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2024-08-18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通用8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篇1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2002]3号 【发布日期】2002-01-25 【生效日期】2002-01-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皖政〔2002〕3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明确“十五”时期目标任务,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过去十年,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远远超过同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为旅游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增加旅游投入、改革休假制度等各种政策,强化了居民的旅游消费意识,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级政府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繁荣地方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

“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旅游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要求及视察黄山时的讲话精神为指针,实施“抓‘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促旅游发展,带全省经济”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区域协作、企业运作、社会参与,推进大开放,开展大协作,开拓大市场,实现大发展,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旅游经营规模化、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使全省旅游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总量再上新台阶,质量和效益达到新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旅游管理体制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到2005年,接待入境游客60万人次以上,年均递增13.5%左右;旅游外汇收入2亿美元以上,年均递增12%左右;国内游客4700万人次以上,年均递增10%左右;国内旅游收入368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左右;旅游总收入38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GDP的8%左右,使旅游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二、科学制定和实施规划,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一)重视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与景观。各地特别是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要按照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高标准地编制本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旅游区的开发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环境和生态保护规划。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要相互衔接。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发生。要设立重点景区项目专家组,省级以上风景区建设项目在立项前须经专家组评估,并由省计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会审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目标和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景区环境相协调。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旅游景区(点)内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重点风景区要创造条件实施以电代煤(柴)。逐步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干线公路公厕不适应的状况。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不断提高绿化程度。突出抓好以松材线虫病防治为重点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松林的安全。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三)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开发文物古迹旅游、风俗旅游、生态旅游、商务和会展等特种旅游,建设一批具有旅游功能和价值的农场、茶园、果园及传统工艺作坊。规划建设省博物馆和合肥、黄山、芜湖国际会展中心、旅游商品集散地,以及徽文化、佛文化、青铜文化博物馆(主题公园)等一批文化展览设施;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在省级旅游度假区中,择优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合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团体,兴建大型购物、娱乐、休闲设施和体育俱乐部。旅游景区(点)、宾馆和旅游城市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民俗表演活动。积极开展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加强对具有旅游资源价值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

三、三、加强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一)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构筑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宁西铁路西安一合肥段、沿江铁路铜陵一九江段,完成淮南线、皖赣线和宣杭线等扩能改造,加快旅游城市、景区火车站的升级扩建,增加停靠车次,增开重点旅游城市间的旅游专列。要充分考虑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建设国道主干线和南北贯通公路,形成贯穿全省东西和南北、联通周边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和旅游景区(点)的高等级公路通道;加快干线路网改造,提高全省各市及县城到主要旅游景区(点)公路的等级水平,形成二级或二级以上技术标准的快速旅游通道网。加快重要风景名胜区与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设。加强现有机场扩建改造,完善配套系统,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和适航水平,增加航线和航班密度。力争合肥、黄山机场早日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并创造条件增加国内航线、航班,特别是增加合肥、黄山至香港的航班密度。加强长江、新安江航道开发,改善池州港条件。

(二)加强旅游区和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要景区(点)的电力设施,景区内逐步建成双回路供电系统,提高供电可靠性,确保供电需求和安全。改善景区(点)的饮用水供应,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可直接饮用自来水的供水系统。加快规范与普及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加快旅游区信息系统建设特别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建成覆盖旅游区的高效的宽带网,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方便快捷的邮政服务网点,大力开发旅游邮品。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区道路、供电供水、绿化、卫生、公共信息服务等条件。建立健全重点旅游城市、重要景区(点)的医疗救助、安全防范、事故处理等快速应急系统。

(三)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区和旅游城市要形成以四星级、五星级饭店为骨干,二星级、三星级饭店为主体的饭店体系,基本适应各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加强饭店的集团化、连锁经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控制在景区内建设宾馆和饭店等设施。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建设一批经济、卫生的家庭旅馆和汽车旅馆。加大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境内外著名饭店企业来我省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旅游饭店,使一批饭店尽快上规模、上档次。

四、四、广开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增加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加大地方各级政府投入。以旅游交通基础项目为重点,开展BOT等融资方式的探索和试点。积极探索建立省旅游发展基金和黄山旅游发展基金,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确保资本运营效益。坚持内外资并用的原则,大力培育社会新型投资主体。放宽旅游投资准入条件,为民间投资进人旅游领域创造良好环境。

(二)“十五”期间,省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促销、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研制、旅游政策性亏损补贴和奖励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市也要建立旅游发展资金。通过旅游发展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各类资金不断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入。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旅游消费信贷,推进旅游消费。下放省管旅游景区门票和索道、宾馆价格管理权,授权各市政府自主定价。力争进出合肥、黄山的航线航班实行季节性票价和折扣票价。消除旅游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不公平的市场待遇,取消对旅游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对旅游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对旅游企业实行创汇、结汇奖励办法。鼓励各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的文化科技内涵,提高竞争力。增加对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对生产出口创汇旅游商品的企业实行小额担保。支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探索将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符合条件的可以转让或拍卖经营权;组建具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管理公司。引导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业,对投资者在土地出让、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租赁、拍卖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一次性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有困难的,可分期付款,一般在3年内缴清;有特殊困难的,在5年内缴清;对利用荒地、滩涂开发旅游项目的企业,免征土地出让金。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可比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进一步简化旅游者出入境手续,争取合肥、黄山对特定客源地的旅游者实行落地签证政策。

五、五、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

(一)国有大中型旅游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允许和鼓励外商、沿海企业和本地民营企业收购、兼并、租赁、承包国有旅游企业。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离的改革步伐。支持和鼓励国有旅游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推进旅游社团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旅游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旅游专业协会咨询服务、行业自律和市场中介作用。

(二)加快培育旅游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旅游企业。鼓励、支持大中型旅游企业、中央驻皖及省属大型工商企业组建旅游集团,允许有关地区、部门、私营的旅游企业加盟,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龙头旅游企业。省会合肥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组建旅游集团公司。黄山、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要做大做强。放宽旅游业市场准入条件,广泛吸纳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经营。各类旅游企业要积极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服务组织。

(三)加强旅游运输企业建设。鼓励和支持我省旅游运输企业组建旅游运输集团或加盟全国性的旅游运输集团,提高旅游运输竞争力。对经营旅游运输的企业,各级财政应给予贷款贴息;对旅游涉外定点汽车免收或减收客运等有关附加费。

(四)全方位开放旅游业。鼓励通过资本、管理、技术合作等形式,开办旅游经营项目,加快旅游企业与国际接轨。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大力鼓励和支持包括个体、私营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力度。放手发展外商独资及中外合资旅行社,广泛吸纳国内外旅行社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

六、六、强化宣传促销工作,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一)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要注意整体策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注重策划精品线路、黄金线路,有意识地培育名牌、创造名牌、宣传名牌。在宣传和创造名牌中,要突出文化内涵和地位,特别是要注重对著名景区(点)、著名人物、著名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遗迹的推介宣传。要加大“两山一湖”旅游宣传促销,加快推进“两山一湖”跻身全国旅游精品网络。今后每年都要组织一至两个高规格的旅游促销团赴国内外主要客源地促销。要加强与国内外重要客源地、有影响的旅行商、新闻媒体的联络,借助外力宣传促销。要实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创新促销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内外促销活动,提高促销效果。要积极指导旅游企业制定正确的促销策略,建立有效的旅游促销机制,加大对外宣传推介。要进一步巩固发展港澳台、日本、韩国和新马泰等东南亚短程市场,努力开拓北美、欧洲、澳洲远程市场;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实行资源互补、市场共享、互动发展,重点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和京津等地区的客源市场,并加快启动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国内中长距离客源市场;拓展以合肥为中心的省内客源渠道,形成东与长江三角洲相融合,北与京津、东北地区相联通,西与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相衔接,南与闽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呼应的全方位市场格局。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促销中的推动作用。各市、重点旅游县(区)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的投入。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上规模的旅行社,鼓励并支持有竞争实力的旅行社到省外、境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分支机构。赋予省驻海外各类办事机构旅游促销职能,争取国家驻外机构和企业帮助开展促销活动。积极同境外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发展旅游代理商,形成自己的推销网络。利用对外交往活动宣传促销旅游。

(三)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推进旅游网上查询、网上预订和网上结算。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及时把握旅游者的需求动态,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发挥省旅游网站的作用,加快建设各级政府旅游网站和旅游企业网站。

七、七、抓好旅漩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各级领导、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它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加速实施旅游人才培养、使用规划,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尽快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熟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旅游人才队伍。要着重培养综合型旅游人才和开发、管理、服务、经营等各类专业型旅游人才。加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旅游企业法人代表的整体素质。耍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吸引、用好、留住各类旅游人才,为他们发挥才能提供和创造发展的空间与舞台。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观,积极从沿海和境外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职业教育、分层培养、输送到国内外深造等方式,着力培养并用好、留住各类旅游适用人才和骨干力量,以快速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八、八、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行业管理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工作的认识,真正把旅游业摆在战略位置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本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旅游管理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发展环境、抓市场开拓上来,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与监督管理。

(二)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对旅游产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加强价格监督管理,打击价格欺诈。加强对旅行社和旅游运输企业的等级资质审核,强化旅行社经营和管理的正规培训,取缔非法经营的旅行社和旅游运输企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严厉打击“黄、赌、毒”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旅游行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突出抓好旅游景区(点)、旅游城市的创建活动,认真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质量管理,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在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各个方面实施国家标准。公安、交通、工商、卫生、建设、环保、旅游等部门还要切实做好重点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城市的社会治安、交通疏导、运输安全、卫生监督和防疫、紧急救援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00二年一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篇2

为进一步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 不断提高农机化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 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紧迫感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代的断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方面推进了我州城乡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全州农村经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最凸显的是:农村劳动力相对剩余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同时并存;农村耕地资源匮乏减少与农民承包经营地大量荒芜闲置同时并存;农业机械技术先进发达与农村生产力简单落后同时并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 将直接影响到全州粮食的增产、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今天的农村劳动力的相对不足, 再过十年左右, 有可能变为农村劳动力断层。因此,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积极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 这就是要着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加快发展农机化。

近几年来, 在州委的领导下, 我州农机化事业已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当前全州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着拥有数量少, 发展速度慢、动力机械多、耕作机械少, 我州广大农村依然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生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客观上决定了我州农机化推广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树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努力克服土地承包经营后农机化推广难的畏难情绪和山区农机化无作为的落后思想, 切实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位, 将农机化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积极抢抓国家购机补贴的政策机遇,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切实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努力促进全州农机化的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机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工作全局, 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 以推进现代农业为总目标, 以调整结构、优化服务、强化管理、提升效益为重点, 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 不断提高农机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围绕推进现代农业, 力求实现“六个突破”:加强引导, 认真实施, 力求项目资金在带动社会资金上有新突破;加强规划, 重点突破, 力求主要坝区生产在耕、播 (种) 、收全程机械化上有新突破:加强示范, 因地制宜, 力求山地农机推广在特色上有新突破;加强指导, 建立健全, 力求基层服务组织在功能发挥上有新突破;加强监理, 着力预防, 力求安全生产在制度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强培训, 率先发展, 力求全州农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上有新突破。

发展目标:

1. 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 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 年均增长8%以上;农业机械总值超过7亿元, 年均增长10%以上。

2. 作业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0年, 实现年度机耕面积170万亩, 机播面积6万亩, 机收面积50万亩, 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以上。黔南府办发 (2007) 51号文规划50个坝区, 在2010年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耕、播、收、加全程机械化。

3.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2010年, 农机年经营总收入达到6.2亿元, 年均增长18%;纯收入达到4亿元, 年均增长21%。

三、采取措施, 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的良性机制

1. 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抢抓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机遇, 管好用好补贴资金, 加大州、县两级财政资金匹配投入。州、县两级农机化推广工作经费, 要按明显高于上年的增长比例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建立州、县两级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 州级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 各县 (市) 级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以上。州县两级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 主要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购机补贴、农机作业用油补贴。同时要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积极带动农民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机化事业。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它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如何实现农机化的问题。因此, 农机化的发展, 合作服务社是基础。要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典型带动、依法管理”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推广贵定小普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 大力支持、扶持和鼓励农民以资金、农机、土地经营权与生产要素入股, 积极组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今后, 国家购机补贴资金要重点向专业合作组织安排。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一定资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代耕代种、培训服务和农机用油补贴。各专业合作组织依照规定享受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它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税收优惠。在今后三年, 各县 (市) 每年至少建立2~3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2010年, 力争50个规划坝区所在的乡 (镇) 均有1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并切实把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培育成农机大户, 扩大示范带动效果。

3. 加强乡镇农机安全联组建设。

农机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网络。各县 (市) 农机部门要以加强乡 (镇) 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为重点,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机安全管理网络, 以乡 (镇) 为单位建立农机安全联组, 以及与相关安全部门作好互通信息, 各县 (市) 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要签订到乡 (镇) , 指导和帮助乡 (镇) 建立健全农机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进一步深化以创建农机安全示范县 (市) 、乡 (镇) 、村为载体的“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在农村形成—个人人懂农机安全、讲农机安全的良好氛围。

4. 整合项目资金。

全州8个万亩大坝, 贵新公路、马遵公路、贵罗公路、墨罗公路等主要公路干线的坝区, 要积极整合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 农业、水利、扶贫、畜牧、农机等部门要坚持“捆绑使用、分类实施;集中建设、各记其功”的原则, 共同制定规划, 共同组织实施, 共同总结经验, 不断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 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

5. 强化特色产业服务。

要紧紧围绕畜牧、茶叶、烤烟、蔬菜、林果等5个特色产业, 将新型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于其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以都匀毛尖茶为龙头的黔南茶产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茶产业, 需要广泛引进、使用茶叶收获、加工机械。各县 (市) 要按照州政府的统一安排, 把茶叶机械列入当地农机化发展资金总量, 都匀、贵定、罗甸、瓮安、平塘等五县 (市) 年度发展农机化资金总额用于茶叶机械不少于15%, 其余县 (市) 不少于10%。

6. 强化组织领导。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篇3

为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将油茶产业打造成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强省支柱产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巩固提高、绿色发展”目标,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大力扶持原料基地,着力打造湖南品牌,切实提升经济效益,做优做强油茶产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 优化产业配置;坚持依靠科技,规范种苗管理,推广新技术,实现丰产、优质、高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化油茶良种区域配置,实行生态种植,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创新机制、多元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油茶品牌建设,确保产品安全。

(三)发展目标。高标准建设一批经济效益显著、科技支撑力强、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标准化油茶产业园。培植3家左右经营机制完善、社会责任感强、市场化程度高、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油茶龙头加工企业。到2020年,实现全省油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46.7万公顷,茶油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油茶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二、强化政策支持,推进产业发展

(四)加大财政投入。省财政农业产业等相关专项资金要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后续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基地建设、油茶垦复、抚育管护、标准制修订、科技攻关及产品深度研发、技术培训等。

(五)建立健全油茶优势产业扶持机制。油茶主产区要将油茶列为优势产业,统筹安排和有效整合退耕还林工程及其成果巩固项目、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农业及山区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移民专项、水土保持等项目资金,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油茶产业示范园建设。鼓励油茶生产全程机械化,对油茶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机械积极创造条件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进银企合作,完善银行贷款林权抵押、林权担保手续。

(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林地有序流转,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基地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植油茶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 等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因地制宜开展复合经营,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突出科技进步,增强支撑能力

(七)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依托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攻关油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优质、高产、高抗油茶新品种的选育,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加强良种繁育,强化良种壮苗,提倡大苗造林。积极研发油茶生产垦复机、采果机、脱壳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扶持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油茶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油茶系列产品,有效利用油茶加工附加产品,不断提高综合利用率和效益。

(八)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契机,整合现有油茶基地和资源,高规格谋划、高标准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油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油茶生产标准化;加强油茶产地环境监测力度,提高监测水平,从源头上确保油茶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油茶新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技术水平。

四、规范市场秩序,打造油茶品牌

(九)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出台湖南省茶油质量标准,规范茶油市场准入机制。推行联合执法,打击以次充好,严惩假冒伪劣,进一步净化油茶市场。加强油茶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十)着力打造优质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整合油茶品牌,改变油茶品牌散、多、弱的问题,着力打造湖南油茶品牌。规范行业自律,引导企业成立油茶产业联盟或协会,优化市场环境,防止不正当竞争。

五、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当地实际把油茶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油茶产业健康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财政部门要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切实做好资金保障;林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系统性研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科技部门要对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十二)加大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油茶产业和油茶产品的独特功能、 综合效益、巨大潜力及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技术、典型,挖掘油茶产业的文化内涵,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十三)加强督促考核。各地要将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对市州、县市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督查和通报制度,确保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任务、资金、责任、成效“五落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篇4

中府〔2008〕1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持续循环利用等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借助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地提高了中山的知名度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旅游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旅游业总量偏小、资源分散、体制落后、后劲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我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市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个适宜”城市的环境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交通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提升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旅游业的大发展。积极实施“三大改革”。改革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改革经营体制,培育经营队伍;改革产权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景点经营向线路经营转变;从项目开发向板块开发转变;从项目招商向规划招商转变;从产业经营向产业与资本经营相结合转变。大胆探索产业经营与资本营运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总体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2.板块撬动原则。按旅游板块统一规划建设,整合、重组、优化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

3.文化带动原则。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文化底蕴,为旅游项目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4.资本运作原则。整合和盘活旅游资源,运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业融资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

5.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有效保护核心旅游资源和环境为前提,实现旅游、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增幅高于全市服务业的增幅,到“十一五”期末,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3%,努力打造2个国家5a级、5个国家4a级的旅游景区,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及东南亚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三、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

(一)整合资源打造六大旅游板块。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中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温泉片区、南朗片区、南区片区、富华片区、长江怡景片区、古香林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积极整合中山温泉周边旅游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打造以商务会议、休闲、养生为主的复合型温泉度假地;重新规划建设南朗片区,整合翠亨村、纪念馆、中山城、翠亨宾馆、海上温泉等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历史、文化融一体的观光旅游胜地;大力开发南区各类主题旅游资源,以詹园、文笔山大风车旅游世界、华侨文化旅游区为旅游节点,打造兼具生态休闲、人文艺术和古迹文化内涵的风景旅游景区;重组盘活富华酒店等国有资源,加快丰富各类住宿、美食、购物、娱乐等现代都市旅游元素,打造以城市旅游和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统筹协调长江片区内的高尔夫球会、怡景假日酒店、长江宾馆、浪漫水城、圣贤山庄等旅游资源的发展,打造高档次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旅游风景区;依托古香林优越的自然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生态保护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打造集生态休闲、会议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胜地。

(二)推进国有旅游资源资本运作。加大统筹策划力度,通过对国有旅游资源进行重组保值、发展增值、上市放量增值等三个步骤,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市场融资渠道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对国有旅游资产进行重组,实施债权清理和债务重组计划,搞活内部经营机制,切实提高国有旅游项目的经营效益,实现重组保值;逐步将重组后的国有增值资产及已选定的未来开发项目组合成新的独立或联合总资产包,引入投资合作伙伴及其资金,开发建设首期合资合作项目并力争取得预期收益,实现发展增值;进一步在市场上融入二、三期的发展资金,加快旅游项目发展,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效益,然后按各投资项目所取得的预期更好业绩和效益,进行独立或统一包装分拆在国内、香港上市,实现放量增值。

(三)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邻近地区的旅游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合作手段,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明确与港澳珠的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共同区;加强与穗深的合作,建设珠三角休闲度假集聚区;发展与国际华人社区的合作,规划建设华人归国寻根优先区;深化与其他地区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与商务旅游特色区。整合包装高尔夫游、温泉水疗游、华侨文化游、美食游等线路,通过中港澳珠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向国际市场推广;整合包装伟人故里游、城市风光游、特色产业游、休闲度假游等线路,拓展国内旅游市场;整合包装灯饰等特色产业游,大力发展产业文化旅游。通过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联合营销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开发,扩大旅游业的总体收益。

(四)拓展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办节模式,继续办好菊花节、美食节、民俗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文化节、华侨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努力培育新的旅游节庆品牌。充分利用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定期举办民俗文艺性巡游或展览,做好延长步行街到纪念堂的规划和建设。配合办好灯博会、电展会、服博会、“3·28”招商洽谈会等会展活动,拓宽旅游节庆活动渠道。

四、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

(一)深化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参照国际惯例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进工效挂钩、提成奖励、优先配售股权等激励措施,搞活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国有旅游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大胆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将景区(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点)经营权。

(二)完善非国有旅游企业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旅游市场(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领域,不断提高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依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和扶持重点非国有旅游项目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积极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鼓励旅游企业提升发展水平。积极扶持本地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对新评定为四星级以上饭店、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华餐饮名店等国家定级或国家、省授予质量等级和荣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旅游企业员工给予奖励;对引进大型投资项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旅行社组团在本市过夜游的,给予适当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服务办和旅游局研究制定。

(四)扶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开发能够体现我市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民俗风情、特产资源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大力培育名牌旅游商品,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新技术结合起来,设计生产出一系列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的旅游纪念精品,进一步拓宽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各级政府适时启动一定的政府采购市场,优先采购特色旅游商品,扶持特色旅游商品不断发展壮大。

五、完善旅游业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旅游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的指挥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旅游部门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牵头和第一责任人作用,及时分析旅游发展态势,积极以新建项目推动发展,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我市假日旅游,协调处理“黄金周”期间的重大交通、安全、紧急救援和旅游投诉等有关事项。

(二)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随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不断增加,财政逐年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

1.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贴等形式,专项用于扶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做好旅游板块的规划研究,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持旅游市场的开拓等。

2.旅游宣传专项资金扶持。加大在国家级媒体的宣传推介力度,在专项宣传经费中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在中央电视台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对中山市进行整体形象宣传,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推介的层次和文化内涵。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持。把旅游基础设施纳入全市各项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统筹进行建设,市财政的建设资金优先保证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规划局、建设局、旅游局负责编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市财政局统筹在每年的基建预算中确保有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三)规范旅游市场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全面实行质量标准化等级评定管理。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无照经营、价格欺诈、毁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进一步完善旅游协会的职能,强化旅游产业联盟,在客源共享、线路整合、价格协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切实加强旅游安全监管,督促、检查旅游重点单位落实有关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景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监管、卫生防疫、大型游乐设备监督管理和紧急救援工作。加强对导游人员、旅游车(船)驾驶员、大型游乐设备作业人员及乘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五)大力培养旅游人才。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旅游培训机构作用,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旅游专业,强化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在全市干部培训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训。加强同境内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拓展澳门旅游业人才的培训市场,把中山建设成为澳门旅游和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旅游科技和管理人才。

(六)加快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旅游局负责研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国资委负责研究《中山市国有旅游资源资产重组改革的实施细则》、《国有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机制改革的实施细则》;市服务办负责研究《支持开发旅游商品的实施细则》。争取通过完善配套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篇5

[本网]2009-11-15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闽政文〔2009〕374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依托福州、厦门等软件园区,推动福建软件产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先行先试,提升发展水平,促进福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就进一步加快福建软件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至2012年,全省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实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0%左右;软件产业增加值占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08年的15%提高到30%左右;年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骨干软件企业达10家以上;福州、厦门市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加快泉州等地新兴软件园区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软件产业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中先行先试,将福建逐步建成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二)发展重点

大力加强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软件园区的平台集聚功能,扶持软件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推进我省通信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软件出口及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应用软件等5个特色优势软件产业发展。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一)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对重点软件企业引进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国内软件高层次人才,享受以下政策:

1.引进高层次人才领军的创业项目,经评审后由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其中海外引进人才的创业项目补助150万元,国内引进人才的创业项目补助100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创新、创业启动等,资助人数每年3至5人。

2.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省相关部门评审,省级财政给予一定补助,补助人数每年30人,每人不超过10万元。

3.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闽首次购买自住房,除设区市补贴外,在其为企业服务期内,省级财政按购房总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5万元;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或学龄前教

育)由所在地教育部门安排优质学校入学入园。

4.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优先推荐参加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专家荣誉选拔。

5.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受“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软件企业实行“柔性人才政策”。对软件高层次人才在不改变户籍、国籍的情况下短期来闽从事技术研发、企业管理、项目合作等工作,由人才引进所在设区市根据其贡献大小,提供短期住房、交通及生活补贴等优惠。

(二)培育软件企业优秀骨干人才

建立软件企业优秀骨干人才培育机制,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软件企业管理、经营和技术优秀骨干人才,对在软件企业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且年应缴纳工薪个人所得税额不低于3万元的优秀骨干人才,享受以下政策:

1.对优秀骨干人才所承担的软件产业化项目予以优先立项,省级财政给予不超过80万元资助,资助人数每年不少于20人。

2.优秀骨干人才参加境外高级培训,列入省软件产业主管部门计划的,给予50%的培训费用补贴,每年补贴100人,每人次最高不超过10万元。外事、公安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赴境外专项培训的相关手续。

3.优秀骨干人才享受“海西创业英才培养计划”有关优惠政策。

省政府每三年组织一次“福建省软件杰出人才”评选活动,每次评选30名,对获奖人员给予表彰和不低于30万元的奖励。

(三)培养软件适用人才

1.引导高校根据软件产业发展需要,在核定专业总数和专业大类内调整增设软件类相关专业学科,建设若干软件类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

2.支持省内软件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实训基地,省级财政给予软件企业不超过实际发生费用50%的补贴,人均补贴不超过3000元。

3.支持培训机构开展软件业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发挥职教集团积极性,推进“万名软件适用人才培训工程”。对年实际培训学员500人以上的培训机构,授予“福建省软件人才重点培训基地”称号;对年培训学员中有400人以上与软件企业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重点培训基地,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

(四)完善人才交流服务体系

建立省软件人才需求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统一组织省内软件企业赴省外开展大型招聘活动并推介“海西软件”统一形象;积极承办全国性软件设计大赛;建立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交流对接平台;推进闽台软件人才交流与合作。

三、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一)发挥软件园区载体功能

创新福州、厦门软件园管理机制,加快泉州软件园建设,鼓励其它有条件的设区市建设软件园区。完善园区的交通、生活、休闲等配套服务功能,为软件企业及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入园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通过引导集聚逐步在生活、交通服务便利的城市中心区域推动形成若干个特色软件产业园区,打造良好的软件企业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安居乐业。

增强软件园区的平台集聚功能,依托软件园区及大企业建设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中资金每年重点扶持2~3个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二)大力培育软件骨干企业

重点扶持10家自主创新技术全国领先,在国内外业界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成长性好且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省内软件骨干企业,省市财政按该企业上对财政新增贡献额分别给予等额奖励。

(三)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及研发机构落户

引进和支持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及研发机构来闽投资,对2009年后首次在闽设立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的,享受以下政策:

1.来闽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的,省级财政按实际到位投资额的5%奖励给其在闽所设立的公司(机构);投资额达3000万元以上的,省级财政按其实际到位投资额的6%奖励给其在闽所设立的公司(机构),省级财政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优先安排用地,执行工业用地政策。

3.设区市政府可按其在闽所设立的公司(机构)实际租用面积所需租金的50%给予补贴。

(四)支持软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鼓励软件企业与院士或与境内外著名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共建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等,对认定为国家级研发机构的软件企业,省级财政给予100万元补助;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软件企业,由所在地设区市财政给予建站补助。

(五)加大原创动漫扶持力度

对在各级媒体播出的我省原创动漫影视作品,原创动漫公司所在设区市财政可按不低于国内同类城市的标准给予奖励;对在中央、省级媒体播出的我省原创动漫影视作品,省级财政再给予不低于设区市奖励标准10%的奖励。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持续落实软件产业优惠政策

继续贯彻国务院及省已出台的有关软件产业发展政策。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为软件企业后开始获利起,享受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软件企业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二)推动闽台软件产业合作先行

支持台湾软件企业来闽投资,鼓励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动漫、信息化服务等台资项目入驻福州、厦门、泉州等地软件园区,支持台湾优秀软件产品在闽推广应用;建立闽台行业协会和软件园区之间的协作机制,鼓励台湾学生来闽就业,进一步加强闽台软件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三)优先采购本省软件产品和信息化服务

对本省软件企业自主研发的信息化应用软件及技术服务,实行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企业在本省注册并有良好后续服务条件的软件产品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优先邀请本省软件产品提供商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商参与信息化项目招投标。

(四)加大软件应用市场培育力度

以“数字福建”和“无线海西”建设为依托,带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会等相关软件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和嵌入式软件发展,培育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对软件产品的市场需求;省直部门有关专项资金合力扶持本省软件产品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中的应用;组织并支持软件企业参加国内外著名软件类展会,发挥“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和“9?8”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的展示对接作用,积极推介我省优秀软件产品。

(五)进一步改进和简化审批程序

重点改进和简化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包括电信增值服务)企业的设立及各项业务的审批程序,切实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扶持和引导软件企业和各项信息服务业务的健康发展。

(六)树立“海西软件”统一形象

对重点软件企业以“海西软件”统一形象在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及重要公共场所开展宣传活动的,给予一定补助。

(七)加强软件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尊重和保护软件知识产权。鼓励和支持软件著作权人依法进行著作权登记,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盗版、仿制、“外挂”、“私服”等侵权违法行为。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加大财政性资金扶持力度

省级财政2009年至2012年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软件人才引进培养、软件园区公共设施和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和加快本省具有相对优势及发展潜力的软件产业发展。

省级“外经贸发展资金”优先扶持软件产品出口和软件企业承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省级其它部门现有的产业发展资金也要划出一定比例支持软件产业加快发展。

(二)支持软件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

省直有关部门和各设区市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支持软件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扶持。对获得国家扶持的项目,按审批部门要求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服务

积极引导和推动福建软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鼓励软件园或软件产业集群内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降低单个企业发债成本,提高发债成功率。组织实施“福建省软件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计划”,对列入培育计划并进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阶段的软件企业给予一次性费用补助。支持创业投资机构优先投资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省、市政府成立的创业投资公司可按创业投资机构投资额的20%比例跟进投资;省级工商发展资金按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我省软件企业投资额的6%给予补助。支持设立软件行业性担保公司,对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贷款,银行金融机构应提高审批效率并予以利率优惠;对为软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省级工商发展资金按担保额16‰的比例予以补助,并可优先获得省级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软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通过专业机构评估,可作为无形资产追加到本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支持软件开发人员以技术专利或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积极引导和推进商业银行开展软件行业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省软件产业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各设区市可根据本地区软件产业发展实际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我省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篇6

【大 中 小】发布人:xxzxwy来源:时间:2011-11-16 10:30:08浏览437 人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经济发展步伐,做大乡镇产业支撑,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促强扶弱、分类推进、统筹兼顾、整体提高的原则,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激发乡镇内部活力,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按照我市《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规划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市乡镇经济发展预期总体目标是:乡镇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2亿元;力争居民收入同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400元和10200元。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继续大力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农业产业链、十大增效技术”,切实加快我市由农产品资源大市向农业产业化大市转变。大力推进“六大引领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高粮食转化加工能力,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牲畜养殖等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政策支持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创建,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全面增强乡镇经济实力。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引导乡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特色乡镇、经济强镇。一是抓专业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加快园区基础设施

建设进度,提高专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对不具备建设园区的乡镇,要积极创新思路,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乡镇之间或乡镇与产业集聚区之间联合建设园区,切实解决好乡镇发展经济的载体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双赢”。入园建设项目实现的乡镇级税收分成比例及重点指标统计归属,由乡镇、专业园区自主协商确定,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予以确认。二是抓项目,扩大发展规模。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是抓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希望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全国各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当地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作为乡镇工业的重点,搞好系列产品开发,完善乡镇产业链条,增强乡镇产业的竞争力,建设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乡镇经济发展。

(三)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提升乡镇服务业发展水平。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搭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平台,改变目前多数乡镇三产发展滞后的局面,促进乡镇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家电、农机、汽车等消费品下乡活动,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建设一批面向农村市场的配送中心、超市和连锁农家店。有条件的发达乡镇除大力发展物流、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外,还要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提高发展意识,加快发展步伐。要充分发挥部分乡镇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乡镇域内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完善景区相关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旅游观光价值,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景区。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分层次、有重点地推动小城镇(乡镇)建设。要围绕推进村镇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乡镇发展的能力。支持我市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设施基础、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心镇,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争取进入全省100个试点中心镇行列。推动水冶镇逐步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小城镇,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水冶镇发展到中小城市规模,成为安西区域经济中心。对于不具备产业集聚基础的小城镇和集镇,要重点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对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优势,特色明显且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小城镇,通过发掘内涵,打造特色镇。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增强小城镇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效应,使农民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就地城镇化。

(五)加快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实现人畜分离,整治脏、乱、差现象。提高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

生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加强乡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

(六)坚持城乡统筹,提升乡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不断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乡镇产业发展条件。一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土地整理工程以及其它各种农业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和发展沼气清洁能源,大力开展集镇和村庄绿化美化,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乡貌的大改观。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力完善乡镇服务功能。四要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和通讯事业,建设农村文化科技活动场所,努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五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比较完善的乡镇经济发展保障体系。通过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造就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镇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牢牢掌握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的主动权。各乡镇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明确发展目标,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强化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坚持经常深入到乡镇和企业,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调整工作思路,研究解决办法,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运用财税杠杆,支持乡镇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财政扶持乡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采用直接投资、贷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重点帮助乡镇企业疏通资金渠道,支持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要向乡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倾斜,让更多的乡镇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要为乡镇创业者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扶持。要充分利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促进贫困乡村改变落后面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各级政府要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或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乡镇龙头企业和带动作用强、特色经济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三)完善考核评比。市统计部门要参照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统计测算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测评法,对全市92个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进行综合考评,分别按照综合实力、经济发展速度进行排名。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前20名乡镇和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前10名乡镇分别授予“二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称号;对各项考核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前进5个位次以上的乡镇授予“乡镇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各县(市、区)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乡镇经济发展目标和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促进乡镇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观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关要求,坚决打破市场分割、部门垄断、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按照“更规范、更快捷、更透明、更高效”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对乡镇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对因部门服务不到位、吃拿卡要和推诿扯皮等原因干扰乡镇经济发展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报市纪检监察部门对其实行效能问责。各级政法机关要创造平安

和谐的社会环境,依法从重打击各种黑恶势力,对乡镇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进行综合施策,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力促乡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篇7

一、提高认识, 切实增强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紧迫感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 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 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的发展战略, 加快部署, 国内各省也在迅速行动、快速推进。我省是一个汽车生产和消费大省, 2011年全省生产汽车167万辆, 较上年下降7%;生产新能源客车1230辆、新能源专用车6500辆、低速电动车7.8万辆, 合计较上年增长163%;截止2011年年底, 全省保有载客汽车696万辆、载货汽车149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1100辆、天然气等替代能源汽车6.8万辆。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既是优化产业结构、再造山东汽车产业新优势、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必须提高认识, 强化措施, 积极推进。

二、统一思想, 明确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目标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转变汽车产业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重点产品产业化进程, 加大示范推广工作力度, 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加快发展新能源专用车, 有序发展低速电动车,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聚区, 尽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品种齐全、优势突出、配套完善、核心竞争力强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强省。

(二) 基本原则。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坚持统筹规划, 科学布局;重点突破, 区域带动;科技先导, 创新驱动;产业集聚, 链条延伸;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整体推进, 配套联动。

(三) 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到2015年, 全省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规模力争达到5万辆, 低速电动车30万辆, 新能源专用车5万辆, 天然气等替代能源汽车5万辆;新能源汽车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低速电动车、新能源专用车、天然气等替代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分别达到20万辆、100万辆、20万辆、20万辆;新能源汽车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集团和产业集聚区。

2、燃油经济性显著改善。

到2015年, 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7升/百公里, 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7升/百公里以下, 混合动力商用车平均节油率达到30%以上, 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平均节油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 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以下, 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到2015年, 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省重点企业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技术开发体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车身等汽车节能关键技术。到2020年, 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

4、零部件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培植起一批“专精特新”零部件企业, 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充换电设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满足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 并能大量供应省外市场, 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5、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效果。

节能汽车在全省得到普及应用, 新能源汽车在17个设区市全面示范推广, 低速电动车在重点区域试点取得实质效果。城市公交、班线旅游、出租、物流运输等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应用率显著提高。建立起覆盖全省、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 充分满足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

三、突出重点, 加快发展六大类优势产品

根据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的总体要求, 结合我省实际, 2012年至2020年我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类产品。

(一) 新能源客车。

围绕城市公共交通、机关团体通勤、班线旅游、景区游览、厂区参观等各类消费群体, 重点开发生产各种规格的纯电动客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 完善和提升非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 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加快新车型开发, 进一步提高整车技术水平, 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生产。鼓励企业超前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和其他先进储能器汽车, 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打造我省的优势产品。

(二) 新能源乘用车。

重点发展车速高于80公里/小时的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 (包括轿车、微型客车、MPV客车和SUV客车) 。支持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独立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设施, 鼓励与省内低速电动车企业联合重组, 加强技术开发, 形成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 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 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到2020年各项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 新能源专用车。

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货车、飞机牵引车、机场摆渡车、通讯服务车、旅游观光车、除雪车、警用车、高尔夫球场车、厂矿专用车、环卫车、医疗专用车等产品。支持现有汽车生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扩大生产规模, 尽快把新能源专用车发展成为优势产品。

(四) 节能汽车。

以大中型客车和中重型载货车为重点, 积极采用油电混合动力、高压共轨、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 以及机电耦合装置、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等先进技术, 推进整车车身轻量化设计及轻量化材料应用, 提高汽车节油效果。加快发展天然气 (包括液化天然气) 、氢燃料、生物质燃料等替代能源汽车。到2015年, 全省商用车平均燃油消耗量降低15%以上, 到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 加快乘用车节能技术改造, 进一步提高传统汽车节油效果, 燃油消耗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 低速电动车。

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车速低于80公里/小时的纯电动车。支持低速电动车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提升工艺装备水平, 引用欧美等国家的质量标准, 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低速电动车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整车匹配、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水平, 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低速电动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和节能效果, 尽快达到国家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标准。支持企业积极申请国家公告资质, 采用新能源动力电池发展纯电动乘用车。鼓励低速电动车企业与有资质的汽车企业进行联合重组, 推动低速电动车生产能力加快向纯电动乘用车转化, 实现规模化生产。

(六) 关键零部件。

以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水平为目标, 积极开发生产混合动力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 加快发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技术, 以及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以促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为目标, 积极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和充电机、换电机器人等配套基础设备, 加快产业化项目建设, 尽快形成规模化配套能力。到2015年, 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 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 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 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 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 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四、明确任务, 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迅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积极支持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在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柴油机高压共轨、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节能技术上实现突破。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 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 进一步提高整车性能、质量和技术水平, 加快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高比能研究和轻量化设计, 推进整车电控系统、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机控制器、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新型超级电容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开发。到2015年,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等新能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财税政策引导, 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技术开发机构, 参与国家或省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鼓励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 实施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超过5%。

3、加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以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省汽车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为核心, 联合省内外高校汽车工程学院及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 组建山东省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中心。鼓励整车企业、科研院校、关键零部件企业, 建立跨行业的技术创新联盟, 搭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整合资源, 加强合作, 对新能源汽车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研发, 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省外和海外的创新领军人才, 尽快形成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高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共建, 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 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 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促进高素质人才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

(二) 构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 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地区, 加大资金投入, 尽快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

1、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综合评估企业生产条件、技术开发能力、产品技术水平等要素, 以济南青年汽车、中通客车等8至10家企业为重点, 在产品技术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连续扶持, 使其迅速成长为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年生产乘用车超过10万辆 (商用车超过2万辆) 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成为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

2、培植壮大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优势企业。

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 加大对企业产品技术开发、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 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节能环保发动机、高效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 集中择优扶持10至15家 (每个领域2至3家) 重点企业, 使其成为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专精特新”企业, 成为配套支撑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重要基础。

3、培育形成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集聚区。

按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配套效率、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要求, 发挥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示范园区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 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 尽快将济南、聊城等3至5市培育成为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核心、关键零部件企业为支撑、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成为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 加快推广应用和示范试点。

节能汽车具有燃油经济性好、污染排放少的特点, 要加快普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和低速电动车均处于产业化初期, 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和市场培育,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1、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汽车。

以城市公交、班线旅游、出租、物流运输等公共服务领域为节能汽车推广重点, 大力推广油电或气电混合动力等先进节能技术汽车。加快城市周边、高速和国道省道沿线天然气 (包括液化天然气) 、氢燃料、生物燃料等经营网点规划建设, 促进替代燃料汽车推广应用。严格执行国家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规定, 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管理, 加快老旧汽车淘汰步伐。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节能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 推动节能汽车在全省各地快速普及应用。到2015年, 全省公交、旅游、出租行业节能汽车比重达到50%, 物流运输行业达到10%;到2020年节能汽车得到全面普及应用。

2、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以城市公交、机关团体通勤、景区游览、厂区参观等领域为重点, 加快推广大中型新能源客车, 总结济南、青岛等市示范推广试点经验, 扩大示范推广范围, 在全省17个设区市全面示范推广新能源客车。以行政执法、环卫、快递等领域为重点, 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重点推广新能源乘用车和中小型客车及新能源专用车。鼓励出租车行业和私人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乘用车。到2015年, 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力争达到1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万辆。

3、扎实做好低速电动车示范试点。

积极争取国家将我省确定为低速电动车试点省, 支持有条件的市开展低速电动车示范试点, 以低速电动车重点生产企业所在地 (县、市) 为试点区域, 建立生产企业与车辆运行状态信息跟踪反馈机制, 完善车辆牌照、道路规则、保险及电池回收等相关管理办法, 及时总结示范试点经验, 适时扩大推广使用范围, 促进低速电动车规范有序发展。

(四) 完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

加强充电设施接网、车网融合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 支持发展各类充、换电方式, 现阶段以换电为主、插充为辅, 满足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需要。将充换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相关行业规划, 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 以公交车站、大型公共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居民小区为重点, 积极推进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加大投资和政府扶持力度, 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 因地制宜, 适度超前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站等设施。充分发挥电网企业建设与服务的主体作用,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充换电站建设, 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 建立科学合理的充换电服务价格体系, 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充电时段, 逐步实现充换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到2015年, 全省投运充换电设施3000个以上;到2020年, 建成覆盖全省、布局合理、标准统一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 充分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

(五) 加快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建设。

将新能源汽车重大建设项目作为各级政府服务的重点, 保证水、电、汽、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按照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快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进程, 重点支持以新能源客车、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为主的关系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局的重大建设项目。省里每年在节能专项、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新能源汽车专项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六)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与合资合作。

按照汽车工业发展要求,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积极推动企业联合重组与合资合作, 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拥有国家公告资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省内企业, 整合资源, 提高研发和生产能力, 扩大市场优势。引导具备条件的低速电动车企业与省内外有资质的企业进行联合重组, 发展纯电动乘用车, 使其生产设施尽快发挥经济效益。鼓励关键零部件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扩大生产规模, 尽快发展成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强的大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

五、强化措施, 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省级财政要进一步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 加大投入, 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能力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等。各市要结合实际, 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加大支持力度, 形成上下配套联动的资金投入机制, 着力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二) 加强金融信贷支持。

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积极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每年筛选确定一批省级项目、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基地, 搞好与金融机构的对接, 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扶持。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扶持, 鼓励政策性信贷资金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支持各级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基金。引导专业担保公司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担保, 扩大担保资金总量, 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三) 完善相关管理办法。

各市要制定和落实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安全管理办法, 加强车辆运行监控,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 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 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 严防重金属及其他污染;要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相关扶持办法, 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体系, 建立完善考核管理办法, 以城市公交、班线旅游、出租、物流运输等公共交通领域为重点, 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四)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物流、二手车交易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 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认真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落实国家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鼓励消费的有关政策, 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 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 建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篇8

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种与会展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办法等等。随着我国会展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地方以发展会展业,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套路,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政府规划发展的一件大事,许多鼓励发展会展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也在不断进行深化发展,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会展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帮助有需要的读者透彻地理解政策法规的内容,本刊特设“会展政策法规”栏目,将陆续刊登相关方面内容,并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会展制定者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2009年昆明市政府4号文件,出台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昆明市政府会展办在总结学习宁波、南京、青岛、佛山、杭州等先进城市对会展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政策基础上,出台了《意见》,为昆明市发展会展业描绘了发展会展业的宏伟构架蓝图。相关内容简摘如下: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呈贡新区管委会,昆明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为一体,具有经济增长“加速器”、城市发展“助推器”、城市形象“传播器”、劳动就业“吸纳器”的功能。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推进,昆明正进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时期。为推进我市会展业更好更快快速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坚持政府引导,以市场化推动产业化,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举办经市级会展行业主管部门登记的各类会展活动达到150项。精心打造,培育起8个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会展品牌。培育具有独立举办大型会展活动能力的会展企业3-5个,具有较强实力的会展中介服务企业2-3个。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素质优良、数量充足,适应我市会展业发展需要的会展人才队伍。到2015年,举办经市级会展行业主管部门登记的会展活动200项以上;培育起1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的会展品牌,10个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会展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

按照“绩效挂钩、公开透明、直接支付”原则,对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举办具有推动我市相关产业发展或国际性、国家级和地区性且能定期连续举办3届以上,展位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办展会,自首届起享受3年(届)资助。对取得国家、省、市驰名商标的展会一次性给予3-5万元的奖励,对在昆明落户并取得国家注册商标的展会一次性给予5万元专项奖励,获得国际展览联盟(UFI)等国际性组织认证的展会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专项奖励。

营造良好的会展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会展业法规体系,加快制定《昆明市会展业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会展业服务标准体系,规范会展经营行为,提高会展服务水平。建立组展商、服务商、参展商、专业观众和消费者纠纷调解与仲裁体系,维护会展主体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业运行机制。

(因版面有限,更多详细内容见www.zwhz.com及正在筹划编辑出版的《中国发展会展业政策法规汇编》。下期我们将报道北京市顺义区政府有关会展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期待您的关注!)

昆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会展办主任李云周强调:

为进一步促进昆明会展业的发展,市政府会展办认真学习宁波、南京、青岛、佛山、杭州等先进城市对会展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政策,结合《规划》,草拟了《意见》,并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在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之后,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教育反思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组织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