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2024-08-09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精选8篇)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篇1

活用教材、立足活动载体、教学做合一、注重过程管理----谈我校通用技术的教学实施经验

江苏省天一中学 冯丹沁

摘要:

本文结合一年多来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实践,提出了如何活用教材、如何设计使用“活动载体”、如何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的几点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 通用技术 经验 体会 正文:

2007年我两度参加了市、省两级高中通用技术观摩开课交流,大家欣赏的都是“活”的、有丰富师生互动的课堂。“活”的课堂是现场生成的,在互动中你的思想点燃我的思想,而我的思想又能丰富、深化或修正你的思想,学生能在足够的参与和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这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效果迥然不同,“活”的课堂离不开“活动载体”。通用技术课程虽然有一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内容,但主体应该是顺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习内容,因此应该多采用一些活动性载体,以活动载体帮助学生领悟技术理论、体验技术方法、提升技术素养。

一、活用教材,确保每一节课都围绕活动主线

由于必修1与2教材要兼顾全国情况,因此内容安排上多以讲述为主,即使有活动、动手设计或制作也因操作太简单不适合于发达地区的学生。为此我们打破了原有教材的格局,必修1按照小凳(纸板模型)、LED节能台灯设计两大活动项目为主线索;必修2以2个科技节评比活动项目(规定材料规定重量制作结构的压载比赛、6个控制环节刺破一个大气球装置设计比赛)为主线索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规划各课时教学内容,课本内容的选用以完成项目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与设计、动手技能而展开。

例在将小台灯的设计与制作分解并贯穿于教材“设计与制作部分内容”的全过程中,我们重点体现五个“关注”: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艺术设计:在讲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 “教学做合一”理论十分强调做的重要性,“做”的精髓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这里的做包含:基础技术技能训练、草图设计、技术试验、设计或案例分析、模型或作品创作、故障处理、作品展示等多方面内容,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师生互动。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安排好学生实践这个中心环节,时间安排上要有保证一半以上的课时。在载体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实践内容和项目;在教学形式上要防止机械式训练或单纯模仿;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

在本次市级观摩课中我一开始先播放了一段精彩的动画:用零部件连环控制来演示汽车启动全过程,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了学习控制的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控制(如自行车速、教室电扇风速控制);再联系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引出实用的家庭自备水箱进水控制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开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理解方框图作用。为帮助学生能自己动手设计生活中实用的开环控制电路,我先以“芝麻开门”声控控制系统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再引导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解决问题生活中“天亮告知器”、“近视预防台灯”的控制难题,最后还让同学用传感器功能演示仪自己亲手验证这两个技术试验。整节课师生互动非常频繁,高潮迭起,听课老师都很满意。

为了解决师生互动多、学生动手实践环节多而导致老师教授课本内容时间不够的困境,我们尝试用教学一体化学案策略:学案的 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它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增加的实践内容有时间保证:如在技术试验这一节中我就在让学生自己看懂书本案例分析(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做“一次性筷子的承重试验”的新课题?学生们迫切地跃跃欲试:他们用瓶中加水的方法来解决测试承重极限点问题,用巧妙设计杠杆的比例方法解决了水一瓶水加满还不断的问题。

以上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果学生通过“做中学”逐步建构了为什么要技术试验?有那些试验方法?如何设计并实施试验报告等内容。学生的学习体会是“干一件事前一定要先设计方案”、“说说简单做起来难”。

活动载体是串起各教学环节的最有效平台,这在本次省级十节观摩课中都有精彩的表现,如兴化老师在讲三视图时引入让学生识图制泡沫塑料几何作品的技术知识活用载体,南京老师安排的用光滑陆战棋搭各种机构来研究稳定性问题载体,徐州一中老师引进有地方特色的“壮馍”作为讲述设计过程的学生活动载体,苏州木渎中学老师设计了学生用电线做自行车模型的活动载体:通过分三种类型小组(自己发挥、有图片对照、有分解制作步骤的图片对比)完成项目的效果比较让学生体验闭开环控制电路的含义。又如在讲流程教学内容时常州的老师引入了拧螺栓活动载体:一开始通过每个学生独立做拧螺栓的常规步骤(先垫片、再弹簧圈、再垫片、最后拧螺母)来体会流程的含意;课程结束前又安排小组合作拧螺栓比速度的比赛,来帮助学生体验优化流程设计的技术意义,前后呼应提升了课程意境,使活动载体的使用设计达到了极致,值得我们借鉴。

三、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确保“活课堂”的高效展开

按照顾建军教授的评价,我省通用技术课程正由“开出、开

启”进入“开足、开好、开特”方面发展的创业阶段。制约课程快速发展的困境之一是老师不仅要安排好大量的学生技术实践活动,还要亲自购买学生用技术试验器材(特别是每个学生不一样部分),这在目前各校没有像理化生那样配备实验辅助人员的情况下我认为急需要通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来弥补。我的经验是抓好“四个一”工程,以课堂特色规范管理来减轻老师管理压力:一是提倡学生人手一包,学生每次上课都将必需的书本、学案、器材放在一起带来,防止缺失后影响上课;二是精编一章一学案,作为学生当堂作业,帮助学生积累资料构建技术知识结构; 三是落实学生一组(6-8人)一记录表,记录的重点是学生的到位签名、学习收获(一句话)、发言加分情况,以利于老师(技术课老师一般带班级比较多)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四是一班一成绩记录册,及时记录学生小论文、每章学案、设计方案、实践作品批改情况、每月发言加分汇总情况等,经常反馈对于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正确评估学生过程成绩非常重要。学生的反馈意见是课堂管理条理清楚后小组学习风气很浓,前一个班级上课下来教室还是很整齐,原来那些拖后腿学生现在也很投入,每节课都有收获。

本次市级观摩课,虽然课前我已对细节作了仔细推敲,但实际上课时我很放开:只关注初步理解“控制系统”、教师为主具体分析开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及控制框图、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分析“芝麻开门”例子、抽象出开环控制系统的一般框图、创新设计与实验等五个主环节,其间的过渡基本是根据学生反馈联动,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活”,好多听课老师瞪大了眼睛盯着我,全神贯注,生怕遗漏了什么,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最成功之处。

可以想象,假如我们能在课程开设中注意以上问题并着手研究解决方法,那本轮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技术课程”一定能真的“亮”起来。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出版

[2]、《技术与设计1与2》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6出版 [3]、《教学载体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要素》 萧铭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2004.7

中学高级 教务处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通用技术、教育信息化、科技教育

作者姓名:冯丹沁

江苏省天一中学

职称以及通讯地址:高级

无锡市锡山区东亭二泉中路18号 邮政编码:214101

Email :fdq@263.net 联系电话:0510-88957120 0510-82269508(O)作者简介:

冯丹沁,有扬州工学院电气技术与南师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双专业文凭、锡山区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篇2

一、活用导语,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教材每课前都有一段短小的导语引言和一些精彩的历史图片,很多历史教师往往忽略这些导语的存在,或者只是简单地读一读,并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利用。短短的几句导语,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精彩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这些导语引言和图片,吸引着学生的视觉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研究每一课的导语,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地去使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内在动力。如教学《秦末农民起义》这一课时,把导语转换成多媒体播放,先播放《大泽乡起义》的视频片段,刺激了学生的眼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问学生谁知道成语“揭竿而起”的由来,再由教师诵读《陈涉世家》的部分内容,接着问强大的秦朝为什么会在短短的时间走向灭亡?我们一起来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揭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使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印入学生的记忆中,对下面的教学起了引领作用。

二、活用历史图片,加深印象,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打开历史教科书可以看到丰富的历史图片,有文物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艺术珍品等,这些图片是历史的遗迹,是历史的佐证,直观再现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印证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这一课时,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历史图片《清明上河图》,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一员,谈谈自己的衣食住行,对社会的认识。学生俨然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社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加深了学生对宋代社会生活的了解和掌握。再如教学《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这一课,指导学生欣赏历史图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半坡彩陶鱼纹盆”,“半坡圆形房”。浓厚的原始文化气息、精美的陶器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使学生对远古时期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活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突破知识的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利用历史地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对地理位置的理解力,有助于一些难点的突破。我在教学《战国七雄》这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战国形势地图”,明确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记忆战国七雄的名称,告诉学生根据地图先记四周的国家再记中间的三个国家。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学生记忆深刻,不容易混淆,较好的突破了难点。再如教学《隋朝大运河》时,指导学生阅读地图“隋朝运河图”,帮助学生建立对隋朝大运河的整体了解:一个中心(洛阳)四段水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然后指导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记一记,从而突破难点。

四、活用“小字内容”,拓宽知识面,陶冶学生情操

教材课文分为主辅两栏,“大字部分”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小字部分”是对“大字内容”的展开和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既能促进对主要内容的掌握,开阔学生的眼界,全面的了解历史知识,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教学《张骞通西域》一课时,结合教材上的小字内容,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讲到张骞刚进入西域被匈奴抓住,学生立即为他担忧;当听到匈奴人逼迫他投降拘留他10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学生被张骞忠于祖国的爱国精神感动;当读到张骞找到机会逃出匈奴,学生又为之鼓舞;当读到张骞无法说服大月氏国王而返回又被匈奴捉住,学生又一次为他担忧;当读到张骞经历13年的磨难终于回到长安,学生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利用这些材料加深了学生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学生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适时地进行了不怕艰险,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再如讲授《春秋五霸》时,利用好小字内容讲述“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等成语故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中又受到情感熏陶。

五、活用辅助栏,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教材辅助栏的内容丰富,有:说说,想想,议议,记记,看看,读读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辅助要求,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优化学习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感悟。如教学《秦朝的统一》这一课,辅助栏中读读的内容是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神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可以设计出这些问题:秦王是指谁?六合指什么?扫六合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这样把史料和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进一步理解。

浅谈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篇3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力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能力。英语是一种交际语言工具,交际有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接收信息需要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中能听懂才可以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听的机会。首先,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尽可能的在每节英语课上让学生反复听到简单规范易懂的课堂英语用语。其次充分使用好教材语音材料。新课标教材的语音材料有标准的语音,语调,语流,学生在听标准语音活动中逐渐习惯英美发音。在听力活动中往往是与写的活动相结合的,新课标教材中听音圈词,连线,判断,排序,填空,填表等都是很好的可操作的多样的听力教学活动,新课标教材给我们学生足够的听力活动方式。在立足教材听力活动中,我们也可酌情甄选相关难易度的听力练习和材料,与课本活动互补强化,适当课外延伸。在我的教学中我特别喜欢《英语周报》,我的学生也很喜欢,在它的帮助下我的学生极大地受益,听力得到了系统的巩固,很快的提高·

在说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延伸原有的教材教学活动,延伸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分层的教学学习目标。说可与听,写,阅读结合,而不是独立的。教材中情景教学Pairwork 的活动中可以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照搬课本空谈。例如八(上)unit7教材中有“make popcorn的Pairwork活动,对于大部分农村学生让他们展开谈论显得有点不切合实际,我优化成“plant trees”的话题。这样学生有了实际的生活经历,就能够大胆的展开说了。农村学生社会活动少,很多课本话题结合实际生活无从谈起,比如谈到过假期。农村的孩子假期多是在农场,很多是在帮父母在农田里干活。经济条件原因没有去过什么大城市,去过什么名胜景点,怎样谈感受?我就根据不同的单元话题进行本土化的设计。学生可以在老师设计的环节下谈论自己的假期,哪怕是在家帮助干农活,同时学生可以在老师设计的环节下延伸教学活动内容,了解在其他地方人们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增加对外面世界了解,做有创意的设计.也可以利用他人的假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电视的普及,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一定了解.例如,九Unit7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教材以Paris世界名城的文章学习,那么我就延伸了Wrumqi相关资料文章进行作为新疆人爱家乡的人文情感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形成还要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形成。新教材Section B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展开课文复述也是很好的一种延伸说的教学活动。它简单有效极易操作,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理解,又给学生提供了输出语言信息的有效方式,并且学生乐于参与。我尽可能多的鼓励学生说,为学生说创设语境。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体活动。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每单元的Section B的精读课文,是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我要学生反复读重点,要求中上学生会背诵,基础薄弱学生要读流利。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读前读中读后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抓关键词,以词组,句子,意群为单位猜词略读快读,整句整句阅读,朗读默读结合,理解文章主旨大意文体,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段落关系以5个W(who,what,when,where,why).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有课本教材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课外适量的补充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的语境中加强词汇的学习理解记忆,精读泛读结合。在一定量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培养提高。

写作是学生英语语言输出的重要能力之一,写作就从小练笔做起,在平时的遣词造句方面给学生引导,用重点词造句,连词成句写小片段,积累教材单元中相关写作话题的好词好句,模仿教材相关主题范文,做积累式练笔训练。合并活动步骤,把写作意识树立在教材内容活动的多种形式中。教材中有的教学活动,按照教材顺序,内容衔接不紧凑,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清晰的思路。为此,我根据我的教学目标需要调整顺序合并活动。例如九年级 Unit10 Section B 2a,2b的听力活动和3b的写作活动,是同一个听力材料的内容,这三个活动我合并调整,以先2a,2b听力活动结合同步完成,作为给学生的信息输入,有了清晰系统的语言材料输入,3b写作的完成,学生语言输出就有了及时的完整思路,乘热打铁完成写作学生也得心应手。如果按照教材先上3a,那么3b的写作思路就不是连贯的完整的。教材中类似这样,以听力材料作为写作任务的活动,可采取合并调整的教学步骤。。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篇4

横路初中

徐惠林

【摘 要】本文以现行初中新课标为依据,从课堂实践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任务优化设计,以适应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形成良好阅读策略。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

任务优化设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了主导地位,而任务设计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任务设计质量的好坏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任务设计能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妙的阅读世界,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对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到极大的作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任务的优化设计,使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从而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阅读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为学生最终获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师在进行任务优化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

任务设计应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设计的任务应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选材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二)真实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意义,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项活动。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尽可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将任务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从内容和形式方面把握任务的真实性,带领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表达和处理生活实际问题,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快乐。

(三)在做中学原则

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还应了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任务时努力做到融英语语言与思想品德、社会、自然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为一体。

(四)开放性原则

许多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性任务,这类任务因有明确答案且不同回答者的答案大体相同或完全一致而不易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任务的能力。与此相反,具有开放性的参考性任务因其无固定答案可循,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加大参考性任务的比例,精心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且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开放性任务,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输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课堂师生活动更具交际性。

(五)递进性原则

教师设计任务时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难到易、由具体到抽象、由聚合到发散,环环相扣,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体现活动间的联系性和层递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期待、探索和行动。

二、任务优化设计的操作形式

英语的阅读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和阅读后(post-reading)。任务的设计贯穿于阅读的整个过程,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任务。下面就本人对《新标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实践,对阅读任务优化设计进行阐述。

(一)阅读前阶段

这个阶段虽是导入阶段,却是很重要的阶段。在日常阅读课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尽管学生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仍无法完全读懂和理解文章。显然,问题并不在于他们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而在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具备在阅读过程中激活自己已有知识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常常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水平。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兴趣,或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或受教师和同学的阅读情绪的影响等等,都能使他们迅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阅读时,大脑能随时调用储存的信息,用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演绎,在此过程中各种思维形式都参与到阅读中,为阅读服务。

因此这个阶段设计的任务,应是介绍相关阅读内容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激发阅读的愿望。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1、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等,通过提问或讨论介绍阅读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讲解必要词汇。

例如教八年级下册M7 unit2 Fill out our form and come to learn English in Los Angeles.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Learn English in Los Angeles”猜测本文的main idea,给出的任务是:

The passage is _________ A.a guide to Los Angeles

B.a story life in Los Angeles C.information about English courses

D.a newspaper story about language courses 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讲出文章的主题。另外根据课本提供的插图,2

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How long do the courses last? What is the best part of the course? What can you do in your free time? 这样不仅自然引出这课所要掌握的重要的词汇,并且把文章中一些学生还未了解的关于洛杉矶的知识先通过图片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2、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八年级下册M3Unit2 We haven’t found life on any other planets yet.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头寻找资料,在课前以幻灯片为载体用一般过去时向同学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经历;向学生介绍了历年来世界各国的探月活动。在课后,让学生分组活动,make a poster about space travel.要求学生:choose a subject, for example, the first moon landing or China’s manned space travel.Look for some photos and information about it.在使用新标准英语这套教材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Pre-reading中的lead-in task,更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开展思路,设计有意义的、适合交际的任务活动,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适当的铺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阅读中阶段

根据现代英语教学理论,英语阅读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获得独立阅读能力,即能直接阅读非专业性文章,能阅读一般报纸和杂志。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还要较多地关注了解影响学习质量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诸多因素。在阅读理解题中强调语言的使用功能,体现新课程“用英语做事”的原则。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自发形成,而是在教师的阅读策略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形成的,因而英语阅读课上的策略指导十分重要。

所以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应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任务,注重学生阅读策略培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1、猜测词义 猜词义就是利用上下文的同义关系猜测词义,利用上下文中的反义关系猜测词义,或者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猜测词义以及利用语法知识、构词法知识等猜词。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每当遇到生词的时候,总是很急躁,甚至于放弃整篇文章的阅读。当然想知道单词的确切意义,必须查阅词典,可是要通篇理解全文,往往不必了解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

例如在做阅读理解题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时,文中有这么一句:Pushy parents are nothing new, but now parents seem to push their children a lot more.在教授时,我拿着英汉词典让学生帮我查出Pushy的意思,当然他们没找到,但很快就有学生就叫到:“去掉y查Push!” Push用查么?那Pushy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得到了Pushy在文中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了从构词法推测词义的阅读策略,也让学生明白阅读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思考和推测的过程。

2、从段落中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和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这个句子叫主题句,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或阐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这些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不到20%是句尾,但也有时候是中间句。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做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时,先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Is life for Cathy Taylor’s children very busy? Are many American and British parents like The Taylor’s? Do most children take part in after-school clubs? Does Dr Alice Green agree with Linda Miller? 学生们给出了答案后,问:

T: Why did you get the answers so quickly? S: We only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3、预测

预测也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之一。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书,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

双语报有一篇阅读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在预测这篇文章时,我和学生讨论了:What does she do? Who did she help? Where did she help others? 我们可能带着一些问题去读。如:Did she like to help others? What did it change her life?等。

总之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流,但它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双向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采用各种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指导并探讨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阅读后阶段

这个阶段是巩固提升阶段。当在挖掘文章的内涵和思想内容,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语言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容,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不仅可以涉及所学课文的一般事实,还可以扩展到相关领域,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所学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

在这个用英语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领,了解文章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对篇章的推理能力。

2、改写或复述

我们很多时候让学生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但如果在阅读中只注意追求篇幅数量,泛泛而读之后并没记录下什么,更不用说再花时间巩固消化相关的读后收获的话,时间一长,大脑一片空白,即使遇到本已读过的内容也是似曾相识或形同陌路。所以在读后的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写。

例如在做过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后,我让学生以Taylor孩子的身份向Dr Alice Green写求助信,同时再让他们以Dr Alice Green的身份给Taylor写封建议信,让她改变她对自己孩子教育的一些做法。接着,我叫学生以I always forget what I did为题写作,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反驳。同时让学生用80-100个左右的单词概括全文。我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帮助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建立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有关学生的阅读效果的反馈,对我们的教学做出及时的调整。

3、进行讨论或辩论活动

从阅读材料中选取一些有争议、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句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或以小组形式进行“赞成还是反对”的辩论活动。这是一个创造性的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阅读教学任务优化设计的教学效果

(一)促进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任务的优化设计使教师牢牢把握住阅读课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重难点,在信息反馈中清楚地了解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他们有目的地在语篇信息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积极参与中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最终师生在融洽和谐的交际氛围中逐步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的师生双方存在着信息差,任务的优化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填补信息差的热情。学生在任务的启发下,积极对课文中输入的语言进行加工与整理、对头脑中的知识网络进行梳理,逐步用正确、灵活的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与思想交流,表达与交际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样,任务也真正发挥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桥梁作用。

(三)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精心设计的任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方式寻求解决任务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体现了学习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他们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锻 炼。

(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优化设计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寻求任务的答案,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去理解和分析语言现象,运用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社会与生活经验解决语言与生活实际任务,从中锻炼了联想、分析、概括、评价、批判、想象、逻辑推理和创新等多种思维能力,思维变得更活跃、更开阔。

【结束语】总之,任务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作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是否恰当,是否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关键是教师必须做到既备课又备人,教师应把握教材资源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诱发学生的内驱力,真正发挥任务的教学功能,最终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琳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册

3、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5、梅水英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期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篇5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很同意老师的观点有:

(一)对教材要有所评价。因为尽管教材是按照平均的水平来设计,但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个体,还是应该有差异。一线教师对于教材应该有权利作出评价。比如改版后的人教版的课本,有些地方是继而那不同的,在单词发音方面我和我的同事们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个别单词发音出了问题,那个字母按照我们所学的根本不可能发出那个音,可是教材上却给了不同的发音,使得我们很困惑。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正确的,最后我们还是选择自己学过的发音。不知道这个问题跟谁去讨论和反馈。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有个平台可以交流这些内容。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篇6

一、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

一、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

(一)、强化朗读,点燃激情 “文章情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 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朗读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 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 读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在朗读中走进作者,把握文章 的情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品味课文所揭示的人之 美、物之美以及语言美,把对美的体验内化为审美的能 力,让学生在韵味无穷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 生活。这种方法(1)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 后再读的学习方法。(2)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彰显了审美情趣,语文课堂也具有了 “文学味”。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1)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导入时我插入了《父亲》这首歌曲,学生 听了特感动。导语: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 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 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这节课我们就来看朱自清是怎样写父爱的。(2)在执教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一次保护野生动 物的活动》时,我加进了课文《斑羚飞渡》,在课间我用韩红的《天亮了》 去渲染氛围,同学们听着歌曲,看着图片,一下子就沉浸在那悲壮的情境。我紧接着用煽情的语言介绍:这首歌曲来自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1999年 10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岁的孩子坐缆车游玩,缆车却出了故障,在那 一刹那,这对夫妇同时举起了孩子,孩子安然无恙,可他们却永远地离开了 这个世界......韩红知道后,很感动,认养了那孩子,并创作了歌曲《天亮 了》。有这样一种感情,她至清至纯,无私无畏.有这样一种感情,她悄然 无息,却又撼天动地,这种感情,叫做爱.我们有,动物呢?我们和动物之 间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去触摸那扣人心弦的惨 烈与悲壮。这节课的感情基调已经定好,很容易能把握住学生。一节课能否 上成功,好多时候都是得益于氛围的营造。(3)《草》(看电视连续剧《长征》22集)《明天不封阳台》 营造氛围不仅仅在课内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 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 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 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 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 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利用教材,发掘趣味

1、文章题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变色龙》

2、作者轶事。如:巴金的笔名、老舍的笔名、《朝花夕拾》的含义 柳永

3、设置悬念。如: 《枣核》,《范进中举》

4、文学小故事,历史典故。如:《晏子使楚》

(四)挑战自我,享受乐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自主性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把课 堂教学从无效、低效转变为有效、高效,教师的角 色应该也必须发生变化,教师应该把课堂这一阵地 还给学生,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挑战性、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挑战榜样,挑战自我中享 受成功带来的自信。如:《明天不封阳台》,拓展迁移 第四次角色变换(智者)(3)北京有一位老太太,她收养 作为一位智者,请你 了100只流浪猫,从此这些猫咪 与人类进行一次严肃的沟 通:可用警示标语、对联、有了温暖的家,不再风餐露宿; 公益广告、诗歌、书信,老太太也因为有了这些猫咪做伴 日记等形式。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生活充 实而愉快。示例: 1树倒了,鸟飞了,水黑了,鱼死了,人还会笑吗? 2自然的明天在哪里,我们的明日就在何方? 3也许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砍倒一棵树而叹息,可是若 干年后,这种声音可能会成为世界末日的敲门声。4城市的繁华掩盖不了人类的罪行,无边的沙漠与无 数动物的尸体是大自然颁给人类的荣誉证书。学生佳作

1、一花一鸟皆风景,一草一木皆兄弟。

2、人类,谱写着历史,而大自然在无休无止的破坏中 发出怒吼时,这部历史就画上了句号。

3、晚风习习,夜悄悄,月上竹梢。望月笑,幽幽潭 水,竹林密茂。水波粼粼净烦恼,茂林修竹引曼妙。泪雨漂,梦世外桃源,心浩渺。尘世吵,竹林萧;风轻悄,月正好。千山涛影消,孤蓬飘摇。欲将心事付瑶琴,孤寂弦断有谁听?暗香 动,看鱼翔浅底,任逍遥。

(五)、创新设计,保持乐趣 课堂是我们的“主战场”,而教材是我们的“主战地”,教师和学生是“战士”。面对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战士们”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获取相应的“战利品”。因为我们在大多情况都采用按部就班、本末倒置的方式来组织 教学:无非是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让学生去冥思苦想、讨论、交流。想不出,没 关系,由老师讲析,滔滔不绝,最终把课文分析的“相当透 彻”、“体无完肤”。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手发麻,每篇文章的边边角角都工工整整记下了重难点的分析。日复一 日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阅读教学早已没了“文学味”。老师讲得“苦”,学生埋头“记”,这样必然导致语文课堂的 枯燥无味、了无生气,何谈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明天不封阳台》: 第一次角色变换(记者与作者)1准备封阳台,出于什么考虑?作出不封的决定,又是出于什么目的? 2从你儿子对鸟的态度上,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是?你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次角色变换(读者与鸽子)1我很想知道你是怎样落到这样的地步的:只能蜷缩在人家的阳台上生孩 子? 2躲在阳台上,突然被作者和儿子发现时,你蜷缩了,眼睛里充满惊恐,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3看到作者和儿子无伤害之意时,你眼睛却紧盯着他们,那时你又在想什 么? 4你想对文中的父与子说什么?又想对人类说什么? 第三次角色变换(点评者)我喜欢文中的 为(这个词、这个句子、这段话)因。第四次角色变换(智者)作为一位智者,请你与人类进行一次严肃的沟通:可用警示标语、对联、公益广告、诗歌、书信,日记等形式。

(六)、联系生活,丰富乐趣 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 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 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只有使课堂 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 的结合,才能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走出文本,从课内到 课外,纵观日新月异的生活,去领悟人生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从而提升学生 的审美情趣,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柳叶儿》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阅读时圈画批注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六)、养成学生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七)、培养提倡课外自读的习惯 只有学生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 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 阅读的主体,才会使书卷的文采精华融化到他们的 血液中去,才会使他们口长于言,笔长于写。坚持 让学生自读文章,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会让 他们受益终生,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阅读本身。“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八)、培养与强化学生与文本之间良好的 对话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是这种对话的 过程,是在为学生构筑对话的平台;阅读教学 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养成学生与 文本之间良好的对话习惯。注重过程,就是把课堂看作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学生的生命表现形式 通过课堂行为体现出来。“课堂生命观”是对传统课堂 教学观念的有力矫正,使课堂教学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在寻求“标准答案”上分出贤愚智 拙,更不是以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前程的明暗顺逆。课堂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学生的个性在阅读理解中得到体现的 过程,是活生生的少年、鲜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与教 师、传统文化的交汇、碰撞的过程,是过去和现在、未 来的交流、较量的过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没有绝对 的高下,更没有权威神灵,有的是平等的交流,互为启 发,互为师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铭刻下来的往往不 是教师奉送的答案,而是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和争辩的 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师生互相教育,共同用生命去拥抱语文!-----程翔(注重过程的原则)

1、个体与文本: 养成独立地与文本积极对话的习惯 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来看,应该包括: ⑴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 ⑵与作者心心相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⑶以自身的生活阅历进行意义的重构(即创造性地进 行解读)。如;《柳叶儿》

2、学生与学生: 养成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习惯 在现有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学生与文本的高效 对话往往需要把个体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 话联系在一起。阅读教学中,一个人交流了看法,其 他人就是一种吸收,学生之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可以 帮助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走向成熟、全面。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 对话,让他们通过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唤 醒,从而实现个体对话中经验、意义、情感的共享,以期养成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习惯。

3、教师与学生: 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刻对话的习惯 阅读教学中,养成学生与文本良好对话的习惯,师生间的对话是关键。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重要的 是促成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的不断生成,让学生与文 本的对话不断走向深入,深刻而有创造地展开对话。教师更多地要充当学生的向导,成为学生与文本 对话的同路人,以真诚的信任、巧妙的引导、耐心的 期待、满腔激情的鼓励及榜样的示范,促进学生与文 本对话的创造灵气,深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4、学生与自我: 养成学生在反思中完善自我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 必须关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自我对 话就是对自身的反省审视,反映在阅读教学中,就是 学生经常问自己:我充分读书了吗?我与同学真正交 流了自己的看法并参与讨论了吗?我读出了自己创造 性的见解吗?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以此反思自己与 文本对话的行为,不断完善,逐步养成自己与文本独 立、充分、深刻对话的习惯。

三、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

(一)、先个体阅读后群体阅读的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主体主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的 阅读,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就是非一个人独自进行 不可,而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班级群体阅读,群 体阅读必须建立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之上,群体阅读 的水平取决于个体阅读的高度。“生本对话”是搭建群体阅读的平台 1.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说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哪些文学常识。3.列出文中的生字词或自己认为重要的需要提醒同学 注意的词,要注音、释义、辨析字形。4.每人精心设计两道最有价值的质疑题(或是自己存 在疑问需要同学帮助的;或是自己已经掌握但它是理 解文章的关键,需要提请同学注意的)。5.用“(词、句、段)写得好,好就好在 ” 的句式,写一段话,对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 进行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6.文章写法上可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二)、先整体感知后分析研读再整合评读的规律 首先整体感知,从直观感受入手,感知文章的主 题,感知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对文章先有一个初步的总体印象。在初读的基础上“精读”,寻找一个突破口、切 入点,从某一方面、某一问题、某一段落等角度入手,切进去,仔细推敲与琢磨,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 与风格,分析人物形象,力求深入体会与把握其思想 内容。最后再回到整体,站在更高的层面回望课文,侧重 鉴赏评价,对文章作进一步的评读,由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思考,进而真正把握文章的真谛,搞清楚它为 什么要这样写。(三)、文体决定阅读形式的规律 情感浓郁的散文,宜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范 读”,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技巧,同时达到范读启情的 目的。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入情境,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把文字还原回生活,可丰富想象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感受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郁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 朗读,对培养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韵味的能力同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逻辑性强的说明文、议论文,宜学生默读。默读也是阅读 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默读速度快,不出声,不会互相影响,能 保证环境的安静,更便于专注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 疲劳,易于持久。篇幅短小的课文可让学生朗读,反之,则应让 学生默读。

活用数学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 篇7

一、活用每节内容的前置情境

《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节内容, 教材的前置情境为“一只青蛙一张嘴, 二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这样的前置情境生动、形象, 而且还可以和儿歌结合, 所以也不失为新授时候的引入素材。

但是, 这一前置情境也有它的局限性, 一是城市的学生现在对于青蛙的概念已经比较模糊, 二是这一内容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下半年了, 青蛙不可能这时候还跑出来。因此也可以考虑更换前置情境, 比如可以改成“街道旁的一根电线杆上对称地挂着同样的两幅广告, 两根电线杆上对称地挂着同样的四幅广告。”

所以对于教材的前置情境, 数学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和数学内容的实际, 做合理的安排, 绝不能对教材的前置情境熟视无睹。

二、活用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

比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 教材设计了“想一想”

“在笔直的铁轨上, 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

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 教定理, 而是应该组织学生思考。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 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 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

这样,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定理自然就得到了。

三、活用合作学习的内容

比如,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4页的“合作学习”内容的活用。

上述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分组讨论, 阅读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检验问题的过程, 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互动, 各种思想、方法不断影响和改变, 慢慢达到结果的统一。

四、活用教材的实例、实物

比如, 浙教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节内容的例2.原题为:底面半径为10cm, 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满了水。小明先将水桶里的水倒满两个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5cm的圆柱形杯子, 再把剩下的水倒入长、宽、高分别为50cm, 20cm, 20cm的长方体容器内。长方体容器内的水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π取3, 容器的厚度不计)

这题的解法就是利用总体等于各分量的和这一关系, 学生能解决这一问题以后, 老师可以把题目改变一下, 假如长、宽、高分别为50cm, 20cm, 20cm长方体容器盛满了水, 把水倒入底面半径为10cm, 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 其他的水能一个一个倒入两个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5cm的圆柱形杯子, 如果能倒满, 那么长方体容器内还有多少高度的水?如果不能倒满, 那么其中一个圆柱形杯子还有多少高度没有水?

题目这样一改, 就变成了首先判断水能不能倒满的问题了, 然后才是本例的类型,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

五、活用课堂练习或当堂作业

课堂练习或当堂作业既是对教材所学知识的巩固, 又有补充和深化教材内容的作用, 常常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上的体现和运用。

浙教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当堂作业题6, 是一个扑克牌计算“24点”的题, 它是学生锻炼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力的既有趣又实用的方法, 但是扑克牌的点数都是正的,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题的基本精神, 给出有正有负的四个数字, 让学生计算“24点”, 然后让学生相出题, 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篇8

时下,各种教参和教案满天飞,并且都贯之以名师所编,功能齐全,能让你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老师去买,去照搬这些名师的教案与学案。当然,名师的教案是名师的经验总结,有他的独到的可取的地方,要不怎么能称为名师呢!但并不是“万能钥匙”,什么锁都能打开。比如说,我们农村的学生,他们长期生活在偏僻贫困的山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相当少,见识不广,理解力和感悟能力不高,如果我们跟随名师的足迹,去大加分析文章的中心主旨、结构层次、写作特色,高密度训练,那只能是令学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懵懵懂懂。更严重的是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语文的心情,没有了好心情,谈什么兴趣?没有了兴趣,又怎能学得高兴,学得愉快呢?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去舍近求远,只要细细分析一下我们手头的教材,再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能确定既切合学生实际,又行之有效的训练目标。

我们都知道,课本即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根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凭借,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依托,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工具,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媒介。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每册课本前面有“说明”,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写在前面”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旅行中,你将追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苦难历程,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

1的光辉形象,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在这一段话中,编者把语文学习比作一次愉快的“旅行”,而本册教材一共包括六个单元,可归纳为“成长记忆”“热爱祖国”“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险”“动物世界”也就是说,“写在前面”的那段话刚好是六个单元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整册教材的一个提示。每个单元前面还有“单元提示”,还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为例,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应用的技巧。”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如:第一单元第五篇课文《伤仲永》的提示是:“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些说明,把文章的重点、结构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是教学大纲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带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整册教材之前,应布置或带领学生阅读全册说明,了解全册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框架,明白该册教材的训练重点;在学习一单元之前,应布置或带领学生阅读“单元提示”,把握单元主要内容和训练重点;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应布置或带领

学生阅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文章结构、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是“单元提示”,其内容是介绍本单元几篇文章的共同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纲要,是教师教学的向导和参谋。教师应根据这些说明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目标,真正做到切合实际,目标明确,任务清楚,精力集中。

比如,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册第四单元,共有两篇讲读课文:矛盾的《白杨礼赞》和鲁彦的《听潮》,单元提示里明确指出,训练重点:一是理解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二是训练朗读。并以《听潮》为例,在阅读提示里指出:“本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所以是难得的朗读材料。要学好这篇散文,关键在于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领略大海的美”。又在旁注中点明什么地方用叙述语调,什么地方加重语气,什么地方抒情,什么地方欢快,什么地方轻松平和„„我们在教学《听潮》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在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意境,揣摩散文的语言,体会散文家的感情之后,腾出大量的时间,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如录音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人读、分组读、齐读等等),一边读,一边分析,一边指导。不仅是学生领略到了潮落时大海的沉静轻柔之美,潮涨是海水的汹涌雄壮之美,随作者一起享受“这伟大的乐章”。而且使学生从形象的语言里发掘出课文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而我们有的老师忽视了教材的说明,也忽视了教材的要求,把这篇课文当成了一

般的讲读课,从串讲课文内容到归纳段意,从中心思想到写作特色,再到各种题型的练习,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学生被动接受,听得没精打采,眼睁睁失去了一次朗读训练的好机会。仔细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盲目照搬了名师的教案,而忽略了对课文教材的分析、领会和运用。

一般来讲,训练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智力培养与发展,政治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但具体到一节课的训练目标,不需也不宜面面俱到,根据大纲和教材说明的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择其要点多则列出两三条,少则一课一得即可。那种恨不能让学生一口吃成大胖子的做法,势必导致东一榔头,西一斧子,“伤其十指”却没能“断其一指”。想在一节课内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显然是很不现实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多多想办法,充分利用教材和大纲,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就能设计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方案,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书目:1、2、3、4、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教师用书。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教师用书。

上一篇:合格证办理流程讲解下一篇:2022北京书市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