会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提高社会适应性。将自然属性为主的人培养成以社会属性为主, 兼容自然属性的人是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三, 随着高校教育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 高校体育也要发挥其特定优势, 即在立足发挥学校体育功能的同时, 要不同程度地兼顾社会的需求, 凸显出高校体育诸要素的社会化。如高校体育系统中的师资、场馆器材、学生、体育活动本身等, 要主动地接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第四, 要突出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宣传与感召。充分利用高校宽裕的体育场地、完善的体育设施、丰富的体育项目及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欢声笑语的亮丽风景, 向社会展示高校体育的风采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以良好的形象和富有吸引力的场景加强向社会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邀请, 为城市甚至整个城市的周边带来一片生机, 成为所在地区最为生机勃勃的场所。通过主动地对当地全民健身等方面施加影响, 突显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包括引领文化) 、全民健身等诸多的社会功能。第五, 社区是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最好的桥梁与纽带。高校师生带着健身知识与技能下社区, 传播先进科学的理念, 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开展科学辅导, 体现了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直接参与和促进。同时, 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自身文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将通过学生与社区的接触, 与社区健身活动的有机融合等多种形式, 对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乃至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 他们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习惯, 会随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 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 引领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德华.21世纪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教育价值[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6, (10) .

[2]周爱光, 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4, (25) .

[3]王向东.体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 2004, (9) .

[4]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5]燕成.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再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6) .

浅谈职高语文的德育功能 篇9

一、培养品格、完善人格

大部分职高生由于学习基础差, 成绩普遍不好, 自控能力不足, 自觉意识不强;学生人格意识呈现功利化、现实化趋势;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自律性差, 崇尚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弱化。职高语文课本中针对学生的现状, 选择了许多优秀篇目供学生阅读与欣赏, 以达到完善人格、净化心灵的目的。比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学生可以从文章脉络和作者的情感角度, 深刻体会到老舍母亲坚韧、善良、宽容、勤俭、好客的优良品质, 学会正确做人行事。又比如《汉堡港的变奏》一文, 通过对战斗集体和聪慧群众的描写, 衬托出了船长贝汉廷的胆识、才干, 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以及实干精神。学生可以从中增强责任与义务意识, 树立乐观向上、踏实、敬业的人生态度, 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进而促进学生能正确面对社会分工, 在今后工作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为企业、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

二、陶冶性情、坚定信心

踏入职高大门的学生大多经历了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失败, 他们意志上消沉, 思想上脆弱, 对学习和生活丧失了兴趣, 对美的事物也失去了感知的热情和能力, 对身边的一切不想再去投入, 于是选择了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而语文学科正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 可以让学生领略无穷的乐趣。通过一些美好的人物事景, 让他们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唤醒对美的追求, 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比如《我很重要》这篇课文,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独一无二,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珍视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启发学生热爱生活, 别轻易贬责自己, 树立生活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可以让学生明白, 自己并不是被遗忘的小草, 而是一方独特的风景, 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再比如通过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 学生可以感受到美丽不仅表现在容颜, 更重要的是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三、增强责任意识、树立雄心大志

培养学生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乐于奉献、造福社会的责任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是新形势下对职高人文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语文教学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学习了《我眼里的海尔和张瑞敏》, 可以领悟执著坚守的职业精髓, 树立敬业与乐业、个人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职业理念, 并通过引申教育, 激发学生“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技、践报国之行”的热情。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德育功能 篇10

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该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都是笔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涵

目前, 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缺少正确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很多人机械地认为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就是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 显然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纳入到学校原有的综合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由此可见,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似乎可以被认为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社区教育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 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 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 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据此, 社区教育的称谓好像又更加合乎该活动的本意所在。但在我国社区教育已被重新定位以社会全体成员为主体开展的社区教育, 它包括的方面很广, 不仅仅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

综上分析,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可以理解为以“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的活动方式来探究“社区教育”方向提供的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 就是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中得到的活动经验和活动技能, 自主探究解决社区相关问题的教育活动。例如, 我校和虹桥社区合作开展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新村里的铁皮棚》, 该活动就是以解决社区铁皮棚泛滥、严重破环社区环境为目的开展的, 儿童经历了从问题产生、探讨、解决的整个过程,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民意调查、实际测量占地面积等途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由此可见, 理想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该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区教育”双方面的特征, 孩子们确确实实以提高社区住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参与活动, 不断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二、“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社区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儿童主动性产生的。选择内容时, 应该体现学校和所在社区的特色, 并且善于引导儿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分析和把握学校特质为前提, 以大力实践学校德育核心理念———“无痕德育”为目标, 选择以“公民教育”为重点的活动内容, 组织引导儿童以“小公民”的身份参与活动,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民主生活、锻炼实践能力……下面结合今年暑假活动内容谈谈具体做法:

(一) 做“热心”小公民的角色体验

为了让儿童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做一个关注社会的“热心”小公民, 我们积极指导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寻找岗位、扮演角色, 在实践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养成品质、掌握本领。例如组织学生前往消防特勤中队开展“我是小小消防员”体验活动;与结对社区合作开展“我是小气象预报员”活动, 组织孩子们参观气象局, 了解了相关的气象预报知识, 借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努力开展学校的小气象站活动, 并计划在社区通报天气预报。

(二) 做“现代”小公民的实践活动

为了促进儿童成长为一名“现代”小公民, 我们非常重视引导儿童关注时事、紧跟时事, 以时事为大背景开展面向社区倡导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 如与虹东社区居民合作开展了“全民健身知识PK赛”;与虹桥公园社区合作开展了“左撇子”运动会等。

(三) 做“勤劳”小公民的服务活动

为了落实公民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 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到服务家园的活动中。如高年级同学争当小小交通协管员。孩子们还手持创文明宣传标语对社区内临街的店铺进行宣传。

(四) 做“好学”小公民的教育活动

由社区五老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志愿辅导员, 利用节假日开展诵读、讲座、辅导班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 帮助孩子们体验社会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如与虹东社区合作, 请派出所警官为学生做了主题为“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家住虹桥社区附近的学生聆听“孙爷爷”谈心室校外辅导站举办的“爱我家乡———文明南通”报告会。

(五) 做“幸福”小公民的亲子活动

为了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 增进理解, 消除隔阂, 由班主任通过电话耐心引导、诚挚邀请, 力求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共度幸福生活!如与虹桥社区合作开展了“亲子共乐老游戏、益智怡情两代人”活动;与光明社区合作开展了“叶脉书签”亲子制作和读书活动, 活动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感动。

三、“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为了杜绝出现仅仅是为了留下照片、被媒体报道等面子性、任务型活动, 我们应当坚定地认为活动面向的是儿童, 儿童应成为活动的主体, 活动方案的设计应当是落实儿童主体性的根本途径。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关注到儿童, 让儿童参与社区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 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对于儿童来说, 就是以小主人的身份开展活动, 而不仅仅是参与者、接受者的被动角色, 下面以“左撇子运动会”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 关注由儿童发现的社区问题

8月13日为国际左撇子日, “左撇子”在学校和社区都有存在, 他们是不是正遭受着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不是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理解……作为“小公民”应该做些什么?三 (2) 班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此类现象并向我们提出建议成立“左撇子”沙龙, 旨在改变身边人对“左撇子”的误解。学校德育处在和虹桥社区商量后, 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公民道德教育契机, 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良好选题。于是, 我们和虹桥社区成立了“左撇子”沙龙, “左撇子运动会”就是该沙龙的首次活动。

(二) 采用由儿童探究的活动方式

“左撇子运动会”活动参加对象为三年级家住虹桥社区范围内的学生,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分成5个小组, 由学生推选出小组长和沙龙主持人, 活动方式紧扣“由儿童探究”, 引发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验和感受, 过程如下:

1. 调查汇报

了解社会上对左撇子的片面看法、左撇子的生存心理压力、左撇子生活中的尴尬遭遇等现实情况, 形成调查书面材料。

2. 交流感受。

3. 左手比拼:左手夹豆、左手穿针、左手剪纸、左手写字、左手拍球、左手托球接力。

4. 评选单项奖和集体奖, 宣布比赛结果。

(三) 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

活动中, 应当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 积极引导儿童展开讨论和交流, 从而深化活动效果。上述活动中, 小主持人在活动结束部分提出以下问题:

1. 在惯用一只手的情况下, 用另一只手比赛有什么感受?

2.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家长逼迫孩子改变使用左手习惯有什么看法?

3. 对于惯用右手的人群来说, 锻炼左手是否有必要?

4. 你对下一次沙龙活动主题有什么建议?

四、“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效果的反思

我们从外界反馈和自我反思两个方面着手努力, 以达到“回头看”的目的。下面同样以“左撇子运动会”社区实践活动为例, 谈谈笔者在反思中的实践经验。

(一) 活动达到目标了吗?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展露了“小公民”的行动风采, 达到预期目标。活动中, 孩子们能关注学校里和社区中的“左撇子”人群, 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调查方法, 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能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 以“小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社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民道德标准。活动结束时能通过积极反思, 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断增强对“左撇子”人群的理解和支持, 并努力改变周边人群的片面看法, 形成公正对待惯用“左手”和惯用“右手”的平等态度, 消除了歧视行为。

(二) 活动中有哪些生成性的精彩之处?

在左手比拼环节, 我们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在大家都习惯用右手的情况下, 要求选手们使用左手来完成各个项目的比赛。活动中, 孩子们热情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 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好一番左手能力大战!有趣的体验让孩子感到新奇, 更对惯用左手的人给予了理解。孩子们也渐渐明白, 既然有习惯用右手的, 也有喜欢用左手的, 左右手各司其职, 有助于开发大脑。有同学感叹道:“我们班有个同学一直习惯用左手写字, 老师总纠正她要用右手写, 看来想一下子改变习惯很困难。今天让我用左手写字, 做起来真不容易。”活动虽然短暂, 但深深地影响了这群孩子, 有的孩子就约好锻炼一段时间再比, 有的孩子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对“左撇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活动还取得了难得的社会反响, 被《人民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三) 活动能给儿童留下什么?

浅谈中职语文的德育功能 篇11

关键:中职语文;德育功能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中职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社会培育出一批有一批优秀人才。其中,中职语文一直在发挥着巨大的德育功能,让更多的中职学子拥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价值趋向以极高尚的情操与品行。作为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发现、挖掘其中的德育功能,以便更好的教育学生。

1.重点突出,培养学生优秀的爱国主义热情

中职语文课本中的课程,均为国内专家、学者的精心选择,不仅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更承载着我国五千年古国的灿烂文化,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还是明清时期的小说,纷纷表达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作者内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通过对雨中泰山景象的描绘,彰显出了作者内心中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则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表达出作者内心中对祖国文化传承的赞美;此外,《阿房宫》、《龙须沟》、《祥林嫂》等等,纷纷以旧社会的黑暗势力为题材,彰显出了新旧势力的对比与斗争,以巨大的悲剧情怀感染者读者,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新中国的情怀。这些文章的编排都非常的恰当、非常到位,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在课文中心思想的指引下,内心中燃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新中国美好的向往之情。

2.以人为本,增强学生明辨是非之道德情操

现在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基本上为90后、00后,可谓小皇帝一族,大部分都是在温室中成长出来的花朵,没有吃苦耐劳的耐心,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基于中职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就加入了一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正确的做人。例如在《我为什么而活》一文中,以优美的语言告诉大家,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价值的,这种价值体现不仅仅在于自己,更在于自己的亲人好友以及社会之上。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己,并不断的让自己在学习、工作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更加有意义。在《人格是最高的学问》、《人生的境界》等文中,同样向学生们展示了德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良好的德行不仅能够帮助人获取他人的信任,更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资本。以此教诲学生,学会明辨是非,保持高尚的德行,才能做一个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3.强化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文字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中职语文中所有的篇章都较为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依托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感,进而引领学生努力学习,实现自我价值,更好的回报社会。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一文,精心为学生们刻画了李冰父子的高尚的为官之道——“为民造福”,通过描写李冰父子坚韧执着的工作精神,为民造福的高远梦想,展示出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与政治精神,给与学生们思想上极大的震撼。在《依奇克里克》一文中,作者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不畏艰险的勇气,奋战的石油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无比辉煌的业绩,为人类产出更多优质的石油。这些课文,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人生价值的重要性,更能让学生在这些课文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克服困难,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学习中,并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4.全面覆盖,强化爱国主义道德情操

我们是一个整体,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学生在家庭中可能或多或少的处于中心地位,较少考虑别人、集体、国家利益。因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教育。中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章都传达着爱国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不管是《廉頗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不畏使命,跟敌人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祖国的利益,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还是《苏武牧羊》中的苏武在敌国为了生存,牧羊十五年,也不曾投降,最终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亦或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中,林则徐的正气凛然,将鸦片在虎门全部销毁,义正言辞的告诉侵略者,中国人禁烟的决心……以上课文均精心塑造了一个个民族英雄,在危机关头,不屈服、不退缩,始终以民族大义为中心,坚决的捍卫着祖国的尊严与利益,这种高尚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值得我们每一位学生认真的学习。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正好可以借课文中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这种情愫,让学生在前辈的足迹中,培养其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些的爱国主义思想。

5、结语:

中职语文中的德育功能非常的完善,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好的利用语文课本,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余福姑.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0):22-24.

[2]靳彩萍.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10)35-37:.

例谈校园足球的德育功能 篇12

笔者学校成立了四支足球队,男甲(小学高年级男生),女甲(小学高年级女生),男乙(小学低年级男生),女乙(小学低年级女生),聘请了两名专业教练常年训练。一天两次练习,分别安排在每天早晨的6:30~7:30,中午的12:30~13:30。

学校班班有球队,月月有球赛。班足球队由班主任出任领队,体育教师担任教练,利用课余时间,下午放学后自发到足球场组织训练。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校组织小学高年级的足球班级联赛,小学低年级的足球单项运球绕杆和踢远球比赛。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学校组织小学低年级的班际足球联赛,小学高年级的足球单项颠球和罚点球比赛,这样的安排有效保证了学校月月有球赛。

有人曾做过统计,11人制足球比赛,大部分队员奔跑距离不下万米,尽管小学校园足球采取了五人制足球比赛,但一场比赛下来,大部分队员的奔跑距离都在4000米以上。赛场上,因为碰撞造成的伤痛也会经常光顾他们,带伤上阵并不少见。此时的绿茵场上,学生们没有了平日里的娇气和懦弱,相反,自始至终展示的是坚持和顽强。下雨天,常见几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在雨里风里练习罚点球,这种精神,让人看了感动不已。

二、培养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

足球运动需要整个团队一起奋战,每名队员必须从大局出发,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做到心中有集体、有团队,有大家才能积极与同伴配合,取得比赛的胜利。每年春、秋季校园班际足球联赛开展之时,是培养各班集体荣誉感,同学之间团结协作意识的最佳时刻。如何有效组织最佳啦啦队评比、班级足球口号设计比赛、我心目中的足球明星评选、双语解说员大赛……一系列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比赛成绩的结果并不重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活动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处处从集体的利益出发。

一位记者曾采访国内一名职业球员,让其谈谈踢了很多年足球的最大收获。出人意料的是他既没有提及锻炼了强健的体魄,也没有谈及广交了多少朋友,而是介绍足球培养了其顾全大局、团队协作的精神。

三、孕育宽容大度、健康阳光的心态

足球赛场上风云莫测,小小的失误可能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是对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的严峻考验。因此,在足球运动中,队员们应该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宽容大度、坦然接受失败的态度。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中经历的磨难挫折也少,因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较为脆弱,表现为耐挫力差,缺乏宽容大度的心态。

记得在一次六年级班际联赛中,六(3)班场上队长周凯同学在比赛中,由于自己的失误,失去了很多进球机会,而且在下半场出现的失误给对手创造了点球机会,最后输掉了关键的场次。全体同学埋怨他,他伤心地哭了,甚至出现放弃比赛的念头。幸好班主任处理得当,不仅打消了周凯放弃比赛的念头,而且引导全体学生原谅了他的失误,并鼓励了他。在后面的比赛中,他成为了“救世主”,为该班夺得年级段亚军立下汗马功劳。在比赛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场上队员,还是场下同学,都需要相互支持和信任,需要有无论输赢,我们都一起坚持到最后的精神。如何让学生们学会宽容,使他们的心态变得积极健康起来,也是德育教育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校园联赛期间,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组织开展《足球联赛,阳光总在风雨后》为主题的班会,教育学生们要正确对待足球联赛,只要大家努力拼搏,只要大家付出辛勤汗水,我们就是胜利者!足球联赛的评奖方式也更加多元化,除了有最佳个人奖,如,最佳守门员、最佳射手奖等、还有最佳班级奖,如,最有团队凝聚力奖、最佳进步奖、联赛精神文明奖等。

四、树立高洁正直、按行自抑的品格

学校的足球管理是我们开展校园足球最头疼的事情,曾经尝试开放足球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领球去踢,踢完放回原处。可是没过多久,这种近乎“零管理”的方式,导致100多个足球被学生们被遗落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面对如此局面,学校召开班主任会议,要求各班召开“让‘流浪’的足球找到回家的路”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学会爱护公共财产。经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此种现象明显好转。

校园足球活动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温馨的人文关怀和无条件的信任,更多的是给了他们一种演绎人性良善和无私的舞台。所以,足球管理是小事,培育学生高洁正直,按行自抑的品性才是大事,这不正是“生活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道理吗?

五、激发为校争光、为国出力的热情

校园足球的开展,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踢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将学生的成长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在校园中广泛宣传,倡导人人参与。学校每年一度的校园足球文化节中的足球漫画比赛、足球吉祥物设计大赛、足球队徽队旗设计大赛……学生们人人参与其中,那些不喜欢足球的学生也慢慢喜欢上这一运动。

通过年级足球联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将他们招入学校足球队,聘请专业足球教练带领校队参加各级比赛,有多名学生获得市级比赛荣誉,获奖后,在全校集会上,将优秀师生请上台,由学校领导为其颁发奖状和奖品,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再上一层楼,激发为国争光的热情。

六、关注后进生,培植积极向上的品行

每所学校总有一些品行稍微差点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管理成为了班级乃至学校最为头疼的工作。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完不成作业,总是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让班主任伤透脑筋。如果教育者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真正的兴趣爱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相信改造只是时间的问题。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足球,如果能够适当加以引导,让他们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相信通过系列的训练和诱导,他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好。

Z同学十分顽皮,总是完不成作业,上课逃课,跟同学打架,用该班主任老师的话说是“无恶不作”。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该同学非常喜欢踢足球,而且校队训练时,他总是逃课偷偷来观看。于是找其谈心,知道该同学喜欢踢球后,便吸引他加入了学校校队,表现日益好转。学校校队优秀队员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分别到各个班级担任足球小教练。笔者特意让他担任三年级(1)班的足球小教练,他认真负责,总是在课余时间召集该班学生练球,把自己从校队学到的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同学,最后该班获得我校班际联赛三年级组冠军。三年级(1)班的班主任说要嘉奖他,他却说:不用奖励,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

L是位女同学,父母离异,基本无人管问,总是无故旷课迟到,是各门教师最头疼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想尝试“改造”一下她。笔者选用了足球运动作为媒介,培养她的足球兴趣,吸收她到校队,每天督促她参加训练。然后,慢慢地她却爱上了足球,上课时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几乎没有旷过一次课。学习成绩也从原来的30多分,上升到80多分。这些特殊学生的转变,不仅仅在学习成绩,更是在品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含盐酸废水下一篇: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