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考察

2024-07-17

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考察(精选10篇)

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考察 篇1

艺术考察课属于实践性教学,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学术理念, 启迪其创新性思维, 培养其创新开拓能力。艺术考察的具体内容应依据不同专业学科的需要而选择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其考察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遗产、历史文化遗存、传统民间艺术、现当代艺术展、同行院校等。通过对自然风光、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民间艺术 (建筑、雕塑、绘画) 、民族服饰、风土人情、各地域文化的考察,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理念。

本学期由笔者带领陶艺专业22名学生进行艺术考察课程。在考察前征求学生干部意见, 制定出行考察的详细线路, 落实出行各地的吃住行和考察点的具体事宜。在出发之前的一周, 要求学生对考察目的地进行网上了解, 给学生们讲述了考察应注意的学术理论问题和专业性学术论题, 如民间艺术考察、陵墓美术考察、博物馆艺术考察、古代建筑考察、石窟艺术考察、地域文化考察、民族风情考察、民俗美术考察及社会、自然生态考察和美术文物市场考察等问题。提醒学生在考察期间每天做好考察记录, 以备回校撰写艺术考察报告。

本次课程拟定完成五项教学任务。1.考察内容:重点考察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具体内容是陕西西安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富平县国际陶艺村、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南沟村、山西省芮城永乐宫, 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汝州市、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神等地的剪纸、唐三彩、汝瓷、钧瓷博物馆及生产厂家, 行程约5000多公里。2.课程作业:撰写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艺术考察报告和500张PPT;3.课程时间:共四周, 纯艺术考察时间13天;4.艺术考察汇报展览;5.艺术考察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9月6日上午8点30分, 我和22位同学, 由广州大学城南地铁口集合出发, 踏上了艺术考察的行程, 乘广州至西安K648次, 次日下午三点到达西安。考察行程如下:

本次艺术考察行程, 23位师生跨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 考察了十大博物馆, 以及永乐宫、黄河艺术研究所、民俗剪纸村、龙门石窟、唐三彩传统工艺仿制村、传统煤窑烧制工艺炉钧窑, 参观了荣昌、神州、孔家钧瓷厂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光大瓷业和惠祥瓷业等30个考察目的地。通过亲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之旅, 使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每一个时代特有的艺术风貌, 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艺术之思, 这样的艺术考察正是学生们渴望的, 也是艺术考察课有待加强和研究的教学环节。考察的过程就是领略美的过程, 不同的美可以激发人的不同思想情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讲: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 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 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 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1]。

华工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参观1

华工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参观2

考虑到此次考察立体是陶瓷专业的学生, 因此考察对象多与陶瓷相关。

下面是我摘录学生们所写的考察报告片断, 从他们感性和理性的思维中、从他们对点点滴滴的记录中, 了解本次考察的收获和感想。这些记录的文字汇成一条清晰学术思路, 也算是捡拾了艺术考察之后的花絮吧。

·采风之行, 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而真实的一课。……虽然艺术考察期已经结束了, 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仍久久回荡在脑海中。在考察中, 我的思维每时每刻都在活跃着翻腾着。当这一切落下帷幕, 我想, 我坚持了我的方向, 我明确了我的目标。那就是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加关注和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 担负起保护它、宣传它、发展它的责任和义务。 (胡静滢)

参观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的陶瓷研究室

在三门峡南沟剪纸村参观考察

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认真听导游讲解

在陕西富平国际陶艺村参观考察

·通过这13天的艺术考察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对石器、彩陶、瓷器、青铜器、铁制品、金银器、漆器、玉器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专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是一次艺术考察, 还是一次人生锻炼, 这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上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陈醒文)

·这次艺术考察是一次文化之旅, 是一次心灵之旅, 我们一路从南到北经过了河南、山西、陕西三个省, 参观了近30个景点, 虽然很辛苦, 但我们从中收获了知识, 收获了成长, 收获了友谊,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很高兴能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收获这份惊喜……。 (李莎莎)

·在整理这些相片时, 那些熟悉的声音、优美的风景、显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文物引领着我又走了一趟我们曾走过的路线。领会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领会了民俗风情, 领会了地域的差异对艺术的影响……而对陕西、山西和河南的考察, 让我领会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从表层看, 她是一种地域文化, 从深层看, 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 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梁凌云)

·艺术考察的整个路线与我们的专业研究学习方向是一致的, 平时只能在书本上接触的一些专业知识, 在这次考察生活中都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可以说, 这次考察对我在专业上的学习极具建设性意义, 我受益匪浅。 (刘倩)

·此次采风, 一路细心参观了很多古典艺术作品和文物之后, 我突然发现之前创作的一些作品思想深度挖掘的不够, 制作也不够精良, 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创作水平。有时甚至感觉要创作时作为学生的我们普遍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以致无从下手。采风一行后使我受益匪浅, 我应该发挥专业优势,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 对其进行理解、整合、诠释。把这些鲜活的艺术素材带进到我们的创作里, 作为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这样我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次艺术考察使我提高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学会了用眼睛去发现美, 用观察力和感受力去对美进行提炼, 同时我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用心传承。我们全班在一起用心期待每一天的文化之旅, 享受每一天的“文化盛宴”, 满载收获喜悦而归。厚重陕、晋、豫——我们不虚此行! (魏彤彤)

在河南许昌禹州神后镇, 禹州电视台记者拍摄并采访了五位师生

在河南许昌禹州钧瓷圣地神后镇的考察和实践成果

·我们的艺术考察很开心, 这次旅行我们全班一个都不少, 兴高采烈地踏上了采风旅程。满载而归的我们, 收获的不单是见识, 更有我们深深的友情。相信再回首这次艺术考察, 我们的心仍是暖暖的, 满满的! (谢婧)

·出了广州火车站, 竟然有如梦乍醒的感觉, 此次行走在时空的错位, 古与今的碰撞的道路上, 在一个个陌生的环境中享受着北方阳光沐浴在千古文化的洗礼, 那一个个文化的绝响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这次精彩的采风之行时间虽然很短, 但是它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这次的采风活动,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先人的无限智慧, 而且给我们的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 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这将成为我们永久的财富, 我们会好好珍惜。 (许均凯)

·我们的行程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中原地区, 以考察历史遗迹和陶瓷艺术为重点, 同时也看到了许多的民间艺术。在这次考察当中, 我看到了许多的珍贵的古代文物, 感受了历史名城的古老、沧桑和它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了解了这些地区的部分民风民俗。这些对于生在南方的我来说都是一次次强烈的感官冲击, 增长了见闻使我收获了不少, 这对于我的毕业创作非常有利。……时间过得很快, 十几天匆匆而过没有做过多的停留, 在这段日子里我们倍感辛苦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 让人领悟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毕业采风是我大学四年最后一次出行, 欢乐在整个旅程中伴随着我们, 从广州出发再回到原点为我们这次艺术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张彩虹)

·我们被那种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剪纸艺术所深深吸引, 我们认真地看着, 认真地观察着, 认真地思索着……陕县南沟村剪纸源远流长, 别具特色, 构图饱满, 图案多取自传统和乡土题材, 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萎缩, 面临失传的危险。……走在村子街头, 可见农家小院的屋脊、门楼之上, 都是仿古的三彩、秦俑。且不说随处可见“高仿唐三彩”标记, 单看那些随意摆放的高髻广袖、悠然娴雅的仕女俑, 肌肉发达、怒目圆睁的武士俑, 还有伸颈低头, 膘肥体壮的三彩马, 你便会悠然神会地陶醉在浓浓的三彩风姿之中。……经过了那么多的文化圣地和人文故里, 看了那么多极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深意的作品, 我感觉我们学到了很多, 眼界开阔了很多, 思想也深邃了很多, 懂得从更有深度的思维层面来定位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张婷)

·这次采风之行, 我们参观了多个历史博物馆, 文化艺术中心, 看民间艺人剪纸表演, 还坐在教室里看到那些可爱认真的小学生们的剪纸。兵马俑、古壁画、石窟艺术让我感受到远古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不同时代的不同艺术特色……艺术家们那种对艺术的执着, 娴熟的工艺技巧, 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我体会到, 多看多了解和学习古代文明文化, 去理解当时的那些器物的造型和图案的运用, 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尚、信仰、封建制度、社会等级以及先人们对艺术的聪慧细腻以及做工的巧妙精湛的同时, 也在丰富我们的视野, 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朱芷萱)

(以上段首带“·”的段落, 均摘自学生考察报告。)

在考察中, 同学们都表现出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意识和个人素养。尤其提出表扬的是刘倩、曾晶、贺素君、张馨元、陈豪, 这五位同学在南沟村与剪纸艺人的活动中, 积极参与互动, 尝试剪纸创作体验民间艺术的精神;张馨元、谢婧、韩新等同学表现出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据了解, 凡带相机的同学每人拍摄了2000张左右的资料照片, 为毕业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这次艺术考察学生人均支出1300多元 (包含交通、住宿和途中饮食) , 处处注意了节俭, 学生对此较为满意。

此次考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 为华南理工大学赢得社会美誉度。9月13日在“笑白剪纸艺术研究中心” (中州西路小学剪纸特色学校) 暨索彪老师讲座《洛阳民间艺术考察实践》等活动, 洛阳网已刊载题为《探寻民间剪纸艺术——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访洛》的消息;9月15日到神镇的第二天一早, 神镇电视台的记者闻风而至, 跟踪拍摄我们的教学考察活动, 并采访了刘倩、魏彤彤、郭兴兵、张馨元和我本人。神镇电视台已在9月16日晚间新闻中播出了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艺术考察活动等采访信息。我们的学生面对新闻媒体的镜头, 讲述艺术考察对专业学习的感受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认识, 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学生优良教育的风貌, 为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美誉度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钧瓷圣地神后炉钧窑王金合先生为学生们讲述钧瓷作品

参观考察汝瓷博物馆

考察返校后的艺术考察报告 (不少于3000字) 和500张以上的PPT作业, 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对待, 并且大多数同学PPT做了600至900多张。

教学相长, 这是古训, 也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本人在本次教学实践中也收获颇大。与这些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学子们十几天一起吃住行以及近三个月来的学习、交流、相处, 从他们身上看到非常多值得我努力学习的品质和观念。如他们的开朗、宽容、自信、风趣、幽默、机智、灵敏、善良、潇洒、大度……等等, 他们美好的形象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感谢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尤其在教师节前夜的聚餐, 他们送给我的鲜花、蛋糕和美好的节日祝福, 使我非常感动和激动, 我被幸福包围!考察路途的辛苦, 化做学子们的成长带给我的喜悦, 作为教师的我认为:再辛苦也值得!自出发去艺术考察至今, 我爱他们每个人, 我相信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不仅多了22位师生间的学脉情缘, 而且我又多了22位朋友!

整个艺术考察教学课程安排4周 (2012年9月1日—27日) 。但是在教学活动实施中, 实际的教研工作是:自2012年9月1日至11月27日 (三个月) , 一直是频繁地与学生交流, 并于2012年10月9日至13日举行了学生的艺术考察汇报展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复的修改校正……等工作;2012年11月27日下午给陶艺班22名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作艺术考察教学工作总结。

艺术考察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修课, 走出象牙塔, 去寻找历史的痕迹, 去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 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去沐浴清新的空气, 对参与考察的每个人是有益的, 中国有多少文化遗产处于“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的状态。每次畅谈着一天考察的感受, 气氛和谐而热烈, 大家在感叹我国文化艺术辉煌历史的同时, 又对其饱受摧残的破败现状而深感痛心。我们感到作为当代的学者应具有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使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得以继承、发扬和光大。悠悠华夏,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艺术考察能让学生增长见识,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认识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 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意义重大, 也对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遗产及中国美术史的了解, 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和累积美术创作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艺术考察课程是学生积累素材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以提炼、升华, 进行创作和理念更新、研究运用的一个实践过程。经过这个实践环节, 从而使学生们的心胸更加宽广, 心灵更加纯净, 视野更加开阔, 学习更加努力, 未来的艺术之路也更加绚丽多彩。

注释

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考察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 考察 教学改革

艺术考察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教育部在2005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明确将艺术考察课程作为社会实践部分列为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实践,为前期学习的多门专业课程找到现实的依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使得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搜集、提炼和归纳素材的能力,为学生创作作品提供思想源泉和有力保障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艺术考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我国目前许多院校的艺术考察课程管理并不规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认可程度低。很多学生和家长将艺术考察课程和旅游画上等号,认为学校组织学生花钱旅游很没有必要。笔者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网上调研了解,认为艺术考察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管理不规范,教师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学校的态度将潜在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不出安全问题即可。考察内容不清晰,考察重点和目标不够明确,且在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有效进行知识讲解。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许多学生也就真正把该课程当成旅游。

其次,考察点意向难以协调。随着扩招的步伐,各大高校纷纷增加招生省份,扩大招生。学生来自天南海北,许多学生也会利用假期外出旅游。正所谓众口难调,考察点不管定在何处,总难免会有和一些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的所去之处存在重复性。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学生总会对课程安排产生抵触情绪,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意参加课程学习。

再次,费用花销无法适应不同学生要求。考察就要外出,外出就要花钱。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硬性开销必不可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省内考察花销较小,通常在1000元左右,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通常不愿意在省内考察。而出省考察的花销总要在3000元左右。这对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是一笔很大的花销,所以很容易因为这个问题上打退堂鼓。

最后,队伍庞大,活动受限。组织过活动的人都知道,人数越多,意见越难统一,组织起来就越困难。特别是在考察过程中,每个人兴趣点不一样,路线和节奏也不尽相同,队伍分得散,时间的把握上就很难一致,到了集合的时间,总难免要等人。时间浪费了,有的同学想多去些地方就会收到影响。

二、艺术设计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课堂管理

整合专业需求,区分各专业特点,遵循考察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全院构建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考察课程教学体系。

加强监管,减少任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外出考察前,结合考察点,带队教师要写出教案和讲义,教学目的要明确,目标考察准备充分,忌走马观花、游山玩水而淡化主题研究。使学生们充分认清借鉴各类艺术资源是各门类设计艺术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素材和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课程中在结合典型作业练习的同时,避免单纯的就事论事的实用主义教学现象。必须努力探究各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抓住本质和主流,培养学生善于从繁杂多样的现象中梳理提炼精华的能力,把教学与建立中国设计文化身份的研究相结合,强调对调查报告与理论性成果的考核。

(二)尊重学生兴趣,活化教学机制

教学机制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和受众人群的需求,原先的教学机制僵化,没有选择性,不能对应学生需求,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对教学机制改革作出一系列大胆设想。

1.下达课程要求后,让学生针对不同兴趣和需求,自行分组,分别制定考察计划,对当地文化艺术背景做出有效预判,有针对性地提出考察路线和考察内容。制定计划过程中,授课教师给予指导并负责审核。超过10人的队伍可申请指导教师随队指导。

2.学生持经授课教师审核的考察计划书向学校提出考察申请,学校根据考察计划书的可行性和专业性组织专人进行审批,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指派随队指导教师。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通过审批的同学需服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出考察安排。同时,分数的评定和补贴的划拨应体现政策导向性,向自主申请的学生进行适当政策倾斜,鼓励学生自主申请、主动学习。

3.教师带队出发前,需准备好教案和讲义,并送教务处备案方可出发。对授课教师、随队指导教师和审批、评定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配备不同的工作量和差旅补贴。

4.所有作业形式以考察报告体现,必须要对当地的艺术环境、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分析。自主申请的考察小组,除了考察报告以外,还需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演示进行现场讲解、答辩。学校答辩评定小组根据学生的考察报告和现场答辩环节联合评定给出答辩成绩。该成绩结合授课教师打分得出最终成绩。

5.根据不同成绩等级划拨支持补贴经费。改变以往大锅饭,一锅端的情况。如此,即可体现选择民主化、学习自主化的原则,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环艺专业艺术考察内容 篇3

新学期伊始,艺术设计系06环艺迎来了空间设计专业课程最为集中的阶段。为了使《室内设计(2)办公空间》课程更加具有时代感、切合设计施工实际、授课内容形象生动、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安排了市场调研的课时。为此系里教师纷纷发动自己的校外关系,尽力联络比较特色鲜明的办公空间供学生参观。

此次实景考察为杭州市上塘路“A8艺术公社”。这里的办公设计风格由于建筑在废旧厂房的基础上产生的,均属于是典型的LOFT式空间结构。组建时间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所以从时间上可以确定,是发展前沿的且能代表这一阶段室内办公空间发展趋势的一批作品。这次共计参观了广告创意公司;创意产业公司;美院环艺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等,系统的了解了各个不同性质的设计行业公司在办公布局及装修方面的理念。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感觉到收获很大。

此后,大家又根据所观摩的实际案例,赶到杭州“百安居”材料市场,考察了市场上最新型的材料及其价格等相关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考察 篇4

(系部): 艺术系专业: 艺术设计

班级: 环

一、专业考察的主要内容

考察让我收获很多经验,我学会在考察中吸取养分,来丰富我的专业学习。考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广州:在广州我们考察了陈家祠、TIT创意园、参观了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展、广州大剧院、参观了广东省博物馆。

第二阶段到了深圳首先去了深圳宜家、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听了玻璃钢制作工艺讲座、深圳博物馆,学习了展示空间设计、华侨城欢乐海岸了解了商业区、考察了艺展中心。做后一阶段是香港,首先参观了星光大道、和太平山顶、、考察了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毕业作品展、香港创新中心。

这一路上参观考察了非常多地方,让我收获到很多,每天都把收获和感触写到了考察日志中,给子自己一些丰富的回忆。这次考察带给我的有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让我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打开了设计的灵感。

二、专业考察取得的经验及收获

第一阶段到广州:

考察了广州的陈家书院。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TIT创意园位于海珠区客村地铁A出口的广州纺织机械厂原址,处于城市新中轴线上,与广州新电视塔南广场连为一体。一个以服装创意为主题,集信息发布、产品展示、商务交流、时尚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服装产业创意平台,园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广州市中心难得的一块原生态创意园区,也是广州市旧厂房改造项目的样板。成为广州向世界展示创新力量的窗口。

广州美院的毕业作品展,我们参观了很多各个专业的设计作品,学习甚多知识。懂得设计需要相互交流学习。力求从设计的策略性和思维性出发,强调设计的生成过程。对于室内设计的整体范畴来说,不仅仅包括一个知识领域,更包括一种思维方式,因为“室内设计从来都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更是一门有益于促成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的学问”,掌握这个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学习。

广州大剧院由曾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英籍伊拉克女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宛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外形奇特,复杂多变,充满奇思妙想。而广州大剧院的声学设计大师,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博士,精心打造了广州大剧院的声学系统,使广州大剧院传递出近乎完美的视听效果。

导游为我们简单介绍了剧院内部:歌剧厅共设1804个坐席(包括乐池117个坐席),三层观众席呈“双手环抱形”,“满天星”天花板,不规整、不规则布局,打造了一个富有节奏感、独具个性的艺术厅堂。歌剧厅内不对称的构造、流线型的墙体和特殊的凹槽,传递出震撼而近乎完美的效果。第二阶段的深圳考察:

宜家家居(IKEA)于1943年创建于瑞典,瑞典宜家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居用品商家,销售主要包括座椅/沙发系列,办公用品,卧室系列,厨房系列,照明系列,纺织品,炊具系列,房屋储藏系列,儿童产品系列等产品。

中国已成为宜家最大的采购市场和业务增长最重要的空间之一,在宜家的全球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运用简洁装饰、统一色彩、自然光影构成通透的空间。样板间通常面积不大,而只有在简洁的装饰下才能体现空间的纯度;在色彩上也是追求统一,色调和明度成一系列,容易增加视觉的整体感,特别是米色的使用更容易营造

出飘渺、温馨、大空间的效果。而简约也正是满足选择样板房的消费者。样板间设计在讲究空间的主色调之外,还强调陈设的手法和装饰的美感度,也就是样板间软装设计。消费者的一目了然和拥有感是样板间最大的优势,让人爱不释手的装饰品有时候不仅仅点亮空间和增添乐趣,也与业主之间拉近了距离,也可以说装饰品是一套成功样板房的记忆点。

深圳博物馆内现有文物藏品二万余件,有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有展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古代历史和艺术珍品,也有近现代深圳发展历史上意义重大的历史资料。这些珍贵文物是博物馆的重要物质基础。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深圳市重点文化设施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圳博物馆从建馆以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基本陈列。深圳博物馆为了活跃深圳市的文化生活,营造高尚的文化氛围,深圳博物馆每年除轮换出本馆重要藏品外,还不定期从国内外引进许多十分珍惜的古代文物展览和当代艺术展览。

展楼前广场宽阔,南广场所树立的铸铜雕塑《闯》是深圳市标志性的著名雕塑。庭院四周绿树如茵,繁花似锦。挺拔的乔木、整洁的绿篱、姹紫嫣红的花卉、绿油油的草坪,让人感觉到生机勃勃、处以昂然的气息。展览大楼是一座四层的古堡式建筑,外表用米黄色泰山砖镶嵌,展楼内装饰以清新淡雅为主色调,展览布置与陈列内容相协调。

玻璃钢,即纤维强化塑料,一般指用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脂、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基体。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作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称谓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或称谓玻璃钢。由于所使用的树脂品种不同,因此有聚酯玻璃钢、环氧玻璃钢、酚醛玻璃钢之称。质轻而硬,不导电,机械强度高,回收利用少,耐腐蚀。可以代替钢材制造机器零件和汽车、船舶外壳等。

最后一阶段香港考察,香港星光大道(是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东部的尖沙咀海滨花园,沿新世界中心对出的维多利亚港。供市民休憩及游客观光。星光大道为表扬香港电影界的杰出人士的特色景点,仿效好莱坞星光大道,杰出电影工作者的芳名与手掌印镶嵌在特制的纪念牌匾,以年代依次排列在星光大道上,目前星光大道可容纳100名电影工作者的纪念牌匾。之后又参观了太平山顶一览香港美景。

三、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艺术考察课 篇5

考察范围:美术教育、美术市场、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公共艺术等。

作业:完成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考察报告。

要求:1,考察报告中必须具体写出考察目标、考察路线、考察过程等;

2,考察可结伴合作,但考察报告每人必须独立完成(或小组成员在同一选题下每人

独立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章节);

3,鼓励独立思考和原创写作,对大量借用既有资料的论文不给予高分;

4,外出考察注意安全,要把考察路线告知班长、班主任和辅导员,最好结伴出行;5,考察报告要在教育实习后返校第二周,打印装订统一交稿;

近十年中国当代艺术考察报告 篇6

一、艺术观念适应图像时代的要求

平面的图像包含在广告、绘画、摄影等作品中;立体的图像包含在标志、建筑、雕塑等作品中;多媒体的图像包含在电影、电视、动漫等作品中。在图像时代中, 观念的表达是图像视觉文化艺术的内在思想核心, 简捷的视觉语汇及符号化是图像时代的艺术特点, 自由的创作是实现原始图像被艺术化阐释的艺术创作手法。

现当代的中国艺术家徐冰、谷文达、蔡国强等也分别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图像表达观念, 从不同的角度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关注与研究。在图像艺术的时代里, 艺术家们的创作强调社会性, 他们将图像经过观念化的视觉置换并引导着观众作视觉的解读, 思想的表达就是作者的观念, 是艺术创作的前提, 也是作品传达的内在核心。

随着现代信息、传媒等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 对图像的大量运用是视觉文化革命的要求。艺术不再是艺术风格的问题, 而是提高到文化层面上对现实的阐释。图像的运用由图与文字交融的、静态的发展到动态的、三维立体的、多媒体的等艺术传媒形式中。

二、装置艺术发展倾向

(一) 对装置艺术影响最大的群体艺术家

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而且最有成就的应首推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家, 是他们的努力不久树立了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坛上的正面形象, 而且通过对国内艺术家的影响和大型综合性展出, 使文化界的官员也认识到他们作品的重大影响, 反过来对国内装置的展出起了促进作用。而这些中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 如:谷文达、吴山专、徐冰等。

(二) 装置艺术在这一特殊阶段的时代特点

1. 时代背景

90年代末的中国信息流通更加便捷, 伴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逐步开放, 特别是网站的兴起, 无论国外大型艺术展示、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成功还是国内艺术家参与海外的展出, 其信息都会很快被国内所知, 以往某人依赖先得到信息的迅速模仿而迅速成功的现象大为减少。统一, 装置作为一种方式被艺术家的认同也有了广泛的基础。

2. 国内的创作的发展和改变

除去各类大型展出活动中装置作品的日常出现外, 更多展示还是通过9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气候的艺术策划人方式推出的艺术展出。在这种模式下, 展览的主题的一致性有了更好的保证, 而作品形式的相关性也有了更好的体现, 装置作品在这种方式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此外, 90年代末以来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在反传统方面体系得更加极端, 对常人的感觉的通常刺激已经不能满足一些艺术家的胃口, 而且在国际上也出现了以1999年开始的英国艺术家为代表的“感觉”展, 这些作品对西方当代艺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 多媒体艺术的出现

多媒体艺术是综合运用声音、图像、文字、以数字模式来实现作品的艺术。以多媒体为出发点, 艺术家为了表达最初始的感受, 试图去寻找最符合并且与所要表达的观念紧密结合的技术形式。创作过程中, 作品的理念和所选用的技术会相互充实。

(一) 多媒体艺术的时代特色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艺术是在信息时代问世的, 因此在对待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 不可避免地带着很深的时代烙印。进入信息时代以后, 在跨领域、多元化意识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 人们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科学技术与艺术, 认识到二者实际是人类追求的两大目标:“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信息时代四大热门课题之一的人性化、自然化界面设计, 其显著的特点便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 旨在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二) 虚拟, 另一种形式的原型

在当今时代, 创作者可设置视频, 模拟现实, 以网络连接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使屏幕上的虚拟相遇成为可能, 同时带来另一种形式的游历感受, 创造了现实和虚拟, 此处和彼处之间的模糊界限。传统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观看外部, 新的艺术是从内部建造, 在网络覆盖范围之内, 无所不在。

(三) 多媒体作品中的观看和自我观看

希腊神话中沉醉于自我镜像的纳西斯的故事曾被广为传诵, 这一在水面照镜子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视角互换时, 我们将合并成一个人, “我就是你, 你就是我。”

这是多媒体艺术用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意念表达所带来的, 通过混合分享和情感交换, 让我们看到他人所看到的通过多种媒体, 艺术家让我们体会到了通过他人的感知来进行自我审评。

(四) 重视新媒体的低俗化负面化倾向

中国大众文化在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负面特征, 在其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价值含量稀薄的泡沫文化层层累积, 精神境界低俗化的现象广泛存在, 就是最为典型的事实。对于新媒体精神境界的低俗化、负面化倾向, 我们应当从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国家文化境界的高度, 来加以认识和重视。

总之,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对图像的大量运用必然促使艺术观念的转变, 而伴随着艺术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艺术实验中, 诸如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等实物艺术形态必然会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而我们也将进入并见证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

参考文献

[1]邹建平.中国当代艺术倾向丛书[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2]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游泽清.创建一门多媒体艺术理论[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8) .

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考察 篇7

关键词:民族;民风;语言

在这块4省(市)边区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土家、苗、瑶、侗、白、回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如罗汉帽、狗头帽、哭嫁歌、苗歌剧、上刀梯、火把节等等。

我们此次的考察地点主要就在湘黔一带。这一带居住人群以苗族居多。

此次考察收获颇多,无论是同学间友谊的增强,还是开阔自己的眼界,无疑都是丰富我们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也不免留有遗憾,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少数民族逐渐汉化。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日趋减少。比如类似火把节具有特色代表的活动我们没能遇上。据介绍,这样的活动每周只有两次,大多在双休日举行。甚至有些景点是专门开设给观光者的,平时没旅游者,它们基本上算是空壳。这就失去了观光他的意义。对此,我深表遗憾,毕竟类似集体出行的这么具有深刻意义的机会在大学期间里不会再有。由此可看出,部分少数民族观光景点正逐步失去了其固有的特色,且其特色活动越来越商业化,一些本土的东西并不是在发自内心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情况下举行。虽然能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于来此旅游的人来说,不免有欺骗含义的嫌疑。

随着历史变迁,国家的改革开放等一些外部因素,许多具有地方的特色都被逐渐汉化。此次考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少数民族正逐渐退化其地方特色。相对来说,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的汉化比较具有代表性。

首先,语言方面尤为突出,现在少数民族的人们几乎无人能说出自己特有的古老民族语言。以凤凰为例,凤凰居住着苗族,他们自称语言叫“朵雄”,他们有自己完整的民族语言,但无文字。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苗汉交往日益密切,原有的苗语已不能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因此在苗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

其次,服饰方面。我所上交的四幅作品中可体现这一方面,作品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苗族人,他们均穿着汉服。现在人们很少穿着少数民族服装了,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入,渐渐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俗。虽然还有一些老人还在守着古老的东西,但是年轻人对那些东西已经很陌生了。

再次,虽然我们参观了许多民族博物馆,但里面所收藏的衣物纹样、头饰、农作工具等都是以前老祖宗保留下来的,手工工艺正逐渐失传。

最后,民族房屋建筑,现在在民族风景区看见两层小洋房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但是,令我惊讶的是在一个具有独特造型的古宅外居然还安装了空调!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

在中国加速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少数民族被汉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损失。对于旅游业来说,缺少的又不仅仅是一些民族风情。

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结尾处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是否意味着更大程度的汉化?

少数民族的汉化指的是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个反面被汉族所融合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在以上方面接受汉族的一套价值观的过程。而现代化指的是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一个过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它将传统社会打碎,并在其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社会。

在中国加速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也需要加入现代化建设中,所以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随时都能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也能感受到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失调现象,以及人类为适应变迁而被同化或异化,随之而来的种种影响及后果。在不断的相互融合过程中,文化的失衡和平衡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对文化的最终检验就是看这种文化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而在剧烈的社会融合过程中实现文化自觉,深入思考文化的调适问题,也就显得非常迫切。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现代化的冲击,民族问题同样也不例外。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最为严重。由于汉族在事实上是中华民族中的“强势民族”,汉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少数民族现代化的方向。

少数民族被汉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网上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利大于弊,汉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些落后的东西被摒弃;也有人认为弊大于利,各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丢失了,民族多样性也降低了,也不用谈中华5000年的历史了,因为中华5000年历史是各民族历史构成的。汉化意味着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的东西将逐渐被取代,渐渐消失,这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绝对是巨大的损失。

结语

西北艺术考察报告 篇8

新学期伊始,2011年5月上旬,我们接受了新的考察任务——中国古代艺术之西北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考察与探究。于是我们西北方向的列车,颠颠簸簸、晃晃悠悠了十四个时辰,于次日清晨六时左右抵达古都西安,总有种朦胧的面纱浮在眼前的感觉,怀着神秘与好奇的目光四处观望。此时的天空已蒙蒙亮,使我更加感到朦胧与神秘。

边走边望,我们城墙的北门,这就是外城门,按照古代的习俗,我们现在还是一直在西安城外,只有进入了城门才算是真正到了西安城,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的高楼大厦,在一块块霓虹灯的映照下更具现代的魅力;一条条笔直方正的现代城市公路格外清洁,而这些全是些摩登的元素、现代的感觉,原来这就是西安——摩登城。

从感观上总体感受了西安城之后,我们首先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再从历史史物着眼,更附理性的了解探究西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我们从古代的建筑、书画、歌舞、手工业、农牧业等多种角度上,感受了中国古代史前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古人的先进科学技术、聪明与才智,有些方面现代文明的人类都自愧不如,至今都赶超不上,甚至是现代的入的探究与学习。

书法胜地、书法艺术的渊源、东方文化宝库、世界最古老的石刻书库——就是指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书法及绘画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资料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这里收藏着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漫步在青石小道上,碑林风雅的古香古色悠然而来,成千上万的石碑让人眼花缭乱,忍不住感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

而最能展现中国古代历史辉煌文化的要数秦兵马俑了。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军事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军事、雕塑、手工艺水平,使后人惊叹不已。秦兵马俑坑位于秦陵东侧约一公里半外,先后发现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录》。

在我个人看来,西安之所以是中华民族诞生、繁衍、生息、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戈王朝都曾在此建都;之所以七十三位皇帝都在此设陵,拥有七十二座皇陵(其中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是合葬陵),及大量各朝的将军、大臣

陵墓,这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注重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相克,重死不重生,而西安恰是一块风水宝地,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适于人居住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文化风俗、气候,适于建筑与埋葬。就秦陵来说,秦陵南靠骊山,北临渭水(黄河支流),西卧蓝田山下(蓝田玉产地),东居临潼境内(盛产黄金)。宏观上显示:秦始皇头枕(骊)山,脚踏水(渭河),左手戴玉(蓝田山),右手握金(临潼)。相传秦始皇生前心脏不好,而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左手戴玉对心脏具有保健功能,(右手戴玉对肺具有保健功能)。秦始皇生前巡游至开封,病重并归天,临终前要求一定要葬与西安秦陵,而当时恰置夏季,由此可见西安对于一代始皇的吸引。

通过这次考察活动,握了解了很多历史、军事、雕塑、书法、绘画、手工、地方民俗等等方面的知识,主要掌握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理论修养,得到了珍贵的图像材料,为下学期的毕业创作和以后的学习、创作积累了素材,更激发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

川渝艺术考察报告 篇9

学生姓名

卫世奇

艺术系

专业班级

环境艺术设计01班

指导老师

祝磊

期盼了已久的的艺术考察终于在兴奋与欢乐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艺术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成都和重庆,主要游览了成都宽窄巷子、都江堰、重庆大足石刻等。

神奇、富饶、美丽的川渝。“川”是四川省的简称,“渝”为重庆市的简称。由于两地同处四川盆地区,且文化生活风俗上极为相似,四川和重庆合称巴蜀。

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老成都的闲适 新成都的时尚 都在巷子里

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少城太多的历史 信息与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耳边回响着省历史学会会长、省中华文化学会副会长谭继和先生极富感情的演讲辞令,本报记者于昨日来到“千年少城”的核心地,采访了参与宽窄巷子规划设计定位的相关负责人王华银,提前揭秘即将开街的宽窄巷子。

宽巷子:老成都的“闲生活” 窄巷子:老成都的“慢生活” 考察第一站——成都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

井巷子:成都人的“新生活”

考察第二站——都江堰

位置

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青城麓的岷江干流上,濒临都江堰市区,距成都39公里,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

概述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世

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主体工程与外观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

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它巧妙的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当鱼嘴将江水导入内江以后,奔腾的江水便准备着流向成都平原。如何驾驭岷江那不羁的野性?

都江堰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却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它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地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拖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四川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庙。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考察第三站——神奇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The Dazu Rock Carvings),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以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为范围,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唐、宋时期

大足石刻 的石刻造像艺术。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大足石刻因地处中国内地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幸免了历代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石窟艺术

大足石刻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足石刻景色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考察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艺术设计专业 民间蜡染艺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61-02

蜡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也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中民间美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设置蜡民间染艺术课程,让学生进行蜡染技艺的学习和探索,对民族技艺文化的传承,民族资源的开发、创新和利用,培养民族技艺设计人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意义

(一)民族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需要。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体现了各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并提到专业教育的日程上来。传统的蜡染纹饰独特,制作全靠手工绘制,并且多代传统艺人经过长期的创作探索,至今才呈现了精湛的技艺和近百种传统蜡染的造型纹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在当今民族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的环境下,结合时代需要来研究蜡染的价值,将其作为珍贵的课程资源纳入教学中是必要的。同时,复杂的工艺流程给蜡染的保护和传承带来难度,蜡染课程教学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蜡染技艺,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民族传统技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艰难地继承和延续着,如今学习民族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人才的匮乏将导致传承出现断层。民间蜡染的传承过去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靠口传心授的方法传艺,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培养蜡染技艺人才的要求,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式引进民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领域,已是一项相当急迫而重要的工作。随着民族产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民族传统技艺的实用价值,并且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民族传统技艺,赋予了民族蜡染艺术新的生命力。蜡染相关的旅游、服装、纺织、实用工艺品设计的民族产业的复苏,使传统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职业技能教育是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应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蜡染人才师徒传承的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上注重蜡染艺术理论与实践技能渗透,依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具有艺术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型民族蜡染技艺人才。

二、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蜡染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在染织、服装类专业中开设蜡染艺术课程。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纺织业的衰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审美和社会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蜡染教学曾一度衰落,很多学校蜡染课程教学是空缺的。在当今民族传统艺术受到重视的环境下,蜡染艺术教学又开始由衰落走向复兴。目前,蜡染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在纺织、服装领域中运用,在平面、传媒、实用工艺产品等各类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蜡染相关民族产业发展的背后,蜡染艺术与装饰艺术、实用工艺设计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产品设计的关系特别密切,作为培养基础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不能忽视民族技艺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目前,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未能很好地把蜡染艺术课程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培养的方式与蜡染技艺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中职学校对蜡染艺术学科的发展也考虑不够,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同时没能有效地对教学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培养的人才对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专业技能性也不够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蜡染艺术课程教学师资不足。蜡染艺术是一门民间独特的手工技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学科,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涉及多门专业知识,教师不仅要讲解蜡染艺术的理论知识、造型基础及装饰纹饰特点,还要对蜡染复杂的工艺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才能满足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但现实中,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蜡染专业教师,存在着师资不足的情况。同时,蜡染课程的实践教学阶段,由于蜡染工艺的复杂使技能实践的经验性要求较强,授课的教师或民族文化理论基础较弱,或实践的工艺技能缺乏经验,授课效果难以满足蜡染艺术课程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民族技艺师资队伍的建设,承担蜡染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理论和传统技艺的实践经验。

(三)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条件不足。蜡染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设备的投入,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普遍缺乏设备、实践场所和经费。对于蜡染的设备如上蜡恒温电炉、封蜡工作台、染色水槽的配备、去蜡问题处置所需要的教学场所及用电设施安全防范都有一定要求,大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难以满足。可见,学校相应的教学条件不足,不利于展开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蜡染艺术的教学需求。

三、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民间蜡染艺术课程设置建议

(一)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组织建设管理。为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要求职业学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职学校应加强对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组织和建设管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灵活自主地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相应增加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课时量,编制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标准、配套教材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开发。课程设置应以传承民族蜡染技艺为重点,突出蜡染实用设计教学的特色,培养创新民族技艺人才。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蜡染艺术基础知识以及工艺制作技能,同时应使他们具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蜡染艺术进行创新的能力。同时,认真研究蜡染教学与社会民族企业技艺人才发展的关系,不断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布局。为此,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展开民族蜡染艺术的教科研活动,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这样才具有良好的教育空间和广阔前景。

(二)充实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蜡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基础涉及造型艺术、装饰图案以及复杂的民间工艺制作,由此应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专业技能强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运用数码相机、电脑等多媒体技术记录工艺制作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上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空间,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引进蜡染工艺美术师和有蜡染绝活的民间艺人来参与教学,聘请工艺美术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公开课等形式,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充实蜡染艺术的教学力量。组织教学教师到西南等地区蜡染的发源地亲身体会民风、民俗,并向当地的蜡染艺人学习技艺,定期开展培训和研讨及与专家探究蜡染艺术课程职业教育的设计方案,增强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民间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水平。

(三)实践工作室教学与校企合作。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艺术的教室授课模式为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蜡染工作室可以为学生学习蜡染技艺提供更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对蜡染材料及工艺流程实践操作的学习,及早地了解材料的性能、成本、制作技能。凭借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创新的观念和技能,掌握现代科技新技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传统的表现手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有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作品和实用价值高的民族工艺产品。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当代艺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单一教育模式的挑战,还是当前中职学校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良途径,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能够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中职学校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与服装、纺织、旅游工艺品设计等与蜡染相关的民族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民族技艺人才。学校应与民族企业合作,借助企业提供的技术和设备,将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实践的教学场所延伸到企业,解决中职学校实训教学场地、设备等条件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与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规范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校企合作又是双赢的工作机制和办学模式,学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给企业的创新理念注入新的血液,促进了企业发展,产学互利。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蜡染艺术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蜡染技艺人才,使艺术教育呈现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贾京生.论中国民族手工蜡染艺术的出路[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蒋瑛.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J].浙江工艺美术,2003(3)

[3]王冲,魏天德.校企合作中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7)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3]44号)

【作者简介】李 珍(1967—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美术学。

上一篇:厂报稿费发放标准的通知下一篇: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