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

2024-08-08

乡村休闲(精选12篇)

乡村休闲 篇1

一、乡村旅游与休闲治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慢奔波的脚步, 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的束缚, 享受休闲生活, 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 通过旅游观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修复。乡村以其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及纯朴的生活方式, 迎合了久居城市的人们对清新环境、回归自然、心神宁静及健康快乐生活的渴求。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 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 满足了新型的消费需求, 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

这里所说的“乡村”并非简单指从地理角度考虑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村, 更多的是指农业人口、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乡村村落分布区, 以及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及规模较小、生活节奏较慢并且安逸幽静的非城市化地区。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 是将场所界定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 它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行为主体、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 (气候地貌、农家庭院、经济作物、森林田园等) 和人文特色 (民俗文化、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 为对象, 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求根的需求。人们去乡村进行休闲旅游, 其行为动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 如体验、健身、娱乐、餐饮、购物等;二是精神方面, 如观赏、摄影、习作、学习等。

所谓休闲治理, 就是在我们面对问题时, 要从休闲学或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去梳理、去分析、去研究、去解决。所谓乡村旅游休闲治理, 也就是面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要从休闲学的角度或从人们休闲需要的角度去过滤乡村旅游的管理过程、设施建构和景观设计等, 力求实现基于休闲的物质空间建造和精神文化构建, 力图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

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的方略

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 其重要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充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需要,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品牌, 有利于拓展、挖掘和保护我国乡村文化的休闲特色、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潜在旅游优势, 促进文化旅游业创新升级。

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家乐等概念不完全相同, 乡村旅游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定位。为了避免休闲治理的单一性、片面性及扩大化开发和经营, 在进行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时, 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明确乡村旅游的定位, 尤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休闲性

乡村旅游是社会进步和旅游得以发展的产物, 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 或者长期没有生活在乡村的人。这些人到乡村去旅游, 其目的有二:旅游观光 (看看美丽的自然、体验传统的乡村劳作等) 和休闲 (感染传统的文化, 得到心理心灵的安慰与慰藉等) 。休闲, 不仅是人们去进行乡村旅游的最终追求, 而且也是去治理乡村旅游的最好结果。一种休闲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伴随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近些年, 我国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这与我国人民休假时间的增加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一方面, 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另一方面, 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这对传统的旅游度假提出了新的诉求。基于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 基于人民休息时间的增加, 乡村休闲旅游应运而生且朝气蓬勃。也正是如此, 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中, 就要注意以下几点:旅游地建设必须将传统地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有机结合, 将乡村的休闲景象、休闲生活和休闲风貌充分展现给游客, 要增加旅游地的休闲设施和内容, 提高旅游区档次, 为游客提供交通、食宿、娱乐等各种便利的休闲条件, 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 提高重游率。当然, 为了达到休闲的目的, 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调节工作和旅游的关系, 调整自己的行程和情绪, 力求达到这样状态:聚精会神工作, 全身心投入休闲, 工作时不要休闲, 休闲时不要工作。

2. 突出乡村性

我国乡村的明显特征是不论在自然空间建构、道路交通设施, 还是生产工作方式、社会文化与组织, 与城市社会截然不同, 存在一种乡村所独有的文化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是传统文化, 具有有别于城市的文化差异性。乡村旅游的标识是“乡村性”。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 要使乡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乡村性。否则, 将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失去个性, 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何景明、李立华认为, “理清什么是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乡村旅游“乡村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风”: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 如辽阔的土地与人口的稀少;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 如一个特别的湖泊、一座清秀的山峰、一望无际的草原等;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如一个乡村独有的自然景观和经济活动、劳动方式等;风俗———一个地方不同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民俗, 如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征的文体活动等。刘德谦也认为, 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李开宇认为, 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乡村性, 通过乡村性的空间和景观意向去实现休闲认知。冯淑华、沙润则认为, 所谓乡村性指的是地域性、旅游资源特性、社区参与性、旅游本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由此可见, 乡村性既包括乡村居民世代生活遗留下来的诸如建筑、村落等静态景观和风情, 也包括伴随着乡民们繁衍、生息、传承的乡村文化、氛围、环境和活动。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应该突出“乡村性”的发掘、保护和完善, 而不是削弱或减少乡村性, 不能走“准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3. 注重参与体验性

人们之所以去一个地方旅游, 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多么好的规划、多么好的开发与管理, 而是因为人们去哪里能获得什么———物质的或精神的, 有价值才值得人们向往, 没有价值谁都不会去浪费时间。久居“水泥丛林”的城市人, 备受钢筋混凝土的束缚, 饱受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 被逐渐卷入亚健康的漩涡里。于是, 远离尘嚣、回归自然成了城市人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 人们向往乡村“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去那里呼吸泥土气息、欣赏田园美景、享受宁静闲逸、感受淳朴人情。简而言之, 乡村旅游的核心和人们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休闲体验。乡村旅游就是实现在乡村内的体验为主要目的。较之于一般的旅游来说, 游客更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为此, 乡村旅游应提供基于乡村特色的差异化休闲体验。

4. 彰显民俗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根生在乡村。农村的饮食、着装、礼仪、节庆、婚嫁、民谣、传说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特色。乡村旅游作为民俗文化性产品, 其特点主要是具有物化民俗的体验性、制度民俗的参与性、精神民俗的感知性等。丰富性和鲜活性的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推陈出新的源泉, 是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机制与基础。因此, 在进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中, 要注重对彰显民俗性的农家土特产、手工艺品、风俗活动等旅游资源的开发, 深入挖掘和展示这些地方民俗, 使游客充分体验到不同的乡村特色, 接受乡村文化的熏陶, 切身感受到淳朴的休闲体验。

5. 维持生态性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 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环境的生态质量。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和生命线,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维持旅游地的生态性成为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首先, 应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对农田、庄园、野生动物等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保护, 因为没有了清新悦目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质朴怡人的农耕景象、天地人相融入画的和谐意境、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 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改善饮食、语言、服饰、古迹等乡村人文生态资源, 维持农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 不断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因此, 在进行乡村旅游休闲治理中,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经营的理念,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 提升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策划、规划和开发者对文化应用、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的理解。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文化因素的价值作用和价值导向越来越重要, 只有注重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 才有可能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因此, 我们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时, 首先就要过滤文化的因素, 实现文化的设计、文化的规划和文化的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并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性:一是培养乡民基于“文化自觉”的心理认同;二是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三是促进区域休闲文化的形成, 以引导人们的休闲观;四是大力营销宣传, 开展品牌战略。

7. 发挥产业的带动性和示范性

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就旅游而旅游, 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 规划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整合旅游要素和资源, 实现以点带面, 让各乡村相互学习借鉴, 放大示范带动效应。目前, 我国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或理论体系。中国各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差异很大, 可以首先对乡村旅游的休闲治理进行示范, 让各地农民相互考察借鉴。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还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普及, 推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和区域合作。因此, 在对乡村旅游进行休闲治理的过程中, 各地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治理有成效的地区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积极进行合作交流, 以便推广良好经验, 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8. 提高乡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

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土生土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而当地的居民正是这种景观的重要载体和拥有者、保护者、传承者, 如果没有了当地居民的参与, 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免会造成本土文化的变质和流失, 乡村旅游将失去原真性和生命力。另外, 当地居民的态度和热情是乡村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软环境。居民亲自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服务活动, 可以从中获得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 感受到发展旅游带来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和热情转移到旅游服务当中, 进而扩大旅游的乘数效应, 减少经济漏损, 提高游客感知满意度和体验质量, 满足游客的休闲需要。

如何才能提高乡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呢?首先, 要使乡村旅游治理与所在乡村形成利益共同体, 要让居民从中得到切实的经济收益, 拓宽居民创收和就业渠道。其次, 旅游治理措施要考虑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增强居民的自我意识、认同感和凝聚力, 强化参与治理的意愿。最后, 建立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郭丽, 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在思考[J].科技和产业, 2010 (05) .

[2]何景明, 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05) .

[3]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 2006 (03) .

[4]李开宇.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J].生产力研究, 2005 (06) .

[5]冯淑华, 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 2007 (03) .

[6]弗兰克·豪伊.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与管理[M].丁宁, 姜婷婷, 马瑾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7]卞嫄, 胡巍.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9 (02) .

乡村休闲 篇2

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乡村休闲旅游长廊

活杀家禽、农村野味、自产绿色蔬菜采摘、农家特色菜、时令水果采摘游、游泳及水上娱乐、垂钓、烧烤、棋牌等娱乐项目

农业休闲旅游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时间:2011-12-26 16:29来源:可行性报告网 作者:可行性报告专家 点击: 139次

【关键词】休闲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农民新村,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报告 【森林休闲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范文】

(一)项目名称:森林休闲旅游村建设项目

(二)【关键词】休闲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农民新村,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报告

【森林休闲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范文】

(一)项目名称:森林休闲旅游村建设项目

(二)项目业主:重庆XX投资有限公司

(三)项目地址:重庆市渝北区

(四)项目性质:新建

(五)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拟租赁土地652亩(其中林地450亩、耕地180亩、农民宅基地22亩),其建设主要内容为乡村俱乐部、互助农庄、生态农业园及农民新村的建设。

主要建设规模如下:

1、乡村俱乐部: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用于游客餐饮、娱乐、住宿以及精致农业产品(如:特色瓜果,花草)和精致特色旅游手工艺品展示和交易。

2、互助农庄:用地面积9000平方米(其中新建7000平方米,维修改造2000平方米),主要用于出租给热衷于休闲度假和田园生活的城镇居民或者出售,并帮助业主管理以及经营。

3、生态农业园:用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本杜植物群落和新引入植物中的展示为主题,打造特色植物风情园,种植具有地域风情的植物,突出和显示了风情特色元素,挖掘农业旅游的价值。

4、农民新村:用地4674平方米,利用农民原有宅基地用地将农民集中安置的区域。

(六)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期拟定为3年,即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为53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438万元,土地租金562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全部由业主自筹。

二、项目由来

本项目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号召,严格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政策指引和精神解读,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农村荒地、林地基础资源,并充分发挥本团队在过去十几年来积累的技术研发手段,开发组织管理手段和市场运作能力,建立起新的商业运作模式——集“休闲互助农庄、乡村俱乐部,农业生态园和农民新村”于一体的创新型开发模式。该模式从根本上保障和解决了农民的终身利益:提高和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提供工作机会,保障农民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让农民的生活有所依托,得到社会的保障;同时,该模式为政府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为地方政府长期稳定的税收做出积极的经济贡献;保证了农民,政府等多方利益。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了土地的经济价值,改善并优化了农村自然资源配置,保护林地、耕地的使用性质和规模,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现集约有效利用。

三、建设原则

1、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四山管制规划》为指导,明确规划片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2、将玉峰山镇龙门村10社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从功能、空间、景观及建筑形态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开发控制和引导。突出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考虑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内土地和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玉峰山镇龙门村10社在有机、合理、统一的原则下进行有序的发展建设。

3、策划应能满足玉峰山镇龙门村10社不断发展壮大所需要的空间构架,远近期相结合,保留林业、农业用地,合理开发宅基地,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4、策划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的人文、自然景观、不破坏自然及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民宅基地,保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平衡,创造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与现代功能有机结合的新城镇。

5、策划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从用地划分、功能分区和道路结构等方面,为近远期建设提供方便,有利于镇区整体规划,分片实施,项目启动,滚动发展的模式。

休闲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量:205 次

休闲农业的项目论证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并构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

1、总论

总论包括开发项目概况综述、论证和评价的主要结论概要。总论中应说明项目名称、项目选址、开发单位与隶属情况、建设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环境、项目建议、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项目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和重要性及有关审批文件,并列出建议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包括对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及开发意向的背景分析,投资环境的分析和项目建设的社会前景分析。

项目开发意向说明项目的建设地址、开发单位及其隶属关系、项目总投资和资金来源情况以及项目的市场条件(所面向的市场)、生产建设条件、原料、技术、交通、水文、地质等情况。项目背景研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项目宏观背景研究主要是考察项目是否与国家一定时期的方针政策相符,是否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长远规划相符。另外还要考察项目在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和安排的投资时机,以及项目建设对有关规划的影响等。项目微观背景研究主要从项目本身着手。首选从项目开发单位的规模、管理水平、资金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考察其技术投资的现由,即通过投资项目能给地方、部门和开发单位带来什么好处。

投资环境是影响项目投资行为的多种外部因素的总称,因而投资环境分析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技术和物质环境分析。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也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即从宏观上分析项目建设是否满足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从微观上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是否符合开发单位发展的要求和地区发展的要求,是否能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经济效益的好坏等。

3、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的基础是市场调查。通过市场调查系统地搜集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国内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对休闲农业开

发项目、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经营范围、营销方式、市场方向和市场前景进行预测。

4、条件和选址

休闲农业开发条件的分析,主要是对主观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分析,包括开发单位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分析,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的分析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分析,并对其选址作出评价。

5、建设规模

综合市场分析和条件分析的结果,对建设规模的大小是否适当作出评价。

6、技术方案

在工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主要是对开发休闲农业项目的设置、项目的组合、项目的布局、项目的建造、生产技术、旅游服务方式、设施配备和交能运输条件等进行分析。

7、资源环境保护

根据休闲农业的项目内容和经营方式,对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否得当、措施是否配套和安全进行分析和评价。

8、组织管理

管理也是生产力,对开发休闲农业的成几关系极大。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将要设置的组织机构、劳动定员、素质水平、技术培训和管理方式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

9、开发进度

对开发进度的分析主要是根据投资的力度、资金筹措的进度、休闲农业的季节限制、工程必需的时间和进度要求,安排整个项目的实施方案和总进度,并用图表的方式编制实施计划。

10、投资估算

对项目总投资进行评估,是休闲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有二:一是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多项投资需求提供充分保证,以利于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多项不必要的支出费用,降低项目投资成本。

资估算的具体做法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要复核项目总投资估算所包括的内容是否齐全。项目总投资分为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两大类,建设投资大多由五大部分内容(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和建设期借款利息)组成,这五项内容在我国现在经济环境和体制条件下是不可缺少的。其次要对项目总投资中几个组成部分的内容逐项进行鉴定、分析和评估。各项内容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细项,根据这些细项的内容估算出投资需求,以保证项目的投资不仅在总量以符合要求,而且在内部结构上也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安排。

11、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

投资资金需求主要是靠适当的筹资方案和资金来源渠道予以满足的。由于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因此,评估中首先要考虑选择的资金渠道是否可靠,是否合法、筹资数量有无保证。其次要考虑筹资结构是否合理,即各种资金的组合是否达到了风险最小、获取容易、成本最低的要求。

资金筹措方案确定以后,就可编制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应根据项目实施的预计进度和资金来源渠道进行编制,具体可以按照投资来源与投资支出估算表中的支出,安排固定资产投资使用计划和流动资金用款计划。投资使用计划的安排应能保证顺利执行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的最优利用。

12、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从项目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据以判定项目财务可行性。

国民经济评价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项目,采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费用)与项目为国家经济所做的贡献(效益),评价项目在宏观上的经济合理。国民经济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分析评价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条件和可能,只是对某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和重大影响的大中型重点建设项目及特殊行业等项目开展国民经济评价工作。

评价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3、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论证,对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作出总体评价的结论,要针对原总体开发方案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汤阴休闲农业激活乡村经济 篇3

“每隔一两个月总要来一次,春天来摘草莓,夏天是樱桃、甜瓜、鲜桃,秋天有花生、红薯,总之每次来都有惊喜。”来自安阳市的游客张红霞说。据该园区经理程继伟介绍,园区占地6000余亩,其中水域1000亩,总投资1亿元。一年三季有果,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余人,高峰时达上万人。

果蔬采摘、鱼塘垂钓、吃农家土菜、赏田园风光,依托汤河国家湿地公园,汤阴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这几天,位于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小河村村民于瑞兴正忙着扩建自家的农家乐,“以前是偏僻乡村,现在因为地处汤河湿地公园腹地,成了游客们采摘后吃饭的必选地,我家的农家乐在今年‘十一期间爆满。”

该县都市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也是多种多样。体验式购物模式体现都市潮流文化,佳多农林科技、九安连锁等6家公司初步形成了农业观光、乡村都市体验、特色农产品购物等一条龙服务。耕作科普模式体现传统文化,恒大农业科技、三禾农庄等9家公司已打造成农耕传统文化与现代有机果蔬相结合的生产基地。

乡村休闲 篇4

1 永春县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8%,居全省前列,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全县农业发达,特别是这几年经过农业产业调整,已形成了芦柑基地、茶叶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毛麻竹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农村乡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是气候条件优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后发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建设现代化的工贸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开发绿色生态游,打造了闽南西双版纳———牛姆林等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中部宗教朝圣旅游区为连接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的沿三郊线点轴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永春的旅游业在产业引导、资源开发、品牌树立、客源拓展、效益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永春县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打下了基础。

永春县结合产业调整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努力开发农业旅游,以品牌农业旅游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从牛姆林从初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闽南西双版纳形象的提出,再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规范管理、服务,北溪村从初衷的建设生态旅游精品村到致力建设泉州市首家农家乐旅游区,去年北溪村、观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等等,无一不是近几年打造旅游精品战略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打造,从零起步的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从开发至今已吸引了30多万的游客。省旅游局党组书记明敏在考察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后,称赞牛姆林是闽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典范;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深入到牛姆林调研时,当知道在短短三、四年间,牛姆林由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达800多万元的生态旅游区时,赞誉牛姆林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2 永春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不到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永春县农业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存在曲解。我县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再加上长期以来,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很多人并没有将农业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

2.2 品牌优势不明显

永春县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存在体量小、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景观内涵单一等影响品牌优势的问题。在省内,牛姆林从体量上与武夷山、冠豸山、大金湖等生态旅游品牌相比明显不足;北溪村的体量小,知名度不高,景区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我县的农业景点开发少,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3 体制不完善

永春县的主要农业旅游资源除了一些国有林场、农场以外都在农户手中,而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又存在景观单一,如天马农场,只有芦柑、橙等,季节性较强,比较难以形成长期旅游效益,而一些特色农业旅游村如北溪村、观山村等,农作物多样,环境优美,但各种农业旅游资源都在农户手中,存在管理难、规划建设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关键。

2.4 资金缺乏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特别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使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开发,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项目。

2.5 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永春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而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缺乏专门旅游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人才,缺乏必要的服务体系,使得游客感受服务差、体验和印象低。人才建设直接影响着永春县农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2.6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生态置县、旅游活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封山育林、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发展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下大力气整治,封闭了牛姆林的煤洞,大自然之水变清澈了,多种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例如牛姆林周边仍有个别煤洞在进行迂回开采,沿途一重山还存在个别的农业过度开发、无规划的发展小水电站、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实施火葬前原先留下的墓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永春原有的绿水青山,应该进一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开采和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古村落、古民居、农田、生态农业的规划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保护性规划和政策,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科学利用、保护性开发,保护和建设好永春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

2.7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永春县的农业产品较多,竹木工艺品、食用菌、各式果蔬等,琳琅满目,但开发水平低、包装差、与旅游业的结合不过融洽。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只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知名度较高,而像农家蕉菜干、笋干、萝卜丝、各种食用菌、红酒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但是都是以粗放销售为主,没有由专门的销售渠道加以包装销售,难以形成特色区域、特色品牌。一些农村特色的名小吃没有充分利用、渗透到农业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吃”、“购”以及旅游参与项目中。

3 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3.1 提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以农为本,树立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农业旅游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2 做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从而使永春县农业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多样农业旅游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样农业旅游。主要发展:(1)森林公园。以林场及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来吸引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主要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主,逐步壮大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体量,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2)综合性观光农庄。综合性观光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如北溪村、观山村、湖洋等,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游客提供度假、农业观光、森林疗养、垂钓娱乐等具有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旅游项目,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观光、度假和购物环境,还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昆虫标本室,成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3)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让游客住农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北溪村的农家乐、观山村的果园乐等等,充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3.4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环境,对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限度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5 开发高质量农业旅游产品,全面发展特色土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永春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永春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出具有永春特色和地标性质的旅游商品,改进生产技术和包装设计,完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使永春的旅游商品更具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同时,对竹林工艺品(永春漆篮等)、果蔬产品(如永春芦柑、枇杷、芥菜干等)、食用菌等进行重点开发,赋予更多的旅游特性。比如开展摘果、采菇、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使产、购、娱一条龙,增加旅游商品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旅游商品与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创新融资手段,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资金短缺是永春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要努力做好工作,精心筛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我县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同时,要创新经营体制,尝试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组,加快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7 逐步健全旅游人才队伍

乡村休闲游分析论文 篇5

一、树立体验营销观念

随着我国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在这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取得比较好的竞争优势,这是乡村旅游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何吸引消费者、如何创造并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还有那些需求未被满足等,这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产品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企业应从营销模式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方法。

长期以来,旅游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只仅仅是交通工具、景点、文化方面的变化,消费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旅游服务,而且对旅游产品的信任度也逐渐降低,因此就出现了“看景不如听景好”的俗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因为消费者在享受旅游服务的时候只是走马观花,实质性的体验活动很少,因此感触不深。这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产品本身的局限性问题,如旅游产品是受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等;另一方面是旅游服务者的营销理念问题,单纯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在乡村旅游这个旅游产品中,产品本身所受的`局限性不多,影响消费者需求和旅游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营者的营销理念。因此,在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应强调消费者的体验活动,以体验来衡量服务的质量优劣,提高消费者的感触度。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提供者树立体验营销观念,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消费者有一种身在其中并难以忘怀的体验。

二、发掘特色体验产品,创造需求,创造市场

消费者要选择一种产品时,主要强调这种产品能给自己带来的效用的大小。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时,消费者会考虑的是乡村的休闲的氛围、纯朴的民风、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世外桃源般的居住环境。但是消费者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真实情况。所以,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自身的特色,避免和一般旅游产品雷同。具体而言,乡村旅游中应强调特色体验活动,根据当地的特色环境和人文条件创造出特色体验产品,创造出适合消费者的特色需求。如在蔬菜生产区可提供蔬菜的种植和采摘活动、在水果生产地可提供果园内采摘销售活动、在山区可提供登山活动等。这一些活动都可以以乡村旅游产品中的一个产品类别出现,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可提供有区别的产品,在条件允许下可以提供“全面客户体验”,让每一个消费者度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如手工磨面、手工造纸、手工染坊等。这样,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会更多地考虑到乡村旅游体验的特色,考虑到特色体验给自己带来的可感知的价值。同时这种体验也会随着消费者的购后行为而给经营者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使乡村旅游的市场逐渐扩大。

三、筹划、举办展示产品体验的活动,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在乡村旅游的消费中,消费者要考虑自己的体验价值的大小,而这种价值的大小必须要通过一定的体验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乡村旅游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就必须把特色体验产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展示的方式表现出来,鼓励消费者参与、引导消费需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风土人情、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活动产生的效果的好坏等问题,而且要特别强调消费者在活动中会得到什么样的体验、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被满足等。如湖南常熟虞山林场举办的杨梅节,它把对林场的观光和杨梅的采摘、品尝结合到一块,让消费者在观光的同时体验到采摘的乐趣,在体验中消费,在购买中得到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消费者得到的不仅是采摘到的杨梅,更多的是采摘、品尝时的体验,杨梅就是消费者可回忆的田园风光的典型物品,一旦消费者看到杨梅,很可能就会想到林场,会考虑到到林场去旅游,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就被有效的引导起来。通过筹划、举办特色体验活动,使乡村旅游产品在体验中被消费,在消费中使消费者得到乐趣,使市场得以开拓,消费需求得到提高。

四、在体验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在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中,强调比较多的是消费者的体验,但提供这种体验的却是服务人员,而一般情况下这种服务人员应该是农民,这样才能体现乡土本色。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就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因此,在实际的体验活动的提供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要逐步增强服务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服务理念,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刍议 篇6

一、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北京郊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来,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区县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如自然风光、长城文化及其遗迹、宗教寺庙、陵墓等资源,陆续开发建成了一些景点,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接待服务都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市郊区已有2000多个观光农业园区、220多个民俗旅游村、2万多民俗旅游户,乡村旅游的交通、餐饮、旅游条件都大为改善。2004年,北京仅观光农业收入就超过30亿元,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将近10万人,接待民俗旅游客人893.9万人次;郊区民俗旅游收入达到7.57亿元。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郊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它放大了农业产品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渠道。它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建材、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商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信息产业等的发展。

二、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势很好,但毋庸置疑,休闲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总体经济效益较差

科学有效的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效率。各区县目前大都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工作,但旅游开发基本上仍处于乡自为战、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这些规划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1)重视形象、理念的设计,对具体景区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旅游规划建设,缺乏可操作性。(2)规划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3)规划层次低,缺乏可视性、动态性,没有利用计算机GIS、技术,将规划结果展示给领导决策者和技术人员,达到两者的互动和意见的反馈。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造成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因开发密度过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惨淡经营。还有一些地方的投资者只注意旅游资源本身的旅游价值,而没有考虑旅游要素的空间匹配和组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2.管理机构不健全,经营秩序不规范

在有些地方,乡村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乡村休闲旅游经营的分散性有关,另一方面是现行旅游管理体制造成的。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乡村旅游资源分别隶属于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后所形成的成果作为旅游产品又是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由于法律规章的阙如,从而造成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项目功能单调

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本来非常丰富,理应具有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在实际上,不少地方把乡村休闲旅游等同于“农家乐”,把“农家乐”等同于到农家去吃饭。目前北京乡村休闲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而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很少,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丰富的各种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另外,部分经营者盲目追随其他成功经营乡村旅游的地区,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搞特色经营,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

4.郊区区县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服务不规范

当前制约部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如怀柔山区部分发展农家乐的乡村至国道的公路路面狭窄,在路面改造过程中,乡村愿意自筹资金将路面拓宽,但有关部门未加以考虑(鄢毅平,2001)。另外,因为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等原因,从乡村休闲旅游兴起之日起,其卫生状况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服务方面,很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从未受过正规的服务培训,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规范和要求知之甚少,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程序不规范,经常引起游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5.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且方式单一,是制约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乡村旅游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乡村休闲旅游营销乏力,缺乏系统性,更没有充分利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尽管有不少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网页内容更新缓慢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休闲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虽说乡村休闲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目前郊区旅游投资基本上是村集体、农户自筹,与日益兴旺的休闲产业相比,家庭单门独户经营,规模有限,信息缺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

7.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急待整治

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伴随旅游业同步发展的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也不可避免。古老村落的村民为更多的接待游客增盖民居,威胁着村落的传统结构和应有的风格与环境氛围;固体垃圾、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随着游客的增多日益加重。

三、北京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遵循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的规律,用大产业大系统的观点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将整个郊区休闲旅游作为郊区经济一个支柱产业,建立整体的框架体系。应由政府牵头,做好北京郊区休闲旅游宏观规划,各区域有各区域的特色,避免雷同和重复建设;山区、平原休闲重点应有不同,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旅游也要有不同。各区县由政府出面,采取逆向思维方式,对本区域的旅游业及产品进行整体的策划、设计和包装,对分散的旅游路线尤其要通过合理的组合,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

2.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

乡村休闲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休闲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可制定旨在规范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和权限,从法律上保证政府主管机构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组织地区性的乡村休闲旅游同业公会,制定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公约,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3.优化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多元化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促进服务标准化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要通过职业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并掌握从迎客到送客的礼节和用语,了解一定的旅游常识和风土人情知识,促进乡村旅游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人文化。通过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卫生的旅游环境。

5.加强包装和宣传工作,采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强化旅游促销理念,有重点、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利用好旅游宣传媒体,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建议由地方政府或乡村旅游的同业公会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在有影响的宣传媒体开辟一个栏目,分年度或季度(月)专门宣传郊区整体的休闲旅游形象,穿插介绍一些经营得较好的景区、观光园区。除了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促销宣传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利用Web2.0技术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四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把对旅游业的扶持列入财政预算方案中,确保旅游业的扶持资金能够持续。第二,通过不同形式的招商引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第四,建立民间贷款信用制度,简化办证手续。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7.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乡村休闲旅游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的旅游形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休闲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划分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区。核心区严禁游客进入,缓冲区允许部分科研人员进入,而一般旅游者只允许在旅游区内活动。核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在旅游旺季超过环境容量时,实行旅游者预约制度。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高级层次,目前正成为北京市民的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由于休闲旅游活动的初创性,活动区域的特定性,活动内容的特殊性,活动时间的经常性,如何使这项活动能够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推动郊区经济发展,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伍延基:休闲、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旅游学刊,2006.12

[2]刘丽丽李红:北京郊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4]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5.1

[5]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6

[6]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社会科学家,1999.4

[7]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商业研究,2006.21

[8]龙茂星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旅游学刊,2006.9

四川省五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篇7

2016年10月21日, 农业部在浙江省德清县举办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发布活动, 向全社会推介15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新都区回南社区、郫县青杠树村、内江市中区尚腾新村、芦山县青龙场村和宣汉县洋烈村5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出席此次推介活动, 并指出被推介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要珍惜荣誉、加强管理, 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 挖掘农耕文化, 保护生态环境, 改善服务设施, 开发特色产品, 提升服务质量, 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要求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等14部门印发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围绕加强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和培育知名品牌7大任务, 不断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郑州市乡村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1 休闲农业的概念和意义

1.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也称农业旅游, 是以城市为核心, 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 结合农村经营、农村文化、农家生活, 规划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健身、度假, 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 返璞归真的愿望。

1.2 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 加深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认识, 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倾向。

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的结合起来, 其主要的客源是城镇居民。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双方面受益。对于城镇居民来说, 休闲农业能够让城市居民走进农村,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从而体验田园之乐, 促进城乡居民的深层次交流。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但郑州市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从表1中能够看出人们比较注重的还是食品和衣着的支出, 旅游方面的支出这几年虽有所上升, 但所占的比例较低, 大部分居民虽有旅游的想法, 但无法负担高额长途旅游的消费。同时, 长途旅行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一般工薪阶层的节假日无法满足长途旅行的条件。因此, 发展短距离的旅游线路是郑州市目前旅游产业的指导方向。

(2) 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休闲农业对城市周边的农村居民来说, 更是一件获益不小的事。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如, 郑州市侯寨乡, 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举办了“侯寨樱桃节”和“侯寨葡萄节”, 年销售樱桃和葡萄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接纳旅游观光人员60~70万人次。为当地农民增收500多万元, 农业旅游已成为侯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随着休闲农业园区的不断扩展, 休闲农业的知名度也逐步提高。偏好休闲农业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园区内相应的基础服务及配套设施也会相应的增加, 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 增加的就业岗位刚好用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2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2.1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是借鉴国外及国内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模式比较单一。近几年, 国家旅游局推出“农业、乡村”等农业旅游的相关内容和活动, 郑州市凭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自侯寨乡成功举办首届樱桃节以来, 先后出现了植物园、森林公园、农家乐、垂钓园、生态旅游园、农园采摘等。2006年省政府提出要将旅游业作为促进中原崛起的龙头产业。一时间, 农业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项目从最初的观光型, 逐渐过渡为体验、参与型。专业的服务和管理人员也逐渐增多。

截至目前, 全市登记在册的休闲农园 (农庄) 已达132家, 农家乐示范户391个, 休闲农业特色村28个, 农业节庆活动27个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达2万多人, 年接待790万人次, 年综合收入已突破10亿元。

2.2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

2.2.1 交通区位条件

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周边的城市居民。在城市工作的人们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会到郊区体验大自然、返璞归真。受工作条件的制约, 一般不会花费很长时间。因此, 旅游者会选择交通便捷, 又有休闲价值的地方。从整体上看, 郑州位于中原中心地带, 横跨我国第二、三级阶梯, 地势较平坦, 又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且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交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从微观上看, 郑州目前已经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且郑州市附近农业资源相当丰富。加上近几年政府的支持, 交通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2.2.2 客源条件

休闲农业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属性。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同时受益。休闲农业可以吸引城市人群到近郊享受农村生活, 也可以增加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城市居民。而决定客源输出地游客出游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人口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城镇人口方面, 郑州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截止2013年底, 郑州市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17万人。在人均可支出方面, 郑州市人均GDP不断增长, 2013年, 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15元, 人均消费支出也达到18672元。图1显示了自2007年以来, 郑州市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走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城镇人口这几年不断增长, 尤其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几乎呈直线趋势递增。良好的经济条件使得很多城市居民都有了外出旅游的想法, 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2.2.3 经济条件

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保证。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娱乐设施等。而这些条件需要发展休闲农业的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 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才能保证休闲农业良性循环。

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 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近几年, 经济发展势头非常良好,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截止2013年底, 郑州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亿6201.85亿元, 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4009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达到10242元, 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也逐步改善, 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2.2.4 文化条件

郑州不仅是河南省的省会, 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早在3600年前, 郑州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曾有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 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 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 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 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 (今郑州市登封) , 悠久的历史和多年来的建设发展, 在郑州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市有众多文物资源, 如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和古战场在内的遗址遗迹达1万多处。全市有1个世界级地质公园, 文学艺术资源和新闻出版资源也非常丰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底蕴。

2.3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类型

郑州市目前的休闲农业可以分为六个类型, 其代表景点和特点如表2所示。

2.4 郑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 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 通过调查列举出来, 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 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从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中可以看出, 郑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存。总体来看, 优势大于劣势, 机遇多于挑战。可以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 努力创新塑造自有品牌, 提高园区知名度来规避可能出现的威胁。

3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工作, 提高郑州休闲农业园区知名度

在政府扶持力度增加的情况下, 休闲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整体覆盖面较少。很多游客对休闲农业了解还不深入, 这主要是对休闲农业的宣传不够。后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邀请媒体、记者或是旅行团的相关人员到休闲农业园区实地体验, 也可利用时令季节举办诸如樱桃采摘、葡萄采摘之类的庙会。除此之外, 可以将休闲农业园区的观光活动做成作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来展示。

3.2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卫生条件

从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布局可以看到:已开发的休闲园区只有少量的景点交通便利, 大多数尤其是中、远郊区的交通系统都没有旅游专线, 甚至没有公交或者道路状况不好。这都给旅行团以及自驾游的散客带来很大不便, 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 要完善相关景点的基础设施, 并加强环境卫生, 让游客尽兴而归。这需要政府部门统一规划, 建立完善的旅游交通路线,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 并对游客进行市场细分, 配备附属设施及不同档次的餐饮服务设施。

3.3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突出历史特色

郑州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资源。休闲园区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合理的归入到相关的园区景点中去, 不仅能体现农业旅游的特色, 还能让游客学习很多历史知识, 增强底蕴和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杜朴雷.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朱桂霞.走进乡村, 寻梦田园——郑州休闲农业前景展望[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3, (17) :38.

乡村休闲 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武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居民的消费方式也进一步发生转变, 居民休闲消费需求高涨, 休闲消费能力增强, 休闲时间明显增多, 乡村休闲旅游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各地乡村休闲游的发展热情普遍高涨, 其规模和质量已得到全面提高。尤其近几年, 农村康庄工程的建设和私家车大幅度的增加, 为乡村休闲游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加速了我国乡村休闲游的发展。乡村休闲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己经成为中国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述

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界定

(1) 休闲农业。关于休闲农业的概念, 有国内学者对其定义的研究, 但目前还无统一定论。大部分学者把休闲农业等同于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纵观国内学者对其概念的研究, 笔者认为休闲农业是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 经过规划与开发, 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 扩展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绿色产业模式, 兼具“农业+旅游业”双重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村游乐功能, 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2)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起源于国外, 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底, 9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 但至今在有关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一致。本文援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焕成、韩非 (2010) 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 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 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 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 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 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 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从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别来看, 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等。

(3) 二者的关系。通过对以上概念界定可以分析得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都是以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为要素, 以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两者可以独立存在, 亦可以包容并举。

(4) 乡村休闲游。乡村休闲游是以乡村郊野为活动场所, 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 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 吸引游客 (主要是城市居民) 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形式, 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2.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2010年, 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为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决定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指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 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需要, 使农业成为传承中华农业文明、对青少年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把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 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 能够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 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 在我国实现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 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实践证明,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 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增加5个就业机会。

(3)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可以有效配置农村各种资源, 引导生产要素回流农村, 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 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 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先进文化, 增强民主意识, 提高组织化程度, 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以农业为依托, 以农村为空间, 以农民为主体, 以城市居民为客源, 直接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 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 能够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 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

(5)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 我国旅游产品体系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 旅游产品数量仍显不足。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约70%的旅游资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潜力巨大。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不仅能提供传统的观光产品, 而且能提供更多的集观光、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对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 提高我国旅游业总体接待能力, 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旅游消费需求, 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武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 武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 武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由自发走向规范的发展历程。据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资料, 2010年武汉市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达1200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 同比增长24.18%, 直接从业人员1.6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2011年, 武汉市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1300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亿元, 同比增长1894%, 旅游专业村已达15个, 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达1047家, 乡村休闲游直接从业人员1.74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1.47万人。2013年仅一季度, 武汉市新城区以赏花游为龙头带动的乡村休闲游,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 同比增长43%;截至2013年底, 武汉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农庄 (山庄) 、农业旅游点、生态旅游点等四大类型, 共有1112个景点和经营户。2014年1~7月接待游客1481.21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99亿元, 同比增长20.47%和37.37%。预计2015年, 武汉市将建设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30个、农家乐1500家、休闲农庄及农业旅游点160家, 通过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 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500万人次以上,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以上。

2. 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目前, 武汉乡村休闲游已经形成了以下八大特色产品类型:一是生态观光型。这类乡村休闲游产品以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或生态旅游景区为依托, 以某一个核心的旅游形态为主题, 围绕该主题来发展并不断形成集群效应。此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遍布武汉市各主要郊区, 比较典型的如黄陂区以木兰生态旅游为主题, 围绕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山、木兰湖等景区开发乡村风情游览、民风民俗体验、农家休闲娱乐等乡村休闲游产品。二是农业科普型。这种类型的产品融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 将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休闲景观供游客观赏, 是集科教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具有田园风光的新型乡村休闲旅游形式。此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郊区, 其中以黄陂区和东西湖区为主, 如黄陂区的武湖农场、东西湖区的慈惠农场、柏泉农场。三是农事体验型。主要是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干农家活”, 体验农村文化、生活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如东西湖区四季吉祥、黄陂区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等。四是民俗民居型。主要是以乡村历史古迹、古村落、古民居、特色村庄、红色遗址为载体, 以历史事件、传奇人物为补充, 深人挖掘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 吸引游客参观考察、观光体验的旅游形式。如黄陂区大余湾、长岭明清古镇等。五是特色村落型。比较典型的有东西湖区的石榴红村、黄陂区的刘家山村。这种类型的乡村休闲游产品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旅游要素, 是一个旅游产品的综合形态。目前武汉市正在加大对这种特色村的扶持力度。六是商务度假型。这类产品主要利用乡村自然风貌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享受, 但这些休闲会所和度假村在格局上却保留着城市酒店的风格,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吸引会议型、休闲型、度假型客人, 并非是乡村休闲游旅游者。这种类型比较典型的代表有蔡甸区职工疗养院、新洲区道观河旅游区、黄陂区木兰湖度假区、江夏区龙泉山旅游区。七是美食购物型。这种类型的产品主要是以某一个特色的美食产品作为推广媒介, 顺势带动该产品所在区域的乡村休闲游的不断发展。如江夏区汤逊湖的鱼丸子、蔡甸区的野藕汤和新农牛肉、新洲区的汪集鸡汤、洪山区的洪山菜薹等, 这些产品都在当地促成了一批美食街、休闲农庄的兴起和发展。八是休闲拓展型。主要是利用乡村的崇山峻岭、郊野田原, 开展登山、攀岩、露营、野炊等活动, 让游客尽情投人大自然的怀抱, 感受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风光, 从极具乐趣、挑战的户外运动中感受刺激, 在与自然险阻的拼搏与较量中, 不断磨练自我意志的旅游形式。如黄陂区木兰草原等。

三、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武汉乡村休闲游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笔者从武汉市农业委员会获悉, 武汉乡村休闲游的快速发展, 得益于武汉市农业局、武汉市旅游局联手大力推行的四种发展模式:

1. 农旅结合模式

主要是将现代都市农业特色产业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 通过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为市民提供农事体验休闲的旅游产品。如:武汉生态农业园、柏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如意观光农业园等一批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和东西湖太空莲基地、葡萄采摘园、蔬菜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田间超市等一批体验休闲农业点。将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建设与农事会节想结合, 打造了蔬菜节、洪山菜薹节、蘑菇节、莲藕节、玉米节、螃蟹节等“一区一节”品牌。

2. 扶贫开发结合模式

主要是通过开发边远贫困地区山水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如:黄陂清凉寨与刘家山村、木兰天池与官田村、木兰古门与仁和村、锦里沟与道士冲村、木兰草原与张家榨村, 新洲道观河景区与石寨村等。景区建设与景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民就业有机结合, 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一批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3. 新农村建设模式

主要是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以特色专业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如:东西湖区的四季吉祥、柏泉古镇, 江夏区群益村, 蔡甸区炉房村, 洪山区先建村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特色村。预计2015年, 全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专业村达到30个。

4. 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

主要是将农村土特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 通过延长产业链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黄陂的鸭脖、豆丝、糍粑、葛粉、蜂蜜;蔡甸的藕汤、新农牛肉;江夏的界豆、蒸肉、风干鱼;新洲的汪集鸡汤、陶河炒鸭等已经成为广大市民家喻户晓的旅游土特商品。

目前, 武汉乡村休闲游主推四种模式, 把以上四种模式和全国乡村休闲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比, 不难发现, 武汉主推的这四种模式, 农旅结合模式即传统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新农村建设模式即村落乡镇旅游模式。其中, 新农村建设模式与扶贫旅游开发模式, 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游来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进而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是指在开发乡村休闲游产品时, 要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 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武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

中国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一些地区的乡村休闲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 它们的经验模式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成都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 其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一直受到全国其他地区的关注, 被誉为成都“农家乐”模式, 随后又有北京“民俗村模式”、云南“旅游小镇”模式、贵州“村寨游”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本文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与总结, 通过与武汉乡村休闲游发展模式进行对比, 结合武汉目前的乡村休闲游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类型, 总结分析得出武汉未来发展乡村休闲游, 其发展模式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成功经验模式。

1.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 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 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主要类型有: (1) 田园农业游。 (2) 园林观光游。 (3) 农业科技游。 (4) 务农体验游。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是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也是目前武汉市最主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武汉, 此种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可以重点考虑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木兰天池景区、大余湾民俗文化村、锦里土家风情谷、木兰草原新村、江夏龙泉山风景区、新洲道观河旅游区、东西湖四季吉祥景区、洪山天兴洲旅游区。

2. 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 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 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 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 (1) 休闲度假村。 (2) 休闲农庄。 (3) 乡村酒店。武汉发展乡村休闲游, 应着力推进休闲度假旅游模式。可以重点考虑提升蔡甸知音湖旅游度假区、黄陂木兰湖旅游度假区、江夏梁子岛旅游度假区等度假休闲型乡村休闲游景区的功能与品位。

3. 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 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 (1) 古民居和古宅院游。 (2) 民族村寨游。 (3) 古镇建筑游。 (4) 新村风貌游。武汉有一批极富特色的古村落、古镇。2009以来, 湖北省启动旅游名镇、名村和星级农家乐的创建工作, 黄陂木兰镇被列为首批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单位, 并创建成功, 黄陂大余湾被列入首批百个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发展乡村休闲游要利用好特色村落、乡镇, 特色村落、乡镇是乡村休闲游的核心吸引物, 应该深度挖掘村落、乡镇文化内涵, 提炼村镇个性, 体现“一村一品”的发展特色。可以考虑重点发展黄陂大余湾民俗文化村、锦里土家风情谷、李集泥塑村、刘家山村、江夏区山坡乡、新洲问津书院等项目。

4.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 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 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 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 (1) 农耕文化游。 (2) 民俗文化游。 (3) 乡土文化游。 (4) 民族文化游。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 旅游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和审美实践, 多数游客的旅游动机是追求知识、体验异域风情, 因此, 民俗风情旅游活动一直是旅游的重头戏。武汉发展乡村休闲游, 要深度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尤其是民俗节庆旅游资源。民俗节庆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乡村休闲游资源, 它对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具有带动效应。目前, 武汉应该重点以黄陂木兰文化节、新洲花朝节、汉南玉米节、洪山菜薹节、蔡甸莲藕节、东西湖蔬菜节、江夏捕鱼节等为龙头, 将乡村节事庆典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开发。

5. 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 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教育科普型乡村休闲游产品是武汉市目前较为缺乏的产品系列, 应积极引导发展教育科普型乡村休闲游。武汉可以利用蔡甸沉湖湿地旅游区、新洲涨渡湖旅游区、汉南五湖湿地旅游区、金口中山舰旅游区等旅游区, 利用城郊乡村生态资源, 大力开展森林科普游、湿地观光游、自然观鸟游等专项教育科普型旅游活动。

6. 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 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 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 (1) 森林公园; (2) 湿地公园; (3) 水上乐园; (4) 露宿营地; (5) 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休闲游的有利条件, 武汉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但在水资源与森林资源的旅游开发上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就水资源来讲, 可以进一步开发东湖、南湖、汤逊湖、梁子湖、木兰湖等湖泊;从森林资源来说, 应加大对洪山区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马鞍山森林公园, 江夏区青龙山森林公园, 蔡甸区的嵩阳山森林公园、九真山森林公园, 黄陂区素山寺森林公园, 新洲区将军山森林公园等的开发力度。

据悉, 2015年中国森林旅游节暨生态休闲产业博览会将在今年10月至11月间来到武汉。旅游节期间, 市民不仅可以欣赏到全国森林旅游资源, 还可以享受官方组织的森林休闲活动, 了解更多的好山好水和生态休闲产品。届时, 武汉应抓住本次森林旅游节暨生态休闲产业博览会的机会, 大力推广武汉乡村休闲游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 (12) .

[2]罗佩, 马远佳.休闲农业建设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 (5) .

[3]马勇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 (2) .

[4]邓爱民.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 (10) .

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创新研究 篇10

一、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建德市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新安江岭后村农民自觉介入千岛湖旅游的接待, 开始了农民自己从事游船服务、旅游餐馆、旅游住宿接待, 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初达到了业务接待高峰。2000年起, 随着建德市旅游产品的深入拓展, 针对特色农业项目主要开发了一批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开发了杨村桥“大棚草莓”采摘旅游、建德里叶“十里荷花”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等。

2004年以来, 建德市依托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的产业基础, 不断提升特色农家乐项目,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初具规模的旅游项目有以体验渔家民俗风情型的三都渔家乐乡村体闲度假旅游项目、以体验莲农生活与访古探幽结合型的“十里荷花”农家乐旅游项目和以体验浙西浓郁乡村民俗风情和明清古建筑群为主要内容的新叶古民居旅游项目等。2010年, 建德市将农业、森林、乡村资源与周边景区有机组合, 相继推出南乡古村观荷游、桃源胜境生态游、之江赏花采摘游、古镇渔家体验游、建北茶乡休闲游等各具特色的10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 成为长三角地区都市人周末农家乐度假游的新宠。

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影响因素

㈠有利因素

1. 休闲旅游资源丰富。

乡村休闲旅游以乡村性旅游资源为基础, 乡村性旅游资源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 其包括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以及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建德地貌属于浙西低山丘陵区, 森林覆盖率达76%, 达到北欧国家水平, 境贯“两江一湖” (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 , 具有江、湖、岩、洞、瀑、雾以及温泉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德气候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是一个适合亚热带多种作物和果木生长的综合农业区, 是中国大棚草莓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优质柑桔之乡、中国高山蔬菜之乡和中国藏红花之乡。建德据今近1800年的历史, 梅城镇更是古严州府治所在地,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境内拥有“天下梅花两朵半”———梅城古镇、中国古村落活标本———新叶古村等民居建筑, 新安江九姓渔民水上婚礼、三都二月半和新叶三月三庙会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 严州虾灯、孙家牌灯和新叶昆曲等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为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地理区位条件优势。

乡村休闲旅游以城市居民为客源, 建德地处于长三角这一国内最大的旅游客源输出地, 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特别是以杭州、上海、宁波、南京等大中城市为主体的近程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建德地处浙江省西部, 钱塘江上游, 隶属杭州地区, 是浙西旅游集散中心, 浙西交通枢纽。距省会杭州市108公里, 距上海市258公里。2009年根据杭州市新一轮市域总体规划将建德定位于“杭州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极旅游集散中心”。经过多年建设, 建德高速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杭新景、杭金衢两大高速将建德融入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 320、330国道从建德境内横穿而过。杭州至千岛湖高速公路通车后, 建德与杭州的行车时间将缩短为一个小时, 成为杭州通往千岛湖最为便捷的通道。2012年开通的杭黄铁路则将建德交通提上全新的时代, 这条铁路线建成后, 将与杭州到上海的高速铁路实现同台换乘, 建德到上海只需一个半小时。2010年末, 上海市常住人口突破2200万人, 杭州市常住人口突破870万人, 为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市场。

3. 基础配套设施较好。

“十一五”期间, 建德市乡村旅游“吃、住、行、游、娱、购”等配套状况较以前大为改善。杭金衢、杭新景、杭徽高速网覆盖, 其中杭新景高速在建德境内有安仁、乾潭、杨村桥、新安江、寿昌、航头、大店口出口, 满足了自驾旅游者的需求, 成为杭州近郊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的住宿接待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三都渔家乐特色村农家乐经营户20多户, 其中友花渔庄为农家乐四星级户, 共有床位110多个, 可一次性接待400多人就餐;杭州绿荷塘古楠木森林公园可接待住宿、餐饮、会议和娱乐服务, 现有客房床位70多个, 餐饮可同时接待120人;世外桃源度假村现有别墅66幢, 餐饮、住宿、会议和娱乐四大项目已对外经营, 可供200人同时就餐和70人同时入住。乡村旅游商品琳琅满目, 除了拥有草莓、柑桔、枇杷等特色水果和土得掉渣的土鸡、土鸭、有机鱼之外, 还开发了秋梅倒笃菜、方腊酱、千岛银针、严州干菜鸭、致中和五加皮、霞雾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建德市还进行了高速公路和杭州市区户外大型广告牌、灯箱广告和高速公路梅城、乾潭、新安江出口以及杨梅公路等主要地段的旅游景区景点道路交通标识牌建设。通过努力, 初步形成了交通便捷, 信息畅达, 设施齐备的旅游服务基础条件, 娱乐, 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配套服务项目方面有了较大改善, 从而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 大大提升了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4. 政府的大力支持。

建德市政府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加快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德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2010年正式编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着力构建建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两带、四片、十点、二心”的总体布局, 将建德打造成杭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选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并于当年推出了南乡古村观荷游、西南森林新村游、之江赏花采摘游、城区休闲养生游、古镇渔家体验游、桃源胜境生态游、吴氏足迹探寻游、古镇古村生态游、建北茶乡休闲游、千岛银珍茶乡游等十条特色各异的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十一五期间, 建德市还编制完成了《建德市黄饶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规划》。《建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又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作为重点建设的七大旅游产品系列之一, 提出“依托‘浙江角'乡村旅游综合体 (黄饶乡村旅游综合体) 、康庆渔家灯火休闲农庄、三都渔家乐、新叶九宫村、世外桃源度假山庄、浙江草莓采摘基地等资源或项目, 深度挖掘乡村民俗文化、田园风光、土特产等, 以形成旅游与农业协调发展、游客与农户互动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㈡不利因素

1.旅游产品特色不足。

建德市目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特色不足, 主要形态有收获品尝型、休闲度假型和古镇古村型等。收获品尝型以乡村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 “观花、摘果、尝果”为主要特征, 杨村桥草莓采摘、里叶十里荷花、乾谭骑龙峡是其主要代表;休闲度假型以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山庄为依托, “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主要特征, 三都渔家乐、康庆渔家灯火休闲农庄、龙野休闲山庄是其主要代表;古镇古村型, 以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为依托, “观赏观光、认识学习”为主要特征, 梅城古镇、洋溪古街、新叶古村是其主要代表。不论是收获品尝型, 还是休闲度假型和古镇古村型都存在产品类型单一、特色不足的现象, 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够重视。“收获品尝型”产品以匆匆的“观花、摘果、尝果”一日游为主要形式, 同时由于“观花、摘果、尝果”的季节性强, 导致花开、果熟季节景点游客拥堵, 旅游质量难以保障, 而一年中其他时间则门庭冷落。“休闲度假型”产品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依托的简单模式, 产品以“吃饭”、“打牌”、“喝茶”、“垂钓”为主要活动, 没有真正达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古镇古村型”产品主要以简单的浏览参观为主, 没有和古镇古村的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文化有机结合。

2.周边市场竞争激烈。

建德市属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大省, 但是在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方面却不及周边县市。例如:同处在“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国家级黄金旅游线上的桐庐县, 通过打响“潇洒桐庐·秀美乡村”这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金名片”, 全力打造长三角乡村旅游目的地, 已经建成了“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等5条乡村风情带, “中国乡村美食节暨桐庐土菜节、中国乡村欢乐节—江南时节、潇洒桐庐·烂漫山花节、潇洒桐庐户外休闲运动节、富春江亲水避暑节”等5大节庆活动, 25个风情特色村。又如, 周边县市临安的森林覆盖率达76.5%, 也达到北欧国家水平, 民风古朴, 乡村文化历史悠远, 既有秀美的乡村田园和高山风情, 还有脍炙人口的农家美食和丰富的土特产, 已经形成了“太湖源头第一村”、“徽杭古道第一村”、“鸡血石国宝村”、“天目文化村”、“浙西温泉村”、“高山红叶村”、“白云人家村”、“唐昌古村”、“峡谷风情村”、“深山渔村”等各具特色的十大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建德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县市有很多的相似性, 核心旅游产品同周边市场竞争激励, 例如:新叶古村同周边开发成熟的兰溪诸葛八卦村等同为风水古镇, 相互竞争激烈;在对“水”文化的挖掘如何错位开发, 从而避开来自淳安千岛湖的挑战。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建德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主要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而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致使多数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认识不够, 经营观念和管理理念落后甚至缺乏。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互相模仿, 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 使其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许多地方的农家乐都以“吃饭、打牌、喝茶、垂钓”为主要内容, 很少主动地创造能迎合旅游者需求的富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这必然导致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农民因受传统观念、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 他们的服务意识不强、卫生习惯较差、服务质量不高, 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管理、工作技能, 时常出现服务不规范、不良经营、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现象。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体现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也体现于旅游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不会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很多资金, 导致建德市整个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 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不适应旅游业日益发展壮大的要求, 不利于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

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战略对策

㈠与养生文化相结合商海的沉浮、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快节奏、交际中的困惑等, 都让城市中的人们感到身心疲惫。他们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 导致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忽略, 从而造成“亚健康状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 闲暇时间也逐渐增多, 对养生休闲、健康理疗产品的需求也逐步加强。养生成为当前城市居民的流行话题,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也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旅游中养生, 为养生而旅游”, 养生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 乡村因为有独特的养生资源, 成为了养生旅游者选择的目的地之一。建德市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6.9℃, 到处是生态氧吧, 到处是绿色天地;拥有蕴含“五加皮、当归、地榆、党参、山柰、砂仁”等二十九种名贵中药材的致中和五加皮酒、位列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素有“水中人参, 鱼中至尊”之称的虹鳟鱼、用17度活水酿造的“7017啤酒”等养生产品;还开发了浙江省首个硫温泉“硫住你的美”。目前建德市人均寿命达到80.2岁, 建德无愧是养生居住福地。把养生文化理念融入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开发, 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 从而提高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体品位和档次。为此, 可以结合“到处是生态氧吧, 到处是绿色天地”的生态环境, 富春江“七里泷”、梅城镇柘溪山、绿荷塘古楠木森林公园等地开发乡村森林氧吧养生休闲游;结合建德丰富的养生产品和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在新安江畔的“农家乐”、“渔家乐”开发养生美食乡村休闲游;结合浙江省首个硫温泉、致中和酒庄、某养生度假基地, 开发乡村温泉康体养生旅游等。

㈡与严州传统文化相结合旅游者在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 “不仅注重美景观赏、身心放松、心理体验和性情陶冶, 而且关注精神享受、文化欣赏、文化经历和文化体验”。因此, 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要“特别注重构筑文化意境, 创造文化氛围, 传递文化信息, 让游客在乡村休闲旅游过程中感受文明、理解文化和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2]”。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个性越鲜明, 主题越突出, 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难以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然而在趋利动机的驱使下, 建德市某些乡村旅游景点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仅仅注重形式, 忽视本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产品文化特色不鲜明, 休闲活动缺乏创意性、互动性和参与性, 偏重娱乐活动本身, 且基本上是为活动而活动。建德市为古严州府所在地, 几乎每一处乡村都可以发现深厚的严州传统文化沉淀, 开发严州传统文化资源是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优势。严州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是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严州的民风民俗中可以为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利用的资源异常丰富, 如新叶的农耕文化习俗、新安江渔民的捕鱼习俗等生产民俗;李村台阁、三都二月半、新叶三月三、严州虾灯等岁时节俗;以新安江九姓渔民“水上婚礼”为代表的婚嫁民俗;凤凰荞麦饼、寿昌剁椒馄饨、梅城手工面、寿昌蒸仔馃、三都麻糍等饮食习俗。如果将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 弥补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挖掘上的欠缺, 可以打造出有吸引力和高品位的休闲旅游产品[3]。以朴实的乡土田园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向游客展示建德乡村文明的魅力, 让游客在休闲过程中感受文化和享受文化, 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

㈢开发突出“乡村野趣”工作高度紧张、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等, 使都市居民产生了“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的愿望。乡村休闲旅游目前已成为都市人们回归自然, 放松身心, 感受自然野趣, 体验乡村生活, 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乡村休闲旅游有别于其他休闲旅游产品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乡村野趣”, 具体而言就是原生性的乡村环境。迎面扑来的泥土气息和花草的芬香、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清新的农副产品, 甚至是一头悠闲吃草的水牛, 都成为渴望“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的都市居民的一种强烈诱惑[4]。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朴、真、土”, 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 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 要注意突出“乡村野趣”, 保持乡土本色, 突出田园特色, 避免城市化倾向[5]。“乡野情趣”要求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充分利用建德当地的乡土元素, 保持浙西山村“石桥小溪、稻田劳作、白墙黑瓦”等特有景观的原真性, 同时还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杜绝对乡村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当然这种原生性乡村环境并非指一切都按原始状态保存下来, 如脏、乱、差的乡村环境需要按照旅游环境要求加以整治改善;破旧的房屋建筑和破损文物古迹要根据科学的原则进行及时修葺等。

㈣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建设由于非本地的外来人才不会轻易留在乡村小地方, 因此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建设要在“从农民中来, 到农民中去”的原则指导下致力于培养当地的乡村旅游人才。依托当地旅游院校、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 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和文化站点建设, 建立建德市乡村旅游教育培训网络平台, 通过送教上门、集中授课、结对帮扶、技能巡演、以赛促训等方式,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为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业务能力, 促进建德市乡村旅游业发展, 可以实施“建德市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制定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规划, 推动建拓型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新思维的创意策划营销人才,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管理队伍和从业队伍。

目前长三角各城市近郊县市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为此, 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必须因地制宜开发, 走乡村旅游特色之路, 采取与养生文化相结合、与严州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突出“乡村野趣”和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建设等创新策略, 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 强化产品开发的特色和差异性, 突出乡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 强调天然古朴、闲情野趣、民俗风情, 努力展现建德市乡村休闲旅游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玳燕.德国:乡村休闲旅游一枝独秀[J].宁波经济 (财经视点) , 2008, ⑵.

[2]张红专.关于发展我国西部乡村休闲旅游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 (2) .

[3]王霞.略论太原市青草坡乡村休闲旅游发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⑿.

[4]刁宗广.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⑾.

[5]李艳芳, 梁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创新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4) .

乡村休闲 篇11

近日,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部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国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中国建设助力添彩。

《通知>指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推介活动以村为主体单位,包括历史古村、特色民居村、现代新村、特色民俗村等类型,集中连片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也可推荐申报。参加推介的村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多元的产业功能、独特的村容景致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应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乡村为单元,依托悠久的村落建筑、独特的民居风貌、厚重的农耕文明、浓郁的乡村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良好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功能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品牌知名度高,农民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和推广作用。

《通知》要求,各地在推介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政府指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思路,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推进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以传承农耕文明、展示民俗文化、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田园、发展休闲农业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公共服务,带动农民创建,实行动态管理。要按照标准从优筛选,从严控制数量,确保推荐的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树立一批典型,打造一批品牌,富裕一方农民,营造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

乡村休闲 篇12

1.1“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同年, 财政部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内容, 决定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在中央的推动下, 全国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

2013年, 江西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建成部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县, 并选择了统筹城镇和农村建设基础条件较好、自然条件较优、文化较有特色的井冈山市、共青城市、婺源县、靖安县、湾里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县, 整县推进。2014年, 婺源县、广昌县、都昌县、靖安县和进贤县被确定为当年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 每个试点县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 000万元。

1.2 发展休闲农业将有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2.1 目标一致性有助于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承载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诸多战略目标[1]。

休闲农业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 通过多功能的实现, 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重要动力, 进而带动城乡产业的融合,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可以说, 二者目标的一致性将有助于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1.2.2 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在各地的深入推进,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包括人居环境、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在内, 都呈现出可喜的变化[2]。农村旅游客源市场不断开拓, 游客数量也会日益增多, 为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2 江西休闲农业的定位

2.1 概念

一般意义上认为,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业态, 它通过挖掘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生产设施, 发展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本文结合江西休闲农业发展实际需求, 从生态、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 阐述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2.2 功能定位

2.2.1 生态和谐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宝贵的资源、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休闲农业特别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社会、人等方面的和谐。依托田园景观、自然资源, 尊重自然, 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发展以自然为取向, 兼顾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3]。

2.2.2 文化传承性

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休闲农业的文化市场开发中, 田园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最早开发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如观赏农村美景、参加农活、采摘和制作农村特产、参与农业节日和名俗活动。可以说, 通过对农业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市场开发, 一方面将使传统名俗文化得到传承;另一方面, 也将能更好提升休闲农业项目的品质和档次, 提高休闲农业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2.2.3 产业融合性

从产业发展的特性角度看, 休闲农业极具产业融合性, 它的这一特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 首先是实现现有的农业产业规模化, 并以此为基础, 借助休闲农业的深度开发带动当地服务业、加工业、房地产业的发展[4]。形成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3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江西休闲农业发展需求分析

3.1 生态保护需求

生态保护是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第一需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日趋严峻。因此, 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生态保护, 探索保护环境有效路径、促进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势在必行。

3.2 市场消费需求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更愿意亲近自然, 放松心情。休闲农业城市客源市场日趋稳定和不断壮大, 根据市场相关调查, 有30%的城市居民有去郊区定居的意愿, 超过1/2的城市居民有去郊区旅游的需求。

3.3 产业转型需求

总体而言, 江西省农业发展还处在转型当中, 产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协调等, 农民增收面临考验。如何寻找突破口成为关键。而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农业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4 江西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江西休闲农业起点低、同质化、品味差

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还不长, 起点较低, 很大一部分休闲农业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 如江西城郊的大多数农家乐只能算是“农家厨房”, 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 只停留在“吃”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休闲农业项目尚处于投资者自行开发的状态, 内容与形式大同小异, 缺乏特色, 同质化严重, 精品工程少;受短期利益的影响, 开发者们只重数量、不讲质量, 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 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此外, 各地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的“副产品”来看待的固有观念, 使休闲农业的产业地位不够突出。

4.2 存在休闲农业过度开发, 环境污染的问题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 一些经营主体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资金投入不足, 保障体系缺失, 垃圾、污水等无害化处理设备落后, 甚至部分经营主体没有环保设施等问题[5]。由于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 个别具有资源、生态与人文优势的地区被过度开发, 资源与环境难以承受, 使原本美丽的乡村环境遭到损害, 甚至造成水体污染、自然与人文景观破坏, 不利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

目前, 虽然江西各类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例如, 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 但这些新型产业与休闲农业之间缺乏相互的融合、跨界, 产业链条没有做到更好延伸, 经济利益没能实现最大化的挖掘。当前, 江西休闲农业忽视了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 只是单一的农业或者旅游业的单唯性, 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立体产业体系, 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不断提升的需求。

4.4 忽视休闲农业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功能

江西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如万年稻谷栽培文化、傩舞文化、毛笔文化、客家风情等是劳动人民在长达千年的升息发展过程中, 凭借勤劳和智慧, 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 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生产系统。但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 一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并未作为丰富休闲农业文化内涵的重要资源而加以开发利用。对农业文化缺少系统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一些重要的农业文化正面临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5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江西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5.1 合理规划, 注重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 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江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各地农业特色各异, 可以很好地展示独具魅力的古村名镇和乡村风情, 为休闲农业深度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应认真调查和分析江西的区位条件、地理特点、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 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 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 突出乡村特色, 增强休闲农业项目的文化内涵。此外, 应当密切结合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 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 发挥休闲农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作用。

5.2 规范管理, 完善服务

一是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协调管理, 制定标准, 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二是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休闲农业协会要做好信息服务、协调服务、规范服务质量工作, 促进会员之间相互交流、资源共享、良性竞争, 不断提高江西休闲农业的整体优势、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三是建立优势劣汰, 扶优扶强, 奖励支持等绩效评估制度。

5.3 加强休闲农业产品的深度开发

休闲农业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 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 休闲农业必须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 增强互动参与性, 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 将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文化融进休闲农业, 让游客在田园风光里既得到物质享受, 又获得文化享受。

5.4 加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

江西省休闲农业从业者的主体还是农民, 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农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 制约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要提高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依托高校等专业人才培养单位, 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行业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现实需求出发, 定位江西休闲农业功能, 分析江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起点低、品味差、环境污染、产业融合度不高等, 提出了江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其中包括合理规划、注重特色、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加大投入等, 为江西休闲农业发展, 更早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美好愿景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休闲农业,江西省

参考文献

[1]孔朝阳.浙江省培育精品“农家乐”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6) :91-94.

[2]柯福艳, 张社梅, 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生态经济, 2011 (5) :113-116.

[3]黄克亮, 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探求, 2012 (5) :5-11.

[4]张维梅, 李森.重庆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J].农村经济问题研究, 2008 (8) .

上一篇:新型农民培育工作下一篇:国家质量保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