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共12篇)
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篇1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把作文教学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就是说,把“写”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这一个字看上去很简单,但在作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却难倒了许多初中的学生,他们常常是“无米下锅”“无处着手”“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长落于泛泛而谈。”课堂上,无论老师如何强调作文的写法,都是无济于事,这让我们当语文教师的十分尴尬,经过笔者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分析和探索,深深的认识到教师应该注重一定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喜欢写作文并能够独立的完成作文。
一、重视“读”在写作文中的作用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其实这都是古人在用最简洁的文字描述“读和写”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能够“吟诗”和“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条件是“熟读”和“深思书”。同时,重视阅读,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也深深地体会到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范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是让学生早自习的时候读相关的课文就可以了, 而是广泛的阅读记叙文,可以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也可以是一篇名人小故事,甚至是一篇写的较好的学生习作,当然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于优秀的文章要求学生要熟读并深思,对于形式新颖但内容平常的文章只范读就行了。
在读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中主题的含义、立意的设计、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可以建议学生一周自读两篇记叙文,并抽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在班上自主交流所读文章的心得体会,或在小作文本上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先布置一个内容,如“我的一天”“最美的老师” “假期生活”等,让学生广泛的收集,再让学生在全班朗读范文,师生共同学习,同一主题用不同方式来表达的方法,在泛读学生自己的作品时,教师最好亲自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点评。这一个环节,不仅让学生读了文章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笔者建议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扮演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主宰者的角色,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平等地走近文章、欣赏文章、学习文章。
读是一个收集材料、积累知识的过程,读之后,建议学生将优秀的文章摘抄在积累本上,经验告诉教师学生自己动手写一本《优秀文章集》,这比买一本作文书更有意义。
二、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浓厚的兴趣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推动学生积极作文的巨大动力。人总是被感兴趣的事物紧紧吸引并给予高度的注意。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怕写作文,一看到文题就愁眉苦脸。面对这些对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消除其畏难情绪,激发其写作兴趣: 1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作文教学渗透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寓写于乐,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2根据学生争胜好奇的特点,开展快速写作竞赛、佳作交流、自编小报、向报刊推荐好文章等活动,使学生品尝到写作的快乐; 3根据学生喜爱表扬的特点,凡是写得出色的文章,都要实行高分鼓励,特别是后进生的文章,哪怕有一处闪光的地方,都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及时指出并加以表扬,使之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等。这样由“要我写”变成了 “我要写”。
三、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须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有所作为, 有大作为。正如常言所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树立高尚的师德、文德、掌握过硬的业务功底、扎扎实实地工作,从而强化自身、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因此我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适度、适时和得法。讲的过多,面面俱到,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讲的太少,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又起不到点拨的作用。 比如,作文前的指导,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观察或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加入,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其达到从容成文之效果。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后,可让学生讨论“移山哪如搬家”; 学了 《最后一课》后,可让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重返讲台后,小弗郎士该怎样学习”; 学了《猫》后,让学生讨论“第三只猫的死说明了什么”; 学了《荔枝蜜》 后,让学生讨论“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深意在哪”,等等。大家经过反复地讨论,既明白了范文的匠心,更觉得可写的内容很多,恨不得立竿见影,一吐为快。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提高,作文的思路理顺,下笔自然从容不迫了。教学实践表明: 这种“先说后写”的方法,每次讨论的时间虽短,效果却是事半功倍,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作文基础,讨论的过程既是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方法、各抒己见的过程,更是集思广益、激发作文表达欲望的过程。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受到了 “谋篇”方法的启发,作文变得不再是难事了,学生肯定会“有话写”,“乐于写”。这样的“主导”就真为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了。
教师在辅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在写作方法后,还应告诉学生在写作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持之以恒的练习。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迫切需要语文教师大胆地探索改革, 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扬长避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永远地成为过去。
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篇2
(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课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体现,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二)在语文课的堂上,应鼓励学生发表属于自己对观念、对现象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日益增加。也可以在班级发展讨论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还有好差生讨论,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等,课堂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从中获得知识,并在交流中活跃了思想,如此不断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锤炼中获得。
(三)在语文课上用课文的空白,让学生发挥丰富想象,拓展思维
课本内容当中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
初中的孩子对写作有着自己的好奇和观念,所以老师的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开始写作的时候容易动笔,容易想象,乐于表达,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正确、客观、充满想象好奇地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引导的同时,要带有鼓励,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呵护童心、童趣、童真,要去发现身边小事物,感悟大世界。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训练是日常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探索提高作文教学的新路子,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面临的课题。以往的作文教学只是就作文而作文,盲目地写写练练,虽不能说全无效果,但总是盲人摸象,方向不明,目标不清,收到的效果也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笔者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谈一谈一些点滴体会。
一、题目: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题目应该是眼睛,因为眼睛是一个人身上最灵动的部分,透过它可以看见作文故事里最隐秘的光芒。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一个好的题目,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要吸引眼球、富有内涵、和理优雅。
比如同样写冬天,学生会想到的题目是《难忘的冬天》《美丽的冬日》等,如果把它改为《冬天是一只银白色的歌谣》,一下子把色彩和声音带进来了,让人难以忘怀。再比如回忆某个夏天的午后,有学生取名《午后的回忆》,如果改用《悠扬的琴声溅湿回忆》,将听觉转换成触觉,运用通感,让读者从中获得一种十分深刻的印象。
二、开头:让开篇华丽优雅
像很多企图吸引观众的艺术形式一样,良好的开篇几乎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好的作文开头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语言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得体;另一种是议论精辟、富有哲理,让人一读就豁然开朗;第三种是悬念丛生,令人过目难忘,非得读完全文才肯罢休的开头。
有的学生作文开头写道:“妈妈,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妈妈,您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妈妈,您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乍一看,这样的句子很抒情,但没有节制。含蓄的情感远比声嘶力竭的情感动人,不妨这样开头:“有一个人,她每天最早起床;有一个人,她每天最晚入睡;有一个人,她忘了自己的青春;有一个人,她忘了年少的梦想。但她独独记得自己的名字叫母亲……”。这比一遍遍强烈的抒情更有表达效果。
很多时候,一个华丽的开篇对于我们的作文来说很重要。
三、选材立意:开一扇窗,望见无尽的风景
学生常常感叹,作文越来越没东西可写了。其实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那些有价值的材料在大家的漠视中溜走了。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应该做到“学会观察、留意生活”。观察的点就类似于给我们的作文开一扇窗,然而我们在窗口看到的动人风景就是作文中的珍贵材料。
其次,说一说“立意”。“立意”就是类似于文章的中心思想,涉及的是从哪个角度解析题目的问题。比如《我渴望》这样的标题,大家会在后面补上“快乐”“成功”“幸福”等一系列褒义词,这都是大众思维。有学生补充道《我渴望生病》,因为他的妈妈非常忙碌,只有在他生病的时候才会陪在他身边,所以主题转化为对母爱的渴望,显得合情合理,又富有新意。所以换个角度,可以让立意新颖些。
四、结尾:让谢幕辉煌些,余味悠长
一篇文章,写到结尾处,也是最为动情处;写到结尾处,也是最意味深长处。好的结尾应该具备这样的气质:抒情,富有美感;优雅,富有哲理;简洁,富有意蕴。如果具备其中的任何一种气质,结尾都是精彩的。
比如在《上帝的中国儿子》中作者是这样结尾的:“老太婆答道:‘关键是抓住好月亮。’出租车拐弯,和月亮分道扬镳,老太婆放下相机,吹起口哨……”结尾在行进中戛然而止,而文章的余味却一直流淌到我们的心底。
结尾就是一篇文章的谢幕,文章的谢幕应该简洁有质感,在文字铿锵落地时让读者的心里激起遥远的清响。
五、修改:作文的最后一道工序
好作文的生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妙手偶得,另一种是千锤百炼。前者说的是灵感的触发,后者说的是作文的修改。
有很多作文的精彩是修改出来的,因为修改能使内容和形式日渐趋于完善。就像珍珠一样,只有反复用心打磨,才能成就一篇精美的作文。修改作文要抓住这样几点:
1.反省主题,剔除无关内容。一篇作文写完,回过头重读一遍,总有一些句子甚至一些段落是和全文的立意没有多大关系的。养成一种回头重读一遍的习惯,就可以在修改的过程中将那些和全文的立意无关的语言和段落剔除掉。
2.反观内容,力求段与段之间自然承接。段与段之间承接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也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初稿中没有做到这一点,但在修改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作文紧密地连成一体,给人一气呵成的印象。
3.推敲文字,力求简洁准确。文字的使用应该反复推敲,不管写长句还是短句,都应把多余的字去掉。作文完稿后,应该推敲文字,即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把多余的词语划去,这些多余的词不但包括意思重叠的形容词、动词,还包括没有必要的代词、助词和介词等。比如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段话:
“那天天气很好,我怀着高兴而又欣喜的心情去了我们小镇上的公园,那个公园里的景色真是景色宜人,我第一次去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公园就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
这段话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可以删掉的,尤其是句中“这”“那”之类的代词等可以略去不用,所以这段话应该这样修改:
“天气晴好,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去了小镇上的公园,公园坐落在小山脚下,景色宜人。它就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修改过后的文字较之前凝练简洁。其实关于修改,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得有一种文不厌改的意识,这样才会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习惯。
学习作文之路是坎坷不平的,学生要提高作文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在掌握这几点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从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多练笔,使作文由低效变高效,由被动变主动,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永玲.怎样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J].考试周刊,2012(13).
[2]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万春.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S1).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一、作文教学的课外功夫
(一) 督促学生做好课外阅读量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常有意犹未尽以及行文单调枯燥的弊病, 究其原因无非是“源头少活水”, 即词汇储备少, 素材积累少, 作文规则少。常读书, 常读好书, 好多精妙词汇, 典型事例及作文技巧会在无意识状态下不断进入学生的思想。试想, 有了这些储备, 学生每拿到一个命题便不难妙笔生花。所以, 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提倡, 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这是写出好文章的最关键因素。
(二) 培养学生养成“耳听六路, 眼观八方”的习惯
学生作文中缺少真实感, 缺少生活气息, 缺少时代感的弊病也经常存在,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生活“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说“有眼无珠”也不为过, 甚而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经历及感受都会“麻木无知”。正因如此, 每写作文, 他们就会顾此失彼, 瞎吹胡编, 任由自己空想乱猜, 这样写成的文章当然毫无生气, 更不用说时代感了。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明白“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明白不关注现实生活就不会写出锦绣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留心他们家, 他们邻居, 亲戚以及同学、朋友们的变化与轶闻趣事,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他们回家的路上, 在一次外出, 在自己独立干某一件事的时候多用耳朵听听那些在当时毫无关系的声音, 用眼睛看看哪些在当时索然无味的一株小草、一颗石子等等。设想, 当这种习惯久而变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我们何愁学生写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三) 走进生活, 开展情境教学, 激发写作热情
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 这样做的优点是教师可以集中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可以一起鉴赏美文等。但这种“闭门造车”的作文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热情,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完成的习作很多时候是无病呻吟之作, 没有激情, 缺少新意, 胡编乱造都有可能在作文中出现。最好的作文方式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现实生活中去, 让他们自由去感受、评价、判定。不难想象, 在这种鲜活的现实生活情境中, 学生描写一幅景观, 评价某种现象, 发表一些观点时都是源自内心, 有感而发的, 这样的文章可能会少一些虚假做作, 多一些真情实意。
二、作文教学的课内功夫
(一) 重视写作方法指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要求达到能顺畅地叙述事件, 能清楚地抒发情感, 能用较典型事例阐述观点就行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 寻找值得一写的事件、情感以及观点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筛选素材, 布局行文, 做到详略得当, 主旨清楚。许多学生在行文时, 不会去认真考虑素材的筛选, 文章的布局以及情感、观点的表达。他们只是一味地盲目组合素材, 最终写出的文章要么拖泥带水平白无味, 要么内容空洞大而无当, 更有甚者离题万里不知所云。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忽视写作方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随意成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必读作品180篇 (首) , 课外阅读作品60篇 (首) , 这些例文均为各类体裁的美文, 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写作方法。这些文章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第一手资料。因此, 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凭借这些美文适时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各方面给学生悉心指导, 让他们知道万事都需按规则行事, 做事如此, 作文亦然,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我们千万不能小瞧写作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二) 片断练习, 陈清利弊
作文教学中, 课外长时写作需要, 课内短时训练, 亦不可忽视。在作文课上, 我们可以就某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校园内的一株花、一颗树进行片段练习, 通过现场评比, 让学生明白其中优劣, 时间久了定会产生“指物作诗立就”的效果。
(三) 经典推荐, 师生共赏
在作文课中, 我们可专门设立一堂名为“经典品评”的课堂, 即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名篇佳句推荐给全班学生, 师生共同品评, 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 写景佳句也罢, 抒情名段也好, 只要是学生认可的, 我们在课堂上细嚼慢咽, 只要学生多多少少品评出点好的理由来, 这难道不是一大收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 又增添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动力和兴趣, 是两全其美之举。有时, 教师也可推荐一二, 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侃侃而谈, 真是其乐无穷, 何乐而不为?
(四) 多管齐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很多, 比如让学生扩写《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归来”的场景及人物肖像和心理,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局等。在学习《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营造的凄凉意境, 我特意在课上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画了一幅《秋思图》简笔画, 然后又布置了作文———扩写《天净沙·秋思》。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写的的确不错, 其中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这时, 他看到小溪里的溪水也在结伙成伴的往下流, 而我呢, 却是单身一人。”还有一位学生写道:“当他思念家人时, 他觉得大自然的每一样事物都在针对他, 秋风是那么刺骨, 枯藤和老树像仇人似的紧紧盯住他, 几只可恶的乌鸦在残阳斜照的树上哇哇叫着。明明水流很慢, 可他觉得水也好像要回家和家人团圆似的, 流得很快。他一个人在晚霞映红了的天空下, 孤独地骑着瘦马在漫无目的地走着。”不同的言语, 但都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文章所营造的凄凉意境。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 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当然教师还可借助一个实物, 一幅漫画等具体物象激活学生的思路, 展开奇思妙想。还可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打破时空局限, “穿越”一下。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让学生写出言辞优美、富有新意的文章, 不但要做好作文教学的课外功夫, 还要强化课内训练。
农村寄宿制初中作文教学体会 篇5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兴趣;知识储备
笔者所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位于燕山山麓的一个小山沟里。由于实行了寄宿制,学生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虽然有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狭小封闭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却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学校有规律的两点一线(教室、宿舍)的生活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专注度,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眼界。加上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学生以看电视代替阅读的倾向,进一步使学生的阅读变得缺乏独立与创新,只剩下“白开水似”的快餐阅读与“填鸭式”强迫阅读(学生以作文书代替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感知,用别人的经验代替了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
而语文中考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它不会考虑你的兴趣爱好,不会考虑你的阅读经验,不考虑你读过几本书,对于周围世界是否有自己的认识。一句话:只要结果不求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上一段话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是我在教学中的遗憾因为我无法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环境。这也就有了在作文课上,我们看到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更有甚者,老师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的说了半天学生一点反应没有,或是只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对作文无用处„„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从学生兴趣入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修订版大纲中,对作文明确提出:“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材料、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意在明确中学生的写作就是练笔,就是要倾吐所闻、所思和所想,而兴趣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催化剂”!
对作文感到头痛的同学,往往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其实,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源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参与的兴趣和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1、围绕生活选题;
我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偶像、追星、超级女生、我型我秀、„„)现在的学生生活越来越存在一种矛盾,即从各种媒体了解到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落的情绪,对身边的人和事不太关心,只沉迷于自己想象的世界里。那么从了解身边的事入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有了生活经验学生自然有的可写了。
二、增强知识储备,从会想、会读,到会写。
阅读与作文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时常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学名著,从名著汲取营养,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支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想象与写作相结合,以想象促写作。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象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读写结合,以阅读助写作。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诗词诵读”、“写作训练”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体会 篇6
关键词:学生素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物理理论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特别是九年级的物理,对于初中生而言,是相对困难的科目,例如力学、功和能的理解上,学生不容易接受。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物理教材时抵触情绪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接受物理知识,并在心中形成了较大的压力。此时,物理教师要学会将物理知识生活化,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让物理知识真正走入生活,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有了物理这把利器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如,教师在讲“功和能”时,可以用生活中的电梯打比方,告诉学生我们从楼上到楼下,电梯做了多少功,耗费了多少能,功率是多大等。在讲“相对运动”时,可以讲解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中抓住德国的一颗子弹的真实故事。这些例子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讲完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巩固课堂中所学知识。
二、重视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通过集体备课,能学习并博取众人的长处,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备课时,多向其他老师征求意见,汲取教法和教学中的精华,完善自己和充实自己,对于九年级的物理教学更是如此。如在讲解“欧姆定律”时,很多学生对于增加电阻,电流减弱不理解。有同事建议我,在电路中安装电流表的同时,安装一个小灯泡。这样学生不必每个人都动手,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电流的变化。通过实验改动,不仅达到了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了解得深入透彻,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教学思路及教法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要学会焦点转化,把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转化成学生学和问为主导的教学。当然这种教法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取消了,相反,教师依然是教学行为的引导。新课程要求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定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比如,在对“功率”概念进行学习时,可以与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新课程的推广使多媒体教学运用于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不应存在“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比教少好”的观念,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在制作课件上,使课程改革停留在“体力劳动”的阶段,要关注教学中做了些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将“体力劳动”转化成“脑力劳动”。所以通过教学和教法思路的改变,物理教学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四、注重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物理不久的初中生,对物理实验充满了好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用现场来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物理的乐趣中学会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拿欧姆定律来说,我在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一个闭合电路,并让学生比较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优缺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还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想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实验课程也要精心安排,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从教材备课上入手,从教学教法上研究,从实验课程上改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才能显著提升。当然在研究提高物理實效性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空间,只要教师肯从教学中大胆钻研,勇于实践,还会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为新课程改革做贡献。
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篇7
一、改革单一的评分标准,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目前, 很多农村初中生的作文都是由教师布置, 学生中除了少部分认真思考, 按时完成外, 大部分都是临时抱佛脚, 东抄西拼, 应付了事。出现这种现象, 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 教师批改作文评分单一, 评语少, 不从学生实际情况去做恰当评改, 相反存在压分的情况也是原因之一。去年期末考试, 我们语文组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 发现有不少学生的作文是佳作, 主题突出, 条理清晰, 语言表达也不错, 但评卷老师还是用传统的单一的评分标准去衡量, 给的分数很低, 生怕学生考“好”了。试想, 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内, 既要完成语基部分, 又要构思、谋篇布局, 完成600字左右的作文, 的确很不容易。所以,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目光去看问题, 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数学中存在满分, 为何作文不能满分呢?教师应摈弃老思想、老观念,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了, 有了信心, 教师要及时表扬, 作文不能一味压分, 要恰当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 让他们在写作道路上充满信心。
二、突破素材关,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感知生活的习惯
任何一种文学, 都离不开生活。如果把学生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去谈作文, 只能是植无本之树, 挖无水之井。凭空而虚构的作文是空洞的, 甚至是违反逻辑和客观现实的。如果要农村学生去写城市题材, 或要城市学生去写农村题材, 学生大多胡编乱造。只有让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 写出自己的感受, 他们才能有感而发, 有话可说。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应贴近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多角度去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争有创意的表达, 使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初中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写作训练是“有感而发”, 要求学生睁大眼睛去观察生活, 敞开胸怀去拥抱生活, 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第一道作文题目是:来到了新的学校和新的班级, 结识了新的同学和新的老师, 学习生活也有许多的变化。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 对新的生活也一定有自己的认识, 写一篇文章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第二道题目是: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爸爸妈妈生日那天, 你想到什么?又是怎样做的呢?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这是贴近实际并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的文章。怎样才能抓好这一环节呢?第一,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深入参与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第二, 要求勤写日记。刚开始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好日记, 教师要引导他们, 大的小的好的坏的事情, 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事物, 甚至一句话、一首歌, 都是日记的内容。农村学生起初可以以记农村的见闻为主, 形成习惯后, 再引导他们向广向深积累, 并且要注意引导他们抓细节写人、叙事、描景、状物等。
感悟生活, 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写作时, 悟性好的学生使用材料能得心应手, 而悟性差的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却不那么开窍。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悟性, 引导他们善于捕捉生活, 善于发现自我的感情点, 写出独到的认识和感受。每次写作文时, 我都要求学生思考“自己所经历的或积累的材料, 哪些可以用, 哪些要进行想象、加工, 进而升华成为自己写作的材料”等问题, 培养学生勤思、爱思、善思的习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时, 要求他们既要用眼, 更要用心;既要把握整体, 又要认清局部, 洞悉细微之处, 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持之以恒地做到这两点, 学生的悟性就会逐渐形成。
三、从文学作品阅读入手, 美文示范, 传达写作技巧
学生畏惧写作文, 教师则一味埋怨学生词汇贫乏, 语言不丰富。由于农村学校书籍短缺, 信息闭塞, 用方言交流等原因,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受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教育环境下形成的。而目前农村中学教学条件落后, 设备远远跟不上城镇步伐, 很难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谈何容易。加上我们的教学一直是重读轻写,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流于形式。即使是新编的新课标语文教材, 对改变教师那种随意性消极的作文教学行为也没有决定性的意义。要解决这些难题,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改变观念, 适应时代潮流, 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随意式的教法。 (2) 积极引导,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有趣味、情节引人、语言优美的书籍推荐给学生, 把他们引进一个充满乐趣的书籍海洋之中, 并教给他们欣赏的方法, 以培养他们文学欣赏的基本素养。 (3) 结合课文教学的需要, 有意识地推荐、介绍相关的名著。例如,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里出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 哪一次写得最深刻最感人?通过写父亲的背影达到什么目的, 歌颂了什么?这样, 从阅读教学入手, 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文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根据自己的经历体会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如用导读法、故事法、朗读法等,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文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之中, 心随“学”动, 心随“教”动,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4)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美诗美文, 如唐诗宋词和意境优美的现代诗、散文等, 尽可能要求学生背下来。 (5) 要在书源方面帮助学生。比如, 学校要多方节支, 多购买些图书, 以方便师生共赏共阅, 多成立些文学方面的兴趣小组,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积累素材。
利用好课本中的美文、范文, 这是解决乡村中学生作文“写不好”的重要途径。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学生, 可从美文中得到示范、模仿和启迪。美文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章法技法等往往给学生以借鉴。范文可以来自课文, 也可以来自课外。课文如小说《孔乙己》《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等, 散文《春》《济南的冬天》等。初中语文课文大多是语言生动, 文质兼美, 蕴意深刻, 富有启发作用的中外佳作, 也能显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类文明的精华。如果让学生好好学透, 不仅有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语文的各种能力, 特别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作文评析, 应打破由教师一包到底的评价方式
据了解, 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的作文都是教师统一评析, 这样做既浪费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 我认为, 教师“一包到底”的作文评析方式应打破,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评, 在自评处写出自己写作中成功与不足之处。自评以后, 教师指导学生前后四人一组交换批改作文, 找出别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至于文章词句、材料选择、详略安排、写作思路、主旨表达、写作手法运用及修改意见与建议等, 应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初中声乐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8
一、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显现出来。以往那种教师领唱、学生跟着和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声乐教学发展的需要。如何能够让学生对声乐学习感兴趣, 是摆在当前音乐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除了教师进行正确的演唱示范、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之外, 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声乐学习的兴趣。宽松教学氛围的营造, 有助于学生进行音乐体验, 使学生在学习声乐时不怕出错、敢于张口。此外, 在学生练声过程中, 教师可穿插一些时尚的音乐元素, 如, 选一些学生熟悉的中外名曲的片段或是流行音乐中的一段旋律让学生进行哼鸣练习、开口音练习,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二、教会学生“蓄气”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也是声音质量的根本。歌唱中人的呼吸、发声和平时说话时的呼吸、发声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闻花”的动作去体会。如果只用鼻子“闻花”, 气息会吸得很浅;用鼻和舌尖间隙去“闻花”, 不仅气息吸得饱满, 而且气息会自然而然地沉到丹田。然后, 教师在桌子上放些小纸屑, 让学生用所吸的气去吹, 体会哪种方式所吸的气息更大。最后, 在学生感受完吸气后, 再教其学习蓄气, 可让学生吹气球, 用几口气把气球吹大, 嘴不能离开气球口, 只能交替换气, 让学生感受横膈膜和丹田的运动, 并保持住气息, 体会蓄气的过程, 其间要记住感觉和方法, 从而把蓄气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去。
三、融情感于歌曲之中
歌唱艺术是歌声和情感的有机结合。真正优秀的歌唱家是用真情去表现每一个音符的。因此, 没有感情的歌唱只能是苍白、空洞的语言表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使用现代教学设备, 用声音和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乐曲, 这样会比教师的口头讲解更鲜明、生动。如, 在学习歌曲《走进新时代》时, 笔者发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 唱起歌来也没有融入情感。为此,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以激发学生昂扬、真挚的爱国情感。在看完播放的课件之后, 学生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自然而然对祖国充满了深情, 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演唱时则字里传情, 与歌曲产生了共鸣, 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9
一、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弊端
1.有的老师特“喜欢”阅读部分的教学, 认为这样老师可以在讲台上淋漓尽致地讲语法、逐字翻译, 体现所谓老师的“价值”。殊不知, 这种教学, 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这种教学下, 只能盲目地去接受, 而不会去认真地思考, 更谈不上新课改提倡地去实践、去参与、和师生进行合作与交流。这样天长日久, 学生会逐渐失去阅读兴趣, 讨厌上阅读课, 害怕做阅读题。
2.有的老师认为阅读就是多读文章, 于是随便找些文章让学生去读、去写, 从不考虑在适当的时候找些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文章, 让学生去读, 导致有时文章太难,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从而逐渐形成依赖教师告知答案的一种不良习惯, 这样, 虽然学生文章读的不少, 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也不少, 碰到同篇文章可能会得分, 但阅读能力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构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
1.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阅读课上, 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充分了解、运用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阅读课上,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任务与活动, 多参与、多实践,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文章信息的能力。把平时的阅读教学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练兵场”。
2.每单元阅读教学导入要新颖、多样, 让学生有兴趣去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拿到一篇文章, 教师首先要充分挖掘其趣味性, 唤起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产生共鸣, 刺激学生以最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阅读课堂之中。如可借助幻灯片、影音资料来展示跟阅读文章有关的图片或声音。让学生由体验栩栩如生的图片或声音, 自然地过渡到体验文章, 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结合单元知识重点, 在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 达到巩固知识与提高阅读能力的双重功效。如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6单元重点是定语从句, 讲Section A 3a时, 可让学生先通读短文, 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定语从句归纳文章的主要信息, 学生补充定语从句的后半句。
4.以课本阅读内容为基础, 抓住时机, 确立单元主题, 有针对性地找相关文章作补充, 增加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做好课本阅读的延伸。如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12主要讲一些风俗习惯、餐桌礼仪等, 教师可在学生熟悉课本有关内容后, 准备一些其他国家的礼仪的图片或文章, 如不同国家对时间、约会的态度、怎样到朋友家做客、怎样正确使用刀叉等。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 让学生相互交换阅读, 使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轻松愉快地阅读, 训练学生阅读、概括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学生视野,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过程。
5.阅读中, 抓住文章的来龙去脉, 教师给出关键词, 巧设问题, 整体回顾文章内容或形象表演内容或分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训练学生捕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还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6.在阅读教学中, 以辩论课为形式, 以课本内容为辩论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辩论课上, 教师要把学生分成两组代表正反两方,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去阅读, 去理解、归纳信息,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让学生去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样的阅读课上, 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7.课下, 教师要找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去读, 如科普文章、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教师要防止阅读题材的单一, 并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知识水平, 有针对性地多读、多练。如自己的学生害怕读议论文, 教师可在了解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找议论文, 并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删减或改编, 以降低文章的难度, 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另外, 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 每节课或每周找篇英语笑话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中, 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书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词汇, 并有意识地做笔记, 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并增加词汇量的目的。
谈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10
一、正确处理好“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关系。
“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原理之一, 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之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领导、指导和辅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主动权、能够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内容, 依纲靠本, 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启”的过程中, 对所教班级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估计, 问题过浅或过深过难都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应该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使大多数学生由被动学习尽快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必须及时和恰当地给学生指点和指导。及时就是在学生感到困惑、迷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面对的实际问题时, 教师予以指点和指导, 及时清除学生思维的绊脚石;恰当就是要有启发性, 想方设法把主动权留给学生, 切勿将结论端给学生。否则, 学生不但思维受到抑制, 而且会产生依赖性心理, “学为主体”就无法实现,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毫无意义了。
二、充分发挥实验的效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升中考试实验部分分数比例约20%。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掌握的大部分化学知识是用实验教学手段, 通过学生的观察、积极思维而获得的。
1、心理学研究证明, 学生学习时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与单独使用听觉或视觉, 获得知识记忆的保持比率是不同的。如下图所示:
人通过视觉和听觉注意力集中比率和获得知识的记忆保持比率
由上表看出, 学习时单纯依靠听觉, 注意力不易集中 (比率仅为54.6%) ;记忆保持比率也不高 (3天后仅记住15%) , 学生视觉、听觉并用, 则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记忆保持率 (记忆比率3天后提高为75%) 。
由此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充分利用实验, 才能提高学生记忆保持率, 节省学习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有实验条件的学校一定要做实验, 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创造条件也要做, 使实验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人认为:在学生做分组实验前, 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在做演示实验时, 学生往往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如发光、发热、沉淀、颜色的变化等, 对有些主要但又不太明显的现象容易忽略, 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诱导学生思维。在绪言中利用镁带燃烧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时, 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观察现象的注意力应集中观察镁燃烧后产物的颜色、状态和硬度, 不要因镁的燃烧时放出耀眼的强光而分散注意力。通过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及硬度与原来的镁带比较, 学生不难知道镁带燃烧后己发生了“质”的改变, 化学变化定义及其特征不讲而知了。
三、分散难点, 合理安排。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 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 其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众多化学用语的基础。学生只有初步掌握元素符号才能学习化学式;掌握了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才能掌握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及计算主要集中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人教版全一册》, 其数量多, 且枯燥乏味, 是教学的难点。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注重将难点分散, 合理安排, 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当作代表某种物质的普通符号, 从讲绪言课就开始陆续出现, 注在物质名称的后面或正下方, 让学生多见、多写, 讲到第二章第四节时, 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例如:H2O, Fe, Mg, C, S, P, O2等) 学生己经掌握, 然后再揭示它们的内涵。这样, 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的难点就分散到前二章内容, 对第三章以后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以后再在讲课或作业中分阶段有计划地加以练习、巩固, 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 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作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显著。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1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教学方法;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12-01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是基石,要学好英语,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是关键。只有掌握一定的英语单词才有助于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但有些学生因为记不住单词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记单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不断地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根据我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想谈谈我对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克服障碍,增强信心
每当那些七年级的学生打开课本,看到词汇表时,他们都会对那些单词感到恐惧,害怕无法掌握那些单词。此时,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是必须的。也可当场找几个简单易掌握的词汇教给他们,以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随着英语学习加深,英语词汇量同时增加。此时,同学们易出现厌烦的心理,而部分同学也会为不能很好掌握词汇而焦虑。对于有厌烦心理的同学,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顽强的毅力。而对于那些多次背却不能熟记的同学,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寻找自己的记忆方法,以便增强他们的学习英语的信心。自信是个人学习成功的基石,所以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学生掌握词汇的自信心是词汇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
二、善用方法,培养兴趣
1、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学的更真更快
在英语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难以用一两句讲清楚的单词。为了让同学们能较快、较好的掌握,我常创设一定的场景,再加上一定表演、对话。这样调动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本人在教学生如何辨析borrow, buy, keep 与have时,我编了四组对话,如“I want to buy the book, how much is it?” “Its twenty Yuan.”; “How long have you had the book?” “For a week.”; “Can I borrow the two books?” “Yes, but you can only keep it five days.”再创设书店买书和图书馆借书的情景,让学生选择对应,在日常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几个单词的不同的用法,这样让学生会印象深刻。
2、多媒体的利用,让学生兴致盎然
在单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大量的图片、图表,还可以制作Flash让同学门直接看到那些栩栩如生图片,使所教的单词生动形象,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呈现新词汇的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本人在教Australia这个模块时采用了大量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进行了词汇教学,如shark, grape, ham, helicopter等,同学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包括平时学习单词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很好的掌握了单词。因此,本人深感对于初中生用直观教学教词汇是比较实用、有效的方法。
3、构词法的学习,让学生更有效记忆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复合词和派生词。此时我就通过对其词素的分析说明其意义。并通过归纳,弄清它们词性、词义的变化规则。以便同学们在学习中能通过 对那些前缀、后缀、复合结构的掌握更好记忆一些新词汇。例如unhappy 中“un”就是“not”的意义,同学们在学unimportant ,unusual 等这些词时就会对它们的词义一目了然。enable中“en”就是“make or become”的含义,enable是一个动词,同学们在学enlarge时就会对它的词义、词性一清二楚了。
4、游戏和比赛的设计,让同学们在玩中学、赛中记
课堂上做游戏可帮助学生在 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一些较难掌握的单词。课堂上同学们对游戏和比赛非常的喜欢,也很乐于参与其中。例如在教身体部位的单词时,我采用了小游戏。先我发出指令 close your eyes put up your hands kick your foot 等等,他们进行执行。然后让他们进行小组游戏,同时教他们一些新词汇如 clap shake wave nod 等,让他们把新词汇用于游戏。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并使他们很快熟练掌握这些新单词。有时为了增强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我就让他们自己设计word puzzle ,然后互相进行测试、比赛,看谁对得多,解得快。促使同学们注重平时单词的积累,有些长的、难的单词也更容易掌握了。
三、自我反思,走出困境
1、注重语音教学,注重授之以渔
语音在词汇学习中起着很大作用。很多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遇到的首先是发音问题,由于许多单词不会读,使他们一开始就变成了英语的学困生,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对于初学者,教师应该注重语音的系统教学,注重语音语调的培养,让他们能运用语音知识自己识读新单词。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2、改变传统教学,注重文化渗透
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多的是讲解词汇的语法成分,只是教这个单词的基本用法,而没有把这个单词的文化内涵介绍给学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一些特殊的语言环境里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该单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经常觉得翻译起来磨棱两可,只知道用本来的汉语意思去翻译单词原始的意思,而没有掌握这个词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新单词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词汇文化内涵的渗透教学,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词汇的含义,以至熟练运用。
作为在农村初中的一线英语教师,不能懈怠或得过且过,要时刻在实践教学中反思总结,因为农村的环境,学生们所接触的一个语言环境就是英语课堂,而词汇的学习又是学生头疼,家长担心的一个难题,所以作为英语教师责任很大,我想我只有不斷努力,总结经验和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体会 篇12
一、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初中阶段要做很多实验, 如果每个实验都靠教师或实验员来准备材料, 不但教师辛苦, 更重要的是剥夺和抹杀了学生在准备实验材料时的乐趣和无形中所获取的知识。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 学生在课外准备实验材料 (鼠妇) 时, 知道了鼠妇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的地方, 在干燥、明亮的环境中根本找不到鼠妇, 因此不太容易抓到鼠妇。而当抓到鼠妇时, 学生很兴奋、激动, 进而非常爱惜自己的实验材料, 不会浪费和随意丢弃。总之, 我们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通过辛苦得来的实验材料他们在做实验时往往都会很珍惜、节约, 这样大大杜绝了实验材料的浪费。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
学生实验离不开问题, 我们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 最好是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的问题有所区别, 但又不能毫不相关。例如, 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前, 应设计这样的问题:1. 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和单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2.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叶片结构有什么不同? 又如, 在“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实验时, 可提出问题:1. 为什么在光下采集的叶片能使碘液变蓝色? 2. 在黑暗处放置几天的植物叶片能使碘液变蓝色吗? 这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 往往都能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实验效果很好。
三、鼓励人人动手参与实验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 分组人数不能太多, 最好不超过3人。以前我为了省事安排5 ~6人一组, 人数太多就有学生偷懒, 自己坐在一边, 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现在我只安排2 ~3人一组, 每组选出一名组长。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单人单桌独自完成实验。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 如果几个学生合用一台显微镜, 有些学生不但没有机会观察到自己想要观察的物体, 而且容易造成在实验结束后没有人收拾实验桌面和实验器材的情况。如果人人有一台显微镜, 除了能比较安静地完成规定观察的标本外, 学生还会自己找一些东西来观察。比如一根头发、一片纸、一只蚂蚁、一片树叶等, 有些可能看得见, 有些可能看不见, 这种情况他们会请教老师或和同学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太厚的物体看不见, 太大的物体看不完, 视野里看到的物象与了实物是相反的, 等等。这样学生既开动脑筋, 又人人动手参与实验, 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四、有效利用大自然这个最好的实验室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实验材料。我们不能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走出教室, 走向大自然。我校面积大, 位于市郊, 动植物种类数量多, 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成了我的实验大课堂, 其一年四季都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实物材料。例如, 春天的月季、玫瑰、桃花、李花;夏天的荷花、玉兰;秋天的桂花、紫荆花;冬天满地飘落的黄叶;还有各种瓜果, 像芒果、荔枝、龙眼、木瓜以及野生的豆荚、红豆;各种各样的动物, 如鼠妇、蚯蚓、老鼠、蝉、蝗虫、蝴蝶等。这些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 当然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师带领他们走出课堂, 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寻找实验材料, 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动植物标本。我从教二十几年来, 指导学生制作了大量的植物标本, 像肾蕨、铁线蕨、蒲公英, 还泡制了像芒果、荔枝、龙眼等植物果实以及蚯蚓、蜈蚣、蛇和麻雀等动物标本达二十几种, 几乎遍及了动植物的各种类群。这些标本的制作不仅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还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除此之外, 我曾多次组织学生到区林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动物园、博物馆去参观, 体会大自然生物的千姿百态。我还组织学生制作鸟巢, 去林科院的林区挂鸟巢, 让学生亲自参与爱鸟护鸟活动;每年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 带领学生将学校的部分植物挂上了识记牌, 这样既方便师生了解植物的名称及作用, 也让学生从中找到了成就感。
五、及时恰当地评价实验结果
每次学生完成实验后, 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评价, 因为适当及时的评价会激励认真完成实验的小组和组员, 鞭策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小组和组员。评价方面可以相对细一些, 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认真完成实验获得的肯定, 如可以适当加分;批评不认真及完成不好的小组, 并给予小小惩罚, 如让他们打扫卫生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认真做好实验的责任心。
【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的兴趣教学10-15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09-20
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08-26
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09-30
初中军训体会作文300字05-17
初中物理教学的体会09-11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体会08-08
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体会05-1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10-27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