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传统的创新(共5篇)
立足于传统的创新 篇1
刺绣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工艺, 由织物、颜色和各种针法形成的。传统刺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国际服饰日益多元化发展, 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发展, 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必须立足于传统, 加强变革, 将传统刺绣和现代服装进行完美融合, 促进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服装走向国际大舞台。
一、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现代服装设计越来越强调时尚与个性, 为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在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布局合理性
现代服装设计要确保刺绣工艺的布局合理性, 以便充分表达出服装造型。要让用户全面了解服装设计的特色、服装款式、设计理念和刺绣图案等, 此外还要确保刺绣工艺方式选择、刺绣材料选择和刺绣色彩搭配等方面的合理性.
(二) 图案协调性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要确保刺绣图案和服饰风格的协调性。不同的图案设计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服装外观, 一些图案独立存在时具有很强观赏性, 但如果将其和整体服装相配就显得不伦不类,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刺绣图案和服装风格的密切关系, 刺绣图案对服装风格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三) 搭配完美性
在服装设计中, 要确保刺绣材质和服装面料搭配的完美性。刺绣材质非常丰富, 刺绣工艺也不尽相同, 任何一种工艺都有其独特之处。针对多样性服装面料和丰富服装风格, 我们要根据面料柔软度、轻重、厚薄等选择最合适的刺绣材料, 确保刺绣材质和服装面料搭配的完美性。刺绣对服装风格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总之, 刺绣服装必须建立在对刺绣工艺的深入研究之上, 我们要加强改革创新, 促使传统刺绣和现代服装的完美融合, 推动现代服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二、刺绣图案与现代服装的融合之路
随着时代进步, 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 文化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 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服饰领域发展更为迅猛, 品牌服饰将传统或现代元素与现代服装进行完美融合, 赋予了现代服装设计无限魅力和十足个性。
(一) 传统图案与现代刺绣工艺的融合
传统刺绣属于典型的手工工艺, 主要体现在人们穿戴物品上, 随着科技进步出现许多新工艺, 新装备等, 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有效拓展服装设计的发展空间。龙凤呈祥在封建社会是皇家专属物, 装饰方面基本为刺绣, 但当代刺绣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将传统刺绣和珠绣进行有效融合, 不仅可以直接印染, 而且可以制作雕花镂空。
(二) 刺绣图案内在美和服装现代形式美的融合
传统刺绣图案非常强调内涵和寓意, 但是现代服装设计则比较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而忽视图案寓意, 现代设计通过龙凤呈祥等图案将民族精神充分彰显出来, 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升华。比如, 将龙纹图案绣在休闲裤上, 不仅可以充分彰显图案的文化内涵, 而且可以有效彰显休闲与时尚风格。
(三) 刺绣图案与服装款式的融合
刺绣图案属于中国服饰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由于独特性的存在使得许多传统元素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风格的渗透, 进而有效彰显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图案的精神内涵。
(四) 古与今、东与西的融合
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较快, 复杂的刺绣图案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所以在刺绣图案与现代服装的融合过程中, 要加强细节简化, 在保留传统图案寓意的基础上将其渗透到吉庆有余的意境之中。古纹样不仅具有丰厚内涵, 而且还具有典雅风格, 如果我们可以将图案精神以现代形式加以简化传承, 那么势必为现代服装设计带来新的突破。此外, 我们还要加强传统图案装饰方式与西方国家装饰方式的有效融合, 以形成新的服饰风格。
三、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之路
随着科技进步, 刺绣工艺、材质和装备等越来越多样化, 刺绣方式和刺绣特点也在不断出新, 因此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
(一) 刺绣新材料与现代服装的融合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合刺绣新材质, 无疑能够带来新的设计思路, 并使得刺绣工艺越来越精细。以丝质衬衣为例, 领口设计采取钉线绣方式加以装饰, 然后用珠片和人造宝石钉花卉图案, 以此来凸显丝绸和宝石花朵之间的视觉反差, 这种设计风格充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审美需求, 并且这种新材料有很强的外在美,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
(二) 刺绣新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
我们要加强刺绣新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 以充分展示现代设计的最高境界。许多花卉图案无法采用常规方式刺绣, 此时我们首先要对服饰领口加以处理, 一般都采用花朵图案进行装饰, 形成一种轻快活泼的风格。同时还要和亮片、珠玉等进行搭配, 以此凸显花朵的明艳。采用贴布绣的方式可以加强服装时尚感, 这种新的刺绣工艺并不像传统刺绣那样在织物上进行平绣, 而是仅仅在底部刺绣以呈现出花朵的立体感。新的刺绣工艺能够让现代服装呈现出完美状态。
(三) 刺绣工艺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现代服装上一般都会绘制色彩鲜艳的花卉, 并以彩绣和丝带绣为主要刺绣方式, 然后配以不同颜色的珠玉来彰显花卉立体感, 传统风格被融入了时代性元素和女性化元素。许多服装在设计过程中, 基本都会在领口、肩膀和腰线处, 融入刺绣图案, 但只是简单地将图案绣制在服装上, 未能有效传达出个性化的设计理念。而国外设计师能够在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过程中, 充分挖掘中国元素, 彰显别样的设计理念, 不仅展示了现代服装的艺术美, 而且传播了中国文化。
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的完美融合, 能够拓展服装设计思路, 改变传统服装风格, 赋予现代服装独特魅力和十足个性, 以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审美需求。现代服装的设计与刺绣图案的搭配、刺绣新工艺的应用、服装设计理念的呈现都要实现其合理性, 这样才能让现代服装呈现出完美状态。
摘要:目前, 传统刺绣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将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相融合, 能够进一步推动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并充分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本文在简要阐述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原则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刺绣图案和刺绣工艺与现代服装的融合之路, 以探寻现代服装设计立足传统, 创新变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刺绣,现代服装,应用原则,融合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秀兰.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形态创意性结合初探[J].大众文艺, 2011 (10) .
[2]管丽萍.刺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2 (06) .
[3]雷兴武.服装设计中中国画元素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3 (10) .
[4]雷兴武.现代服装设计中云纹图案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12) .
[5]李仙玉.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 2014 (03) .
立足本职 开拓创新 服务于民 篇2
针对这一发展定位,昌平的档案工作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求发展、创新服务争一流。2001年5月8日,昌平区档案局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行政规范性文件阅览室,引起了广泛影响,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开展率达到了100%。为了进一步深化这项工作,更好地为基层、为百姓服务,2005年,区档案局在全区农村、社区建立了632个行政规范性文件阅览点,编印《行政规范性文件汇编》发到镇、村、社区、民营企业、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手中。在全国再次率先将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延伸到基层,将“红头文件”送到老百姓手中。
一、领导重视,确保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原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先后两次到昌平专题调研,他指出:“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是档案部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个具体体现,一项创新举措,它为政府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区,加强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昌平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将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纳入到了政务公开重要内容之一,连续四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列入“昌平区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中。
二、明确各自职责,规范文件管理
区档案馆行政规范性文件阅览室负责收集、整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并编辑成《已公开行政规范性文件汇编》,每季度一期,季度初发放到镇阅览点,镇阅览点负责向村和社区发放。
镇行政规范性文件阅览点设在全程办事代理室,村设在村委会,社区设在居委会,阅览点有专人管理。
各阅览点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学习、宣传行政规范性文件:一是将《文件汇编》中与百姓利益相关的内容复印下来,张贴到公示栏中;二是公众到阅览点查阅;三是召开会议学习,如组织居委会、村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学习。
在行政规范性文件阅览点的运作过程中,区档案局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原则,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对硬件不做过多要求,只要求各镇、村、社区将行政规范性文件摆放在醒目的地方,能让老百姓方便查阅。
三、拓宽文件来源,丰富服务内容
文件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在收集工作中,区档案局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收集工作制度,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抓文件报送。认真落实昌政办发(2002)17号《关于昌平区档案馆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要求各单位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已公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收集、整理、鉴定和报送工作,从源头确保了各职能部门向中心报送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齐全完整。
二抓党和政府刊物、报纸、信息的采集。凡是最新的、涉及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文件和相关信息全部整理纳入《汇编》中。
三抓文件内容。《行政规范性文件汇编》重点收集公众非常关心的涉及土地确权、房屋拆迁、劳动保障、农业政策、科技知识等内容的文件,并对其进行了采集整合、分门别类、整理编撰,使之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每期的文件内容,区档案局都送交区法制办审查、把关,确保了公开文件的合法性。
四抓利用需求。区档案局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用需求,制作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汇编》专刊。如:根据民营企业的要求,我们编辑了民营经济专刊,收集的文件全部是国家、北京市和昌平区出台的有关民营企业相关政策。
四、宣传舆论造势,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在编印《行政规范性文件汇编》的同时,将每期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汇编目录》单独印制,张贴到全区632个阅览点公告栏内。老百姓在各社区、农村的公告栏上就可以了解到行政规范性文件汇编的所有条目,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查阅详细内容,此举既方便了群众,又扩大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受众面。
二是印制查阅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办法、程序等便民小册子向社会发放。针对农村、农民关心的问题,编成服务手册,深入到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宣传和发放。
三是通过《昌平周刊》、昌平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介绍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
四是充分发挥档案馆网站的宣传、服务功能,在网站上设立已公开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专栏,为百姓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五、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效果明显
昌平区档案局在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摸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的顺利运行,并显现出了一些成效。
一是丰富了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内容,真正变“三下乡”为“三在乡”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昌平区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在为“三农”提供及时有效地服务,为促进社会稳定、城乡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在广场、社区举办展览,发放已公开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局馆网站上开辟“三农服务专栏”,使农民在网上就可以查阅到行政规范性文件内容; 与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三下乡”活动,送文件、送政策到老百姓手中。这些活动的开展虽然很受欢迎, 但由于它的短期性和条件所限,不能保证百姓长期、全面受益。行政规范性文件阅览点的成立,赋予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工作更广泛的内涵,真正做到了百姓不出家门就能看到“红头文件”,是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又一具体体现。
二是《行政规范性文件汇编》成为农村和社区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教材《文件汇编》发到各村、社区后,受到了农村和社区干部的欢迎。小汤山镇尚信村党支部书记薛金春的话道出了干部们的心声:“作为农村、社区干部知识面、文化水平都有限,学习的渠道也不多。现在做老百姓的工作靠行政命令不行,他信的就是‘红头文件。有了《文件汇编》,我们和老百姓说话也有了根据,很容易使百姓信服。”南口镇龙虎台村党支部不但在支委会上学习《文件汇编》的有关章节,而且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党员、村民代表再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 南厂西社区在组织居委会干部学习《文件汇编》的同时,组织居民组长学习有关房屋租赁、居民更换第二代身份证等具体规定。
三是为公众答疑解惑,为政府保驾护航。行政规范性文件阅览点成立后,广大群众纷纷查阅文件,有因财产纠纷来的;有为解决家庭矛盾来的;还有为经济合同来的,更多的人是来增长知识的。它使人民群众真正享有了知情权,也解决了人民群众的一些疑难问题。如:南邵镇景文屯村村民门继茹向村委会提出收养两个孤儿,村干部找出《文件汇编》编辑的《收养法》,与当事人一起学习。依据《收养法》第六条规定:收养人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收养子女的疾病。门继茹已有两个孩子,本人腿部有严重残疾,不符合《收养法》的规定,当事人在看了政策后,立即打消了收养孤儿的念头; 南邵镇营坊村村民李成泉、纪淑珍夫妇的独生女于1991年因病去世,夫妇俩未再生育或领养子女,最近他们在村委会提供的《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昌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提高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或死亡对其父母一次性经济帮助标准的通知》中了解到: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致使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其父母未再生育或领养子女,女方年满55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的,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每人不少于5000元的一次性经济帮助。依据上述规定,夫妇俩领到2万元的补偿款;住在南口镇南厂西社区的胡少勇在社区开了小买卖谋生,租了一套楼房居住。前不久,楼房下水道堵了,多次找物业公司,都没有得到解决。后来在看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汇编》中的有关房屋租赁的政策后明白了:“原来应该先找房主,由房主去找物业公司”,关系理顺了,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南口镇辛力庄村民对土地确权工作存在疑虑,在看到昌平区政府关于土地补偿的红头文件后,理解了国家的政策,配合政府很快完成了土地确权工作,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兴寿镇兴寿村干部在看到《文件汇编》中关于《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关于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开展户口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后,主动到每家每户通知、统计,提前做好基础性工作,保证了换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立足于传统的创新 篇3
一、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方面就是检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大学的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教师予以重视。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方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在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实验的动手创新能力,提供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的实践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创新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学生的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方面,是与化学实验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设计化学实验方面予以重视。
(三)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来讲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等,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有效进行创新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之一。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创新能力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最高目标。
二、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
在明确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后,教师就要根据这些具体的教学方面设计合理有效的实验教学。
(一)转变教学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明确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位置,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自主参与,积极动手,将各种实验的原理、实验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实验条件带来实验结果之间的区分等内容与具体的化学实验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动手能力。例如,化学键以及化学能的释放等化学实验内容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并生成问题,在课堂实验过程中予以动手实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创新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在化学实验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学内容的丰富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在化学实验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在电解质溶液的设计以及评定实验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电解质溶液的特点,并让学生创新选择不同的溶液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从而尝试降低实验误差,或者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些新的实验设计研究成果等。
(三)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中思维创新深度
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指教师要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让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教学模式环境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够不断迸发出探究创新的火花,促进学生化学思维深度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思维宽度的广化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实验创新或者实验验证的命题,让学生自由结组开展实验的设计、安排以及动手操作,自己解决实验中面临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
综上所述,大学化学实验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课程基础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明确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大学化学实验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对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进行了概述,论述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思维创新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大学化学实验如何根据上述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教学模式分别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的动手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验思维创新能力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军,杨冬梅,霍玉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理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2015(5):99-101.
立足传统促创新针灸奇葩绽新绿 篇4
因为对针灸有着相当的积淀, 李建政对针灸这种绿色、健康且有独到疗效的医学技术有着更多的感悟, 她想, 如果将其用在美容整形的领域, 则必将成为一个造福人类的美好事业。为此, 李建政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积累, 以中医针灸基础理论为指导, 继承祖国医学的实践经验, 在美容整形领域通过大量的临床与探索,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创出“银针秀”美容整形法。
该创新成果最大的特点就是健康、自然且疗效好。李建政介绍说, 目前世界各地, 面部整形, 比如去皱、去眼袋、面部提升无非就是手术、注射、填充, 反看“银针秀”, 则是以“一根针”为主的针刺方法为手段, 通过对局部皮肤及穴位用专业手法的刺激, 利用身体和皮肤自身具有增生、再生和修复的原理, 达到去皱纹、去眼袋、提升面部、隆鼻、丰下巴、填补凹陷、减肥、祛斑等养护面部皮肤, 美化容颜, 延缓衰老。
另外, 仅仅使用一根针, 脸上肉多的地方可以变瘦, 而有缺陷的地方还能填充上。“如有的人为了改变国字脸, 则要把骨头磨掉。”李建政说, “骨头磨掉了, 骨膜就坏了, 这样很容易出现骨刺, 而且在磨骨的过程中患者很痛苦, 还有一定的风险, 用针灸矫正骨头就可以完全做到的。”李建政进一步解释说:“骨头虽然很硬, 但其本质也是细胞, 富有弹性, 对形成国字脸的腮帮上外倾的骨头可以用针灸的方法矫正过来成为弧形。通过我们的特制针的刺激, 骨头会变软缩紧, 没有风险, 而且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李建政用创新的智慧在实现人们美梦的同时, 也将中医针灸的社会价值拓展到了新的领域。“银针秀”填补了美容行业的空白, 契合了人类和社会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必将越来越凸显。
从2007年“银针秀”申请专利至今, 李建政获得2011年6月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学会颁发的“十一五”中医药事业杰出贡献奖, 同时被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部聘为特邀嘉宾出席“第15届中韩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并作为中方代表在会上作了学术论文交流。2011年央视台CCTV华人频道还对李建政进行了专访……
立足于传统的创新 篇5
1 创新内涵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环境中, 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 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 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层含义。”[1]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样, 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武术在其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了不断地更新、改变, 才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推陈出新, 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武技系统。
2 传统武术的创新
2.1 中华武术的原始创新
中华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在捕食野兽的长期实践中, 人们逐渐总结出来一些技巧和方法。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的长期大规模的斗争促使人们发明了许多简单的攻防格斗技巧, 这就是传统武术的胚胎期。到了奴隶社会, 传统武术逐步从军事活动中分化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化形态, 除搏斗格杀之外, 具有了教育、娱乐的功能。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 在儒、道、墨、法等不同学派的影响下, 人们从习武实践总结出各类武技经验, 初步形成了一些武术理论, 形成了原始的武术形态, 也就是武术的原始创新。
2.2 传统武术的集成创新
“集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集大成, 英文单词为Integration, 其意为融合、综合、成为整体、一体化之意。, 集成不是简单的堆积、混合、叠加, 而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 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系统的整体功能。
传统武术在自我发展完善过程中,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踢、打、击、刺到明清时高超的技击和精深的理论, 都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发展变化的轨迹, 这种变化也是经过不断创新得以完成的”[2]。这种完善创新广泛吸收了儒道释、周易、八卦、五行等中华传统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集成创新过程,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及不计其数的拳种和流派。不同流派有自己独特的练功方法、技术风格。纵观武术发展史, 不难看出, 凡是武功精湛的武术家无一不是博学多才。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自幼习武, 云游四方, 投名师, 访高友, 学习多种拳术, 取其精华结合道家理论创造了八卦掌。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庭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 吸收内家拳精华, 结合道家导引、吐纳之术, 融合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创编了名扬四海的陈式太极拳。
2.3 传统武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近代, 由于冷兵器时代的结束, 武术的搏杀技击功能失去了表演的舞台, 因此, 武术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 甚至倒退的尴尬境地。武术的发展应何去何从, 成了困扰武林人士的难题。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也传入中国。拳击等西方搏击术与传统武术有了激烈的对抗, 传统武术也深刻地体验到异域搏击的锐力, 直拳、摆拳、勾拳等简单易学的技术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冲突是融合的前提, 融合在冲突的过程中实现。在两种异质体育文化的碰撞交锋中, 一些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西方体育并非仅在于外形强健和争夺锦标, 而且蕴藏着不同于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西融合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3]。
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 马良推出了“新武术”, “新武术”实际上是从武术套路中抽取基本动作, 归类整理, 再编排连接成新的套路, 其“教材及教授法, 受瑞典式体操之影响”[4]。这种新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对传统武术的第一次创新尝试。1923年举办的武术运动会按西方体育竞技思想进行了武术表演赛, 吸收了西方体育比赛的打分制, 并制定了简单的竞赛规则, 开创了武术竞赛对抗的先河, 为竞技武术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十分重视武术的发展。为了使武术进入快速发展, 以西方公平竞技思想为基础, 吸收拳击的直、摆、勾等拳法、跆拳道的腿法、摔跤的摔法等不同技法, 创造出来了竞技武术散打;以传统武术套路动作为基础创造了武术套路。原国家体委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武术比赛, 武术的技术、训练、竞赛体系逐渐完备。中华武术引进了西方公平竞技思想, 消化吸收了西方搏击技术理念, 创新出来竞技武术新形态。“从理论上讲, 竞技武术是对传统武术的创新, 但竞技武术的发展已脱离传统武术的本质特色, 最终呈现出来两类武术并行发展且相互独立的怪现象, ”[5]传统武术的许多技术特点、文化内涵在竞技武术里已荡然无存, 这也是许多专家学者对竞技武术质疑甚至批判的原因所在。但不管怎样, 面对新的环境, 只有创新才可能续写传统武术的辉煌。
3 守成内涵
“守成是指保持前人创下的成绩,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守成的哲学元素, 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6]守成一词出自《诗·大雅·凫鹥序》:“《凫鹥》, 守成也。太平之君子, 能持盈守成, 神祇祖考安乐之也。”守成一词也有僵化、保守等意思。
4 传统武术的守成
4.1 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守成
中国古代, 由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 造就了中华武术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地域性和封闭性。某一武技创立之初是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姓氏家族开始的, 在不断完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 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讲的武术流派。“武术界流传的'拳兴于齐'剑起吴越'南拳北腿'东棍西枪'等说法就是这样一个道理。”[7]
各分支流派在传播过程中, 大多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并且由于唯我独尊, 门户之见, 在传承的过程中对它门、它派和它人, 乃至本门、本派弟子都要“留几手”[7]。再加上一些老拳师的文化水平限制, 多是“口传身授”, 因此许多武术流派逐渐萎缩, 甚至消亡。流派的形成实质也是守成, 师傅教什么, 徒弟学什么, 很少能有突破, 于是流派有了自己典型的标识。如八卦掌的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 运动时纵横交错, 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 一看便知是八卦掌。
4.2 传统武术理论体系方面的守成
传统武术的理论是在传统哲学、医学、伦理、美学等传统文化滋养下形成的, 受此影响, 传统武术往往讲究意念、劲力等直观感悟性较强但却很难精确解释的模糊概念, 讲究对整体的把握。而在当今这个崇尚科学的时代里,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审视传统武术的许多东西, 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去丰富发展传统武术理论。但遗憾的是, 我们许许多多的武术家们没有这样去做, 还依然守着流传下来的武术理论, 也因此, 传统武术理论还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4.3 传统武术技术方面的守成
传统武术种类繁多, 各成体系, 各门各派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 技战术体系。由于门派的封建意识, 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 大多是封闭的自传形式, 总认为自己的门派最优秀, 排斥其他优秀的武术技法, 这无异于近亲繁殖, 结果可想而知。
5 结语
创新和守成, 在传统武术的发展进程中是相互伴生的。冷兵器时代的广阔舞台使传统武术的创新一直占据上风, 守成处于劣势。因此通过传统武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使得传统武术得到了丰富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体系完备的中华人体文化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 创立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武术, 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 在吸收了西方文化思想后向竞技武术形态发展, 虽发展迅速, 但质疑不断。传统武术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立足, 并很好地传承发展, 就需要武术人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否则, 作为中华民族骄傲的中华武术就会在守成中逐渐萎缩, 甚至变异或者消亡。
摘要:传统武术拳种丰富, 流派繁多, 并在创新与守成的伴随下一路前行。一些拳种经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后不断完善发展, 而另一部分拳种在“传承方式”、“理论体系”、“技术方法”的守成下逐渐萎缩甚至消亡。
关键词:传统武术,创新,守成
参考文献
[1]吴怀宇, 程光文, 丁宇, 龚园.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4 (3) :334.
[2]黄红田, 李正刚.论传统武术创新的难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1) :78.
[3]洪浩.中西体育文化的四次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78.
[4]辛双双.传统与竞技:现代武术发展回顾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5) :700.
[5]黄红田, 李正刚.论传统武术创新的难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1) :79.
[6]程志理, 刘雪冰.中国梦需要发扬科学创新精神[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3 (5) :2.
【立足于传统的创新】推荐阅读:
立足于平凡,做好自己岗位上的工作07-19
青春应该立足于现实10-06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08-18
企业网站建设要立足于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05-25
学生就业应立足于市场需求11-05
立足发展 创新管理07-15
体现了立足岗位创新11-04
立足本质 开拓创新 精致教育 伴随一生10-24
立足岗位争先锋 创新超越做示范08-23
传统的延续与创新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