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德育功能

2024-07-12

音乐德育功能(共9篇)

音乐德育功能 篇1

高校音乐德育功能实现的研究教育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才华,传授音乐知识,还要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音乐课程具备轻松性与娱乐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通过其德育教育功能对学生的耳濡目染,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音乐德育教育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在教授文化课程的同时将德育教育与其并驾齐驱,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音乐的学科特性,让德育教育通过轻松的音乐课堂发挥其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充分发扬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通过音乐审美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还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打开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因此,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着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需要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高校音乐德育教育的功能。

1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1.1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

当前我国各高校进行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的内容选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我国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学习与我国建国和抗战历史相关的音乐时,更能够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怀,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保护国家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对当前的和平生活产生珍惜之情。比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首爱国歌曲,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会不自觉被歌曲的雄伟不屈而感染,在演唱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便在此时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此时老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说教,只需为学生讲述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学生通过联想当时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场景,结合歌曲中释放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能将爱国主义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来体现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1.2发扬大学生团结协作风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音乐演唱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可以将全班学生集结到一起,进行同一首歌的演唱,因此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在合唱时,会首先对歌曲进行任务分布,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了解,知晓自身以及其他同学最擅长的演唱部分,然后依据同学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行任务选定,这对于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品质也具备一定作用。学生在进行歌曲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演唱问题,因为合唱考验的不是个人的演唱技巧,更注重的是所有人的合作效果,因此,大学生在合唱时会逐渐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会逐渐使自己适应集体的演唱节奏,不断完善集体演唱的效果呈现。在不断合作与磨合的过程中,只要同心协力,合唱效果便会逐渐趋向他们的目标,这时他们便会感到集体的伟大,因为合唱带来的视听震撼远远超过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因此也能真正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更加注重集体主义。

1.3培养审美情趣,打造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

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能够掌握许多音乐知识,并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种类音乐的学习鉴赏,培养起一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教育不仅诉诸听觉感官,更加倚重学生对于音乐的心灵感悟,考查学生能不能感受出音乐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进而进一步对自己鉴赏音乐提供灵感。音乐是一种传达真善美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演唱音乐歌曲,能够净化自己的内心,通过感受音乐纯粹的美,使自己暂时忘却世间的喧嚣吵闹,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音乐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情商组成,因此,音乐德育功能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的功能,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2.1加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认为音乐课程的设置只是为了愉悦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在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独特的德育教育功能。而且,高校音乐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设置了简单的音乐欣赏的讲课形式,只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及音乐欣赏技巧,对于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只是轻描淡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分析鉴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仅仅发挥了其对于培养学生简单的音乐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完成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使得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不能作为支撑其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及时更新对于音乐教育的错误认知,深刻剖析音乐教育中所包含的独特的德育教育角度,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深度的音乐教学,并能够使音乐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作用。

2.2优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音乐课在非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是出于选修课的地位,并且多数是理论型的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首先便让学生在心理认知层面将大学音乐教育放到了不会特别重视的地位。而且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是由于不能进行相关实践,学生无法对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效果检验,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也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功能无法突出展现。因此,高校需要对本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优化,尽量将音乐教育课程上升为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应注重教学深度与广度,尽量将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内容教学彰显出来,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2.3建设创新型的音乐

教师队伍

当今时代是注重创新的时代,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时刻高喊创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讨厌一切陈旧不变的东西,尤其是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扼杀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也应该体现出创新的特点,这就需要一支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善,使得音乐教育能够时刻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以此吸引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对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具备自己的独特认知,能够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会产生抵触心理。高校可以引进一批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也可以自己培育创新型的教师,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接受先进音乐教学经验的指导,并为教师制定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使老师在思维认知层面达到能够实现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相关要求,还要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相关考核,以考察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发挥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

2.4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压迫中,因此极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暗示,帮助大学生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干扰。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台设立音乐频道,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身心的音乐,以此营造出轻松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疏导压力,阳光面对生活。此外,学校还要对校内的音乐社团进行管理,取缔一些宣扬颓废生活的音乐社团,积极鼓励健康向上的音乐社团的发展,并支持其举办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心理教育。

3结语

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应该基于对音乐文化的特性以及德育教育的特性的充分了解层面才能够保证其有效实施。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界很难将其改变,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不能单单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评判标准,而应注重教学效果评判的多角度性,虽然音乐德育教育不能轻易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只要通过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一些启迪,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灵触动,那么,音乐德育教育便是有效果的。另外,德育教育的实现也要讲究教学方法,最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知识教学当中去,以避免大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音乐德育功能 篇2

一、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品德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充当着良好的中介作用。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予人的教育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道德上得到提升。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学会感恩,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辅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深厚。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他的课表中——礼、乐、射、御、书、数,音乐被列为第二位,这更说明了孔子对音乐的德育功能的重视。我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贺渌汀也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就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音乐与德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仅仅以歌唱而歌唱,而是以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政治色彩的歌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二、把握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多歌曲以鲜明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歌词去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做人。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只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这首歌优雅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词韵,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在高一《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这一节里,我们可以把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讲述聂耳、冼星海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唤醒民众奋起反抗,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创作了威武激昂,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并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实,使学生在乐曲中感受到歌曲的形象和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同仇敌忾,振兴中华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就是音乐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把美育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乐曲中获得思想教育。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节中,古曲《流水》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乐曲中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和蕴含丰富的历史审美意识高尚品德。

三、注重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处不在。教师除了音乐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组织“红歌”比赛,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将校园的文化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唱响和谐校园。还可以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舞动青春,增进同学们之间友谊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歌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橱窗、板报、、课外兴趣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名言小故事等。特别是音乐家名言的适时引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信心和决心,形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浅谈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3

自古以来,中外音乐家都对音乐的德育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孔子曰:“广博易良,乐教也。”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音乐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人。”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育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感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是最直接、最易被接受的,并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基本乐理,完善个性

乐理知识总是被人们认为是枯燥、最无德育意义的纯粹理论,其实不然。就拿最简单的do re mi——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阶来说吧,我告诉学生它们就像一家七兄弟,兄弟七个人各有其鲜明的个性,do——坚定、有力;re——激动人心、有希望的;mi——稳定、平静;fa——悲惨,令人敬畏;sol——伟大、光辉;la——哭泣的、娇柔的;si——易受感动的。只有将它们和谐地组合,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恰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只有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彼此都有一颗谦让、包容的心,才能奏出奋发的旋律,凝成与时俱进的班集体。有一次,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唱教过的歌,这个同学的声音又尖又细,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当时这位同学就羞红了脸,再也不想唱了。为了增强他的自信,我马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拿唱歌来说,男声和女声之间有明显区别,就是女声与女声之间甚至两个女高音之间都有细微的差别,但每种音色、音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缺少高音的音乐将变得沉闷、浑浊,而缺少低音则显得单薄、空洞、刺耳。只有大家扬长避短,各种音色糅合在一起,歌曲的生命才显得充实、辉煌。简单的启迪收到了奇特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欣赏,陶冶性情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乐器和音响为载体,将经典的音乐作品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心旷神怡的自然美中陶冶情操,培养纯洁的情感、崇高的精神,并激励他们不断奋进。如在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时,我让同学们先聆听,在充分感受乐曲所表现的跌宕起伏的意境的同时,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接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他们的语言来描绘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美。最后通过这个音乐故事,板书“草原英雄小姐妹”,通过语言诱导,告诉学生无形音乐中有形的所在: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翁,我们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学生中马上就有人回答:继承和弘扬民族瑰宝;努力学习,为祖国明天更加辉煌添砖加瓦……严肃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悦耳动听的乐曲声中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同时相关学科如美术、书法、史地、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渗透。又如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我介绍性地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种“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有所不同,但贝多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他又是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呢?第一乐章是惨痛的绝望;第二乐章是用慢板表示挽悼的悲痛与悲哀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的不屈,坚强的欢呼。通过欣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学生“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歌曲教唱,滋润心灵

教唱歌曲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将歌曲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滋润。于是在教唱《我们多么幸福》时我先请同学们说一说现在的生活情况怎么样,衣、食、住、行和父母一代相比有什么变化,然后再请几个同学讲讲此时的心理感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我说用这种心情唱《我们多么幸福》,然后用轻重有序、抑扬顿挫的范唱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通过深挖掘、细处理,把歌曲中蕴涵的情感深刻地揭示出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待学生唱会时,都不自觉地挺起了胸并带着由衷的自豪,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还有一次,教唱歌曲《小机灵的歌》,我特意准备了这个动画片的片段放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在边看边听中学习歌曲,看完之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应该向一休学习什么,下面沸腾了,有的说学习他机智勇敢,有的说学习他同情弱者,不怕邪恶……我立刻说:“同学们说得对,咱们班同学面对困难时,要毫不退缩,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共同进步。”就在这样活泼、俏皮的歌声中,一个道理又潜入他们心中。

四、音乐活动,健全人格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我们几年来组建了多个舞蹈队,进行了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使得青少年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互敬互助,懂得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有的同学为了舞蹈队而调整了其他的辅导课时间,有的同学带病坚持排练。比赛结束后,没能拿到好名次,很多队员都很沮丧、懊恼,有的泪流满面。我笑着对他们说:大家尽力了,过程是辉煌的,争取下次更上一层楼。当然,在取得好成绩时,我又会适时地劝他们要戒骄戒躁,因为光环永远只能意味着过去。总之,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文化滋养和美的陶冶,而且有助于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事业心、上进心的加强,对健全学生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篮球运动德育功能的探究 篇4

篮球运动德育功能的探究

德育教育中直接的思想品德讲授、劝导是有必要的,但仅仅只有一味地思想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这容易流于枯燥,甚至会让部分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垂听老师的教诲,有些同学听到老师的上一句,基本知道下一句老师要怎么说,所以打心理不是在接受教育,而是在揣测老师的语言,这样的教育效果也可想而知,真所谓“言者谆谆,听者渺渺”。

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永远是中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果单靠学校组织的活动,又不能把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因为每个班从班级荣誉出发,总是挑选一些好的同学去参加学校活动,一般同学参加的机会就少多了,那实际上一般同学的日常生活是缺乏有组织的活动的,活动教育对一般同学而言可能是一个盲点。

篮球运动是校园最普及的活动项目之一,它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能够有效地培养人们的勇敢、顽强、果断、机警等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它能够以自身的特点克服实践的不足,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如果运用得当,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投篮比赛,强化心理承受力

(1)21分投篮比赛法

比赛队员先站在发球线上投篮,在罚球线上投中得五分,若球落地反弹后接球继续投篮投中得三分,而后球不经落地接住投中篮得两分。累计得分二十一分为赢。若一次性投中五分、三分、两分则为满堂红,可以奖励再投一次。违犯规则的不计分。

(2)投赛升级比赛

以球篮中心到地面的投映点为圆心,以此圆心到罚球线的距离为半径画两个半圆弦线,构成投篮升级比赛区线。在弦线上画A、B、C、D、E五个标志点,分别使投篮构成0°、60°、90°、120°、180°的角,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逐一投完五个点,先投完的队为胜。

举行以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考试失误,学习成绩不理想,在人际交往中听到一些闲言碎语,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等,在心理压力场前成了生活的弱者。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不敢面对挑战,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不敢单独跟老师谈话,不敢独自承担任务。在平时的生活中,总表现为逃避退缩,学校组织的活动,他们也以各种理由不参加。久而久之,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他们选择逃避,或者很容易被困难就击倒,灰心丧气,从此一蹶不振。

投篮比赛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上活动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单个进行。不受人数限制,不受场地限制,容易操作。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人人都能参加。在比赛中,面对同伴的观看,甚至是其他人善意的起哄,内心自然有些紧张,所以很多看上去简单的动作却无法完成,明明能投进去,手上动作稍微偏差一点就无法投进。这项运动需要内心非常平静、放松,注意力集中,这样手上的肌肉才会舒展,球出手就会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和力度飞行,否则就无法处理好小小的篮球。如果第一个没投进,后面一个的压力会加大,就需要更强的承受力。当然,投进去后成功的愉悦也是无可形容的,每投进一个,信心就增强一倍。

投篮比赛很明确地告诉同学们:成功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需要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

二、合作运球,培养团队意识

(1)运球投篮接力比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这种方法要求多位同学参加。将所有同学按人数均匀分为两组,其中一位同学从底线上开始运球,到对面篮筐上篮,投中后才返回投另一个篮筐,投中后交给下一个同学,下一位同学接着完成相同的动作,看哪一组先完成。

(2)头顶球接力跑比赛

比赛要求队员两个一组,两名队员对面站立,身体微侧,用头顶一个篮球,然后从球场底线起跑,到另一端交给另外一组同学,另外一组同学以同样的方法顶着篮球跑回这一端,先到者为胜。如果中途球落地,必须从落地的地方重新开始。

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地位是无人能比,他们的自我意识很浓,不注重团队精神。表现在生活中则是不太愿意主动与其他人交往,不理会别人的困难,我行我素,对集体的事情也不太热心。这样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势必如同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也体会不到集体的温暖,更谈不上对集体的依赖。

运球接力比赛,单靠一个学生的能力是不能完成得很好的,一个同学的速度好一些,可能只是一次快一些,其他同学慢下来,这个团队还是难以取胜。特别是头顶球接力跑比赛,一个人的动作、速度要受另一个同学的影响,如果一个太快,另一个太慢,球很有可能就会落地,那样花的时间将会更多。要很好地完成这两项活动,必须要有团队意识,团队中的成员就得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每一个成员都必须认同这一个团队,不管这个团队的实力是强还是弱,团队中的每一员都必须认定我们的团队是最优秀的,我们能做到最优秀,如果有人在比赛没开始就认为所在团队会输,这种想法自然会影响到团队的发挥,特别是当团队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放弃,势必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情绪,更会影响团队的成绩。

其次,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积极主动,大家都主动一些,为团队多出一些力,整个团队的战斗力才会强大。有时候,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团队,大家精诚合作,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众志成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鼓励。只有相互沟通的团队才是一支有活力的团队,因为在比赛或竞争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单个个体无法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了其他成员的提醒帮助,或许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相互的鼓励更可以使队员长期充满着信心。

三、组织比赛,训练意志品质

(1)半场“三对三”或“二对二”对抗赛 在半场内,三个同学与三个同学之间或两个同学与两个同学之间进行对抗赛,看哪组同学先投中五个球。输的一组下,另一组同学上场与赢的一组继续比赛。

(2)组织“一枝花”或“两枝花”全场比赛 要求参赛队由三男两女或四男一女组合参加,其它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同样输的一组下场,组织另外一组同学与赢的一组继续比赛。

意志品质是个体意志行为中稳定的各种具体的品质特点,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由于中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入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已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若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质,影响着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影响着他们成才。

篮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入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通过努力、再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最后的胜利。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通过篮球活动可以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尝试,当然,篮球活动的德育功能绝对不是单一的,比如“三对三”或“二对二”的比赛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合作运球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果进行全场的篮球比赛,那更可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篮球活动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它还可以与其他的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比如拍球跳绳、用乒乓球拍打篮球等。

总之,篮球活动可以很好地成为德育教育中的一种活动,它能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也能给德育教育带来更多的快乐。只要我们运用适当,它必然会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精彩。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龙湾区德育案例与论文

论文题目:篮球活动德育功能的探究 学校名称:温 州 市

龙 湾 中 学

作者姓名:

小学音乐德育案例 篇5

蒙晓涛

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结合歌词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歌曲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歌曲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例如:在教唱《劳动最光荣》歌曲时,让同学们观看多媒体画面的演示,看看动物是怎样劳动的,如:鸟儿是怎样劳动的?蜜蜂是怎样劳动的?观察自己的妈妈又是怎样劳动的?用小品来演示妈妈劳动的情景,(妈妈下班回到家做家务的劳动场面),我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劳动成果的快乐,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们,而不是说教式的,同学们既受到了教育又玩得开心。

二、在音乐欣赏课中感知思想内涵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育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广泛,其中有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有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传统道德教育;有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的教育等。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美育与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通过美妙的歌声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歌曲中获得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春雨润物,悄然渗透”。例如:欣赏课《红旗飘飘》,为什么是我的骄傲、自豪?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把国旗的意义讲给同学们听,激发同学们热爱国旗,热爱祖国。

音乐德育工作计划 篇6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建立学生正确的审美取向,是初中音乐教育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

初中音乐教育其实质是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同时,要联系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吸取人类历史的文化营养。

自从教以来,我就十分重视音乐课中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建立学生正确的审美取向,提高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

一、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魅力

音乐体验是对音乐旋律表述的一种心灵诉说,是人们对音乐欣赏的不断理解,不断挖掘精神领域内涵的结果。学生们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在自己的不断地对外界体验与认识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对音乐体验的德育信息传递,使学生们在音乐体验中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

现在的初中生独生子女多,单亲家庭子女增多,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道德概念尚不完整的现象,缺乏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等,个性化人格缺陷严重。学生们对音乐的体验,参与其中是关键。聆听音乐进行冥思欣赏是学生体验音乐的前提,学习演唱演奏音乐是体验音乐的载体,而教师语言的磁力性是开启学生体验音乐的接口。所以说,一位语言优美,语音磁性的教师,站在讲台上,行走于课桌间进行的语言描述,娓娓叙事地讲解,同学们就自然而然地凝神聆听音乐。面对每一堂音乐课,我都十分注意声音的柔美性,向同学们讲述一些与命运抗争的音乐家的故事,从而坚定同学们自我塑造的健康人格。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教育应当积极围绕着人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缺乏挫折教育,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如何让初中生明辨是非曲直,正确判断人世间的真善美,已成为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重中之重。

现在的初中生爱时尚、爱追星、爱谈论心目中的偶像,喜欢流行音乐。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真善美,从而辅助性的校正中学生的人生目标,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上好音乐欣赏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上好每一节音乐欣赏课,包括器乐的实际演奏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使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的提高。

音乐德育功能 篇7

(1)高中音乐教育激发了道德情感。德育实质上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而道德情感是基础。高中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其中包含的深厚情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情感可谓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引子,如在《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学习中,通过给学生播放青海民歌、山西民歌、山西民歌等多种民歌的方式, 很容易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民俗风情的热爱之情[1]。

(2)高中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思想道德水平往往不取决于智力,而取决于道德思维方式。高中音乐教育通过抽象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百态的方式,使学生感知到“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正确辨明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高中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及道德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高中音乐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并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成为一种道德行为。

2.我国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弱化的问题

我国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逐渐弱化的问题已经表现得比较明显,下面笔者具体分析。

(1)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很多教师和学校领导心中,音乐课程可有可无,因而音乐教学的课程管理、教学投入、课程开设等均没有得到教师及领导的重视。另外,在学生心目中,音乐课程不列入考试范畴,也不算做升学成绩,因此学生对待音乐课的态度比较随意。在以上两种情况的促成下,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从谈起[2]。

(2)高中音乐教师不够专业和敬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高中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数量不够,或者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能力比较低;第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认为非音乐特长班的音乐教学不重要,所以没有必要花费较高聘金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第三是从事非音乐特长班音乐教学的教师在福利及职称评定方面处于劣势,所以不愿意花费精力对音乐教学加以研究, 因而德育难以实现。

(3)高中音乐教育缺失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可以从中看到教学优点与缺陷。然而 ,高中音乐教学若缺失这一关键性内容, 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和学校都没有对音乐教育进行评价。没有教学评价自然没有奖励与惩罚,受此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激励,使得音乐教学流于形式,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相应地被弱化[3]。

3.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经过反思, 笔者认为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路径主要为以下几点。

(1)将德育理念与德育功能相融合。首先 ,塑造健康的身心。健康的身心是德育理念得以萌发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积极向上,寻求真、善、美,摒弃对金钱和名利的追逐,人才能真正回归到纯真的状态, 才能真正萌发高尚的道德情操[4]。其次 ,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念。对先进音乐教育理念的吸收,是提高我国音乐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国高中音乐教育要将国内外教学思想融合在一起, 从而促使音乐德育功能进一步发挥。最后,要善于利用网络,加强德育理念建设。网络是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则可以带来无限力量。对此,学校可以建立富于思想性、知识性及趣味性的校园音乐网站,利用网络的力量加强德育建设。

(2)完善高中音乐教育制度。首先 ,课程设置上 ,要实施分层教学和兴趣分组教学。在以往音乐课程设置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因而音乐教学效果不佳,德育无法实现。而实施分层教学和兴趣教学之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上升,学习兴趣被激发,因而他们能投入音乐学习中,进而受音乐教化。其次,彰显专业特色。音乐作为一种小门类科目,要获得重视就要彰显出它的魅力。对此, 学校可以在学生及教师当中举办歌唱类比赛,通过这种方式展现音乐魅力,从而引起广大教师及学生的重视,进而为德育争取机会。最后,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音乐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程度。因此,高中音乐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及道德素质,成为德育的积极推动者。

(3)创新教育方法。这是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 在音乐教育方法上,首先,要在教学中加入时代元素。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应当作为教学第一题材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展现与应用。如《龙的传人》这一类歌就可以放到教学中。其次,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弘扬民族音乐的魅力。民族音乐中体现出的是对本民族的深厚情谊,而高中音乐教学给予民族音乐更多的关注,有利于形成爱国情怀,有利于民族团结。而这一点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将音乐疗法融入音乐教育中。所谓的音乐疗法就是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学生逐渐培养出积极进取、宽容友好、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美好精神品格。

4.结 语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拓展途径 篇8

一、教师应注重个人修养和为人师表

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实施者和操控者,在学习、钻研新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方法时,必须以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作为基础。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不爱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音乐教师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及较强的政治辨别力,才能在浩瀚的乐海中有针对性地精选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音乐作品,选择利用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一名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除了是一位合格的“多面手”,还应当具有谦逊的为人,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教师的言行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重要影响。

二、引导学生个性向良性发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郎》、《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师生间相互问好到学生的坐站姿式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在练习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对新知识的讲授,教师要结合教材,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和不足等等。通过音乐常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的个性行为向良性发展。

同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还可以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来表达个人的情智。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主动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三、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自身决定了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

例如:我们在给学生上《松花江上》这一课时,如果没有条件安排学生们到松花江边实地体验,可以假设现场场景,要求学生结合《松花江上》歌词内容,配上家乡丰饶的物产场景画面以及妻离子散的悲凉音乐等,让学生自己想象各种鲜明的音乐形象,自编小话剧,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在课堂上表演。上课的时候,这些同学身着服装、道具,小演员们已经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并把所有的学生都带入到了那段苦难的岁月。随后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播放电视纪录片《美丽富饶的松花江》,使同学们从令人悲愤的苦难岁月中走出来,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课堂在这种气氛中延续。我们相信同学们所说的“我要努力学习,强大自己的祖国”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这堂艺术实践课,学生在表演、演唱、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体验音乐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串串音符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音乐教育不应该千篇一律,过分理性化、学术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让音乐生活化,多创造一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感受愉悦,开心地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使艺术实践环节“从玩中学”,“从乐中学“,“从学中乐”,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永远相伴。

四、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重大变革。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教学资源。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已不完全适应于现代教育的需求。在现代教学法的运用中,方式灵活多样,诸如:“启发式”教学,选用讨论、议论、示范演示、实验教学法;利用插图、图片、挂图等图示教学法;提问、设问、疑问、留问等问答教学法;并随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等。还可以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例如,讲解肖邦的爱国情结,讲解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民众,鼓舞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讲解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等,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像、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古今中外,世间风情,人间万象都可以做到如临其境,大大丰富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生活的范围和视野。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吸收传统的精华,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理解是校园内影响学生的所有文化因素的总称,狭义的理解是除课堂以外的校园其他诸种文化要素的总称。音乐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潜在性和熏陶性,营造一个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体现:

1.硬件设施为音乐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

利用各种硬件设施来烘托音乐教学的艺术气氛,是最现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比如,根据音乐教学需要,设置专用教室及活动场地,并张贴悬挂肖邦、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等音乐家的画像;配置音乐教学专门器材,充分利用音、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丰富音乐课的形式和内容,配合音乐教学,出版音乐墙报、板报;张贴音乐名言,如贝多芬的“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出火花”、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2.组织各类活动,建立浓厚的音乐氛围

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增进音乐教学和学生间的互动,增强其归属感和参与感具有很大作用。成立各种音乐社团,合唱队、舞蹈队、民族管弦乐团、管乐团等,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载体;或定期举行综合性或单项音乐欣赏活动,如声乐专场演出、器乐专场演出以及欣赏交响音乐会等;在集会场合,号召全体学生“拉歌”,竟唱革命歌曲;举办校园艺术节、合唱节、音乐节、舞蹈节等多种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参与意识。

3.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音乐教育长抓不懈

广播站、电视台等多媒体资源对于音乐德育功能的拓展具有其天然的持续性,所以,利用其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如爱国主义歌曲),或介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等,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这是一项将德育功能升华的持久性工作。

梁启超曾说过:“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音乐教育以美的对象即美的音乐作品来教育人,其教育过程就是学生对美的感知过程,因而能够激发学生产生美感,处于对美的感受和感动的能动的激情状态。音乐教育不断地用美的音乐作品来教育人,就能够使人将情感真善美方面尽量发挥,将假丑恶方面渐渐淘汰下去。这就是音乐中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情感教育,也就是音乐教育中所发挥的德育功能。

论物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9

物理教学应有智力和非智力的教育功能。教师是用教材来教书育人的,就是说,每一个教师不仅要“授业”,同时还要“传道”。长期以来,尤其是当前,通过物理学科教学,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中的品德教育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对物理学科的德育功能不断加深认识,从物理教学的总目标中,确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探索进行品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中学物理的德育目标主要是:根据学科内容分层次地,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教育。中学物理德育的具体任务应包括: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实事求是及谦虚谨慎的作风,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

一、物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爱国主义教育列于德育之前,这是涉及民族兴亡、国家富强的大事。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国度内进行的,也是由国家整体提供了个人生存的条件,以及从事各种事业的机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小进行,在一切教学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实施。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毫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民族自尊心、自毫感,使学生了解、认识我们祖国传大、光辉的历史文化,中国人民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我们社会主义祖国通过改革开放,正在蓬勃发展的情形。

英国科学家培根讲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值得昂首挺胸的。从中学物理具体内容看,我们的前人业也都作出了伟大贡责,谱成了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史。

在讲物理机械运动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关于运动的认识。在先秦,《庄子》记载“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见解,这是对运动的即时性的深刻认识。对机械运动的观察和分析在人类只上是最早的,东汉时期关于地球运动也有记载:“地恒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也。”这不但认识到地球在动,而且对运动的相对性的认识也是十分正确的。在学习电磁学知识时,我们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在时间上和应用上都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关于磁体有磁极的认识,我国先秦时期的《管子·地数篇》中就有“上慈石者,下有铜金”的记载。到了汉朝人们就已经认识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另外,我们古代关于力和运动和见解;物体无限可分的观点;光学知识中的透镜、面镜的研究成果,以及关于地磁场、地磁倾角和磁偏角的发现,都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光辉遗产。这些成果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2、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介绍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文化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在电学中学习回旋加速度的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情况,这是继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以后,在高科技领域里的又一项重大的突破性成就。在学习热学低温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超导研究领域里的新成就,目前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在讲电子技术知识时,可介绍我国自行试制制造成功的“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它每秒钟可以运行十亿次。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当前科技发展的情况,可以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热情,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3、培养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通过讲述物理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用比较的方法说明我国目前科技发展还很落后,祖国对青年一代抱有殷切期望。

在讲授原子核物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核物理专家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以及他们在我国核物理研究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目前世界已有三百八十多座核电站投入运行,我国还只是处于开始设计建造和试运行阶段。大量事实说明:建设祖国的重担要落在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激励学生要奋发努力,让学生有继承前人而努力的志向,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二、注重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规律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1、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在不停地运动及变化等观点的教育 从物理学绪论开始,一直到物理学课程结束,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到:从天体到微观粒子,从实体到场,都是客观的实在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特质又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如机械运动、分子的热运动、电磁振荡等等都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而各种不同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换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上的物质具有多样性,物质的运动形式也是错综复杂的。尽管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有自己的规律性。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规律又是可认识的,科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揭示物质运动规律,并应用规律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对立统一规律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就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没有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双方在事物中即对立又统一。如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子间的吸引和排斥、物质的溶解和凝固等都说明了事物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普遍性。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而不是在事物的外部,外部只是条件。

3、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

在物理机械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及其他实践活动对事物的认识形成了理论,如牛顿运动定律、热的传递规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这些理论又反复被证明无误,然后应用这些理论从事新的实践活动。如应用电磁感觉定律制造了发电机。在教学时,在培养学生即重视理论不密闭,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是指让学生热爱、相信、尊重科学,学习掌握科学及科学方法,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按科学规律办事。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介绍牛顿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态度;再如通过“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和物体质量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为使物理教学发挥它的德育功能,还应研究、考虑研究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哲理阐明物理事实和物理规律,同时必须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

第二,要加强物理教学德育的针对性研究。应把物理教学的德育内容确定好,并妥善安排纳入备课项目,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得自然而不生硬、贴切而不牵强、得当而不过分。

上一篇:丁晓奎优秀事迹下一篇:男宾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