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学语文教学

2024-06-06

乡村中学语文教学(共12篇)

乡村中学语文教学 篇1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 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 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 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 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 发展健康的个性, 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中学阶段,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阅读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它占用的课时多, 所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从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来看, 阅读教学的情况是最让学生发愁, 老师担忧的教学内容之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现在语文阅读课教学流行的是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 以备讲评, 圈出生字词, 要求学生画出要点和疑点, 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 这种教学方式好像从易到难, 逐步深入, 由点到面, 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 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这样一个原则。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 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但同时, 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 每一篇都是情采声茂的佳作, 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弄破碎了。“破镜重圆”后的镜子还是那么美的镜子吗?

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 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 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 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 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 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 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 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 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 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 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 课后的阅读很少, 就是阅读了, 也是随意性较大, 或者因为任务, 或者用来消遣, 或者凭兴趣翻翻。

在实践中, 我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比较式阅读。我把与教材中的内容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 如反映妇女生活的课文《祝福》、《荷花淀》、《边城》合在一块让学生来阅读, 通过比较, 学生不仅明白了祥林嫂为什么会在祝福声中死去, 也明白了小翠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同时, 在课堂上, 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 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 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例如, 在教授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 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 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然后,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 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 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环境, 现实并不存在。有的学生说, 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 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 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则谈起山居生活的宁静、安详与惬意, 与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通过自己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 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 品尝创新的乐趣。

3.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 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 提出问题,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总之,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探索与研究的地方, 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 唯有不断更新理念, 提高自身素养, 丰富自身底蕴, 盘活教育资源, 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 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摘要: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别人的书面语言及其包含的思想感情。阅读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使阅读成为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 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际,实践

乡村中学语文教学 篇2

在一次班会上,我对此有了深刻体会,学生那零零落落的掌声,听来让人刺耳。对别人的赞美表扬,为他们鼓掌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形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心灵出现了偏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淡化了。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扭曲的心灵会比愚蠢更可怕。如何激起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我探索着实行了第二步。

一、用掌声打造语文课堂

我在班级中实施了“课前十分钟精美奉送”活动,让课前在对精美文的赏读中度过。于是,我找出了一些书报、杂志开始精选美文警语,如一篇精美的散文,一段心灵的感悟,一个曲折的`故事,一首美丽的小诗……我边读边进行点评,对情感、语言构思、写作三大要素逐一分析。有时灵感忽现,我也会即兴给学生来上几句,一来二去,学生渐渐有了兴趣,读写笔记的语言慢慢丰富了,思维也有了提高。两个星期后我宣布:由教师选读改为学生选读,并根据教师对文章的分析思路,对文章做简要分析。按座次轮流来,每人都有份。登台时掌声欢迎,回位时掌声欢送,是向朗读学生表示赞赏,表示感谢。布置完后,学生都兴高采烈,积极响应,课堂上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生命,有理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着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上述活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语言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对作文不再害怕了,有的学生的性格开朗了,上课敢回答问题了。而且,掌声使学生提高了写作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新生。因为有掌声,学生看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语文课是否改变一下教法呢?对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好久,决定施行第三步:先学后教。

二、先学后教

这就是让学生先去读,去做,去翻资料,对课文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理解,互相讨论,做到以“自我”为中心,取人之长,解决问题存留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将大量时间还给学生,将他们推向自主学习的轨道。教只是“点播”“引导”,点开学生的疑点,引导他们进入课文境界,领略学习的苦乐及解开疑点的幸福。教师的观点只是学生的参照物,学生在与自己所学对比的同时,就会明白学习的思路、方法以及应如何去阅读文章。课改后,学生兴趣高了,课堂上新观点屡屡闪现,令人欣喜。

课改后,上课的步骤就成为:

(1)先在前一天布置下节课的内容、重点内容。

(2)学生预习、讨论。

(3)讲与精讲,强调一课一得。

(4)课堂小结。

三、小结

现阶段如何提高乡村中学语文成绩 篇3

【关键词】乡村中学 语文成绩 爱心 乐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21-02

现阶段,如何提高乡村中学语文成绩已成为乡镇中学语文老师的困惑。提高乡村中学语文成绩到底有没有什么妙招或者说有什么捷径可走?回答肯定的,不然有那么多来自乡村的语文老师的教学效果那么好,教出的学生那么优秀。下面就本人在乡村中学工作实践中所想到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乡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目前在乡村中学,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每年期末统考,乡村中学各年级语文平均分都比县城中学低很多。

现在乡村中学的学生中双优学生流失严重,而留下来的学生不仅留守儿童多,而且双困生特多,思想复杂。去年本人接收初一新生报到时就听到一位学生家长是这么说的:老师,不瞒你说,我儿子确实无地方可去才来报名的,要是他能考到县城去,那就不麻烦你了。由此可见我们所教学的是些什么学生。同时现今的学生爷爷、奶奶溺爱,父母不在身边,思想复杂,唯我独尊,比较自私,比较封闭,不愿与同学交流。

乡村中学学生不愿学、不想学语文。即使你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但学生就是不想听、不想学。甚至你说这是考试中一定会考的,但学生视它为笑话,不愿去识记理解。尤其是作文,一让他们写作文,他们就感到头疼。在学生心里读书好像是给老师读书,读好了是为老师争光。但他们玩起来各种方式都有,甚至各种惊人的、骇人的方式都出现了,令老师猝不及防。

总之,乡村中学的学生素质差,上课不用心,课后想玩的多,做作业的少。就本人观察而言:有些学生上课勉强在教室,真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下课就飞出去了,根本不想做作业。除非老师下了最后通牒,他才急急忙忙地做作业,做也是完成任务,甚至还是抄袭别人的。一下课,教室里很难看到他们的影子。总之这些就是现今乡村中学的现实。学生素质、社会环境都在决定着现今的初中学生是多么难管、多么难教。

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怎样才能收拢学生的心,怎样才能让他们愿学、乐学、会学,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呢?下面就让本人从教师和学生这双边关系入手来谈吧!

1、语文教师方面

面对乡村中学学生不想学习的现状,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拿出耐心和爱心,试着去多赞赏、多鼓励、少批评、少斥责。因为赞赏能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心情,鼓励能使孩子信心大增,相反斥责最易扼杀一个孩子的雄心壮志,批评会让孩子丢掉面子。日本有句格言“如果给猪戴高帽,猪也会爬树,”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不雅,但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得到他人认可、赞赏和鼓励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欲望和力量。实践证明,愉快的心情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就是因为心情愉快时最易接受外来信息的缘故。这就是人们在求助某些人办事时总是选在他心情最好的时候。同样强烈的自信最易萌发创造的激情,许多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难也就是在这时被一一克服的,由此可见,此时赞赏和鼓励的眼光对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提高显得多么重要。

同时本人认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效率和成绩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让学生喜欢老师,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独特的人格魄力。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你要爱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只有学生喜欢你,他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你那一科。反之则会让学生厌学。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呢?下面本人也谈几点看法:

(1)讲课语速要慢,语言要优美动听,有亲和力、幽默感。不知大家注意到各种讲座的教授没有?他们的语速都特别慢,这样才能满足大多数听众的听力要求,同时语言要优美动听,有亲和力、有幽默感。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拥有周立波式的讲话技能和他那妙语连珠幽默快活之感的话,那么课堂上就会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就会乐听、乐学。

(2)每期身体历行地与学生订一个奋斗的目标,并且要身先士卒地带头执行,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在平日里老师要做到一天之中要比学生早到晚走,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中的不少情况;同时又可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这样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3)教师要时时备好课,上好课,让课堂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满腔的热情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你知识渊博,值得他佩服。做到了以上几点,我相信学生定会喜欢你。

其次,作为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要办好一件事是很难的,要让学生乐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乐趣,想办法让他们明白并领悟学习是快乐的,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真正由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之后,由此便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这时老师定要趁热打铁,想尽各种办法引导学生行动起来加入到教师的教学当中来,从而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水乳交融,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课堂的多样性、内容的变化性以及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等。同时作为老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各种方法及思维,引导学生会学,比如:在课堂上要学生主动思考,做到学和思相结合,课后的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或借助相关的知识点如板书结构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真正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我学习方法的建立有一个从探索到逐渐完善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总结归纳、在适当的时候,要予以指导。

再次,要狠抓落实,让学生能做到言行一致,提高学习效率。要想学生言行一致老师首先要树立榜样,做到以下几点:⑴作为教师要精讲多练多提问,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真正地多参与,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大容量”,[1]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收获,特别是有信心。⑵让同学之间多合作交流,多互相帮助,这样也很有利于知识的落实。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准配。⑶应试教育离不开考。俗话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那就要求教师每节课可以选用灵活的方式以练带考,诸如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通过考引导老师去发现问题去努力解决,通过考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或说考试方法)。当然,我们也不想这样做,但它有效果,尤其是我们乡村面对大批差生,更应如此做,才能提高成绩。更何况名校不也是这样吗?谈到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本人认为应体现“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是古人教学经验的重要结晶,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中学课文中,有许多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通过几个结构方式一层一层分别阐述的,教师可依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各种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学法指导,融课堂教学与学法指导为一体,使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最后,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也很重要。

作为教师要有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不能只顾自己的学科而不顾其他的学科。有的教师就有这种意识,学生没学他的科目就不高兴,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学科的重要性。结果呢?学生厌烦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可想而知结果会怎样。本人就经常要学生多注意自己的劣势科目,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明白怎样协调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以不要求达到要求的目的”。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有顾全大局的意识。学生体会到了你的良苦用心,你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也就会努力学习的,成绩自然也会提高的。

2、学生方面:

(1)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他们需要做的事不多,也不难。就需要把它做好,只要做该拿分的题,确保拿分决不放弃,该回避的题要迅速地砍掉,决不浪费时间和力气。要做到这样那就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课,记住老师讲课的重点,记好课堂笔记。因为笔记是学生在复习中最好的资料,当然课后还要养成多看书的习惯,只要学生如此坚持下去,不久之后必有成效。

(2)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迹是,亦能反映出不同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拥有一手好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3)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本人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学生在平时重视生活点滴积累。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中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有文学性的、常识性的、说理性的、科普性的等等,学生读好这些文章在整个中学阶段至关重要。

上面就是本人就如何提高乡村中学语文的成绩这一问题的不成熟的看法,也是本人多年教学的心得。当然百尺竿头,有待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赵庆旺 , 韩庆刚.低起点、小步子、密台阶———做好几何的入门教学[J]山东教育,2014,(04).

一所乡村中学的另类“微课”教学 篇4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篇文章里发现了胡铁生老师的“微课”。“微课程是以微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可视化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也不会像祥林嫂一样不停地“抱怨”了,再也不用费心“管制”拿手机偷偷消磨时间的学生了。我找到了“微信”这个制作“微课”的工具!通过微信,我可以一步步地把教学内容发布出去,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发布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翻阅我通过微信发布的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

首先,我在微信里加上我的学生,没有手机的学生也有不少,我告诉他们:我会面对面地和他们交流。所以,学生们皆大欢喜!现在,我变成了一个拥有两百多名粉丝的老师。接下来,我开始给添加我微信的学生加上“高一”的标签。我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微信教学最重要的是备课。在备课的时候,我一边进行教学内容的操作,一边拍照片。几乎是每一步都要拍照,重要的步骤更要突出,多拍几张照片,然后保存下来。在发布的时候我一般会加上注解,言简意赅。为了不骚扰朋友圈里的“其他人”,我在微信的“谁可以看”里面设置“部分可见”,标签是“高一”,成功发送,学生们都收到了。他们一边对比手机上的步骤,一边在电脑上操作,又快捷又方便,哪一步不会还可以返回来再看,课堂气氛真热烈。学生们只要操作过两遍就会记住了。而我在做什么呢?当然是轻松地在学生之间穿梭,随时指点辅导,以及专门手把手地教一小部分学生了。如果在我辅导的过程中发现有什么地方需要再加强和修改,只需要再次拍照和发布微信就可以了。

如果我的“微课”只停留在一般的教学上面,我怎么会满足呢?我想到了利用微信给学生布置作业。我增加了作业的难度,布置一些操作起来比较费时间的作业,让学生先打好腹稿再在课堂上完成。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完成,有兴趣的、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尽情探索。

我的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最开始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大多数内容是要学生亲手操作练习的,一来学生喜欢上机操作,二来信息技术本来就是一门要动手操作的课。运用微信制作微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调节学习进度,会的内容直接略过,不会的内容可以多次学习和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有几点体会:首先,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是充实的,也就是说,上课的40分钟时间里,学生的操作要大于35分钟。如果内容少,学生的自制能力就受到挑战,他们用手机玩的可能性会非常大。其次,内容的设置要有梯度,让学生完成简单的任务还想做稍难的任务,要让学生觉得课堂时间很短,需要抓紧时间,否则就完不成任务。再次,关于课堂管理的问题,这是制约我的微课实践的重要因素。目前,我的微课实验只是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想要在其他学科做实验,条件还不成熟。因为教师们无法随时了解学生用手机在干什么,是玩还是在学习。

乡村中学语文教学 篇5

一、教学准备

1、辅导员根据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功能和建设基本原则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制定活动教学目标,认真制订活动开展计划。

2、遵循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原则,认真制订活动教案,填好活动记录表,并接受检查与指导。

3、教学内容的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学内容有知识、有趣味、有技能技巧,而且是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内容。

二、教学活动

1、教与学活动,坚持“以读养德、以技促能、以乐促智”的基本原则,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2、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结合教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3、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传授正确的知识、先进的技术、科学的训练和技能技巧。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提供他们实践和表现的机会。

三、教学要求

1、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

2、掌握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讲解、示范、操作水平。

3、语言准确、生动、规范、精练,富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提倡用普通话讲课。

4、遵守教学作息制度,不无故缺勤、不在教学时间接待客人、使用通讯工具、不无故离开教室,上课时间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5、仪表大方,教态亲切自然,举止文明礼貌。

乡村中学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多媒体;乡村中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40-01

人们对新生事物的产生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使用计算 机辅助教学大体上持欢迎态度。多数学生欢迎电脑教学,只有少数学生不喜欢。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 形象化,学习 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送声音、文字、图形、图表以及动画等信息的功能与电视对视频信号的处理能力结合在一起,创设多媒体辅助数学学习环境,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提高了人们对 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能把思维充分的暴露出来,可以有效的激发联想去获得知识,从而学生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去顺应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获得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下面浅谈自己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些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新课程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和考试;教育教学将深刻地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学生身心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学生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教练”或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各项技能。课前必须要精心准备,设计、制作等。

二、师生互动,积极创新。摆脱数学课依旧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时常对过去的教育进行反思和总结,建立起一套新的具有多媒体技术特征的数学教学体系。怎样有机的把多媒体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关键问题,为了使整合为数学教学带来一片生机。我们当教师的首先应表现出主动地对学生、教学与自身职业的不懈探索并且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制作的课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利于师生的密切配合,要有利于师生的整体连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如我教学垂径定理时,并不按书本设计进行,而是给学生四个关键语:过心线;垂直弦(非直径);平分弦; 平分弧。让学生思考这四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都很积极的动手、动脑、积极地探索,很快就得出了自己容易掌握且记得牢的自己的语言:“过心线;垂直弦(非直径);平分弦;平分弧。任两者成立则全成立。”经常这样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性的探索,不仅使学生从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些知识,而且体 现了数学前后知识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使每位同学都富有成就感,从 而 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教师把握基础,注重发展。数学教师应是多媒体教学的评估者和思考者,很好的分析课堂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教学系统,将使得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可能引发教学的不平衡,导致数学教学的失败。因此,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各个因素的综合评估,以评估者的身份进入数学教学中,把知识、能力、情感、动作技能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并借助它有效的改善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平衡,从而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加强数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元素的综合评估,将进一步 推进教改的顺利进行。把学生置于一个大的数学学习环境中,使得学习、教学和多媒体技术三者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提倡学生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教师更应当要探究学习,提倡创新教育,提倡四基,强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媒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互教、讨论、练习、探索等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条件许可时使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研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当学生在共同探讨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他们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网络在线实时地对话、互发E—mail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探索,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浅谈乡村中学的生物课堂教学 篇7

可是乡村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升学率, 视生物、地理等学科为副科, 根本就不认真组织教学, 即使期末统测, 偶尔抽考, 教师也只是划出一些考点性的知识点, 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为此笔者在数年的乡村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涯中, 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创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讲授法”“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应创新教育理念, “走出教室去”。这要求乡村生物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地位, 力求创新教学, 挖掘学生潜能, 寻求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为学生所接受,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学习意识, 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 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合作等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视问题为中心, 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 重在发现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展现其自主性。这就要求生物教师以创新的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生物实验的效应

“走出实验室”——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离开了实验, 什么概念、理论就都失去了基础, 成为无源之水。这严重影响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阻碍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潜能的挖掘。可见,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在生物实验的教学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技能, 定位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由此可见, 乡村中学生物实验的效应何其重要。其实也可借鉴几所名校的教学改革经验 (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 采取“先做后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实践改革。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就地取材, 从而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

乡村就是一座种类繁多, 随时可见、随手可取的实验材料库。事实上, 乡村中学的生物教学, 只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 就可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生活的金钥匙。

三、情感效应

“情趣教学”——“以情感人, 以情生趣, 以情促学”是我在乡村生物教学中最深的体会。情感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构建相互信任的桥梁。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融入情感, 以情教学。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增强主动和合作的精神, 最大量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学习水平。这样学生们就乐意去感知, 并思考问题, 完成认知过程, 享受情感学习的快乐。新形势下的教育, 教师更需不断地接受新知识, 创新教学理念, 以情感为主线, 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发展平台, 才能创新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丰富自身知识水平。

四、评价效应

“教室外、实验室外评价”——课后我们要进行自我评价, 严格要求, 找出每一堂课的得失,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时下, 评课标准名目繁多, 层出不穷, 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 但我很赞同叶澜教授的倡导:“新基础教育”认为,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 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意义性、效率性、生成性、常态性、待完善性”。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所以评价一节生物课的得失不要受那些标准和条条款款束缚自己的教学个性, 不然只会阻碍教学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有老师听课、评课的时候,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 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 或者干脆就在教学中卖弄, 故意将本节课内容讲得很深、很复杂, 而不是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教给学生, 事实上, 这样的课并非是成功的课 (多数是失败的课) 。道理很简单, 40或45分钟一节课, 只要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 是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很有生活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乡村中学语文教学 篇8

一、在乡村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前提,而且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作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切感。教师也可以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比如:在学生刚上初一的时侯,我会先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见面、道别、致谢、道歉、家庭成员的称谓、时间、年龄、性别等,同时鼓励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这些简单的用语,甚至当学生半中文、半英语夹杂着与我对话时,我也会非常有耐心地和他们交流,从而消除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恐惧感,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学生们感觉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情感教育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直对外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活泼的形式、有趣而有意义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机。例如:在举例说明讲解语法虚拟语气时,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揣摩学生的心理,这样比较难理解、难讲授的语法专项就可以在笑声中被接受。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游戏表演等活动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并且会兴致勃勃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广泛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3. 无私的关爱是情感教育的根本要点

关心爱护学生,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应是发自内心地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之上,切实做到“爱生如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爱学生,我们应该力争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相互交流的过程,我们教师只有饱含着对学生深深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我们的敬重和信任,才能在建立起的师生情感桥梁之上步入知识的海洋,共同学习、探究知识的奥秘。有了爱,孩子们才乐意接受我们讲的知识,并努力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4. 多多表扬和激励是情感教育的需要

表扬不仅对受表扬的学生有鼓励作用,还会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指出努力方向。比如:有的学生不重视语音语调,课堂上不愿开口,我就表扬语音语调好、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并安排一些情境在课堂上和同学对话;有的学生不重视书写,我就表扬书写好的学生,把他们的作业拿给同学们看,这对表扬者无疑是一种高度的赞扬,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会使他们更加愉快积极地学习。再如:学生回答问题有紧张、压抑、恐慌的感觉时,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的方式,如“Please don't be shy.”,回答正确时对他说“Well done!”;对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教师可用夸奖、高亢的语调加以肯定,对于回答不上来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而应说“I'm sorry.But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等,同时也可用一些身体语言如微笑、点头等,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二、加强乡村中学英语情感教育应避免以下行为

首先,不能愚昧追求分数至上。有的教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抓什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推动者,还是要以应试教育为本,为了达到升学率,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把分数作为评价教育的标准,把分数当做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其实这样做只能使学生机械地学习,死记硬背,为了考上好成绩,学生还可能会采取作弊的不良行为。

其次,对待学生不能不闻不问。一个教师若采用死守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的呆板式教学方法,那学生连与你交流的机会都没有。而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对后进生采取不闻不问、自生自灭的态度,往往给学生心灵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这时他们便通过与别人打架、顶撞教师等方式来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虚荣心。因此,教师应善于摸清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热情耐心地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乡村中学语文教学 篇9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现状

从调研的课堂综合情况看, 随着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中学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 但总的来说, 效益还是不高。如在有的课堂在上完课后, 根据其所讲的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抽查, 发现平均效益仅达30%左右, 最高的不超过75%, 低的只达5%甚至有的为零。比如对一位学生针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行课堂抽测, 结果是学生连“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都不知道, 更谈不上能分清“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了。这说明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益仍是低劣的。归结原因如下:

(一)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教”的状况。

纵观农村中学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 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较深, 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 思想较为守旧, 对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缺乏探索与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思想政治课成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课程, 普遍应用着以教师为中心, 以“讲条条, 背条条”为特征的畸形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思想政治课严重脱离乡村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实际。二是教师培训指导与自学自研工作滞后。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教师培训成果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运用与发挥, 更不能内化和深化。由于地域限制, 学校课改工作也缺乏上级业务部门及时有效的指导, 教师自学自研条件也较差。农村学校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多, 许多学校没有网络, 缺少图书资料。教师自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 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三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学校普遍感到实施新课程的“明白人”太少, 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 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 转化率不高, 起不到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的作用。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 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的状况。

在学生学习方面, 也存在一些原因, 使农村学生政治学习大受影响。一是思想狭隘。农村学生往往对狭隘实用性方面考虑较多, 在思想上轻视。他们觉得政治课与“语数英三科”相比实用性不强, 因此对政治课就往往马虎应付, 这种缺乏自觉的学习态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视野狭窄。近来, 考试制度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 考试形式由“3+2”变为“3+综合+1+1”, 关于选修科目的要求也在不断下降, 只需要一“B”和一“C”即可, 必然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下降。同时考试题型多了许多开放性题, 且内容又大都贴近城市疏离农村。相对而言, 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得多, 面对试题, 只能答些从书上看到过的内容, 至于那些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就只能是凭想象乱猜测了。这样, 成绩自然受到了影响。

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对策结果

根据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得失, 借鉴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思想、教学观点, 吸取了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立足山区县情的实际, 现对2008年以来就课题组开展的提高农村课堂效益的实验研究作总结。

(一) 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为以“情感教育”为中心。

中学生不爱学思想政治课, 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学生的这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 是这门课实效性差的重要心理原因。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教育, 又是这个问题的主要教育原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认知过程, 又是思想品德及能力的发展过程。其中情感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决定着他们接受外界教育影响的程度, 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 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品德的关键。因此, 变“知识传授”中心为“情感教育”中心, 对于端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向, 发挥其德育功能至关重要。

课题组依据情感教育的规律, 利用情感的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点, 创造了情境感染法、道德两难法、品德评价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情感教育方法。为了扭转学生的消极心理定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 教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复习提问或指导阅读为开端的导入新课方式, 而是先用故事、诗歌、名人名言、演示、设问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以形成学生接受知识的良好心理气氛。

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在于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例如, 在准备《孝敬父母》一课时, 教师开始总是找不准自己的情绪状态, 尽管道理讲得头头是道, 但令人感到十分平淡。后来教师采取演员找感觉的方法, 讲课时把自己摆进去, 给学生讲父亲雨夜给自己送伞的故事, 充分抒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激之情。教师的现身说法, 引起了学生对父母之爱的回忆。他们纷纷说起自己所承受的父母之恩, 有的激动得泣不成声。学生由衷地从心底呼出“爸爸妈妈, 谢谢你们”。这节课获得了成功。

(二) 变“智能型”教学模式为“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以往,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其他文化课没有明显区别, 都采用为“传知”和“育能”设计的“智能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认知规律为基础, 体现了文化课程的特点, 对于文化课程的教学是有效的。但对于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来说, 这种模式却并非最佳和最有效, “应试教育”的影响又把智能型模式异化为应考型模式, 从而更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教学规律。因此,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必须优化其教学模式。

课题组依据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规律, “知信行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规律”的要求, 并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构建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知信行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模式 (简称“知信行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为“入心、明理、解惑、力行”。“入心”, 即教师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明理”, 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 掌握观点, 明白道理;“解惑”, 即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解疑, 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 坚定信念;“力行”, 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促使学生努力践行所学理论和行为规范。这一模式把思想政治课的“传知”、“育能”、“立德”等各项任务的要求, 有机地融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 并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明理”、“笃信”、“力行”等教育阶段的相互转化和顺序更替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 这一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为了使这一模式能够适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各种教学要求, 课题组还设计了“入心、解惑、明理、力行”和“入心、明理、力行”等教学变式结构。

(三) 变脱离中学生实际为紧密联系中学生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多年来力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但始终收效不大。其原因主要在于脱离了中学生的实际。例如, 举例大多离农村中学的生活很远。由于农村学生生活范围较窄, 他们往往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些材料。再如, 榜样性材料大多为古人、名人和成人, 青少年典型很少。这些榜样的生活环境和农村中学生相去甚远, 其行为示范性不强, 学生有“可望不可及”之感。显然, 脱离了农村中学生的实际, 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必然大大受到影响。

课题组全面调查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情况, 掌握了农村初中生认知、思维、情感、兴趣等方面的特点, 认识到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关键, 在于抓住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这两个问题的最佳结合点。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能够引导学生发展的教学必定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致。“最近发展区”, 是学生经教师指导达到最近发展的可能性水平。思想政治课教学“最近发展区”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在实验中, 课题组发现它的答案就在中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一般说来, 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是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生活中感受最深的, 又是学生最渴望得到说明和解决的。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 又是他们“困惑”的难点。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 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最近发展区”所在。因此, 把握了理论同学生生活实际的矛盾, 就掌握了“最近发展区”, 从而也就解决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动力问题。

在实践中, 紧密联系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关键在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选择材料、引导思考和指导行为。例如, 选择教学材料, 要尽可能运用本乡本土的事例;树立榜样, 要尽可能选择本地的或青少年的先进典型;引导思维, 要尽可能从学生身边的各类矛盾中提出问题;指导行为, 也要尽可能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等等。

(四) 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

农村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大多采取“接受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把学习内容以定论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习过程主要是对定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应试教育”条件下, “接受学习”又往往演变为使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学习”。“接受学习”方式主要适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大多采取以课本为基本信息源的“阅读教学”方式, 然而思想政治课和一般文化课不同, 它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常识的过程, 而且是探索社会和人生奥秘的过程。只有这两个过程相结合, 才可能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和谐发展。因此, 课题组认为,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应采取“接受学习”和“探究发现学习”相结合, 并以“探究发现学习”为主的方式。

“探究发现学习”方式主要适于理论性较强, 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知识内容, 也适用于以情感教育、思维和行为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这种方式主要采取利用各种现实矛盾,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辩论的方法。例如, 《孝敬父母》一课, 为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和父母的矛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解决为看电视节目同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之类的问题。因此, “探究发现学习”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解惑”和清除情感障碍。正确的“探究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实际, 充分了解事实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此, 教师要加强学习指导, 不可放任自流。

(五) 变思想政治课与学校德育工作分离为二者紧密结合。

浅谈乡村中学的英语早读 篇10

(1)学校各级对早读认识不足,时间就在琐碎中流逝。学生早读不是读书,而是补做功课,交作业,做值日,应付各项检查。

(2)以“看”代“读”现象严重。许多学生将20分钟的早读时间用来“看”单词或课文,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长此以往,“哑巴”英语就成了必然。

(3)由于各科都安排了早读时间,英语早读课从每周的两节变成了一节,时间压缩了,可是教材难度加深、信息量加大、涉及面更广了,词汇量也越来越大。许多单词学生不会读、读不准、更记不住。单词的记忆成了学习英语的障碍,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

(4)“放羊式”的早读太常见。老师对学生所读的内容及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放任自流,缺乏针对性的指导;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信手翻书,口到眼不到,有口无心地“念着经”或干脆不读。

二、早读的重要性及大声朗读的必要性

(1)时间之宝贵。陶渊明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可见早读课的时间是多么宝贵。从记忆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间,在早晨朗读英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符合课改。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早读的现状,教师应该抓好早读这个环节。

(3)抓好早读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如果能认真抓早读,既能督促、鼓励学生早读,又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早读中存在的发音、语调等问题,并给予纠正,还能掌握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及时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质量。

三、抓好英语早读的方法

1. 把早读纳入教学的重要一环

首先,思想上要重视早读。勿认为早读可有可无,而是把早读当作正课来抓。其次,早读也要备课。联系教学进度,把每次早读的内容(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早读的方式、达到的目标等写在备课本里。还要把英语早读作为日常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英语早读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用时少,收效大。

2. 抓好每一节英语早读课

明确早读目标。作为教师,每节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早读,做到有的放矢,既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确立每节课的目标?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 早读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进度一致,不能好高骛远,要达到及时复习,有效巩固的作用。 (2) 早读的容量要与时间一致,早读的量要恰到好处。 (3) 还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分配早读任务应该达到以下要求:第一,每位学生基本能完成任务;第二,学生能在早读中得到益处,增强学习信心,消除对早读的畏惧。随着锻炼的进一步加强,任务的质、量要逐步上升,以此来满足学生进步的需求。

注重读的方法指导。读的方法一定要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读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各阶段而采用恰当的方法:初期,跟着磁带录音朗读或教师自己领读是最好的方法,这样不至于一开口就错,降低学生的信心。乡村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是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再说许多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师是半路出家,语音语调不准确。让学生跟着磁带录音模仿朗读,并多次反复,直到熟练顺口或过关为止。随着锻炼的进一步加强,还要培养和发挥小组长、英语课代表的主导作用——让他们领读。还可进行“一帮一”的活动,由一个“好学生”负责带动一个“后进生”,然后可以在小组中分角色扮演对话,全班的齐读水平就会迅速提高。随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适当开展朗读比赛也很重要。

及时检查效果。及时对学生在课上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以此来督促学生完成早读任务,真正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可直接对所读内容进行提问;对所记的个别单词进行听写;也可以进行竞赛活动。

3. 培养学生早晨读英语的习惯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在初中阶段尤其是七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早晨读英语的习惯。让学生在早晨——人的记忆最佳时间朗读英语:拼读单词,背诵句型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早晨读英语的习惯, 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对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对今后的英语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刚开学为了培养学生早晨读英语的习惯,我每天坚持早到教室,督促并指导学生安下心来读英语。久而久之,学生一到教室,就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基本形成了。

固本培根气自华,乡村中学亦芬芳 篇11

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

学校树立积极倡导“活动育人”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发挥特长,健康成长。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成立了篮排球社团、电脑绘画社团、舞蹈社团、书画社团、文学社团、声乐社团、京剧社团等十多个社团。让社团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学习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思路,把京剧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成立了京剧社团,聘请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展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每逢元旦联欢、“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举办有关戏曲的文艺汇演或歌唱、器乐演奏比赛。学校也被评为“寿光市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京剧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师生的情操,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经典文化。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占用校本课程的课时,配备两名取得国家认证的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职老师。心理咨询室“阳光心灵中心”通过潍坊市首批合格心理室验收,对学生开放,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每月开展一次团体辅导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季节特点和、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感悟、反思,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

二、大课间活动天天玩出精彩

学校认真开展“大课间”活动,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一位同学都会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记同学们在“玩”中得到乐趣。

大课间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以来,老师和同学之间接触多了,使老师和同学们走得近了。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分享他们成功,一起欢呼,相互争论评论,融入了同学们当中,他们与老师也亲近起来,老师成了同学们真正的朋友。大课间活动让我们在“玩”中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在“玩”中融洽师生关系,在“玩”中放松身体、调节情绪。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课间活动的实施方案,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编排不同的内容,让同学们全部参与到其中,让同学们兴趣盎然,张扬个性,发展特长。

大课间活动,虽然缩短了学习时间,但是却没有影响学习效率,同学们在大课间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坚持、团结、合作、不惧困难的良好品质,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更加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关心他人,这些良好品质也辐射到了课堂学习中,让同学们更乐于学习,更喜欢学校,感觉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正如杨奎成校长所说的,“要让校园真正成了同学们的乐园,充溢着欢声笑话,让同学们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位学校学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关注特殊群体,让每个学生都在关爱下成长

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学生,作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当引起关注。学校建立完善特别关注群体学生档案,各班级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通过家访、调查等多种渠道,全面掌握本班级学生中八类特殊学生群体的状况,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完善特别关注学生成长档案,并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档案借阅权限,注意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情况,安排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教师做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导师,通过开展“师生共成长”等活动,鼓励导师结合自己的优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学校中的孤儿学生,学校给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这些孤儿在沐浴在关心的阳光下。现有五名孤儿,学校从女性教师中挑选孙凤玲、张玉玲、韩娟、宋晓玲、董小菲等五位教师成为这些孤儿学生的“教师妈妈”,从生活、学习、思想等各方面对孤儿进行关爱,使这些孤儿同学体会到了母爱的阳光和温暖。学校定期召开教师妈妈和孤儿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为所有孤儿学生减免一切费用,并尽最大能力帮助解决,孩儿学生融入教师妈妈的家庭中,成为家庭中的一员,教师妈妈和孤儿之间建立了浓厚的感情,使这些孤儿学生感受了母爱的温暖,在温暖的大家庭下健康成长。因为有了“爱心妈妈”,他们的人生底色更加多彩,未来更加光明。

四、构建学校特色文化,绽放个性特色

优秀的学校文化引领并影响着学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个学校只有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近年来,学校致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学校,充分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要求全体教职工要认真贯彻和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校还建立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常规》《校规》《课堂常规》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均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形成了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美丽的校园有利于发挥校园物质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对学生成长有暗示性、渗透性作用,在陶冶情操、疏导消极情绪以及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加强校园绿化美化,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操,并且在轻松的环境中放松学习的压力。同时学校又注重对校园的文化布置,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场所和休息场所的空间,建立“文化走廊”,使这些地方既有文化的涵养,更有精神的砥砺。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校本教材《节日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等,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改革开放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新学期升旗、开学典礼、学生表彰大会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加强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坚持开展“塑造文明学生形象”活动,开展“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爱老、敬老、助老”系列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应使每个人都是学校文化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在教师中开展了“建学习型校园,做学者型教师”活动,引导教师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举办了教师优质课大赛、课改论坛、师德论坛、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形成了人人关心学校文化,人人参与学校文化的良好局面;在学生中开展了“校徽设计”“校园文化牌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文明班级评选”等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爱我校园、美化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寻到了德育、特色教育之路,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以特色活校,用质量立校”成为师生的共识,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尊师爱生、平等相处、教学相长、密切合作;同学之间亲近友爱——团结互助、相互理解、互勉互励,学习、卫生、礼仪等方面得到规范,形成“自我养成——逐渐适应——习惯遵守”这一良性循环,师生文化生活健康发展,养成了校园内“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师生洋溢出奋发、向上,文明、尚美的精神风貌。

现在,走进学校,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已经成为习惯,高质量的育人观正在成为教师的一种追求。学校的环境优美,花园小径,绿树成荫,趣味盎然。学生懂事了,没一棵树枝被折断,没有一株花遭到破坏,学生见到老师会主动问好了,寝室规范了,学生文明了。学生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自觉爱护和保护学习环境,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人,踏实做事。

五、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学校领导班子务实团结,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学校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把热爱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师德的核心内容,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每学期都与签订“师德承诺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做出明确的要求,让师德承诺书作为教师的行动指南。学校还并发挥社会各界对教师师德的监督作用,设立了师德师风举报箱,开通了师德师风“校长热线”,让学生和家长及时反映教师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把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社会评教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

学校利用校本培训、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向老师传达新的观念,传递新的信息,引导教师要加强学习,及时“充电”。通过学习能力,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引导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提高授课质量,学校积极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坚持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即:钻研教材——写出教案——集体研究——修改使用——课后反思。集体备课不仅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量中解脱了出来,而且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每学期都坚持上达标课、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让教师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2014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研究课题各一项,其中国家级课题《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顺利结题,学校也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传统经典文化教育先进学校”。省级课题《习题讲评课小组互助合作效能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被评为省一等奖。潍坊市级研究课题《家校互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也已提交结题申请,进入结题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还大力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学校每月组织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年轻教师做读书沙龙的主持人,彼此交流读书的心得和展示读书成果,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发阅读书籍,鼓励教师读好书,好读书,定期举行教学反思交流和展评,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读书活动,促进了师生内涵发展,打造了文化型书香型校园。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还为每个学科教研组订阅了专业刊物,在刊物的使用上下功夫,让教师读书落实到实处,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

六、加大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赵庙中学是寿光市目前唯一一所没有教学楼房的初中学校,处处洋溢着“原生态”的办学魅力。近年来,学校坚持把“绿色时尚,低碳环保”作为校园绿化美化重点,极力打造“园中园”,建设了亭台池沼、植物园等精品小景,力求草木会传情、墙壁会说话、人文气息更浓郁。如今,校园绿化面积达12916平方米,栽植花草树木32种。墙壁上,书法、绘画、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图文并茂、意味隽永,以超强的时空穿透力形成了多维育人的文化磁场。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开辟了“开心农场”,在教室和宿舍前没硬化的空地里种豆、种菜、种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劳技、品德和感恩等教育。

近年来,学校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服务于师生生活和心理需求,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投资80万元建成塑胶化操场,改变过去土操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局面,学校面貌也有极大改观;学校原来的教职工宿舍全部为平房结构,住宿条件比较简陋,为了让广大教职工稳定思想,为学校的发展投入更大的热情,让教师们“安居乐业”,设计建造了教职工宿舍楼两栋,极大改善了教师的住宿条件。对两个微机室的所有电脑进行更新升级,学校班班通设备和理化生实验用房及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投资500余万元,建造学生宿舍楼和新学生餐厅。投资85万余元进行了足球场的改造和提升工程,建成高标准足球场一个。学校图书室藏书进行了更新配置,使用微机室管理,提高使用率和工作效率。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提升,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七、抓好干部队伍的建设,提升管理能力

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研究教学工作的各项任务,做到学校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人人争做研究型的干部。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投身于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听课,参加学科教研活动等,掌握最新的教学信息,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机制,做创新型的干部。

学校充分发挥民主,依靠集体的智慧,学校各项大事和规章制度均由教代会表决通过后方可实施。大力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完善班主任例会制度,通过班主任论坛、班主任事迹报告会等新式,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的班主任队伍,同时做好科学量化,政策引导,提高干部及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让干部和班主任队伍做学校各项工作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八、加强安全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学校通过多种措施强化师生的责任感、安全感,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制度,制定并完善各种突发事件预案。加强门卫、食堂、化学药品、校园网络和特种用房的管理,确保无安全隐患、无事故,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制,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加强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做好学校资产的登记工作,认真执行购物、保管、使用等财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账物相符。完善校产电子管理系统建设和使用,做到一物一卡齐全,数量、价格准确,保管责任到人,做到校产管理翔实准确。强化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收费制度,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实行收费公示公开制度,杜绝乱收费。开源节流,杜绝铺张浪费。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同时尽量压缩非教学开支,把钱真正用有刀刃上,让有限的资金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被评为“寿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潍坊市绿化美化先进单位”“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语言文字示范校”“寿光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寿光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潍坊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寿光市小学英语教学特色学校”“寿光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寿光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寿光市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寿光市数字化学校”“寿光市素质实施先进单位”“寿光市读书活动先进单位”“潍坊市数字化学校”“潍坊市中小学电脑制作特色学校”“寿光市文明单位”“寿光市青年文明号”“寿光市关心下一代三项活动先进单位”“寿光市学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学校系统先进团支部”“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

乡村中学语文教学 篇12

一、我国现行的外语教学评价和选拔模式导致英语口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虽然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交际式教学的引入使得英语教学中听说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然而离真正脱离“哑巴”英语还有一段距离,尤其是农村英语教学中还很难找到流利的英语表达者,究其原因,就是近年来中考高考中选拔方式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由于考试中阅读的比重最大,导致老师在教学中总是以阅读为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写和听附带采用,说的技能基本被忽视。然而,英语口语教学作为英语最快速的输出方式,对于语言其他技能的发展,以及语言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能够正确说出来的句子是其他任何方式都能正确使用的,提高学生“说”的技能,会全面促进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提高和英语语言技能发展。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那种守旧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不要以为在考试中没有口语考试题型,就把英语口语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认为是花哨而又不实用的内容,而是要把提高学生的学生用英语说话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让学生为了说好英语做好课前准备,争取在课堂上流利地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英语口语对于英语语言知识学习和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语言本属人类交流工具,“说”和“听”是其最原始的也是最常用的使用方式,这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听说永远是最早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违背这一规律,语言学习将偏离轨道,也会变得毫无意义。说是外语学习的起点,口语是音义集合体,语言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在掌握音义结合体的基础上才能掌握书面语言,虽然教学中口语得不到重视,但是要是没有语音学习的直接阅读是难以想象的,通过朗读可以迅速掌握词汇的意义,也可以迅速记住单词的书写形式,说更能够促进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听说相随,有说就有听,流畅的表达是听清的前提。说和读结合,可以迅速表达所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是把所读的内容向别人传播的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说可以促进对阅读内容的更清楚地理解,可以把阅读掌握的信息组织得更清晰,使读的效果更好。写的过程,就是在心里“说”的过程,说不过关,很难达到写出完整的句子,更别说逻辑组织和修辞了。因此,英语口语教学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学生用英语表达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强化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策略

口语教学除了不受重视在外,还有在教学中存在组织困难这一现实问题,学生不敢说英语,或者英语口语没内容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英语课堂常常由于学生不自信、语言难懂导致英语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用情景设置去改变沉闷的课堂,让学生们轻松愉快的调动所有认知器官,积极地、情绪高昂地投入到课堂互动中。

(二)设置合理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语言知识水平的话题

要想学生开口说英语,除了轻松的气氛外,还必须有适合的话题,那些符合他们生活经历的话题、能够激发他们想象的话题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最重要的还需要这些话题符合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太难的话题他们没法交流,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信心。

(三)采取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学生能力的口语交流模式

英语口语交流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比如朗读比赛、情景对话、新闻采访、故事讲述、自我介绍、课文评述、戏剧表演等,教师在设计口语训练时要注意新颖,让学生对所做的口语练习充满兴趣,让他们愿意说,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在英语口语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中各种自由的表达本身是一种创造,当学生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口语训练的时候,本身是一种用英语语言进行的创造,他们用不同的词语组合表达属于自己的思想内容、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在各种口语活动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拓展思维,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能力。

上一篇:制播体系下一篇:快速无损检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