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发展

2024-07-26

体育旅游发展(精选12篇)

体育旅游发展 篇1

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以“体育旅游, 时尚生活”为主题的2011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于11月11~14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博览会进一步拓宽展会的外延功能, 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办成集“体育旅游体验、体育公园规划、体育休闲文化、体育旅游地产、体育养身度假、体育赛事活动、体育会展服务、体育培训机构、体育产业投融资”等项目的产权交易平台, 努力挖掘、培养、提升相关体育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质量, 引进、展示和推介上海以及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服务功能, 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向金融资本进军, 提升它的含金量。此次博览会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认识体育旅游提供了平台, 更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 从近2年火爆的旅游市场可见一斑。体育旅游以其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体育旅游既不是简单意义的观光旅游, 也不是纯粹的体育健身, 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综合文献研究, 体育旅游可以分为直接性的和间接性两种。直接性的体育旅游 (参与性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休闲、娱乐、竞赛、健身、康复、探险等活动;间接性的体育旅游 (观赏性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观赏、观摩体育比赛、参观体育胜地等活动。总之, 发展体育旅游事业, 在带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又能不断丰富旅游的内容, 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体育旅游如果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开发, 对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对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为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1 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体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 同时又依附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山西 (Shanxi) 位于太行山以西, 黄河以东。山西之名, 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 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 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 韩、赵、魏三家分晋, 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 总人口3410余万人, 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 共85个县, 11个县级市, 23个市辖区。山西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素有“中华文明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西安, 五千年看山西”的美誉, 由此可见山西在中华5000年泱泱文化中的地位所在。与如此丰富旅游资源所不相匹配的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体育旅游同样也没能逃脱厄运, 主要表现为: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太完善;体育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配套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体育旅游专业化服务人才的欠缺;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落后, 品牌效应不突出等。

2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1 区位条件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东部, 北跨绵绵内长城, 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 东邻巍巍太行山, 南北狭长, 毗邻京津冀都市圈, 交通便利, 是中国中部最重要的省份, 在我国中部发展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除此之外,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主题“2008奥运旅游年”, 山西省旅游局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奥运会期间来山西旅游, 提出了“赛在北京游在山西”的发展口号, 更奠定了山西体育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2 人文历史条件

山西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素有“中华文明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西安, 五千年看山西”的美誉, 三晋大地, 任何一个角落都无不闪现着人文历史的光辉, 梵音声声, 香烟袅袅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令人赞叹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气势恢弘的北魏时期云岗石窟;流芳百世的洪洞大槐树;与法国艾菲尔铁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号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惊险绝伦的恒山悬空寺;世界第二大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 豪华气派的晋商四大宅院等等。

2.3 交通条件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山西旅游的交通条件无论是航空, 铁路, 还是公路都能形成与旅游景区、景点的全方位衔接。

3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3.1 拓宽思路, 深入发掘, 建构山西体育旅游“三圈”的全新格局

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 无疑对山西体育旅游的全新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体育旅游市场, 如何将丰富的资源、区位的优势、市场的强烈需求有机统一起来, 转变成具有独特卖点的体育旅游“核心产品”, 依据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应拓宽思路, 深入发掘, 努力建构山西体育旅游“三圈”的全新格局, 使其带动山西省体育产业及其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圈” (图1、表1) ——晋北体育旅游圈:构建大同市、忻州市、朔州市为主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北的佛教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古建和探险。晋中体育旅游圈:构建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为主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中的晋商大院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观赏、观摩和参观。晋南体育旅游圈:构建长治市、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为主体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南的黄河根祖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观赏、观摩、参观和休闲探险。

3.2 提升水平, 强化资源整合, 重视配套服务的建设

通过实地走访, 我们不难发现, 配套服务建设的欠缺是目前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价值很高的体育旅游资源不得不因此而大打折扣。不论从发展山西省体育旅游的角度, 还是从发展山西省旅游的角度, 或是从更长远的发展山西省经济的角度出发, 都不能只重视体育旅游自身基础没施的建设, 而忽视其他相关要素的配套建设及资源的整合。全面加强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之间的配套服务的建设, 才能有效的加快山西省旅游发展的步伐, 更好的整合现有旅游资源, 从而提升山西省旅游发展水平。

3.3 实施体育旅游人才战略,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人才

随着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健全, 体育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超过55%的游客对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由此不难发现, 我省体育旅游服务专门人才的缺口很大。只有具有一流的体育旅游专业服务人才才能提供一流的体育旅游服务, 因此, 山西省应未雨绸缪, 及早实施体育旅游人才战略, 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调动体育相关行政部门、旅游相关行政部门、全省各大院校的体育和旅游专业等对体育旅游人才资源的重视, 形成多方联动,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人才。

3.4 树立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 打造山西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树立对山西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的全新认识, 掌握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努力完善体育旅游市场的体系和机制, 加强对山西省体育旅游产业化运作模式、布局的系统化研究在学习体育旅游产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与我省的基本情况相结合, 走具有山西省特色体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打造山西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1) 注重对我省体育旅游的大力宣传。 (2) 加大对重要国际和国内赛事的承办力度。 (3) 积极寻求国内外著名体育品牌公司的赞助。 (4) 努力探索与国内外著名体育公司联合开发具有山西省体育旅游特色的标志性产品。

4 结语

通过对山西省体育旅游的深入研究, 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这不仅有利于我省体育发展的整体部署, 更对我省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 山西省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需要大家的一致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的现状与优势, 在此基础上, 提出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旨在推动山西省体育旅游“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体育旅游,现状,资源,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晓峰, 李建英, 王飞.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9 (3) :126-131.

[2]李香华.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霍炎.体育经济新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1 (40) :7-8.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5]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 2005, 26 (4) :11-13.

[6]李思屈, 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7]刘凯, 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6 (4) :32-34.

[8]邓红杰.峨眉山——让体育与旅游互动[N].中国体育报, 2007-09-07.

体育旅游发展 篇2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加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体育旅游与生态环境是共生关系,即良好的环境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要发展体育旅游就要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来自体育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收入的支持。

生活在都市里面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污染,如大气,噪声,土壤污染等,人们对于美好环境追求已经不再停息。任何一个游客都不希望自己所到之处的环境受到污染,这样的旅游就没有意义。体育旅游具有一定的行程,难免有一些路途存在污染,为了开发好这些资源,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环境的改造,环境变好了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体育旅游则是靠游客来产生经济效益。体育旅游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即体育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会对游客,客源地和目的地带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同时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体育旅游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健康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它是伴随着一些体育的运动项目,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其中,可以感觉到体育的刺激性,或者对征服某项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所以体育旅游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可以降低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是现代人寻求释放压力的一种新的选择。体育旅游目的地居住的当地人们,民风民俗的表演也是吸引游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所以体育旅游可以使当地人民保留民俗风情。

为了保护当地的植被,一些地区的体育旅游人数要有一定的限制,由于人体的呼吸作用会呼出很多二氧化碳,过多的话对植物和岩石不利,有些风景区每天都规定了客流量,就是为了保证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也因此而延长了体育旅游资源的使用,让资源在一定的周期内可以还原。

但是由于人们过度开发资源,对经济利益进行最大化的追求,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也导致一些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无法恢复原来的面貌。如一些游客去旅游,就随处扔塑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是深不可测的!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策略研究 篇3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交叉的部分,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性与旅游的社会性。体育旅游属于社会体育的一个产业分支,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种旅游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乡村体育旅游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体育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伴随着生產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自身享受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并以追求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这种需求。而体育旅游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使旅游者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既可以观赏,有可以休闲,并且能够体验和健身,让人们在闲暇之余达到返璞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的目的。

3、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并且有56个民族,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种多样,这就为乡村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4、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乡村体育旅游设施不齐全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4.2乡村体育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内容上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处于落后的状态,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有好多搞乡村体育旅游的地区,景点过于单一或者雷同,缺乏地区的特色,没有能充分体现出乡村体育旅游所蕴含的魅力。

4.3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利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有的乡村可以说是依山傍水,这其实就是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上却做不到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的成为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3.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利,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对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破坏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去突出当地自然景观的特色,一贯的去模仿,缺乏创新。

4.3.2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乡村的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差,很多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都会选择去大的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去乡村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有能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分析的专业人才,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同时在乡村体育旅游营销方面,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来对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促销,但这样的人才同样极其缺乏。宣传的不得力,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5、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基本策略与思考

5.1提高认识、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地位

充分认识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所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把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5.2加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与促销。

首先,在对整个乡村体育旅游的市场进行分析和考察后,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对体育旅游产品进行重点的设计、宣传和促销,其次是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或者媒介来宣传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比如电视、广播、影音资料、报纸等等,把乡村体育旅游的魅力充分展示给旅游者,吸引广大的旅游者,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5.3 加强政府引导, 科学合理规划开发。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视程度,对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为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同时应结合我省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 对农村地区开展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进一步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4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

面向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发挥乡村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的融合发展,精心培育健康旅游、休闲旅游、健身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鼓励推出具有乡村特点、民族特色、质量上乘的原创文化旅游演出剧目,并且让游客亲身参与进来,一同愉悦身心。

论休闲体育旅游发展 篇4

关键词:休闲体育,体育旅游,慢生活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已不再被社会提倡,取而代之的却是被人们所崇尚的“慢生活”。在体育领域中, 与“慢生活”相接近的一个词就是“休闲”,它是一种新的文化、新的理念,与“慢生活”不同的是它不局限于运动形式上的“慢”,而是要上升到心境、精神上的从容与舒缓,最终实现快与慢的和谐。现代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休闲体育元素也渐渐融入到旅游活动中,而近年来休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向往着休闲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身心的健康,愿意在闲暇时间里离开自己的居住地进行观光、徒步、健身、探险等体育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休闲体育旅游也就应运而生。休闲体育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新兴的、嫁接式的复合产业,是当今的朝阳产业,它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能够满足他们所追求的休闲的生活方式。

1 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

休闲体育旅游,英文为“Leisure Sport Tourism”,是指旅游者利用闲暇时间,以旅游目的地的体育资源及体育设施为主要内容, 离开其常住地前往异地的旅行和逗留从而达到休闲、锻炼、健身、探险、消遣、娱乐等多种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体育休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既是带有体育性的旅游事业,也具备旅游性的体育事业,它强调旅游活动的体育性,以观赏、审美、健身、益智、休闲娱乐等为目的体育体验旅游活动,是闲憩体育或假日体育的一种旅游方式。

2 国内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休闲体育旅游的兴起,其市场也逐渐扩大,国内各个城市也开始将休闲体育与旅游结合,致力于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特色旅游品牌。2008年北京奥运的召开直接推动了新一轮的休闲体育旅游的热潮。目前,青岛利用自身具有的资源、技术、人才的优势,已经发展了滨海休闲体育旅游,设计了以浮山湾海上综合运动中心为依托的海上体育旅游,以海水浴场为基础的海滨休闲娱乐体育旅游,以疗养院所为主的体育保健、康复旅游、以崂山风景名胜区为主的山地休闲体育旅游活动,以海岛为依托的垂钓专项旅游等多项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3 影响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

休闲体育旅游是从体育旅游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兴产业,那么,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同样也会制约着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或者还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

3 . 1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

决定人们能否成为休闲体育旅游者的客观因素是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大小同休闲体育旅游需求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个人产生休闲体育旅游需求的经济条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越多,对休闲体育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闲暇时间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休闲体育旅游的需求。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人们的闲暇时间越多,对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越大。

3 . 2气象气候自然因素

一方面,气象气候会形成一定区域的自然景观,影响自然景观的季相变化,从而构成不同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良好的气象气候、明媚的阳光,可以为休闲体育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得旅游者身心舒畅、兴趣倍增等;但是像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会限制人们的休闲体育旅游活动,影响休闲体育旅游的效果。

3 . 3休闲体育旅游动机

人们为了满足或实现某种需要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休闲体育旅游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上的需要。个性特征、性别差异、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对个人休闲体育旅游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休闲体育旅游动机和内容,不同的个性特征,参加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动机和需要也不同。由于男女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或家庭生活中地位和作用不同,因而需求也不同,性别造成的差异会逐渐缩小。不同的年龄段也会出现不同的欲望和需求,从而产生不同的动机。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影响休闲体育旅游动机的强弱,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休闲体育旅游动机多出于求新的心理需求,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常出自求知的心理动机。

4 休闲体育旅游的功能与作用

(1)促进人际间交流的功能。休闲体育旅游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人们在自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时,可以接触到与自己爱好相同的外界人士。休闲体育旅游的氛围比较融洽,有利于结识朋友,拓宽社会交往,消除隔阂,增进大家的情感交流,丰富精神生活。

(2)具有健身健心功能。休闲体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是人们暂时离开居住地,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烦恼,与大自然接触的一种生活方式,投入到休闲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有益于减缓紧张的工作所造成的疲劳,消除烦躁与焦虑,从而使人们能以健康的身体、轻松愉快的心情投人到工作中去。

(3)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效应。国内外休闲体育旅游市场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发展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增加外汇、回笼货币,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等等。

(4)对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很多自然资源为休闲体育旅游的登山、滑雪、垂钓等项目提供了优良的场所。旅游路线沿途的休闲、娱乐设施也会增加,旅游接待地的环境卫生质量也会得到提高。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进行维护、恢复和休整。

5 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首先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SWOT分析,发掘优势休闲体育旅游旅游资源项目,为休闲体育旅游文化市场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以安徽省滁州市花山乡为例,结合当地的优势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打造花山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园。

(1)深入挖掘特色休闲体育旅游项目。滁州市南谯区花山乡,位于滁州市西南郊区风景秀丽的AAAA级国家森林公园琅琊山脚下,境内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低山起伏,因形似莲花,故名花山。花山乡山场面积大,竹木资源尤为丰富,拥有皖东最大的毛竹园,拥有丰富的安山岩、火山灰、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水利条件优越,小型水库19座;境内文物古迹,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景点有彩云洞、红花湖、叠翠园、仙人洞等。围绕这些资源可以进行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另外,还可以打造几个特色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如“山间绿道自行车”、“休闲体育旅游主题度假村”等。休闲体育旅游主题度假村可开发高尔夫、露营、登山、攀岩、徒步、定向越野、垂钓等项目。

(2)加强休闲体育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之后,需要引进一批专业服务人员。经营管理者既要熟悉旅游业务,把握旅游市场的运作规律,又要了解体育项目的特点,懂得如何将休闲体育与旅游结合,地理环境与运动项目结合,并因地制宜地进行可持续开发。

(3)加强宣传力度,开展促销活动。就目前来说,人们对休闲体育旅游还没有形成产业观念,应加大宣传,加大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度,充分发挥休闲体育旅游在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要通过新闻媒介向居民传播健康文明的休闲体育旅游消费方式,促进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让“健康生活,体育休闲”、“花钱买药不如花钱锻炼”的理念深入人心。

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篇5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从体育旅游定义、特征和分类入手,浅析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重点分析影响湖北省体育旅游因素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湖北省体育旅游的策略:(1)加强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2)加强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3)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推动湖北体育旅游发展等,为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体育旅游 因素 策略

1、体育旅游的内涵

什么是体育旅游?目前,体育旅游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得知: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体育旅游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的体育旅游是指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达到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与一般旅游相比,体育旅游具备的特征有:健康性、观赏性、文化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从体育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体育旅游分为参与性和费参与性两大类型。本研究认为,体育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或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为目的而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地作暂时性逗留,并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总和。

2、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湖北省具备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几年来,湖北省体育旅游正在围绕长江、武当山、神农架等山水做文章,准备打造国内一些知名体育旅游品牌。目前,大三峡体育旅游圈正以宜昌为依托,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以长江为主轴,走向国际市场,其清江闯滩、神农溪、九畹溪、杨家溪等特色各异的漂流项目已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武术与旅游的成功契合,不仅在国内诸多城市推出旅游产品,而且已经迈向世界,成为彰显中华民族气概的体育项目。作为“特色旅游”的武当武术旅游近年来在武术市场开发中也凸显出商业价值,在第五届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期间,接待中外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4960多万元。神龙架是一个充满了神奇与原始风味的旅游区域,目前具有原始森林穿越、野人训踪、高山滑雪、湿地观光、极限挑战等一批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并且已经初步彰显了品牌特色,吸引着海内外科考人员和大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体育旅游者。总体上来讲,湖北省具备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目前湖北省体育旅游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

3、影响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因素

3.1思想观念落后,对体育旅游资源缺乏认识

目前,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很少谈及体育旅游类别,对体育旅游的专论非常少,对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同样,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景区中忽视体育类项目规划与布局。

3.2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有关体育旅游的概念来说清体育旅游到底是属于旅游产业,还是属于体育产业,或者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体。这样导致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在思想上很难达到统一,有的甚至为了各自利益的分配而发生冲突;此外,由于中国法制化建设滞后,没有关于体育旅游经营的法规条例,这样使得湖北省各旅游景点在经营时无法可依,在经营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出现相互拆台现象。

3.3体育产业发展不同步

体育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来自体育产业的内容,然而中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而且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占70%以上(美国仅占30%),而体育服务业只占30%左右,结构严重不平衡。作为体育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之一的观赏娱乐业和竞技性体育产业所占份额太小,而且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这也一直影响到体育旅游的市场化。我国的竞技体育由国家垄断经营,市场化不足。目前这种国内的体育产业发展不同步在湖北省也同样存在,甚至更加突出。

4、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4.1起步较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有待完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体育旅游业在体育部门和各大旅行社共同经营下快速发展。但由于体育旅游在我省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形成的那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制约体育旅游业继续发展壮大和形成品牌瓶颈。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发展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划;各旅游景点存在各自为政、封锁市场,互相拆台现象时有发生;

各旅行社及大部分景区还在传统体育观念下运作,不注意产品的升级换代,对体育旅游没有专门研究,缺乏对体育与旅游结合的认识等问题。

4.2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依赖形象的传播。体育旅游促销是指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向体育旅游消费者对本国或本地区及其体育旅游产品的注意、兴趣,产生好感与信任,进而使其做出购买决策的行动。和,湖北省旅游局投入几百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连续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这与湖北省整个庞大体育旅游市场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4.3缺乏专门的旅游人才

现代体育旅游对体育旅游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旅游导游的业务素质包括:一是具备水上救生员资格、野外活动指导资格、红十字紧急救护员资格、登山保护员资格,以确保旅游者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二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三是具有进取、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以自身特点体现体育精神,展现体育魅力。体育旅游人才强调专业性,但进行体育旅游服务的人员往往缺乏体育旅游的专业知识,体育旅游市场也缺乏管理和运作人才,这也影响到对体育旅游市场的长远规划和管理。

5、湖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5.1加强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导游,这种专业人才不仅了解体育旅游资源,而且具有开发和投资体育旅游市场的能力,即熟悉体育旅游市场的运作。因此,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会有助于我省体育旅游市场的投资与发展。建议在我省一些体育院校开设有关体育旅游的专业。

5.2加强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

旅游资源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宣传。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交通工具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的全方位宣传,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解湖北体育旅游项目,从而激发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

5.3利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推动湖北体育旅游发展

湖北省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和经验。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加速城市建设、改建和修建各种体育设施,大力申请举办各种国内外体育赛事不但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的眼球,而且能提高国民体育意识,体育意识的提高将有助于大众体育热潮的掀起,从而促进体育旅游消费成为都市消费新时尚。

5.4对湖北体育旅游经营进行科学的时空策划

体育旅游经营的空间策划是指对于开发各项体育休闲项目所在地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体育旅游空间的.选择要尽量远离污染、喧哗的大都市,构建体育运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体育旅游经营的时间策划是开展体育旅游经营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不同的季节要安排和提供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同时,要抓住时机,体育旅游很多业务多出现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期间,一旦错过或滞后,体育旅游市场随之消失。

5.5树立品牌、特色经营

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应强调民族特色,这种特色应该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而且这种特色应与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育旅游产品才会有市场。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产品应善于创新,产品创新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亦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改进。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规模。可将民族风情同民族传统体育结合起来,使体育旅游更具人文性和民族文化特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到体育旅游的队伍中来,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持久发展。

5.6联合促销战略

联合促销战略就是要求目的地体育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进行组合促销。这样既可以使不同旅游产品相互促进,增加旅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还可以满足游客的多目的性要求。

6、结论

湖北省体育旅游的前景是比较光明的,但是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很严峻的。发展体育旅游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齐心协力。合作交流最为关键,任何的战略政策都必须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下才能够顺利实施。政府必须要承担起责任,在政策上提供优惠,能够引进大量投资商,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为湖北省体育旅游的腾飞铺好路。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严琳。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J]。体育科研,,5(28)。

[2]雷选沛,周家婷。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原则及发展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

[3]吴永芳。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4]韩鲁安,和平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福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篇6

[关键词] 体育旅游福建发展战略

进入21 世纪,旅游在全球正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西方国家,体育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过了石油、汽车、烟草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体育产业中体育旅游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全世界的体育旅游业正在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意大利的体育旅游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发展到目前的5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及众多的人口都蕴藏着发展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旅游业的巨大潜力。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旅游业将有空前的发展。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利用区位优势促进福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和内容

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体育旅游是从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分离出来的一种体育与旅游交叉结合的人类活动。体育旅游的概念和旅游的概念一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旅游是“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和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而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个概念是从体育和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角度进行阐述,主体是体育和旅游产业经营系统和支持系统,客体是体育旅游者。主体供给体育旅游产品,客体需求并购买体育旅游产品,供需过程中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就是广义的体育旅游;狭义的体育旅游是“是人们因为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和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某地旅行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这个概念是从体育旅游活动本身进行阐述,体育旅游活动只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其主体是体育旅游者,客体是旅游者的消费对象——体育旅游产品。狭义的体育旅游的内容包括以旅游活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和以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有积极参与和被动参与之分,具体可分为: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观战体育旅游、刺激性体育旅游,竞技性体育旅游和其他类型体育旅游。明确体育旅游的范围、内容,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福建省发展体育旅游业的优势

1.经济发展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系统

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但其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体育和相关事业的发展状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6年福建省GDP达到 750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据福建省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35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增长10.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不仅使人们生活消费支出连年增加 ,而且有了一定剩余 ,为人们体育旅游消费奠定了经济基础。

2.旅游业稳步增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在经济连续增长的同时,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的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2006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6778.6萬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3.5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9.3%和20%,接待国内游客增加了1094.68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115.5亿元。入境旅游人数229.6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7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6.36%和12.7%。

3.观战和竞技性体育旅游条件优越

观战是体育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奥运会、世界杯、赛车、网球等世界大赛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观光者,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大量商机。地理优势和文化背景,使福建拥有观战和竞技性体育旅游有利条件了包括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女排联赛、中国足球俱乐部甲、乙级联赛等为重点的一批高水平国际、国内赛事,已在国内、外形成不小影响。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群在闽南形成,以厦门为核心,半径100公里的闽南地区目前已建有漳州国家女排训练基地、晋江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长泰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东山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中国乒乓球队2002年底在厦门冬训、2004年全国帆船冠军赛落户泉州石狮市、国家乒乓球队和国家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已考虑在厦门市和石狮市分别兴建乒乓球和帆船训练基地。举办一系列大赛,不仅提升福建体育的层次,而且对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旅游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体育特色旅游自然资源丰富

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是适合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省份,可以开展包括游泳、帆船、赛艇等夏季水上运动项目,闽南地区的厦门和东山有良好的沙滩和水域环境,适合开展游泳、游泳、潜水、帆船、帆板、冲浪、摩托艇、滑翔伞、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体育旅游项目。其次,福建内陆水系发达,溪流、湖泊众多,可以开展赛艇、竹排、划船漂流体育旅游项目,也可以开展福建传统的龙舟竟渡体育旅游。再次,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可以开展探险性特色体育旅游活动,包括漂流、溯溪、登山、徒步旅行、自驾车旅行等,其中以登山、漂流和徒步最为盛行,而自驾车旅行则是近年来新兴的运动。

5.体育场馆、设施发展初具规模

健身、休闲性体育旅游离不开完备的体育运动设施,根据福建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2003年末,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000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6304个,占总数的54.35%;非标准体育场地13696个,占总数的45.65%;总占地面积54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总场地面积4117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18平方米;总投资金额66.08亿元,人均投资金额189元;每万人平均拥有8.6个体育场地,每个场地面积平均为1372平方米,四平方公里拥有一个体育场地,每平方公里拥有场地面积336平方米。这些健身、休闲性体育场馆、设施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三、福建体育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1.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大对旅游业投入

2007年福建提出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新战略目标:“有效整合福建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原因,它决定旅游业的综合配套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并且决定对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只有进一步增强福建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才能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只要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能力。

2.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契机,大力发展福建体育旅游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将极大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很好地带动福建体育旅游的发展。一是通过奥运会在福建举办的国际、国内预选和选拔赛,如排球、帆船,皮划艇、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体育旅游的巨大商机和影响力的认识。福建省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活不应局限在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范围内,应加强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合作,展开全方位的促销攻势,塑造福建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二是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建设,福建在体育旅游设施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必须大力建设用于特色体育旅游的设施,在建设中可以吸引各方面的投资,实行国家、集体、个人齐动员,内资、外资一起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福建省的体育旅游设施尽快达到一个新水平。

3.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合作,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产业。一是要加强宏观管理。发展体育旅游业不但涉及到体育部门,也涉及到旅游部门,同时,还涉及到其他相关的管理部门。因此省有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强对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进其快速、有序地发展。省体育局、旅游局、财政厅、工商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必须进行合理地协调,制定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范管理政策。二是要加强行业合作。在业务上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要紧密合作,体育部门组织的大型的国内外的体育比赛可以与旅游部门联合,让旅游部门在赛事宣传、组织观众、住宿餐饮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在门票发售上给予优惠,使比赛成为体育、旅游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同样,旅游部门在组织体育旅游项目时,可以聘请体育部门的技术人员、教练员给予指导和合作,提高项目的体育专业技术含量,打造体育旅游的精品。

4.加强区域合作,发挥联动效应

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未来的发展趋势。国际上东盟五国协作区、欧盟都是旅游区域合作的典范。“无界限旅游圈”早已在欧盟确立,这种旅游区域合作极大地促进欧共体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强与邻省的合作。建立海峡西岸旅游经济区,提升福建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共同开发体育旅游市场;二是加强闽台区域旅游合作。利用两地的地缘、文化、人缘,结合两岸的长期体育文化交流的优势,打造海峡体育特色品排,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岸体育旅游。三是加强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利用福建在东南亚华侨分布范围广,华侨数量多的优势,开展同种同源,华侨喜闻乐见的特殊体育旅游。

5.积极培养人才,增强体育旅游发展后劲

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人员一方面需要是精明的旅游管理人才,一方面还需要对体育有深入的了解和爱好。目前,这种人才在我国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這也是制约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福建省的体育旅游经营人才可以从挖潜和开发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努力提高现有的人员的水平,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体育运动知识的培训,对体育人才进行旅游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体育旅游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在福建省的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和体育专业中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人才,为福建省的体育旅游业输送高等级的后备人员。

6.发掘民族传统项目,扩大体育旅游市场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闽南地区的舞龙、舞狮、龙舟赛等传统体育活动总是伴随着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中国心永在搏动。以福建南少林寺为背景形成的传统武术,通过几代武学大师和研究者的挖掘、整理、改进,福建少林拳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体育项目之一 ,享誉国内、外。目前,福建省以“武术”为主题的各类学校遍及全省各地,吸引着省内、外及东南亚国家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在有关方面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武术已走进体育旅游业市场,成为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的重要内容“南少林武坛争霸赛”一类的武术比赛已形成届次和规模成为福建省体育旅游竞赛表演业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杨宏: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体育旅游业经济的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3(9):122 - 124

[2]于敏吴尤敏:福建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20-21

[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

[4]王德平任保莲:福建省体育产业竞争优势研究及发展[J].体育科学,2005,25(10)19-21

[5]张晓明史蔓蓉:福建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区 推动闽台旅游合作[N].中国旅游报,2007.02.11

[6]陈少坚谢军林晓英: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及其交流现状和发展前瞻[J].体育科学,2006(7)25-32

[7]李久德:福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3)28-29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之路探索 篇7

一场《泰囧》风靡了整个泰国的旅游业,推动了泰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导演兼主演徐铮还受到了泰国总理的亲切接见,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

随着世界旅游组织和国际奥委会共同举办的“世界体育与旅游大会”,体育旅游开始闪亮登场,继申奥成功后,中国国家旅游局又出了《2001年旅游主题—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随之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巨大体育赛事在我国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大了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冲击,亚太旅游联合会体育休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总策划陈晓指出:体育旅游是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将体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可以说是逐步成长状态,仍属于朝阳产业,它在同时满足人们旅游、休闲、运动、娱乐目的的同时,还能愉悦身心,增进健康,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收入,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它所占旅游业的份额还很少,在发展初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如何让这一新兴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2 体育旅游发展的瓶颈

在国际顶级体育赛事推动下,体育旅游成为了我国公民出境游的一大亮点。体育旅游可以分为体验、观赏、娱乐及赛事四种不表现形式[2],早在2001年,国家旅游总局就以《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为主题年组织活动,全国各地共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如新疆和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郑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荆州的端午龙舟节、新疆少数民族赛马节和摔跤节等。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和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路线,各省市地区将体育旅游与经济发展挂钩,让体育旅游推动经济的发展。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包括体育旅游在内的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各地依照自身资源举办的各种节日和比赛也日益形成品牌,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亚运会等品牌在旅游市场中也形成了专项的产品。同年年底在海口举行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极大地促进了海南高尔夫球的发展。至此,国内体育旅游已初具规模。

体育旅游的范围广泛,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其中部分旅游项目主要受到赛事举办时间的影响而具有时效性,对于那些野外求生探险的体育旅游项目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安全系数较低,对于其装备的成本也较高,这些特点让体育旅游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一,目前国内体育旅游的发展旅游市场无法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需求,许多消费者千里迢迢去国外享受细化了的体育旅游项目;其二,体育与旅游业还是两个独立的项目,除了近几年在国内开展较好的户外项目,其他可以与旅游业很好结合的体育类项目并未得到很好的经营与管理,国内走体育路线的旅游项目开展的很少。其三,许多有地方性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具有湘西特色的木球、荡秋千、竹竿舞表演性又强的体育项目也缺乏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长远的规划;其四,旅游地点配套设施落后,服务不够专业化,甚至有些旅游点存在服务态度差、乱收费的现象,加上部分体育旅游者的素质不高,体育意识、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国内体育旅游业一直未得到的发展。

3 体育旅游发展的探索之路

(1)要同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国家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以市场经济消费趋势为风向,将体育旅游纳入国家整个旅游计划之中,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2)积极开发国际化的体育旅游市场,打造地域风情体育旅游新起点。我国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地域辽阔,充满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各地的风土民情、民族习惯等特点都可以作为吸引国际友人的吸睛点。我国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但宣传不够,因其交通闭塞、人才缺乏,当地人的固步自封,导致许多有巨大魅力的潜在体育旅游项目、旅游景点还尚未遇到其伯乐,不能被世人所识。(3)在全国统一规划下,根据体育运动的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积极筹集资金,充分发挥国家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地理优势,在开发新的体育旅游景点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新开发的景点要具有特色,能够吸引游客。如张家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展的“翼装飞行”体育项目就很好的对地方性特色体育旅游进行了诠释。(4)各部门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例如,交通部要加强体育旅游的硬件设施,要想富先修路的箴言代代相传,体育旅游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交通部的大力支持,兴修机场、高速公路,让千里之外的游客也能感受一把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享受一场能够说走就走的旅行。此外,加上规划局、工商局等部门的软件设施,为体育旅游景点提供现代化的宾馆,让其享受体育运动快感后的疲惫身躯补充养料。除此之外,随之而来的就是餐馆、小卖部、民族特色饰品、节目的展示等,让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进行了一场体育旅游,更多的是汲取文化、涵养精神的情感盛宴。例如,黑龙江省建设的国际化高尔夫球场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黑龙江的经济在全国来说,其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在面临着大批职工下岗、大中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形势下,省委省政府和体育部门解放思想,大胆地吸引外资,球场对面是五星级宾馆,配有高级游乐场所几多选择的体育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黑龙江的GDP。(5)积极培训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从事体育旅游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向导,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必须要热爱体育项目,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在熟悉该地区该体育项目的基础上,最好再具备一定水平的外语、运动损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4 结语

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体育赛事的传播和影响,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被人喜爱。现在的体育除了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还更加注重主体的需要,既要满足其身体的需要,还要满足情感的享受,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价值,博得了人们的青睐,使得人们对于体育追求不再局限于满足身体的健康与强壮,还能获得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目标,这样使得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成长,现已初具规模。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进行初步探讨,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力图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尤其是地方性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现状

参考文献

[1]吴亚婷.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2]谭分全.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32-34.

[3]万怀玉.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638-640.

[4]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2005(4):11-13.

[5]朱玉芳.开展体育旅游娱乐活动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1):93-96.

[6]金明灿.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J].体育沙龙,2009.271.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对策

一、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西藏自治区体委成立了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为中国的体育旅游开了先河。1986年, 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统筹兼顾全国体育旅游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迅速,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如东北滑雪、黄河漂流、青藏高原登山、郑州少林武术等, 国家也相继推出内蒙古那达慕大会、黑龙江冰雪旅游、大同国际滑翔节、泰山华山登山游等体育旅游活动项目。进入21世纪, 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年”, 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和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国家旅游局将2008年定位“中国奥运旅游年”, 全国各地相继推出奥运旅游线路, 特别是休闲健身旅游线路, 推动了大众体育旅游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也从2001年的397.42元上升到2007年的593元。目前各旅行社也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如青海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了一系列富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项目;湖南省体育旅行社与湖南省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俱乐部合作开展户外拓展、野营、攀岩、水上运动等体育休闲项目;甘肃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这些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拓展了人们的旅游视野, 也给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体育旅游业在整个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尚且不够深入, 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体育旅游的专论欠缺, 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同样, 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到位, 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 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如景区中开发体育类项目的多是山地、海滨等自然景区, 人文类景区内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少。

(二) 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户外俱乐部经营为主, 这些组织均为自发的民间组织, 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负责, 旅行社很少参与体育旅游的组织及相关的活动。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 使组织者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认识与思考, 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事实上体育旅游的专业性, 要求政府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监督体育旅游的经营, 否则体育旅游的安全性、专业性等都很难得到保证。

(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 分布广, 适合发展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远远不够, 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主要有高原、山地、洞穴、沙漠等地貌资源, 适宜开展登山、攀岩、沙漠探险和洞穴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河流、瀑布、冰川、湖泊等水文资源, 适宜开展漂流、游泳、划船等水上体育旅游活动。但目前体育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项目内容单一, 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影响着我国休闲型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盛会和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比赛, 这些体育旅游活动过于注重观赏性, 忽视参与性, 致使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缺乏发展后劲。

(四)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 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体育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导致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难以科学开发, 形成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 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 不能引导人们产生体育旅游需求, 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

(五) 生态环境恶化

同其他旅游活动一样, 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前提的, 当前开展的登山、漂流、各种拉力赛等活动项目, 使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难以承担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负, 如喜马拉雅登山者多年来在峰顶留下了600多吨垃圾;拥有大量流动人口的赛事体育旅游等活动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摩托艇等水上旅游项目的排泄物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等。体育旅游虽然不像其他“三废”工业那样直接危害人的健康, 但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或破坏是不容忽视的。

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 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体育旅游的发展首先要把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流合作, 在需求和供给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其次, 从战略层面上认识到体育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融与渗透, 共同发展体育旅游业, 将体育旅游产业做强、做大, 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最后, 在两部门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 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

(二) 突出差异化和特色, 整合资源, 拓展我国体育旅游项目

1. 依托我国广阔的地貌资源和水文资源等体育旅游自

然资源, 开发建设体育旅游项目, 一方面设置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喜欢的新兴体育旅游项目, 如野营、攀岩、蹦极、探险、滑雪、热气球、赛马、冲浪等;另一方面, 也要大力发展适合中老年人参加的休闲健身的大众化体育旅游项目, 如登山、徒步旅行、垂钓、划船等。

2. 重点开发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积

极推广参与性强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如骑射、龙舟赛、赛马等, 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 扩大我国体育旅游市场。

3. 因地制宜, 在大中城市近郊建设综合性体育娱乐场,

设置既富有娱乐性又适合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旅游项目, 积极发展短线体育旅游, 迎合我国当前新休假制度下城市居民到郊区休闲的发展趋势。

(三) 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人才

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 必须加快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目前, 一些高校旅游专业可适当增开体育旅游课程;体育产业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可联合开办培训班, 培训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院校和体育院校可进行合作, 发挥各自的师资和科研优势, 培养掌握旅游学、体育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进行体育旅游开发、营销、管理等能力, 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旅游专门人才。

(四) 树立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观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开展体育旅游尤其是参与性体育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 发展体育旅游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规范;另一方面, 要在日常生活中向广大民众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目前, 要加大体育旅游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 在旅游核算时考虑生态环境退化的保护成本等情况, 防止只重视体育旅游经济的显性增长, 忽视对旅游资源破坏所造成的隐性损失, 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 加强营销宣传, 推广体育旅游

在现阶段, 体育旅游组织者可以采取一些创新型的体育旅游营销方式:

1. 体验营销。

通过让体育旅游者切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创造自我体验来吸引旅游者, 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来实现其旅游价值, 体育旅游的参与性特点决定了体验营销观念在体育旅游营销中的适用性。

2. 合作营销。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联合主办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交易会、博览会等来为体育旅游业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与海内外业内人士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增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力。

3.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已成为21世纪网络创新的焦点, 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影响力, 尤其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创新旅游宣传手段, 如推出网络视频和电子杂志等形式来推广营销体育旅游产品。

(六) 用创意产业思维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创意对旅游产业的功效在于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 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 并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体育旅游发展也离不开创意产业思维, 用创意挖掘体育旅游资源、用创意创造体育旅游产品、用创意拓展体育旅游消费。通过将创意元素注入体育旅游业中以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培育忠实的体育旅游者, 创造更多的旅游者价值, 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强, 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6) .

[2]周运瑜, 周道平.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业深度开发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三亚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9

依据海南相关史料记载,从明朝起崖州(三亚)每年端午节都不间断地举办龙舟比赛,黎族的“三月三”节日也是以“竹竿舞”、“爬槟榔树”、“双人三脚跳”等传统体育活动为主。总而言之,三亚市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三亚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质体育旅游资源,经常举办全国性、全省性的大型体育赛事。1993年6月,在三亚亚龙湾举办了国际沙滩排球赛,有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参赛。这是三亚第一次引入国际体育赛事,在海南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影响。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而举办的“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帆船代表队报名参赛。这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帆船比赛,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1999年,“香港--三亚”航线正式被国家体育总局和香港游艇会共同命名为“黄金航线”。它是世界上唯一被命名的帆船赛航线。该赛事也成为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盛事。2007年起三亚每年都承办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该项赛事的起点和终点都设在三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入驻三亚,并表现出规模逐年扩大、赛事项目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真正推动体育旅游的主力其实是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才使得中国的体育旅游项目能够很好地发展。体育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是潜力无限的新兴旅游产业。而三亚只有充分利用其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提升自身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才能使体育旅游持续不断地快速发展。

二、三亚市体育旅游发展的SW0T分析

(一)三亚市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 strength)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优质

三亚作为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面环海,一面靠山, 因此,三亚全年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气候宜人,阳光充沛,年平均温度25.4℃。三亚拥有得天独厚和丰富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雨林、温泉、动物、溶洞、民俗、生态10大旅游资源于一体,世界环保组织评出,三亚是中国空气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古巴的哈瓦那)。

2、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通过近30年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三亚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蜕变成国际化旅游度假胜地,旅游配套设施基本完备,初步形成餐饮、住宿、交通、景区、购物、娱乐、医疗等组成的旅游接待体系,可以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完备的基本旅游服务。三亚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基本建成海南南部医疗中心,全面提升三亚医疗服务水平。

3、体育旅游产品丰富多样

宜人的气候、洁净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旖旎的海湾、柔软的沙滩、湛蓝的海水、原始的雨林、独特的民俗都是三亚市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的核心构成要素。各资源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满足各种兴趣爱好消费群体需求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有满足高端体育旅游者的帆船、游艇、高尔夫等项目;有满足寻求刺激的年轻人的帆板冲浪、水上摩托艇、热带雨林探险等项目;也有满足普通体育旅游者休闲需求的自行车、垂钓、浮潜、游泳等项目。

(二)三亚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弱势(weakness)

1、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三亚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不强。例如潜水旅游项目,由于旅游项目经营者没有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忽视自然旅游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过度消费自然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产品也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通过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来突破其局限性。比如,高尔夫球、帆板冲浪等旅游项目对旅游者的工作收入、身体健康、闲暇时间都有较高的要求,可能致使部分普通旅游者无法体验到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再者,目前三亚的体育旅游产品几乎都是依附在各个景区里,没有充分体现体育旅游的独特魅力,无法满足旅游者高标准的体验需求。

2、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笔者对三亚市各体育旅游景点从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学历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市体育旅游景点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非专业人才。同时从业人员的文化学历偏低,高学历人才偏少。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在全国而言,是一个共性问题。

(三)三亚市体育旅游发展的机遇(0pp0rtunity)

1、公众的健康养生意识提高

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发展,都市人群生活工作压力很大,普遍处在亚健康状态,年轻人因工作过于疲劳而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人们健康养生意识不断增强,体育休闲旅游以一种时尚生活的方式,席卷全国。

2、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国家开始重视体育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海南省政府以及三亚市政府对体育休闲旅游产业越发关注。在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海南省明确支持三亚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计划建设以海上旅游项目为主的海洋主題公园,深度开发潜水、帆船、冲浪、海钓、游艇、高尔夫等体育旅游产品,构建以帆船、游艇、高尔夫、水上运动为主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三亚国际体育休闲旅游品牌,增强体育旅游的国际知名度,把三亚打造成为国际性的体育休闲旅游城市。

(四)三亚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威胁因素(threat)

国内体育休闲旅游产业才刚刚起步,又无成熟的专业理论体系指导,只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体育旅游的成功经验以及从业人员自身实践摸索。困此,在三亚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诸多威胁要素。比如,国内体育旅游市场的竞争威胁、国外体育旅游市场的竞争威胁、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等。

三、三亚体育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宏观政策指导,统筹规划产业发展

体育旅游作为三亚高端休闲旅游产业,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三亚政府加快牵头成立体育旅游发展工作小组,由旅游局、文体局以及发展与改革委员等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参与。由于三亚市体育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专门的产业发展规划还未颁布出台,所以三亚政府应从宏观政策指导的角度,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组织国内外相关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三亚市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重点。重视在整合资源、完善法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资源保护、营销宣传、人才培养、旅游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三亚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布局体育休闲功能区建设,控制体育旅游建设规模,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后,通过人大立法的形式,政府努力促使《三亚市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政府指导文件提升为法律法规,为三亚市体育旅游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重视营销宣传,塑造三亚市体育旅游国际品牌

三亚拥有丰富多样的、高质量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产品,有满足高端体育旅游者的帆船、游艇、高尔夫等项目;有满足寻求刺激的年轻人的帆板冲浪、水上摩托艇、热带雨林探险等项目;也有满足普通体育旅游者休闲需求的自行车、垂钓、浮港、游泳等项目。三亚市体育旅游产品具有休闲性高、参与性强、品种丰富等特点。因此对国内外的体育休闲旅游者有着非常巨大的吸引力。但目前三亚市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不佳。这就要求三亚政府重视营销宣传,建立一支独立、专业的旅游营销宣传团队,并且通过加大营销宣传投人、整合营销主体、创新管销模式、开拓重点市场等措施,全面提升三亚市体育旅游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竞争力,构建三亚市体育旅游国际品牌。

(三)完善三亚市体育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美国夏威夷等世界著名旋游城市基本都拥有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说,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是判断某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三亚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排头兵,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对三亚旅游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和旅游信息标识系统构成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重视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研究 篇10

目前,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广泛流行的原因在于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改变了人们对旅游的认识。由此,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拓展,不仅利于旅游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发展、 更利于提高旅游品质,满足人们现代化多元文化生活需要。

一、生态休闲体育旅游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随生态旅游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作为其基础的绿色生态资源和休闲体育则是吸引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又是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和生态旅游者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对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征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实现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可以总结为: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休闲体育旅游活动。在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实现的经济效益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其持续发展又保证了体育旅游活动的社会效应,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并对游客起到教育反思作用的自然事物和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人文事物。它能为旅游业所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旅游活动的对象。

生态旅游资源与一般自然旅游资源既有重合之处,又有不重合之处。重合之处是指自然旅游资源均可用于生态旅游,属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不重合之处指自然旅游资源不能涵盖的生态环境部分,这部分在生态旅游资源中具有无形资产的意义,对人类康体、疗养、治病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可定义为在自然场合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 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三、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的分析

(一)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推行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并在单纯经济增长片面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经济实践活动,造成经济、社会和环境不可协调的矛盾。 片面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导致环境与发展领域尖锐的矛盾, 迫使人们对过去的发展观以及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并探索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总结了发展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强调当地人参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是实现人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一致。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充分考虑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当地人的参与,是在实现人发展的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发展中成为一种发展模式,与它强调旅游公司、旅游目的地当地人和游客三者的共同利益,强调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分不开,其充分利用了动态平衡理论。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具体写照。

(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环境评价理论的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ELA)是进行环境预防管理的一种方法, 对实施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来讲,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认风险、减少不利影响,确定环境承受能力,通过研究、管理和监测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过程,提出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措施。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旅游需求的快速扩张形成强烈的反差,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应是旅游地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首要问题。

生态旅游区的资源现状调查和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抗逆性研究主要在于了解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和开发的可行性。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环境影响调查主要在于了解各种旅游活动对旅游区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为旅游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确定旅游方式和进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生态旅游区宜以对环境损耗小的生态旅游为主。生态旅游区应建立各自相应科学的旅游环境参量评价指标,评价生态旅游区环境现状,制定保护或改善环境指标的对策并进行动态监测、监控和及时调整保护措施。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包括大气质量、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量、旅游固体垃圾、噪音等方面的影响程度等。

(三)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中的控制因子分析

1.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

保持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即是: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改善本地居民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要达到核心目标,需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发展方式和规模合理规划与管理,保持旅游供给区域环境的协调性和文化完整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即是要解决好旅游发展与保护环境间的矛盾、维持好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间的平衡水平。一般来说,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和感应气氛的容量两个因子构成。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经济,在推动游客开展体育旅游的积极参与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与游客数量、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的平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2.以当地居民利益为出发点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

新疆体育旅游的优劣势与发展对策 篇11

【关键词】新疆 体育旅游 优劣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57-02

新疆地域辽阔,具有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生态人文与环境资源,为开展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空间,具有发展区域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然而,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必须深刻认识到新疆在地域、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客观性,从而实现新疆体育旅游产业的理性、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体育性的旅游事业和旅游性的体育事业。“体育性的旅游事业,主要是指旅游部门利用能开展体育活动的自然资源及含有体育文化内涵的其他资源,达到丰富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事业的目的,这样,可以充分体现体育活动在旅游事业中的价值及体育产业的辐射功能。旅游性的体育事业,主要是指体育部门依据旅游资源的引力作用,争办重大体育比赛,利用举办特殊条件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参加、参观重大体育比赛的人数,达到充分发展体育产业的目的。”[1]

二、新疆体育旅游的优势

1.政策优势

新疆在全面落实国家已经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前提下,又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了更加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如建立若干个“保税免费”区,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等,并大力支持新疆的基础设施、体育事业等公益性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新疆文体局已经把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列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并提出“五子登科”的发展思路和新疆体育市场发展的“五项工程”,为新疆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

2.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中国通向欧洲的桥头堡,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与8个国家接壤,有一级对外开放口岸16个,[3]这为新疆对外开放,举办国际旅游观光活动和竞赛,吸引境外游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3.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地形多样,自然资源雄厚,可开发为体育经营活动的自然资源优势巨大。新疆有三大山脉孕育汇集成的500多條河流,[3]可以用于开发漂流、滑雪、滑沙、沙漠汽车拉力赛等多种体育活动,也是开展体育旅游、观光、表演和民族风情游的绝好境地。

4.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体育旅游形式丰富多样,民族传统悠久,极具吸引力。有得天独厚的登山、探险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精彩的民族传统节目,如姑娘追、叨羊、赛马等体育旅游表演和比赛等。据新疆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仅在2005年“十一”黄金周,新疆旅游部门接待游客达33.24万人次,旅游收入2亿6千万元。[4]各种沙地越野赛、攀岩和探险活动丰富多彩,应接不暇,新疆拥有体育旅游开发的资源和潜力巨大。

三、新疆体育旅游的劣势

1.地方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不够

虽然新疆已将旅游业作为优先产业进行规划,但在财政投入上却有限。由于资金短缺,景区(点)设施建设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情况。如“无厕现象”在新疆各景区(点)中普遍存在的。[5]

2.可进入性差是新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

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以上海为重点的长江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依托的珠江三角地区等是新疆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地。[5]但是,这些地方与新疆的空间距离十分遥远,旅游成本相对很高。同时,新疆景区(点)分散,相邻景区(点)之间的距离动辄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行大于游”的问题十分突出。

3.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滥用导致生态破坏

新疆旅游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违背经济和旅游开发科学规律的现象,导致一些旅游开发的失误,造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损失,同时给局部区域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当然,之前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为后来的重建带来经济和环境上的损失。

4.人才资源的匮乏

新疆地区体育旅游起步较晚,需要大批既要懂得旅游专业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体育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全国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较少,所以新疆缺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5.缺乏对景区的有效管理

由于相关旅游政策法规的相对滞后,出现景区内多家单位各自为政,造成新疆体育旅游管理混乱,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力度没有充分发挥所致。

6.旅游项目开发层次不深

旅游项目开发层次不深,范围不广,导致客流不均衡情况比较严重。每年5月至10月的旅游旺季,各景区(点)人满为患,服务设施和交通运输超负荷运转。而在长达六七个月的淡季,没有适当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和体育旅游项目,从而导致游人寥寥,设施大量闲置。

四、新疆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

1.加强旅游区的合理规划、有序开发

在开发体育旅游时,按合理布局、重点开发的原则,制定出科学的体育旅游规划,保证体育旅游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统一,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5]

2.加强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

主要针对景区的管理人员、导游、宾馆饭店的服务人员和游客进行大力宣传,提高认识,打牢基础,作好准备,在继续发展大众旅游的同时,逐步开展体育旅游。

3.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体育旅游同样需要一些特色服务,因此对旅游区的规划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导游服务人员等每年定期、不定期进行培训或集中培训体育旅游专业知识,使游客能更好地欣赏大自然,获得更多的自然生态知识,体验“天人合一”的高雅享受,并求得身心的健康。

4.加强对旅游区的有效管理

体育旅游要实行“依法治旅”,使景点建设和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部门、交通、通讯部门和地方财政均能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合理的经济利益,也使体育旅游得到持续发展。

5.大力开发冰雪、民族文化等淡季旅游项目

新疆在冰雪项目开发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同时,包括民俗风情在内的不受季节影响的民族文化资源,将冬季冰雪项目与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可以为淡季旅游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6.大力设计开发多层次、复合化的个性旅游产品

结合新疆惊、险、奇、绝的地形地貌与神秘传奇的历史文化,开辟单一主题、多种进入方式的旅游线路,如喀什河漂流、自驾车环疆游等。

7.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大力开发边境跨国旅游带。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在开发边境地区跨国旅游产品,形成边境旅游带方面极具地缘优势。同时,新疆很多少数民族在周边国家都有分布,有些甚至跨境而居,这使新疆又具有开发边境旅游带的人文优势。

五、结束语

新疆体育旅游要立足于西部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充足的劳动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经济,促进新疆体育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132

2 新疆旅游局.新疆旅游总体规划[Z],2003

3 新疆旅游局.新疆旅游资源[Z],2003

4 新疆旅游局.旅游统计信息库[Z],2006

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12

体育旅游是一项融体育、娱乐、探险、观光为一体的专业性旅游服务产业[1]。体育旅游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年发展迅速, 正成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鄂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 但生态文化资源富存。2009 年, 湖北省确立了以后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主导, 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使商品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体育旅游业对于充实该地区旅游发展内涵, 促进旅游产业战略升级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鄂西北发展体育旅游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鄂西北位于秦岭以南, 巴山以东, 汉水腹地, 处于武汉、郑州、西安、重庆中心区域,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襄阳、十堰和神农架林区。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 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区, 是南北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称“:襄阳上流门户, 北通汝洛, 西带秦蜀, 南遮湖广, 东瞰吴越。”鄂西北地区襄渝、焦柳铁路交汇于此, 福银高速贯穿全境, 是国家西出东进、北上南下的交通枢纽。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 湖北省已把“襄南十随”城市群建设作为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极。

2.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岭余脉, 汉水腹地, 千百年来孕育和造化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贯穿全境, 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神农架林区具有完整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恢弘气势种类繁多的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的珍奇物种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山林生态文化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和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成员和“世界地质公园”。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 被誉为“皇室家庙”、“亘古无双胜境, 天下第一仙山”。郧县国家地质公园以珍贵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和“郧县人”头骨化石闻名于世。古城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荆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源和汉水文化核心区, 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 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发展野外探险、水上运动、文化休闲、武术传播、体育竞技、远古探奇等体育旅游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3.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生态经济、绿色GDP、均衡发展是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旅游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在该地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就是以后现代理论为指导, 依据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 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 发挥特色资源的综合效益,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此外,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地区, 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叠加都为鄂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4.相对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

鄂西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襄阳市是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 2013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GDP) 2 814.0 亿元, 居湖北省第二位。十堰市是东风汽车的故乡, 享誉世界的“汽车城”, 汽车工业占地区产值80%以上, 地区生产总值在千亿元以上, 旅游、生物医药、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该地区有普通高校10 所, 拥有三级甲等医院7 所, 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教育和医疗保障中心。十堰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称号。襄阳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曾两度获“中国魅力城市”称号。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鄂西北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2,3], 既有宏观政策的影响, 也有微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4]。根据文献研究, 结合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实际, 设计并建立了鄂西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如表1 所示。

影响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 依据其重要性依次为基础条件、管理服务、旅游资源、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具体表现在交通运输能力、管理服务水平、体育旅游场地设施水平、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组织管理能力、餐饮住宿等方面对该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1.交通运输等基础条件落后是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的短板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5]。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巴, 多山地、丘陵、河谷和湖泊, 交通运输条件落后。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总量、运输能力不足, 主干交通骨架尚未形成, 公路等级低、旅游公路的进入性、通达性较差, 交通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除了交通运输条件之外, 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性工程也是重要因素, 如滑雪、漂流、环湖自行车、水上运动, 主题公园等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目前, 鄂西北地区除了神农架滑雪场较为完备外, 其他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的场地设施建设规模相对较小, 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2.体育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市场化程度较低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5]。鄂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 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 没有形成应有的品牌和质量。主要在于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 旅游发展的行政区划割裂了旅游资源抱团发展的内在联系, 政府多头管理的效率低下, 影响旅游市场化发展的速度。其次, 体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在于发展方式粗放, 重建设、轻管理, 重硬件、轻软件, 重规模、轻品质, 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不能形成品牌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化服务、市场监管和诚信经营、安全保障等方面,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体验性、参与性、休闲性、文化性成为旅游的新特征。鄂西北地区不仅有武当山、神农架、以及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等自然旅游资源, 还蕴含有极其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如武当武术、三国文化、恐龙地质文化、汽车文化等都是具有国际量级的资源禀赋。如何发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 并与体育、休闲运动、旅游相结合, 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形成产业链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 神农架林区可以发展野外探险、避暑休闲、高山滑雪、温泉养生等活动;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组合打造道教养生休闲旅游、太极文化主题旅游、武当武术节庆赛事旅游, 形成武术、休闲、养生、康疗旅游的产品链。鄂西北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 但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四、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与建议

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机遇, 优势与劣势同在, 机会与挑战并存, 优势突出, 但劣势也十分明显。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紧紧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历史机遇, 扩大交通等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旅游文化资源, 以旅游品牌建设为抓手,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 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旅游品牌建设, 才能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6 (6) :4-6.

[2]宛霞, 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 (3) :33-35.

[3]龚明波, 等.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制约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3) :46-47.

[4]宋杰, 等.基于WSR分析框架的体育旅游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0, 46 (5) :139-145.

上一篇:行业贷款下一篇:市场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