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作文教学

2024-09-14

乡村初中作文教学(精选5篇)

乡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1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听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听懂日常情景对话,并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清事件因果关系。但是目前乡村初中英语的听力教学还处于起点阶段,距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听力理解障碍何在?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听英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二、教师对待听力教材的态度决定学生听力水平

《新目标英语》教材中的听力题型主要为:Circle Number,True or false,Match,Check,Fill in the chart,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s with words,Write some words in the chart几种。它们属于比较容易的听力题型,从而导致许多教师喜欢习惯性地按照教材固有的设计模式进行听力教学。教师只喜欢简单化地处理教材中的听力教学内容,或把听力材料当做阅读材料讲解生词语法,却忽视教材中听力难点问题的教学。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听力对考试针对性不强,长期以来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并未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教材听力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

三、初中英语教材中听力教学的难点问题

教材中有相当部分听力内容是比较容易开展教学的,特别是初中低年级段听力较容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新目标英语》教材,存在以下几个难点问题:

(一)语速快,学生对弱读、重读、失爆、重音转移等美式与英式语音的转化不适应。

《新目标英语》从八年级(下)开始,英语听力读音的语速变快,这成为学生听力中的一个障碍。部分学生受母语干扰,习惯用中文逐句逐词翻译出来,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影响了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有些英语教师讲课语速比较慢,学生养成习惯,遇到正常的语速的听力材料不能适应。如再遇到一些连读、弱读、重读、失爆,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的变化便感觉无所适从,对发音相近的词不能正确辨别。同时部分教师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美式与英式英语语音的差异问题,学生在考试中就会不适应,所以美英读音的差异问题成为一个难点。

(二)听力文本中的词汇障碍。

《新目标英语》的一个特点是教材中的生词很大部分是通过听力文本呈现的。在听力文本中,如果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全然不知或一知半解,则会直接影响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我们必须对词汇进行有效突破。

(三)听力文本中的听力文本长,填写信息多,语法、句式难点问题。

《新目标英语》的另一特点是教材中大量语法知识是通过听力文本呈现的,这成为听力教学中的重难点。听力文本中的疑难复杂句式及不常用的口语化句式是学生听力理解中的一大障碍。

四、英语教材中听力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语音难点的突破。

笔者在七年级(上)进行音标教学后,充分利用教材语音练习部分学习音的弱读、同化、连读,音素的省略和失去爆破等。在平时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连贯发音的练习,同时鼓励学生听英文歌曲、看英文字幕电影,训练听力和单词及一些地道的英语表达。重视《新目标英语》词汇附录中部分标出两种读音的单词,对美英发音进行对比性训练。训练要领是教师播放磁带切忌领读,模仿为主,加强实践,适当讲解。

(二)生词、句式与语法的突破。

如果上课时教师只是根据教材的设计放两到三遍录音,也许会有部分学生能完成教材中设计的题目,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完成以上的听力任务。笔者听前先清理生词与语法障碍,以教材提供的图片呈现新单词及新语法,然后进行听力活动。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文本长、填写信息多的突破。

在听力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文本长、填写信息多的情况,教师应设置一个任务明晰的表格,便于学生边听边思考作答,这样设计,班上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听力任务,这对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非常有效。

最后,在听力教学中,除了平时要加强听力基本功训练,培养一些听力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提前审题预知要听的重点,提高捕捉信息的准确度,这样降低了听力材料的难度;养成抢记内容的能力。听力材料中的一些数字、地名或人名等细节信息需借助笔记,做笔记时只要记主题句和关键词,特别是对那些听到一时拿不准、写不出的词,要学会用音标作快速记录,这样可以在录音结束后为自己创造追忆的条件。另外,在做题过程中,如遇到听不懂的,要舍得果断放弃,集中精力,跟着磁带速度走,切不可瞻前顾后,一误再误。听力录音结束后,不要急于答题,要利用头脑中还保存的短暂记忆和记录的内容,对那些不太肯定的答案进行语法上的推敲,力争答题准确。

五、结语

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该重视课堂听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遇到教材听力难点时,教师应该多思考有效的教学设计,创新听力教学方式与方法,不要被教材的设计“束缚”。在有效化解教材中一个个听力难点的过程中,学生的听力水平定会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昌华.浅谈英语听力测试技巧[J].学周刊,2011(07).

[2]王传婧.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21).

[3]王桂馨.《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4).

乡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2

宣汉县凉风乡中心校地理教师:杨贤勇

本人一直从事乡村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目前有很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究其原因,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不当起着很大的影响,而从农村学生自身的角度看他们普遍认为:

第一,学校对地理课不重视,相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言,地理课显得不重要,对升学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地理知识学起来太麻烦,天文气象、人地关系等知识对于地理知识相对贫乏的农村学生来说不好懂,地名多,不好记;

第三,教师讲课不生动,教师不能采用必要的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讲究教学方法,不注意联系实际,这样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就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第四,地理教学在初中阶段授课时间少,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加之目前中考取消地理考试,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的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很大困难。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的偏见,虽然现在已经实现了向素质教育转轨,但是当前的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倾向仍然存在,不论是社会上还是农村学校,的确还有一部份人至今对乡村地理的教育价值没有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地理是“副科”、“杂课”,无非是“地名加物产”,谁都能教,对升学影响不大,学得好坏无关紧要,因而不加重视,这已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课堂是主站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个人的基本功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运用直观的视觉、听觉艺术手段,激励学生自觉动手动脑,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首先,学生初次接触地理课,在地理课的绪论学习中不能走过场,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要怎样才能把学生引进地理知识学习的大门呢?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抓住绪论部分,注意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说明地理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环境的保护,从乘坐车船、探亲访友、观光旅游、购买各地土特产,到工农生产邮电交通,到与国际交流合作友好往来,无不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不能继续走“南辕北辙”的老路。比如说,我们将来投身社会,有的同学可能要从事做生意,那么去广东沿海就容易买到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的电子产品;做水果生意,去新疆保证收获颇丰;做服装生意,去福建一带等等,所以考虑到经济效益,自然不能忽略交通运输、价格对比、产品分布、人们需求等等因素,这都需要用到地理知识。

其次,课文引语部分更要精心设计。好的引言如同演员亮相,可以镇住“台脚”,抓住观众的心,也就是把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比如在讲“经纬网”前可以引入案例:“在茫茫的海洋中,一艘海轮遭遇风暴失去控制,报务员发出呼救信号报告了出事地点。但海洋上并没有其它相对目标,那么遇难船只是怎样报告它的位置、营救者又是怎样找到它的?”学生就会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这样的提问,自然而然就把学生引入到“经纬网”的学习中去。第三,充分运用语言和文学艺术。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可以说是千姿百态、错综复杂,同时也在发展变化,古人用生动、形象、简练的语言文字,用诗歌、散文、成语、谚语、故事等文学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给我们很大启示:怎样巧妙地掌握地理知识?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有趣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如采用顺口溜等形式记忆地理知识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学生接受知识即生动有趣又容易记牢。

比如,我们在学习有关“长江三峡”的景观知识的时候,可以借用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到“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特征时,可以引用“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山喊得应,相会要一天”的诗句。教师还可以自己编或者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自己编顺口溜,这样既记得牢、记得快,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其分界线由北向南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我们可以编出顺口溜:“乌拉尔山下乌拉尔河,再加一山大高加索,分开亚欧各是各”,学生自然把亚欧分界的三个地理事物的名称熟记在心。要记住七大洲的名称和面积大小比较,用一句“亚非北南美,南极欧洲大洋洲”(从大到小即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其大小顺序记住“太大印北”就可以了。又如中亚五国,记住“哈乌吉塔士”就可以,即哈沙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如我国陆上和海上邻国可以这样编:“朝俄蒙古阿富汗,巴印悉尼和不丹,缅甸老挝接越南,十二邻国陆相连,日菲马文和印尼,隔海相望也不远”等等。当然对顺口溜中的每一个字、词的内涵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不要造成歧义。在教学我国的行政区划时,对于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和简称的记忆,我们给出一个顺口溜诗句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自编顺口溜比赛,看谁编得最有趣最有效,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浓,效果也非常好。

总之,成功的教学,不但使教师较好地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不断地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乡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3

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说,实现多媒体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是课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是各项事业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就像是冬去春来四季轮回一样,谁都不可阻挡,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也必须不断改革。“生本课堂”无疑是改革的方向,而应用多媒体手段,改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优化探究的实效性,则是提升生本课堂一个有效切入口。

是多媒体的自身优势使然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教育”,怎样把社会万象以巧妙的方式形象地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呢?多媒体教育技术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发挥了它独有的优势。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图、文、声、以及交互性,生动、直观、及时、形象地呈现着社会生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去自主探究和体验生活,这样呈现给我们乡村学生的将是另一番思想品德课的天空。

2 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整合的尝试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计算机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一维、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非常丰富的多媒体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笔者在思品课教学实践中运用CAI课件精心设计新颖的新课导入形式,突破窠臼,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开一扇知识殿堂的大门,关键是创设了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如在讲述七年级“众人划桨开大船”这目内容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欣赏一段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的视频资料,立马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贴切地进入到课堂情境当中。

运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呈现热点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充分让多媒体课件来层层化解,以直观的图片、图示和图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无法亲自参与的社会实践课程化,充分拓展了课堂,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难点。

如七年级下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目,调查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这一活动需要有查阅资料的渠道,需要找到我国权威的信息发布,可在一些乡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无法找到这么权威准确的信息。因此,笔者把这些信息整理成表格用多媒体呈现给大家,让学生看到这些具体的数据,在数据比较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

课堂检测,增加人机互动 以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最后一个环节——课堂检测中,学生回答和教师评价的形式都比较呆板,要么是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回答问题也不积极,起立回答问题也很紧张、局促,再加上乡村学校的学生本身就腼腆,所以往往语无伦次,言不达意。笔者尝试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融合后,课堂就有了生命力。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幻灯片中制作带有动画效果的习题。如插入一些动作按钮,当学生答对时就给予表扬,如“恭喜您,答对了”“好样的,继续加油”;当学生答错时就给予鼓励,如“你还需要努力”,通过人机互动,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获取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空白的多媒体幻灯片,请学生来设计,然后课堂上展示。这样,多媒体就真正融入了课堂、融入了学科,多媒体技术就会得到深度应用。

思品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启学习新模式 教师在课前做一个多媒体课件,并传入“云盘”,学生星期天在家里进行视频学习,在家里完成后面的基础练习,然后再传入教师云盘,教师在课前就了解了全班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这样多媒体与学科融合的课堂,让课堂从以往单向传授为主变为解决问题为主,并可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的分层教学,颠覆了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资源局限性这一弱点。教师只需轻松点击便可使思品课堂拥有海量的时政素材,在课堂情境模拟中营造真实情况,教研组同科教师还能轻松地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每年不断完善,减少了以前许多的重复劳动。全校通过年级和教研组整体推进,教师自主创新和个性实践,多层次深度推进多媒体技术与思品教学的融合。

3 多媒体与思品课深度融合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与思品学科教学要从“辅助”走向“融合”,处理好“技术”与“内容”的关系 以前过分强调了技术和多媒体的声、光、电,在多媒体与学科内容服务方面理解得过于浅薄,仅仅把功能强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某些内容或教学的某个环节,注重了它的新奇性而没有发挥它的功能性。多媒体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深度融合应让技术体现思品课的精髓,体现思品学科的思维。这一点笔者在以前做的不够,将来需要继续努力。

多媒体与思品学科融合要适度,处理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与多媒体运用的关系 媒体运用并非越多越好,以多媒体教学代替、取代教师讲授是不可取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是任何技术与机器都不可替代的,尤其是思品课的思想性、情感性等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授课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

因此,要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三维目标,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思品课堂上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展示与传递,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资源生成,是任何现代媒体都难以取代的。要把多媒体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要让它为我所用,让多媒体带给乡村学生广阔的天空,而不是绑架学生。

参考文献

乡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4

一、乡村地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误区

当前, 在乡村地区, 初中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其笔试能力不错, 但一遇上需要用英语口语进行交际时, 往往结结巴巴, 语无伦次……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不善于开口, 或者是由于怕在同学面前出丑而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 学的是哑巴英语, 只能心知肚明, 长期如此, 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根本不能用口语来表达。有的学生因平时过分强化语法意识, 一味地计较语言形式的完美与否, 从而造成交际时思维紧张, 口不应心。部分学生死读书, 读死书, 交际的内容只能源于教材, 而不能结合生活实际, 交际锻炼的机会太少, 缺乏活学活用的经验, 不能跳出教材, 缺乏应有的灵活应变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与人交流和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交际的能力, 要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这是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目的和任务。我们不妨反思一下, 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们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教新词、讲语法、做练习, 应对各种考试, 有多少教师能把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症结还是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纯粹的语言操练活动,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活动, 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当作主体而非以学生为主体。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是格格不入的。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师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一切为了学生, 意在使课堂教学不再限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而在于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因此, 乡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激活”书本知识, 变无声的书面语言为有声的乡村生活话语

英语教学大师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交际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现行中学英语新教材吸收了当今世界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成果, 无论在课文内容, 课文编写的结构体例方面, 还是在练习的编排以及教学要求方面都突出了语言的运用。教材的内容也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正如新教材序言所述, “教科书着重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 并且设法通过有意义的、饶有兴趣的、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新教材所提供的书面材料一般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对话一般是生活交际话语经过加工的记录, 它承载着英语语音、语法、词义、表情等多方面的信息。课堂教学活动首先要把这些无声的书面教材通过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活为声情并茂的话语, 促使学生迅速、准确、全面地认识并熟练地加以运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项目编号:BGA06002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常常结合乡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先操练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课文有关的语言材料, 激活一下兴趣, 再让他们听课文录音后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 接着模仿跟读, 体会朗读, 再俩俩相互实践操练——直到最后学生脱离课本声情并茂地表演。整个的对话、练习、活动都是学生唱主角, 死板的教材被激活了, 被学生内化了, 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激活”乡村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乡村生活实践中去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强调了活动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方面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 “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 他们只能产生于人民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事实上, 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把众多的学生都培养成为语言学家或语法专家, 而是为了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让更多的人懂英语, 会用英语进行社会交流与交际。所以, 过去“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语法, 讲大量的题型, 为了应试而教学的方法是不妥当的。现在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 这是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和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改革。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 他们的智商、情商和语言学习能力也各有千秋, 然而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提出的问题也会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足够的准备, “思够量足”, 必须具备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并有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的好奇心必须保护, 学生打破逻辑的思维必须鼓励, 在英语教学中已经“激活”的生活实际必须使其“优化”。

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看, 大部分远郊地区的乡村中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 书上写什么, 他就学什么, 老师教什么, 他就跟着学什么, 老师布置什么任务, 他就完成什么任务, 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予以正确的引导, 引导他们注意书本与乡村生活的结合, 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譬如, 初中英语教材中编排的对话形式体现了极强的语言功能, 笔者在学生的精彩表演后, 又设置出其他的几个情景, 在组织英语口语交流和交际时, 把教材固定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乡村生活实际中去, 要求学生按乡村实际情况作答;又譬如, 今天课上学了一篇短文, 或故事, 或人物事物介绍, 或知识小品文等, 笔者就会布置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乡村生活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能按提示要求回家写好草稿, 待第二天“Free Talk”时间“One By One”地讲给大家听。同时, 要求学生们在课间进行日常用语交流, 并尽可能把自己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交流中去。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 又完成了交际, 不仅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乡村生活实践。

四、“激活”教学过程, 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按章办事”, 教师把要讲的都讲了, 学生把要做的都做了, 教与学的任务就算完了。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讲解式”、“填鸭式”教学, 学习者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 英语课往往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

哈贝玛斯的教育理论认为, 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为基础, 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际做起点的。这种交际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 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活动状态。英语口语教学只有搬进乡村生活课堂, 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际活动, 才会得到明显的效果。诚如杜威先生所言, “对别人、对他们的活动和目的的强烈兴趣, 是使个人的活动更开阔、更丰富、更有启发作用的自然源泉;当物理的、手工的、科学的兴趣和种种事物打成一片的时候, 就有助于自我的不断扩大。”

鉴于教育教学理论与远郊乡村中学的实际, 教师在“激活”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四点:

一要立足于平时, 问候、打招呼、命令、自言自语、提问、解释问题、说明事物、讲故事, 等等, 这些形式在课堂上能用的要尽量采用。生活中常见的交际语言在课堂上用惯了, 学生自然也会掌握, 正所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要“激活”教学过程, 除了要激活教材, 激活乡村生活实际等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 激活课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首先要尊重这个主体。没有学生对所学语言的乐意接受, 没有学生的主动合作, 就不可能创造出一个既宽松又催人奋进的课堂气氛。所以,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或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及时捕捉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式, 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发其学习运用英语的热情。

三要讲求民主, 倡导合作, 努力提高主体学习效能。教师要积极转换角色, 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 真诚地投入活动, 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 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面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当好导演, 把好语言关,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要尽可能地把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让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 讨论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表达更迅速、灵活, 发挥更加自如, 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 乡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如能做好全方位的“激活”, 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课堂气氛就会相当浓厚,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极大提高, 课堂口语教学的效果也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Vivian Cook.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 .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80-82.

[4]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初中乡村风景作文 篇5

清晨,醒来揉揉眼睛,瞧瞧手表,还不到六点钟。抬头仰望窗外,太阳公公早已将万丈金光洒落在人间,它的脸金光闪闪,仿佛是一早醒来,精神百倍的样子。再往下看,郁郁葱葱的白桦树林里不停的传来小鸟欢乐动听的歌声,这清脆的声音时而粗,时而细,时而高,时而低。风娃娃吹动树梢的声音也时时变换调子,给清晨的白桦树林增添了勃勃生机。再往下看墙角的蒲公英和牵牛花已经向清晨的所有朋友展开笑脸,将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像招待客人似的努力绽开,如果你的房子周围全是这种花,那么每个早晨,别人都会用羡慕的眼神看你的。

中午,火热的太阳将热气推向人间。人们都在房前屋后的树荫下悠然自得地吃着丰盛的午餐。过后,你会觉得自己很没精神,可能是因为头顶上这颗已经热血沸腾的太阳公公吧!但杨树林里还是不时传来杜鹃的叫声,其它鸟大概是捉虫子或睡觉去了吧。这时,躺在松软的床上睡个午觉是最好不过的了。

乡村的下午,就更美了。迷迷糊糊睡完午觉,精神精神之后,就可以去田野里散散心了。一路上,你会看见许多正在干农活的人,有捣衣的`,有挑水的,还有耕田的……几乎各种各样的人都能瞧见。走到田野,向深处远眺,辽阔无垠的田野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几乎都是绿色,绿得发黑、绿得出奇;近处,是让人心情舒畅的翠绿色。另外,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使你迟迟不肯离去。当没风了的时候,你如果仔细听,就会听到远处有:“叮咚,叮咚”的声音,你便身不由己地顺着这清脆的声音走。一直走到一条小河旁,它不停弹奏出美妙动听的歌曲,仿佛你已经进入了梦境。再望望荷叶上的小青蛙,蹦来跳去,仿佛它也被这美妙而有旋律的歌曲陶醉了。

月明人静的夜里,机灵的萤火虫从巢穴里飞了出来,树丛中马上出现了几点藤黄色的小灯笼,给宁静的夜晚增加了几丝亮彩。抬头望望,无数颗小眼睛在天空上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月光的纯洁,有的向你眨着眼睛,好像是在暗示着你;有的盯着你,眼睛迟迟不眨一下,仿佛是对你充满着好奇心,认真的打量着你。

上一篇:电子体温计下一篇:复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