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写作教材

2024-09-13

语文教学呼唤写作教材(共5篇)

语文教学呼唤写作教材 篇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根本的变化是对课程性质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定位使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更明确。当课程性质发生转变, 教材又会如何改变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盼望着新编的小语教材能具体体现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 期望能有以下三点改变与凸显。

一、以“语文要素”组织单元

2001年版课标实验稿, 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可是, 教材在体现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上有欠缺。全国的十几套课标实验教材, 不约而同以主题组织单元, 而且是以人文主题为主。高段的单元导语尽管是从人文主题与语文知识能力两个角度编写的, 但课后练习的设计与单元语文能力培养目标并不匹配, 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住一篇篇课文教学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目标。

阅读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十几年研究的成果———《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发现国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语文教材明确呈现语文知识及技能教学的目标任务, 而且围绕这些知识、技能教学, 设计题目、练习与活动。诚然,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语教育传统与文化背景, 但是, 作为教材编写者, 就应该想方设法让教材具体承载课程内容, 便于教师依据教材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现任全国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写工作启动会上的讲话》中谈道:“这次重编教材, 要首先解决框架结构问题, 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学体系问题……仍然采取单元结构, 但这个单元, 不是主题单元, 而是语文知识能力的单元, 即把语文素养划分为若干因素, 然后以这些因素来组合单元。”所以, 我们期待新编后的语文教材能以语文要素组织单元, 每一单元有明确的语文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学习目标。

温儒敏教授还指出:“单元因素要在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题上多体现, 教师用书也往这个方面靠拢。”这也正是教师们所期望的。笔者以为, 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也要改变思维方式, 不能光提问, 没有相应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也不一定以篇为单位, 可以为整个单元的课文统整设计练习与活动。

以人教版六上第四单元为例。此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入选的四篇课文是《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根据单元主题、四篇课文的特点, 以及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可以确定“领悟环保类文本读与写的策略、方法”这一语文核心目标, 设计两大模块的学习活动。第一模块是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作为经典进行品读, 品味其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的魅力。第二模块是把其他三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课后练习。

单元习题一:读了这单元的课文,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一段话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既是初读整单元课文后的一次书面表达练习, 又能从中了解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程度。)

单元习题二:宣传环保, 呼吁保护地球资源, 可以选择的文章很多很多, 你知道编者选择这四篇课文的用意吗?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四篇课文选材的不同视角, 渗透统筹规划思维。)

单元习题三:你有没有发现这单元的课文都是用饱含情感的笔墨写的?选择后三篇课文中的一篇, 准备作一次宣传环保的演讲。为了使你的演讲能像西雅图那样声情并茂, 有说服力、感染力, 有节奏韵味, 建议在演讲之前先跟你的伙伴一起来研究研究这篇课文在构思、表达上的特色或者亮点。演讲时可以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适当作些改动。 (设计意图: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范例, 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研究课文写作特色, 并作宣传环保演讲。既是合作研究成果的展示, 又是对课文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积累活用, 还是一次交际性的口头表达练习, 更是一次读写结合的学习实践。)

想让语文课摒弃对文本思想内容作细碎的分析深究, 语文教材就要多创设书面与口头表达的情境、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表达方法的领悟、精彩言语的积累, 成段甚至成篇地予以外显, 从而真正提高表达能力, 同时也降低教师处理教材的难度。

二、区分选文的不同功用

现行的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 把课文分为精读与略读两类, 这是从阅读方法运用、阅读能力培养的高度所进行的课文分类。只可惜由于一线教师往往习惯于微观设计, 没能根据编者意图, 站在阅读方法运用与阅读能力培养的高度进行构想, 在实际的教学中, 精读与略读课文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多大区别。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 提出了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这一研究不仅能为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而且为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提供了具体的指向, 即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需要用一个模式去上。“定篇”类型的课文, 阅读的用处在于让人“见识经典”;“例文”类型的课文, 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好范例, 学习时重在发现、领悟汉语表达的基本规律;“样本”类型的课文, 是从真实的阅读情境所使用的多样读本中, 提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阅读需要的样例, 在阅读中建构读写的策略与方法;“用件”类型的课文, 只是为学生所用的一篇材料而已, 或丰富背景知识, 或纳入话语系统, 或引发相关的学习活动等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选文, 所起的就是“用件”的作用。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从上表可以发现两点: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的功用往往是相同的;从不同功用课文的比例来讲, “例文”占最大的比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发现、领悟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规律。

不同功用的课文, 课后练习的设计方向应该是不同的。上文列举的第四单元, 除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要作为经典细品外, 其他的三篇, 作为学习环保类文本的“样本”, 要让学生领悟这一类课文写作与阅读上的一般策略、方法, 所以统整设计了三项学习活动。在学习中, 学生会发现这一类文本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阅读时则要重点关注文本所表达的观点以及陈述观点的方法。

“例文”又可以设计怎样的课后练习来帮助学生发现、领悟表达方法呢?以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读写目标在单元导语中有明确的提示: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 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并非难事, 难的是没有独特感受, 更不能把感受写成一篇文章。而这一难点的突破, 可以从四篇课文的行文结构中得到启示, 所以课后练习的设计, 就要立足于这一难点的突破, 从把握整体结构入手, 以学习局部表达落脚。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山中访友》, 就可以设计如下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一: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哪些景物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可以用表格来帮助统整, 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全文的行文结构, 而且降低了难度。)

课后习题二: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 来研究一下作者是怎么表达出他是在山中“访问好友”的? (为降低难度, 可以选一个自然段以“学习伙伴”展示思维过程的方式作示范。)

课后习题三:你有忍不住想跟自己喜欢的大自然中某一景物对话的体验吗?学着来写一段吧。没有这种体验的同学可以选一个自然段声情并茂地熟读背诵, 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分层要求是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差异)

以上三道习题的设计, 从篇到段, 从悟到写, 有示范有帮助也有自主选择的练习, 让课文较好地发挥“例文”的功能。

三、加大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比重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尽管阅读也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但是不可否认,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是口语交际与习作。多年来, 我国的语文教材一直是文选型的, 课文占了很大的比例。尽管2001年课标实验稿是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 (习作)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设计课程目标的, 可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不约而同是阅读教学在单元中占了绝大比重, 而其他的板块 (尤其是口语交际与习作) 犹如阅读教学的附庸, 被边缘化与弱化。因此, 希望新编的教材能切实加大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比重, 能有以下两方面的改进:

首先是增加课时比例。一个单元, 12个课时的话, 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教学时间最起码要4个课时, 占三分之一的比重, 而非现行教材的2个课时仅六分之一的比重。因为从指导到写作到讲评再到修改, 仅有两个课时, 意味着很多的任务只能从课外挤占时间, 直接造成效果差、负担重。只有课时到位, 讲评与修改才能落实, “习作”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作文、练习作文。而增加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课时, 意味着要减少阅读教学的课时。

其次是落实指导功能。细读一些教材每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安排, 会发现编者在设计时重点考虑的是文体与话题, 忽视了作为教材还应该承担的导教导学功能。尽管教材中习作的文体比较丰富, 可是, 每一次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材没有明确的、细化的目标要求, 教师无从针对性评价;没有对准备、试写、评价、修改的过程性指导, 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帮助;有的话题, 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多次出现, 但要求梯度不明显, 造成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准;有的习作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没有内容可写甚至读不懂编者意图。我们期待真正集教本与学本于一体、落实指导功能的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教材。

语文教学呼唤写作教材 篇2

【摘要】书面表达是近几年初中英语中考的重要题型,是一种反映学生表达、传递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交流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语言测试手段,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用于测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活用能力的一项综合性试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训练;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203.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102-01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书面表达相对滞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甚微,形成了“听到写作学生心烦,见到习作教师不愿”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方面:(1)汉语影响,生词造句;(2)词汇贫乏,搭配不当;(3)句型误用,语法不通;(4)信息不全,条理紊乱。教师方面则是在教学中缺乏科学和系统的写作教学方法,表现为:(1)散――缺乏条理性,分散;(2)乱――各层次写作杂乱相间,影响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结合新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探索了学生的写作训练。

一、活用词句

刚接触英语的学生,对英语写作具有一定的害怕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用简单的词组成句子,再以句子的构成作为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起点,引导学生从对单个句型的掌握,逐渐过渡到多种句型的混用,直到学生能连贯自如地表达思想。一句多译,句型转换,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总的来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句作为材料让学生训练,使学生乐于接受,轻松完成,享受成功感。例如:以study为中心组成句子。I study in No.3 Middle School.I study very hard.My sister studies in the same school.But she studies harder than me.又如,以“My teacher”为题写一些句子。My teacher’s name is Miss Liu.She looks very young and beautiful.这些简单的写作训练会引起初学英语者的极大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用英语思维

在学生的书面表达中,最具代表性的错误就是中文式的英语。这除了学生口语基础不过关,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由于母语习惯定势对外语学习有很大的负迁移作用。原苏联外语教学心理学家别亚科耶夫指出心理语言学的根本原则:掌握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习用外语来思维,也就是掌握用外语来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和能力的过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呢?1.课堂上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来进行交流与沟通。2.经常性地给学生作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3.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固定用法,经常性地做些汉译英的练习,注重一句多译,这对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大有帮助。

三、英文记日记

经常用英语记日记等于天天练笔,这无疑是提高英语写作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记日记时,不要总是用简单句,要有意识地用一些好的词组、句型和复合句等,使文句更优美生动。对一些所给情景写的文章,写好后要对照一些范文,找出差距,然后再去练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锻炼他们的恒心和学习毅力,同时对提高英语作文也是很有帮助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多练习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四、加强语篇项目的分析与练习,提高语篇衔接

外研版新标准这套教材十分注重语篇的安排,并设置了大量语篇项目的练习,于一些连接词、副词或词组的衔接在语篇分析中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在分析语篇时,可以列出有关中心句、关键词和语篇标志词的表格,让学生熟悉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同样,教师还可以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把他们打乱次序,然后给予一些关键词,让学生重新安排,这也不失一种较好的语篇训练。加强语篇连接的训练,帮助学生理清语篇脉落。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写作训练的开始阶段,要狠抓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训练句子时,可以采用连词成句、模仿造句、回答问题、换词改写句子等形式。在学生掌握的简单句之后,再根据课文体裁训练写各种类型的小段文章。这项练习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句法的熟练程度,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

五、创设情景

语境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一切真实的交际活动都产生于一定语言环境之中,而有效的语言获得又是以有效情景体验为前提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交际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创设某一语境而训练学生写作,学生会感到自然,容易产生写的欲望。例如:学生举行运动会,开“生日聚会”,以“A sports meeting”和“My birthday party”为语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仔细观察,亲身体验,然后试着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表达“A sports meeting”和“My birthday party”这些话题。在我们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设有写作训练题,它们用英语设置语境,用英语提示内容,这些进行写作的练习,与我们平时用汉语给语境、用英语完成段落的方式相比,更为理想。当然,教师在设立语境话题时要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应从简到难,从浅到深进行。否则,学生会无从下笔,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信心。

语文教学呼唤阅读和写作的个性化 篇3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热闹形式代替了真正合作

观察当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各种比赛课和公开课,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这一环节。学生攒在一起热热闹闹,小组上台展示,快板、课本剧,花样繁多,不一而足,而教学活动往往脱离文本。其实,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抓住文本,在学生、文本、教师的对话中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技能。要倡导一种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就要求我们走出离开文本搞合作、搞活动、求热闹的误区,切实做到真正的合作、有效的教学。

2.个体见解代替了集体智慧

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展示阶段,往往是小组长在唱独角戏,小组成了少数人的展示平台,而其他人尤其是比较“后进”的学生却一直没能真正参与进来,其合作也往往是貌合神离,并且在对问题的思考上形成了对组内积极分子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如此小组合作得出的结果显然不是集体智慧。

3.集体浮浅代替了个体深钻

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久了,学生的惰性开始集体显现,面对老师抛出的问题和暗示,大多数学生在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情况下,一个个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貌似完美的答案,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这样被简单化处理,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机会被剥夺,课堂教学中“深挖井”式的问题探究难以实现。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倡导个体自觉的语文学习,讲求阅读的个体感悟和作文的个性抒写。

二、阅读需要个体感悟

阅读作为语文的重中之重,要求学生沉下心来,倾听文本,在发现文本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教师要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静心阅读、潜心感知教材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文化基础和审美情趣,借助个体与文本的深度对话,释放生命活力,显示鲜明的解读个性,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我在教读《林黛玉进贾府》时,遇到这样一个意外之喜。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并说明喜欢的理由。问题抛出来后,除了少数人选择了贾母、王夫人之外,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让我很满意。因为我本节课预设的就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走进对《红楼梦》整部小说主题的解读。当各组展示完了自己所选择的人物形象后,一名没有参与小组讨论的女生站起来講了她的观点:我更加喜欢王熙凤,试想若是将《红楼梦》中的人物放到当下的社会中,大家是喜欢心态复杂、尖酸刻薄、动不动发脾气的林黛玉?或者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每天泡在女人堆里的贾宝玉?还是喜欢处世圆润、精明能干的女强人王熙凤?当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时代和现实社会又更需要怎样的人?正当我被该同学一连串的发问弄蒙时,教室里热烈而经久不息的掌声将我唤醒了。不必多说,这名没有参与讨论而进行了个性化阅读和感悟的学生的一席话,确实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最真切的生活感悟和生命感悟。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打破了我的主题预设,但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深度效果。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展开的生命和心灵的碰撞,只有个体的独特感悟才能激发出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三、作文需要个性抒写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思想个性更是独具特色,而表达思想情感的作文,很好地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品质。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过度重视技巧,教导学生怎样拟题,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其结果使得所有学生的作文像是同一个工厂造出来的产品。不但没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相反,还抹杀了他们的个性表达。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笔者考察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其内容要求从社会集体意识,逐渐过渡到个体意识、个性化抒写。如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新课标Ⅱ卷),其视角就独具个性化。

材料如下: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时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位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这个作文就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类型,进行个性化抒写。受这样的启发,我在教读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后,就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多角度思考,写一篇读后感。有些学生联系现实,写了对魏晋时期官场腐败的批判,有人写了对陶渊明等文人志士高贵品质的赞美,还有人写了对自然田园的真挚热爱。学生在作文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个性。

小组是思维训练的集训场,而思想的产生却不能脱离学生个体的思考,作为教者,我们的任务就在于保护学生个体思考的闪光点,从而催生学生自我完善的燎原之火。

浅谈写作教学呼唤创新 篇4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相信你对你怀着希望,你就是他们的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你就是他们的老师,你说的一切就是权威、就是生活中智慧的化身,是朋友。”怎样赢得学生信任,怎样成为学生永久的生活老师、朋友? 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火热的生活,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丰富活动的内容,培养广泛的兴趣,如举行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故事比赛、美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直接参与中,体会真情实感。活动的内容多了,兴趣广泛了,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同时,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感受、体验和理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如写日记,养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默契的尊重、理解与心灵碰撞,不但培养了学生乐于写作的兴趣,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学习过程,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长跑的良好训练。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佳作不断涌现。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中的好处变成自己的”( 张志公《怎样过语文关》) 。学生对阅读感兴趣,读得多了,积累了语感,自然就开始写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等,还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古代诗词百余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同学们都能熟练背诵多首。杨万里、朱鼎、文天祥、辛弃疾、岳飞、苏轼的名篇,学生也能背诵多首。我还引导学生背诵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等二十余篇。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朗朗上口地背诵古代诗词,积淀了雄厚的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册教材《积累·运用三》申的习作; 要求读一本好书,或看一个好的影视节目,用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学生纷纷交上他们的作品: 读《死魂灵》有感,读《心中的冰点》有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读《哈利·波特》有感……望着学生笔端流淌的激情,倾听学生成长的心曲,虽然他们的认识还很幼稚,虽然他们的创造还不够完美,但是,他们用行动召示着"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的兴趣己经养成。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写作愿望,其间蕴含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哲理。

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细心观察、用心倾听和亲身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我们就是要教会孩子能看到美和感受到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投人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读书学习是生活,参加各种活动同样是生活,如果远离了生活,不能直接面对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很难写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作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审视的态度、思辨的眼光对待生活,绝不能教育学生成为精神上的盲目乐观主义者。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自由自在表达和有创新意识地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约束。关注现实,面对环境恶化、沙尘暴严重的现象,学生写出《别样的春天》“天地间迷茫茫的一片,漫天飞舞着黄沙,刺得人们不敢睁开眼睛……我不禁掩面长叹,春天,你是怎么了? 难道你想以此惩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吗?”面对学习压力过重,家长的过分期待,学生发出了悲愤的呼唤一一《我想退休》,面对大街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老疯子的痛苦生活,学生写出了《他,走在冷冷的秋风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和体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写出了关注现实、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作品。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即教育”。的确,走进社会就是走进语文教育的大课堂,走进生活就是走进你最亲近的语文老师。

四、“文章不是无情物”

有的学生面对写作感到尴尬,因为生活中没有太多的新鲜事,没有太多的惊天动地的人,所以,他们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好的作文不在于选材多么独特,而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是否有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从写作教学看,应重视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上下功夫,在写作指导上,教师要减少对学生想法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我经常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当我引导学生理解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 “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学生激动了,他们突然明自,原来自己的父母曾经给予自己的是多么博大深沉的爱啊! 学生充满激情地在作文中写道: “爸爸,您就像浩渺的大海,包容了狂风巨浪,却永远有属于我的幸福的港湾! ”“妈妈,您逝去的青春年华里,我看见您的眼睛充满了希望———因为是您纤弱的双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孩子的成长!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养成了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好习惯,作文也就充满了真情实感。只有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才有震人心魄的魁力。

语文教学呼唤写作教材 篇5

1.能提出正确、新颖、有个人见解和针对性的观点。2.学习选取准确、典型、新鲜、有说服力的论据。

1.学会围绕观点来筛选论据。

2.学会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引导法、案例分析法。

2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注意有理有据,说话如此,写作文也一样,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议论要言之有据。(板书课题)2.那么什么是“据”,我们今天的学习首先就要搞清这个问题。

二、理解什么是论据

1.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据应典型、确凿。2.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论据包括:①现实事例;②确凿的史实;③统计数字;④经典著作中的故事。道理论据包括:①经过实践和证明了的真理;②自然科学中的原理、定律、公式;③在历史或现实生活中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的言论;④流传于世的谚语格言。

三、探究议论要言之有据的方法

1.论据的选择必须真实。在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列举事例应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2.论据的选择必须与观点一致,做到典型、充分、具有概括性。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与你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择它们来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撑观点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和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使用道理论据,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发,注意内在的逻辑性。

3.论据的选择必须丰富多样。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可以用历史故事、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还可以将两者交替使用,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今后我们在写简单的议论文时首先要确立一个鲜明正确的论点,然后要学会引用名言警句证明论点,更要学会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事实论据之后或者之前,不能缺少了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有物”。

四、写作文题

两题任选一题写作: 1.《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你怎么看?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五、佳作欣赏

谈诚信

所谓诚信,就是指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经以言警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明代学者也有这样的表述:“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就是说,行为不正的人,不被人信服;言语不诚实的人,不必与他人共事。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不胜数的诚信的人有如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臾骈不负信,赢得世人尊敬;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

时空变幻,可诚信依然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许多伟人也是诚信的坚守者和力行者。宋庆龄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有一次许诺幼儿园的孩子们“六一”要去看望他们,但“六一”那天天气突变,倾盆大雨下个不停,老师和孩子们都以为她不会去了。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宋庆龄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孩子们兴奋不已,也感动地留下了眼泪,事后她说:“既然我说了,就得守信。”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诚信这一美德却被一些人逐步淡忘和遗失。

君不见,为了牟取暴利,商家们给猪肉注水,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君不见,屡见不鲜的假烟假酒,毒大米,劣质奶粉,黑心棉,摧残了多少鲜活的生命!面对那些层出不穷的骗子,防不胜防的骗术,以假乱真的产品,在善良的人们无奈与无助的背后,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诚实守信的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

不要漠然地说这些与我无关,与同学约好时间却没有准时出现,在考场抄袭作弊,这些难道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吗?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与我无关?也许你还会说,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到了做大事的时候,我自然会讲诚信。殊不知,高尚的品德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修养而成,在小事面前尚不能以诚信严格律己,何谈大事?一种在小事中养成的惯性只会让我们在背离诚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没有诚信的人间,是一个苍凉而荒芜的世界。我们诚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诚和信任,收获的是友谊和尊重。这是一份无形的财富,这是一笔沉甸甸的无价之宝。把诚信作为根基,我们的生命之厦会更稳固,携诚信上路,我们的生命之旅会更加多彩!

“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必远之。”我们应该远离尔虞我诈,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多一点信任,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

诚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诚信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诚信的人生散发出金子般的人格光芒,夯筑起人生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点评:小作者首先阐述了“诚信”的内涵,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做到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上一篇:文化变异教学理论下一篇:商业的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