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需渗透德育(共12篇)
数学教学需渗透德育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绝不能只教书不育人。《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把德育放在教育活动的首位,加强对学生实施德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因此,每个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积极渗透德育,拓宽德育渠道,扩展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那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发现、挖掘和捕捉德育素材,渗透德育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传递正能量,用高尚的人格熏陶人
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才可以战胜任何困难。作为数学教师,无论是收集信息、解析推理还是综合训练,都是情感的陶冶和迁移的过程。例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精练而幽默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教师自身健康优雅的形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等等,都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形的。课堂上,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不仅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对教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慢慢地在心里会对教师的言行认同,教师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诸如责任、拼搏、奉献、竞争与合作意识、锲而不舍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等,也就自然在每个学生心里产生共鸣,在学生心灵的土壤生根、发芽,思想道德水平自然也得到提升。
二、利用数学家的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德育水平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题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早于其他国家400多年。再如,我们熟知的勾股定理,世界各国把它通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发现的,而我国《周髀算经》中记载,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我国数学家已独立地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比毕达哥拉斯早600多年。公元1303年,元代朱世杰著《四元玉鉴》,应用了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次差的内插公式,而公元1676年~1678年间牛顿才提出内插法的一般公式,这位在世界物理和数学史上被尊为力学奠基人和微积分学创始人的巨星,他的发现竟然要比我国数学家朱世杰的发现晚370多年。
伟大的中华民族曾经让整个世界望其项背。在近当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杨乐、王选、陈景润、吴文俊,美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科学家杨振宁、李正道、吴健雄──群星璀璨,举世瞩目。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无不热血沸腾,倍感骄傲和自豪,这些数学历史知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并鼓舞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三、利用数学本身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思维品质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学科价值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对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数学学科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数学的物质性,就会造成让部分学生误认为数学与现实无关,纯粹由数学家在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错觉。而事实上,数学中数和形的概念就在我们身边,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出来的。”再如,几何中的点、线、面、体与五条公式和五条公理,以及由此得到的演绎理论体系,显示出既相互对立又高度统一。
数学中我们熟知的已知和未知、绝对和相对、准确和近似、特殊和一般、数和形、动与静、曲和直、同一和划归、现象和本质等都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规律。因此,如果能恰当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发现和体验数学独有的内在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浩如烟海的数学世界中,处处都蕴含着美学,数学语言逻辑严密,简洁精练体现出简约之美,数学的解题方式奇妙无穷,整个过程给人愉悦之美,还有图形的对称之美,内容与形式的相似之美。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时,让学生欣赏到对称美;在讲勾股定理时让学生欣赏简单美;讲达·芬奇称为“神圣比例”黄金分割比时让学生欣赏到和谐美,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学生欣赏到奇异美等。还有著名的欧拉公式:eip+1=0,它将最基本的代数0、1、i和超越数p和e,用最基本的运算符号组合在一起,可谓数学创造美的艺术精品。
数学不仅与美学密切相关,而且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到处闪现着美的光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美学原理,深入挖掘、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是充满着美的大千世界,从而培养学生感悟美的高尚情操。
五、提倡竞争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以锻炼
现代社会离不开竞争与合作,而如何实现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必备的基本素养。竞争能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度挖掘和发挥个人的潜力,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使人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能充分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及不足,面对问题取长补短,查缺补漏,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要培养学生的这些优秀品质,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碰撞智慧,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挥、合作交流、互相竞争的教学平台。
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当然,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它具有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在渗透德育的具体教学教育实践中,应从实际出发,寓德育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品位,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我们的育人目的。
数学教学需渗透德育 篇2
文/齐跃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教师认为,“德育只适合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什么德育可言呢?”其实不然。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以各种形式时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德育内容,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具有培养学生高尚品德、远大志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作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丰富、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二、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一个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其人格魅力就是他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质修养、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对学生形成的吸引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所传授知识。
首先,以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待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多一份信任,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就依照老师的言行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高尚品德,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已,育已先育德。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育和规范他们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以良好的个性影响学生性格。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为人正直,胸怀宽阔。在他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给予特别的帮助和关怀。他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千姿百态的学子;有博大深蕴的爱生情结,解得开学生千差万别的心锁;教师能做到正直、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能做到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就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特点的发展,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这种尊重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塑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学生对教师持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个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的缺陷,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所以教师使自己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
(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数学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数学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
(三)、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不畏困难坚持真理的意志品质。数学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为重要特点,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而中学生则习惯于具体思维,思维具有单一化,表面化等倾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帮助学生不断纠正学习中的错误,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养成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
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数学教材涉及许多定义,定理,公式,这些都是前人经过长期探索、发现、总结得到的,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学生往往感受不深,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定理,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论证,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教师而言,在布置习题时,必须对学生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不就题论题,可通过一题分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从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结合德育教育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不能费时过多,喧宾夺主,要充分把握好时间,让学生觉得自然、恰当,不冲淡主题。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第二,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课堂交流中,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第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四、结束语
数学教学需渗透德育 篇3
关键词:快乐;问题引领;体验
“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做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颇有必要,但如何使学生实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有如下体会:
一、先学后教,问题引领
初中物理教学中需采用“先学后教,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问题引领”其内涵是将学生学习的重心前移,重视预习的作用,在精心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精心预习,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形式,展示学生的不同看法,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全面深刻的认识,补充拓展学生自己原来肤浅片面的认识,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喜悦体验。
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解决,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在这种螺旋式的过程中得以有效地提升。物理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有目的地设计问题链或问题族,这些问题链或问题族应符合教学的逻辑与思维的逻辑,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融入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解决问题。
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并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得到提升,进而丰富他们的学习智慧,使学生精神振奋,倍感成功感、快乐感。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需渗透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
在学生教育方面,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素质,而教育是一种艺术,博大精深。教师想“教好书”,就必须先“育好人”,强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要具有班主任的风格,学会管理。如何管理好班级,这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要做到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注重情感教育、换位教育、感恩教育,让学生觉得学不好,就对不起老师、家人,让这样的无形的心理动力转变为学习上的动力源泉。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教育者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定、因材施教,确定不同对象、不同时期的德育目标。教育不能一味地批评,特别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需要多用表扬、激励和肯定的方式让学生转变思想、明确目标。在班级管理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通过开展班会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处理好“严”与“爱”的辩证关系。“严”要体现在班级的管理上必须严,对学生要求要严,“严”要合理、要适度、要留有余地;“爱”是教育的催化剂,是教师能力素质的体现,力求做到“严”而有“爱”,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渗透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奉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情愉悦、心胸开阔、思想进步,实现“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联系生活、社会
物理是实验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哪怕一个简单的实验动作,都应该让学生去做,平时课堂中只有让学生多做、多想,才能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创新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做的,尽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体会,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多次参加听课、评课,在每次听课中都能体会到物理教学离不开学生动手实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这就是成功的标志。学生的实验探究极其重要,无论你的课件做得多好,学生的动手实验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在新授课中,学生的实验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器材,有些实验器材在实验室找不到,教师必须自备,动手制作教具,找些材料,利用手边易得的材料,做些演示实验,而不能因为实验室没有器材而不动脑筋去自创、去尝试。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做些生活中的实验。
物理实验探究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实验过程离不开操作,操作是否正确规范都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甚至影响实验的成败;引导学生实验前拟定实验步骤,按实验原理,学会控制条件,组装实验装置。另外,在操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不能排除出现的故障,这说明学生对实验原理模糊或对某些仪器工作情况不够了解,学生会急于向老师求助而不肯动脑分析,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及故障所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使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独立自主的习惯,提高收集实验数据,会用图像、数学分析等方法处理数据的能力。
结合课本实验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比赛,让学生自己找器材,自行设计和制作,组织学生学会修理弹簧测力计,电池盒和小家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探究精神、实践精神,联系生活,走向社会。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在生活、社会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快乐,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这是教学的初衷,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应探索、努力,不断思考、总结、研究,不断更新观念,在发展中求突破。
数学教学需渗透德育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挖掘文本,德育渗透,龙头凤尾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是生命之声, 是文化之根。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 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而语文教学的本质, 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 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教育, 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是当今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 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 它们都是感情的产物, 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打动学生, 震撼他们的心灵。初中新课标下所选用的教材, 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 有的还带有趣味性, 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 再由语文教师加以指导分析, 其感染力就更强。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说明了国外很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作为语文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时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针对教材,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
人之可贵, 在于有志。人之无志, 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课文, 带领学生饱览名胜古迹, 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木兰诗》、《沁园春雪》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 了解“木兰替父从军”、“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邓稼先》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祖国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文化成就, 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通过学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白杨礼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课文, 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奋斗历程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二、根据教材, 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实际,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当代不少中学生道德滑坡, 人格残缺, 情感缺乏, 心灵空虚。我们希望通过结合教材, 让学生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从古至今, 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 常读常新, 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 因此, 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 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 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文学作品之中。感受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屈原;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生浩气谱写动人之歌的文天祥;在异族统治、故国沉沦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 那赤壁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星辰都在这里汇聚, 他们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洋溢着永恒的魅力, 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 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接受品德教育, 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 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 与作者对话交流, 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三、着眼教材, 解读人生,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 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
八年级下册教材《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 作者宋濂现身说法, 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 求师之艰, 刻苦攻读, 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 勉励马生珍惜良时, 刻苦力学, 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 但仍很有启发。“业精于勤荒于嬉”, 宋濂尊师重道, 不畏艰苦,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老师以此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
进行《敬畏自然》、《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时, 我们可着重教育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让生命坚韧”, 结合我们身边少数人的愚蠢做法, 教育学生“生命本来就很脆弱, 哪里还经得起我们人为的践踏和蹂躏。我们要关爱生命, 要选择坚强, 要活得更精彩”。
在进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学时, 我们既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中国的脊梁;又可以树立学生顽强的自信心, 把握时机, 创造美好的未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九年级上册教材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的《致女儿的信》, 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 回答了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 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1996年6月16日第一版.
数学德育渗透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校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数学教科书为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学生。
二、德育目标
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以及辨证唯物主义思维能力。
三、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结合社会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努力学好数学。
四、用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处理教材和数学中的问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唯物辩证法主张来源于实践并回到实践。它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相当高,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会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为学生的今后成长必定起到一定影响。
五、通过数学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同学则会“置之不理”,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这对今后干什么事都有很大帮助。具备了这些品质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
六、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少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初探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探讨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数学课本从概念到方法,无不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因此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数学中的辩证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立场。中学数学内容,加与减、正与负、直与曲、已知与未知、平行与相交、函数与反函数、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等,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的具体形式,如正数与负数的对立统一于实数,直线与曲线对立统一于点的轨迹,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对立统一于函数之中等。在教学中给学生揭示出它们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关系,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既要看到相互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既要看到它们相互排斥的方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依赖的方面。如果说列代数式是由特殊到一般,那么求代数式的值则可看成由一般到特殊。如在讲授轨迹时指出“点的轨迹就是点按照某个条件运动形成的图形”,就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在数学教学中,施教者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水乳交融地进行,以真情去启迪学生,这样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我们不仅能用静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更能用矛盾分析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层次的理解,培养他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这样,在充分展示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过程中。让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悄悄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二、渗透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树立民族自尊心的教育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将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穿插进行讲述。如:分数除法法则、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负数的定义和加法法则是我国公元三世纪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的,他的《九章算术注》堪称我国传统数学理论的精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最早算出圆周率“π”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最早发现并得出“二项式”展开系数表,人们称之为“杨辉三角形”等。如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时,穿插讲讲杨辉“三角”及二项式展开系数表;在讲“勾股定理”时,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数学的重要著作《九章算术》及《周髀算经》等。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在讲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时,不仅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还要了解到我国现在建设的黄浦大桥、南浦大桥是当今亚洲最大、世界第三。这可使一种民族自豪感在学生胸中油然而生,激发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再如讲“换元法”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还可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方法源于自然法则。
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数学家及他们的辉煌成就,也要让学生了解现代数学家对人类的突出贡献。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无论在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上,都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他依据“黄金分割”研究推广的“优选法”在许多生产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华罗庚教授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更明确地概括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取得突破性成就,震惊了世界。这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世界科技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在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契机,与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祖国建设的新成就相联系,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望,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三、渗透美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抓美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中学时期,学生的爱美心理尤其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美育的特点——形象性和可感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启迪学生美的心灵,使学生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课堂上,教师的衣着整洁,语言严谨,举止大方,板书工整,安排合理,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美,通过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题目的和谐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和数学解题的方法美进行教学,既可以诱发学生非智力品质情感的作用,又可以诱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如杨辉“三角形”,构形完美,体现了对称美,描述了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启发人们进行想象思维和联想。再如“黄金分割”——最完美的比例,环境的美、人形体的美、建筑的荑、摄影的美等等无一离不开它。我国古代的建筑杰作“赵州桥”及当今的黄浦大桥、南浦太桥也都渗透着数学美。
高中数学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7
一、教师通过言行举止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以身作则, 不仅是师德的体现, 还为学生提供了可仿效的榜样。教师教学严谨、思维敏捷活跃, 可以感染和影响学生, 使学生富有朝气, 充满创新精神。高中生已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精确度和概括性。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让他们学习目的明确, 有一定的紧迫感;有一定的自制力, 也有较强的理解力,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本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知识, 能把握高中数学教学的脉络, 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 探索出具体的德育教育方法。
二、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树立学好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 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 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 学生才会敢于参与, 乐于参与。其次, 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不要有个人的偏见, 教师轻视和鄙视学生, 对学生是最沉重的打击, 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 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师生关系中, 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
三、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 行为上自我修养, 活动上自我组织, 纪律上自我约束, 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可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将来从事工作的技能和本领。现在, 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精神的任务, 使他们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 也是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都是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比如, 在开展本学科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时, 采用小组记分的形式, 让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共同解决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借助中国数学史渗透德育
爱祖国, 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 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学生必然会产生民族自豪感, 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如在复习“有理数”这一内容时, 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 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在几何教学中关于圆周率的计算, 祖冲之是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 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这些事例的介绍, 让每个中学生都懂得,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作出极大的贡献, 从而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掌握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 把未知转化成已知解决, 如解方程 (组) 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转化, “多元”向“一元”转化, 分式方程整式化, 无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则既能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 然后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不仅智力得到发展, 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 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 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 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 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 我们全校这么多学生, 一天要扔多少个? 一周要扔多少个? 一个月要扔多少个? 塑料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 这样再过几年, 想象一下, 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 这样, 学生通过统计、计算, 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 就会自觉自愿地加入抵抗制用塑料袋的行列中, 减少白色污染。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德育
新课标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例如, 在讲“圆”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圆的形成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利用FLASH设计制作了关于“神舟六号”从发射到升空, 然后绕地飞行的动画片, 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随着飞船的升空, 学生的心情激动起来, 为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初探 篇8
只要秉持着对学生的一种爱心, 一种责任心, 有机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生自然就会信任你, 和你交朋友。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 我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
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 是独特的人, 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 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教育应该是温馨的, 可以沁人心脾, 润物无声。 关注学生, 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 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 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 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 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 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理解他们。 教师要坚持 “扬长”教育, 看到孩子的优点, 赏识他们, 强化良好的行为, 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 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 应及时交流引导, 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二、运用数学史料, 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有机插入爱国主义素材,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完善其人格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贡献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从事数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 引导学生克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 培养和训练他们勇于探索、 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使他们懂得为人类进步作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例如, 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 用数形结合得到方法, 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 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 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 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 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现代, 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 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 (1+2) ”定理, 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 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利用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提升学生的高尚情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 ”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 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数学教材中, 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 闪烁着美的风采。 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 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 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 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 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 当气温23摄氏度时, 人感到最舒服, 这时人的体温 (37度) 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
例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 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和对称美。 之后, 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 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 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 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并加入平移与旋转, 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 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 提高了审美素质, 发展了审美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 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 》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 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中,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 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一种模拟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 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和机会, 引导学生亲手操作, 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 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 这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 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而且使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发生质的改变。
中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初探 篇9
1. 当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1 只讲知识技能, 忽略德育渗透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 许多教师因为一味追求分数、赶进度, 使得数学教学仅仅停留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的层次上.数学课被大量的理论、公式、习题所充斥, 德育渗透完全被忽略, 学生被培养成了只追求分数而不识人间烟火的“解题机器”.
1.2 未结合学科特点, 德育渗透内容单一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所包含的内容其实是十分广泛的.新课程的培育目标指导我们, 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遵纪守法.此外在数学教学中还应结合其学科特点注重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求学态度、个性品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都属于德育渗透的范畴.
1.3 为德育而德育, 使渗透牵强附会
一些教师为了使课堂贴上德育渗透的标签, 将一些德育内容强加于教学中, 而不考虑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或是不考虑渗透的方式, 让人觉得牵强附会、很不自然.其实真正的德育教育应更多地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 由此产生的影响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 并最终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2.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2.1 渗透目标的广泛性
首先数学具有与其他学科类似的培育目标, 那就是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等.其次由于数学学科的客观性、严密性等特点, 使得数学教学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另外, 由于数学所独具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等特点, 对于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都有很好的作用.
2.2 渗透效果的持久性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 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 一两年后, 很快就忘掉了.然而, 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
◎陈繁 (江苏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221116)
们终生受益.”他们在尝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以后, 就不会轻易忘记, 于是数学就很有机会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爱好, 或者他专业工作中的一种工具, 或者他的职业, 或者是一种崇高的抱负.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对于优化人的思维, 个性品质所表现出的隐性价值, 对人的发展具有更持久、更深入的作用”[1].
2.3 渗透形式的隐蔽性
数学不同于语文、政治等学科, 由于数学教学被大量的定理、公式、运算所覆盖, 因此德育内容显得较为隐蔽,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课堂, 有效地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另外, “数学作为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2]对于人的影响也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
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3.1 充分掌握学科特点, 用数学的理性培养学生
数学源于现实世界, 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其内容本身充满了辩证法.这一特征使得数学能够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并积极地去改造世界, 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 使数学能概括现实中的客观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 形成普遍联系的观点.
3.2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材中, 德育内容较为隐蔽,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其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 追求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3.3 适时抓住课堂中的教学契机,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时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 而这些问题中往往蕴涵着很好的德育素材,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这些教学契机,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3.4 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树立榜样以感染和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 教师和一些学生的示范、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为人师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端庄的仪表、流畅的语言、得体的教态、工整的板书等都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另外在教学中, 一些学生的良好表现对其他同学也具有很好的榜样作用.教师要注意发现表现突出的学生, 要及时地给予表扬, 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数学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 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也正是这种精神, 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3]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中结合学科特点, 有针对性地寓德育于教学中, 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官.让数学教学闪耀理性的光芒[J].数学通报, 2006 (7) .
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10
有了这个想法后, 我开始进行如下的尝试探究:
一、在渗透的原则上, 我从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论述中得到了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都有物质生活需要, 也都有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需要”“是指人的道德、智力、审美的需要和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 在道德教育中, 必须使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我觉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要使学生自觉地“自己教育自己”, 教师首先要尊重他们, 尊重他们的个性、兴趣和爱好, 尊重他们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处理生活的主动权, 应该在精神上与他们保持一致性。
二、在渗透的内容上, 我着眼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如下一些品德培养。如: (1) 怎样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 (2) 怎样对待前进中的挫折; (3) 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4) 怎样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 (5) 怎样处理友情 (包括恋情) 中的问题; (6) 怎样看待现实中的不良倾向; (7) 怎样正确评价国内外一些重大事情, 等等。这些方面, 当然不能有步骤地统一进行, 而是要根据学生各自在写作中反映的问题来具体地进行诱导的指点。
三、在渗透的具体措施上, 我一是诱导学生制定每学期的小作文规划, 提倡他们给自己的小作文册命名, 在扉页上写一句最能激励自己的名言和写一篇序。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给学生在品德的自我培养上导向;二是批改坚持“快、点、夸”的原则。“快”即集中精力与时间, 尽快批阅完每周的作文, 迅速发下去, 以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老师评价的心理。“点”即每次批阅时, 着重抓住各个学生作文中的思想闪光点, 技法上的主要优缺点, 不四面出击, 分散精力。“夸”即评语在一个“夸”字上:夸取材新颖, 夸立意深刻, 夸见解独到, 夸胸怀坦诚, 夸构思巧妙, 夸态度认真, 夸点滴进步……不但老师夸, 还让同学夸。布卢姆把学生受到激励或能够受到激励去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称作“先决情感特点”, “夸”的目的, 就是力求将这种“先决情感特点”尽可能变成影响学生的一个主要变量。
上面所提到的在小作文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内容、措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又怎样综合起来, 加以贯彻, 才能收到最优的效果呢?我认为应把握如下两点:
首先要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例如, 在鼓励学生给小作文册命名时, 我指出所命之名是用来反映自己作文的倾向和内涵的, 可采用象征的手法, 如用“足迹”、“蓓蕾”、“野草”、“丑石”、“心声”、“旭日与大海”等名称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怀和永恒不懈的追求。然后因人而异, 进行具体的诱导。比如杨涛同学的作文本定名“探索”。她在“序”中写道:“我将去探索知识, 探索人生, 探索真、善、美;我深深地懂得, 探索需要勇气与毅力, 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 但只要我是为了祖国, 为了人类的幸福, 锲而不舍, 我坚信我一定会攀上光辉的顶峰, 达到胜利的彼岸。”我认为她的定名和序言很能反映她的实际和追求。她上学期曾因自己下了功夫而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度很苦恼, 因此, 我表扬她给作文册的定名, 并写下如下批语:“立志欲坚不欲锐, 成功在久不在速, 我相信你志向坚定, 成功在握。将功夫下在平时, 加强计划性和科学性, 必能出高效率。”这样一来, 她情绪稳定了, 一学期来锲而不舍地努力, 终于取得了班上第一名的成绩。她在学期作文小结中写道:“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难道不应该说是老师指引了我正确的方向和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吗?”
又如鲁立同学, 原来写作文兴趣不高, 语文测验挂过红灯, 但他的思维敏捷, 很有潜力。他给小作文册定名为《野草》, 序言中有打算要像野草一样蓬勃向上, 顽强不息的话, 我顿时喜上心头, 便有意写下“可喜”两个有力而醒目的大字。一个学期下来, 他不但作文进步了, 而且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在作文小结中这样写道:“虽然您的评语只有‘可喜’两个字, 但我看到它, 心中极不平静, 在后来的每次写作中, 每每暗下决心, 决不能让这个‘可喜’被劣作冲淡, 决不能落在其他人后面。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 我这个原来厌恶作文的人终于变成爱作文的人了。”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 我发觉, 学生处在少年到青春期的转变时期, 情绪极不稳定。一次挫折, 可以使他们情绪一落千丈, 一点初恋的萌芽, 可以使他们魂不守舍, 在小作文活动中更应及时因势利导, 把他们迅速地引上正道。例如, 有个同学, 他原任班体育委员, 关心集体, 热心班务, 要求同学很严格, 当然也难免有自己某些弱点, 一次班干部改选他落选了, 他觉得人心难测, 很苦恼, 便写了首诗宣泄这种不满。我看后, 首先是理解他, 然后才开导他。我眉批道:“你的成绩有目共睹, 它已写在班级历史中, 写在老师与同学的心中。”“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不是更好吗?”在尾批中我又送他两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 改革者能上能下。”听听他的反映吧:“我急急地翻开作文本, 一行熟悉的红字跳入眼帘, 顿时一股暖流涌向全身。当时我是多么孤独, 突然您送了一句饱含爱心的话给了我, 实在是字字千金啊, 我反复地读着这句话, 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我心中重新树起, 一股强大的力量注入我的体内。”从此, 他严于律己, 一如既往地关心集体, 处理好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也正确地战胜了一次次挫折。
又如, 有个刚16岁的女孩, 她悄悄喜欢上班里的一个男同学, 时常焦虑不安, 魂不守舍。这样一来, 成绩自然下降。于是, 她又转而恐惧。我发现了这个问题, 先侧面委婉地启发、诱导, 响鼓一点就有反响, 她认为找到了知心朋友, 可以向我倾吐自己羞于启口的事情了, 于是她写了篇作文叫《为了纪念那份不成熟的爱》, 文中写道:“我坚信自己有理智和顽强的毅力, 扼住这份来得过早的感情…!我清醒地意识到, 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想他, 我不愿意再去品尝酸心的苦味了。”我给予的批语是:“我认为能战胜自我的人, 必定是一个强者。你小小年纪, 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战胜了一个矛盾的自我, 你的智慧和才能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最后, 她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按我的建议, 将这个本子保存在我这儿。从此她学习专心致志, 成绩很快又保持优秀的水平。
其次, 要理解学生, 相信学生。
从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看出, 我之所以在小作文教学活动中收到那样的效果, 是与我充分相信学生会跨入自己发展的明天, 登上自己发展中的更高一级台阶这点分不开的。如果说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是方法, 那“理解学生, 相信学生”就是这种方法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育者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的心灵的每一个最细微的运动”, 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这样做, 才能看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 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也理解教师, 从而成为教学中自学的参与者;这样做, 才能选择最合适、最恰当的教育方法。作文, 是学生抒写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的智力活动, 尤其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来因势利导。理解有法, 但最重要的是看到学生的弱点、烦恼和一些消极面时, 能从他们的生活、思想、意念中发现积极的东西。这样, 他们才会和教师倾心交谈。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 渗透; 道德;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24-001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则是德育主渠道。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德育的任务。那么,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这种渗透呢?
一、通过教师亲身示范来渗透德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仪态、作风、形象、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所以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及工作、生活的细节,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力争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二、通过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来渗透德育
其一,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数学发展历史。古代中国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数学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有关知识点背后的历史素材挖掘出来,并介绍给学生。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应该介绍赵爽的精巧证明;在“圆周率”的教学中,应该介绍刘徽和祖冲之。这些辉煌的数学成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起学生发奋图强、为国争光的愿望。
其二,通过紧密联系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数学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积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生动的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
其三,揭示数学中所蕴涵的美。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美观的板书设计,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中去。
其四,通过揭示数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数学是一门讲究方法论的学科,数学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或辩正唯物主义思想。例如,正数和负数、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等等,它们都互为存在的前提,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意境,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理性精神。
三、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渗透德育
实践证明,教学方式或方法对学习结果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好教学方式的育人功能。
四、通过提出严格要求或加强管理来渗透德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又要在学习和纪律方面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规范他们的行为。
五、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渗透德育
课外活动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由于课外活动在许多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没有的优势,课外活动现在也被纳入了教学计划。具体地说,课外活动具有方式灵活、实践性强、学生自主程度高、学生交流充分等特点,所以,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就数学学科而言,活动形式也很多。
六、通过采用积极的学习评价来渗透德育
在某种程度上讲,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教学本身。所以,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都能创造性地利用评价的教育功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比如,对于数学学困生,一些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随后给予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恢复他们的自信。而对于学优生,则有意识地选择时机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消除他们的骄傲自满的心理。
七、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避免单纯的说教。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本意是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的传授和品德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将数学课演变为政治课,尤其不能脱离数学教学专门去搞思想教育。否则,就会犯本末倒置,或喧宾夺主的错误。
第二,要注意以情动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重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从而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要注意不要牵强附会或生搬硬套。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德育素材、德育活动“自然”地融入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第四,要注意持之以恒。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千万不能搞一阵风,千万不可寄希望于通过某节课、某个内容的教学或通过开展某项活动就能达到目的。数学教师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持之以恒的渗透落实,才能收到成效。
总之,数学教师要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抱着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未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易南轩.数学美拾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
[2]刘学文.关于素质教育的焦点对话[J].教育探索,2001,(5)
[3]曾大洋,张白翎.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M],上海:华中师大出版社,2008
[4]骆祖英.略论数学史的德育教育价值[N],数学教育学报[J],1996年第2期
[5]郑汀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N].教育理论与实践[J],1998年第6期
[6]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育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聂东林.素质教育与教育随想[J].教育探索,2000,(3)
[8]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9]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0]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12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育良好品质
(一)培育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它的一切结论都必须有根有据,而且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检验。比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我们要求学生第一步写出计算公式,第二步代入数值,第三步计算,第四步检验作答,培养学生落笔有据,细心求解的好习惯。
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它不屈服于任何权威,讲究以理服人。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从而逐渐养成学生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例如判断练习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复推敲、检验确认无误就打“√”,用逻辑推理只要找到一点与题目有违背的就打“×”;在计算题中,也同样可以反复检查验证,在实践训练中,培养学生坚持真理,诚实正直的好品质。
(二)培育辩证的思维方式
数学从概念到方法,无不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与负、直与曲、常量与变量、平行与相交、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形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既要看到相互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
例如,整数和分数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在1作分母的条件下,整数就统一成分数。又如,在引进负数后,减法和加法的对立,就统一成加法;在引进倒数的概念后,除法和乘法的对立,又统一成乘法。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给学生渗透辩证法的思想。在教学人教版五上教材第83页第7题时,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我让学生想象:当高变得越来越小,直到0时,图形会变成怎样?学生感悟到平行四边形压缩成一条线,面积为0,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个过程。又如当梯形的一个底变化为零或变化成与另一个底相等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意识到量的变化,可以引起质的飞跃,生动地反映了量变的规律,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下基础。
(三)培育坚韧不拔的意志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条辅助线的作出……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培养爱国情感
数学教学内容有很多可以与爱国情感渗透无缝链接,无论是分数的确切定义和科学表示,还是分数的算法,最早建立起来的都是中国,这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早在战国末期,中国数学家就把分数概念建立在两数之比的基础上,并合理地定义了分数的运算。在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有约分、通分及分数四则运算等。所有这些印度到公元七世纪才出现,而欧洲则出现于十三世纪之后。负数的引进,也是起源于中国,“中国剩余定理”“祖口定理”“陈氏定理”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敢于争先,为国争光。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习惯
(一)培养做事负责、细心的习惯
数学计算的精确性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求实的作风。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题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
我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位高级工程师,由于计算的失误,使得一栋高楼因受不了上面楼层的压力而倒塌,给国家造成了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这位高级工程师从此走进了铁窗高墙的生涯。这些活生生的实例,既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也培养了他们严格、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对计算结果负责的态度。
(二)培养保护环境的习惯
低碳、环保也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经常渗透的主题内容。在学生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谈谈自己该怎么做。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如在教学下面一道题目时,我进行了适当拓展。
一堆废纸大约3吨,用它们大约可以生产白纸2.4吨,相当于少砍51棵树。(1)平均每吨废纸大约能生产白纸多少吨?(2)回收1吨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树?
学生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得出平均每吨废纸大约能生产白纸0.8吨,相当于少砍17棵树。学生发表感想,一致认为今后要注意节约,保护环境。我说,假若全国有2亿小学生,每人每年的课本大约5千克,共多少吨?学生计算,得1000000吨,造这些纸要砍17000000棵树。如果每棵树占地17平方米,相当于损失100公顷的森林。如果小学生的课本循环使用,我们国家的环境会更加优美,学生都很赞成,决心为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做出努力。
(三)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学过“时、分、秒”的知识,这个内容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针对这一德育素材,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作息安排,其他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和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比较,讨论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时间表还计算出了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在40分钟左右,也有个别需要90分钟,相距甚远!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因势利导,做作业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先认真完成作业,然后才能活动,这样可以既快又对!当然,如果只求速度,不求质量,虽然保证了玩的时间,但是订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且容易养成马虎、随意的习惯,也不可取!
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从时间表上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养成了晚睡的习惯。这时,学生议论纷纷,睡眠最主要的是消除疲劳,睡眠充足了,周身舒适,精神振作,头脑清晰,能愉快地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和参加各种活动。反之,如果睡眠不充足,就精神不振,呵欠不止,食欲不好,记忆力减退等。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正处于长身体的年龄,要合理安排好学习、玩耍时间的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数学教学需渗透德育】推荐阅读:
德育渗透教学小学数学12-17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探讨07-11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11-04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20
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11-16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0-08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10
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案例 数学12-04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08-05
小学数学渗透德育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