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劳动

2024-08-28

乡村劳动(精选3篇)

乡村劳动 篇1

0 引言

目前,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 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 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 农民直接就业量495万人, 间接就业和季节就业农民达到1840万人。国家旅游局表示, 将继续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将"中国农谷"打造成"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同时, 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 (2009~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中指出, 2015年要在现有规模基础上, 实现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指标翻一番的目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 力争到2015年实现: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 旅游收入达1145亿元, 直接劳动力就业989万人, 间接劳动力就业3680万人, 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由此可见, 乡村旅游依然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 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群体转移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去, 实现农民增收、旅游兴盛和新农村发展。

在乡村旅游与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方面, 国外对乡村旅游研究起步较早, 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供需视角下的动力机制研究等, 其研究方法中主要以社会学和旅游学为主。国外学者在研究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中涉及最多的农场旅游 (Farm Tourism) 、农业旅游 (Agritourism) 、农庄旅游 (Farm tourism) 。而在有关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上, 国外学者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刘易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 在这一结构模型中, 劳动力供给具有弹性, 只要供应和部门高于农业部门维持生计的固定工资水平, 就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随后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析, 代表性的理论有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劳动力转移模型、桥根森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等。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 在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上, 尹少华、杨雁等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业旅游, 它是以农业和乡村为旅游资源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同样, 有关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认知的差异上, 张利民认为乡村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而付启敏则从乡村旅游概念和生态旅游概念的比较得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化方向问题。在劳动力转移的类型分析对比研究中, 杜鑫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类型即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进行研究。陈永正等具体分析了乡村社区劳动力的转移方式, 其结论为:短期内技能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 长期内教育程度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实际上很多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和乡村经济问题结合起来, 认为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当地生活水平, 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扩大乡村就业率, 并促使乡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余昊对贵州乡村旅游和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 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解决农村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尹长丰等分析了合肥地区乡村旅游及劳动力转移的统计调研, 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乡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进行测算, 指出乡村旅游能够转移大量的社区剩余劳动力, 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王显成认为乡村旅游能够吸纳大量社区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王茂强等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探析了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动态关系。丁新华研究了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指出乡村旅游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吸引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剩余劳动力, 同时也推动了各种副业的快速发展。

从上述中外学者对乡村旅游与劳动力转移的文献研究内容可以看出, 大量的研究成果局限在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探索上, 其中有一些涉及到了旅游发展中劳动力转移的方式问题、旅游与劳动力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效益问题。但是, 对影响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转移的因素研究较少, 缺乏从调研所得的实际影响因素中探究科学合理的对策, 对平安壮寨这一典型的山地民族社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是缺乏分析探索, 这就为本研究指明了方向。

1 研究地概况

平安壮寨隶属于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 东经110°03', 北纬25°44', 海拔在380-1180米之间, 整个平安壮寨占地约3万平方米, 距桂林市76公里, 距龙胜县城12公里。该区南接临桂县, 东邻灵川县, 西连县城龙胜镇, 北面是泗水乡和江底乡。寨内人都为廖姓, 全部是壮族, 讲壮语, 喜欢自称布越, 当地其他的汉人和瑶族人称他们为"壮人"、"壮族"、或"本地人"。据当地碑文记载, 廖姓祖先来自于广西南丹庆远府, 从祖先始截止到目前, 平安壮寨三条沟一共分为8个村民小组, 191户, 近800人口, 其中七星伴月附近的2条沟161户, 713人, 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典型壮族村寨。平安壮寨村民祖祖辈辈开山耕地形成了今日的梯田, 加上壮寨的民族建筑和风俗人情使得这一地区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前往此地游览观光。当地有诗文称赞梯田的美景:平安二景势峥嵘, 五虎奔游绕翠峰, 九岭山峦龙戏水, 七星伴月图画中。

平安壮寨旅游的发展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79~1990) , 即萌芽探求阶段, 这一时期旅游还没有进入开发阶段, 知道此地风景的人还相当少。当时刚始接待的只是零星的海外和港台游客且带有一定的政治接待性, 由当时桂林市政府人员和龙胜县政府人员陪同。旅客只是拍照和观光, 没有村民参与。

第二阶段 (1990~2000) , 即参与阶段, 这一时期平安壮寨开始进入旅游开发阶段的初始阶段, 于1992年成立风景名胜区。随着更多游客的到来, 使得一些村民自发的开起了旅馆和小餐馆并出现了零星的土特产买卖, 一些村民看到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就开始参与到旅游之中, 初步形成了小部分劳动力群体转向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 (2000至今) , 即高速发展和参与阶段, 2001年由于黄洛到平安壮寨公路开通, 游客人数迅速增加, 平安壮寨被更多的人认知, 随着平安壮寨旅游逐渐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更多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备之中, 游客量和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此吸引了大量在外地打工和本地的劳动力都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 并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态势。

综上可见, 平安壮寨旅游发展起步较早, 依托优越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光使得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上升, 旅游发展给平安壮寨村民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效益, 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群体就地就业问题, 给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正面效益, 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 将社区劳动力合理安置到旅游发展过程中人需要更多的探索, 以此实现平安壮寨的脱贫致富。

2 平安壮寨旅游发展与劳动力现状

为了深入分析平安壮寨乡村旅游发展和当地劳动力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笔者针对平安壮寨进行了实地访谈和调查问卷, 对平安壮寨景区大门、主要旅馆、餐馆、主要景区点、销售摊点和家庭进行一定比例的问卷发放, 共发放问卷320份, 收回问卷318份, 剔除明显无效问卷26份, 剩余有效问卷292份, 有效率达92%, 由此对平安壮寨旅游发展状况和社区劳动力参与程度有了初步的了解。针对平安壮寨旅游发展情况的调查发现, 近年来平安壮寨乡村旅游在旅游收入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不错的进展, 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 所获得的门票收入突破了100万, 人均所得旅游收入超过1500元。同时伴随着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景区的门票价格也从1999年的20元每人提升到当前的80元每人。在寨内经营的旅馆也从90年代的4家上升到当前的100家, 床位数从30张增加到3000张;旅游小商品也在不断丰富, 出现了诸如龙脊茶、刺绣、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游览活动从以前纯粹的自然观光增添了当地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活动。

在平安壮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社区的劳动力从之前的完全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逐渐参与到旅游发展的行列中, 随着平安壮寨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更多的劳动力开始转移到了旅游业中。通过调查发现, 平安壮寨人口数量基本稳定在780人至815人左右, 其中劳动力人群数量占了总人数的半数以上, 大部分村民都希望能够参与到旅游发展过程中。在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 平安壮寨的劳动力群体在内外转移上的信息如下表1。

此外, 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中得知, 现有平安壮寨居民中其经济收入来源上, 在本地做旅游的占24.%, 本地务农占40.8%, 本地打工占14%, 外地打工占10.3%, 其他占10.6%, 这表明居民收入和当地直接相关的占了将近80%左右, 而这其中农业收入占了较大的比例, 说明当地社区居民获取经济收益还是主要依赖固有农业的发展, 旅游的经济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同时, 对劳动力群体参与旅游活动的类别分析中发现, 大部分劳动力集中在餐饮行业、住宿行业、销售行业, 其他工作如劳力、导游、民族表演的相对较少 (见下图1) 。这说明平安壮寨劳动力工作在分布上集中在获益程度较高的行业, 而其他诸如表演和导游等工作的人员较少, 这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结果。

在针对现有参与旅游活动的劳动力群体的技能调查中发现, 平安壮寨劳动力人群中有72.6%的居民认为自己没有特长和旅游服务技能, 并且有86.3%村民从来没有得到过专业的旅游技能培训。一方面这是由于村民所接受的文化水平有限, 在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上难以在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并融入现代服务理念, 另一方面, 是由于村民忽略了自身所拥有的民族文化潜质, 比如擅长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等技能。而与之相对应的, 在调查游客是否喜欢本土服务时, 有92%以上的游客希望能够得到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服务, 这说明平安壮寨壮族文化拥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 村民对于旅游特色服务难以把握, 由此形成了村民难以发挥自身技能而游客又难以体验到民族特色的双重困境。

3 平安壮寨村民参与旅游的意愿调查

在对平安壮寨劳动力参与旅游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广大劳动力群体进行了参与旅游的意愿调查, 以期望能从社区居民的实际感知中得出他们参与旅游的实际影响因素, 明确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影响要素, 为实现当地剩余劳动合理转向旅游发展提供对策的参考。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 平安壮寨劳动力群体对自身期望从事的旅游行业类型中餐饮业占了33.56%。住宿业占18.84%, 销售占19.86%, 这一结论与当前多数已经参与到旅游行业中的劳动力人数比例非常相近, 由此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村民单纯的从当前利益出发, 倾向于平安壮寨目前最能盈利的部门,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平安壮寨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只是停留在小旅游的发展局限中。同时, 和上文中大多数劳动者技能缺失现状相比, 绝大多数的村民希望能够获得相关技能的培训, 详见下图2。

平安壮寨村民要想很好转移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必须要有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扶持, 政府和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是平安壮寨村民融入当地旅游发展的保障, 而村民也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调查发现平安壮寨村民希望政府能够在以下方面提供援助, 即资金和技术占22.26%、政策指引占55.48%、人才和信息占13.70%、监管和协调等占8.56%。这充分说明了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同时, 调查发现在未来与旅游企业的关系处理上, 村民中持利益双赢的占32.2%, 合作伙伴占29.5%, 相互支持占26.7%, 互不干扰占9.6%, 其他占2.1%, 这充分的反映了平安壮寨大部分村民在于旅游公司的关系处理上都认为利益双赢、合作伙伴、相互支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政府部门需要联同旅游企业做好相关方面的支持, 让社区村民能够在明确的指引下参与到旅游活动中, 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4 平安壮寨社区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根据实地调研经验和上述的分析, 本研究对平安壮寨乡村旅游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拟从当地政府组织、社区、旅游公司三大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解析, 通过对不同主体的具体分析探索适合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和路径。

4.1 政府层面

政府在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上主要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制定、监督管理与引导、人才信息等的把握。在这些举措中, 政府首先要联合旅游公司把社区劳动主体的权益放在首位, 保障社区主体的切实权益, 同时又要高于旅游公司的基本要求, 即跳出旅游发展的单一层面实行多元化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避免旅游波动负面影响, 健全旅游村寨劳动力群体均衡体系, 实现乡村旅游劳动力群体正常有序发展。在政府层面上, 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向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考虑, 一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角度, 二是在社区富民工程的角度。

4.1.1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角度政府的职责

政府作为旅游发展的第三方代表, 一般不直接参与旅游发展的具体过程, 但是要提供能够促进旅游和社区发展的实质性政策保障其发展。针对本研究的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 政府应该在以下层面进行政策上的支持:

(1) 财政和税收的优惠措施。通过制定财政和税收的优惠及资金扶持等政策, 鼓励社区居民和少数外界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完善基础设施比如餐馆、旅社、购物商场等的建设。一方面, 这一举措是还富于民的重要举措, 可以带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吸纳部分的劳动力从事旅游服务业;另一方面, 可以减轻旅游企业修建基础设施的外在压力, 同时, 政府的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旅游企业对餐馆、旅社、购物商城的竞争, 能够较好的经济收益保存在本地, 减少旅游漏损现象和飞地经济的出现。

(2) 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措施。从本次调查可以发现, 社区居民对政府政策支持的期望表现在政策规划引导、资金和技术层面上, 针对这一实际反应, 政府应该做好关于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的规划引导, 从旅游发展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双重角度做好统筹安排, 为社区劳动力转移和安置做好长远稳定的规划。

(3) 人才信息和市场环境的培养措施。通过调研所得到的结果显示, 社区劳动力群体在旅游就业意愿上倾向于餐饮业、住宿业和销售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三个行业的获益水平较高,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几个行业的饱和能力。一则需要已有的从事该行业的劳动力主体认识到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 不能盲目扩大规模;二则对于那些想继续从事这些行业的潜在劳动力群体要认得到该行业发展的现状, 要敢于探寻新的发展出来, 发觉新的市场增长点。

4.1.2 基于富民视角层面的发展观念

立足于富民视角层面, 政府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转变发展观念, 不能因为乡村旅游而把社区的发展固定在旅游的单一层面, 要努力寻求依托旅游发展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政府要有创意经济产业的视野, 从民族地区有形、无形的文化和事物中找到具有市场可行性的产品进行深度开发, 从而形成借助旅游但又不完全依托旅游的产业发展状态, 这样所形成的产业链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 可以很好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问题, 并且这种产业发展较少的受旅游经济波动影响, 对于劳动力的持续稳定安置就有较好的效果。比如对于龙胜较为有名的腊肉、茶叶等农产品的开发就可以走规模化的生产道路, 一方面这些原材料可以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的, 不需要很多外在的技术指导和额外成本, 另一方面, 这些本土化产品易被村民接受, 可行性较高。

4.2 旅游企业层面

旅游企业在解决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的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即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技能培训和岗位的设置问题等。

4.2.1 降低社区劳动力群体参与的门槛

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 平安壮寨内社区居民年龄结构中有一半以上是超过40岁的, 这部分群体在区外获取就业就会相对更加困难, 因而也就成为了剩余劳动力的主体, 若景区能够充分的吸纳这部门劳动力群体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劳动力过多剩余的问题。同时, 调查发现七成以上村民在从事旅游行业的意愿中对自己经营做老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这说明大部分村民能够认识到旅游发展的潜力, 并且在与旅游公司的关系问卷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的村民希望能和旅游企业建立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关系, 旅游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积极放低准入门槛提高监管水平, 将一些服务项目外包给村民进行运营, 从而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2.2 技能培训和岗位设置策略

调查发现, 有一半以上社区居民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且在服务技能上没有技能职称的群体占了七成以上, 同时有八成以上的居民希望通过职业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对此旅游企业为了使旅游能够更好发展就必须对当地劳动群体的技能进行全面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在保存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现代基本服务技能。从对平安壮寨社区居民关于期望培训的技能上看, 大部分的居民对创业、销售、管理培训意愿强烈, 而这几大技能也关乎旅游能否更好的发展, 所以旅游企业在这三方面的培训要尤为重视, 特别是针对具有造血功能的创业培训工作要切实做好, 这对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成效明显。

4.3 社区劳动力群体本身层面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需要通过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措施来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问题, 这些都是从外在因素方面考虑, 然而作为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社区居民对于自身本地就业更加需要做好相关措施。社区劳动群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即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技能水准问题。

4.3.1 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层面

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就是因为他们拥有游客没有的东西, 这些可以是当地的服饰、特产、工艺品等有形的事物, 也可以是那些自然美景、文化景区、风俗习惯等不能带走的体验。针对这一点, 可以挖掘出在当地居民能力范围内能够做到的旅游产品, 实现经济效益完成富于劳动了的转移。比如有些失传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等, 居民可以自发的进行传承和创作, 在政府或是其他外界组织的帮助下,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 这样既可以保存民族文化又可以创造收益。

4.3.2 技能水准层面

服务技能水准是旅游服务的基本要求, 也是保障游客满意度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技能掌握方面主要依靠的是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培训指导, 掌握一些基本的服务理念和方法。虽然有旅游企业和政府的培训, 但是这些外在的培训工作若是不能内化于心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就需要劳动群体能够在实践中子自我培养服务技能, 并能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技能形式和不一样的游客感受。技能水准的高标准掌握是社区居民获取相关岗位的基本要求, 也是保住就业岗位的筹码,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外来服务人员的进入, 从而达到本地区劳动力的内部消化, 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4.3.3 在个人素质层面

限于各种要素的限制, 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往往在文化素质上普遍不高, 而文化素质的缺陷将成为他们深入提升发展的制约要素。有些基本的观念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 但是这些简单层面的提升只能确保他们适应初级和基本岗位的要求。随着旅游发展和时代进步, 他们必然需要更多的现在知识向深层次发展, 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 社区居民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一方面这需要依托政府和学校教育的支撑, 另一方面更需要社区居民自身有自我提升的意识, 积极学习管理经验和市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

乡村劳动 篇2

乙方(劳动者)姓名:

地址:

性别: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年龄:

现住址:

身份证号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规定,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同意,签订本劳动合同。

第一条 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从起至止,期限为。其中试用期从起至止,共。

第二条 生产(工作)任务

乙方愿意接受并完成下列生产(工作)任务:

在岗位,为工种。

乙方在生产(工作)上应达到的数量、质量指标:。

第三条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甲方根据生产(工作)岗位的需要,按照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并发给乙方劳动保护用品,保健食品费元。

第四条 劳动纪律

甲方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内容:

乙方在合同期内须严格遵守各项纪律,服从甲方管理,积极做好工作。

第五条 工作时间与劳动报酬

1.乙方每月工作天,每天实行小时工作制。如双方同意延长工作时间,按加点给予报酬,加点费为每小时元。

2.合同期内,职工工资待遇(甲方支付乙方工资、奖金的数量、支付时间和方式等)按下列约定办理:

(1)

(2)

(3)

(4)

第六条 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1.乙方非因工负伤、患病住院治疗,以及死亡的待遇参照国家和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1)乙方非因工负伤、患病的,甲方应给予月的医疗期。医疗期满尚未治愈的再延长月。

(2)医疗期内的医疗费由甲方负责%,病假工资为元。

(3)医疗期满后因不能从事原工作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甲方应发给乙方不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6个月的医疗补助费。

(4)乙方非因工负伤、患病而死亡的,甲方负担丧葬费元,抚恤费元。

2.乙方因工负伤、致残、死亡的待遇,参照国家和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1)医疗期为月(年),期满未治愈的延长月。

(2)乙方的医疗费。

(3)因工负伤致残的,其待遇:。

(4)因工死亡的,丧葬费元,直系亲属抚恤费元,其他费用元。

3.在合同期内,乙方符合条件的,享受探亲假天,婚假天,丧假天,女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待遇按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及有关文件执行。

4.甲方因本合同第七条第2款第(2)项规定和第4款规定的情况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按工作每满1年(满半年不满1年按1年算)发给乙方解除合同前12个月本人月平均工资1个月的生活补助费,最多不超过12个月的。

第七条 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

1.在下列情况下,甲乙双方可以变更本合同的相关内容:

(1)甲方因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情况变化,经与乙方协商一致的;

(2)甲乙双方协商一致事项,且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

(3)本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已修改的;

(4)由于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无法完全履行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2.下列情况,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乙方在试用期内经发现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甲方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3)参照国务院《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乙方属于辞退的;

(4)甲方破产或歇业的。

3.下列情况,甲方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合同期未满,又不符合本条第2款规定的;

(2)乙方患有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经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的;

(3)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假、哺乳期间的。

4.下列情况,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甲方违反国家规定,无安全防护设施,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严重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

(2)甲方无力或不按照劳动合同规定支付乙方劳动报酬的;

(3)甲方不履行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国家法规、政策,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

5.乙方被开除、劳动教养,以及受刑事处分的,劳动合同自行解除。

6.任何一方解除合同,必须提前通知对方。本条第2款第(1)、(3)项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提前通知对方。

7.合同期满后应即终止执行。甲方因生产工作需要,在征得乙方同意的条件下,双方可以续订劳动合同。如不终止执行,又不履行续订合同手续,则本合同视为续订同一合同期限。

第八条 在下列情况下,甲方可以在不变更合同的条件下,安排乙方从事本合同规定以外的工作:

(1)合同期内发生事故或自然灾害,需要抢修或救灾;

(2)合同期内因工作需要而进行的临时调动,期限为月;

(3)合同期内发生不超过个月的短期停工;

第九条 双方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违反合同规定,支付对方违约金元,进行赔偿。

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条款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有抵触的,按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执行。

第十三条 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

(主要负责人、委托代理人):(签章)

合同签订日期:

鉴证机关:(盖章)

鉴证人:(鉴章)

乡村劳动 篇3

江苏劳动保障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法规

江苏省劳动保障厅 江苏省卫生厅 江苏省财政厅

关于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意见

苏劳社险[2007]28号 苏卫基妇[2007]19号 苏财社[2007]171号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

乡村医生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对做好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经省政府同意,现就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认真执行。

一、凡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的乡村医生,尚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照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执行。

二、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缴费中未记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地方政府给予补助,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也应给予补助。省在安排省级养老保险补助方案时对经济薄弱地区给予适当支持。

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乡村医生,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如本人自愿也可继续缴费,直至缴满15年后按月计发基本养老金。

四、对接近或已超过上述年龄的乡村医生以及已离岗的乡村医生,不再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妥善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事关广大乡村医生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按照本意见要求,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上一篇: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下一篇:后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