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促进数学教学(通用6篇)
立足学情促进数学教学 篇1
在教学中, 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 而且“会学”数学, “爱学”数学, 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 促进知识迁移, 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引发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 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 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 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 而大小不同, 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 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 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来导入, 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 为找寻答案, 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 自学了课本, 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 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 我没有就此罢休, 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 联系所学的知识, 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 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 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 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 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 这样, 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 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 突破教学难点, 内化知识
一节课, 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 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 要理解教学内容, 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在学习《相遇问题》时, 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 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 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 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 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 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 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 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 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 铁锁占据空间大, 水平面就上升得高, 螺丝帽占据空间小, 水面就上升得少, 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 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 为排除障碍, 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 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 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 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 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 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此外, 我还根据教学内容, 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 凡有适宜的内容, 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 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 促进思维发展, 锻炼智力
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 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体验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 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 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 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 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 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 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 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 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 因势利导, 给予点拨, 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 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 商不变”这一规律, 这时可出示6÷2= (6×0) ÷ (2×0) =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 而除数不能为零, 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 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 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 不能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 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四、进行多元评价, 树立学生自信, 激发情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 而是夸出来的。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 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 发现了圆柱的高, 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 我称赞他思维灵活, 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画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 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 (指的是斜圆柱) 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 我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 出现了错误, 脸羞得通红, 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 但你敢于发言, 敢于表达自己思想, 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 需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 而且会学数学, 爱学数学。在评价学生时,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 而是夸出来的。教学中, 对于学生的发言, 我们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不能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 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教师要满怀爱心, 用多维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孩子, 用爱的评价来唤醒学生的爱。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 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立足学情,客观分层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认知规律;教学分层;目标;问题
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采用相同的辅导方法和奖励方法,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实际,对怎样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进行层次划分以及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进行如下讨论与探索。
一、划分分层小组
分层学习首先就要统筹分层小组,划分时我们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以及表达、知识输出等固有知识能力,然后再将处于同一综合素质的学生划分到同一组中。需要注意的是这和以互相帮助为目的的学习小组有本质的区别,分层小组是“组间异质,组内同质”,这样划分是为了给“弱苗”追肥,而不影响“强苗”挂果。
比如,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发憷,假如按照“一刀切”的照本宣科教学法,肯定不能达到学生的认知预期,最终不但会将学习基础薄弱的“拉死”,还会打消优秀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就要通过层次划分设置对应的学习内容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以共同“充电”,让优秀的学生有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目标,具体操作如下:根据学生对文言文的基础综合能力,进行统筹分层,根据他们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型等多方面、多角度来全面评估,然后才能统筹划分层次。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引导,从基本词汇的理解,让大家对文言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再相互分享、相互讨论;对优秀层次的要给予更高级的任务,让他们类比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型的用法,形成知识链接。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教学不是常态,而是差位弥补,必要的分层引导更利于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二、巧设分层目标
层次小组统筹完毕,我们就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设计,要让不同层次的人达成对应的教学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在课堂上体验“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知识生成过程。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知识欠缺尝试为自己量身打造学习目标,甚至详尽到讨论内容设计、梯度引导以及课堂练习等方面。如果是教师设置的话务必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情感,注意措辞来维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认识到分层不是歧视,而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掌握、能力提升、创新探索。
比如,古典诗词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目,高中语文教材中优选了多篇古典诗词,现在习主席大力提倡古典诗词学习,所以预测未来考试考查将继续扮演重要地位。但是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学生对古典诗词没有兴趣,提不起学习热情,理解趋于兴趣性萎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为例来讨论通过目标分层化解危机: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首先掌握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大概意思,并在生词的前提下能熟练完成默写和背诵;要求中层能力的学生在完成基础能力的同时还要能类比诗词的风格,掌握诗词韵律及用典等;创新目标要求能解说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试着拓展相应风格的诗词对比。如此分层设计,不至于让基础型学生“脱钩”,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拾级而上,都能逐步获得相应的知识积累。
三、设置分层设问
问题是牵引学生探索、学习的向导。问题的设置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契合教学内容,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鉴于此,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实现师生交流。让教师明白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通过课堂评价,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达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合理化,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鸿门宴》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如下分层提问:(1)结合学过的历史说说“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3)鸿门宴上有哪些精彩的情节?并结合所知道的古人评价说一说项羽是怎样的人。不同层次的学生,被老师提问回答不同的问题,从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始,依次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启发下,纷纷发表见解,不时有思想的火花迸发。学生的讨论,老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那些创新思维产生的深刻思考,越是要大加表扬。
四、设置分层展示
课堂展示是学习过程的再现和成果的分享。青春期的学生对死板的程式化教学往往反感,容易产生自卑和自亢情绪。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自己的探索学习成果个性展示出来,让学生都受到启发。当然,我们要具有一双慧眼,能够洞察学生潜在的优点和智慧,使他们有展示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表现智慧的平台。这就是分层教学法的好处,也可以说是老师为学生提供的一个展示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和开展一些展示活动。比如喜欢诗歌的学生可以开展诗词朗诵会、诗词鉴赏会;喜欢小说的学生可以开展“离奇故事”“故事接龙”“练笔”等创作活动……这样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发挥出特长,体现自身的价值。老师在这个时刻就是策划和导演,是伙伴和参与者。基础一般的学生选择朗读鉴赏古诗词,优秀学生选择创作古诗词。每个人都有才艺展示出来,都有价值体现出来,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存在客观差异的情况下追求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通过分层教学,可以鼓励学生扬长避短,从而有效激活潜能,培养自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方法。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肩负完善新课改、实现高效课堂的使命,我们一定不能规避差异,讳疾忌医,一定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引导到正规的学习途径中来。
参考文献:
[1]张盼盼.浅谈高中语文分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4(03).
[2]李志华.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分层教学[DB].第二教育网,2010-08-09.
立足学情:有效提升初三教学效益 篇3
一、注重计划,回归教材,突出核心主干知识教学
计划是达成目标的路径与抓手。初三教学一定要特别重视全年的整体教学计划安排,以“新课教学,以新带旧;教材梳理,全面覆盖;专题复习,突出重点;强化训练,巩固提高”为指导思想,制订贴近学生学情的教学与复习计划。对于计划的制订要注重细化,做到“月月有考虑,周周有安排,日日有落实”。
由于现阶段已进入到初三综合复习阶段,所以教师务必要避免因盲目赶进度而造成教学上的浮光掠影,学生学习上的一知半解。第一轮综合复习阶段要处理好“以新带旧,以点带面,以讲带练”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小范围内知识点的过度重复,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从而机械应对。教师还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纵向贯穿,横向联系,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对通性、通法、通则的提炼,重视常用方法的操作性训练,使学生不仅了解这些方法,还会使用这些方法。我建议教师在综合复习阶段例题和习题的选用上注意相关知识联系不宜太远,方法综合不宜过多,切忌过深过难,应以“问题说透,理解掌握,学会应用”为原则。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最原始和最重要的载体。平时练习题与中考题目,都是教材知识的呈现。初三教学与复习,提倡“回归教材”。它意味着梳理知识要按教材顺序,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搞清楚来龙去脉,统筹整合教材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梳理教材时,教师要突出核心主干知识,关注重要知识点,特别要抓住每个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知识。初三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多提“为什么”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还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知识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二、因“课”施教,精讲精练,提升三类课型效益
教学可以延伸、拓展,但要有分寸,要把握好度。一旦进入到全面复习的阶段,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有效的复习是专题复习。教师要精心制订“教材梳理一专题教学一仿真训练”的三轮复习计划,特别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层次设计出“精准、精要、精到”的专题复习内容。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心态浮躁,缺乏正确读题的习惯与能力,导致审题产生偏差、不到位的现象,这也是在历届考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教师在专题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背景、考查方向、情境设计,掌握答题要点与技巧,要注意准确、全面地理解题干所包含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通过一定量的专题性的巩固训练,尤其是解剖典型试题的答案,把握信息处理的三个层面:筛选提取、归纳组合、引申转换。教师可通过这样的指导,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应试素质”与解题能力。
复习课的本质特征是“讲讲练练,练练讲讲,讲练结合,讲练互补,讲练共进,讲练悟道”。所以,复习课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讲”指的是,教师要讲重点,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讲迁移。复习课的“讲”,要精,要准,要透。“精练”指的是,教师要练思维,练方法,练基本功,练能力。教师要做到能以“练”代“讲”就“练而不讲”,能以“悟”代“讲”就“悟而代讲”。练的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练的内容要序列化,练的方式要多样化,练的方法要科学化,练的题目要灵活,数量要少,质量要高。复习课的“精练”,要注重“三性”。因为复习课的练习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教师应变换角度,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的策略是“下要保底,中要夯实,上不封顶”,即要“立足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为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过一个阶段的复习,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师要精心组织练习课,通过练习课来弥补由于差异性造成的不平衡。练习课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突出专题、聚焦重点、厘清疑点、练习巩固、渗透思想、培养能力、提升技巧。练习课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根据每节练习课的主题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层次性与递进性,要力争做到“四结合”,即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横向训练与纵向训练相结合、基础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个体学生练习与全体学生练习相结合。练习课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练习情况,尽量让学困生在课内完成相关的必要练习,不要让学困生回家完成大量有难度的作业。因为,回家完成难度高的作业,对学困生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会不断增加他们的挫败感,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这方面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初三教师要切记:关注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提高,有转变。对他们而言,要讲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矫正在课堂,完成作业在课堂,复习任务基本在课堂解决。
在平时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进行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学生容易混淆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要通过复习课、练习课来补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使学生感到补充的例题和习题不是简单乏味的重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当前,不少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作业效果的轻视几乎是个“致命伤”。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既能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程度,又能为下一轮的教学找到扎实的新起点。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转换成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把考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关注学生,智慧教学,激发学习潜能
教学质量是靠一节课一节课上出来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所以,教育不轻言放弃,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包容学生永远是教师必须做到的。对学困生,我们要加大关注的力度。我认为,一是要有“五心”,即有爱心、有热心、有细心、有耐心、有恒心;二是要进行“五补”,即补准确记忆、补学习兴趣、补学习动力、补自信心、补基础知识;三是要实现“五多”,即多观察(动态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与问题)、多交流(课堂教学时要多用目光与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能遗忘任何一个角落的学生)、多个别辅导(对学困生要多进行作业与试卷的面批与面改)、多沟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传递教师关注的信息,努力使“学困生”成为教学效益提升的增长点)。多谈心(要努力挖掘亮点,捕捉亮点,放大亮点,进行当众鼓励与表扬)。
依标扣本立足学情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练习;依标扣本;立足学情;内化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22-03
课堂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优劣关系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任务是否落实的问题。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内化所学,既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深入理解和感悟生命的意义。课堂练习设计功在课前,利在课堂。人教版第8册《生命 生命》一课是台湾作家杏林子的作品,作者通过三个事例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如何结合本课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习得方法,悟得文本意蕴呢?
一、立足教学目标,把脉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课堂练习,需明确两点:一是练习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巩固和内化作用,富有针对性;二是通过练习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具有诊断性。
(一)踩准学段教学目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指出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学段目标为指南,教师应把《生命 生命》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但细看文本所处主题单元的位置,不难发现编者同时呈现《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等文章,意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热爱生命的故事,并能寻找发现身边类似的故事,完成“口语交际”和“单元习作”中的学习任务:说说写写“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和热爱生命的故事”。
以往的教学经验显示,中学段学生寻找和发现这类故事不难,难的是学生要么能具体说出(或写出)事件本身而缺乏自身深刻的感受,要么泛谈滥写自身的感受而缺乏事件本身的具体描述,总是有失偏颇。因此教学本课,教师很有必要把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作为教学重点写进教学目标。因为“事例+感受”的结构段式表达对生命思考的表达方式,恰是学生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的范本。教师理应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目标中表述清楚。
(二)找准学练结合点
教师在目标制定中时常会犯“多而杂”和“大而空”的毛病。纷繁而抽象的目标既不利于发挥教学的导向作用,也不能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据此,教师依据学段目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把《生命生命》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正确读写生字词,并通过句型练习理解和运用骚扰、糟蹋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习作者运用“事例+感受”的构段方式表达生命感悟的写作方式。
“通过句型练习理解和运用骚扰、糟蹋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确定了教学目标的检测标准,也说明了学生要运用和掌握的方法。“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习作者运用‘事例+感受的构段方式表达生命感悟的写作方式”同样体现了“目标水平”的具体要求,也指出了学习和感悟文本的方法和手段。这样预设和表述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评可测,为课堂练习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踩准学练结合点设计课堂练习,教学的主线是清晰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是具体的。
二、立足文本,找准语言训练点
一篇文章作为社会阅读客体和语文教材存在时,其主要价值是不同的。前者重在获取信息,后者肩负的不仅是传递信息,更主要的是了解和学习其如何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这便是“教学价值”。具有“教学价值”的部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练习设计的主要载体。
(一)“教什么”跟进“练什么”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本文作者关于生命的感悟以及相应的表达方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载体。教学中“教什么”自然就跟进“练什么”。因此,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去发现、去领悟、去实践。例:
师:关于对生命的思考,作者谈到了几样事物?
生:分别是飞蛾、香瓜子和心跳。
师:作者描述了关于这些事物的什么事情?
生:飞蛾挣扎求生,香瓜子顽强生长,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个事例,尝试完成口头练习题。
这篇课文作者采用了________的写作方法,先提出问题:________,然后分别描写了三个热爱生命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再写自己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课上高质量完成练习,教师精选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策略,快速接触重点教学内容。“教”“练”合一,使得学习内容得到巩固,教学成效也得到反馈。
(二)“教重点”必然“重点练”
语言的本质在于语言的应用。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已有的言语经验中提炼言语运用的规律,还要借助典范的作品,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言语知识,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运用,才能逐渐形成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牢牢抓住文本的表达方式这个教学重点,找准语言训练点,精心施教并利用课堂练习重点突破,让学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领悟。例:
师:阅读“飞蛾求生”的段落,圈画出描写飞蛾的语句。
师:余下的句子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作者看到飞蛾挣扎而产生的想法。
师:默读“瓜苗生长”和“静听心跳”段落,看看在写法上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生:都是先写作者看到的事件,再写自己的感受。
师:先具体描述一个事例,再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咱们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吧。
(出示“枯木逢春”的图片,让学生先观察图片并描述,再写上一两句体会。)
这是一截矮矮的木桩,(看到的)
(想到的或体会到的)
生:这是一截矮矮的树桩,在茂密的草丛里静静地站立了很久很久。路过的人们有时会坐在上面歇歇脚,偶尔飞过的鸟儿也会在上面散散步。他们只知道这是一截矮矮的,已经干枯的树桩。没想到一阵春雨过后,又黑又深的裂缝里竟然长出了一段嫩绿的枝叶。盯着绿得发亮的新叶,我心里暗暗赞叹道:生命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珍惜生命,不让她白白流失,一截树桩也能活得精彩有力。
教之重点,必然也是练之重点。从课堂练习的实施中,可以看出学生能理解并运用文本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感。文本重点部分的教学,不止步于理解和感悟,而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深化感悟,有效落实语言训练。
三、立足学情需要,用实课堂练习
每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认知结构以及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基础、需要和准备也各不相同。面对学习起点不同,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利用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较客观地探得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字自学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先进行几分钟的练习检测,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例如,教学伊始,教师出示以下练习题:
扰( )屈( )撼( )蹋( )限( )
拢( )窟( )憾( )塌( )狠( )
通过两三分钟的课堂练习,检查生字预习情况,教师从中评估和判断学生对于生字与熟字的区别情况。例如,有的学生把“扰”和“拢”写混了,有的分不清“撼”“憾”和“蹋”“塌”的区别,这几个字词客观显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虽然练习的题量小、时间短,但是它帮助教师客观地了解学情,找准教学的出发点,从而认清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二)洞察学生的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师判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选择的,三者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一言蔽之。借助课堂练习,透过学生完成情况却很容易发现其需改进的地方。例如,教学“飞蛾求生”事例后,教师出示课堂检测题:
透过“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这句话,我们看到了________的生命。
交流反馈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填写的是“飞蛾的生命”,有的则填写“伟大的生命 ”。前者没有从具体的事物概括出语言文字的意蕴,后者则是泛化了的答案。于是,教师调整教学进程,跟进了阅读指导。
师:据说飞蛾只有九天生命,也许它今天就将告别人间了,为何仍使劲挣扎?
生:哪怕一丝希望,它也要努力争取。
生:这是求生的本能。只要有机会,飞蛾就要抗争到底。
师:让我们想象飞蛾挣扎的样子,用这个句式说说你的理解。(出示:只要我的手指一用力,飞蛾就________了。但是,它________,因为________。)
生:只要我的手指一用力,飞蛾就不能动弹了。但是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因为它决不放弃任何求生的机会,即使一丝希望也要努力争取。
生:只要我的手指一用力,飞蛾就死了。但是,它极力挣扎,因为它不想让生命白白流失。
师:飞蛾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怪不得作者从中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作者眼里,这该是怎样的生命啊?
生: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
生:顽强不屈的生命。
师:带着对弱小生命的敬畏,朗读这段话……
借助练习题,洞察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发现教学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及时做出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飞蛾求生的坚定信念,是不屈生命的体现。课堂练习依标扣本,立足学情,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理解、感悟和积累,受益更大。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魏 星.从“积极语用”视角重建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4,(7).
立足学情促进数学教学 篇5
一、数学复习课常见问题剖析
1.教师机械讲解 ,学生难感兴趣.
一些教师按照选定的那本复习用书上的知识点和例题机械地讲解.虽然能涉及所有的知识点,但是教学效果甚微,学生难以对这样的课堂产生兴趣.
例如,在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虽然课堂上教师提到“在具体图形中 ,点到直线的距离表现为线段的长度 ,可测量有单位”,但是课后仍然发现有许多学生在作业中依然将“线段的名称”等同于点线距离.这说明复习效果打了折扣,复习过程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2.练习未加挑选 ,增加学生负担.
一些教师简单搬用复习用书中的练习, 并未根据学生实际精心挑选,然后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由于所用练习缺乏针对性, 因此这样的练与讲只会造成优秀的学生重复做已掌握的问题,浪费了复习阶段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不明白老师讲的问题. 这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复习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3.复习就题论题 ,忽视学生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是散乱的,需要教师将知识方法串起来,由此及彼,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堂上按照拿到一道题分析一道题的顺序下来, 学生只能按完成作业的想法解决问题,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缺乏必要的反思与整理,难以将头脑中的知识与方法建构成网络.这样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通过复习课发展个人数学水平的需求.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眼中无人”,课中无生,那么复习课堂就难以承载它应有的重量.因此教师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应当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惑,让课堂回归到远点.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即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师应当放低身段,立足学情,将学生需求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应学生而动,打造有效的复习课.
二、立足学情的中考数学复习课堂探究
一堂优质高效的中考数学复习课, 可以根据教师分析得出的“学情”,结合学生实际,在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中进行设计和实施.
1.设问适宜 ,吸引学生兴趣.
一节好的复习课,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有事可做.问题起点适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设想,如果课堂开始是机械的讲解知识点,那么学生必定难以对平淡的语句产生兴奋感,不能将脑海中的知识点有效地激发出来, 很难达到重现知识乃至运用知识的目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开始就应让学生尽情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获得成功初体验,从而消除对后续内容恐惧的感觉.
2.制造矛盾 ,促使学生探究.
学生在课堂上持续的兴奋感应当由教师引导产生, 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复习分式时,我了解到学生缺少分式的练习, 因此设置了两个分式方程求解题作为课前练习:①2/(x-1)=3/(x2-1),②1/(x-2)-(1+x)/(2-x)=4/(x-2).学生板演后得到的答案分别是x=1/2与x=2.我对板演的两道题目打叉后,学生很奇怪,这与他们对解这两个方程志在必得产生矛盾, 探讨到底错在哪一步.当意识到x=2是方程②的增根,方程①没有检验,这时提出分式方程的根必须代入检验是否为增根, 以及增根产生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
3.百家争鸣 ,思维深度锻炼.
课堂上有升华的内容, 有需要学生合作探讨的问题往往是课堂的重难点.在这里,教师需要配合学生,放缓思考速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大讨论中.正确也好,错误也罢,让学生的思维都有其展现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的解决方法彼此共享,优秀的学生通过解答,分享问题解决后的愉悦之感,也锻炼了自我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而稍落后的学生通过同伴的解答理解了问题的解法,弥补自己的薄弱之处.最后,教师将各种方法总结提升,用函数思想、几何方法、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将知识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了说一题、解一类、会一片的目标,让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扩展、提升.
4.小结收官 ,增强学习信心.
分析学生心理,发现学生对压轴题,尤其是压轴题中找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着畏惧心理.这需要教师在复习课堂上引导和缓解.通过步步递进的问题设置,学生发现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登上原以为高不可攀的“山峰”.对学好数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就有了更强的信心.
三、结语
初中数学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想学生所想、所需、所惑,才能充分发挥每节45分钟的中考数学复习课的作用,挖掘它的能量,让它在更多的维度中延展;也才能让学生摒弃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印象, 能真正进入教师为之倾心打造的数学课堂,每个人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跳板,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随之“跳”得更高.
摘要:初三数学复习课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打造数学课堂,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提高.
立足学情促进数学教学 篇6
一、立足学情
本节课是高三的一轮复习课,同时也是我们组内的一节常态公开课.授课教师的教学主要分为五大模块进行.
模块一:展示高考的备考方向.
模块二:课本导读.和学生一起梳理导数这一章的基本知识点,如导数的几何意义、切线的斜率、切线方程、导数的常用公式、导数与单调性、导数的极值.
模块三:展示典型例题.
考点1:求曲线的切线方程.
【例1】(2015·新课标文)已知曲线y=x+lnx在(1,1)处的切线与y=ax2+(a+2)x+1相切,求函数y=x+lnx在点(1,1)处的切线.
练习1:已知曲线方程为y=x2+x,求过A(2,6)且与曲线相切的直线方程.
考点2: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
【例2】(2015·天津文,20)已知函数f(x)=4xx4,x∈R,求f(x)的单调性.
练习2:已知函数f(x)=6x-x6,x∈R,求f(x)的单调性.
模块四:课堂小结.
模块五:布置作业.
这节复习课的基本模式:先回忆本章的知识点,再讲解例题,进而给出配套练习.从新课改理念来看,这样的复习存在着弊端.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考什么题型,教师就研究什么题型,然后就反复强化训练.极端的针对性会导致学生掌握的思想方法过于狭窄,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应变能力得不到提高.那是不是就说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是失败的呢?
下面我们分析这个班学生的学情.这个班级学生的基础非常薄弱,中考成绩基本是C和C+,B等级以上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时候,学生连基本的运算都不会,连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都还要教师帮助才能完成.如果教师给他们讲太灵活、太难的题目,他们肯定听不懂,就算听懂一点,也是糊里糊涂.对此,教师应采取应试策略: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考什么题型,就研究什么题型;哪些知识点是这类学生复习后可以拿分的,就进行强化训练,采用“例题—练习”模式,反复练习,直到学生掌握这种题型的解法为止.从学生的基础来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学生掌握求切线方程和求单调区间这两个知识点,教师就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同,在同一个学校,每个班的学生基础也不同.教师备课时要立足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好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点,我们可以适当加大难度.比如,本节课的例1是求曲线的切线方程,例题和练习题给出的条件都是这个点恰好在曲线上.教师在讲解例1时,可以加入点不在曲线上的练习题,如:已知曲线方程为y=x2+x,求过A(2,4)且与曲线相切的直线方程.在讲解完例1后,再让学生做练习.另外,在评讲练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例1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通过比较和区别,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选题要紧扣考纲
这节课在教学流程和设计上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例2的选择上,我却存在着疑惑.2016年高考文科数学考试大纲第16点“(3)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明确规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的题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而这节课的例2中,最高次为4次,练习题中,最高次为6次.查阅近五年的广西高考文科数学课标卷中有关导数的题目,多项式函数确实没有超过三次的.我通过和授课教师沟通,明白了授课教师选择例2和练习2的出发点:这两道题目的导数计算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个知识点;同时,例2也是高考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研究其他省份的高考题方便我们了解高考命题的最新趋势.在高三数学复习中,我觉得教师应紧扣高考大纲进行复习,这样才具有针对性.一般来说,高考命题超纲的可能性比较少.下面看一道高考题.
【题目】(2013·新课标Ⅱ(文))已知函数f(x)=x2e-x.
(Ⅰ)求f(x)的极小值和极大值;
(Ⅱ)当曲线y=f(x)的切线l的斜率为负数时,求l在x轴上截距的取值范围.
所以作为高三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结合大纲认真研究近五年的高考题,帮助学生找出重点,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尤其重要.教师在讲解重点题型时,选题一定要紧扣考纲,帮助学生明确高考的方向,抓住考点,打好基础.
三、适当取舍复习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师在选择复习内容上要适当取舍.高考中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的题目很多,有些题目难度较大,特别是函数含有参数的需要分类讨论的题.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说,这些题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接受范围,所以教师在选题上可舍弃这类题目.
通过上述课例,我总结出提高高三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方法,即立足学情、紧扣考纲、适当取舍.作为中学教师,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上不要以为采取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就一定好,不必每种题型都面面俱到.我们要思考:这些题是我们的学生能接受的吗?讲了这些题后,学生能听懂吗?高考中,对于这类题目,我们能拿分吗?能拿几分?总的来说,教师在复习课中,一定要立足学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扣考纲,选好例题和练习,适当取舍复习内容,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高三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广大师生关注的话题.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立足学情,紧扣考纲,适当取舍,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课,学情,考纲
参考文献
[1]裴光亚.最小的官,最高的艺术——学科组长的使命[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5(4).
【立足学情促进数学教学】推荐阅读: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12-06
弘扬围棋文化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师生发展12-08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08-05
立足有效魅力教学08-10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论文07-30
立足职专生的数学教学11-19
初中英语教学的立足点07-17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08-09
立足回归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