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2024-10-09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共11篇)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1

优秀论文评选材料

题目: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科目:德

育 单位:湖口中心小学 姓名:卢

电话:***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内容摘要: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如今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培养创造性学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利用各种手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创造意识、主动性、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如今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培养创造性学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抓住一切有利契机,利用各种手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认为主要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出于管理的方便,往往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使教给他们一些创造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也无助于他们创造性和创造力的直接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为他们营造创造的环境,使学生积极、踊跃、大胆地参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的了解、认识,从而亲身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如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也可以学

生之间互相问答,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索。还可以为他们提供通畅的信息环境、民主的人际环境、适当的物质奖励等,使他们能体验到因创造而得到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格。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建一个允许质疑、讨论、探索的公平竞争的环境。

创造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它需要突破现有的圈子,打破思维常规,要求人们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具有一种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并且勇于对现成的问题提出质疑。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这样的师生关系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主要有三种: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自流型。在这三种师生关系中,只有主型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并积极地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这也就求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以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应创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所氛,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不盲从的人格素养。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谨慎对待那些“非从众”的学生。

一般来说,创造性强的学生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

特点通常是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所以,“非从众”的学生被视为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待这样的学生的行为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应该独具慧眼,识别其“庐山真面目”,分清他们的行为是创造意识还是真的捣乱,并用多元价值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各类活动。教师还应该理解和宽容学生在不经意间所犯的错误,而不应一味地指责和抱怨他们。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来自教师的理解、宽容和期待,极有利于创造热情的激发和荣誉感、自尊心、进取心的培养,能够把学生原有的一点创造思维的火花燃成永不熄灭的熊熊烈火。

四、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人格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和推动力。创造性强的学生发展了儿童时代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及其状态常常会产生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表现出深厚的探求和学习的兴趣,为了弄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对于一个创造性强的学生来说,好奇心的满足会激起他们进一步创造的欲望,从而更能坚定其探索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创造一个心灵自由的学习空间,也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索,并充分提供探索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遨游,然后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让他们体验成功,走向成功。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从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寻找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多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放大再而培养。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2

关键词:液压传动,教学,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 让学生继承人类文明成果。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 传统的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教育只能使社会停滞不前。液压作为一个广泛应用的技术, 与电子技术结合, 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对液压系统的各种调节和控制, 在未来更有广阔的前景。随着计算机的深入发展, 液压控制系统可以和智能控制的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技术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在更多的场合发挥作用, 并可以更加精巧、灵活地完成预期的控制任务。在液压传动教学中, 仅对学生传授知识及操作技能是不够的, 而应使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思维, 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

一、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

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大家知道:机遇总是光顾有准备的头脑。传统的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要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具有主人翁的意识, 不满足于现成的经验和结论, 不能人云亦云, 看待问题要有自己的观点、想法, 要敢于另辟蹊径和标新立异。在液压传动教学中, 理论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经典的模式, 也就是章节的安排是根据液压系统的组成来编排的:液压系统的动力部分 (液压泵) 、执行部分 (液压缸和液压马达) 、控制部分 (各种阀) 、辅助部分及工作介质, 每一部分都可以是一章。这样的条理很清晰, 学生也容易掌握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及由点到面的知识的积累, 使学生能明辨是非, 归纳总结出各种液压元件的功能、用法差异及使用场合。例如教液压控制部分, 一般的想法是介绍各种阀的工作原理和功能、作用。通过仔细观察, 我发现:很多同学把阀的图形符合搞混、功能原理混淆。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同学做一些拓展题, 让他们根据提供的液压元件, 自行设计连接方式, 达到指定的运动效果。从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训练学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使他们对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如在液压回路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顽强性、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怕困难与失败, 做到胆大心细, 勤奋踏实, 朝着既定的目标勇于探索, 遇到问题, 不急不躁, 不半途而废, 而要持之以恒。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步成功及每一个新的发现、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处处做“有心人”, 通过锻炼学生的受挫能力, 加强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二、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液压传动教学过程中, 如果仅仅使学生明确各液压元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以模拟为主, 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把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 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液压回路设计的问题, 教学指导时, 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谁做得最好谁得第一的事例, 帮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自己画出完整设计图。教师通过展示解题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把解题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 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仅“学会”, 还要“会学”;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合理设置例题,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液压传动教学中, 可以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为中心,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合理设置例题,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 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例如液压回路设计教学中, 设计了这样一题:如何利用两个调速阀实现两种不同工作速度的换接?试绘出能实现此换接的回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两个调速阀可以串联, 也可以并联, 这样为思维的探索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然后思考, 从而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液压传动教学中, 教师合理设置例题, 通过分析难点, 巧妙设立中间提示问题, 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 每次绘出符合要求的液压回路, 都会有成功感。教师的角色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 成功的喜悦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 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知道:人的一生中经验的获得, 多数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 不可能事必躬亲。长期以来, 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同一种思维模型下的单一的思维定式, 使学生喜欢套用样式,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应变能力差。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巧妙设置扩散性问题, 以训练学生的扩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 在液压传动教学中, 关于液压回路设计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几个问题: (1) 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 (2) 解决这个问题有几种途径? (3) 这些方法有何区别?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一种角度上思考问题, 满足于学会, 而是在能够在画出液压回路图的基础上, 思考能不能通过总结、概括, 推广应用, 举一反三;能不能有其他的方法。学生在对知识的质疑求异的过程中, 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又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了思维, 创新的能力。教师提出这些扩散性问题, 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的想法, 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考察、多途径探讨, 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 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液压传动教学中, 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为基础,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及顽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要更多地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合理设置例题, 巧妙设置中间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进取、开拓、创新。通过对问题的多方位的探讨,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发挥个体的独立性, 标新立异, 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不能强求一律, 搞一刀切。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活动;学生;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64-01

人格对一个人来说属于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便谈不上做人做事,因为人格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是一个人的灵魂。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是培养学生的最关键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融合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一步。人格是陪伴人一生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信息潮流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辨别能力,学生容易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渗透和影响,通过进行德育活动,推动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人格的途径

1、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高中语文课本里字里行间都带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强烈的民族情怀,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能够被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民族情怀所感染,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又能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这些优秀的课文来融合德育。同时,在引导学生时不能只是看重喜剧的结局,悲剧的故事更能够刺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悲剧带给心灵的冲击,就像《纪念刘和珍君》《窦娥冤》等文章,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所有的悲剧最终都会讲述一个道理,参照这些故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时读出文章要表达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时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人格[2]。

2、带领学生多读古诗词,从古人的诗词中读取能够建完善人格的有益内容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不仅需要讲明白诗词的意思和个别字词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白讲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伟大情怀。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要感受诗人的豁达的情怀和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情;学习杜甫的《蜀相》中“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让学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的惆怅等。不同时期的诗人,不同境遇的诗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怀,就如读毛泽东的诗词就会被他的伟大的胸襟感染,不知不觉地就会崇拜老一辈的革命家,同时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古诗词中包含的许多坚忍不拔、报效国家的高尚品格一定会对当代的高中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并且读好书

读书的过程也是人格建立的过程。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学生仅仅依靠课本中的课文是不能够开阔视野的,一定要增加课外书的阅读量,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高中生有着比较强的理解力,又处在渴求知识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如果高中生不能够甄别书籍的好坏,也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语文教师要重点对学生课外书的阅读进行引导,推荐给学生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尤其是一些能够帮助高中生完善人格的课外书。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就具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乐观的品质,是高中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学生所读的课外书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比如除了文学类书籍外,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技类的图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最终让学生在优秀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完善人格,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3]。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需要有益的、健康的、优秀的、正确的思想来促使其思想走向成熟。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进一步的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有着强烈的关联,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丽颖.如何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J].新校园(中旬),2015,06:22.

[2] 嵇春艳.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的学生人格培养[J].中学时代,2013,08:211.

浅谈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下面就简单的谈一谈我的做法。

首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再创造的基础。

古代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的。”由此可见,质疑精神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而且阅读兴趣也很广泛。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的阅读也只能算是简单的阅读,兴趣也只是停留在看文中的热闹的兴趣之上,而得不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阅读中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保持必要的怀疑精神,培养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加强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资料,查书籍,去求证自己的怀疑和判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例如:我在讲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的是什么?而当时,我没有直接按照教参上的答案告诉他们。我就在班中提出问题,谁知道这里的三军是指什么?有的同学说,海陆空三军,因为现在我国解放军的三军就是指这三军。有的同学说,不对,当时红军没有海军和空军……当时的辩论很激烈,我首先肯定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学生自己课下去找资料,寻答案。过了一天后,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出了答案,而且还了解了不少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自己人格塑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以来,我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的,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去学习。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依靠众多有关事物的启发、触发和联想,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古人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学生的知识,并从阅读中去体会古今中外的伟人所具有的伟大人格,让他们去塑造自己的人格,培养自身的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在想像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想像力是创造的源泉,是创造力培养的平台。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神七”飞天的成功;从神行太保“日行千里”的传说,到铁路铺到西藏的实现;从庄子“化蝶”梦想,到飞机上天的成真……

“只有想不出的,没有做不到的”。

无论是神话,是传说,还是梦想,首先都代表了人类那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有了这些神话,传说,梦想,人们才会有创造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让学生去运用想像甚至是幻想的方法,去续写故事,去编写作文。如:学习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后,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像力,去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这些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还可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怎样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教师在上课前必要先明确教学的目标并做好课前学情分析,才可以找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一个班级中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都不相同,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师要了解班级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明确教学的方向,并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准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等.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与推到,关键是掌握建立坐标系与根式化简的方法.有了课前详尽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从教学目标到难点解析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活动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精心做好课堂过程设计,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

1.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思维活动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首先要注意课堂的导入方式,如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创设趣味情景等,有效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体现教师的思维活动过程,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在讲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椭圆的方程式的习题课上,“已知椭圆C与椭圆x2/4+y2/9=1有相同的焦点,且椭圆C经过点P(2,-3),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椭圆上的点所满足的条件,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根据题意一步步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掌握了解题的方法.

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主动去探索、寻求,才可以使思维得到更灵活的运用.在讲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可以创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问到“从家到学校乘坐出租车,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租用起步价10元,每km价为1.2元的汽车;第二种方案:租用起步价为8元,每km价为1.4元的汽车,按出租车管理条例,在起步价内,不同型号行驶的里程是相等的,从家到学校选择哪一种方案比较合适?”

此题关键词是“起步价”,教师引导学生分几种情况进行分析.首先设“起步价内汽车行驶的里程”为a,然后学生通过小组探讨总结出:当家、学校距离在起步价以内时,选择第二种方案;当家、学校距离在(a,a+10)时,选择第二种方案;当家、学校距离恰好为a+10时,选择两种方案均可以;当家、学校距离大于a+10时,选择第一种方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简洁性的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单一的做题方法,容易使思维模式受到限制,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分析、判断、推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并能够丰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在面对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时,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找到突破口.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所学习的知识点中哪些可以用来比较大小,学生很快想到了用作差、作商、单调性来进行比较.

(1)首先用作差求解:

(3)接着再试着用单调性来比较大小值:

四种解题思路,有效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总结出解题规律,优化解题思路,找到更速度、更简单、更适合的解题方法.

五、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从问题中总结经验

反思是对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教师要在每一堂课后或者单元教学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存在哪些不足,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学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尤其在对学生思维能的培养方面,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总结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在课后复习中除了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还要及时反思学习中的不足.反思性学习要注重探究性、自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探究性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性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认识和分析,利于思维能力的主动性培养;发展性使学生从注重完成学习任务到注重自己的思维发展;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优化解题思路,完善思维的过程.

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一切机会和工具,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培养方法得当,一定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世梅.高中数学教学的视觉思维理论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6

关键词:语感;积累;深化;拓展训练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在语文阅读中的语感积累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二、如何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举个例子,《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如果仅是“死盯着”这两行文字,大意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是如果联系语境,发掘“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意义,我们就会悟解到,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而且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謂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转

三、如何在启发想象中激发语感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运用对比、补充等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抽象的语言材料,在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我们发现,创造性翅膀丰满的过程就是语感充盈的过程。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四、如何在吟咏中体味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五、如何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科学合理、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有所感才能有所言,正所谓“由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的写作,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不仅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自身的语感也在水到渠成的引导中得以发展。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生除了能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也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不仅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7

汉语——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她有优美的体形,因此吸引着众多的书法家;她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有众多的诗人、文豪为之倾倒;她有深厚的历史,因此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为之自豪的资本。

然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却不领会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创造的语言和背后的文化。在一次国内某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件事令人惊讶,引人思索。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正如古语说的,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和魅力,对母语的体验、研究不够,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

新华网也曾经报道“记者在翻开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纸,发现32篇短短的600多字文章中,没有一篇是没有错别字的,最少的是2个、最多的是56个,令人啼笑皆非”。识字、用字是语文学习乃至知识学习的基础,中学生的错别字问题、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不可小视。

这是前进中的市场化快餐,还是一个大国的浮躁,抑或是百年后文化断层出现的民族悲哀?

母语——汉语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与人沟通,交流。母语是工具,更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的骨气与精髓!

让我们重拾经典,以语文教学为平台,从小学生开始,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以“体验”为核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经过系统学习和精心研悟,深切领悟母语之美。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

一、规范教师用语用字,做好正确示范引导

教师的汉语言规范化水平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规范产生极大的影响。俗话说:“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规范的粉笔字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是自身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这样,你才能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才富有生气和强烈的感染力,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愿意去学。因此教师批发作业、板书、投影等面向广大学生的手写字,一律要求使用规范字。同时,要认真组织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学习掌握好《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以身作则,树立规范意识。

二、充分利用课堂,提升学生语言文字水平

林炜彤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基础不实,应用能力不强。因此他提出“打基础不惜工本”:要切切实实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方法指导、基本习惯培养。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听、读、想、说、写,如何驾驭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训练。

教师要以课文为范例,认真进行规范的字、词、句、篇的教学,通过多种训练,使课本语言内化于心,久而久之即可呼之欲出,随心所用。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必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因“材”选择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实践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目标。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其实它抒发的感情是一目了然的,但是课文是通过诗化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浓郁的感情,所以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平常之词飘逸着优美,平淡语言洋溢着深情,就成为我们的重要教学目标,如果没有成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那么,这堂课是失败的。而没有语言文字的品味,从何谈起语言文字的规范?立足文本,深入文本,抓住语言文学的最小单位:语言文字,让学生自主品读经典,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感受语言文字大师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对提升语言文字教育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课外学习,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文字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调查:语文水平较高的一些学生,学好语文的经验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给林炜彤先生的信中说“语文课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多授课时间。学生们生活在语文的海洋里,需要的是各种有关方面——报纸、广播、电影、话剧等等所谓新闻媒体散布的语言,孩子们喜爱看的一些书以及各种文学作品所散布的语言,如果不仅仅是规范的,并且是优美的,熏也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反之,学校里的语文授课时间再加几倍也教不好”。这大语文观阐明了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突出了各种媒体“规范”“优美”的用语用字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

学生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课外,在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中,在师生日常交往和社会交往时,时时处处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方言口语,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而增强用语用字规范化意识,语文教师更应在课内外都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言语用字环境和优美的文化氛围中,领悟中华言语的魅力。

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规范学生用语用字

净化语言文字环境是我们每个师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具体表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现在,电视中、街道上、书籍里以及学生的作业本上错别字铺天盖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在生活里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搜集一些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摘抄成笔记,或者制作成分类卡片,锻炼他们驾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能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每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演课本剧、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和纠正错别字竞赛等,以班级为单位推出每周一语(论语)一诗(古诗)一词(宋词)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营造书香校园。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部分。语言文字更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做好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对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努力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学校的语文教学一起开出鲜艳的花朵,结满丰收的果实。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8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选取沈阳市5所高校包括沈阳大学、沈阳航空学院、沈阳医学院、沈阳师范学院以及沈阳建筑大学作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教改的文件资料及健美操专业书籍、论文, 了解了日前各高校健美操课程体系的现状, 并进行分析、整理。

2. 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了日前我国健美操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 征求他们的意见, 组织健美操选修课的学生150名进行实习后的交流总结, 听取他们对健美操选修教学的改革意见。

3. 教学观察法

对沈阳市5所高校健美操课程进行调整, 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实际效果较好。

二、结果与分析

健美操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及其实施途径:

(一) 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是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借助一定的场地、器材, 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1. 加强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

落实和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组织教法是否严密紧凑直接相关。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可有计划地在课的准备部分或利用早操安排学生整队、喊口令、带操;也可在课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组织练习活动;另外, 也可通过课外活动安排学生轮流当小教练, 组织业余训练或担任小型比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等来培养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

2. 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教学基本功。在健美操教学中, 讲究语言艺术, 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学会动作, 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除了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做到亲切热情、礼貌文雅, 词准意切并符合学生的特点, 生动有趣、富有哲理, 正确发挥语言因素的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外, 还应安排学生讲解已学过的简单动作的要领、重点、难点等, 并要求学生在讲解时努力做到通俗易懂, 条理清晰。同时培养学生的教学示范能力也极为重要。示范是健美操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是使学生建立动作概念, 形成正确技术动作表象的重要手段。教师示范动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兴趣及对动作技术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示范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促使其认真学习, 苦练基本功。同时, 在课间应特别注意抓学生动作规范化的问题。另外, 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演示已学过的动作, 并要求了解示范的目的、位置、方向、动作的难点、重点、注意问题及示范讲解时机的把握中来提高学生的示范能力。最后,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靠自己细致的观察、准确的判断才能获得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 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在健美操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自身或采用录像的慢动作示范, 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或通过学生间的互相纠错的方法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比较、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二) 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以及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发现健美操的创编能力主要受动作创编能力、创编者在音乐方面的素养、绘图能力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Cs 7而动作创编能力又受动作语汇数量、动作组合形式的选择、编排动作要素的处理三个方面的制约。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能力的形成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创编实践———认识升华———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 针对制约创编能力的诸因素, 有目的地进行创编能力的培养.在健美操教学中可作如下安排。

1) 教学前期,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健美操知识后, 可安排学生创编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 并介绍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课后欣赏。

2) 教学中期, 教师可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总结,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即兴创编, 或在课后安排部分创编, 并绘制简图。

3) 在教学后期, 让学生观看不同创编风格的录像以拓宽其创编思路, 并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准备4~5首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进行选择, 然后按学生所选择的乐曲的不同分成若干小组, 让他们在课后创编整套动作并绘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 找出创编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并叫编排较好的小组出来演示并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三)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是高校学生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能力可在自学中得到培养和加强, 这种在自学中进行的能力培养, 将表现出很大的内在主动性。在未来的社会里, 知识的更新及体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要求人们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掌握最新的体育科学, 这对自学能力的要求就不言而喻了。传统的体育课要求学生在练习动作时, 整齐划一, 步调一致, 保持课堂秩序。尤其是健美操课更是要求学生动作整齐, 节拍一致。但是随着学生对健美操基本知识和动作技术的掌握,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向自主学习模式转变,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我主动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主要采取了在课程的中期阶段, 让学生自编、自创和自领准备活动的形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我主动学习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师生的共同评议, 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帮助, 互相交流的合作能力。在课程的最后阶段, 当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健美操创编知识和方法后, 指导他们按照由上至下, 由躯干到四肢、由慢到快、由简到繁、由原地到移动、由移动到跑跳的编排原则, 自编自导。首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各小组自己创编自己的“短节目”, 充分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自我主动学习精神。在课堂上, 教师应有计划地启发诱导学生有目的地独立学习, 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并围绕教材指定自学内容, 提示自学要点, 提出自学要求, 指点自学方法, 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而学生则要主动按照自学要点亲身实践、动脑、动手、动腿, 找出几个为什么, 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 力争独立完成。当然,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互相探讨、启发, 互帮互学, 还可以将讨论渗透到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遇到问题要及时给予启发点拨, 同时留心观察学生的疑点、难点, 以此作为随时补充、调整解疑和精讲内容的依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教师要巡回指导, 随时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为下步解疑精讲提供科学依据。

在课后, 教师可安排学生自学简单动作套路;布置课外有关书籍安排学生阅读、笔记摘录、写出心得;提出一些专题, 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发言稿;培养学生看图、识图和绘图的能力等。然后, 由学生提出疑难,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启发诱导、组织讨论兼以点拨辅导, 解决疑难。

(四) 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评价能力包括评判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的能力。评判能力是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和教学训练的需要。而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 安排合理的运动量和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 是终身体育的需要。

1. 评判能力的培养

评判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先介绍评判的格度和各种要求, 然后可在课的最后阶段进行分组教学比赛, 并由学生担任裁判工作;或让学生对即兴创编及自编动作进行评判, 指出动作的优劣好坏并说明理由,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体评价。课后, 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尽量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如:可适当安排学生担任校内、外的各种比赛的临场裁判和记录台的工作, 而且在赛后, 教师应组织各种类型的讲评会进行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 认真找出裁判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和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提出预防、改进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讲评会, 在学生中形成勤学好问、认真钻研业务的良好风气, 使其评判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 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了解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体育手段和营养措施, 才能更好地增强体质。身体锻炼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锻炼效果如何?不能单凭主观感觉, 必须进行客观的测定和评价。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向学生传授身体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测定,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保健营养等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了解了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后, 能不断地修正和调整锻炼身体的计划, 以达到更有效地增强体质, 塑造健美的体形和体态的要求。

(五)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健美操运动本身就是健、力、美的完善结合, 如何在健美操课的教学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无论对课的本身还是对学生的体育情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和思考。对养成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陶冶美的情操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健美操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和鉴赏动作的结构及其体现, 培养学生迅速发现问题, 抓住特征、区分正误、辨别美丑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动作进行典型实例分析比较。互相观摩和评议动作的异同和优劣。我们可以利用形体训练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准备活动加强各种舞蹈步伐、基本姿态、操作姿态的练习, 突出形体训练和协调性训练。在课的基本部分教授动作技术的同时强调动作的规范化、情感化。特别是强调在掌握动作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表现出人体的形态美、姿态美、动作美、造型美、情感美等教学特点, 强调在练习组合技术和成套动作时要充分发挥同学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评议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对完成动作质量的评价和审美能力, 把形体美与内在的气质美更完美的统一起来。同时, 教师也应多做示范, 以身示教, 并结合对动作的讲解、分析, 不断提高学生识别动作的审美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实践结果表明,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 建议

21世纪所需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才, 所需要的能力是全面的能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艰巨的使命。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自身素质, 加强学术水平与能力的培养, 并注意发挥现有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 在健美操教学中主动创造课堂的积极学习氛围, 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内在潜力, 并满足学生兴趣爱好。

2) 要根据社会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要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4) 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在深化健美操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学生技术技能, 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断完善健美操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健美操合格人才。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郑贺.学校体育理论-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王新华.体育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曹锡玻, 田踢福.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4]骆秉.论体育课教学的艺术[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00.

[5]孟昭鑫.提高体育院系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6]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2002.

[7]博少菊.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教学专业课程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3.

[8]颜意娜, 陈曙星.形体健身俱乐部对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意义[J].德育与素质教育.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9

一、教师要增强自身创造性素质, 选择全新教学模式

教育, 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出有理想、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但没有创造才能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下决心增强自身的创造性素质, 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育人观。要在教学中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旧的教学方法, 灵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全新教学模式。

二、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 便不会有创造的欲望, 也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及时地对学生作出肯定性的评价,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营造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

学生的创造性不是生来就有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意义的宣传, 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言行, 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的种子, 即使学生的“怀疑”或“发现”是错误的、幼稚可笑的, 教师也应该在“肯定”这个大前提下指出其错误的原因, 帮助其找到正确的思维路径。因为,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大胆尝试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甚至扼杀, 那么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就被湮灭、被葬送;反之, 在教师的培育下, 学生将获得可持续发展, 他们的探索能力将得到不断提高。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没有想象, 便没有人类的发明创造。因此,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中, 教师应始终注意给全班不同类型的每一个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提出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想法和见解。只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点滴发现, 点滴新意, 教师对此都应该加以鼓励和表扬, 不要以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教师应当坚信:在丰富的想象之中一定孕育着天才。

五、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品质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品质,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做事要有信心、有勇气、有主见。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精神, 发挥创造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树立了创新精神, 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10

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大部分是10岁到15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这个时段,充分发挥语文教育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的功能。使学生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完备的人格。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语文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力。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在思想学习中塑造健全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钱谷融先生曾在60年代提出“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与语文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授课时不仅要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更要联系实际为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我国又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身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真情谊……又如,以“诚信”为主的社会交往准则;以“礼仪”为主的行为规范;以“孝敬”为主的家庭伦理;以“节约”为主的立家之根本;以“仁爱”为主的爱人之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能够在思想认识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

目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要求教育和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知识上,更要引领学生人性的丰满和完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陶行知先生有这么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说的就是教育重在塑造人的高尚思想这个道理。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难舍难分、血脉相承的特殊关系。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文章,大多数为文质兼优的典范作品,它们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特别是文学作品,美育不仅是其固有的教育内容,而且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互为依附,不可分割。文学作品中的教学,具有可感的感性形式的吸引力和思想情感的感染力。语文教学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使人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启迪。

每个人对美都有一种向往,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虚假的美,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呢?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是非常好的美育教材。《丑小鸭》里丑小鸭对理想的美好追求与向往;《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一行带来的悲壮美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欣赏。在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净化了心灵,汲取塑造健全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全人格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获得的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比如在教师节期间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发动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生活进行描写,他们会积极参与,很好的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和写作。此外,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轻松,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可以每个学期带学生采风两到三次,通过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来陶冶情操,培养开阔胸襟;同时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必要的继续与补充,扩展与延伸。它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化知识与提高能力,它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才能专长的发展有积极地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化知识与提高能力。因此,历来的语文教育家、杰出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语文的课外活动的教学,并把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指导的互相配合当成一条教学原则。

语文课是基础课,它要给学生打下将来成长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基础,因此它具有知识和能力的复杂性、广泛性,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的辅助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课是实践课,掌握语言工具要靠大量的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在经常的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这种实践,对促进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必不可少的。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篇11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过:“从某种意义上说, 认识的兴趣比认识的结果更为重要, 有了浓厚的认识兴趣, 才能有高水平的认识效果, 有了浓厚的认识兴趣, 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 思维才会灵活多变, 这就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敞开了大门。”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 好知者不如乐知之。”法国昆虫家法布尔也曾说过“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首先, 教师要报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 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第二,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 展现为生动活泼的实践现象。例如, 刚开始向学生讲解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时, 我播放了一段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设计作品的录像,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视频屏幕, 学生边看我边问:“你们想不想做出这些漂亮的服装呢?”学生大声回答:“想!”“我们学习服装结构设计就是研究这些变化万千的服装的结构规律及分解原理, 设计并绘制出这些服装的平面样板, 然后就可以通过裁剪和缝纫制作出来。”通过这样的视觉效果, 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引导学生科学的认知和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的原型与服装人体的内在联系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

服装的服务对象是人, 因此服装结构设计是不能离开人体而绘制的, 必须以人体为依据进行研究、创造、探索。而科学地认识服装结构设计的原型与服装人体的关系, 深刻的理解服装样板与人体的内在联系, 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则是进行创造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人体的运动规律与原型制图的关系时, 我引导学生科学观察, 前胸宽与后背宽有何联系, 学生答:“后背宽大于前胸宽。”“为何?”我又引导学生分别向前向后做上肢运动, 问人体上肢运动的时候向前的幅度大还是向后的幅度大, 学生通过观察马上就得出结论由于人体上肢的运动规律———胳膊总是向前运动的幅度较大, 所以, 为了满足基本运动时服装穿着的舒适性, 制图中后背宽宽与前胸宽。

三、适度激疑, 促进学生对服装结构知识比较研究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适度激疑, 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 使学生带疑而思, 思中求悟, 使智能因素都活跃起来, 从而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维, 鼓励独创。

学生能否将同类、相近、相关、相连之类的知识加以比较, 能否将这些知识中的异同与关系分辨清楚, 其中就存在着创造能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在讲述女装款式变化变化要领时,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课本上所有款式的撇胸量是否一样, 有什么规律?”学生马上通过前后比较、研究、分析得出了结论。经过我的适度激疑, 学生通过比较研究, 发现并总结出了规律, 都很欣喜, 从而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比较研究结构设计中内部变化的其他新问题, 由此培养了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四、增强对结构设计知识实用价值的正确评估和灵活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地结合实际情况,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结构设计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原型袖的结构应用时, 如何对袖山斜线的公式“前AH/2, 后AH/2+1”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我们做了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对于同一个袖窿弧长, 如果采用不同的面料作服装, 那么质地松弛的面料, 可取的数值略大, 质地紧密的面料取的数值应略小;对于同一种面料不同的袖窿弧长, 则袖窿弧长长的该数值应偏大, 袖窿弧长短的则该数值应偏小。

五、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运用服装结构设计知识的迁移能力

创造是实践的结果, 学服装结构设计, 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理论范围之内,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借助制图知识来解决自己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才算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当然这里所说的迁移, 不是牵强附会地照搬, 而是具有创造特征的科学运用。

在讲省的转换时, 如何教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 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 必须适当安排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 才能使学生讲课堂所学的内容内化、深化。因此, 我们利用休假日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 捕捉流行信息,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我创作, 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强化、活化, 提高了学生运用服装结构知识的迁移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活动中, 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精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并在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倡导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王果胜、白浩《中国高等教育》2008.8

上一篇:我是小能手活动案例下一篇:地产企业画册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