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

2024-05-27

语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共4篇)

语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 篇1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 经历了几次教学改革, 聆听过无数节繁花似锦的语文课:或为讲课教师过人的才情所倾倒, 或为学生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才学所折腰, 或为课堂建构的精致而赞叹, 或为教师老道的教学机智而击节, 每节课下来都有种“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感慨。然而, 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时, 不得不考虑:什么样的语文课经得住推敲, 什么样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在此我们要呼唤语文课的反璞归真, 期待语文课的真实、自然、有实效, 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语文教学的独特性首先在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性, 赋予了语文课无穷的魅力。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同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针对不同的学情, 教师可以设定出截然不同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往往面面俱到, 唯恐有所遗漏。整堂课下来, 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学生在紧张的45分钟内除了听还是听, 没有思想的空间。只有教师懂得取舍、学会取舍, 把握住教学目标设定要“少而精”的原则, 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品读的时间, 在45分钟内设计有意义的学生活动, 学生才能有具体的某一点的收获。“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点滴中逐渐培养起来。确保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二、教学内容与形式并重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小组合作成为时下评价教学的首要因素, 因此我们看到课堂生生、师生互动积极, 小组合作探究热烈, 但在这些繁华背后, 需要对形式背后的教学内容作客观的评价, 在这样的活动中, 有多少活动是有效的、有探究价值的。

一节好课首先是在课的内容上有深入、独特的见解与教学设计, 其次才是形式上的有效的学生活动。如果没有内容上对文本的细读、深究, 而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所谓“小组活动”, 那么形式的意义又何在?当课改深入到一定程度之后, 必定是教学内容的精彩解读与教学形式上的生生、师生互动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语文课堂。

三、回到文本细读的语文教学原点

“咬文嚼字”本是语文课的特色, 在反复咀嚼的过程中, 品味文字的生命与情感。因阅读者的经历不同, 个性化阅读也是一种必然。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的是教参, 学生背的是教辅。势必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这样的语文课有多大意义呢?教师每教一节课都该反思:我教会学生多少他原本不会的, 这才是我们上课的价值所在。这需要我们立足于文本细读。教师要有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挖掘, 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引领学生行走于语言文字的形式、内容、结构、情感之中,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思有所悟、情有所动的同时, 能够准确、流畅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原本就该如此。

四、在语文教学中慎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普及, 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音频、视频的双重刺激让课堂变得直观、生动而又鲜活。的确, 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还应慎重。

不言而喻, 读者阅读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感受是独特的, 也是丰富的, 甚至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但当老师把这些原本模糊、朦胧却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语言文字, 当通过具体的音像呈现出来时, 所有的想象就固化了, 所有的神往就凝结了, 语言文字的美反而弱化、苍白了。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如果妨碍了对语言文字美的鉴赏, 为什么要让它充斥我们的课堂?难道仅仅为了应用而应用, 为了顺应时代对新课堂的要求吗?最本真、最传统的琅琅读书声应该回到语文课堂, 咬文嚼字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

五、加强双基教学, 突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 一些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过度解读, 使语文课堂上听不到读书声, 甚至连默读、浏览都被挤掉, 还美其名曰“课前预习了”。更有甚者出现了学生分不清文体, 不知道词性为何物, 搞不明白基本的修辞格, 弄不清楚句子的成分等问题。我们不禁要问, 这样的语文课到底都教了学生什么?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 离开工具性的语文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加强双基教学, 就是要保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其实, 社会也在呼唤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教育。《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汉字英雄》等节目火爆荧屏, 很值得语文教师深刻反思。

总之, 语文教学只有把握住文本的灵魂, 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阅读主体, 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语文课才会有存在的理由。我们呼唤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哪怕她平凡到朴素、自然到洗尽铅华, 这种素颜的美同样震人心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自然与本真。要从教学目标设定“少而精”, 教学内容与形式并重, 回到文本细读的原点, 慎用多媒体技术, 加强双基教育, 突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等, 促使文教学返璞归真。

关键词: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方法

语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 篇2

摘要: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无可厚非,可有的老师刻意雕琢课堂,使课堂显得过于模式化,失却了教与学的本来面目,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难以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让语文课堂还原本色,返璞归真,才能得语文之真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80-0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改的推进,各种语文课堂教法如雨后春笋,各地的语文研讨观摩活动百花齐放,小学语文研究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动景象。然而,学习观摩了一些课,笔者发现有些课“妆”化得太浓,遮盖了语文课的本真模样。

1.1教师不主导

因为课改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很多老师便在课堂上“退居二线”,把课堂演绎成学生的“学堂”。学习目标学生定,学习方法学生选,学习遇到难题,自己讨论„„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不管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总是说“好”、“不错”,即使是非常离奇的观点,也不置可否,只建议学生再听听别人的意见。

1.2学生不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为了实现所谓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常常设计让学生读书、练笔等主体活动环节。学生是老师叫读书就读书,让练笔就练笔,甚至有的老师还根据自己的想法规定了读的方式和写的时间。一次听课,老师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因教学课文较长,学生读课文的时间难免要长些,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40分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间也是老师课前确定好的,为了能如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大多数学生还在书声朗朗时,老师却突然要求停止朗读。继而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1.3教学情境貌合神离

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应达到一种境界:仿佛一切活动都是在最需要的时候自然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了教学刻意安排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触安塞腰鼓的壮烈场面,让学生在课堂上拿起教室里的空的纯净水桶猛烈地拍打,顿时教室一片沸腾„„这样做给学生造成不爱护公物等影响暂且不谈,就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刻意追求一种轰轰烈烈的与安塞腰鼓形似的场面,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毫无帮助。

如此种种,对课堂过多地进行任性干预,背离了语文的“神”。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回归真实的常态,追求那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天成之趣。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真实的途径

2.1教师言行归真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权威角色。很多老师在办公室与同事之间谈话说笑亲切自然,可到了课堂上就不由自主地板起面孔,给自己戴上“权威”的面具。这样的老师,学生敬而远之,何谈亲而信之?新课程标准下的体验教育,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知识权威变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体验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走到学生中来,展现自己亲切和蔼的言行,发自真心地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而不是公开课虚伪地“怎么想就怎么说”,“说错了也没关系”进行鼓励;家常课就斥责、羞辱说错的孩子,学生实在不会就将答案和盘托出,灌输给学生。事实证明:教师真实的言行能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打消学生心里的顾虑,使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手脚,毫不拘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2教学情境归真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堂上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有效地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地动参与学习。上文中教学《安塞腰鼓》的老师,如果能运用信息技术,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引进课堂,将美妙的音乐、动人的画面、逼真的场景呈现给学生,让遥远的安塞腰鼓真正走进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这样不是更好吗?

2.3学生主体归真

我们的日常教学,不必刻意追求形式化的东西,顺课堂和学生之自然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春末,我校开展语文老师同题优课评比活动。刚上课不一会儿,起风了,天色也暗了下来„„作为活动组织者,笔者坐在教室里,忐忑不安,心里祈祷天公忍一忍。可事与愿违,只听“嘭”的一声雷响,狂风四起,窗外的杨絮逃难似的疯狂地往教室里窜。不一会儿,雨点急促地扑向玻璃窗„„教室里开始躁动,教师的精彩演绎成了徒劳。怎么办呢?正当笔者犹豫是否改期重上时,老师索性要求学生放下书本,一起来欣赏眼前的情景。学生忍不住议论开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背诵暴风雨的诗句,有的模拟暴风雨的声音。更多的学生展开想象,把自然说成是一个“英雄”、一个“魔鬼”、一个气吞山河的“诗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同学们斑斓的想象和诗意的语言,汇成了一段段文字,一首首小诗。

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原来预设的教学任务,但谁能说这节课学生没有收获?谁能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逊色于预设的教学任务的效果?试想,天气骤变孩子们已经坐不住时,老师仍然按原计划教学,学生能收获多少?这节课,老师大胆地凸显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果断地、顺着学生的认知意愿,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做法却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

事后,这位老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修改,集中装订成一本以《雨》命名的班级刊物。还以此为触点,开展了微课程――“雨”。学生们了解有关雨的知识,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歌颂雨,展现雨,领悟雨滋润万物的博大情怀。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探究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堂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只有与学生真心、自然地交流,学生才能处于自然的状态,真正投入课堂学习中。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一些作秀的课堂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真实、本色的课堂。“返璞归真”是我们孜孜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评价呼唤返璞归“真” 篇3

一、评价回归真实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少看见老师采用简单的否定性评价,很少听见老师严厉的批评声,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表扬、肯定、赞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语文课堂又呈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热闹”:“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五角星”、“小红花”以及各类卡通形象作为奖励漫天飞舞……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真正的激励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真实的评价向学生传递的是真实的信息,因此,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才能真正令学生信服。

例如一位老师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只怎样的狐狸?”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老师随即肯定说:“有道理,和乌鸦相比,狐狸的确是很聪明。”表面上看,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实则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骗别人的东西吃,这是在“使坏”。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二、评价投入真情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次没有真情的评价,如何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期待,从而充满热情地学习?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因此,语文课呼唤着教师的评价投入真情,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首先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及时传达给学生,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学生答得好,要及时称赞,如“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要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处、思想碰撞处、情感共鸣处,用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加以渲染,使课堂上真情涌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且看王崧舟老师《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读得很准,说明你已经完全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但是,你不光要去理解纹丝不动的原因,你更要用心去感受战士们的纹丝不动。”“体会得很好。你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这段话,如果你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在刻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如此丰富、生动、充满激情的评价语言,学生听后怎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会不大受激励而跃跃欲试呢?此起彼伏的教学小高潮融合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

三、评价讲究真切

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教师给予学生真切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强化、导向的作用。我们不妨来欣赏薛法根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的片断,感受他真切到位的评价语言。

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学生潜心读书、写感受,教师巡视并作个别点拨。)师:同学们学得是那样专心,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交流?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学生继续交流……)薛老师如此真切的评价,让学生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知识,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学习方法,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 篇4

夏日的一个傍晚, 我在风雨桥上纳凉, 一位家长和我攀谈时说:“老师, 前几日我带儿子到武夷山、厦门转了一圈, 回来后, 叫他把这次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 与周围的人共同分享武夷山的瑰丽, 闽江的灵气, 鼓浪屿的椰风海韵和夕阳下大海神奇的波光掠影。只见儿子坐在桌前冥思苦想, 抓耳搔腮, 一筹莫展, , 犹如茶壶里煮饺子。良久, 那张白纸上还是只言片语, 我真有些纳闷, 怎么儿子平时测验和期考时, 作文都是二十八九分 (满分三十分) , 此时就‘卡壳’了呢?”。

家长的问话如一枚利针, 刺触我心灵的软肋。前段时间校园里出现的那一幕又在我眼前闪现, 教研部门要组织一次三至六年级学生写作竞赛。校园内外顿时刮起了一股学生背作文的热潮。阅读课、午间、课外活动、双休日……学生们手不释“文”, 读文声、抄文声, 声声入耳, 每位学生的桌子上都隆起了一叠厚厚作文宝典。更有甚者, 有些语文老师还从网上下载文章为学生“加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创书香校园, 培养学生阅读之兴趣, 养阅读之习惯, 吸文字之精华, 丰学生之底蕴, 增学生之灵气, 提高学生码文字之水平, 无可非议。可眼下,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竞赛, 期考作文成绩, 死记硬背范文, 应付各种测试。教师已将阅读进行了异化, 亵渎了阅读的内涵。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煞费了苦心, 可香花结出了苦果, 出现了学生“邯郸学步”的作文现象。尽管不全是教师的责任, 但也难免其咎, 可谓是为了作文这棵树, 毁掉了学生独立行动和思考这片森林。从而, 作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

首先, 教师要克服功利性的思想, 作文教学观念要返璞归真。不能抱着“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急切心理, 想通过背几篇优秀习作, 机械的拿来主义, 就让学生的作文能力立竿见影。而是创设高效的作文教学课堂, 传授写作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循序渐进, 切勿好高骛远。积淀丰富的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让学生达到生活就是作文的境界, 体验自己习作的成就感。老师在作文教学方法上考虑周到一点, 辅导上累一点, 就能让学生作文时轻松几许, 学生就不会出现:“一怕作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文言文。”的现象。

其次, 学生写作的内容, 产生的情感要返璞归真。《优秀作文选》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部件———词汇、优美的句子、布局谋篇的方略。学生应学会文海拾贝, 学会扬弃, 具有高超娴熟的“组装”能力。不能照搬原文, 这样会出现水土不服, 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 我所在的家乡就不可能有碧波万顷的大海, 也没有终年皑皑白雪的高山, 一望无垠的草原, 更没有万里黄沙千里戈壁。若学生描写家乡出现此种景致时, 这样的移花接木, 就是一种偷梁换柱, 是一篇“伪作文”, 由此产生的情感也显得苍白无力, 牵强附会, 没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体验和学会珍藏自己的情感, 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经常带学生走进自然, 融入自然, 涉猎自然, 去看大山飞瀑, 观日出日落, 听乌啼虫鸣, 皑皑白雪, 茵茵春草……组织一些活动:如郊游、野炊、夏令营……让学生感受山川的明媚秀丽, 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让学生积累身临其境的素材, 用自己的笔写自己亲历,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尽管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美丽, 可是那份纯朴的流露也会沁人心脾。只要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写真、善溢真情, 写出的文章会日臻完美。就不会尴尬于“无米之炊”的境地。

第三,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要返璞归真。教师对习作的评判标准对学生写作具有导向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我们要培养学生诚信作文。比如在平时的作文练习和各种测试中, 只要是不通过自己的劳动, 剽窃他人习作的均以零分处理。这样就能铲除死记硬背范文的土壤, 遏制学生抄袭的陋习。这样做也并不是反对学生对美文的诵背、摘录与模仿,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三本作文书, 一本用来摘录美文佳篇, 一本用来结合美文仿写, 一本是学生写自己的真事实情。第三本是前面两本写作技能的升华, 教师对第三本的佳作在班上适时进行欣赏交流,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为学生提供作文的“源头活水”, 提升学生习作的含金量。

上一篇: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下一篇:艺术作品中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