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2024-06-16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共8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篇1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在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小东是个“小书迷”,昨天去逛新华书店,看中了三本书,回家向妈妈要钱买书。妈妈给了他100元,小东拿到钱后犹豫不决,因为他忘记三本书的具体价格,只记得其中两本三十几元,一本十几元,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买。

1、设问:同学们觉得100元够买这三本书吗?

2、追问:每本书具体价格多少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就能作出判断呀?

3、小结:感谢大家帮助小东解决了困惑。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4、最后:判断购物钱数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上舍入”或“下舍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比较简便。

我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了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意识地“绕开”具体数据,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例如:五年级上册新增设了一个教学内容《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本节内容不是难易问题,而是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根本没有这样的实际生活经验。于是,我不给予讲授新课,而是给孩子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平时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开车去购物,一般需要把车停在停车场里,不知道同学们平时有没有注意到每个停车场一般都有自己的收费标准。上周老师就开车去购物,我发现这个停车场就是这样收费的:第1个小时免费,第2个小时2元,2小时以后每小时收费4元(不足1小时按照1小时收费)。请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收费的,你还见过类似哪样的收费标准。孩子们在弄懂这些要求以后,解决起问题来就简单许多了。四、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数与代数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二)空间与图形方面:包括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单元.(三)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

(四)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主要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教研教改。

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小组讨论定稿,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 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课,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精神。

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5、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6、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就能力。我们知道,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学期,我们五年级数学老师要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篇2

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 与2001年7月第1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标 (实验稿) 》相对比, 新地理课标 (修订稿) 体系更加合理, 脉络更加清晰, 语言更加简练, 用词更加准确。下面, 笔者就自己的学习体会, 来谈一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和落实地理新课标。

一、要把握好新地理课标内容上的诸多变化

新地理课标在内容上做了大的改动, 变化诸多, 有对旧地理课标的删减, 也有在原基础上的增补, 用语更加恰当。新课标与时俱进, 注重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体现地理学科从生活中来, 对生产和生活有指导作用的特点,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注重对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需要地理教师在运用和落实新地理课标之前事先把握好。

新地理课标内容上的变化体现在前言、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三方面的诸多细小变化。而对于“课程目标”部分, 新地理课标并没有进行大的改动, 还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来阐述的, 主体定位没有变, 仅仅是在内容上做了先后顺序的调整, 基本语句和意思差别不大。

把握好新地理课标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通读新课标, 整体把握其内容。

新地理课标是一个新生事物, 是教育部组织进行修订的, 非常具有权威性、导向性, 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和学习。老师们在拿到新地理课程标准以后, 首先要在整体上把握其内容, 要知道新课标的内容都有什么。这需要将新课标“通读”一遍, “通读”是粗略地将全文读一遍, 可以不求甚解, 不要求全部理解其真意。

2. 精读新课标, 认真钻研其要点。

要想把握好新课标, 只是领会全文大意, 粗枝大叶是不够的, 还要“精读”。一定要在字句上认真研究。要咬文嚼字, 深钻细研, 深入领会, 理解透彻。认识和了解了新课标的脉络, 知道了新课标前后的关联, 掌握了新课标的理念、导向, 才能使之成为指导教学的有力武器。比如, 新地理课标对“课程性质”是这样更改的:将原来的“地域性”修订为“区域性”, 并放在了第一条的位置, 变笼统为具体。因为“区域”是一个相对小的概念, 是指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范围;“地域”则是一个相对大的概念, 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 用词更加准确。如果教师不咬文嚼字, 深钻细研新地理课标, 是不易发现这一变化的。当然,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动。

3. 对比研究新、旧课标。

广大初中地理教师要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 结合教材和本地实际, 潜心研读新地理课标 (修订稿) , 并力求与旧地理课标 (实验稿) 进行对比研究, 要知道有哪些内容已经被删除、舍弃了, 有哪些新增加和新修改的内容, 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 目标明确。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要心中有数。比如, 新课标对“乡土地理”部分加强了重视程度, 明确告知教师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的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对地理教师而言, 就是重要的教学导向,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二、对新地理课标内容删减和增补用意的理解

1. 在教学内容上, 适当地降低难度。

综观新地理课程标准, 编者主要还是考虑了要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 使得广大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 在“海洋和陆地”的“标准”中, 只要求学生“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 删除了“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将这些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过程复杂的活动内容删除了, 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在教学环节上, 重视实践活动和可操作性。

新地理课程标准中, 在教学环节的实践活动上下了大力气, 非常注重教学的双边活动, 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列为重点学习过程, 并且让更多不同条件和不同地区的学校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有效实施, 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可见, 编者意在使新地理课标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指导性文件。例如, 在“气候”的“活动建议”中, 删除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 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等这些不易进行实践、操作过程繁琐的活动建议, 改成了“体验活动”和“模拟预报天气”,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体验和模拟活动, 增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3. 在课程设置上, 与时俱进, 彰显时代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不同时期的教材其内容和风格也有所不同, 这就是教材的时代性。目前, 初中阶段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是2002年初,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可以说, 在教材的内容上, 较过去的教材来说, 已经做了较大的调整, 目的就是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感, 彰显时代性。尽管如此, 时隔10年, 到了今天, 教材的内容中, 可能还是有跟不上时代脚步的地方, 所以, 地理课程标准就可以及时地弥补这一缺失, 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在“活动”环节上将其展现出来。例如, 将“认识区域”的“活动建议”改成“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例如, 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 自拟题目, 撰写小论文, 这就使得目前大力倡导的主流社会观和价值观“低碳生活、低碳办公、低碳出行、节能减排”等紧跟时代发展, 时代性强的内容纳入到“活动”中来。这既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补充, 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好的实践, 也为地理学科学以致用做好了铺垫。

三、对新地理课标的运用和落实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路灯, 是教师把握好教材、运用好教材的指导用书, 其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无可替代。学习新课标, 运用新课标, 就可以更新理念。就新地理课标而言, 其变化和更新较大, 教师要想把握好教材, 提升教学质量, 运用和落实新地理课标至关重要。那么, 如何进行运用和落实呢?具体举例如下:

例如, 教师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这节课时, 要注意的是, 新课标已将“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改为“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 用语更加准确, 可操作性强。因为学习这节课时正值秋季,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与体育教师联合起来, 组织一次学生秋季越野比赛, 事先设定好路线, 并在地图中标上起跑地点和终到地点的路线标志, 这个图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平面地图, 可以设置指向标, 也可以没有指向标, 按“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定方向即可。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 可以在使用地图中深入掌握地图的实际应用技能, 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又如, 对于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两节课, 新课标将“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使用气温、降水资料, 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更改为“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运用气温、降水资料, 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那么, 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 要将“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也作为重要的教具, 并且要格外注意的是:在教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时, 要有时间 (季节) 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世界气温与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再如, 教师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这节课时, 一定要把这节课列为重点。因为新课标明确强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笔者认为, 对于南极地区, 则更为重要。随着极地地区对气候变化, 特别是极地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越来越大, 国家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也越来越深入。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声明:南极洲冰雪大面积融化, 这是近30年来最严重的冰架崩裂, 但大面积的冰雪融化则出乎科学家的意料。所以, 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对极地地区进行教学, 并拓展到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方面, 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图填图题、材料分析题等等, 进而让本节课的教学丰富多彩, 彰显地理课的人文关怀。

又如, 在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节课时, 尽管教材中没有提及高速铁路, 但教材中, 把有关我国铁路干线的阐述列为重中之中, 并且配置了两个重要附图, 即P89图4.4和P91图4.6。如果教师再按照新地理课标中的要求, 即“开展辩论活动, 围绕‘高速铁路建设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 组织辩论” (当然, 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查找有关“高速铁路”的相关知识、图片和新闻等等, 作为参考) , 不但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宽,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 在这当中, 教师正确的“点拔”还是很重要的。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教学风格、谈吐而喜爱一门学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该积极主动的从各个方面去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那么如何在历史课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上要吸引学生

1.历史课故事性较强是巨大的优势,灵活处理教材内容,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学生很多时候对于教材以外的知识有更大的兴趣。历史课的内容应该适度拓展,用教材,但不要局限于教材,只要服务于课标,可以适度补充。当然我们需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故事,选择什么样的时机讲故事,怎么讲故事,才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服务教材双重目标平衡的效果。

2.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还应富有幽默感

教师语言在知识上要科学严谨,在表达上要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同时把学生当成朋友,用倾心交谈的方式对待学生。并且可以吸收一些时尚的、网络的语言,这样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所以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尽可能一上来就别出心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和求知欲,吸引住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可以小规模采用历史小品剧、辩论会、知识竞赛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能以全部的精力投入进去,亲自参与、亲身感受、自主创新,一定程度上实现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巧妙设计问题,创设情景,将课程内容转化成一个个难度不大、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解决问题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创新能力,这正如北宋学者张载所言:“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

4.教师对教学要全情投入

很难想像教师在无精打采的时候能上出一堂精彩绝伦的课。首先教师要激情四射,以此来感染学生,同时使学生接受到情感教育,长此以往,学生自会培养起对历史的感情。

5.运用多媒体方式,给学生展现直观的历史素材

尤其是影视材料,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抽象变成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影视资料或者历史影视剧的敏感性和分析研究的习惯。

二、要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

1.教师不要满堂灌,满堂灌的话,即便是教师口吐莲花,终也有学生疲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始终参与进来,将一课教学目标转化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回答起来轻松,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这样学生才有学会知识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学习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2.认真分析研究教材中难以理解记忆的东西,找到其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较难的知识点。

比如《共产党宣言》的四点内容,学生机械记忆的话效果不好,找到他們的内在联系:先表扬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然后指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崩溃的原因,随之指出这个任务要由无产阶级来完成,最后设计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的蓝图。

学生理解了内在联系,不用死记硬背,根据推理即能重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学得轻松自然有兴趣。

三、让学生能体会到知识的变通和运用

1.对历史事件深入分析,由表象深入本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掌握这一根本,对历史学初窥门径,入了门就有了更深一步学习的动力。

2.尽可能的跨学科进行知识的渗透和整合。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历史老师讲句英语,学生很感兴趣;数学老师引用句古诗,学生会很佩服。学生有个静态思维的习惯,就是某一学科的教师只会某一学科的知识,我们往往也有这种惰性。要打破这种定势,积极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

历史学科本身很有优势:文史不分家,政治是指导,地理是依托,内容涉及科学、艺术等太多门类,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只有一门学科的话,这门学科是历史。历史教师应该丰富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学科的渗透,让学生感到老师知识渊博,产生敬佩的心理,进而喜欢学习你这一学科。

3.联系现实,学以致用。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鉴往知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同时,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这样学生就认识到历史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对“有用” 的东西,认真学习便是自然的了。

参考文献

[1] 李明. 培养高中历史学习兴趣之我见. 学周刊,2012(19):58

[2] 殷东阳. 浅议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28

[3] 谢丰华.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1):54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篇4

廉江市河唇二中 尹翔学

内容简介

农村学校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首道障碍是师生关系普遍难以平等。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建设和谐幸福社会的需要,必须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把平等对话充分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去,选取合理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保障机制。难以平等对话的现状

1、满堂灌现象还依然存在。

这仍然是司空见惯的事。教育部曾组织调查过义务教育实施课程方案的情况,结果显示我国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被动接受为主: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和发展;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农村学校的典型现象是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学生几乎完全是被动接受。这种教法的信奉者认为:多讲比少讲好,讲多一点学生就懂多一点,讲少一点学生就懂少一点。

不可否认,一些满堂灌的科目还真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接受性、积累性的教学,努力去记去背的话,能体现出短期的急功近利;而不是探索性、发展性的学习,不利于学生长期的持续健康发展。

2、满堂问现象属矫枉过正。

‚新课标‛出台后,出现另一种典型的情况:

一些老师用看似‚启发式‛的‚满堂问‛来教学。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连续不断,一节课少则十几个问题,多则几十个问题。不少问题既浅显又浅薄。由于问题设计缺乏层次和深度,难以说得上‚探究‛的价值和效果。

这种 ‚满堂问‛的状况,是走出了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怪圈,确实进化不少了。因为教师能够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注意到听说能力的培养,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一问到底,形式单调,充斥无启发性的问题,引诱学生钻进预设的套子,还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传话‛教学;就是借鉴‚一站到底‛式的问答形式,也未必真正切合新课标精神。有些更是不得要领,像无病呻吟,没有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问题设计缺乏层次和深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尚未形成,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足以说明问题,说重些还不如学习机的智能化呢。哪用看什么考试得出的教学效果呢?何况现行的笔试片面得可以,部分教师对答卷的解读也机械得可爱,更不用说别的了。

3、热闹课堂多形式主义。

观课时,常听到这类课:场面热闹非凡,形式花样翻新,掌声经常响起。外行些的,确实会感觉良好。但实际上是有活动欠体验,有形式少实质;给人的感觉是像在想方设法地应付上级检查,投机取巧地蒙混过关。我们确实‚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安静阅读,独立

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内行看门道。如果讲得精彩,问出玄机,答得奇妙,不由自主地鼓掌赞许,那倒是我们致力追求的。要看教师异常清晰的教学思路,看教师激趣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引证解决问题的本领,看教师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生成课堂资源的真功夫,看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力。一节课下来,我们是教了,学生是学了,知识也有了。好像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教给了学习的方法吗?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吗?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吗?好像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能避重就轻吗?那是懒惰加不负责任的表现。不能说教得一塌糊涂,也有误人子弟之嫌吧。

常听到一些不和谐音。有学生的不屑:这样的语文课,缺多少节都没关系;也有老师的感慨:语文是越教越不会教了;还有我的看法:这样卖力的教,倒不如让学生自主的学。真是当今不少基层语文教师的悲哀啊!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源究竟在哪呢? 根源是缺乏真正的平等

我并不想跟我们的传统美德过不去,也不想标新立异,只想让同道中人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难以对得起自己所领的那份工资,有辱师德啊。能达此目的,就问心无愧了。至于‚农村教师大有作为‛的高论,至少目前只能说是领导们的高瞻远瞩。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真正的平等关系。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1、社会原因。

长期以来,受等级社会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我国师生关系就有浓厚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是以教师为本位。

从‚教‛字的本义来看,就是手持木棍打出孝子;从‚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中,也可见一斑。在现实生活中,‚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不也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吗?

再来看看扭曲了的人际交往传递链:老板受了别人的气就在公司教训员工,受了气的员工回到家就找茬教训老婆,老婆不顺心再教训儿子,憋着气的儿子只好拿玩具出气了。

比如‚斗毒‛的思想和做法:你做得好吗,我会把你说成差;你有本事吗,我叫你无处用;你正直无私吗,我设局拉你下水;他和你好朋友吗,我要把他弄成你的对头;你想评优获奖吗,我不告诉你或不上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哪来教育界的净土?何来师生关系的真正平等呢?无数的事实证明:社会刮什么风,学校就下什么雨。当然,不可否认有表层的、象征性的、阶段性的平等。

这在基层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根深蒂固,积重难返。因为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悠久了,我们农村的法制建设太不健全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如果我们还人为地不平等对待,能不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吗?

2、家长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受

自身品行、经济、学识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一些家长没有尽到监护和教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有六种表现:

一种是家长素质偏低,无力教育孩子。有位母亲诉苦,儿子厌学甚至逃学,你讲什么他都不听,真的毫无办法。

一种是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变留守。不少农村的家长,长期在珠三角等地打工,一般一年回一次家,一直将孩子交给外婆、阿姨之类的人抚养。而外婆、阿姨之类的‚外人‛难以胜任监护人的角色。

一种是家长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或起早贪黑,或经常外出,或吃住在档口,身心疲劳,自然对孩子的管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种是家长沉迷赌博,当孩子没到。君不见赌博很流行吗?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啊。有些人的家,就是麻将馆。小赌怡情,倒是无可厚非,但沦为了真正的赌徒,一天不赌就过不了日子的人,是难以维持家庭和睦和成为称职的家长的,甚至会危害他人。

一种是家长婚姻破裂,孩子被抛弃。某家长离婚后,抛弃女婴,双双出走而杳无音信;无可奈何而又年老体衰的大伯,只好像母鸡带小鸡一样地领养。又有某家长离婚后,抛弃男婴,双双各自外出打工,隔代的奶奶只好免为其难地抚养。

一种是家长角色倒臵,孩子领导家长。某孩子经常夜不归宿而家长从来不闻不问,相反家长外出还得向孩子请示。

3、教师原因。

不可否认,多少有待遇偏低因素和心理问题。

我曾见过和听说过这样的普通个案:教师靠‚打、罚、骂、留‛

等类似法家的严厉措施整治‚不听话‛的学生,而‚不听话‛的学生层出不穷。结果出现状况是:他来上课,全班噤若寒蝉,不敢抬头正视;别人来上课,全班熙熙攘攘,难以正常教学。

面对新生代独生子女,单亲子女,留守子女,在电视、电脑前长大的孩子,你准备好了吗?我们有没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有没有平等的观念,有没有民主的意识呢?特别是年长一些的,思想狭隘一些的,财商高一些的,能把自己的权威建立在对学生活力的压制上吗?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抛弃那种惺惺作态的陋习,转变成平等融洽的交流者,成为学生式的教师。新课程把教师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是非常恰当的。

这样,就能打破隔阂,趋于平等了,心平气和了,轻松愉快了,团结互助了;就不用不好意思,不用藏头露尾的,可以开诚布公地交流,矛盾就会减少,心理问题也好化解。

4、学生原因。

‚学生越来越难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放眼望去,有厌学者,有逆反者,有蓄意攻击者,有轻生者,也有恶性循环的迹象。一些意想不到,触目惊心的事情时有发生,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和反思。某些对传统美德的颠覆,更令人无奈和担忧。

一孩子读小学还好,上初中后迷上网络游戏就像中了毒,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了,结果学习一落千丈。

改过一张得‚0‛分地理试卷,卷头上赫然写着:我要考100分,不行就跳楼自杀。我只好眉批:鼓励靠自己努力考100分,严禁害人

害己的跳楼自杀。

某同学一向表现不错,却突然变得不可理喻地狂躁。比如在课堂上毫无顾忌地不停地敲打桌凳,还有堂皇的理由:‚我在学雷锋做好事!‛可怜的孩子,我去哪里找药来救你呢?

我们常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应该考虑外在因素。比如诱发沉迷网络。又比如无意识地受到隐性的教唆。很多学生就有受逼迫的潜意识。我觉得,外因影响很大,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压力扭曲了未成年人本来可塑性极强而又不健全的心灵。

5、管理原因。

为了社会的和谐,就不便展开啦。在现行体制下,管理者的德行显得尤为重要。主要看是不是服务型的管理模式。也许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能帮得上大忙。

6、时代原因。

有专家们称:中国正值社会和经济转型期,处于心理问题高发期;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淡漠,社会责任感丧失,已经统治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并上升为某些领域和人群的普遍社会心理。

我们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受各种思想与思潮的冲击很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又不大协调,广东精神还未来得及显现。这就处于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各种不和谐问题就不断地涌现出来。这不光与内地有较大的差异,就是与邻近地区比较也大不相同。

7、社区原因。

相对于城市来说,我们这些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更像原生态的处女地,需要文明的活力来滋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这一姓氏的比较强势不讲理,那一姓氏的比较弱小气不顺;这一片的比较蛊惑和好求着数,而那一区域的又比较较真和多好事者。这就难以制衡。某些村民,弱肉强食的想法念多一些,而平等正义的观念尚未形成。这就容易产生和激化本不该有的矛盾与冲突。

有一家勤劳致富,过得好一点,有楼有车的。邻近的一家就不平衡,不服气了。怎么办?就做房子挡住你出村的路,让你出入都难受。这两家就一直纠缠不清了,甚至玩起了功夫,多次调解都无效。

有一村民,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争当‚老大‛。几次枪口顶住太阳穴都面不改色。就是躺进棺材,他还是认为老子天下第一。

这就难以平等和谐了,有待人们素质的提高了。

时代在召唤,社会在进步,相信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会更理性,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没有平等,哪能和谐?都想当皇帝,都想做‚人上人‛,都想比别人更幸福,岂不争得死去活来!岂不搞得乌烟瘴气!又如何谈得上宜居幸福呢?

那么,如何实现真正的平等呢?

突破围城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我觉得,这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可以拓展到整个教育上。把

她作为落实新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就是我们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先决条件。就像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来提高全民素质,大力推广普通话使之成为公众语言,建设新农村来解决‚三农‛问题一样,必将取得显著成绩。有目共睹的事实,毋须臵疑。

平等对话是一种积极互动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心灵的感应,是个性的张扬。没有高压,没有威严,没有驯服,没有利用,就像谈恋爱一样,双方都热情洋溢,心情舒畅,在享受这个美好的过程;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人心所向,心甘情愿,努力奋斗着。这样,有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相反,如果是为了贬损,为了战胜,那起码像家庭冷暴力,谈不上家和万事兴,和谐就无从谈起。

实施平等对话的依据

1、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向对话,阐谈自己的独特体检;在对话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接纳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话题:看完《出师表》后,刘禅会怎样想和做呢?刘禅身边的大臣们又会怎样想和做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地各持己见,张扬和发展个性。让学生当演员吧。我们当导演多好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引导他们表演得更精彩,那你一不小心就成名导了。

如果我们信口开河,海阔天空地夸夸其谈,则往往可能‚似是而

非‛;如果我们肢解分析,寻根究底地挖古董,则往往可能‚正确但无用‛。吃力不讨好,惹上了咽喉炎这种职业病,可不是闹着玩的。身边就有不少教训,有的演变成苦不堪言的不治之症。(本段引用的出自曾曦《非凡的学习》)

2、从课程标准的人文性看,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有教养、有文化、有个性的人。就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要学会尊重、唤醒、保护和宽容学生,而我们先前大多以教知识为目标,真正的本末倒臵了。

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话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金钱究竟有多重要?你又怎样看待金钱呢?亲情有价吗?依据现实,旁征博引,畅所欲言,辩论是非曲直,再归纳小结一下,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就都有了。这是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

人文性侧重于关注人在非理性、情感、动机方面的发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妹妹。同样,班上五十二位学生就有五十二种个性。我曾领教过一些品行怪异的学生,有的甚至直接从天堂掉进地狱。‚怪异‛的产生,大多数应该归咎于我们教育的长期失误: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因材施教,片面评价学生,压制个性,扼杀创造力,千篇一律地套用某种模式,以及延续甚至扩大着某些陋习。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进行心灵的对话。如写作训练,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写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东西或问题,也应切合节气、节日等时令,‚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

受和真切体验‛。

3、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进行同伴合作识字和体会书法审美价值时,也可以进行对话教学。如学习‚欲‛字的本义和推演。又如总结大字为部首组成的字均带大本身信息:大力为夯,大亏为夸,大可为奇,大弓为夷,大长为套,大头者为奢……

4、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对话。它包括‚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前者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后者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总而言之,一节课,一篇文章,一个单元,一册文本,都可以自始至终地进行对话。

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启发激趣环节可以围绕‚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人‛进行对话,整体感知环节可以围绕‚文章出现几次‘背影’及作用‛进行对话,研读探究环节可以围绕‚父亲为什么要亲自去买橘子‛进行对话,拓展创新环节可以围绕‚如何从正面来写父亲‛进行对话。

5、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在就写作话题进行充分对话基础上再写作文。如上‚我为班级增光彩‛主题班会后再作文。在上写作专题指导课时,像如何命题,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拟小标题,如何描写动作等专题指导课,都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施对话教学。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或多向对话活动中,使学生的听说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文

明素养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这就非常适合创设情景进行对话教学。像确立‚这就是我‛,‚瞧我这家子‛,‚春天的歌‛等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

7、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从‚确立探究主题‛到‚制订学习方案‛到‚开展探究活动‛再到‚交流分享探究的成果‛,也无一不能实施对话教学。如九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就给予我们游刃有余的空间。

实施平等对话的方法

采用某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是程式化的表现。如果教师每节课都用同样的语调和方法,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厌倦。况且‚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就要避免模式化,‚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要想达到求真、求实、求新、求趣、求活的教学效益,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选取和创新各种课堂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灵动的整合‛。

1、商量教学法。

这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崇尚科学与民主的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与方法跟同学商量,以达成共识。这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情感,来实施愉快教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选自我国古代白话小说,重点在四大名著。师生对话得知:绝大多数对四大名著不太了解,看

过的也基本上不识庐山真面目,尤其是《红楼梦》。于是,集体决定炫一节‚四大名著‛课,小组分工合作,用表格的形式从书名、作者、时代、背景、内容提要、主要人物、思想倾向、艺术特色等方面整体把握,为本单元教学做好了铺垫,为进一步探究张本,效果显著。

当然,商量也应基于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到义务教育的特点,多做学情调查,研究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存在问题‛。接新的班级时,引导全班同学人人参与编写《我的语文学习状况》、《语文问题集》,就有了总揽全局的基础。

2、先学后教法。这是洋思中学倡导的。

‚先学‛是在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及自学方法的指导下自学。自学的形式有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注释、发现疑难作记号、试做习题等。‚后教‛是让学生充分自学后互动式的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再深入对话。

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去讲,岂不狗眼看人低?

像教学古文,学生都有讲解、翻译之类的参考书,完全可以利用之自学,互学。老师不应霸占,提出学习目标即可。到了难点、探究、拓展等环节才进入‚教‛,共同探讨。

3、茶馆式教学法。这是上海育才学校提倡的。

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方法。发展为‚后茶馆式教学‛: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

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4、情景教学法。

这是江苏李吉林老师创造的。

她以生活展现情景,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表演体会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景中学习、体会,接受美的熏陶。

5、读写结合法。

这是广东丁有宽老师创造的。

这是依据读写的规律,找出读写间的联系,读中学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一种方法。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后,模仿其写法写作文《夏》。又如学习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后,写自己的《难忘第一次》。

6、切入教学法。

就是从文本中寻找一个能够总揽文本整体的切入口或突破口,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能够“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这个切入口或突破口可以是某个关键词句,也可以是某个关键问题……

如《陋室铭》的关键词‚馨‛:文本从哪几个方面(环境,朋友,生活)来体现陋室主人的‚馨‛呢?又如《两小儿辩日》的关键词‚辩‛:辩什么——辩的观点——辩的理由呢——人在‚辩‛中的

表现。

7、诵读教学法。

诵读法,是一种能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的读书方法。读书时,眼观其文, 口读其声, 耳听其音, 脑思其义。其优点是印象深刻, 帮助理解, 加深记忆。如教学古今名篇。新课标就有‚诵读古代诗词‛和‚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的要求。强调‚要重视诵读,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让学生养成诵读优美诗文的良好习惯。‛

当然,还要指导实用的背诵的方法。如寻找重点词,中心句,过渡句等背诵的支柱点。

8、讨论教学法。

此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性学习‛也要求:‚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如教杨绛的《老王》时,可用结尾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设臵问题讨论:⑴怎样的人才算是幸运的人?⑵怎样的人才算是不幸的人?⑶文中的幸运者是指谁?⑷老王为什么是不幸的呢?⑸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说明了什么问题?

又像学习方法推介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推心臵腹的讨论,更容易接收消化。

9、辩论教学法。

此法是教师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量化处理,设计为具体的讨论题,使学生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促使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预习,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投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互助协作的集体精神,切实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如对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六亲不认的做法的看法:是个人的原因?是家庭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

可设主持人和正、反方。有记录、有发言、有小结,学生轮流进行,机会均等。

真理越辩越明吗。又如挖掘出来的思想教育:是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有用,是计划生育好还是多子多福,是靠关系还是靠能力,是奉献还是索取,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悲观,都能越辩越明,比空洞说教好得多。

10、游戏教学法

这是既充满娱乐性又具有知识性的益智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情境中轻松达到学习目标。可以加入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释疑中掌握知识 ,学会思维 ,发展智力。各学习小组之间,男、女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都可以游戏竞赛。

如组词开花,看谁的花朵开得最美;成语接龙,看谁的脑筋转得又快又灵;抢答问题,看谁的回答即准确又有创意。

像猜字谜识字。如:来日是大暑(奢),熙熙攘攘(侈),分量不足(欣),老是赊账(欢),针灸通经络(窜),野火烧不尽(荐),有一点不准(淮),柴门闻犬吠(润)。

说明文教学比较枯燥,可以采用猜谜抢答式的游戏活动。如教学《向沙漠进军》,把课文中的重要知识以谜语和抢答形式出现。

又像文学文化,文言实、虚词,古诗文背、默写,都能如法炮制。新课标对汉语拼音教学也要求:‚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此法迎合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会水淋鸭背,而会记忆犹新,甚至终身难忘。

11、换位教学法。

一种是人物换位。教学《斑羚飞渡》时,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时,可引导学生换位:如果你是头羊,心里会想些什么?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换位:如果你是这中年公斑羚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谈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时,引发学生换位:你是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

一种是师生换位,让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轮流执教,‚是主动参与教学的学习‛。初生牛犊不怕虎吗。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走

上神往的讲台。讲好了,大家鼓掌;讲不太好,有人帮助;讲错了,有人纠正;讲不下去,有人接替。这样,互相体会,更能相互体谅,更能有真知灼见。学习更有趣,更主动,更有成就感。

12、演说教学法。

有用‚课前五分钟演讲法‛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成功范例:在老师讲课之前,先抽出五分钟时间,让五个同学依次登上讲台,要求他们态度大方,表情自然,用洪亮的声音完整、清楚地给同学们讲一个内容,时间是每人一分钟,内容范围不限制(当然要健康),达到这个要求的算合格。师生共同组成评委。

这能很好地喧泄自己的情感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如主题演讲,口头作文。

13、写生教学法。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此教法就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习美术的方法,避免闭门造车,可以依葫芦画瓢。这最适用于写作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莫泊桑学写作时,老师要他每天到大街的十字路口去观察行人,然后把行人的外貌、神态、动作等等特征具体地描写下来。由于莫泊桑对各种各样人物的特征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他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终于成了一代文学大师。

又如写事物说明文,游记。更进一步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能给我们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胜过纸上谈兵。

14、欣赏教学法。

这是应用‚接受美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语文学习内容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说课文《春》有五幅图,说《变色龙》像独幕剧,说《过故人庄》似美妙乐章,说《观潮》是剪辑的精彩镜头,这就是在用美术、戏曲、音乐、摄影的眼光欣赏看课文。

如赏析朱自清的《春》的一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多角度欣赏后,会给我们多角度的感受:时令感,画面感,动静感,色彩感,层次感,变化感,对称感,音乐感,诗意感,轻快感,情味感。

这尤其适用于学习古诗词和文学作品教学,培养审美能力。也用于提升欣赏的人生态度,因为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

15、表演教学法。

可以分为教师的表演示范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

前者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自己的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表演性的朗读和配乐,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解读,对关键情节和内容作出形象化的解说和模仿,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还原,造成教学过程中 的形象性和具体生动与可感性,让学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和认识。

指导学生进行内容的表演性尝试,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表演性学习中来,在学生表演性阅读中要不断地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表演热情,刺激学生的表演欲望。把参与表演变成理解教材的重要手段,增强教育的体验和感受,真正提升语文的审美境界。

如学习《桃花源记》,把课文的叙述形式改为对话表演形式。又如学习戏剧单元时编课本剧表演。这也能提升艺术表演水平。

16、展示教学法。

课堂上采用多种方法,来展示学生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特长。如‚综合性学习‛时‚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又如展示我的珍藏和得意之作,并能说其中的故事。这可很有吸引力和成就感哦。

17、总领教学法。

就是教学每一册或每一时,对这一册或这一单元全景式的学习。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六个单元分别是:战争(性质、时期、国别),普通人的爱(类型、方式),建筑匠心(类别、特色),自然科学,古人名篇,歌咏自然。指导学生合作自学,归纳整理,这样能达到初步整体把握的目的,也有利于教学后阶段的总结提升。

当然,几种方法可以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这样,才能上出特色课,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保障平等对话的机制

由此可见,平等对话教学完全可以普遍推行,也是全面提高学生

语文素养的神奇方法。那么,怎样保证对话教学积极有效地实施推广呢?

1、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我总觉得应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师理应跟踪世界文明的潮流,来达到促进人们生活方式文明进程目的。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中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教师要有终身学习。

这也有教师培训的问题。‚任何一位教师在师范院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于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来说,都显得非常有限,必须不断学习和进取,否则就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我们不能‚三教九流无所不知,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也能大致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我总觉得,相对其它学科来说,对语文教师的素质应有更高要求,必须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必须具备一定文学修养,才能信任。

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原来的‚一桶水‛还在不断地缩水,要安装‚自来水‛才会永不枯竭。不学习就等于自我封闭,不学习就会落后衰退。就有学生说老师的普通话很滑稽,就有老师看不大懂学生的作文,就有师生之间的‚代沟‛问题。肯不肯钻研业务,会不会使用网络,学没学好‚新课标‛,懂不懂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比如网络教学,不少教师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网

络教学知识,对网络教学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门外汉,就会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而落伍。而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却是最有代表性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最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

3、重视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就校内的教学资源而言,像我们这样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以下的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实在严重匮乏。‚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问题。”这才能出现校园应有的书香气,这才有实施对话教学的基本物质基础,才有条件谈得上‚世界是语文‛。如果资源枯竭,就像闭门造车,像井底之蛙,不能有效地与外界进行良性互动,如何能突破围城呢?

各类基础教育网的开通,能大大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全面开发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因为她最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图文并茂最易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动感鲜活最易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这就能大大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效果。所以,‚学校要配臵满足语文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4、重视教研机构的提升。

教育局等上级机关是有教研机构,也非常重视教学教研工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呢?又能发现和解决多少问题呢?有教学工作检查组的到来,却不乏形式的东西。当然,也有很实际的东西。但还有比这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比如采用教育发达地区的教研成果(如深圳)和借助高校(如湛师)的教研力量。

由于计划生育和人口流动的影响,广大农村学校的生源日益减少,专职教师相对富余,教学负担相对减轻,加强教研工作已有极大的可能性。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呢?我觉得,教学和教研如同左右手,同等重要;教学实践只有在教研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就如一个政党必须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一样。况且教学是动态的,是发展的,还要符合人们越来越高的期望。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这应该从制度上加以保证,才有实效。

5、重视教学过程的监控。

我们要让师生看重和享受共同或相互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让某些不全面的考试来一锤定音。

教学过程就像钓鱼一样,乐在钓鱼过程,而非吃鱼。身边就有不少带上盒饭的垂钓者,乐此不彼,还将部分钓的鱼用来喂猫或者送给别人。

我觉得,教学过程的实施很能看出问题。看课堂教学设计,看课堂教学效率,看课堂教学互动性,看教师上课的热情与特色。这也是我们教师的价值取向问题,体现出非功利性。因为我们是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是在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公民。

6、是评价机制的转变。

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还嫌单一刻板,无视学生个性差异而一刀切,往往注重学业成绩而忽略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国外主要的三大评价机构,它们的评价重点就放在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与未来发展

上。

为此,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和被评价方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惠上,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不同的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以获得评价的最大效益。

我们的教学评价机制要日趋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要切合实际和体现发展性,因材施评,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良好的个性,才有利于 ‚新课标‛的实施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毋庸讳言,目前的各种升学考试就漠视了性别的差异:较适合女生的细腻,而很难体现男生的特质,成绩往往表现为女生优于男生。

7、是教育公平的问题。

教育不公平,体现在教育资源配臵的不均匀和不公平上,也体现在对不同学校及师生的不同态度上。

这在美国与日本,就有很好的借鉴。像日本的教育公平性有法律保障。如硬件方面,无论什么学校,各种教学设施都一应俱全,不因外部条件和地理位臵的区别而有不同,这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同等条件的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也是一视同仁地统一均衡地配臵,这也就保证了教师的公平。而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就有三六九等的区分度,很不公平,很不科学。

只有教育公平了,才有教师的平等,也才有师生关系的真正平等,也才有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真正的平等对话。同时,往大处说,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是保障社会和谐幸福的重要途径。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篇5

如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机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刺激物,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摸索出对古诗的一些教学方法,即运用情境的创设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尝试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有部分古诗可以运用尝试情境进行教学。如在教学《锄禾》时,如果教师单一给学生讲解粮食如何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学生可能体验不到。因为现在的儿童都是家里的宝贝,根本没不参加过劳动,更不知粮食如何得来。因此,在上《锄禾》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义务劳动。在通过学生亲自劳动尝试后,再让学生写出劳动的经过和感受。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这次劳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教师相机提出诗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比讨论理解。这样就把握住了学生学习的心向,调动了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二、用媒体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经验的不足,致使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悟有障碍。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望庐山瀑布》,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教师把这部分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处理相机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这样,即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多角色模拟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一首古诗时,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法效果,可以采取给学生加一些“互助套餐”。如在《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声音角色的模拟,也就是说让学生根据“猿”的叫声模拟学叫,然后组织讨论:“猿的叫声给人的感觉怎样?”其中有一位学生就提出:“猿的叫声非常难听”。随即教师提出问题:“当时李白这样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在讨论中有同学就这样说:“因为当时李白被皇帝赦免,心里太高兴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这样,在交流中,学生通过相互探讨就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唤起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达到了知识的无缝链接。也在此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篇6

伍俊

摘 要:在小学英语起始阶段——

三、四年级,虽然教材中没有语音教学的内容,但进行语音教学、渗透语音知识十分必要,能减轻孩子机械记忆的负担,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优化此阶段语音教学的有效途径。关键词:起始阶段 语音教学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学习外语发音至关重要,发不好音,会给进一步学习外语造成一系列的的困难。在小学英语起始阶段——三年级、四年级上册,就不应该忽略语音教学,这点,目前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有这样一些现象在不少学生身上出现:在他们的英语书上“Good morning!”下标注着“gu de mo 宁”,“peach”下标注着“pì 去”„„有的用汉字标着,有的用拼音标,有的两者结合,怎么能记怎么标,当他们拿着自己的英语书时,虽然存在语音语调问题,但一个个单词、一篇篇课文也真能读下来,可如果换了本空白的英语书,就一句也读不下去了。使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自己读单词读课文的学生三年级就有了,而且不在少数,他们在一些陌生或者难记的单词、句子下用汉字或拼音注着,而四年级的学生,课文加长加难,标注的就不再是个别单词或句子,有的甚至是整篇Let’s learn中的课文密密麻麻,标注得满满,严重影响了发音的正确性。随着英语学习中新的词汇量的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严重受到挫伤,使学生学习英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掌握拼读能力,就等于没有进入英语学习的大门。到小学毕业,不会拼读音标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后续英语学习。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搞好语音教学迫在眉睫。下面,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整体把握教材,抓住语音教学的契机

1.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如中学生,集中学习音标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集中学习音标会使小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教学单词时,教师要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单词的发音和拼写,归纳读音规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字母与音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合理安排语音教学的进度

目前市面上的小学英语教材比如PEP,比如陕旅版小学英语,都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集中学习音标,而是让学生在掌握字母、部分单词及词汇的,逐步渗透语音教学,这一点十分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特点。但我认为当学生学完一学年的英语后,教师就可以教学48个音标。等到第七册(六年级)时才出现48个音标的学习,为时过晚。这是根据记忆的规律:视听结合的效果远远优于听觉效果。如果让学生单纯地听辨音素,没有音标的视觉刺激,不利于学生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48个音标陆陆续续地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初步掌握48个音标的发音、认读及拼读单音节。到教学第五册时,我们再将字母组合的发音渗透到单词、短语、句子教学中。这样安排音标教学的进度就比较合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要求我们教师熟悉教材,有的放矢地将枯燥的语音教学贯穿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化整为零,采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学策略。

二、巧用各种方法,进行音标教学。

音标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理想效果,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单纯的音素认读、记忆,和反复拼读练习确实比较乏味。教师应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设计教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教学音标,这样就会达到事半而功倍。

1. 音标概念的引出要自然,形象。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因此,音标概念的引出要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这样来告诉学生:音标就像汉字的拼音,英语单词可通过音标注音拼读出来。音标的大家族里有48个人口。汉语拼音有韵母与声母,同样音标也有元音与辅音之分。音标的外形与字母十分相似,但音标们都有一件漂亮的小风衣。

2. 音标教学与字母、单词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音标时已经学习了字母,在教学音标时,我们可以结合字母的发音帮助学生掌握音标的发音。如在教学音标[i:]时,让学生找出含有[i:]的字母EBCDGPTV。如在教学音标[e]时,让学生找出含有[e]的字母FLMNSXZ,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音标的发音部位。在单词教学时,教师应适时地教给学生掌握字母(形)在单词中读音(音),掌握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那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建立起了音、形之间的联系及其单词的拼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拼读能力。如五个元音字母AEIOU在开音节、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字母组合的发音等等。

3.利用汉语正迁移,比较法教音标。

语言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利用母语去学外语。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汉语拼音辅助学习音标。学习上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模式相同或相似时就很可能产生正迁移。与此相反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相对应部分模式不同时就会出现负迁移,负迁移是消极的。我们要正确、及时利用的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英语和汉语拼音使用的是字形完全一样的字母。两种学习情境有许多共同因素。如我们可以利用汉语拼音b、p、d、t、k、ɡ、s、z、r的发音部分导出英语辅音[b、p]、[d、t]、[k、ɡ]、[s]、[z]、[r]的发音,利用复韵母ai,ei,ei等发音方式让学生体会双元音[ei],[ai],[ i][i ][e ][u ][ u][au]的发音方式等等。根据汉语拼音两拼音节的发音规则: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将它改成英语单音节的发音规则:辅音轻短,元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这样迁移来拼读音标,那效果就立竿见影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用拼拼音的方法,叫学生尝试着去拼读未学过的英语单词,那样日积月累,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建立字母与因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那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掌握单词的发音,而且使单词学习更加便捷了。

4.利用手势、方言音掌握个别音素的发音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用手势语教学语音效果很佳。如在教学音标[au]时,学生开口度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我就利用手势辅助教学。当我发[au]时,同时在身体前方顺时针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引导学生也那样做。结果,学生均找到了感觉。又如在教学音标[ei]时,我请学生在发音时尽量将嘴角咧到耳根去,尽管这样有点夸张,但效果很好,学生再也不会将[n ei m]发成[nem]了。因此,在平时的语音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学生的发音,思考学生发不好音的原因,并找到巧妙的解决方法。如在教[n]和[] 时,学生总找不准发音部位,我发现[n]和[ ]的发音和我们方言芋艿的芋和鱼的发音几乎一样,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借助方言音来发音,学生一点就通,并且永生不忘。

三、趣味操练,突破 “三关”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在音标教学时不要求学生书写音标,主要是过“三关”。“三关”指认读关、听辨关、拼读关。学生学习48个国际音标就像学习汉语拼音一样,有一个音与形的认识过程,容易落入单纯模仿跟读、机械练习的枯燥单一的俗套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教师应将游戏、歌谣、谜语等学生喜爱的活动穿插在语音教学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加快认读,促进记忆,熟练拼读,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很大提高。

1.积极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操练音标

我们面向的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标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幻灯、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及自制卡片、挂图、小黑板等教具。借助这些具体形象的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他们记忆枯燥抽象的音标。

2.积极利用各种游戏操练音标

游戏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利用游戏操练音标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游戏Missing game(哪一张不见了),不仅可以让学生识记音标,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眼力。Finding the good friends(找朋友)游戏,教师报一个清辅音或浊辅音,学生快速说出对应的浊辅音或清辅音,教师报出短元音或长元音,学生说出对应的长元音或短元音。既可以练习对比发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当然,关于音标操练的游戏不胜枚举,作为教师要勤动脑、善组织,利用简单、易操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音标的兴趣。

四、反复操练,持之以恒。

音标教学不可能一劳永逸,学生学习完了音标,并不是永远掌握了,由于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外语学习是最容易回生的。因此,语音教学一定要反复抓,抓反复,做到持之以恒。教师要在教会学生音标的认读及拼读之后,注意培养学生按照读音规则,把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迅速反应的能力。每次教新词时,不仅要会发音、会拼读,还要与旧词联系,进行一些归类性的训练,并且反复拼读,不断正音,学生在这样训练下,语音才会越来越好。同时,我们可以将音标教学延伸课外。

1.利用教室的板报、英语角巩固音标

每当学生学完几个音标后,教师可以请小干部将所学的几个音标粘贴在教室墙壁上的English corner 上,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拼读音标,那样操练音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2. 利用查词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学生学完音标的简单拼读以后,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练习拼读,另一方面,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初学英语的成就感,同时还可以掌握一些新的词汇。必要时,我们可以在年级组举行查字典比赛,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更好地促进了英语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总结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更容易形成习惯的定势”,学生一旦养成靠音标读准单词、靠读音想音标拼出单词、自动运用把音标和单词进行比较的方法记单词等习惯,他将终身受益。因此,在平时的语音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规范有序的语音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迈入英语学习的大门。

参考文献: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篇7

一、新课引入法

1. 问题引入:

所提问题要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刚上课时学生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要讲的课上, 而由于教师引课枯燥无味, 讲解难懂, 学生注意力不能保持长久, 导致教学失败, 好的引课, 能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 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运动的描述, 这节课我提出, 同学们看见到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 如机器运转, 车辆行驶, 河水奔流, 白云飘动, 我们怎样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片子, 银幕上展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一个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 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 他以为是只小昆虫, 敏捷地抓了过来, 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 同学们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我提出问题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本事,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为讲述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埋下了伏笔。同学们据所提出的问题, 进行了猜想, 接着再让同学们观察录相片, 明白了参照物概念, 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 进行了各种猜想, 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录相片, 学生轻松的得到了是因为飞机跟子弹的飞行速度和方向都相同时这颗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不动的。

2. 讲故事引入。

例如:在讲运动的描述时我用一个历史故事引入新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有一个法国飞行员正在驾驶飞机在天空飞行, 发现身旁有一个小黑点, 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虫, 随手一抓却发现是一颗德国子弹。学生们都很惊讶, 这怎么可能, 感到不可理解, 学生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下面教学各环节也很顺利地进行了。

3. 利用物理实验引入。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 随地取材就可应用自如地引入新课, 在讲“超重和失重”时, 我带了一个家庭用的体重计, 让学生自己站上去向下蹲一下并观察“体重”的变化, 我的体重怎么变化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这一节课也就轻松自如地完成了。这样引入新课, 很容易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有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4. 利用实验演示引入。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所以实验引入是主要方法。”特别是一些惊奇的实验, 演示结果出乎学生的想象, 更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 用“鸟笼带电”引入“电场中的导体”等等。这样的演示还可以帮助学生破除迷信, 崇尚科学。

5. 利用生活现象引入。

[演示实验1]一块小石头和一张纸片, 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小石头下落得快些。

生:重的物体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

[演示实验2]把纸片紧紧团成小纸团后和小石头, 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小石头和纸团几乎同时落地。

生:是阻力使物体的下落速度不同。这样“自由落体”的引入就顺理成章了。

二、引入新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应反复分析教材选出适合的方式在备课时下功夫, 所提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兴趣, 且能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猜想实验并制定出实验计划。

2. 所演示的实验不能失败。教师的演示实验必须反复实验, 若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堂演示失败或出现相反的效果都是于正课教学有弊无利的。

三、怎样搞好新课引入

1.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想搞好新课引入, 首先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若认为新课引入可有可无, 多此一举, 不如把时间放在正课上, 对新课引入无兴趣, 也就不可能找资料, 所以要把它看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搞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思想上的足够重视, 就会千方百计的去设计出最佳的新课引入方案。

2. 备课时充分重视。

要想搞好新课引入, 必须备课时一定深挖教材掌握本节重难点内容, 去确定引入的材料, 同时要反思所引入的方式是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四、引入新课时应做到三个防止

1. 防止方法单调。由于教材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 总不能运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

2. 防止新课引入时过长。若新课引入占用大量时间, 而冲击正课影响正课学习, 则毫无价值。

3. 防止缺乏准备演示失误。无论以何种方法引入新课, 课前都要反思特别是演示实验, 若准备不充分, 课前未反复实验, 导致了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相反的结果, 将会对正课教学带来严重影响, 例如做摩擦起电实验时, 室内湿度太大而不起电, 所以演示实验只能成功不能有误, 要确保演示实验一次性成功

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 篇8

一、发展语言,可以让成语先行

第一学段应抓住机会训练低年级孩子说完整话、把意思表达清楚的能力。于是课堂上,我常常不遗余力地进行训练,在拼音教学结束之后,就在课后要求学生用拼音夹汉字的形式写一两句话练习表达。孩子们对最初的训练很感兴趣,所写内容也比较丰富:结识新友、街头见闻、校园游戏、卫生清扫……日久天长,内容出现了重复,也不再有新意。于是我利用班队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激发写的兴趣,培养孩子们认真观察身边生活的习惯。坚持开展孩子们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他们会在主动参与中增长知识,发展语言。

二、找准兴奋点,实物激趣

低年级的识字任务重,语文课的课时安排比高年级多,每天要把大量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不仅孩子们学得枯燥乏味,精神不振,老师也是味同嚼蜡、浑身乏力。

赞可夫说:“只有在儿童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写话中具有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这一活动正是顺应了儿童这样的心理,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放飞想象,自由翱翔,放飞心灵,自由倾诉!

培养学生写话能力贵在坚持,因为要经常写,孩子们也会觉得确有无内容可写的时候。好奇、喜欢幻想是孩子的本能,孩子们喜欢听童话、讲童话,也喜欢编童话。我就让孩子们在日记中用他们的玩具学编童话。孩子们的确对童话情有独衷,他们一旦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就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其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童话,都是用一个浅显动人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面对这些童话,孩子们往往将童话故事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情不自禁地走进童话,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只要我们启发得当,孩子们就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以我常常根据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这样,童话在把孩子们引上作文之路的同时,也把孩子们引上了人生之路。这正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

三、巧妙引导,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年级的后半学期,孩子们已经能完整地写一两句话了,粗略一看,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很完整,但细细地观察就发现了毛病。毛病出在标点符号上。该停顿时不会用逗号,不该停顿时又随便地加逗号断开句子,有的同学会用逗号了,又把小逗号写成了一个小黑点或是弯弯的小半圆……针对这些现象,我编了小故事“小逗号的苦恼”讲给同学们听,了解小逗号在长途旅行中,看到自己标点符号家族的不幸遭遇。听完故事,我把同学们写话中存在的问题,照原样抄在黑板上,让孩子们为故事中小逗号的遭遇对号入座。这种新奇的方式,孩子们兴趣大增,他们像“小医生”,很快发现了句子的病情,并对症下药及时医治,把标点符号改正确了。于是我告诉孩子们:在一个简单的句子中,一般要在时间后面停顿并加逗号,后边的意思说清楚加上句号。并根据停顿时间长短编了顺口溜:“逗号短,句号长,更短的停顿顿号忙,遇到抒发感情时,快请叹号来一趟!”顺口溜对于孩子们来说朗朗上口,易记易懂,也感兴趣。经过反复的训练和纠正,至二年级,孩子们已基本能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了。

关于标点符号的顺口溜,基本上是随着课标要求每接触一种我和孩子们一同总结它的特点,然后在顺口溜中加一句,直到四年级;常用的标点符号都进入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中。在阅读文章时,孩子们逐渐能准确的分辨一些标点符号的特点和用途,写话时也就逐渐学会准确使用他们。记得在四年级末,我班的同学还为标点符号写了一篇自述。

标点符号的自述

我叫逗号,活泼爱动,被人们称作点号,标点符号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了;感叹号二哥极富感情;省略号三妹又是那样幽深莫测......

当然,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就是人们在写字的时候总少不了我们。每当这时候,我们就各负其责,使作者的文章更加层次清晰。有时听到人们夸奖“你的文章写得好”,我们就别提多高兴了,因为那里面也有我们的功劳。

虽然平时我们也很快活,但有时却会出现烦恼──

比如句号大哥,在汉语里本该写成“。”可有些小朋友就写成了“.”我仔细一查,这原来是洋人的句号!知道的认为是写错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哥赶时髦,想沾点洋气呢!

这篇习作表明,这个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对于标点符号家族成员的特点和作用已了如指掌,我想,这当归功于那个童话故事“小逗号的烦恼”和标点符号顺口溜吧!实践证明,孩子们就在我们共同开展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一篇:德意志理性文化思维特征与中华感性思维特征优势的交融与互补下一篇:谈项目论证时的不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