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休闲旅游

2024-07-03

新疆休闲旅游(精选4篇)

新疆休闲旅游 篇1

西部大开发10年来,新疆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西部大开发更深入开展,新疆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休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点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是一种生态、绿色、低污染的产业,体育休闲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新疆地处我国的最西部,它在体育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同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更是熠熠闪光。故加快新疆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娱乐、休闲等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新疆的必然要求。

1 新疆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现状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新疆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5645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618元增长到2008年的3503元。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120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000元,增长14%。在西部大开发环境下新疆的体育休闲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在体育市场开发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新疆体育项目经营者已达千余家,总投资超过5亿元,从业人员5000余人。仅游泳、保龄球、台球、乒乓球、射击等项目年创收就达3000万元以上。在体育旅游和体育服务方面,相关部门克服了市场竞争和价格竞争双重不利因素影响,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前两年间,新疆共接待国内外登山团队58个、旅游团队548个,经营创收稳中有升。在体育彩票方面,自1994年新疆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已设立销售网点700多个,销售队伍近2000人。中国体育彩票在新疆正截止到2009年11月24日,新疆体彩年度销量突破10亿元,提前37天完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下达的10亿元奋斗目标,并同时完成自治区体育局下达的8亿元基本任务125.11%,比去年同期的6.88亿元增加3.13亿元,同比增长45.49%。其中电脑体育彩票销售5.8亿元,“顶呱刮”即开型体育彩票销售4.2亿元。体育场地设施方面,投资6.8亿元的新疆体育中心将于2006年年底竣工,建设“雪炭工程”体育场馆9座,安装全民健身路径500条,建成全民健身广场93个,体育公园1个。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目前,全区有44类体育场馆2012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61座,体育馆25座,游泳馆20座,比1995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增加了一倍。虽然,在大开发的10年新疆的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新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除了体育彩票外,新疆在其他体育产业方面发展都很落后。主要表现在,体育主体产业规模偏小,发展很不平衡,体育相关产业多数尚未开发,使得体育产业的产值占GDP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的比例都还很小。

2 影响新疆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制约新疆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因素

2.1.1 经济发展制约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新疆经济发展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发展程度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均收入较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总量与东部省市相比,差距明显较大,城市化进程滞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阻碍新疆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1.2 地理环境影响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

新疆是距离沿海最远的省区,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交通、电力、通讯还存在空白点。自然环境恶劣,冬季较长,而春秋风沙天气较多。交通不便,城市、县(市)之间距离动辄几百上千公里,体育旅游业是“旅长游短”,故地理环境是影响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1.3 体育人才资源短缺影响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样体育休闲产业的展离不开人才。长期以来,新疆缺乏良好的体育人才成长环境和创业条件,体育人才和管理人才大量外流,导致了体育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以及体育商务人才匮乏。人才资源的短缺是影响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又一主要因素。

2.1.4 思想观念落后影响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

首先,受教育资源的限制,使得新疆与东部省市相比,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很低,导致了思想观念落后。其次,是新疆的发展理念、精神状态、体制机制、工作作风、法制建设等方面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等待观望、患得患失,不敢突破陈规。再次,“小农经济思想”的倾向教为严重,相互不包容、盲目排外、观念落后、封闭狭隘等问题表现突出,给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2.2 促进新疆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2.2.1 国家对体育产业相关政策的颁布和实施

2009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11月25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两份文件中分别也提到了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这表明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国办发12010222号)。《指导意见》的出台解决了长期以来,体育产业发展缺乏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的问题,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由各方面自行发展,向由国家主导,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推动发展的重大转变。这是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引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将对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新疆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2.2.2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部大开发,为新疆体育休闲产业的大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倾斜。国家在未来五年将对新疆投资将超2万亿元,用于新疆地区的基础设施、能源、农业、环保等项目的建设,从而为发展新疆的体育休闲业创造了便利条件。第二,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使新疆作为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第三,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将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日益被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所重视和看好。

2.2.3 国家财税机制对新疆的倾斜

国家和新疆政府为支持和帮助新疆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国家对新疆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家出台了《体育行业的有关税收政策》,体育企业减征50%企业所得税。其次,自治区也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再次,自治区还对体育赛事经纪、体育健身等企业,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三年内都免征企业所得税,并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

2.2.4 对口援疆工程的实施

国家的对口援疆工程的实施,也为新疆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国家体育总局在乌鲁木齐召开新疆体育工作座谈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体育援疆工作将以增强新疆体育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着力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新疆体育事业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又追加1000万元资金用于新疆体育事业发展。总局还将协助对口援疆的19个省市的体育部门开展援疆工作,因地制宜地支持发展新疆的优势体育项目,以及对新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青少年组织建设和青少年活动、培训等方面会加大支持力度。

2.2.5 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

如果没有闲暇时间,就没有体育休闲产业。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随之增多。据西方学者预测,到2015年左右,人们将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1992年,我国全面实行了“双休日制度”,即每周40个小时工作制度。“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体育休闲产业时间,也为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

2.2.6 新疆的自然资源及人文历史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新疆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由于新疆这样特殊的地理特点,造就了新疆奇特的自然景观,以及气候生态的多样性,冰峰与火洲共存,瀚海与绿洲为邻,保持了粗犷自然的风貌。正是由于新疆的地理环境特点为新疆的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资源,尤其对新疆的体育旅游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新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新疆共生活有47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13个民族,这些民族独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及生活习俗。新疆长久以来便形成了多种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休闲项目。而且新疆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使新疆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也为新疆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特色资源。

3 对策建议

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新疆的体育休闲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新疆的体育产业与东部省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新疆的体育休闲产业,促进新疆体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新疆体育休闲产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发:

1.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

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是彻底改变过去体育单纯依靠国家投入的一项重大举措。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建立和健全专门的管理组织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管理。各级体委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兴办体育产业。要尽早制定体育工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体育产业工作作为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2.确立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加大对新疆体育休闲产业的扶持,尤其在政策和税收方面的照顾,新疆实行低税收的政策。

同时,对新疆的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以开发企业为主;二是在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之间,以民营资本为主;三是民间资本和国企资本之间,以民间资本为主。新疆的体育体制必须全面创新,在体制变革方面的优惠应给新疆更多的试点权,使新疆能大胆尝试,突破常规性的开发。

3.建立新疆特色的体育休闲产业基地,根据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人文环境等特点,建立有新疆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

如:徒步沙漠越野,登山,滑雪以及足球、拳击、摔跤等力量型、对抗性和体能要求高的体育项目。通过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吸引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和资金、人才等市场资源,促进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新疆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4.加大对体育休闲产业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尤其应大力培养引进体育经营管理和体育产品的研发人才,加强体育产业队伍的建设。

体育行政部门要把人才问题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首要工作,抓紧抓好。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去发现和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既要立足本系统的人才培养,建立在职、在岗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也要解放思想,引进人才,为体所用;要加快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大胆使用人才,用好人才。对经营单位要放开用人自主权,实行用人单位和就业职工的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要建立评聘、辞退、辞职制度,完善有关激励、竞争、约束等经营管理机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关经营人才从事体育休闲产业的开发。

5.

积极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体育赛事活动将成为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新疆要重点探索适合新疆特色职业体育发展道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鼓励引导、发展新疆的足球、篮球等职业体育赛事,扶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同时体育博彩业是全世界重要产业之一,新疆的休闲体育产业可以在某一特定区域运作博彩业。由于新疆的地域,军事,民俗,生产生活等因素的文化根源,使得新疆的马术、赛马得到了发展,所以在新疆搞博彩业,可以从跑马项目开始,选择一个突破点。

参考文献

[1]王天军.新疆体育产业资源开发及利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74-175.

[2]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凌静,张宝山,马江骏.新疆体育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分析[J].体育科学,2007,27(3):32-37.

新疆休闲旅游 篇2

1 儒家休闲思想与方式及其借鉴

1.1 儒家自适、独善其身、中和的休闲观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家定邦的方案。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强调自我完善,即使是休闲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安贫乐道的自适情怀: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平时言行的《论语》充分展示了儒家应有的人生态度、休闲方式和人生境界。孔子的众多弟子贫富不均,有富如子贡,也有贫寒如颜渊者,但乐道则是推崇的共境。贫寒弟子颜渊屡被孔子称许:“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处于贫困之境、不忧而乐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上德之境,颜渊堪称孔子德行的代表。孔子也曾自许:“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渊之乐还在于他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也曾赞子路:“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与穿裘皮华衣的人在一起,穿破衣烂袍的子路并不以为耻,这是孔子所欣赏的一种生活方式。显见儒家注重的并非外在的物质感官享受,面是注重精神德性愉悦的休闲方式。休闲对于儒家个体而言,不管富贵贫穷都是一种自适自得、自娱自乐的人生境界。

独善其身的生存法则:儒家的休闲思想在孟子那里上升成为一种生存的原则。《孟子·尽心上》云:“得志,加泽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 进或退,用世或遁世,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从而成为儒家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后世儒士文人基本依此为生存方式。独善其身并非消极的闲处,而是济世志趣受阻时,以自我的完善来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孔子也曾说明自己的独处休闲之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闲处依然以道德为归依,但可通过“游”的各种方式充实和成就自我。

纵观儒家历史上“独善其身”的休闲之道,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立言”。古代士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4]”的“三立”理想,立德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德”是儒士毕生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并具体通过济世骋志的政治实践的“立功”来实现,历朝历代的士人大多都抱有参与当朝政事、建功立业的政治渴望,但一旦这种政治渴望得不到实现则退而求其次,通过发愤著书来“立言”抒解。儒家这一休闲之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良多,文人通过休闲中的“立言”创造了浩繁的典籍、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资源。其二是隐逸。隐逸是中国儒道休闲思想具有共性的地方,事实上中国历代的隐逸之风是文士阶层一个普遍的现象。孔子自己就有隐逸思想,周游列国不得志之后就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叹,体现出一种文化性、精神性的隐逸。儒家的隐逸与道学的遁世隐居完全不同,儒家的隐逸是一种济世的补充,而且隐逸与“立言”往往两者结合,在隐逸中重视现实生活,抒怀写志,有陶然于生活情趣的,如陶渊明、陆游等对生活琐事的品味;或纵情于山水的,如谢灵运、李白之流[5]。隐逸为儒家的“独善其身”理想的实现提供了自由,也丰富了儒家休闲文化内涵,提升了儒家休闲文化的价值与美学意义。

中和为美的悠游之道:《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6]。意思是“中和”乃天地之本,万物繁育之所,“致中和”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其社会理想的至美追寻。所谓“致中和”,从哲学意义上讲包含人格精神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7]。儒家休闲之道以中和为贵,以中和为美。如休闲中人与人的悠游相处,《论语·先进》充分表现了这一志趣。孔子称许和赞叹弟子曾皙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休闲境界是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之境。儒家的休闲不仅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更追求整个社会的闲适与和谐。儒家的“比德说”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把山水与人格相比照,人与自然通过比照而相通,儒家的比德观是把人的精神置于自然之中来玩味,自然是人的自然,可以因人的精神变化而改变,所以有孔子登泰山而小鲁之说,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这种以精神为联系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对后世文人山水休闲方式及山水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柳宗元的永州游、苏轼的赤壁游等。

1.2 儒家休闲观的现代借鉴

休闲旅游以精神愉悦为宗旨:儒家休闲观产生、发展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但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儒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让心灵宁静愉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可在追求德性提高中获得幸福的身心体验。即使是物质条件充裕,儒家休闲依然强调道德文化享受的首要性。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更应重视精神内涵,在休闲中使心灵得到平静或升华,反之没有精神的休闲,只能是庸俗的闲聊、闲逛。从儒家休闲观中可知,儒家休闲是一个人的日常修养行为,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境界,并不强调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而现代人的休闲认知却有许多误区,其一是把休闲和工作绝然分开,工作和休闲是两种生活方式;其二是把休闲看成奢侈品。对很多人来说,休闲就是能够经常出入高档休闲场所,拥有别墅、名牌轿车,或是进行西式的贵族运动等;认为休闲生活是工作之余的寻找乐趣与刺激,因此为了休闲而拼命工作。对个体旅游者而言,儒家休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精神内质的休闲方式,个体通过休闲完善自我,休闲中以精神生活为主,安贫乐道,闲适自得,即使进行休闲旅游也应量力而行,也应以精神享受的休闲旅游产品为对象,放松心情,增广见闻。对旅游企业而言,开发休闲旅游不以奢华为目的,不以特定群体为对象,休闲旅游是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体现,休闲旅游事业应符合国家的发展水平,符合大众的整体需求,重视休闲旅游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享受。

休闲旅游以就近游与周边游为起点:儒家旅游提倡近游,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近游是儒家旅游的首肯的态度,儒家不远游是为了孝道和反对奢侈,提倡就近休闲和娱乐,提倡官与民同乐。自古以来,帝王的“巡游”和“畋猎”是儒家指责的对象,中国山水园林的本质之一就是把休闲旅游方式置于家园之内,方便于时刻举家休闲。就近休闲体现儒家社会和谐的旅游观,《论语·先进》中表现的“大众悠游”是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休闲旅游首先不是高端旅游产品,而应是大众型旅游产品,最近我国政府规定免费向大众开放各级博物馆就是适应我国大众休闲的需要。从儒家“中和”休闲旅游传统可知,休闲旅游应首先在人口聚集地开展才有意义。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已到了一定的阶段,休闲旅游应以城镇为依托作为起点,首先应完善城镇内部服务大众的休闲设施,其次逐步向周边和高端休闲旅游方向趋进才符合休闲旅游发展的规律。

2 道家休闲思想与方式及其借鉴

2.1 道家无为不争、回归自然、逍遥自在的休闲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休闲思想的精义。在道家思想中,很多都是与休闲思想有关联,道家休闲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提倡 “无为[8]”,“不争”,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庄子则是中国先哲中最善于观察世界,反省自身,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智者。

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具有核心的地位,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它也是天地万物之终,因此“无为”而“无不为”。人们遵守“无为”并不是事实上的一无所为,不过要人们不做只凭主观意志而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不为己有,不去强求,要顺乎自然,自然而然,能“不争”则“不去”。为追求“无为”的境界,道家的休闲方式趋于隐逸,不问世事,与儒家的隐逸风尚不同,儒家的隐逸是进退之间的操守,“隐”很多方面是一种形式,是隐而不隐;道家的隐逸是隐遁、出世,是以“无为”求“道”的行为,是真隐,所以《史记》以“不知所终”传老子结局。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往往兼具儒道思想,绝然区分儒道两者隐逸的不同是没有意义的,但道家的思想却为中国的隐逸传统注入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除了“无为”、“不争”的休闲思想,“知足”、“知止”和“回归自然”也是老子提倡的道家休闲思想。老子说:“祸莫过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俗言“知足者常乐”可作为这一思想的注解。老子的“回归自然”,既是寄身于自然山水,也指返朴归真。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事物的本真状态或事物本来的面目。因此,人要归入自然的本身,也要归入自然的本真。尊重自然规律,这才是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这些思想可集中从他对“小国寡民”的理想国描述中形象体现,这是一个完全无为不争,知足、知止,与自然交融一体的人间净土。

相对于老子,庄子学说则主要是指向“自在逍遥”。庄子的“逍遥”指的就是悠闲自得的人生状态,就是摆脱一切主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的极致休闲。在庄子看来,人要获得休闲的极致状态,就必须超越形骸、功名的束缚,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9]”的逍遥之境。这种逍遥自在的悠闲状态,是从是非、虚实、善恶、内外、物我、生死的区别中超脱出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的“齐物”之境。这种绝对的精神自由,在现实生活中虽难实现,但可启迪人的智慧,怡养人的性情,使人可以超然物外,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庄子为求不受羁束,宁可“无用”,鄙薄人间富贵,而专注于自然之乐。庄子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一切大自然的风光都能使他欣欣然而乐,心领神会。在中国古代,最能体味自然之美、悠游之乐的,当首推庄子。自古以来,差不多所有爱好旅游的人都能在《庄子》一书中得到启发和共鸣。

2.2 道家休闲观的现代借鉴

休闲旅游的品味在于回归自然、寻找本真:道家休闲观是以自然为宗,以回归自然本真为最高境界。为了实现“道”的自由境界,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只有在大自然中才有“天籁”,才能“神游”,即获得自由。人类有对自然和自由的本能爱好,现代休闲旅游更应该是生态的自然旅游,注重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生命情趣,在大自然中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闲。其次,道家的逍遥游不仅是自然之游,更是精神之游,是通过自然的游历实现人的精神解脱与自由境界。因此,道家推崇的是出世脱俗的游乐行为,摆脱迷乱人性、造成自然本性遗失的一切人为物役。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休闲观同样要追求脱俗的游乐,摒弃仅仅把休闲理解为休息、放松、娱乐的庸俗休闲观,把休闲视为人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生命的体验过程。对旅游企业而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休闲旅游开发就要注重旅游产品的自然性,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尽可能多地保存其原有的自然本原状态,甚至通过精心设计,营造出更为浓郁的自然氛围,使旅游者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真正的休闲。

休闲旅游是淡漠名利、闲情逸志的个性化旅游:当今时代,人很容易在物欲横流的喧嚣尘世中迷失自我,而休闲的本来目的就是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简单生活,是一种享受;休闲需要人们具备从容平淡的处世态度。老子的“知足”、“知止”,庄子的超然物外都是在自然中体认到如诗如道的人生真谛,过着一种淡泊闲适的休闲生活。同时,对个人而言,休闲只有合适的,没有最好的,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不要盲目跟风,应有自我的个性化休闲,体味道家休闲中不为形式所拘,“神游”重于“形游”的境界。

休闲旅游是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可持续旅游: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一个农业社会的乌托邦,这就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它所体现出老子的知足常乐、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前提。道教理念引导下的休闲旅游要顺应这一潮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在道家自然观滋养下的游客对旅游资源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能自觉地爱护休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对环境的高要求又能促使相关企业加大力度保护和改善休闲旅游资源。因此,挖掘道家理念精髓,发展和谐型休闲旅游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教化价值,更能体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

3 民间休闲文化传统及其借鉴

3.1 民间休闲是农闲时的憩息与节日休闲

如果说以文士阶层为代表的儒、道两家休闲观代表了中国传统休闲文化意识形态的精义,那么中国民间大众传统的休闲文化则更多体现出中国休闲文化的独特形式,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文化。农业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必须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受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影响,作息十分有规律性,因此民间大众的休闲文化具有明显的自然特性和节律。在民间,休闲并不能自由选择,要休闲只能是在农闲时期,而农闲往往是固定而有规律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间节日休闲文化。迄今在农村,人们一直看重的春节、端午和中秋都处于农闲之时。处于较长农闲之时的春节,则成为休闲之最佳时节,因此也就成为饱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休闲文化的凝聚。

生成于农耕社会的民间休闲文化传统,第一个特征是强调实用,“吃”是休闲的第一要义。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农业是生活资料主要来源却又无法使人们丰衣足食的情况下,“吃”自然就占据了第一位。因此,在文化意义中,饮食之于中国,较之饮食之于西方,有着明显的厚薄之别。凝聚中华传统休闲文化的春节、端午和中秋,“吃”自然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饺子、粽子和月饼就是春节、端午和中秋的标志食品[10]。第二特征是祈福娱神、祭祖拜神,祈福吉庆是节日文化必不可少的项目,由此产生了诸如贴对联、起五更、放鞭炮、吃饺子、舞龙灯等多种以祈福为目的的娱乐形式。

3.2 民间休闲传统的现代借鉴

恢复节日休闲,回归传统、和谐社会: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传统四大节日的休假制,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更主要的是正确认识了传统节日休闲文化对国人的意义。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休闲文化虽然没有儒、道两家休闲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但形制固定,内容具体、丰富而实际,尤其经过几千年的延续、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的形式和情感的依托。恢复节日休闲,回归传统,使整个民族有文化的自豪与归属感,有利于民族的认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在传统节日休闲文化中,家庭亲朋中的亲情,邻里同仁间的拜望,节日休闲成为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对天地山水草木之神的祭祀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时代的局限,对天地山水草木的敬畏有非常浓厚的迷信色彩。

大众休闲才是休闲旅游的最终目的:休闲是闲暇与自由的结合,是人所追求的一种生命形式。休闲无等级,社会越发展,大众休闲要求也就越高,也就越成为可能。中国古代长期的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几千年来整个民族大众的休闲方式几乎没有质的变化,民间大众休闲依然处于较低档次的注重物质的实用阶段。因此,在提倡和谐社会的现阶段,社会和人都需要达致自身的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根治社会问题,根治人的身心问题需要休闲,应该采用更多鼓励的政策和措施,服务大众休闲需要,实现休闲旅游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鲍金.休闲的比较词源学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1)∶88-9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左丘明,李梦生.左传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90.

[5]吴小龙.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5,(6)∶167-170.

[6]方向东撰.大学.中庸注评[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6∶92.

[7]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1-228.

[8]自陈鼓应.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休闲体育旅游探析 篇3

1 休闲体育旅游的分类

1.1 以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为主的“名胜古迹游”、“山水风光游”、“民风民俗游”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疆域广阔, 民族融合。既有比方地貌的粗矿, 又有江南水乡的婉约, 丰富的地理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数千年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无尽的传说故事, 游客或寻迹、或赏景, 通过旅游这一载体, 通过徒步的形式, 既锻炼了身体, 又陶冶了情操。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 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孕育出特定的社会风情和民族遗风, 它们是在各自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合成体。

1.2 以现代体育资源为主的场馆游、比赛观赏游, 体育表演游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奥运场馆成了游客必去的旅游景点, 目的就是重温运动健儿的飒爽英姿。北京的球迷会不远千里随队去另一个城市为球队呐喊助威, 支持自己城市的球队, 体现了一种热爱, 一种精神。上海赛车场轰鸣的马达声吸引了国内众多的赛车爱好者, 更有甚者, 为了一睹球星的风采, 会专门跑到国外去看篮球赛、网球赛…。这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3 以“探险”“刺激”为主的体验游

年轻人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喜欢冒险、刺激的娱乐活动。户外拓展、野外生存、海钓、滑翔伞等项目应时而生, 并深受青年人的喜爱。浙江地处南方, 却在临安建造了滑雪场, 周末游客络绎不绝, 这正是迎合了都市人的冒险体验, 项目本身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双赢的作用。

1.4 以娱乐休闲为主的度假游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 人们的工作压力大, 人们渴望利用节假日远离都市, 去周边度假旅游, 各种专门为都市人打造的休闲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 并换发勃勃生机。各种以度假为特色的度假酒店、度假农庄应运而生。在节假日, 家人出游, 或者三五好友聚会, 爬山、品茶、采摘、踏青、垂钓等, 抛弃工作中的压力, 亲近大自然, 放松心情, 所以深受广大都市人的喜爱。

2 城市发展进程中体育旅游的特征分析

2.1 体育休闲旅游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现代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五天工作日的实施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入的不断增加, 使人们的休闲行为有了物质保障。新鲜事物的不断涌入, 使人们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 传统的以单位、社区为锻炼场所, 以散步、球类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体育活动逐渐被越来越丰富的运动项目所取代, 在进行传统的体育休闲行为的同时, 人们更愿意尝试新鲜的运动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体育旅游包含了风光、探险、度假、健身、休闲等诸多因素, 所以体育休闲旅游的形式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很多新兴事物不断涌现, 传统的旅游和休闲活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需要,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开发符合新潮流需要的旅游项目势在必行, 其中主要是适合青年人的新的体育旅游项目”[2]。

2.2 体育旅游的需求、目的由原始走向高端

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由于工作节奏加快和生活习惯方式改变的, 现代文明病也随之产生。体育休闲旅游的目的也随之改变, 由原来的“游山玩水寻访名胜”到现在的放松休闲寻求刺激和娱乐。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 而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需求内涵[1]。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 体育旅游的目的也正在逐步改变, 由原来原始的健身娱乐需要正逐步向参与、文化、冒险、刺激等多元需求转变。这正迎合了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随着小康社会的实现, 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 更多的注重精神层面, 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而体育旅游以其自身的休闲、娱乐、健身的特点, 以及低碳、环保的绿色概念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体育休闲旅游也将推动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4-6.[1]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4-6.

从休闲视野考察旅游与旅游业 篇4

一、与休闲相关的概念

(一) 闲暇与休闲时间

闲暇一词源于拉丁语, 表示“许可”的意思, 泛指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时间。关于休闲的研究在海外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1952年世界休闲组织 (World Leisure Organization) 的前身“世界休闲与娱乐协会”成立, 它作为国际非政府组织, 致力于发掘和增强各种有利条件, 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休闲成为人类成长、发展和幸福的动力。

那么, 什么是闲暇时间呢?所谓的闲暇时间, 是指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是不生产的时间。闲暇时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 “闲”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空”。科学、健康、文明地利用和分配闲暇时间, 将指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 休闲时间越来越多, 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如何对其更好地划分和使用也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现在我国公众的休闲情况与过去大不一样, 从不健康的、中性的、健康的到低级的、中等的到高级的, 多种多样。农村的休闲没有正确引导, 打牌常被认为是最好的休闲方式。如何对大家的休闲进行引导, 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最容易接受的又最健康的方式来引导大家,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技日新月异, 新知识不断产生, 我们都希望活到老, 学到老。如果能树立健康科学的休闲方式, 那将对国的前途影响深远。因为文化质量决定国家的质量。人的素质, 文化素养是21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休闲质量的高低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甚大, 目前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 休闲质量也令人堪忧。如何扭转这一现象呢?最根本的就是要进行闲暇方面的教育。

(二) 闲暇教育与休闲文化

闲暇教育, 指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包括: (1) 在闲暇教育过程中由他人传授有关的各种闲暇时间活动知识, 技能以及闲暇价值观念和态度, 即外在的闲暇教育。 (2) 在闲暇时间里通过个人独立思考, 评价和做出自己的闲暇选择, 决定和行为, 并认识这些选择对个人生活, 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 以达到闲暇教育的内在效果, 即内在的闲暇教育。休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欲建设先进文化, 必须重视对休闲文化的研究与引导。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仍存在着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 甚至是腐朽文化, 如封建迷信、旧俗陋习、黄色书刊等现象。它们无处不在, 有时是潜移默化, 有时是明目张胆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些不健康腐朽的文化主要出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中。加强休闲文化的研究, 对于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文化内涵深厚的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 指导广大公众科学、健康、合理地规划休闲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休闲视野考察对旅游与旅游业的影响

(一) 将使旅游规划, 旅游体系及其旅游者的消费发生变化

休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旅游则是休闲最健康的方式。我们在制定旅游政策, 考察旅游市场时要对休闲理论进行综合考虑, 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现在许多城市在打造休闲城市, 休闲城市的打造也证实了休闲对旅游的影响。

1. 休闲的发展将推动休闲度假旅游时代的到来, 并在市场上形成完善的休闲度假旅游体系。

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 发展休闲旅游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 是有钱, 有支付能力;第二, 是有闲, 有旅游时间。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 公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大大增加, 旅游已经成为大家满足了温饱之后的一种新的需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 公民的休闲形态已经转化升级。据统计, 我国主要客源产出的三大经济区域, 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超过或接近4000美元, 这三个区域中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达到休闲旅游以上的水平, 旅游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更高层次的消费。

2. 休闲将使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消费格局发生改变。

休闲时间的增加, 使得旅游者在消费观念上更加与国际接轨。对休闲的认识越成熟, 出游动机也越理性化。人们的出游目的不再是传统由旅行社统一组织在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规定活动范围内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 而将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休闲活动形式渐趋个性化、多样化。观光旅游虽然还有较大的市场, 但已经不是旅游者唯一的选择, 赴异国考察、到城里购物、去乡村采摘、进森林探幽等都将成为新的休闲方式。旅游者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休闲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 旅游的安全系数会加大, 旅游管理与法制会更加突出人性化

国家的治理与调控不仅注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而且更注重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即人性、人情、人道、人文色彩。我国从1998年开始就实行每周五日工作制, 并推行了“黄金周”, 现在又实行传统节日的休假制度, 这样休闲度假方式多样化, 游客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 这种没有同统一组织、无边无际如脱缰野马般的旅游方式给旅游安全监管也带来不小的挑战, 相关部门势必对旅游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测,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旅游的安全系数将会加大。旅游者的品位与素质将进一步提高, 旅游供应商会提高其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销过程中将更加注重文化, 突出人性化。

(三) 表明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并将大大增加旅游收入

旅游-休闲, 休闲-旅游, 不单单是名词的任意组合, 它表明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旅游的类型有许多种, 而由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是旅游发展成熟的标志。由旅游到休闲顺应了市场的发展规律。休闲消费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消费就是休闲者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发生的消费, 休闲的时间越长, 发生消费的可能性越大, 从而大大增加旅游的收入水平, 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 将对旅游教育改革产生影响

大学旅游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学科的交叉性—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参与休闲学研究。因此, 休闲教育迫在眉睫。中国大陆第一位到美国做休闲学研究的访问学者、杭州商学院的王国新教授说, 我们应该扭转我国目前旅游业的单纯商业目的性, 应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强化休闲的理念、休闲的价值观、休闲的文化灵魂, 因此在旅游学院和旅游专业渗透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的教育十分重要。

休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多学科的交叉性, 只要适当地界定了休闲的内涵, 并坚持休闲学的核心观点, 即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 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 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 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休闲学终将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以及相应的技术和应用学科, 在这一学科体系的建构过程中, 实证科学的方法, 哲学思辨的方法, 艺术审美的方法, 宗教体悟的方法等等, 甚至伦理学、价值学的方法, 心理学、社会学的方法, 以及人类学整合的方法等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总之, 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 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 也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而休闲的研究与发展正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折射, 同时对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启示。目前在新的休闲制度推动下, 我国休闲与旅游必将迎来一个新高潮, 也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的旅游经济强国建设。

摘要:休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西方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也有近10年的历史, 对休闲的研究与应用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从休闲视野考察旅游与旅游业, 是旅游业和旅游研究的必然, 也将对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休闲理论及其由此产生的休闲文化与教育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并试图从休闲的视野来对旅游与旅游业进行初步的考察。

关键词:闲暇,休闲,旅游,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凡勃伦.有闲价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张景安, 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章海荣, 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马惠娣.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3) .

[5]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18) .

[6]马宜妮.昆明城市休闲游憩特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3

[7]赵利卫.城市休闲空间系统的建构[D].北京工业大学, 2002.

[8]张建.城市休闲研究的空间概念体系辨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6) .

上一篇:旅行社关系营销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