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精选5篇)
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篇1
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2008年2月24日)
为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保障机制,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破解群众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我市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措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科教为先、成才为根、创业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开放多样、优质均衡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社会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体,非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职前、职后培训并举,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跨入西部先进行列。——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全市学前幼儿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职普比例达到1∶1。
——高质量、高水平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适龄儿童能充分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城市保持在99.5%,农村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城市保持在99%以上,农村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
——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比重。一级高(完)中由现有的18所增加到22所,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由现在的52%提高到66%;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由7所增加到10所,优质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占比例由现在的35%提高到55%;省一级幼儿园由60所增加到70所;义务教育的优质学校由现在的110所增加到150所。
——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全员学习培训网络,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形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各种文化技能培训示范学校。加快昆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争取创建2-3所高等职业学院。加快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
二、突出三大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职业教育,像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要树立“大职业教育”的观念,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改革措施的统筹管理,强化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促进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紧密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有机协调,大力培植职教产业,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迅速扩大职教资源总量。根据全市产业结构和县(市)区功能定位,每个县(市)区要办好一所职业学校,成为当地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职校教师培训中心、社区教育中心。职教办学效益不佳的县区,要通过体制改革、资源整合,努力扩大办学规模,迅速扭转职教发展滞后的局面,形成一批办学灵活、规模大、有骨干专业支撑、专业特色明显、市场需求对口的县级职业学校。市级要组建为一、二、三产业服务的校均规模达8000人以上的三个职教集团。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企业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中等职业教育新格局。高标准、高效率办好安宁、嵩明两个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全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政府直接掌握的资源,要加强统筹和协调,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条块分割的资源和培训体系,实现政策衔接、机制融合、资源共享;对社会资源,要通过政策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加强职业技术学校与其他培训机构的联系,做到职前与职后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中高职学校结合,成为在岗、转岗、重新上岗培训的重要基地。依法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办法,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工商、税务部门要给予积极协助。建立城乡一体的学习与培训体系。加强农村成人教育阵地建设,强化城市社区教育,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对城乡劳动力资源进行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发放“职业教育券”,转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的投入方式,激活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资源,实施成人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大力实施“一网两工程”,充分发挥县(市)区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的网络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二)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以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制定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非义务教育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导、民办教育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以民办教育为主,高中阶段教育增量部分主要通过发展民办来实现,支持公办学校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通过出租、转让闲置国有资产,扶持民办学校的建设。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创新办学形式,培植优质资源,全面优化政策、管理和服务环境,实现民办教育的数量再扩张、质量再提高、结构再优化,形成公、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10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有较大提高,民办学前教育比重达到90%以上,民办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力争达到40%。在确保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鼓励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使民办义务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违规办学的要限期整改,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三)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主城区教育资源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主城区因新建居民小区未同步配套规划建设学校带来的居民子女读书“南征北战”和主城区部分学
校办学条件不达标两大问题。结合城市建设和人口分布情况,采取补救措施,重点研究和完善主城区学校布局布点专业规划。实行“三个一批”:改扩建一批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新建一批居民小区配套学校,提升一批学校吸纳生源的能力。在改扩建一批的学校中,应结合“城中村”整治、城市拆临拆违,尽量扩大校园用地。在新建一批的学校中,鼓励城区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品牌学校通过置换和吸纳民间资本向城郊、新区发展,扩大发展空间。积极推进主城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化管理,通过兼并、合并、挂靠等形式,对区域内学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使城区学校在师资、校舍、场地、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等建设和配置方面水平有明显提高,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坚持“需增则增,宜并则并”和“小学方便入学,初中适当集中”的原则,收缩校点,扩大规模,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农村中小学校占地、校舍、设施、设备等硬件以及师资队伍等软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和配备。实现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布点、学校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农村学校规模化办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全力抓好“控辍保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包括监护人)和教育系统的双轨控制体系,把争创“无流失生”县(市)区、乡镇和学校作为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流失生控制力度,全力推进“双高普九”工作。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实行多元化办学。按照“巩固一个基础,放开放活两块市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放开放活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允许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园)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按民营机制运行,实行股份制形式的合作办学;在不改变学校和人员身份性质的前提下,引入民办学校运行机制,学校所有权和办学管理权分离,试行“国有民办”;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财产,按照“四独立”的原则,单独举办或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民办学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经批准后,也可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实施集团化和规模化办学。按照“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品牌效应、辐射功能和城区学校的资源优势,鼓励同层次的公办学校之间或同层次的民办学校之间在建制不变、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集团化运作,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多形式、多体制举办基础教育。吸纳国内外资本,以合资、合作形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二)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按照“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兼顾利益、实现多赢”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投入机制。对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办学的引资者给予奖励。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在校内出资新建、改扩建经营教育教学设施。积极鼓励教育消费,让富裕家庭为教育多投资。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企业或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额中全部扣除。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学校改扩建。受校园占地面积限制、难以扩大规模和改善条件的优质学校,各地要支持学校通过原有校舍和土地置换、银行贷款、政府投入和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实行异地新建、开辟新校区,扩大办学容量,并在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减免各种费用。逐步完善教育成本核算和受教育者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通过贷款、社会融资等新建或改扩建校舍的高中阶段学校,在完成招生任务后,挖潜招收的学生可按照择校生收费,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或社会投资。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学校预算外收入一律不予统筹。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已有后勤资源可依托母体,采取内部承包、租赁等
方式,实行企业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取校际联合成立后勤管理集团的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全面采取BT、BOT、BO、独资、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学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职工聘用新机制。各县(市)区要成立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教职工按人事管理权属全部进入市、县(市)区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进行人事代理。教师不调配,进入市场,由学校按照科学设岗、竞
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分中心聘任。新增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由学校在公开考核的基础上自主招聘,进入分中心进行人事代理,并报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深化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实行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任期和交流制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办学自主权,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考核奖励办法。实行校长职级制,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等级、质量和效益,确定校长岗位职级,并享受相应待遇。一级高(完)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津贴每月1500元,二级高(完)中、省部级重点(示范)职业学校校长津贴每月1000元;并对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每年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优秀的发给5000—15000元的绩效奖。其他学校校长津贴和年终绩效奖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实行校长年薪制。实行校长职级制、年终绩效奖和校长年薪制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氛围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健康第一”,重视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学历教育和长短期培训并重,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鼓励学校、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培养,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和水平。着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校园”,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改革,促进技术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
(三)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的渠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合作办学,鼓励国内外资本独办和联办分校、专业或合作共建学科、实验室、实训等基地。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境)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联系,继续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境)外学习进修。建立和完善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服务系统,提高引进境外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利用境外人士和海外人士等多种渠道,扩
大对外交流。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和出国(境)进修渠道,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举办“国际学校”或“国际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泛开展向全国模范教师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高尚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加强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具有昆明特点、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大力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推进中小学“名校长基地”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名校长”。继续打造好“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到2010年,对全市中小学校长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评选在职特级教师达到2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800人,市级骨干教师达到1000人。提高优秀教师工作经费。任期内的市级学科带头人每年享受1000元工作经费,市级骨干教师每年享受800元工作经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每年享受600元工作经费。实行班主任绩效目标考核奖,对绩效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及学习、工作条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和工资待遇“三倾斜”,对长期坚持在农村中小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优先晋升、优先聘任,在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优先表彰。每两年组织评选1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受表彰的教师每年奖励1200元。坚持在农村学校任教直至退休的,退休后可以继续享受每年1200元的奖金;调离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的教师,此项奖励自然取消。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实施昆明市农村“特岗教师计划”。除继续实施中央、省的“特岗教师计划”外,从2008年到2010年,全市每年公开招聘300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年终与县级财政据实结算。从2008年起,各县(市)区不得再新增代课教师,2010年前必须清退完代课教师。深入开展主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对校”对口支援工作。每年选派150名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支教和挂职,每年选派150名郊县(市)区学校干部、教师到主城区优质学校挂职和进修学习。城区教师申报晋升高级教师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学校支教经历。
(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职教教师在享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取得工程技术及其他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行业和企业建设教师见习基地,试行教师到企业“见习制度”。鼓励支持企业高级技师、技术能手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进一步提高学校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能力。
六、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一)强化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建立完善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三个增长”,各级财政性教育拨款的增幅必须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逐年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使其较快达到4%的要求。严禁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挤占、截留、平调、挪用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对有挤占、截留、平调、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建立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依法履行教育
责任执行情况报告制度。依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以及师资配置、待遇的改善情况和公建配套措施的落实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等若干指标,开展以督政为主的依法教育督导工作,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政府行为到位,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建设。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科学规划新建小区学校建设。各级规划部门在编制和审批住宅小区规划时,必须按小区规模和学校布局配套规划建设小学、幼儿园,所需资金由开发单位在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费中统筹安排;中学由规划部门预留用地,国土资源部门按划拨供地,县(市)区政府可采取多种方式办学。住宅小区应配套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应同时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二)建立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机制,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民办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制定措施、提供服务、依法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对民办学校奖励机制。从2008年起,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新建民办普通高中或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或者投资新建民办幼儿园、总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均按1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列支。市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幼儿园、民办高中阶段学校,按在园幼儿、在校生规模实施奖励。对办学水平上等级的民办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经年审考评优秀的,给予相应奖励。县(市)区要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和奖励民办学校。切实维护民办教育的合法权益。鼓励教师在公、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建立民办
学校教职工全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对委托招收公费学位生的民办学校给予补助,使民办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
(三)建立贫困学生资助长效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贫困生救助制度。坚持“公平靠政府,效率靠社会”的原则,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大力实施“三就三百”工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百分之百地资助。全面深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保证每个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及更高层次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管理办法,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补助。完善高中阶段“一补两减免”(对贫困学生实施生活补助,减免学费和住宿费)政策,对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进行补助。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助,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大力发展勤工俭学,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确保所有学校任何一个学段的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七、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全力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建设教育强市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安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财政预算等工作时,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立党政领导联系学校、联系教育重点项目制度,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确保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各级组织、宣传、发展改革、物价、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人事、劳动保障、财政、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民政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做好相关政策配套服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和加快发展的舆论环境,共同推动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本市发布的有关文件及规定如与本决定不一致的,以本决定为准。
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篇2
(2004年3月25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进一步加快北京市林业发展,根据实际情况,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林业发展是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1.我市林业建设成就显著。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北京生态建设的重要指示,把植树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全民绿化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林地面积83万公顷,林木覆盖率47.5%,森林覆盖率34.3%。其中,山区林木覆盖率63.8%,森林覆盖率44.4%,规划宜林荒山荒地的90%已实现绿化;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25%,森林覆盖率20.4%;城市绿化隔离地区有林面积100平方公里。全市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山区、平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林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市林业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公益林业,是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林业,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林业,是以兴林富民为目的的高效林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更加迫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面对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面对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任务,面对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林业整体水平和森林生态体系整体功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拓展林业富民工程内容。要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山区建设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二、加快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主要目标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新北京、新奥运”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确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总体战略,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加快构筑高标准的林业生态体系、高效益的林业产业体系、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基本方针。――坚持生态优先,景观优美,产业优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林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科学经营,兴林富民,实现城乡林业的协调发展。――坚持全民动手,改革创新,因地制宜,严格保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工程带动,创建精品,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5.主要目标。到2008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36%,建成山区、平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形成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生态景观,努力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备的高标准的林业生态体系、高效益的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为建设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三、加快高标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高三道绿色生态屏障水平
6.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抓好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工程。城市绿化要以植树造林为主体,把美化环境与增强生态功能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建设水平。全面完成城市绿化隔离地区125平方公里绿化建设任务,形成市区森林环绕的生态景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工程,要按照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调整规划进行建设,实现绿化达标、生态良好、产业优化、农民增收,把该地区建设成为重要生态区、绿色产业区和旅游休闲区。
平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要与城市中心区、边缘集团、卫星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相结合,合理利用水、土等自然资源,建成点、线、面相结合,网、片、带相协调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要与道路建设和河渠整治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形成由北京通往外埠的生态走廊和绿色风景线;治沙造林工程要重点提高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流域以及康庄、南口等重点风沙危害区整治水平,基本消除我市境内沙尘源;加快卫星城、小城镇绿化建设,达到园林城镇建设标准;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和重点村庄要按照规划营建一定规模的生态林,逐步实现园林化标准。
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要结合国家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太行山绿化等工程,采取多种造林绿化形式方法,加快绿化步伐,形成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认真抓好退耕还林工程,注重实效,落实补偿政策,给予农民必要的扶持,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继续推进各种景区景点绿化工程建设,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搞好中幼林抚育工程,优化森林结构,增强生态功能。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要始终遵循生态群落演化规律,强化政府行为,提高保护水平。切实保护和利用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资源,合理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加快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繁育网络体系建设,实现生物多样性。
四、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林业富民
7.优化产业结构,抓好林业五大产业。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引导和调控,推动产业升级,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果品产业要以优质为核心,突出特色、培育精品,加快桃、苹果、梨、柿子、板栗等果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果园。速生丰产林产业要与林业生态工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行集约经营。花卉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新品种培育和新生产技术研发,提升质量,扩大规模,增加效益。林木种苗产业要增加名特优新树种、速生丰产树种、乡土树种和抗逆性树种等种苗生产,大力培育种苗市场。森林旅游产业要科学规划,重点抓好森林旅游线路和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快高水平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生态安全
8.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地、林木管理。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坚持依法治火、科学防火,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以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为目标,建设完备的森林防火预警和监控系统,使重点林区望监测面积达到90%以上;加快林地防火公路、防火阻隔带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增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控制和扑救能力;建立健全森林消防监督机制。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提高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水平,逐步形成完善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网络;积极推进生物防治,加强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入侵。加强林地、林木管理,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
六、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9.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业要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共同
建设。本市林业主体是公益林,分为国家级和市级两级。公益林建设投资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照事权划分,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将由国家和市承担,市级公益林的补偿由市和区县承担。公益林区施行禁牧、禁猎、禁薪、禁垦;天然林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要严格管理,依法实行禁伐和限伐。商品林业要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自主经营,政府给予必要扶持。
10.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这是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明确尚未核发林权证的,要尽快核发;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或调处,并尽快核发权属证明。退耕土地还林后,要依法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已经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林木归农户所有。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享有优先经营权。
11.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方式参与流转,依法获得林地使用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规范流转程序,加强流转管理。在流转过程中,坚决防止出现乱砍滥伐、改变林地用途、改变公益林性质和公有资产流失等现象。要切实加强对流转后应当用于林业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
12.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推行并依法保护“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实行平等待遇,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13.深化国有林场、苗圃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国有林场为生态公益型林场,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所需资金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政府承担。国有苗圃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公有制林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各种形式联合体,实现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切实关心和解决国有林场、苗圃贫困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14.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合作与交流。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密切林业与其他行业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大引进力度,着力引进资金、资源、良种、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扩大我市林业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外商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七、加强政策扶持,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
15.加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市和区县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各级政府财政要重点保证。部门规划的配套生态工程建设投资,要纳入相关工程的总体预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分别纳入市和区县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类别未改变的公益林,市和区县政府给予一定的占地补偿。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支农资金,要适当增加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珍贵
树种用材林建设中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由市和区县政府安排部分投资。逐步规范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造林补助标准。要继续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征收的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部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因此出现的经费缺口由财政解决。
16.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具体贷款期限可根据林木的生长周期由银行和企业协商确定,市和区县政府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有关金融机构对个人造林育林,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鼓励林业企业上市融资。
八、强化科教兴林,推进依法治林
17.加强林业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科教兴林战略。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用好中央在京单位的人才、科技等资源,加强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要以科技创新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以先进技术提升林业产业建设的规模与效益,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推动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要坚持植物材料的多样性,注重优良树种的选育,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多植物、多色彩、多层次,逐步推进人工造林自然化。要积极推进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快“数字首都林业”建设,实现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测管理。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做好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各项工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优秀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对林业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林业科技培训体系,加大对林业职工和林农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建设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逐步实现林业队伍的专业化。
18.加强林业法制建设。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林地保护、林木种子管理、森林公园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和经营利用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并根据新情况和上位法的变化对现有法规规章进行修订。规范林业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工作。加强森林公安、林政稽查队伍和机构建设,加强区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逐步推行林业综合执法和集中行政处罚。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执法监督队伍和制度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坚持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实施行政过错追究制度。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
九、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19.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坚持并完善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充分认识加强林业建设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根据加快林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各级政府的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健全林业推广和服务体系,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要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
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及各项任务要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国家及市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要坚持规划落实到区县、任务分解到区县、资金分配到区县、责任明确到区县的管理制度。工程建设进展情况要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建立健全重大毁林案件、违规使用林业资金案件和重点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篇3
作者:时间:2004-3-25来源:阅读量:6034次
为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我市农村面临的矛盾和挑战,确保顺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系统工程的顺利推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为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尤其是1993年进行的改革农村区域建制、推行股份合作制、完善土地承包制,以及1998年理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建立村民委员会的改革,对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的行政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步伐,搞好农村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农村大局的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地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农村形势总的是好的。但是,当前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为顺德传统农业优势逐步弱化,竞争力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差距拉大;不少农村股份经济和集体经济薄弱,历史包袱较重;农村分散建设、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未能有效改善;新旧体制磨合产生的矛盾逐渐暴露,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加,等等。因此,随着依法治市力度的加大,顺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系统工程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要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农村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要有全新的思路和对策,要用全局的、长远的眼光,全面推进建设、发展、改革三大战略转移,以市场化、城市化为目标,对全市农村经济结构、行政架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革,建立起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农村基层新体制,开创顺德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加大农村区域重组力度,加快城市化改造步伐
1、按照“合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重点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坚决推进村的合并和“城中村”的改造工作。
2、对地域相连、规模过小、历史上曾经分合的村,原则上要进行合并重组,特别是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村,必须进行合并。对有计划合并但存在较多历史遗留问题的村,要本着“先合并,后解决”的原则,在村合并后,统筹协调解决各种遗留问题。
3、对市中心城区和各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中村”以及位于城乡结合部、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市人均水平1/3的村,必须进行城市化改造,将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将原村民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将原属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
土地。
4、“城中村”经改造后,按城镇的管理方式和运行的机制管理。原村民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后,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同等的义务。从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时起6年内,按农业人口生育政策可以安排二胎生育指标的夫妇可保留农业户口,但期间不得享受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5、村的合并和村委会改居委会工作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在省《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未出台前,居委会成员由镇人民政府(包括区办事处,下同)任命。
6、市有关部门和各镇(包括区,下同)要尽快研究确定村委会合并和“城中村”改造的工作计划,并在2001年11月底全市村委会换届选举前完成有关的合并和改造工作。
三、固化农村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
1、股份合作社的股份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原则上集体股占20%,个人股占80%
2、到2001年9月30日24时止(计划生育年度统计截止日)在册的农业人口(包括外嫁女及其子女),除原在城镇工作已享受退休待遇的农业人口、或在入户时已签订不享有股权合约的迁入农业人口之外,均可获一次性配置的股份,固化股权。股东的股份配置,可参照原有股份合作社的股份配置或由股东代表大会确定。
3、股权固化后,股东的股份不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新生婴儿和迁入的农业人口不再配置股份;今后如要扩股的,须按市场行为用现金购买,并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股东迁出或死亡后,其股份可以转让、继承和赠与。
4、股份合作社的资产,按股权设置集体占20%、个人占80%。个人部分按固化股权后的股份量化到个人,其中:现金部分一次性量化兑现;向外投资性资金视回收情况分5年量化兑现,或继续招标出租按股分红。
5、今后股份合作社的集体股及其收益,不得量化到个人,留作集体积累,用于公共事务、福利事业开支。
6、今后的征地补偿收入,留20%作为集体股收益,另80%按固化股权后各股东所拥有的股份份额一次性量化到个人。
7、在开展股权固化和资产量化工作之前,必须委托具有执业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以净资产作为股份的账面价值,土地不作价入股;但转为居委会,人均耕地少于0.1亩的土地可作价入股。
8、现仍实行一村多社的,应尽快进行股份合作社的并账工作,实行—村—社;但对新合并村,各村原有的股份合作社可不合并。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后,股份合作社维持
原有的运作模式。
9、农村股份合作社股权固化、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的方案,必须提交股份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后方可实施,并报镇农村主管部门备案。
10、在本《决定》出台前已进行股权固化和资产量化工作的,可按原实施方案继续执行。
四、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作
1、村(含居民区,下同)级集体资产不得量化到个人,由各村成立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运营。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组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接受村委会(含居委会,下同)的领导。各村现有的经济联合社归属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任命;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成员(以下简称“两委”成员)不兼任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成立有“两委”成员参加的资产管理公司监事会,负责监督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运作。
2、村级集体资产的收益,扣除资产管理公司必要的费用开支(工资、办公费、业务费、财务费用)外,主要用于当地社区公共福利事业等费用开支,不得用于市核定配置人数内的“两委”成员的分配开支。
3、村级集体经济的债权债务关系归属村经济联合社;股份合作社的债权债务关系归属股份合作社。对历史债权债务问题,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股份合作社必须以负责的心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加强村集体和股份合作社各种外借资金、租金、承包金、管理费等的清理登记和追收工作,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
五、转变村委会的管理职能,调整基层管理人员的供给关系
1、全市村委会要尽快推行“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定经费、定分配”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今后村委会主要职责是履行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和协助镇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指导股份合作社的工作等。今后村委会不能直接参与任何经济经营活动。村委会要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
2、各镇要按照依法行政、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要求,切实调整和精简村级组织架构,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合理确定村委会的日常工作量。
3、“两委”成员配置按辖区内常住人口数确定,具体划分如下:4000人以下的配置4人,4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配置5人,1万人以上配置7人。村委会不单独配置会计、出纳,由村资产管理公司财会人员兼任。村委会其它管理架构和工作人员的配置,由市有关部门和各镇另行核定,人员经费由村自行解决。
4、从2002年1月1日起,全市居民区和农村的“两委”的办公经费和“两委”成员的报酬由市、镇财政给予补贴。“两委”办公经费的补贴按常住人口核定:4000人以下的每年补贴15万元;4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每年补贴20万元;1万人以上的每年补贴25万元。“两委”成员的报酬按级别分配,居民区“两委”成员平均每人每年4.2万元,村“两委”成员平均每人每年3.6万元,由市财政按核定的各村配置人数下拨到各镇;各镇可根据各地的实际适当提高报酬标准,但最高上浮不能超过30%,具体分配方案由各镇拟定。超出市核定配置人数的“两委”成员,经镇委、镇政府批准,其报酬按上标准由镇、村自行解决;“两委”办公经费补贴和“两委”成员报酬的标准,实行一定三年。
5、调整“两委”成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今后统一参加全市社会保险。
6、上述“两委”办公经费补贴、“两委”成员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老党员固定生活补贴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按现行市、镇税收分成比例提取,集中由市统筹按月通过银行发放。各镇提高“两委”成员报酬标准,超过市确定人均报酬部分的开支,由镇财政自行解决。
7、对合并村原配置数额内的富余“两委”成员,按其在“两委”任职工龄每年1000元的标准发给离岗补贴。对离岗时男满50周岁、女满45周岁及以上的,为其投保养老保险至规定的退休年龄。上述费用由市、镇财政各负担50%。
8、“两委”办公经费收支、“两委”成员和其它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情况,必须纳入村务财务公开的范畴,定期向村民公布。
六、加大村一级集约建设力度
1、调整农村留用地政策。取消农村工业留用地指标;固化农村村民住宅留用地指标。今后市政府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农村新征用集体土地,分别按征地量的10%给村、5%给区(镇)作发展留用地。村一级的留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作为补充村民住宅留用地;或对原经批准非集约工业区用地指标镇平补齐;以及在年度开发计划指标的调控下,通过招标、拍卖推向市场,发展商贸业和房地产业。对城郊镇的征地,可参照这一政策实施。留用地在农地转用和转为国有土地时需要缴交的税费,由留用地单位负责。对征用已转为居委会的土地,其征地补偿可按当时征地补偿标准上浮15%或按补偿标准的上限执行。
2、大力推行集约工业区建设。今后全市工业区的开发必须由镇一级按照规划,连片开发,集约建设;村一级不再允许新办工业区。各镇每个集约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开发面积不少于2000亩;经市政府认定的集约工业区给予扶持优惠政策。对现有村级工业区要重新进行布局和功能调整,对符合集约工业区标准的纳入镇级集约工业区管理;对原经批准的非集约工业区的尚余用地,可继续用作工业用地,但必须在2003年底前完成开发建设,也可采用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的办法,逐步迁移到集约工业区内。禁止未经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擅自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建设的行为,违者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优化公共事业资源配置,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市中心城区和镇城区集约建设的力度。鼓励各村连片集约建设公共设施和农民公寓住宅。对村级公共福利事业建设,必须量力而行,不能超过本村的承受能力,防止背上新的经济包袱。
七、加强社区管理,稳定社会大局
1、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工作。村级集体资产和股份合作社集体股收益的支出,应重点保障村民生活、医疗、教育、文化、军烈属等福利事业。要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经理救济制度,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扩宽教育助学金的补贴范围,对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但经济负担较重的家庭要适当发放助学津贴,保证其子女入学。股份合作社的集体股收益必须提留一部分,补贴农民投保医疗保险;市有关部门要研究农村住院医疗保险的实施办法,确保农民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2、认真落实优先本地人就业政策,在村一级设立劳动服务站,形成市、镇、村三级劳动服务网络,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3、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群众反映的乱收费问题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予以纠正,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4、结合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精神文明呼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农村政务财务公开工作,坚持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公开性。正确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经常性的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对各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要组织专门力量尽快妥善解决。全面落实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黑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八、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确保农村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和引导全市干部群众牢固确立城市化、市场化的区域观念、管理观念、发展观念、就业观念、生活观念等,从思想上跟上体制改革和时代发展的步伐。
2、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是我市建设、发展、改革三大战略转移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改革摆上主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实行全市上下一盘棋,充分调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3、进一步调整现行有关政策。市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我市现行政策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精神不符合的,要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篇4
大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乐农
(2005年11月)
近年来,在省、盐城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丰市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切实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盐城市前列,在全省也有一定的位置。1993年,我市在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市。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市被省政府表彰为盐城市惟一的“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市现有小学54所,初中24所,高中(含完中)6所,职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9.4万人,教职员工6788人。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87%以上。2005年,全市中考、高考成绩继续保持盐城市前列。
回顾我市“十五”期间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小学由183所调整为38所,附设9个教学点;撤并初中5所;撤并3所定点完中高中部;整合职教资源,将5所职业学校合并组建成市职教中心。2002年,征地500亩,投资近2亿元,实施了大丰高级中学易地新建工程,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新校区,并顺利通过四星级高中验收。今年,又通过引进资金、合作办学的方式,征地350亩,投资1亿元,实施了市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工程,建设苏北一流的职教中心。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推进三项改革,创新机制,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一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市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到位,为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二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第一阶段实施了以教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为重点的用人机制改革,建立起学校与教职工“双向选择、契约管理”的用人机制;第二阶段实施以推行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分开和地方津贴实行考核发放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了“按岗定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制度。三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从小学、初中、高中逐步推进的办法,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在课改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市小学课改实施水平在全省处于上游,初中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名列盐城市前茅,高中教学质量保持盐城市前三名。
3、实施三项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一是“三新一亮”工程,2004年首批通过省合格验收。二是“六有”工程,今年10月底,首批接受了省教育厅合格验收,高质量地达到了省定标准。三是“校校通”工程。目前,此项工程已实施到位,年底前将接受省教育厅验收。三项工程的实施,共争取到省专项资金和设备支持达2千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和我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盐城率先、苏北领先、苏中争先”目标,我市最大的优势是教育优势,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力资源,最有力的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市。要实现以上目标,教育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市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一五”我市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继续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5%以上,创建无流生县。实施新一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到“十一五”期末,撤并所有农村小学教学点,撤并小学12所、初中4所,全市小学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以做精、做优、创特色为目标,抓好定点学校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学前一年入学率达100%,创建省示范园5所,全市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盐城市一类幼儿园标准。抓好特殊教育,全面实行残疾儿童免费就读制度,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
2、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调整普通高中布局,逐步撤并定点完中的高中部,适度扩大三星级以上高中办学规模。抓好普通高中创星晋级工作,大丰高级中学创建五星级高中,新丰中学、南阳中学创建四星级高中。努力提高高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完成市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工程,突出抓好重点专业建设,创特色、树品牌,提升学校品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在苏北地区率先实现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十二年高中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3、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抓好成人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利用成人教育资源举办各类层次的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使我市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
4、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规定基本现代化的水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在教学领域广泛运用。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先进教育思想体系,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文化先进水平,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明显时代特征;考试、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实现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起点学历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明显提高,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创建4个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镇中心小学、初中全部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的办学要求。对城区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大丰初级中学易地新建,在城西新城区再建1所小学。重点将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实到位。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教育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健全教育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把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党政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通力合作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各项教育政策、法规,提高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各项教育法规,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和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认真贯彻实施各项教育法规,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障教育投入,保护教育改革的成果,解决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保护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抵制妨碍学生健康
成长的各种社会不良影响。切实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的各项待遇得到落实。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强化教育行政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规范办学管理和教育行为。
3、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要按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性收入增幅。依法征收各类教育税费,并确保完全用于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助学。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化解教育债务。
4、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教育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制定学校章程,本着“精简、高效、科学、民主”的原则,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教师资格制度、聘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为杠杆,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坚持不懈地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进程,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小学在素质教育创本校特色上求突破;初中在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合格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优秀率;普通高中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提高高考录取比例;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合格劳动者。
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篇5
为加速推进辽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振兴,现就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是实现辽阳全面振兴的迫切需要。辽阳全面振兴的过程,是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近年来,辽阳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主要是靠产业拉动,城市规模没有相应扩大,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中心城区负荷超重,人均用地面积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由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足,影响产业合理布局和规模集聚,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开发建设河东新城,是城市结构的重大变化,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辽阳有24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太子河穿城而过,城市建设优势得天独厚。河东地区山水秀美,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造的都城遗址和皇族陵园,是清文化发祥地、燕太子丹蒙难地,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众多。开发建设河东新城,实现城市跨河而立,可以留住城市记忆,弘扬历史文化;可以使太子河成为城市内河,与护城河、新开河相互呼应,形成城在水中、水映新城、城水交相辉映的城市风格;可以把河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充分展示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大气开放的城市特色,实现经济实力与城市形象同步提升。
(三)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实现城市跨河而立,是全市人民的深切期盼,是几届领导班子的美好夙愿。但囿于多种条件,河东开发一直没有全面展开。目前,辽阳市经济实力已有较大增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国务院批准,太子河右岸大堤建设和辽溪铁路改移工程解除了跨河发展的瓶颈制约。更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推动、具体指导、大力支持。同时,恰逢中央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启动以来势头良好。只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必将迅速崛起。
二、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建设现代产业新城、生态宜居新城、文化魅力新城、文明和谐新城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化工新材料为产业支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五年基本建成起步区,十年形成新城总体框架,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建设一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
(五)发展目标
──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培育以现代服务业和化工新材料业为主导的新城产业体系。发
展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流的商务区。建设高标准的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形成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
──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形成以山水为主题的鲜明生态特色。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良好,人居环境优美怡人。节能环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建设文化魅力新城。实现弘扬历史文化、体现人文传统、建设现代设施的有机结合。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得到充分展现。文化设施齐全,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风貌凸显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文明气息。
──建设文明和谐新城。打造文明诚信、开拓创新、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居民品德建设成效明显。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便捷,人民安居乐业,城市和谐安定。
河东新城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依据战略发展规划分期分阶段实施开发建设。
建设一河两岸起步区16.13平方公里,到2013年基本建成。形成五个区块(生态居住区、商业金融区、行政文化区、商务办公区、绿化景观区)、三大主轴(滨河空间发展轴、城市空间发展轴、绿化景观轴)的功能布局;形成山、城、林、水相融相生的城市形态;建成新城商务区;在南起东环路桥、北至长大铁路桥,9公里太子河岸线、3.6平方公里水域,形成一河两岸城市客厅。新城基础设施完善,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树立起新城形象。
建设工业园区。在建设一河两岸起步区的同时,规划建设新城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2013年达到4平方公里,形成500亿产值的产业集群。
全面开发建设新城。到2018年,形成新城总体框架,完成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新城成为辽阳市城市发展核心区、行政服务中心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观光休闲旅游区、生态宜人居住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在此基础上,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逐步完成河东新城8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
(六)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创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平,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做到战略发展规划一步到位,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分期编制,开发建设分步进行。
──坚持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原则。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通过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项目,带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速开发建设进程,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产业支撑、要素集聚原则。通过加速城市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科学配置资源,有效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推进项目向主导产业集合、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居民向新城集聚。
──坚持生态宜居、突出特色原则。注重体现历史文脉,利用依山傍水的优越条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底蕴,实现特色化发展,展示城市个性化魅力。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把河东新城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把城市建设作为重大的产业来开发,用新体制新机制走出开发建设的新路子。
三、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七)科学编制和实施河东新城规划。以《辽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为依据,按照河东新城战略发展规划,高标准编制各类规划。在完成一河两岸起步区16.13平方公里控详规划和10.95平方公里城市设计的基础上,河东新城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要逐步实现全覆盖。加快编制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防洪、绿化、人防和历史文化保护等专项规划。整合规划资源,扩大公众参与。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城战略发展规划、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确保规划权威性。
(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好供水、电力、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地下管网一体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打通河东新城中轴和两侧路网,形成“四横三纵”的主干路网。加快跨河桥梁建设,实现现代防洪、交通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统一。三年内完成起步区16.13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公交优先,逐步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其它交通方式相配套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机场大道,积极策划沈辽城际轨道交通,加强与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和城市建设发展互动。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商服、就业、社保等设施建设,抓好市民服务中心、商贸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城市功能整体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务、休闲旅游、房地产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金融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河东新城设立分支机构,引进知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落户新城。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开发以东京城、东京陵为重点的前清历史文化遗迹游,以太子河风光带为重点的休闲旅游度假游,形成融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于一体的城市旅游特色。加速发展房地产业,使其成为新城支柱产业之一。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突出发展为生产服务型物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会展、传媒为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推进大剧院、科技馆和图书馆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强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研究,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
(十)建设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深入实施高端竞争战略和大项目带动战略,加速化工新材料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分阶段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实现“七通一平”。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工程、低碳经济等产业和国家重大工程急需的各类高性能新型材料、复合材料、节能材料和环境友好型材料。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化工新材料向集约化、系列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节约资源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把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建成国内知名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
(十一)创建生态宜居环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力建设生态节能环保新城。加强城市绿地保护和建设,以一河两岸、城市中轴和新城出入口为重点,大规模植树造林,形成点线面结合、乔灌草并茂的绿地系统,提高绿覆率和绿视率。以太子河、红光灌渠、长沟沿河和新建人工河为主体,打造城市水系,构筑湿地景观,形成亲水城市个性。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积极发展节水产业,推进中水回用和分质供水。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达到65%,公共建筑节能达到50%。鼓励应用太阳能技术,推动太阳能照明的应用。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推进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城市噪声,增强居住舒适度。
(十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力传承历史文化,积极建设现代文明。注重历史文脉存续,处理好城市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前清文化、民俗文化等品牌,彰显东北第一城、后金建都地的本源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建筑文化,针对一河两岸、一水三山的独特地理环境,围绕山、城、林、水的城市格局,加强景观风貌管理,精心建设地标性建筑,使建筑使用功能与艺术功能有机结合。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快建设诚信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和公益服务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增强城市的沟通力、感染力和融合力。
(十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河东新城是全市招商引资的新平台,是拉动全市发展的新引擎。要动员全市力量,整合各种招商资源,掀起招商引资热潮。要依据新城产业定位,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100强企业,搞好项目策划和包装,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工业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要创新融资手段,多渠道引进金融资本、上级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加强土地资本运作,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土地收益。加强国有资产和政府信用运作,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按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采用BOT、BT等方式,推进市政公共事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拍卖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专营权等方式,经营好城市无形资产。
(十四)实现新城老城互动发展。这是高起点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内容。要把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与老城改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新城,拉动太子河左岸经济,进而带动老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通过改造老城,向新城转移产业和人口,加速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步伐。通过建新城、带老城,使新城老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全力以赴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
(十五)进一步解放思想。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事关全市发展全局。全市上下一定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坚决破除等靠思想,破除畏难情绪,破除部门利益,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树立敢为人先、勇于首创的精神,树立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斗志,用新体制新机制走出开发建设的新路子。使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过程,成为思想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的过程。
(十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领导体制,河东新城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审批权限,负责河东新城开发建设全面工作。创新管理体制,进
一步落实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支持、服务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各项制度。河东新城管委会已审批的项目、完成的审批手续,市直部门不再重复审查和审批。创新服务方式,河东新城管委会设立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对进驻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创新财税管理体制,建立河东新城财政,完善资金筹集和偿还机制。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新城的融资平台、建设业主、经营主体和偿债主体,保证城市建设正常运行。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采取政府雇员制方式招聘人才,全面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切实发挥作用。
(十七)完善政策体系。用足用好全市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外地投资和扶持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发展等各类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东新城,除落实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鼓励重大投资项目加快建设,对大额投资项目允许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鼓励大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入驻河东新城,对其建房、租房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人口聚集,积极吸纳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到河东新城就业、购房和定居。完善和落实征地补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撤村建社区等政策,切实保护群众利益。
【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推荐阅读: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11-10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07-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精讲06-26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大力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确保全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决定12-10
中共甘肃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08-19
中共漳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文件09-2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我见10-27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