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研究报告摘要(共8篇)
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研究报告摘要 篇1
安徽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研究
摘要
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提升的必然选择。目前,旅游业发展正步入产品的转型期,由传统的观光型旅游逐渐转为休闲度假旅游。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未来15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度假,休闲经济将在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首位。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环境来看,单一的观光产品已经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领先机和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的旅游需求,市场呼唤旅游产品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将成为国内各地区旅游业竞争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元素。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基本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着力构建面向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旅游“后花园”是其中的重要目标。近来休闲度假旅游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200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抓钱庄、造粮仓、建天堂”目标,其中“建天堂”即把安徽建成泛长三角区域旅游休闲的天堂,首次把建设安徽旅游强省提高到与工业强省、农业强省同等的位置。随之安徽省旅游局江山局长发表《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安徽休闲度假旅游》讲话,推动了安徽休闲度假旅游开发热潮,也为旅游学者提出了研究方向。
休闲度假旅游一直是旅游学界研究重点领域之一,但目前研究者较少从省级行政区域的角度研究。为此,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承担了《安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课题,尝试通过系统性研究,弥补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整体性研究空白,旨在为安徽旅游产品调整、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也为其他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自承担本项课题以来,项目负责人牵头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安徽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分工合理、协调有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较好的完成了研究任务。
本项课题从研究内容上主要分为三篇十三章,建立“总-分-总”研究框架,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思路,不仅整体上对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进行了梳理,而且重点针对安徽省三大旅游板块,探讨其板块内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途径和创新重点。研究方法上,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注重市场调查,采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技术。具体如下:
第一篇为总体背景篇,主要包括第一、二两章。通过对国内、国外休闲度假旅游的整体研究,结合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发现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我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概述。本章从消费和供给两个方面归纳总结休闲度假的特点,深入分析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主要:旅游度假区、环城市旅游带、自驾车旅游、分时度假、产权酒店阶段。“突出特色、创造文化”、“突出细节、创造精品”、“形成主题、丰富内涵”是休闲度假产品开发的基础。目前休闲度假发展呈现出“发展全球化、消费大众化、产品多元化、追求个性化、市场层出化、旅游产业化、环境生态化、开发战略化”等新的态势。
(二)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背景。目前,安徽休闲度假旅游呈现出资源导向的初级阶段与市场导向的转型阶段相交织的显著特征。大力发展我省休闲度假旅游对安徽旅游发展具有战略和现实的意义。它是安徽省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旅游发展到新阶段的新形式、新类型,旅游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安徽旅游大省建设目标任务实现的重要保证,是旅游实现提升的主攻方向。
第二篇为专项研究篇,主要包括第三章~第十章,共八章。本篇系统梳理安徽省所拥有的温泉、湖泊、森林、山地、乡村等休闲度假依托资源,结合大皖南、泛巢湖、新皖北三大旅游板块的总体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地区各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进行分类研究,旨在提升我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竞争力。
(三)温泉休闲旅游产品。通过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提出“把安徽省温泉旅游资源建设成华东地区集健身洗浴、休闲度假、房产经济为一体的旅游复合型经济基地,成为安徽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休闲度假的重点产品”的战略目标。遵循“两个依托(依托城市、依托景区)、两个集聚(集聚人气、集聚商机)、两个发展(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房产经济)、两个控制(温泉资源控制、生态环保控制)”的原则,着力发展“文化体验”、“绿色庄园”、“温泉+会议”、“温泉+大型主题休闲游乐”、“品牌输出(跨区域发展)”、“温泉+房产开发”等多种温泉休闲度假模式。
(四)湖泊休闲度假产品。湖泊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为湖泊型旅游度假区。安徽省湖泊型旅游度假目标定位为“建成在开发和管理上达到国际标准的、一流的集度假、娱乐和观光等综合型旅游度假”,其服务对象主要为临近各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中、高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和商务人员。根据湖泊型度假区自身特点将其分为湖泊生态区、周边缓冲区、湖泊
休闲区、综合服务区、水上运动区、度假休闲区、旅游观光区、乡村旅游区、会议商务区等功能区,同时提出湖泊观光型、娱乐参与型、综合型三种开发模式,以及对水质保护、机构管理、开发控制、投资引导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五)森林休闲度假产品。目前安徽省森林休闲度假的主要形式是建设森林公园、以及在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以外开展旅游活动。通过科学统计我国各省森林公园的发展情况,结合我省森林休闲度假产品实际开发,发现安徽省森林公园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构建完整的森林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即修身养性型度假产品、参与娱乐型度假产品、游览拓展型度假产品,是大力发展安徽省森林休闲度假的关键所在,为森林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六)山地休闲度假产品。安徽省山地旅游开发的产品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兼有部分山地文化体验产品和山地运动项目,山地文化产品中又以宗教文化为主。通过开发山地商务休闲产品、运动休闲产品、养生休闲产品、娱乐休闲产品,实现山地观光旅游向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结合各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提出“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宗教养生”等不同的开发模式,促进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的全面开展。全力打造高档次、高品位、体验型强、参与度高的现代山地休闲旅游度假区,提升安徽山地整体的旅游形象和竞争力。
(七)乡村休闲度假产品。结合《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大皖南、泛巢湖、新皖北三大旅游板块的开发方向,进一步明确 “全力打造大皖南国际性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泛巢湖现代化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新皖北主题化乡村休闲度假产品”目标和定位。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村落的旅游资源、客源或区位优势,实行“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枢纽型”、“主题乡村型”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模式。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经济、社会、文化上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创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类型,将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与房地产结合起来,开发旅游房地产”、“以乡村为核心, 以休闲度假为本, 创立地方特色的品牌”等。
(八)城市休闲度假产品。针对安徽特有的城市旅游资源,制定不同类型的城市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模式,如城市商务休闲、城市教育和培训休闲、城市度假休闲、城市健康养生、城市运动休闲、城市观光、城市购物、城市文化娱乐、城市沐浴休闲、城市滨水休闲等,旨在将我省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定位为:“以城市休闲旅游为中心,着力打造城市中心休闲商业区(RBD)和城郊环城市休闲旅游度假带(RE-BAM)”。
(九)康体娱乐休闲度假产品。本章主要是以高尔夫康体娱乐产品开发为例,统计分析我国各地区高尔夫球场的分布情况及开发条件。借鉴国内外高尔夫康乐休闲度假产品的优秀经验和模式,结合我省高尔夫产品的实际发展情况,将高尔夫休闲度假场地与景区、城市、乡村、交通干线等依托地相结合,形成“景区依托型”、“城市景观型”、“交通干线型”、“乡野主题型”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际高尔夫度假基地、“高尔夫+温泉”、“高尔夫+美食”、“高尔夫+中医康体”发展模式。
(十)自驾车休闲度假产品。课题组通过对安徽省天堂寨、万佛湖一山一水为代表的旅游景点发放问卷、收集资料、实地走访,分别从两地旅游市场的接待基本情况、空间分布、人口学特征等方面,对自驾车旅游市场进行调查与分析,科学预测未来安徽省自驾车休闲旅游将朝着有序化、规范化、大众化、休闲化方向发展。构建自驾车旅游网络系统,主要包括需求系统、供给系统、信息系统、支持系统,全面提升安徽省自驾车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竞争力。加大营销力度,实行政府营销、宣传营销、全面营销的整体营销战略;实现营销渠道网络化与多元化并重,举办各种类型的自驾车节庆活动、建立安徽自驾车合作论坛等。
第三篇为总体趋势与对策篇,主要包括第十一章~第十三章,共三章。通过对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专项分析,结合现有的开发情况,科学预测了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展的总体趋势,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竞争力。
(十一)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调整与创新。分别对旅游产品的产品结构调整、服务设施调整、地域分布调整三个方面来解决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调整问题,从品牌、文化内涵、类型和功能等方面创新开发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并分别针对安徽省三大旅游板块总体旅游发展目标,设计创新型休闲度假项目,如旅游与地产捆绑式开发、分时度假旅游产品、高档次的养身度假区,提升我省休闲度假产品的竞争力。
(十二)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概述国内外休闲度假产品的一般开发模式,结合安徽省自身优势,以资源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设计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乡村度假”、“休闲产业度假”、“公园游乐”、“专题旅游休闲度假”、“会议休闲度假”、“综合性休闲度假”、“休闲度假+房地产”。坚持以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为中心,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建设旅游精品,改造提高传统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新的特色旅游项目,逐步推进新的旅游热点和特色旅游线路,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
(十三)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对策。构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多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主要包括旅游产品的市场地位和旅游产品的销售情况,旅游产品的市场地位主要由竞争集中度、能力障碍度、行业进人难易度、市场占有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构成;旅游产品的销售情况主要由差异度、替代品性价比、销售实际增长率、产品销售实现率、销售利润率和销售费用率等指标组成。提出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模式,即区域旅游产品组合模式、旅游产品创新模式。
课题组在对安徽及周边省份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调研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安徽休闲度假旅
游产品开发现状及所取得的成就,明确了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定位和开发模式,提出促进安徽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一系列对策措施。然而,限于人力和经费原因,省外调研未能全面深入开展,省内案例地研究也略显单薄,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类型案例地的研究,以提出促进安徽休闲度假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对策。
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研究报告摘要 篇2
《雅典宪章》指出,居住、工作、游息、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是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的集聚。休闲正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越来越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聚核"而显现强大的向心力,休闲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旅游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并将在城市各项功能中逐渐显著和强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进行规划和发展,旅游城市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302座城市被列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中等旅游城市是其中的主体,它们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休闲产业为中等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一个方向。
1 休闲和休闲产业的内涵
笔者认为,休闲是休闲时间、休闲活动和休闲状态3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休闲时间主要指人们的劳动无关性时间;休闲活动主要指人们的劳动无关性活动;两者统一于休闲状态。即放松和愉悦的身心状态,它是休闲的最终价值指向。休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和表征。一方面,休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其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另一方面,休闲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和衡量尺度。休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其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因此休闲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哲学。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休闲已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来国内旅游及“十一"黄金周旅游的增长情况(表1、表2),不难看出国内居民休闲需求的巨大规模和潜力。
注:根据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gov.cn)资料整理;*出游率指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出游的人次数占其人口数的比重。
注:根据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gov.cn)资料整理。
休闲产业是休闲时间、休闲活动和休闲状态的经济学投影,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两者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休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方发达国家从福特制进入后福特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反映了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向以消费为中心的后现代社会的转变;而休闲等消费需求则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主导发展动力[1],因此休闲产业具备了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广阔空间。
源于深厚社会文化性的休闲具有内涵广阔的经济性,休闲产业也因此与很多产业形态交叉渗透而广泛相关。它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等,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2]。不难看出,休闲产业与旅游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2 中等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资源因素
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吸引旅游者最直接、最主要的力量。很多中等旅游城市持续发展遇到的首要困难就是旅游资源总体的感知度较弱,整体吸引力有限,尤其是中心城区则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在旅游供给方面缺乏高等级旅游资源禀赋或资源开发整合效益低下。以芜湖为例,全市现有A级景区17处,其中中心城区镜湖区只有6处,占35.3%。全市A级景区中4A级景区只有3处,占17.6%。同时,这些景区普遍存在资源老化和效益不佳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旅游者新、奇、特的心理需求。
2.2 功能因素
在城市旅游的发展中,城市本身就是最大的旅游吸引物,应注重城市各方面旅游功能的完善的整体开发。城市旅游吸引要素主要包括物质性旅游吸引(如自然与人文景观、活动场所、旅游设施等)和非物质性旅游吸引(如经济、文化、公务与政务、信息与科技、形象等)[3]。而目前很多中等旅游城市尚停留在传统观光游览型的自然存在和物质性历史文化景观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城市旅游的其它功能,如休闲、商务、文化及城市整体景观等的开发则十分有限,这是造成城市旅游吸引力有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3 设施因素
旅游接待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其自身往往也是一种旅游吸引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中等旅游城市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为旅游接待提供了支撑条件,但与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如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公共交通和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等有待完善;另一方面,食宿接待、游览休闲、娱乐购物、标识解说等旅游上层设施的建设则明显因受到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制约而发展缓慢,消费空间有限。以芜湖为例,目前挂牌二星级以上的旅游饭店共有20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11家,五星级尚为空白。
2.4 市场因素
受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旅游资源等条件的制约,中等旅游城市客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对省内及近程市场依赖性较强,中远程市场份额很小;出游目的相对单一,以商务公务旅游为主体,观光、休闲、度假市场份额较小;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往往成为区域内其它高级别景区的中转地而非游客的最终目的地,限制了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消费层次相对偏低,以食宿、交通等日常性消费为主,游览休闲娱乐购物等消费份额较小,且人均花费不高,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2.5 管理和治理因素
管理和治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市的发展步伐。在宏观层面,很多中等城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未能有效实施,主要表现为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未真正到位,各部门未真正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在中观层面,城市形象及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模糊,缺乏鲜明的整体品牌形象的挖掘、塑造和整合;包括城市整体风貌、布局形态、标志性建筑和特色性街区等在内的城市景观建设和以休闲、文化、时尚、节庆、友好等为特征的城市旅游氛围营造相对薄弱。在微观层面,缺乏与区域性旅游中心对接的意识和主动性;产品开发类型单一层次偏低,未形成成熟的精品旅游线路;市场营销措施不力效果不佳,未真正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景区规划开发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 休闲产业对中等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休闲是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内核与集中体现,休闲生活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产品的开发、休闲文化的打造已成为中等旅游城市及其旅游业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3.1 经济建设方面
有利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在城市发展历史中,产业结构升级一直是推动城市发展核心动力。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城市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第一个转变中,以工业为主要部分的第二产业发挥了巨大贡献;而在第二个转变中,以服务业为重要部分的第三产业将发挥巨大贡献。作为全新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和集群,休闲产业一方面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与第三产业中很多其它领域高度交叉渗透,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独特的产业性质、广阔的市场需求、巨大的产出效益使其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并将充分拓展城市和城市旅游的功能。当前,很多中等城市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制订了大力发展服务业、旅游业、休闲产业的“退二进三"政策正是基于此考虑的。
有利于扩大城市经济总量:休闲产业一方面在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同时也在刺激需求、拉动消费、扩大生产、活跃市场;另一方面将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带动房地产、商业、物流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城郊“农家乐"、“渔家乐"、观光农业等新兴的休闲旅游项目有效增加了第一产业的附加值,提升了第一产业的营运质量,因此休闲产业已逐渐成为中等城市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和人口的集聚,促进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的升级完善,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市场空间和设施支撑,更好地发挥中等城市的区域经济和旅游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此外,在促进城市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休闲产业也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其资源消耗少和环境污染小的特点体现了后工业化和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
3.2 文化建设方面
有利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休闲源于从劳动中解放,是劳动力恢复和再生产的实现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精神家园的高级境界。休闲产业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人性化产业,强调人文关怀和生活质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在物质产品和服务生产的同时,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保障,满足人的心理、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需求,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居民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品格气质、风俗教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得以全面进化,有效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旅游业本身而言,有助于增强城市的亲和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直接改善旅游业发展的人文环境。
有利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的活动和与这些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4]。休闲因其社会文化性的本质属性而与文化密切相关,从而使休闲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产业中的很多领域,如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艺创作及表演、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实际上与休闲产业的要素具有相当程度的同一和重叠。因此,休闲产业必将在繁荣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显著作用。
3.3 社会建设方面
有利于城市公共建设:休闲产业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生态保护、城市景观建设、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功能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开敞空间、绿地系统、社区健身科普文娱等设施的建设均是满足城市公众休闲诉求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中的重要体现。休闲设施建设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内涵,促进其向实用性、多样性和人文性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休闲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有助于整合城市旅游资源、营造城市休闲氛围、完善城市总体功能结构及城市旅游功能结构。此外,休闲产业既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小,又能优化和美化生态环境。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显示,2006年芜湖空气质量排在全国第十位,是安徽省唯一跻身前十位的城市。这与该市重视发展服务业和休闲产业是密不可分的。
有利于解决城市就业:休闲产业的主体属于服务业范畴。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需求潜力广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其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够创造大量灵活的就业岗位。休闲需求和休闲产品的多样化决定了休闲产业从业人员技能的多样化,从而拓展了劳动力需求的领域。休闲产业提供的产品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人性化服务,标准化程度和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对于各知识层次的劳动力均有需求。此外,由于休闲产业与其它相关产业边界模糊、涉及面广,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中一系列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在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就业高峰叠加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无疑将对缓解不断增大的城市就业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4 安徽芜湖实证分析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现辖镜湖、鸠江、弋江、3山4区和芜湖、南陵、繁昌3县,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17.56km2,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1.12亿元,200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逐渐成为长江沿岸、中等城市、中部地区发展的龙头和亮点。近年来,该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图1),并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尤其重视发展休闲产业及旅游业,其中心城区镜湖区2007年被确定为"安徽旅游十大休闲基地",推动了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其发展思路可资中等旅游城市借鉴。
注:根据2004—2007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整理。
4.1 发展目标
镜湖区发展休闲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现有的休闲资源,建设系统的休闲设施,全面整合,提炼特色,开发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特色的休闲产品体系,将城市打造为长江沿岸和长江三角洲腹地的休闲胜地,将休闲产业发育为城市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一支重要贡献力量,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融入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镜湖区发展休闲产业的总体目标是通过5—10年的建设,建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充满时尚与和谐氛围的,以休闲为城市主题产业与核心气质的,休闲理念大众化、休闲形象品牌化、休闲人才专业化、休闲设施完善化、休闲服务个性化的现代化、国际化“长江休闲之都"。镜湖区发展休闲产业的基本原则是:生态先行,即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碧水、蓝天、绿色、清静"工程,创造宜居和休闲的优良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精品创意,即以资源依托和市场需求为双重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发展模式,重点策划一批特色精品项目,实现休闲产业开发的高起点、高品位、高效益;整体优化,即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根据城市自身资源特色和文化底蕴实行错位竞争,形成强大吸引力;持续发展,即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产业的跨越发展。
4.2 发展战略
山水休闲:设立生态城区,充分利用江南山水的独特自然地理特征,使其成为城市的地理坐标,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中央商务区和现代化商贸旅游休闲观光带,逐步打造“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绕城,城伴山"特色鲜明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一是构建以环镜湖、赭山中央游憩商务区为中心,以长江滨江公园、青弋江景观风情带为廊道,包括城市各休闲节点在内的全方位山水游憩网络系统;二是从自然环境保护、绿地系统建设、生活舒适便捷、旅游容量控制、道路交通建设等环节打造宜居城区,并着手开发城市湿地资源。
人文休闲:以文化产业化为总体思路,利用文化景观和文化活动等休闲要素,依托重点文化产业要素开发五大系列文化休闲产品,建成设施丰富、活动多样、气息浓厚的高品位人文休闲区:①以芜湖古城历史博物馆、长江水族馆、民间收藏馆等为重点的博物馆系列;②以中山路商业步行街、凤凰美食街、芜湖古城民俗风情街等为重点的文化特色街区系列;③以铁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工业遗产、都市生态农业、宗教景观等为重点的文化遗产系列;④以整合现有会展项目筹建“中国长江国际论坛"为重点的节事系列;⑤特色餐饮文化系列。
时尚休闲:通过汽车、山水、美食、康体、夜景、购物、游乐、会展、影视等演绎和体现城市的活力与休闲,通过五大系列的时尚要素将城市建设成为环境舒适轻松、文化底蕴深厚、市民富有高素质和创造力、各具特色的时尚文化与时尚经济充分发展的都市结合体:①以自主创新品牌奇瑞汽车为核心的汽车时尚;②以华强旅游城方特欢乐世界和群众性体育健身为重点的动感时尚;③以城市亮化和健康夜生活为重点的魅力夜时尚;④以青山街酒吧风情街和婚庆艺术节为重点的浪漫时尚;⑤以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和赵薇等影视明星为载体的传媒时尚。
和谐休闲:加强休闲产业及旅游业管理和服务,积极创造祥和、协调、融洽的城市休闲氛围,休闲主体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合法权益和诉求得到平等对待,休闲要素协调发展,休闲产业呈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进:①以公平、有序、闲适为特征的祥和氛围;②以法治、诚信、高效为特征的协调氛围;③以安全、友好、文明为特征的融洽氛围。
中等旅游城市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和人文环境,通过休闲等特色产业构建发展优势,充分体现出我国中等旅游城市的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特色,逐渐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型、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必将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及旅游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741-750.
[2]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48-52.
[3]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1-5.
休闲度假旅游偏好者研究 篇3
【关键词】休闲度假;济南
Study of Leisure and Holiday-makingTourist
——A case study of Jinan residents
MA Ying-ying1YUAN Ting-ting2
(1.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JinanShandong250103 China;
2.Schoo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through the rich basis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ampling survey about the intent and behavior of Jinan residents' tourist consumption with statistic analysis, chose the segment of enjoy the leisure and holiday-making, finds that the major of this segment is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they are different with the overall samples in aspects of times,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channels. Way of travel.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destination choice are safety and traffic, cost-effective, individual needs.
【Key words】Leisure and Holiday-making;City of Jinan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加及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休闲度假已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公民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化升级。众多旅游目的地纷纷转型为休闲度假地,休闲度假产品日益多元化。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我国学者对休闲度假的研究多集中在休闲度假地的发展对策及产品开发上,如张同波[1] 对蓬莱推进休闲度假进程提出对策,陈秋华[2]对福建森林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提供了思路。休闲度假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对休闲度假产品的改进和营销有重要意义,而目前专门针对休闲度假旅游者进行调查的实证成果较少。因此,本文选取休闲度假偏好者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心理及行为特征,以期对休闲度假企业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基础资料采用在济南随机抽样调查获得。调查于2010年8月进行,采用区域控制法在人群较集中的泉城广场、趵突泉公园以及大明湖公园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为84.0%。样本中男性占48.41%,女性占51.59%;年龄以15~65岁为主;教育程度集中在高中至本科阶段;职业结构均衡,依次为服务或销售人员、学生、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律师、工人及其他。人均月收入以1000-3000元为主。
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部分是居民旅游意向及行为的调查,其中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调查采用5分值的李克特量表方式,要求被访者用从1(很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的等级方法来说明自己的同意程度。
文章选取了偏好休闲度假这一旅游细分市场,利用EXCEL2007进行市场属性特征及出游意向的分析,同时利用SPSS15.0软件对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探讨影响休闲度假偏好者选择目的地的主要因素。
3.数据分析
3.1人口统计学特征
通过比较发现:休闲度假偏好者在性别方面女性(59.46%)稍高于男性(40.54%);年龄大部分居于15—44岁,占90%以上的比例,与总体样本比较,具有年轻化趋势;文化程度方面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了67%,偏高于总体样本59%的比例;职业方面,公务员(25.81%)、专业技术人员(22.58%)、企事业单位管理者(16.13%)三类所占比例均高于总体样本相应的比例;月收入方面集中在1000-3000元之间,但2000元以上的比例高于总体样本。
3.2旅游行为及偏好
去年出游次数方面,休闲度假偏好者出游次数依次为1次(45.71%)、2次(31.43%)、3次(14.29%),4次及以上的占不足10%,低于总体12.38%的水平。
休闲度假偏好者在去年旅游花费中多为1000-3000元(44.44%),3000元以上(25%)的比例高于总体水平(19.84%)。说明此类市场虽然出游次数较总体水平少,但旅游消费能力高于总体水平,是旅游企业需多加关注的群体。
分析总体样本发现,目前城市居民最主要的旅游动机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占68%的比例;而休闲度假偏好者此类动机更加明显,为82.06%。
信息渠道方面,休闲度假偏好者最喜爱的依次为亲友介绍(23.08%)、网络(23.08%)、旅行社(20.51%),与总体排序并无差异。说明休闲度假地在营销方面,应充分利用此三类信息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尤其要重视口碑宣传,塑造市场认可的品牌。
出游方式上,休闲度假偏好者最爱与家人(37.84%)和亲友(35.14%)一同出游,远高于总体样本的比例。说明休闲度假地应重视家庭和团体旅游市场,多提供適合此类市场的产品及设施。
交通工具上,传统的火车、长途汽车依然是目前城市居民出游的首选工具,休闲度假偏好者也不例外,但其使用私家车的比例(10.26)略高于总体水平(6.6%)。
3.3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利用SPSS15.0软件包的因子分析方法对20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对20项影响因素进行内在信度分析,克朗巴哈(cronbach)信度系数为0.953,证明此20项影响因素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各指标间必须具有相关性,否则各指标间没有共享信息,就不应当有公因子需要提取。KMO统计量(Kaiser-mev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考察的是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当KMO>0.7时,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本文研究对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分别进行KMO统计量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得出KMO值为0.784,巴特勒球形检验值=646.867,在自由度190的条件下上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1),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1 KMO and Bartlett's Test
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method)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Varimax 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按照常用的特征根(eignvalues)大于1的标准提取公因子。同时对缺失值的处理采用排除法(exclude case listwise),以缩小缺失值对公因子提取的影响。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效果,将因子载荷小于0.5的影响因素项舍去,最后有18项影响因素参与因子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从21个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指针中提取特征根>1的4个公因子,这4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是70.64%,即4个公因子共解释了总变量的70.64%。公因子1在食品安全、治安状况、景区安全、通畅程度、交通安全、游道标识中具有较大的因子负荷,其贡献率最大,说明其对全体影响因素方差解释的比例最高且有好的一致性,概括为安全及交通。公因子2在知名度、商品价格、朋友意见、交通费用、吃住费用、项目特色、门票价格、路面状况中具有较大的因子负荷,概括为性价比。公因子3在游玩时间、个人兴趣、交通时间、结伴需求中具有较大的因子负荷,概括为个性需求。公因子4在景区形象、服务质量中具有较大的因子负荷,概括为景区服务。此19个影响因素的因子负荷值都大于0.5,说明各影响因素指标与相应的因子关系较为密切。直达车的因子负荷较小,说明此因素对游客的影响较小,因此舍弃掉(表2)。
表2 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安全及交通”因素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程度最高,是休闲度假旅游市场最注重的影响因素。休闲度假企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把安全及景区的可进入性放在首位。
4.讨论
通过对济南市民中休闲度假偏好者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研究,得出休闲度假偏好者的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此市场以15岁—44岁的中青年群体为主,文化水平偏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居多,收入水平稍高于总体样本。
第二,虽然出游次数不多,但旅游消费能力较高,是旅游企业应关注的群体。
第三,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动机显著;经常从亲友和网络上获取旅游信息;喜爱在家人或朋友的陪伴下出游;外出多选择传统的火车和长途汽车,同时私家车的使用频率高于总体水平。
第四,影响休闲度假偏好者选择目的地的最重要因素的是安全及交通。,在外出旅游时,安全是旅游者最重视的因素,因此旅游企业在营销方面要突出安全工作的完善,打消旅游者对安全因素的顾虑;同时休闲度假地的可进入性要加强,降低交通不便给旅游者带来的担忧。性价比是影响此市场目的地选择的第二因素,此市场消费能力强,但能否提供与价格相符的产品及服务是旅游地赢得市场的关键。
休闲度假偏好者是旅游企业值得关注的市场。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存在差异性,同时旅游者的消费观念、生活形态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本文的实证调查结论有一定局限性。休闲度假偏好者的行为及心理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同波.推进蓬莱休闲度假旅游进程的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學院学报,2010,(3):29-31.
[2]陈秋华,郑雁.福建森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林业经济,2010,(7):113-116.
[3]王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6,(6):44-48.
[4]黄燕玲,黄震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7,(3):60-64.
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研究报告摘要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重庆武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
重庆武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原名仙女山新区,更为现名,度假区毗邻重庆武隆天生三桥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海拔1100米—1200米,平均气温17.4度,适宜人居,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按照“生态环保之城、休闲度假之城、户外运动之城”的功能定位,“显山、露水、隐城”的规划设计总体原则,紧紧围绕休闲、度假、观光、娱乐、旅游服务、旅游接待、户外运动等项目业态,高起点科学合理规划、突飞猛进抓建设。
该区始建于1月,武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武隆县仙女山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和常设机构,负责对仙女山新区的开发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封闭式运行。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任兼任管委会主任,县政协副主席兼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管委会下设一个办公室、国土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局、招商局、行政服务中心、开发公司、执法大队,管委会副主任与仙女山镇领导交叉任职。
仙女山新区管委会从200万元工作经费白手起家,以干求助,贷款2.2亿元修建度假区的交通道路、绿化、供水、供电、供气、垃圾中转、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筑巢引凤,先后招商引进大型房地产企业xx家,先后开发北美、法式、西班牙式多种风格的高品质度假地产,建设商业街、高尔夫球场、户外运动基地、主题公园、星级酒店等度假旅游设施。通过六年时间,度假区已建成面积达9.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7亿元,商品房建成面积86万平方米,销售近80%,房屋均价7000元/平方米,4个城市中央主题公园,7家四星级酒店已正式营业,在建xx家,该度假区20缴税费4亿元,占武隆县政府财政收入的30%。
(二)利川谋道苏马荡旅游度假区
利川谋道镇苏马荡旅游度假区距利川城48公里,毗邻利川苏马荡风景旅游区,海拔1500余米。谋道镇利用独特的高山避暑气候,开发避暑地产。年,利川市委、市政府把苏马荡建设确定为市级战略,创建苏马荡省级旅游度假区,拟打造武陵山区土家休闲第一镇、武陵山区休闲养老中心、健康养生中心,计划通过五年时间建成一座占地300万平方米、满足15万人居住的镇级“旅游休闲城市”。到2012年底,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3个,合同金额6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6亿元,40家房地产项目在谋道如火如荼建设,房价超过3000元/平方米。一批旅游地产项目先后建成交付使用,苏马荡旅游度假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建始花坪镇小西湖国际度假中心
建始县花坪镇距离沪渝高速公路入口23公里,建始县招商引进武汉一家企业落户小西湖,建设小西湖国际度假中心和开发黄鹤桥风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因花坪小西湖度假中心位于海拔1200米,适宜夏天避暑,周边有农户聚居,到黄鹤桥风景区旅游的武汉老人便选择在农户家里长期居住,小西湖度假中心附近自发形成了避暑养老产业,包吃住月消费1500元/月—元/月,现有50余家农家乐从事避暑养老,有逾千名武汉老人到此避暑度假三个月。20xx年5月,该镇和深圳百居易投资公司签约,计划在花坪镇村坊村李泗坪建旅游度假区。
二、考察调研的启示
综合到重庆武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利川苏马荡旅游度假区、建始花坪镇小西湖国际度假中心考察调研的情况,比照恩施市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现状,我们有如下启示:
(一)三个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的特点
我们看到,三个度假区分别从20、20、20建设至今,其发展速度各异,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三个度假区的平均海拔在1200米—xx00米,都属于高山避暑度假旅游产品,客源市场主要来自重庆和武汉两个火炉城市;二是分别依托天生三桥、苏马荡、黄鹤桥等自然观光景区开发休闲度假产业,将自然观光的游客转化为避暑度假的游客,形成可持续的旅游消费;三是交通可进入性强,三个度假区从高速公路出口至度假区均在20公里—50公里范围内;四是旅游度假区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政府率先引进的业态是度假地产项目,通过度假地产项目聚集人气,再逐步发展旅游度假区需要的休闲娱乐业态;五是三个旅游度假区都建设在远离城市,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不可复制的地方,都是不具备水、电、道路、宽带、教育、文化、医疗、环保等配套设施条件的地方,但只要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科学规划,完善配套,筑巢引凤,企业参与,旅游度假区成功建设不是梦想。
(二)恩施市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但产业发展尚未起步
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旅游业经过的发展,已培养造就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旅游消费阶层,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和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休闲度假胜地去度假旅游和养生养老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据旅游专家预测,今后十年我国旅游产业将进入一个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的全新时期,休闲度假将主导国内旅游市场,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内容。
当我市致力于以“恩施大峡谷”自然观光旅游为主的核心景区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时,周边的利川、重庆武隆、张家界等景区早已顺应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转变,开发出观光度假、体育度假、疗养度假、休闲度假、娱乐度假等为主题的各种度假产品,从创建“国家A级风景区”向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双品牌转变。特别是20xx年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xx—)》(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到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即将到来,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如今恩施市的大峡谷风景区、清江风景旅游区、华中药用植物园、梭布垭石林风景区、柳州城风景区、龙马旅游风情小镇,都具备同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但我市在这方面的产业开发尚属于一片空白,仅仅停留在农家乐方式的休闲旅游形式,没有统一布局和规划全市的休闲度假产业业态,没有出台相关具体政策和产业扶持措施,恩施市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已落后于我们考察的三个旅游度假区。
(三)湖北省人民政府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机遇,助推着恩施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
今年省旅游局对外推出“大武当、大三峡、大清江、大东湖”的四大湖北省旅游品牌,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中,对恩施州和宜昌市旅游的定位是建设“大清江国际旅游目的地”,其总体构想是:以清江为主轴,以交通为骨架,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全面提升大清江国际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整合打造山水清江源头旅游环线、养生清江西环线、文化清江中环线、休闲清江东环线等四条精品线路,把清江流域建设成为集山水风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专项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品牌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恩施市属于州府所在地,既是湖北省、恩施州的大清江旅游目的地、游客集散地,还有山水清江--恩施大峡谷风景区,养生清江—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两张核心旅游名片,我市已具备打造武陵山旅游休闲中心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特别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的子公司—恩施旅游集团公司拟和恩施市旅游投资公司联合投资的“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计划以清江云坛口旅游港区、沙地柳池养生度假中心为核心,对方圆40公里范围内,海拔从400米到2050米的15处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整体开发,在清江主航道、低海拔区域建设一个四季可游、可居的旅游度假区项目恰好弥补了咸丰坪坝营、恩施大峡谷,利川苏马荡、福宝山旅游度假区、巴东铁厂荒林场、建始高坪小西湖、只适宜夏季避暑、季节性强的缺陷,我市可以向国际市场和二级客源市场常年推出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旅游线路,不受冬季旅游淡季影响。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将以健康养生带景区,以世界硒都发源地、天然富硒核心地、清江山水观光地、本草药园体验地、北纬30℃生态宜居地、健康养生首选地为亮点,让游客到此就感受到“山水清江·养生清江·文化清江·世界硒都·健康之都·仙居恩施”的独特魅力。度假区建成后,其目标市场是国内注重健康的中高端游客、远程市场有养生需求的游客、老人,国际市场游客。
三、具体建议
政府在抓快速观光旅游的同时,不仅仅是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还要同步拓展休闲度假、养生疗养、旅游地产等深度旅游项目。恩施市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尽管尚未起步,但他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只要真抓实干,通过五年至十年的努力,我市可逐步形成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休闲养生度假产品为主体、大众型与高端型相结合的立体化旅游产品体系,成为养眼、养身、养颜、养心、养老,宜游、宜休、宜居、宜商、宜文的“大清江国际旅游目的地”。我们的具体建议是:
(一)摸清家底、科学规划。
建议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高起点编制《恩施市休闲度假旅游产业规划》。将规划指导和项目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对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好的地方,要在规划指导下规范开发、创新开发、合理开发,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综合配套,完善服务,迅速形成有魅力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开发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对资源要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避免规划“硬伤”和重复建设。
(二)突出重点,加快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
恩施市境内适宜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资源很多,但是不建议遍地开花,而是根据省发改委牵头编制《清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建议在围绕恩施大峡谷这一龙头品牌,开发户外运动、科学探险、高山避暑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加快建设以沙地柳池、新塘双河为核心的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彰显“世界硒都"养生品牌,形成清江休闲观光旅游、养生度假地产、养生文化服务、养生医疗设施、养生产品加工于一体的清江养生度假旅游产业集群。
恩施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是恩施市继开发建设恩施大峡谷景区之后的重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我们要在一个远离城市,交通进入性不好,道路、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条件较差的沙地柳池和新塘双河小镇建设一座“健康旅游新城”,存在项目投资额度大、融资困难、施工条件差、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需引进整合的健康养生项目业态要素多、跨专业跨行业的人才储备不够、长线投资产品非短期盈利项目等实际困难,因此我们建议组建一个好专班、编制一个好规划,出台一个好政策,提供一个好环境,通过领导重视支持、专班苦干巧干、部门统一联动、高起点编规划、严格执行规划、整合项目资金、多种渠道融资、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土地收储、出台优惠政策、抓环境重服务、分期分区招商;项目公司真抓实干建景区、围绕项目多融资、资本市场显身手、引进联盟大合作、核心业态同步建、政企联合促营销。
(三)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抓体制机制创新。按照资源市场化配置原则,大胆创新投资体制,结合规划,市旅投公司可以包装一批休闲度假旅游相关的招商引资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取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重点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大型专业健康机构、旅游地产开发商投资。
二是提高服务水平,着力培养兼具休闲养生与旅游服务知识的专业人才。注重养生的游客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因此,旅游陪护服务、农家乐养生膳食应运而生,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既能当导游又能当护理的旅游陪护人员和厨师;同时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杜绝各种不文明现象,主动做休闲度假养生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水体休闲旅游策划项目研究 篇5
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现代人生活方式,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旅游消费必然最能休现时代精神和时尚风貌,欧美国家水体休闲旅游策划项目丰富了我国旅游策划项目的设计创新意识。巅峰智业认为,旅游传递前卫的、新潮的休闲娱乐方式,宣传最时尚的消费观念,提供最新鲜的娱乐内容。如何保持不断创新,不断奉献新的娱乐内容和娱乐方式,时刻处在娱乐的最前沿阵地,引导游客进入崭新的欢乐天地,正是旅游项目得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旅游策划专家分析:”水体休闲旅游策划活动能为人们奉献欢乐、激扬浪漫。”这也是是主题公园项目得以永葆青春魅力的法宝。迪斯尼乐园一直推行的品牌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吸引了无数寻找欢乐、释放激情的人们,有的迪斯尼乐园年接待游客甚至达到数千万人次,创造出神话般的奇迹。以“欢乐、时尚、青春、动感”为品牌的深圳欢乐谷二期,今年“五一”黄金周7天迎客近23万人,创下近年来黄金周主题公园接待游客的最佳记录,5月份营业收入近4000万元。
。当埃尔蒙特公司第一次把儿童滑梯搬到池边,加上供水系统,做成世界上第一座水上滑梯时,它奇特的设计构想和大胆创意赢得了夏日浴场的一片欢腾,“身着五彩泳衣的我们蜂拥而至”之后,各国的设计师们不断变换水滑梯的几何参数和供水量,创造了速降滑道、瀑布滑道、旋转滑道、麻花滑道、封闭滑道、透明滑道等众多形式,同时又推出了滑道水帘、滑道喷射及声光背景等等花样,大型竹筏冲浪漂流滑道及飘飘河、造流池等新生事物也应运而生,使水上娱乐不断翻新,形成了繁花似锦的水上乐园世界。
旅游度假区顶岗实习报告 篇6
一、实习目的在实习之前,学院给我们开了一个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从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看,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是我学院对我们旅游本科班的教学方向。学院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点,为我们联系了丽宫国际旅游度假区,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酒店的需要,安排我们于2011年8月26日到2012年1月10日到丽宫国际旅游度假区实地实习,从而使我们了解酒店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过程,酒店的服务及文化,加强我们的酒店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们学会酒店里的服务精神,培养我们的服务意识。
二、实习内容
在这四个半月的实习中,我从事的都是丽宫国际餐饮部西餐厅的服务员一职。我们的西餐厅不是传统的西餐厅,而是以自助餐为主,以点餐为辅。而我们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清洁和收台,铺台。当然,我们也有定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都以西餐的知识为主。有酒店的应知应会,西餐的标准服务流程,酒吧的酒水知识,宴会的摆台收台知识,还有会议的摆台收台,也有自助餐的知识。这些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而每天重复的工作,锻炼了我的耐心和细心。还有和餐厅的同事,领导,都在很多平时工作的小细节上教会了我许多,不仅是餐厅的工作经验,还有很多为人处事方面的道理。最后的一段时间,酒店每天的客人都很多,而我们餐厅也是很忙碌,平均每天都有超过1000人来酒店用早餐,500人用晚餐。我们的服务员数量又不是很够,所以几乎每天都要加班,起早摸黑的。有时虽然很累,但面对大量的客人以及他们用餐后狼藉的桌面,我们也只能在心里暗叹口气,然后继续努力投入工作,脸上却还是挂着笑脸,这让深刻体验到服务行业的不容易和不简单。因为酒店的会议也是我们西餐部负责,到了年尾年头,会议特别多,所以男生一般都要去摆会议,然后要负责看会议,这是我最受益匪浅的地方,因为可以在一边听着客人开会,从中了解到各行各业的一些知识,对我以后真正面向 1
社会是很有帮助的。工作很忙很累也很辛苦,但痛并快乐着。
三、实习效果、实习体会
在六个月的实习里,我从一个在校大学生到一个工作的社会人,这一角色的转换,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积极的乐观心态之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半年时间的磨炼和技能的培养。在社会中,真的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现实。复杂的人际关系教会了我做什么事儿都要三思而后行。也让我不断的在社会中调整个人的心态去学着如何做人。当然,在半年的锻炼中,给我的还仅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还是不够的。
四、对实习的意见、建议
(一)对学院的建议
1、实习动员大会要详细
由于实习前,我们只是知道要去实习的大概,等到去了实习单位后,觉得与我们预期想象中的实习大相径庭,同学们的心情不免有些失落,建议学院以后的实习动员大会能给同学提供详细一点儿的信息。
2、老师长期驻点陪同
我们的实习老师是与不在我们实习地点的。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需要自己面对和处理,但由于工作十分辛苦,不免有些同学压力太大,而产生了一些工作上的失误,甚至造成思想上的错误。我觉得这是不好的。但没有老师在我们身边,我们感觉好像被学校出卖了,因为我们在实习单位怎样,老师们最多也只能隔几个星期来看一眼我们,有时会感到迷茫和无助。所以,我们希望以后的这种顶岗实习,学院可以安排一个老师长期驻点实习单位,与同学们一起解决一些生活上以及工作上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指导和工作建议。
(二)对酒店的建议
1、提高员工素质
由于酒店的人员不足以及就职的基层员工素质太低,导致整体的服务跟不上设施的建设,可以说丽宫国际是五星的设施,但只有三星的服务,给客人留下一些不好的评价和印象。所以我建议酒店应更多的组织培训基层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招入更多有素质有能力的员工。
2、提高管理水平和完善管理制度
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希望酒店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一支更强大的管理团队。
3、改善员工福利
加大对员工的福利及待遇的投入。留住员工的人,更要留住员工的心。让员工会因身为一个丽宫人而感到骄傲。以此来减少酒店职员的流失。
四川温泉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篇7
1 四川温泉资源概述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温泉区, 拥有350余处的温泉资源, 具有类型齐全, 分布广泛等特点。在水质方面, 四川温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具有不同的保健医疗功效。如理县的米亚罗古尔沟温泉含锂、锶、氟、锌、硼、硒、锗等17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 是目前省内唯一的集洗浴、饮用、疗养于一体的天然热温泉。在地理位置方面, 四川温泉大多紧邻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优美, 交通便利, 开发温泉度假区有绝对的优势。在人文资源方面, 四川拥有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丰富的人文资源, 而大多数的温泉正好处于这些人文资源聚集地。
2 四川温泉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
2.1 四川温泉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真正发展温泉旅游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而四川发展温泉旅游是近十几年才纳入政府开发的。目前, 开发较好的主要有大邑花水湾温泉区、绵阳安县罗浮山温泉度假区、崇州文锦江温泉、雅安周公山温泉、峨眉山灵秀温泉、海螺沟冰川温泉、宜宾大峡谷温泉、理县米亚罗古尔沟温泉、西昌普格温泉、康定二道桥温泉等。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转型升级, 四川温泉旅游以感受温泉沐浴文化为目的, 将原先温泉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 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 把温泉的养生功能与休闲度假旅游完美融合, 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以养生和休闲为目的时尚旅游。
2.2 四川各温泉旅游地发展差异
四川各温泉旅游地由于开发时间、依附景区知名度、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差异, 温泉旅游发展程度也不同。花水湾温泉的开发时间较早, 且已发展到成熟期, 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首选度。海螺沟温泉借助海螺沟的神奇冰川, 它的发展也是很迅速的, 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峨眉山灵秀温泉借峨眉山的名气, 也就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古尔沟温泉位于理县, 地方较偏远, 且交通不便, 所以其知名度、使用度、首选度比较低。
2.3 四川温泉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3.1 四川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温泉旅游发展迅速, 但在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 虽然四川温泉资源丰富, 分布面积广泛, 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利用, 但是其开发利用主要还是以简单的、传统的开发模式为主, 还没有真正开发出有特色的度假旅游产品。许多是以“宾馆+温泉”、“一幢楼一个池子”为特征, 使得其功能单一, 综合开发效益较低。其次,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温泉旅游品牌, 没有给游客留下一个整体的形象。例如:罗浮山温泉虽然有大小温泉馆很多个, 但旅游地的众多旅游经营者各自为阵, 低水平重复建设, 无法形成统一形象。第三, 温泉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文化内涵。比如古尔沟温泉在开发利用时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羌族风情[1]。
2.3.2 四川温泉旅游度假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温泉度假旅游的发展, 温泉旅游度假地也就应运而生, 其发展空间也非常巨大。但是对温泉旅游度假地的开发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 温泉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以四川度假市场为例, 四川的温泉旅游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仅成都平原经济区就有330万人次, 但该地区的游客接待量却远远小于这个数量。其次, 度假地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温泉旅游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旅游项目, 冬天选择泡温泉的游客数量很大, 而夏天又比较少;在旺季的时候度假地不能很好的控制环境容量, 而在淡季时却未能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来招徕游客。再次, 在温泉度假地开发建设上, 盲目模仿国外设计, 忽视了地方民族特色。
2.3.3 四川温泉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温泉度假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 其发展速度快, 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过度开发、保护不力的问题,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破坏、水资源受到污染, 严重影响了温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一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温泉旅游是近年才兴起来的, 国家虽然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但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 导致无法可依。二是在经营管理上,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旅游旺季时造成环境容量严重超标, 带来环境污染, 严重损害了温泉水资源。三是环保经费不足。四是度假旅游的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不强。五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促进经济的发展, 导致了度假地过度开发, 修造过多的人造景观, 破坏了自然环境。
3 四川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1 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
于光远先生曾经指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2]。在开发四川温泉度假旅游产品时应从四川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温泉文化等方面来提升温泉度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3.1.1 强调地域特色
四川温泉许多位于旅游名胜地, 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以海螺沟冰川温泉为例, 它位于贡嘎山的海螺沟冰川附近, 这里有许多的温泉、热泉、沸泉, 为海螺沟旅游线增添了了特色。海螺沟温泉的医用价值很高, 现在主要开发使用的是贡嘎神汤和二营地, 贡嘎神汤的海拔1600米左右, 二营地2500米左右, 而且位于原始森林中, 风景优美。海螺沟冰川温泉结合自己本身的地理位置优势, 开发出了独特的冰川温泉旅游, 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3.1.2 突出民族风情
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要突出民族风情。四川少数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的民族风情都各具特色, 都会使人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四川温泉位于这些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也不少, 完全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风民情, 融温泉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于一体, 体现其文化性、地方性、娱乐性的特色。如米亚罗古尔沟温泉, 它不仅含丰富的微量元素, 对人体十分有益, 有“仙山瑶池, 灵水神泉”的美誉, 还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羌族风情, 西昌普格温泉与彝族风情结合, 康定二道桥温泉与藏族风情结合, 三者都根据自身的民族特色开发出了不同风格、不同洗浴文化内涵和内容的温泉度假产品[3]。
3.1.3 形成独特的温泉文化
一个好的温泉度假旅游产品, 必须打造自己独特的温泉文化, 才能在众多的温泉度假产品中脱颖而出, 形成自身特色, 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峨眉山温泉以独特的佛教文化作为依托, 创造佛学保健养生的理念, 提升了峨眉山温泉旅游产品的内涵, 增强了峨眉山温泉旅游的吸引力。
3.2 开发多元化温泉旅游度假产品, 形成多样化产品组合
温泉度假旅游产品能够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形成较好的互补关系。四川旅游资源丰富, 除滨海旅游外, 其他旅游产品几乎都有。四川温泉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与会议旅游、乡村旅游、观光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产品相结合, 形成多样化的产品组合, 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如峨眉山是佛教名山, 同时又拥有独特的自然美景。峨眉山温泉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 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打造与佛禅文化及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特色温泉旅游。中国死海推出的“游九寨, 漂死海”, 结合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 把温泉纳入旅游线路, 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3.3 以市场为导向, 细分市场, 开发针对性产品
细分市场是温泉度假旅游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细分市场需求决定产品和服务特色。目前, 四川温泉度假旅游产品所提供的项目比较单一、内容不丰富, 大多依附于几家大酒店, 环境设施上, 只注重追求硬件的标准化、星级化, 忽视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气氛的营造, 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在考虑资源条件这一因素的基础上, 需要服从市场导向的原则, 不能盲目开发。需要考虑到资源所在地已经存在的温泉产品供给情况及消费市场容量, 对温泉旅游市场进行细分, 了解各个细分市场的温泉消费偏好, 从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可以从旅游者年龄、产品功能、消费偏好、文化内涵、地理位置等方面对温泉旅游市场进行细分, 结合不同景区的特色设计针对不同游客的产品, 实现省内温泉旅游产品的差异化, 既增强旅游吸引力, 也避免同质恶性竞争。
3.4 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3.4.1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温泉度假旅游者追求的是一种舒适的环境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保护好环境对于温泉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要,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保护温泉旅游资源, 关键是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包括当地居民和游客。既要对景区中居民和游客开展环保教育, 也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违规的人要按照规定处罚。
3.4.2 增加环保经费
四川温泉旅游资源保护不力,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保经费不足。如理县的米亚罗古尔沟温泉, 地方偏远, 经济落后, 用于环保的经费严重不足, 环保设施设备不齐全, 对景区的排污情况难以准确掌握, 很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 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在旅游环保管理上, 要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 不断增加经济后劲, 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3.4.3 控制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旅游景区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旅游者来访, 并且保证来访期间的经历质量, 又不至于使当地环境和社会出现不可接受的消极变化的平衡点。四川温泉旅游地存在着旅游旺季游客超载现象, 故景点应从单位时间内进入景区人数、单位空间内游人占有游览面积及其与景区的实际游览总面积比例关系的角度, 调查研究、获得经验数据, 并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做出定量的界定, 通过交通调控、外部调控、经济调控, 景区调控等管理手段, 来增强旅游者体验质量。
3.5 打造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品牌
温泉度假旅游要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品牌特色, 提升品牌的竞争力。要打造四川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品牌, 必须深挖温泉历史文化、制定温泉服务标准、引进高端养生理念、塑造统一形象、加强宣传与推广, 推动温泉旅游产业向休闲、养生、文化体验等具有四川特色的复合型旅游品牌转变。
摘要:四川温泉资源相当丰富, 开发独具四川特色的温泉度假旅游产品, 对四川旅游适应旅游需求转型的趋势、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旅游产业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四川温泉旅游资源及温泉度假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四川温泉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温泉,旅游资源,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参考文献
[1]赵敏.四川温泉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县罗浮山温泉开发为例[J].当代经理人, 2006 (11) .
[2]胡林.略论旅游文化内涵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01) .
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研究报告摘要 篇8
摘 要: 本文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黄兴镇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作用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41-05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农业园3 000多个,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1],它们大多位于城市郊区或景区附近,其功能也基本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服务。据测算,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2]然而,在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效益的宏观背景下,农村社区居民对休闲农业旅游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如何?居民对各种影响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导致这些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哪些?这些是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影响研究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归纳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并通过对不同个体特征的感知差异分析比较,揭示和检验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感知差异的影响。
一、研究区域概况
黄兴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交通便利,是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11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万,镇区现有面积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万人。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8.7亿元,财政收入98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 604元,目前全镇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2%左右。黄兴镇社会经济相对发达,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所获取的经济辐射效应;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生态农业资源与旅游开发。目前,黄兴镇的休闲农业旅游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拥有“农家乐”示范区1个,有28家“农家乐”示范户。此外,黄兴镇还拥有现代农业观光项目5个;对外经营的旅游区8个。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全镇共接待各省、市、县参观团100余批次,游客总量42.97万人次,创旅游收入495.79万元,上缴国家税收50余万元,同时通过旅游开发带动了当地蔬菜、花木、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增加附加效益2 200万元以上。
黄兴镇休闲农业旅游已经逐渐转向成熟阶段,近5年来持续深入的旅游开发,对黄兴镇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选择黄兴镇作为旅游影响研究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具体的指标设计及数据收集如下:
(一)调查指标的设计
借鉴相关旅游影响感知测度的研究[3,4],通过向旅游专家咨询、讨论和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展开问卷设计。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关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调查项,这部分主要从“收入”和“就业”两个维度设计28个调查指标,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方式设计,对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做分值处理;第二部分关于个体特征的调查项,主要包括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旅游相关性特征,共设计了6个调查指标。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采取典型抽样调查法,根据社会学者风笑天的研究[5],在实际的复杂抽样中要考虑到设计效应,最终确定实际样本规模为800份。2007年3月在黄兴镇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2份,经对所有问卷进行整理剔除了较多问项未答、前后矛盾及填答质量不佳的不合格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682份,样本有效率为87.2%。
通过借助SPSS13.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得到α=0.840>0.7,表明数据的可靠性比较高。[6]
三、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分析
(一)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因子分析
本文主要目的是全面调查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情况,调查问卷所选择的变量非常多,为了能够减少经济社会影响的变量个数,提高变量的代表性和综合性,本文对所考察的28个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对变量进行了KMO(Kasier-Meyer-Olkin)值的计算和Bartlett球体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931,Bartlett球体检验χ2 值为5 273.83(df=378),其对应的概率分值р=0.000,说明这部分数据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
利用SPSS13.0统计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主成分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的方式来浓缩变量数,提取得4个主要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4.937、3.190、3.036、2.578,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46%,显示因子分析效果良好。
根据各个因子所包含的指标共性对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为“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22.443%;因子2为“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4.501%;因子3为“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3.799%;因子4为“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1.720%。
通过信度检验发现,因子1、2、3、4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分别为0.904、0.809、0.832、0.810,根据信度检验标准,符合信度要求。
(二)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强度比较
通过对每个因子的感知求均值来比较社区居民对4个因子的影响感知强烈程度,进而也可以反映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强度。每个因子的感知均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式中:Ρj——全体被调查居民对第j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感知均值;N——全体被调查居民总人数;Ρni——第n个被调查居民对第i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感知的强度;Ρ璶ij——第n个被调查居民对第i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第j个经济社会影响指标的感知得分;K——第i个影响因子所包含的经济社会影响指标个数。
根据式(1)和式(2)计算出社区居民4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感知强度依次为:“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均值=3.80)>“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感知(均值=3.71)>“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感知(均值=3.51)>“收入方式(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均值=3.12)。可知,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强度最高,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强度最低。研究结果也反映了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经济社会中的“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和“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最小。
四、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驱动因素分析
导致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一般可概括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7],外部因素主要是独立于感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因素,包括旅游地类型、旅游地发展程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包含感知主体特征的主观因素,包括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旅游相关性特征(参与旅游与否、旅游感知距离等)等。本文主要从内部因素入手分析,暂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选择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6个因素来检验其对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作用。由于性别、参与旅游与否两个因素属于定类变量,而其他4个属于定序变量,因此分别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比较研究不同个体特征的社区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差异。本文在进行方差分析前,利用Levene检验法对研究样本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都满足要求。
(一)性别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对于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的差异。结果显示(表1):男性与女性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的感知上无显著差异(р>0.05),但在“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感知强度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р<0.05)。说明性别在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形成上有一定作用。
(二)年龄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在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并不显著(р>0.05)。这与杨兴柱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年龄并没有导致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差异,说明年龄并不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三)教育程度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教育程度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受教育程度对社区居民的“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 (F=6.213,р<0.05)、“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F=4.490,р<0.05)的感知有显著影响,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的感知两两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强度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的感知;说明文化程度导致了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和“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的感知上无显著差异(р>0.05)。说明教育程度在对收入水平与用途、收入渠道以及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感知差异的作用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就业观念、经营意识的变化本身需要一定的教育程度来驱动。
(四)家庭收入水平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家庭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有显著影响。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家庭年收入水平在“50 000元以上”(相对高收入者)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家庭年收入水平段,说明高收入者在旅游开发中受益要大,收入支配意识要强;而家庭年收入水平在“20 001-30 000元”(相对中收入者)的居民对“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家庭收入水平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中等收入的居民正处于在旅游开发中“未受益——受益”的转变阶段,所以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较为敏感。
(五)参与旅游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旅游参与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参与旅游与否对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中参与旅游(包括参与旅游经营、参与旅游就业等)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 “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比没有参与旅游的居民的感知普遍要强烈。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获得以前没有的经济收益,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影响的感知也要深刻和直接,说明参与旅游与否是导致社区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六)居住地离旅游点的距离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旅游距离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居住地离旅游点的距离对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也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随着居住地距离旅游点的距离越大,感知差异越不明显。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居住地距离旅游点“1公里以内”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 “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比其他距离的居民的感知普遍要强烈。这合乎旅游影响的距离衰减原理,一般而言,离旅游点越近的居民,越有可能直接或间接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或受损),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越敏感;反之,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越不敏感。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不同个体特征对旅游感知差异的作用不一样,个体特征中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并不一定都会导致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而旅游相关性特征对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影响明显。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是导致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和讨论
本文针对旅游开发后黄兴镇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论:
1.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 、“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因子上。因子感知均值比较发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强度最高,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强度最低。
2.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的作用不同,年龄因素导致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不是旅游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部分作用,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重要作用,是导致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旅游影响感知及其差异驱动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居民旅游感知会有所不同,影响感知差异的因素也会有所变化,因此,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和丰富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孙艺惠,杨存栋,陈田.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2] 孙钢.农业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N].经济日报,2006-09-15(2).
[3] AP J, J CROMPTON.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37(11):120-130.
[4] LANKFORD S V,DHOWAR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1): 121-139.
[5]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46.
[6]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研究报告摘要】推荐阅读:
安徽省旅游业08-06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11-11
安徽旅游07-16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12-17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研究论文05-29
安徽省非煤矿山市场调研报告09-09
安徽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05-14
安徽大学开题报告12-01
安徽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支付说明09-15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