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2024-08-05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共11篇)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篇1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可是长期以来, , 教师难教作文, 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仍在发生。作文写不好, 从近处看,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从长远一点看, 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正因如此, 语文老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是殚精力。

夏日的一个傍晚, 我在风雨桥上纳凉, 一位家长和我攀谈时说:“老师, 前几日我带儿子到武夷山、厦门转了一圈, 回来后, 叫他把这次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 与周围的人共同分享武夷山的瑰丽, 闽江的灵气, 鼓浪屿的椰风海韵和夕阳下大海神奇的波光掠影。只见儿子坐在桌前冥思苦想, 抓耳搔腮, 一筹莫展, , 犹如茶壶里煮饺子。良久, 那张白纸上还是只言片语, 我真有些纳闷, 怎么儿子平时测验和期考时, 作文都是二十八九分 (满分三十分) , 此时就‘卡壳’了呢?”。

家长的问话如一枚利针, 刺触我心灵的软肋。前段时间校园里出现的那一幕又在我眼前闪现, 教研部门要组织一次三至六年级学生写作竞赛。校园内外顿时刮起了一股学生背作文的热潮。阅读课、午间、课外活动、双休日……学生们手不释“文”, 读文声、抄文声, 声声入耳, 每位学生的桌子上都隆起了一叠厚厚作文宝典。更有甚者, 有些语文老师还从网上下载文章为学生“加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创书香校园, 培养学生阅读之兴趣, 养阅读之习惯, 吸文字之精华, 丰学生之底蕴, 增学生之灵气, 提高学生码文字之水平, 无可非议。可眼下,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竞赛, 期考作文成绩, 死记硬背范文, 应付各种测试。教师已将阅读进行了异化, 亵渎了阅读的内涵。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煞费了苦心, 可香花结出了苦果, 出现了学生“邯郸学步”的作文现象。尽管不全是教师的责任, 但也难免其咎, 可谓是为了作文这棵树, 毁掉了学生独立行动和思考这片森林。从而, 作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

首先, 教师要克服功利性的思想, 作文教学观念要返璞归真。不能抱着“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急切心理, 想通过背几篇优秀习作, 机械的拿来主义, 就让学生的作文能力立竿见影。而是创设高效的作文教学课堂, 传授写作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循序渐进, 切勿好高骛远。积淀丰富的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让学生达到生活就是作文的境界, 体验自己习作的成就感。老师在作文教学方法上考虑周到一点, 辅导上累一点, 就能让学生作文时轻松几许, 学生就不会出现:“一怕作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文言文。”的现象。

其次, 学生写作的内容, 产生的情感要返璞归真。《优秀作文选》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部件———词汇、优美的句子、布局谋篇的方略。学生应学会文海拾贝, 学会扬弃, 具有高超娴熟的“组装”能力。不能照搬原文, 这样会出现水土不服, 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 我所在的家乡就不可能有碧波万顷的大海, 也没有终年皑皑白雪的高山, 一望无垠的草原, 更没有万里黄沙千里戈壁。若学生描写家乡出现此种景致时, 这样的移花接木, 就是一种偷梁换柱, 是一篇“伪作文”, 由此产生的情感也显得苍白无力, 牵强附会, 没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体验和学会珍藏自己的情感, 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经常带学生走进自然, 融入自然, 涉猎自然, 去看大山飞瀑, 观日出日落, 听乌啼虫鸣, 皑皑白雪, 茵茵春草……组织一些活动:如郊游、野炊、夏令营……让学生感受山川的明媚秀丽, 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让学生积累身临其境的素材, 用自己的笔写自己亲历,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尽管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美丽, 可是那份纯朴的流露也会沁人心脾。只要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写真、善溢真情, 写出的文章会日臻完美。就不会尴尬于“无米之炊”的境地。

第三,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要返璞归真。教师对习作的评判标准对学生写作具有导向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我们要培养学生诚信作文。比如在平时的作文练习和各种测试中, 只要是不通过自己的劳动, 剽窃他人习作的均以零分处理。这样就能铲除死记硬背范文的土壤, 遏制学生抄袭的陋习。这样做也并不是反对学生对美文的诵背、摘录与模仿,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三本作文书, 一本用来摘录美文佳篇, 一本用来结合美文仿写, 一本是学生写自己的真事实情。第三本是前面两本写作技能的升华, 教师对第三本的佳作在班上适时进行欣赏交流,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为学生提供作文的“源头活水”, 提升学生习作的含金量。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既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克服背范文的千篇一律, 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又能塑造学生诚信的灵魂。让学生用文字为自己铺就走向成功的小径, 让教师成为作文教学的达人。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篇2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何为一堂理想的阅读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地带挺进,丰富的个性化教学理念给阅读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但也使我们一线的教师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在这语文教改的转折点上,我们的阅读教学该走向哪里呢?带着窘境和疑虑,我们一行六人到省城参加了“三晋之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真正领略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本,生活为源,内化为宗”听起来大,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从思想上有了这种理念,就觉得这才是根本。

不少教师都看过虞大明教的《共有名字》录像。虞老师每个环节的设计所体现的就是“学生为本,生活为源,内化为宗”。学生感受到的仿佛不是一堂课,而是土耳其的小山村,在座的是村民。学生从思想上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为村民的喜而喜,为村民的悲而悲。走出文本,孩子们从内心感受到的是我们都是太原人,山西人,中国人。这种情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本中内化了的。

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是一种诗意化的语文教学。王老师本身就是一首诗,且不说课如何设计,单单课上的启发语、诱导语、激励语,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不下15种,且不重复。

1.读了这段话,你脑海里冒出了什么问题?

2.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会从你的心里跳出来?

3.孩子,在你眼中是这样的。

4.孩子,你怎么体会到的?

5.孩子,我多想再问问你。

„„

从以上这些和风细雨般的关怀中,可以看出教师是如何以学生为本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凸现。这些温柔的语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内化知识内化情感搭建了平台。学生的感悟与内化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中酝酿出来。我们如果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就会出心灵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我们与学生中闪烁,就会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言语,无需模仿,无需作秀。所以,树立全新教学理念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资源

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用宋晓明在纪念周总理诞生100周年的一首小诗《你是这样的人》导入,开课伊始,学生认识了它;学习课文时,学生又读到它;上完课后,学生永远记住了它。

学生先感叹:原来是这样!然后惊讶:怎么会这样?最后感动:真的是这样!

这样学生对“极其简单”的理解一次次加深,对周总理的认识一层层丰满,课堂上洋溢着感悟的美、情感的美、人格的美。

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正因为王老师能从“极其简单”这四个字中挖掘蕴含的资源。教师首先自己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了解了主人公的一生,品出了周总理的灵魂。教师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一夜的工作》一文638个字,指导学生

学好、学懂这638个字就够了吗?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厚厚的书读薄,但作为我们的每位执教者,心中应该每篇课文就拥有一本厚厚的书。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孩子,我就是语文,请跟我来!”这是具有多深的文化底蕴才能这样说,才有勇气这样说呀!

三、明确教师的角色地位

无论是过去的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还是今天的感悟式教学、对话教学,仅仅是提法不同,没有明显的界限之分,不能今天提倡什么,我们就用什么。要根据实际而定,因文本内容、因学生、因当地情况而定,但不管选用哪种方法,阅读课堂唯一离不开的就是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我们只充当“介绍人”就可以,不要过多的居间舌燥、喋喋不休,要少而精,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五准”。

组织与调控“准”,激发阅读兴趣“准”,创设情境要“准’,示范与点拨要“准”,评价与激励要“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这是至关重要的。

听课回来,我把几位专家的精华,搭建了这么一座房屋,课堂教学结构作为屋顶,课堂教学设计的四大支柱,就是四根柱子,根基是读书、学习、求真、求实。

愿我们都能走进这座殿堂。如果真是这样,“要我教研”一定会变成“我要教研”。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

教学的最高境界:真实、朴实、扎实

源头活水 发表于 2005-11-12 20:09:52

今天是校区大休的第一天,难得有时间在网络中阅读了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发言”,感受较多,颇受启发。他希望大家在观摩和研讨的时候,对以下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进行深入的思考。现摘取部分内容,与小语老师共同分享。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目前并不少见的角色错位的教学,突出教师“自我”、追求形式翻新的教学,甚至是以作秀来吸引眼球、用噱头博得掌声的教学,要有分辨能力,不仅不要效仿,而且要敢于说“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要加强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指导。譬如阅读教学,怎样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怎样在学生每次读书、实践之前把要求提得明确、恰当?怎样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读、议?教师怎样在指导学生读议的过程中,通过点拨、示范、讲解等进行指导?怎样围绕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练习和适度拓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前七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承继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我们要在思想上十分明确,知识是必需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知识要不断地除旧布新,要学最必须的、先进的知识。拿语文课程来说,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需的新知识,都应进入语文课程和教学之中。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篇3

一、积淀素材

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积淀素材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与家庭、校园、社区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与学生的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运用有着直接联系。只有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世界,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落笔时才能生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1挖掘教材,提炼真实

教材是实施教育的范本。教材中除了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以让学生积累,有许多独到的写法可以供学生学习外,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渗透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并因“文”制宜,设计一些小练笔。如借鉴范文让学生将学过的好句子、段落、篇章及时运用,加以模仿迁移。又如利用课文给学生留出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这种“空白”,进行想象习作。这样自然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使他们有话可说,为真实创作打下基础。

2丰富活动,创造真实

除了选取的材料来自于自然生活以外,教师还可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为学生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更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写作机会,首先,应让活动走入语文课堂。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可让学生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并组织学生表演。其次,可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学生的生活充实了,写作时自然不愁无话可说,也不会瞎编乱造。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获得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到工厂、农村等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生活,获得活生生的材料。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深入生活,勤于观察,知识才会更丰富。在作文中运用已积累的材料,使课内外阅读、实践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动”与用相结合,写起文章来才会有话可说,并能滔滔不绝。

3抓住契机,捕捉真实

生活是由无数跳动的音符组成的。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许多真实的瞬间,都会成为牠们习作中的亮点!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捕捉精彩场景和片段,学生作文的取材主要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材料越广泛,展开的思维空间就越开阔,写出来的文章就越大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二、引领阅读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掌握语言,必须大量地积累和感受语言、厚积底蕴,才能滔滔不绝吐出“真”。

1把握“灵动”,记录只言片语

生活中,有时突然会迸发出一些美妙的瞬间,让人灵思涌动、妙语连珠,尽管只有三言两语,依然能够激起“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而随着美妙瞬间的悄然逝去,这种冲动也会烟消云散。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把握住这些灵动瞬间,不失时机地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是大有益处的。

2引领阅读,存储妙词佳句,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持之以恒,必能使用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内容方面,古今中外,涉及广泛,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把课文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涵,增强表现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节选的文章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作家的一篇文章向其他作品延伸;由一个作家向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延伸……这样,学生既能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

3诗化语言,感化吸收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做到流畅、诗化,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课堂语言,并与课堂生成相融合,以娓娓动听的美词妙语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只有教师的课堂语言令学生的心灵为之震撼,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不断在语言环境中熏陶,学生的语言自然也会丰富,作文时就会贴切地表达真事真心真情。

三、实话实说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的作文要求虽有不同,但都强调了不受体裁、题材的限制,使用属于自我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正体现了对学生的童真、童心的精心保护。

1反映真事,凸现童真

儿童说话往往和生活世界相联系,和他们的兴趣、惊奇感相联系,主要是一种个体真切感受的自由表达。他们在儿童群体里表述的“伙伴语言”虽然幼稚,但充满情趣。不仅有许多活泼的词语,还有不少独特的表达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是很有针对性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保护学生的童真,鼓励学生大胆写,实话实说。生活本来就是一种磨练,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

2直言独白,呈现童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通过写作反映深邃的哲理、体现高尚的品德。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表现这些思想内涵,否则学生只有言不由衷、

空话连篇,毫无真情可言了。某校一位音乐教师外出开会,教导处因一时安排不过来教师代课,就让数学老师代上音乐课。数学老师经学生同意后,讲起了数学题目。结果,当天的日记中,不少同学写道“当老师的面表示同意,那是碍于面子”。教师在看到学生的习作后,首先为他们敢于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喝彩,然后找个适当的时机说明了当天的客观情况,希望得到学生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抓住了育人的好时机,而且坚定了学生敢于抒真情的信心,无疑也为学生开阔了习作的天地。

3教做真人,升华灵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和作文从来都是相通的,做人无疑影响作文,作文同样会影响做人。语文教师每到周末都要给学生布置一项“小练笔”的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去自由选材。有这样一个教例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第二节上课时有个学生吐了,虽作了“紧急处理”,但下课后没有人去清理干净。第三节上课时教师心思一动,有了主意,转身走向黑板写了一个“吐”字,在同学们惊愕的眼神中亲切地发问:“同学们,你们‘吐过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吐的?吐的时候难受吗?当你吐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教师指着那位同学,继而又在黑板上添上“她吐了……”,同时提问:“为什么老师要加一个省略号?”教师戛然而止,打了一个暂停的手势,微笑着说:“请同学们暂时保留自己的小秘密,在这个周末的小练笔中把你的所见所想说出来。”教师又指了指省略号说:“同学们,省略号里的故事可感人了,大家想把这个故事写完吗?”在一片响亮的“想”声中教师提醒孩子们,等一会儿大家可别忘了仔细观察你身边的好人好事。就这样,一次“疾风骤雨”式的训话悄悄地演变成了一场作文指导课,一下课,甭说那块不雅观的“地图”被同学们抢着收拾得一干二净,这份作文也写得相当成功。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找准学生的成长脉搏,批准“激情点”,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生命灵感,这样才能激情勃发,文思泉涌,使作文与做人相得益彰。

小学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篇4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1.把视点引向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是孩子每天生活时间较长的地方,更是孩子最熟悉、最真实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观察点引向家庭,去留意、观察家里的布置,去关注、感受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从这些生活琐事或趣事中,获得各种真实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加深对家庭的了解、认识和热爱,还能直接丰富他们的作文题材,引发他们的写作真情。

2.把视点引向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构成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主要场所。如,参加问题讨论、讲故事、制作手工、看有益课外书等活动,在与同学、教师交往过程中一定也会有很多事情发生,通过观察积累这方面的题材,不仅能发现交往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有益于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

3.把视点引向社会生活。社会是生活的万花筒,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要想积累这些生活素材,学生就得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二、描绘生活,谱写七彩虹

1.片段入手,夯实基础。片段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段的训练扎实,能为篇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观察训练中,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常写一些开头段、结尾段、外貌段、对话段、心理活动段、景物段等,写得多了,学生自然能逐渐做到言之有物。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及几方面的特点。通过掌握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并不难,营造一种轻松的写作氛围,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做到“我手写我心”。

3.减少束缚,自由倾吐。教学生写作文,首先要放,即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心中的积累,放胆写作。教师以平常心教作文,学生以平常心写作文。这种“平常心”便是“我想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或“这是我对这件事思考的结果”。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应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所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1.展开联想。我们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指导学生在观察、阅读、表达时,由眼前的事物“触景生情”,而回忆起另外一件事情;由想起某一事物而又想起另一事物。只有掌握了联想,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才能浮想联翩,文如泉涌。

2.动手创作。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然后让学生边演示边介绍制作所需材料、方法步骤、自己的体会等,再把介绍的内容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也学一招,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的积极性。

3.设计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要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班队活动、设计美化校园、设计课文学法、设计班级园地等,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

阅读教学教案设计的返璞归真 篇5

一、教案宜“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授课的“备忘录”。

而课堂实录,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截取,可以是视频拍摄,也可以是文字记录,本文就文字记录而谈。其作用有二:其一,为他人提供样板,当作课堂教学的学习范式;其二,供自己或有关人士反思,以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前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等以预设的文字形式体现;而后者体现在具体的过程中,当然,最终也体现在文字记录上。前者只能估计到师生之间的问答,而后者以记录师生之间的实际问答为主。总之,前者重在预设,后者在预设的基础上结合生成;后者是前者的非必然结果。

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却用大量的篇幅预设师生之间的问答。这些问答究竟因何而来,实在令人费解。或者说,具体课堂教学时,师生间的问答能完全依照预设进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可能,那么作如此细致的预设又起何作用呢?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但显然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在课前要进行弹性预设,为课堂生成留足空白。”也就是说,教案要有“弹性”,就是宜粗不宜细,尤其在教学环节部分,大致交代预设的几个授课步骤即可。就如平常用餐,省去那些相互客套的繁文缛节,在简单而轻松愉快中享受美食。实际上,教案上如挤满了预设的内容,授课时很可能找不到要点,根本起不到备忘提示的作用。

当然,并不反对预设一些提示性的问句,如果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就可预设“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以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领衔之语。(后文将作细述)也可预设一些能估计到的学生的活动,可简写,用括号标注。实际上,这就是对学法的兼顾,是“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总之,不必求一律,视教龄的长短和文本的生熟而异,就成熟的教师而言,教案应尽量粗疏简洁。

二、教案宜“活”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本,基本都有死硬的规定,尤其是教学步骤,硬性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环节;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如此纷繁复杂的死硬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根本无法适从;而对一个有探索精神的老教师而言,则完全限制了他个性的张扬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当然也就难以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教无定法,授课不该有固定的程式;同理,文无定法,教案也不应有“标准”的格式。但几个内容必须具备:首先是学情分析,即“备学生”,能应对各种不同学生的教案未尝闻之;其次为文本分析,即“备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针对不同文本设计的教案不能强求统一;然后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以上即“备教法”。教案中最不应该固定限死的就是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知。宏观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上所说“备教法”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反思”诸层次;而微观的教学环节,即上文所说的“教学步骤”。就目前而言,微观教学环节,即“教学步骤”的优化迫在眉睫。实际上,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案的精华就应在此处,课堂教学的“出彩”也由此决定。过于死板的程式要求,一方面使新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严重地妨碍了成熟教师聪明才智的发展。

因此,最简单、最平民化的做法是,在每个课时中,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就如上文对《药》所设计的四个问题。这四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具体教学过程中,这四五个预设的环节就是“纲”。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织布”,这四五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生成”,这就是“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景,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匹”。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五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教案宜“紧”

设计教案必须时时处处紧扣教学目标,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然而,一些教师设计教案时,却常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上。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设置

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由国家规定,是培养人的粗线条框架;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为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者自己制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见可测量的目标。相对来说,前者属于宏观层面,后者属于微观层面,这三者从抽象越来越趋于具体。前者对后者有制约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仅仅是“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在教案设计中,我们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微观的、能达到的、可测量的,应从“文”(体现知识和能力)和“道”(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虑设置,至于过程和方法,则不必也无法设置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课时设置“文”“道”各一个目标,“一课一得”就足够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就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和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整个教案的灵魂。当然,“我们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分析。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的非线性和语文素养的复合性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元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然而,当今常见的教案上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或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置,或“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并列,或“文”“道”只顾一头;或抽象之至,如“学习本文的叙事特点”……

我们认为,教案的前前后后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尤其是“文”的目标。然而,由于受固定套路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往往脱离教学目标,“绕道而行”,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就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偏偏到四川绕一个大圈子——当然,如时间充足,囊中充实,绕圈领略一下巴蜀风光也未尝不可。然而,我们的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甚至40分钟。更为可悲的是,有些行道者最后的终点竟然不是北京,而是到了西藏或者新疆。

所谓“重点”,指文本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部位,如段落、语句、词语等等,即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研读反复玩味的部分。如把《白杨礼赞》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品味语言深入掌握本文的象征手法”,就得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七自然段(四个排比句段)。然而,笔者所见的很大一部分教案中,所谓的“重点”,就是将教学目标照抄一遍,岂不悲哉!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为本节课的终极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即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阶段目标的实施。如上文所说的从上海到北京,最恰当的路线是从上海出发,沿沪宁线、津浦线北行,必须经过的南京、徐州、济南、天津等几个大站就是阶段目标,经过它们才能到达北京。然而,当今很大数量的教案或教学环节不清,或某些环节目标不明甚至脱离。

还以《药》为例谈教学环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作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期间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有导入语。——此如从上海到南京。

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期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此如从南京到徐州。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期间必须细读文本,也可以拓展延伸,找来其他两条线索结构的文本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此如从徐州到济南。

第四阶段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此如从济南到天津。

到天津后作一下归纳总结,北京也就不远了。总之,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晰,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的是提示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目标作具体的不同的处理。

(三)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也必须紧扣目标,如《药》的作业,应该也必须与两条线索有关。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往往不被正视。

板书(这里指下课前一刹那的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板书逐步达成呈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过程。就如上文的《药》,恰当的板书设计应该如下:

由于受现代化媒体的影响,声、光、电狂轰滥炸,愿意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板书。

结语

由于“学案”的出现,一些地方“教案”被打入了冷宫,甚至有人认为“‘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 理性的教案本身就兼顾着教与学两个维度,以“学”代“教”,岂不是走上了另一条绝对化的歧途?或许是孤陋寡闻,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一般所见到的学案,无非是拓展了繁琐教案中的“作业布置”板块,甚至可以说,那些学案就是“繁琐教案+学生练习”。所以说,以学案替代教案的理由根本不存在。我们希望返璞归真的理性化的教案能坚守自己小小的立足之地,也希望真正意义上的、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产生。

当然,教案的理性化绝对不是公式化,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学情、文本情况和自己的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教案。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 篇6

一、童真感人———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表达真情, 让童真感人。巴金曾说过: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生活既然是创作的源泉, 我们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植被,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啥可写、难以下笔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获得写作的乐趣, 让童真童言恣意放飞。

例如:一次周末, 我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当半天的哑巴。为了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到哑巴的生活的艰难, 我特别提醒孩子:这是我和你们的秘密, 谁也不许告诉。结果, 到校上课时, 孩子们叫苦连天, 不停地抱怨。“哎, 妈妈急得脸色煞白, 拉着我上医院。”“看着弟弟那一副胜券在握的洋洋自得之态, 我真是委屈极了, 可又能怎么办, 师命不可违, 我只能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喃喃诉说, 心里却暗暗欣喜:这是多么可贵的资源呀!于是我让他们把心中的委屈诉之笔端。结果学生写出了《哑巴的苦》、《当“哑巴”的半天》、《特别的“味道”》等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之后, 我开展了一次“分享”活动, 让他们交流自己的作品, 互相切磋, 彼此分享, 并推荐优秀作品25篇参展, 让他们收获写作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要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 要热爱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就应该让孩子走进生活,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让真挚的感情, 真实的生活留驻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这样他们就拥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而他们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 情真意切, 个性突出。

二、童趣盎然———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快乐, 从而收获童趣盎然的文字。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小孩子的天性是爱玩, 作文教学就要让孩子在玩耍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在玩耍中唤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因此, 我们应经常开展趣味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让他们有意识地在玩中观察, 在玩中体验, 写出玩之乐, 玩之趣, 玩之智, 让童心童真得到充分张扬。

例如, 我组织学生开展“肺活量大考验”, 让学生开动智慧, 利用一张信封把竖立的砖头吹倒。顿时, 教室如炸开了锅, 孩子们跃跃欲试, 课堂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舞台, 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 一篇篇童趣十足的文章呈现在我面前。有的学生写:“我们鼓足了劲吹, 可砖头如生了根似的, 纹丝不动, 我们就像斗败的公鸡, 耷拉着脑袋走下了讲台。”有的学生写:“瞧, 我们班的大力士上台了, 瞧那神色似乎胸有成竹, 只见他鼓起劲一吹, 哎, 可怜的砖头仍然没倒, 却沾了一身唾沫。”……又如:“纸上站兵”、“斗蛋比赛”、“假面联欢会”、“吹鸡毛比赛”等活动, 我和孩子们一起玩, 一起乐, 课堂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活动后的学生习作更是充满了童真童趣。

正是通过开展各种趣味活动, 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在最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去观察, 去发现, 去感悟, 因此他们写作时自然而然就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字里行间童趣盎然。

三、童言无忌———在想象中编写故事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在想象中编写故事, 让童言无忌。想象是一种建立在, 现实基础上的, 开放式的, 跨越时空的, 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 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 思路更宽广, 生活更有色彩, 生命更有活力, 文笔更流畅。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应千方百计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表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 引导学生畅想未来, 续写故事、编写童话……让童真焕发异彩。

例如, 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静静地看着圆,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说说这圆是什么?孩子们想象这个圆是春节时大街小巷挂着的红灯笼;这个圆是储蓄罐, 等罐里的钱存满了就捐给希望小学;这个圆是妈妈的自行车轮, 载我闯过严冬度过酷暑……我赞许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的想象真丰富, 你们可以给圆添上几笔, 组成新的图形, 说说他们的故事吧!”顿时, 教室可热闹了, 孩子们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将它变成球拍、茶壶、光环、运动会上的环形跑道, 甚至将圆想象成了中秋节的金黄圆月, 无私奉献的地球母亲, 母亲映在灯光下的温柔慈祥的笑容, 还想到了人的一生, 美满的家庭, 实现的梦想……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 原本简单的图形组合, 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焕发出活力。我还会提供一组声音组合, 让学生想象一个完整的故事, 还让学生想象20年后, 家乡的学校、道路、汽车、房屋会有什么变化等等, 这些犹如一簇簇火星瞬间点燃学生想像的火花:《“O”的畅想》、《二十年后》、《亚马逊探险》、《猪八戒减肥记》、《假如地球的寿命只有三天》等一篇篇充满奇幻色彩的文章, 在学生挥洒自如的笔下诞生, 彰显着学生的个性, 绽放着童真的光彩。

由此可见, 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就应该创设一种“开放式”的想象情境, 它应该是自由宽松的, 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究和表达欲望, 学生可以异想天开, 无拘无束地表达, 毫无顾忌地写作, 从而创造出奇趣无比的故事, 品尝想象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浅谈作文教学应“返璞归真” 篇7

一、着眼生活,素材求真

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回归生活,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构建开放的作文课堂和学生一道走进广阔的大自然,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去郊外踏青,看麦苗野花,听鸟语虫鸣,嗅泥气花香;到田间地头,看农民耕作,到大自然中采撷,在生活中徜徉。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生要积累词句,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掌握一些自然景物的名称,他认为这对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是很有好处的。在同学们学过的古诗词里,就有不少带鸟名、花名、山名、地名的词语,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身边的一事一物都应指导学生精心观察,细心“觅物”,为写作积累素材。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的积累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准备之一。每个人的一生是自己的宝贵财富。只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感受生活的馈赠,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积累情愫,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料库,学生的生活沉淀会日益丰厚,自然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那么学生再张口说话、举笔行文时就不用发愁了。

二、不拘形式,表达求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可见,作文教学应针对小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实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减少“清规戒律”,消除条条框框,充分考虑到学生表达的需要,鼓励他们写真事,说真话,吐真情。

《语文课堂标准》所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教师可根据写作训练内容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适时提供一些练笔的机会。如学了《凡卡》一文后,让学生写写《信寄出后》的故事……学生看到这类题目后,不仅有兴趣,更多的是表达的激情,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打破写作训练在时空及内容、形式上的限制,把整个写作训练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中去,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作文天地里学习写作,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作为写前指导:审题、立意、选材、表达,这是作文的基本内容,学生要清楚。但是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规定程式,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当学生找到门径之后,教师应强调写“实”,但不受“真实”限制,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自由空间,大胆构思,随意表达。如写“雨”,学生可赞雨的大公无私,滋润万物细无声;可贬雨的泛滥成灾、残酷无情等。只要立意新颖,富于创造,就应给予鼓励。因此,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作不能局限于形式,要重视学生个性,要在精心选材、巧妙构思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联想,让他们有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学会用作文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感受,那才是最真实的,而且能使文章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三、朴实表达,语言求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写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朴实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到一个“真”字。然而,近来一些学生佳作一写就是比喻、排比、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片面地把“有文采”理解为“浓妆艳抹”,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有文无质的文章。

不可否认,华美的语言是写作水平的体现,但不是唯一标志。读过吕叔湘、鲁迅等名家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语言大师们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特别讲究返璞归真,文章大多生活气息浓厚、朴实无华,却闪耀着内在美的光芒。据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是先读给一些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听。如果听不懂就继续修改,直到听懂为止。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雕饰,只是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他陪周总理审稿时,在总理身边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文章这样写道“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几句朴实的话就把总理生活简朴的形象描绘出来,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又如《游金华双龙洞》一文所以赢得了人们的赞赏,重要之处也在于语言朴实。“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人,是这样的小船。”语言虽朴实,但读后却有身临其境之感。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用一句句鲜亮活泼的“童言稚语”勾画出一处处情真意切的真情表白,提出一点点富有创意的见解看法,把所想写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写下来。

四、表现自我,情感求真

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指导写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

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不懂得细心观察,从自我出发,记叙自我经历,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只好假话连篇编作文,东拼西凑抄作文。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教育学生说老实话,写老实文,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又写得生动感人。作文中表现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学生的一个写作的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因而,平时应倡导和激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我”,把学生写日记写书信这种“私人写作”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培养学生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作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人说过:“真则朝日夕月,伪则朝花夕槿也;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也。”总之,笔者认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遵循小学作文教学规律,着眼生活实际,尊重学生个体,引导学生用“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让学生作文体现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真正将作文落实到“用笔写话”的朴实境界上,使小学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沿着正确的轨迹运行。

静思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朴实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 初中语文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新气象, 而在诸多的优势背后, 一些劣势不容忽视。有些教师因课改而课改的教学, 让语文失去了原本朴实的内涵, “华而不实, 浮而不深”的语文教学现状, 让原本承载着培养语言感觉、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等使命的语文失去了原本的个性与本色。因此在新课改中, 教师应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让真实、朴实、扎实重回语文课堂。

一、中学语文课堂现状

(一) 课堂教学脱离文本, 流于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源, 每一篇课文是师生探讨的基础, 也是展示师生才华与感悟的平台。现阶段的很多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脱离课堂的任意发挥情况出现, 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把握不准确, 忽略了所讨论的话题是否脱离文本原本的含义。例如: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中, 教师没有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白杨树”的真正寓意上, 而是关注于“白杨树”这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之上, 引导学生搜集大量的白杨树资料, 学生了解了白杨树作为一种植物的特征, 却没有与文章由白杨树引发的更深一层含义联系到一起, 没有将白杨树的坚韧不拔、力求上进的精神与北方农民具有此类精神的深刻含义结合到一起, 背离了文本中的重点内容。

课堂中融入多媒体技术, 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融入更能够丰富课堂中的素材,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但多媒体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万能法宝, 将所有的文本知识都寄托在多媒体教学之上,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减少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和体会, 过度地依赖多媒体,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探究精神在各种动感演示当中浅尝辄止。

(二) 语言内容肤浅, 脱离教学本质

语文课堂上的形式多局限于教师问和学生答, 或者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中。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讨论交流中对于课文内容没有深入的体会, 导致语言内容肤浅, 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中, 实际讨论的问题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上, 教师的指导也没有突出教学本质。例如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上重点讨论, 而针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受封建制度残害下产生的以及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态度却一带而过, 忽略了文章的重点内容, 讨论较为肤浅。

二、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的要点

(一) 通过诵读来体验文本

《辞海》中对“返璞归真”的定位是去掉外在的装饰, 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语文教学中的返璞归真,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诵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手段, 在诵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对文本产生自我认知和体验。在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同时, 学生能够体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以及意境。例如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 让学生诵读的同时, 闭眼想象:驾一叶小舟, 随风飘荡, 任船所至, 观赏景物。蓝天、青山、绿水, 耳畔传来的尽是大自然的声音。如此, 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了吴均寄情山水、远离世俗的情怀。

(二) 注重文本体验

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脱离了参与性, 那就失去了体验、感悟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将文本内容与生活相互联系, 找到文本中与生活中相似的共同点, 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 达到感同身受的境界。例如在《多一份宽容》的教学中, 不能单纯停留在文章字句的理解和分析之上, 而应该关注与贯穿始终的关键性词语“宽容”上, 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字句意义的基础之上, 联系自身的生活环境, 联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中可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形, 如何面对和如何解决的, 通过学生对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感受的整理, 让每个学生心中对“宽容”有了不同的诠释。教师在通过学生自身的感受来与作者的思路相融合, 引出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宽容待人, 正确处理和谐人际关系的中心思想。

(三) 学会品析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精读来揣摩文章当中的内蕴, 并且体会作者的用意。所谓的反复精读, 指的是通过精读来理解言语的含义和文章内涵;再次精读文章, 了解其中运用句式;又一次精读文章, 洞悉其中的层次和写作手法, 通过多次的精读来达到深入地了解言语、句式、内涵, 继而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进行略读, 将其中感人画面在脑中呈现, 随后进行进一步的精读, 重点针对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几个动作的刻画进行体会, “探、穿、攀、缩、倾”几个动词将整个手脚的动作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一次呈现了憨厚朴实的父亲形象。再次精读, 学生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验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父爱, 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激之情。在对文章进行精读以后, 加之反复的诵读, 教师从中引导学生理解其中字、词、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通过对文本的品析提高学生对文章精华之处的感知, 有利于在阅读其他作品时, 学会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 不失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 从中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语文教学中的返璞归真并不是倒退, 而是在语文教学中寻找正确的方向, 带领学生步入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通过返璞归真的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潜心阅读、深层次的讨论、时刻与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们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亲历阅读的全过程, 以多媒体教学作为适当的辅助,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袁源.静思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J].语文建设, 2012 (23) .

[2]白健民.谈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及突出特色[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S2) .

返璞归真,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位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些老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就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就有着很大的阻碍[1]。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成熟,这就需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加以应用,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弊端。小学的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这一课程学习上得到加强完善,也能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而面对教学的要求愈来愈高的情况下,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能从多方面得以考虑,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小学语文教学本位的探寻

(一)加强学生语文文字素养的培养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语言教学,老师就要能够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加以实施,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从基础的教学内容上进行加强,而通过对学生在文字教学层面进行加强,就能有助于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的有效提升。老师要能注重语文教学本位的积极探寻,让学生能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学习乐趣,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激发,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兴趣。

例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良好的学习,就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在文字学习中,对“一去二三里”的文字内容学习过程中,这一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数字以及儿歌式的内容进行的展现,通过比较有韵律的文字呈现,让学生比较顺口的朗读以及背诵。老师在这一课程教学内容中,就要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将教学文字的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能进入到课程学习的氛围当中。通过背景音乐的放映,以及相关情境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形成画面感,这样就比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

学校还可在语文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开展识字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可通过设置奖项的方式,让学生对文字活动的参与热情进行激发,这是对学生的文字教学比较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二)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这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就比较有利,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得以充分重视,让学生通过从情感的视角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和文章的作者在情感上发生碰撞,这样就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丰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就要能充分应用教学多样化的方法,通过返璞归真的态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情感上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能有利于语文素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还要能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得以充分重视。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学习的知识积累,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而在素质教学的环境下,老师就要能对学生这一方面充分重视,注重思想型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2]。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就要能将思维创新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此才能保障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不仅如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大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学生教学的本位目标。

(四)加强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培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能从思想层面得到有效的培养,还要能注重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加强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老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语文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可通过课文的朗诵以及演讲等方式,将学生语文语言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的语文教学,就要能从多方面得到有效加强,在教学的思想观念以及方法手段层面都要重视。面对当前的教学环境,只有充分注重学生的本位教学,让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发展,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真正素养提升。

摘要: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比较重要。传统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教学发展要求,只有充分对语文课堂加以改造,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本文主要从实际出发,对语文教学本位的相关理论问题加以探究,希望能有助于实际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教学本位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小学尝试“五段”教学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2016(3).

返璞归真,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位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本位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76-01

语文是一门有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内容包容性十分巨大,但始终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范畴。教师首要做的就是纠正观念,重塑语言文字的基本框架,围绕框架制定教学计划,让语文教学传统与创新相融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是启蒙兴趣开发潜能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基础与功能,因此,和语言文字无可分离的听、说、读、写就成为了重要关注点。

一、充实对话教学,开放语言空间

语言离不开对话,对话教学是新课程思想的关注重点,同时也符合语文教学的本位设定。实施对话教学不仅使师生们从“一言堂”的僵化模式中解放出来,更充分利用起语文的本位功能,通过轻松的对话形式,与知识、趣味、词汇、思维等交融一体。更关键的是,对话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自由,让学生敢于大胆表达,积极参与,感受到开放鼓励的语言空间。在实施中,教师要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切入点着手,注重知识与交流的融合。例如,在进行长春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多彩的夏天》教学中,教师以夏天为对话起点,让学生们找找说一说自己经历的多彩的夏天。学生们果然很感兴趣,纷纷响应:“我的夏天是多彩的,因为爸爸妈妈带我去海滩游泳。”“我的夏天也是多彩的,因为爸爸妈妈带我去旅游。”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除了多彩的夏天,你认为夏天还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着“炎热的、悠闲的”等等。不少学生都自愿发言。在对话中,学生们运用了最新知识,更完成了语言积累,感受到生动轻松的课堂。

二、坚持文本教学,体验语言美感

新时期教育理念丰富了课堂教学,让课堂活力有效凸显,多媒体影音、游戏活动等利用让学生们感受到更大的乐趣,但是在这丰富导引下,却容易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位,将最基本的教材文本忽略而过。文本教学法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有着悠长的沿用历史,而教材文本的改革选用也越来越精细,这已然为语文教學提供了优秀的资源基础。教师要提炼文本中的特色、典型语言,让学生点滴积累,体验语言之美,吸收语言创造的灵感,沉淀语言素养。教学过程,应当注意对审美意识的科学导入,多比较,多联想。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时,笔者引导学生着重对文本中大段的景物描写进行了分析,如“中午,群峰披上了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等优美生动的词句,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联想,体会三峡的秋日壮阔,并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这里用金甲来比喻?把长江形容成像一条金龙好不好?区别在哪里?细细对照文本理解、揣摩,学生们对语言美的感知又深入了几分。

三、注重阅读感悟,提升语言情感

阅读是语文传统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能让学生触动情绪,净化思想,纯粹地投入感悟。尤其是小学语文,在阅读中通常采用朗诵的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增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在朗诵中实现感官的互通,从而更加深入感悟,从语言中提炼情感,丰富内涵,熏陶人文。然而不少教师在实施新理念的同时,将阅读环节淡化成了一种形式,忽视了其中的深度功能。为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规范朗读,合理选材,带动情感碰撞。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看不见的爱》时,笔者让学生先是带着感情朗读全文,在形成深刻印象后再朗诵重点段落,如“那位女士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教师圈出重点字词:轻轻、安详、微笑,让学生们加重语气,从细节去体会母亲细心地怕弄疼孩子,包容、耐心的鼓励。学生声情并茂的阅读与课文情感交融共鸣,很快感悟到文中母亲对孩子的理解与信任、关怀与激励,从而联想自身,升华感悟出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四、开展表达实践,优化语言创造

表达是语言的基础工具,表达紧密联系着语言思维和语言感知力。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表达的训练渠道,将学生的语言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准确运动语言词汇,还能丰富融入灵感感悟,从而发散出优秀的语言创造能力。有创新才能有发展,语文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应当充满的个性色彩,在教学新追求下,教师还要立足于学科本位,从基础实践做起,为学生开启创新意识。当然,实施过程,教师还要巧妙设计,拓展延伸,尽量增加综合信息,让学生思路更加开阔,表达更加流畅。例如,在进行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表达——我的愿望》教学时,笔者结合课文指示,以抒发自己的愿望为中心,带领学生一起展开了“我的愿望计划书”的表达活动,让学生不但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愿望,还要从细节展开描述,如:我的愿望有没有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容易实现吗?要想实现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我有什么具体目标?等。学生不但积极投入,而且个人色彩也越来越浓厚,其中不乏天马行空的奇妙想法,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完成了语言创造升华。

当今的教学思想提倡百花齐放,开拓创新,对于语文这样原本就底蕴深厚内容面丰富的学科,多样化教学固然能提升学科趣味,增强学习吸引力,但也容易陷入目标涣散,教学缺乏深度的迷惘中。回归单纯的语言本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起鲜明的轴心,避开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杜晓红.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创设情境[J]. 新课程(教研) 2011(10)

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篇11

一、“钱学森之问”引出的思考

“劳动与技术教育”一词, 最早于清光绪末年由清政府学部编纂的《初等小学手工教授书》提出,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还在耳边回响, 我们的劳技教育也应该有勇气直面现实。一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 不仅需要强大的国防、先进的科学, 还需要与科学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 更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 能应对以技术为基础的未来社会的挑战的广大劳动者, 而我们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严峻的局面。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1.“劳动与技术教育”难姓“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在的家长, 无论是学校的基础知识学习, 还是兴趣爱好的培养, 都很重视, 却忽视了和生活最亲近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很多孩子不爱劳动, 也不会劳动。当然, 我们也不能回避学校教育, 因为有升学和高考的压力, 有的学校片面追求教学质量, 忽略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落实不到位、教师素质不过关, 学生考场都是高手, 动手总是矮人一头。所以, 这造成了现在“劳动与技术教育”难姓“劳”的局面。

2.“劳动与技术教育”难秀“美”。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学科, 和德、智、体、美四育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它依存于德、智、体、美四育基础之上, 又反过来推动和促进德、智、体、美四育的发展。我们现在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很多学校和地方校本教材的开发联系了起来, 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 有的学校的操作模式让人费解, “示范———模仿———成果”的教育模式, 简单却成果显著。冷静下来想想这是速成的思想在作怪, 我们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兴趣很难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3.“劳动与技术教育”难降“材”。劳动与技术教育, 相比

其他学科, 无论动手还是思维, 都要相对的灵活些, 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比较多样, 上课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往往是比较有趣的。现在比较普遍的劳技课是这样的模式:激趣———设疑———尝试———评价, 也许有的老师觉得这样的模式很好, 首先符合新课程探究的理念, 又让学生尝试, 最后富有个性的评价。但事实如此吗, 试想一个科学家发明一件产品, 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我们的课堂铺开了“质疑———探索———尝试———展示”这样一张大网, 下课铃响之前, 大鱼小鱼一网打尽, 收获颇丰。这样的课堂最大的问题在于实践思考的时间偏少, 注重的是完成作品的完成, 因为这就是课堂效率。恰恰是这个所谓的效率, 牵着孩子手把手地“启发”、“示范”, 成功了就是自主学习。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优化策略

1. 重视家政教育, 了解基本常识。

我们国家没有单独开设家政课, 家政课包含于劳动与技术教育中, 但往往为大家所忽视。其实, 家政也是一门学科, 它从自然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的基本原理中汲取营养, 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家政的目标是:一是个体在自我塑造中走向成熟;二是启发人们共同参加评论并形成社会目标, 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所以, 家长和学校应转变观念,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开展适合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

2. 重视场所建设, 创设研究氛围。

很多时候, 我们特别向往大学殿堂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 在那里可以潜心研究, 悉心探索。学生研究脱离生活实际的事物, 困难时很大的;同样, 简单的事物又提不起兴趣, 因此, 我们小学也可以创建一个这样的研究中心, 集兴趣、操作、研究于一体, 按主题分区域。比如, 学生研究水仙花的雕刻和生长, 原来条件不够, 现在可以划出一个区域作为培植研究中心, 观察不同的水仙球雕刻的生长情况, 专人记录, 然后比较分析, 研究探索, 再运用到实践的进行检验。在反复的验证和发现中, 我们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学会了研究, 学会了探索。

3. 重视教师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

上一篇:初中命题作文审题指导下一篇:摄影作品的著作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