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旅游业

2024-08-06

安徽省旅游业(共11篇)

安徽省旅游业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和产业增长方式调整转变, 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分析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背景的基础上, 结合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提出安徽省旅游业在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人才等方面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转型升级,对策

1 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 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1]。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促进了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 (WTO) 预测, 2020年世界国际旅游者将达15.6亿人次, 国际旅游业收入将达2万亿美元。由于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的旅游者旅游需求存在差异, 且其个性化旅游消费意识不断增强, 世界旅游市场结构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单纯游山玩水的消遣观光将逐渐为多样化旅游方式所取代。传统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自我爱好、自由娱乐、情感展示的要求, 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将应运而生, 旅游方式必将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2]。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 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旅游业的三个主要领域 (入境游、国内游和出境游) , 近年来都得到快速发展, 旅游业规模无论人数还是收入指标都获得持续增长 (表1) ,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递增趋势明显, 全国4/5省区都将旅游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先导和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随着旅游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 产业链的不断延长,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正逐步从初期的国家主导型、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型、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型, 旅游业产业要素不断完善与升级, 旅游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

注: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安徽省旅游业在良好稳定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迅速, 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成长壮大阶段之后正向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迈进。2010年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各项总体指标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然而, 安徽旅游业与先进地区旅游业相比, 尤其是与长三角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产品单一、管理混乱、旅游缺乏竞争力、产业素质不高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安徽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1年安徽省旅游工作指导会议指出, 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理念, 整合旅游资源,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和附加值[4]。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背景下, 加快安徽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素质提升, 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是实现安徽“十二五”规划中旅游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2 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

2.1 丰富的旅游资源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赋予了安徽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 渊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安徽浓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川古迹、灿烂文化为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据不完全统计, 安徽世界级及国家级旅游资源均位列全国前茅 (表2) 。名山秀水、徽风皖韵、古遗旧址, 安徽旅游资源数量之大, 种类之多, 品味之高在全国实属罕见。从开发程度上看, 安徽省大多数旅游资源尚处在开发初级阶段, 其发展空间较大。此外, 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开发, 这为旅游业转型升级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注:资料来源于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及相关网站。

2.2 优越的区位条件

安徽地处中国东南部, 沿江通海, 承东启西, 连南接北,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既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 又是南北商旅的辐辏通衢。临近的长三角地区既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国居民出游率最高、出游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这为安徽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5]。

2.3 便捷的交通条件

道路交通的可达性、网络化和道路质量决定了一地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程度, 因此交通便捷性与否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也成为衡量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6]。经过多年建设, 安徽省已经具备比较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京沪、陇海、京九、宁铜、皖赣等铁路穿越境内, 2008年底全面完成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省际通道安徽段的建设任务。截至2010年底, 安徽省公路总里程达149382km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929km、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3932km) 、铁路营运里程达2850km, 民航飞行里程达76303km, 路网结构显著提升, 整体通行能力显著增强。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市场背景下, 便捷的交通条件必将成为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条件。

2.4 活跃的省域经济

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该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这不仅表现在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 更表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 安徽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GDP逐年上升, 且均以两位数字的速度不断增长 (图1) 。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又为安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省外资本、外国资本异常活跃, 省内民间资本也出现了投资热潮, 这些都无疑给安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保证。

2.5 庞大的客源市场

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客源市场既是安徽省旅游产业产生的重要条件, 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韩日美等主流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欧洲市场增势明显。安徽省旅游业的国际客源市场呈现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竞相活跃的局面。安徽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入境游客的增多, 为旅游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而庞大的客源市场, 必将促进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注:资料来源于2006—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

3 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安徽省旅游业虽然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 尤其是与邻近长三角地区相比, 安徽省旅游业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旅游人数和创汇收入都较薄弱 (表3) 。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人才等严重制约了安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注:资料来源于各省市2011年《统计年鉴》及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文中如未特殊说明, 国际旅行社均指出境组团社。

3.1 旅游产业结构方面

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旅游消费结构可以反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 能直观地体现旅游业的产业结构特征进而检验整个旅游业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安徽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旅行社、酒店数量近年来虽然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但是企业规模偏小、经营方式粗放、管理混乱, 尚未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 服务质量也难以令游客满意;旅游商品开发开发程度较浅, 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同时市场秩序尚不规范, 制约了游客的购买欲望;交通运输缺乏区域的联动性, 各地区运输能力差异较大, 配合较少, 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要;娱乐项目开发缺少创意, 重复建设较多, 难以形成有全国影响力的娱乐项目。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安徽省旅游业系统化、高级化的发展, 阻碍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3.2 旅游产品方面

在产品结构上, 安徽省现存的旅游产品结构尚属于从观光型向休闲型过渡的发展时期, 产品开发度明显低于先进地区。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以基础层次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 提高层次与专门层次旅游产品开发迟缓;在产品开发程度上, 旅游资源开发多数属于表层性开发, 旅游产品档次偏低, 缺少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 高品味资源低水平运作一直存在, 旅游产品附加值较低, 经营效益不高[7]。 产品结构的不平衡和开发程度的不成熟, 不仅影响吸引力, 也制约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支出。近年来, 虽然安徽红色旅游、会展旅游、节庆旅游、乡村旅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还存在明显差距, 少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

3.3 旅游企业方面

安徽经济起步较晚,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的特点, 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 许多企业尚未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一定困难, 增加了旅游企业改组改造的成本[8]。旅游企业规模偏小, 经营质量较低, 难以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生产。以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为例, 近年来安徽省的旅行社和星级饭店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但规模与经营效益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容乐观 (表4、表5) 。安徽的大型旅游企业仅有黄山旅游集团、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责任有限公司、安徽旅游集团、九华山旅游集团等, 而旅游企业上市公司只有一家, 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行业组织未全面建立, 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 旅游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弱。

注:资料来源于2010年《全国旅游业公报》及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注: 资料来源2010年《全国旅游业公报》及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3.4 旅游市场方面

据《安徽统计年鉴》显示, 安徽旅游市场发展极不平衡。从旅游收入看, 2010年安徽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南部城市, 如黄山、池州、安庆等地, 而旅游资源丰富的皖北地区旅游市场却显得相对较冷 (表6) 。从国内客源市场看, 安徽省接待最多的国内游客仍是省内游客, 其次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 这说明安徽旅游业是以“省内游”和“周边游”为主。从国际客源市场看, 安徽省国际客源市场一直以日韩为主, 亚洲以外的旅游市场开发相对不足 (表7) , 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较弱, 具有独特性的旅游产品少, 同时安徽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也有待提高[9]。

3.5 旅游人才

当前安徽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速度很快, 但知识结构和从业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整体素质偏低, 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面临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的尴尬, 严重影响了安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以导游才人为例, 截至2010年底我省共有旅行社947家, 导游人员4781人, 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家旅行社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导游仅为5人。以饭店人才为例, 一方面是星级饭店急需中高级的管理人才, 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饭店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在本行业的就业率低, 纷纷转向其他行业, 饭店人才市场供需严重错位[10]。安徽旅游专业教育虽然已形成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旅游行业成人教育在内的“金字塔式”的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但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巨大的人才缺口给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注:资料来源于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注:资料来源于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4 安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分析

4.1 产业维度

安徽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既要关注构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各组成要素自身素质的提升, 又要注重整个产业结构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配合与协调, 通过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合理配置, 以点带面, 纵横贯通, 实现旅游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1]。具体说来, 要建设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服务的全面提升和交相互动, 使游客的出行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要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求, 构建以星级系列饭店为主体, 以特色饭店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饭店网络;旅行社要合理设计产品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要素的升级, 组建集旅行社、餐饮饭店、汽车公司于一体的旅游集团公司, 通过拓展企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来增强旅游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饭店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 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系列, 扩大徽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景区企业要进行体制创新, 在不破坏原生态环境的同时运用高技术手段提高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经营水平;旅游商品企业要以旅游者的需求为核心, 将安徽省独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开发中, 开发系列化创意新颖的旅游商品;娱乐项目要体现出创意, 并向高端化、个性化、体验化发展,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同时,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时, 要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积极促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旅游业与林业融合发展, 拓展林业的发展空间, 打造一批生态旅游产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丰富旅游产品的型态。

4.2 企业维度

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要以旅游者的需求为核心, 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突出个性化服务, 提高旅游供给水平, 实现企业效益提升。同时, 要积极推进和强化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创新, 通过引进和推广现代经营管理模式, 推进品牌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等方式提升旅游企业的素质。此外, 在旅游企业竞争日益尖锐的背景之下, 安徽省旅游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 同时提倡更多旅游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这也是实现安徽省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

4.3 市场维度

在旅游市场方面, 安徽省应立足于国内游, 以不断扩大内需为主, 形成国内、出境、入境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客源市场上, 安徽省应把国内客源市场定位在健全省内市场的同时, 以京、津、沪、穗为中心, 以经济发达的省、市和周边省、市为重点, 巩固和发展华东、华南、华北市场, 开发东北、西南、西北市场, 把上海、江苏、浙江定为一级市场, 江西、山东、福建、河南等周边省市定为二级市场, 其他省份定为机会市场, 逐步开展联合促销、整体促销, 采取多种促销手段, 讲究促销质量及效果, 使国内旅游客源快速、稳定地增长。国际客源市场要进行全方位、有重点、分层次的开发, 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港澳台、日本、韩国市场, 积极开拓欧美、大洋洲市场, 大力开发非洲和中东地区远程市场, 最终形成以港澳台、日韩为第一系列, 欧美、大洋洲为第二系列, 非洲和中东地区为第三系列的市场格局[11]。

4.4 产品维度

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针对居民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特点, 安徽省旅游业应在立足于传统的游览观光型产品的基础上, 不断开发出高档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 提高顾客在旅游中的参与度, 提高顾客对旅游产品的感知度;要不断挖掘地方文化, 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要建设复合型的旅游产品, 把观光、度假、特种旅游相结合, 把人文、自然、社会资源相结合, 加强商务、会展、购物、文化娱乐以及工业生产等城市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做出特色, 打响品牌, 开创安徽旅游产品建设新方向。针对安徽四大旅游板块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 因地制宜开发旅游产品。具体来说,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要以世界遗产旅游、徽文化体验、佛教文化体验、红色文化体验、文化主题城市体验、户外运动和养生度假为主打产品, 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皖江城市带旅游区要以游轮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体验、都市休闲、文化主题城市体验、山地度假和户外运动为主打产品, 构建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合肥经济圈旅游区要以都市休闲、商务会展、红色旅游、山地旅游和温泉养生为主打产品, 构建中部区域旅游中心和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皖北旅游区要以历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体验、湿地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乡村旅游为主打产品, 构建在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目的地[12]。

4.5 人才维度

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适应旅游业需要的各级服务及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来规划人才建设, 从战略层面和宏观上把握人才建设的走向, 建立健全适合安徽省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要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作为壮大旅游产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 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素质和道德水平;旅游企业要制定人才发展战略, 做好人才培训工作, 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将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总之, 学校、企业、政府要齐心协力搞好旅游人才建设, 为安徽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安徽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 加快安徽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人才等方面的转型升级, 全面促进安徽旅游业发展, 这对实现建设旅游强省战略, 实现“十二五”旅游规划目标有及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春山, 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3 (1) ∶38-39.

[2]范保宁.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与趋势[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6, 13 (5) ∶46.

[3]徐福英, 刘涛.新时期我国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商业时代, 2010, (22) ∶125.

[4]安徽省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EB/0L].http://www.cnta.gov.cn/html/2011-3/2011-3-1-14-45-81845.html.

[5]曾军, 崔郁.基于大长三角旅游圈安徽旅游发展战略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21 (1) ∶7.

[6]潘蕙, 芦松.安徽省交通发展对旅游业影响的初步探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0, 22 (2) ∶13.

[7]章尚正, 王珍.东向发展战略下安徽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J].滁州学院学报, 2007, 9 (5) ∶60-61.

[8]王靖.安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旅游科学, 2007, (5) ∶20.

[9]杨燕, 王绪梅.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现状研究[J].中国商界, 2011, (4) ∶83.

[10]王海波.论安徽省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56.

[11]李经龙.安徽旅游市场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 ∶385.

[12]胡学凡.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新闻发布内容) [EB/OL].安徽旅游政务网.2011-07-07.

安徽省旅游业 篇2

一、活动主题:泛舟历史长河逐梦璀璨江淮

二、活动时间: 2013年7月

三、活动人员:所有热爱旅游的朋友们

四、活动策划 人:###、###

五、活动地点:穿越东经115度的梦幻江淮

六、活动目的: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同时增强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大家共同品略古皖文明的魅力。

七、活动流程:

1、宿州:大泽乡涉故台(感受秦汉岁月的荡气回肠)

2、亳州:曹操祖宗墓群(品味一代枭雄的独特情怀)

3、滁州:明皇陵(走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的一代天子)

4、合肥:李鸿章故居、包公祠、徽州文化园(体验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历史意愫)

5、芜湖:和县猿人遗址(寻访远古先民的足迹)

6、池州:九华山(看遍佛教文化的穿透力)

7、安庆:薛家港文化遗址、天柱山、太湖文博园、天柱山(品味古皖之源,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的源远流长)八.注意事项

安徽省石台县人文原生态旅游建设 篇3

石台县;人文原生态;旅游

从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的三地西门庆故里之争到2012年1月28日的“三亚”宰客门,旅游业人文建设问题突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安徽省石台县,尤其要注重加强旅游的人文原生态建设,保持淳朴的民风和特色的文化。

1.石台县旅游人文原生态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石台县旅游的自然原生态趋于完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世卫组织标准35倍,仙寓镇的大山村是全国三大富硒地之一,2011年初正式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趋于完美的原生态物质载体,使石台县有能力充分传承并发扬光大非物质形态的民风民俗、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和独特美食,即原生态的人文。

建设原生态民风的紧迫性。关于民风的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1]。从一个地方旅游的角度来说,民风是指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表现出的一种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原生态的民风则是以亲情和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风尚,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石台县建设原生态民风的紧迫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旅游的大背景看,旅游市场的乱象,不可能仅仅靠旅游立法而销声匿迹。继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旅行社条例》,今年8月27日,《旅游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但法律有它的局限性,即只能消极地限制人的行为,而道德风气能弥补它的不足。如今天的西方国家,它的社会稳定是由法律和基督教文明在共同维持。尤其在旅游这样一个娱乐、休闲的领域,以亲情和乡土观念为基础的道德风尚即原生态的民风具备法律所没有的感染力。

其次从石台县旅游的特点看,石台县不是名山大川,它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原生态的山水,这就决定了它的游客以周边的城市白领为多。石台县旅游局的数据也说明了当地的稳定客源以自助游和重游方式为主,并形成了以合肥、淮南、阜阳、蚌埠、淮北为中心的省内市场和以江、浙、沪、鄂、豫、赣6小时旅游圈为主导的省外市场。而自助游和重游几乎不与旅行社打交道,而是直接与本地老百姓接触。所以,本地民风成为了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建设原生态文化的必要性。原生态文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但是分析各种各样的原生态文化的定义,它们有几处是相同的。首先从时间上看,原生态文化是前工业时代(1776年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的,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其次从地点上看,原生态文化是乡村的,具有朴拙的特征。

如: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工作人员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在村中劳作娱乐,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因此,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闻名世界[2]。

原生态的文化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缘于它的现实的稀缺性,还在于它满足了人类发自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态家园的渴求。因此,无论从增加本地经济效益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对原生态的文化进行保护、发掘已经成为拥有这种文化的旅游地一种必然选择。

2.石台县旅游人文原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原生态的淳朴民风受到冲击。石台县既没有高速也没有铁路,更没有航运,交通闭塞,流动人口不多,所以民风较为纯朴。但是,近年来民风逐渐沾染上了功利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旅游服务领域对本地人和外地人在价格上出现了双重标准。虽然石台县的双重标准只是价格上的稍有不同,但旅游及价格监管部门要防止它演变为普遍的“宰客”,防止个别发达地区的“宰客”文化渗透到闭塞的石台县。

第二,拉客经济出现苗头。由于石台县旅游鹊起的声名,一些外地人进到本地的旅游服务业。外来承租者在旅游资源的争夺上更为激烈,手段也更为商业化,如果政府部门不加监管,就容易演变成坑蒙拐骗性质“拉客经济”[3]。

第三,部分旅游者不良的“示范效应”。一些外地旅游者在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冲击到本地较为淳朴的民风,对本地的传统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产生消极影响,一部分本地人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消极变化。

原生态文化失真。首先,本地域文化传承面临断代问题。比如石台县的目连戏,由于两个方面原因正在遭遇流传危机。第一个原因,方言影响。目连戏从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由剧作家郑之珍制版成书,虽有书面剧本,但原版目连戏采用的语言是它的发源地石台县大演乡的方言,跟普通话差别很大。方言的逐渐消失,加剧目连戏流传脱节,导致宝贵资料流失。第二个原因,各种流行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直接影响了《目连戏》及各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年轻人多被轻松、愉悦的简约文化所吸引,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爱好者少之又少。其次,盲目模仿异地的文化,篝火晚会,跳竹杆舞等非本地传统特色活动接连上演。众所周知,“竹竿舞”是海南黎族、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舞蹈表演,包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现在石台县秋浦渔村的竹杆舞在带来就业机会与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从异地的民俗蜕变成商业化的旅游表演。

对本地文化与异地文化的不同态度加剧了原生态文化的失真。

3.石台县旅游人文原生态建设路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淳化民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迭遭厄运。但石台县作为一个旅游地必须重视发挥儒家伦理教化功效,促进社会风气好转。首先,借助“国学热”让县域内所有居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本世纪初兴起的“国学热”中,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从中央电视台2006年“十一”开始播《论语》的讲解开始,大众传媒所实行的一些教化性的文化传播流行至今。这些都为全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其次,在全国范围的“国学”启蒙运动和大众传媒“国学”热中,有选择性地加强一些行业文化学习,如利用儒家重义轻利思想,促进诚信这一旅游服务领域的道德标准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优秀传统道德的再教育。

传承本土历史文脉,塑造地方特色。基于本地历史和现状,紧紧围绕最具特色的人文优势,寻找、强化和提升出最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不仅能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可以避免因资源的同质性而导致的产品雷同。

以石台县的特色菜一品锅为例,因为做菜资源的同质性:干笋子、干豆角,皖南几县都产,所以易与他县雷同,失去特色。而石台县一品锅的人文优势有两个方面。一个优势,从皖南几县的一品锅发源历史来看,石台县历史最久。绩溪县一品锅历史最早只能上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而石台的一品锅最早发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另一个优势,石台县的一品锅有特别的人文含义,它一般分为五层,每层都有代表意义[4]。现在的许多厨师由于不了解这个历史,对一品锅有两种错误的烧法。一种认为一品锅就是大杂烩,所以烧的时候就随便弄几样荤素菜放在一只铁锅里,败坏了这道名菜的声誉;一种认为一品锅就是上荤下素,所以烧的时候,就把肉放在最上层,偏离了这道名菜的正宗做法。

总言之,要在吃、住、行、娱、游、购等各方面提升石台县的地方特色,最重要的是让旅游从业人员学习相关的本地历史。

[1]李添富.「诗教」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实践[C/OL].[2012-09-27].http://www.ica.org.cn/news.php?ac=view&id=10012

[2]张源海.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C/OL].[2012-05-03].http://wenku.baidu.com/view/933a3b24192e45361066f521.html

[3]刘兆亮,严 峰,张春霞.西湖野导游结帮派,骗游客,扰路人[C/OL].都市快报[2009-03-19].http://travel.hangzhou.com.cn/20090311/ca1677287.htm

论安徽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耦合 篇4

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可行性

1. 两者存在和高度相关性

旅游业是一个为人们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行业, 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则是为人们提供文化、娱乐等服务的行业, 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交叉内容, 再加上文化独特的渗透力, 两者的耦合已然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文化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和条件, 旅游产业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为其发展提供动力, 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旅游业可以利用文化资源发展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参观项目, 这样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旅游项目有了特色文化的增色, 大大增加了该项目对游客的吸引, 增加附加值, 扩大利润。两者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双赢。

2. 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

随着教育的发展, 人们的知识水平也在同步得到提升, 自然消费水平也不会落伍。消费需求由传统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不仅仅只是停留于表面的需求, 而要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对旅游的认知和要求也会提高。单纯的自然山水对人们的吸引力已经不断降低, 而那些附有特色文化和文化资源的项目将备受关注, 得到人民的认可。对于旅游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休闲娱乐, 更加渴望能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增长知识。在快乐中学习。旅游业要想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必须迎合社会大众的需求实行转变。所以说,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期待。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两者耦合发展提供外部条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等科技的迅速发展, 各个产业的发展都开始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又健康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各个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大大加大了产业耦合发展的范围。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现代科技的催化下, 耦合的范围迅速扩大, 耦合程度也大大加深, 甚至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现代科技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中充当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为两者的耦合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也开始重视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发展, 出台了各种文书、意见指导等等来促进两者更好的耦合发展, 以带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些无疑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安徽省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两者的耦合发展成为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共识。

二、安徽省当前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安徽省近年来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发展旅游业, 并且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就, 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并且一直宣扬将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 将旅游业融入文化, 将文化业融入旅游, 发展旅游文化的新常态, 为市场注入新的动力和资源, 促进两者规模的扩大和体系的完善。如黄山市以“徽文化”为契机, 发展乡村旅游, 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也把当地的特色徽文化传播出去, 让游客领略到徽文化的魅力, 在快乐中学习, 提升自己。芜湖市的各种具有特色的主题公园也层出不穷, 迅速发展。铜陵市则结合当地特色的青铜文化, 融合江南各种文化大力发展江南文化园, 引领了安徽省旅游的新一代潮流。蚌埠的花鼓灯嘉年华也利用具有“东方芭蕾”美称的花鼓灯特色文化, 发展为蚌埠乃至皖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皖江地区则引领了工业文化旅游的新潮流。

安徽省通过几十年的努力, 以及各个市的积极配合和响应,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得到迅速发展, 并取得较好的成就。2011年安徽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迅速上升, 比2010年增长了三分之一;国内游客人数达到了22万, 增长了46%;旅游所带来的收入达到了1892亿元。国内游客接待量位于全国第10位, 旅游总收入位于全国第11位, 这些数据都明显的表明安徽省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安徽省在两者耦合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之处都严重制约着两者的发展。1.文化产业和旅游的耦合程度和范围都不够, 导致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稀缺, 不够丰富。但是从整体上看, 传统的旅游项目还是占绝对优势, 特色产品比较贫乏。2.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耦合规划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旅游业缺乏特色商品, 娱乐项目不够丰富, 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3.安徽省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皖南地区旅游业处于持续升温状态, 而皖北和皖中地区一直处于低温状态。4.当地产业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协助。安徽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配合两者耦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来辅助它们, 这也大大影响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于安徽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安徽省要首先要全方位了解本省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做出详细的规划。结合本省的文化资源, 自然资源和经济状况, 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 实现共赢为目标, 以因地制宜, 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制定详细的策略和规划, 从而促进两个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 加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的范围和程度

加大文化元素和旅游元素之间的相互融合, 因地制宜的开发特色产品, 加大两者的融合。充分发掘各个区域的特色文化, 将文化渗透进旅游业中, 如主题公园等;也可以在文化产业中加入一些旅游项目, 如影视基地等, 以此实现双赢。

2. 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加大政府的扶持和协助

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更好的耦合发展, 必须有政府的协助和正确引导, 才能突破性的发展。首先, 政府必须科学的制定符合安徽省省情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科学详细的规划;其次, 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促进规划的实施;而且政府要大力发展成服务型政府, 为两个产业耦合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并且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

3. 先重点发展后分散发展, 做好示范

类似于“先富带后富”, 这两个产业的耦合发展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先集中在我省划分的四大旅游板块大力发展, 构建皖南、皖江、皖中、皖北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做好示范作用, 结合每个板块的文化特色, 突显各自的独特之处, 为其他地区发展做好示范作用, 为其他的发展提供经验, 奠定基础。

4. 打造特色产品, 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发挥品牌作用

特色是一个品牌的生命, 安徽省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 区域文化, 开发新型产品, 打造特色商品, 塑造品牌优势。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和项目的扶持, 加大宣传, 提高知名度, 产生品牌效应。

5. 有规划的培养专业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 提高整个产业的人才素质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大力培养旅游管理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 才能确保两者耦合发展的高质量。

6.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使我们的世界不断缩小, 为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两个产业的耦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扩大其影响力, 提高质量和成效。

四、结语

只有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发展, 才能保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长期经济发展增长点的常青树,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 2011 (1) :118-119.

[2]张海燕, 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 (4) :322-326.

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 篇5

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对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实地调研,本文首先对该风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其次指出了该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客户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该风景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

作 者:朱晓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资源环境地理学系,教育部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刊 名:地质技术经济管理英文刊名:GEOLOGICAL TECHNOECONOMIC MANAGEMENT年,卷(期):200325(4)分类号:F062.2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安徽省石佛山风景区

带上相机去旅游 一起走过的安徽 篇6

初秋时节,安徽似乎还没有拭去夏天的痕迹,仍是枝繁叶茂的景象。带上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脚着一双运动鞋,我们来到了有“中国国画里的古村落”之称的宏村。

宏村民居粉墙青瓦,古色古香。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敬修堂精雕细镂、飞金重彩,东贤堂、三立堂气度恢宏、古朴宽敞,再加上透亮如镜的月沼,碧波荡漾的南湖,幽深的小巷,以及青石街道旁古朴的店铺等等,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难怪处处可见绘画的学生。

国画里的古村落——宏村

【拍摄技巧:拍摄像宏村这种古老的徽式建筑,要考虑两个场景:阴天里光线比较暗,物体的对比不够强烈,但也正因为此,拍摄老建筑又往往别有一番风味,只要处理好画面中的黑白灰关系,不用在强光下也能让画面取得丰富的层次感;晴天有比较好的光线,可以让物体的立体感加强,而且物体的色彩一般都较容易还原,所以只要构图处理得好,那么拍出来的效果就不会很差。】

突然,远远看见有三个穿戴传统民族服饰的居民背着箩筐在小径上走着,朴素而又特色的打扮在如此景致中显得特别悦目。他们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合影,我们付了10块钱的合影费后,他们成了我们的模特。虽然当地人已经很懂得如何从游客那里赚点小钱,但是他们脸上沟壑般的皱纹,黝黄的皮肤上散发出的淡淡的光,显示出他们不是专业的模特。然而,他们不加修饰的笑容却让人感受到一份天然的质朴和舒适。

【拍摄技巧:人是万物之灵。不同的环境、服装、心情、动作、发型,甚至光线等都会使拍摄的效果有根本的区别,同时背景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要尽量让背景颜色和被拍摄的人物的颜色有反差,从而达到突出主体部分,这点在拍摄上比较重要!】

身处村子中,除了可以看到古老的建筑,你还会感受到很浓重的乡土气息。你可以手摇竹排漫游于小河之上,可以与三两朋友嬉戏于小溪之间,亦可以在稻花香中散散步,让自己彻底地放松。据说有很多电视剧、电影都在这里取景,然而对你的眼睛来说,不管有多少画面从这里被带出去,眼前的和谐和宁静,已经足够说服你了,这就是宏村写意的明信片。

【拍摄技巧:拍好田园风光要求拍摄者具有敏锐的审美力和鉴赏力,能够在边走边走看中捕捉沿途时隐时现的田园美。例如,几块绿茸茸的麦地、几条曲线优美的田埂、几株随风摇曳的翠竹、几幢造型别致或土里土气的村舍等等,通过你拍摄的选择、光线的运用等,都能拍摄出具有审美理想的田园风光作品。拍摄田园风光还要借助于合适的摄影器材,更重要的是要将你自己的感情融入风景中。】

山水无语,却在打动你的时刻仿佛饱含深情。夕阳西下,宏村散发出更浓的诗意。我们沉浸在宏村的恬静写意中,如果来不及用相机拍下这一切,只能用眼睛去记录了。

存储信仰的国度——西递村

西递村和宏村一样,历经数百年社会动荡,风雨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延续着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虽然游人如织,但沉下心来仍能感受到村里散发的宁静和质朴!

西递牌楼是村里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整个牌楼由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深刻的寓意。很多游客被西递牌楼的历史吸引,有人在牌楼下驻足观赏,有人在拍照留念,有人在长凳上小憩,似乎都想与牌楼的故事发生交集。

【拍摄技巧:拍摄牌楼的时候,除了注意光线、角度和构图之外,应该要突出牌楼的人文魅力,因此拍摄时应结合其他民居建筑,包括树木,庄稼,云彩等一起表现,这样的画面才更加富有变化。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拍摄一下细节,细节对于表现整体有很大的帮助。】

穿行在村里的石径中,看到斑驳的墙体早已失去了应有的明朗,人去楼空的绣楼,唯有两只红灯笼依旧高悬着,引得游人争相拍摄留影。不远处,一个女生对着绣楼速写,粗粗几笔,倒也勾出了轮廓。这个秀丽的女孩无端端地让我联想起当时绣楼上,待字闺中的女子不知是怎样的风光,抑或是怎样的凄凉。

【拍摄技巧:当我走进这条巷子,正是中午阳光剧烈的时候,再加上密集树叶的遮挡,巷子里的光反差太大;若以有阳光的地方测光,斑驳的树影就能随之变得明显,但是路面和拐角处变得过暗,失去细节;而若以有阴影的地方测光,两侧围墙上阳光投射到的地方以及树叶缝隙间的天空就会过曝;面对大光比环境下的拍摄,建议使用“动态范围包围”曝光,连拍三张三种曝光组合下的照片,从而选出呈现更多细节的最佳作品。】

进得一户人家,这里四壁无窗,光线幽暗,仅有一小小天井,通天接地。导游讲解,这样的格局,可是大有讲究的,主人是想借天井吸纳天地之灵气。面对天井的,是宽敞明亮的厅堂,这是男主人接待宾客的场所。据说,在西递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厅堂中央均挂有大幅中堂画,画下置一张桌子,桌子上会摆上各种过节用品。每当整点时分,自鸣钟响起,便让主人得到一个“终生平静”的心理暗示。由此,少了些许烦躁,多了几分安宁。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精神寄托。

【拍摄技巧:室内自然光的一大特点是,光线亮度低,而且变化大。因为室内光线主要来自门窗,影响室内光线亮度的因素很多,即使是同一时间,不同的室内有不同的亮度;由于被摄体离窗户的远近不同,其本身的亮度也会有明显的改变。由于人的眼睛适应性很强,往往察觉不出这些细微的变化,在拍摄时常出现曝光不足现象。因此,拍摄前一定要准确测光,而且要靠近被摄体的位置测光,以防止曝光失误。另外,由于室内光线较暗,拍摄时最好选用ISO稍高的感光度。】

听朋友说,西递村有保存信仰的传说,当信仰受到威胁时,他们可以把信仰藏在村里的法器中,而且,神明会选择人,把信仰藏在被选择的人的意识里,待到时机成熟,再从意识中取出。

于是,我忍不住在想,西递村的信仰会藏在哪里?是藏在村里20余处景点里还是99条高墙深巷中,还是我们途中遇到的当地居民的微笑中?

九天之上的仙境——黄山

站在黄山之颠,开阔而稍带寒意,与清风作伴,与云雾为邻,仿佛与黄山一起等待时间慢慢老去。

突然,我们听到了山道上传来粗重的喘气声。一位身材矮小的中年大叔,穿着洗得变了形的短袖T恤,光脚穿着一双破旧的解放球鞋,正迈着重重的脚步拾级而上。他背着一个巨大的箩筐,汗水浸透了他的头发,顺着眉毛流下来。上到山顶,他一言不发,找一块山石一坐,将箩筐放下,所有的人都循香而去。原来这大叔煮了一包新鲜玉米棒来卖,负重走了成千上万级台阶,似乎累得他整个人都矮了一截。

【拍摄技巧:像黄山这种风景极致的环境,将人物与环境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来更好地表现人像,这是旅游人物拍摄的一大魅力所在。在黄山,每到之处都有一个很好的背景,将其与人像融合在一起是颇具纪念意义的。这点相信很多人都会意识到,不必赘述了。】

黄山可以游玩的景点很多,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以奇松、怪石、云海“三奇”名扬天下,再加上温泉又被称为黄山“四绝”。黄山风景历经多年风雨,被磨洗得更加秀丽,使我们这些挑剔的旅行者也感受到身心的震撼。

【拍摄技巧:像黄山这样的大场景,虽然说怎么拍都行,不过我还是说点小建议。对于镜头的选择,宜采用广角镜头,可拍摄更广阔的画面,如果采用长焦镜头,可将远山拉近,并压缩山体之间的距离,更加有效地突出其层峦叠嶂的气势。在拍摄山景的风光照片时,影友常常会认为长焦镜头会派不上用场,其实并非如此。长焦镜头不仅可以拍摄到很远的画面,有利于特殊的构图,同时还可以起到压缩画面的作用,这样拍摄的山峦照片在形式上就会显得紧密。为了保持画面的清晰度,拍摄时可以选择便携的多节折叠三脚架,并配合快门线来辅助拍摄。】

在黄山的每一分钟里,心都变得更加宽广,时而沐浴在明澈的阳光中,时而浸润在幽深的云海里,时时穿梭于松间清风中,仿佛来到了九天之上的仙境。

结语:没有终点的旅程

安徽省旅游业 篇7

1 安徽省旅游业SWOT分析

SWOT (Strengths, 优势;Weakness, 劣势;Opportunities, 机会;Threats, 威胁) 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内外部条件, 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 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 寻求解决办法, 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SWOT分析法原本是指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选择时, 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 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系统评价的分析方法, 近年来被借用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2]。以旅游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 结合SWOT分析法和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 对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做出分析。

1.1 战略优势 (Strengths)

从区位优势看,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毗邻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 省内有6个机场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 境内长江口岸密集, 江运、海运相通。2007年, 省公路局组织实施的“文明样板路”将全省923km长的国道、省道变成了一条条公路文明走廊[3], 不仅有利于林农产品运出从而产加农民收入, 同时方便了观光的游客, 对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从资源优势看, 长江、淮河将安徽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赋予其多样的地形、优越的气候和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安徽省有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国家森林公园、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以及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省旅游局的统计, 截至目前安徽省A级景区数已达152家, 其中5A级景区占全省A级景区总数的1.32%, 4A级占25%, 3A级占21.72%, 2A级占48.68%, 1A级占3.29%[4]。从产业基础优势看, 安徽已经建立起门类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形成能源、原材料、化工、汽车和工程机械、家电、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 全省煤炭年产量超过9000万t;汽车工业产销量居全国第6位, 叉车、挖掘机产销量均为全国第一;家电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从投资环境优势看, 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大批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良好, 已成为安徽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 2007年来皖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加到40家[5]。同时, 安徽省人力资源充足, 水、电、土地、房产等要素价格较低, 综合成本很有竞争优势。

1.2 战略劣势 (Weakness)

在分析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因素, 探索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发现,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制约性因素。第一, 全省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旅游线路产品比较单一粗放,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效益偏低;第二, 环保意识淡薄, 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 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深;第三, 全省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缺乏,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 全省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法规不健全, 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实质推进。

1.3 战略机会 (Opportunities)

安徽省旅游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中, 对产业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机会有: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安徽不断营造“亲商、扶商、安商和富商”的氛围, 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利益, 为企业做好服务。自2004年以来, 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6], 为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战略机会。2005年安徽省政府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印发了《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此后3年来, 安徽省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积极探索, 取得了明显成效。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旅游业进一步开放, 国内外旅游业的交往频繁, 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在周边长江三角洲发展的辐射作用下, 旅游业和相关行业将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的旅游地位和知名度, 也给安徽省旅游业提供了一次提升旅游形象的契机, 应借此大力吸引外资, 推出一批世界级旅游精品, 开拓海外市场。

1.4 战略威胁 (Threats)

分析安徽省旅游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面临的危机主要有:①可持续发展观未完全树立, 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降耗、减少污染重视不够。②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有待完善, 迫切需要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规划, 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③外部投资环境不利于安徽省旅游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安徽省旅游业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偏低, 因此必须利用旅游资源优势, 采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向旅游业, 促使外商直接投资在旅游业中的配置更加合理。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找寻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 认为安徽省发展旅游业应抓住优势和机会, 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 树立循环经济发展观念, 以期能够指导安徽省旅游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2.1 旅游循环经济内涵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7],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旅游循环经济要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 告别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涉及环境、资源与社会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中, 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采用清洁生产的方式,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在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过程中, 实现旅游循环经济健康发展[8] (图1) 。

2.2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TCES) 的特征

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图2) 涉及“旅游”、“循环经济”和“系统”3个概念, 可将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定义描述为:“通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经济资源、技术资源、管理水平、自然和社会环境在特定的研究区域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为实现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 提高资源能源效率, 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 减少废物排放, 而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实现‘三赢’发展的有序组合的开放系统。”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理论既体现了旅游的特征, 满足系统的特性, 又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9,10,11]。

注:资料来源于:①《旅游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6年;②http://www.epa.com.tw/tourism/tourism-page-20.htm。

2.3 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循环经济关注的目标是生态效率 (Ecological Efficiency) 的提高, 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生态效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量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比值, 它表示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相互关系, 是区域绿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12]。安徽省旅游业生态效率用公式表示为:生态效率 (资源生产率) =安徽旅游业经济社会发展 (价值量) /安徽旅游业资源环境消耗 (实物量) 。其结论为:从生态效率角度可看出, 安徽省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在安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生态效率指标与资源消耗之间有密切关系。旅游业生态效率越高, 说明在旅游活动中资源消耗越少, 创造的经济社会发展价值越多。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常常会忽略分母中环境负荷的相应增长而只关注旅游业对GDP的贡献, 然而循环经济按照生态效益规范经济活动, 以“3R”为基本原则, 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充分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 致力于改变单纯依靠资源的消耗来实现旅游总收入的传统发展模式。

3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模式分析

3.1 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是“先污染后治理”,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一, 偏重于污染物产生后的处理, 忽视全过程的控制;第二, 依靠处理设施, 可能造成有毒有害废物在处理时转化为新的污染物, 形成恶性循环;第三, 侧重于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 不利于实施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第四, 资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可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及其产物常常被作为“三废”进行处理, 造成浪费[13]。因此, 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还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对于旅游业来说, 需要一种既可满足游客的需要又能够合理使用生态资源, 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发展模式。

3.2 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 (如山川、河流、草地等) 的有限性, 旅游业循环经济要求告别以往单纯依靠消耗资源创造价值的传统发展模式, 减少旅游活动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 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来实现旅游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体现了追求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思想[14]。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在旅游业实行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 将旅游企业、旅游者对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的活动过程[15]。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方面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优化资源利用方式, 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 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方面, 坚持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生产能力, 使物耗和能耗进一步降低, 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废物产生方面, 加强污染预防,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再生资源产生方面, 遵循“再循环、再利用”原则, 实现旅游地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在社会消费方面, 大力倡导旅游资源保护与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均衡, 减轻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 采取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旅游消费方式。对旅游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全程污染控制, 强调无害化处理排放,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解决污染问题, 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并重 (图3) 。

3.3 安徽省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游客的旅游消费更加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质量要求会不断提升,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旅游景区资源优势, 把握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 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旅游业发展, 将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低。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保护区收入的同时, 更好地开展自然保护工作, 坚持均衡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风景区的补偿性建设原则。以“保护在先, 适度开发”为前提, 对各类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严格保护, 统一管理, 开创科学发展的道路。从产业组合的角度看, 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征, 认为安徽省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目前主要有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工业与旅游业结合两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供参考。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模式:在国家旅游局命名的203个“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 安徽省有17个旅游景区入选[16], 为安徽省发展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农业生产为旅游业提供有吸引价值的旅游资源, 可把农业生产与旅游业发展整合在一起。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一个资源在旅游活动中被消耗并最后排放废物的单一模式, 而是将资源有效地利用在农业生产过程和旅游过程中, 大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观光农村自然环境、体验农村生活、了解乡土文化为基础, 让游客参观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民居建筑, 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感受民俗文化, 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意识,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17]。农业生产和旅游过程产生的有机废物被用于土壤培肥或为畜禽供饲料, 畜禽水产的粪便又可发酵沼气, 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农业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可通过环保型包装或加工后作为旅游产品进行绿色消费, 然后再将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旅游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方面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使资源再次得到有效利用, 推进了安徽省旅游业健康发展。

工业和旅游业结合的模式:在国家旅游局命名的103个“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 安徽有6家企业入选, 分别是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马鞍山钢铁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安徽古井集团、东至县玩具工业城和安庆环新集团, 这些企业的先进技术、车间设备、生产环境将成为吸引游客的工业旅游资源[16]。工业和旅游业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展示企业文化, 参观工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为主, 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 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 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工业和旅游业结合的发展模式要求对旅游区旅游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 各环节进行生态设计, 对企业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治理, 形成工业旅游区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干净的生产环境, 通过增强产品的易回收性和可降解性, 降低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18]。通过处理加工将一些产品废弃物制成旅游产品出售给游客, 或者作为企业生产附属物加以展示, 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其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开展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 实现产业交叉, 在增强旅游吸引力的同时, 优化安徽省旅游业的结构。

4 结论

安徽省旅游业 篇8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旅游新的需求,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满足城市居民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业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农村由单一的农业产业向以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转移,对于拓展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渠道、带动贫困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对改变贫困地区农村面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作用。

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开发意识不强:贫困地区因自然条件矿产资源等的先天不足,脱贫困难,致富就难上加难了。但贫困地区并不等于没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如何开动脑筋,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就需要具有发展旅游事业的思想意识。

2.旅游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如果在早期的开发中,没有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各行其是,就会造成许多机关、单位、民居、商铺等纷纷在景区范围抢占地盘,破坏景区的环境风貌。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街区不断的向景区转移,垃圾污水的排放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得景区的污染日益严重,未来的治理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3.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财政困难,我国对旅游设施的物质投入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位于安徽西南部贫困地区的有些旅游景点,交通不够便捷,民航不能直接到达;铁路也经常处于超载状态运营;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要发展,最终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这对贫困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困难。并且,一般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需要投入的地方太多。例如“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的安徽省广德县近几年虽然也加大了旅游投入,但无论是政府投入还是旅游招商引资,其资金投入数目与所需仍然差距非常大,旅游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广德县竹文化旅游的发展。

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1.当地居民旅游收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如果这种正当合法的权益无法得到保证,会使当地居民蒙受经济损失。

2.当地劳动力就业不足: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也是旅游资源存在的载体和旅游开发的基本场所。在旅游开发中,往往要征用大片的土地。但是农户在资金、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劣势,使得他们在丧失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土地的权利后,就业机会无法得到保证,无法分享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好处。

3.不同区域获得利益机会不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虽然覆盖面广泛,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的不均衡,出现了因开发旅游而导致的贫富差距。随着旅游的发展,那些没有或较少的从旅游发展中获利的农户就会对旅游发展产生敌对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往往会发泄到游客身上,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整个旅游区。

可持续发展问题

1.环境保护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资金投入。但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各种污染的治理等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环境和生态遭到破坏,必然使旅游业失去客源而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必须同时管理好现有的环境,治理已经污染的环境,创造优美的环境,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2.文化保护问题:对那些现存历史文化景观加以科学的保护也是发展旅游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如某些地方为了解决基建用料拆毁一大批传统民居,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损坏。所有的这些都使得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变得越来越迫切。

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当地政府与政策引导上存在误区

当地政府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关心和表现政绩的心态比较突出,他们迫切希望任职期间通过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轰动效应和经济效应造就个人业绩,因此在本地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意放低进入门槛等,最终只会给本地区带来伤害。

旅游资源国有化使得政府主导旅游开发,当地居民成为旁观者。

不管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还是旅游欠发达的中部省份,旅游开发基本都是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文化事业的管理模式,要求旅游开发成为一种公益性的活动,收益除了收回投资和满足旅游区正常运转支出之外不应有盈利。但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政府直接从事旅游市场的经济活动,成为旅游开发的直接受益者之一,而社区和农户成为当地旅游开发的旁观者,很难享受到旅游开发成果,却要承担旅游开发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

自身素质限制了居民的就业机会

旅游的发展壮大,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技术,完善和规范旅游管理,树立营销理念,紧随客源动态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但农户受自身水平和素质的影响,一方面,大多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旅游市场的运营规律,也无法运用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去指导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旅游需要一切旅游活动围绕游客进行,而农户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因而让他们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旅游服务工作,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平衡。因此获得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是非常有限的。

当地农民的收入分配不均

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对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旅游资源所在地居民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决定当地居民不同的参与程度,不同的参与程度决定居民参与决策权利的大小,参与决策的权利又与利益的获得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旅游开发地居民的主观意愿低,就使当地居民成为了旅游开发的旁观者,因此,当地居民普遍对旅游开发缺乏主动参与热情,甚至与外来开发者和旅游者发生冲突。

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许多游客环保意识薄弱,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对旅游景点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同时,旅游管理部门有时候为了自己的私欲,不管当地的环境是否适合开发强制进行,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观。

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

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在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初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难,此时财政的支持相当重要。因此必须大家共同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千方百计的增加旅游开发资金的投入,结合旅游地区发展的需要从优安排资金,一定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引导性、开放性、示范性、服务性和经济效益好的骨干项目,以提高资金效益。同时在国家统一安排下,积极引进外资与外商投资,争取银行优惠贷款,以加速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

转变思想,提高环保意识

通过提高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来提高环保意识。同时,旅游目的地居民通过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亲身感受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觉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

采取参与式的旅游开发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与式旅游开发模式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面广、示范性强、效益长期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的特点。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兼顾开发区农村居民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能够分享旅游收益,获得就业机会或从事经营的许可。

通过教育培训强化农民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经营管理素质

当地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对旅游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定期的举办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户对旅游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营销理念,真正做到适应市场动态变化,提升旅游的服务和管理质量。

积极推动区域旅游协作,统筹旅游发展

安徽省旅游业 篇9

旅游网站作为旅游信息化的排头兵, 在安徽省旅游信息发布上占据了首要地位。安徽省旅游景点众多, 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信息业也多如牛毛, 信息发布量大、门类广。我们从旅游网站信息传播的内容现状入手, 对安徽省大型旅游网站、专业性旅游网站进行统计分析, 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 旅游新闻、景点介绍、服务性信息依然是网络旅游信息发布的重点, 能够体现网络媒体互动性的攻略、反馈信息发布较少。

(一) 旅游新闻

旅游信息变动性大, 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 旅游新闻成为网站推广旅游所必不可少的内容。旅游新闻不仅指的是旅游业领域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也包括对涉及旅游活动的相关行业的报道, 还指对新近发现的事实如 (新旅游景点) 的报道。安徽省发布的旅游新闻主要包括消息和专题两类。消息类新闻主要提供各旅游景点主题活动与旅游节庆活动、和旅游相关政务活动报道、各地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政策及状况、各地旅游业发展动态等信息;而专题分为常态专题和动态专题, 常态专题围绕同一主题定期发布, 如中安旅游网的“安徽旅游周报”、“网友逍遥游”、“旅游任务”专题, 而动态专题一般围绕有关于旅游的重大事件、活动做出策划, 如安徽旅游政务网策划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安徽旅游推广活动”专题。在我省旅游所发布的旅游信息中, 旅游新闻占据绝大多数, 而其中又以行政色彩浓厚的宣传稿为主。

(二) 旅游景点介绍

网络海量的信息承载能力使得其成为景点信息的最佳发布平台, 而其多媒体特性使得其得以用多种方式传递信息。旅游景点介绍也占据了安徽省网络发布的旅游信息的绝大部分。旅游景点介绍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所处位置、景点风貌、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特产美食、当地名人、当地娱乐项目、购物信息等信息。在表现方式上充分发挥互联网视、听效果的综合性, 不仅有文字说明, 还以大量的图片、视频给受众以直观的展示, 充分调动网民各种感官, 增强景点吸引力。

(三) 服务类信息

上网寻找旅游信息的网民一般都有直接的出游诉求, 因此服务类旅游信息必不可少。旅游服务类信息的发布涵盖旅游景点天气、抵达旅游景点的交通方式、票务信息、酒店情况、景点地图、旅行社介绍、线路介绍、各种消费报价等实用性信息。除了被动接受信息发布之外, 互联网用户还可以通过站内搜索引擎进行自主搜索。一些网站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出行提示, 使网友在旅游中有所参照。此类信息由网站发布, 类似于旅游攻略, 内容一般针对某一景点或地区提供一整套出行信息, 从路线、景点气候、最佳观景时间、注意事项等一一具备, 解决出行中所有问题。旅游景点介绍让旅游者了解景点, 决定去某个景点与否, 而服务类信息解决的是“怎么去”、“怎么玩”的问题。

(四) 旅游服务评价

对于旅游这一服务行业来说, 各部门服务品质的优劣相当重要, 而网站在介绍服务信息的同时也提供对于各旅游服务部门的评价。中安旅游网下设“皖企网络影响排行榜TOP10”, 对于省内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设红榜、黑榜进行展示, 所得票数以及排名完全由网友投票决定。而在“旅游问政”栏目, 网友可以给于安徽省以及各地市旅游机关、旅游企业公开留言, 为企业和相关行政机关打分。

(五) 网友攻略

旅游攻略的信息发布者是广大有旅游经验的网友。网友攻略以帖子、博客形式发布, 记录旅游准备情况、旅行情况, 为其他旅游者提供建议。网友攻略涉及旅游景点情况、服务情况等诸多信息, 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表达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所思所想, 文字、图片、视频均有采用。由于发布者没有赢利目的, 其真实性强、对旅游者吸引力大, 说服力强。旅游攻略在论坛、公告板上的出现起到议程设置功效, 网友可以就攻略内容与发布者交流, 建立了双向传播模式。但就我省非商业性旅游网站来看, 虽然几乎所有网站都搭载论坛或者留言板等发布平台, 但是网友攻略寥寥无几。

(六) 虚拟体验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3D技术的发展, 景点虚拟体验也在我省旅游信息发布中占有一席之地。安徽旅游网提供合肥包公祠、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胡氏宗祠三处景点的虚拟体验。这种虚拟体验属于桌面虚拟现实系统, 使用计算机显示器来显示虚拟世界, 互联网用户只要点入虚拟体验界面, 就可以看到相关景点的3D景象, 并且听到有关景点的语音介绍。在某些景点的体验中还可以自主选择前进、后退和方向等,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类表现方式在安徽省网络旅游信息的发布中只占非常小的部分, 但是其先进的3D科技、重视体验这一特色却使其成为亮点。

二、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头等大事就是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并将其强力整合, 从而使其以正确的形式、方式发布,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网友的联系, 促进旅游信息流通, 推动网站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1.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

信息流通是旅游业的基础, 而旅游信息采集是旅游信息流通的基础, 在旅游信息的采集活动中, 保证信息完整、全面至关重要。省内各大网站均有地安徽省旅游景点信息发布, 但经简单对比就可以发现, 旅游信息不齐全、更新不及时是各大网站的共同问题。以安徽省官方网站为例, 其旅游景点介绍中囊括人文古迹二十九个, 山水风光二十四个, 但并没有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等新景区的相关信息;安徽旅游网介绍安徽省景点一千八百五十六个, 线路一百八十九条, 虽然对某些新景区有所介绍, 但对比其它网站也不全面。

以上情况说明, 旅游信息发布者信息采集工作没有做好, 旅游信息长期散落在各地, 采集工作跟不上旅游景点客观变动导致信息难以及时更新、补足。加强旅游信息收集工作, 建立起一个综合性、信息齐全的旅游信息数据库并加强维护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惟其如此, 才能发挥网络信息承载力强、时效性强的优势, 保证旅游信息完整即时呈现, 才能满足旅游者对信息最基本需求, 这是做好旅游信息发布的基础。

2.调整旅游新闻内容及报道方式

信息的完整性只是发布旅游信息的基础, 旅游信息发布的形式、内容是否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也极其重要。如果发布的旅游信息旅游者完全不感兴趣、没有实用性, 那么发布信息再多、再快也是白费力气。我省各类网站所发布的旅游信息中政务新闻类信息、宣传性稿件占旅游新闻的绝大部分, 但这些旅游新闻中提供的信息与旅游者的需求并不相符。

以安徽旅游局旗下安徽旅游网为例, 其主页三分之一篇幅被政务新闻、通知、招商信息所占据。这种政治性口吻极强的新闻内容主要集中于宣传各地旅游机关举办的活动、旅游机关领导考察活动、旅游活动开闭幕、旅游部门取得成果等信息。对于旅游节、美食节等核心旅游活动虽有所涉及, 但多以会议新闻形式表达, 强调相关机构及主办意义, 语言呆板、生硬;宣传色彩太重, 很少提供旅游者最为关心的旅游活动具体开展情况、旅游服务等信息, 新闻对旅游者完全没有实用性可言。

旅游新闻善于提供最新、最快、变动的旅游信息, 其地位和比重是不可撼动的, 但就其现状来看, 必须进行适当调整。政务类新闻、通知式新闻、招商政策性新闻的分量必须要减少, 写法也必须要改变, 必须在新闻中突出旅游者关心的实用性强的旅游景点信息、旅游活动信息、旅游服务信息, 在写法上软一些、采取多种表达方式;进一步加强图片、视频、3D虚拟体验等多媒体技术的采用, 对旅游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呈现, 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3.加强网站—网友全方位互动交流

网络的互动性以及web2.0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旅游信息发布者与旅游者之间交流的平台, 也成为旅游者自身发布旅游信息的平台。在旅游信息化的背景下, 信息的流通已不仅止步于信息单向从旅游业业者向旅游者传递, 网友对于旅游活动的反馈、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与网站的互动都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 安徽省绝大部分旅游信息依旧由网站编辑人员采写、发布, 网民几乎不参与, 造成网站发布信息形式单一、内容不全面、趣味性差、缺乏吸引力, 抓不住旅游者眼球。而网站方往往只重视信息发布, 不注重调动网友积极性, 与网友联系不紧密, 导致其成为网站的过客, 浏览完信息匆匆走人, 失去网友这一绝佳信息资源。

三、网络时代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在对当下媒介进行观察、分析、比对之后, 我们发现, 目前旅游信息的发布主要还是通过网络, 网络的媒介特性和媒介优势也反衬出这一现象的科学性。报纸、电视等媒介信息量有限、时效性有限的特点导致其不能成为旅游信息发布的平台, 而网络的媒介特性和旅游信息发布的要求正好吻合。因此, 旅游的信息化建设被摆到重要议程上。

(一) 信息流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所谓“旅游”, 从字面意思来看, 就是从甲地到乙地进行游览、观光、娱乐活动。由于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有着天然的空间障碍, 不通过第三方的信息传递, 旅游者无法得到旅游目的地的有关信息, 也就无法产生旅游欲望。因此, 在旅游者做出旅游的决定前, 信息通达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 旅游费用的支付和旅行乐趣的享受有着必然的时间差, 因此, 预先了解费用、路线、服务质量等一系列相关信息成为了旅游者的必然诉求。由此可见, 旅游业者需要不断的向旅游者提供各种信息才能保证旅游者最终能够到达旅游目的进行旅游活动。因此, 有学者指出, 从旅游活动的方式看, “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 而是有关旅游商品的信息传递引起旅游者的流动”。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流通, 信息的流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二) 旅游信息化保证旅游信息通达

旅游业与社会关联度高、敏感性强, 政治、经济、文化、天气等因素都能对旅游业造成即时影响, 这就决定了旅游业必须随时保持信息通畅;旅游业又是一门综合性行业, 它与交通业、餐饮业、酒店业等诸多其它行业有着联系, 所涉及行业门类极其广泛, 导致旅游信息种类多种多样;由于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 新旅游景点不断开发, 各种旅游节、旅游活动不断开展, 旅游信息爆炸性增长, 信息量大的惊人旅游业信息密集性的特点为旅游者和旅游业从业者带来了难题:旅游业从业者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无从下手, 而旅游者不知从何处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因此媒介成为了保证旅游信息通畅的关键, 在这样的情况下, 旅游信息化应运而生。

(三) 旅游者主动寻求信息的特点与网络个性化特点契合

如今, 旅游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旅行社组团业务, 自驾游、“背包族”等新兴旅游方式的出现导致旅游行为的个性化, 旅行者不再通过旅行社获取信息而更热衷于自己收集信息、制定旅游方案, 个性化诉求彰显。旅游者需要旅游信息的发布平台, 这种平台肯定是信息量大而全、自由度高而灵敏, 充满吸引力和个性化的。而传统的纸媒容量小, 更新不及时, 表现方式单一;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频道资源有限, 做旅游推广单位成本过高。更为重要的是, 传统媒体刻板提供信息, 有旅游诉求的受众并不能确定能从上面取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而网媒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 旅游者可以主动的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 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对信息的获取和满足。

旅游信息化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 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计算机网络平台与旅游业的联姻切实解决旅游信息流通中的各种问题, 互联网其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灵活互动 (e-mail、旅游论坛、BBS) 、个性化 (个性化定制服务) 的特点与旅游行业信息密集、种类繁多、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一一契合, 使得旅游业如虎添翼, 而网站作为信息化的排头兵自然在旅游信息化的道路上先行一步, 走在前列。

参考文献

[1]方家平.《透视旅游网站》, [J].《首都信息化》, 2002 (11) , 16-17.

[2]叶飞丹.《办好网络旅游频道之我见》, [J]《新闻实践》, 2002 (8、9) , 96.

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篇10

关键词: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各种经济活动各环节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 是研究旅游经济影响的重要方面。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 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促进区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 分析、比较旅游产业结构优劣势, 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关于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我国学界对旅游产业结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结构内涵及构成、设计评价指标以及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等方面。师萍在明确界定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含义的基础上, 给出了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评价的模型和思路, 重点提出了反映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评价指标。陈玉英从旅游产业、旅游部门等基础概念出发, 对旅游产业结构重新界定, 并从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提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方法。郭胜在明确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基础上, 提出以旅游市场多元化、旅游企业集团化、旅游产业效益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及相关产业结构原理对某一区域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旅游产业结构关联度、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刘焰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东省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广东省旅游产业结构低度化, 低端旅游产品是旅游业收入主要来源。因此, 改善旅游产品结构, 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是广东省旅游业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陈淑兰、刘立平、付景宝运用偏离份额分析 (SSM) 和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性及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从创意旅游角度, 提出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创造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链, 实现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

“十一五”期间, 安徽省接待入境游客673.5万人次, 年均增幅25.36%;旅游外汇收入27.51亿美元, 年均增幅28.47%, 入境旅游市场覆盖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 国际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安徽省旅游“十二五”规划更是提出将安徽省建设成为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的。因此, 研究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 分析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优势和劣势以及影响旅游外汇总收入的主要因素, 使供需结构合理化对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安徽省旅游业总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偏离份额分析及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 对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为未来优化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提供实证依据。

一、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 安徽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98.4174万人次, 比2006年增长146.8%, 旅游业总收入1 151亿元, 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20.2522百万美元[1], 比2006年增长261.8%。安徽省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国际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而旅游产业各部门结构是否恰当, 供需比例是否合理, 都直接影响旅游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由图1可知, 安徽省国际旅游收入主要来自长途交通、住宿等需求弹性较小的部门和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销售部门, 三部门收入占总收入的65%以上, 其中交通占绝对优势。而娱乐、游览、邮电等需求弹性较高的部门所占比重较小。并且, 商品销售部门在2007年出现增幅之后, 并没有出现继续上升趋势, 娱乐、邮电等部门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资料来源:根据2006-2010年《安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二、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一) 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SSM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SSM) 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1942年提出的研究区域经济变化的方法[2], 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3],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该方法把区域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 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分别计算该区域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 并将其同该地区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 得出该区域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 并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三个分量, 以此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4]。

1.SSM模型构建。

以全国作为标准区域, 对照研究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情况。现假设基期安徽省旅游外汇总收入为y0, 末期为yt。按照一定规则, 把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分为n个部门, 分别以yi, 0yi, t表示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在基期与末期的收入。基期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为Y0, 末期为Yt, 以Yi, 0, Yi, t表示全国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在基期与末期的收入。则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在[0, t]时间区域的变化率为:

ri= (yi, t-yi, 0) /yi, 0 (i=1, 2, …, n) (1)

全国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在[0, t]时间区域的变化率为:

Ri= (Yi, t-Yi, 0) /Yi, 0 (i=1, 2, …, n) (2)

以全国国际旅游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将安徽省国际旅游各产业部门收入标准化为:

yi′=y0*Yi, 0/Y0 (i=1, 2, …, n) (3)

基于此, 在[0, t]时间区域内, 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的增长量为Gi, 可分解为份额分量Ni、结构偏离分量Pi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三个分量, 即:

Gi=Ni+Pi+Di (4)

Ni=yi′*Ri (5)

Pi= (yi, 0-yi′) *Ri (6)

Di=yi, 0* (ri-Ri) (7)

PDi=Pi+Di (8)

其中份额分量Ni是标准化后的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收入按照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平均增长率产生的变化量。Ni>0说明该产业的经济增长高于全国的实际增长水平;结构偏离分量Pi指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比重与全国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产生的偏差, 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相应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Pi越大, 说明部门结构对旅游外汇总收入增长的贡献越大。

竞争力偏离分量Di指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相应部门增长速度产生的偏差, 反映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的相对竞争力。Di值越大, 说明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的竞争力对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贡献越大。

PDi为总偏离分量, 反映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总的增长优势。在此基础上, 将上述三个分量分别加和计算出安徽省总经济增量G、总份额分量N、总结构分量P和总竞争力偏离分量D。

为进一步分析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快慢的原因, 引入:

Ki, 0=yi, 0/Yi, 0 (9)

Ki, t=yi, t/Yi, t (10)

为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第i部门外汇收入在基期与末期占同期全国相应部门的比重, 则对全国的相对增长率L为: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

undefined

分别表示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若G愈大, L>1, 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若P愈大, W>1, 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产业部门比重大, 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 结果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若D较大, U>1, 说明区域产业部门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2.构造Shift-share分析表。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真实性, 本文对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时, 主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旅游业外汇收入时的划分方法, 将旅游外汇收入构成划分为长途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商品销售、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及其他服务九个部门。以2006年为基期, 2010年为末期, 整理《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统计数据, 将基期与末期数据比较, 考察“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和结构状况 (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

3. Shift-share分析结果。

(1) 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结构效益分析。

基期和末期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部门的总经济增量达到593.5168百万美元, 对全国的相对增长率L=2.6807>1, 说明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结构偏离分量P为17.311, 结构效果指数W为1.0565>1, 说明其具有良好的部门优势, 但优势不明显, 朝阳产业部门尚未占据较大比重;此外, 总竞争力偏离分量D为496.970, U为2.5373>1, 说明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增长势头很强,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全国地位处于上升趋势, 以竞争优势拉动经济增长。

(2) 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分析。

份额分量Ni均>0, 结构偏离分量Pi中, 市内交通、商品销售和其他服务Pi<0, 其余部门Pi>0, 说明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都是全国性增长部门, 其中娱乐、长途交通、游览、餐饮、住宿占据较大比重, 具有较强的结构优势, 而商品销售、市内交通和其他服务部门在全国亏空, 不具备明显结构优势。将各部门按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排序:娱乐>长途交通>游览>餐饮>住宿>邮电通讯>0>市内交通>商品销售>其他服务 (按结构偏离分量排序) ;长途交通>商品销售>其他服务>餐饮>住宿>游览>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0 (按竞争力偏离分量排序) 可知, 娱乐部门基础好但竞争力不强, 发展程度下降;长途交通部门基础好, 竞争力强;游览、餐饮、住宿基础较好且具备一定竞争优势;市内交通、邮电通讯基础薄弱且竞争力不足;商品销售、其他服务虽基础薄弱, 但发展迅速, 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到。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二) 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强的经济产业, 涉及交通、住宿、餐饮等众多行业或部门, 要界定出产业中各部门的作用机制是比较困难的[5], 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其内部各因素的关联性, 从而确定各部门对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力大小。而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是根据因素直接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 即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对象, 定量比较系统之间或系统内各因素间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间而相对变化的研究方法, 并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各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

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构建。

以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为例, 将旅游外汇收入随时间变化的数列记为母系列X0 (t) (t=1, 2, …, T) , 产业系统内各部门随时间变化的数列记为子序列Xi (t) , 即{X1 (t) , X2 (t) , …, Xn (t) } (t=1, 2, …, T) , 考虑到系统中各因素的量纲 (单位) 会有所不同, 数据会难以比较, 需对母序列和子序列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即:

Xi′ (t) =Xi (t) /Xi (1) (i=1, 2, …, n;t=1, 2, …, T) (14)

在此基础上, 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

undefined

求出母序列和子序列的灰色关联系数, 其中ρ为分辨系数, 在 (0, 1) 之间, 一般情况下可取0.1-0.5,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进行比较, 本文选取 ρ=0.5;△0i (t) 为在t时刻, 经过无量纲化处理的X0与其它经过无量纲化处理的因子的绝对差值, 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X0 (t) , Xi (t) 分别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的X0、Xi在t时刻的值;m、M表示绝对差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记为:

m=mini mintΔ0i (t) , M=maxi maxtΔ0i (t)

(i=1, 2, …, n;t=1, 2, …, T) (17)

求得关联系数, 得到关联系数矩阵, 并进行平均处理, 从而得到各部门关联度 :

undefined

2.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

以2006-2010年安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造安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比较序列 (见表4) , 根据初值变化公式,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见表5) 。并利用绝对差公式求出最小绝对差m=0, 最大绝对差M=3.5466, 基于此, 运用灰色关联公式计算出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与旅游外汇总收入的关联度 (见表6) 。

资料来源:根据2007-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到, 并用1、2、3、4、5代指2006-2010年。

3.结果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指出, 若两个因素变化的态势一致, 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 则认为两者关联度较大;反之, 两者关联度较小。关联度的大小反映因子的重要性, 关联度越大, 说明因子的作用越大, 即对总体的影响越大[5]。由表6知, 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对旅游外汇收入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游览>娱乐>市内交通>其他服务>餐饮>长途交通>住宿>商品销售>邮电通讯。说明游览、娱乐对安徽旅游外汇收入影响最大, 这两部门需求弹性高, 发展潜力大, 应重点扶持。商品销售、邮电通讯对旅游外汇收入关联度最低, 说明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是薄弱环节。

三、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部门之间创汇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 收入仍主要来源于交通、住宿等刚性需求部门。从图1中发现, 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发展中, 尚未出现长途交通、餐饮和住宿等需求弹性较小部门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商品销售、娱乐、游览等需求弹性较小部门取代的良性发展势头。而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应是旅游需求弹性较高的部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5]。

2.游览、娱乐、市内交通及餐饮关联度高, 但竞争力不强。游览、娱乐及餐饮部门虽近年来发展迅速, 与旅游外汇总收入呈现出较一致的增长态势, 关联度较大, 但与其他部门相比占旅游外汇总收入比重较小, 竞争力不强, 与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吸引力强相背离。

3.商品销售虽竞争力较强, 但不具有部门结构优势。商品销售部门自2007年呈现出较强的竞争态势, 但由于部门优势不明显, 削弱了较强的竞争力对旅游外汇总收入的贡献度。

四、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建议

综上所述, “十一五”期间, 安徽省国际旅游业总体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国际旅游产业发展速度, 产业各部门竞争力强, 其中长途运输及商品销售部门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安徽省国际旅游总体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 甚至出现部分部门结构与部门竞争力差距较大的现象。因此, 应进一步提高安徽国际旅游业产业结构优势, 增加产业结构效益, 更好地促进安徽旅游业的发展。

1.提升服务质量, 拓宽交通辐射范围。

分析发现, 交通、住宿等部门收入仍占旅游外汇总收入的绝大比重, 这些部门原有基础好, 也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在扩大其他部门收入比重的条件下应保持其竞争潜力。通过完善旅游目的地交通基础设施, 改善城市间交通网络, 降低旅游者交通成本, 使游客更长时间在目的地逗留, 消费更多其它旅游产品。对于住宿业来说, 在已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加强员工培训, 提升员工素质, 提升服务质量。

2.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大力发展游览、娱乐、餐饮业。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且资源丰裕度高, 如何从 “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资源强省”转变, 不仅需要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 还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通过塑造鲜明的安徽旅游形象, 借助电视、出版物等传播媒介的推广, 激发旅游者旅游热情。同时积极推动区域联合, 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的联系, 发挥资源共享, 市场互补的作用。此外, 应顺应市场需求, 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菜系搭配中, 对传统徽菜大胆创新;其次, 在中心城市和风景区形成餐饮企业集群,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以此来形成一个新的饮食文化风景区。

3.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

徽文化源远流长, 应开发设计更多承载徽文化的旅游商品。如利用区域特色资源, 在深度开发传统商品 (文房四宝、各类名茶) 的同时, 将传统手工技艺 (剪纸、铁画、歙砚等) 向工艺化、特色化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平.绘就“十一五”的华章再塑“十二五”的辉煌[EB/OL].[2011-01-26].http://ah.anhuinews.com/qmt/system/2011/01/26/003705586.shtml.

[2]余勇军, 陆玉麟.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 2004 (3) :41-45.

[3]KONTOGEORGOPOULOS, N.Accommodationemployment pattern sand opportun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 .

[4]张洪.基于SSA法的城市旅游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7) :602.

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提升浅议 篇11

关键词:竞争力,旅游企业,安徽省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 旅游资源丰富, 品位高、分布广, 在区位上承东启西。可是安徽旅游事业发展态势问题颇多, 正如副省长文海英所概括的“两个不相适应”[1]:一是旅游发展的成绩与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 二是旅游发展的态势与兄弟省、市竞相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旅游企业入手, 分析安徽省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及其竞争力的表现, 并以此为基础, 试图找寻问题的症结, 找出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目前, 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 李正中、韩智勇 (2001) 介绍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邹宏霞 (2004) 认为, 知识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把握和企业文化的架构才是企业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谭丽林 (2005) 结合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当前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 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策略[4];邱慧 (2006) 认为, 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向内挖掘企业潜力两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梁赫 (2006) 则认为, 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6];高航 (2008) 认为, 企业除了追求经济, 还应该在“社会责任” (CSR) 上保持自己的竞争力[7]。在以安徽省旅游企业为案例的研究中, 评价上多以“小、散、弱、差”为主, 如汪德根、刘昌雪 (2002) 通过对安徽省的旅游涉外饭店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发现安徽省旅游涉外饭店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同时存在的现状[8];闻飞 (2005) 等人通过省域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对比, 得出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位于第三集团的位置[9]。

一、企业竞争力

谈起企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多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 (Praharad and Hamel) 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 的竞争战略理论等来对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 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0]。一项竞争力要成为核心竞争力, 必须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1) 客户有用性, 即对客户有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 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 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产品成本, 实现企业价值观最大化; (2) 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或超越, 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 (3) 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 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

(一) 安徽省旅游企业现状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是衡量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以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为例, 安徽省旅游事业近2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 如表1所示, 近年来安徽省旅行社数量大幅增加, 旅游饭店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 而且在星级标准上呈多元化发展, 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截至2008年9月, 安徽省共拥有星级饭店431家:五星5家、四星63家、三星156家、二星194家、一星13家。其中四五星高级饭店的比例仅为15.8%, 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饭店结构。

目前, 安徽省大部分旅游企业是中小型企业, 可能因素主要是旅游相关产业的进入壁垒低、行业限制小和技术含量不高。由中国国情所决定企业竞争力制度因素较为重要 (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等) , 而安徽省现代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 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 上市公司只有一家 (黄山旅游集团) , 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 更不要说企业的品牌效应。产业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本为主,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 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困难。在安徽旅游发展中, 旅游企业的牵动作用和招徕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 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如果仅仅单方面从数量上及时间段上看安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 无疑进步明显。但是如果从微观上、从区域上看, 问题又突显出来。根据闻飞等人通过指标计算得出:“安徽旅游企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25位, 居第三集团中列, 不但在全国31个省 (市、区) 旅游企业中排名落后, 而且在中部地区排名中也偏后 (中部8省中名列第7位) ”[9]。很直观的反映了在整个国家区域中, 安徽省旅游企业所处的竞争劣势位置, 揭示了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 表明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是相对薄弱的。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差距, 把比较区域缩小, 把安徽放入联系更为紧密的长三角旅游圈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 再来对比安徽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如表2和表3所示, 通过分析各省市星级饭店的数量、平均客房出租率、旅行社数量以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等指标, 可以看出长三角旅游圈内各省市旅游企业发展并不均衡。浙江省的星级饭店数量最多, 平均客房出租率最高;而江苏省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最多;上海市拥有的五星级饭店数量和全国百强社数量最多, 而安徽不仅星级饭店数量比江浙沪三省市少, 2004年全国百强社排名两省也没有一家旅行社入围 (双百强评选包括营业收入、毛利润、入境旅游外联人天、接待人天、实缴税金、外汇结汇等六项主要经营指标考评) ,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省旅行社在经营上以及安徽旅游业整体大环境上存在的问题, 也反映出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与经营水平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处于竞争劣势状态, 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

1995—2004年安徽省旅游企业发展概况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 2005。

三、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 内部培育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 即依照核心竞争力和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对资源进行配置,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建立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数据来源:根据五省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4。

1. 建立自身品牌

安徽省目前还没有创立出一个品牌饭店, 更不要说品牌饭店集团;国际旅行社已经数年未能进入全国百强;旅游景区也只有黄山勉强称得上走向世界, 但仍然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的热点、东亚与东南亚的温点、欧美的冷点”。品牌是最典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众所周知, 旅游是一项体验型的活动, 旅游企业输出的是旅游服务, 其服务对象多是那些注重体验、注重精神享受的客户。因此, 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 就必须提供具有品质的服务。

2.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缺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8]。国内外实践都证明, 创造了企业80%价值的是只占职工总数20%的核心人才, 即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安徽省旅游企业在相当程度地上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问题。“中专生最好、大专生勉强、本科生靠不住、研究生用不上”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多数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管理的落后、观念的陈旧, 也必然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 安徽省旅游企业应主动培养有志于旅游事业的中高级人才, 让他们尽快成为管理层的主力军。

3. 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是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包括管理方式、营销战略等。它深深地渗透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 是其他企业无法学习和模仿应用到自身企业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旅游企业创造出信誉、名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 给旅游企业注入生命活力。因此, 企业文化成了促进旅游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 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

(二) 外部获得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速度相对较慢, 并且还要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等条件限制。相比之下, 通过外部获得企业所需的竞争力要素, 则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

1.旅游企业重组

旅游企业重组后可更为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 通过剥离一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相关不大的资产, 集中有限资本构建更强大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使旅游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 获得1+1>2的经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 旅游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竞争力要素, 而不是短期的财务利益, 财务利益固然不可忽视, 但竞争力要素对旅游企业重组后的长远发展则更有意义。目前, 由于受2008年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等多因素的影响, 安徽省部分中小旅行社业绩下滑已是公开的秘密, 从另一方面看, 经过市场的洗礼后, 旅行社重组洗牌的时机已到。

2.旅游企业集团化

在安徽目前已有的三大旅游集团: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旅游集团和九华山旅游集团。这其中, 仅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 其经营业绩在全国21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中仅位居中等, 其余两大集团竞争力则更为有限。集团化经营可以对旅游企业实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以规模求效益, 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积极意义在于: (1) 集团化经营将交易成本内在化, 能获得高的规模经济效益; (2) 有助于实现专业化经营, 从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弥补其不足, 形成优势互补, 优化产业结构; (3) 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旅游集团在体制改革集团组建过程中, 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大量闲散资金; (4) 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有利于扩大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建立旅游企业的新形象, 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3.旅游企业战略联盟

市场除了竞争以外, 还有合作。企业为了生存, 要靠竞争来合作, 通过合作来竞争。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互补资源, 加快旅游企业对服务、技术和有形资源等各种竞争力要素的整合, 实现资源的优化。如旅游社的销售网络是饭店企业难以比拟的, 营销能力薄弱的饭店企业与之联盟, 不仅获得营销渠道, 还可以共享市场, 因而形成了比原有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复合核心竞争力, 并将给旅游企业带来可观的回报。在安徽省政府推进“两山一湖”联动开发的形势下, 黄山旅游股份公司和九华山旅游集团就应开展合作, 在联合促销、联动开发旅游线路上相互配合, 实现“双赢”[9]。

参考文献

[1]文海英.努力推进安徽旅游业奋力崛起[N].安徽日报, 2005-06-28.

[2]李正中, 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7) :54-56.

[3]邹宏霞.对增强我国旅游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湖湘论坛, 2004, (6) :70-71.

[4]谭丽林.论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J].学术论坛, 2005, (11) :84-87.

[5]邱慧.浅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3) :121-123.

[6]梁赫.论旅游服务质量是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浙江旅游为例[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7) :57-59.

[7]高航.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竞争力[J].理论界, 2008, (1) :53-54.

[8]汪德根, 刘昌雪.安徽省旅游涉外饭店市场竞争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2) :187-191.

上一篇:语不惊人下一篇:语言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