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2024-07-28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精选9篇)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篇1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办发[2003)16号 【发布日期】2003-08-13 【生效日期】2003-08-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皖办发[2003)16号)

各市、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各大学:

《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人民调解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现民主自治的重要形式,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长效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23号)要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把人民调解 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促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3年8月13日

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我省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现根据中办发 [2002]2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我省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调解已成为解决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之一,成为维护全省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纠纷,矛盾纠纷的主体、内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许多纠纷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化解,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激化为刑事犯罪案件,严重干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新形势下解决民间纠纷的更加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二、积极推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一)巩固、健全、发展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各地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及时调整、充实和巩固村(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切实消除调解组织建设空白点。要继续加强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调解网络建设。争取在2003年底之前在全省乡镇、街道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将现有的乡镇、街道司法调解中心规范到人民调解的工作范畴。要建立和健全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企业依托工会组织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行政接边区、经济开发区、大型集贸市场等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会团体中的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

(二)进一步加大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力度。人民调解工作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程序,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要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例会、学习、纠纷登记、回访、档案管理以及纠纷排查、重大疑难纠纷和易激化纠纷报告等各项规章制度。

(三)加强队伍建设,大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要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积极推行民主选举与聘任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拓宽人民调解员的选拔渠道,将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热心调解工作,公道正派、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人民调解员队伍中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他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要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考试考核、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逐步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和“调解员等级评定制”。要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法律水平较高、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四)拓展工作领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要主动适应民间纠纷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扩大工作领域。要在调解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传统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积极介入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的调解。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力度,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要认真分析当前民间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把预防矛盾纠纷作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优势,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严防民间纠纷激化而引起自杀、凶杀、群众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事件。要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三、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各级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要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9号),对一方当事人反悔而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并按照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准确认定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凡调解协议内容属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不违反法律、法规,不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及社会公共利益,不具有无效、可撤销或可变更法定事由的,应当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并以此作为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依据,通过法院的裁判维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要谨慎处理对调解协议的撤销。当事人请求对调解协议内容变更的,人民法院不得撤销调解协议。当事人请求撤销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予以撤销,也可以不予撤销,而对调解协议直接予以变更。

四、加强和改善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各级人民法院要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探索新时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时,应将已生效的裁判文书副本抄送制作该人民调解协议书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县(市、区)司法局;对人民调解员违反自愿原则,强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纠正建议。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要积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采取专题培训、组织旁听、参与案件庭审前的辅助性工作、担任人民陪审员等方式,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知识冰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实。司法所、司法助理员要认真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职责。要及时总结推广人民调解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帮助调解组织和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水平,努力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

五、努力为人民调解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及时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人民调解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培训、表彰经费视情予以解决,并协调和督促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要确保乡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有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应设法解决固定的办公场所。要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地位、作用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事迹的宣传,对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有功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激励人民调解工作者为维护社会稳定多做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篇2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1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已经省政府同意, 现转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八号

关于进一步做好201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为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1]26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政[2011]27号) 精神, 经省政府同意, 现就做好201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 工作通知如下:

一、扩大参保覆盖面

(一) 巩固和扩大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

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学校的作用, 采取有效措施, 继续将城镇非从业居民, 包括老年人、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 (含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学生) 、少年儿童以及其他城镇非从业人员等, 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使2011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二) 完善参保个人缴费机制。

积极探索跨年度自动续保机制, 各地应设立灵活的缴费时间和简便的个人缴费方式, 采取委托银行代扣代缴、电话或短信提示缴费、开放日常缴费窗口等多种措施, 方便居民依法主动缴纳和自动续保。

二、落实筹资标准

(一) 提高财政补助标准。

2011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不低于1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 其中省级财政根据各地财力情况, 分档给予补助。具体为:省级财政对原有120元继续按照原财力分档补助, 对新增80元省级财政按照新财力分档补助, 补助比例统一为80%、60%、40%、25%。

在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的基础上, 扩大对困难居民参保个人缴费政府补助范围, 将现行规定对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所需个人缴费由政府给予补贴的对象范围扩大到低收入家庭的未成年人。各地要尽快按规定将低收入家庭未成年人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纳入所在地财政补助范围。

(二) 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

在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的同时, 各地要充分考虑不同参保对象经济承受能力、居民收入增长、待遇水平提高等因素, 分类制定个人缴费标准, 原则上2011年参保居民人均个人缴费不得低于每人50元。积极探索居民医保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机制, 鼓励居民多缴费, 享受较高的医疗保障待遇。

三、完善待遇政策

(一)

各设区市应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 统筹考虑、科学安排城镇居民医保基金, 稳步提高并均衡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减轻参保居民医疗费用负担。

(二) 全面开展门诊统筹。

1. 建立普通门诊统筹。

普通门诊统筹是针对参保居民门诊特殊病种和住院以外的常见病、多发病门诊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和门诊一般诊疗费用, 由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给予一定限额报销的保障制度。力争到2011年底全省所有设区市所辖县 (市、区) 全部开展普通门诊统筹工作。

普通门诊统筹所需资金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中列支, 原则上普通门诊统筹的基金比例占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10%左右。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支出与住院和门诊特殊病种统筹基金支出分别列账, 统一管理。

普通门诊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由设区市确定。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为国家基本药物和我省增补的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费用, 以及符合规定的门诊一般诊疗费用。

按规定应由统筹基金支付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 由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各地要积极探索普通门诊统筹费用总额预付或按人头付费等费用结算办法, 具体结算方式由各设区市确定。

普通门诊统筹的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在已列入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学校医疗机构中选择, 启动阶段, 参保居民就近选择一所定点医疗机构作为本人普通门诊就医定点医疗机构, 选择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实行一年一定, 中途不予变更。

2011年当年大学生日常医疗继续按照现行办法执行。

2. 扩大门诊特殊疾病病种。

在对部分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费用保障的基础上, 2011年特殊病种的保障范围扩大到苯丙酮尿症、重性精神病人门诊药物治疗费用和城镇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各地要将苯丙酮尿症、重性精神病人门诊药物治疗费用和城镇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纳入门诊特殊病种范围。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门诊特殊病种保障水平, 鼓励这部分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就医, 减轻他们的医疗费用负担。

(三) 调整住院报销医保政策。

1.提高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

各设区市要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 合理调整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 各层级医疗机构支付比例差距进一步拉大到10%以上, 优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和二级医院住院费用支付比例。2011年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 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 且不低于5万元。

2.全面启动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

2011年各设区市建立城镇居民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制度, 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所需资金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中列支, 原则上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基金比例占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5%左右, 以各设区市为统筹单位。各设区市为城镇居民建立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 可以采取由医保中心经办或委托商业保险办理等多种方式, 帮助解决城镇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 具体报销比例由设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四、加强医疗保险管理

(一) 加强转诊和异地就医管理。

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订转诊的支付政策。加强区域间医保经办机构协作, 参保居民在异地务工或随子女异地居住的, 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异地就医办法, 办理异地居住登记手续并享受相关医疗待遇, 做好参保居民异地就医服务工作。

(二) 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各设区市要加快推进基金支付方式改革, 结合门诊和住院的特点, 实行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付费办法, 控制医疗服务成本。要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 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考核评价体系, 严格控制费用不合理上涨。要充分发挥医疗保险机构的优势, 积极推广使用稽核软件, 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日常诊疗多维数据监督。要加大对欺诈、违规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研究逐步将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行为的监管。

五、加快推进设区市统筹

各设区市必须严格执行闽政[2007]29号文件规定, 落实设区市统筹, 在设区市范围内实现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水平、经办流程、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 进一步增强医疗保险基金互助共济和抗风险能力, 确保参保居民公平享有医疗保险待遇。实施中退到县级统筹的设区市, 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2011年城镇居民医保工作任务繁重, 各设区市要按照本通知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抓紧调整2011年所辖县 (市、区) 统一的城镇居民医保政策, 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设区市在城镇居民医保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请及时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报告。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财政厅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篇3

【发布文号】吉政办发[1999]11号 【发布日期】1999-04-01 【生效日期】1999-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司法厅、信访办关于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工作意见的通知

(吉政办发〔1999〕1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各直属机构:

省司法厅、信访办《关于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切实重视和支持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做到依法处理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九年四月一日

关于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工作的意见

(省司法厅、信访办 1999年3月23日)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工作,依法处理信访工作的指示精神,现就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各级信访部门和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认识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工作的重要意义。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工作是省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具体体现,是对广大律师的充分信任,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各级信访部门和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日程,认真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二、要明确律师参与信访工作的职责任务。律师参与信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义务为上访群众解答法律咨询;对需要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案件,引导上访群众运用相应的程序和办法进行解决;当事人有要求的,应协助搞好依法代理工作、根据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指示或信访部门的委托参与个别重大疑难案件的法律论证,提出司法建议;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对无理上访户做好息诉工作。

三、三、要组织律师依法参与清理信访老户工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组织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律师,依法参与和协助各级信访部门清理信访老户,从法律角度对信访老户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法律咨询意见或建议。

四、四、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工作要把握好政策。信访案件一般时间较长,涉及部门较多,情况复杂,政策性极强,参与信访工作的律师必须把握好相关的政策,从稳定社会大局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依法办事,认真负责地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充分运用律师的职业优势,最大限度地做好息诉解纷、化解矛盾的工作。

五、五、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以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和政府法律顾问机构为依托,组建起律师参与信访工作的班子和队伍,尽快介入工作。工作中要加强督促、指导,及时帮助律师搞好重大疑难案件的协调和研究,确保咨询代理工作质量,促进依法处理信访工作的健康发展。

各地要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当地党委、政府,信访部门与司法行政机关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发挥合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并要注意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篇4

【发布日期】1999-06-16 【生效日期】1999-06-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经办

关于扩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1999年6月16日皖政办〔1999〕31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农经办《关于扩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扩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工作是推进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协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够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形成专业化协作的规模经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积极示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使农村经济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扩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安徽省农村经济办公室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五日)

农民专业协会(简称“农协”)是农民自己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实行自我管理、民主决策、自我服务,在产、供、销等环节互助合作的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国务院和农业部的部署,我省从1995年开始农协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现就扩大我省农协试点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扩大农协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不少农产品出现结构性、区域性、暂时性的过剩,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组织形式,引导农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主动适应市场,增加适销对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扩大农协试点工作,组建更多的农民自己的组织――农协,正是适应了这一新形势的要求。农协以某种专业产品、某项专业技术或某一服务组织为纽带,在自愿互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把分散的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逐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制和双层经营体制;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同现有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把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有利于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力、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当前,扩大农协试点工作是推进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农协发展,把现有的社区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起来、农民单家独户办不起来的事情办起来,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目前,我省扩大农协试点工作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1994年7月,农业部将我省列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的三个省份之一,经省政府批准,确定砀山、怀宁、休宁三县作为试点县。试点过程中,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专业农协试点方案》,省农经委制定了《专业农协组建程序》等配套文件。在实施中,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了依托产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大户、经济技术部门(如供销社、科协、信用社、农技站等)办协会的多元化格局,涌现出一批管理体制合理、运行机制灵活、业务内容多样、服务水平较高的好典型。同时,各地还在农协的组织原则、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运行方式以及政策规定、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专业协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的组织载体,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已逐步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由单项服务向综合配套服务发展,由松散型合作组织向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转变,所有这些都为扩大农协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

二、二、扩大农协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我省农协试点经验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发展农业合作事业的经验,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各类农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扩大试点的范围

在继续抓好砀山、休宁、怀宁三个原有试点县的基础上,根据主导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民专业协会有一定基础的实际,再选择亳州、涡阳、蒙城、金寨、枞阳、定远、和县、芜湖、祁门等农业产业化试点县(市)作为扩大农协试点县(市)。此外,其它市地运作较好的农协,可由各地考察上报,经省批准,作为省扩大农协试点的联系点,列入扩大试点范围。

(三)试点任务

要求每个试点县(市)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至少确定三个试点乡镇,组建相关的专业农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组建村级的、跨村的、跨乡镇的,甚至跨县的专业农协。在此基础上,选择条件成熟的,组建县专业农协和乡镇及县的综合农协。

(四)实施步骤 扩大农协试点工作从1999年7月开始到2000年底结束。试点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个月):从1999年7月起至8月。

1、开展宣传动员,提高干部群众对农协试点工作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参与试点工作的自觉性。

2、各试点县(市)成立领导和办事机构,抽调人员,开展调查研究,确定试点乡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学习有关文件,培训工作骨干。

第二阶段为组建阶段(3个月):从1999年9月至11月,指导和协助确定的试点乡镇开展以下工作:

1、成立领导组织机构。

2、培训骨干、学习文件、组织参观考察和观摩学习。

3、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乡镇的专业农协应按主导或优势产业组建,可由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技术推广站、农村供销社、信用社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民办技术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公司、农村专业大户、能人牵头组建。

4、根据《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试行修改稿)》等文件制定当地的农协章程。

5、正式组建乡镇的专业农协,包括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农协章程,选举理事会、监事会,选举理事会理事长,建立必要的工作机构。

第三阶段为实际运行和完善总结阶段:自1999年12月至2000年。

1、各类专业农协开始运作。

2、监测农协运行状况,解决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农协健康发展。

3、完善农协管理机制,提高农协运行质量。

4、认真总结农协运作的经验,找出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和完善。

此外,在试点县(市)范围内,根据条件,组建社区综合农协以及县(市)专业农协和县综合农协。社区综合农协要在社区内的专业农协覆盖面较广、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为会员提供产供销以及生活、文化、娱乐等多方位服务。县(市)专业农协要在乡镇相同专业的专业农协普遍建立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按自愿和合作的原则组建。县综合农协要在乡镇综合农协普遍建立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按自愿和合作的原则组建。各试点县(市)可按上述原则,提出实施方案并予实施,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三、三、正确处理农协与各方面的关系

在扩大农协试点工作中,要根据农协的性质,注意正确处理好农协与各方面的关系,以保证扩大农协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正确处理农协与政府的关系。农协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组织,农协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依法开展服务活动。各级政府要从多方面积极指导、帮助、扶持农协开展活动,特别在农协初创时期,更要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支持。但不干预农协具体业务,政府工作人员不得在农协中担任实职。

(二)正确处理农协与国家及合作技术经济组织的关系。国家设在基层的农技站(园艺站、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站、牧医站、经管站、水管站、林业站、农水站以及科协等,与农协有相同或近似的业务。农协应与这些组织联合开展服务,也可本着自愿原则,吸收这些组织以团体会员身份加入农协(其原有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也可以这些组织为核心组建农协。供销社、信用社原来即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农协应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与供销社、信用社开展业务合作和联合,共同开展服务。鼓励供销社、信用社牵头兴办农协。

(三)正确处理农协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农户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可同时加入农协,具有双重身份。农协要与集体经济组织相互合作与融合,共同为农民服务。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牵头组建专业农协或综合农协,与农协融为一体,采用农协的机制为农民服务。

(四)正确处理农协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农协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一头连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自愿原则下,农协可吸收龙头企业为团体会员,也可向龙头企业参股,组建股份制企业。龙头企业可以牵头兴办农协。

四、四、扩大农协试点工作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明确农协的法律地位,确认农协的法人资格,明确县以上的农经部门为农协的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农协的审批登记工作。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协兴办实体的审批登记、发照工作。凡注册资金在1万元以上不足3万元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可采取企业法人担保或限期补足的办法,给予注册登记。

3、农协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4、农协可以依法经营化肥、农膜、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

5、农协组织在新开发的荒山、荒地、荒滩、水面所取得的农业收入,从有收入之年起,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1-3年。

6、农协兴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以下扶持政策:

(1)龙头企业加工销售的农业产品的增值税税率按13%计算,收购免税农产品可凭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的收购凭证,按收购额的10%计算定项税额;

(2)龙头企业为第三产业的,根据其主业,按规定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7、农协的活动经费按协会的方式自行规范筹集,在创始阶段,各试点县(市)政府应适当给予资助。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向农协重点项目倾斜。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协项目,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也要积极予以支持。

8、农协所办的龙头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可纳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享受同等待遇。

(二)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扩大农协试点工作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专业农协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全面指导扩大农协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省农经办,负责日常工作。各有关市地、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明确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力支持,确保扩大农协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篇5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7〕97号 【发布日期】2007-09-07 【生效日期】2007-09-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

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 〔2007〕97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九月七日

关于进一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

(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九月四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精神和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对各类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都要严肃查处”的要求,监察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的通知》(监发〔2007〕5号),对2007年继续深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作出具体部署。为确保全省专项行动取得实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任务

对2006年10月以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回头看”检查,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新增建设用地情况进行清理。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依法依纪查处一批典型案件。

二、工作步骤

(一)“回头看”检查和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新增建设用地清理阶段(2007年9月10日至9月30日)。各级监察机关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全省2006年10月以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回头看”检查,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2005年1月至2006年9月的新增建设用地清理情况进行复查。重点复查有无遗漏,并根据复查结果重新登记上报《2005年1月―2006年9月新增建设用地清理统计表》、《2005年1月―2006年9月新增建设用地清理汇总表》(监发〔2007〕5号文件附件1、2)。二是对已排查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线索进行再次梳理。符合立案条件和标准的要予以立案。三是对已立案的违法违规问题的定性进行复查。定性不准的要予以纠正并重新处理。四是对立案查处案件的行政处罚情况进行复查。应予处罚而未处罚或者处罚不到位的要予以纠正;已作处罚决定但落实不到位的要督促落实。五是对违法违规案件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情况进行复查。应当追究纪律责任、刑事责任而未追究或者追究不到位的要予以纠正;责任追究决定不落实的要督促落实。“回头看”检查的情况要填报《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回头看”检查情况统计表》(监发〔2007〕5号文件附件3)。

在进行“回头看”检查的同时,要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新增建设用地情况进行清理,逐宗登记造册,填报《2006年10月―2007年6月新增建设用地清理统计表》、《2006年10月―2007年6月新增建设用地清理汇总表》(监发〔2007〕5号文件附件4、5),并梳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线索。(二)查处典型案件阶段(2007年10月8日至11月20日)。在“回头看”检查和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新增建设用地清理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典型案件,重点查处非法批准征占农用地和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问题,特别是涉及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侵害农民权益的案件。要结合监察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建设部、审计署正在组织开展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专项清理,下大力气查处一批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案件。对查处案件的情况,要填报《专项行动期间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情况统计表》(监发〔2007〕5号文件附件6)。

(三)总结上报阶段(2007年11月21日至12月5日)。2007年12月6日前,各省辖市监察局、国土资源局要共同向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报送专项行动工作总结和直接查处典型案件的情况及有关报表。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组织。各省辖市要成立进一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抽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设立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保专项行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下查一级或者下查两级。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将采用下查一级或者下查两级的方法,查处一批典型案件,以带动和促进省辖市、县(市、区)级办案。

(三)挂牌督办。各级监察机关、国土资源部门要建立并落实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对查办案件不力的地方,通过派员督办、在一定范围内通报督办和在新闻媒体上披露公开督办等方式,加大督办力度,保证办案质量。

(四)强化督导。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将进一步加强协调和指导,并抽调熟悉政策、精通业务、原则性强的同志组成督查组,逐一对各省辖市开展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督查,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实、进展缓慢的地方要反复督查,严格要求。

(五)严格实行问责制。对辖区内继续多发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或者发生土地违法违规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对政府机关组织或者具体实施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严肃追究有关政府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四、工作要求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是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法定责任主体,要层层落实查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的责任。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土地管理,切实把专项行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亲自抓专项行动;要抓紧研究部署,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专项行动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坚决支持监察机关、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排除干扰和阻力;要督促监察机关、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安排,保证专项行动必需的人力和工作条件。对本级政府自身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要高度重视,主动组织整改,并勇于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对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要认真组织查处,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处理到位。

(二)及时移交案件线索。国土资源部门在“回头看”检查和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新增建设用地清查中发现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线索要及时移交监察机关。监察机关和国土资源部门发现重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线索时,要及时向本级政府和上级机关报告,不得隐瞒不报、压案不查。

(三)严格依法依纪处理土地违法违规问题。要严格执法,坚决纠正以罚代法的行为。对依法应当拆除或者没收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坚决予以拆除或没收,不得一罚了之。对依法应当作出行政处罚而未处罚或者处罚不到位的,或者处罚决定未得到落实的,上级机关要责令改正,并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处罚到位。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下发后违法违纪的责任人员要从重处理,国发〔2006〕31号文件下发以来仍顶风违法违纪的责任人员要加重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地方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依法管理和使用土地的意识。当前要针对县、乡两级政府和村干部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比较普遍,以及农村违法违规用地点多面广等问题,突出抓好对县级以下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宣传和教育,使之知法、懂法、守法。要发挥案件查处的教育和警示作用,适时曝光违犯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重大典型案例,教育和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五)建立信息上报制度。为及时掌握各地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在专项行动期间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各省辖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将本辖区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于每月28日前以书面形式向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报告,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要一事一报。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篇6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1]29号 【发布日期】2001-02-26 【生效日期】2001-02-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纠风办等部门关于

进一步规范设置公路检查站和执法行为报告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1〕29号2001年2月26日)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省纠风办、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省林业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设置公路检查站和执法行为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规范设置公路检查站和执法行为的报告

(省纠风办、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省林业局

二00一年二月十三日)

治理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和乱收费,是纠风专项治理的重要项目。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将其纳入深入反腐败斗争,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总体部署。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交通部、公安部、国务院纠风办(以下简称“两部一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99年11月,“两部一办”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新目标。2000年9月,“两部一办”下发了《关于印发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实施方案及量化考核评分标准的通知》(交公路发〔2000〕501号),全国将在三年内分五批公布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单。今年是这项活动的第二年,根据我省的工作情况,拟作为第二批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省份,于2001年3月底以前上报考核验收申请报告,6月底以前接受交通部、公安部、国务院纠风办、建设部、国家林业局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也关系到我省在全国的名次和声誉。我省目前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虽然形势很好,但影响达标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除按国家规定允许上路执收执法的交通、公安、林业部门以外,还存在多家上路的现象;二是按国家规定,经省政府批准允许上路的部门执收执法行为尚不够规范,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烟草专卖部门打假设置的临时站(点)未明确期限,经省政府批准设置的18个临时动物检疫检查站和18个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站未按规定到期即撤,成为变相的常设站点。这些均与“两部一办”交公路发〔2000〕501号文件规定的量化考核评分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如不解决好,将影响我省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达标工作。鉴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在公路上设置站卡的规定。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公路上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的通知》(国发〔1994〕41号)的规定,除公安、交通、林业部门经省政府批准可以在公路上设置治安检查站、车辆通行费收费站、公路规费稽查站、木材检查站外,“其他任何部门、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设置任何形式的检查站、收费站,也不得在公路上拦截车辆进行检查、罚款、收费”。

二、二、进一步规范允许上路执收执法部门和执收执法人员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允许上路的交通、公安、林业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工作规则,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三、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商标卷烟活动,坚决制止非法生产卷烟行为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89号)规定,在卷烟打假活动期间,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制假重点地区的村、镇设立临时检查站(点)。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如若在公路上设置烟草专卖打假临时检查站,其批准权应属省人民政府,不宜下放到市州人民政府(原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临时检查站一律撤销)。为防止临时站点过多过滥。烟草专卖打假临时检查站要尽量利用公安、交通、林业部门现有的检查站,并规定明确的时限。打假活动结束后,临时检查站应立即撤除。在临时检查站撤除后,如有举报非法运输卷烟的问题,可与公安交警配合,利用公安、交通、林业部门现有的检查站、收费站进行堵截,烟草部门不得单独上路拦车检查、收费或罚款。

四、四、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临时过境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站,要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鄂政函〔1998〕186号规定的时限(每年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设置,到期即撤,不得将临时站点改为常设。

五、五、在全省实行治理公路“三乱”“黄牌警告”和“反弹摘牌”制度。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不搞终身制。对一年内发生一次严重公路“三乱”问题的县(市)实行黄牌“警告”;―年内连续发生两次严重公路“三乱”问题的县(市),取消其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县(市)资格;一个市、州一年内有两个县(市)被取消资格的,或在其辖区内一个县(市)发生一起重大公路“三乱”问题,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即取消该市、州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资格,并公开曝光,限期整改。对于市、州、县人民政府违规出台文件,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或下达罚款指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坚决取消其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资格。

六、六、治理公路“三乱”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负总责.分工专人主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发生严重的公路“三乱”问题,不仅要严肃处理当事人,还要追究有关领导人的纪律责任。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建议批转各地执行。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篇7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1]89号 【发布日期】2001-12-05 【生效日期】2001-1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商局关于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实施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1]8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商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限期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83号,已翻印下发)精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了《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与国办发[2001]83号文件一并贯彻执行。

1995年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及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实施市场办管脱钩工作进度较快,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办、联办市场已基本实现了机构、人员、职责、财务“四分离”,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分离”不彻底的问题。各地要根据国办发[2001]83号文件规定和本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切实做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限期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工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十二月五日

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的实施意见

(省工商局 二00一年十一月)

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市场的同时,组织兴办了一批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培育市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投资建设的自办和联办市场有633个,总投资113799万元,自估现值159141万元,市场负债54474万元;直接为各类市场服务,以及从事市场服务中心和各市场物业管理工作的非行政编制人员共7326名。1995年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脱钩的要求,组织实施市场脱钩工作,基本完成了与所办市场机构、职责、财务、人员“四分离”。目前,全省已有18个市场彻底脱钩,208个市场正在办理转让脱钩手续。为进一步推动市场办管脱钩工作,根据国办发[2001]83号文件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工商总局有关指示为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为依据,认真开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工作,切实做到思想统一,认识要提高,态度要坚决,行动要积极,形式要多样,措施要稳妥,时间要抓紧,确保限期完成市场办管彻底脱钩任务。

二、二、脱钩的原则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要坚持人随市场走、债随市场移;按质论价,收回市场建设投资,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

三、三、脱钩的范围

凡至今尚未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完全脱钩的市场或其他经济实体,均属此次彻底脱钩的范围。主要包括: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利用财政拨款、银行贷款或自筹资金兴办的各类市场(包括市场服务中心、市场开发公司以及其他市场中介机构,下同);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机构或组织合资、使用联办的各类市场;虽已实行“四分离”或产权已移交,但仍继续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代管的各类市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所属单位兴办或代管的各类市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直接兴办的其他经营实体。

四、四、脱钩的方式

脱钩工作以市、县为单位进行。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移交、改制、拍卖、转让、解除代管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完成市场办管彻底脱钩任务。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利用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兴办的各类市场,将市场的人员、资产、债权及债务随所要移交的各类市场,以市、县为单位一并移交给当地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市场中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使用的办公用房、库房、职工宿舍及相关设施仍归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所有。

(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投资或虽未投资但牵头组建并负责管理的各类市场,进行依法改制,自主经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退出其经营管理。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机构或组织合资、合作联办的各类市场,可通过拍卖、转让股权等方式实现脱钩。其中,由财政拨款投资形成的股权在拍卖、转让后,所得收入要全部上缴省级财政部门。

(四)已经实行“四分离”但仍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代管的各类市场,必须彻底移交人员和产权,并解除市场代管关系。

(五)已经向当地政府移交产权,但仍交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代管的各类市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解除代管关系。

(六)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将拥有产权或股权的市场和直接兴办的其他经营实体进行拍卖、转让。其中,由财政拨款投资形成的股权在拍卖、转让后,所得收入要全部上缴省级财政部门。

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其它有效脱钩形式。对目前已不能正常运转的市场应予以关闭。今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律不得兴办、代管各类市场及其他经营实体,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一律不得在各类市场和其他经营实体中任职或兼职。

五、五、脱钩的时间和步骤

根据市场办管彻底脱钩工作的总体部署,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须于2001年12月中旬以前完成市场办管彻底脱钩任务。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将派出督查小组到各地进行督促检查,12月底派出验收小组逐市进行检查和验收,并向省政府写出正式报告。

六、六、相关政策与措施

(一)关于市场移交。市场移交,是指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所有拟移交市场的人员、资产、债权及债务,以市、县为单位,移交给当地政府或政府指定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防止只要效益好的不要效益差的市场,只接受市场资产不接受人员和债务的倾向和做法。

(二)关于人员移交。按照“人随市场走”的原则,人员随市场一并移交。

(三)关于资产、债权及债务移交。按照“债随市场移”的原则,移交市场的资产、债权及债务,以2001年10月31日财务会计决算为依据一并划转,并办理完善有关手续。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贷款及其为贷款提供担保的,有关金融机构要随之对贷款或担保手续作出相应变更,改由市场接收单位负责承担,原合同终止履行。

(四)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管理职能。市场办管彻底脱钩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履行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市场接收单位要履行市场物业使用和管理、市场资产经营、提供市场服务等职责。

(五)市场办管脱钩后,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再从市场收取摊位费和租赁费,因此而影响其正常的行政办公经费,由财政部门核实,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予以妥善解决。

七、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增强全局观念。市场办管脱钩是完善国家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工商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维护市场监管执法公正性和权威性的前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市场办管脱钩重要性的认识,清除思想障碍,克服本位主义,严格纪律,服从和服务于大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把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对工作不力、拖延贻误,阳奉阴违、顶着不办的,要予以严肃查处,确保市场办管脱钩任务如期完成。

(二)切实加强领导。市场办管脱钩工作要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省政府将按照国办发[2001]83号文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指导全省的市场办管脱钩工作。各市、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加强领导,研究制定方案,加快实施,切实帮助解决市场办管脱钩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情况,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脱钩工作。

(三)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与所办市场彻底脱钩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资产清查、产权界定等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依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对在脱钩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利用脱钩之机以权谋私侵吞国有资产的,要坚决予以严肃查处。

(四)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市场办管彻底脱钩中,要保持正常的工作秩序,及时解决脱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防止发生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要通过市场办管脱钩,进一步加强工商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改革,实现职能转变,强化监管执法,更好地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篇8

闽政办[2008]78号

来源:福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劳动保障厅、省经贸委、省总工会、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

省劳动保障厅 省经贸委 省总工会 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

(二〇〇八年四月)

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规范和推动我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依据《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和《福建省集体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性

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实现对企业职工工资的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建立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新机制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理顺企业分配关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建立职工工资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使职工分享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企业分配自主权逐步落实,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更显重要和紧迫。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遵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方针,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在集体协商过程中,要坚持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原则。正确处理好出资人、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工种职工之间的关系,持股职工与未持股职工之间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工资分配与企业经济性裁员、再就业安置、保险福利之间的关系等,努力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要着力构建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工资分配的协商共决机制。建立健全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共决的机制,集体协商要成为用人单位决定工资分配的基本方式;二是建立工资分配监督机制。企业工资分配方案、工资协议履行情况等要通过职代会、公开栏等渠道,定期向职工群众公开,接受职工民主监督;三是建立工资分配的正常增长机制。通过开展工资协商,使职工工资收入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增长,随着企业劳动生产率、政府工资指导线标准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的标准提高而提高。通过建立健全工资分配的共决、增长和监督机制,进一步理顺企业分配关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全省生产经营正常的规模以上企业应全面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其他企业通过区域或行业性的工资协商予以覆盖。各地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 以培育协商主体为基础,推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质量为主线,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通过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的协作配合,推动企业(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职工代表)通过平等协商自主调整劳动关系,指导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根据企业效益、当地及本行业工资水平等因素,参照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签订工资集体协议,确保工资集体协议的落实和兑现。

三、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具体措施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通过各级工会大力培育集体协商主体,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进一步健全工会体制。在培育协商主体的方式上,努力推进规模较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工会组织;针对许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规模较小的特点,要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和行业(如制造业和服务业),集中组建区域性和行业性工会组织。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指导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重点要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重点就职工工资增长问题进行集体协商;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重点就职工工资支付保障、工资来源筹措、生活费发放标准等问题进行协商;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重点就劳动定员定额、计件工价等进行协商。国有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在国家允许的工资总额范围内进行,重在协商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县以下区域内行业集中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可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人数较少的企业,可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有关部门要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积极启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职工与用人单位具有平等的提出协商要约的权利,“要约行动”要从工会和企业两方面同步推进。工会方面要引导基层工会提出协商要约,凡未建立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未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并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用人单位,基层工会应代表职工提出协商要约;各级企业与企业家组织也要积极引导企业提出或响应协商要约。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工会方的协商要求。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通过扩大宣传、举办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和职工的协商意识;通过建立工资协商指导员制度和培养队伍,指导企业的具体协商,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水平和质量;通过选树一批协商程序较规范,内容较全面,协商质量较高,履行较好典型单位的示范作用,带动全面工作。要保护集体协商代表依法开展工作,严肃查处对协商代表尤其是职工方协商代表的打击报复行为。

四、切实加强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组织有关部门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目标措施,切实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取得成效。

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应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列入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要明确职责,制定工作计划,将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宣传,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建立企业向劳动保障部门,企业工会向工会组织报告工资集体协议签订和执行情况的报告制度;及时协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出现的重大分歧,注重普遍性问题的研究解决;加强对协商代表尤其是职工方协商代表的保护,坚决纠正和严肃处理侵犯协商代表合法权益的行为。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工资集体协商、违反工资集体协议的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处理。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力度,提高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对职工平均工资、企业人工成本、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的研究分析,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定期发布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等相关信息数据,为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依据。做好工资集体协议审查备案工作,完善工资集体协议审核备案制度,明确审核备案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于不履行规范的工资集体协商程序、必备劳动标准缺漏、劳动标准规定不明确不合理的工资集体协议,要求在规定的期间内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对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组织协调处理。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 篇9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5〕75号 【发布日期】2005-09-30 【生效日期】2005-09-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省安监局关于开展渡口渡船专项整治规范渡口渡船安全

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5〕7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交通厅、省安监局制订的《关于开展渡口渡船专项整治规范渡口渡船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五年九月三十日

关于开展渡口渡船专项整治规范渡口渡船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

(省交通厅 省安监局)

根据交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渡口渡船专项整治规范渡口渡船安全管理的意见》(交海发〔2005〕324号),结合全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全省渡口、渡船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广大渡口、渡船工作人员和船员安全航行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全面落实渡口、渡船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全省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整治目标

通过开展渡口渡船专项整治规范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工作,坚决打击“三无”渡船和渡船超载、混载等重大违章活动,全面落实渡船安全航行生产和管理责任制的落实,不断深化“查隐患,堵漏洞,保安全”的各项措施,切实消除影响渡运安全的各种隐患,重点防止群死群伤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渡口达标率达到90%以上,逐步建立起以县、乡政府负责制为核心,以交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行业管理为重点,以海事机构执法监督为保证的渡口、渡船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全省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三、整治原则

此次专项整治和规范工作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各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各级各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的原则进行。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交通、安监、公安、农业、水利、宣传、旅游等相关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协调,互相配合,研究制定整治方案和验收标准,联合执法,统一行动,共同做好整治工作。

四、整治对象、内容

(一)整治规范的对象包括渡口、渡船和其它船舶。

1、渡口是指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渡口及未经批准的非法渡口和习惯停靠点。

2、渡船是指所有从事客运的客渡船和运输汽车等货物的车渡船、货渡船。

3、其它船舶包括农用船舶、渔船和其他水上浮动设施。

(二)整治内容

1、督促县、乡人民政府落实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责任制,重点是落实监管机构、责任、人员,经费和监管制度。

2、检查、消除渡口、渡船安全事故隐患,对发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立即制定整改计划和落实措施。

3、严肃查处渔船、农用船等非运输船舶非法载客行为,取缔无证无照和达到报废年限仍在运营的船舶。

4、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对不认真履行渡口、渡船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失职、渎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5、经过整顿使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合格率达到90%以上。

6、建立健全渡口、渡船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五、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保障活动的深入开展,成立山西省渡口渡船整治领导组(以下简称省整治领导组)。

组长:牛仁亮副省长

副组长:李福龙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志民省交通厅副厅长

唐晋省安监局副局长

成员由省交通厅、省安监局等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交通厅地方海事局。

办公室主任:李灵

联络员:张国民

电话:0351-4193577、4193568

传真:0351-4193567

六、时间安排

从现在起至2007年9月30日两年时间,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阶段(从现在至2005年12月31日)。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渡口、渡船专项整治和规范的重大意义,扩大影响,造成声势。在此基础上,各市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规范措施。期间,省人民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水上安全管理专项督查。其督查内容包括:

1、《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水上安全管理的通知》(晋政办发〔2005〕7号),省交通厅、国防科工办、农业厅、水利厅、省安监局联合下发的《山西省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晋交运〔2005〕206号)的贯彻落实情况;

2、运城市临猗县“9.23”事故后,针对辖区水上安全事故隐患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整改治理情况;

3、市、县、乡、村四级水上安全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重点检查水上安全责任书是否签订,水上安全工作是否纳入考核,市、县分管领导工作是否到位,有船舶乡(镇)人民政府是否配备船舶管理员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各种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和健全等;

4、各级政府的水上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水上救助设施和器材,应急保障能力综合考评;

5、水上安全监管队伍现有机构、人员、经费、装备情况及发展建设目标;

6、查看关于低质量船舶专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专项治理以来取得的实质性成果;

7、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山西省低质量船舶附加检验计划》(晋海安字〔2005〕61号)的情况;

8、此次开展渡口渡船专项整治、规范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案和措施以及近期工作安排。

督查工作由省整治领导组牵头组织,省交通厅、省安监局、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等部门组成检查组,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督查。督查工作结束后,督查组要向省人民政府写出书面报告,并通报全省。

第二阶段:治理整顿阶段(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各市按照《整改规范方案》和整改规范措施认真做好整改规范工作,要确保措施到位、工作落实。对所有渡口、渡船工作人员和船员等进行认真的检查、评估考核,针对出现的问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要求,逐船、逐人、逐个渡口进行整改规范。在本阶段,各市应于每月初将前1个月的检查整改情况报送省整治领导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阶段(2007年1月1日至4月30日)。省整治领导组将按照本次整改工作的验收标准(随后下发)对各市第一、第二阶段的工作进行考核和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统一在媒体上进行公告;验收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或予以取缔,限期整改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第四阶段:再整改验收阶段(2007年5月1日至8月30日)。根据第三阶段考核验收情况,各市对责令限期整改的渡口、渡船集中研究,认真整改。并对整改后的渡口、渡船进行再验收,确保渡口、渡船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要求。

各市在整改验收工作完成之后,应将验收情况和本次专项整治工作总结于2007年9月20日前报省整治领导组办公室。省人民政府将进行总结表彰。

七、整治的重点措施

(一)认真落实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责任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乡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条例》,严格履行职责,把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市、县人民政府要指定有关部门负责渡口和渡运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在运输繁忙水域、气候恶劣季节和交通高峰期间,要加强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行政村和船主的船舶安全责任制,落实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专门人员,落实对渡口船舶、船员、旅客定额的安全管理责任。要积极帮助解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明确管理经费渠道,改善监管装备条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监管机构、责任、人员、经费和监管工作“五到位”,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严格渡口审批和渡船、渡工管理。要严格渡口审批条件,规范渡口审批程序,确保渡口设置、渡船安全技术状况符合标准。对未经审批、非法渡运的渡口,要坚决予以取缔。设置或者撤消渡口,必须经渡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征求当地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渡口码头必须具备货物装卸、旅客上下的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救生设备,设置渡口标志牌,标明渡口名称、渡口渡运路线等内容。要把好渡船的设计、建造、检验、登记关,渡船必须持有合格的船舶检验证书与船舶登记证书,标明船名、载客定额、载重线标志和符合国家规定的专用识别标志,按规定配备消防、救生设备。渡工必须经过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适任证上岗。

(三)切实加大渡运安全投入。各地要制订渡口改造和渡船更新计划,积极筹措资金,改造渡运码头,更新老旧渡船,提高渡口、渡船等设施的安全技术水平。可将渡口改造纳入公路建设计划,改善渡口设施,使渡口与公路技术状况相适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渡船更新步伐。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水情特点,抓紧研制、优选和推荐一批安全性能高、经济实用的船型,指导渡船改造。要高度重视农村渡口建设,特别是加大对义渡、半义渡的资金投入,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撤渡建桥等切实措施,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出行条件。

(四)扎扎实实做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定期进行渡运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对不符合安全航行条件的船舶,采取有力措施,该停运的坚决停运,该取缔的坚决取缔。在节假日、集会、集市等渡运高峰时段,要派专人进行现场管理,重点查禁非渡船载客行为,严禁超载和冒险航行,确保渡运秩序良好。要加强对水库、公园等风景旅游区游船的安全管理,对旅客数量多、监管任务重的水域,海事管理机构要派驻现场监督力量,节假日客流高峰期间,加强巡查和巡航。

(五)尽快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渡口所在地县、乡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渡口的实际情况,制订渡口、渡船事故应急预案,有关地方政府要督促风景旅游区管理单位制订游船事故应急预案,并纳入地方政府应急体系中,加强日常训练和演练,海事管理机构加强业务指导,确保在出现险情时能够实施快速反应,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六)加大渡运安全宣传教育力度。要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增强渡口、渡船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使他们忠于职守,严格管理;增强渡船所有人、经营人守法经营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安全制度,保证船舶处于适航状态,保证船员适任,不违章操作,不冒险开航;增强广大乘客和群众安全意识,自觉抵制超载等违章渡运行为。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保育随笔简短下一篇:感动中国人物何玥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