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2024-09-20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共11篇)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1

作文教学难是困扰初中语文教师多年的难题,学生普遍感到作文学习难度大,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如何突破这一困境?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开展了形象化作文教学的积极尝试,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形象化作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形象化作文教学是指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指导,主要借助于各种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参与,获得丰富的感知,积累生动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写作的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缓解了作文学习畏难情绪。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是因为自身积累不够丰富,作前指导不够生动。形象化作文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缓解了学习的畏难情绪。

二是增强了作文教学直观效果。形象化作文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各种活动、亲身参与其中,他们所观察到的人和事、情和景都是实实在在的,学生所获得的感知经验更加丰富,作文教学的直观效果明显提高。

三是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形象化作文教学将课堂从教室内搬到了校园中,搬到了社会中,为作文教学赋予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让更多的资源聚合起来,服务于学生写作能力水平提升,这也是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紧扣要点环节,发挥形象化作文教学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结合教学实践,充分整合资源开展了形象化作文教学的尝试,特别是结合各种活动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感悟,提高作文创作的效果。

1. 结合校内大型活动开展形象作文教学。

每学期、每学年学校都会举办各自种类型的大型活动,有校园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国庆元旦庆祝活动等。这些活动是校园内的盛典,会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结合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要求学生观察艺术节活动分为哪些板块,整个活动中有哪些精彩的节目、有哪些出彩之处、学生参与性如何、他们表现和心情怎样等等。要求学生带着敏锐的双眼去观察整个活动开展情况,形成自己的感知,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框架结构、主题立意、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点拨,从而形象的开展作文写作。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特别是在针对性观察的指导之后,加上技巧指点,所创作的文章质量明显提升。

2. 结合人物专访活动开展形象作文教学。

人物描写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为了摆脱那种模式化、呆板化的人物描写状况,笔者组织学生拜访了一些先进的或典型的人物。如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拜访了本校一位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面对面听他讲自己的工作经历,讲教学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这一过程中,学生与这位老教师面对面观察的肖像非常清楚,听到的事例也更加真实形象,无论是对这位人物的肖像描写,还是对表现他品质的事迹描写,都有了非常形象的感知。接下来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如何抓住特点刻画肖像,抓住哪些典型的案例表现他的优秀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分析和研究问题,人物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变得更加清晰和高大起来,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作文提纲撰写和独立自主创作,人物描写中的肖像千篇一律、事迹生搬硬套等弊端一扫而空,整个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结合专题调研活动开展形象作文教学。

初中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接触到各种社会因素,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充满了兴趣,给予了高度关注。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群众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成为了初中生茶余饭后谈论的重要资讯。对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对这些话题进行专题研讨调研活动,为作文教学搜集素材、提炼主题。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专门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假冒伪劣产品现象进行了专题分析,带领学生走访超市商场等销售环节,走访消费者,了解他们对商品的使用情况,走访工商部门,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来源、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当前各主管部门采取的打击措施,以及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学生既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又在讨论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对下一步工作建议提出了更多的建设性意见。这样的专题调研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了素材,理清了思路,确立了主题,并且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学生创作过程言之有物、生动形象,较好的体现了形象化作文的指导效果。

4. 结合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形象作文教学。

学校每年都要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学生是其中的主角,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些社会公益活动辅助形象作文教学的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卫生文明集镇创建、参与集镇环境突击整治、参与法制宣传等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呼吸新鲜的空气,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同时也要要求他们积极的观察整个活动过程,带着创作的思维去看人看事看景看物,在脑海中积累素材、构思主题。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交流探讨,自主确定主题在全班进行交流,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的思路,运用自己的词汇积累将参与活动的过程描写出来,这也是提高作文教学形象程度的有效抓手。

三、结束语

初中作文形象化教学是突破作文教学困境的有力措施,广大教师应当在这一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更好的推动作文教学开展。

摘要:形象化作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初中生作文能力,教师应当结合校园各种庆典活动、人物访谈活动、实践调研活动以及公益活动,整合资源开展形象作文教学,提升学生创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形象化教学,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林.形象教学模式对作文教学成效的影响[J].语文天地,2016(08)

[2]杨从文.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6(25)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2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提升美术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很多的初中美术教学工作者都对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美、欣赏美、珍惜美,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形象思维能力。笔者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多年,对通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象思维也有自己的探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美术;发展;形象思维

心理学研究指出: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任务时的思维过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客观对象本质及其规律。在以往的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开发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如人意,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美术课堂教学时间,认真探索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有效方法,切实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能力。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师到底该怎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呢?笔者将在下文谈论自己的观点。

一、认真营造课堂氛围,有效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也能够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欢快、阅读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也是比较活跃的,学生会对学习有更多的热情,学生也能够提出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意,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他们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的,老师不能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创意,要允许学生出现不一样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在班级形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尊重别人,也能够在班级中受到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也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对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看成课堂上的主体,还把自己塑造成权威的象征,这使得很多学生是非常畏惧老师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想法,也不敢发出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老师需要明白“师生平等”,老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有勇气展示最真实的自我,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从而开发自己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没有发表自己想法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当老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之后,学生便敢于表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被一些小失误打击到,从而丧失自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增强学生创新勇气和自信,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造,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还能够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创作的激情,也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配音乐等方式营造教学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比如说,老师在教学《京剧脸谱制作》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导入:老师在课前准备很多的京剧面具,之后在课堂上举行一个知识竞赛,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老师每拿出一个面具,学生可以进行抢答,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教学情境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活跃。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欣赏名人画作是非常重要的,美术课本中出现的范画都是非常经典的,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美术作品,这些经典的美术作品往往底蕴都是非常丰厚的,学生在欣赏的时候通常能够从中受到启迪,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创作思路、发散思维。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吸收这些画作中的精华,并且学会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多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想,也要尊重学生的创意和独特见解,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多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独特性的画作,这些画作可以是老师在课外收集到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会选择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画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享,从而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有效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制作、用眼观看、用脑思考,学生的其他感官很少会在课堂上运用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这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简笔线描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动物的视频、听动物的声音、闻动物的气味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这对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很有帮助的。综上所述,教师需要重视初中美术教学,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

作者:王智祥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仓更镇中学

参考文献:

[1]崔伟娜.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能力[J].教育,(08)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3

那么,典型人物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黑格尔对人物性格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所谓“丰富性”,是指人物性格不是单一而是多面的和丰满的。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可恨可怜的人,不得不说这是全剧中最有个性,也最值得玩味的人物。黑格尔强调要处理好性格的主导方面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否则“复杂性格的种种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乃至“使性格失其为性格。”这指的是性格的明确性。所谓坚定性,即人物必须依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做到自己与自己融贯一致,使其性格成为坚定的统一体。如在《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亚、杰西卡和罗兰佐,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鲜明坚定的性格特征。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在典型化原则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行为表现、心理活动等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及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

一、从外貌描写方面分析

人如其面,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从外貌上体现出来。如《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的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写出了闰土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性格特点;而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则写出闰土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鲁迅对闰土的前后不同描写,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由此可见,人物的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习惯性特点等,能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从语言描写方面分析

《范进中举》的作者善于使用适合书中人物身份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范进的性格。如他回到家看到那张实实在在并非幻觉的捷报“已经升挂起来”时,心灵便震颤了。“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那种从天而降的大喜,将范进那颗因饱经折磨而变得老弱的心灵,一下子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刺激。于是,“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兴奋过度,喜而发昏。灌了几口开水后,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随后,往门外飞跑,掉在泥塘里,“挣起来”继续“拍着笑着”跑着,他喜极而疯。“言为心声”,范进中举后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透露其辛酸悲苦的命运,“中了”两个字就浓缩了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作者的语言表现力无与伦比。

三、从行动描写方面分析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只是一个小职员,他虽然生活拮据,但他虚荣,发财心很重,一心想爬上上流社会,一举一动总爱摆出上流社会的一副架势。当他看到“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时髦的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时,便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虽然自己钱不多,还是问母亲和两个姐姐:“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接着在船上认出来于勒后,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多年期待的美梦最终破灭,跌入了失望的谷底。作者用“低声嘟囔”将“父亲”的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寥寥数语,就对“父亲”的动作进行了极富个性的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语言功力可见一斑。

四、从心理描写方面分析

心理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揭示更加直接。如《心声》里对主人公李京京的心理描写:“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理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都显示出李京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亲情和友谊,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而李京京这些愿望,都要借“朗读课文”这一举动才能体现情节的高潮。

五、从细节描写方面分析

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因为闰土已经变得麻木,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反映了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闰土的灵魂已被封建思想深深的束缚,由于生活的苦难,他对生活失去了热情,所以把希望寄托于神灵。

六、从神态方面分析

神态是无声的语言。《孔乙己》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说明他营养不良,经济差。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涨红了脸”说明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是迫于经济压力而不得已为之。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助的心境。

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关注,描写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也是勾划孔乙己生活的发展变化轨迹。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这一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穷困知识分子形象。

纵观所述,小说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如繁星点点,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平时“但当涉猎”,才能“鉴往事耳”。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4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地理形象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这几种:第一种是经过地图、模型、幻灯片和多媒体资料等直观的形象;第二种是教师采用讲述的方式,将地理现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第三种是借助简洁的线条符号以及地理示意图再添加少量的文字进行讲解,将涉及的地理知识表达出来。这三种都可以为教学中培养地理形象思维提供材料,学生经过对这些地理形象内容的研读,再加上教师对地理情景的详细讲解,学生就可以构造一个整体的地理形象思维,也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形象记忆,为日后的地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感性材料,加强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思维的开端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也是将具体、直观的感性知识通过加工总结、归纳,最后到对事物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理性思考。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以将只看到表面现象的学生引进核心思考中去,对知识的理解层层递进,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高层次上。比如,教师在进行“海陆变迁”这课讲述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有关海陆变迁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学生观看结束之后,讲述自己看后的感想。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变化速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就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就很缓慢,但是像火山以及地震,变化就特别剧烈。借助些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直接思维发展为对抽象事物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展示南北两半球,让学生观看海陆轮廓,尤其是北美洲以及非洲西海岸轮廓的特征,在屏幕上展示南美洲和非洲之间相互漂移之后刚好吻合的现象,促进学生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推断的理解。这是在流域平面图上无法观测到的,学生一定要通过抽象的思维才能得出。

三、融合地理学科特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结合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作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初中地理教学就是借助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联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将抽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整理清楚,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某所学校旁边有座山,在山的南边生长的是浓密的灌木丛,北边则是草地。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际现象,将学生带到山上进行实地考察:“为何山的南边和北边有如此大的差异?”经过实地观察和思考,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就很容易将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当地的降水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现象结合在一起。经过对景物的实地考察,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现象的逻辑思维,也实现了教学目的。

四、借助地图,看重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理的眼睛就是地图,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大量查看这种样式的地图,这样可以充分开发他们的大脑,为他们的思维空间奠定基础,指导学生的地理思维在理想空间中畅游。例如,在阅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的时候,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学生清楚分析夏天和冬天的不同特点,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会在最短时间内总结出冬季气温降低和夏季温度升高的特点。下一步观察降水情况,学生也很容易总结出降雨情况是夏季多而冬季少。借助读地图的方式,学生掌握这种气候也就容易多了,也为学习其他气候类型奠定基础。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做笔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初中学生并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自觉性,所以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做笔记。

五、总结

总之,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思维一直都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所接受的知识也越来越广泛了,思维渐渐地就从形象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对初中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借助这种能力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了解地理,并将地理知识用在实际生活中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培养形象思维,策略

参考文献

[1]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2(4).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5

關键词:形象思维;模型;实验;体验

一、概念及形象思维

化学概念是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固有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心理学上普遍将思维定义为“人脑借助于语言并以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以“是否借助于表象”为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状态、性质的描述,又有数量的分析与论证,因此化学思维始终会与具体的化学事物相联系,从而形象思维在化学概念学习中将产生特殊的作用。

二、化学概念教学中应用形象思维的几个策略

1.化学概念生活化

“坚持从生活走向科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常通过个体感官的一些体验,在头脑中拥有对事物性质的许多印象或记忆,这些前概念在学习中一旦被激活,会对新概念的理解产生积极效应。

例如,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在一定温度下;(2)在一定量的溶剂中;(3)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单凭讲解或实验说明,学生很难接受,也很难在头脑中有恒久的记忆。如果借用学生熟知的人吃饭的饱与不饱来分析比较,就能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比较人吃饭的饱与不饱,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对于同一碗饭,同是一个人,他空腹与非空腹时是否吃得一样,因此无法确定某人饭量的大小;大人与小孩吃饱与否无法比较;日常说的吃饱与不饱是指能否再吃进去东西,不能再吃为饱,能再吃为不饱,可以说其吃饭时所能吃的东西为其最大的饭量。

上述类比的方法就是利用相似性移植或稍加改动后移植到另一对象,用以处理另一对象的相似问题。“饱和溶液”如果能从“人吃饭的饥饱状态”三个方面类比迁移分析,学生不仅能对概念中的条件加深理解,而且能使概念由理性变为感性,易于理解和记忆。

2.化学概念模型化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且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而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化学中有许多概念与微观结构紧密相连,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拟实物,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由感性向理性发展,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概念。

比如,在进行“溶解”概念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使学生感受到在水分子的不断运动和作用下,物质表面的离子或分子向水中不断扩散,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通过模型、动画等手段形象逼真的模拟,将无法感知的微粒,传神地转变可感知的具象,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

3.化学概念实验化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密的概念,不少教师十分重视对概念定义中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行解释和辨析,注意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运用比较分析或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概念。如,强调溶解度概念定义中的4个关键词—— 一定温度、100 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质量。这种方法在解决概念认知上能产生一定作用,但并不能促进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深入,对概念理解帮助不大。如果在概念形成阶段,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更便于学生感知的实验探究活动,就能充分挖掘学生形象思维的潜力,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思考。

案例:物质溶解性是怎样定量表示的?

提出问题:比较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需要有哪些条件呢?

猜想假设:(1)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温度下。

(2)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溶剂质量条件下。

(3)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溶质质量的条件下。

(4)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溶质溶解达到饱和状态下。

实验论证:方法一:在相同体积、相同温度的水中,逐步加入少量的等质量的糖和食盐,并且充分搅拌。多次加入后判断哪个先有剩余。

方法二:将等质量的糖和食盐放入烧杯中,然后逐步加入少量的等体积的同温度的水,并充分搅拌。多次加入后判断哪个先溶解,没有剩余溶质存在。

解释结论:方法一:比较必须是在三个条件下: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水中、糖和食盐必须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方法二:比较必须是在两个条件下: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糖和食盐。

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一种物质在水中可能溶解的最大数量与它的温度、所取水的多少有关,因而要定量比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就自然而然要规定温度、使用的水量,并在溶解达到最大限度的情况下来衡量,此时得到的定量数值就是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通过实验,让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和新概念内容相联系相作用,以获得真正的领悟,形成明晰的概念,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化学概念体验化

化学的学习如果缺少对客观存在的体验,而直接就知识而论反应、论分析,甚至只是就知识而论知识,这些都是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可感知性恰恰是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在学生对客观反应的“体验”上的认知分析才可能是真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过程。

“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进行重新组合。”在传统教学中仅有静态的图片,至多用视频来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结合教师的讲解仍然很难让学生接受,死记硬背的话则效果更差。但是如果将该教学内容转为学生参与表演的“哑剧”则效果却能立竿见影。如分析“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可以找两个男生分别作为“氧原子”,四个女生分别作为“氢原子”。而后分别请上述六位学生表演出“反应前”“反应时”“反应后”的原子、分子组合状况,而后再请全班学生指出上述过程中“哪些微粒发生改变?”“哪些微粒不发生改变?”这样学生们就能通过一个可感知的体验式活动很清晰地指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忽视学生的认知体验,仅仅是教师人为割裂地将知识肢解后构建所谓的知识体系,那是一种漠视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怎么可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而通过设计成可体验的学习活动,既能从学生的形象思维出发,又能兼顾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课标编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3]林桑.高中华学新课程概念教学浅议[M].中学化学教与学,2008(8):P22~23.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6

一、着手感性材料, 丰富语言表达, 任凭思绪驰聘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 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总结, 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在课堂上, 教师必要的点拨, 由看到的表面现象到内核的问题链条, 步步升级, 层层剥开, 不断展开学生想象的空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例如我在“海陆变迁”的教学中, 随着一段课件海陆变迁画面的打开, 让学生看完后谈感想, 地球每一个地方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 有的变化比较缓慢, 如, 珠穆朗玛峰的“长高”;有的变化却很激烈, 如, 火山、地震, 以此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物感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课件再次展示东西半球图, 让学生观察海陆轮廓, 特别是南北美和非洲西海岸轮廓的特点,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互相移动正好吻合的画面,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 和后面的板块构造学说的推论。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

由此看来, 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 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及课件, 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现。

二、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是学生以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主动地形成新认知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要把知识分成阶梯状,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领他们自主地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在讲述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时, 首先通过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挖掘, 师生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学生外出旅游入手, 问同学们以前旅游都去过什么地方, 坐的火车是什么铁路干线, 沿途都经过了什么气候带, 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个个踊跃举手发言。接下来我就出示了我国三横五纵的主要铁路干线图, 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一个大致的框架, 也便于学生记忆;然后再具体地讲解每一条铁路干线的主要起始地, 以及沿途所跨过的气候带。随着知识的层层深入, 学生脑海中的思路逐渐清晰, 很容易地就记住了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使记忆变得十分轻松, 发散了学生思维。教学中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与学生生活越贴近, 识记的效果就越好, 这时的发散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三、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造就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主张“教育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诚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本人也是很好的资源, 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生互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使之成为学生的主体, 这一切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 让学生学会思考,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 将看似纷乱、没有联系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中国的河流一节的教学中, 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新疆地区有“一怪”, 天气越干旱, 新疆塔里木河流的人们越盼望太阳, 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做出解释吗?

这一结论很难迎合常人思维, 但事实上,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该流域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主要来源于这条河;而塔里木河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 这里降水稀少,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 气温越高, 融水量越大。因此天气越干旱, 人们越盼望太阳, 以求获得更多的冰雪融水。这一普通现象, 引发了学生更多地了解地理知识、反思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 从而达到了深化教学的目的。

重视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潜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面的拓宽, 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历程中, 教师的引导起着强有力的影响作用, 通过自己在几个方面的努力, 我感觉自己所带的学生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灵活性以及创造性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加深, 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地理及参考.

[2].新课程研究22期刊.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7

一、形象化教学方法有利于课改理念的贯彻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和学生重新作出了定位,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课堂上一教一学分工明确的两个部分, 而是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统一。新的教学理念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职能, 从教授者向引导者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成为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形象化是激发学生兴趣动机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形象化教学方法有助于新课标的实施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明确分为了记忆、阅读和观察层次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的要求, 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上提出了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三个层次的标准。另外德育目标更加全面。

形象化能够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全面展现历史上的事件、人物、景象、文明成果等, 能够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助于记忆形成。还可以营造具有真实感的历史情境, 对于情感的生发、态度的明确、价值观的养成都是非常有效的。

三、形象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改观

初中历史课程地位重要, 但是其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通过问卷调查, 发现初中生历史学习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内容太过枯燥、理论难以理解、结论难于记忆、历史知识在生活中实用价值太小。

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了以下几个问题的访谈:怎样认识初中历史教学的本质;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何体现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怎样看待学习过程。

老教师倾向于课堂知识的传授, 专注于讲授技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注意过程, 青年骨干教师兼顾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新教师也能兼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部分青年教师注重过程, 但是很少能够制订出可行的过程性评价量规。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8

一、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多媒体的策略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年龄尚且还小, 思维方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的阶段, 他们更乐于接受形象生动的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利用电视等音频设备向学生展示与历史知识相关的音频、图片、视频等资料, 给予学生生动、易于记忆的感性认识, 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毕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 提高上课积极性。

例如, 在学习初中历史中的“贞观之治”内容时, 通过学生反馈可知, 初中生对历史中发生的小故事特别感兴趣, 而教师的课堂教学通常要受到教学时限的限制, 只能对这些内容一语带过, 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诉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 初中历史教学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当教师讲到唐太宗的生平时, 学生提出了“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唐太宗和房玄龄、魏征等名臣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以及“唐太宗与一代贤后长孙皇后之间发生了哪些动人的爱情故事?”等问题, 此时, 为了深化教学内容, 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上调取了相关资源, 包括文字、图像等各种形式的资源, 供学生自主观看和学习。又如, 当教师讲到“贞观之治”得以形成的原因时, 首先不急于给出答案, 而在多媒体上列出相关的史实片段, 并辅之以相应的视频影像资料, 学生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十分有趣新鲜, 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参与其中。

(二) 帮助教师突破难点

历史教材中的重难点较多, 且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难以仅凭自己的口述给学生讲清。如此一来, 学生便对难点知识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多媒体能提供给教师多种传授方式, 因而教师若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加强学生合作能力

在现今社会中, 合作作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互联网在沟通交流方面拥有简捷方便的优点, 教师应充分抓住互联网的这项优势, 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咨询他人并进行探讨, 以完成信息的沟通交流。不仅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这样的沟通交流, 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 甚至它还能够发展到校外。在这样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充分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收获合作带来的效益,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热爱合作并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四) 强化历史德育功能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智渐长, 历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知识,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引导作用。因此, 对于历史教师而言, 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还要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 帮助他们德智健康地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提供给学生深刻的历史教育。例如, 在学习《火烧圆明园》这一课时, 教师调出更多更详细的图文数据等资料放映给学生看, 让他们产生共鸣,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培养他们为国的责任心。通过多媒体教学, 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二、初中历史运用多媒体的注意事项

(一) 条理清楚, 避免走马观花

多媒体技术将图文资料等生动地再现其场景, 带动学生展开想象, 拓宽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同时, 多媒体技术传递信息的速度远超传统教学, 如一段历史资料或一段课堂笔记, 教师通过手抄抄在黑板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而对于多媒体而言不过是几秒钟的事。因而, 多媒体的这种快捷性, 加快了课堂进度, 为学生节省出大量时间进行思考、记忆。然而, 这种快速如果用之不当, 则容易导致资料、重点等在学生面前一闪而过, 学生还未来得及消化吸收就没了。因此,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传递信息时务必掌握好时速, 给学生留出富足的时间理解、记忆、做笔记。毕竟,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事先预备教案时,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演示内容和时间间隔做好调整。

(二) 教师主导, 组建独特课堂

在课堂上, 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多媒体教学中也是如此。毕竟, 多媒体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技术, 教师应注意教学思路不要被其左右。教师应拥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 进而组建独具特色的课堂。多媒体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但教师不能就此忽略自己必要的板书和讲解等, 这些是多媒体所无法替代的。教师若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 完全任由多媒体去引导课堂, 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学习初中历史中的“灿烂的宋元文化”内容时, 教师除了要遵循教材中相关知识的编排规律进行教学, 还要进行发散和资源拓展, 而多媒体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师的首选。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宋元文化中的瓷器、宋词、元曲、商业娱乐、市民文化等, 为了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然而, 不少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上述内容时觉得这些内容的编排缺乏内在联系, 教师只顾一味地输出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 但却没有进行科学的组织和设计,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 严重降低了学习效率。可见, 初中历史教师不能完全依附于多媒体教学, 而应根据宋元文化的发展脉络, 围绕某个主题, 适当而有序地展示上述内容,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熏陶时还能清晰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结构, 以及宋元文化繁荣的深层次原因。

(三) 精心备课, 切合学生实际

初中生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方面还尚有欠缺, 因而教师在准备课件时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选择适合他们理解、接受的教材资料和传授方式。例如, 在课件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重点突出, 而在传授方法上注意多媒体教学和教师讲授互补互助。另外, 历史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 在知识传授上务必做到真实准确。鉴于此, 教师准备教材资料时一定要避免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产生华而不实的情况。学生不仅需要合适的、生动的课堂, 他们还需要严肃真实的历史知识。

(四) 创设情境, 拓展发散思维

近年来流行一种教学方式, 即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 是指根据教材创设合适、生动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多媒体设备正好具备创建情境的有力条件, 通过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放映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等, 从而更加简易地为新课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不仅如此, 因为多媒体能提供给学生超出书本的信息、知识, 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带动下, 在一样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而且, 这种情境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 学生敢于联想、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在这种发散的思维中学生能不自觉地培养多种思维方式, 比如类比思维、逆向推理思维、归纳思维等。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 将之运用于教学中无疑是明智的做法。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 运用好多媒体技术, 不仅帮助他们完成更好的教学, 更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学习途径、更广阔的能力提升空间。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现如今, 它已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渐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 是如今历史教师教学上不可或缺的助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热门的教学方法, 拥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去有效地实施多媒体教学, 是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罗敏华.初中历史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6) .

[2]王慧萍.回眸历史横看东西养正固本重信念---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思索[J].新课程导学, 2014 (09) .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物形象,感悟策略

小说之人物形象感悟,人们追求着一千个读者就应当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这是符合语文教学需要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之语文课程规律的,但在平时的小说教学中,人们似乎还没有对此引起重视,作为教学必须力劈这样的弊病,期求学生在对小说人物分析中形成正确的感悟。

一、小说人物形象感悟需扣紧时代

一般说来,作家所创作的小说作品,都相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久远流传的小说,都与作家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无联系的。如施耐庵所创作的《水浒传》,作品的一个个故事,都来源于处于极为鼎盛时期农民起义运动中比较鲜活的故事,是作家站在农民起义的角度所创作出来的。因为农民起义从相关意义上讲推动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大家看到农民起义的意义,极力歌颂着农民。即使是一些比较神话般的作品,也应当就是作家对相关封建势力的不满,借助神话所表达着的自己的期待。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就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极具代表性。但如果教学中,不让学生在一定的时代去分析,那就形成不了对人物的理想感悟。

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做出这样那样的猜想和假设。一个个学生便联系自己所生存的空间和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发现于勒的家族之间不是将金钱看得大于一切,那菲利普夫妇就会是那样善始善终地关注着于勒,关怀着于勒,那于勒就完全不会这样。学生还联系自己所处的社会形态对弱势群体的诸多关心中发现:于勒所处的社会也对于勒去多关心,就不可能成为败家子。

二、小说人物形象感悟需扣紧细节

一部比较理想的小说作品,其细节描写是相当注意的。如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多收了三五斗》的小说,所叙述的是戴旧毡帽朋友到万盛米行去卖米,在于米行老板的讨价还价后,无可奈何地将自己多收了的三五斗卖给了万盛米行。课文中的旧毡帽朋友与万盛米行账房之间的讨价还价描写得十分到位。如果仅凭人物之间的对话去感悟旧毡帽朋友,显然是不能到位的。应当说旧毡帽朋友虽然多收了三五斗,但丰收仍然没有给其带来喜悦,最后还是那样的无可奈何。怎么看得出旧毡帽朋友的丰收?如一开始的细节描写,万盛米行的河埠头齐着船舷的菜叶,之所以河内菜叶能够齐着船舷,那是因为丰收了,旧毡帽朋友的船舱都是满满的,船舷贴着水面,水面上的菜叶也就自然而然地齐着船舷了。又怎么看得出粜米的无可奈何?旧毡帽朋友似乎船还没靠稳,就上岸去占卜命运,占卜命运的对话细节,旧毡帽朋友的苦苦哀求,米行老板的嗤之以鼻,其描写是那样的形象逼真。学生对旧毡帽朋友进行感悟,抓住如此之多的细节描写,就足可看出旧毡帽朋友命运的悲惨,学生学习时也正就这样去抓着这些细节,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感悟,属于自己比较独特的感悟。

教学实践比较有意义地让人们看到:小说中的许多细节,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所起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平时的教学,别忽视对它们的阅读,更别忽视将其与人物和故事联系起来进行阅读。它就应当像是演员舞台演出时的灯光和布景,它的作用如同演员登台演出时所使用的道具。

三、小说人物形象感悟需扣紧人物

文学作品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说是有血有肉的。理会人物形象不能就是比较粗糙地了解其皮毛,就能够将人物形象概括出来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需要学生去进行理想的挖掘,需要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如教学《最后一课》,文本中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韩麦尔先生是作品中极为典型的人物。是他在柏林来了一道学校只许教德语的命令,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作为教了那么多年法语课的老教师,接到这样的指令,其内心是十分悲伤的。老先生对这堂课显得十分的讲究,是他穿上了平日轻易不穿的礼服,是他没有将最后一堂课去讲那么多的法语知识,而是痛心地检查着自己的过去。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是那样的语重心长:“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他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写出“法兰西”,“阿尔萨斯”,最后自己又使出全力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这些都表明了什么?都足以表明先生所意识到的,并非自己的工作,而应当是这群孩子,是这群孩子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他要在最后一课的瞬间,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并坚信着自己播下的种子定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中让学生紧紧抓住先生特殊的服饰,抓住先生在教堂钟声敲响十二响后脸色的惨白,抓住先生的语言,抓住先生的奋笔疾书。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感悟就是那样的及其准确,也极显学生感悟的独特个性。

形象化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观察生活,积累形象化素材

作文教学中,学生进行作文创作与构思时一定要有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来自哪里,应当来自于他们的阅读,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感知,来自于这个社会便捷迅速的传播媒介。提高学生写作的效果,必须要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素材,以提高素材的形象化程度。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素材的观察积累,平时每人准备一本素材本,遇到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例都及时记载下来,大到见义勇为的事例,小到平时一句有感想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这些生活积累在写作过程中就能够化为形象的素材,从而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生活素材来自于生活,学生虽然学习压力大,但是只要指导他们认真的观察生活,就能够获得直观、形象、丰富的素材。笔者指导学生从平时漠不关心生活到仔细观察生活,认真分析研究生活,从而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拜访先进人物,获得形象化感知

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先进人物,有在工作中爱岗敬业的典范,有在生活中礼让文明的模范,也有我们同学中刻苦学习的标兵等。对人物的描写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点,怎样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传神,这就要和被描写的对象有一些接触的机会,面对面进行交流,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作文创作时的人物形象的直观感知程度。例如本校一些优秀的学生不仅学习勤奋刻苦,而且生活非常简朴、懂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等。这些学生属于班级或是学校里先进的人物,笔者组织学生课后和这些学生进行谈心,了解他平时是怎样学习的,怎样遵守纪律的,怎样爱护集体的,怎样团结同学的等,从这些同学的介绍中获得对人物形象描写的素材,同时也使自己的思想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拜访先进人物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校园,还可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寻找我们身边的先进人物。无论是名誉四方的老校长,还是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以及各行各业其他的代表,和这些人物进行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所产生的心理感知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人物素材信息。

三、剖析范文,获得形象化技巧

在范文分析中如何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手法,是教师应当和学生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每一种类型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选取一些范文进行示范分析引导,可以较好体现对学生的抛砖引玉作用。例如在描写景物的文章训练中,笔者专门针对校园景色写作了一篇下水文。文章的题目是“美丽的校园”,在这一篇文章中,笔者通过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向学生展示了校园美丽的景色,引导学生研究每一个季节的景色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文章的框架是怎样的等,这些方面让学生在范文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获得了构思创作的灵感与源泉。对范文的分析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教学的手法和作文教学有效融合起来,针对范文设计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理解,从而对作文学习能够产生很好的借鉴作用。在范文分析之后,学生会获得一些技巧性的写作手法,为了巩固这一成效,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如何撰写相同类型文章的提纲,将范文学习借鉴与自主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将他人的写作技巧内化为己所用。在阅读剖析范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所选择的文章既可以是教师亲自创作的,也可以是一些作文写作较好的学生创作的。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范文,引导学生采取阅读分析的方法理解这一篇文章,大家集思广益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将其成功地吸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之中,这也是形象化作文教学的一大重要成果。

四、小组讨论,获得形象化构思

一篇文章揭示出题目和方向要求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文章进行构思。构思包括文章要写什么、怎么写两个方面,每一次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主题,“如何写”就须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并且内化吸收为自己的写作方法。小组在作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大家对作文的构思理解更深,主动撰写获得写作的技巧。每一节课的现场作文教学之后,笔者都和小组的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既讨论这一篇范文有什么特点,同时也要提炼出方法技巧,在撰写提纲时列出来,使自己的作文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小组集聚了不同类型的学生,大家的学习目标是相同的,因此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会更加积极的参与,更加深入的体会。

综上所述,广大教师要结合作文教学形象化的要求目标和方向,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素材、积累素材,与描写的对象面对面交流,并通过下水作文示范以及小组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增强作文教学的形象化程度,使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成效得到快速提升。

初中作文的形象教学 篇11

常规体育教学是老师讲老师演, 学生模仿;至于学生掌握程度, 要看老师讲解和示范的水平, 学生的投入与悟性。而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持久力、关注程度一般比较差。因此, 这样简单枯燥的教学, 学生多是感到乏味。久而久之, 老师看着就划划, 老师转身就东张西望;如此, 教学效果可见一斑。而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 讲解细致, 示范到位, 形象直观地呈现着教育要点, 学生对视频、画面、声音效果, 或是课件中的动画效果都可能感兴趣, 从而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感知。另一方面, 体育老师的的动作示范如果优美、到位, 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形成兴趣;但是, 有些体育老师人到中年, 一些动作做的不到位或者不够优美, 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点。如我在教授学生仰卧起坐的时候, 因为比较胖, 结果做的不到位, 似乎听到学生小声说“两腿没并拢”“头没有贴膝”;自己也感到无奈。我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们观看课件, 领悟要领。之后, 体委主动请缨, 带着大家训练。个别平时很怕上体育课的女生和比较胖些的男生也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整节课气氛活跃, 教学目标圆满达成。可见, 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方面的兴趣是无容置疑的。

二、教学内容清晰, 教学效率增强

我们体育老师上课不能拿着教案上课,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将一些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遗漏, 而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先看教材, 再看课件、教学视屏等就明白教材的重点、难点, 也会留意这些重难点的突破的方法和技巧, 理解、掌握动作要领和运动中的注意点。而常规教学中动作的重难点, 我们要反复示范、指导, 往往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特别是一些复杂、迅速的动作, 教师不断分解、示范, 而学生们也不一定把握。这种情况下, 我们总是埋怨学生身体素质差, 协调性不够, 领悟能力不足。如在教授难度较大前滚翻这一教学内容, 以前我基本一节课都在讲解、示范, 往往一节课下来自己累得够呛, 而很多学生对动作仍是不够深入领悟, 只有几个身体素质好, 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做的像点样子, 而很多同学要么翻不过去, 要么歪到一边, 有的勉强翻过去, 动作的迅速、连贯也远不到位。今年我在教授这一内容时, 尝试了先在教室内上了20分钟室内课, 让学生们反复观看教学视频, 并适时讲解“蹬地推手”“团身”“蹲立”等要求、技巧;通过重点回放, 难点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直至几名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都能流利说出该动作的要领、技巧之后;我在同学们强烈要求、跃跃欲试的情况下, 才假装勉强答应带他们去训练场地。大家自由练习, 相互提醒、指点。结果, 我没怎么示范, 学生们也没感到多么困难, 而很多同学的这一动作都能做正确、迅速、连贯。经过几节课的巩固, 这一向被认为初一教学的最难点便被学生有效掌握了。可见,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教学实效, 轻松达成体育训练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主体意识, 增强团队观念

体育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这一教学目标, 而培养他们健康心态, 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能力可以说是体育教学更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学生知识获得、能力提高, 只有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高效获得。我们在教授短跑这一教学内容时, 多是理论性地讲授——起跑注意力要集中, 跑中要注意摆臂、步速、节奏、呼吸等等;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而采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看高水平的短跑比赛, 感受气氛;看教学视频, 感受声、音、动作高效结合的运动讲解;让他们观察跑中易犯错误, 容易造成的伤害等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加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如在这次校运动会上, 同是采用蹲踞式起跑, 因为我的学生早已熟悉注意点, 早将领会起跑、跑动的动作要领, 发挥主体能动性,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另一方面, 体育运动多是团队合作, 而我们初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合作、团队意识方面一般比较单薄。我不只在体育课强调要团队协作, 为集体荣誉而拼搏;还在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一思想, 如精心选择了一些体育赛事中因团队协作不力而导致失败的视频, 精选我国运动员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夺金的场面对他们进行集体荣誉、爱国情怀的教育。这次校运会上, 我教的两个班在初二年级的拔河比赛中过关斩将, 最后决赛上狭路相逢就说明他们已经有极强的集体意识。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适时、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将体育教学的枯燥转为有趣, 更能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投入;还能让他们鲜明直观地把握教学知识、运动技巧和观察学习的能力, 更能培养了他们主动思维、发挥主体能动性, 养成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和为集体荣誉而努力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孙先宝.谈谈多媒体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1 (06) .

[2]成亮.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8 (36) .

上一篇:代理制度下一篇:都市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