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经济发展前景

2024-08-08

西安旅游经济发展前景(通用8篇)

西安旅游经济发展前景 篇1

成都旅游发展前景

成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乡村旅游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人居休闲环境,使成都旅游独具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游客的目光。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成都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008年,汶川大地震对成都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304亿元。地震后仅一个月,恢复成都旅游的工作全面展开。震后两个多月,成都旅游经历了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2008年7月,成都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到了306.72万人次,虽然同比下降40.43%,但环比6月增长了35.45%;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2.79万人次,同比下降63%,环比6月增长了54.14%……成都旅游已驶上了复兴的快车道。2008年11月27日,成都市旅游局正式公布成都市灾后旅游业恢复与发展规划。在各项重大旅游措施的推动下,10月起,来成都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与2007年同期相比已实现了震后首次正增长。

截至2008年底,成都市接待境内游客达4105.4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50.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5.43亿元。

汶川大地震并没有破坏四川旅游产业及成都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和潜力,成都旅游业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预计2009年可完全恢复到震前水平。

2009年,成都将按照集约化、精品化、升级化的要求,完成100个重大旅游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双百工程”目标任务。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新增1万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009年,成都入境游客将超过50万人次,力争境内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00亿元。

《2010-2015年成都旅游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先介绍了旅游的定义、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和成都旅游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成都乡村旅游、休闲旅游、体育旅游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成都旅游业做了关联产业发展分析,最后分析了成都旅游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报告中汇集了大量的、最新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本报告资料详实,图表丰富,既有深入的分析,又有直观的比较,为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调整经营策略和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战略,提供了准确的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其他相关企业和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西安旅游经济发展前景 篇2

1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下, 我国旅游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旅游需求量显著增长

在出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方面, 都是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据官方数据显示, 我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稳步增长, 旅游外汇收入节节攀升。国内旅游方面, 已经从大中小城市发展到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领域。出境旅游方面,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家庭经济提升, 选择出境旅游的人数也节节攀升, 并表现继续增长的趋势。

1.2 旅游供给全面提高, 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随着旅游服务内容的扩充以及旅游配套设施的提升改进, 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旅游方面的内容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旅游景区已不仅仅是单纯游览观光的自然景致、历史古迹, 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体验型和参与型的新模式;旅游产品内容也多种多样, 包括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等等。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旅游需求, 各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旅游产品相继应运而生, 并取得众多消费者的追捧。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 已逐渐适应和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物质与精神追求。

1.3 增加就业机会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军, 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主要元素。旅游产业的兴起也带动了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公共设施、餐饮住宿、零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租赁、旅行社及零售与批发贸易等, 进而又带动交通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旅馆建筑装修业、旅游商品生产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 这种多方面的经济行业产生了显著的功能作用, 对国家经济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2 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

在当前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蓬勃和强劲的趋势带动下, 不难看到旅游经济巨大发展潜力和机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的推动下, 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而旅游经济的朝气蓬勃发展, 也一定会进中国经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董书堡

济的快速发展。依此展望未来, 旅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乃至变革性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与管理会显著提升

旅游业一直关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并且在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官方数据显示[3], 我国2006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00万人, 间接从业人员4900多万人, 旅游就业总量近6000万人, 约占全国就业总数 (7.64亿人) 的7.8%。而近年来, 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接轨, 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已经从国内的基本层面上升到国际层面。拉动了我国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与世界的距离。旅游产业也逐渐呈扩大趋势, 并且日益创新。这种关联带动性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我国富余的劳动力解决了实质性问题, 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及中西部地区人员就业。因此, 旅游产业会在国家的强有力支持下, 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2.2 旅游总收入依旧会高速增长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经济拉动作用, 旅游产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的经济支柱, 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对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 不同时期国际的经济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有所影响, 但是总的发展趋势不变。我国特有的政策, 以及我国当今旅游资源的优势, 如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 毫无疑问在未来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依旧可逐年递增。展望未来, 我国与国际的多方面合作, 可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 并且为其提供更多地市场空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是从国家政策和未来发展分析, 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依旧会蓬勃发展。

2.3 旅游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迅速, 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优化性作用

在我国稳步增长的人均GDP和广大群众旅游休闲意识的不断增强,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休闲娱乐甚至工作中的一部分, 把旅游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经验数据显示[4], 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 是观光旅游方式向休闲游方式的转折点, 然而我国2007年人均GDP已达2456美元, 这个数据足以说明我国旅游消费结构已经达到转变的时点。在过去的“十一五”规划中, 中国旅游业规划发展目标为:2010年, 实现国际旅游收入530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8500亿元, 旅游总收入12700亿元,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但是, 这个目标在2007年, 国际旅游收入为419.19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为7770.62亿元, 分别仅剩余110.81亿美元和729.38亿元的差额, 而我国刚刚结束的世博会和奥运会, 不难看出这个目标不仅能够达到甚至能够超前实现。

3 结语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总裁吉恩-克劳德·鲍姆加特恩曾说过[5]: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进而展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旅游经济,旅游发展,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邓琼芬, 刘沛林, 王良健.中国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变动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3) .

[2]任瀚.论中国旅游经济战略定位理论与驱动力的演变[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3) .

[3]黄秀娟.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7, (06) .

[4]庞丽, 王铮, 刘清春.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03) .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前景探析 篇3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乡村旅游、休闲旅游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6-2

1 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状况、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后,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富庶了的人们追求休闲度假生活方式,促使了现代乡村旅游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部分,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有如下四个发展特征:

1.1 多样的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为核心

从需求上满足都市人对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的追求,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渴求、探索、感受、挑战。在乡村可以感受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文化习俗、感受真山真水带来的惬意,可以实现休闲度假、健康锻炼、自然山水、文化体验等紧密结合。

1.2 丰富的休闲学习型活动内容为主流

去乡村旅游的都市人大都较富有且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对精神文化的学习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旅游者内心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传统手工艺技术知识,加强相互交流和沟通等成为主流需求。

1.3 低碳的环保教育活动内容为趋势

西方乡村旅游多年来一直倡导环境保护,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旅游深入人心。让旅游者在真山真水环境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义,认知不同的环境特征,增强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使游客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然的生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游客的心理满意度。

1.4 细分的中高端市场为方向

不能将乡村旅游主要方向仅仅放在发展“农家乐”,而应提供综合多元的乡村旅游服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都市人的旅游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成熟多样化的特征,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旅游市场的中高端细分市场。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家旅游局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2006年旅游活动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活动主题是“中国和谐城乡游”。

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极端化使缺少信仰的都市人感到生活的虚幻空洞,前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强大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促使都市人寻找精神和感情的补偿方式,而乡村旅游可以暂时满足人们摆脱羁绊、寻求对休闲、轻松、满足、自然、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乡村优美的山水环境中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追求。现代都市庞大的城市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讲究理性消费,拥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定期去乡村进行短暂旅游,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3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3.1 苏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的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水乡古镇旅游等板块都取得快速增长,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业在GDP中比重作出巨大贡献。这既是苏州不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增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具体实践的重要成果,也为苏州继续实行旅游标准化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到2012年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以低碳旅游经济为主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苏州“十二五”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

3.2 苏州乡村旅游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是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建旅游标准化城市可以巩固“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特色新优势,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培育更多旅游服务品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从旅游标准化与规范管理的角度看,旅游行业良好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的效果,成为评价服务质量的依据;从发展模式上看,旅游业建立良好的标准体系,是加快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苏州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苏州两千多年沉淀的吴文化,其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境内星罗棋布着密密麻麻的经过整治的湖泊和水道,鱼类物产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可规模化发展美食品尝和体验式捕渔乡村旅游项目。遍布有深刻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灵岩山、天平、七子、穹窿山等丘陵山头,环如障列,是建设美丽、原生态乡村的重要支撑;依山广泛种植名茶碧螺春和亚热带水果枇杷等,可大力发展采摘旅游活动。

苏州境内山水相连、湿地与乡村一体。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环湖、沿山的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构筑以太湖为背景,山、水绿色环抱,具有山水、种植农业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集群。沿湖、环山资源的“自然、生态、野趣”是其最大卖点,吴文化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可规划发展成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湖滨、山间现代农业生产相依支撑的格局。形成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都市人的内心需求。

3.4 苏州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截至到2010年,苏州市已经拥有30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形成越溪旺山、树山、金庭明月湾、东山三山岛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和太湖亚热带水果采摘活动、太湖淡水渔捕捞等体验旅游项目。“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一种模式,已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特色旅游产品。

3.5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准化、多元化仍不足。对于现存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简单粗放,内容单一,项目雷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是无法适应“大旅游”形势下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2012年要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要求。

其次,基础建设、服务设施较为滞后。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在交通、餐饮服务、乡村住宿、民俗娱乐、绿色环保食品等方面不能真正适应都市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少足够的体验和文化学习式旅游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点分散,经营实体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市场主体经营,再加上多年来市场竞争无序导致信誉低下,低端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非常不利于苏州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

第四,对乡村原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产业政策支持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农业的原有生产形式受到破坏。对于原有古村落、古民居、古习俗的开发和保护仍缺乏科学论证和系统保护,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过分追求短期利益。

4 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应立足于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分析,关注后工业化时代都市人旅游消费兴趣,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深入分析并系统性整合苏州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低碳时期旅游市場经济规律,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和开展这项工作。要树立“标准就是市场、标准就是竞争力、标准就是效益”的意识,通过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质量。以标准化推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现苏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4.1 保持并开发原有基础资源

乡村旅游应以苏州现有的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展现苏州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它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关。适度开发现有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增设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强行推广乡村旅游标准化,破坏原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失去其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4.2 开展特色旅游项目

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必须立足于对优势资源禀赋进行细分,发展众多的特色旅游品种,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乡村旅游,满足都市消费者的体验和学习需要,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开发更多的消费农产品,促进农、林、牧、副、渔产地吸引旅游者在此长住或增加回头率。

4.3 增强游客体验感受

都市旅游者来乡村旅游主要目的是利用闲暇时光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突出分配体验式休闲功能,使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就无法吸引都市旅游者。目前全世界乡村旅游中体验式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旺山村和树山村,目前就是以观光旅游及农家乐为主发展起来,没有足够多的让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项目,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流方向。

4.4 协调统筹,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建立以旅游、农业部门为主,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加大乡村旅游服务与规范指导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扶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部署,推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速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安全、卫生、生态环境进行清理整治,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质量;强化乡村旅游规范指导,推广更多乡村旅游典型区域或类型,营造苏州“大旅游”格局下乡村旅游的全面提升,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4.5 紧扣山水湖泊和独特历史文化习俗两个主题

应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发挥苏州优势旅游资源要素,将现有乡村资源细分为乡村古镇游、乡村太湖休闲游、乡村渔业捕捞游、农业采摘游、水产湖鲜品尝游、乡村古村落游、乡村明清民居游、乡村手工艺游等特色旅游,开展规模更大可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研究乡村旅游与各特色旅游之间的关联度,在“大旅游”的原则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品牌,实现“十二五”蘇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6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企业、协会等共同推进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资金,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旅游服务标准宣传培训、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推动建立一批具有浓厚苏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规范其在运营、游客服务、接待设施、内外部环境、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保障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专项预算扩大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免费创业培训,规划各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2012年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28(5).

[2] 李伟,武友德.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与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邢夫敏.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

2010.12.

[4]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5] 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篇4

摘要: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在加入北京2008将举办奥运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中国的旅游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如果觉得太少可在文章中摘取)

关键词:世博会旅游发展生产发展

正文:

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在加入北京2008将举办奥运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

其新趋势较为显著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会蓬勃发展

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随着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进入21世纪,人们的旅游需求向多层次方向发展,因而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成为新的热点。

(一)工业旅游的兴起

所谓工业旅游,就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线,生产工具,产品和厂区等为对象的专项参观活动。20世纪工业旅游起源于法国,当时雪铁龙公司让游客参观其生产流水线,欣赏其汽车生产工艺。后来,世界各地著名现代化工业企业纷纷仿效,汽车、钢铁、飞机、酿酒、饮料、陶瓷等行业先后开放生产制作过程,让游客 一饱眼福。甚至,在美国,生产美元的印钞厂也向游人开放。对游客来说,游览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最初是出于好奇心理,后来在参观过程中增长了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尤其是专业爱好者,还侍机加深了对生产企业的了解。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不仅能获得一定的门粟收入,而且通过旅游等宣传,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不花钱发布广告的作用。所以,工业旅游发展将势不可挡。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企业很少对公众开放,90年代后工业旅游悄然兴起。例如,神龙轿车,可口可乐等著名公司均把生产车间对游客开放;青岛海尔集团和青岛啤酒厂,南京熊猫集团,柳州两面针集团,浙江农夫山泉公司均让公众参观;南京还推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条工业旅游线路,让旅游者了解到南钢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

我国工业旅游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旅游产品中的一页空白,为旅游业 的发展拓宽了思路。通过工业旅游,宣传了工业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对工业品牌的需求,使旅游者对现代工业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工业旅游越来越受公众的青睐和欢迎,它将成为新世纪旅游活动新的热点。

(二)农业旅游的发展

农业旅游不同于工业旅游,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农业旅游不像工业旅游

重在参观学习,增长现代化科技知识。它的内涵丰富多彩,不仅包括田园风光的游览,山村水乡的休闲度假,而且还包括亲身参与农业劳动,体验民风乡亲等活动。因此,农业旅游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休闲娱乐活动。

我国农业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始于大中城市的郊区,目的在于让久住城市的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游览,使单调的上班生活形成的压抑心情得到一定的放松。双休日五一十一春节和学校实行的寒暑假制度,使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农业旅游的队伍中,这促进了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并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新热点。

农业旅游内涵极为丰富,如山村水乡自然景观,田园生活景观,民风民俗景观,乡村居民聚落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相融合,形成了旅游业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因为如此,21世纪中国农业旅游将出现以下几个新趋势:1.森林公园热。它以森林公园中鸟语花乡的环境,清洁新鲜的空气,秀丽浓密的林木,来吸引旅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2.农业公园热。它以展示种植业,养殖业和饲养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为主导方向。如农业生态园,科教农园,植物园等。3.民俗乡情热。它是利用具有地域文化,民俗习惯,民族风情的村庄,让眼看住进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充分享受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以上这些热点,使农业旅游达到了“观农园寻田园风光,乐民俗享乡村风情”的效果。

二.休闲旅游将成为旅游业一道新的风景线

什么是休闲旅游?简而言之,就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所处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丰富了生活。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如休息、娱乐,或学习、交往,或欣赏大自然,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身心的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休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它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使人们用于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来看,休闲显然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模式;标志着人开始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的发展自己的历史阶段。

1.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消费投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如购书,接受各种技能的培训,健身美容,旅游,欣赏等。下面为海淀区域镇民文化消费的抽样调查。1998年海淀区居民在以下8类文化消费项目的比例为:平均文化消费总值已占家庭收入的28.4%,其中旅游占据榜首,占家庭消费总值的45.1%;业余培训教育位居第二位,占14.1%;收藏或集邮等个人爱好占支出的13%;订阅报刊或购买

书籍为7.5%;家庭文化装饰为6.7%文艺娱乐欣赏为5.2%;体育健身与欣赏为

4.9%;获取信息为3.5%。据此推测,到2010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有望下降到40%以内。人们的行为动机将在更大的程度上选择文化精神生活的享受。

2.传统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尤其在我国,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生产才能创造价值,生活和消费并不创造价值。所以,这么多年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全投向也主要是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老百姓也一直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艰难度日。随着“过剩经济”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和“消费”对发展经济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研究休闲的西方学者曾说过“由于有利于生产,休闲一直是合理的------如果没有夜生活和周末,娱乐业将会崩溃;如果没有假期,旅游业就会衰落。实际上,是休闲不是劳动使得工业资本主义走向成熟。在这里,休闲的合理性展现出来了。”

3.传统的工作和休闲概念已经模糊。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概念和工作时空界限;休闲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成为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的情况下,人既是在工作,也是在休闲;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对劳动力价值的维护。托夫勒早就指出:“大批工人早就从事每周平均只有3——4天有报酬的劳动,他们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接受教育,或者娱乐消遣——一旦我们认识到,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用品和劳务——产消结合时——旧的工作和空闲时间的区别和界限就消失了。”[2]正像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办公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办公地点也可以设在家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旅游。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相当快。尤其是加入WTO,中国将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中国的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休闲旅游产业和市场带来新变数。据悉,中国一进入世贸组织,最先闯入我国市场的就是旅游业,娱乐业,快餐业等;外资旅行社也早已揶揄中国这个大市场,一些具有实力的旅行社,休闲产业开发商很可能通过和资,独资,连锁经营等形式进驻中国。这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就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改变运行机制,改善服务,提高效率,规范市场,寻求合理的市场走向,弥补旅游服务缺项,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对于消费者来说,中国加入WTO将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因为在竞争价格下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更多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将随着商品和劳务的多样化而更加自由,就业机会将由更多的资本密集型部门向劳动密集型部门转变,就业机会的预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在休闲旅游产业和服务业部门。

2.中国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潜力巨大,为发展休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国家信息中心获知,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界层”消费群。所谓中产阶层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群体。着两亿中产阶层的数量就相当于整个美国中产阶层的数量。从整体上说,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从温饱型升级为小康型,消费的对象与热点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资料为主,演进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型生活资料为主。休闲旅游正成为五大消费热点之一。拒权威部门测算,到2002年年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都是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提,基础。

纵观以上各因素,可见中国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将是无庸置疑的。

三.西部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我国的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人口约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西部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那里藏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宝贵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珍藏着宝贵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非人力所能为,非技术力量所能再造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垄断性。所以西部地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西部地区参与国际旅游业竞争最重要的“资本”。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流域上游水土流面积达45万平方千米,使西部旅游业遭到重创。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国家投巨资建设西部地区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电讯网等基础旅游设施,并运用科技手段改善西部地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木,退耕还林,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使西部地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市都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规划。把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先后建立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区。例如,四川建成的雅安碧峰峡旅游区,第一年就接待游客93万人次,实现收入6000多万元,创利2580万元,上交税收400万元,一跃成为全国旅游景区,充分显示了西部开发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又如,云南建成昆明世博园半年期间,就接待了943万人次的游客,日均人次为5.1万,这充分显示了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美好情景。此外,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内涵丰富的民俗民情,其旅游资源品位高,独占性强,特色浓厚,当属旅游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保持西部固有的特色,对其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尤为重要。基于上述各理由,西部地区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后起之秀。

参考文献《中国旅游业发展》

西安旅游经济发展前景 篇5

调查目的:了解丹霞山近年经济发展

调查形式:上网查找资料,深入丹霞,与游客,工作人员,九点负责人,当地居民攀谈,搞调查 调查主题:打造“科学丹霞”,“生态丹霞”,“文化丹霞”,“爱情丹霞”

调查时间:2009年2月6日-2007年2月26日

调查内容:风景特色,古文化遗产,文化地貌,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调查成员: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总面积319平方千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4年2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由红色沙砾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其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科普旅游和教学实习基地。园内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60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错落有致、造形奇绝、鬼斧神工,宛如一方红宝石雕塑园,故又称“中国红石公园”。风景特色集雄、险、奇﹑秀、幽于一身,超凡脱俗,别具一格,乃大自然之瑰宝。

公园主要分为丹霞景区、韶石景区、巴寨景区、矮寨景区与锦江长廊。目前已开发有丹霞景区的长老峰游览区、阳元石游览区、翔龙湖游览区、锦江长廊和韶石景区,是一出以自然山水观光为主,集科普考察、攀岩探险、休闲度假为一身的旅游景区。

早在北宋明清时代,丹霞山水及其佛家文化吸引游人接踵而来,咏叹丹霞山水的同时留下众多诗文题刻。这座千古名山曾经飘洒过腥风血雨,曾经擎过火炬红旗,曾经开创过伟大的壮举,曾经饱受过洗礼磨练。在现代中国,丹霞山在知青铁杵银锄下从沉辟荒山变成百果园,以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极高旅游品味融入人们生活,成为缓解工作事务疲劳和学习压力的好去处。上世纪80年代,丹霞名字传遍港澳,响遍东南亚。各国友人,香港、澳门同胞蜂拥而来。1979年丹霞山游客超过50000人次,超前五年总人数。从此成立丹霞山中国旅游社,主办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了集游、食、住、购物、会议于一体的旅游度假中心。“翠竹森林峰回路转疑无径,丹岩隐隐柳暗花明别有天”,招商引资给丹霞山旅游增添了索道、水上游厅等娱乐设施,使其取得巨大进步。

1996年阳元山被授予“1996年广东省旅游景区度假区环境与卫生管理达标景区”称号,1998年被省精神文明委员会、省延委、省旅游局联合评为“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成为我省首批十大文明旅游区之一。

无数的艰辛与辉煌的过去让丹霞人感到自豪,而他们面对的是现在,开创的是未来。过去的沉淀成就了现在的规模,现在的丹霞亚还在丹霞人夜以继日的耕耘中。“韶关山水闻来久,丹霞腾飞看今朝。”今天的丹霞名载史籍,誉冠岭南,根源于他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里有古老的传说和神秘的爱情故事:坤元山是女娲造人补天憩卧留下的形骸;望天石是伫立江边的田姑焦急等待捕鱼未归的心爱郎君江海。一对来了丹霞山游玩5次的夫妇告诉我们,他们正是被丹霞山悠久的文化历史深深地吸引了才一次又一次的到访。

“一税浮青碧,千蜂竞翠微”。丹霞山以其造型各异、拟人拟物、拟兽拟禽的形态,以其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组合有序,富有韵律的结构,以其丹崖和五颜六色的藻类在蓝天、白云、碧水、绿树映衬下的色彩和雄、险、奇、秀、幽的意境吸引游客,提高品牌形象。在这里,你会有走入世外桃源的欣喜,有想亲吻大自然的冲动。

2004年开始,在市政府的引导重视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丹霞山的开发进程有了很大的进

展,现有多个旅游景点还在开发中。与此同时,导游队伍素质和接待人员热情度的提高;汽车站、指示标、游览车等服务设施和索道、游艇等娱乐设施的完善;提供各种石雕、特产、纪念品等商贸服务小区的形成,以及酒店各种不同新式服务的提供,给丹霞山的游客留下了较好的印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丹霞山有如此之优势,又经过如此大力的开发,让各地人们认识它是重要工作。这里有专门负责的对外宣传部门——综合发展部。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宣传分为两大部分,包括户内宣传和户外宣传。户内是通过《丹霞山旅游》杂志、电视广告、央视旅游图片和网络进行宣传,其中与各个搜索网站联系来宣传是他们在这信息时代宣传的重点。在户外就是通过汽车站站牌、路牌、道路指示牌及车身图案宣传。除此之外,晚会、集体婚礼的宣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2005年举行的集体婚礼,打响婚庆品牌,打破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这一专业的局限,让其贴近生活,融入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丹霞山的知名度得到提高,响毕省内的其他旅游景点。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丹霞山的发展需要巩固旧客源,开拓新市场。工作人员不断加大巩固珠三角和红三角客源,把宣传促销重点转移到湖南、江西等大中城市及日本、港澳台等地区。国外促销点主要是韩国、日本,并扩大到东南亚。去年韶关市旅游局就两次到韩国举行推介会,通过大型主题片介绍丹霞秀美风景、风俗民情。而针对日本人对爱情的崇拜及其与爱相关的文化节去宣传阴阳二石,让宣传与新市场的开拓不再盲目,而更有针对性。在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里,丹霞山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相结合。用大屏幕和指示牌宣传引导游客爱护环境,教导部分游客不能乱涂乱画而损坏景点美容,还每天安排清洁工进行清理,警卫巡逻。这样既有效的保证环境清洁,又能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今天的丹霞不再简单,而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公众参与”为方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完善自身管理,打造“爱情名山、生态家园、和谐丹霞”这一品牌。从阴阳奇石,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构建和谐社会着手,为评上5A旅游景区而努力。自从1989年成立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中旅社、旅游局形成的“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来加强管理以来,它完善的部门系统维持的良好秩序,给游客实至名归的感觉。如今也接照市委政府“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经营机制改革,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为主导,打造和谐生态旅游景区。

丹霞山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及七八月份。迎接的省内外及国外游客不计其数。对丹霞山旅游有“淡季不淡”的说法,是指从宏观来看,其平均月游客量是挺大的。但实际上,旅游淡季是存在的。就如这次我们去丹霞,发现游客明显不如夏季,所以促进丹霞山淡季的发展也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对此问题,我们的看法是:

①实行浮动价格制,在淡季适当降低门票价格。

②在淡季举行与丹霞山相关的活动,例如集体婚礼,文艺演出,以此吸引游客前来参与,观看。

③与相关大学或部门联系,进行科普等调研活动。

④与相关旅行社联系,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

⑤可以“丹霞”为背景拍摄电视剧,既拉动经济又提高知名度。

⑥针对其发展趋势,开放国际型宾馆,满足国外旅客的要求,真正实现“世界性”。⑦在淡季鼓励外地游客举行现时兴自驾游,这样游客亦能更轻松自在出行。

此次到丹霞山实地调查,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进出景区的秩序不够好。在一些散客下车后,便会有许多“摩的”上前来,说是提供低于票价的价格让游客进入景区,这不仅损害景区效益,也损坏景区形象,给游客留下管理不善的印象。其次是环保方面的不足。采访居民中,我们了解到部分游客乱丢垃圾的现象让他们不满。虽然这很大程度上由游客素

质决定,但是景区环保指示标、垃圾桶过少也是其影响因素。在别传寺一带存在肆意开山凿石,堆放垃圾,破坏开发的现象。小卖部及宿舍岩石就地取材,把垃圾转移到人少去的地方,掩人耳目。再次是景区开发实际公众参与度不够。景区和当地农民合作过少,似乎建设丹霞只是政府企业行为,这样不利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丹霞山品牌的打造。最后是安全服务设施不够,让部分游客有所不担忧。

从现状看未来,从眼前看发展。从近年来的游客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去发展趋势良好,游客总数不断上升。从1993年的19万到1998年的40万,从2002年65.4万人到2003年73.4万人,到2004年114.3万人,到2005年117.9万人,再到2006年128.8万人次。特别是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后,其发展也可旺了。如今,丹霞山正在进行一个全新的规划定位:让丹霞山成为一个全方位展示丹霞地位、地貌特征和文化、生态禀赋,可提供科普教育、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和开展徒步探险、露营、健身等户外活动的“露天地质博物馆”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风景旅游胜地。依此打造四大旅游主题:

科学丹霞——建设丹霞地貌博物馆,展示地质科学,全方位提高科学技术含量,建设现代文化旅游区。

生态丹霞——加强生态展示,强化生态宣传,使用生态材料,控制开发强度。

文化丹霞——分区域有侧重地弘扬韶关文化,山水文化,让文化与风景完美融合。

爱情丹霞——利于举世无双的阳元山、阴元石、鸳鸯树和丹霞红豆、锦江沿岸的爱情岩画,营造“丹霞之恋”,打造爱情名山。

在未来市场开发中,逐步扩大影响力,“因地制宜”的宣传,将丹霞山的特色与其他地区的文化、风俗民情相结合,寻找融合点和开发商机。例如,现在兴起的自驾车旅游。如今,丹霞山已成为广东自驾车旅游的最佳景点之一。景区提供更方便的设施来服务自驾车游客,带动这一产业发展。为迎接国外游客,发展丹霞经济,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景区也不断提高导游队伍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热情度,招聘英语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并且鼓励其进修日语、韩语等。而在增加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环境,在开展旅游活动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水平,建设和谐丹霞。

在今后的发展中,丹霞山围绕“一带两区三轴线”,即锦江生态观光带,西部徒步旅游区、东部大众旅游区,水上丹霞主题轴线、陆上丹霞主题轴线、车上丹霞主题轴线。通过由西向东的“特种旅游区——生态河流景观——大众旅游景”格局,体现“小规模开发——生态隔离——相对大规模开发”的层次递进发展趋势,形成东西向的交通贯通。

企业的根本在于效益,而效益的来源靠质量。因而景区应该全面推行文明服务,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档次,迎接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因为旅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宣传经济、知名度经济,所以宣传工作和形象打造上的工作必须更加重视。要转变观念,主动加大营销力度,有选择、有重点地到一些重要客源地宣传促销,广泛开辟客源市场。在宣传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针对不同的客户分类宣传。例如,对小孩宣传游玩,成人宣传爱情名山,老人宣传爬山锻炼,陶冶身心,外国人宣传本地文化等。而在网络宣传上要及时更新信息,让客户从网上了解到更前沿更科学的丹霞咨讯。

当然,在搞好宣传和打造名牌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加强进出旅游区的秩序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与当地村委联系,安排“摩的”就业;多举行公益活动,利用门票中印刷和标志牌提醒游客保护环境;工作人员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设备及文物古迹等。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与当地居民的合作,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特产方面,有特别突出“特点”,要针对当地风俗民情选择一些较有代表性的特产出售。

丹霞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韶关经济的发展,它风景之奇特,文化之引人,历史之悠久,环境之优美将令其有美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在竞争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

结语:从确定调查课题到开会讨论,上网查找资料,到形成调查问卷,与丹霞山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联系,到我们实地到丹霞山调查,采访游客,居民,酒店负责人,综合发展部的主任。再到后期的整理工作,我们ONLY SEVEN小组都付出了努力。从中,我学会了最基本的礼貌问题,学会了一些采访中的技巧及注意事项,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我是和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的,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能力与自己的不足。虽然这次我们所选的课题范围太大(正如采访时中南大学的一位教授说的那样,同时,他也提议我们改另一个方向调查,但我们还是坚持我们所选的.但是,我们还是很感谢中南大学的几位老师),但是,我们都是刚入大学的新生,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我们能坚持下去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学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就此结束了.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学校的同学合作,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我们的能力,又能收获友情!

附: 问卷调查

工作人员

1、在宣传方面,您们一般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吸引珠三角、省外、甚至国内的游客?那您认为最好的方式又是什么呢?

2、请问,与其他旅游景点相比,丹霞山有什么较大的竞争优势?

3、在游客逐年增加的同时,是否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呢?对此,请问有何对策呢?

4、对于来访的游客,是否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呢?那大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5、我们知道,“丹霞山旅游淡季不淡”,那你们的旅游旺季主要在哪个时段呢?

6、丹霞山旅游景点如今在不断完善设施,如江上游艇、水上飞机等,以更好的发展。那么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什么呢?

7、如何看待丹霞山举行集体婚礼活动?

居民

1、您认为要如何更好的宣传丹霞山呢?

2、丹霞山旅游经济总收入日益攀升,对你们的最大收益是什么呢?

3、在旅游收入日益攀升的同时,游客的增多是否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呢?也影响了正常生活呢?请问您的看法是什么?

4、您认为丹霞山旅游景点最吸引游客的方面表现在哪呢?那你对它的感觉呢?

5、当相关部门对丹霞山的发展进行相关的讨论或制定计划时,您们会参与其中吗?

6、那对丹霞山的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的举措,你对此了解多少呢?

7、从您的角度来看,丹霞山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应是什么?您对它的发展前景如何看待?

8、在丹霞山旅游区里,您最讨厌的事是什么?

酒店

1、丹霞山对酒店的发展应该有一定的影响。您能对此发表一下您的看法吗?

2、作为景点区的酒店,对于适应丹霞山的发展,提供优质并且令游客满意的服务方面,你们的作法有哪些?

3、作为景点区的酒店,应该会与其他的酒店有所不同。那你们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你们打造特色的计划和做法能和我们讲一下吗?

4、您可以讲一下你们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吗?或者说针对客人的层次性,你们有何对策? 游客

1、请问你们是从哪些途径了解到丹霞山的?那你们认为应该如何更好的宣传丹霞山这一旅

游景点?

2、来到丹霞山,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如果让你给丹霞山进行一个打分,满分为100,那你会给多少呢?

3、对丹霞山这一旅游景点,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在来丹霞山游玩前,想必有对丹霞山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吧。有上网进行搜索吗?觉得丹霞山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怎样?效果如何?

5、为何会来丹霞山旅游呢?可以讲一下你的原因吗?

6、与其他的旅游景点相比,您认为丹霞山的旅游发展有什么优势吗?

7、在这次的丹霞山之旅后,您会再次来者游玩吗?或者,您会介绍您的亲朋好友来者游玩吗?

8、如今丹霞山的各种设施都在不断的完善,您有觉得哪方面作得较好吗?那您能给我们的相关单位提供些建议吗?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篇6

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6月24日颁布了2002年第9号公告,以下9家规划设计单位被评为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参与我国旅游规划的机构大致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1.1 高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高校地理方面的学者是最先投入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专家。郭来喜等人1985年完成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最有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杨冠雄等人1986年完成的“厦门旅游总体规划”,郭康等人1985年完成的“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北京大学陈传康等人1986年完成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以及1987年完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的旅游开发规划”等等(保继刚,1990),这些工作均对以后的旅游规划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随着旅游科学的综合性进一步地增强,高校中城市规划、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也陆续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的高等院校组建跨系、跨学科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

199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专家完成的省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规划大部分是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牵头,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等省区市规划,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完成了桂林市、苏州市、珠海市、东莞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规划及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中山大学彭华主持完成汕头市、佛山市等规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主持完成广西等规划、北京大学吴必虎主持完成北京市、济南市等规划,北京大学杨开忠主持完成江苏省、洛阳市等规划,北京大学蔡运龙主持完成吉林省等规划、北京大学吕斌主持完成安徽省、三峡地区等规划,湖北大学马勇主持完成福建省规划等······。这些主持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地理学家,这与国际上旅游研究中地理学家占主要地位是一致的。1.1.2 规划设计院

规划设计院比较侧重于具体的物质(形体)规划,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大部分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量的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其他如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都完成了大量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1.1.3 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咨询公司近年我国与世界旅游组织在开展旅游规划培训和规划研制方面的合作,已从单独的旅游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一致行动。到目前为止,世界旅游组织组织中标的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四川、山东、云南、海南、贵州五省的旅游总体规划,同时黑龙江正在编制当中。2 旅游规划的发展

历程及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规划存在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底子薄,三是发展快。具体表现为:○1规划人员少,规划队伍小,专业结构分散,组织结构松散;○2规划水平、规划程度不均衡,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明显;○3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研究基础弱;○4规划管理基础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的指导、调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5旅游规划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但离成熟、规范、稳健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彭德成,2000)。

但在不同时期,旅游规划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市场经济特征最为典型,对应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纵观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20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相应的规划特点如下: 2.1 早期——政府主导

中国早期的旅游开发主要是以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尚未起作用,这个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在资源的调查、评价、利用和保护方面工作较为细致。2.2 发展期——着重企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游客成为旅游发展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开发主体,转向引导企业对旅游投资。旅游规划的编制重点转向以市场和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重点转向市场分析和重视旅游产业规划。2.3 成熟期——利益相关者分析

当旅游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旅游发展呈现复杂特点,游客、旅行社、开发商、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忽略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利益相关者,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规划人员逐渐转变为协调人和技术援助人员。

目前,进入成熟区发展阶段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的旅游规划还不多,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的桂林旅游发展规划是其中一例。中国很多旅游地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旅游规划注重旅游相关者分析,多学科合作成为必然趋势。3 旅游规划发展前景展望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GUNN曾经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广阔前景,旅游规划需求旺盛,旅游规划也将蓬勃发展。未来中国旅游规划预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方法的转变。规划方法的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如规划程序、技术方法等,但其中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规划队伍的组织,这也是规划方法的一个方面。综合性的旅游规划要求的是各有所长的一个专家组来进行规划工作。西方国家咨询业非常发达,并且咨询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行规,这为规划队伍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作为综合性特别强的旅游规划,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拥有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人才,考察承担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和贵州旅游规划的国外专家队伍不难发现,专家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国家,每个专家擅长某一方面的工作,在专家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围绕总体规划开展工作。我国的咨询公司尚不发达,目前的旅游规划多是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加之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有经验的旅游规划专家的供给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相比缺口很大,这使得旅游规划专

家队伍的组织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规划质量和规划水平的提高。但无论如何困难,组织综合性的规划专家队伍开展旅游规划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规划的大趋势,谁转变得快,谁就有机会掌握主动;反之,则要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二,规划供给增多,竞争加剧,规划质量不断提高。

供给增多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专家、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增多。如前所述,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达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到2000年末,我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4所,开设旅游学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多达128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类专业人才。二是国外专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已经有多个省级规划国外规划专家完成,可以预见,国外专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国的旅游规划中来。

供给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规划的供给市场将从无序走向有序,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这三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使旅游规划工作一有了综合性规范,二有了对事物本身及规划内容的规范,三有了对规划单位的规范。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使旅游规划市场管理有一套规则,避免走弯路(魏小安,2001)。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将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第四,从规划的需求方来看,将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和企业并重。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因此,政府旅游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的自动调控作用将逐渐占领主导地位,政府的作用将逐渐转向宏观调控方面。旅游业作为一股新生的经济力量,随着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放开,将会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近几年已经出现了旅游企业委托规划机构编制旅游规划的情况。相信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

第五,从规划机构来看,将逐渐从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所(中心)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的公司(事务所)。这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国家旅游局审批规划资质要求是独立法人机构,二是规划人员产权明晰的要求。

参考文献: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6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旅游学刊 双月刊,2000,3

登山旅游的发展前景及策略 篇7

一、全面正确认识我国登山旅游的现状, 并作出科学评价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家抓住登山旅游强劲发展势头, 纷纷加大对登山旅游景区的资金投入力度, 他们和一些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景点开发, 众多的登山旅游景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形成服务功能, 能满足旅游黄金周期间的需求, 具备很好的服务优势: 众多五星级的登山旅游风景名胜区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并投入运行, 与以前旧登山旅游景区、景点相比较, 新兴景区建设规模更加庞大, 服务档次更高, 登山旅游质量有更大的提升, 登山旅游频现新亮点:部分景区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域优势、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丰富的文化名人资源, 全国各地建成一些特色各异、富有丰富内涵的登山景点, 有的以边塞风情为主打招牌, 有的以革命战争遗址为载体的爱国主义为主, 有的以传统孝道为特色; 一般情况下景点处于大都市附近, 交通条件便利, 市民可以再周末或短假期结伴驾车轻易到达, 交通方便, 一些服务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登山旅游景点由于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 成为部分高端企业进行商务活动、举办商业论坛、贸易交流的重要交流场所。在我国登山旅游蒸蒸日上, 不断向美好前景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知道, 我国登山旅游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

( 一) 登山旅游业整体还比较薄弱

当前, 我国不乏有一些硬件设施较好的登山景区, 但总体来看, 处于经济落后、中小城市周边的众多小型登山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滞后。大多景区道路狭窄, 交通安全附属设施缺乏, 游客在登山景区行走时提心吊胆, 旅游的惬意心里荡然无存。在者道路设计不合理, 游客只能原路往返, 旅游的新鲜感大打折扣, 就会给登山旅游者留下单调、缺乏新意、服务设施不健全, 没有齐备、完善的旅游布局的半拉子景区; 另一种情形时虽然登山景区自然景色秀丽, 同时还富有文化资源, 登山自然环境条件一流, 但由于缺乏开发设计, 没有提供必要的登山服务, 不能满足登山旅游爱好者的正常生理要求; 由于登山景点位置偏僻造成通讯不畅, 给商务洽谈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硬件设施不足或服务准备的不详尽导致游客在购物、饮食、住宿等多方面差异不能做出作出灵活的服务。地方政府没有整体意识, 各自为阵, 没有把相邻景点连接成整体。

( 二) 登山旅游产品软实力与景区硬件投入不协调

目前, 登山商务活动是我国各地登山旅游产品中主推产品, 虽然有一些形形色色、不同类别的大自然山水游、当地民俗风情游、文人遗存游等产品, 但由于投资商缺乏科学开发的理念, 前期景区长远规划不足, 造成这些产品仅仅局限于登山, 没有以登山运动旅游为主体衍生出新颖别致的新型登山运动项目, 缺少变化多元、形式多样、不同方式的旅游产品。远道而来的登山旅游爱好者可以参与的旅游项目重复出现, 符合不同年龄段登山者的亲身实践、体验产品较少, 景区周边各种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养生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缺乏创新, 登山旅游产品的娱乐性不强, 活动项目的趣味性不能符合各种不同人群, 登山旅游景区的教育性、文化性不足, 给登山旅游爱好者造成没有新鲜奇特的感受, 所以对登山景区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景区的长远发展贻害无穷。

( 三) 鲜明的登山旅游特色和叫得响的登山品牌明显不足

我国地域辽阔, 登山旅游具有丰富的山体资源, 髙山峻岭或奇或险, 或秀或异, 非常适宜观光登山, 但由于山水自然风光大同小异, 相近地域山体具有相似性, 每一个登山景点没有密切联系该地域独特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进行开发, 在登山旅游活动中所体现当地人文、民风、精神状态、健康文化不足, 这样登山景点缺乏自己的品牌特色, 没有很好发挥本景区的独特魅力, 大部分登山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与国内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差距很大, 有待进一步提髙。

( 四) 登山旅游山体环境需及时改善

由于国内部分登山旅游景区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 软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登山旅游爱好者所有的的运动休闲需求; 有的由于资金缺乏导致景区参股人数众多, 管理缺乏统一长远规划, 定价自由, 收费随意; 部分登山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不齐备, 登山消费者住宿需求、购物热情、餐饮、休闲的需求不能满足, 极少数素质低下的商家贪图利益, 宰客现象不时发生, 这样一定会对登山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无益。

二、登山旅游的发展优势

由于中华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历史的深厚文化积淀, 再加上全国境内山峰资源的类型多样, 我国登山旅游从一开始就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在少数民族居住的风格迥异的山峰周边, 使得在登山旅游的同时可以了解不同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所以, 我国的登山旅游业在兴起开发方面进展顺利。

( 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十八大后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髙, 再加上养生观念的增强, 强身健体理念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参与到登山旅游中去, 发展登山旅游可以为地方政府经济取得巨额的回报, 所以不论是对投资者个人还是地方政府而言, 登山旅游是一次投资终生受益, 我国逐渐进入登山旅游繁盛的发展时期。

( 二) 我国疆域辽阔, 山峰资源丰富, 由于山地类型多样且分布比较零散, 全国各地都可以发展富有当地山峰特色的登山旅游产业, 可以达到遍地开花的程度。所以本地区的登山旅游消费者很容易地满足这种需要,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愿意就近去体验登山旅游。新鲜感是登山旅游人數逐年增加的保证。

( 三) 很多登山旅游资源的开发都与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紧密联系, 登山旅游者可以对不同地域的地理知识、历史事件有更直接的了解。每个民族独特厚重的文化遗存是最有价值的, 容易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由于在不同山区具有一些外界没有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项节目, 被游客所熟知并进行宣传, 越来越多的游客都愿意登到山区来饱览民俗。

( 四)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横跨多个经纬度, 处于不同地域的山峰自然风光和山水景色完全不同, 格调迥异, 富有吸引力, 这就是登山游客在一个地区登山欣赏之后, 另一个地方的别样风景吸引他又迫切兴奋地想去另外一个地方登山观光, 这种未经认为改造的原生态风景上的差异对于任何一个游客而言都会产生积极心理。

( 五) 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 我们民族种类和人數是相对比较多, 浓厚的多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文化的差异, 使得旅游者在具体一次登山旅游中体验到不同民族的生活气息,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 风土人情多样, 即使游客对于某些民族多样化生活环境、习惯、习俗不了解, 但在这些民族分布区域游玩的过程中, 可能在山野中就能够清晰地了解其概况, 了解不同民族和自己生活方式、习惯上的差异性, 并对他们的文化有更具体、直观、深刻的认识, 这也是很多登山旅游不断发展的动力。

( 六) 与国外著名的登山旅游景点不同, 虽然他们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比较完整, 但由于长期开发使得大自然的原始山体人为改造, 失去了它的本真, 绝大多数游客在观光之后就失去了二次前往的激情, 而国内的登山旅游由于起步较迟, 大多散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绝大部分旅游景点仍然保留原始景色, 这与现阶段人们向往大自然、希望回归大自然的理念相一致, 对越来越富裕的旅游人群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旅游业依靠越来越多的游客而不断发展壮大, 游客在向往大自然, 希望拥抱大自然、亲近大山的强烈愿望下, 登山旅游就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登山旅游产业的发展预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髙, 强身健体意识的更新, 登山旅游产业的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登山旅游在愉悦游客身心方面是其他旅游业没法相比的, 在陶冶情操、养身休闲、锻炼意志方面是其他旅游产业不能替代的。随着物流业触角的不断伸长和和完善, 地球村正变得越来越小, 很多不同地区的产品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购买世界各地知名品牌产品的商品, 以前的人们所追捧的购物游正在失去了魔力, 人们在旅游中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大增。登山旅游产业能增强体质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紧跟新形势下人们的消费观念, 并且满足了百姓的旅游心理, 这样登山产业就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比如南方登山爱好者冬季来到北方, 他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北方冬季的天寒地冻, 当他登上山顶, 眺望远处的山川看到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与山峰时, 毛泽东《沁园春. 雪》那磅礴的气势、诗人博大的胸怀顿时大彻大悟, 这些在南方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景色, 但是在漫漫北方疆域, 随意的一次登山旅游就可以体验感悟到那种气势, 这种别样的感受是其它任何旅游不能够相提并论。在健身养生、精神需求大行天下之际, 登山旅游业也将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四、登山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 一) 登山旅游资源开发的营销分析、扩大参与人群

联合各种知名登山赛事, 做好登山绿色旅游的宣传工作, 扩大登山景区知名度, 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景点硬件设施及完善的服务, 这样更多的人群才愿意参与到登山旅游中; 其次, 持有当地户籍的居民随时免费登山, 让本区域居民的日常健身体育活动与登山能够联系在一起, 这样有利于本地投资者合理、高效进行登山旅游开发。

( 二) 登山旅游要借助全民健身养生的大背景快速发展

利用地方群众的登山体会, 依托地方群众身体健康情况的实际, 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登山旅游的在锻炼身体、科学养生方面的重要性, 登山旅游可以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优秀精神品格。登山旅游一方面对登山者身体和精神方面有益处,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登山旅游的社会效益。

( 三) 登山旅游项目要有名牌意识

目前我国登山旅游业的国际品牌很少, 外国友人对我国众多的旅游登山项目知之甚少, 了解肤浅, 很难把国外游客吸引过来, 这对于我国登山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是巨大的损失。在健康理念、时尚理念等方面的宣传上我们需要下大力气, 把景区硬件建设得更具有健康理念、时尚理念等高端精神文化内涵, 使我们的登山旅游向高端化、国际化挺进。

( 四) 完善登山旅游服务

登山旅游收益绝不仅仅只有门票唯一来源, 登山必备附带产品的销售和租赁收益巨大, 一次投资循环收费, 这是登山景区回笼资金的良好渠道。而目前登山旅游景点因管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而导致所销售的相关商品往往是以次充好, 欺骗消费者的现象时常发生, 这样越来越多的人丧失在这一区域内旅游的信心, 这对一个景区的长远发展将是致命打击, 更重要的登山必备设施在关键时刻决定登山旅游人员的生命安全, 我们旅游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 对登山旅游装备销售点的进货渠道、许可证, 储存条件进行严格检查。当这些产品质量的性价比有了保障之后, 登山旅游产业将会有了强劲的助力, 附加值也就自然而然再上一个新高度。

( 五) 登山旅游必须贯穿体验营销模式

在目前条件下, 登山旅游景区以体验营销为主要竞争方式。由于体验营销核心理念是尽可能创设一切条件让旅游者尽情亲身体验, 留下深刻的印象。庞大的登山旅游群体将会产生多样化的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极具个性色彩的的登山旅游项目。由于山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与景区特定场景结合紧密的体验项目很难被其它景区所模仿, 每一个登山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 具有很大的价值, 这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对培养顾客忠诚度无疑能够起到极大的作用。

总之,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工作之余开始愿意在登山旅游上花费更多时间, 登山旅游由于具有运动健身、领略大自然的效果。当厌倦了城市的拥堵、浮躁, 污染, 登山旅游成为这个背景下人们热衷的项目之一, 也在情理之中, 是人们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之后追求的更高更新的精神需求。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开发登山旅游产业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计良策。

参考文献

[1]陈倩倩.内蒙古阿尔山度假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06.

[2]李西林.吉林省滑雪消费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杨培玉.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3.

[4]周新生.云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建水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 2000.

[5]白慧姝, 米文宝.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综述[J].农业科学研究, 2008 (2) .

[6]李志友, 唐薇.对发展我国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4) .

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前景的分析 篇8

关键词:辽宁;旅游经济;发展前景

引言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关注和扶持的重点产业。在旅游业日益繁荣和发展的今天,如何从宏观角度对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的历史悠久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部分地区已经能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时间还比较短暂。所以,面对一个新兴的产业,我们有必要对它的发展趋势和远景做一个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从而避免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或错误,影响行业的持续发展。

一 辽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天辽地宁,物华天宝,得天独厚”可以说是对辽宁旅游业发展优势的描述,在全国的旅游市场中,辽宁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旅游资源门类比较齐全的省份之一。无论是自然山川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乡村民俗还是现代的都市文化,都是辽宁省优质的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根据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发现以旅游业为代表所带动的食品加工,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税收已经在占到了国家税收中近五分之一的比重,旅游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市人口再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关于就业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将会直接解决上百万的就业岗位问题,特别是在带动大学生自主就业或创业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是从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意义来分析。从旅游行业本身的发展,我们会看到:辽宁旅游业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不利于旅游业整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说:

首先,辽宁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旅游业很大程度上和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越优质,越丰富则它的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则会越大。遼宁虽然旅游资源,特别是旅游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分布不均以及地理区位等原因,影响并制约着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国家级旅游资源的分布来看,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资源的调查显示在辽宁省境内的国家级旅游资源有近50多个,这在全国的优质旅游资源的储备情况来看辽宁省都有很大的优势。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文化古迹、世界文化遗产等旅游项目的分布情况比较集中。例如,国家级的旅游资源的主要分布在大连,其拥有者全省近半数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其次是辽宁的省会城市,它所拥有的国家级旅游资源有15个,其它的国家级的旅游资源都零星分布在丹东、铁岭、本溪等城市,这种旅游资源的不均匀分布,不利于地区旅游资源的统筹和规划,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或者畸形发展,难以发挥合力,形成规模优势。

其次,每个地区的区位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不利的影响。随着旅游行业中,自驾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乘坐私家车来进行旅游。所以,如果一个地区的交通比较发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水平比较高,将会对整个旅游经济起到非常好的带头作用。辽宁省会沈阳和大连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显示了区位在旅游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体来看,辽宁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客观原因是其中存在着比较显著的“位势”特征。换句话说,在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和发达的地区,其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具体来说,大连市海陆空交通便利,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海外游客,尤其是周边地区,比如日本、韩国已经成为较为稳定的旅游客源,其区位优势随着开放旅游政策的不断放宽与支持,必将会引领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

作为历史著名古都,沈阳也在借助其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通过建立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以及全国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网络无缝覆盖,其旅游经济的潜力也已蓄势待发。与大连、沈阳相对应的是本溪、鞍山、抚顺等城市,虽然其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影响力还未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中小城市还有锦州、阜新、铁岭等。

最后,旅游资源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也是资源的一种。随着旅游业对经济拉动作用的日益明显,很多地区和部门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一方面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却为自然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具体来说,每一个景观的游客容纳量是有额度的,在旅游的高峰期,由于缺乏疏导和细致的安排,导致旅游景观,特别是一些历史人文景观在超负荷的游客压力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还有,部分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不考虑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上马一些人造景观特别是一些超大型的人造建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早成了极大的破坏。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在景区侵占耕地,大搞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都是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的音符,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那么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将会在未来的发展时间,遭遇发展的危机和瓶颈。

二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寿命的。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立足本地区实际,进行科学的发展前景分析,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首先要实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整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游客的需求也会呈现阶梯形的发展。具体来说,早期的游客,会比较注重景观的外在建筑包括风景的视觉刺激。这是一种初级的审美。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景观背后的文化资源,以及景点所赋予的教育价值予以更多的兴趣和重视,这是符合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分析的。所以,在景观的建设和开发程中,我们要避免流于表面的形式,要切实进行文化元素的介入,只有当一个旅游建筑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之后,它自身的价值才会在岁月的洗礼中越来越大,而不会在人们的忽略中逐渐因被人遗忘而不断贬值,荒废。

nlc202309012223

其次,要形成自己的品牌。21世纪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旅游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也应该而且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则来经营和发展。在这么一个全民营销的时代,在南方部分旅游景区,当地的旅游局长亲自挂帅到各个省市进行旅游资源的推介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3年,辽宁锦州,借助举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大好时机,在搞好园区建设的同时,不断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锦州,了解世博園,经过一年的实践来看,这种品牌的宣传效果非常好。不仅提高了锦州在全国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是吸引了更多的海外宾朋来锦州参观旅游,旅游的品牌营销取得了预定的效果。

最后,在旅游资源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如何锐意创新,大力改革,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树立把辽宁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制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在项目审批、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旅游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辽宁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共和国的初期树立了自己的丰碑,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产业的调整与改革,在这一发展大潮中,辽宁省应大力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

结语

辽宁是一个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新时代依托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筹,促进资源的有效、有序利用是实现辽宁旅游经济美好前景的关键。当然,这种美好的发展前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市场的洗礼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变革。只有立足辽宁地区的实际,发展地区特色,走一条可持续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路线,辽宁旅游经济的美好前景才会更快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6.

[2] 张宏钢.浅论“旅游新产品”的开发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6):39-41.

[3] 阙丽萍,陈兴祖.政府及行业协会与我国旅游行业管理[J].商业研究,2002,(06):147-149.

[4] 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下一篇:护肤产品的销售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