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用6篇)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1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省提前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正在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区域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特别是衢州、丽水两市及所辖县(市),以及泰顺、文成、永嘉、苍南、磐安、武义、三门、仙居、天台、淳安等县,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而且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加快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事关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事关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局。为了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2000年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注重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外部帮扶与启动内部活力相结合,解决当前困难与增强发展后劲相结合,统筹安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紧紧抓住全省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城市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环境,逐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主要目标:“十五”期间,欠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到2020年,力争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指标。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3.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十五”期间,省里设立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专项贴息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支持欠发达地区,依托当地资源,积极发展中小科技型企业、特色优势企业和骨干企业。同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投入,发展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加快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和区域块状经济。
4.支持办好省级工业园区。对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欠发达地区,省有关部门要适当降低门槛,支持建设省级特色工业园区或省级乡镇工业专业区,享受省有关优惠政策,并在用地指标上予以倾斜。
5.推进产业梯度转移。支持欠发达地区采取优惠措施,吸引省内外企业投资办厂,或以参股入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进一步鼓励发展个体私营企业。
6.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十五”期间,省级外贸出口发展基金,对欠发达地区的一般贸易出口给予每美元0.02元的出口商品贴息;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免费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一定面积的展示区。
三、加快发展效益农业
7.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种子种苗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扶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扶持种子种苗工程等专项资金,每年安排均不少于三分之一,用于扶持欠发达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种子种苗工程基地建设。
8.加强开发性农业基地建设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十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性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基地建设。
9.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为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农林特产业,“十五”期间,暂停征收欠发达地区的屠宰税和农业特产税。当地由此造成的财政减收部分,按2000年实际数额由省财政实行转移支付予以弥补。
四、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
10.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省里帮助欠发达地区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规划水平;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心城镇发展。
11.加快下山脱贫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十五”期间,省里在原每年安排“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下山脱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1000万元,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山区人口下山脱贫,市、县也应相应安排下山脱贫专项资金;下山脱贫小区建设用地指标给予优先安排。省内企业使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免收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费。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2.加快公路建设。适当提高省投资比例,加快欠发达地区干线公路建设。“十五”期末,全省各市市区至所辖欠发达县(市)的公路基本改造成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适当提高欠发达地区县乡公路建设工程补贴标准,加快县乡公路改造。
1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省级补助,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建设大江大河上游控制性水利工程、大型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和城镇防洪体系。“十五”期末,欠发达地区城市及县城防洪能力力争达到50年一遇标准。
14.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水电建设。按照省电网建设统一规划,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按照流域综合规划,大力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水电事业,各级电力部门要尽可能给予支持。
六、建立生态保护机制
15.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十五”期间,在原每年安排全省4000万元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再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等。
七、加快发展科教卫生事业
16.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逐年增加省级各项科技经费对欠发达地区扶持的数额和比重。
17.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十五”期间,省财政在原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基础上,再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和破旧校舍改造、职业教育培训,以及为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高学历教师等专业人才。
18.加大卫生扶持力度。“十五”期间,省里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八、完善对口帮扶体制
19.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有计划地组织省直单位、发达地区的干部到欠发达地区任职或挂职;组织欠发达地区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组织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卫生医疗机构与欠发达地区结对挂钩,轮流选派优秀教师、医疗专家等专业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积极安排欠发达地区教师、医生到省有关单位学习进修等。
20.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定期组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举办投资贸易对口洽谈会。经济发达市县对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活动要予以大力支持。
省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2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人口分布及资源贫富等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区差距一直存在着, 这除了自然、历史的原因外, 还有制度、政策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前, 由于自然、历史及制度变迁等原因而形成的差距, 是全国总体水平极低状况下的差距, 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只是贫困程度的差别, 而非富裕与贫困的悬殊。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在区域推进政策驱动下的非平衡发展所引起的地区差距, 已不再是贫困程度的差别, 而是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富裕与贫困的差距。从改革的初衷看, 国家主要是想通过区域推进政策的实施, 对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政策倾斜, 使这一地区优先发展起来并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的增长带。然后, 凭借其示范和扩散效应, 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最终形成在增长带辐射下的整体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这主要是政策因素。从发展过程看,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相对区位优势, 加上对外开放优惠政策的实施, 生产要素在这里投入可以得到较高的回报率。于是封闭、沉淀的生产要素开始冲决区域经济的堤坝纷纷涌来, 外国资本也越洋跨界涌向这一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很快以超常的速度发展起来, 率先在工业化中起飞。这主要是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作用。如今, 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政策倾斜和资金注入等外生变量改变获得了经济的超常发展, 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已成长壮大起来。从而带来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就是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分析, 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
发展水平差距继续扩大。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 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的1.86倍、中部的1.56倍, 到2009年分别扩大到2.39倍和2.05倍。
经济总量差距拉大。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由1978年分别为50.3%、29.06%和20.63%, 到2009年分别为59.27%、23.36%和17.37%。东部地区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西部地区相对下降。从经济增长的绝对值来看, 东中西部的差别也较大。据初步测算, 2008年东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8万亿元, 比中西部之和还高出约3万亿元。
实际投资量差距较大。2008年中西部合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万多亿元, 比东部少近5 000亿元。在新一轮保增长投资中, 虽然覆盖了全国各个区域, 但是由于东部的产业集群优势, 成为投资和产业振兴受益最大的地区。
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趋势。虽然近些年来, 由于西部地区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 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是绝对差距依然很大。2009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最高是28 838元, 甘肃最低是12 060元, 而这差距为2.3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是12 324元, 最低的是贵州3 005元, 前者是后者的4.1倍。
总体来说, 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在短期无法改变, 但区域内部的差异化发展问题, 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当前这种把三大地带作为区域政策直接作用对象的方法, 已明显不合时宜, 应提出更加细化、具体的区域划分方法。
二、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杰维斯和诺思认为, “某些外生性变化 (如技术、市场规模、相对价格、收入预期、知识流量或者政治和经济游戏规则的变化) , 使得某些人收入的增加成为可能。”“如果一种安排性创新成功地将这些利润内部化, 那么总收入就会增加, 创新者可能在不损失任何人的情况下获得收益。”新制度学派的这一推论, 已被中国区域推进政策率先实施的东部地区的近十六年的实践所证实。东部沿海地区在制度变迁等外生变量变化过程中, 抓住了机遇, 实现了外部收益内部化, 并发展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如今伴随着国家优惠政策向中西部倾斜,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辐射效应也在不断加强, 开始形成了两类地区外部性内部化和内部性外部化的经济发展机制 (程必定, 1995) 。所以, 欠发达地区必须从自身内在性因素出发, 尽快找准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1. 加强欠发达地区的“软”、“硬”环境建设, 营造加快发展良好条件。
交通、通讯及流通网络等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和市场体系、政策法规等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是欠发达地区的薄弱环节, 并已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不仅制约着区域自身的资金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等能力的增强, 而且还削弱了对外部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欠发达地区有着天然的能源优势、矿藏优势和丰富的文物资源、野生资源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但是,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等, 使得这些资源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富集、劳动力成本低廉等比较优势只能在理论上成立, 而不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现。所以, 要改变这一状况, 把经济发展的环境建设作为营造区域发展优势的基石和依托, 理应受到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和经济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2. 发展中心城市, 培育区域内具有集聚、扩散和转换生产要素功能的经济增长极。
中心城市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 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发展具有关联性、集聚性和扩散性等功能。首先,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 发展中心城市, 可以直接促使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 第二、三产业将上升为主导产业。其次, 从需求层面看, 投资需求在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成为强劲的需求因素, 需求层次定位高, 需求持续时间长, 连带性高。在其动态生长中, 还会派生和引致出其他需求, 带动链接行业的发展, 如银行业、保险业等。另外, 消费需求结构变得复杂化, 消费层次高档化, 消费水平高级化, 从而产生强大的后向关联效应, 带动日用品加工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最后, 从生产要素看, 中心城市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的区位条件, 不仅增强自身的资金等生产要素积累能力, 而且还可以通过其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发挥, 增强各生产要素在中心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空间流动性, 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的空间合理性。如果说前两者表明的是中心城市的发展, 激活了区域内内生变量因素, 增强了区域的创新能力, 那么后一点则是说中心城市的发展, 实现了区域外部性内部化和内部性外部化机制的运作, 拓展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空间联系, 更加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
3. 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显现后发优势。
欠发达地区是中国矿产、能源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 形成了以原材料工业、重型机构制造业和军事工业等为主的重工业, 能够提供积累的轻工业比重太低。1993年西部九省区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8.02%, 重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在60%以上。所以, 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日用工业消费品市场都为发达地区所占领, 使得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主要表现为一种松散的原材料与日用工业品的非对等交换。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改变欠发达地区轻工业日渐萎缩的状况, 只有依靠自身的发展。所以, 欠发达地区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 集中力量引进先进设备、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 加强对现代型日用消费品的开发, 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努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早在1992年就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国家新宪法。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强调继续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 增加就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个体私营经济的这些重要作用是与其自身具备的特征分不开的。它不仅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特征, 而且还有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及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等特征。欠发达地区通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一方面可以弥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较弱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丰富的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配置。并发挥应有的效益。
5. 抓住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机遇, 加快发展跟进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已经过多次调整, 并越来越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 具体调整是:1978年改革开放,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1999年, 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6年,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7年以来, 全面实行区域政策“普惠制”, 促进东中西各地协调发展。可以说,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真正始于以成渝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标志的区域政策“普惠制”。从地域角度看, 西南有成渝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广西北部湾、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西北有关中天水关中—天水经济区, 东北有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 中部有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东南沿海有海西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 再加上东部地区原有的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及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我们可以期待, 这些都将成为区域新的增长极, 并必将重构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实现中国各区域协调发展。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3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意见》(浙委〔2006〕106号)精神,进一步明确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加强对供销合作社的领导和政策支持,发展创新“新仓经验”,引导供销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村流通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为农服务领域,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为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体系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为农服务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精神,现就加快推进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使命和职能定位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要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各地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职能定位,为供销合作社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委托省供销社参与省级化肥市场调控,同时做好化肥、农药、棉花以及防汛、救灾物资等重要商品的储备工作;支持供销
化、品牌化经营。对供销合作社企业销售本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可以按取得的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落实国家对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土地供应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对供销合作社兴办的农产品流通型、加工型企业,可优先认定为农业龙头企业,并享受相应扶持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和投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鼓励供销合作社采取多种方式领办或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组建涉农行业协会并发挥其在农产品公共营销以及制订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对供销合作社及其主管的行业协会开展各类涉农培训,各级财政要给予支持。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扶贫开发等项目,并按规定享受有关支农政策。发挥供销合作社在茶叶、果品、蚕桑、畜产品、食用菌等销售领域的传统优势,培育产业龙头,带动农民致富。
三、大力支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打破行政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大力支持和培育供销合作社发展一批统一采购、跨区域连锁经营和带动能力强的农资经营龙头企业,完善农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配送中心。依托供销合作社构建覆盖全省农村的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简化农资连锁经营网点的行政许可、安全评估等相关手续,分支机构的网点审批由总部统一办理。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开展种子、农机具、农用车、饲料、业给予大力支持。
六、积极鼓励供销合作社参与发展农村金融业 认真总结推广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改革经验,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的合作,探索发展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供销合作社办好农信担保公司;鼓励供销合作社所属的企业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参与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资扩股与股份制改革等,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工作。
七、大力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建设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心镇建设规划,调整建制,优化布局,改造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基层社)。县级供销合作社要通过与基层社的产权结合、业务联合,带动基层社发展;基层社要加强与村级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联合与合作。加强基层社民主管理和资产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引导社员参与基层社经营管理活动,密切与农民社员的经济联系,逐步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在坚持合作制基础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和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社有资本与农民资本、职工资本、社会资本结合的多元资本运作方式。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规定重组的基层社,可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支持政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依托供销合作社现有设
门要会同供销合作社等部门研究保护供销社名称(商号)的办法。
九、扎实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发展
继续深化社有企业改革,不断优化社有资本布局、资源配置和股权结构,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对为农服务的骨干企业,要保持供销合作社的控股地位。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支持社有企业按照“服务三农、微利经营”的原则,参与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建设中,因规划变更,需要对供销合作社的设施、网点进行改造的,在未造成土地用途改变前提下,应允许供销合作社按规划要求自行进行改造,各地国土、规划等部门要予以支持,并及时提供有关服务,依法办理相关许可手续。支持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企业集团。支持具备条件的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上市。各级政府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同样适用于社有企业。
十、完善供销合作社基本制度,切实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加强民主管理建设,按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健全理事会、监事会机构,充分发挥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要认真落实和做好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上级社对下级社工作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管
政策,予以合理补偿。对承担政府储备任务的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用地给予支持,落实用地指标,其中承担政府储备任务的仓储用地可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应,物流设施用地可按现行工业用地供应政策出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十二、不断改进和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9〕40号和浙委〔2006〕106号文件精神,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的有关扶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政策,进一步明确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责,制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基层社以及由供销合作社领办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规定优先享受有关支农政策;农口部门要积极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金融部门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并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税务部门要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会同供销合作社认真制定、落实具体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
二O一O年九月二十一日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4
展的政策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鲁发[2008]4号(2008年2月28日)
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是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持鲁南经济带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制定以下扶持政策:
一、加大鲁南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1、加快推进日照港(含岚山港区)的改扩建工程。搞好港口配套铁路、公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拓展港口腹地。对非经营性公共航道、避风(避难)锚地、航标、由政府还贷兴建的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陆岛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用海,免缴海域使用金。
2、加快鲁南经济带公路和航空建设。省里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国道、省道养护资金,优先用于鲁南经济带的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到“十一五”末,使鲁南地区的公路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推进支持济宁、临沂机场建设。
3、加快京杭大运河济宁至枣庄段航道提升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疏通支流,扩建码头,配套路网,实现内河交通的有机联结,延伸运河物流的纵深腹地。
4、在鲁南经济带率先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尽快确立试点城市,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作用,依托山东网通等农村信息化服务联盟的硬件及技术优势,在鲁南经济带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惠农。
5、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对鲁南经济带的大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提高到60%。中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45%,其中对达不到县级最低财力(支出)保障线的财政困难县(以下简称“财政困难县”),补助比例提高到50%。对临沂、枣庄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20万元。对日照、济宁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15万元。
6、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争取将鲁南经济带的大型灌区优先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对鲁南经济带的大中型灌区省里视资金情况给予积极支持。节水工程建设,按总投资的1/3安排省以上补助投资。
7、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小型水源、田间灌排体系、机电泵站以及为灌排服务的小型河道等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省以上财政按照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的泵站更新改造、机井、桥涵闸建设,省以上财政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70%,对鲁南经济带中的欠发达县取消县级配套资金,改由省财政承担;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省以上财政按每人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8、推进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河道治理工程和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的省际边界河道治理工程,按总投资的4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市河道治理和枣庄、临沂、菏泽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3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日照、济宁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20%安排省级补助资金。优先安排鲁南经济带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省以上补助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由40%提高到50%。
二、大力推进鲁南产业发展
9、建立区域互动的长效合作平台。鼓励和引导省内发达市县与鲁南重点县市区共建开发区。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建设(国债)资金投向鲁南地区。基础产业、电力、煤化工项目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资源开发项目优先在鲁南地区布点,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尽快开工建设。
10、以加快“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规划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鲁南文化旅游业。把“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列为省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精心组织,精心策划,争取尽早立项、开工建设,并在省基建基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11、把鲁南经济带的旅游项目作为全省重点旅游项目推行招商开发。近几年内按照“集中采购节约三分之一,省旅游发展资金拿三分之一,市、景区、旅游企业出三分之一”的方式,在重点市场进行集中推介营销。
12、将鲁南经济带列为农业建设重点扶持地区。适当降低鲁南五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在产业化专项贴息资金安排上,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2010年对鲁南五市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省级以上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投入鲁南五市的比重达到全省总量的50%。
13、加快渔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鲁南地区发展5处以上省级和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省级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项目的安排,对鲁南各市给予重点支持,整理改造和新建标准化生态池塘30万亩。省级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沿海深水网箱和南四湖渔业增殖放流连续3-5年每年给予100 万元以上的重点资金扶持;对区域内大型水库渔业资源增殖,优先给予资金扶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4、提高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在现行财政体制不变、转移支付基数不减、调资补助不减、中央补助配套不减的前提下,对鲁南经济带中的财政困难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15、支持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将2007年已到期的30个欠发达县上缴省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返还政策,允许鲁南地区从2008年起继续执行3年,并将范围扩大到区内所有的财政困难县。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县(市、区)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16、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西部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资金扶持范围的鲁南经济开发区,在安排贷款贴息时优先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大力支持鲁南经济带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从2008年起3年内,对各市、县(市、区)政府对口支援鲁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亿元的,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17、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环保与治污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优先考虑鲁南经济带的发展需要,确保对鲁南经济带的投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8、优先保障民生事业发展。今后省里出台的民生政策,需要试点时优先考虑鲁南地区;省级支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安排,优先考虑鲁南经济带的发展需要;对需要地方资金配套的项目,给予鲁南经济带的欠发达县最低比例配套的优惠照顾。
四、着力加强金融支持
19、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到鲁南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鲁南地区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合理调整机构网点布局。支持鲁南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到异地及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银监会同意我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在鲁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新型农村机构的设立,建立鲁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
20、做大做强鲁南地方金融机构。打破投资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省内农村银行类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内外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鲁南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合格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鲁南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
21、扩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对鲁南的信贷规模。省农发行要在保证国家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大力支持鲁南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2、切实加大商业银行对鲁南经济带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充分发挥信托资金直接投资实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信托公司到鲁南地区寻找投资项目。
23、加大省农村信用联社辖内资金调剂力度,充分利用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引导鲁东、鲁中农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资金向鲁南地区流动,支持鲁南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
24、努力扩大鲁南经济带直接融资规模。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先支持和鼓励鲁南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支持发展鲁南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能力。
五、加大建设用地供应
25、在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上,对鲁南经济带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环保工程项目,由省直接安排,并积极争取国家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向鲁南地区优先供应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用地。
26、鼓励省内外企业到鲁南地区投资基础设施,符合土地划拨政策规定的,可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经依法批准,也可以作价入股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27、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适当增加鲁南经济带的建设用地规模,对鲁南的省重点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在筛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项目区时,给予优先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六、搞好资源开发补偿
28、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分享比例。从2008年起3年内,将省属及省属以上采矿权人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比例,由2007年的30%提高到40%,市属及以下采矿权人缴纳的,全额返还鲁南五市,省级不参与分成。省级安排的地质勘查项目对鲁南经济带的投入力度要明显高于上年水平。
29、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在开采地缴纳资源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跨省开采资源适用税率,并参照邻近省份确定的适用税率,合理确定我省资源税税率。
七、提高鲁南科技创新能力
30、建立鲁南经济带特色产业创新区。重大科技专项安排对鲁南经济带给予重点支持。适当降低在鲁南经济带实施的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对鲁南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省级给予重点扶持。
31、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在鲁南经济带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推动优势互补,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积极支持鲁南水煤浆及煤气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为鲁南煤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八、进一步扩大开放
32、支持鲁南各市重点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展览会、经贸洽谈会。在同等条件下,各类重点展会摊位分配向鲁南各市重点企业倾斜。
33、结合鲁南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优先在鲁南经济开发区培植建立专业特色园区。推广“一区多园”、主导产业带动开发建设模式,按照产业方向、投资国别设立区内专业园,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以园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4、实施推动“一体”与“南翼”园区互动战略。制定利益共享、财税支持、用地倾斜、市场导向等措施,延伸“联动园区”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实现开发区之间经贸合作和产业配套联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开发区资源配置,加快鲁南开发区工业化进程。
九、大力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35、大力发展鲁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高等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安排、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省财政积极支持菏泽学院发展,2008年至2010年,每年再补助菏泽学院1000万元。加大省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鲁南经济带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鲁南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36、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从2008年起,分两年每年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105元和55元,所需资金,省级财政对菏泽、枣庄、临沂补助80%,对济宁和日照补助60%。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小学500元、初中750元,省补助比例与免杂费一致。
37、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修缮、基本设备配套、信息网络建设,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给予重点奖补,对济宁、日照给予必要奖励;对鲁南经济带纳入全省计划的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由省财政按照社区护士、公共医师和全科医生每人2000—5000元,管理人员每人600元予以补助。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按社区服务人口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每人每年补助3元,对济宁、日照每人每年补助2元。
38、支持村卫生室和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省确定的鲁南经济欠发达县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经考核达标的,平均每个村卫生室给予1万元的奖励。凡纳入全省计划的鲁南经济带乡村医生培训,以两年为一期,省财政按照每人500元给予补助。加大省级资金对鲁南儿童福利院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5市人口多少和项目规模,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每个市给予500—600万元的支持。
39、提高新农合省级补助标准。对鲁南五市年人均补助标准,2008年枣庄、临沂、菏泽为42元,济宁、日照为27元;2009年枣庄、临沂、菏泽为56元,济宁、日照为36元。
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0、支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从2008年起3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鲁南地区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将省财政对30个欠发达县的引进人才支持政策,扩大到鲁南经济带所有的财政困难县。其中,从2008年起3年内,对到鲁南地区财政困难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其工资由省财政负担30%。对到鲁南经济带的财政困难县参加“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其生活补贴(薪酬)和社会保险费,以及参加“三支一扶”服务的生活、交通补贴和保险费用,省财政负担50%。对自愿到鲁南地区财政困难县艰苦行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年限达5年以上(含5年)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省财政负担50%。加强鲁南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引智成果基地建设,每年新建2至4个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申报国家级基地2至3个。
41、组织高层次专家到鲁南经济带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组织一次“高层次专家鲁南行”和“博士后鲁南企业行”活动。制定实施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鲁南经济带人才培养计划,在举办面向全省的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时,对鲁南经济带所属市县给予重点安排,适当降低或减免培训费用。从2008年起,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2期100人次左右的干部专题班、5期300人次左右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
42、有计划地从省级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鲁南挂职或任职,组织鲁南和省内发达地区干部互派挂职交流和任职交流。
43、加大鲁南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农技推广等项目的实施力度。创造条件促进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办学。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5
发展的意见
(2009年12月24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在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在参与国企改革、推动经营机制转换,在充分调动社会各种经济力量、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8年,全市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6.7万户、私营企业5500多户,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29%,提供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比重为40%左右。
但是,应当看到,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结构单
一、发展方式粗放;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怕私、防私观念,在对“公”和“私”服务上没有完全做到公平对待,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国民待遇还有差距;企业融资渠道窄,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企业负担较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和“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人才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自身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竞争能力不强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很大差距。
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切实树立“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大发展;只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才能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意识,真正把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放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来。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贯穿到想问题、做决策、定措施、抓落实的始终,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作富民强市的重大举措,当作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来抓好抓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形成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全力服务、司法公正保障、社会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做强我市经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想非公有制经济之所想,急非公有制经济之所急,帮非公有制经济之所需,大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提高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提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00亿元以上,个体工商户超过9万户,私营企业超过2万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1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以上。到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50亿元以上,个体工商户超过12万户,私营企业超过4万户。
(三)主要原则。一是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贯彻执行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资源配置、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时,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二是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着力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素质,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本地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发展公有制经济相结合,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相结合,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相结合。
三、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一)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创业工程”,鼓励和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各类人员积极创业,重点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创业主体的扶持力度。支持科技人员携非职务科研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允许国家工作人员以依法辞职、提前退休等方式创办企业。鼓励农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创办领办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用足用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从事高新技术、环保、节能、社会福利、农业产业化等国家鼓励类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按有关规定依法享受优惠、减免税收政策。
(二)放宽准入条件。坚持非禁即允,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各类资本都可以进入;凡国家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放宽非公有制在注册资本、经营场所、企业冠名及登记前置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对非公有制资本准入的领域设置限制条件。改革政府采购制度,在政府采购中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三)突出发展重点。结合我市特点,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现代农业、优势资源、社会事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围绕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煤化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重要产业,开展与国有大型企业的配套协作,提供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节能、精细化工、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和各类加工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大种植养殖规模,大力发展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仓储、保鲜、运销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围绕打造“凉都”品牌,依托玉舍森林公园、牂牁湖、北盘江大峡谷等重点景区,投资建设旅游景点、宾馆酒店、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消夏、休闲、度假、会展、亚高原体育等产业;围绕创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物流、电子信息、咨询、法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娱乐演出等文化产业;围绕壮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激活民间资本,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教育、文化、医疗、社会养老、残疾人托养等行业,允许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四)搭建发展平台。立足我市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产业集中区聚集各类要素、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城镇化的作用,引导和吸引符合规划、产业互补的非公有制企业入驻,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集中扶持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上下游产业耦合,提高集约化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成红山、石桥两个工业集中区,积极推进六枝特区、盘县的工业集中区建设,在重要交通节点、重点城镇、重大项目建设地等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园区、专业市场、物流集中区等。对集中区要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完善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标准化厂房,让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入驻,缩短企业建设时间,降低企业入驻成本。
(五)提高发展质量。认真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的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六盘水市知识产权奖励暂行办法》给予奖励。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消耗、高污染等行业盲目发展。对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废弃物的企业,按照有关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按规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
(六)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提升企业竞争力、市场创利力、品牌发展潜力,积极创造品牌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专利权、商标注册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开展市级“知名商标”评审工作,积极申报省级“著名商标”和国家级“弛名商标”评审工作,凡列入我市市级及其以上的名牌发展和产品创新规划的产品和企业,优先纳入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计划,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帮助。对取得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市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四、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要素短缺问题
(一)企业融资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大对各类金融企业的引进力度,实施“引银入市”工程,增加金融供给,改变供需结构。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发展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鼓励和引导银行业机构研究改进金融服务措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建立健全政、银、企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对经营前景、资产和信用状况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内的,经担保公司审核,实行即保即贷。加快培育和规范发展各类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及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挥融资租赁、典当、拍卖、信托等融资作用。
积极鼓励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成长性好、有上市意愿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对上市成功的企业,市级财政给予一定奖励。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商引商、以项目引资金,吸引更多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投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和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市县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能力,放大担保倍数。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发展和规范民间信用担保。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相关部门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服务,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抵押质押畅通渠道。扩大农村房屋产权登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式,增强农民信用抵押能力。鼓励保险机构扩大险种,对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多形式的保险业务,对涉农保险,市县财政给予补贴。
(二)企业用地问题。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用地统一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积极盘活建设用地存量,用好挂钩、置换等政策,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合理用地需求。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行政许可相关规定,对符合规定的用地需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审批,提供用地。鼓励节地挖潜,加强“零用地改造”,通过厂房改建和加层、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空间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三)企业人才问题。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纳入全市人才培训整体规划和计划。推进以企业家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引进特殊岗位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根据各类企业的不同需求,有计划地选送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到有关大专院校、沿海发达地区或国外进行培训学习。整合驻市大企业与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资源,大力培养各类矿山、机械、冶炼、农副产品加工等技能型人才,把我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将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纳入统一申报体系,实行统一的评审标准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与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互派人员挂职制度。
(四)企业管理问题。鼓励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强化市场营销,完善内控建设,挖掘企业潜力,加强财务监督与风险管理。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职工持股、引进资金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和开放的产权结构。
五、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一)强化创业辅导。组建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结合创业群体特点,开展创业测试,量身定制培训计划,采取案例教学、成功创业者现场交流、实际演练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辅导。创建“创业项目库”、“创业者信息档案库”,跟踪创业者创业过程,并及时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加强政策引导。每年召开一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大会”,开展政策宣传、产业引导、经验交流、项目推介、产品展示、表彰优秀企业等活动。建立市县两级投资项目库,定期发布优先支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信息,定期发布大企业、企业集团配套协作、延伸加工与产业转移项目,引导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向专业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
展。鼓励、引导和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对外经贸洽谈会、经贸考察等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和推进区域之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三)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推进政务公开,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除法律规定的以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增设前置条件。对保留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创新审批方式,将审批内容、条件、程序、时限、收费等向社会公开,实现阳光审批。积极推进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对审批项目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实行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率,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四)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清理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类收费,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非公有制企业强制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行要求企业参加各种协会、研究会等社团性组织,不得强行向企业摊派考察、培训、接待、广告、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费用。建立检查报批制,除有特别规定的外,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的例行检查一年不得超过一次。除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年检外,不得规定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年检。禁止安排企业开展无实际意义的达标、评比活动,不得要求企业参加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术研讨和业务培训。禁止利用职权向企业报销费用、推销商品。
(五)加大纪律监督。整合现有行政诉求资源,在纪检监察机关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畅通投诉渠道,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的问责制度,对在工作中行动迟缓、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弄虚作假等行为,一经查实,立即启动问责程序,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协调。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每年召开一次非公有制企业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的呼声和建议。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推动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统战部门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好各级工商联在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依法维权作用;建立健全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切实发挥其组织、推动、指导、督查和协调等职能作用,形成社会各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合力,共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市县两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参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采用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改造创新,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创业基地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创业培训、融资平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人员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
(三)完善征信体系。建设覆盖面广、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
享,共同监管,督促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自觉遵守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规定,自觉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提高依法经营的水平。
(四)强化统计监测。建立政府统计与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体系,每季度发布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统计数据,全面、完整、及时、有效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计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统计制度,完善统计和监测,全面准确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发展改革、工商、劳动社保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工作,规范统计口径。
(五)营造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合法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树立非公有制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的推荐和劳动模范等各类先进的评选,都应安排一定名额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引导富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增强社会公德,投身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6
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 重要举措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重要举措的 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密切协作 配合,共同抓好工作落实。各牵头责任单位要按照实施方 案确定的重点工作,研究提出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工作 方案,明确阶段性时间进度安排;相关责任单位要积极配 合,共同完成好所承担的任务。重点工作任务属于体制机 制创新的,要抓紧研究,于2011年11月底前提出具体工作 方案;属于政策创新的,要抓紧制定并尽快出台;已形成制 度和工作机制的,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10月26日
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意见》重要举措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成委发(2011)19号)各项部署,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列在责任单位首位的为牵头责任单位,其他责任单位为主要参加单位。
一、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一)探索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市级战略功能区为主体,在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与云计算、现代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试点。相关区(市)县按不低于3:1的比例与市级投入配套,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探索完善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方式,建立完善研究院内生动力和激励机制,培育和提升聚集研发机构、促进技术成果转移的功能。(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成都高新区、相关区(市)县)
(二)组建技术转移集团。立足现有基础,整合政府科技服务资源,探索组建成都技术转移服务(集团)公司,形成涵盖技术成果转化的“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成都技术转移服务(集团)公司运行的国有资产投入、退出、核销管理机制。鼓励成都技术转移服务(集团)公司通过早期投资、知识产权融资、专利收储等方式,跟踪高校、科研院所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在研项目,并促进在我市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支持其通过参(控)股、服务委托等方式,与产业(技术)研究院、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形成技术转移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国资委)
(三)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与在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制度,每半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市科技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区(市)县参与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及时通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重大信息,围绕高校、科研院所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大项目开展专题对接。对内与本市企业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成效显著的在蓉高校、科研院所按技术交易额的2%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农委、市教育局)
(四)建立招商项目技术先进性评估制度。定期发布产业技术招商引资项目指导目录,建立招商项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技术链和产业链招商,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技术水平。(责任单位:市投促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
(五)完善创业投资体系。发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及各类母基金组建专业化子基金,参与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鼓励创业投资机构落户我市,对投资我市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发生投资损失的,按实际投资损失的一定比例给予最高300万元的风险补助。推动市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协会建设,健全行业自律监管机制;建立成都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服务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金融办)
(六)支持科技银行发展。鼓励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进一步拓展有利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业务模式,探索完善有利于科技银行业务发展的考核激励制度和风险管控机制。市、区(市)县两级金融发展资金给予一定额度的风险补助。(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成都高新区、各区(市)县)
(七)深化科技保险。完善科技保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责任、技术交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的补助试点,引导保险机构做大融资性保险业务规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八)构建大孵化体系。推广成都高新区大孵化模式,在市级战略功能区、重点产业园区构建以政府建设孵化器为示范、社会力量建设孵化器为主体、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中介服务有效结合的孵化网络体系。到2015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孵化面积l00万平方米以上,各区(市)县重点产业园区分别新增10万平方米以上,全市在孵企业达到10000家以上。对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其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税的地方留存部分,由市、区(市)县两级财政予以全额补贴。对在孵化器内新建公共服务平台的,经认定,按建设投入的1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助。(责任单位:成都高新区、各区(市)县、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二、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九)优化财政投入。市和区(市)县要逐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新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项目在本地转移转化,首期投入5亿元,2011年、2012年市级财政分别安排2亿元、3亿元,以后每年市本级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新增部分的80%纳入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各区(市)县相应设立专项配套资金。(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成都高新区、各区(市)县)
(十)建立落实税收激励政策.的协调机制。加快制定落实激励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具体措施,协调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十一)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对新获批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资金支持。对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的本市企业,按实际到位经费的10%、最高200万元给予配套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十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每年新增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20家以上,到2015年,全市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比例达到60%以上。推动科技资源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对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按服务合同金额分别给予10%、15 %的资金资助。(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经信委、市科技局)
(十三)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对入选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给予100万元补助,对其承担的重点项目提供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市种子资金可给予其创业企业最高300万元的股权直接投资,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可给予100万元的后续研发资助。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现有人才优惠政策。(责 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成都高新区)
(十四)建设人才特区。成都高新区率先推进、成都经 开区积极探索人才特区建设。支持先行先试,探索完善在全市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孵化器、中试基地。建设国际社区,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责任单位: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市委组织部)
(十五)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各区(市)县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建立青年创业快速服务通道,为青年创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对新办科技型企业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实施注册资本“零首付”,放宽科技型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在企业核名、出资方式和比例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为青年创业提,供一对一帮扶。推进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支持:企业提供研发助理岗位,培育青年创新创业后备人才。(责任单位:团市委、市委组织部、市工商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成都高新区、各区(市)县)
(十六)完善科技奖励和成果评价。在市科技奖励中增设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推进奖,对在促进技术转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围绕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开展技术鉴定、奖励评价、成果发布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推动责任追究和诚信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三、加强组织保障
(十七)建立组织协调体系。进一步完善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机制,统筹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加强重大事项的会商和协调,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区(市)县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本地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科技局、成都高新区、各区(市)县)
(十八)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健全和完善区(市)县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和重点任务督查机制,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定期开展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及时调整优化相关政策。(责任单位: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市科技局)
(十九)完善统计分析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统计、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科技发展、知识产权发展白皮书制度和重大科技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预测定期发布制度o(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科技局)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荐阅读: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07-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精讲06-26
浙江欠发达地市08-03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11-10
浙江省民政厅关于加快推进“三社联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12-05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文库08-22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12-13
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