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精选4篇)
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 篇1
【发布单位】81305
【发布文号】榕委[1999]44号 【发布日期】1999-04-10 【生效日期】1999-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
(榕委(1999)44号)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丧的发展。为有效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好地促进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根据省委、省政府外资工作暨投资环境建设会议精神,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特就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进一步检查落实去年以来我市出台的一系列改善软环境的政策措施
由市人大、政协、纪委分别牵头组成软环境检查小组,市外经贸委、财政局、物委、监察局、开放办、审批办、侨办、台办、收费局等有关部门参加,对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榕委〔1998〕43号)、《关于进一步简化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建设工程审批程序的方案》(榕政综〔1998〕76号)等一系列改善软环境的政策文件落实到位情况进行检查。检查重点包括:
1、已决定取消或暂停的收费是否已执行,“省政府批准的其他收费项目一律按现行收费标准减半征收”的规定是否已落实,有否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
2、各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检查和处罚程序是否规范,有否实行“检查报备制”、“持证检查制”以及“检查与处罚分离制度”;
3、“一栋楼”办公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特别是各部门办事手续是否已按要求简化,审批时限是否压缩,有否充分授权“窗口”审批等。
对检查中发现单位和个人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软环境政策文件规定精神,工作不落实甚至进行抵制的要限期整改,并由单位主要领导向上级纪检、监察部门汇报整改情况,检讨责任。问题特别严重或本系统、本单位多次出现违法违纪案件,对投资软环境建设造成恶劣影响的,其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应调离现领导岗位,直至责令其引咎辞职。
进一步做好软环境建设的宣传工作,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由福州日报、晚报、电视台、有线台、电台开辟专栏、专题,对软环境建设进行连续报道,并继续开展民主测评行风活动,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外资企业负责入参加测评。
二、二、继续深入治理“乱收费”、“乱检查”、”办事难”问题
1、治理“乱收费”方面。一是通过检查继续清理税外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进一步简化收费手续,由市财政局、物委、收费局牵头,根据方便企业和有利于管理的原则,研究对内容相近的费种予以合并的办法,公布一批“统一收费”的费种。三是进一步增强收费透明度。由市开放办牵头,市财政局、物委参加,在清理收费项目基础上,按生产性企业、服务性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分类编印收费明白卡,公布下发,接受社会监督。四是继续严厉查处乱收费行为。由市涉外部门行风督察办公室牵头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规定乱收费的现象认真予以查处。
2、治理“乱检查”方面。一是严格执行检查报备制。各级有权执法检查部门应在每年第一季度,将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年度检查计划报送同级纠风办,由纠风办予以审核、登记,并对各执法检查部门执行计划情况进行监督。二是严格划分检查权限。各部门应按照方便管理和便民原则,将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按属地制定出本系统分级管理办法。原则上一个外资企业只由一级管理、检查、杜绝同一部门多级管理一个企业。三是严格实行检查审批制和持证检查制度。检查人员须持本都门领导签署的检查许可证,方可到企业执行检查任务。四是实行检查与处罚分离和罚款集中缴交制度。有权处罚机关应依照规定程序和限额出具罚款决定书,企业持罚款决定书到指定的缴费窗口缴交罚金。
3、治理“办事难”方面。一是继续完善和巩固“一栋楼”办公制度,促进审批窗口的授权到位,建立窗口单位领导每周一次或一次以上定时在“一栋楼”办公制度,现场审批及接受咨询,并由市审批办负责督查领导到岗情况。二是对经市科委、市主商局认定的重点高科技企业、私营企业,享受在“一栋楼”参加项目协调例会、联审及外商投资企业建设工程审批时限的待遇。三是对重点招商签约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特别联审制,其中属“一栋楼”建审项目由市建委、规划局牵头召集联审,进一步加快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审批速度。四是分批分步实行“一栋楼”审批工作上网,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审批、收费的监督管理。五是加强“一栋楼”退件管理,完善补件办法,防止出现随意退件的观象。六是延伸和完善“一栋楼”的服务功能,抓紧建立并配套完善法律、金融等服务、中介,咨询机构,变审批“一栋楼”为集审批、服务为一体的“一栋楼”。
三、三、进一步加大对外商投资立业砌协调服务力度
1、完善外商投资协调服务网络。各县(市)区应设立外商(台商)投资协调中心,定期举办外(台)商投资企业接待日活动和外资项目协调例会;市直各涉外部门也应建立外资项目协调例会制度,与市一级的外商投资协调用络相衔接,形成市直部门领导、市分管领导、市主要领导三个层次的协调服务体系。
2、实行涉外投诉办理承诺制。各级涉外投诉机构和受理部门在接到投诉者投诉件(包括市领导有关外资项目批示件以及外资项目协调例会议定事项)后,一般应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结反馈,对问题复杂,受理工作量大的投诉件,期限内无法办结的应说明原因;市委、市政质领导对外资项目的批示件,以及历次外资项目协调例会议定的事项,均列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工作督办范围,督促有关部门限期办理。
3、改善外商在榕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立和完善国际学校、外国人服务中心,努力把福州市外国人服务中心办成在榕外国人之家。
四、四、下大力气解决口岸通关环境问题
1、成立口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办公了牵头,请省里支持确定各口岸部门一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依托市外经贸委,市开放办、涉外部门行风督察办公室、外商投资协调中心等单位配合,指定专人负责有关口岸通关协调工作。
2、配合回岸部门推广口岸通关改革试点工作。配合省口岸单位组织实施“六个一”的货物报验放行办法,即一次报验、一次取(采)样、一次检验检疫、一次卫生除害处理、一次收费、一次发证放行。
3、实行重点项目和出月大户分类管理。商请口岸部门出台我市出口企业分类管理的具体办法,在简化通关手续、实行DEI报关报验等方面给予出口企业更多的便利。
4、编制、颂口岸收费手册。由市开放办牵头,编印并颂经口岸部门认定、省物委、财政厅审核的口岸收费手册,同时配合口岸部门进一步规范口岸收费。
5、建立口岸直辖市例会制度。建立市政府与福州海关每月通气会、关长接待日、口岸“三检”局长接待日制度,及时直辖市解决企业在口岸通关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6、新设一批保税工厂。由市外经贸委牵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外商投资出口型企业,向海关部署申报设立保税工厂,充分利用保税工厂优惠政策,促进我市外贸出口。
中共福州市委
福州市人民政府
1999年4月10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 篇2
革的意见
(2014年4月29日)
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庆直辖以来,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国资 监管体系基本确立,国资布局结构逐步优化,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国资国企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为深入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重庆国资国企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贡献更大力量,现就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出如下 意见。
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的部 署,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着力推动各类资本融合发展,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着力健全现 代企业制度,完善国资监管体系,着力形成改革合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推动重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力争通过3—5年扎实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混合所有制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2/3左右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适宜上市的企业和资产力争全部上市,80%以上的竞争类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实现证券化。
——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培育3—5家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打造10家左右中国500强产业集团,发展一批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优强企业。
——形成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国资布局。国有资本增量更多投向公共服务和功能要素领域。竞争类企业80%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先进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建立由市场决定的企业国有资本进退和补充机制。依法依规放开各种准入限制,建立起国有企业资本的市场化补充通道,以及企业国有资本按市场规则有序进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管理要素市场化,健全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企业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融合的运转机制。形成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形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实质性分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分层、规范透明、全面覆盖的市属经营性国资监管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化配置国资、重组国企,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度变革,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规范 性、有效性。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国资与产业联动调整,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持续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坚持统筹兼顾,顶层设计与摸 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局部与全局相配套,渐进与突破相促进,凝聚共识,营造氛围,形成合力。坚持依法推进,阳光运行,保障合法权益,有效防范风险,推动国有 企业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表率。
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扩大产权开放促进股权多元化。根据国有企业功能作用、战略定位、布局调整和发展阶段,确定合适的国有股权比例。大多数竞争类国有集团及所属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增量或转让减持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五)推动国有资本与其他各类资本融合发展。鼓励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支持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以及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主权基金等各类新型社会资本,按照市场规则,以出资入股、认购可转债、收购股权、股权置换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 制重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或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时,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不得在意向受让人资质条件中设置附加条件。支持国有资本与各类资本共同 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参与企业改制上市、重组整合、境外并购,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和孵化期等高风险和高效益业务。按市场化方式用好市 级科技、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引导基金,形成市场化的产业投资基金。
(六)加快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步伐。把改制上市作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路径。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资源,推进具备条件的国有企 业实现集团层级的整体上市。加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合力度,打造一批营收规模较大、股东回报优、行业影响力强、社会形象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七)探索改组或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利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或资产,改组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强化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 合,在若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优强企业。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持有整体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部分国有股权;接受企业整体上市过程中剥离的辅 业资产,孵化形成新企业,退出不具竞争优势的行业。
(八)加大重点项目投资开放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铁路、高速公路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市场信号、有边界条件的重点项目。加大公共服务类企业非主业资产的剥离重组力度,开放竞争性业务,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
(九)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关键岗位的管理者、业务骨干、核心技术人员等,以货币、物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出资参与本企业改制,形成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
三、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十)调整存量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结合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区域布局。立足国有资本功能和整体效率最优化,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围绕 重庆民生公益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向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龙头企业集中。以市场化机制推动闲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加快 处置,推动企业压缩管理层级。
(十一)规范国有资本增量介入领域。鼓励国有资本重点介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领域。国有资本一般不再以独资增量方式介入完全竞争领域和市场竞争较充分的领域。
(十二)建立国有企业资本市场化补充机制。除企业利润追加投资、股票上市融资和社会创业投资增加企业股本外,探索由政府设立股权引导母基金,引导国有资 本、保险资金、社保资金、银行资金、私募股权基金、外资私募基金等各类资本参与,形成若干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持续不断地补充企业资本金。
四、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十三)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重视中小股东的建议权,有效保障出资人的提名权。建立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董事、监事队伍,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提升治理水平。竞争类企业合理增加外部董事比例。完善责任 追究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职工民主管理有效融合的途径。积极推进企业内部机制创 新,强化管理,提高国有企业运营透明度,建立更加透明规范的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
(十四)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股东代表选任新机制。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培育和建立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有专业知识、熟悉经营管 理、年富力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条件成熟、运作规范的董事会,依法落实董事会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和经理层选聘等职权。加大企业管理 人员市场化选聘力度,推行任期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依法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 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建立公正透明的招聘制度,释放人才红利。
(十五)完善薪酬分配机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建立与企业类型、选任方式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制度。健全与长 效激励相配套的业绩挂钩、财务审计、信息披露、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职务消费、业务消费和职务待遇。推进全员绩效考核,建立与 岗位业绩和合同管理相匹配的分配机制。
五、完善国资管理体制
(十六)推动经营性国有资本集中统一管理。实现政企、政资分开,除国资监管机构外,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原则上不再出资组建国有企业,不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专业监管优势,推进经营性国有资本监管全覆盖。
(十七)由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建立以公司章程为依凭,资本为纽带,按治理结构履行股东权利的监管新机制。遵循市场规律和现代企业规则,依法维护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十八)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实施分类监管。根据监管企业实际,准确界定其功能,采取不同的治理结构、监管方式和考核办法。原则上可按公共服务类、功能要素类、竞争类划分,公共服务类企业以贯彻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完成各类重大专项任务为主,重在追求社会效益,以营运效率、服务质量、运营安全等为 主要考核指标;功能要素类企业以金融服务、要素交易、投融资为主要业务,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风险防控,兼顾当前效益与长期效益,以市场化考核为主;竞 争类企业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运作规则,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实行市场化考核。企业分类按其功能和任务实行动态调整。
(十九)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准确把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方向,充分发 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推进改革发展、布局调整、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17年提到30%以 上,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完善符合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国有产权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现代公司治理要求的国有产权监 管方式。国有股权低于50%的企业,不再简单套用国有及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的监管制度,实行更加市场化的监管机制。探索建立“金股”机制,推行“优先股”试 点。
六、强化改革保障措施
(二十一)完善改革支持政策。集中部分股权转让收益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设立国有企业改革稳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必需的改革成本。落实税费支持政策,对国 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产权权属转移等涉及的税费等,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办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审批手续,优化资产评估、清 产核资、财务审计、底价确定、交易管理等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格执行产权挂牌交易统一进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的规定。修订和完善所涉及的工商登记、财税管理、土地变更、国资监管等方面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推进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职工住房、医院、职教幼教机 构、市政设施等社会职能剥离、改制、移交工作,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推动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加大政策性“债转股”企业、“空壳”企业的处置力度。建立改革创新容错机制,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推进改革过程中,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且未牟取私利的,一般不做负面评价,并免除相关责任。
(二十二)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领导,研究决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提供强力保障,切实形成合力。各企业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下的党建工作的实现方式,为深化国有 企业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高度重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
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 篇3
(2012年9月27日)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现就加快推进重庆农业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市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三化”进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滞后。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推进“三化同步”,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2.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顺应重庆农村发展形势的现实选择。人口多资源少、山地多平坝少、条件差基础弱,是重庆的基本农情。基于这样的基础条件,必须走出一条集约利用资源、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出效益的发展路子。特别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农村资源人均占有量提高,为农业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有效地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了“重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判断,欠发达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群体的绝大多数是农民。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局的繁荣稳定,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市的全面小康。必须把农业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4.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探索有特色、高效益、切合重庆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5.目标任务。到2017年,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城涉农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市农业现代化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耕地保有量32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0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农业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3%、67%,农业土地产出率增长40%以上。
——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多元化的农村融资体系基本形成,“三权”抵押融资、农业信贷担保能力分别达到1000亿元,农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达到5%以上。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全覆盖。农业经营体制更加完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有组织的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6.基本原则。——坚持城乡统筹。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要素对进。
——坚持确保供给。守住口粮基本自给、耕地面积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条底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坚持效益优先。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市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竞争力强、效益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合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7.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区域特色,着力打造“两翼”山地特色农业基地、“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带和主城郊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烟叶等11个产业,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两翼”地区打“绿色”牌、走“生态”路,重点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渝西”片区成建制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建设,打造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保供基地。主城郊区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8.稳定发展基础产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以10个国家级产粮大县和20个市级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保障口粮自给。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以渝遂高速沿线为重点的优势蔬菜产业带、以武隆为重点的高山蔬菜产业带、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加工蔬菜产业带,建成主城、区县城和集镇三级蔬菜保供基地。大力推进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稳量提质发展生猪,年出栏量保持在2000万头左右。9.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做强做大柑橘产业,新建标准化果园100万亩,改造老果园20万亩,晚熟柑橘达到120万亩,总规模达到300万亩以上,进一步提高配套加工能力。大力发展以牛、羊等为主的草食牲畜,年出栏肉牛120万头、山羊400万只,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地方特色禽类产业。加快发展池塘健康养殖和水库生态养殖,打造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在“两翼”地区新建中药材基地50万亩,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医药产业。
10.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坡耕地等,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伏淡季水果面积达到300万亩,产量达到300万吨。实施茶业“振兴计划”,规模化建设现代茶园,打造渝东南高山名优绿茶区、渝西特早名优茶区和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区,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提升辣椒、花椒、金银花等特色产品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蚕桑、烟叶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支持每个区县重点发展2—3个特色产业。11.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优势特色产业同步发展,扩大产地加工规模,提升加工水平,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深化加工、开拓市场的中坚作用,带动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
12.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产出的要求,扎实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10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增强其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信息的聚集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强招商引资引智,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促进农业对外交流合作。
四、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1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比例。建设现代化农业科研院所,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重,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进和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融合的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各类经济主体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由首席专家领衔、300名高级专家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努力在品种改良、节本增效、循环农业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14.加强良种繁育和新技术推广。建立完善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良种繁育体系。实施农业良种创新工程,引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农业新品种。在种植业方面,建立100个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海南南繁基地提档升级;在养殖业方面,建设100个原种场、1000个扩繁场、10万个扩繁大户,形成引、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繁育体系。启动建设30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实施“121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完善区(县)、镇(乡)、村三级示范基地。加强动植物遗传资源和珍稀特色资源保护与开发。
15.强化基层农业服务。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创新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管理机制,探索“服务在乡、管理在县”模式,建立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制度。加强基层农业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10万户。
1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高职、中职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涉农专业。建设4000个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五、推进农业信息化,全面活跃农产品市场流通
17.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构建完善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他区县、乡镇4级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将双福农贸城打造成西南地区最大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进一步发挥区县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作用,加快推进“两翼”17个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逐步完成乡镇规范化农贸市场和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改造。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主城冷链集散中心、区县冷链集配结点和产业基地小型冷冻库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冷链运输服务企业,打造长江上游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到2017年,全市果蔬冷藏运输率提高到45%,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
18.拓宽农产品市场销售。全面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大力扶持农产品市场流通,减免与食品、农产品有关的市场建设配套费等税费,降低农贸市场和农产品专业市场摊位费和租赁物业费。发展100个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培育100万名农村经纪人。推行订单农业,广泛开展“农超对接”等直销模式,着力发展社区直供直销连锁店,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直接对接率达60%以上。办好重庆·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支持各地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充分发挥农畜产品交易所的作用。新建一批重庆农产品对外营销平台。
19.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建立完善供求信息预测预警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实施“金农”工程,构建市、区(县)、镇(乡)、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12316”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
20.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监管模式,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基层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实现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社、检测全覆盖。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扶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注重农业品牌培育,鼓励创建重庆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
六、推进发展机制科学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21.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示范带动基地,推行“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
2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规范办社、农民为主的原则,引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多类主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产权明晰、平等民主、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经营模式。采取项目补助、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土地附着物、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入股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社,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3.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明晰完整、资产量化到人、管理科学规范的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深入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加强涉农贷款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发展涉农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扩大“三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规模,探索建立“三权”抵押资产回购机制。以农村土地交易所等资产交易平台为基础,加快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稳妥推进“地票”交易,累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24.建立完善农业风险防控体系。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按政府补贴保费的70%、农民承担30%的基本缴费标准,在重点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建立主导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成达到国际标准的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推进植物检疫防疫系统建设,开展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快农业气象服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七、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化,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25.加快发展农村交通。全面实施行政村通畅工程,新建改建干线公路6000公里、农村公路5万公里,到2017年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90%以上。支持开展县、乡道联网工程和自然村连通工程建设。重点推进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城乡运输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不断改善农村交通和农民出行条件。
26.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农田水利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的原则,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深入推进国土整治、综合开发、“沃土工程”等,完成土地治理42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700万亩。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整治,新增有效灌面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00平方公里。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新增小水电装机120万千瓦。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27.提升农业装备水平。重点发展农业小微型机械加工制造业,形成年产值100亿元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蔬菜、柑橘生产和畜禽养殖机械化示范建设。抓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运输等环节的农机具推广普及。实施“千社一条龙”计划,扶持发展1000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立足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数字化、精准化农业技术应用,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
28.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环境整治和基层民主管理。推进文化进村入户,办好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实施宜林荒山植树造林和庭院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开展环境连片整治,着力美化村容村貌。充分发挥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建设人行便道。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全面完成农村现存D级危房改造任务。搞好乡村规划,引导农民合理、集约建设住宅。坚持依法治农,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千百工程”,启动新农村示范县建设,打造一批新农村示范镇和示范片。
29.加快推进扶贫攻坚。全面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大力推进以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为重点的扶贫攻坚。扎实开展三峡后续工作,促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加快推进整村扶贫,稳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和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创新扶贫机制,进一步强化集团式扶贫、“一圈两翼”对口帮扶,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将扶贫项目和资金重点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倾斜。
八、切实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30.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工作的统筹力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县、乡镇领导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组织百万民兵投身农业现代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作,建立定期研究制度;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狠抓落实。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各级部门农业骨干人才到农业区县挂职副县(区)长、副乡(镇)长,指导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现代农业建设。
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 篇4
【发布文号】云发[1998]10号 【发布日期】1998-05-17 【生效日期】1998-05-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
(云发〔1998〕10号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七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以后,云南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我省对外开放的领域、层次和水平与沿海先进省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很不适应。今后一段时间是云南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有着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一、今年五年我省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
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以外贸、外资、外经、外联为重点,加强港澳台,巩固东南亚,拓展欧美日,推动澳洲、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一起抓,大中小项目一起上,重点吸引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与我省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大力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人才;积极稳妥地发展海外投资;加强与国内各省市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二、主要目标
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同期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0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20亿美元,进口14亿美元;引进外资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协议利用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都要力争在199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36亿美元和1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和营业额当年分别达1.5亿美元和1.2亿美元;国内经济协作引进省外资金当年达到30亿元;旅游业继续实现快速发展,当年接待海外游客130万人次,创汇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5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三、加大引进外资工作力度,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一)引进外资的重点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矿产资源开发产业、旅游产业、国有企业嫁接改造、安居工程建设、环保产业。在金融、保险、商业零售、旅行社、外贸、会计、法律咨询服务业等方面扩大引进外资试点。
(二)鼓励外商在我省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和开发。除合资、合作、独资经营外,外商可以选择参股、控股、联营、兼并、收购、租赁、托管或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允许集体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出售,允许私营企业吸收外资发展经济;鼓励采用BOT、转让经营权和收费权等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省内企业以项目融资、股票上市等形式直接在境外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合理利用国外商业银行贷款。
(三)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利用外资的目标和具体规划,逐步落实到的国民经济计划中;每年安排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都要划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利用外资项目的配套资金。外商参与对国有企业技改,可享受国家和我省有关扶持政策。
(四)在我省兴办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外商投资兴办的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及相关生产性项目,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起,头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至第5年缴纳入地方财政的所得税,由同级财政全额返还。
2.外商投资兴办经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获利起,头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7年缴纳入地方财政的所得税,由同级财政全额返还;企业开始经营的第1至第3年缴纳增值税的地方分享部分,由同级财政返还;减免期满后,经省级税务部门同意,企业所得税可实行优惠税率。
3.对投资于能源、交通、环保和城市公用设施、基础设施,且外商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经批准,自企业开始经营的第1至第3年,上缴增值税中地方分享的25%,由同级财政返还。
4.在我省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其利润在我省再投资,且经营期在5年以上的,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所得税,由同级财政返还。
5.外商投资企业利用非耕地资源兴办农业开发项目,从有收入起,头3年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第4至第5年税务部门征收后,由同级财政返还。
(五)对外商投资企业所需土地,可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按省内同类企业标准收取费用,一次交费有困难的可通过协商分期付款。对外商投资于安居工程建设的,其建筑面积的30%可以作为商品房。现有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按隶属关系报同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批,经确认的土地资产,可作为中方企业资本金。
(六)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种法定检查,由各级政府外资主管机关组织有关部门统一进行。行政执法部门确需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其他检查的,须经同级外资主管部门批准,并持县级以上有权检查机关负责人签署的检查许可证。有权检查机关不得同一部分多级重复检查或对同一企业多次检查。
(七)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严格按省政府认定的全省统一收费目录和收费办法收费,未列入目录的收费项目均为乱收费。严格实行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登记卡制度,在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时,必须出示有效的收费许可证,按照收费目录认真逐项填写,签名盖章。不按规定办理的,外商投资企业有权拒付。有关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罚款处理,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执行规定的标准。对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部门和个人,除退赔所得外,对决策人和责任人要坚决予以处理。
(八)在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水、电、气、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在金融、保险、法律、劳动用工、咨询、设施、广告宣传等社会服务方面,与省内内资企业同等对待,按同等标准收费。在我省投资的外商及其眷属和外籍工作人员,在云南省范围内的公共交通、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旅游服务等方面,一律享受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九)对于符合我省产业导向、申报文件齐备合格的,其审批立项、可研报告、合同章程以及工商注册登记的全部手续,须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十)符合我省产业导向,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投资总额在省级批准权限以内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登记制,谁投资,谁决策,谁负责。有关部门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合同章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注册登记的全套手续。
1.外商独资企业;
2.不以国有资产作价入股的合资、合作企业;
3.国家产业政策中属鼓励类的科技先导型和外向型,不需全省综合平衡其生产、建设条件的项目。
(十一)外商投资企业在建设期间办理用地、规划、设计、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以及安全消防等手续,由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凡企业申报文件有效、齐备,有关部门须按以下时限要求办妥相关手续:
1.城市规划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发证工作;
2.土地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用地批准证书》或《土地使用证》的办理发放工作;
3.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消防等部门须各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领证等有关手续。
(十二)昆明、玉溪、曲靖及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应组建外商投资企业建设开工管理服务中心,对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开工建设手续和收费,实行一个窗口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
(十三)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需解决的问题,由各级经贸委负责协调解决。各级政府每年都要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重点加以扶持。省级每年重点扶持50家,由省经贸委确定名单,提出扶持方案并予以落实。
(十四)切实改进招商引资工作。自1998年起,省政府每年专项安排利用外资前期工作经费,用于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和对外联系网络、开拓招商引资渠道等基础工作。地、州、市、县各级财政也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招商引资工作。
(十五)改进招商方式,推行招商代理制。外资管理服务部门要定期更新、完善招商项目信息库,通过国际互联网及时向世界发布我省的招商项目。选择一批信誉好、知名度高、具有实力的海外中介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我省海外的招商引资网络。对帮助我省招商引资成功的国内外中介机构,可以选择以下方式给予回报:
1.由受益单位付给中介费;
2.占有合资合作项目中属于中方的部分股份。
对招商引资成功的中介人,可按引资数额和实际到位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或分阶段奖励。奖励资金按下列原则确定:盈利性项目,由受益的中方投资者支付;属公益性项目,按分级负担原则,由当地政府安排。
对中介机构和中介人的具体奖励办法由省外资办商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各地可参照执行。
四、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一)加强海外窗口公司建设。依托我省现有海外企业,组建海外集团公司,并有选择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立窗口公司。省对窗口公司给予重点进出口商品经营和资金扶持。窗口公司承担政府对外窗口职能,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自负盈亏,自求平衡。
(二)在继续巩固亚洲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欧洲、独联体、拉美、大洋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力争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
(三)积极办好“昆交会”,使“昆交会”进一步朝着区域性国际博览会的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外各种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结识新客户,开辟新渠道,拓展新业务。
(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生产企业、外经贸企业、边贸企业要充分发挥我省现有的生产技术能力,积极开展加工贸易,尤其是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加工产品,以促进我省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加工贸易成为我省外贸的新增长点。到2002年,加工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有关部门要切实执行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简化手续,实行审批和登记时限制,方便进出;运输部门对加工贸易进出货物要按照交货时限优先安排,确保运输。
(五)建立一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在我省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中选定一批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的工业产品和1000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产品,列入出口商品基地项目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列为出口商品基地的项目,在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运输、通讯、能源供应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先安排;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授予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对列入出口基地的开发性农业项目,从有收入起,3年内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六)加大外经贸企业改革力度。外经贸企业要打破企业、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投资、联合、收购、兼并等各种形式,实现资产优化重组;促进工贸、农贸、技贸等不同形式的联合,提高企业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对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严重亏损的企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困境。对个别严格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外贸企业,经批准可进行破产试点。
(七)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商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工贸结合的磷化工、有色、茶叶、烟草等一批外向型企业集团。新组建的这些企业集团列入全省100户重点培育的大企业集团,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政策,并在出口配额、许可证发放和运输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
五、五、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一)在巩固东南亚特别是周边国家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中东、非洲、南亚和西亚,争取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开拓经济技术合作市场。
(二)鼓励到国外开展交通、电力、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农业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重点支持能够带动设备、技术和劳务输出的项目。对于效益较好的重大项目,金融部门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三)赋予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外经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办厂和承揽工程项目。
(四)鼓励外经企业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财团、海外国际承包商的联合;鼓励外经企业参与国内直接和间接利用外资项目工程的投标和竞标;鼓励外经企业走联合之路,组建企业集团,符合条件的可列入全省100户重点培育的大企业集团,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六、六、稳定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一)鼓励边境地州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推进与缅甸、老挝、越南的边境特色经贸。
(二)边境地区应积极与境外合作,发展农经作物种植、生物和矿产资源开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资源深度加工和适销对路轻工产品的生产,有关部门应在税收、资金、检验检疫和出入境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进一步活跃边境集市贸易。在有条件的边境口岸设立边境集市贸易区,用好用足国家有关政策,丰富内容,扩大交易。
(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边境经贸和到境外投资办厂,承揽非招标的中小型工程项目。
(五)积极促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中缅陆水联运和滇越铁路的有效运作。
七、七、改善边境管理
(一)简化边民和贸易人员出入境手续,方便人员出入国境。边民出入境,持边境“出入境通行证”或按双方确认的方式出入;双方贸易和涉外工作人员,凭我与邻国确认的“出入境通行证”出入;进出车辆按双方确认的管理办法执行。
(二)调整边境管理区。由省公安厅牵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有利于扩大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原则,研究提出调整边境管理区的具体方案,征得省军区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三)改进边境管理方式,提高边境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按照边防管人、海关管物、其他部门协助管理的方式,进行有效、文明管理。
(四)严禁口岸管理机构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严禁非口岸管理机构到口岸收费、检查。
八、八、全方位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一)选择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立我省旅游企业驻外窗口,努力开拓海外客源市场。
(二)积极引进国外有影响的旅游企业到我省创办中外合资旅行社。
(三)鼓励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到我省参与管理旅游宾馆。
(四)做好云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工作,开辟旅游业新的融资渠道。
(五)继续执行现行办法,大力发展边境旅游。
(六)经第三国到我省的外国旅游者,可在昆明机场办理口岸签证,持有效证件可经国家级口岸和我与周边邻国协议认定的口岸进出。
(七)对越南、老挝、缅甸三国公民持本国出入境证件到我省旅游人员,报经公安出入境管理机关批准并办理有关证件,由指定的旅行社按照规定线路,可到我省昆明等地旅游。
九、九、加快各类开发区的建设
(一)确定省外经贸厅为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业务指导部门;省科委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业务指导部门;省旅游局为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渡假区的业务指导部门。
(二)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区别不同情况,理顺政府、管委会和企业三者的关系。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滇池国家旅游渡假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政区合一”的管理模式;其他类别的开发区,由当地政府授权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切实做到权限到位,管理高效。
(三)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开发区的开发力度。鼓励各类开发区在改革开放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各类开发区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吸引新办的高新技术项目、当地支柱产业项目到开发区建设,使开发区尽快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四)今年5年,开发区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金继续留在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各地应切实落实兑现。
十、十、扩大对国内的开放,进一步推进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
(一)鼓励外省投资者参与我省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选择一批国有企业,包括一批发展前景较好,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以参股、控股、联营、兼并、收购、租赁、托管、承包等形式,吸引国内企业,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驻外办事机构要更好地发挥穿针引线、内引外联的作用。
(二)对外省国有企业参与我省国有企业改造,可以采取资产授权经营的形式。在嫁接改造过程中,可享受国家和我省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扶持政策。
(三)对内引外联的合作项目,国有资产的评估,由同级政府确定底价,并注意区别不同情况,按随行就市的作价原则,合理确定资产值,促进盘活存量资产。
(四)省外企业到我省举办开发性项目,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同等待遇;兴办扶贫实体和扶贫开发项目,所需贷款可以从省扶贫资金和经济协作基金中给予贴息照顾。十一、十一、扩大对外友好交往
(一)进一步简化因公派出人员审批手续和办事程序,改进出国人员政审办法。对非公有制企业界人士因公出国(境),授权各级个体私营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办理政审有关手续;对因商务出国(境)者,可向外事部门或公安机关申请办理证照。
(二)按年对外经贸营业额、出口额、创汇额和连续外派劳务人员人数核定的20家企业,可自行审批本企业及所属公司临时出国事宜。外向型企业法人和企业骨干,根据业务需要,经主管部门同意,可办理一次审批、多次出国(境)的手续。
(三)对因公出国审批实行工作时限承诺制。因公派出人员审批部门应在受理申报文书后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审批手续,特殊情况实行特事特办制度。
(四)地、州、市政府和省直各部门以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大型企业单位,邀请来自建交国相当我地、州、市以下人员来访,报省外办核发签证通知;邀请外国经贸人员来访,报省外经贸厅核发签证通知;邀请国外旅游业务人员来访,报省旅游局核发签证通知。各边境县(市)政府可直接邀请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经贸及处理边境事务人员来访,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五)各地、州、市要积极在国外寻求建立友好城市的伙伴,争取结成一批新的姊妹城市。各级侨办、台办、各民主党派、群众组织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拓宽对外交往渠道,加强与海外大财团、跨国公司、知名人士的联系与交往,促成他们与云南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并利用他们的实力和影响,带动更多的海外投资者与云南进行多领域的合作。十二、十二、加强开放型人才的培养和智力引进工作
(一)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都要学习对外开放的基本知识和涉外法律法规。县以上党校和省行政学院要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利用外资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作为干部轮训的一项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各级各部门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干部到发达省市区、著名院校学习培训,提高对外开放的实际工作能力。公务员特别是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努力学习外语,争取掌握一门外语的初级会话。
(二)加强涉外工作队伍建设,每年选派一批年富力强、实践工作经验丰富、学历水平较高,并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中青年干部到发达国家进行短期学习和培训。
(三)大力引进国内外智力。重点引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和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积极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特别是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我省访问讲学、短期研究或采取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我省开展合作。
(四)鼓励在国内外学有所成的人才来云南工作。对他们在工资、住房、福利待遇、工作及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待。省和地、州、市分级设立“政府特殊津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具体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由省人事厅商有关部门制定。
(五)鼓励外国学生到我省留学,鼓励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子女到我省高等院校上学,毕业生愿留在云南工作的待遇从优。十三、十三、设立云南省政府经济发展咨询团
聘请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界、经济界、金融界人士以及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咨询团,为我省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十四、十四、切实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树立云南对外开放良好形象
充分发挥宣传、外事、侨务、外联、旅游、对外贸易、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部门的作用,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种媒体、媒介和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云南,使云南形象定位准确、科学,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吸引力。对外宣传工作所需经费,各级财政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十五、十五、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我省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要实行市长负责制,采取切实措施,抓好现代城市管理,加强对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生产生活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市容市貌整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广大海内外投资者。十六、十六、强化对外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省委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省对外开放的规划、政策及措施,协调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充实和加强省政府外资办公室和省外资企业投诉中心。各地区、各部门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加强对外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认真付诸实施。十七、十七、建立和完善责任制
对外开放工作和利用外资项目要实行领导推进负责制,有关职能部门实行全程跟踪责任制,服务部门实行公开承诺制,坚决改变扯皮、推诿、低效的工作状况。所有涉外工作部门都要实行工作时限责任制,公布所需申报文件的详尽内容和办事程序,公布服务电话和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答复。十八、十八、严格实行奖惩
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对外开放的业绩作为考核地方、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保护在对外开放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部门和干部。对于违反有关规定,妨碍对外开放,对企业吃拿卡要、肆意刁难的直接责任者,要视情节轻重,进行公开曝光,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调离涉外岗位;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九、十九、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把对外开放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要根据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从云南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关于改善投资环境、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各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法规,并加强执法监督工作。按照国际惯例,依法保护外商和外省投资者的版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图纸、设计方案、技术说明书、技术规范、电脑软件等知识产权,依法处理侵权的单位和个人。二十、二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任何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吸引外资的错误观念,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严厉打击走私、贩毒、贩枪、贩黄等各种违法和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定,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地、州、市和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与本“意见”一并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推荐阅读: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07-21
中共福州市委组织部关于公开选拔副处级年轻干部拟任人选任前公示的10-13
中共宁德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委领导班子思想政治作风建设的意见12-17
中共中卫市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委信息工作的意见08-30
中共淄博市委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11-10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09-08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08-20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