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兵团红色旅游发展初探(精选9篇)
新疆建设兵团红色旅游发展初探 篇1
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会宁红色旅游考察侧记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梁旺兵
红色旅游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维系社会和谐精神纽带、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培育和谐社会文明道德的作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红色旅游以“红色”为内涵,以旅游为形式,把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祖国的大好河山融为一体,赋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红色旅游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通过对会宁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进行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概况
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主要由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会师园)、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桃花山)组成。
著名的会师楼始建于嘉靖年间,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此,将这一座破旧低矮的门洞建成了一座凯旋门。1986年在文庙大成殿红军会师旧址前面空地上建成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这座三塔环抱的会师楼仿佛像人们讲述着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悲壮,向人们证明着红军会师的光辉。除此之外,会宁县抓住200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胜利会师70周年及全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积极争取红色旅游政策倾斜项目,修缮革命遗址遗迹,兴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布展,使纪念馆成为立体全面的参观地点。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位于国道312线南侧,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北麓、桃花山新区东面,占地36公顷,与会宁城内“会师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
体,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之胜地。景园巧妙的利用桃花山的山形地貌,自然风景,采用摹拟与微缩相结合的手法,修建了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22处景点,突出以万分之一时间走完万分之一长征路为主题。微缩景点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雄奇壮观,以景观反映史实,使参观者既可满足瞻仰革命遗迹之渴望,又可享受登山览胜之乐趣。达到寓教于乐、励志育人之目的。
作为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和甘肃省红色旅游的重要景区,会宁红色旅游前景广阔。第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及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第二,会宁位于甘肃省会兰州与庆阳、延安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主干线中段,国道312高速公路穿地而过,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第三,会宁经过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三次大规模建设,会宁红色旅游在硬件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
二、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会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努力开发旅游市场,顺应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到体验旅游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红色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会宁社会经济发展。但会宁的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和开发条件决定了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市场适应能力差、旅游吸引力不足和客源市场受限等问题,使得红色旅游的实际开发难度相对较大。
第一,会宁的可进入性较差,进入会宁方式单一,且交通不便。交通问题成为影响会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进入会宁旅游的交通方式仅限于公路交通,而铁路等其他交通方式并未得到发展。
第二、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制度落后。目前,会宁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机构、发展机构基本还是事业接待型,尚未完全转向旅游产业型,解说员人数较少,且现有解说员大部分专业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红色旅游产业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管理存在缺陷和漏洞,景点间的连接缺乏合理性。导游服务质量一般,多为中专水平不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例如导游资格证),致使游客享受不到应享受的导游服务和其他各项服务。
由于景区内部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致使在管理中存在较大的漏洞,而正是
这些漏洞使得游客无法畅快游览景区。给游客留下这样的感觉:离开该景点后无法再次进入。其次景点间连接不合理让不少游客重复观赏,或者遗漏观赏,给游客人为制造旅游遗憾。
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目前景区内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业务素质,所有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只占20%。这也成为景区管理漏洞的体现,也是游客无法享受优质服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少游客反映导游语言生硬,对于具体景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以满足游客对导游(景点讲解员)的要求。
第四,红色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程度不够。近年来,虽然会宁的红色旅游景区(点)除了有供游客参观的图片展示和文物陈列外,还设计了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但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缺乏良好的引导以及相关的安全设施,同时缺乏相应的红色旅游餐饮、红色旅游商品等,未形成系列红色旅游产品,未走上红色旅游业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中旅游项目单一,内容简单,缺乏与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的合作,与游客互动性活动较少。
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再次体现:80%的人只去了会师园,没有去过桃花山,甚者对桃花山缺乏认识和了解。86%的人希望能够在红色旅游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听众,而是更希望能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那段难忘岁月,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三、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为适应人们对精神文化越来越高的需求,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发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等功能的载体,红色旅游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2、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3、经济意义
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
四、会宁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第一,周边红色旅游景区加强联系,联合开发宣传红色旅游路线,整合资源整体开发,增加旅游专线,同时与多种旅游相结合,将红色旅游“打包”促进其发展。
第二,创造其个性化的服务,将不利硬件条件转变为新型的旅游资源加以引导和开发。游客选择来到会宁革命圣地,就是冲着长征精神而来的,并非是来奢侈享受的,那么我们可以为游客们提供类似于当年红军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吃住都充分体验会宁的特色,展现会宁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街头文化元素,比如说街头塑像,让游人进入会师园之前就能感觉得到“红色”的气息,让游客拥有一次与常规旅游所不同的旅游经历。
第三,景区内部增设一些可以提升文化气息的雕像和相应的购物点,满足游客对文化氛围的追求和最基本的购物需求,卫生设施布局合理化人性化。
第四,规范景区内部管理制度,提升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积极加强与省内各大高校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或学院联系,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促进专业与非专业的联系学习从而提升景区员工素养。
第五,重塑会宁红色旅游的初始形象和诱导形象,全方位立体宣传会宁红色旅游,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张茅.坚持统筹规划进一步推进红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EB/OL].http:///jrzg/2007-07/06/content_674648.htm,2007-07-06.[2][EB/OL].[2008-02-08].http: ///huining/Show Article·asp? ArticleID=245
[3]师守祥,李朝阳.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J].兰州学刊,2005(6): 230-232
[4]王东峰.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210
[5]会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宁县志》.[Z]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7-1
新疆建设兵团红色旅游发展初探 篇2
一、红色旅游文化的定义及其地位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就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模式, 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红色文化与思想的目的, 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它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红色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也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红色文化是培育我国“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 通过红色旅游的综合开发, 可以将革命传统、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以旅游文化的崭新方式传输给广大受众, 效果明显。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在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文化, 就是依靠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创业历史,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世界上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大力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文化, 推动红色文化旅游, 即可让人们了解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传统精神, 又能向世人展示革命老区崭新的时代风貌。
二、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革命历史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 推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必然带动老区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大多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发展老区经济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红色旅游的兴起为发展老区经济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为革命老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而且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对全面促进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文化的一大创新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旅游的形式, 是我国的特色旅游产品重要的内容之一。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现代思想内涵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文化展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浩然正气、中国红色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在新世纪的一种拓展体现, 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时代性的创新产品。
(三)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突显中国旅游文化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全中国解放的历史过程, 规模宏大, 影响深远, 人数之多, 历时之久, 社会变革之深刻, 前所未有。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了起来, 这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创举。由此转化而来的红色文化在中国历史、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 必然赋予旅游业新的生机和活力, 更能展现我国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四)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公民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必然会提高民众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情, 使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 从而转变为民众自觉的行动。
三、以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为例
江西是一个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 多地被誉为“红色摇篮”。如有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市,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市, 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市安源等, 及多个中央部委的发详地。数量之多, 数不胜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这里为起点, 从而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 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洒血捐躯, 谱写了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自1999年江西提出“红色旅游”概念以来, 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展开, 成为国内旅游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为进一步把江西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成世界独有亮点, 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世界, 并带动江西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 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主要措施
1. 统一规划布局, 分级组织实施。为准确把握战略方向, 各地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相关产业规划的细则。
2. 加快“三个整合”, 强化建设管理。
按照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体制、旅游产业的要求, 把“三色”旅游资源有机组合, 开发出复合型旅游精品。
3. 加强旅游经济综合发展, 提高综合效益。
充分发挥全省旅游资源, 巧妙组合各种形式旅游, 打造成多种复合型旅游产品。
4. 实施优惠政策, 广筹多种建设资金。
各地纷纷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 减免投资红色旅游项目的规费,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红色旅游。
5. 树立以游客为本的观念, 营造良好旅游氛围。
6. 以红色旅游文化来树立时代新形象, 提高国内外知名度。
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 促成特色旅游产品的形成。在发展中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树立起时代新形象, 提高地方及各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 江西省紧紧围绕江西发展战略, 打造“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品牌, 加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先后建成了井冈山、瑞金、南昌、安源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的品牌效应, 使江西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红色文化旅游热点, 扩大了对外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总结与提升办法
2004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 江西的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 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经济新亮点。2005年, 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到90亿元, 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到2010年, 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5000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 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40%左右, 约相当于全省GDP的4%以上。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 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精品正逐渐唱响全国。2012年来, 江西红色旅游不断创新。注重参与性与体验性, 使广大游客深深爱上了红色文化旅游, 并成为江西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结论
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一项关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 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起着重要作用。创新是文化永葆先进的源泉,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代先进文化的要求, 开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这才是建设红色旅游文化的目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将会加快我国的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江西红色旅游已经实现了从中国到世界的历史性跨越。红色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 才刚刚开始起步。我们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 充分发挥江西旅游业在繁荣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为我国老区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群.论红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8) .
[2]徐仁立.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11) .
遵义红色旅游环境保护初探 篇3
关键词:遵义 红色旅游 环境保护 建议
有“转折之城”之称的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这给旅游环境带来了很多问题。
1 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原因
“旅游环境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的,涉及旅游目的地、旅游依托地(其中又以旅游目的地为主),并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构成的复合系统。”[1]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应该是一个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没有受到破坏和污染,并且能够满足旅游者观赏方面的要求,适应旅游者行为心理活动的地区。那么,红色旅游也是如此。
随着红色旅游的日益旺盛,遵义许多配套的旅游设施相继进入了历史的舞台,各大旅游酒店的兴建及其他一些旅游设施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加之人们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没有安装一些处理生活垃圾的装置,导致这些垃圾进入附近的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层,从而衍生到地下水和附近河域的污染。这些污水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身体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性的伤害。其次,由于旅游者的不断增多,旅游交通工具的增加,导致旅游交通所产生的废气量迅速上升以及大量噪音的侵袭。第三,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大量兴建工厂生产旅游纪念品及相关旅游实物,而这些工厂排放的废气加重了遵义空气质量的污染。第四,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将食品带入旅游景区内,食用后随处乱扔,日积月累,景区已不再是旅游者愉悦身心的地方,反而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垃圾场。这严重超过了景区植物、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范围,影响到景区美观程度的同时导致环境恶化。
1.1 遵义红色旅游环境承载力不足
随着大量游客涌入,超过了遵义红色旅游区本身的承载能力,给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提前结束其存在的寿命。遵义会议留下来的珍贵历史遗迹——遵义会议会址已经翻修多次了,这类古建筑在接待成千上万游客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例如红军山红军铜像的腿已经修复无数次。
1.2 游客来遵义游览过于集中
游客来遵义参观会址、红军山等红色旅游景点的时间,大多集中在节假日、双休日,这导致游客过度集中,住宿、餐饮、交通的骤然增长,造成城市和旅游景区过度拥挤。这不仅考验城市的接待能力,而且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承载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1.3 当地居民的不合理操作
红色旅游区内出现当地部分居民把自家种植的农产品带入景区内进行销售,这种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旅游管理部门及景区管理人员的批准,这给遵义红色旅游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强买强卖、不使用文明用语、宰客以及和旅游者发生正面冲突等一些不合法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会毁坏自身的形象,给遵义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1.4 专业人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遵义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旅游行业人才和环境保护人才的缺乏,导致在开发规划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旅游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对旅游环境的保护。目前,人们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并不是十分看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遵义也是如此。
2 遵义红色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
在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配套设施时,首先要考虑环境的重要性,安装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转变为一般或者优良水质后再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遵义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规,保证此项工作的实施,并充分运用其监督职能,对不服从规定的个人或者企业进行监管并予以处罚。其次,大力倡导人们出行使用无污染节能的交通工具,比如电动车、自行车之类的无污染交通工具。遵义市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城市开发新型汽车燃料,减少和控制污染气体的排放,进而提高旅游环境空气质量。在农村,为村民兴建大量的沼气池,提高農村清洁能源使用率,使红色旅游朝着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第三,在景区景点周围增加树木的种植量,提高司机的环保意识,减少噪声对于旅游者的伤害。第四,在旅游区内,对风格不一的建筑和设施进行整改,尽可能的使其与整个旅游环境相协调,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如老城,可将会址周边房屋进行适当改造,使之与遵义会议会址相协调,给旅游者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2.2 加大监督管理,完善相关制度
在旅游者出行的旺季,遵义旅游部门应尽量安排人员负责各大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展,在旅游景区景点进行环保意识宣传,让外来游客和本地旅游者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对那些不遵守相关规定而破坏环境的旅游者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不按规定进行旅游操作的景区景点进行整治。尽量在既不影响环境,也不影响旅游者积极性的情况下进行旅游活动,达到环保、创收两不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遵义红色旅游发展的要求,引进先进的旅游环境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红色旅游环境进行综合监测,观察其变化趋势,及时作出应对策略,改善旅游环境质量。
2.3 走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近几年,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不断地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是指:“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2]遵义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科学开发,统筹规划旅游路线。在遵义各地区加大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在全市人民心目中树立一种强烈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加大各地的生态建设,完善现有的生态基础设施,改善不合理的生态现状,利用遵义强大的生态旅游资源,走出一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道路。
2.4 实现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3]在规划红色旅游设施、设计红色旅游线路时,应尽可能避免那些生态环境脆弱、动植物稀缺的生态区域。大力倡导绿色旅游,在旅游区建立绿色旅游饭店,拓建绿色旅游交通,生产绿色旅游商品,修建绿色旅游娱乐设施,永远把“保护性开发”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主题,不可以重蹈“先破坏、后整治”“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大对高校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高红色旅游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红色旅游环境的保护做好人才储备。
3 结语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是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两者相互依赖且相生相克。旅游开发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为依托,同时又是以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为代价。”[4]所以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一定要先考虑旅游环境的保护,适度开发,有效利用,在旅游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上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革命转折之城”——遵义,一个红色旅游城市,要让红色旅游与环境彼此依托,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环保中发展红色旅游业,以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颜文洪,张朝枝.旅游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
[2]史本林.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10.
[3]周永广.旅游业环境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8.
[4]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94.
基金项目: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项目:“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以遵义为例”(编号:12JD15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关于发展贵州红色旅游的思考 篇4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五期
作者:熊宗仁
在全党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和推动下,一项由政府主导的中国红色旅游正方兴未艾,持续升温。因其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而各地党委和政府格外关注和鼎力支持,无论是规划、投入、宣传都超出了对一般旅游种类的重视。但对这种红色旅游热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使其符合旅游业自身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发展贵州红色旅游乃至使全国的红色旅游能够实现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所必需。因此,本文以一孔之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贵州发展红色旅游建一家之言。
一、贵州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选择
红色旅游是多年来已经形成并随着现实需求和政府倡导、组织而日益突出的历史文化旅游中的一个独特主题活动。它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核心是革命历史的再现,革命精神的体验,革命史事的揭秘与现代诠释。它虽然有鲜明的政治色彩、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但如果将其等同于革命理论宣传、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历史教学、政治活动甚至变相的政治运动,有悖于旅游业的一般规律,对游客也缺乏普遍而持久的吸引力,甚或由于操作失当可能使游客产生逆反心理,最终不能达成发展红色旅游的目的。
贵州的红色旅游可以说起步早,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如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旧址等,已经初步具备红色旅游经典产品的属性。但是,如果要使它们的价值不会因当前政治活动的时效或政治氛围的冷暖而波动,而是随着国内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内外游客不断增长的历史文化品位而提升,还有许多资源需要我们去发掘,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以“遵义会议”会址而言,它实际上是包括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和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志住处以及红军山革命纪念地在内的大型革命纪念物、标志物的集群式的旅游产品。它以造成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转折而彪炳史册,从而为世人所瞩目,也为旅游者所向往。即便是这样一个在国内处于龙头位置的红色旅游产国际与中央之间以及中共内部各种矛盾斗争更真实、更详细地加以反映呢?为什么不能把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军统”的大学,而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只是中学和小学的原因加以更深层次的揭示?为什么不能把息烽集中营与20世纪法西斯在世界各地的集中营加以比较研究,并联系21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所设立的俘虏营、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的虐俘事件等联系起来,使息烽集中营能进人国际法西斯集中营研究的视野,并与世界接轨呢?凡此种种,均值得我们在选择发展红色旅游战略时认真思考。
创新战略的形成,必须以旅游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作为出发点。红色旅游是历史文化旅游中的一个主题性旅游,它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必须与其他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才能打造国家红色旅游规划所要求的复合型的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必须首先依靠政府主导,依靠政治启动,实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但最终必须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本化营运而非政治化运作,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如果把红色旅游当作红色活动来思考和操作,绝不可能产生创新战略并付诸实施。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要素
谈到旅游业,通常都认为它是由“行、游、住、食、娱、购”六要素构成的。其实,这六要素主要是针对旅游产品而言,并不是构成旅游业的全部要素。红色旅游既然是以红色的载体、红色的内涵去实现红色的目的的主题性旅游,其个性在于它的旅游链中突出的“红色”,而其共性却是在一切旅游中都会起主导作用的普遍规律。因此,研究红色旅游的要素,就是在分析认识一般旅游要素时突出其“红色”的特点。
当今的旅游业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所组成,依其重要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排列如下:一是旅游的客源市场;二是旅游资源和产品;三是旅游媒体。
旅游客源市场的大小和需求,是决定旅游资源开发多少、开发程度和旅游产品设计打造规模、品位、价值的依据,是旅游规划及其实施的基础。不顾市场需求,必然导致盲目开发,造成资源、产品的闲置、贱买甚至浪费。没有客源的旅游业是没有生命力的。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政治活动参加者、追寻历史足迹的怀旧者、年轻的历史体验者,国内外想解读中国革命历史之秘的旅游者。其政治思想性胜于观赏愉悦性。它的团队旅游多于散客旅游,而且客源随革命节庆活动和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的来去落差较大。其旅游客源有特殊的群体性,这与一般山水观光、休闲渡假旅游的客源是不一致的。
旅游资源和产品是旅游业提供给旅游者消费和享受的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行、游、住、食、娱、购的设施,是旅游业实现其价值目标的载体。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丰富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只是提供了旅游业发展的物质或非物质基础,并不标志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优良的旅游产品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结果,只有它被旅游客源市场广泛认可,并被旅游者竞相购买和消费时,才能促成旅游业的发展。贵州有丰富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不乏如黄果树大瀑布这样的国际知名的旅游产品,但贵州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产值,与其拥有的丰厚资源是极不相称的,我们的资源优势长期不能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值得我们认真地全面进行反思。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我们不能沉溺于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之中,要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与客源调研,不能像完成政治任务似地去进行红色旅游规划和资源罗列及产品开发。制约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观念、机制和体制等因素,同样会在发展红色旅游时产生制约作用。如果再加上决策者、组织实施者非合理的政治追求以及非正确的政绩观,制约和影n向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红色旅游中会更加突出。
旅游媒体是连接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产品的桥梁、纽带,是旅游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通常是指旅游宣传推介、导游讲解等。它在旅游业三大基本要素中虽然处于服务和从属的地位,但它又是能动的,是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有时甚至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时代,媒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地区拥有良性循环、发展充分和具有超前性的旅游业必然有一个强大的、覆盖面广的、高水平的不断创新的旅游媒体作支撑。多年来,贵州在旅游媒体上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效果也明显增强。但如果我们不是把自己纵向发展的轨迹当作参照系,而是把周边的云南、广西、四川、湖南当作参照系,就不难发现我们旅游媒体的力度、频度、形式大不如人。特别是我们旅游宣传的形象定位一直游移不定,从产品到媒体都缺乏厚重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撒胡椒面似的旅游投入与景区宣传推介,使黄果树瀑布这样的经典龙头产品也难以留住大量游客吃住消费,门票收人成了它的主要创收渠道。举办各种大型旅游节会,就旅游业自身来说,是赔钱还是赚钱,谁也难说清楚。
红色旅游有它的特殊性,必须认真探索其规律,不能全盘照搬其他类型旅游的模式。全省遍地开花式地打造红色旅游产品和进行红色旅游宜传,在目前阶段未必就是上策,集中包装打造已有基础、可进入度好、能与别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整合匹配,并且能突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这一主题形象,是目前应着力打造和宣传的重点。在发展贵州红色旅游时,无论规划、方案的制定,都应以定性定量的深入调研为基础,特别是对客源市场的定性定量分析。
三、打造综合型、复合性旅游产品——发展贵州红色旅游的必然选择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所强调的,也是红色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一切可供红色旅游的有形与无形的东西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任何旅游者都会希望一次出游就能获得多方位的文化体验与多层次的旅游收获。
贵州不能老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想问题、办事情。中央和国家的政策,大抵是以全国大多数省份的一般情况而制定,对于贵州这样处于发展梯次靠后的省份,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更应该因地制宜,才会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就红色旅游而言,我们受着贵州旅游大环境的限制,虽有以遵义会议为经典、以长征文化为背景的红色旅游资源,但较之别的许多省份,总体上仍处于弱势。在红色旅游中,不应单纯以资源为导向,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中宣部和国家旅游局下达的政治任务,而是要把红色旅游当作培育贵州旅游支柱产业的一项工作,当作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系统工程的一个小系统来做。
“红花要有绿叶配”、“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自然界也是现实生活中充满哲理的事物间优势互补的辩证关系。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时应善加运用。一切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之中。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在发展红色旅游时也必须遵循。红色是与其他色彩相比而存在的,而它又必然会同其他色彩相映衬、相融合,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和战争中的对立面,是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不认真研究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不可能研究好中国共产党;不突出敌人的狡诈、阻险、凶残,也不能如实反映共产党的英明伟大。过去,我们习惯将敌人表现得愚蠢软弱来映衬革命者的聪明强大,或者只宣传自己,而不把自己与对立方当作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来反映,产生了许多片面性。如何在红色旅游中走近历史的真实,立体地研究和包装打造,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那些中小学教科书上都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再简单地复制到红色旅游产品中去,能让旅游者感兴趣吗?那些空泛、抽象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再说教式地向旅游者灌输,他们能听得进去吗?红色旅游的受众或消费者感兴趣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红色事件广阔的背景、红色故事背后或故事中的故事、产生红色结果的经过与构成过程的细节、与红色相对立或相交织的黑色、产品提供了启示。遗憾的是我们的红色旅游规划以及《〈红色贵州游〉宣传方案》,固然是一片红色耀眼,却缺乏历史眼光与世界眼光,缺乏深广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单色调而非复合色中的红色未必能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按照此种片面的政治模式所制造的红色旅游产品不可能充满历史感和时代特色,因而也不能让旅游者身心投入地去体验、去受到潜移默化。历史的震憾力源于它的真实性;红色旅游的感染力也源于它的真实性。红色旅游切不可成为新一轮的造神运动和对历史的片面肢解。它应该由政治层面向文化层面延伸,才可能打造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
例如,贵州最具特色的红色旅游是以长征文化为背景。长征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的作用,可能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已经作了准确的概括,许多旅游者都能背诵。在红色旅游中,如果不将红军的对立面作充分展示,不能以具体演绎抽象,以艺术诠释学术,以现实展示历史,以历史告诉未来,以文化拉动经济,那红色旅游岂不成了革命历史教学或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不可能充分实现两个效益。而且,对于海外游客来说,不仅应让他们知道,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与胜利,更是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亘古未有的壮举。只有这样,红色旅游才能走出国门,超越意识形态,吸引世界旅游者。
再如,可以扩充贵州红色旅游内涵和历史文 化深度的资源很多,只需我们尊重历史,善加利用,都能为打造综合型、复合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服务。如民族英雄张学良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前被蒋介石囚禁在贵州长达8年之久,在贵阳、息烽、开阳、桐梓留下许多史迹,而我们对他在黔的具体活动知之甚少,因而在黔灵山麒麟洞所展出的东西,与国内许多地方的大同小异,何以能吸引人呢?其实,在《张学良年谱》、《张学良文集》以及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世纪传奇》中都有记载,我们应对此加以利用。
如果把红色旅游置于历史长河的视野中来考察,那它能整合的资源和吸纳的内容就十分丰富。譬如遵义的红色旅游,是贵州红色旅游中最大的亮点。但如果把海龙屯堡址和平播之役整合起来,把国民党中央系与西南地方实力派又联合又斗争的史实结合起来,把抗日将领柏辉章和国民革命军一O二师的抗战业绩吸纳进来,在红色旅游之外,形成特色军事旅游系列产品,就可以使红色旅游的内涵得以延伸,对国内外的旅游者都会更有吸引力。把红色旅游与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结合,不仅不会削弱红色旅游的主题,反而会使之更具有持久性。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而贵州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贡献、贵州籍将士抗战的业绩都未很好宣传。曾经作为黔籍将士浴血抗战事迹载体的“国民革命军一O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虽在1952年拓宽道路时被拆毁,但“纪念塔”作为地名仍沿用至今。从抗日战争爆发,至1943年,该师为国捐躯者达2万多人。如能恢复纪念塔,仅这2万多人的英名,便足以震撼人心,更何况塔上的铭文也堪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教材。遗憾的是,我们《〈红色贵州游〉宣传方案》中,把中央所界定的“红色旅游”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中的“主要”二字理解为“纯粹”或“完全”了,故而对非“主要”的都未纳入视野,这是一种政治上的短视或者说是思想观念不解放的反映。如何拓展贵州红色旅游的视野,直接关系到能否打造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能否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应当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新疆建设兵团红色旅游发展初探 篇5
黄冈地区的红安、麻城都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黄冈大别山区是著名老区。红色传统是本地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红色旅游也是本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这里以红安、麻城为重点,就如何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提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
就旅游而言,个人以为,黄冈旅游有多元化的资源,也要走多元化的道路。相关话题在最近谈黄冈的几个帖子中已有陈述。红安、麻城有很好的山水旅游资源,有高铁连通武汉、合肥等大城市,发展生态休闲游很有优势。此外两地也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天台山、五脑山的宗教文化,以及耿定向、耿定理、李贽、严重、彭桓武、叶君健、张培刚等名人文化,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开发。
不同项目的旅游当然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发展某一项目旅游而达成交通旅游设施的改善、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进步、地区知名度的提升,对发展其他项目旅游自然大有好处。推介名人文化、山水生态品牌,对红色旅游当然也是加分的。一般人印象老区加山区就是老少边穷。没想到黄冈老区不同,革命人物之外还出了这么多重量级文化人,还有这么好的风景,还有这么好的生态农产品,自然对黄冈老区刮目相看。黄冈的红色旅游也就会从众多老区中脱颖而出。
现在很多著名老区的旅游都是走的多元化道路。井冈山现在绿色牌和红色牌并重。张家界是贺龙元帅故里,山水风光游也异常红火。福建龙岩也是将红色旅游(长汀“红色小上海”、上杭古田会议会址等)和长汀古城、永定土楼、客家文化配合宣传。与红安麻城同属大别山老区的黄陂北乡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黄陂出了十四名开国将军,数量在湖北仅次于红安、大悟和麻城,超过黄冈其他八区县。近年来,黄陂北乡在发展红色旅游之外,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游、山水风光游、历史名村游、名人故里游、地质公园游、民俗文化游、土家民族风情游等,成功打造了多元传媒形象,成为武汉郊区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数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进而脱贫致富。
宣传介绍本地红色文化,只突出将军群体、将军县是不全面的。宣传将军,不单言其勇,也当言其智。黄冈地区的红色人物,有武将也有文臣,有政治家。两位最重要的红色人物董必武和李先念主要身份都不是武将而是政治家。其余如杨松、林育英、陈潭秋、包惠僧等都是文化人。黄冈和很多其他老区不同,素有重视文教的传统,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即使是将军群体中也不乏受过良好教育、好学不倦的儒将,有观点认为这正是本地将军较多成为国家领导人、成为治国之才的重要原因。就红安而言,全国第一将军县固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品牌,但是单一突出将军形象无疑有失偏颇。
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文化,不仅是战争,也包括和平年代建设的红色传统。弘扬红色文化,宣传红色人物,不仅要突出抗战年代他们浴血奋战的事迹,也要宣传和研究他们在和平年代的奉献精神和具体做法。有不少老将军建国后投身国家建设,致力经济社会发展,关心家乡民生,支援家乡教育事业,弘扬家乡文化,这些都非常值得宣传,值得后人学习。江西萍乡籍开国少将甘祖昌,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当农民,推动家乡建设,传为佳话。我们湖北本省的例子如武汉童陆生将军,经历坎坷,但他没有消极沉沦,自学中医为百姓义诊,诊治一万多人,以百岁高龄辞世。老将军也非常重视农村建设,曾向黄陂的农家书屋捐赠大量图书。其精神和做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具有特别的昭示意义。童将军的堂弟童邱龙将军,晚年将个人所藏价值连城的一百幅名人字画捐献给武汉博物馆。李先念主席为繁荣楚剧也做出了相当贡献。黄冈红色前辈有类似的例子,应该大力宣传,让老将军们的精神遗产在当代转化为建设家乡的现实财富。
对和本地红色文化相关的人文掌故要充分搜集、研究、挖掘,提升本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近《亮剑》热播,不少人都知道主角原型是红安籍中将王近山,而网友也介绍近山中将和王建安上将都是元朝蒙古王爷也先不花的后代,令人耳目一新。本地论坛有帖子介绍《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红安民歌,《黄冈日报》也介绍过电影《闪闪的红星》故事发生在麻城,都让人眼前一亮,对红安、麻城产生特别的兴趣。记得八十年代作家刘厚明写《亚非九国游记》记述布隆迪之行,当地欢迎他们的小朋友就称呼客人为潘冬子,因为他们不熟悉中国,但看过《闪闪的红星》。可见这部电影是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当然,作为当年重要的红色革命中心,黄冈的红色文化研究不能满足于挖掘这些小掌故,而要上档次、出品位、出特色、多创新,增加学术含量,争取成为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中心。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黄冈也有一个庞大的国军将领群体,多为科班出身,不少将领在北伐、抗战时期浴血抗敌,对国家统一和抵御外侮做出了重要贡献。尊重历史,铭记乡贤,黄冈的历史理应书写他们一笔,也使将军之乡的形象更为丰富。
新疆建设兵团红色旅游发展初探 篇6
红色旅游发展形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自身素质和品位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质量和趣味性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红色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例外的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目前,许多革命老区在发展红色旅游时,多数都是套路式地走严肃教育学习风格的单调路线,这样不仅使得旅游资源不能被合理开发和利用,也让很多游客丧失了参与这部分旅游活动的兴趣。那么,究竟红色旅游在发展形式上应该怎样创新,才能够达到寓教于游,寓游于乐的效果;才能够使得我国的红色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我先从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几点优势入手分析。
1.革命遗址的历史地位。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所做出的贡献都是无法遗忘,无法替代的。而那些时期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更是生动形象地为人们讲述了那段血泪历史。因此,红色旅游发展的首要优势就是其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2.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红军长征时期所经过的区域不仅有灿烂的革命文化,更有丰富的自然景色和厚重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且沿途省市还有很多旅游景区(点)。
3.市场开发的机遇。这里包括了国外市场潜力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两个方面。在世界上,许多的作家和记者对于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所提出的加快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方针必将有利于长征线路所覆盖地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获得国家、地方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红色旅游的发展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到创新呢?对此,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加强对红色旅游区内涵的深度发掘与品牌形象的塑造。历史文化吸引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发掘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因而要对红色旅游区在革命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细致和全面的调查了解,提炼出鲜明的旅游形象。丰富
讲解员的讲解内容,使旅游者不仅参观了展览,还了解了许多革命知识。另外,还可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进行专业策划,高度概括,深层提炼当地红色旅游精神主旨,是红色旅游规模化、品牌化。
2.对红色旅游区进行科学规划并结合其他旅游资源理性开发。要立足大局,准确地把握红色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注重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的整合。
① 红色与绿色(生态旅游)对接。和周边的绿色资源对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风光休闲区,不但美化革命遗址的环境,而且会增加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延长游客游览时间。
② 红色与彩色(民族风情)互动。淳朴的民俗风情会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强市场的吸引力,在红色旅游的同时,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③ 红色与时尚(自驾车)结盟。在红色旅游区内策划一些适合自驾车旅游者的红色产品以及建设适应自驾车旅游者的特殊需求的基础设施,并为他们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自驾车运动是近期国内兴起的一项有挑战性的时尚运动,自驾车的车主多为城市中喜爱探险,崇尚自然的高收入者,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
3.加强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精品路线的打造。
① 遵循参观角度的多重性和模拟场景的逼真性,设计出游客体验性、参与性高的旅游产品。如:利用现代声像技术重现当年战争场面;以戏剧、“郊野剧”等形式艺术化的展示革命场景;选择适当的历史片段,让游客参与其中进行体验等等。
② 各地可以互动开发,结合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周边
地区历史背景相一致的内容对接,使红色旅游区既有整体的红
色旅游项目,又有各点分项的红色旅游项目。
③ 开发适应多层次的红色旅游项目。旅游者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心理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红色旅游产品的认识层
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发红色旅游项目时,除了突
出“红色”主题外,在进行展示、宣传和讲解时要多元化,组
合方式要灵活化,选择内容要方便化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要
求。
④ 在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的基础上与其他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结
合,把“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与“彩色旅游”贯穿起来,融合当今的时尚休闲项目,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景点,形成具
有当地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这样既可以满足各地游客多方面的需要,又可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规模效益。
在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方面,我认为江西省的工作做得比较好。它以“四合并举”的发展模式将省内的红色旅游做得有声有色。“四合并举”指的是一结合,二融合,三整合,四联合。
结合,指的是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游,以游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的活动,使有旅游过程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有体验,有思考,受到广大游客的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融合,指的是将红色之魂与绿色之美、古色之特相融合。集休闲、观光、度假等为一体。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例如,近年来,开发了客家民俗风情游、高山草甸生态游等;上饶市一些县区利用龟峰、三清山等风景名胜旅游,带动当年赣北根据地的红色旅游等等。
整合,即把红色旅游的各种资源要素充分整合、创新,以市场化推动产业化。05年,江西省首创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中国红博会”。至今一年一届,吸引了全国数十个省和香港、澳门组团参展,境内外上千家旅游企业到会推介红色旅游产品,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此举通过市场方式,不仅为江西整合了红色旅游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要素,而且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易、交流的平台。
联合,即在行政区域内或与周边省份积极开展跨区域、跨省际红色旅游的联合协作发展。在红色旅游发展初期,江西就率先打破省内、省际的行政区域壁垒,积极推动“线路互通、游客互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首开红色旅游合作先河。目前,江西通过与湖南、福建、广东、上海、湖北等周边省市合作,已分别推出了省级双向连通的红色旅游线路。
2010年12月28日,中国首届红色旅游网络博览会在江西省南分展示江西深厚的红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产品。不仅低碳环保,更是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技术扩大江西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品牌力。为全国首创,使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了解江西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韶山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篇7
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毕剑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红古结合、红色演出、博物馆、旅游节庆、红色主题公园、体验参与。此外还有:根据开发程度建立整修精度开发——纵向深度开发——横向广度开发综合适度开发的模式,“空间拓展+时间延伸+内涵深化”的开发模式,和包括形象联动、资源联动、产品联动、产业联动、区域联动、营销联动在内的联动开发模式。笔者对韶山红色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开发模式
红色旅游产品属于特殊的观光型产品,游客市场范围相对狭小,一般游客是不会有限选择纯粹以红色产品为吸引的旅游目的地的。因此,尽管红色是这些旅游地的本底要素,但更多的是起到搭台作用,优越的生态大背景、宜人的气候条件等绿色旅游资源才是其旅游发展的基本定位和主要方向。韶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形成了以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为主体,以韶峰、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观为基础。韶山借助其红色资源的知名度,以红色唱响绿色,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适应市场需求,形成了现阶段“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红绿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产品模式
1、观光型旅游产品。
观光型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主要构成部分,韶山现在主要拥有7大景区82个旅游景点,形成了以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为主体,以韶峰、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观为基础。既有人文类观光产品,又有自然类观光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2、教育体验型旅游产品。
教育体验型旅游产品是红色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重要旅游产品,其核心内容就是学习,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韶山突破了传统红色旅游产品陈列展览的模式,融入了“体验”元素,在体验红色之旅的过程中深入感受到红色精神。如“中国红色之旅——百万共产党员韶山行”、“百万青少年韶山行”、“百万自驾车韶山行”等活动,“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行”和“毛泽东成长之路”等旅游线路,以及《日出韶山》旅游演艺节目等。
三、营销模式
1、节事营销。
2005年由国家旅游局、团中央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湖南省旅游局、共青团湖南省委与湘潭市政府共同承办的“中国红色之旅——百万青少年湘潭韶山行”活动,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自该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大、中、小学生将韶山作为旅游首选地,致使游客量剧增,迎来旅游高峰期。
2、名人营销。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韶山是他的诞生地,他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20世纪60、70年代,韶山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改革开放后,韶山成为人们缅怀毛泽东的纪念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世人敬仰的地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国际友好人士到湖南大多要到韶山参观访问。
3、区域联合营销。
在区域合作方面,韶山加强了与广安、中山“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行”旅游产品线的建设与合作,打造了以韶山、长沙花明楼和湘潭乌石为代表的“伟人故里红三角”。湖南省旅游局推出了“毛泽东成长之路”旅游线路,以韶山毛泽东故居、湘乡东山书院、东台山、毛泽东曾经做学徒的湘潭市宽裕米行、毛泽东到过的窑湾古码头、长沙岳麓山、橘子洲头、第一师范等留下毛泽东足迹的地方为重点,串起一条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的旅游线路,规划范围包括长沙市、韶山市、湘乡市、湘潭市城区及周边。
4、智慧韶山。
2012年7月26日,“智慧韶山”规划专家咨询会在长沙召开;2012年12月19日,“智慧韶山”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013年2月1日,韶山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3年7月31日,“智慧韶山”2013年建设项目正式签约。“智慧韶山”将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高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韶山市红色旅游特色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四、管理模式
四川广元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篇8
该市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出“文旅兴市”发展战略,将红色旅游建设作为全市旅游开发的重要一环,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基层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全市上下发展红色旅游的强大合力。
科学规划,理顺红色旅游发展思路。广元市从基础设施建设、景区产品开发、旅游业态融合等多方面入手,先后邀请国家、省内知名旅游规划设计团队,编制了一系列旅游规划,构建了广元市“市总体规划、县发展规划、景区建设规划”这一健全完善的红色旅游规划体系,为红色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抢抓国家、省级红色旅游规划编制机遇,大力建言献策,给予川陕苏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线路互动、政策资金等方面特殊倾斜,力争广元纳入全国、省红色旅游规划大平台。
多方筹措,优化红色旅游资金运用。 广元市积极申报争项目、争资金。目前,有红军强渡嘉陵江、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旺苍红军城、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4个项目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一期和二期项目,共争取红色旅游专项资金7200万元。同时,围绕灾后重建和秦巴扶贫,争取红色文物保护经费等资金共计6亿元,统筹实施了红军渡、剑门关等7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打造精品,推进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广元市坚持实施红色旅游精品工程,整合红色景区历史文化和主题资源,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实现红色旅游景区“A级化”。现剑门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景观资源价值评估和国家旅游局专家组暗访,红军渡·西武当、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2处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旺苍红军城、太公红军山等一批景区启动了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创新手段,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广元市采取多种措施,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红色旅游品牌。积极参加国家、省各类旅游博览会大力宣传红色旅游产品;利用旺苍红军城“川陕苏区后期首府所在地”这一品牌;启动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妇女独立师》的拍摄;积极参与红色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连续6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旺苍红色旅游文化节;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和军界将军,深入考证红四方面军历史,撰写史料文献;打响“中国红军城”红色文化品牌。同时,结合全党全社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把红色旅游景区作为教育基地和窗口示范,实现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和常态化,擦亮红色旅游品牌。
广安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报告 篇9
一、基本概况
广安市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中国旅游业的倡导者和奠基者——邓小平同志的故乡,位于四川省东部,毗邻重庆,辖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设立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幅员面积6344平方公里,总人口470万。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中国EMBA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10多项城市桂冠,是国务院《成渝经济区规划》中四川唯一川渝合作示范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广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生在广安协兴镇牌坊村,在这里度过了15年青少年时光,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拥有邓小平故居、翰林院子、协兴古街、北山小学堂、东门码头、佛手山等红色旅游景点,为缅怀小平同志丰功伟绩,修建了邓小平纪念馆和缅怀馆等红色景点。华蓥山雄奇壮美,流传着名著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及华蓥山游击队的传奇故事,留下了华蓥山游击队革命遗址、中兴纸厂遗址、华蓥山武装起义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
二、工作举措
(一)以园区理念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1.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2013年4月,广安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实施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创新设立了全省首个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园区位于广安组团城市北部,辖协兴镇、浓溪镇、牌坊村办事处共46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6.4万人,幅员69.2平方公里。园区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邓小平故里旅游区为核心,依托邓小平故里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构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旅游百亿产业园区、川渝合作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旅游产业重点集聚区,并向世界旅游目的地迈进。园区自2013年成立以来,成功引进广安红色文化影视旅游城、玛瑙城国际酒店、协兴历史文化街区、葫芦岛旅游度假区、富盈国际会议中心、翰林旅游小镇、丝路民族风情园、西部途驿自驾车营地等16个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下一步,园区将按照打造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定位,坚持全域规划,奋力打造以现代新兴文化旅游服务业为重点的产城一体、要素配套、功能齐备的城市新片区和世界级红色旅游目的地。
2.华蓥山文化旅游景区。我们借鉴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成功经验,依托华蓥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成立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管委会,对华蓥山旅游资源进行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打造国际知名的宗教朝拜、养生度假、红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华蓥山旅游资源保护的通告》,进一步加强对华蓥山旅游资源的保护,促进华蓥山旅游整体科学开发。目前已编制完成旅游总体规划,华蓥山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华蓥山天意谷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武胜县乡村旅游及军事、民俗文化旅游带。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区占地50平方公里,主要围绕甜橙、花卉、蔬菜、优质粮油四大产业,同时拥有丰富的红岩文化等红色旅游资源。目前,旅游区内建成红岩文化陈列馆等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创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宝箴塞旅游区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拟重点深度挖掘宝箴塞古塞文化内涵,整合宝箴塞、万善镇7002井、胜利镇天生桥旅游资源,完善景区旅游功能,增加互动旅游项目,突出军事、民俗文化特色,整体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强化政策保障,加大红色旅游项目投入力度。一是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意见》,在旅游经营环境、旅游项目用地、财政信贷支持、旅游品牌打造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扶持红色旅游发展。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红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组织和个人参与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三是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是狠抓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以邓小平故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升级改造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翰林院子、佛手山、牌坊新村,新建展现邓小平生前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纪念场所邓小平缅怀馆,启动 “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促进景区软、硬实力的全面提升,提高管理效率和游客满意度,培养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同时,整合以邓小平故里周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设立面积69.2平方公里的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构建创造性发展旅游产业的试验示范平台。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进一步做大华蓥山红色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华蓥山丰富的红色文化、宗教文化、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利用华蓥山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以石林、天意谷、宝鼎、黑龙峡、小山坝为重点,全力推进华蓥山游击队遗址保护和二期项目开发,红绿并举,启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与邓小平故里5A级景区相辅相成。四是加大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力度。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理念,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旅行社、酒店拓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经营业务,支持当地群众参与和提供旅游餐饮、住宿等经营服务,大力开发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商品,积极创作、生产、推广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作品和演艺产品,加快形成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带动了全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三)整合资源,创新红色旅游营销方式。通过政企联手、市县联动、部门联合,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产品线路,旅游市场全面激活。一是主题活动有声有色。先后策划开展了2004中国(四川)百姓生活游启动仪式、2005四川省红色旅游启动仪式、“恢复高考30年〃成才思源游广安”、“改革开放30年〃缅怀小平游广安”、“ 100万重庆(成都)市民自驾游广安”、“小平故里〃华蓥山旅游直通车”、“千社万团游广安”、广安旅游与奥运同行、四川省旅游行业庆祝建党90周年暨2011红色旅游宣传月活动颁奖仪式、2014“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华蓥山旅游文化节、中国四川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岳池农家文化旅游节、广安首届红色文化节等主题旅游及节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二是推介营销卓有成效。通过组织参加重庆城际旅交会、国际国内旅交会、西博会等各类旅游展会,以及以“小分队”、“直通车”等形式深入川渝黔及西安、武汉、上海、广州等地宣传营销,广安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三是开展红色旅游区域合作。邓小平故里与华蓥山旅游区、遂宁大英死海建立了“川东精品旅游联合体”;以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为契机,主动融入重庆1小时旅游经济圈,签订《重庆—广安旅游区域合作备忘录》,广安被纳入重庆旅游经济圈重点打造的“一心两带”的“一心”范围,与重庆市辖区县享受同等待遇;联合广东中山、湖南湘潭组建“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故里旅游联盟”;构建广安—重庆—遵义—贵阳红色旅游体系,形成特色区域旅游产品,被全国红办誉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典范;抱团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10个红色旅游城市签署实施《红色旅游发展井冈山宣言》,共同打造红色旅游“圣地”。
(四)以游客满意为目标,优化红色旅游环境。将提升游客满意度工作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机结合,狠抓旅游环境打造,广安旅游形象不断提升。一是提升游客满意度。重点整治旅行社、导游人员、旅游车公司、景区点、交通服务、餐住企业等违规行为,认真开展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专项检查,净化旅游环境,确保红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配套、地方标准为补充、企业标准为基础的旅游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力度,规范服务秩序,提升服务质量,成功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三是在旅游行业中大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宣传文明旅游知识,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潜移默化引导了旅游从业人员和广大游客的文明思想和文明行为,提升了行业风气。
(五)强化培训教育,提升红色旅游服务水平。组织开展红色旅游管理人员、导游员、讲解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红色旅游管理及讲解服务水平。将红色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导游讲解人员等培训纳入全市旅游行业培训计划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景区提供场所的资源共享方式等举办红色旅游景点讲解员、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在讲解人员的定期培训中,增加红色旅游知识培训内容,加强导游人员红色旅游知识讲解培训,努力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通过以考代培、以赛代培方式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强化了红色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导游员、讲解员日常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近年来,全市开展红色旅游综合培训100余次,培训人次达5000余人。此外,先后成功承办2006年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市(县)领导干部培训班、2008年川陕甘红色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2013年全国红色旅游旅行社总经理培训班等全国性红色旅游培训班。
(六)创新引入“红黑榜”制度,规范红色旅游市场秩序。为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旅游行业相关标准为依据,以打造诚信旅游为重点,以市场的方法管理市场为手段,采取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将旅游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与其利益相挂钩,全面推行全市红色旅游行业 “红黑榜”评选和公告制度。对于旅游行业诚信的红榜企业,优先获得“优秀诚信旅行社”、“最佳星级饭店”、“最佳旅游景区”、“文明导游员”评定资格,其融资、银行贷款、工商管理、税收及责任保险费率等方面将给予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和重点支持等实质性的激励政策。对诚信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中的好人好事进行专门、持续报道,积极组织媒体开展诚信旅游采访报道活动,树立企业诚信品牌和旅行社良好形象。对列入信用“黑名单”以及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旅游企业,该内在上述方面政策给予严格限制,并取消评先评优等荣誉资格。
三、主要成效
近年来,广安在省委、省政府和国、省旅游局的关心支持下,以培育“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紧紧抓住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契机,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精心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广安已有A级旅游景区18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5个)、全国首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2016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23.01%。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安已成为四川红色旅游的龙头、全国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广安先后被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表彰为“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十四部委表彰为“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集体”。
三、发展建议
(一)红色旅游产业要素不尽完善,产业链条比较短,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致富的作用不够强。目前体现在,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红色旅游市场不规范,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消费需求。同时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红色旅游在目的地体系建设、红色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红色旅游经营主体培育,红色旅游运营模式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不适应红色旅游发展的需要。
(二)红色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与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形式缺乏深度融合。红色旅游产品单一,园区仅小平故里旅游区一处经典红色景区,民俗文化、信仰文化、历史文化挖掘不够,很多红色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民风民俗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竞争性,不能充分展示红色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
(三)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点)规模较小,景区内景点太少, 可供游客驻留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太少。旅游产品种类也仅仅限于故居游、纪念馆游这些单一的类型, 缺少游客参与性、体验性项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需要提高。经济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经济联动效应不太明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很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充分。旅游业链条延伸不够,没有带动餐饮住宿、工艺美术、土特产、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红色旅游开发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是旅游开发和实现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目前,园区从事旅游业的工作人员较少,缺乏红色旅游策划,规划设计、工程地质、红色旅游历史文化研究等高、中端专业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红色旅游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新疆建设兵团红色旅游发展初探】推荐阅读:
新疆旅游业发展10-21
新疆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06-19
旅游发展铁路建设05-08
新疆休闲旅游07-03
新疆高职旅游英语专业10-30
新疆节事旅游研究11-05
新疆旅游作文800字11-23
新疆旅游商品开发研究08-12
新疆旅游商品的现状及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