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2024-11-11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共7篇)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篇1

摘要:文章通过资料分析及调查走访法对入选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枞阳县东乡武术的起源与传承关系及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从历史、现实、自身因素等方面探究枞阳东乡武术的传承问题, 以及从这些影响因素中获得的启示, 提出关于东乡武术更好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枞阳东乡武术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依据。

关键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枞阳东乡武术,传承影响因素

1. 引言

2010年7月19日, 安徽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枞阳东乡武术被列入其中, 编号为Ⅵ—6。东乡武术源自唐代, 正式形成于明代, 盛行于清代, 是一种传统体育锻炼方式。它是结合我国古代传统武术、力学、医学、心理学和人体科学而形成的一整套以强身健体、保家护院为目的的武术套路[1]。东乡武术形成至今走过了一条从繁盛到衰败再到复兴的坎坷道路, 它的传承之路是我国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缩影, 对影响东乡武术传承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对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将起到建设性的促进作用。

2. 东乡武术的起源及演进

2.1 东乡武术的起源。

枞阳县域, 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属桐城县的东乡和南乡。旧时, 桐城境内有句民谚:“打不过东乡, 吃不过西乡, 文不过南乡, 告不过北乡”。其中“东乡”就包括现今枞阳县的周潭、项铺、汤沟、老洲、白湖、金社、白梅、陈瑶湖等乡镇。自古以来, “东乡”尚武, 其中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早在元代, 这里就居住着鹞石周氏与大山章氏两大家族。据《章氏族谱》记载, 大山章氏, 祖居福建蒲城, 其祖章仔钧系唐朝武将。唐朝末期, 有一支章仔钧后代迁居至安徽泾县的马原, 到元代, 有天武、天禄兄弟二人由马原迁至枞阳周潭的发洪山 (今名大山) 定居, 并带来了福建的南少林武功。此后, 章氏人丁兴旺, 习武之风盛行。明朝初期, 大山章姓的一位姑娘嫁给鹞石周氏, 因而章家的武功传到了周家, 于是周家的习武之风亦大兴起来。到了清初, 以周潭为中心, 周围50里的居民都争相习武, 后习武之风遍及整个“东乡”, 形成了“东乡武术”[2]。

2.2 东乡武术的演进过程。

枞阳东乡武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初的准备与积淀, 逐渐成形。很多习武之人都慕名前来进行交流和学习。将南北各地的武学精髓带到了东乡, 并逐渐和东乡原有的武术套路相融合, 促使东乡武术发展更加成熟和完善。

在历史上, 东乡武术始终为封建宗族利用。为了增强宗族力量, 各宗族不惜钱财, 纷纷访武友, 请武师, 办武堂, 训武丁。在客观上促进了东乡武术的发展。东乡武术不仅有南拳、少林拳, 还有武当拳及北方拳术。内家、外家、南拳北腿均融于一体, 形成东乡传统拳术套路及其风格、特点。

清代, 东乡武术内家拳、外家拳、南北拳种包容兼收, 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 又创出了许多新拳种。这些拳法招式偏重实战, 看似朴实无华, 但精妙绝伦, 往往能一招制敌, 出手便是绝杀,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 东乡流传着“畈畈有好田, 村村有好拳”的谚语, 使得东乡武术盛行一时。但咸丰年间,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导致东乡武术元气大伤, 部分招式失传, 留存的一些套路支离破碎, 给东乡武术的传承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其后, 东乡人也只是在农闲之际, 特别是春节期间, 以各自然村庄各自习武。习武的青年人相互切磋技艺, 最后同师傅对打, 俗称“破拳”。而此时拳师在授徒时往往留有一手, 即“看家的本领”不教, 以免在“破拳”时被徒弟所伤, 闹出笑话。太平军战斗中, 东乡章、周两大家族长有了矛盾, 于是规定“传媳不传姑”。这些陈规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以至一些高超的武艺失传。

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由于国内局势动荡, 战乱不断, 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的脚步停滞不前, 东乡武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 也同样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新中国成立后,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它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武术发展的政策, 建立健全了国家武术管理机构, 特别是竞技武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竞赛体系, 成为非奥运项目中的重要体育项目之一。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在大学武术教育教学中, 各地体育院 (系) 把武术列为正式课程[4]。东乡武术由此迎来了又一轮繁荣, 习武之风在枞阳东乡再次兴起。

3. 东乡武术的传承方式

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大多是以物质传承和非物质传承两种形式存在的。物质传承, 即对传统武术的拳谱、器械、服饰等物质器具的传承。是对祖辈在武术活动中使用过的上述物质器具的接受、保管和再使用。这些器具在传承过程中是静态的, 代代传递, 一般不能随意改变它们的形态。非物质性传承, 即对传统武术的练习方法、技法使用等技艺的传承, 是武术练习者把有关武术技艺的体验、感受、经验等通过师徒之间交流方式 (包括口传、心授、身体示范等) 进行的传递和发展。在非物质性传承中, 一方面要接受和保持遗产的基本精神, 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创新, 使代代相传的武术遗产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相比物质性传承, 非物质性传承具有动态流变性, 在具体的武术实践活动中传承武术遗产的[5]。东乡武术由于多年的动荡, 记载东乡武术的拳谱和器械及服饰大多遗失, 再加上东乡武术很多的器械都以日常生活器具及生产工具为主, 没有像其他一些武术派别中世代传下来的剑或者刀等器, 能够作为传承的特殊器械基本没有, 东乡武术在物质性传承上可以说是空白的。东乡武术练习大多是在田间地头、农闲假日期间, 人们口口相传, 言传身教, 可以随手利用身边的各种工具 (板凳、棒耙、扁担等) 进行器械练习。在东乡武术中有“家传不外传”、“传媳不传姑”的规矩, 有很大一部分武术套路内容都已失传。

4. 影响东乡武术传承的因素

4.1 历史因素对东乡武术传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导致东乡武术难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东乡武术的起源和它的发展历程来看, 东乡武术的发展有着影响其传承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东乡武术起源于元代, 兴盛于明代, 正处于冷兵器时期。战争中武术发挥着非常大的威力, 传统武术是古代战争的重要手段。“双方搏斗, 异常激烈。徒手肉搏, 不能相及时, 遂用棍棒、长枪、大刀、矛戟, 进行械斗, 车马斗, 再远则用弹丸、弓箭, 以射其手持器械所不及”[6]。东乡武术在这一时期得以兴盛。而随着热兵器的兴起, 徒手和手持器械的传统武术, 在枪炮面前已风光不再。当鸦片战争中被洋人打破国门, 当义和团的义士们在洋枪面前前赴后继的倒下, “刀枪不入”的武术神话不攻自破。热兵器削弱了传统武术在军事上的威力, 社会变迁使传统武术在民间的作用逐渐减弱[7]。东乡武术也就是在这一浪潮中由盛转衰, 并且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元气大伤, 许多武林高手的拳法套路由此失传。但由于旧社会, 统治阶级的压迫、社会环境的恶劣、黑帮流匪的侵扰、恶霸地痞的欺压等不安因素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东乡武术虽不能作为主要武器, 但许多人仍习练以求自我保护。建国后, 国泰民安, 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治安良好, 人们不再需要练武以保护自己。再者, 现在不同于封建社会, 只要签订“生死文书”就可以与人切磋武艺, 上擂台比武。现在是法制社会, 与人比武, 打死或打伤别人都要负法律责任, 甚至会被判刑。可以说, 热兵器的兴起、社会的安定、法律的健全使武术搏杀功能的施展舞台大大缩小, 致使东乡武术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2 家庭因素是东乡武术传承的主要因素, 也是阻碍东乡武术推广的主要力量。

东乡武术的传承依靠家庭及类似家庭的参与所共同传承的传统。在传习、继承的基础上使这种形式的传统得以发展和创新。在我国古代, 大多数传统武术都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东乡武术也不例外, 它规定“家传不外传”、“传媳不传姑”, 其拳法套路有时仅仅在家族内部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血缘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十分注重家庭和家族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意识较强的家庭往往把家庭看得比个人更重要, 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同时, 为了更好地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还常把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 以一种类似于血缘关系的关系联系起来, 为师为徒者称“师徒如父子”。这样就使得家庭和类似于家庭的群体在社会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这也促使了中国以家庭为单位或类似于家庭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古代得以存在和发展。东乡武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家庭或类似于家庭中流传的[10]。东乡武术在其流传的过程中, 许多拳种都有其历代师徒之间传承关系的谱系, 如同家族的家谱一样, 同样说明了师徒传承的“家庭化”倾向。出于对自身技艺的珍视和对家族的荣耀感, 中国古代素有“传子不传女”的说法, 以防女儿出嫁后把自己的绝活传到外姓人那里。“传子不传女”的民俗心态, 从深层次看, 是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但这种做法也有利于世代经验的传承积累, 这在旧时代对保住自家牌子, 制作名优产品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缩小了其影响力及传承的生命力, 如果家族中出现意外, 那该家族的拳法套路就将失传, 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 人可能该家族中的传承人没有兴趣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没有继承该家族的拳法套路, 这样就会对其传承产生很大的影响。

5. 结语

随着东乡武术作为搏杀术的本质逐渐淡化, 我们应该强调它强身健体的一面, 先从发源地枞阳县开始, 鼓励全民练武, 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只有打破只在家族中传承的规矩, 欢迎有兴趣的人学习拳法套路, 并逐渐走出枞阳县, 走出安徽省, 甚至走出中国, 让更多的人学习东乡武术。同时, 政府应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 大力发展当地文化特色, 与相关媒体合作大力宣传东乡武术, 让更多的人发现东乡武术魅力所在。在发展外部条件的同时, 提高东乡武术自身的技能, 完善理论, 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使东乡武术更加体系化, 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http://www.qqgfw.com/News_1Info.aspx?News_1ID=5048.

[2][3]http://baike.baidu.com/view/3928957.htm.

[4]薛欣, 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解析[J].体育学刊, 2009, 16 (2) :106.

[5][8][11]张云崖等.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7, 54-55.

[6]苏肖晴.略论“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J].体育学刊, 1997 (2) .

[7]田桂菊.从武术的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 .

[9]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10]温力.重视血缘关系的家族本位思想对武术继承和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4:36.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篇2

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又称“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世界传统武术大赛,也是目前世界武术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体育盛会,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对弘扬中华武术传统,促进世界传统武术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团结,推动武术走进奥运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4年以来,世界传统武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其中前两届在河南郑州举办,第三届第四届移师湖北十堰举办,第五届在安徽黄山举办。世界传统武术节对弘扬中华武术传统,促进世界传统武术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团结,推动武术走进奥运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吮吸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而成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武术文化蕴涵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体育竞赛的支撑。“武术赛事是武术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的集中体现,是各个流派和拳种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竞技场,也是武术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传承方式,是武术时代化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1]在新时期下,武术运动搭上武术竞赛的“顺风车”后,起到了效果更好、形式更广的传播成效。武术文化在武术竞赛的推动下,使其观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的特征日益凸显。以武术竞赛的形式传播武术文化,使得各流派、各拳种有了一个彰显自我独特魅力的平台,是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传播方式。

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历届武术赛事中参赛队伍和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本文以安徽黄山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分别从武术赛事的影响范围、赛事特点和赛事效果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试从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外围层次、中间层次和核心层次三个方面来分析对其产生的影响。

1 武术赛事情况分析

黄山地处中国东部,安徽南部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两项世界桂冠的景区。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并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时间最长的古老健身功法———五禽戏,创作于安徽,也是安徽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本次武术赛事以“以武会友、论剑黄山”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世界55歌国家和地区的245支代表队,共计2865名运动员参加,赛事规模空前、盛大。(以下数据来自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官网)

1.1 影响范围

从首届到第五届,历经十个年头,世界传统武术节可谓是茁壮成长。所谓“十年磨一剑”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世界传统武术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遍及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的参与。尤以第五届安徽黄山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参赛队伍和人数最多的一次。

综上表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武术节的举办次数的增加,武术节的规模和参赛运动员的数量都逐年扩大,其影响力也逐年增加。武术队伍来自于世界各地,每次参赛国都是在50个以上。特以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以245个代表队和2865名参赛运动员创下了历年之最。可见世界传统武术节此项赛事已逐步深入人心,并以其独具一格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参与其中,共享盛举。

1.2 赛事特点

黄山市以独特优越的资源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承办条件、丰富的办赛经验和热情自信的服务,给我们展现了一场武术比赛盛事。其成功的背后与其鲜明的赛事特点是分不开的。

1.2.1 比赛设置

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根据竞赛项目的不同共分了:个人项目、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三大项。个人项目中包括:传统拳术(包含有太极拳类、南拳类、其他武术拳类)、传统器械(包含有当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对练项目分:徒手与徒手、徒手与器械、器械与器械对练。个人项目中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共分为:A、B、C、D、E五个不同组别。又根据参赛国度的不同设国际组和国内组。本次比赛的奖励办法按个单项各年龄组别的男、女分别设一等奖10%(E组按20%)、二等奖20%、三等奖30%,并且为体现武术比赛的文化性和传统性,本次比赛以继续设三个等级,以淡化“奖牌主义”。

此次比赛,为了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的参与,在项目设置上设置了许多传统拳术、对练以及集体项目。就项目内容上来说,可谓是内容广泛,增添了众多民间武术爱好者参与到比赛中,感受武术文化魅力的机会。组别设置时根据参与者年龄层次的不同而设置了不同的组别,这使得参与者的人群的年龄层次大大的得到了扩充。此次比赛中参赛运动员年龄最长者与年龄最幼者中间相差80多岁,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武术运动的开展范围之广、武术赛事参与人群之众。并且此次赛事的名次录取比例相对较高,大大的提升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1.2.2 文化结合

本届比赛适逢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市举行,参赛选手、中外嘉宾、媒体记者在欣赏武术比赛的同时,也能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优品精品特展和中华传统技艺百工百品展销等活动。

“体育比赛时现今社会旅游的催化剂。”[2]就武术比赛而言,从本质上说这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影响和涉及的领域涵盖了文化、教育、交通和商贸等方面。武术赛事与举办地文化旅游相结合,也是武术赛事的一大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这一方式,是对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宣传,也是发展武术产业的重要途径。

1.3 赛事效果

“传统武术是武术发展的根基,传统武术赛事是武术文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传统武术赛事推广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路径。”[3]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办的全世界规格最高的武术比赛,这对于推动武术在全世界的普及与推广,进一步推进武术进入奥运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举办,少林和武当进一步被世人了解、接受,其武术产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产品也走向世界,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2 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广义的武术文化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的总和,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4]狭义的武术文化:‘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根据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庞朴先生提出的文化三层次论,同样武术赛事分别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也存在在三个层次的影响。即:外围层次、中间层次和核心层次。

2.1 外围层次———人际传播

武术赛事传播中,基于人际传播的问题,到底怎样更好的传播,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武术。本文认为应根据受众人群,采取应有的传播方式。郭玉成教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武术传播对策》一文中提出,“多年来,武术国际传播,尤其是在奥运会传播过程中纯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的误读’,主要问题就是对国外武术受众的调查不够,造成经济武术在竞赛体系上不能与国际真正接轨,准确地说,就是不能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所完全认可。”[5]因此,我们在对武术赛事传播中,要尤其注重对受众的重视。

单就此次比赛的性质而言,世界传统武术节可以说是“武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武术单项赛事中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群最广的武术比赛。第五届安徽黄山世界传统武术节,有来至世界各地的55个国家、245支代表队和2865名参赛运动员。武术比赛的本质是交流和比较武术文化。它的系统是开放的,它是各国、各地代表团的汇集,是广大武术爱好者十分关注的武术文化活动。虽然主要是在主办地展开,但是其辐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主办地,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可以扩散到世界各地。

2.2 中间层次———武术有形文化传播

有形解释为具体存在的。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发展过程中带动了其他相关文化形式的发展模式来推广。如武术服饰、武术影视、武术杂志等。武术相关文化的发展也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虞定海教授、郭玉成教授在《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到,“我国复原辽阔、民族众多,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武术赛事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可以有多重发展路径选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6]

在武术赛事的活动时间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推动武术文化及相关文化更好地发展。就本次世界传统赛事分析,根据安徽黄山特有的文化因素而设计了独具代表性的会徽、吉祥物,以“以武会友、论剑黄山”为主题。会徽的设计以黄山独特风景迎客松、太极图为背景,体现了武术文化的“有容乃大、谦蓄和谐”的特点。吉祥物设计是以黄山特有的,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黄山短尾猴为素材,以体现出黄山人民的热情和武术文化的活力。这些独具特色的徽派文化不但可以吸引众多中外友人前来参赛,又可以更好地提升赛事影响,提升武术赛事形象。

2.3 核心层次——武术无形文化传播

武术赛事对武术无形文化的传播是围绕赛事的无形资源的衍生出来的,如赛事的名称、历史、声誉等无形文化的总和。

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举办的前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黄山市。通过媒体等多方位的宣传,产生了巨大的聚焦效应,成为了黄山市经济、旅游和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在黄山市世界传统武术节期间,策划了一次独具特色的活动———邮向世界的黄山名片。比赛期间黄山市邮政局也抓住此次武术锦标赛的机会,设计了锦标赛邮资封片及一套明信片。该局发挥邮政特色,为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还专门设计了锦标赛邮资封片及一套明信片,并安排了一批徽州文化、历史、黄山风光等珍藏邮品,以满足各国运动员的用邮需求,全方位宣传、展示黄山形象。邮资封片上盖满了锦标赛的专用邮戳,用来收藏和记忆这次传统武术锦标赛。

武术赛事在具体的促进武术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从侧面促进着无形武术文化的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在切身参与到武术比赛的过程中,也沉淀了举办地特色的武术文化,这些美好的画面也许是每一个参赛者永生难忘的记忆,武术文化也悄然声息的伴随着来自各地的参赛者而无形的在世界各地传播、繁衍。

3 结语

武术赛事是现代社会传播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对武术文化的传播覆盖面广、实际效益强,也是展现武术文化魅力的一个平台。武术赛事在展现武术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武术相关文化的发展。武术赛事使世界各地、不同层次的武术爱好者齐聚一堂,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研究武术赛事为当代社会中武术文化更好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的武术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武术赛事在现代社会武术文化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传统武术节是目前武术单项比赛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武术比赛,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文章以安徽黄山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通过研究本次武术节的赛事情况后,从外围层次、中间层次、核心层次三个方面分析了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以指导武术赛事更好地为武术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武术赛事,武术文化,武术传播

参考文献

[1]徐建国,纪洪海.武术赛事市场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4).

[2]田雨普.大型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唐芒果,蔡仲林.传统武术赛事文化识别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5).

[4]郭玉成.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03).

[5]郭玉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武术传播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6).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篇3

武术, 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它融合了儒家思想、形体美学、医疗保健、教育以及哲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 内容之丰富, 令世界为之赞叹。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 武术似乎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他的内涵非但不曾有过丝毫衰减, 甚至以一种更加挺拔的姿态傲立于文化之巅。武术, 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存在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民族精神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校教育则是普及武术知识、传递民族精髓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中小学生心智发展并未成熟, 对其民族思想的培养还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 本报告坚持应该把武术教学的受教育对象锁定为正处于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新世纪的武术教学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物质层面上, 只有把其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来加以深入研究, 才能达到强身健体,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民族精神的最终目的。在系统地查阅了近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科研论文之后, 通过对大量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 并结合作者所在地区几所中小学的随机抽样结果, 对区域条件下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而提出现阶段中小学武术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解决方案。

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本报告以安徽省部分中小学老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 着重调查了武术在中小学中的教学现状, 并对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切实可靠的改革建议。

2.2、研究方法

本报告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研究对象展开研究, 为报告撰写提供可靠依据。

3、调查结果

3.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论文的阅读及梳理, 得知在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体育教材》和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 均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内容。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更是把武术列为体育课必修内容。2005年4月2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要求新学期开始, 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内容。

文献指出: (1) 马鞍山市中小学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占18.6%, 偶尔上过武术课但不系统的学校占37.3%, 从未上过武术课的学校占44.1%, 武术在大部分中小学校名存实亡, 从而制约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2) 学生对武术的喜欢只是表面现象。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是从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夸张印象, 实际参加练习后反差很大又吃不起苦, 因此真正喜欢武术并能够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武术的学生很少。武术课的内容比较单调, 教学课时偏少。在学校体育课达标中, 对武术没有具体要求, 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武术师资不足。武术课大多数是有非武术专业的教师担任的, 而且上课主要采用与其他体育内容混合进行的方式授课, 教学效果不好。更有甚者, 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就没有武术内容, 武术课名存实亡。此外, 李成银、刘篷翔等人在《山东省城镇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61.2%的领导, 45.1%的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持无所谓的态度。李科、李淑蕙等人在《重庆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调查显示, 武术专项教师所占比例仅为1%, 具备武术教学能力的教师仅占5%左右, 55%的教师不能教授武术内容。

以上文献表明, 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要达到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出台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迫切需要寻求一种直接有效的解决途径。

3.2、问卷调查法

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对辽宁省部分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我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其主要体现在:

3.2.1、大多数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计划中虽然包含了武术教学这一内容。

但能够切实按照计划完成武术教学内容的却微乎其微, 部分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按照教学计划来实施武术教学, 然而其中67%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却认为武术课所占体育教学的总学时应适当增加。

3.2.2、在中小学校中, 体育教师多为本科生。

其中大多数在校学习的体育项目多为田径或球类项目, 而专修武术项目的体育教师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

3.2.3、在中小学体育器材种类缺乏。如刀、剑等用于武术学习的冷兵器却微乎其微。

3.2.4、学生武术的了解过于表面化。

学生主要通过电影、电视、小说等描述性的媒介来了解武术, 没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去尝试武术学习, 对外来武术与我国传统武术的划分并不是很清晰。很多学生都有学习武术的热情, 但付诸于实际练习并能持之以恒就零星点点了。

4、原因分析

综其以上现状 (调查结论) , 将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原因:

4.1、学校上层领导对武术发展没有加以重视。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 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然而武术教学只存立于体育教学的内容之内, 所以很难使武术得到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

4.2、武术师资队伍严重缺乏。

又因为武术教学对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武术教师不仅要技术动作规范, 而且要熟知武术各流派的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在武术教学中将文化教学与技术教学有机结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程度, 调查表明:从事武术专职教师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 其中97%的体育教师都很难指导学生对武术进行系统的学习。由此可见武术师资的不足和水平不高严重影响着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 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下体育的教学效果。

4.3、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

中小学武术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停留在套路联系或基本功练习, 而在学生升学之后所学习的内容有时候还会有重复,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武术学习丧失了原有的兴趣和练习动机。

4.4、武术课课时安排不明确。

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 只要求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内容, 并未明确具体的课时数量, 使得部分学校对武术教学过于懈怠, 没有加以重视。且没有系统科学的武术教学模式, 使得武术教学是存于一种泛泛的说法, 并未真正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中, 延误了武术教学在中小学中的发展。

5、对策分析

5.1、始终贯彻将学校作为普及和推广武术运动的摇篮

首先, 李铁映同志成做出武术进入中小学的指示:“必须真正提高对武术的认识, 把武术在中、小学深入开展, 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因此, 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加强武术在中、小学当中的建设。积极组织各种有关武术形式的比赛, 加强教育部门对武术的重视, 积极在省级体育优质课中开学专门的武术优质课教学比赛, 以此来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对待武术的积极性, 把武术推广当作一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事来抓。

5.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每年都有大量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加入到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行列, 其中也不乏有武术专业的毕业生, 我们应当鼓励高水平武术人才和有良好的武术教学理念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扩大对武术专业毕业生的录用, 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并考核, 以提高武术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5.3、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武术教学内容

教师应对在校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了解,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创编一些简单易学, 具有攻防特点, 竞技娱乐相协调的武术教材。因为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主要停留在防身自卫的理念上, 所以在武术教学内容中应由传统的套路学习和基本素质练习逐渐向攻防等使用性质的武术教学所转变, 如女子防身术、军体拳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5.4、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模式, 正确安排课时结构

在每学期固定的体育课程学时中, 为防止武术教学学时与其他现代体育教学学时发生冲突, 所以我们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武术教学模式, 使同学既可以领略到现在体育的魅力所在, 又可以满足学生对武术的热爱。以没有武术练习基础的学生来举例说明: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选择一套可行的武术种类, 并安排出两个月的体育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 教师可通过该套武术的攻、防动作分解教学, 加深学生对该武术的理解程度。当学生完全掌握该套武术动作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早操或间操时间采用单练或对练两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动作印象, 这样既可以避免了武术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发生严重的冲突, 又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对武术的学习加以巩固, 从而达到学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延存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目的。

5.5、多方面激励策略, 促进武术教学发展

目前武术发展中, 仅限于高水平运动队之间存在武术比赛, 而在中小学武术教学当中也应举行武术比赛, 并将其分成两种:一种为学生而举办的以个人或团体的武术技能表演大赛和双人对练表演比赛, 另一种为教师举办武术教学大赛。两种比赛可同时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此外, 将武术作为一项升学考试的加分项目或必考项目, 以促进武术在中小学当中的发展。

6、结语

武术,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存在, 世代相传, 蕴含着我国五千年来的文化思想。数千年的历史证明, 武术在中小学生中的发展不仅起到壮内强外, 全面促进人体生理、心理同步发展的体育运动教育效果, 更具备一种独特的思想教育优势。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厚德载物、谦恭完美的精神品质。面对现如今的时代发展, 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影响, 我国中小学生正在不断地受着西方文化的同化, 这种现象正在愈演愈烈。如果长期任其演变的化, 我国将失去自己的文化传承, 而一味的崇洋媚外。而武术对我们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民风、民俗, 弘扬民族正气, 感悟东方文化, 激发民族自豪感, 加强民族团结, 提高民族凝聚力, 乃至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今后的发展中, 武术教学必将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世代相传。针对中小学生的武术教学, 不仅能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 更是对中华民族国粹的传承。本报告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对省内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 然而研究结果显示, 武术项目虽然已于2001年9月1日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被列体育课必修内容, 但其在实际中小学教学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 文章作者将依据调查结果在本研究报告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及建议, 以充实武术在中小学教学研究中的文献依据, 增强武术教学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力, 促进武术教学在我国中小学中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建军, 李艳谭, 成钢.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王建军, 李艳谭, 成钢.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周玉芳, 孟少华, 申国卿, 苏新勇, 席饼嗣.对中国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思考.[2]周玉芳, 孟少华, 申国卿, 苏新勇, 席饼嗣.对中国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思考.

[3]李成银, 刘篷翔.山东省城镇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3]李成银, 刘篷翔.山东省城镇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篇4

武术竞赛是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广与提高运动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竞赛规则是为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它规定了竞赛方向是比赛赖以进行的依据同时它可以保证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公平合理的比赛竞赛规则是比赛的保证是运动技术发展的导向也是衡量运动技术水平的一根杠杆[1]。安徽省竞技武术历经5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级训练体制,通过科学的选材、训练、竞赛以及良好的管理,为省和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徐淑贞、陈道云,七八十年代的贾平、杨承冰等老一辈武术家。近年来,在第10届、11届、12届全运会、多哈亚运会、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上,都与奖牌结缘。因为他们的付出使得竞技武术一直处于安徽省重点基础项目行列,这对安徽省武术人来说既是鼓舞也是鞭策,在继承胜利果实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竞技武术的发展。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对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了第八次修改,此次规则修改与前七次不同之处在于,将整套动作评分系统分为三块,即A组动作质量、B组演练水平、C组动作难度,实行切块打分[2]。规则的修改,对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分系统的每一部分都将成为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男子甲组南拳、长拳、刀术、棍术,女子甲组太极拳、长拳、剑术、枪术前八名运动员动作质量得分。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了相关文献,并参照2007版《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相关内容。

2.2.2 现场评判和录像观察法

通过临场评判和观看赛后录像,对不同类别项目运动员的扣分项进行分析研究。

2.2.3 数理统计法

对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武术套路男女甲组运动员动作质量扣分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动作质量评分方法

本次安徽省武术套路比赛对动作质量的评分采用A组3名裁判员,1名副裁判长对动作质量进行评分,2名裁判员对运动员同一个动作错误和其他错误扣分(或1名裁判员和1名副裁判在对运动员同一个动作错误和其他错误扣分)的累计之和即为动作质量的扣应分,用动作质量的分值减去应扣分,即为运动员动作质量的应得分。其评分标准为:运动员现场完成套路动作的规格与要求不符,每出现一次扣0.1分,其他错误每出现一次扣0.1—03分。

3.2 南拳动作质量扣分点统计分析

竞技武术套路南拳是从传统南拳发展而来的,发展至今技术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今的“自选南拳”不仅保留了南拳原有的技术题和演练风格,同时也将长拳的跳跃、跌扑、滚翻动作融入其中,增添了南拳风格的新颖性[3]。本次比赛甲组运动员共设置了男子南拳、长拳、棍术、刀术和女子太极拳拳、长拳、剑术、枪术8个单项,从男子拳项目动作质量的扣分点频率统计显示:男子南拳在比赛中出现的扣分点相对集中,主要错误频率出现最高的是:晃动、脚移动或跳动(编码70,占50%),其主要原因是运动员腾空高度不高完成难度动作的能力不足,导致落地不稳;其次是旋风脚、腾空摆莲击响腿脚尖未过肩(编码30,占15.5%),据现场观察,运动员在腾空旋转瞬间为完成难度动作度数缩小了摆动腿的幅度是影响击响腿脚尖未过肩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它错误依次为:前扫退支撑腿大腿高于水平或扫转退脚掌离地(编码20,占12.5%);单碟步跪地腿小腿内侧未着地(编码55,占9.4%),运动员做单碟步时习惯将跪地退脚前掌着地,从而导致跪地腿小腿内侧未着地;马步上体明显前倾(编码52,占6.3%)和附加支撑(编码71,占6.3%)失分的原因是完成难度动作时用力过猛或腾空高度不够造成的。(见表1)

3.3 太极拳动作质量扣分点统计分析

女子太极拳比赛的扣分点是甲组8个项目中最集中的一个,扣分点主要集中在晃动、脚移或跳动(编码为70,比例为46.6%),太极拳的难度动作的落地连接基本上都是单脚落地和雀地龙,而且以单脚落地居多,运动员单脚落地时在瞬间快速旋转的冲力下,使得动作变形、用力方式改变,破坏了支撑腿和躯干平衡的性和稳定性。其次是腾空飞脚、旋风脚、外摆莲击响腿脚尖未过肩或击拍落空(编码为30,比例为26.7%),太极拳的难度动作连接形式主要为无步连接,运动员由于腾空高度不够,空中停留时间短,为保证转体的度数,缩小了摆腿的幅度,造成击响腿脚尖未过肩或击拍落空[4]。其他错误依次为上步后退上步时脚拖地(编码为54,比例为20%),其原因是运动员支撑腿力量不足、技术不细腻;雀地龙两大腿夹角小于45度(编码为24,比例为6.7%)。(见表2)

3.4 长拳动作质量扣分点统计分析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自选长拳”是结合了查拳、华拳、少林拳等具有“遐举遥击,击退疾速”特点的一类拳术的全称,以上述拳术为基础,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发展而成的拳术,其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各种手法、腿法、步型步法、翻腾跳跃和平衡动作,内容相当丰富。长拳是本次比赛唯一男、女同时开设的项目,长拳动作质量的扣分点涵盖了规则中的平衡、腿法、跳跃、步型,以及其他错误,其中男、女运动员晃动、脚移或跳动(编码为70,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77%和33.33%)的现象比较普遍,多为动静连接时出现的,这与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能力不足、落地后冲力过大、运动员落地时重心控制不当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3月《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评判用表》把扣腿平衡(编码15)纳入自选长拳必选动作,该动作有三个扣分点,即屈蹲腿大腿未接近水平、扣腿脚背未贴附于屈蹲腿膝窝、平衡静止时间不足2秒,由于是第一次规定使用该动作,运动员对该动作概念较模糊,造成部分运动员在编码15和75上被扣分(编码15男、女扣分比例分别为5.13%和7.69%;编码75男、女扣分比例均为10.26%)。旋风脚和腾空摆莲是长拳运动员选用不同等级难度较多的动作,同时也是被扣分比例较多的动作(编码30,男、女所占的比例均为12.82%)。其他错误依次为马步上体明显前倾或两脚间距过小(编码52)、后腿明显弯曲或前脚内扣触底或甩移或晃动(编码22)、前扫退支撑腿大腿高于水平或扫转退脚掌离地(编码20)、悬垂腿弯曲(编码31)和仆步屈蹲腿未全蹲(编码53),编码52、22、20、31四个动作是难度动作的连锁反应造成的。附加支撑(编码71)多出现在动连接叉,运动员落地不稳、身体中心控制不当造成的。(见表3)

3.5 男、女器械动作质量扣分点统计分析

竞技武术套路器械比赛分为长兵和短兵两种,长兵主要为棍术和枪术,短兵主要为刀术和剑术。本次甲组运动员器械比赛项目为男子刀术和棍术、女子剑术和枪术,从器械动作质量的总扣分情况来看,男子动作质量要略好于女子,男子运动员动作质量被扣61次70个点,女子运动员动作质量被扣66次76个点,动作质量扣分频率最高的还是晃动、脚移或跳动(编码为70,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0%和32.89%)和旋风脚、腾空摆莲击响腿脚尖未过肩(编码30,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1.43%和13.16%),其原因和长拳动作质量扣分原因相同。倒地(编码72,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57%和7.89%)在器械比赛动作质量扣分中排在第三位,从现场观察可知,72的出现是由于动连接叉落地时,运动员身体中控制不当,动作变形造成运动员臀部着地,可见动作质量的扣分与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密切相关。器械比赛中器械抛接难度动作增加了动作质量的扣分因素,本次比赛中器械抛接时抱接器械或未单手接握剑柄、刀柄(编码64,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29%和6.58%)和器械掉地(编码74,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57%和7.89%)扣分点的出现均是由于器械抛接难度动作未完成造成的,其他错误扣分原因和长拳动作质量的扣分原因基本相同。(见表4)

4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运动员B级、C级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提高运动员B级、C级难度动作腾空时间,加强运动员难度动作摆腿幅度,减少晃动、脚移或跳动出现的频率,对于提高安徽省甲组运动员运动成绩将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章以安徽省第十二届武术套路比赛甲组男、女前8名运动员竞赛成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现场评判和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分析造成安徽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动作质量扣分的因素,为安徽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科学化训练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武术套路,动作质量,扣分

参考文献

[1]杜寿高.从对竞赛规则的研究,探讨武术套路技术发展走向——武术套路新规则实施后的技术发展趋势及训练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2]国际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阳家鹏,向春玉.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9(1):41-44.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安徽省“扬子空调杯”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女子丙组长拳的评分 (表1和表2) [1], 分别研究动作质量组裁判员和演练水平组裁判员的打分情况, 对能够反映评分客观性的若干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了2003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和2007年《安徽省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执行细则》及有关技能类评分的评价方法和相关论文。

1.2.2 数理统计

运用统计处理女子丙组长拳的评分数据, 对能够反映安徽省“扬子空调杯”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裁判员评分客观性的若干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2 分析

2.1 客观性系数

根据客观性系数R=1- (MS内/MS间) [2], 计算得出女子丙组长拳项目中动作质量组裁判员和演练水平组裁判员的评分的客观性系数 (表3) 。

由表3可知, 女子丙组长拳单项比赛里的动作质量组裁判员和演练水平组裁判员的评分客观性系数都比较高, 说明裁判员的评分误差相对于运动员之间的差异比较小, 即评分对运动员的区分度比较高[3]。究其原因, 可能有两种情况:如果参赛的运动员水平比较高或是比较接近, 则说明裁判员评分尺度把握的较好, 评分较一致;如果参赛的运动员水平相差较大, 即运动员之间的差异较大, 则无法判断裁判员评分的尺度是否把握一致。

2.2 裁判员的评分标准

为了进一步考察裁判员对参赛运动员的总体评分的尺度是否一致, 我们对该项目的两组评分数据进行方差分析[4], 并列出方差分析表 (表4和表5) 。

由表4可知, 在该组项目中动作质量组裁判员的评分标准有显著差异, 即各裁判员评分的尺度不一致, 有的倾向性偏高, 有的倾向性偏低。

2.3 随机误差

由表5可见, 尽管演练水平组裁判员的评分标准没有显著差异, 但随机误差却较大。从表1不难发现, 裁判员的评分极差[5]有时很大, 极差在0.1以上的有3次, 最大极差接近0.2;由此可见, 演练水平组裁判员评分的随机误差较大。

3 讨论

分析可以看出, 同一组项目比赛中演练水平组裁判员评分的随机误差较大, 甚至动作质量组裁判员之间的评分尺度都不一致, 可见裁判员的水平确实偏低。虽然比赛的客观性系数比较高, 但这仅仅是因为参赛运动员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我们可以想一下, 如果参赛运动员的场上表现水平接近, 那么这种水平的裁判员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还能保证比赛的客观性吗?这是目前国际武术比赛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就目前来看, 有3个主要方面值得探讨, 即参赛运动员的个体差异、选用裁判员、处理误差。

3.1 参赛运动员的个体差异

从前面分析知道, 如果参赛运动员之间竞技水平差距较大, 那么裁判员评分的区分度就较大, 从而客观性就较高。增大参赛运动员之间个体差异的途径只有2条:一是加大扣分力度, 注重动作的连接质量;二是加大动作难度。关于加大动作难度, 一方面会给运动员带来身体伤害;另一方面, 片面追求难度, 会使动作的成功率下降, 影响武术比赛的观赏价值。因此, 单纯地增大运动员之间的个体差异, 不是提高武术评分科学性的根本途径。

3.2 选用裁判员

本次比赛中,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由于裁判员的评分水平不高和评分方法的不合理, 裁判员打保险分, 使运动员分数挤在一起, 造成了比分接近, 运动员的水平难以区分。裁判员水平偏低的原因在于:在本次比赛中起用了部分年轻裁判员, 虽然这些裁判员全部都通过了赛前培训和考核, 但基本上是业余非职业化的, 而且在业务训练上也有欠缺, 经验不足。客观地讲, 最高级别的国际大赛, 应选用最高水平的裁判员, 这样打分才会更加客观。如此看来, 高水平的裁判员对整个比赛的结果还是有所影响的, 也是提高武术评分科学性的一个途径。

3.3 处理误差

本次比赛处理评分误差的方法依然是:在动作质量组裁判员的打分里去掉1个最高分, 再去掉1个最低分, 剩下1个分数作为该组的分数, 在演练水平组裁判员的打分里取其平均分作为该组的分数, 最后取这两组分数之和作为比赛的最后打分。这是多年来主观评分项目的基本计分方法, 前者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过高分和过低分的影响。但是, 如果裁判员水平低, 评分随机误差大, 或者同时有多个过高分或过低分, 目前采用的计分方法就有很大局限性。后者根本没有考虑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影响。例如, 本次比赛, 即使在决赛阶段, 有时打分极差也接近0.2, 这自然使得最后得分的可信度降低。因此, 处理好评分误差, 避免过高分或过低分的影响, 应是提高评分客观性的主要途径。

4 结语

本次比赛裁判员的评分误差过大, 评分标准也不一致, 影响了最后得分的可信性, 说明裁判员水平偏低。尽管客观性系数较高, 也是因为参赛运动员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 多少具有偶然性。由此反映出选用裁判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大赛 (尤其是主观评分项目) 的裁判员应当选用世界一流的, 考虑到“人为”误差的影响, 应当在控制和处理误差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工作。片面地增大项目难度是不现实的, 为避嫌而不起用一些优秀裁判员也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孙健.武术套路比赛客观性的内涵及其评价方法[J].数据统计与管理, 2010, 29 (6) :1130~1137.

[2]魏登云.重新认识体育测量的客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22 (3) :73~76.

[3]魏登云.第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裁判员评分的客观性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38 (7) :23~25.

[4]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人体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5]丛湖平.体育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2003) [S].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篇6

本刊讯:5月22日,安徽省宣城市武协召开新闻发布会: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促进安徽宣城市武术运动的发展,加强武术爱好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武术运动竞技水平,特定于8月6日——7日在宣城市体育馆举办宣城市第一届武术锦标赛。本届锦标赛也将作为安徽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宣城市传统武术的预选赛。

本届锦标赛由宣城市教体局主办,宣城市武术协会承办,《武当》杂志社协办。竞赛分传统武术单练、武术对练、武术集体、武术对抗类四大项目,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少林拳、长拳等传统拳术、器械。参赛对象不设门槛,各县(区)市武术协会、行业体协;大专院校、体校;各民间武术团体;中小学等武术团体、组织;武术传人、武术爱好者等均可报名参加。单练和对练,按拳种项目及年龄、性别、组别分设一二三等奖;集体项目,按拳种项目分设一二三等奖;武术推手、散打,按级别、组别分别颁奖前三名;同时设道德风尚、优秀组织、优秀教练员、优秀运动员奖。根据规定,个人项目传统武术类和太极类各单项一等奖、二等奖运动员可获得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传统武术比赛的资格。此外,比赛成绩将作为申报武术段位参考依据,个人项目传统武术类和太极类各单项一等奖、二等奖的运动员,申报武术段位时,可免予段位考试中的自选项目考试。

安徽省武术文化旅游 篇7

1段位制的历史背景

段位制产生于三百多年前的日本棋坛, 是棋艺水平的等级划分, 段位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能力的象征, 是一种尊贵的资格。《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 (原国家体委) 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 增强人民体质, 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锻炼体系和全面评价习武者的武术水平而制定的等级制度。早在公元702 年,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时, 武术就有了等级之分, 后来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武科考试制度。武状元和武秀才等都是通过考试选拔的。自1998 年1 月1 日起在我国全面实施, 武术段位制晋段方式采用“套段”评议方法, 按照武术段位制的发展计划, 2005 年将转用“考评”方法晋升段位。武术段位定为九段:一、二、三段为初段位, 四、五、六段为中段位, 七、八、九段为高段位。段位等级根据个人从事武术锻炼和武术活动的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的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作贡献来评定。

2设立武术段位考评机构的意义

通过学校段位考评机构对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理论知识以及传统文化修养层次的考评, 考评合格者通过申请可以获得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计、制作的相应段位证书、徽饰等。这些证书代表着学生努力的结果, 象征着证明自身水准的荣誉。具有“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激励作用, 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同时也简化和优化了学生武术成绩的评价, 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武术段位考评机构设立的条件

3.1 师资力量

3.1.1 武术教师人数及结构

安徽建筑大学有在校学生1.5 万余人, 其中本科生体育课程开设两年、四个学分。现体育教师31 人, 其中武术专项教师4人, 副教授1 人、讲师3 人, 均为硕士学历, 从学历和职称结构上表明:这几位武术教师在理论与科研上具备一定的基础。现四人中武术六段2 人、四段1 人, 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较强, 可以胜任武术段位教学内容的传播和考核。合理的武术师资队伍能充分完成武术段位内容的教学和考核工作。

3.1.2 武术教师科研水平

体育科研水平是衡量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科研能力是现代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通过从事科研工作, 有利于更好的投身于体育教学改革, 以科研带动教研, 以教研促进教学, 实现“科研- 教研- 教学”的良性循环,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校4 人先后公开发表2 类论1 篇、3 类论文8 篇, 四类10 余篇;主持省级课题3 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 项、省级课题近10 项。

3.1.3 武术教师运动成绩

武术教师的运动成绩也很大程度的反映了其运动水平。安徽建筑大学教工武术队自参加2004 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河南郑州) 以来, 先后多次参加省、全国、世界武术大赛, 至今已获金牌6 块、银牌9 块、铜牌10 余块, 得到了校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肯定。

3.2 教学场地

介于武术运动的可适应性强和安徽建筑大学武术运动开展较好的特点, 现学校共有武术室内场馆1 处, 约200 平方米, 室外固定武术教学场地4 处, 能满足武术教学基本需求。为了武术课程改革和武术段位考评的实施, 部门领导还会在武术场馆方便给予大力支持。

3.3 教学对象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现有在校学生1.5 万余人, 体育课程周期为两年, 为大一、大二学生选项, 其中武术专项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平均每学期开设30 余个选项班。所授学生数约1200人, 占在校学生的近十分之一。

3.4 教学成果

安徽建筑大学大学生武术协会自组建以来, 深受学生喜爱, 会员发展较快, 武术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多次受到学校团委的好评。2008 年安徽建筑大学大学生武术协会被安徽省评为“全省大学生优秀社团”;在2010 年全国大学生武术套路比赛中, 安徽建筑大学学生首次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奖, 2013 年安徽省第四届传统武术比赛中, 安徽建筑大学学生共获3 金4 银4 铜的优异成绩, 体现了安徽建筑大学武术教学成效。

4小结

为健全《中国武术段位制》组织管理体系, 规范武术段位考评工作和更好的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 在普通高校这个独特的环境中设立武术段位考评机构就显得很有必要, 这也能更好地促进普通高校实施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摘要:文章以安徽建筑大学为研究中心, 对其武术师资、教学环境、教学成果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为普通高校武术段位考评机构的设立做了铺垫, 也为普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武术运动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段位,考评机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周玉芳, 孟少华.对中国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 .

[2]刁振东, 于德义.普通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 .

[3]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8) .

上一篇:多元考核的方法下一篇:准分子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