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2024-06-08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共12篇)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篇1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摘 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坚持这条原则。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呢?本文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身作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 德育教育 学生为主体 以身作则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智育不行是次品,体育不行是废品,德育不行是危险品”。这话的意思十分明确,那就是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智育和体育。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在体育中有机对学生渗透德育。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呢?笔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多年,我们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是:

一、以教材为蓝本,以学生为主体

(一)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渗透德育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司空见惯。体育课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或典型。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成就一番大事,老师就要对他们的个性心理、思想品质进行有计划、有目地地磨炼,让他们在磨炼中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树立自信,战胜心理和外部环境的一切障碍。

如在长跑教学中,有些学生怕困难,不敢坚持到底,想打退堂鼓,这时,教师就可用刘翔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故事来鼓舞他们,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意志,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勇敢、果断、顽强的拼搏精神。对一些个性心理比较活跃、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如用口令指挥他们迅速后转,要求他们反复坚持1?D2分钟后再立正站好,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二)巧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每个中学生都有对成功的追求。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懈地努力进取,才有可能成功。体育课有强烈的竞争性,而每个人都想要成功,都希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是一件好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或教学环节,给学生打气,激发学生的斗志,成全学生的成功愿望。

如在短跑教学中,由于学生间的体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可采取不同起点、同终点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尝到成功的甜头;在跳高、跳远、铁姘等训练中,可采取设置困难提高质量标准的方法,如适当增加高度、远度、重量、适当改变动作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和对抗因素。在教师的保护帮助和同学们的激励下,学生就能面对困难,勇于拼搏,勇于挑战,战胜自我,从而形成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坚强品质。

(三)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接力跑、球类竞赛等项目就是如此。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特点,向学生强调全局的观念和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教学中,还可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及时指出、认真引导,讲清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同时,还大力提倡互相帮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作风;鼓励技术好的同学要积极帮助技术差的同学,共同进步和提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让集体主义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学生的脑海里。

教学中,老师还可用中国女排从1984年起连续四次勇夺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长盛不衰;国家跳水队被世人称为“跳水梦支队”等的团队先进事迹为榜样,指出这些冠军的由来就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意志,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二、教师以身作则,发挥师德示范作用

有道是,一个光辉的榜样胜于十“打”教科书。教师应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并能应用这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到学生心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参照,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用自身的良好行为和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作学生的表率。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以身作则

教师要用良好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和习性去感染学生,让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长跑练习中,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锻练环境,教师可主动为学生清理跑道、整理器材,使学生在毫无意识中培养起爱护场地、器材、学校公物的良好品质;冬天的体育课,寒风刺骨,黄沙弥漫,教师要以笔挺的身姿、宏亮的声音去感召那些稚嫩的心灵;夏天的体育课,老师要勇于迎着烈日,头顶骄阳,认真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意志和品质。

(二)关爱学生

学生间的体质,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体质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的方法和手段,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果学生因身体原因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异常,教师要挺身而出,亲身救护,送学生看医生;有些女生因生理的问题要请假不参加某项活动,要理解宽容,不能无故否定学生的意愿。

如上所侃,是为笔者的心得体会。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篇2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准则, 因此, 教师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中国伟大的古代文明, 而且要赞颂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 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时, 要结合课文内容如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绪论课等等, 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产生爱国情怀。例如, 教师在生物课学习伊始, 就可以介绍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 这部巨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因为它不仅是药物学专著, 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 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本草纲目》被译成十几种文字, 对中国生物学乃至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代, 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 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 解决了很多国家的粮荒问题;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 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 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有选择地介绍, 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祖国的伟大。

生物教师要注意的是, 在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不宜占用太长的时间, 教师也不要耗费口舌讲个没完, 把生物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不好了。因此, 教师要掌握好尺度, 选择合适的爱国主义材料, 结合学生实际, 进行有效的讲解。只要各方面注意好, 简单的几句话, 也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学生实际, 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思想上的苦恼等等, 只有了解学生, 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 才能对症下药, 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也就能取得成效。比如, 学生根本不重视生物学习, 这时教师就得分析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学生不准备升学, 在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到社会上闯荡、打工挣钱, 他们认为学不学生物都一样, 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影响;另一方面, 即使大部分准备升高中考大学的学生对生物也不重视, 因为生物是副科, 所占分量并不重, 努力学习对自己的升学也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大影响, 所以也不好好听课学习。教师在摸清了学生的想法后, 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对于不升学的学生, 就要从生活实际的例子出发, 讲清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对于升学的学生, 就要讲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交错渗透的紧密联系,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打破阻碍, 重视生物学习, 真正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

另外,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比如学习植物知识时, 教师要介绍植物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植树造林、爱护树木;学习动物时, 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要爱护动物, 不能滥捕滥杀;学习生态系统时, 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呼吁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卫地球未来的意识, 等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德育教育, 使学生不会产生抵制的情绪, 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思想教育。

三、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时期,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 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教学, 去讲解知识点, 去分析学生的观点,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看到教材的思想性, 并且自己逐渐形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 由低等到高等, 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 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 由低级——高级;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从生物的物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找出物质运动原理;遗传和变异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而细菌、真菌、病毒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我们就知道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 水分吸收与散失, 无机盐吸收与利用,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 我们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会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初步形成了比较正确的世界观, 可以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正确思想,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奋斗、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篇3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渗透;素质;体验

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三项基本任务’之一”。为此,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现在体育课一直作为一门室外课,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学生上课往往只想着玩,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接嘴打闹,推推搡搡,不服从指挥与安排的情况,有的内容不按要求完成或不参加。加上学生上体育课爱偷懒,有点小伤小病就请假。对于难度较大的教材,怕经受挫折,没有勇气去尝试,缺乏勇敢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较欠缺,如中长跑运动时间长,运动量也较大,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上这样的课、老师一宣布就常常出现很多怨声,出现消极抵触情绪;对于对抗性项目,竞争意识差,缺乏拼博精神等。这些行为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

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粗浅见解,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明确课堂常规,引导学生遵守纪律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而现在的在服装、考勤方面不能按照体育课的要求去做,新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在这些方面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很难很好的把教学内容贯彻下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二、明确教师职责,作好学生的表率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面镜子,作好表率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对体育课的进行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的进行总结,要做到来两个方面即总结学生与总结教师。在学生方面去找原因的同时,要从教师自身方面找原因。如可以用必须将一些组织纪律问题强调在前面例如队列常规、分组练习办法、出勤管理制度、运动服装规定、练习器材发收规定、帮助和保护要求等等,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有个比较深的印象,便于今后的教学管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消除人际认知偏见,努力去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只有这样组织纪律才能有保证。不能单一的去责怪学生,要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在正面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项目加以诱导,不段增强体育教学的生动性,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产生兴趣。

三、讲究方法,落实德育要求

为了使体育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光靠纪律要求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方法上下工夫,必须把方法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去。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表扬鼓励。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心得体会 篇4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幸福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就是教育幸福。幸福的教师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循循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梦想,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育是教师的生命,因而教师的幸福首先来教育教学的工作;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道德成长,桃李满天下,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同时也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研究、善好的学校生活。

“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使。他们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他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当成人世界不再嘲笑他们的青涩、荒唐和鲁莽,给他们一种鼓励、一种包容时,他们便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缝上翅膀重新翱翔,成为天使。”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就要做那个给天使们缝补翅膀的人。善待自己的心灵,就是善待学生。行动的改变来自心灵,换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即是获得了一次重生。教师的幸福其实很容易得到实现,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调皮的学生开始懂事、听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在比赛活动现场,学生一起呐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对于教师,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的小事上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5

宁化城东中学 谢水庭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之独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更有德育功能。书法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书法教学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过程,又是民族精神的感悟、升华的过程;既是品行情操、熏陶的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感悟做人道理,达到身心平和。

关键词:书法 教学 德育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之独有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提起书法人们往往注重它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而较少提及它的德育功能。书法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书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书法自身所积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审美心理等诸多内蕴。书法教学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的过程,又是民族精神的感悟、升华的过程;既是品行情操、熏陶的过程,又是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

一、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艺术,是世界艺术艺囿里的一朵奇葩,它在国际艺术中地位越来越高。书法早已流传海外,日本称为“书道”,韩国称为“书艺”,已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书法艺术的发源地,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它、热爱它。作为中国人理应写好中国字——汉字。近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书法在各种喧嚣的媒体艺术充斥下,有渐渐被人遗忘的危机。一方面中国书法走出国门,飘香海外,另一方面我国汉字书写的整体水平又在急剧下降。从明星要人到寻常百姓,在学习、工作中,常遇字难出手的尴尬处境。作为在校学生,学好书法,写好汉字理应成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对民族情感的培养是一种重要的载体。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史上,出现了不少既是书法大师,又是有口皆碑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坚决维护唐王朝中央集权和全国统一,同安禄山等分裂叛乱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最终以身殉国。他的书法作品圆劲浑厚,顿挫有力,正是他忠贞气节和刚正不阿精神的体现,后人评鉴“英烈之风,见于笔端”。当我们拜谒岳飞庙时,从高挂厅堂的“还我河山”四个草书大字,看到了他精湛独到的书法功力,也想见到他精忠报国的崇高抱负,真可谓“壮士豪情笔底倾,将军一字击千城”。这些以身报国的仁人志士,我们学习他的书法,更要学他的精神。当今台湾有些领导人,淡化民族文化,去中国化,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他们说的是中文,用的是汉字,讲自己不是中国人,实为世人所不齿。维护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我们青年学生更是责无旁贷。

培养学生写好字,并不要求人人都成名成家,但书法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青年一代传承和发扬光大。人人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标志。旅美学者蒋彝有句名言:“对于中国人来说,书写是民族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渗透着的是每个书写者民族热情的感情”。二、一笔一画,感悟做人道理

“一笔一画练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这是上海一所学校的校训。道出了学字和做人的关系。古人说“字如其人”,无论是一点一画,一撇一捺,字里行间往往透露出书写者的精神面貌和志趣性格。王羲之能开创出妍美流便的一代书风,与他飘逸脱俗,心怀旷达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就要了解他为官清廉,忠贞凛烈的品行。柳公权曾有对穆宗皇帝“心正则笔正”的笔谏美谈,柳书风骨铮铮的书体正是他为人的写照,史称“颜筋柳骨”。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说过:“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有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道德败坏者字写得再好,民众也不屑一顾。宋朝的宦官蔡京书法水平不低,但他祸国殃民,为人奸诈,被世人所鄙弃,当时他书写的“元祐党人碑”颁立天下时,石工中竟有宁死拒刻者,其书虽有传,但无人追随。青年人要记住这条古训“书以人重,人以品学重”。

能写一手好字和能写一篇好文章一样,是可以给人很好的印象,学生的字要求写得工整、匀称、美观,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反之,字写得潦草、怪异,难以辨认,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后果。郭沫若说过:“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矩,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克服这些毛病。”

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心端字正,心美字秀的内在品质,从笔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从用笔的训练中体会“锋不偏、芒不露、形不滑、姿不媚”有书写之理和做人之道。写字要讲究点画、笔法,要规范,同样,做人也要守法,切勿越规。中国第一位书法女博士解小青曾颇为动情说:“书法名曰法,实则强调书德。其实写字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字的结构好像人的脸面,美丑妍媸,一望便知。构字重在和谐,每写一个字,就好像我们去做一件事,去面对一些人,那么进退问题,分寸尺度,自然容易理解和把握。如果把书法生活化,会得到很多快乐的体验。”

三、常写常练,达到身心平和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的含义远远超出简单的文字符号和作为交流工具的范畴。写字艺术包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左右结构的字讲“相让”,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互让,方为尽善;也讲“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须相互交流,方为融洽。大家通过每天练习楷书,可以克服易冲动、少耐心,缺乏自控力的不良习气,对年轻好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压力日益加重的今天。练字是一种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抒情言志的精神享受,又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积极的休息,还是一项心、身、气的综合运动,对缓解精神压力,修身养性具有很好的作用。毛泽东曾深有体会地说:“练习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修身健脑健身之法。”心中狂喜时,写字可以使人冷静下来,心中郁闷时,写字可以使人忘却忧愁。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6

【摘要】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学校各学科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去,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活动为主,更有利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现在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取向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无论是内涵,还是实施的手段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的今天,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并且现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奉行“教条主义”,整天捧着书本念语录,谁背得最熟谁的觉悟就最高,而是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针对性、实效性、自主性地实施德育教育,一改以往生搬硬套的“条条”教育方法。十分强调学校要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恰恰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基本上以活动为主的学科,最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一、利用体育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现在学校施行新课程标准,体育课的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变,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能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制定渗透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必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譬如:课本内的武术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这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我们通过练习可以强身健体,抵御外敌的侵略,而不是用来打架,打自己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团结、爱国的高尚情操。

又譬如我们在练习1000米、800米耐力跑时,要向学生讲清楚跑步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极点”,大约什么时候会出现“极点”,要如何克服和利用“极点”这一正常生理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刻苦、持久等良好品质。

二、利用体育课常规渗透德育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开展,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革,上课的形式各种各样,但无论怎样变化,我们的上体育课的常规是不会变,不能丢掉的。

因此,我们每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必须在教室里面上课,对学生提出上体育课的一系列要求,让学生了解上体育课要准备什么。如:体育委员的工作职责;班长的工作职责;小组长的工作职责。这样能保证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技巧,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防止各种运动事故的发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

譬如:上体育课中集队的要求,要求学生1分钟要把队伍集好,而且在做到“快、静、齐”,分组轮换要30秒完成;上体育课一定要穿着运动服、运动鞋,指甲不能留得过长等。通过这些常规的教育,严明纪律,严格要求,达到爱生有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服从指挥的高尚情操,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

三、利用体育课活动渗透德育

学校里体育活动非常多,级组之间,班级之间,小组之间,都经常进行一些体育竞赛活动。而这些活动正好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体育比赛要求参与者要按要求穿着服装,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公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些正是我们德育教育所倡导的内容。

如通过观看我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和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同场角逐,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勇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通过这些感人的情境,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另外,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好,充分展示他们的特长,尤其是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双差生”,在班上“无用”,批评多于表扬的学生,他们的精力过剩,好动,往往体育成绩较好,这样通过各种体育比赛,让他们参与集体的活动获取成绩,为班集体争光,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让这些“差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这些学生的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重拾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跟上班集体的队伍。显而易见,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有机地渗透德育,对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并且,这些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对加强班级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要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有机地渗透德育,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建设。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铸造人格魅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时刻将学校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做到锻炼与育人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 多媒体的冲击使许多学生失去自控, 以致无法自拔, 正义、道德、理智、诚信等早已抛之脑后, 自私、任性、叛逆、脆弱等在无限伸展, 令人不战而栗的阴影正笼罩着我们, 令人胆战心惊的危机正呑噬着我们, 我们的灵魂正在遭受侵蚀, 正义、道德正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无法伸张, 学校教育正面临极大的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 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 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世界观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大多在高中阶段完成, 因此, 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

我结合自己12年的语文教学体会, 谈淡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 电化教配直观新颖,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让学生感受直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如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 有《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 我的保姆》这四首诗,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毛泽东故居、橘子洲头、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图景, 带领学生领略青年毛泽东的革命豪情;教授《再别康桥》时, 可以展示剑桥风景, 讲解剑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为世界人民培养了众多学子,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带领学生体会徐志摩的母校别情及他与林徽因之间的爱恨情仇。

将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 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 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 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 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 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 这样德育教育的点才能落实。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 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 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 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国难当头, 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 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 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科书中“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 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 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二是在“梳理探究”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三是每册设计四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 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 少讲理论知识, 多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通过朗诵演讲活动, 学生更热爱祖国语言,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说话能力。通过访谈等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做好让祖国挑选的准备, 并更热爱学习。

总之,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教师必须做有心人, 善于利用语文教材, 渗透德育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 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 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 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 高考阅卷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标准, 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德育教育。 在写作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地发展。

文为心声, 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镜子, 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 作文教学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 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重要, 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 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广大天地。

四、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未成年人可塑造性、模仿性强, 情绪化明显, 容易爱屋及乌地“亲其师而信其道”, 也容易“厌恶和尚, 恨及袈裟”或“良莠不辨”盲目模仿, 就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师其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最直观最富有教育的模范, 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的特殊地位。因此, 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 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教育应以“育人为本”, 教师要善于、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真正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

语文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榜样。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服务学生, 要求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融入学生中, 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好朋友, 做到不讨厌一个学生, 不放弃一个学生, 不仅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 而且关心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德育的渗透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  教学渗透

现在是素质教育时代,强调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核心,德育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英语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德育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需要英语老师转变思想观念,将德育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就放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培养,是不应该因为学科差异而有所区别的。德育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老师的个人任务,应该是所有在校老师的共同目标。所以,英语老师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下面笔者就在此谈一下英语老师如何对学生展开德育教学。

一、趣味英语德育教学法

英语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德育的兴趣,才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德育教学。如果英语老师能够让自己的课堂变得趣味盎然,就会非常容易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没有培养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培养学生德育的英语老师。老师可以给大家讲一些英文小故事,或者给学生放一些英语电影,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达到“超以象外”的教学境界“——‘超以象外说的优点,是引导人们突破作品特定形象的直接性、有限性,从直接中看到间接,从有限中寻求无限①。”

英语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德育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更好地完成德育教学任务。老师应该多听取学生对于德育教学工作的意见,更好地开展德育教学工作,不要总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教学,那样只会事倍功半。

英语老师可以让学生讲一些自己知道的德育故事,让学生进行交流。只有学生进行交流,才能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因为老师就算是再博学多才,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知道所有关于德育的故事。只有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这对于老师的德育提高也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英语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同时,也会大大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身心发展。英语老师应该意识到德育教学并非是一日之功,必须进行长期的努力和奋斗,所以英语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开展德育教学。

二、利用外国文化进行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英语教学也是如此。英语老师如果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水平,必须首先让学生学会了解外国的礼仪和文化。因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如果学生学习了英语知识但是不会应用,那么老师做的教学工作就是徒劳的。所以,英语老师必须学会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前提就是给学生多介绍一些外国的德育知识,或者让学生看一些英语文章。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英语文章的作品意境——“意境即是艺术形象,是对情景交融、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②。”

许多外国人都是非常讲究礼仪和文化的,因此,英语老师对学生进行礼仪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英语老师可以对学生分组,各组之间开展比赛,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礼仪知识掌握度。英语老师也可以让一些专家给大家讲一些礼仪讲座,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对礼仪知识。英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外国的报刊杂志,让学生进行更好地交流和合作,从而创造更好的未来。

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搞一些关于德育方面的讲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德育水平。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感到新鲜有趣,也会大大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好的品德。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学生,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突发事件。因此,老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进行一些特殊训练,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利无害的。

三、课前备课就要融入德育教学

好的备课可以事半功倍,德育教学工作与众不同,所以老师应该在上课之前运筹帷幄,才能在上课的过程中决胜千里。如果老师不做好备课工作,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处理遇到的突发事件,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老师应该首先意识到英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的不同之处,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的德育培养任务。老师应该学会把德育教学穿插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既不可以为了德育教学偏废英语教学,也不能够为了英语教学而放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好的老师不应该只一味局限在自己本学科的教学中,应该把视野放的大一些,既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

英语老师在上课前,首先准备好上课时学生应该学习的字词句和相关的语法和课文,然后再把相关的德育活动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不动声色地培养学生的德育,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总而言之,英语老师应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注释】

① 蒲震元. 中国艺术意境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 张少康. 古典文艺美学论稿[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9

招远一职王波文

2017年,烟台市职业室承担了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所以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德育的作用,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课文的诵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中职语文新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对这一类课文,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从而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教师的心声、学生的心声、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更好地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获得教益。

比如学生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我很重要》就明确地向世界宣称:我很重要!作者列举了许多理由: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 “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传承者,背负不可推卸的神圣承诺; “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机遇的产物; “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承载; “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我”是子女唯一的至高至尊的血缘之爱; “我”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情感空间;

“我”是自己事业和工作中无人可以替代的主宰; ……

所以我很重要!

但太多的中职生却并不具有如此的自信,他们很多长期生活在自卑中,也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来到职校。所以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每一人生命的价值,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做个恰当的定位──“我”是有价值的。并且能够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因为这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二、借助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阐释人生哲理或理性思考的文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借助这一教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事理、领悟作者对生话的理性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灵魂得到升华,还可以使他们初步具有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劝学》一文时,可以把内容稍作分析: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接着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弩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再启发他们分析自己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从而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很自然地把德育渗透到了教学当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加强课外阅读与写作等训练,进行自我情感内省教育

现在中职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又复杂,他们的内心更容易产生苦闷、仿徨、郁闷、羞愧、失望等情感。而他们除上网(有极大的负向影响)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这样他们的主体情感就能够得到强化与提升,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组织一些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而又富有特色的语文实践话动课,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学生开展新闻调查、采访、参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读书报告会、演讲、辨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审视态度,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因为经过事先的准备与积累,学生在表演时基本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学生也能在分析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篇10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丧心病狂地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把硫酸倒向无辜的黑熊。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早在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教育可谓重中之重,因为“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绝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中国教育调查》)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就是其中的一块木片,只要缺损了这一块木片,桶里的水将会全部流失。所以,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而轻视德育,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我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明确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是: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光华不再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也许基于这一原因,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汇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三、德育教育应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突出文中关键词句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2、巧妙利用教学语言

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在教沈括的《活板》一文时,我首先问学生的课本等书籍是怎么印刷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我以此为契机让他们阅读课文,并要求他们思考:我国古人是怎样印刷书籍的?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活版印刷术的介绍,从而教育学生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骄傲,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朗读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初,教师的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比较适合于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分析好人物形象

中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我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通过分析白求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在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时,让学生懂得有的人的死轻如鸿毛,有的人的死重如泰山,人应该怎样活才有意义。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又如教授《论语八则》一文时,我让学生分析子路等人的言行,让他们在比较中明白言行要谦恭礼让的道理。再如教授《岳阳楼记》一文,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向我们袒露了深沉的爱国的赤诚之心。

4、挖掘教材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篇11

那么,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充分开发和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作为英语教师,同样要遵循英语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相统一。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表明,都要求学生遵循学校规则,家庭秩序的意识。教材明确地告诉学生,无论是school rules (校规) ,还是house rules (家规),它们的制定和学生的遵循,都是保证他们正常求知以及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作为一名学生,最基本的规则意识,正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告诉学生们,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循规则。规则就是法,法就是规则。同时也向学生传达出浅显易懂的法律思想,有利于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教材从初一起始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生活有规则,社会生活同样也有规则,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学生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够健康地成长!

二、充利用课程资源,扩充英语课堂法制教育的信息量

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观看新闻,阅读报刊杂志,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做学校的合格学生。我经常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张英文报纸上,看到这么一篇英文文章,大致意思是:一个男孩与一群同学在外酗酒后,要开车回家,饭店服务人员善意劝告这些孩子酒后驾车不但是违法的,而且对自己对别人都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这帮孩子不听劝告,结果在途中与一辆卡车相撞,车子滚入山谷,车毁人亡。通过分析阅读讨论文章,让学生们从另下个角度感受到法制教育的力量。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在这个单元中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那告诉我们,在遇到情况时,要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自己情绪失控。由此可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所必须的。只要适时地加以渗透,并持之以恒,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当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灵活方法与原则结合,那么我们必须坚持哪些原则呢?

1.针对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中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

2.有机性原则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英语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英语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3.选择原则

知识教学有系统性,曲浅入深,以学生的最近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依据这个观点,循序渐进,并且在知识的深度上循序渐进。因此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的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渗透“保护动物”这一目标时,各年级段的要求是不同的。让七年级的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了解国家制定的有关保护珍禽珍獸的一些法律知识。例如,七年级下册有一单元,Why do you like koalas? 到八年级时,又可以渗透在学生有限的能力之内如何保护动物。到九年级又可以渗透如何运用法律这个武器和猫捕杀害野生动物的坏人做斗争,例如,九年级下册第15单元,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为此,教育学生能做到不吃野生动物,能主动制止自已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还能向有关部门告发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4.近源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足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法制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不应是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体会 篇12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品德教育

小学生处于人生中的启蒙阶段, 所以在这个阶段形成良好的是非观、人生观等价值观念对于他们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对它们的素质要求中, 德、智、体、美是四个最重要的概念, 作为四大素质中的首位, 德育教育在新时代下被注入更多的内涵, 也对学生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其一般是根据社会对于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执政方面教育。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各种途径来完成教育, 而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语文课堂来完成德育的教育, 因为语文相比于其他注重逻辑和真理的课堂更在乎情感方面的发展, 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班主任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无论在什么时代的教育, 德育方面的教育都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即便是在往前更注重学生成绩的年代, 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也从未停止。而小学的语文课堂因为语文固有的情感、价值观等原因更是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点部分, 所以由班主任带领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是当前小学在德育方面达成的一致观点。虽然因为新课改的进行使得我国小学的德育重新被提上日程, 教育力度逐渐加大,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以成绩为本的思想, 其开展程度还不是很大,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也就很有必要了。但是目前许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时尚可, 但是在运用语文进行德育的渗透时就有些力不从心, 这种情况下需要班主任介入进行德育的渗透。

在之前的小学德育中, 进行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课程等都非常匮乏, 只有在思想品德课上通过老师来进行, 效果也不甚理想。而小学语文课堂这种渐入式道德渗透教育的德育效果更好, 也为小学的德育提供了更多德育的手段。

二、班主任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使用的方法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 用来教学的手段非常之多, 比如朗读课文、寻找中心思想、语言训练等, 这些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暗中将德育融入进去,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较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下面我们就这些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方面的介绍。

1. 语言训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首先进行文字的解析是必要的, 随后要对文字组成的语言进行赏析,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式, 也是班主任和学生进行情感联系的通道。通过对小学语文课文的调查, 我们发现, 里面选用的课文都是意境较美、语言精练、包含了大量情感的, 这样的课文里面蕴含了大量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 通过班主任的带领从字句开始品鉴逐渐深入到全文, 将课文所要陈述的内容以一种鲜活的姿态映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完成德育方面的渗透。当然班主任在教学过程要分清楚教学的主次, 我们之所以要用渗透这个词是要班主任在完成正常的语文教学时能够将德育渗透进去, 而不是专门进行德育的讲解, 这样不仅在语文教学的目标上无法完成, 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结果与预期相反。

2. 朗读课文

在前面我们已然说过,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都是语文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 在意境、语言、思想上都是上上之选, 尤其是有些古文或者诗句, 虽然有封建思想蕴含在其中, 但是合格的教师可以将这些略过而专门对其中的精华进行讲解, 如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祖国争光、乐观向上的态度等。而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 在德育的渗透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些课文的节奏感很好, 学生可以通过大声的朗读无形地将自己带入到课文中去, 更能够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如李白的《静夜思》, 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就更能理解李白的思乡之情, 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家乡的品质。班主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是进行适当的引导, 为他们解释其中的难点。

3. 课堂之外

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 课外活动也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 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的情绪、锻炼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个性等, 最终成长为他们素质的提升。比如, 课外阅读这种方式就是值得一试的课外德育方法, 相比于小学语文中的文章, 外界的文章无疑内容更加丰富、韵味更加浓郁、种类更多, 适当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其之后的人生路途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但是外面的书籍并非全是好的, 不能因为让孩子阅读色情、暴力等书刊影响他们的发育, 所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任就落在班主任的肩上, 最合适的方法就是班主任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兴趣来推荐不同的课外书指导, 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德育水平。而除了课外阅读之外, 与小学生的德育相匹配的活动也有很多, 如演讲、辩论、写作等, 这些都是提升学生辨析、文笔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然, 这些活动的主题很重要, 它们对于学生德育的渗透就在于它们的主题。

4. 班主任本身的影响

作为人生的其实阶段, 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 而承担着塑造这一责任的人物就是小学班主任, 他们是与学生接触的最直观的人群, 学生的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养成也是大部分在班主任的影响下形成的。基于这些, 首先班主任自身的素质要足够的高, 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 班主任的形象很重要, 有很多行为或者是心理都是以班主任为参照物来塑造的, , 比如, 班主任的性格是乐观开朗的, 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那么班上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跟着班主任的情绪走, 潜移默化之下就会养成乐观的情绪。班主任不仅要具备这些素质, 还要努力观察学生的生活、融入其中, 也要对他们有足够的关心, 比如班主任通过对每个同学性格的了解来进行单对单对话, 了解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欢乐等因素, 基于此能更好地将德育渗入语文教学中。

三、总结

总得来说, 将德育深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上能够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教学手段, 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能进行适当的品德教育, 当然相比于正式的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程的德育更多地是润物细无声这种方式, 逐渐地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提高。这就对班主任这个角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负责班级的整体教学与管理之外, 他们还要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作用, 这种教育非一朝一夕及个人能力能够办到的, 学校内的班主任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来讨论德育在语文课中的渗透, 也可以去别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更大发挥班主任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丽晓.论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J].成功 (教育) , 2013, (20) :240.

[2]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 1982, (03) :4-10.

上一篇:孩子猪年新年祝福语下一篇: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