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2024-10-15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共8篇)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篇1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0年1月31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履行职责,扎实开展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为推动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年来,共审议省的地方性法规22件,通过13件,批准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17件;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8项,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6项,开展执法检查3项;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37人次,罢免全国人大代表2人;办理代表议案8件和建议692件,组织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参加闭会期间活动3700多人次,圆满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依法行使职权,积极推动和保障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推动和保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明确了我省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为确保全面贯彻落实,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对我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以及深化粤港澳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交由省政府研究处理。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常委会就珠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情况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专题视察,并将代表提出的关于撤并珠三角地区公路收费站促进交通一体化的建议作为常委会重点督办的建议。常委会在实践中探索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专题视察与重点督办代表建议有机结合的方式,拓展了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与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新途径,取得明显效果。省政府已于去年底全部撤销政府还贷的二级公路收费站,比国务院规定时限提前3年完成。为了从法律制度上保障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常委会及时着手研究、制定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法规,目前已完成前期调研工作,正在按立法程序积极推进。

推动和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常委会加强对计划预算的监督,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2008年省级决算草案报告、关于2008年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关于我省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关于我省2009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作出了关于批准2008年省级决算的决议,要求省政府抓好宏观调控,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预算支出执行的约束,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发挥计划和财政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中央代我省发行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以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省级财政减收的实际情况,常委会先后两次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省级预算调整的报告,依法批准这两个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要求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源节流,加强监管,确保2009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督促政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财政机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等各项制度,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制定实施政府采购法办法,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政府采购复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规范简易采购程序、建设电子化政府采购交易平台等方面作了操作性较强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反销赃条例,规范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明确预防销赃责任人的义务,强化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旧金属收购和金银珠宝饰品回收加工等领域的监管,有利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为我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

推动和保障农村农业改革发展。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关系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常委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就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情况听取了省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建立和完善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等意见和建议,交由省政府研究处理,推动中央和省委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中小型灌区改造和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我省农村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人大代表广泛关注。常委会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型灌区改造建议和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确定为重点督办的代表建议,加大督办力度,增强办理实效。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对全省面积为500亩至30万亩的灌区进行全面普查,开展中小型灌区改造试点工作,组织编制全省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总体规划,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确定农村技术推广工作的改革重点,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服务体系,落实经费保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农村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推动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上水平。

推动和保障民族地区的发展。常委会认真审查连南、连山和乳源三个民族自治县修订的自治条例,深入各县调研,协调解决条例修订中存在的问题。三个自治条例的修订,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自治县的自主权利,加大上级政府对自治县财政的扶持,规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自治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优势。检查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我省的实施办法、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实施情况,推动政府落实民族优惠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使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推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发挥职能作用,大力促进改善民生

就业、教育和人口管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人大代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促进就业,常委会制定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强化就业服务和管理,突出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就业援助的制度体系,为促进就业提供法制保障。为办理好代表提出的立法建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常委会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强化主导意识,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联合起草、联合调研、共同论证,及时制定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当年立项、当年起草、当年审议通过。修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规范继续教育活动,推动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制定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着重从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法律地位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推动我省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适应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针对我省流动人口多、服务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常委会将流动人员管理条例修改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将流动人口暂住证制度改为居住证制度,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权益保障,对流动人口入户及其子女入学问题作了既有可操作性又符合广东实际的规定,得到社会的好评和群众的拥护。

水是生命之源,水质水源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常委会连续两年将检查我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实施情况作为重点监督项目。在去年执法检查的基础上,继续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跟踪检查,重点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督促政府严格执行条例,全面落实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饮水安全,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淡水河污染的整治,关系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东江水质保护和粤港供水的安全。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淡水河污染治理情况的报告,督促省政府和有关市加强协调,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经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淡水河污染的治理初显成效。

常委会还制定了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对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应急和预警机制,强化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解决我省粮食缺口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修订宗教事务条例,进一步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情况报告、关于公安消防工作情况的报告,督促省政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和火灾应急救援的措施,提升防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社会保险基金2008年决算和2009年第一季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我省社保基金征收、支出、管理的意见建议,促进社保基金的规范管理和安全运行。检查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情况,推动国内首先实行的城乡居民、公职人员与非公职人员相一致的独生子女计划生育奖励措施的落实,推进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跟踪检查常委会2008年监督项目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

三、扎实开展代表工作,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

代表工作是常委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常委会始终把加强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摆在突出位置,把支持和保证代表依法行使职权与积极发挥代表在推进人大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相结合,不断提高代表工作实效。

加强和改进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常委会不断改进代表活动方式,丰富内容,拓宽领域,增强实效。代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记录、有通报。举办省人大代表小组组长培训班,推动代表小组活动的开展。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推进珠江三角洲交通一体化工作情况、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融资、工业和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政策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公正司法等,组织代表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集中视察、专题视察、“代表热线”等活动,推动全省中心工作和人代会通过的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积极组织代表参加立法、监督、调研等活动,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召开代表座谈会,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组织代表视察省法院、省检察院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工作机制的整改落实情况,见证省法院执行活动,参加旁听省法院庭审、省检察院公诉活动,使代表直接了解司法工作。组织代表参加省委及有关部门开展的活动,如担任省直有关厅局的廉政监督员、参加省公务员招考面试工作等,丰富代表活动形式,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

加强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办理工作。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8件议案,已列入本届常委会立法规划的2件,待国家法律修改后再作研究的5件,待条件成熟时再作修改的1件。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患问题议案的办理情况报告,并批准结案。加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力度。召开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会议,提出了办理工作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建议办理工作责任制,规范和改进办理程序,强化跟踪督办,推动代表所反映问题的解决。完善建议督办机制,积极推动建议办理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抓好代表建议办理答复情况的反馈工作,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满意率不断提高。制订《广东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重点处理办法》,推进代表建议重点办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去年确定了关于撤并珠江三角洲地区公路收费站促进珠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关于跟踪督办淡水河综合整治、关于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促进公正司法、关于加强中小型灌区改造、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关于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等6项建议为重点办理的建议,督促省政府下大力气办理,切实解决问题,取得较好成效。

努力为代表履职提供良好的服务。定期给代表寄发文件、政情资料等,及时通报有关工作情况,拓宽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启用移动政务服务系统,改造升级人大代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加强代表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放省人大代表履职补贴,为代表履职提供必要的保障。加强代表培训,去年举办了两期省人大代表培训班,共有188人次参加培训,代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

常委会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学习制度,参加省委“学习论坛”和“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培训班”等,自觉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谋划工作、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水平。举办常委会组成人员培训班,深入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探索和推动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实际,修改完善常委会及机关各项工作制度,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探索人大主导、政府主办、社会各界参与的法规联合起草模式。创新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的途径,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创新法规清理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本省地方性法规的全面清理工作。增聘语言文字专家为立法顾问,进一步完善立法顾问工作机制。创新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将监督项目在媒体上发布,将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聘请财经工作咨询顾问,提高计划预算审查监督的水平。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探索法定监督形式与代表视察、重点督办代表建议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

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组织珠三角九市的人大常委会开展为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创造良好法治环境的专题调研,探索如何发挥好人大在落实规划纲要中的作用。结合工作需要,先后开展基层人大代表工作情况、大气污染监测防治工作情况、《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等专题调研。认真开展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不断提升机关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做好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做好机关党委换届选举,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组织开展机关党建日、“说说省人大机关好作风”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2009年是我省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为纪念这一盛事,常委会积极配合省委召开纪念我省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大会。会议回顾了我省地方人大常委会30年来的光辉历程,全面总结了我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对加强人大的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和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省人大常委会还举办文艺晚会,开办省人大历程展览,创作《广东人大之歌》,拍摄全面反映广东法治建设30年历史进程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法治之路》,组织省主要媒体和《人民之声》杂志对我省地方人大常委会3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报道。通过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在全社会进行了一次生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教育,也使我们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回顾30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倍加珍惜全省各级人大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积累的丰富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人大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人大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人大工作的根本目标;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依法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这是人大工作的基本方式;必须紧紧依靠人大代表开展工作,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这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坚实基础;必须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这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前提。这些弥足珍贵的经验,我们一定要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与此同时,常委会认真落实省委的部署,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努力增创我省科学发展的法治新优势。加强信访工作,推动群众合理诉求的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去年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3987件次,其中来信4881件、来访3243批9106人次,督办重点信访件166件,已办结144件。坚持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大工作为宗旨,加强与外国议会的交流合作,接待外国议会代表团30批270人次。加强与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召开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座谈会,总结交流贯彻落实省委2008年8号文件精神的经验,共同推进我省人大工作的新发展。

各位代表,常委会一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是省委正确领导,省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共同努力,以及人大机关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果,也离不开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的密切配合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常委会的立法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法规起草和审议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的选题与解决一些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联系代表、发挥代表作用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尚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拓展;自身建设尚须不断加强。对这些问题,常委会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改进。

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

2010年是我省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阶段性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省人大常委会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着力提高立法质量,着力提高监督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努力为我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坚持立法为民,注重反映和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创新立法机制,坚持和完善法规起草、立法听证、法规论证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等制度,推进立法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配套立法为重点,抓紧制定关系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急需的、条件成熟的法规;继续推进法规清理工作,使我省的法规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年拟安排审议法规和有关决定草案20件,其中继续审议的9件,即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实施计量法办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森林公园管理条例、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燃气管理条例、节约能源条例;新制定和修订的9件,即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实施条例、专利条例、实施消防法办法、无线电管理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渔船渔港管理条例;有关决定草案2件,即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

二、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

认真实施监督法,围绕省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强化调查研究、跟踪监督等手段,着力推动存在问题的整改,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今年拟就推进我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编制、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障整治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等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检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就推进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听取省政府关于我省社会保险基金2009年决算和2010年第一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等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加强预决算监督,审查和批准2009年省级决算,听取和审议2009年省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2010年上半年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加强跟踪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对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我省公安消防工作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报告。探索监督工作新形式,拟就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扶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专题开展调研,调研报告提交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推进有关工作的开展。积极稳妥地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三、提高代表工作实效,更好发挥代表作用

切实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及时向代表提供全省发展情况的资料和信息,通报常委会和“一府两院”的主要工作情况。充分发挥省人大决策支持库的作用,为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提供更广泛、更个性化的信息咨询服务。继续创新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的方式,提高活动实效。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和常委会的工作重点,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代表热线、代表小组活动等,进一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组织代表开展区域协调发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等专题调研和视察,参加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论坛,出谋献策,促进工作。扩大代表对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参与,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召开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的制度,认真组织人大代表参加常委会的立法、监督、督办代表建议等活动,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办理工作。认真审议和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就关系科学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决定。更好地落实建议办理工作责任制,建立代表建议办理绩效评估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强化跟踪督办,增强办理实效。加强代表建议重点办理工作,推动代表反映比较集中、涉及面广的问题的解决。继续做好专题培训,切实增强代表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代表履行职责的能力。办好《人民之声》杂志和《人大代表》电视专题节目,加大对人大代表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代表权利、支持代表履行职责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继续完善各项学习制度,办好常委会组成人员学习班,开展读书活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和履职水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际了解社情民意,使常委会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完善重大事项的提出、审议和决定的落实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推进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有效行使。完善议事程序和工作规则,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重视常委会机关建设。加强机关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完善工作制度,更好地发挥机关集体参谋助手和服务保障作用,为常委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推进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奋发进取,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篇2

广东省硅酸盐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大会2009年12月11日在广州广东大厦召开, 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余其俊教授主持, 会议就第七届的理事会进行了换届, 新一届理事长由林克辉同志担任, 王迎军、吴一岳、冯斌、余其俊等同志担任副理事长, 罗文英同志担任秘书长, 许日昌、程从密两位同志担任副秘书长。会议还进一步落实了四个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水泥和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仍挂靠在华南理工大学, 陶瓷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佛山市陶瓷研究所玻璃专业委员会挂靠在省玻璃行业协会, 房建材料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广州大学。会议还邀请了广东省经信委梁荣英处长作建材行业的形势报告,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20多人,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二则 篇3

广东省人民医院创建于1946年,是广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属下有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广东省农村眼病研究所、广东省骨质疏松防治中心、以及惠福院区、平洲分院两个分院。还有多个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

医院拥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心内、心外两个博士点,心内、心外、心儿、肿瘤学四个硕士点,拥有一批诸如林曙光、吴一龙、庄建等享誉全国的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180多人。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担任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学组组长、学会常委和广东省各专科学会主任委员的专家共有近五十人,主办了《岭南心血管病》、《循证医学》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医学专业杂志。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50年代初就承担了中山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和广东省药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1997年被评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目前承担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实习带教任务。

重点推荐—一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中心

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肺部肿瘤专科是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从1982年开始,连续5届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研究合作中心,该研究所在心内科、心外科、心儿科基础研究和临床流行病学等方面全面发展。诊断治疗均居国际先进水平,不少研究领域已与发达国家接轨。是全国三大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之一,拥有冠心病与风湿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该中心每年开胸心脏手术超过3000例,心脏介入治疗5000多例。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下辖肺科、胸外科、乳腺科、肿瘤介入科、放射治疗科、肿瘤内科、胃肠肿瘤科、肝胆胰肿瘤科和肿瘤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吴一龙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单病种首席专家制,并以单病种管理模式享誉国内,肿瘤中心对肺癌、乳腺癌等单病种治疗的效果居国内前列。

联系电话:020-83827812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目前,医院已发展成为拥有大德路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珠海医院等五所三甲医院及四个分门诊的大型中医院。

医院形成了一百多个特色鲜明、疗效明显的专科专病,其中脑病专科、心血管病专科、皮肤病专科、肾病专科、乳腺病专科、妇科病专科、脊柱专科、中医急症、颈椎病(脊柱)专科、骨病骨肿瘤专科、骨关节病专科、消化病专科、呼吸病专科、肿瘤病专科、耳鼻喉病专科、中医外科、针灸科、糖尿病专科、肝病专科、冠心病专科等是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专科,在国内和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荣誉。国家、卫生部及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赞誉我院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重点推荐——脑病科、妇科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重点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主要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痴呆及心理睡眠障碍、脑肿瘤、运动神经元病等进行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其中“脑血管病中心”以神经介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西医结合内科及围手术期诊疗技术为特色的脑血管病诊治单元,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结合以及早期康复的脑血管病诊治新模式。在帕金森病的治疗方面,针对帕金森病现状,创立了帕金森病友俱乐部,形成帕金森病终身服务体系。将中医分期辨证论治与外科脑神经外科立体定向计划系统相结合,并应用脑室镜等先进设备对脑出血、癫痫、脑肿瘤等开展立体定向手术。

广东省中医院妇科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97年被广东省教委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中医妇科重点专科,2006年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验收。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室,拥有一一支具有高深理论水平、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多年来致力于调经种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系统炎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四个主攻方向的研究。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篇4

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2006-06-13 08:41:48 SRC-26

──2004年2月10日在广东省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广东省经受住非典型肺炎疫情等严峻考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加快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增创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环境五大优势,突出抓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国民经济增长加快,效益大幅提高,活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本届政府工作开局良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了坚实一步。

——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政府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增强

沉着应对,果断决策,科学防治。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抗击非典斗争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奋起抗击。及时采取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始终坚持不停产、不停课、不停市、机关不停止办公。广泛开展防治非典知识普及运动、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非典向农村扩散。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妥善处置非典引起的市场抢购涨价风潮,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达到 96.2%的高治愈率。广东省抗击非典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为全国抗击非典斗争积累了经验。

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善疫情信息网络。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省政府安排 15亿元,专项用于省级和困难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1个地级以上市和57个县成立了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检验中心。

抗非典科技攻关取得突出成绩。成立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整合全省资源,安排 2000万元专项经费,加强对非典诊断、治疗方法和病原查找等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率先探索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救治非典患者的有效方法,率先获得国家批准的非典快速检验试剂盒新药证书和非典治疗新药,非典分子流行病学及解析非典冠状病毒分子进化规律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铸就 “抗非典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钟南山及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一批先进模范、先进集体,涌现了邓练贤、叶欣、陈洪光、范信德等英雄人物,形成了“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充分展现了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广东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经受住严峻考验,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能力增强。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经济增长创近八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7048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5350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8.8:50.4:40.8变为7.8:52.4:39.8.全省国民经济步入新的较快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

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优质稻和高价值经济作物及商品林种植面积扩大。畜牧、水产养殖业等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提前实现了 “十五”期间农业龙头企业突破1000家、省级龙头企业突破100家的目标,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全省29%的农户,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势头良好。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得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共安排了18亿元用于县通镇公路建设。修建、加固江海堤围1100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68宗。营造生物防火林带7597公里。

工业结构调整进展较快。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制定了《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装备工业增长迅速。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等九大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5.3%,支撑作用增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2.1,比上年提高11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034亿元,增长32.9%.完成了工业九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产品增加值达 1650亿元,增长30%,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7%.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软件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业不断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增长32.7%.广东省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结构开始由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转变。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受非典影响严重的行业迅速恢复。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文化、教育、体育、保险、广告、医疗保健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财税工作成绩突出,金融运行平稳。财税收入在基数大、减收因素多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 3280亿元,增长16.1%.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8%;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695亿元,增长11.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64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126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6.6%和18.6%.——十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保持有效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989亿元,增长26.5%.高速公路、能源建设、天然气、石化、汽车、城市快速交通、环保、高新技术产业、水利、文化等十项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完成投资705亿元。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65公里,有18个地级以上市与中心城市通高速公路。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加紧进行。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47万千瓦。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提前2个月完工向香港供水,新增日供水能力186万立方米。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和公共事业投资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下降。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 1899亿元,增长40.4 %;技改投资634亿元,增长24.1%;房地产开发投资1210亿元,增长8.3%.通过项目倾斜等方式,加大了对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投资。民营经济投资增长迅猛,投资达1633亿元,增长30.0%.——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外源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吸收外资水平明显提高。主动承接世界产业和国际资本转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到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吸收外资增幅较大。

全省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155.8亿美元,增长18.8%.吸收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发达国家实际投资和跨国公司投资的大项目增多,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大通关”建设加快,通关能力和效率有较大提高。

外贸出口成效显著。采取保老客户、保传统市场、保出口渠道、保重点产品、保出口大户等措施,外贸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 2836.4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1529.4亿美元,增长29.1%,实现外贸顺差222.4亿美元。克服非典疫情影响,春秋两季广交会顺利举行。一般贸易高速增长,加工贸易健康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私营企业出口潜力进一步释放,全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 14776家,新增8759家,私营企业出口113亿美元,增长1.72倍。“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成功举办了2003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系列活动和巴西、阿根廷、智利经贸合作洽谈会,扩大了广东省的国际影响。外事、侨务、台务、旅游和国际友城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

健全了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省属企业集团改制重组加快,推动三级企业联动改革,发展龙头企业取得实效。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一批国有劣势企业平稳退出市场。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逐步展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并镇、并村、并校、减人”等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全面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减负率达83.7%.省安排12.2亿元作为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确保了镇级机构、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展顺利。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建立了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依法治税理财工作加强。技术、劳动力、人才、证券、产权市场健康发展。

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取得长足进步。有形土地、建筑市场逐步规范。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粤港澳合作水平提升,“大珠三角”区域加快形成

按照 “前瞻、全局、务实、互利”原则和“讲政治、讲大局,清醒坚定有作为”的工作方针,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港澳工作的部署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大力推进粤港澳交流与合作,促进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成功召开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和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建立起粤港澳合作新机制,拓展了合作总体思路,确定了近期合作的重点项目。为港澳服务业进入广东提供便利,推进了三地物流、运输、商业零售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试办广州、深圳等8个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发出个人赴港澳游证件150万个。粤港首次联合赴日本、韩国举办经贸技术交流会、旅游推介会成效显著。深港西部通道、珠澳跨境工业区等项目动工建设,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前期工作加紧进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顺利推进。

——开拓国内市场取得新成效,有效需求持续扩大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市场繁荣,农村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587亿元,增长11.4%.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形成。数字家电、通讯产品、汽车、住房等高档、大额商品消费大幅增长。

国内市场得到拓展。与兄弟省市的经贸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举办了广东-湖北经贸合作洽谈会,组团参加了青海、广西举办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在四川举办的西部国际博览会,促成与外省企业签订合作项目498个,金额2 33亿元。广货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稳步提高。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广西、三峡库区工作取得新成绩。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明显。初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格局,推动一批企业冲刺世界名牌。全省 58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7件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适时开展区域性专项整治。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取得成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大规模走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加强药品食品监督,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好转。成功化解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金融风险。政府、企业、社会信用意识增强,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出台了 12个配套文件。表彰了一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成立了省中小企业局和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服务。省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民营经济实力壮大。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上年的 175.3万户和25.86万户增加至185.5万户和32.3万户,增长5.8%和24.9%.一批民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6871户,其中亿元以上的15 4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248亿元,增长29.9%.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税收340.53亿元,增长21.4%.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快。民营科技企业达592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28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半数以上为民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生力军。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得到加强,省安排4.2亿元支持14个市民营科技园区建设。

——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协调

山区建设有新起色。山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省安排 7亿元补助欠发达地区完成行政村公路建设7000公里,安排25亿元帮助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撤并路桥收费站。山区资源优势得到发挥,林产工业和森林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山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化扶贫成效显著,山区欠发达地区产业化扶贫组织达1009家,带动40万贫困户,占全省贫困户一半左右。实施“千村扶贫工程”,挂钩帮扶、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推动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施。水库移民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东西两翼发展迈出新步伐。公路、港口、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海洋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粤东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投资软环境继续改善。电子、医药、陶瓷、服装、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粤西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开展,一批大型项目相继落户,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珠江三角洲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佛山第三大城市建设加快。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专题规划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品产值突破 6000亿元,增长30%.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城镇化进程加快。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对全省 273个中心镇发展给予政策扶持。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中心镇逐步发展成设施配套、具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农村区域中心。全省乡镇撤并17%.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055元,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增长11.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取得成效,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采取有力措施安排好灾区灾民生产生活。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建立了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96.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省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146万、954万、877万和1120万,增长5.8%、7.2%、22.2%和6.7%.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步伐加快。调整和提高了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基本解决了农垦系统、华侨农场和科研转制单位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等难点问题。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水平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力度加大。

环境和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珠江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加强医疗废弃物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火电厂脱硫工程全面启动。全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耕地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连续实现占补平衡。全省共关闭采石场 106家,投入复绿资金1.09亿元,复绿面积33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3%.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巩固中提高。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活动取得初步成效。计划生育分类指导机制继续完善,基层建设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逐步规范。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妇幼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扶助辍学儿童等扶贫助困活动取得成效。

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有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立。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再立新功,在全国城运会上获金牌第一。备战雅典奥运会和第十届全运会工作稳步推进。

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工作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 “突出贡献奖”。国防动员、兵员征集、海边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更加团结。民政、民族、宗教、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参事、文史等事业不断发展。

——文化大省建设全面启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全省掀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推动全省在发展中形成新思路,在工作中采取新举措。开展了“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大讨论。以“立志、立德、立规、立业”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示范工程加快推进。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落实《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制定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立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组建工作顺利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投入大幅增加,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得到加强。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获 “五个一工程”奖项名列全国第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改造薄弱学校工作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在巩固中提高。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 58.8万人,增长25.7%;在校研究生2.8万人,增长29.8%.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普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加快。社会力量办学规模扩大。教育投入增加。省安排专款6亿元,用于省属高校基建贷款财政贴息。拨款20亿元帮助各市偿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历史欠债。安排近4亿元用于资助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杂费,受益人数达103万人。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入读技工学校。安排专款5亿元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扩建中小学664所。安排专款3亿元改造1000所老区、山区小学。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果,全年登记公报重大科技成果 668项。知识产权工作有新进展,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3186件和29235件,增长25.7%和28.4%,继续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61.8%,专利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1%.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7%.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高技术产业带建设成绩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增加至205.9万人。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坚持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认真办理关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保持渔区稳定、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机电排灌工程建设等议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501件,政协提案460件。基层民主继续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完善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了依法治省工作的开展。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 14件,提请修订、废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7件,制定和修改省政府规章6件。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加大。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复议工作更加规范。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服务、监狱、劳教工作得到加强。统计、审计和监察工作扎实推进。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坚持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以 “扫黑除恶”、打击“两抢”和盗抢机动车等多发性犯罪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开展“禁毒03工程”,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坚持不懈地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作斗争。

全力维护国家安全,挫败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政府作风有新转变。按照 “政治坚定、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廉洁勤政”的要求,加强政府作风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扎实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加强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广东省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广东省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心支持广东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电力供求矛盾突出;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足长远,着眼当前,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04年工作安排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落实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国际国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广东省加快发展。世界经济趋好,国际需求回升,结构调整加快。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为广东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大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拓展了广东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腹地。但是,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仍然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兄弟省区市发展势头迅猛,进一步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这对广东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条件,不断探索和谋划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2004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经济强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文化大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进依法治省;努力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以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努力做到 “五个协调发展”:促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促进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解决目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原则。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正确把握中央关于 “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广东省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度较高的优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抓住重点,努力实现 “四个新突破”:县域经济发展要有新突破;产业发展要有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区域合作要有新突破。

今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 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潮州供水枢纽、珠江河口整治和北江大堤加固达标等工程。着力解决缺水地区 18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继续抓好雷州半岛西南治旱工作。加快县乡公路上等级和硬底化建设,基本实现全省县到镇通三级公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完成60 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实施第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开展农电体制改革攻坚战,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到户电价。

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开发区占而未用的基本农田要立即恢复农业生产。确保全省基本农田稳定在 3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00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500万吨。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将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立农作物优势产业带。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速农业产业化。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加快建设种养业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七大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 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制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快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制订实施城镇化发展纲要,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和城乡规划实施监控体系,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促进形成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机制。开展佛山市、兴宁市、东莞市长安镇等城镇化试点。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创新城乡管理体制。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做好村镇建设试点,规范农房建设。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开放为突破口,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为目标,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形成专业镇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专业镇的形成和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充分调动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领导责任制和部门专项治理工作责任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乡镇和村撤并力度,降低农村行政成本。强化对村级范围内筹资的审核和监督检查。继续清理整顿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项目收费,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继续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民建房乱收费和报刊摊派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手续。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有机结合,鼓励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公共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开发平台。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抓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和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做好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实施重要产业工程,重点规划建设汽车、石化、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大力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茂名乙烯扩建、广州本田汽车扩建和丰田 30万台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产业高级化和重型化。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制定完善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资本投入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着力发展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增强重大装备核心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能力,推进重大装备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努力使广东省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同类产品企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扩张。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内外上市。促进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 500强合作,发展成跨国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继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名牌带动,切实加强对名优品牌的法律保护。加强对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检测工作,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消费者满意为宗旨的名牌评价机制。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

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咨询、会计、法律、会展等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和流通方式,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三、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加快省属国有资产重组,积极推进劣势企业退出,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探索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企业员工股权激励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服务,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着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鼓励农民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格依法征地,积极稳妥推动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动。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和各类保险市场,培育和发展经理人市场。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加快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全面推行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投资行为,积极引导社会投资。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继续推动政资、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稳步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创新行政管理手段。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信用体系,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专项整治,全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严厉惩处传销和变相传销。

整治价格垄断、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反走私综合治理。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推行注册安全主任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切实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壮大外源型经济

努力扩大出口。积极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赋予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继续实施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增值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东、非洲、南美、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市场。加强与东盟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外贸中介组织。做好反倾销、产业损害预警和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工作。加强对我国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行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产业招商、重点项目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工业和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推动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在继续吸收港澳台投资的同时,加大力度吸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导外资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来粤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拓宽外商投资领域,推动服务业吸收外资。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积极宣传、推介广东。加强对招商引资的引导,防止滥用低地价、零地价等进行无序恶性竞争。推进 “大通关”建设,改革通关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化通关。加快主要口岸的建设和改造。

继续实施 “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跨国经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利用境外资源,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营销体系,加快形成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指导,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抢抓 CEPA实施先机,推动新一轮粤港澳合作。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积极推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加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更紧密合作。积极为港澳服务业进入广东创造条件,加强粤港澳现代物流、建筑、商业、会展、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等合作。

吸引港澳金融、证券、期货、保险企业到广东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进粤港澳三地中小企业合作。全面提升粤港澳制造业合作水平。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的前期工作。推进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加强粤港澳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信息化、体育、口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继续开展联合招商,加大 “大珠三角”推介力度。进一步推进粤台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五、继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有效扩大内需

继续推进十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产业协调发展瓶颈制约。今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 141项,总投资50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0亿元。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为重点,加快建设进度。按照电力先行的原则加快推进电源电网项目建设。衔接落实“西电东送”。做好电力调度和节约用电工作,保障电力正常供应。积极推进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和出省主干道铁路前期工作。加强沿海主要枢纽港及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建设,加快内河航道建设步伐。完善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的民航运输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广泛利用外资和社会投资,吸收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用事业建设。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清理不利于消费的收费政策和措施,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加强农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扩大农村消费。发展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和会展经济,培育和扩大住房、汽车、电信、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推动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办好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配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引导和鼓励广东省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开展经贸活动。继续到省外举办经贸洽谈会,着力开拓西北、西南和东北市场。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落实扶持山区发展的各项措施。加快以道路、水利以及农村电网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底 21个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办好第三届珠三角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引导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增强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带动农户脱贫奔康。继续扶持山区和东西两翼3000个集体经济纯收入3万元以下行政村发展经济。大力推进“千村扶贫工程”。更加有效开展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卫生扶贫和对口帮扶工作。抓好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山区就业。扩大山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

促进东西两翼壮大经济实力。加快港口、高速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组织力量编制东西两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东西两翼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加强渔港建设,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增强珠三角发展后劲。抓好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专题规划的实施,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强化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建设以现代化空港、道路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等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七、进一步扩大就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实现比较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强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增加投入,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全年新增就业岗位 80万个。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对“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针对性强的就业援助。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调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试行地方补充保险,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的后续工作,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全面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扎实推进 “十项民心工程”,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按照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以提高农民现金收入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为重点,积极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上学、就医、打官司、住房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优抚保障制度,提高优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保障标准的城乡困难居民实行应保尽保。加强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

八、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财力和金融支撑

大力培育地方税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完善地方财税制度,健全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制度。严格依法治税,加大征收稽查监督力度,确保税收应收尽收,不收 “过头税”。

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依法编制财政预算,严格预算管理,按照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调整支出结构,确保防治非典、促进就业、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重点支出资金需要。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性经费增加部分重点向农村倾斜。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创新。积极探索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对确需财政投入的建设资金,重点通过参股投资、贴息方式引导,使财政资金起到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财政抗风险应急预警机制,提高防范财政风险能力。开展绩效预算改革试点,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并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强化地方金融资产监管,提高地方金融抗风险能力。继续做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制定有利于地方金融发展的鼓励政策措施。妥善处置地方金融不良资产和政府债务。加大全省金融资产整合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工作力度,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九、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大省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干部群众,深入持久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切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弘扬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招生增长 15%,中等职业教育增长10%以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加快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确保进驻高校如期开学。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就业体制、高等教育收费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推进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巩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在行业集聚地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重点突破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推进高技术产业带建设和区域科技合作,逐步完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扎实开展科普教育。加快广东科学中心和华南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做好知识产权工作,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加快人才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广东省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国内外专家来粤工作和创业。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快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认真落实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推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办法。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对体现广东特色且具有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其它文艺演出团体逐步转制为经营实体。加快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和广东粤剧博物馆建设,组建星海演艺集团。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办好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广东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和南国书香节。大力开发文化产品,开拓文化市场。发挥岭南文化优势,多创文化精品。高质量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和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等重点文化工程。

加快广播电视微波电路数字化改造。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三个联合协作网的建设。支持东西两翼和山区基层文化发展。加大民族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力度。强化文化市场管理。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快公共卫生法制建设。加强全省疫情信息网络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项目科技攻关,突出做好非典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严防禽流感感染到人。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深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以改造薄弱乡镇卫生院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农村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促进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积极申办 2010年亚运会,继续做好备战雅典奥运会和十运会工作,推进体育设施、组织、活动、管理四个网络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合法权益,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宗教团体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打击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形成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大力度培养和选拔女干部,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完善妇幼保健体系,提高母婴保健水平。营造儿童健康成长环境。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公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水平。完善防空设施建设管理。做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继续重视做好外事、侨务、台务、统计、民政、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强化环保法规和环保责任制落实。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启动《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粤港澳环境保护规划》、《广东海洋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工程。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实行污染物排放登记许可制度,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烟气治理和脱硫工程。加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着重治理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加大对危险废物的监管,实行医疗废弃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做好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加快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以及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加强珠江等江河整治工作,提高水环境质量。落实重点区域、流域整治计划,继续综合整治珠江,加强对东江、韩江、漠阳江、榕江、鉴江等流域水质保护,加强对练江、枫江、小东江等污染严重河流的整治,改善水环境。

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加强跨区、敏感区域污染控制与协调工作,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源。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加大对农户使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山区和农村环境的生态屏障功能。继续抓好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等重点工程建设,在适宜绿化的公路、铁路两侧建设绿色通道。重视湿地、红树林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完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护海洋环境和海岸带、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强化沿海工业污染源和入海河流污染物的控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森林、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做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规划管理,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乱占耕地和林地。继续实施易地开发补充耕地和土地开发整理,确保全省耕地占补平衡。完成换发林权证工作。认真执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大力度处置闲置土地,促进土地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继续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依法管理、村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平衡。加强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推动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

加快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重视做好老龄人口工作。

十一、坚持依法治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步伐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切实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逐步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确保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严格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省。认真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

做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清理现行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和行政许可实施机构,修改或废止与行政许可法不一致的规定。创新行政许可的体制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许可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和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抓紧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法轮功”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坚决打击各种刑事和经济犯罪,继续推进“禁毒03工程”,扫除社会丑恶现象。

进一步发挥群防群治作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监狱、劳教工作。逐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积极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纠纷,依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

加强政府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坚持 “两个务必”,按照“五个力戒”和“干净干事”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虚夸浮躁、急功近利的行为,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精简会议、文电,狠抓落实,促进发展。厉行节约,防止奢侈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加强审计监督。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

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进一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篇5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1]39号 【发布日期】2001-06-01 【生效日期】2001-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

规章和法规草案审批程序的通知

(粤府办〔2001〕39号)

省府直属各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规章和法规草案审批程序》已经2001年4月1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六月一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规章和法规草案审批程序一、一、省人民政府颁布的规章

(一)一般程序:规章草案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领导审阅,按该规章所涉及的内容分别报省人民政府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审核并经分管副省长、常务副省长审批同意安排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列入省政府常务会议议程。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由省长签发政府令。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但要求进行修改的,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根据会议议定意见修改,经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审核后,报省长审定并签发政府令。

(二)特殊程序:内容只涉及一个部门或一个行业且不设行政处罚的规章草案,可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经省长、常务副省长和分管副省长审批后,以省人民政府文件颁布。

二、二、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法规草案

拟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法规草案,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领导审阅,按所涉及的内容分别报省人民政府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审核,经分管副省长、常务副省长同意后,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列入省政府常务会议议程。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由省长签发,以粤府案文件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需要修改的,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修改,经省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审核后,由省长签发,以粤府案文件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三、法规、规章草案经常务副省长同意列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应将有关材料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会前将材料分送省长、副省长、秘书长、副秘书长。

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法规、规章草案时,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汇报制订该项法规或者规章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协调修改情况,并就需要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主要问题提出初步建议,供省人民政府领导讨论参考。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必要时可由有关部门领导作补充说明。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篇6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切实解决当前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工作目标。力争到2010年,省、市、县三级基本建立起精简、统一、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布局合理、职能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并稳定在90%以上;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二、主要任务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依法研究制订产地环境保护与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测、应急事件处理及安全信息发布等制度,积极推动出台《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明确各级农业、渔业、工商、环保、质监、卫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全面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系。

4.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产品生产、检测等相关标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加强推广和指导。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镇)建设,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带

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模式,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推行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

5.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建设,确保各级特别是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检测工作必要的经费。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订并组织实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计划,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监测检测,按规定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及相关指引。

6.强化农产品生产流通监管。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禁止在有害、有毒物质超标的区域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抽查检测制度,实行主导产品包装标识上市;指导和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进出货档案以及产品检测、检查验收和报告制度。

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添加剂、重金属、生物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评价和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以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7.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预测、预报和预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有力,有效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

8.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一支以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乡村农技员和示范大户、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

三、保障措施

9.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安全监管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10.分工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各地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执法监管、检验

检测和技术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篇7

为了促进企业间的交流, 共谋行业的发展, 广东省水泥制品工业协会于2010年4月22~24日在清远召开第五届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 会议邀请了广东省水泥制品工业协会高级顾问严志隆教授就2010年3月1日开始实施《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新标准在配筋、混凝土保护层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变。在新标准要求下, 对生产过程产品的质量如何控制、离心成型工艺的参数如何调整和确定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广东省建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主任杨正梅高工 (生产许可证国家注册审查员) 就输水管产品 (含混凝土输水管、混凝土排水管、玻璃钢管) 于2007年5月开始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 并于2009年1月进入了查处阶段, 有关部门已依法开展了对上述无证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处罚。我省已有部分企业申办获得了生产许可证, 但还有的企业对生产许可证的如何申办或获证后如何使用还不够了解, 为了让大家了解全国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申办情况, 学习新版《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提高申办和使用水平做了专题讲座。中山市宏基管桩有限公司姜正平教授、总工就目前沿海铁路、湛江钢铁与石化项目等建设项目以及海南、广西等沿海地区的发展, 使用管桩越来越多, 管桩的耐海水腐蚀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作了“管桩应用环境及耐腐蚀研究”的报告。会议期间还进行生产技术、设备及原材料等信息交流, 参观我国目前最大直径混凝土电杆和沙井盖产品的生产企业等。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篇8

受会长会议和林若会长的委托,省老促会第一副会长肖耀堂向理事大会汇报了2011年的工作情况和2012年的工作设想。

肖耀堂从开展广东革命老区大调研等六个方面,总结了2011年省老促会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表示,2011年省老促会围绕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近年来关于老区工作的主要讲话精神和省两办文件精神,继续搞调研,提建议,抓促进,为党委政府加快广东老区建设发展决策提供了依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肖耀堂说,革命老区面临着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契机,省老促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要继续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发挥联系老区人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推动广东老区建设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对2012年的工作,他指出,要认真贯彻上级关于老区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争取省里制定对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县、一类革命老区、一般老区县的优惠政策;继续加强老区宣传工作,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宣传工作;不断抓好老促会自身建设;开好2012年省、市老促会会长座谈会。

会上,省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傅海传达了中国老促会召开的全国第九次老促会会长座谈会精神。

(本刊记者 盛海辉)

上一篇:学习《整顿工作作风》自查总结报告下一篇:职场女性的着装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