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通用7篇)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 篇1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发[2000]2号 【发布日期】2000-02-17 【生效日期】2000-0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
(粤发〔2000〕2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现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政府机构改革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各有关部门、新组建机构的领导班子必须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机关日常工作正常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00年2月17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的精神,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党的十五大、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战略部署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广东省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广东省政府机构改革力度要大,在体制、机制上要有新突破,做到既积极又稳妥,既符合中央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又符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
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完善运行机制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划分事权,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兵简政;规范行为,依法行政。
二、转变政府职能
省政府主要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制定区域性社会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集中精力抓好区域经济调节、政策指导、执法监督、组织协调,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有序运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打破地区、条块分割,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根据上述要求,省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一是把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产纽带关系,政府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将企业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还给企业,实现政企分开;二是逐步改变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大力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将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去,转给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四是合理划分省、市、县(市)政府的事权,明确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权责一致。
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政府和各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减少审批事项;对确实需要审批而不涉及全局范围事务的审批事项,尽可能下放给市、县(市)政府,简化审批程序和层次;对依法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改进审批方式,规范程序,简化环节;同时建立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和审批检查监督制度,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管。
(二)撤销工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一步到位,撤销所有工业经济部门,行政性公司不再挂政府机构的牌子,转为纯经济实体,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政府综合经济部门承担。
(三)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彻底脱钩。解除企业与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取消企业行政级别。今后,政府部门不再直接办企业,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并承担从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
(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方式。政府向重点国有企业派出代表参加监事会,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不参与和不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五)推进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合理划分政事范围,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省政府各机关现有的机关服务中心与机关脱钩,组建服务集团,承担机关后勤服务工作,实行有偿服务,推动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工作向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六)积极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将政府部门包揽的应由社会自我管理和调节的社会性事务,转给社会中介组织。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使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向独立的法人实体方向发展。
(七)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权责一致、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各部门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需要省政府解决的问题,首先由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协调工作,协办部门积极配合。省政府办公厅原则上不再承担具体的协调任务,主要履行加强审核把关、督查落实和跟踪调研职能。
三、调整机构
省政府部门原则上对应国务院机构进行调整和设置,重点是加强综合经济和执法监管部门,精简撤并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
(一)综合经济部门
强化省政府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和财政部门区域经济调节职能,减少具体审批事务,主要职能是:制订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监测和协调国民经济日常运行,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各项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本省经济社会发展。
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发展计划委员会。
不再保留经济委员会、贸易委员会,组建经济贸易委员会,并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牌子。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和政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安全生产,研究和规划行业布局,对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不再保留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公司设立、上市公司的审核及推荐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其余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委员会。
保留财政厅。不再保留国有资产管理局,其职能并入财政厅。
(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
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有关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条例,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进行行业管理,引导本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取消对一般产品市场准入的审批权。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不再直接兴办和管理企业,从政府审批、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管理和经济手段管理为主,以政策、法规引导企业,提供服务。
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建设厅。
林业厅改为林业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其主要职责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护林防火,加强林木行业管理。
海洋与水产厅改为海洋与渔业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其主要职能是:拟订和实施海洋与渔业产业政策,规划协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海洋综合管理,监督保护海洋环境,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进行渔政海监综合执法,加强渔业行业管理。
保留交通厅、水利厅。
组建信息产业厅。不再保留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职能并入信息产业厅。
不再保留农业办公室、农业厅、乡镇企业管理局,重新组建农业厅。
不再保留电子机械工业厅、重化工业厅、轻纺工业厅。除电子机械工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厅外,三部门其他行政管理职能分别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信息产业厅。
不再保留粮食管理储备局,其行政管理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委员会,对外挂粮食局的牌子。
不再保留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
不再保留电力集团公司所挂的电力工业局牌子,电力工业行政管理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
(三)执法监管部门
执法监管部门主要职能是: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与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消除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分割和封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技术监督局更名为质量技术监督局。
保留地方税务局、环境保护局、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不再保留医药管理局,组建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药政、药检和药品生产流动监管职能划入药品监督管理局。
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改为双重领导以市、县(市)政府为主,加强省对市、县(市)环境保护部门的业务指导。
(四)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 强化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着重宏观管理和指导。
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厅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局,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体育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
保留政府办公厅、公安厅、国家安全厅、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民政厅、司法厅、人事厅、文化厅、卫生厅、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厅、统计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
不再保留劳动厅、社会保险管理局,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原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的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卫生厅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等管理职能统一划归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不再保留国土厅、地质矿产局,组建国土资源厅。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不再保留高等教育厅、教育厅,重新组建教育厅(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与其合署办公)。
不再保留专利局,组建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由事业单位改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培育发展旅游市场,加强全省旅游行业管理。
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改组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档案局与档案馆仍实行局馆合一体制,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法制局改为法制办公室。
不再保留研究室,其职能并入政府办公厅。
不再保留口岸办公室,其职能并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此外,中医药管理局更名为中医药局,副厅级,由卫生厅管理。保留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副厅级,由司法厅管理。
保留人民防空办公室,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的主管部门。
经上述调整,省政府工作部门共设41个(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即:政府办公厅、组成部门24个,直属机构17个。另设部门管理机构3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1个。具体设置见附表。
上述机构中,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直接向省政府负责。凡国务院称委、部的,省政府组成部门称委、厅;省政府直属机构除法制、外事、侨务称办外,其他机构一般称局;部门管理机构称局。
全面清理省政府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凡职能可以交由常设机构承担的或任务已完成的原则上撤销;工作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协调任务较重的,暂予保留,但不设实体机构、不定级别、不配编制。今后省政府原则上不再新设立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工作确实需要的,采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办法。清理后,省政府保留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29个,比原有118个精简89个。
四、精简编制和人员定岗分流
省政府机关行政编制由现有5931名减为3000名,减少2931名,精简49.4%;公安厅、国家安全厅、司法厅以及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机关(不包括公安派出所、监狱和劳教所等基层一线执法单位)政法专项编制由现有的3410名减为2560名,减少850名,精简25%。
政府部门的领导职数一般配备2至4名,不再配备部门领导助理。政府办公厅主任由秘书长兼任,副主任可由副秘书长兼任。厅级领导职数精简15%,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
人员编制精简实行一次性定编定岗,三年完成人员分流任务。省政府各部门都要按照精简要求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定编定员。同时,按照“带职分流、加强培训、充实企业、优化结构”的原则多途径、多渠道安排富余人员,主要渠道为:撤并的专业经济部门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人员随建制分流;严格离退休制度;选派一批干部进行专业培训或学历教育,充实到需要加强的部门或竞争择优选派到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任职;选派部分同志参加重点国有企业监事会;选派有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充实到本系统基层和部门所属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中介组织工作;鼓励分流人员自谋职业或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服务实体和公益性事业单位。
五、实施步骤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1999年重点搞好省政府机构改革,2000年一季度前基本完成省政府各部门“三定”和人员定岗工作。2000年第二季度开省委机关和市、县(市)、乡(镇)的机构改革。
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实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机构改革的具体工作。
附: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
组成部门
办公厅
发展计划委员会
经济贸易委员会
教育厅
科学技术厅
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公安厅
国家安全厅
监察厅
民政厅
司法厅
财政厅
人事厅
劳动和社会保险厅
国土资源厅
建设厅 交通厅
信息产业厅
水利厅
农业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文化厅
卫生厅
计划生育委员会
审计厅
直属机构
地方税务局
环境保护局
广播电影电视局
体育局
统计局
物价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
新闻出版局
林业局
海洋与渔业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药品监督管理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法制办公室
外事办公室
侨务办公室
说明:
广东省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41个,其中:办公厅、组成部门24个,直属机构17个;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发展计划委员会挂粮食局牌子,经济贸易委员会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牌子,教育厅与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新闻出版局挂版权局牌子。
此外,设置部门管理机构3个,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由司法厅管理;中医药局由卫生厅管理。设置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人民防空办公室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主管部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 篇2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3月28日
《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迎接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重大举措,是规划制造业崛起的路线图。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山东制造强省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制造“山东版”,特制定本纲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制造业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试图赢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全国各省(区、市)也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把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强优势、补短板,研究政策、出台措施,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在全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但是,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动力、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制造业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一是规模总量较大,但产业结构偏重。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2.5%左右,但轻重产业的比例为33∶67,能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较强。二是产业门类齐全,但中高端产业占比较低。我省41个主要产业门类均有涉及,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仅为32.5%,装备制造业占比仅为28.5%,产业层次偏低。三是省内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我省产品省内、国内和国外销售额比例约为5∶3∶2,国际市场份额较小,外向度较低。四是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拥有技术研发机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居全国前列,但创新成果转化率仅在20%左右,创新引领动力不足。五是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模式粗放。“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6倍、1.3倍,但工业增长主要是依赖产能扩大,粗放型特征较为明显。
制造业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战场,是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主要载体,是我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水平的差距,在国际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对于实现省委确定的“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目标要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中国制造2025》,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立足制造业基础优势,克服自身问题和不足,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制造业由追赶型向引领型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扬长避短、精准施策,做大优势、补齐短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拉长产业价值链,努力构建产业新体系,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转变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和倒逼政策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坚持创新引领、内涵发展。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以行业和企业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3.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山东省情,发挥制造业特色优势,扬长补短、抓住关键,集中力量发展先进产能,利用倒逼机制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
4.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加强节能环保,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
5.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共赢。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增强山东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三)战略目标。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对接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积极打造中国制造“山东版”,努力推进山东制造强省建设。
1.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点。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立足山东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优势,补强薄弱环节,扩大产业链延伸领域,培植一批代表中国制造先进水平的骨干产业和重点企业,成为国家级战略产业的强有力支撑。
2.打造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瞄准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发挥特长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以行业和企业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水平,努力培育产业创新的领先优势。
3.打造两化融合的先导示范区。依托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互联网公用网络平台建设优势,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
4.打造绿色发展的关键空间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能减排综合措施,争取今后十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实现探高回落,能源消耗强度继续降低,煤炭消费实现明显削减,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社会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5.打造对外开放的深度合作区。进一步发挥山东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对接日韩,紧盯欧美再工业化进程,落实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对外合作,提升山东制造的国际竞争地位。
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绿色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基础雄厚、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实现制造业强省目标。
到2035年,山东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前列,世界制造强国中等以上水平。
到建国100周年,山东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领先水平,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水平。
全省制造业素质提升主要目标如下: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今后十年,全省以实施山东制造强省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培植提升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八大专项工程,推动制造业实现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一)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把握世界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山东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确保我省在高端智能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高端服务器、云计算设备、操作系统及高端工业软件、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等产品和技术,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增强电子信息产业领先优势。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聚焦汽车、军工、航空航天、家电、医药生产、船舶等行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围绕汽车、电子、机械、化工、轻工、家政、医疗、商业等产业需求,发展各类工业机器人及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高端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
3.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面向海洋资源开发需求,重点发展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浅海固定采油平台、深水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海洋油气装备;深水半潜式起重铺管船、大型半潜式运输船、深水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勘察船、三用工作船等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及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利用、海上后勤补给等装备;绿色节能环保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及大型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突破发展大型豪华游艇和邮轮。
4.轨道交通装备。突出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可维护性,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城市地铁、快速重载货车,积极发展铁路工程施工及养路机械装备、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以及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产品。
5.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中高档乘用车、节能高舒适性高附加值轻量化载货汽车、豪华安全可靠型客车、高技术高安全性多功能专用车,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各类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附件及安全系统部件、汽车电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配套产品。
6.电力装备。加快发展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大型风机主轴、核反应堆内构件、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临界火力发电系统、无功补偿及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积极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智能化输变电成套设备。
7.现代农业机械。重点发展智能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大型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械、大型喷灌机械、先进植保机械、集约化畜牧养殖装备、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农产品保鲜藏储与加工包装机械设备等产品。
8.工程机械。开发使用节能新技术、卫星定位、数字传输、智能自动操控、远程监控技术等,重点发展先进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旋挖钻机、路面机械、桩基施工机械、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大型盾构机、上架桥设备、隧道掘进机及高端液压基础件等,向现代高端工程机械发展。
9.专用设备。以汽车制造、轻工纺织、医药生产、冶金制造、高效印刷、石化等领域为重点,发展汽车自动焊接涂装生产线、食品加工自动生产线、印染纺织数控生产线、医药生产智能化、冶炼铸造自动生产线、大型煤炭井下自动综合采掘输送成套设备、数字智能高速多功能印刷机械、成套钻井设备、大型压裂成套装备、固井装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日用玻璃和造纸成套设备等,提升专用设备开发和生产水平。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发展高端新型医疗设备、医用生物材料及高端耗材产品。
10.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环保节能设备。开发富营养化污染防治、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工业炉窑烟气脱硝脱硫除尘、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度及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处理、蜂窝陶瓷尾气净化系列产品和固液分离机械等技术装备;完善水泥窑工艺装备,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及工业污泥、危险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脱硝和袋式除尘技术、日处理600吨以上大型城市垃圾焚烧、机动车尾气净化控制设备、焚烧烟气和二恶英控制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等。重点发展节能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燃油气工业锅炉燃烧系统,扩大高效电动机应用,大力发展三相异步电动机、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高效电机产品,发展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力争在预混和蓄热结合、蓄热体材料研发、蓄热式燃烧器小型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培植提升十大特色制造业。围绕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以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为出发点,立足山东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着力提高山东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与装备制造业一起成为制造强省建设的主要支撑力量。
1.新材料。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轻质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品;积极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晶体材料以及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2.新医药。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新型疫苗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突出发展海洋糖类创新药物、海洋小分子创新药物、海洋中成药等海洋药物;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快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融合,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着力发展新型制剂产品,推进缓控释、靶向、透皮、黏膜、载体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实现微球、脂质体等药物的产业化。
3.纺织服装。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生物质纤维和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及其产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发展高档多种纤维混纺、色纺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等纱线;大力发展高档色织织物、特宽幅印染,建设高端印染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系列化中高档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牛仔系列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和童装等,提高终端产品比重。
4.食品。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提升粮食加工、食用油加工水平,规范发展乳制品、酒类制造业。提升我省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安全感和美誉度,增强竞争力。
5.家电。重点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的新型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视机、热水器、小家电、健康保健电器等产品,培育配套产业支撑体系,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节能、智能化、个性化发展。
6.纸品。进一步开发高得率浆和再生纤维以及秸秆为原料的造纸新产品。重点发展新闻纸、未涂布印刷书写纸、涂布印刷纸、白板纸、生活用纸、箱纸板和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开发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大宗和特种功能型纸及纸板,大力拓展纸制品加工应用范围,延长造纸产业链。
7.轮胎。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能整合,提高轮胎产业集中度。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应用绿色制造技术,不断提升乘用子午线轮胎、载重子午线轮胎和工程子午线轮胎等产品的性能指标,重点发展高性能、绿色、安全轮胎产品。
8.石化。实施重点骨干企业的炼化一体化改造提升,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石化企业。重点攻克推广炼油、清洁汽柴油生产、合成树脂及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改性、高端化工新材料制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通用级合成材料的特种牌号和专用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及弹性体等化工新材料;开发生产新型橡塑助剂、新型中间体及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化工,降低生产成本与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9.建材。水泥,重点发展核电水泥、高镁低收缩水泥、油井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低碱水泥、海洋工程水泥等特种水泥,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平板玻璃,重点突破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高性能产品生产及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超白玻璃、光伏发电玻璃、屏显基板玻璃、航空和车用安全玻璃等高性能产品。建筑陶瓷,重点发展防静电瓷砖、防辐射瓷砖、夜光陶瓷、太阳能瓷砖以及自洁抗菌、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功能型或复合型产品及其相关配套产业。
10.有色。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铝材、交通运输用铝材、包装印刷用铝箔、电子家电用铝箔、铝合金压铸件、铝杆铝线等高端铝材,以及高精度高效换热铜管、电子电器精密铜带箔、高速列车接触铜线等高端铜材。发展黄金深加工业,加强设计研发,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发展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及高科技工业用金。
(三)组织实施八大专项工程。加快实施《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和22个行业实施方案,围绕自主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绿色发展、服务型制造、中小企业成长、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经营理念、先进技术标准、科学管理方法、高效工艺设备等在制造业广泛应用,努力缩小与国际制造业先进水平差距。
1.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围绕重点培植发展的优势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定期推出全省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择优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予以支持。推进科技创新,通过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技术、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合作,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搭建一批对全省产业及区域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高层次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等环节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
2.智能制造工程。以建设新型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为重点,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制定全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抓好标准体系建设和试点示范。加快发展各类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发展针对关键设计工具、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行业应用等领域软件。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汽车、轻工、纺织、轮胎、冶金等行业为重点,以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为路径,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络。加强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山东省工业云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联动发展。
3.工业强基工程。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建立全省“四基”数据库,突出产业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环节,定期发布“四基”攻关指南,建立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组织开展全社会技术协作与联合攻关。开展创新成果应用示范,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完善首台(套)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激励政策。建立材料需求对接信息平台,实现关键基础材料的有效对接。以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成立省级材料研发试验室,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提供保障。
4.标准质量品牌工程。强化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加强“山东标准”建设,积极开展制造业先进标准试点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完善提升标准体系,培育打造“山东品牌”发展模式。突出省长质量奖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主体,培育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山东标准”。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质量认证,提高国际市场信誉度。建立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机制,推动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建立制造业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健全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省一张网”建设。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加强严重失信企业的管理,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检验检测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基地,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积极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打造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山东制造”品牌建设,开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推进“好品山东”建设。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提高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培育国际知名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5.绿色制造工程。大力开发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以钢铁、有色、化工、轻工、印染、建材等产业为重点,推广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以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推广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节材等先进加工工艺,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积极开发生产绿色产品。以汽车、工程机械、农机、石油装备、船舶等产业为重点,积极采用节能低耗发动机、轻量化材料、节能内燃机等节能技术和产品。以电子信息、家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推广应用节能电机、低功耗元件、易回收材料等技术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园区和清洁生产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在机床、发动机、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机电设备行业,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6.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专项扶持行动,创建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认定和命名一批创业创新学院和创业辅导师,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推动创业,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加大财税政策精准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实施国家、省、市、县(市、区)资源共享和服务联动,并把服务延伸到社区和村镇,扩大创业创新服务受众面。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成长发展,广泛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专精特新”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技术绝活和专有技术,打造一批“小巨人”,抢占生产和市场制高点。利用山东省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平台,组织企业“走出去”,引进和运用更多的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装备工艺技术水平。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奖补和代偿补偿机制,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撬动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集合信托及私募债,在新三板和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中小企业。
7.服务型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跨界融合、衍生升级,实现从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模式转型,加大服务要素投入,提高服务产品比重。结合不同产业特点,推进制造延伸服务链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型业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服务。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探索开展示范带动,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县和企业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工作。
8.军民融合工程。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围绕AP1000核电技术,发展壮大核电装备产业规模。推动军民两用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在军工行业探索开展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工控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以基础配套、零部件、通用分系统领域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民参军”专业化“小巨人”。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民口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在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合力发布武器装备需求任务信息、《“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和《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实现技术、产品、项目、企业等信息高度共享。加强军民资源共享,推进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支持军民两用产品双向转化,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动态调整的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库。培育建设一批战略规划导向清晰、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研究制定船舶配套产业自主化发展推进计划,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加强供需对接,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在军工领域的应用推广。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依托,创建国家级船舶工业创新中心。
四、保障机制和措施
建设制造强省,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完善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循环经济等领域立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创新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方式,提高规划制定、政策研究、标准实施水平,增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积极适应未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发展,探索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模式,确保特种设备运行安全。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行业自律运行机制。
(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围绕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强化技术改造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搞好产业集群研发孵化、检测检验、公用设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
(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加强与德、美、韩、日等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合作,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建设对外合作工业园区,吸引外资以合资合作、独资建厂等方式投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加大对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招商力度。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省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推动我省企业与境外企业开展深度技术合作。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开发欧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并购投资,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建立营销及服务体系,拉长全球产业链条,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与境外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加强合作或直接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加值链条,推动制造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努力打造国际知名自主品牌。
(五)加大财税用地扶持力度。加大现有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集约集聚发展,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确需新增用地的制造业优质技改项目。
(六)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协调和推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对我省十大装备制造业和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上给予重点倾斜。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债权融资等方式为制造业重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加强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合作,积极搞好项目推介,搭建银企合作桥梁。支持企业上市,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大力发展私募市场,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制造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技师培养计划,在高等院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技师工作站建设,大力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瞄准世界技能大赛,建立一批世赛、国赛训练基地。围绕战略任务和重点,在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建设一批优势学科,提高研究能力,加强山东制造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制造业人才。开展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加强院士引进工作,依托“千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载体平台作用,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完善制造业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
(八)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程序,规范行为。加快推动能源价格、工商管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创新政策扶持方式,支持企业新产品市场开拓。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
(九)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领导机制,统筹协调制造强省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服务。建立制造业智库,为制造业强省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二则 篇3
广东省人民医院创建于1946年,是广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属下有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广东省农村眼病研究所、广东省骨质疏松防治中心、以及惠福院区、平洲分院两个分院。还有多个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
医院拥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心内、心外两个博士点,心内、心外、心儿、肿瘤学四个硕士点,拥有一批诸如林曙光、吴一龙、庄建等享誉全国的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180多人。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担任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学组组长、学会常委和广东省各专科学会主任委员的专家共有近五十人,主办了《岭南心血管病》、《循证医学》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医学专业杂志。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50年代初就承担了中山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和广东省药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1997年被评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目前承担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实习带教任务。
重点推荐—一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中心
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肺部肿瘤专科是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从1982年开始,连续5届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研究合作中心,该研究所在心内科、心外科、心儿科基础研究和临床流行病学等方面全面发展。诊断治疗均居国际先进水平,不少研究领域已与发达国家接轨。是全国三大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之一,拥有冠心病与风湿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该中心每年开胸心脏手术超过3000例,心脏介入治疗5000多例。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下辖肺科、胸外科、乳腺科、肿瘤介入科、放射治疗科、肿瘤内科、胃肠肿瘤科、肝胆胰肿瘤科和肿瘤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吴一龙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单病种首席专家制,并以单病种管理模式享誉国内,肿瘤中心对肺癌、乳腺癌等单病种治疗的效果居国内前列。
联系电话:020-83827812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目前,医院已发展成为拥有大德路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珠海医院等五所三甲医院及四个分门诊的大型中医院。
医院形成了一百多个特色鲜明、疗效明显的专科专病,其中脑病专科、心血管病专科、皮肤病专科、肾病专科、乳腺病专科、妇科病专科、脊柱专科、中医急症、颈椎病(脊柱)专科、骨病骨肿瘤专科、骨关节病专科、消化病专科、呼吸病专科、肿瘤病专科、耳鼻喉病专科、中医外科、针灸科、糖尿病专科、肝病专科、冠心病专科等是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专科,在国内和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荣誉。国家、卫生部及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赞誉我院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重点推荐——脑病科、妇科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重点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主要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痴呆及心理睡眠障碍、脑肿瘤、运动神经元病等进行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其中“脑血管病中心”以神经介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西医结合内科及围手术期诊疗技术为特色的脑血管病诊治单元,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结合以及早期康复的脑血管病诊治新模式。在帕金森病的治疗方面,针对帕金森病现状,创立了帕金森病友俱乐部,形成帕金森病终身服务体系。将中医分期辨证论治与外科脑神经外科立体定向计划系统相结合,并应用脑室镜等先进设备对脑出血、癫痫、脑肿瘤等开展立体定向手术。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97年被广东省教委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中医妇科重点专科,2006年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验收。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室,拥有一一支具有高深理论水平、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多年来致力于调经种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系统炎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四个主攻方向的研究。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 篇4
【发布文号】粤府[1996]31号 【发布日期】1996-04-22 【生效日期】1996-04-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省属企业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
(粤府[1996]31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省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试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省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为了加强领导与协调,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省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协调小组,由钟启权副省长任组长,李文岳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易振球(省体改委)、李妙娟(省计委)、巫开立(省经委)、梁益华(省贸易委)、姜德芬(省外经贸委)、俞宪渝(省农办)、劳应勋(省建委)、李中铎(省科委)、罗妹珠(省财政厅)、邹华(省劳动厅)、金耀观(省国资局)同志为成员。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由省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省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试行方案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 公司法》)和《 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监管条例》)有关规定,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合省属企业实际情况,制订省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试行方案。
一、一、指导思想
试行方案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原则。目的是通过明晰产权关系,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理顺企业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分工监督和企业经营的相互关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促进企业严格管理,增强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二、二、监管体制及办法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实行分类管理与监督。
(一)对符合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条件的企业集团公司、大型企业、原行业主管部门和行政性公司转为的经济实体及其他全省性公司,可授权其统一经营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承担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职责。
(二)对暂不具备授权经营条件的原行业主管部门和行政性公司转为的经济实体及其他全省性公司,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维持现有的管理格局,由其按《 公司法》、《监管条例》等规定,对所属企业的资产经营实施监督管理;第二步,这类公司逐步发展后,符合授权经营条件的,可对其实行授权经营,改组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
(三)对省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直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目前基本维持现有管理体制,即由省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按《 公司法》、《监管条例》等规定对直属企业实施监督管理。
(四)对其他党政机关(含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直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执行中央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决定,企业应与原部门实行脱钩。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具备条件的,也可暂由有关党政机关按《 公司法》、《监管条例》等规定继续对其实施监督管理。
三、三、分工与职责
明确省有关部门、投资主体和生产经营企业的职责,对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监管。
(一)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省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省属企业财产管理法规和制定企业财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监督实施。
2.汇总和整理国有资产的信息,建立省属企业财产统计报告制度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
3.组织清产核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管理工作;
4.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考核国有资产经营状况;
5.会同有关部门对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进行监督管理;
6.会同有关部门审批省属企业财产的经营形式及省属企业的设立、合并、兼并、分立、终止、拍卖,审批产权变动和财务处理工作,组织清算和监督被撤销、解散企业的国有资产;
7.参与研究核定省属企业(不含公司制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方案,并协同财政部门组织收缴税后利润;会同财政部门组织收缴省属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资产收益、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及其他应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8.负责指导省属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包括原行业主管部门和行政性公司转为的经济实体、其他全省性公司)、其他党政机关(含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对本单位直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
9.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省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二)省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为省政府授权的监督机构,依法对归口直属管理的省属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公司、原行业主管部门和行政性公司转为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1.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公司、原行业主管部门和行政性公司转为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2.按照现行人事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协助人事组织部门管理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3.商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奖惩建议,并按现行人事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办理;
4.根据需要,会同省国有资产管理局等部门共同派出监事会,对授权监管企业实施监督;
5.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归口管理省属企业转产、破产、扭亏增盈等工作;
6.按下述第(三)条规定,监督本单位直属企业的国有资产。
(三)省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经省政府授权对本单位直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清产核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资产统计等产权管理基础工作,对直属企业财产经营形式变动和企业设立、合并、兼并、分立、终止、拍卖、产权变动提出初审意见;
2.对直属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3.依照现行人事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决定或建议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的任免或奖惩(已改为公司制的企业,应按《公司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4.商省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监事人员,向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派出监事会。
其他党政机关对直属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职责,比照上述规定执行。
(四)省属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主要职责:
1.代表省政府持有受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产权,对受权范围内的全部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2.制订受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经营的战略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及规章制度;
3.有权依法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筹集发展资金,享有省政府授予的地级市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立项和投资权,可以单独投资设立国有独资公司或依法将全资企业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有权与其他企业或事业单位联合设立新的企业法人,有权依法与外商实行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或向境外投资;
4.依法决定受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重组,包括决定所属企业资产的转让(大型企业除外)、兼并、破产、拍卖以及国家股、法人股运作等优化配置事项;
5.负责对受权范围内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管理,依照省有关规定进行分配,留用部分用于国有资产再投入;
6.依照法定程序向所属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委派或更换产权代表、财务总监,并对其进行考核、奖惩;
7.对受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组织清产核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资产统计、财务报表编报等产权管理基础工作,审查批准全资企业(公司)的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计划;
8.执行国家、省有关规定赋予的其他职能。
(五)省属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职责:
1.享有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支配国家及其他出资者授予其经营管理的全部法人财产,享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权;
2.对国家及其他出资者投入的资本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登记、资产统计和资产评估,并按规定填报报表;
4.省属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及现行隶属关系报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批准或转报(省属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下属企业报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1)改组为公司制企业;(2)与其他企业或事业单位联营组成新的企业法人;(3)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或向境外投资;(4)转让中小型企业产权;(5)其他重大事项。
四、四、实施步骤
省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工作,应点面结合,分步推进。
(一)继续抓好省直三户授权经营试点,争取1996年4月底前完成试点实施方案的审批工作;同时,提出省直第二批授权经营试点名单,并制订实施方案上报审批。
(二)确定省直授权监督机构和部门名单,并由这些机构和部门提出加强所属企业监督的方案,报协调小组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其他党政机关也要提出加强所属企业监督的措施,报协调小组备案。
(三)监督机构、各有关部门和企业按照方案进行运作,对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提交协调小组研究解决。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 篇5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0]97号 【发布日期】2000-08-17 【生效日期】2000-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
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
(粤府办〔2000〕97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经贸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0年八月十七日
广东省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事故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法规及《广东省各级政府安全生产领导职责》,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简称安全生产责任人,下同)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的考核。
第三条 第三条 考核工作由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同级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简称考核组织实施单位)。
第二章 考核内容
第四条 第四条 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地方人民政府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辖区内重、特大事故及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责任人是否履行安全生产职责。
第五条 第五条 安全生产责任人履职考核的具体内容是:
(一)安全生产责任人是否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
(二)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情况;
(三)制定安全生产规划、目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的情况;
(四)本地区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解决的状况;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推行注册安全主任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情况;
(五)是否对危险性大、职业危害严重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把好审批立项关,督促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安全可行性论证和安全卫生评价;
(六)组织安全生产检查,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档案和考核、奖惩制度情况;对威胁公众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和生产过程中危险、危害场所,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档案,组织督促有关部门进行安全性评价,落实整改措施情况;对不能立即消除的重大事故隐患,督促有关部门、单位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并制定应急计划情况;
(七)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情况;
(八)是否认真处理重大伤亡事故,督促有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和结案工作。
第三章 考核办法
第六条 第六条 考核采取上一级人民政府考核下一级人民政府的方式进行。
第七条 第七条 安全生产责任人的考核,分自评考核和组织考核,坚持自评考核与组织考核相结合。
第八条 第八条 自评考核每年一次。安全生产责任人应认真总结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对照考核标准(见附件)进行自评考核,并撰写述职报告,其中直接责任人的自评情况,需经第一责任人审核。安全生产责任人的述职报告和自评考核表,于每年1月31日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
第九条 第九条 考核组织实施单位应于每年3月前,完成对受考人的述职报告及自评考核表初审工作。
第十条 第十条 组织考核对安全生产责任人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也可视情况不定期考核,但对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考核,任期内不得少于一次。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考核组织实施单位应提出组织考核计划,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实施。考核组由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监察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工会等部门人员组成。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组织考核,应提前3个月通知被考核单位和被考核安全生产责任人。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考核组应认真听取被考核人的工作陈述,现场了解情况,查阅有关工作资料和记录,召集有关部门人员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考核组应与被考核人当面交换考核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并报考核组织实施单位。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组织考核分数低于80分的和责任区内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被考核人,应于1个月内制定整改措施报送考核组织实施单位。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考核组织实施单位应在组织考核结束后1个月内,将考核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考核报告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考核组织实施单位书面通知被考核单位和被考核人,并抄送被考核人的同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应及时通报每年的考核情况。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被考核人弄虚作假,提供假情况、假资料的,由考核组织实施单位提出建议,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由有关部门按干部任免权限给予行政或党纪处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考核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由考核组织实施单位提出建议,派出单位给予行政或党纪处分。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依据本办法制定辖区内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一、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考核表
二、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履职考核表
附件一: 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考核表
┌─┬────────────┬──┬─┬─┬────────────┐
│序│ │ 应 │自│考│ │ │ │ 考核内容 │ 得 │评│核│ 扣分标准 │ │号│ │ 分 │分│分│ │ ├─┼────────────┼──┼─┼─┼────────────┤
│1│将安全生产规划纳入国民经│15│ │ │没有制定本届政府安全生产│ │ │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 │ │工作规划的扣15分;没有│ │ │制定本届政府安全生产工作│ │ │ │纳入总体规划的扣10分。│
│ │规划。│ │ │ │ │ ├─┼────────────┼──┼─┼─┼────────────┤
│2│督促检查分管安全生产工作│20│ │ │没有督促检查的扣10分;│
│ │的副职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 │ │协调不妥的扣5分;不能及│ │ │协调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和│ │ │ │时掌握动态的扣10分。│
│ │防火责任人的工作,掌握安│ │ │ │ │ │ │全生产动态,对出现的重大│ │ │ │ │ │ │问题作出决策。│ │ │ │ │ ├─┼────────────┼──┼─┼─┼────────────┤ │3│布置经济工作的同时应明确│15│ │ │每年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同时│ │ │安全生产的工作要求。│ │ │ │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的扣│ │ │ │ │ │ │15分;日常经济会议不同│ │ │ │ │ │ │时或不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要│ │ │ │ │ │ │求的每次扣5分。│ ├─┼────────────┼──┼─┼─┼────────────┤
│4│重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队│20│ │ │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机构不明│
│ │伍建设。│ │ │ │确的扣15分,人员不落实│ │ │ │ │ │ │的扣10分。│ ├─┼────────────┼──┼─┼─┼────────────┤
│5│重视安全生产经费的投入。│20│ │ │安委办日常经费没保障的扣│
│ │ │ │ │ │20分;日常安全生产宣传│ │ │ │ │ │ │教育费用没保障的扣10。│ ├─┼────────────┼──┼─┼─┼────────────┤
│6│向上级政府和同级人民代表│10│ │ │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安全生产│ │ │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 │ │ │内容的扣10分。│ │ │辖区安全生产情况。│ │ │ │ │ └─┴────────────┴──┴─┴─┴────────────┘
注:第一条扣完分数即止,不计负分。
附件二: 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履职考核表
┌─┬────────────┬──┬─┬─┬────────────┐
│序│ │ 应 │自│考│ │ │ │ 考核内容 │ 得 │评│核│ 扣分标准 │ │号│ │ 分 │分│分│ │ ├─┼────────────┼──┼─┼─┼────────────┤
│1│落实安全生产规划,研究制│10│ │ │没有制定计划的扣10│
│ │定安全生产计划。│ │ │ │分;不落实的扣10分,落│ │ │ │ │ │ │实不到位的扣1-9分。│ ├─┼────────────┼──┼─┼─┼────────────┤
│2│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工作│10│ │ │每半年一次,每少一次扣1│ │ │会议,分析安全生产工作动│ │ │ │0分;重大问题没有及时发│ │ │态,向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 │ │现,或发现未做出处理的,│ │ │提出辖区内安全生产的重大│ │ │ │扣10分。│ │ │问题及解决办法。│ │ │ │ │ ├─┼────────────┼──┼─┼─┼────────────┤
│3│督促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完善│10│ │ │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不完善的│ │ │工作制度,落实执法责任。│ │ │ │扣5分;执法机关不依法行│ │ │ │ │ │ │政的,每例扣10分。│ ├─┼────────────┼──┼─┼─┼────────────┤
│4│负责组织对下级政府安全生│10│ │ │没有考核活动的扣10分。│
│ │产责任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 │ │ │ │ │制的考评工作。│ │ │ │ │ ├─┼────────────┼──┼─┼─┼────────────┤
│5│督促有关部门建立重大事故│20│ │ │没有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档案│ │ │隐患档案,加强管理,及时│ │ │ │的扣10分;未整改或未有│ │ │处理重大事故隐患,控制重│ │ │ │整改计划的,每例扣20分│ │ │大事故发生。│ │ │ │。县以下政府、县级、地级│ │ │ │ │ │ │市政府分别按一次死亡3人│ │ │ │ │ │ │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 │ │ │ │ │ │万元以上,一次死亡10人│ │ │ │ │ │ │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 │ │ │ │ │ │万元以上和一次死亡30人│ │ │ │ │ │ │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 │ │ │ │ │ │0万元以上的标准,每例扣│ │ │ │ │ │ │20分。│├─┼────────────┼──┼─┼─┼────────────┤
│6│重视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20│ │ │一年内带头参加安全生产宣│ │ │组织并参与重大的宣传活动│ │ │ │传活动和安全检查不足2次│ │ │和安全大检查。│ │ │ │的分别扣10分。│ ├─┼────────────┼──┼─┼─┼────────────┤
│7│辖区内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10│ │ │重大伤亡事故不按权限处理│ │ │,及时赶赴事故现场,落实│ │ │ │或未能在规定期限内结案的│ │ │抢救、善后处理的具体措施│ │ │ │扣10分。│ │ │。组织事故调查和结案工作│ │ │ │ │
│ │。│ │ │ │ │├─┼────────────┼──┼─┼─┼────────────┤
│8│督促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健全│10│ │ │辖区内每10%用人单位未│
│ │安全生产的档案和考核、奖│ │ │ │建立安全生产档案和考核、│
│ │惩制度。│ │ │ │奖惩制度的扣1分。│ └─┴────────────┴──┴─┴─┴────────────┘
注:每一条扣完分数即止,不计负分。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 篇6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1]4号 【发布日期】2001-02-02 【生效日期】2001-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性资金
投资民用建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粤府办〔2001〕4号)
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省级财政性资金投资民用建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二月二日
广东省省级财政性资金投资民用建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管理,有效地发挥财政投资的作用,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省级财政性资金,包括省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预算内其他各项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纳入财政支出管理的专项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和其他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
本办法所指省级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以下简称“省财政投资项目”)为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省级财政性资金,全额投资或部分投资、资本金投入等形式投资的民用建筑项目。
本办法所指民用建筑项目包括:办公用房、业务用房、技术用房、集体宿舍、培训用房、招待用房;文化、教育、科研、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或生产性项目的配套服务设施中的民用建筑项目。
第三条 第三条 省财政投资项目的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项目审批、概算控制、预算结算、自筹资金落实、财政资金拨付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
利用省级财政性资金投资民用建筑项目,如属重大事项,应按《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或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第四条 第四条 省财政投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投资计划执行,计划一经确定,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突破建设规模和投资额。
二、项目的审批程序
第五条 第五条 省财政投资项目审批阶段依次是:项目建议书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初步设计审查、概算审批、下达新开工投资计划、施工图设计审查。
第六条 第六条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和新开工的审批由省计委负责;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审查由省建设厅负责;项目预算和结算的审核由省财政厅负责。
第七条 第七条 项目建议书的审批
(一)项目建议书由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按程序上报审批,必须具备如下内容: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
2.初步确定的建设规模、建筑面积、建设标准等建设方案,提出估算总投资及资金来源依据;
3.初步确定建设用地规模、选址及环保要求;
4.按要求必需的其他内容。
(二)省财政投资项目的确定。由建设单位或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项目建议书和使用省级财政基本建设资金建议方案报省计委,由省计委会省财政厅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确认,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项目建议书审批手续。
第八条 第八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重要项目由审批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或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论证评估后审批。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按本规定附件一的要求进行,如国家另有要求的按国家有关规定规程要求编制。
对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或生产性项目的配套服务设施中的民用建筑项目应分别列出单项工程的建设地点、具体用途、建筑面积和投资额。
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简单,估算总投资在5000万元(不含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可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报批。
第九条 第九条 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审查
(一)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由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由建设单位或其主管部门上报省建设厅审查。
(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有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三)省计委负责审定建筑项目投资的总规模及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和功用,省建设厅在省计委批准的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内审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总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不得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范围,并详列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规模与标准、征地规模、主要材料和设备选定等,审查后的投资额加总不得超过省计委批准的投资总规模,凡超过总规模的,一律无效。
(四)对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下的项目,免去初步设计审查程序,项目概算总投资由省计委核定。
第十条 第十条 新开工投资计划的下达
项目完成规划、征地、施工图设计、三通一平、报建等前期准备工作,建设资金全部落实,具备施工条件后,下达新开工投资计划,发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许可证。
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或生产性项目的配套服务设施在批复的初步设计中只列单项工程内容、投资额的,需另单独下达投资计划,明确建设地点和按规定重新审核建设规模。
三、概算控制和预算结算审核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概算控制
(一)概算总投资包括项目建设所需的各项费用,不得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的估算总投资。凡概算总投资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估算总投资10%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重新报批。
(二)编制概算总投资的依据是本省建设标准定额。省建设厅会同省计委、财政厅制订、修订本省建设标准定额。
(三)委托中介组织进行概算审查的,中介组织必须具有工程咨询资格等级证书或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证书,其费用参照省物价局粤价[1998]72号文中“受委托复核审查工程预结算”收费标准计算。由省财政预算资金全额投资的项目,审查费用在省计委统筹安排的省级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列支,其余的项目在项目投资中列支。
(四)项目总概算由省计委组织审核,省财政厅参加,最后由省计委确定。总概算确定后,以此为依据按规定的程序安排财政性资金,严格控制。
(五)省财政投资项目申报调整概算总投资的,应先委托省计委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对该项目原批概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稽察。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预算结算审核
(一)工程预算、结算由省财政厅组织审核,省计委参加。属委托审核的,审核费用标准参照省物价局粤价[1998]72号文规定执行。
(二)工程预算编制所依据的施工图设计必须严格按审定的初步设计的规模、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内容、建设标准进行,禁止擅自扩大规模和提高标准。
(三)若预算超过经审定的项目概算总投资的,由建设单位通知设计单位压缩规模、降低建设标准或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适用范围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项目未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和工程预算编制的,不得进行工程施工招投标。施工工程决算以中标合同价作为依据。
四、项目计划及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预算内资金的使用需经法定程序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省级财政性资金投资的计划安排,由行业主管部门向省计委提出经批准项目的投资计划建议,由省计委商省财政厅后下达投资计划。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省财政厅根据省计委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支出预算,并按照工程进度安排财政性资金,具体资金拨付办法按照《省级基本建设项目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省财政投资项目自筹资金管理
(一)省直机关、事业单位拨款项目,由建设单位自行筹措部分资金的,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阶段必须按照《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自筹)项目前期工作或新开工计划申请表》(附件二)要求,出具经过金融机构和省财政、审计等部门审查的自筹资金证明。
(二)省财政投资项目部分拨款项目原则上先使用自筹资金:
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自筹资金全部投入项目建设后,方可向省计委和省财政厅申请使用财政资金;
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自筹资金部分投入达到50%后,再按比例申请财政资金。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省财政投资项目前期费用安排
(一)项目前期费用指项目征地、三通一平、规划、勘探、设计、报建等费用;
(二)财政全额投资的项目,在批准项目建议书后,可要求从经批准安排的项目资金来源渠道预拨部分前期费用,以支付征地、勘探、设计等支出;
(三)财政部分投资的项目,用自筹资金支付前期工作费用。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项目开工后,建设单位要落实造价和工程质量控制措施,编制单项工程投资进度计划自行监督,抄送省计委、财政厅备案。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决算
(一)省财政投资项目完工后3个月内要办理决算工作。
(二)省财政投资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主管部门要报省财政厅审核。经审核建设项目超过批准安排投资的,缺口资金财政不予追加。
五、监督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项目监督管理
(一)省计委负责监督检查省财政投资项目计划的执行,并向省政府报告计划执行情况。
(二)省财政投资项目,由审计机关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对重大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大中型项目竣工验收前,要经过竣工决算审计方可验收。对审计发现的违纪问题,要依法处理。
(三)省财政投资项目实行稽察制度。具体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问题的批复》(粤府函[1999]198号),由省计委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执行。
(四)省财政厅要按《预算法》规定加强对省财政投资项目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施行对重要项目派驻财务总监的制度。
六、责任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明确责任
(一)属投资包干的项目,按确定的总投资组织实施,签定设计和施工合同时在条款中明确:如属工程部分发生超投资,由包干企业承担全部超支工程款。违反合同规定或故意拖延的,由资格认定单位取消其设计和施工资质。
(二)概算、预算漏项由编制概算、预算的单位和建设单位负责。
(三)施工图设计必须在勘明地质情况下进行,施工过程如因勘察、设计的质量不符合要求造成增加投资的,由勘察人、设计人继续完善勘察、设计,减收、免收勘察、设计费并赔偿所有损失。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整改与处罚
(一)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整改,并由省监察厅负责查处,依法追究建设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行政职务,禁止其3年内负责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管理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未经批准擅自开工的;
2.未经批准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投资规模的;
3.未依法组织招标的;
4.转移、侵占或者挪用建设资金的;
5.未经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交付使用的;
6.其他严重违反本办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二)咨询机构在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进行咨询评估时弄虚作假或者评估结论意见严重失实的,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禁止其3年内从事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工作;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纠正,并由省监察厅负责查处,依法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违反本办法规定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文件的;
2.违反本办法规定批准开工报告的;
3.违反本办法规定拨付建设资金的;
4.其他严重违反本办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四)省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除依法追究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外,并依法追究有关行政领导人在项目审批、执行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方面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省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没收非法所得,并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本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与本办法有不符的按本办法执行。
附件:
一、附件: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二、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自筹)项目前期工作或新开工计划申请表
附件一: 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一、一、总论
(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项目承办单位或建设单位,项目拟建地点,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的全称及承担可行性研究的资格证书编号。
(二)研究工作的依据及研究工作概况
1.列举所依据的重要文件名称、文号、日期。如项目建议书及其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厂址选择勘察报告、有关生产性试验报告、经批准的资源勘探报告、技术引进项目的考察及询价等文件、资料。
2.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审批意见。择要复述项目建议书的要点及审批意见,有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应列举其研究结论及提出的问题。
3.研究工作概况:建设方案与建设规模,厂址概述,环境保护,项目总投资的组成及分析,项目实施进度建议,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建议。
(三)研究结论
根据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结果,提出对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抗风险能力和研究结论。
二、二、项目背景与发展概况三、三、市场需求预测与建设规模四、四、建设条件与选址五、五、工程技术方案六、六、环境保护
建设地点环境现状,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综合利用与治理方案,绿化,环境监测(有环境监测要求时,对监测目标、方法作简要说明),环境保护所需费用估算,环境影响评价。
七、七、项目实施进度建议八、八、项目的招标方式(委托招标或自行招标)以及招标范围(发包初步方案)
九、九、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估算依据及说明;
(二)总投资估算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含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价格变动引起的投资增加额、建设期借款利息、汇率变动部分等动态投资)和流动资金;
(三)工程投资构成分析;
(四)资金用款计划及筹措;
(五)有偿使用资金落实还本付息计划。
附件二: 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
(自筹)项目前期工作或新开工计划申请表
申请单位(盖章): 通讯地址: 电话号码: 邮政编码: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 ┃项││项│││ │ │││││││││项目││建│ │建设│ │ ││││┃ ┃目││目│││4 │4 │││││││││负责││设│ │地址│4 │4 ││││┃ ┃名││代│││ │ │││││││││人 ││地│ │代码│ │ ││││┃ ┃称││码│││ │ │││││││││ ││址│ │ │ │ ││││┃ ┠─┴┴─┴┴┴┬┴─┴┴┴┴┼┴┴┴┴─┬┴┴─┴─┼──┴─┴┬┴┴┴┴┨ ┃
一、主管单位 │
二、所有制 │
三、计划 │
四、建设 │
五、建设 │
六、项目┃
┃ │ 类型 │ 类别 │ 性质 │ 用途 │ 阶段┃ ┠───────┼──────┼─────┼─────┼─────┼────┨ ┃ │
1、全民所有│
1、基本建│
1、新建 │
1、生产性│
1、筹建┃ ┃ │制
2、城镇集│设计划
2、│
2、扩建 │
2、非生产│(预备项┃ ┃────── │体所有制0、│更新改造计│
3、改建 │ 性 │目)┃ ┃ │其他 │划
3、其他│
4、迁建 │ │
2、新开┃ ┃ │ │固定资产计│0、其他 │ │工 ┃ ┃ │ │划
4、集体│ │ │ ┃ ┃ │ │计划0、其│ │ │ ┃ ┃ │ │他 │ │ │ ┃ ┃ ┌┬┬┬┬┤ ┌┤ ┌┤ ┌┤ ┌┤ ┌┨ ┠──┼┴┴┼┴┴──┬──┼┴─┬──┼┴─┬──┼┴─┬──┴┼───┴┨ ┃资金│ │ │单位│现有│现有│计划│计划│ │现有房│计划建设┃ ┃来源│ │ │现有│住宅│住宅│建设│建设│ │屋建设│面积(平┃ ┃(具│ │ │人数│面积│套数│住宅│住宅│ │面积(│方米)┃ ┃体列│ │ │(人│(平│(套│面积│套数│ │平方米│ ┃ ┃明开│ │ │)│方米│)│(平│(套│ │)│ ┃ ┃支科│ │ │ │)│ │方米│)│ │ │ ┃ ┃目及│ │ │ │ │ │)│ │ │ │ ┃ ┃金额│ ├────┼──┼──┼──┼──┼──┼──┼───┼────┨ ┃)│ │合计 │ │ │ │ │ │商场│ │ ┃ ┃ │ ├────┼──┼──┼──┼──┼──┼──┼───┼────┨ ┃ │ │
1、厅级│ │ │ │ │ │业务│ │ ┃ ┃ │ │ │ │ │ │ │ │用房│ │ ┃ ┃ │ ├────┼──┼──┼──┼──┼──┼──┼───┼────┨ ┃ │ │
2、处级│ │ │ │ │ │ │ │ ┃ ┠──┼──┼────┼──┼──┼──┼──┼──┼──┼───┼────┨ ┃征(│ │
3、科级│ │ │ │ │ │ │ │ ┃ ┃地平│ ├────┼──┼──┼──┼──┼──┼──┼───┼────┨
┃面米│ │
4、一般│ │ │ │ │ │ │ │ ┃ ┃积)│ │ 干部│ │ │ │ │ │ │ │ ┃ ┃ │ ├────┼──┼──┼──┼──┼──┼──┼───┼────┨ ┃ │ │
5、职工│ │ │ │ │ │ │ │ ┃ ┠──┴──┼────┴──┼──┴──┼──┴──┼──┴───┼────┨ ┃单项或单位│总投资(万元)│建筑面积 │ 投资方向 │ │ ┃ ┃ │ │(平方米)│ 调节税 │至上年底累计│ ┃ ┃ ├──┬────┼──┬──┼──┬──┤完成投资(万│ ┃ ┃ 工程 │合计│其中:补│合计│其中│税率│税金│元)│ ┃ ┃ │ │偿拆迁 │ │:补│(%│(万│ │ ┃ ┃ │ │ │ │偿拆│)│元)│ │ ┃ ┃ │ │ │ │迁 │ │ │ │ ┃ ┠─────┼──┼────┼──┼──┼──┼──┼──────┼────┨ ┃ 总计 │ │ │ │ │ │ │当年前期工作│ ┃ ┠─────┼──┼────┼──┼──┼──┼──┤费用或工作量│ ┃ ┃
1、│ │ │ │ │ │ │指标(万元)│ ┃ ┠─────┼──┼────┼──┼──┼──┼──┼──┬───┴────┨ ┃
2、│ │ │ │ │ │ │工当│ ┃ ┠─────┼──┼────┼──┼──┼──┼──┤作年│ ┃ ┃
3、│ │ │ │ │ │ │内主│ ┃ ┠─────┼──┼────┼──┼──┼──┼──┤容要│ ┃ ┃
4、│ │ │ │ │ │ │ │ ┃ ┠─────┴─┬┴────┴─┬┴──┴──┴┬─┴──┴─┬──────┨ ┃ 主管部门审查 │ 银行资金证明 │财政或税务部门│ 审计部门 │ 计划部门 ┃ ┃ 意见 │ │ 审查意见 │ 审查意见 │ 审批意见 ┃ ┠───────┼───────┼───────┼──────┼──────┨ ┃ │ │ │ │代行文号: ┃ ┃ │ │ │ │字〔 〕号 ┃ ┃ │ │ │ │ ┃ ┃ │ │ │ │ ┃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盖章)│(盖章)│(盖章)│(盖章)│(盖章)┃ ┗━━━━━━━┷━━━━━━━┷━━━━━━━┷━━━━━━┷━━━━━━┛
注:此表在申报前期项目投资计划、新开工项目计划时分别填报。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 篇7
广东省人民医院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之一。现有在职职工5174人,住院床位2500多张,并拥有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广东省眼病防治研究所、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多个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医院还承担了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临床教学工作,并且每年接收进修生约1000多人次。
为了更好地为医院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我院图书馆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读者需求和满意度调查活动。通过调查问卷,建立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渠道,从读者的角度管理、监控、评价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绩效[1],了解读者的文献需求情况,掌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特点与现状,确定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作为图书馆今后发展的重要依据。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 调查内容
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为了便于读者回答,本次调查表力求做到直观、简洁,采用单项、多项选择及少量自主填写自己的需求等三种形式。调查表共设11大项,每个大项又包含若干小项,共有41个项目指标。主要包括读者个人基本情况、图书馆目前提供主要服务项目的评价、图书馆现状满意度评价、读者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情况调查、对图书馆网页的电子资源和专栏的建议和要求、新型服务项目的开展以及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力求调查过程中能够较全面反映本院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
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一是把调查表公布在医院OA上,通过OA进行调查;二是向来图书馆阅览和查阅资料的读者发放调查表;三是到病房向医生或护士发放调查表;四是逐个向开诊的医生发放调查表。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1份,回收率80%。调查对象以全院临床及技诊科室为主。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尽量要求调查对象填写姓名。为了反映临床医务人员的需求,本次调查还着重考虑到医生这一主要群体,在制定调查实施方案中,被调查人数占全院总人数的25%,其中医生占全院医生总人数的50%。最终将收回的问卷结果,逐项录入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读者群结构分析
以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读者为调研对象,对科室、职称和专业等不同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读者群包括医生、护士、研究人员、在读研究生及行政人员等。其中医生626人,占总人数的48.87%;护士361人,占总人数的28.18%;研究人员及在读研究生共76人,占总人数的5.93%;行政人员13人,占总人数的1.01%;其他人员205人(主要是技诊、药房人员),占总人数的16%。
初级人员3 9 6人,占总人数的30.91%;中级人员344人,占总人数的26.85%;正副高人员314人,占总数人的24.51%;其他227人,占总人数的17.72%。
3.2 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见表1)
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是医院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主要标志。读者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体现在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等方面。由表1可见,75.57%的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及服务技能给予了肯定。这与我馆近年来积极拓展服务项目及相关培训,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等是分不开的。
3.3 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纸质和电子资源)的看法(见表2)
资源建设是信息服务的基础,合理分配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在资金投入的比例,共建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共享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馆藏体系。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占了59.2%,认为纸质文献不够多占了14.5%,电子文献资源不够全占了17.3%。这表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要结合调查的结果,整合文献信息资源结构,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使馆藏建设更加合理。
3.4 读者对定题服务的看法(见表3)
医院科研工作者从选题、研究到完成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图书馆员要主动和科研人员交流与合作,直接介入科研课题跟踪,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主动为他们提供专题化知识服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43.3%的读者认为图书馆提供的定题服务节省了其查找资料的时间,12.7%的读者认为对临床的诊断和决策有一定的影响,21.9%的读者认为对科研有一定的帮助。14.3%的读者没有收到调查表的原因是我馆的定题服务是针对医院领导、各职能处室领导、各科行政主任以及各科专家、主任、护士长和科研课题负责人实施的。
3.5 读者需要的图书馆常规服务(见表4)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检索需求服务占了总人数的61.9%,电子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依托电子资源开展的服务也越来越受欢迎。
3.6 读者最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方式(见表5)
在本次调查中,69.6%的读者要求在院外能检索医院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医务人员的大部分时间被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等占用,平时能到图书馆的时间非常少。如果可以通过院外检索、平板电脑或手机检索,那么医务人员便可以随时检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4 讨论与改进措施
4.1 整合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结合医院学科设置和临床特点,围绕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建设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图书馆每年在选购图书、报刊时要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选购国内外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书刊。邀请学科带头人、专家等参与文献采购工作。在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除了购买相关的文摘库和全文数据库,图书馆还要着重建设图书馆网站,我馆将馆藏数据库资源、信息导航、SCI期刊评价、中文核心期刊等信息资源的检索入口整合到一个平台,读者可以一站式进行资源信息的查找。依托因特网和医院局域网,充分利用搜索引擎google以及Medical Matrix、CliniWeb International、Medscape、health A to Z、Oncolink等医学专业搜索引擎,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识别、筛选、过滤、下载、编辑[2],按学科的主题进行整理、分类,建立信息导航,为科研人员提供二、三次文献信息。
4.2 提高读者文献检索技能培训和馆员授课水平
4.2.1提高读者文献检索技能培训。
互联网丰富的医学资源和数据库已成为医护人员了解各学科发展动态、检索、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工具。医院图书馆读者培训工作的目的是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文献的能力,培养读者的科研意识和情报素养。有计划地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学信息资源的检索培训,使读者了解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状况,各项功能和服务以及网络数据库文献资源。我馆的读者培训已经开展了数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培训了近2000名读者。以往检索课内容和开课时间都是由图书馆制订的,每月一小时的讲座方式,这种方式存在着读者时间与所需内容之间的矛盾。今后有必要进一步结合医院各专业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订不同的培训内容,并且可以采用现场指导医务人员如何使用数据库及查找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馆员通过深入临床科室进行培训,可以使其更进一步了解临床科室的专业和科研方面的信息需求。
对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医务人员,我们采取将制作好的培训讲义、课件放在图书馆网页上,读者通过文字或视频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图书馆通过开展对医务人员信息检索培训,不仅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还加强了读者与馆员的沟通,提升了图书馆馆员自身的价值。
4.2.2 提升馆员授课水平。
医院图书馆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定期与数据库供应商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特点。授课馆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3],经常浏览和搜索国内外优秀的医学网站。图书馆要为馆员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只有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技能,读者培训才可以持续地发展。
4.3 重视实时参考咨询服务
书刊流通服务与电子阅览室检索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两个对外窗口。实行“首问负责制”,解答读者的各种咨询,帮助每一位读者解决问题。我馆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设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实时解答读者提问,通过电子邮件服务指导网上阅读和解决各种文献信息的需求。我院申报重点专科、心内科申报重大项目、平洲分院建心血管专科医院的评估等医院管理决策,馆长组织科内的参考咨询骨干开展文献调研进行项目论证,馆长最后把关,为重点学科建设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信息支持。在日常医疗与科研中,医护科研人员经常需要即时的文献与信息服务,如指定文献的查找,已发表文献的被引情况,SCI期刊认证等。馆员接到任务后都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医护人员的文献需求,随时提出随时检索。
4.4 立足学科建设,提供学科化服务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体现医院医疗质量、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科化服务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主流,医院图书馆学科发展必须紧紧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对重点学科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支持。2013年我馆先在医院的重点学科,如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中心等进行学科服务的试点。主动联系医院科研主管部门、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项目负责人或重点学科带头人,主动参与重点学科的临床、教学、科研活动。学科馆员走进临床科室,深入开展调研,与学科带头人、专家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学科信息服务的要求,共同探讨学科建设方向。有针对性地建立重点学科带头人档案、科研项目负责人档案等,记录他们的学科设置、研究方向、文献信息需求情况及联系方式。
重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项目负责人都承担着重大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学科馆员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提供可行性论证资料,通过查新了解国内外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及研究方向。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及时跟踪课题研究进展,搜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最新动态。课题在结题申报时提供相关研究及投稿指南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文献信息服务,加快了科研课题的研究进程,让图书馆真正成为临床、教学、科研的得力助手。
4.5 改善网络环境,设立远程访问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获取、组织和传递方式的巨大变化,计算机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网络环境下,读者可以在医生办公室、门诊、实验室等地方随时查阅图书馆电子资源。
针对读者提出图书馆网络速度较慢这一问题,图书馆应当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应对,与医院信息中心进行沟通和协作,努力改善当前因网络速度过慢而造成资源访问不顺畅。随时监测各个数据库的状况,提升镜像服务器的功能和扩大服务器的容量[4]。维护和管理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上的资源,确保每一个电子资源都能正常链接访问和下载。
在本次读者最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方式中,69.6%的读者要求在院外检索医院图书馆电子资源,18.7%的读者想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检索。临床的诊疗工作、教学任务、值班等使临床医务人员没有时间阅读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可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该技术可方便广大医务工作者外出开会、讲学,随时可以安全访问到医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信息,打破了院内网的局限性,实现图书馆电子资源远程共享,这样不仅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提升了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基于智能手机和嵌入式数据库设计图书馆读者服务系统,将是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随着3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智能手机的不断进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功能将更多地在手机平台上实现[5]。
5 结语
通过此次读者调研,获得了读者对本院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客观和真实的评价,使我们对医务工作者的需求有了更详细地了解,明确了日后工作改进的重点和方向。目前我们根据读者的意见及建议,制订了相应的措施改进服务质量,以完善图书馆的功能,体现馆员自身的价值,更好地为医院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徐静,张苏源,张晓文,等.把握读者需求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读者调查分析报告[J].医学信息,2009,22(9):1751-1754.
[2]陈小忠.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 I S)开展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5,25(4):182-184.
[3]唐杰波,艾尼瓦尔.艾山,杨玲,等.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11):133-138.
[4]李燕琼.医院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和服务的现状[J].中国医院,2009,13(1):67-70.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推荐阅读:
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的决定的实施意见08-13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广东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11-20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件05-16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2009〕61号)05-18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用电和电价管理的通知09-27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10-15
广东省人民医院ICU进修总结汇报10-27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若干意见》的通知1808010-10
广东政府创业教育政策08-09
广东省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