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

2024-07-15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共12篇)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 篇1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县二轻工业总公司 (联社) ,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实际、大胆探索, 破解难题、创新举措, 有效地促进了我县二轻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 全系统工业总产值由242万元增长到1.06亿元;实现利税由25万元增长到832万元;公有固定资产总量由164.3万元增长到4200万元, 依次分别增长43.8倍、33.3倍、25.6倍。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获得县“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实绩突出单位”“信访工作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北省轻工集体先进联社”, 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轻工优秀企业”, 总公司经理、联社主任冯焕炬同志获得“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荣誉。回首改革开放工作成就, 我们的作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立足实际搞改革, 转换机制谋发展

我县二轻集体企业由于受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影响, 再加之集体企业的管理和改革政策缺位, 到90年代中后期, 全系统13个小型企业有8个停产半停产, 部分职工下岗失业、离退休职工生活无保障, 不安定因素日趋严重。面对如此压力和困难, 我们在认真分析现实的基础上, 吸取外地经验, 立足实际, 改革创新。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一思想、坚定了敢于创新、有所作为的理念。总公司 (联社) 班子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坚持发展第一, 职工利益至上。在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了适合本系统实际的转制方案。通过实施,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激活了多项生产要素。

二是积极“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在工作中, 我们注重拓宽视野, 突破模式束缚, 坚持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采取“因企制宜、一厂一策、宜股则股、宜租则租、宜售则售”等灵活多样的转制形式, 将原有的13个小型集体企业优化组合为9个有限公司。精密铸钢厂根据广大职工的意愿, 组建了金鑫机械铸造公司, 实施了公有资产控股、职工参股的股份制经营机制;柏乡县梦时服装公司以特有的外联关系, 与西班牙外商实施了中外合资经营机制;邢台铸成轧辊公司、柏乡县精密铸造公司、河北铸诚工矿机械公司、柏乡县方圆制衣公司等企业, 发挥优势、重新组合, 焕发了经营生机。我们这样做, 实现了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分离、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运行, 这9家成员企业都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 出现了开拓大市场、争上大项目、谋求大发展的可喜局面。

二、以人为本办实事, 和谐稳定保发展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把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收入、养老问题作为关注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首先解决好职工就业问题。

2002年, 面对8个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陆续下岗, 且无法设立再就业中心, 也无力支付安置费的情况, 我们绕开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采取转换机制与安置职工同步进行的办法。明确规定无论哪个企业, 无论采取什么转换形式, 新组建的企业都要把安置职工就业作为企业转制重组的先决条件。通过实施这一措施, 不但保证了全系统下岗、失业人员全部上岗就业, 还在企业扩大规模的同时, 安置了560多名社会下岗、失业人员, 为维护县域稳定做出了贡献。

2、全力解决好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和离退休职工生活保障问题。

对集体企业的离退休职工, 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之前, 用联社和企业资产收益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其工资发放。2005年, 在政府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自筹资金补交了职工养老保险金, 将合同制以上职工全部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在解决职工参保问题上, 我们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措施, 即:转制前的老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由原企业资产收益解决。转制后, 按照“谁用工、谁负担”的原则, 新老职工的保险金均由用工企业依法交纳。这样做, 既保证了老职工工龄和保险金的连续性, 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和震荡。

3、高度负责, 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指示, 面对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 不推不拖, 主动想办法, 能解决的尽快解决, 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采取措施, 努力化解。比如, 解决企业历史拖欠职工工资、集资问题。我们将联社和企业资产收益公开收支, 接受监督。根据资金收入逐年兑现, 自2002年以来, 共计解决拖欠工资、集资款60多万元。这一做法, 取得了职工的信任和理解, 使诸多矛盾问题得以缓解和平息。再如:我们在2005年组织集体企业职工参保补交养老保险金时, 有的困难企业资产难以变现或无资产变现, 企业暂时不能支付保险金, 我们如实向职工讲明参保的时限要求, 讲明企业暂时不能支付养老保险金的现实困难, 提出了先由个人垫付, 尔后再用所属资产收益逐步偿还的办法, 得到了职工的赞同。仅用了20天的时间, 就将200多万元的养老保险金筹集到位。此后, 我们严守对职工的承诺。用联社和企业资产收益逐年偿还。这项措施, 既保证了参保工作顺利进行, 又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三、管好资产打基础, 用活资产求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受历史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上和企业中对联社集体资产的属性, 出现了种种偏面认识, 造成了联社和企业资产产权模糊、底数不清、收益微薄、流失严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弊端, 我们从健全组织和建立制度入手, 强化监管, 努力盘活, 为二轻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加强监管, 使联社资产从源头上避免了流失, 实现了保值增值。

一是组织专门班子, 深入成员企业清产核资, 登记造册, 为明晰产权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积极申请, 找有关政府部门, 将联社投资形成的土地、房产进行了依法界定, 领取了土地证和房产证, 使产权受到了法律保护。三是充分发挥联社理事会的监管作用。按照国资委和国家总社的相关规定, 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联社资产情况报告》、《关于联社资产规范管理的规定》、《关于保资产、保收益、保稳定目标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把联社资产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四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与经营者签订资产使用合同, 明确了资产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五是明确专人负责, 实施责任年度报告、年度评审制度。以此提高了资产运营质量、杜绝了流失、保证了联社资产的合理收益。几年来, 不但没有出现非正常损失, 而且实现了保值增值, 联社集体资产总量由2002年的1095万元增加到2178万元。

2、盘活用好联社资产, 为成员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

一是本着“宜并则并、宜合则合、有效适用”的原则, 对联社和成员企业的集体资产进行了重新整合, 以分散变集中, 以条块变整体的调整办法, 形成了新的资产优势, 为盘活用好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用整体租赁、分块租赁或参股经营的运作方法, 实现了资产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责权分离、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三是充分挖掘利用闲置资产, 为项目业主提供平台, 既缩短了项目工期、降低了项目成本, 又实现了联社集体资产的增值效应。四是用联社资产做“酵母”, 使成员企业借此“酵母”, 把企业规模和项目的“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邢台铸成轧辊有限公司在整体租赁联社和华原公司资产经营发展的基础上, 为扩大生产, 总公司 (联社) 出面为其从金鑫机械铸造公司协调10亩闲置土地, 新建厂房2400平方米, 进行了首次扩建。2006年, 联社又为其协调了48亩冷轧辊项目用地, 进一步实施扩建, 该企业现已发展成为我县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他们的技改扩建项目全部投产后, 预计明年的轧辊产量可达1.2万吨, 产值2亿元, 实现利税1200万元。

四、聚集合力上项目, 营造园区促发展

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从2003年开始谋划, 充分利用精密铸钢厂的土地资源, 着手建设小规模工业园区。走节约、集约、集中发展之路, 把园区建设作为载体, 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实现了整合提升, 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 下狠心淘汰了物耗

高、效益低的老、粗、次产品, 以新、特、精为主导方向, 年年搞开发, 年年搞技改, 逐步形成了机械、铸造、化工、服装等四大产业。通过自行研制与外联引进相结合, 先后开发出离心轧辊、冷轧辊、注浆泵、泥浆泵、ZKX造型机、精密铸钢件、苯磺酸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系列产品, 逐步拉长了产业链, 促进了产品优化升级。

2、把引进人才作为企业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 二轻集体企业人才匮乏、年龄老化, 有知识技术的留不住, 大中专学生不愿来, 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了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我们积极制定优惠措施, 努力创造宽松条件, 经过不懈努力, 不但留住了一批管理技术人才, 还引进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和科研人才, 有的由兼职工程师转为企业专职工程师, 有的已经成为企业或项目带头人。近几年还成功的招聘了40多名大中专学生到企业就业, 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在组建邢台铸成轧辊公司时, 我们多方协调留住了原来与邢机 (集团) 公司合作时任厂长的段立明同志和十几名技术管理人才, 今年又招聘了10名专业对口的大学生;金鑫机械铸造公司和河北铸诚工矿设备公司都在留住和用好原有技术人才的基础上, 积极引进和聘用了一批原国有大型企业的高管、高工人才, 从而不断开发研制出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与此同时, 还注重用先进的技术替代传统的工艺, 用科学的管理取代家族式、作坊式管理, 用先进的装备淘汰落后的设备, 以此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同步提高, 为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的综合优势, 真诚寻找合作伙伴, 努力拓宽引资渠道, 在顺利完成3个千万元以上、10个百万元以上技改扩建项目的基础上, 2007年, 邢台铸诚轧辊公司与石家庄北科德瑞冶金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合作, 新上了投资5100万元的冷轧辊项目;金鑫机械铸造公司、河北铸诚公司分别投资600万元进行了注浆泵、泥浆泵技改扩建。

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开发建设, 目前已有5家成员企业入驻工业园区, 先后投资1.8亿元, 新建厂房2.3万平方米, 新增大型设备180多台套, 园区建设面积已由106亩扩大到260亩。其中已有4家企业完成了产品升级、资质认证、环保达标等基础性工作, 并以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集中管理, 形成了园区企业互补互动的新格局, 以优势企业的整合提升, 有效地促进了二轻经济工作年年上台阶。2007年, 全系统企业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00万元、实现利税832万元, 这三项指标与刚刚起步的2002年相比, 分别增长328%、475%、312%。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令人鼓舞。展望改革开放未来, 更加催人奋进。我们决心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一推进、两发展”的要求, 继续解放思想, 坚定不移地深化企业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 敢于冲破一切防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彻底打破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 立足实际, 改革创新, 全力推进新型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 篇2

---福兴乡复兴村党支部

发展党员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团结的光荣使命。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下,党员都成为了各条战线上,改革创新、服务奉献、冲锋陷阵的楷模。因此,拥有一支素质能力好、服务本领强、扎实肯干的党员队伍,是基层工作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关键。在发展党员这条漫长而严肃的征程上,福兴乡复兴村用自己的韧劲与探索,以发展党员为突破口,促进了各项事业飞速发展。

福兴乡复兴村有6个自然屯,584户,2,640口人,耕地面积10,518亩,现有党员32人,女党员2名,35岁以下3人,36岁到45岁之间8人,46岁以上21人,有入党积极分子22名。多年以来,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认真挖掘选树典型,培养积极分子,严把入口关,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强村富民的实际道路上,凝聚了党组织服务为民的战斗力,鲜活了党员的旗臶效应,为复兴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曾经的复兴村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各项工作处于

低迷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强,都过着单一的种植生活,思想解放不到位,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差;二是村集体经济滞后,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更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导致村集体软弱无能;三是发展党员工作停滞不前,支部队伍力量薄弱,没有很好地调动党员积极性。四是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得不到落实,没有章法,工作局面一盘散沙。当时的周边村屯都在热火朝天的搞改革,一边改变种植结构,一边认真发展党员队伍,不断掀起农村工作的新高潮,有的搞养殖;有的搞特色种植;有的搞劳务。看着兄弟村屯盖起来砖房;购臵了新四轮等农机具;无业青年成了致富能人,复兴村的老百姓十分眼红,村支部成员更是无地自容,别人能做到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一个又一个疑问,在支部成员脑海里深深烙下了印痕。一天一名老党员找到村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作为党员我们不能这样等下去了,再不行动,我们村就成了‘垃圾村’‛。于是,村支部及时召开全村党员大会,花了三天时间集体讨论、征求意见,然后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通过一番研究,他们决定要从发展党员、调动现有党员积极性做起,以身作则打一场翻身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实际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最难的首先是思想认识,然后是突破难题。为此,村支部主动找到乡里,把想法说出来,征得了上级党委的支持。

一是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提高村支部班子和其他党员的认识。由于原支部班子工作力度小,在帮服务群众能力上不突出,乡里打算通过换届选举调整班子队伍。当时杨学明正好在村委中有一定的声望,而且工作能力很强,但由于不是主要领导,所以在组织管理、服务发展上,还局限于支部其他成员压力之下。2006年10月,在一些老党员的建议和大部分年轻人的积极响应下,复兴村老百姓一致选举杨学明作为复兴村支部书记,最终他以高票当选。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支部成员和全村党员,认真学xxx地方等部门的文件精神,还组织两委成员到辽宁、山东等地考察。在山东寿光,他们获得了发展党员、提升党员服务能力的经验。因为那里最初就是通过党员带动,才发展成全国蔬菜集散基地。所以,回来后,村支部召开会议,根据考察所获,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并自觉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村重要议事日程,每月进行一次党员培训学习,认真撰写工作生活反思。在支部成员开展的各种交流活动中,大家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仔细查找不足。就如何增强团队精神,他们反复进行自我剖析、互评互议,真正肃清了发展工作中的障碍。他们还利用农闲时间,对全村党员进行《党章》和县情、新农建设等相关文件的学习。在学习新农村建设相关文件时,党员们普遍认为这是复兴村发展党员的良好契机,决心要充分利用

好党好政策,发展有能力、服务本领强的农民党员,用自己身边的榜样,推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前进。通过组织党员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提高村支部班子和其他党员的认识,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

二是围绕经济发展,重点培养积极分子。实现带头服务群众、创业致富,这才是农村发展党员的根本。然而,就当时村域经济发展情况,根本没有广阔的空间发挥党员作用。于是,村支部通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找到了工作突破口。原来本村在2002年就已经有人在搞棚室经济,虽然只是自家小院小打小闹,但是经济效益却十分明显。这也恰恰符合辽宁、山东等地产业的特点。于是,支部成员在仅有12栋棚室的基础上,带头发展棚室,并动员所有积极分子都参与建设,一边发展经济,还要一边培养新的积极分子。对那些有热血、有发展意识、敢创业的年轻人,建立档案库,支部成员还分别帮助这些人成长。王殿君是复兴村多年的老积极分子,起初对支部发展党员工作有意见。村支部得知后就主动到他家中谈心交流,了解他的心理变化。由于5年多的培养没有发展成正式党员,他一直想不通,经过交谈,给他讲解村支部当时发展党员的原则,他转变了思想,并在2006年主动承担10栋大棚,决心以新人的姿态、年轻人的干劲带头发展棚室。2007年7月他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一直辛勤耕耘在农村一线上。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复兴村党

支部发展党员的工作重心,还体现了党员率先模范的神圣使命。现在已经有7名年轻党员,在他的培养下发展成了年轻积极分子。近两年,复兴村已不能停留在棚室经济一项产业发展,围绕棚室经济还延伸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上。目前,全村有棚室800多栋,畜禽养殖大户22户。而且在复兴村的带动下,棚室经济成为了福兴乡主导产业,辐射7个行政村,实现了整乡推进发展棚室经济的目标。现在全乡已经拥有棚室1800栋,今年新建的1000栋棚室已经开工,2011年实现棚室经济收入7500多万,促进全乡人均增收2980元。几年来,复兴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培养能够带动群众创业致富这一原则,发展积极分子,到目前全村已有各类致富典型模范积极分子30多人。

三是严格把握党员入口关,保证发展质量。自新班子组建以来,始终把发展党员工作着力点放在党员质量上。全体党员都十分重视发挥党组织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中特别注意增强对非党群众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他们经常组织积极分子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政策,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高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传、帮、带、教,生产生活中教育他们树立党员意识,还结合‚创先争优‛等活动,用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

支部在表决入党积极分子为预备党员之前,严格审查入党积极分子的现实表现,对其在生产、生活、作风等方面严格把关,在确实无任何问题的前提下,经过公示确定为预备党员。几年来共否定违反政策的积极分子18人。对于他人介绍,本人不主动提出入党申请的不发展;党的基本知识培训不合格的不发展;培养时间不满一年的不发展;政治审查不合格的不发展;没有带头作用的不发展。为了保障发展党员的后备力量,复兴村党支部全体党员努力挖掘各种行业有带头作用、能够服务奉献的优秀青年团员,并在发展中给予相应的支持。

四是严格抓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制度,规范管理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环节,复兴村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重点明确支部成员、培养人的职责,把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工作,作为村每年工作重点,号召支部成员和其他党员,围绕发展党员工作促进发展的原则,带头落实好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带头做好培养、指导、检查、督促工作,带头联系发展党员对象。同时,在广泛宣传党的性质和入党条件的基础上,把党员后备人选推荐权交给群众,并建立民主推荐党员的制度。注重从外出优秀青年中推荐党员后备人选;从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发现党员后备人选;从村民代表队伍中选拔党员后备人选,党员单河就是在从村

民代表中选出的优秀后备骨干。2007年由于新农建设工作任务中,发展党员工作出现松软现象,为此,建立了发展党员工作监督制度。在发展党员的各个环节上都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加强审查力度,村党支部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通过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材料、召开知情人士座谈会和函调等多种办法,全面了解发展对象的情况。

五是开展活动,增强服务为民本领。发展党员过程中,部分后备党员,总是觉得没有动力,没有激情,为此,复兴村党支部结合‚创先争优、岗位大练兵、三争五比、三下三民三风‛等活动,积极组织后备力量,来到棚室内、养殖小区里、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我带头我创业、爱党爱国爱家乡‛等活动,把最新最尖端的农业技术、省市县农村发展政策、党史国情、搞笑精彩的文艺活化成了发展党员的核心动力。从2006年到现在共组织活动大约50多次,培养各类致富青年骨干23人,复兴村也因此成为了全县乃至全市先进农村党员示范基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发展党员工作,还为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尽管近年来复兴村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在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上还存在不足;与党组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经济建设中发

立足服务创新 坚持科学发展 篇3

一、坚持“服务带动”,推动整体工作的发展

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积累,平谷档案事业在组织上、制度上、设施上都有了一定基础,馆藏档案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1万卷增至2001年的13万卷。于是,2001年我们适时提出:“如果说,我县前段档案工作主要特点是‘全面加强档案建设,规范档案管理的话,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则在巩固完善这一工作成果的同时,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档案利用服务上来”,并提出“档案中储藏着科学、文化、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能源,是前人们用心血和汗水酿成的智慧的海。从档案中可见为人之镜、为事之根、立党之基、为政之本。因此,做事情要习惯于先看档案,它能便捷工作程序,使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把问题看得更深、更远,从而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作出最佳的选择”的思想,争取以服务带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并从三方面着手工作:

1、制定落实《档案服务中心工作的意见》,实现服务观念上的四个转变。

要将档案全方位、大规模地服务于社会,需要引起全体档案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有三点不足,影响了档案的开发利用:第一,人们不知道馆藏到底有什么,造成单位查档大多查有关文件、私人查档大多查房产;第二,不习惯利用档案,干什么是都是“从头干”,甚至有许多前人干过的相同的事,人们也想不到通过查档去借鉴。结果,新方案不如馆藏老方案科学,新规定不如以前老规定全面等;第三,只知道档案是资源,不知道档案是工具,看不到档案在推进工作、科学管理中的作用。上述问题反映在社会上,但需通过档案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实现转变。于是我们着力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坐等查询向主动服务转变;档案馆室功能由单一查证向保存人类遗产,资治襄政,发展经济,推进民主,科学教育,休闲娱乐全面扩展的转变;由单一利用档案向综合利用档案、社会信息、文件资料,进行整合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由只把档案当作资源向既当资源又当工具的转变。

第二,在行动上进行了广泛的利用宣传。我们把档案法制宣传与利用宣传相结合。一是制作了《馆藏档案利用展》,到集市和区大会会场进行展示,揭示馆藏内容及价值,用实例引导利用。二是开展了“档案入村镇,服务到农家”、“涉农档案务农行”、“贴近百姓生活,档案入社区”等活动,把与村民、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档案直接服务于民,引导查阅。三是利用党校的处级、科级干部培训、业内档案员培训、网络在线访谈、电视等多种途径,宣传档案的作用,告诉大家,社会越进步,档案的利用率将会越高;档案是资源,能为你提供最佳的选择;档案是工具,档案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便是各项业务工作科学化推进的过程,使社会对档案作用的认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在制度上,实施了《档案服务中心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为使各立档单位都能主动地、有效地服务于本单位工作大局,2003年,我们制发了本《意见》,要求各单位要着眼于档案服务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研究本单位的中心工作,选准切入点,利用多种方式,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并适时召开研讨会进行引导,同时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搜集了一批典型事例,并利用这些事例,在全区开展了“档案服务中心工作”演讲比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发挥教育基地功能作用,举办以《世纪阅报馆》为龙头的档案展览,享誉全国。

2003年新馆建成以来,我们共举办《世纪阅报馆》、《平谷绿色经济展》、《平谷文化成果展》、《平谷奇石展》、《中国体育百年》等多种形式的展览31个。这些展览多数是我们自办的,也有一部分是与上级或外埠有关部门联办的,共接待观众91.5万人,其中,档案局馆内展接待9.3万人。这些展览充分体现了档案的特色,展示了平谷文化,有力地宣传了平谷、教育了群众、服务了全区工作大局,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特别是我馆利用馆藏资源和本单位职工、全国著名报刊收藏家李润波的藏品创办的《世纪阅报馆》,已接待参观人员50余万人次,其中部、军级以上领导16人。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原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勇,原国家档案局(馆)长毛福民,资深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和新闻史学会会长赵玉明教授,收藏协会会长闫振堂等参观了展览,江泽民同志还为《世纪阅报馆》写了馆名。目前,展览先后接待了全国22个省市的相关人员和7个国家的外宾。

档案展览不仅宣传了平谷,而且进行了有效的社会教育。在办展中,我们一方面注重配合全区教育活动的大局,如: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自办并和市局统一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展;配合廉政建设我们与纪委共同制作完成了党风廉政建设老报展;配合区“学公德人物,展人间大爱”活动,我们与宣传部共同举办了“敬老摄影展”等。

档案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先后有35家媒体竞相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1、2、3、4、7频道、北京电视台2频道对平谷档案展览进行了宣传。为配合奥运,我们与市委办公厅、市档案局共同完成的“回顾中国体育发展历程——共圆奥运梦想”专题展览在市委大厅展出,市领导参观了展览;我局自行制作的“回顾中国体育发展历程——共圆奥运梦想”展被市文委采用,复制了22套在北京22个奥运文化广场展出。展览还引起了新闻界人士和多所大学的关注,《世纪阅报馆》被命名为“新闻史学会教学研究基地”,30余所大学组织相关人员前来看展。李润波同志还应部队和多所大学邀请做关于军事史、新闻史知识的讲座。档案展览现已成为平谷参观接待的窗口,绝大多数区级领导看过展,区委书记秦刚同志来过16次,并对相关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指导。

平谷区档案局馆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3、挖掘馆藏与丰富馆藏相结合,使编研成果成为宣传档案、服务大局的重要工具。

自1993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共完成编研成果42项,其中一部分在宣传档案、服务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为服务招商引资,我们将各职能部门的办事程序和注意事项进行汇集,完成了《平谷政务服务指南》一书,本书已作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对外接待宣传的工具书;平谷是全国著名的“桃乡”,为服务大桃产销和“桃文化”,我们与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了《平谷桃志》;平谷是全国著名的奇石之乡,为宣传平谷奇石,服务“石农”产销,我们出版了《北京赏石》一书,该书在全国畅销,已再版两次,并作为平谷桃花节礼品和对外接待的礼品赠出3000余册;为服务奥运,我们编写了有2800余幅图片、30余万字的《中国体育百年》,并在奥运会前完成了《帮你看奥运》一书,现《回味奥运》一书已完成初稿。我们在编研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这些与编研成果一道成为丰富馆藏的重要内容。

二、夯基、治本、务实、求新,坚持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

2002年全区档案工作会议,我们提出了夯基、治本、务实、求新的指导思想,夯基即夯实业务基础;治本即提高“人”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务实即办实事、求实效;求新即在思想上、机制上、方法上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扬弃”中谋发展。上述各项指导思想的目的是求得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为此,我们邀请市局专家对平谷档案工作进行了“会诊”,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意见。根据市局的意见和本区的实际,我们拿出了科学发展的工作规划,着手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建设。

2003年完成了档案馆的改扩建,局馆建筑总面积由原来的1610平方米扩大到4280平方米。2007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并正在筹建一座1.1万平方米的新馆。机构设置已由原来的四科一室(法制宣传科、指导科、编研科、管理科、政办室)增加到六科一室,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增设了数字信息科和办展科,编制已由1996年的25名增加到现在的37名。

2、全面加强档案法制和制度化建设。

我们在全面宣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的同时,大力加强了档案工作制度化建设,从制度化入手推进科学化。首先,我们“翻箱倒柜”,把现行的制度全部找齐,并一一进行梳理,实用的继续落实,不实用的予以终止或完善。在此期间我们到市局和兄弟区县查询、学习相关制度,并作为我们建立健全制度的借鉴和依据。然后,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又建立了一批新制度,如在工作管理方面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局馆工作考核细则》、“科室周例会、半月研究、月汇报工作”制度等。在业务管理上,建立了“问题库”和《问题库管理制度》、《重大活动档案参与制度》、《规范会议记录制度》等。此外还制定了一整套有关安全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在这些制度中,需要全区各立档单位执行的,我们以区委、区政府“两办”文件下发,最后把各项制度汇集成册,共80多项。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落实制度的过程和推进工作科学化的过程。

3、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科学的机制和运行程式。

2004年,我们根据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急需,适时提出了“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从解决根本性问题入手,推动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加大规范化建设,即对档案业务工作逐一从工作性质、制度、操作方法、步骤要领、需加强和注意的问题等诸方面进行明确和规范,并保留动态管理空间,准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档案工作系列手册》。目前,已形成《档案法制工作制度》、《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工作规范》等13项。

4、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调研(科研)、边解决问题的“四边”工作方法。

“四边”工作法是推动工作、锻炼队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自2001年我们提出这一工作法至今,已完成调研文章60篇,印发了《业务调研文集》。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加大了调研(科研)的力度,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和《局馆工作考核细则》的内容,要求全体业务人员每年每人至少完成一项调研;每项调研选题要务实,思想要“前卫”,措施要可行,要真正能解决思想上、工作上的实际问题,并且每年搞一次论文讲评活动。如2006年,我们与《北京档案》编辑部共同举办了“读一篇文章,搞一项调研,解决一个问题”的“三个一”活动;2008年举办了论文答辩会,市档案局专家为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们的论文《关于建设电子文件中心的思考》、《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是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亟需》、《档案宣传工作的创新与实践》、《建立乡镇档案馆室联合体势在必行》在市档案学会青年学术骨干班上进行了讲评。

与调研同步,2005年以来,我们加大了科研力度,四年完成和即将完成课题4项,其中《基于区域性Linux办公平台的档案功能的研究与实施》获得“北京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现已申报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新报的《区县档案馆口述史资料征集工作研究》已被批准立项;《数码照片档案数据库建设研究》和《区县档案门户网站为区域中心工作服务研究》正在申报之中;《档案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研究》已在区科委立项;参与了市档案局《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

5、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2001年制定的《平谷县“十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设备现代化、馆(室)藏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发展目标,现已初步实现了这一目标。

第一,累计投资180万元,建立了平谷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信息总储备能量达15T。基层立档单位都已配备了专用计算机及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数字信息科引进了专业软硬件人才5名;平台经过三次改版,展览、查阅、论坛、数据库等功能齐备,栏目达12类57种。

第二,与区办公网络链接,建立了内外网相结合的完整的办公管理系统,实现了办公网络化。

第三,全区共完成数字化目录146万条,馆藏婚姻档案、照片档案、房产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并建立了专题数据库和开发管理软件,包括数字档案平台、科室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电子文件接收系统、电子文件查询系统、内部档案管理系统、立档单位档案工作情况登记系统、问题库等。我局自行开发的阅文系统,2006年被区政府纳入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在全区推广使用。区档案馆共接收基层移交的电子文件21816件、电子目录579490条;区档案馆建立了目录中心。

第四,我馆自行开发的Linux计算机应用系统已在全区推广使用,效果良好。

三、适合平谷档案事业发展的几项措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档案事业在市局的监督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总结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长期坚持的四个方面的理念和措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1、把评比表彰纳入区政府表彰范围。

我们每年将对全区各立档单位的工作要求,量化到《基层档案工作考核细则》;把局馆工作量化到《局馆工作考核细则》中去,结合年终的执法大检查,逐一进行考核,在全区档案工作大会上进行表彰,并把评比表彰结果通报全区,大大调动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2006年,在全区压缩评比表彰项目的形势下,不仅对档案系统表彰予以保留,而且区委书记秦刚、区长邱水平同志亲自批示,纳入到政府表彰范围。

2、实施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工作管理。

局馆工作是一个整体,工作上的“关联性”较强,如各干各的,则事倍功半;如果通盘考虑,则事半功倍,因而系统性管理十分重要。对此,我们注意做到四点:一是对基层业务工作要系统安排,特别是执法和指导及档案馆的工作,一定要本着“事事同议”的原则,使指导和执法及征集、接收等工作结合进行。这样既避免了科室之间的工作分歧,又减少了重复下乡给基层带来的精力浪费。二是在处理业务工作的具体问题时统一考虑,制定了《解决处理业务问题的有关规定》,要求处理全局性的业务问题、一定要经过会议讨论后再做决定,避免因私自做主给工作造成损失。三是收管用各环节需统筹考虑,如鉴定和数字化、接收和管理等。四是规范化建设各项内容之间也要进行系统性运作。上述诸方面的问题,需在有关科室安排的基础上,再由单位进行统筹规划。

3、充分发挥“第六媒体”的作用,工作到哪里,档案宣传就要开展到哪里。

为支持档案宣传工作,区委将档案部门纳入区信息采集系统的“第六媒体”,与广播、电视、网络、网通、报刊一道进行一线采访。同时,我们在利用多种媒体加大档案宣传力度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举办了多次专场文艺演出。我们制发了《加强档案信息工作的意见》,进行了广泛的信息宣传,对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推动档案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 篇4

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介入、农户参与”的蚕沙无害化处理模式发展有机肥料是宜州市探索治理蚕沙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桑蚕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宜州市逐步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商业运作模式,大力扶持企业开发桑蚕产业附属产品,形成了“桑→蚕→菇→肥→田”和“桑→蚕→沼气→肥→田”等循环经济发展链条,提高了桑蚕产业的综合效益。

宜州市还提出“向良种要桑,向科技要蚕,向技术要丝”的发展思路,加大对农民种桑养蚕的科技培训力度,从种桑到养蚕进行全程一条龙跟踪服务,及时指导蚕农解决此类问题,提高桑蚕生产科技“含金量”,促进产业提质、农民增收。

立足服务树形象 求实创新促发展 篇5

——**中支支付结算科“女职工文明示范岗”事迹材料

**支付结算科现有干部职工14名,其中女职工8名,占总人数的58%,平均年龄 岁,是一支朝气蓬勃、永攀高峰、争先创优的年轻集体。自2015年科室成立以来,迅速适应新的工作职责,坚持“服务+监管”的工作理念,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强化窗口服务建设,以求实为根本准则,积极开展多项创新亮点工作,为辖区支付结算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加强科室内部管理,增强团体凝聚力

俗话说:火车离不开车头,帆船离不开舵手。一个部门如果不加强内部管理,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为此,2015年**中支支付结算科成立伊始,就加强科室内部管理,提升了科室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是抓学习,建设学习型科室。采取“四三二一”模式,深入开展“两风两纪”、“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贯彻落实“三严三实”、“两个加强两个遏制”的工作部署,深化“每周四例会制”,形成“一会代学、代报、代查”的“一会三代”制,以“五个突出、四种学习”为抓手,提高了全体人员的党性修养与认知能力;建立支部微信交流群,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二是抓作风,建设廉洁型科室。引导全体人员时刻把“守纪律、讲规矩、落实责任、保安全”挂在心上,握在手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做到“在岗一分钟尽职60秒”。三是抓队伍,建设团结和谐型科室。结合年轻人多、思维活跃特点,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精心设计岗位互补、合理兼岗;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掌握了每个同志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积极倡导“家人关爱”理念,把对家人的关爱带到工作的团队中,用欣赏的眼光看身边的每个人,激发大家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营造团结和谐、人心思进、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二、建立制度加强内控,提升监督管理职能

支付结算科成立后,坚持“服务+监管”的工作理念,以监管促服务,以服务树形象,加强对内及对外监督管理力度,逐步构建起规范、高效的支付结算制度体系,提升了辖区支付结算服务和管理水平。与员工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岗位授权书、八小时之外行为规范承诺书,提高了员工廉洁自律意识;制定《金融机构支付清算工作季度通报制度》、《支付结算业务客户投诉台账》、《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申领登记制度》、《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专管员报备制度》、《**市金融机构清算专管员报备制度》等制度,强化央行监管职能,提高辖区金融机构规范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制定《ACS系统运行月通报和业务监督情况季度通报制》、《各县(市)支行会计核算整体异地岗位轮换工作制》,对辖区会计核算业务风险做到了可防可控;制定《支付清算系统危机处置预案》、《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ACS系统危机处置预案》等应急处置预案,提升了中支支付结算业务应急处置能力;制定《会计核算业务岗位风险防范措施指引》、《支付结算科岗位风险防范措施指引》,全面细致的对科室各业务岗位风险点进行了一一排查,增强了人员自我风险防范能力。

三、严谨细致保障安全,提升窗口服务效能

作为基层央行的重要对外服务窗口,支付结算科女职工们承担重要的窗口服务岗位,她们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每一笔基础业务,保障了辖区支付结算整体工作的安全与稳定。制定“支付结算科服务承诺”,提出48字优质服务口号和文明用语及服务禁语36条,接受社会监督;对金融机构及社会群众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电话督办制”等一系列服务制度,提升了央行窗口服务效能;针对支付结算业务在金融机构涉及的部门较多,分别为金融机构和支付结算科编写《支付结算业务服务手册》、《**市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业务通讯簿》,实现金融机构与支付结算科之间双向联络无障碍;建立辖区金融机构与县市支行微信交流群,搭建了支付结算业务沟通交流的平台;对会计核算业务实行日电子对账、月余额对账、季面对面对账,为辖区核算业务资金高效安全运转提供了保障;严格规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流程,实行金融机构出入窗口排队等候制,净化了央行营业大厅的办公环境。

四、开展创新打造亮点,推进岗位履职能力

2015年以来,支付结算科为适应新的科室职能,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开拓思维,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积极开展多项创新亮点工作,提高了员工的履职能力,提升了科室整体竞争力。一是在全省率先制定《ACS岗位风险点控制措施指引》,增强了核算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并在全省借鉴学习。二是自主研发“农村支付环境自动汇总程序”。农村支付环境报表汇总时间由原来2天缩短到现在的1分钟,并在全省推广使用。三是加大电票系统推广使用力度。**省地市级中支首笔电子商业汇票再贴现业务在我中支成功办理,标志着电票再贴现业务在我市正式落地。四是为总行编制ACS档案管理子系统测试案例58个,得到总行认可。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县开展了“现代支付助推电子商务发展”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利用农民工返乡收秋时机,深入太行山老区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镇开展定向宣传;深入贫困地区**镇开展支付系统宣传,提高普惠金融;在市区开展银行卡非法买卖专项宣传,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音画场景,在微信、QQ等平台分享发布,提高了支付系统在老百姓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货。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科室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支付结算科被市总工会授予市第一届职工创新成果大赛“突出贡献奖”,被省总工会授予“省工人先锋号”,党员中先后有多人被评为中心支行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获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总行级优秀团员称号等荣誉,2015年在全省支付结算工作考核中取得A1的好成绩。

立足三农谋发展 改革创新铸辉煌 篇6

一.基本情况

九台农商行下辖1个营业部、35个支行(长春市区内有五家支行)、13个储蓄所,现有员工783人。营业网点遍布城乡。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我行经营状况持续好转,资本实力不断增强,不良贷款逐年下降,抗御风险能力日益提高,结算渠道进一步拓宽。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九台农商行着力构建符合现代金融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金融机构。

截止2009年4月30日,各项存款余额410383 万元,较年初增加19559万元,增长5%,同比增加100540万元,其中:低成本资金233640万元,占比57%,较同期增加48371万元,增长26%。各项贷款余额236488万元,较年初增加65214万元,增长38%,同比增加50144万元,增长26.9%,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13322万元,较年初增加62334

万元,增长122%。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1.44%,资本充足率12.07 %,比上年同期提高1.87%。

二、植根三农”沃土,坚持服务宗旨不动摇

多年来,九台农商行始终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把自身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努力增加贷款投入。2007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送金融知识进农家”活动,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積极创建信用村镇;在抓好信用户建档、评级、授信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贷款流程,简化贷款手续,支持“两牛一鹅”等畜牧业和多种经营贷款;组织中层以上干部与困难群众包保结对子,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008年农户贷款面达到82%以上,比2004年提高10个百分点。2007年6月26日,在龙家堡信用社(现为龙家堡支行)圆满完成了全省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工作,该镇的社、村、镇及联社代表分别在全省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随后在全辖推广评定工作,共评出信用户25999户,占农户总数的17.6%。

2009年,九台农商行计划投放各项贷款150000万元,其中计划投放农业贷款90000万元,其它贷款60000万元。基本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资金。截止2009年4月30日,累计发放农业贷款84216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800万元,农户联保贷款79929万元,农业其他贷款3487万元;全市贷款农户数为1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3.4%,户均贷款10500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两驾马车,联动互补。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要业务品种,全力支持传统农业项目。每年根据农时、农情,年底调查、适时调整,及时发放农业贷款。对信誉户发放贷款证,按户核

定贷款额度,一次核定,周转使用,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对不符合信用户条件的农户,以农户联保贷款为补充,三户联保发放,保证了农民的合理资金需求。

(二)出台措施,助农惠民。九台农商行为贯彻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真正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出台十项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扩大贷款投放面。对有合理贷款需求的农户给予贷款支持,贷款面占农户总数的83%以上,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二是增加农户授信额度。农业贷款累放69264万元,比上年增加7697万元,平均单户额度较上年提高近千元。三是降低贷款利率。九台农商行在执行国家利率标准的基础上,今年贷款利率平均下调2.99个百分点,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较2008年平均下降3.70个百分点,农户联保贷款利率较2008年下降2.65个百分点。经测算让利3300万元以上,减少了农民利息支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惠农。四是贷款合理约期。今年贷款期限适当延长,以解决旺季农民急于卖粮还贷,粮食收购商乘机压价问题。五是简化贷款手续。农户贷款一次核定,授信三年,周转使用,余额控制。贷户持贷款证及有效身份证件,随时办理贷款。六是提前签订联保合同。对上年没有评上信用户的农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提前签订联保借款合同,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和额度内周转使用贷款。七是启动农村消费贷款。结合“送家电下乡”、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等活动,适时推进农村消费性贷款业务,满足农民合理的消费贷款需求。八是生产、消费贷款提前到位。针对去年农民粮食销售滞后的情况,提前累计投放农户贷款69264万元,农户的资金需求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九是区别对待,灵活放贷。对因病因灾等导致贷款不能及时偿还的欠贷户,选择合适的贷款方式,解决种子、化肥等生产资金需求。十是常放常收,循环办贷。解决农民全年各时点贷款需求及贷款后有闲置不敢偿还问题,减轻农民利息支出负担。

(三)急农所需,打造“农民自己的银行”。根据农户资金需求,研究和制定我们的服务措施。

1.实行重点包保。农商行各部室包重点乡、支行包重点村、支行行长及信贷人员包重点户。发挥经济合作社、富裕户带头作用,支持好的养殖户,让正经过日子的贫困户贷上款、种上地。对特困户有针对性的帮扶。如九台市龙嘉镇泉眼村的村民张国君,以前日子过得很紧。九台农商行龙嘉支行了解了他的情况后,认为他懂技术、有管理能力,只是没有资金,便主动上门为其发放贷款5.6万元,帮助他办起了家庭养殖场。目前张国君家庭养殖场已存栏蛋鸡1.3万只,日产鸡蛋11000个,年获利2409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2.灵活贷款方式。对不能提供有效担保的农户,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如苇子沟镇养殖户王兆禹从事养猪已经10多年,存栏量最高时1200多头,日需流动资金8000元,资金严重紧张,但因不能提供有效担保而无法取得贷款。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通过协调九台担保公司为其提供保证担保,为其贷款发放贷款30万元,解决了贷户贷款需求。

真心的付出,收获了丰厚的回报。我行不仅获得广大农民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而且连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市联社评为“先进联社”,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支农先进单位”、“软环境建设及政行风测评先进单位”。

(四)精细管理,铺就“三农”致富路。实行在信贷内部流程管理和支农服务管理“双精细”的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水平,丰富支农手段。

1.制定了《2009年信贷业务精细化经营管理指导意见》,在原有相关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信贷业务精细化经营管理内容。今年初在西营城、龙家堡支行实行精细化管理试点,严格按照贷款用途发放、管理贷款,实现信贷经营精品化、信贷管理明细化、业务操作流程化。

2.既为农户融资,又为其“融智”。不断拓宽支农服务领域,积极为农民搜集和提供致富信息,要求各支行行长、信贷营销人员要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为农民提供实时、实地的技术指导和支持,逐渐成为农村“四大员”:信贷员、管理员、调解员、技术员,在及时准确掌握农户信用、家庭、财产、生产等情况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细分客户群体,研发产品,本着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对存量优质客户、一般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额度授信。根据客户需求,在授信额度内,选择适当的贷款方式,提供信贷支持,实现对市场的广覆盖。

3.及时跟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调整营销策略,由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支持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变;由支持传统“三农”经济向大“三农”经济转变。积极支持粮食种植集约经营、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劳务输出等,进一步开拓城鄉消费市场,开展购房、升学、就医及其他综合类消费贷款业务。仅今年1季度,就发放畜牧业贷款近3000万元。

目前,我们在其塔木镇和莽卡乡推行“信用共同体”试点,大力支持“公司+农户”的专业合作社发展。莽卡乡松花江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塔木镇忠田农民合作社两个专业合作社成员近600户,资金需求达到3000万元。经调查,九台市各类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60家,成员2951人,资金需求将近15000万元。下一步将针对这一客户群体的资金需求,研究贷款发放规程,积极支持其发展。

(五)坚持创新,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大胆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着力满足差异化多样性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大力推广和发展农村各类“联保”模式,积极开展最高额抵(质)押贷款,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住房、经济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法。前不久,在借鉴南方试点省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制定了《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九台农村商业银行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即将试点开办此项业务。毋庸置疑,这样可以激活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使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从无形变为有形,实现了资本化运营,将进一步拓宽农民的融资渠道。

(六)竭诚服务,甘愿奉献。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取向,九台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在九台社会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发挥商业银行的基本作用功能外,事实上还一直发挥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惠民政策,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特殊功能,妥善处理社会责任和商业化经营的关系,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丰收。如代发粮食直补,因为工作量大且存量资金十分有限,基本无利可图,在其他商业银行不愿受理的情况下,我行义无反顾的代理了这项业务,无偿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立足管理育人创新学校文化 篇7

一、构建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德育为首的学校文化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学校教育是让人通过接受教育, 实现自我教育而真正成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人。学校生活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从这种意义上说, 现代学校文化其实就是生命文化, 新课程下具有生命本质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以管理者为本。重点要体现管理者组织管理水平, 要有示范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要求教师能以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校应为了一切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让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 张扬个性, 发展特长。

依法治校不仅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更要实行学校管理制度化。即学校应建立健全制度文化, 实现规范管理, 民主管理, 公开管理。学校制度是在学校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 为学校全体成员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它体现了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 还规范着人们的习惯和意志, 具有限制性、强制性和约束性。学校组织实施制度, 就是把价值观、道德、精神、行为等统一起来, 让文化定型。制度是一种形成学校文化的“定型器”, 长期规范的制度和管理, 可以使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近年来, 我们学校先后出台校长职责、各处室职责、教师职责、班级管理制度、校园安全规范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逐步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使得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德育为首的地位作用, 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实效性。以德为首, 就是要强调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渗透德育工作。我们学校一直坚持课堂育人、活动育人, 服务育人, 管理育人, 通过少先队组织和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构建有效的德育资源, 让墙壁说话, 让草地传情, 让图片展示, 让走廊橱窗育人, 学校有机地将历史和发展相结合, 使学生感受到健康、活泼、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定期以主题教育的形式, 发动学校各部门, 通过班级壁报、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校园文化载体, 激发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自觉性, 加强德育宣传, 特别是取材于学校师生生活的“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我以校荣校以我荣”“特色活动快乐成长”“课程改革促进发展”四个主题的展示窗, 展示学校文化特色, 宣扬学校主旋律, 教育效果明显。

二、构建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学校文化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学校应在加强常规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标准。这里的质量不是单纯指“分数”论上的质量。它不仅仅是考试分数高, 更强调突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学校文化建设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 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根据学生身心或生理特征, 强调正确引导, 游励教导,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 切实加强兴趣教育, 特长教育, 尊重个性, 发展特长。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各项潜能, 彰显个性特色, 这样才能得到社会较高评价和良好赞誉。

三、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中“三位一体”的环境氛围

学校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另一方面是指学校的校园环境, 这两个环境建设的主体都是学校, 不容忽视。校园环境可以通过橱窗、阅报栏、标语牌等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形成一种清新、和谐、令人奋进的氛围, 陶冶师生的情操。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要办好家长学校, 而且要利用“五老”和学校教师这些教育资源, 提高家长家教的能力和水平, 更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 构建和谐的社区教育环境, 建立“三位一体”家校教育网络, 以达到“均衡教育、精品教育、人本教育”的目标。

四、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安全教育体系

学校安全, 重于泰山。学校安全, 它不仅是加强校园设施建设的维护和检查, 更主要的在于教育和引导, 师生有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应建设健全的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和体系, 建立健全的安全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措施, 为确保管理到位, 管理无空档, 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我们学校建立了一整套的安全管理章程、值班制度, 除了加强教育外, 每天学生活动区域组织教师巡视, 做到责任到人, 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 篇8

参加环卫工作近二十年, 王文斌同志以“干一行, 爱一行, 干好一行”的实际行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2004年3月, 天津市福润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区环卫局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的试点单位正式挂牌成立, 实行企业化管理、主要面向下岗职工, 公司实行全员合同制, 按岗定薪、按劳取酬。王文斌同志在局党政领导的关怀支持下, 承担起天津市福润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重担, 积极开拓进取, 克服一切难以想像的困难, 在创业的征程上扬帆起航。在艰苦的环境中, 王文斌同志靠严格的管理手段和严谨的制度;靠优质服务占领市场并不断拓展市场份额;靠党政团结、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亲合力;靠一心为公、公平公正、一身正气的人格魅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 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 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区环境卫生作业单位实施市场化管理和转变作业服务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探索出一条环卫改革、发展的新出路。

几年来, 福润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在市区劳动部门和区环卫的大力扶持下, 从刚成立时的103人发展到现在的1063人, 签订劳动合同的下岗职工有605人, 劳动合同农民工有458人。由当初的4个服务合作单位发展到目前的45个单位, 并先后开辟了天津大学教学楼、实验楼和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室内保洁任务, 服务的主要内容由单一的家政保洁, 发展到包含21公里津河及卫津河河面打捞杂物、社会企事业单位公共卫生保洁、1263个果皮箱清淘擦拭保洁, 520个垃圾桶清掏和保洁、南开区120.7万平方米三四级道路清扫保洁工作以及南开区容委老居民区改造杂物清理和小区透视围墙建设及南开区各企事业单位的小型房杂土的清运、劳务派遣等项工作。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 篇9

1 以管理问题全面排查为手段, 实现专业管理规范化

为夯实供电所管理基础, 以实施“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为主线, 以管理问题全面排查为抓手, 制定了实施细则, 建立了“三查制度”, 即“自己查、相互查、专业查”, 在边查边改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

2 以信息化系统建设为载体, 促使营销管理精益化

一是多举措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步伐。为保质保量地完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任务, 制定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安装维护方案》, 确保用电信息采集工程建设有序开展。二是对营销、配电基础资料和数据进行实地核实。制定详细的数据清理计划, 建立了考核机制, 把好数据质量关。三是试点推广线损分线分台片管理。在营配集成上线运行后, 通过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线损管理模块实现台区线损实时统计功能, 助力降损节能。

3 以同业对标为指导, 明确绩效管理提升方向

按照“指标对标为先导, 管理对标为核心, 绩效提升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实行“规定动作不走样, 自选动作有创新”, 在对标中不断找差距、选定位、重创新、勇争先。把各项指标细化分解到人, 从供电所记录填写、台账建立, 到线损率、电费回收率及优质服务等, 实行对标项目每月一考核, 每季一评审。

4 以星级班组建设为契机, 促进班组基础管理上台阶

以推进班组标准化建设为主线, 以“创建标杆、优秀班组”为目标, 提高班组建设水平, 主要体现在班组管理“三化”。

一是生产管理标准化。严格按照工作标准进行作业, 从制度标准化、运行常态化入手, 坚持建标和贯标工作的同步推进, 坚持标准制度与实施的有机衔接, 强化标准体系的管理与考核。同时严格实行定置管理, 对资料进行分类保存, 工器具、备品备件规范、定置摆放, 专人管理, 每周将检查情况汇总通报。

二是资料管理信息化。按照《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录入规范》, 完善各类台账、记录共三个功能模块, 包括班组公示、班组建设、班组考评等二十一类台账资料。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实现了班组信息资源共享, 员工查阅资料更加方便快捷。

三是文化建设常态化。鼓励班组围绕技能提高、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等方面, 立足岗位开展“创先争优”、经济技术创新、QC小组等活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主题实践活动, 将企业文化融入班组管理;开展“强素质、担重任、比贡献”主题教育和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开展员工职业素养教育, 促进员工行为规范建设;开展员工思想动态分析, 注重心理疏导, 确保队伍稳定。

5 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 打造优质服务新形象

一是实施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工程。坚持政企联动,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发挥镇、村监督协调作用, 发挥供电企业技术优势, 夯实农村用电安全管理基础。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 加强设备管理, 排查各类农网设备缺陷, 加强隐患治理, 提升农村电网设备供电能力。创新宣传形式, 深入开展农村安全用电宣传“六进” (进集市、进校园、进塘口、进村头、进农户、进建筑施工现场) 活动, 构建农村安全用电宣教长效机制。

二是大力开展“亲情服务”。独创了“四勤”服务法:“腿勤”———建立特殊客户台账, 定期上门服务, 展示供电企业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形象;“手勤”———采取张贴告示、发送宣传资料、下发通知等形式宣传电价电费政策、安全用电知识等;“脑勤”———营业过程多动脑, 创新营业手段;“嘴勤”———对辖区内用电大客户、重要客户以及居民用电情况通过走访等形式进行摸底了解, 登门听取工作意见和建议, 了解供电需求, 解决用电困难。

6 以培育学习型供电所为目标, 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针对供电所管理需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服务型”高素质农电队伍这一主线, 狠抓农电员工业务技能培训, 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组建了由技师、高级工和新进大学生组成的培训小组, 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梳理出营业业务、优质服务、抄表信息自动化等专业培训方向, 针对每位员工的特点建立培训档案, 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 篇10

2010年12月17日, 江淮汽车在安徽合肥举行盛大的200万辆下线暨十二五战略发布会, 进一步彰显江淮汽车商乘并举的综合型自主品牌的实力。

未来战略目标的选择

“十一五”收官之际, 两百万辆下线意义重大, 它标志着江淮汽车已为“十二五”战略发展新高度成功布局, 它见证了江淮汽车由小到大、由弱胜强、自强不息的光辉历程, 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树立了“品质”新标杆。江淮汽车认识到: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跨越的征程中, “品质优先规模”不是自主品牌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而是唯一路径。

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在会上宣布了江汽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 即坚持致力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进步, 立足自主创新, 发展自主品牌, 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业主力厂商;坚持以商用车为基础, 巩固和发展在商用车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 成功拓展乘用车业务;深入学习“精益生产方式”, 发展安全、环保、经济的汽车产品和资源节约型的制造技术, 将J A C培育成世界级品牌。展望十二五, 集团公司将巩固战略转型成果, 优化重构业务板块, 形成商用车板块、乘用车板块、零部件板块、客车板块和汽车服务板块的协同发展模式。

“十二五”期间, 公司总体发展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销量160万辆, 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巩固发展核心业务, 力争轻型卡车全球前三甲的市场地位;稳健发展战略业务, 力争乘用车在自主品牌阵营中名列前茅;大力推进国际化, 打造品质的“JAC”, 在汽车行业率先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跨越。

质量是生存之本

江淮汽车树立了“质量是生存发展之本”的核心价值观, 高品质已成为江汽产品最鲜明的特色。江淮汽车一直坚持自主创新, 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在发展过程中, 江淮汽车率先提出“三不”口号, 即不生产低质量车、不参与价格战、不盲目地比规模。追求价值定位, 不生产低质车是江淮汽车历来的风格决定的, 公司内部有个说法叫“不重视质量的员工不是合格的员工, 不重视质量的干部不是合格的干部”, 在江淮汽车, 这已经是全体员工达成的基本共识, 从质量意识、体系标准、方法工具三个方面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

做优核心业务, 做强战略业务,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江淮汽车将始终坚持“整合全球资源造世界车”的理念, 坚持推进战略转型不动摇, 坚持结构调整不动摇, 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不动摇, 坚持品质优于规模的发展路径, 构筑起在“十二五”期间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将JAC打造成中国的世界级一线品牌。

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江淮新能源汽车研发历程脉络清晰, 技术探索与产业化研发实践紧密结合, 确定江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路线。

江淮増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样车作为江淮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重要代言人, 多次参加国家车展, 在2010年4月北京国际车展上, 科技部部长万钢专程视察了江淮汽车展台, 对江淮増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和样车给予了充分肯定。

江淮新能源汽车规划仍然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 实现纯电动A级轿车和増程型插电式混合动力B级轿车的示范运行, 在商品化运行中发现产品、运行模式、运行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并逐步改进完善;核心部件开发方面, 基本掌握电机及电控开发技术。第二步, 集中力量主攻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和电机及电驱动系统, 真正掌握具有自主产权和专利群保护的核心技术, 实现年产10万辆新能源产业化能力。第三步, 在十二五末实现全面市场化运行。

江淮在长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探索过程中, 尤其是在纯电动A级轿车产业化开发实践中, 总结出电动汽车可预见的几代产品:在“十二五”期间及更远的将来, 江淮新能源汽车研发团队将致力于上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探索, 实现电动车全面市场化。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 篇11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全市现有普通高等院校48所,各类科研机构380家,拥有国家级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41个,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0余家,拥有技术转移、风险投资、科技评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420家;拥有“两院”院士48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8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26.5%,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500人,科技人员密集程度居全国前列。突出的科技资源优势使全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显著增加,形成了以西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龙头的“两区两基地”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格局,为全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

西安的成效

近年来,西安市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成果丰硕,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屡获殊荣,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西安地区企事业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项目达50余项,约占全省的95%以上、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奖项上长达六年的空缺。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的“一种无线局域网移动设备安全接入及数据保密通信的方法”、第四军医大学的“组合式生物芯片”项目获第九届中国专利金奖。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显著增强,“西安制造”彰显专利品牌。西安市先后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示范创建市,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兴贸工程试点基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省级专利技术产业化园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30多家被列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特别是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如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仅在无线宽带IP技术领域就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申请国际PCT专利3项,初步形成了无线IP技术领域局部专利簇,尤其是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无线局域网(WAPI)技术和标准,引起美、英等发达国家政府的关注,一度成为中美贸易谈判的焦点。该公司依靠知识产权制度,将自身的专利与标准紧密结合在一起,创立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一条龙”知识产权工作模式,走上了一条我国IT领域由长期以来适应规则、被动参与转向制定规则、主动引领和示范带动的创新之路,对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标准化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轴流压缩机主导产品以其拥有的9项专利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知识产权优势,有力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西安达刚公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沥青路面机械设备系列专利产品远销海外市场,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产业化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市委书记孙清云同志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西安经济遇寒不冷的原因是“我们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和打造过得硬的专利品牌‘西安制造”’。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创新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西安市深入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和“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累计检查专利商品800余种,查处注册商标侵权假冒案件300多件,没收并销毁侵权物品、非法音像制品60多万件,罚款1000余万元。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督查组在对西安进行检查后表示,西安市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方面成效明显。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自2006年开始实行“知识产权案件民事、刑事、行政审判一体化”的审判模式,每年公布知识产权十大民事案件,其中裴国良侵害商业秘密案、无锡隆盛电缆材料厂侵犯发明专利权案等知识产权案件,在西部甚至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安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等机构受理知识产权纠纷鉴定百余件,有效维护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近几年,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德国英飞凌公司等一批全球著名的领军企业纷纷落户西安,在西安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充分说明了西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创新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知识产权工作强势而为,2007年3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建设创新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2009年9月24日,《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通过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作为西安科技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特别强调要“支持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

2009年的机构改革中,西安市知识产权局升格为一级局,与市科技局合署办公,西安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成立了专利、商标、著作权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户县、高陵县先后被批准列入首批国家和陕西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西电集团、陕汽集团等单位也成立了知识产权(专利)管理办公室。全市已初步建立起市、区(县)及企事业单位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西安的保障

创新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2007年以来,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对城市知识产权工作的要求,西安市委、市政府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结合西安实际,提出了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提升全民知识产权意识为重点,以建立健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为核心,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及实施“一个战略”和“七项工程”的工作重点,即: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运用,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及环境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建

设工程、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工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程、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同时,明确提出知识产权工作“六有四强”的目标,“六有”是:宣传有见识、创造有核心、管理有办法、保护有效果、运用有能力、服务有体系;“四强”即:强力推进——在整个知识产权工作层面强力推进;强势而为——在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建设中理直气壮、承担责任,强势而为;强烈表征——紧紧围绕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和关键领域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强行突破——在主导产业、核心技术、制度建设等方面强行突破。通过“六有四强‘1+7”’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西安有着明显的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努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就成为当前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

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西安市积极培育自主创新成果,着力推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实施了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和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培训和创新发明大赛等活动,并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专利申请资助,加大对企业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的扶持力度。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提高了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和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浓厚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增长,专利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围绕“鼓励自主创新,支持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主体”的工作方针,以“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计划为平台,开展了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大力扶持专利技术实施、转化,积极探索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与产业化工作新路。2007年以来,在总结试点、示范工作的基础上,全市开展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每年确定25家企业列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计划,努力培育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保护有力,专利产出能力强,专利技术实施情况好、专利产业化程度高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09年,为帮助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全市90%的科技经费投向了企业,同时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力度,由以往每年确定25家企业增加到今年的35家,并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努力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抵御风险、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更新工作观念,增强服务功能。为进一步鼓励发明创造,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商业化、产业化,西安知识产权工作着力突出开发区、产业基地科技进步的主阵地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国家级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沪灞生态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这“四区一港两基地”科技进步的示范带动效应,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政策激励机制,对具有或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项目优先立项,对自主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政府优先采购,并对牵头制定技术标准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壮大特色产业。

同时,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更新工作观念,强化服务职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市知识产权讲师团、知识产权小分队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进机关、学校、企业和社区活动,编印、发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手册》等宣传资料,宣传普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和基本知识;深入各产业园区、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应对金融危机”调研,指导和帮助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疑点、难点问题;各新闻媒体及时、客观、准确地报道国际国内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教育,为推动全民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环境。全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0多家,西安高新区、经开区分别设立了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区内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登记等服务。

西安的坚持

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9月,西安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年经济工作要“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些都为西安科技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及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精神,努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过程中,切实加强区域知识产权工作,有效整合知识产权资源,建立区域知识产权工作联动机制和协作机制,积极开展交流与协作,推动经济区内知识产权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二是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示范创建工作的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制定、实施《西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努力完成示范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全力打造知识产权强市,为城市知识产权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 篇12

一、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现阶段,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一方面, 经济高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 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各种利益之间的博弈日益尖锐, 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社会管理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1.从社会管理主体来看, 交叉错位和断层缺位现象并存。在高度行政化的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后, 社会管理主体已由相对单一趋向多元化, 既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自治组织, 也包括社会组织自律管理和公民个体的自我管理。但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 相关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 社会管理各类主体的职责不清, 分工不明, 相互对接不畅, 甚至严重脱节, 导致社会管理中交叉错位与断层缺位的现象同时并存。

2.从社会管理对象来看, 社会管理任务比以往更加繁重。随着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现, 对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员流动性增强, 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异质化趋向越来越突出,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为难点, 一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成为治安乱点, 一些特殊人群成为违法犯罪的主体, 一些新媒体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和不良舆论导向提供了平台。这些情况的出现, 使社会管理任务较以往更加繁重。

3.从社会管理效果来看, 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影响社会管理效率的提高。近年来, 我国社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但毋庸讳言, 在社会结构整体转型时期, 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 已有的社会管理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具有很强的惯性, 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根深蒂固, 现有社会管理理念、内容、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管理效率的提高。 (1)

二、检察机关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几种认识偏差

当前, 各地检察机关都在探索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 其中不乏创新举措,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在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 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少数检察机关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认识不清、主动性不强、被动应付, 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检察工作的关系把握不准, 认为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的职责, 与检察机关关系不大, 将社会管理与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殊不知, 检察机关本身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 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工作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

2.脱离检察职能, 盲目参与, 影响了检察职能的发挥。部分检察机关为了片面追求社会效果, 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 职能的延伸脱离了根本, 导致检察职能弱化。通过工作实践, 我们不难发现, 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检察机关做的事情, 不是去参加招商引资, 不是以检察机关的名义去帮助少数几个群众解决生活难题, 也不是去帮企业联系有关政府部门落实项目审批, 而是切实担负起法律监督职责, 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最终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 如果检察机关背离了检察职能去片面追求创新, 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 偏离了检察事业的发展方向。

3.“新瓶装老酒”, 缺乏创新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部分检察机关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手段、方法、途径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调研, 对当前社会管理的新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 认为检察机关只要正常履职就是社会管理创新, 于是出现“旧方法不管用, 新方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一是坚持依法参与的原则。“并非做别人没做过的事都属于创新, 更非做法律或制度没有规定的事就可称为创新, 只有那些符合先进治国理念、符合法治社会需要、符合公正执法要求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创新”, (2) 检察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 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够解决的矛盾不宜过多介入, 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能自我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 要注意尊重和培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和机能。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大包大揽, 自我放大检察职权。采取的方法既要考虑可行性、创新性, 也要考虑合法性, 决不能突破法定职能包揽检察机关不宜承担的工作, 更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乱作为。

二是要坚持创新原则。机制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 要不断深化检察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在检察环节更加科学、规范、有效。要按照理念人性化、机制社会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 既立足当前, 又要着眼长远, 避免落入程式化、模式化的俗套, 要区别于过去、高于过去, 采取一些新措施, 建立一些新机制, 获得一些新成效。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 又确实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三是协调原则。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国情特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 掌握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新变化, 了解社会各阶层真正的司法需求, 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检察工作新的切入点, 保证创新性的制度、方法与其他法律法规协调一致, 与社会管理需求相符合, 只有这样此项活动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四是长效原则。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长期规划, 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宏观方略结合起来, 与检察机关近年来制定的检察改革、队伍建设、基层院建设等长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 整体推进, 关注长效, 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四、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建立长效机制, 最终达到提升社会管理效果, 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一) 查办职务犯罪, 监督社会管理权力运行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检察机关要深入查办资源、环境、国家投资、民生、涉农、司法等领域职务犯罪, 在查办大案要案的同时, 依法严肃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 正确处理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规范等重大关系, 贯彻依法坚决查办、坚持惩防并举、把握政策界限、掌握分寸节奏、注意方式方法“五条”办案原则, 保证执法办案法律、政治、社会“三个效果”有机统一。通过加大对社会管理领域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 促进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 提高管理水平。

(二) 结合检察职能,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依法履行批捕、公诉职能, 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依法办好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刑事案件。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 采取综合措施, 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结合执法办案, 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 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高度重视重大敏感案件的办理, 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切实抓好综治宣传和“五五”普法, 坚持送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活动,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配合有关部门对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开展集中整治, 落实检察环节综合治理措施, 妥善处理涉检涉诉信访问题。与其他司法机关、基层组织、共青团、学校和未成年保护组织密切配合, 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违法犯罪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帮教管理以及社区矫正工作, 积极预防和减少犯罪。

(三) 强化网络管理, 推进虚拟社会建设

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媒体, 也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指导下, 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颠覆国家政权、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 维护网上秩序, 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 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 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 认真评估舆情影响, 主动回应社会关注, 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

(四) 注重调查研究, 发挥检察建议的功能效益

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目的是教育公民遵纪守法, 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廉政勤政, 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要结合执法办案, 针对社会管理问题调查研究, 建言献策。一是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对策建议, 强化社会管理。检察机关要善于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 根据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分析特点、原因、规律, 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对策、建议。二是要及时向发案单位及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 促进堵漏建制。要按照《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 (试行) 》, 针对办理个案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 积极建议发案单位和主管部门完善制度, 完善社会管理服务。

(五) 注重检察机关内部管理创新, 提升执法公信力

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都生活在“社会”之中, 必须接受社会管理, 承担社会责任。检察机关要在党委领导下, 按照政府、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的管理要求, 协同相关部门切实抓好本单位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管理等社会管理向检察机关延伸的相关工作。要更新社会管理理念, 丰富社会管理手段, 加强对检察人员教育、管理和监督, 保障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落实社会管理对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各项要求, 不断加强内部监督制约, 实现自身规范有序管理, 带动和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杜之平:“浅谈检察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正义网。

上一篇:牵引/制动下一篇: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