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2024-10-04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通用8篇)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篇1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企业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企业创新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抢抓桥头堡建设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主题,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以企业创新为动力,以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导向,以优化结构、升级产业为目标,调高非烟工业、调强新兴产业、调优传统产业,努力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一)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主导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研发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每百万人拥有量超过70件;每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保持在95件;每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0件以上;建成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10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比重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20%,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12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600户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突破100户,超50亿元企业突破20户,超100亿元企业突破10户,基本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利用规划、价格、生产要素配置等行政、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合理、集中布局,力争创建4个以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2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1个过5百亿元、5个过百亿元的园区,形成国家和省、市级三级并进、布局合理、竞相发展的园区体系,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

(三)工业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15件工业类中国驰名商标,工业类云南省著名商标和昆明知名商标600件,320个云南名牌产品,350个昆明名牌产品;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特色产业的品牌覆盖率、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四)强化绿色制造。加快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高耗能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控制“增长型污染”,防止“引进型污染”。“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8%,年均下降3.9%,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8.5%、10.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5.1%、7.5%。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75%以上。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三、大力推进企业创新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依托大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积极引进大院名校来我市建设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开发专利技术,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比重,加强对现有专利技术的利用和产业化,重视对过期专利技术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发挥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密切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实施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专项。

(二)加强企业产品创新。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促进我市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重视传统产品的二次创新,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品牌、包装等方面开展差别化竞争,提高非价格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品牌创新。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积极争创云南省政府质量管理奖和昆明市市长质量奖。支持企业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众多无品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依托块状经济,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我市龙头企业在磷化工、氟化工、钛化工、太阳能及光电子产业领域,主动承担更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引导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四)加强企业制度创新。发挥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引导企业家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带领企业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适应本企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全面提高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性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创新基础。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支持具有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的企业,从制造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带动加工制造企业共同发展。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

(五)加强开放创新。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要做好招商选资工作,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知名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层次人才。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加工配套合作,并逐步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提升。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拓展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

(六)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骨干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跨区域联合重组,帮助其加快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着力抓好1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00家初创型小企业的培育工作,示范带动全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围绕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扶持企业重点开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新产品产业化、品牌质量提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规模效益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优化投资结构,制订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每年重点扶持50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加快推进“退二进三”工作,支持鼓励城市规划区及重点流域(滇池、牛栏江等)内工业企业进行梯度转移、“退城入园”,实行搬迁技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国家和省的产业发展导向,立足我市资源状况和科技、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及制药、光电子信息(含物联网)、新型能源(含石油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及制药、光电子信息(含物联网)、新型能源(含石油化工)产业培育率先取得突破。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和优势的区域或园区,从资金、政策、机制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研发、示范、产业化全程推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加速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新动力和增长极,把我市建成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和先行区。

(三)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原则,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协作配套完善、龙头企业支撑力大、核心竞争力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抓大”与“扶小”相结合,在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型示范企业试点工作,引导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创新驱动方向发展。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推动杨林、安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的高地。

(四)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信息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

(五)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软件和装备制造等低碳产业,实施一批“低碳经济发展”科技专项,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大力开展节电、节地、节水、节油、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活动,深入实施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深化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铜渣、钢渣、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固废物再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及生活垃圾资源化为重点,创建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企业。完善清洁生产机制,滇池、牛栏江等重点流域工业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电力、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模式,促进企业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企业。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以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推广和示范项目,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订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加快工业企业服务业的主辅分离,支持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企业。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外包龙头企业,承接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业务。积极发展工艺设计、科技咨询、管理咨询、商务服务、检测认证、设备租赁、会展服务、品牌策划、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形成以信贷支持为主,现金管理、财务规划、咨询顾问、风险管理综合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提升为重点,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设。以各类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园、科技创业园、动漫和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中央商务区为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五、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一)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扶持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构建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发展各级各类孵化器,完善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创业园功能,加快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建立健全为全市科技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招投标、上市辅导等一系列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及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向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扩散和产业化,扩大科技资源增值效应。

(二)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每年市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支出的3%;县(市)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同级财政支出比例,按第一、第二、第三板块分别不低于2%、1.5%、1%安排。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技术、产品创新为核心,鼓励企业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投入力度。市级相关部门要统筹用好现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选择一批符合本实施意见精神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发挥昆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大对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等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有关创新专项,对国家、省要求地方配套且符合配套规定的项目,昆明市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优先给予配套。严格兑现落实对认定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三级名牌名品,新增授权专利,主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等创新工作的奖补政策。

(三)落实有关税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审核,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符合税法有关目录规定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照一定比例抵免应纳所得税额;企业从事符合税法规定条件和范围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按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四)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政府引导、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工业重点创新项目建设。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对创新型企业建设项目授信额度,并在申报审批流程方面提供便捷服务。鼓励和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通过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机构,积极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开展对高技术创业型企业的投资。

(五)优先安排工业创新项目建设用地。加大对工业企业创新项目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工业企业创新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备齐用地报件资料的工业企业创新项目优先考虑安排计划指标。积极争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预留指标。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简化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用地的审批程序,优先安排用地,并根据《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对于用于企业创新的科研试验用地,依据规划条件确定的用地性质,按现行政策提供使用。鼓励企业盘活现有存量用地,在工业用地出让期限内,受让人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增加容积率的,经核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重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平台、载体相结合,捆绑式、团队式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院所、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选择建立一批企业技能人才培育和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加强对经济转型升级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定向集中培训。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来昆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人才联系“直通车”制度,开通人才工作联系信箱。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展优秀专业人才、有突出贡献人才评比和表彰奖励工作,完善我市行业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工艺大师等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的培养、评定和激励制度,严格按照《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昆通〔2008〕29号)相关规定,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租房补贴等待遇,兑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七)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市级各部门加强支持企业创新职能的联合、整合和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主动开展工作,加大对企业在研发和生产等环节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支持企业创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合力。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牵头制订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科学评价考核体系,把企业创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纳入地方发展和部门工作业绩目标考核内容,研究制定目标,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并严格考核评价和督查推进。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篇2

一、充分认识标准创新提升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标准是规范企业生产和市场经营活动行为的准则, 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促进结构优化与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依据, 是提升产业发展门槛、实现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南, 是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 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 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近几年来, 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在创新行业标准体系、制定和发布协会标准方面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认可与肯定;在加快重要产业标准的制修订、促进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创新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开展对标准化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但总体来看, 行业标准化工作还滞后于行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一是对行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标准化工作定位不准, 满足于标准制修订的程序性管理, 对促进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需求缺乏针对性;二是标准制修订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够, 标准的整体水平不高, 制修订周期长, 与行业发展需求脱节, 未能真正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三是秘书处挂靠单位对承担标委会工作的职责不够明确, 工作保障条件不够,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足够的专职工作人员, 秘书处未能很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四是秘书处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力、在制修订项目征集、技术审查、指标提升、宣贯实施等方面未能积极主动地有力地促进产业政策的落实;五是对标委会的建设和管理缺位, 不适应市场化发展需求, 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影响了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当前, 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驱动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转变, 行业发展面临着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转型升级步履艰难、技术研发与储备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乏力、兼并重组徘徊不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增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标准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产业政策、促进行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积极能动地发挥标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是时代赋予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 直面困难和挑战, 将工作的着力点聚焦在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方面, 从标准创新提升、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标准立项、制修订和贯彻实施等各个工作环节入手, 提高标准立项的针对性、标准制修订的时效性, 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突出标准实施的作用和效应, 充分发挥标准引领行业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以标准创新提升推进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标准创新提升是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 是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导向标, 是把握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盘, 也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标杆。因此, 标准创新提升要紧紧围绕行业发展这一主线、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着力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 在制定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时, 各专业标委会要把握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挑战, 以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急需为急需, 筹划与编制标准创新与制修订工作计划。

2. 围绕传统建材行业创新提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和转型升级, 着力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节能减排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立项, 特别是在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的标准提升、环保排放标准的提升等方面要紧跟时代技术进步的步伐, 紧跟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要求, 不断提升标准和创新完善标准。

3. 在促进加快发展建材新兴产业方面, 要按照联合会制定的《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 加快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标准制定工作, 重点优先做好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要非金属矿及制品、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方面需要提升的标准和空缺的标准研究和立项, 引导并满足新兴产业新的发展需要。

4. 推动有利于行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标准优先立项。

绿色低碳是行业发展的总要求, 绿色低碳的标准是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 因此, 凡是发展绿色低碳的标准制定要优先。同时要加快制修订强制性能耗、污染物排放限额标准, 对水泥、玻璃、陶瓷、烧结砖瓦、耐火材料等主要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现限额标准全覆盖, 发挥强制性标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

5. 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以建材产业“走出去”为契机, 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建材产品标准的比对分析研究, 以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和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等走出去的产业为重点, 在对标与分析中做好中国标准的提升、完善和英文版翻译工作。要主动参与建材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力争在测试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取得突破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中国建材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制修订水平。

三、集成技术创新, 提升标准的先进性

标准创新提升的基础是科技创新。没有创新的先进技术支撑, 标准提升就成为无源之水。要在综合集成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提升标准, 既要体现标准的先进性, 又要保证标准指标的成熟可靠性, 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发展。

标准的先进性是相对的, 具有时效性。因此, 标准制修订工作要与时俱进, 要紧跟科技进步和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与提升标准。要善于以创新的思维去发现标准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善于分析和总结行业发展新需求, 落实到标准创新提升、引领发展。

因此, 标准化工作者要做标准创新提升的推动者, 要深刻领会国家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内涵, 大力推进“领跑者”标准, 以先进技术、先进标准引领行业转型升级。要创新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 建立重点产业、重大需求的标准制修订“快速路”, 缩短标准制修订时间周期。要充分发挥协会标准的及时性、先进性和先行先试的特点, 通过制定协会标准来满足发展的需求, 及时做好协会标准的提升和向政府标准转标的工作。

四、加强标准执行与宣贯力度, 注重实施效果

标准的作用在于实施。标准化工作重点要从标准制修订工作, 延伸到标准的宣贯与实施, 不仅要对标准的制修订负责, 更要对实施效果负责。标准批准发布实施后, 标委会要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对标准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解读, 确保行业企业对新标准的认知和理解, 要与骨干企业密切合作, 加大标准执行实施的力度, 对不执行者、执行不力者要及时报告政府主管部门、通报批评直至媒体揭露曝光。同时, 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检查、评价标委会的标准贯彻执行工作, 对不作为、不称职, 影响标准贯彻实施的标委会要提出批评, 并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对标委会的整改建议。

对于各种标准尤其是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发布实施, 联合会和相关专业协会、标委会不仅要认真制定标准实施方案, 还要积极按照有关政策法规要求, 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实施执法检查和行政管理, 加大监督执行标准的力度。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开展能效、环保、质量安全等强制性标准的对标工作, 发挥强制性标准对行业转型升级的规制和倒逼作用。

要使建材企业充分认识标准化工作对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充分认识标准是市场竞争中的行为准则, 充分认识自觉执行标准是职业道德的底线。联合会和所有专业协会、标委会都要把贯彻标准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任务。

五、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改革创新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努力做好国标委下达的建材行业标准化改革试点工作, 联合会将按照国标委和工信部的统一部署, 积极推进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标准体系的梳理与创新以及重点领域标准化管理的创新, 联合各标委会、各专业协会、分会和有关单位, 共同打造行业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联合体系。

1. 按照国标委、工信部等主管部门的要求, 做好对标委会的调控与管理, 规范标准化工作的职责, 制定标委会工作条例, 推行有进有出的竞争机制。

联合会将设立标准立项评估、标准起草、技术审查等环节的评价机制, 加强对标委会工作的考核。

2. 按照试点要求建立团体标准创新体系。

联合会将按照国标委要求, 探索团体标准体系模式, 设立标准创新体系, 包括研究与立项、审查与评价和成果应用体系, 进一步提升与完善《中国建筑材料协会标准管理办法》, 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建材行业团体标准创新工作体系。

3. 进一步创新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 全面提升时效和质量。

各标委会必须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标准创新提升、推进标准宣贯的工作措施, 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联合会要继续贯彻实施《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人员资质管理暂行办法》, 逐步建立行业标准化工作人员资质培训和资质水平达标制度, 并实施优胜劣汰, 对不负责任、不起作用的标委会和标委会负责人要予以调整。

4. 建立建材行业标准创新激励机制。

联合会根据国标委“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审工作的有关要求, 结合建材行业实际, 制定并实施《建材行业标准化创新奖管理办法》, 对具有重要创新性, 对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或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标准项目, 以及为标准创新工作做出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以标准化工作的创新发展驱动行业创新发展、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篇3

这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只有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

这是工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来提供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紧迫。

这是实现工业后发优势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实现工业后发优势,就必须在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抢占先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产业科技政策的预见性、普适性和针对性,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道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要着力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我部以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的重大工程之一“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为抓手,凝聚资源,聚焦当前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协力组织攻关,为工业转型升级建立推进平台。

二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重视发挥好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国家科技计划决策和立项论证阶段的参与程度,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科研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三是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加快提升制造业领域知识、技术扩散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篇4

昆发„2009‟13号(2009年7月14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全面发展,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及《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云发„2009‟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加强引导、保障权益的基本思路,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活、放宽、放到位,加快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一切社会成员依法、遵规、履程创办各类企业。以增加总量、扩大规模、提升发展层次为主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创业带动就业,开辟新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以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昆明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

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同样允许中小企业进入。在专项资金分配和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或备案、科研立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知识产权保护、土地使用、政府采购、财税政策、信贷和保险服务、品牌发展、资格认定、证照办理、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公平待遇政策。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在协调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时一视同仁。对需要审批、核准或备案的事项,市级各部门必须公开相应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市、县(市)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继续清理现有规章和政策,对其中含有限制中小企业市场准入的内容,要及时修订和废止。

(四)鼓励中小企业进入金融服务业,努力培育我市的民间资本市场。在加强立法、规范准入、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突破名额限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投融资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公司等。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努力解决中小企业创办和发展的资金需求。引进和培育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回报高、风险大、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中小

有关税收减免、奖励返还等政策,中小企业均可享受。凡进入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平等享受园区优惠政策;对经营困难不裁员,并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核定征税条件的中小企业,实行核定征税。凡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内新办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不含土地价款)以上的中小工业企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自投产之日起,前5年由同级财政全额奖励或补助给企业;其高管人员、主要技术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全额奖励或补助给企业,用于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育。

对经营较为困难的行业重点中小企业和成长型、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经申请批准,可定期减免土地使用税;对整合重组企业使用原厂房缴纳房产税确有困难的,经申请批准,可免征房产税。

对中小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对中小企业矿产资源税,按最低标准征收。

落实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降低政策。自2009年1月1日起,将原小规模工业企业6%、小规模商业企业4%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降为3%。

凡是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的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

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及评价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储备基金,实施滚动发展。着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以担保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融资、担保、信用三个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四位一体的融资新模式。支持行业、企业创办担保、再担保公司,提升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的授信等级,扩大担保资金放大倍数,增加信贷投放量。市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息库,培育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为中小企业开展贷款担保业绩较好的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非关联企业)发生的代偿损失给予补偿(按实际损失部分由同级财政给予20%的补偿,最高不超过30万元)。

(十)加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力度。为拟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分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支持风险投资公司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以商引商、以项目引资金,吸引更多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来昆投资。推动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

对进入辅导期的拟上市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根据上市进程,市政府分阶段(设立上市主体、规范运作、推介发行)给予企业100万元的前期费用补助。对成功完成上市的中小企业,根据其上市融资额,市政府给予经营班子100—

日内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在6个工作日内完成。

四、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尽快完成服务体系平台构架建设。成立“昆明市人民政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以创业培训、融资担保、信息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技术创新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在两年内初步建成体系完备、功能齐全、服务完善,满足中小企业创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形成公益性、公共性、商业性和各类中介组织共同发展的服务格局。同时,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中小企业维权投诉中心”,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维权投诉机制和制度,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十三)加强创业辅导服务。围绕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工作,以公益服务组织为主要载体,向小企业初创者提供筹划咨询、技术应用、人员培训和工商、财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政策服务,解决初创阶段的困难,提高创业成功率;对有创业意向和条件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促进小企业发展。

(十四)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资源不足和创新基础薄弱为重点,着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切实把中小企业增

有制企业同等对待,鼓励有专长的离退休人员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鼓励市级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具有5年以上工龄、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在职公务员到中小企业服务,服务时间原则上为1年;1年期满后,接受服务的企业及服务人员要求延期服务的,派出单位应予以支持,但总的服务期限不得超过3年。有服务需求的中小企业,也可按属地原则向所在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工业园区经济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县(市)区主管部门受理并审核,报市经委审核汇总,经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批准后,根据企业需求向企业派遣服务人员。具体事项参照《昆明市人事局等六部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和创业有关问题的通知》(昆人通„2008‟108号)执行。

(十六)为中小企业开展市场拓展服务。建立中小企业市场开拓服务机构,推动企业跨地区经贸活动。整合我市现有服务资源,编制中小企业产业目录,建立企业资料库,提供各类市场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形象策划、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举办各类中小企业经贸洽谈会、推介会、发布会、论坛、展销会等,为企业搭建经济贸易平台。对参展中小企业的“展位费、展品运输费”,市级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帮助中小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开发新兴市场、树立形象、1

万元;对新获得云南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中小企业,由同级财政奖励其经营班子10万元;对获得市级知名商标的中小企业,由同级财政奖励其经营班子2万元

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申报。中小企业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费、实审费,申请国外专利的费用,中小企业依据其拥有的自主发明专利参与部颁或国家标准制订的,由市科技主管部门按昆明市专利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十九)加强网络信息服务。根据中国中小企业网项目建设的要求,在2010年前,各县(市)区依托我市已开通的“昆明中小企业网”加快分网站的建设和开通。通过中小企业网定期向社会发布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国企改革、投资重点、市场需求和经济运行等方面的信息和预警信号;开展市场供求信息、行业前沿技术、最新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产品推荐、项目合作、专家咨询、法律维权等网上服务。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企业整体运营能力;推进电子商务进程,促进中小企业产品的网络交易。

开展网上人才招聘和法律咨询等活动,并在网上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库、项目库、产品库、技术专利库,储备相应资源,真正形成电子服务平台。

五、维护中小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行

3的行为。进一步清理涉及现有中小企业的收费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市政府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之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向中小企业强行收取任何费用,无权以任何理由强行要求企业提供各种赞助或接受有偿服务。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企业有权拒绝并举报无证收费和不合法收费行为。国家和省、市政府批准收费的单位必须依法办理收费许可证,并在新闻媒体、收费场所公示收费依据、收费项目及标准。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对中小企业进行处罚的,执法过程中应采取先教育规范,再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者再依法惩处的办法。各行政执法部门对中小企业因非主观故意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实行首次不处罚警告制度。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各种检查和评比活动,凡举办全市性的评比活动,必须经市政府批准。除法律法规规定的例行检查、过程检查和重大违法违纪举报的检查外,相关部门应避免重复检查、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行为。

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二十四)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的实施。“十一五”期间,按照云南省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每年优选评定5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担保、培训、信息等优势资源,支持和促进其做精、做专、做强、做大。每年使20%以上入选企业的销售额、利税增长率在30%

营管理、专业技能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加快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不断改进内部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政府将继续加大“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实施力度,把培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作为银河培训工程的重点,切实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七、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全民创业

(二十九)鼓励全民创业。依照有关规定,支持鼓励公职人员离岗带头创业、科技人员兼职创业、农民离土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下岗失业人员自谋创业、留学归国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开拓创业、军转干部和城镇退役士兵主动创业。

鼓励一切社会成员,依法、遵规、履程,通过集合投资、合伙投资入股创办各类企业。

凡工作年限满30年,或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公务员,在本地领办、创办企业的,经本人申请、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三十)放宽注册登记条件。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办理企业经营范围注册登记。对注册资金国家法律法规没有限制的行业,可以实行零注册或“一元钱”注册制度。对在申请设立非公司制企业过程中一般条件尚有欠缺、但在1年之内能完善的筹办企业,可先行核发营业执照,实行预备期

供创业场地,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经济、教育、科研等有关部门要为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分析、政策咨询等服务。建立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并将创业服务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和校园,免费为创业者收集项目信息,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政策咨询“一条龙”服务。

(三十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业氛围。动员一切力量,营造创业文化,培育企业家队伍。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开辟创业栏目,传播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典型、分析创业案例、提供创业信息、开展创业培训,激发各类劳动者的创业愿望,拓宽创业思路,在全市掀起强大、持久的创业高潮。

八、加强领导,转变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各级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要健全制度,强化职能,及时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制定出中小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根据中小企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和支持为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非公

其标准如下:

行业 中

型 小

职工人数 年销售额 资产总额 职工人数 年销售额 资产总额

工业 300—2000 人 3000—30000万元 400—40000 万元 300人以下 3000万元以下 4000万元以下

建筑业 600—3000人 3000—30000万元 400—40000万元 600人以下 3000万元以下 4000万元以下

批发和零售业 100—500人(零售)100—200人(批发)1000—15000万元(零售)

3000—30000万元(批发)100人以下 1000万元以下(零售)3000万元以下(批发)交通运输业 500—3000人 3000—30000万元 500人以下 3000万元以下

邮政业 400—1000人 3000—30000万元 400人以下 3000万元以下

住宿和餐饮业 400—800人 3000—15000万元 400人以下 3000万元以下

主题词:经济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发展△ 意见 抄送: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省军区 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篇5

国办发〔2014〕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促进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定位

(一)明确发展定位。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努力把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

(二)转变发展方式。国家级经开区要在发展理念、兴办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努力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三)实施分类指导。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要率先实现转型发展,继续提升开放水平,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西 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要依托本地区比较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和优势主导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现代化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四)探索动态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约束和倒逼机制,细化监督评估工作。支持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质量高等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按程序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对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低、环保不达标、发展长期滞后的国家级经开区,予以警告、通报、限期整改、退出等处罚,逐步做到既有升级也有退出的动态管理。

(五)完善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办法》,把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规划实施、生态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行政效能、新增债务、安全生产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引导国家级经开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对申请升级的省级开发区实施与国家级经开区同样的综合评价标准。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新形势要求,因地制宜出台或修订本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探索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国家级经开区依法规范发展。鼓励国家级经开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简政放权,科学设置职能机构。国家级经开区管理机构要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严控债务风险。

(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开展外商投资等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鼓励国家级经开区试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等模式。鼓励在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试点。

三、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八)提高投资质量和水平。稳步推进部分服务业领域开放,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推动国家级经开区“走出去”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区内企业“走出去”。国家级经开区要充分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积极吸引先进制造业投资,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九)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国家级经开区按照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共建跨区域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建立国家级经开区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引导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研究支持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土地、人才政策,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予以贴息。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按程序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国家级经开区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协调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科技研发、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在培育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同时,要因地制宜确定重点领域,避免同质竞争。

(十一)增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国家级经开区要坚持经济与技术并重,把保护知识产权和提高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条件成熟的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产业创新集群。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推动建立严格有效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创新园,不断深化经贸领域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十二)加快人才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发展保障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中外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国家级经开区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贴息资金、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鼓励国家级经开区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

(十三)创新投融资体制。继续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基础设施项目、公用事业项目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等方面给予信贷支持。允许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运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上市和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债券产品筹集资金。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同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及商业银行合作,探索建立投保贷序时融资安排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探索同社会资本共办“区中园”。

(十四)提高信息化水平。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吸引和培育信息技术 重点领域领军企业,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拓展传统产业链、提升产业增值水平。积极推进国家级经开区统计信息系统应用拓展和功能提升。国家级经开区要保证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五、坚持绿色集约发展

(十五)鼓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绿色园区,开展经贸领域节能环保国际合作,制订和完善工作指南和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国际合作生态园建设。国家级经开区要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控环境风险。

(十六)坚持规划引领。制订国家级经开区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产业投资促进规划。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建设,坚持科学、高效、有序开发,严禁擅自调整规划。国家级经开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经依法批准并实现全覆盖,重点地区可开展城市设计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依法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十七)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国家级经开区必须严格土地管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坚持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加大对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与奖惩制度,可在本级建设用地指标中对国家级经开区予以单列。允许符合条件且确有必要的国家级经开区按程序申报扩区或调整区位。

六、优化营商环境

(十八)规范招商引资。国家级经开区要节俭务实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提倡以产业规划为指导的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强出国(境)招商引资团组管理,加大对违规招商的巡查和处罚力度。严格执行国家财税政策和土地政策,禁止侵占被拆迁居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得违法下放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供地审批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违规减免或返还土地出让金。

(十九)完善综合投资环境。国家级经开区要健全政企沟通机制,以投资者满意度为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鼓励国家级经开区依法依规开办各种要素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要发布国家级经开区投资环境建设指南,建立国家级经开区投资环境评价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促进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篇6

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合作交流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浙江商会主办,富春控股、复星集团、阿里巴巴、美特斯邦威、杉杉集团、新光控股、横店东磁等七大知名浙商承办的“浙商创业创新与浙江经济转型高峰论坛”将于2012年8月10日在杭州洲际大酒店举行。

本次论坛旨在落实回归工程,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凝聚浙商巨大能量,共谋浙江新的发展。

论坛设一个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

主论坛以浙商创业创新与浙江经济转型为主题。分别由 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作关于杭州 “十二五”给浙商带来的机遇;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余明阳教授作前三十年浙商在外发展成果与未来发展道路之结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教授作浙商人文精神与下一步浙江经济发展之关系;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作聚则一团火,散则满天星——浙商回归的文化思考的专题演讲;同时,上海市浙江商会周成建会长将通报上海市浙江商会上半年回乡投资工作的推进与“十二五”期间1000亿元以上投资计划的落实情况。

四个分论坛则由富春控股在此前投资落地、业已投入正常运营的富春崇贤金属港、富阳新型建材产业园、杭州张小泉五金科技园等项目;复星集团与富春控股共同投资的富阳复城国际城市综合体项目,以及上个月刚启动建设的杭州新天地•东方茂项目与省、市对口管理机构共同推出。

各分论坛将根据各自企业(项目)在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结合创业创新这一主题,在总结既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企业(项目)前景的展望和阶段性目标达成的具体构想,为浙商创业创新回乡投资促进浙江发展,提供有力的实例支撑,本次论坛的举办,被认为是浙江省和杭州市两级政府切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上海市浙江商会在上个月杭州新天地•东方茂启动仪式暨全省浙商创业创新推进工作现场会上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回乡投资百亿元项目十个以上,总额超过千亿元计划的落实与跟进。届时,浙江省、杭州市主要领导和相关厅、委、办、局的领导,各有关市、县、区政府主管浙商工作的领导将出席这次论坛;上海市浙江商会的全体五十多位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将悉数到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CEO班的国内20位著名企业家应邀参加;浙沪两地金融界的领导、学者、媒体记者共400余人与会;大家齐聚一堂,共商浙江经济发展大计。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篇7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处于关键时期时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的改革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它使全中国的改革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而中国邮政作为一个既有竞争性服务又有公益性服务的大型中央企业,必须要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深入贯彻,促进改革和创新,使邮政企业能够转型升级,从而达到促进邮政企业建设发展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邮政企业;改革;转型

中图分类号: F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7-2

0 引言

对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一般能够支配其他企业和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我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国民经济的关键,所以国有企业的发展对全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必须保证国有企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向所有国有企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给国有企业的改革指明了发展道路。下面本文就对邮政企业创新改革及转型升级进行简单探讨,为促进邮政企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邮政企业的创新改革

对于国家来说,邮政业是比较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而邮政网络对于国家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和公民通信权利的保障当中,邮政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邮政经过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等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企业的发展活力得到了增强,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使邮政企业生意盎然[1]。通过对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贯彻落实好社会责任,来实现邮政经济的不断增长,邮政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使邮政事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形势。

1.1 服务的深化改革

中国邮政企业自愿承担了普遍服务的义务,同时也对特殊服务的任务进行了比较认真的履行,对于那些没有邮政网点的乡镇,踊跃的促进局所补建工作,同时进行运营,保证能够进行机要通信,不对机要通信产生影响,落实好党报党刊的投递和发行,将政府和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各家各户。中国邮政在近几年来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依靠邮政服务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和邮政服务给社会公众。

1.2 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效果的提升

中国邮政多年来喊着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口号,将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彻底落实,对服务“三农”的工作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以此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在中国邮政中,有10.5万个村邮站,还有10万多个“三农”服务站,这些给民众提供服务的服务站开发了代缴水电气费、票务代理等五大类便民服务,使广大的农民都能够享受不仅快捷而且方便的服务。中国邮政还建成了12.5万个分销直营店和加盟店,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直销和加盟店批销的方式,来使农民能够在田间地头就收到所需要的农机服务和农资产品。还要将城市网点的作用进行完全的发挥,开展农产品进城服务。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当中还要开展新的涉农支付结算服务,例如惠农补贴、福农卡、新农保等,将农村的金融服务难题完全破解。

1.3 现代快递物流的新发展

中国邮政在电子商务繁荣发展的时候抓住了重要机会,将邮政整体的优势完全施展了出来,踊跃加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程。根据国内的电商寄送市场来给客户提供结合仓储包装、信息、配送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2]。中国邮政已给两百多家品牌制造企业和两百多家电商企业提供了一百二十万平方米的供应链服务。自从国内的小包业务开展后,一共供应了数亿件寄递服务给数万家中小企业,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网购需求,还满足了乡镇居民的网购需求。对于国际电商寄递市场,邮政企业还给跨境电商专门设置了处理运输网络,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一体化快递物流还制定了专门的解决方案,给一万多家电商企业供应了商品出口寄递服务。邮政企业的转型升级

2.1 满足客户的需求

中国邮政对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经济转型中,将项目开发视为比较关键的切入点。对于跨境电商项目进行了重点推进,还开通了俄国国际小包航空邮路和国际小包水陆路邮路,保证了在俄向电商小包寄递当中我国邮政企业的重要地位。踊跃加入社会流通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的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和农业收入的增加[3]。同时在农村也进行了对电子商务的尝试,稳定促进了包裹快递业务的改革,及时适应了快递业务猛烈发展的形势,组织了统一的人员队伍和专业机构,建立了产品服务体系,为达到完全满足所有用户寄递需求的目标,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2.2 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对于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邮政企业也在逐步的推进,某一省建立了一万多处不同类型的综合站点,完全体现了能够最大程度贴近用户,将城乡覆盖范围最大化的网络优势,对于邮政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对于邮运网的调整和优化要进行贯彻落实,为邮件的处理时限和处理质量为保障,而邮件的全程时限达标率则要在95%以上。对于包裹快递业务改革的需求要尽快适应,开展投递网改革工作。对于信息技术也要能够灵活使用,对资源管理系统进行重点建设和健全,同时启动指挥调度系统和智能投递系统,保证邮政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型升级。

2.3 完善企业体制机制

根据邮政企业的统一部署,有效的促进子改分工作,正式运行了总分体制,而邮政子改分工作也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对于薪酬分配机制,也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施行收入增长差异化调控,对于管理人员的收入增长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生产一线人员的效益工资相比其他员工更有增长余地,使邮政企业的员工薪酬能够有比较合理的增长,将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将货币资金增量、用户欠费率等效益指标的考核力度进行最大程度的增加,同时根据各项效益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来兑现奖励和实行综合对标,让各级单位能够积极推动业务的发展。还要对人工成本预算管理进行创新,颁发人工集中预算管理等办法,对人工成本进行较强的集中管控。另外,对于财务对账管理和薪酬集中发放的审核也要加强力度,对各个单位人工成本预算配置的管理和跟踪指导进行强化。

2.4 加强企业运行的基础

对于全面预算标杆和利润管理要加强重视,并加大力度,对分析和监控进行强化,能够避免偏差的出现,保证能够实现资金和利润的管控目标。对于集中管理,也要进行不断的强化,集中统筹安排所有的资金收支,将全程的管控能力有效的提高。对相关程序要进行严格的履行,并且调整一些单位领导班子,将领导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有效的优化;保证管理人员相关优化配置的工作能够正常顺利的完成,而对于人员的配置不仅会比较科学合理,还会比较有效。

2.5 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

邮政企业对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同时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和相关的其他制度进行健全完善之后,使领导干部的履职行为得到了规范[4]。而对“两个责任”的贯彻落实,则对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强,保证了廉洁风险防范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邮政作为中央管理企业,其发展情况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邮政企业必须加强建设,保持稳定顺利的发展。而对于邮政企业建设发展的推进,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需要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其次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促进企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保证邮政企业建设发展的稳定顺利。

参 考 文 献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篇8

文号:成府发〔2009〕2号签发时间:2009-01-08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部署和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支持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300万元以上的成长性工业企业,在2009年内新增的流动资金银行贷款,按实际支付贷款息金的70%给予贴息,贴息期不超过一年,单户企业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对重点产业(集群)中起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以及关键环节的企业,单户企业贴息总额不超过200万元。

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贷款。对符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在2009年内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实现达产的工业项目发生的银行贷款,按项目贷款实际发生息金的70%给予贴息,贴息期不超过一年,单个项目贴息总额不超过300万元;对重点产业(集群)中起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以及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单个项目贴息总额不超过500万元。

三、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对税收解缴关系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且在证券市场融资投资本地的工业企业,2009年内在国内外(含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给予500万元补贴;对再次发行股票的,给予400万元补贴;对通过重组方式取得市外上市公司控股权且上市

公司注册地变更到我市的,给予300万元补贴;对成功发行企业债券的,给予200万元补贴。

四、支持担保机构发展。在2009年内,对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所产生的代偿损失,给予20%的补贴;担保机构为工业企业新增贷款担保且担保费率低于3%(不含3%)的,按新增担保额的1%给予补贴,补贴资金进入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

在2009年内,对区(市)县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出资比例,一、二圈层达到市担保引导资金4倍以上、三圈层达到市担保引导资金2倍以上,且担保放大倍数5倍以上的,经评估符合条件,市上追加500万元,区(市)县按上述出资比例配套出资,用于补充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

五、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2009年内,对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的分行一级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机构,且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在60%以上、增幅在25%以上的,给予300万元奖励;对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单笔8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所发生的风险损失,给予20%的补贴。

六、解决中小企业应急资金。成立市中小企业紧急贷款协调小组,协调解决中小企业紧急贷款问题。设立5000万元特别担保,专项用于中小企业应急贷款。对有订单、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期间,可给予最高限额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拆借。获得中小企业应急周转金的企业可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政策。

七、支持诚信中小企业融资。对在保中小企业,经信用评级并符合条件,政策性担保公司对担保贷款增量部分给予100万元以下的免反担保措施的信用担保支持。

八、支持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在2009年内,对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增一年期以上银行贷款,按贷款实际发生息金的20%给予贴息,单个工业集中发展区贴息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九、支持工业项目建设。在2009年内,对竣工验收的工业项目按现行收费标准的50%收取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对工业企业房地产抵押手续费按当地现行收费标准的50%收取;对新引进的自有资金投资在2亿元以上(外资2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按当年实际固定资产投入资金的5‰给予项目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完善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定期协调、专人负责和督促考核等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水平。积极扩大直购电试点,增加用电、用气和用地指标,切实加强生产要素保障。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认真清理涉企收费项目,严格控制对企业的各类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加强工业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我是特种兵》的观后感下一篇:高党季度小结高党思想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