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渗透德育(共10篇)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 篇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见, 数学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应渗透思想教育, 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一、巧抓情境图, 渗透德育意识
打开新旧教材做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情境图。这些情境图内涵丰富, 含义深刻。巧妙利用情境图, 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资源, 将是新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亮点。
妙用故事情境, 渗透德育。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 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在《比多少》的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情境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象, 然后编故事。在适当的启发下, 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想象, 之后, 争先恐后编出了极其有趣的“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这时, 我紧抓稍纵即逝的时机适当点拨: 假如没有小猪的帮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呀?学生各抒己见。如此, 化抽象于有形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并接受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
善用讨论情境, 领悟德育。在教材中, 有大量的情境图蕴涵着丰厚的德育资源, 教师应能够善于加以利用, 使之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 我在授课《6、7的认识》时, 紧紧结合教材中“大扫除”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数数的同时, 适时拨出相应的时间对情景图展开讨论, 学生在数数的同时也深受爱劳动、爱清洁的教育, 真可谓“一石二鸟”。又如在教学《8、9的认识》之课余, 我利用教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教育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情景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并引导学生在平时要怎样落实。在讨论中, 学生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强化了环保意识。
显然, 教材中的情境图大都以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 因而, 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情境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巧借数学直观, 强化德育意识
诚然,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渗透德育教育的载体, 如, 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 它使数学充满着美的表现, 美的感受, 美的创造。如在教学“比和比例”时, 我让学生了解“黄金分割”的直观美感, 从而揭示了审美线段比例关系的情趣, 并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和物。如窗帘的束带、跳芭蕾舞要踮着脚尖的原因, 女孩裙子的腰带等, 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并深化了追求美好情趣的意识。
此外, 我常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以哲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某些道理、智慧,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曾有这样的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就像那分子, 他对自己的评价相当于分母, 当分母越大时, 其分数值越小。”从而让学生在这直观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理解明白深刻的做人道理。
可见, 只有善于挖掘教材, 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在直观的数学表现形式中进行哲思, 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 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巧借数学实践活动, 强化德育教育
诚然, 数学课既非思品课, 又不是少先队活动, 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只要善于抓住德育因素, 就能进行德育渗透。如,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 可以结合到应用题教学中;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植树等, 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因而, 德育教育与相结合, 是极为灵活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植树节到了, 作为班主任的我组织我班学生进行植树活动, 男生栽了19棵树, 女生栽了18棵树, 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当这些小树苗成长后, 校园的环境会怎样?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在一连串的启发下, 学生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强化了环保意识。又如我在班级里设计了一个“回收角”并设计了相关的应用题, 让学生明白“回收角”的作用:1吨废纸可以生产再生纸700千克, 相当于可以减少砍伐16棵大树。假设每个同学每月可以回收1千克废纸, 一学期每个同学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 依此计算, 全班同学一学期回收废纸约多少千克? 大约相当于保留了多少棵大树? 在这个计算过程中, 学生无形之中明白了节约用纸、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得到春风化雨般的培养, 其效果远远大于空泛枯燥的说教。
由此可见, 数学实践活动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是极其深广的。教师要能够善于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善借数学习惯, 推动德育教育
对于学生理性精神培养来说, 数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思维相对高度抽象的学科, 其中的一些概念界定、法则运用、结果验证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 若有疏忽则通常会使解题过程功亏一篑。如, 在中低年级阶段, 要求学生书写清楚、规范, 在运算时一步一回头, 自觉进行检查, 及时纠正错误, 分析错误原因, 防微杜渐, 养成认真细致学习的良好习惯。而到了中高年级, 则有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往往要因某一个式子的建立或一条辅助辅助线的作出甚至是某一个符号的确定而绞尽脑汁。这无疑会使某些意志相对薄弱 的学生望而生畏, 因而我们在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时, 也必须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畏困难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 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促使他们在解题实践中形成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我们必须以数学科教学特点为依据,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德育教育的渗透点, 及时地、恰如其分地对其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 做到自然妥帖, 切忌任何脱离数学教学、生搬硬套的教法, 方可使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 篇2
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突破方法: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来突破。难点: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突破方法:情景教学与直观演示的方法。【教具准备】
钟面、树叶、作业卡、若干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绳子、学生准备尺子。【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周长的概念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从初步的感知一步步变为深刻的理解。【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情境引入新课,介绍学生认识一位新朋友:小蚂蚁。通过小蚂蚁的行动和语言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把比较陌生的知识和平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既培养学生动脑又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优秀学习品质。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知识形成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设计意图:由小蚂蚁这只可爱的小动物引入新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动画的形式出现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观察和倾听也很主动积极,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4、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已备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课件:播放赛车绕跑道跑一周。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帮助学生把话说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对周长的认识。)
2)课件:出示不规则泳池,逐步完善周长的含义。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2、亲身参与,体会周长的含义。
出示一组图形,学生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说一说、找一找每个图形的周长
3、小结周长的含义。
我们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周长的活动,强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的周长,你们想自己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呢?
1、出示:长方形。
你打算怎样测量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的想法。1)、学生分小组测量并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
2)、学生汇报测量和计算结果,每种图形分别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特别是在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2、出示:圆形
问:那象这样的图形还能象刚才那样量吗?怎样才能量出圆形的周长呢?你打算怎样做?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1)、同桌合作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并及时辅导帮助。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和方法。
3、提问小结:什么图形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什么图形不能用直尺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汇报,了解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把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找生活中的周长。
1)学生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2)课件:
A、树桩面一周的长。B、小朋友的胸围、腰围
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腰围、胸围、头围……)
2、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任务撕开,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课件)
先猜一猜,再播放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馈。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深化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贴各种图形
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综合实践 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05-01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重要和基本的内容。“综合与实践”部分是数学建模教学的最初阶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对“综合与实践”的定位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综合与实践”按照教学内容不同,可分为:体现数学知识内部联系;体现数学与生活联系;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联系三种形式。按照活动开展的地点不同又分为:课堂内、课堂内外结合、课堂外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学生家长的认可度,面对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一般采取课堂内这种形式运用数学建模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1 体现数学知识内部联系
“综合与实践”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对于学习的影响,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数学知识的真实理解,强调把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与培养作为首要目标。
选取供适合学生活动的问题。
利用教材动手“做”数学。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了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从知识本身看长方体包装盒在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故学生对几何模型较熟悉;从学习过程来看,由于学习《展开与折叠》时已接触过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制作过程的体验;从活动经验来看,学生已初步体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学习过程,这样对学习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就不存在困难。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维积极的状态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明确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与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之间的区别,进而探究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通过数学活动这一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自己探究,发现知识,获得的是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和探索精神以及协作精神。
注重数学内部模型的探究、应用。
几何教学中求线段的长度常利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三角形面积等方法,从中体现了“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仅探索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体现数学与生活联系
数学学习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此尽量引入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学校有一批复印任务,原来由甲复印社承接,按每100页20元计费。现乙复印社表示:若学校先按月付给一定数额的承包费,则可按每100页7元收费。两复印社每月收费情况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以及师生的共同探索,让学生经历和体会数学学习中“问题的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强化数学的应用与建模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并产生求知欲,更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反过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中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当然,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通过对骑自行车与汽车在同一路程中行驶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还能根据问题拓展提出自己设计的数学问题并予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节水、节电、上网收费、工资纳税、住房公积金、医保等问题都可以作为一次函数应用的好素材。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逐步使学生形成模型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无处不在,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3 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联系
为了加深对乘方的理解,教材提供生物学中细胞分裂的实例,在呈现时,用细胞分裂图来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每个细胞每次分裂为2个,2个又分裂成4个,如此下去就构成了1,2,4,8,…这样一组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了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价值,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巩固图像法表示变量关系,安排了如下的活动内容:
柿子熟了,从树上落下来。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大致刻画出柿子下落过程中(即落地前)的速度变化情况?(见图1)
在这里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选择、讨论,有的同学将图像误认为是柿子真实的下落轨迹。此时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球代替柿子实际操作,感受下落过程中(落地前),小球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学生体验柿子在做物理学中初速度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满足一次函数v=gt(g是常数),从中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
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建模并不仅仅是解应用题,而是用数学建模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参与,去交流,去克服困难,去寻找工具,把数学与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转换为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思明.理解数学: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实践案例与探索[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4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
根据初中数学的知识分布我们可以初步体会到,很多的思想教育内容是隐藏在数学知识的背后的,数学教师需要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德育因素的渗透,使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勾股定理”的发现,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二、在课堂中利用数学史渗透德育
我国现代化的科技发展及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紧迫感与使命感,我国古代数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光辉璀璨的成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数学研究的困难和数学家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例子可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创新,数学家在真理面前坚贞不屈的事迹,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等,这些都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新课标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这些我国数学史上典型的数学故事不仅使学生强烈的爱国自豪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解析数论、自守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课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德育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渗透德育
数学德育渗透计划 篇5
本学期我担任一(3)和二(3)班的数学。俗话说“育人先育心”。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学科教学必须结合,必须渗透的内容。那么低年级数学教学应该怎样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呢?我准备从以下几点着手渗透德育:
一、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一、二年级的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时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计算耐心仔细,并能自觉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3、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教时,不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二、利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为了帮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中形成一种比一比、学一学、赶一赶、帮一帮、超一超的氛围,我准备去采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守纪律的评出守纪星,课堂中能勤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胆发言,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同学便可得一颗勤思善问星;计算准确,速度快,有一定数学能力的同学也给予一颗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促使学生不断的进步。
三、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内容,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要自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才能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 就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数学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史料, 给学生讲历史上我国在数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展示我国数学的发展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圆周率π的计算, 首先由三世纪时的刘徽发现π≈3.14, 接着由五世纪时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运用测圆术将π的值精确到了3.1415926<π<3.1415927, 这个记录保持了一千多年, 现在还将π≈3.14称为徽率, 将π≈355/113称为祖率。比西方奥托取得相同成果早一千多年, 莫斯科大学中还建有祖冲之的塑像, 以示纪念。《立体几何》中的祖恒原理, 祖恒发现这个定理比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早一千二百年。还有勾股定理, 由公元前1100年的商高发现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500年。还有杨辉三角等, 都可结合教材, 介绍我们祖先在数学上的成就,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读书;另外还可通过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 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
二、远大理想、顽强意志的培养
理想, 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 是人前进的动力。一个人具有远大的理想, 才可能成就伟大事业, 才可能为这一事业而奋斗。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 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 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 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 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德育主要通过严格要求学生,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对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订正、总结经验、自觉读书等方面表现出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刻苦、顽强、谦逊、自信的心理品质, 养成积极进取、惜时守信、竟争创新的时代意识。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章及平时学习数式的计算, 方程不等式运算时, 教师可以从歌德巴赫猜想提出讲到陈景润是怎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推进哥德巴赫猜想的智能证明方法, 使其证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陈景润在极其严劣的社会环境及艰苦工作, 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难, 做出巨大贡献, 教育学生要学习陈景润不怕苦勇力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的精神,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实际, 对照检查自己, 从而形成良好意志品格。
三、利用数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明确指出,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数学教师理所当然要承担这一光荣重任, 而通过数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例如:“存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生活实际需要的结果, 而不是象唯心主义所认为的数学是任意思维创造的产物。数学教学中可利用数学史中的史料使学生正确理解存在决定意识的关系。例如在平面几何导言课的教学中, 应向学生介绍几何学产生的历史:古埃及的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 经常冲出两岸地界, 这样就必须设法测量, 重新勘定用地的界线, 在这种实际的需要中, 测量土地的方法就产生了, 几何学就产生于“测地术”的意思, 在几何的图形的教学中, 要向学生说明几何图形主要产生于人类仿形造器的实践活动中。“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代数课中, 要向学生说明数的概念的每一次扩充, 都说明了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观点, 数域的扩展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发展而逐步完善。在高中教学中求数列极限, 也是利用了这个观点进行思考和求值的。
四、勤俭节约, 绿色环保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 良好行为习惯, 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对于学生今后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是数学课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感受浪费一度电、一滴水、一块煤、一粒米并不是一件小事, 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人人都节约, 全国就是不小的数目。每人每天丢一个塑料方便袋, 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污染。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 譬如, 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 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 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高中数学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7
一、教师通过言行举止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以身作则, 不仅是师德的体现, 还为学生提供了可仿效的榜样。教师教学严谨、思维敏捷活跃, 可以感染和影响学生, 使学生富有朝气, 充满创新精神。高中生已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精确度和概括性。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让他们学习目的明确, 有一定的紧迫感;有一定的自制力, 也有较强的理解力,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本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知识, 能把握高中数学教学的脉络, 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 探索出具体的德育教育方法。
二、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树立学好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 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 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 学生才会敢于参与, 乐于参与。其次, 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不要有个人的偏见, 教师轻视和鄙视学生, 对学生是最沉重的打击, 最有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所以,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 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师生关系中, 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
三、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 行为上自我修养, 活动上自我组织, 纪律上自我约束, 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可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将来从事工作的技能和本领。现在, 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精神的任务, 使他们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 也是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都是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比如, 在开展本学科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时, 采用小组记分的形式, 让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共同解决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借助中国数学史渗透德育
爱祖国, 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 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学生必然会产生民族自豪感, 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如在复习“有理数”这一内容时, 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 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在几何教学中关于圆周率的计算, 祖冲之是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 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这些事例的介绍, 让每个中学生都懂得,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作出极大的贡献, 从而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掌握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 把未知转化成已知解决, 如解方程 (组) 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转化, “多元”向“一元”转化, 分式方程整式化, 无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则既能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 然后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不仅智力得到发展, 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 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 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 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 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 我们全校这么多学生, 一天要扔多少个? 一周要扔多少个? 一个月要扔多少个? 塑料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 这样再过几年, 想象一下, 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 这样, 学生通过统计、计算, 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 就会自觉自愿地加入抵抗制用塑料袋的行列中, 减少白色污染。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德育
新课标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例如, 在讲“圆”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圆的形成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利用FLASH设计制作了关于“神舟六号”从发射到升空, 然后绕地飞行的动画片, 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随着飞船的升空, 学生的心情激动起来, 为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初中数学教学之德育渗透 篇8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以上充分说明了, 必须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 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合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因此, 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 创造宽松、和谐的参与环境, 才能够提供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 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拿数学教学来说, 我们经常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必须共享一个观念: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的一致性。古人云, 学学半。意思就是教会别人也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话, 学生们一起学习, 既教会了别人, 又提高了自己, 从而产生合作共赢的目的。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另外, 在合作过程中, 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何巧妙地对待学困生, 如何对待同学的不同意见等等, 这些, 都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尊重他人和谦让宽容的品质。
3 努力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在教学中, 只要认真挖掘, 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如许多几何图行就闪烁着美的风采;有些数学内容则蕴藏着更深层的美: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奇异美等等。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内容, 抓住其中的美学因素, 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 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 由此引人新课。学习完后, 再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并加入平移与旋转, 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 提高了审美素质, 也发展了审美能力。
4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我在教有理数乘方时, 要求同学们计算: (+1) 2008和 (-1) 2008的值。并提示学生思考2008这个数字, 很多学生就回答2008是个吉祥的数字, 也有相当一部份同学说2008年, 在我国北京召开过奥运会。我就顺势讲了我知道的当年我国在2000年争办奥运会主办权的失败原因, 要求我们学生要为中华掘起而努力读书,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再例如, 《抛物线》知识与飞船运行轨迹有关, 我列举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的实例。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很多,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 都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
5 通过学习老一辈数学家的光辉历程, 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追求上进的作风及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 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杨辉三角》、《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 告诉学生, 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 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 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 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 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 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 (1+2) ”定理, 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 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每一位教师应该在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 做到与时俱进、文遂结合, 使数学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而统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学生纯洁无暇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 必须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 是其他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在教学中点点滴滴, 有机渗透, 一定能够达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J].
[2]中国德育报[N].
[3]山西教育[J].
中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初探 篇9
1. 当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1 只讲知识技能, 忽略德育渗透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 许多教师因为一味追求分数、赶进度, 使得数学教学仅仅停留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的层次上.数学课被大量的理论、公式、习题所充斥, 德育渗透完全被忽略, 学生被培养成了只追求分数而不识人间烟火的“解题机器”.
1.2 未结合学科特点, 德育渗透内容单一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所包含的内容其实是十分广泛的.新课程的培育目标指导我们, 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遵纪守法.此外在数学教学中还应结合其学科特点注重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求学态度、个性品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都属于德育渗透的范畴.
1.3 为德育而德育, 使渗透牵强附会
一些教师为了使课堂贴上德育渗透的标签, 将一些德育内容强加于教学中, 而不考虑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或是不考虑渗透的方式, 让人觉得牵强附会、很不自然.其实真正的德育教育应更多地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 由此产生的影响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 并最终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2.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2.1 渗透目标的广泛性
首先数学具有与其他学科类似的培育目标, 那就是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等.其次由于数学学科的客观性、严密性等特点, 使得数学教学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另外, 由于数学所独具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等特点, 对于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都有很好的作用.
2.2 渗透效果的持久性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 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 一两年后, 很快就忘掉了.然而, 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
◎陈繁 (江苏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221116)
们终生受益.”他们在尝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以后, 就不会轻易忘记, 于是数学就很有机会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爱好, 或者他专业工作中的一种工具, 或者他的职业, 或者是一种崇高的抱负.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对于优化人的思维, 个性品质所表现出的隐性价值, 对人的发展具有更持久、更深入的作用”[1].
2.3 渗透形式的隐蔽性
数学不同于语文、政治等学科, 由于数学教学被大量的定理、公式、运算所覆盖, 因此德育内容显得较为隐蔽,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课堂, 有效地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另外, “数学作为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2]对于人的影响也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
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3.1 充分掌握学科特点, 用数学的理性培养学生
数学源于现实世界, 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其内容本身充满了辩证法.这一特征使得数学能够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并积极地去改造世界, 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 使数学能概括现实中的客观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 形成普遍联系的观点.
3.2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材中, 德育内容较为隐蔽,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其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 追求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3.3 适时抓住课堂中的教学契机,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时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 而这些问题中往往蕴涵着很好的德育素材,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这些教学契机,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3.4 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树立榜样以感染和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 教师和一些学生的示范、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为人师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端庄的仪表、流畅的语言、得体的教态、工整的板书等都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另外在教学中, 一些学生的良好表现对其他同学也具有很好的榜样作用.教师要注意发现表现突出的学生, 要及时地给予表扬, 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数学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 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也正是这种精神, 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3]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中结合学科特点, 有针对性地寓德育于教学中, 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官.让数学教学闪耀理性的光芒[J].数学通报, 2006 (7) .
职高数学如何将德育渗透其中 篇10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比起一个无才有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要大得多, 可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德育为本”是有一定道理的。德育应凌驾于一切基础教育、技能教育之上。特别是在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学校教育中, 因为生源情况较差, 学生基础薄弱, 所以培养的目标应转化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上来。如何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本人结合职高数学, 探讨数学教学中如何突显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德育教育两不误。
1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而中国数学史是我国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如何利用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首先, 教师应当结合教材介绍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产生了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以及以等积变换求体积等朴素的数学辩证思想, 刘徽的“割圆术”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次, 我国在现代数学发展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例如我国在数论、微分几何等领域的研究都处在世界领先行列;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连续夺魁……这些史实和事例, 说明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而且也为整个世界的现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之一。数学来源于实践, 它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教学中应当注意渗透以下观点:
(1) 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在数学中,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判断、推理都有自身的内在矛盾, 都是运动、发展的, 使学生充分认识一个数学对象自身的矛盾形态, 而且利用这种矛盾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数学中的曲线与直线、点与圆、点与椭圆、无穷小量与零等都处在这种矛盾形态中, 而这种矛盾恰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过渡和说明。例如:过圆上一点P的圆的切线方程, 就可视为该圆与P点所对应的“点圆”的公共弦方程。
(2) 对立和统一的观点。数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比比皆是。例如:“未知与已知”、“相等与不等”、“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动态与静态”等等。我们在解某些系数中会有字母的方程组时, 可视未知数为已知数、已知数为未知数;在解一个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时, 可以考虑用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求解;在含有参变数的问题中, 参变数既是变数, 又是常数;在处理极限问题时, 往往是变无限为有限来处理;几何中探求动点的轨迹的本质, 就是寻求处在动态的对象中的不变因素……这些方法就是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3)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数学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 往往也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点的量变而引起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质变;又如, 圆的切线就是割线运动的特殊状态。在教授这些内容时, 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 如使用彩色粉笔作图, 或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把其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生动逼真, 淋漓尽致。
(4) 普遍联系的观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内部的诸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例如一个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总是互相制约的;一个数学分支的因素与其它分支的因素也存在着横向联系。要教育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握数学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类比、联想、变换、数形结合等, 既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又提供了探寻这种联系的方法。
3 渗透个性品质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科学,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任何虚伪与投机取巧, 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都行不通。严谨与抽象是数学的特征, 也是数学对于一般文化修养所提供的不可缺少的养分, 通过数学中严密的推理、论证, 通过错例分析、检验解题过程的合理性及条件的等价性等, 可以培养学生严密思考、言必有据以及实事求是、不轻率盲从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数学需要智慧, 更需要热情和毅力, 尤其需要开创精神。数学是发展的, 其历程又是艰难曲折的。数学学习与研究中经常有“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的现象, 学习数学要有“知难而进, 坚韧不拔”的精神;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推广命题、难题巧解等手段,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另外, 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世界, 又反过来为改造客观世界服务。因此, 在教学中应联系生产、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实际, 充分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高度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去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如学了排列组合和概率后, 选取某些人以娱乐为名摆摊设点, 进行赌博骗取钱财的实例, 使学生明辨这种“娱乐活动”的欺骗性, 敢于揭露这种欺骗行为, 从而使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品德。
4 渗透审美方面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拥有丰富的美育素材, 数学语言的简练, 数学思维的灵巧, 数与形的融合, 数式形的对称……它们无不展示了数学的美, 这些美具有无比的感染力。教学上易被忽视的, 是发挥数学美在学习知识、深化理解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其实, 这时数学美是有其独到之功的。比如可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美, 注意挖掘并体现数学美的特征, 诱发学生内心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讲函数极值的时候, 举出自然界中几个体现极值原理的例子:蜜蜂做的蜂房是自然的对称形式, 其表面积最大, 用料最省;气泡是在充气量相同的条件下, 其表面积最大, 承受外界的压力最小, 这样气泡才不易破。
职高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职校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最恰当方法, 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实现基础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丰收。再有, 我们数学教师需要提高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注意以端庄的教态、工整的板书、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严谨而活跃的思维, 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推荐阅读: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论文07-30
立足学情促进数学教学11-11
立足职专生的数学教学11-19
小学数学渗透德育11-22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案例08-29
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05-18
德育渗透教学小学数学12-17
七年级数学德育渗透05-29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方案07-11
小学数学渗透德育案例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