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通用9篇)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篇1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材中也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的办法是:第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我爱五星红旗》、《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第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是紧紧抓住旋律、节奏、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整体化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为主体,智育为脉络,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善良高尚,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音乐教师,尖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其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终身受益。
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哪些有效途径呢?和新课程一同走来,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1.纵情歌唱,自在娇莺恰恰啼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这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践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然而,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悉心对作品进行深刻地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总之,只有引发学生与歌曲的共鸣,才能尽情歌唱。我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有以下有效途径尝试:
(1)故事渲染,熏陶情感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如教唱歌曲《顽皮的杜鹃》,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孩童在美丽的山林中与顽皮的杜鹃相互欢乐嬉戏玩耍,充满童趣的情景。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让学生感受到杜鹃声声地在青山翠谷之中回荡不息,感染那连绵不绝的快乐。
(2)配乐朗诵,激发情感
配乐朗诵激情法是一种创设意境,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教唱歌曲《摇船调》时,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中,让一部分学生问“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一部分学生答“月亮圆圆在呀在半天呀……”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
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学会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内涵。
2.静心聆听,情到深处自然浓
音乐欣赏活动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瑰宝。故而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自豪之情,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口笛独奏,其主旋律取自苗族“飞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乐曲开始由口笛奏出起伏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意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的青山翠谷之中,展现了美丽恬静的苗寨春色晨景。从而让学生聆听到了山林中布谷鸟在欢叫,百鸟在呼应,犹如看到了一幅秀丽动人的图画,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在欣赏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通过故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使学生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牛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悠扬清丽的琴声,让学生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无数事实证明,音乐欣赏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能发挥不
小的作用。有些学生在欣赏了中华民族音乐之后,深深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多姿多彩的乐器门类、扣人心弦的乐声所打动。他们从音响中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到作为华夏子孙是值得自豪的。
3.课外觅味,采得百花成蜜甜
《大纲》指出:“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知识,发挥音乐的创造性,锻炼音乐的才干,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心目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
(1)课外练,人中人
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鼓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感、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鼓乐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地训练,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2)校外曲,情中情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适当选择健康、有意义的歌曲用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滋润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爱心。例如,学唱卡通片《西游记》中的主题歌《猴哥》时,让学生先自由说说对孙悟空的认
识。孙悟空,家喻户晓,孩子们对他的来龙去脉了解得十分透彻,“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孙悟空不畏艰难险阻、心地善良、具有正义感的品质进行深入感知,用心歌唱,自然,这样的歌曲对孩子心灵的撞击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上述证明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更加有效地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努力吧!在学校这块净土上播种美好的种子,相信经受了风雨的洗礼,终将开出绚烂的花朵!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多媒体
德育效果缓慢而且繁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德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正确辨别是非、美丑、分清善恶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学会爱护公物、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更好地实现美育的目标。下面谈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有效利用教材内容
许多美术教材的欣赏作品中,很多都体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的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优美和深沉的民间艺术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对学生起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的作品中去感受美、体验美,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从同龄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感受健康的、积极的生活乐趣,陶冶美好情操。挖掘教材,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紧扣作品的艺术特点,在研究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活动。
二、利用基础教学开展德育
在小学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基础知识与德育的关联点进行德育。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在基础绘画教学中,就一个最简单的线条,也能让学生明白做人要站得直、稳稳当当,不做坏人。通过平心静气、认真地绘画懂得线条的组织、形体的塑造、色彩的协调、构图的平衡,更深地体会艺术的美。
又如,在手工教学中,可以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导学生要爱护公共利益,在手工制作中使学生逐步形成刻苦认真、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通过这一过程理解人们的财富来源于劳动,为了使人们将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妥善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动手研究,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提倡个性化学习。教师还需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会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鼓励学生深入实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还需尊重每一位学生,要认识到学生间的差异,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四、创新学生评价机制渗透德育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为今后教学活动提供宝贵经验,需要合理设计考核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德育,完善小学美术评价制度。比如,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画作创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通过集合小组的力量来完成任务,通过搜集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等,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奉献意识等。
五、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实现美德教育
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心理还不成熟,其智力水平也有限,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德育时还需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技术优势实施德育,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心灵美、道德美等的教育。比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人物画像,如母亲为子女做饭、洗衣服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人物表情、动作,使其将实物与所要刻画的人物联系起来。教师再适时地进行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付出,培养他们热爱家人、尊敬父母的美德。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德育当然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教师要善于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特点,做到灵活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其提高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凤,高俊云,王丽红.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9).
[2]高岩.潜移默化育幼芽校园开遍文明花:论寓德育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的方法[J].基础教育课程,2016(4).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篇3
一、在情感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德育教育。如在教学人教课标版第六册《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两份账单进行对比、品读。在对比两份账单的不同之处时,我相机引导学生想象小彼得十年来度过了哪些幸福的生活?学生纷纷从吃、住、穿、行等方面来说,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小结:“孩子们,十年来彼得能这样幸福地生活,靠的是谁呀?谁来读读这份饱含着妈妈爱的账单吧!”顿时小手如林,学生们兴致盎然,动情地朗读起来。紧接着,我又问:“同学们,读到这,你知道为什么彼得妈妈的账单上写的都是0芬尼呢?妈妈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学生们纷纷回答:无私、无价、慈爱……再让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份无价、无私的账单时,我看到有的学生读时已是噙满泪花,那“0芬尼”读得特别动情。我想这时的学生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达到了共鸣,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在此基础上,我马上追问:你们的妈妈为你们做了什么事?你也来写一份爱的账单吧!结果,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在学生笔下流淌。以读激情,以情动情,让儿童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进入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德育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住重点字、词、句,在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文章语言因素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挖掘,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意志、心理的教育。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两个重点句时,我紧紧抓住两个“看”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这两个“看”有什么不同?小鸟睁大眼睛看,仿佛要说什么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说:第一个“看”,鸟儿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你了,我没有忘记我们的约定,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鸟儿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从这两个“看”里,孩子们读出了鸟儿对树的无比深情和留恋,领悟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这时,我再不失时机地追问:你们以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今后又要怎么做?这样学生明白了和同学、朋友要和睦相处,要珍惜朋友间的友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内化,这样“润物无声”的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为有效。
三、在写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胜似亲人》的看图作文,我们先指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明确图意:知道小女孩是在帮助老奶奶做家务活。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我们身边是不是有类似的事情?你今后要怎么做?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在练写中学生就不知不觉懂得要关爱他人的道理,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四、在课外实践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地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如我在教学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组专题课文时,让学生把学习这组课文时的资料进行整理,再进行展示交流:有的小组展示了自己写的小诗,有的小组进行了“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有的小组在教室的后黑板布置了“屈辱的历史”与“辉煌的今天”的展览板。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了强烈的民族悲愤感和自豪感,进而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刻苦学习的志向。
語文是渗透德育的最好载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规律,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德育资源,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使德育化成细细春雨,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篇4
[提要]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分别在阅读、古诗、作文中怎样寓德于教谈了几点具体做法。[关键字]寓德于教 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人类步入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而应更多的关注“人”。只能关注学生心灵,了解并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阅读、古诗、作文中渗透德育。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 落实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那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中,描写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焦急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对青年夫妇„„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拄着”、“背靠”、“挤下”、“探着”、“踮着脚望着,望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人们的动作中体会人们焦急的心情,从而体会“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
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一文中,有这么三句话:
1、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2、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3、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第一句话描写了四样景物,蓝、白、绿、红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而又美丽的风景画,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所以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第二句是写浪花在唱歌。浪花怎么会唱歌呢?其实是作者看到海港繁荣的景象后,自己心里高兴地唱着歌。这里可以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来读,高兴得就像自己在心里唱歌一样;第三句中的“咱们”指的是我们中国,说以前我国没有石油钻探船,现在我们国家可以自己制造了。这句话就是借大海的歌来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读,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因此,通过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小萝卜头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监狱,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写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笔头,那么你呢?”让学生想想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
二、在古诗中挖掘蕴含的德育
小学语文新大纲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共八十篇,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从远古到明清,无论是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人们无不是出口言诗,开口唱诗,是诗歌让我们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最灵动的智慧,诗歌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而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文明古国。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教育的今天,诗语文教学如能较好的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一)、以音乐育情
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情境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人们常说的“触境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意思。创设喜悦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领略环境的美,使学生或得美的享受和其实,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和性格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高尔基曾经说过:“歌就是力量,就是战斗的号角,就是人的思想火花”,如我在讲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边朗诵,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那委婉动听的乐曲,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这儿的景色太没了,这么美的环境洗望类不要破坏它,让我们在这儿打我永远居住吧!”还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准天的气候暖河,流失发芽,小草变绿,真美”。这是我展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使想象和现实中看到的结合了起来,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旦道德
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向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发现了孩子们身边的纸屑少了,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积累古诗、淋浴孩子心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训练语感,激发想象、积累词汇,陶冶心智,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孩子们的诗性,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况且科学证明,3——12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错过了是一身的遗憾,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身子去理解,给孩子叫历代诗人的古诗与传奇,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使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最有意义的探索,可引导孩子珍惜时间,不畏艰难的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教育自满的孩子可利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八”节到了可教孩子背“慈母手中线”等,这些耳熟能想的语句,不仅帮助孩子积累词句,又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了孩子的新型品格,班风、学风自然到位,实在是事半功倍,还可以采取冬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诗。如可开展我是小小背诗家等比赛活动。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所谓德育的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
小学生的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而对题目隐蔽的深刻本质,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当然也就不会写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所以,在指导学生审题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例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家乡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如果让学生拿到题目就写,也许大部分学生只会仅仅描写某种景物,显得比较单调。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事先教师要声明不会秋后算帐,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材料来写。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的极好机会,又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即使把握德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育人和作文逐渐统一起来。
(三)、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教学变一变,让学生站在主动的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
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总之,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途径是很多,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篇5
德育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和学科教学的灵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除了领导和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外,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既教书又育人,在教书中育人,是每个教师神圣的责任,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牢记师德,不忘渗透。因此,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必要和必须的。
一、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教学环节中,通过每一件小事溶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关爱他人的教育、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等。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如:拉键盘抽屉不要用力过猛,或乱敲键盘、乱按鼠标,开机和关机一定要按照程序进行,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然而生硬的教育效果不是十分的明显,我在微机教学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一些学生将鼠标球卸下,有的学生将鼠标粘到桌上,有的学生将键盘划破,不按正确的方法关机……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循循善诱,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闭计算机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使学生明白这样做的道理,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我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这样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爱护机器设备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
作为信息技术课这种综合学科,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灌输教育,而是让学生有深切的感受。其次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及时性与形象性。教师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所以我们必须抓好课堂中的每一分钟,每一个问题,特别是道德素养方面的问题,这个过程要渗透到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作品以及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最忌生硬。把信息道德融入到任务设计中去。在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是最常用的,任务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所以一个好的任务能够起到多种作用,不但可以理顺教学,给学生以动力,同时只要好好设计各种任务,就能起到各种不同的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选择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word文字排版》教学中,让学生对《八荣八耻》这篇文章进行排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画图》,让学生去画一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作品,渗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设计一些好人好事的作品,在学生作品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习了powerpoint幻灯制作后,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网页制作可以引导学生建一个有关中国传统美德介绍的网站,把优良传统渗透到信息课中。把中国人民优良的美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拾金不昧,这些耳熟能详、妇儒老幼皆知的美德,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去。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德育的内容包括互联网与德育工作、网络建设与网络管理、互联网与校园文化等方面。将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到网络中、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将思想教育的内容上网,运用网络这个载体拓展德育工作;另一个方面,建立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计算机教师、思品课教师协调配合的网络德育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辨别信息真伪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通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内容和开展丰富的活动,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观。从而树立健康、合理、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
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其次,整合各种力量进行德育教育,网络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的危害性又是最大的,所以,我们要重视网络教育,而它必须从小抓起。特别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给他们介绍各种不道德或违法的行为,教育他们不要去做。最后,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在教学中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信息教师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春芽网、儿童园地、雏鹰网、中国少年在线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教学中信息教师可以把这些网站点制成一个学校学生上网的导航,避免学生无意中点出不适合的网点,在教学中信息教师也可在服务器中安装一些反黄软件,限制一些网站,同时,也要正面从思想教育方面让学生认识网络的负面性,从多角度杜绝不良因素。
四、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渗透信息道德。
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培养的一种途径。像班会课上让学生进行“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的辩论;“用电脑画你最敬爱的人”比赛;用幻灯片制作反映家乡、学校的好人好事,经常组织有关网络、时事、科技类的知识竞赛;通过班、队会交流上网心得;通过小广播介绍小经验;举行“网络安全”的专题讲座等等有益的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中已经渗透了信息道德教育。若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篇6
北关小学王艳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一点放松不得”。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中小学校作为最主要的教育阵地应充分挖掘学校德育教育的渠道,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我就中小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墙壁也说话。”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爱那个不容忽视。确实,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与人的阵地。如:我校在院内建立专门的德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使操场的四周的围墙变成绘有各类奇思益智壁画的文化墙,在醒目的位置修建庄严的升旗台,在显眼的地方写上校训、校风,让广大师生在犀行校训、校风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爱校、爱集体的责任感;楼道内精心设计了《热爱祖国》、《了解家
乡》等各类图文并茂的牌匾,在教室内张贴学生《守则》、《规范》、名人画像、格言、标语班训和庄严的国旗,以名人事迹激励学生,以名人格言引导学生,以标语班训要求学生……这样,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说话,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施教主体表率育人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他没有特权的独断专行,却有皇权一样的让人顶礼膜拜”。学生由于年纪小,见识少,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成熟的观念和切身的体会。在他们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标准。他们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效仿的榜样。因此,学校必须特别重视德育工作主力军——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表率作用。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同时,教师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要迟到,自己就要早到;要求学生生气是严肃认真,自己也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明理诚信,自己就要“说话算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平时就要礼貌待人……这样,教师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行到举止,处处带好头,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让学生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学科教学渗透育人
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通过各学科,使学生掌
握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道德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科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效。如教学思想品德课《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时,可让学生分别模拟盲人过马路、瘸子挑担、哑巴求救……是他们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正常人多得多,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产生同情残疾人的良好愿望,并养成自觉帮助残疾人的良好行为。由于思品课德育因素丰富。且一事一理,因此我们可以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其具体行动。
德育与智育高度结合的学科应属语文,对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更能促使学生产生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篇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草原之歌》《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可用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周总理的睡衣》《一件棉衣》《一夜的工作》教育学生要有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感受资本主义的冷酷与不平等,体会我们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志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这样,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健体的同时,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收到潜移默
化的效果。教师还要主动自觉研究所任学科的德育规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文道结合。
四、开展活动,行为育人
课外教育活动由于范围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特点,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活动。组织《迎国庆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观看“百部优秀爱国影片”,用革命先烈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实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九月“推普宣传周”组织上街宣传、校内比赛等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除此之外,还可经常组织演讲会、故事会,开展体育、书画、征文等比赛活动。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
这样,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让课外教育活动真正发挥其德育作用。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7
1. 根据课文内容渗透德育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很大一部分课文直接与德育有密切的联系, 德育素材有很多就在课文的内容中渗透, 在教材中容易找到这种现成的内容, 我们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些内容的教学, 将对德育教育有不少帮助。例如课文《一面》, 通过对“我”与鲁迅先生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的描写, 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这一内容刚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训练的不错素材, 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很自然地受到影响、获得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别人的思想感情。又如现代诗《母亲》, 诗人对祖国、对母亲爱得深沉, 学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会受到感染, 在学习中自然地激起他们的丰富情感, 从而与作者的感情融合, 产生共鸣, 这样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父母长辈的深沉的爱。课文《谈骨气》,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 受到的影响是深刻的, 认识到要以文中的做人标准来衡量自己, 做有骨气的人, 这就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教育, 德育在课文内容中得到了深化、渗透。对这种类型的课文我们如果能做到适当的引导,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 我们要尽量找出语文教材中与德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 充分利用其独特之处,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2.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虽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与德育教育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也有一部分的课文内容与德育教育联系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注意把课文中的德育素材挖掘出来, 使学生得到德育熏陶。如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作者当时的处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许会因此而产生在逆境中不求上进的思想。这些思想将会对学生的今后的人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讲解文中描绘的西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这种景观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体会美丽山川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并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意义将会大不同。例如在上课文《“挑战者”号追思》时, 如果教师引导不好, 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都相对太慢, 别人早就有了宇宙飞船, 而中国至今才有“神六”“神七”, 甚至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此时, 教师可就我国科学事业的突飞猛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相比, 使学生知道, 中国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靠自身的努力发展起来的, 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中国只是起步晚, 而不是中国比不上其他的国家。同时, 教师还可以介绍我们在世界尖端科技方面的成就, 举例说明, 使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自信心得到培养。总之, 教师尽可能抓住机会在教材中挖掘出德育素材, 以最大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使青年一代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
3. 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它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基地”。许多教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 为了使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受到德育的熏陶, 尽量选取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训练。例如题为“可爱的家乡”的习作训练, “可爱的家乡”带有很强的德育色彩, 学生在看到题目后自然会想到家乡的美丽、富饶……在内心深处思考家乡的变化原因, 继而明白这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在审题时自然会想到助人为乐、好人好事等, 会想到歌颂赞美这种助人为乐、好人好事等有意义的事, 学生在作文中也得到了德育的熏陶。总之, 教师可通过作文的讲解、训练与讲评, 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4. 语文课文中对德育渗透不利的内容要注意避免
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并非都注重德育教育, 有些课文在谋篇布局、写作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有突出之处, 但作者传达的中心思想可能比较消极, 学生学习了之后可能也会产生消极的思想, 这时教师可以“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尽量引申、充实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积极意义的方面, 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德育训练, 尽量少讲或不讲对学生有消极影响的内容。例如《永州八记》是作者柳宗元在被贬之后, 在心情郁闷无法排解的情况下, 而寄情于山水、聊以忘忧之作。学习这样的作品, 如果教师引导不当, 学生可能会产生误解, 可能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思想。又如温庭筠的《梦江南》, 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其中思妇盼夫归的内容讲解过多, 可能会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男女情感的理解上。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尽量避免不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的讲解, 对于不适合挖掘其中思想内容的课文, 可从写作手法、作文技巧上讲解, 不要每一篇都想着进行德育教育。
5. 德育教育可以利用语文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
德育渗透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例如, 在上课文《紫藤萝瀑布》后, 可组织学生在课外去看看与紫藤萝花有同样经历 (盛衰) 的植物, 然后由全体学生在班上讨论这些植物出现这样不幸遭遇的原因, 从而得出该如何对待植物的结论。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又获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德育教育的预期目的能够达到。另外, 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 比如知识竞赛、作文比赛、演讲或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在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篇8
近年来,随着职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中职生已达到2000多万人,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名知名企业的负责人曾经说过:“一个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如果技能不过关,对接岗位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如果职业素养不合格,对接岗位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中职学校要非常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段话反映了企业对改进中德育工作的期待,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任重道远。
中职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如果只是寄希望于课堂授课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话,那么取得的效果会很有限,中职生的特殊性体具体现在:
一、学生的行为习惯差
据了解,职校的学生家庭背景大部分都比较特殊,他们当中的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家境较为贫困。 由于家长长期疏于对小孩的管理,造成了职校的大部分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各方面的表现都较为随便,纪律意识都比较淡薄,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差。
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的动机。
由于高中的大力扩招,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都是在中考中被淘汰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歧视。他们不是中考的胜出者,而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不主动、不积极。
三、学生自信心普遍不强
因为长期不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中职生的自信心一般较为薄弱,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内向和离群现象较为突出。“我不会” 、 “我不行” 、“我不是学习的料”等成了其心理定势。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有的迷失了方向,上网成瘾,沉浸在虚无缥渺的空幻之中,进网吧、聊天、玩游戏、吸烟、酗酒等,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且,因为同属一个大集体当中,如果控制不好,学生的不良心理就会相互“传染” 。
中职德育难在哪里?难在我们如何真正认识和了解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难在如何尊重中职生身心发展规律。当前普遍认为中职生源质量差特别是文化课基础差是中职德育的主要难点,这一看法似是而非,失之偏颇。对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学生所短,不知学生所长的判断,并不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在逻辑智能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对于这些学生,决不能只用逻辑智能这把尺子来衡量,人的智能是多元多维的,逻辑智能欠缺的学生或许在身体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等某一智能领域具有潜能。因此,学校在实行德育工作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为了能很好的解决学生德育教育问题,我校主管德育工作的邓书可校长就曾多次在大会上提出要从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方针,旨在从另一个角度上解决中职德育的现状。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这就强调了活动对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活动德育”是中职德育创新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中职学生更多体现为非逻辑智能的优势,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就是“活动” 。因此,中职德育最有效的形式就是“活动德育” 。
了解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后,那么我们如何在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如何能取得德育工作的突破呢,现做出以下方面的探讨:
一、建立“活动德育”的氛围
要做好从活动中贯彻德育的思想,就要求我们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能在工作中转变一贯的思维,多学习,多思考,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参考大量的德育案例,向有经验的专家老师学习。
二、注重開发“活动德育”的平台
当前,开发“活动德育” 平台的方式有很多种,考虑到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中职学校可以借助各种大型活动或者教学活动将“活动德育”落到实处。比喻,积极开展各项技能竞赛,开展各种文体竞赛等,并把这些竞赛作为一个“活动德育”的载体,给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提供一个相应的平台,借助竞赛活动来带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这些竞赛项目可以涵盖中职德育的各个领域。通过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让中职生从活动中得到教育,得到认可,从而增强各方面的自信心,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檀传宝说“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而 “道德的根本是实践的” ,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中职学校是一个强调实践能力的集体,所以我们要重视从实践中进行德育的方法,学校要适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比喻开展一些第二课堂的学习班;鼓励成立一些积极向上并有正确引导的活动组织;多组织一些校内校外实训;多开展一些社会调查与实践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教育。
四、开展校企结合活动
进行“活动德育” ,还必须把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起来,职业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引进企业文化开展学生德育,要让学生熟悉企业,培养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不能搞关门德育,要把那些优秀的毕业生请进来,现场说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五、积极推动养成教育活动月的开展
为了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学生优良品格,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增强学生诚信意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职学校应当重视养成教育,让养成教育成为活动德育的常态模式。显而易见的是,养成教育层面上的德育活动更具生活性和持续性。把德育做“小”,即实施“小德教育”,是养成教育达到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有关的内容,开展主体班会,开展板报评比,开展演讲比赛,表彰先进个人等活动,把德育过程转化为养成教育,使德育化泛为实、由小及大、先易后难、由行到知,学生践行“成本”不大,但效果却是立竿见影,可持续性强。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渗透
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减少,森林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教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的就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应积极地渗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应该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环境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授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境知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如《泉水》、《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春》、《济南的冬天》、《美丽的西双版纳》、《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
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这类课文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学生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
二、情景感知、阅读理解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语文课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浅入深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我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环境教育是浅显的,学生力所能及的,重点是环境意识的渗透。因此,在两者结合时,要适当地掌握小学环境教育的度,要浅入深出,要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话:老树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老树说什么呢?朗读体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老树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老树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然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像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再通过朗读,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最后扩展活动,宣传环保:1、课件出示小树遇到长虫、干旱、缺乏养料、有人伤害等画面。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树?2、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环境保护教育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结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程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环境意识的渗透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注重意识的渗透使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浅入深出的功效。
四、深挖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保教育的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都时时刻刻谈“环保”,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插图,唤起环保意识
插图是刺激学生多方面感觉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插图,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例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通过对比,移情感悟,激发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随着学生的介绍,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什么呢?”这样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感觉落差,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而且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学生打开网页观看“环保资料”,这些例子和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痛,而是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如学习《五彩池》、《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
五、利用作文教学契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写“环保日记”,让学生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捡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 进而又渐渐培养成一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
其次,教师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每次作文前要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作文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心中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作法。
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量的环境教育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视听活动,在培养学生听和阅读能力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环保视听材料,组织学生课外看和听,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新闻报道等,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是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学生说写能力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学生根据自己从书本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应用,而且有助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
三是开展“我让环境更美好”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在学生收集信息和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作文前组织学生参加种树种花活动,或者收集废纸、铲除城市“牛皮、清理河边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垃圾等。通过亲自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日益严重、近在咫尺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从而增强环保的自觉性。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在小学语文新课程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又赋予小学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意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渗透时浅入深出,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课外着重实践,活动深化环保意识,付之行动。
参考文献:
1、潘秀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上海环境教育网。
2、温彦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山西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5、北京环保教育公众网。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推荐阅读: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07-20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7-14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06-16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6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10-09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7-14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08-13
德育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