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24-06-07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共12篇)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1

摘要:进入21世纪, 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是人们的旅游需求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旅游, 体育旅游的出现正好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快速发展, 研究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对增强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 分析了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对策

一、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西藏自治区体委成立了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为中国的体育旅游开了先河。1986年, 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统筹兼顾全国体育旅游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迅速,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如东北滑雪、黄河漂流、青藏高原登山、郑州少林武术等, 国家也相继推出内蒙古那达慕大会、黑龙江冰雪旅游、大同国际滑翔节、泰山华山登山游等体育旅游活动项目。进入21世纪, 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年”, 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和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国家旅游局将2008年定位“中国奥运旅游年”, 全国各地相继推出奥运旅游线路, 特别是休闲健身旅游线路, 推动了大众体育旅游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也从2001年的397.42元上升到2007年的593元。目前各旅行社也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如青海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了一系列富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项目;湖南省体育旅行社与湖南省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俱乐部合作开展户外拓展、野营、攀岩、水上运动等体育休闲项目;甘肃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这些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拓展了人们的旅游视野, 也给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体育旅游业在整个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尚且不够深入, 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体育旅游的专论欠缺, 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同样, 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到位, 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 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如景区中开发体育类项目的多是山地、海滨等自然景区, 人文类景区内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少。

(二) 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户外俱乐部经营为主, 这些组织均为自发的民间组织, 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负责, 旅行社很少参与体育旅游的组织及相关的活动。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 使组织者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认识与思考, 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事实上体育旅游的专业性, 要求政府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监督体育旅游的经营, 否则体育旅游的安全性、专业性等都很难得到保证。

(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 分布广, 适合发展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远远不够, 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主要有高原、山地、洞穴、沙漠等地貌资源, 适宜开展登山、攀岩、沙漠探险和洞穴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河流、瀑布、冰川、湖泊等水文资源, 适宜开展漂流、游泳、划船等水上体育旅游活动。但目前体育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项目内容单一, 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影响着我国休闲型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盛会和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比赛, 这些体育旅游活动过于注重观赏性, 忽视参与性, 致使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缺乏发展后劲。

(四)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 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体育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导致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难以科学开发, 形成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 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 不能引导人们产生体育旅游需求, 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

(五) 生态环境恶化

同其他旅游活动一样, 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前提的, 当前开展的登山、漂流、各种拉力赛等活动项目, 使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难以承担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负, 如喜马拉雅登山者多年来在峰顶留下了600多吨垃圾;拥有大量流动人口的赛事体育旅游等活动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摩托艇等水上旅游项目的排泄物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等。体育旅游虽然不像其他“三废”工业那样直接危害人的健康, 但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或破坏是不容忽视的。

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 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体育旅游的发展首先要把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流合作, 在需求和供给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其次, 从战略层面上认识到体育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融与渗透, 共同发展体育旅游业, 将体育旅游产业做强、做大, 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最后, 在两部门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 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

(二) 突出差异化和特色, 整合资源, 拓展我国体育旅游项目

1. 依托我国广阔的地貌资源和水文资源等体育旅游自

然资源, 开发建设体育旅游项目, 一方面设置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喜欢的新兴体育旅游项目, 如野营、攀岩、蹦极、探险、滑雪、热气球、赛马、冲浪等;另一方面, 也要大力发展适合中老年人参加的休闲健身的大众化体育旅游项目, 如登山、徒步旅行、垂钓、划船等。

2. 重点开发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积

极推广参与性强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如骑射、龙舟赛、赛马等, 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 扩大我国体育旅游市场。

3. 因地制宜, 在大中城市近郊建设综合性体育娱乐场,

设置既富有娱乐性又适合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旅游项目, 积极发展短线体育旅游, 迎合我国当前新休假制度下城市居民到郊区休闲的发展趋势。

(三) 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人才

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 必须加快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目前, 一些高校旅游专业可适当增开体育旅游课程;体育产业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可联合开办培训班, 培训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院校和体育院校可进行合作, 发挥各自的师资和科研优势, 培养掌握旅游学、体育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进行体育旅游开发、营销、管理等能力, 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旅游专门人才。

(四) 树立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观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开展体育旅游尤其是参与性体育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 发展体育旅游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规范;另一方面, 要在日常生活中向广大民众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目前, 要加大体育旅游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 在旅游核算时考虑生态环境退化的保护成本等情况, 防止只重视体育旅游经济的显性增长, 忽视对旅游资源破坏所造成的隐性损失, 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 加强营销宣传, 推广体育旅游

在现阶段, 体育旅游组织者可以采取一些创新型的体育旅游营销方式:

1. 体验营销。

通过让体育旅游者切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创造自我体验来吸引旅游者, 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来实现其旅游价值, 体育旅游的参与性特点决定了体验营销观念在体育旅游营销中的适用性。

2. 合作营销。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联合主办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交易会、博览会等来为体育旅游业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与海内外业内人士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增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力。

3.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已成为21世纪网络创新的焦点, 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影响力, 尤其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创新旅游宣传手段, 如推出网络视频和电子杂志等形式来推广营销体育旅游产品。

(六) 用创意产业思维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创意对旅游产业的功效在于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 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 并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体育旅游发展也离不开创意产业思维, 用创意挖掘体育旅游资源、用创意创造体育旅游产品、用创意拓展体育旅游消费。通过将创意元素注入体育旅游业中以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培育忠实的体育旅游者, 创造更多的旅游者价值, 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强, 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6) .

[2]周运瑜, 周道平.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业深度开发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3]吴必虎, 严琳.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J].体育科研, 2007 (5) .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2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不少于300字)

此选题主要是对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为依据,对贺州乡村旅游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发展贺州乡村旅游的较为有效对策和依据。贺州是广西欠发展市之一,由于其自然环境、交通运输、科技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制约,贺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更甚,村民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本次对贺州乡村旅游的调查研究,对探索适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加快贺州乡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的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大的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设计)提纲,不少于500字)

1.研究目标:

由于乡村旅游是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主要是在自然风光、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上做文章,它是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乡村更具文化品味与艺术气息,在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的同时,乡村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文化、建筑等)得到关注、保护及丰富,部分乡民的就业问题也得以解决,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得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利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建设,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基本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及发展趋势等的进一步了解,在贺州乡村旅游现有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当前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道路上成功案例,提出适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方案,为贺州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的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份可参考的依据。

1、乡村旅游基本概念和意义:

2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的简单区别和乡村旅游特征:

3、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4、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5、贺州发展乡村旅游对策: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贺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从而 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3.参与观察法:实地参与观察贺州乡村旅游点,从直观的角度把握、了解贺州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4.比较分析法:与国内外乡村旅游比较,学习经验,找出优势,从而结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找出改进及发展的对策,使这些方法对策更具有实践的意义。

(二)研究手段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体育旅游旅游市场发展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目前与体育相关的旅游和旅行市场每年的价值达1180亿美元,到2011年,旅游和旅行产业在全球GDP的比重有望达到10%,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旅游所创造的价值将占旅游总收入的25%。体育产业产值在美国排名第六,体育旅游消费在美国体育产业中排名第一。相比之下,我国体育旅游整体上约占旅游业年产值的5%,与国外发达旅游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体育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根据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我国未来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正以每年30%~4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各地共设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国家旅游局曾推出过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并构建了以“两湖”(“环太湖体育圈”和“北京龙谭湖体育主题公园”)基地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建设为主的20个全民健身著名景观。2005年国家体育局又公布了在全国建设以“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为代表的16个“体育圈”项目。目前,我国青海省已经形成了以“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为主体,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三大赛事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格局,有效地把旅游观光与体育产业紧密结合,创出具有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品牌,有利的发展了具有青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其它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体育旅游为载体,从当地的特色和实际资源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发体育旅游产业,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贵州六盘水市和开阳县,顺利承办了2006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给六盘水市和开阳县的体育旅游乃至其他第三产业发展都带來了巨大动力。从全国范围来看,类似“环湖赛”和开阳汽车拉力赛这样的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相结合的模式,已经形成一定气候。例如,浙江南太湖攀岩、泰山和华山登山、丝绸之路上的沙漠探险、长白山大峡谷的漂流探险。浙江杭州的马拉松、赛艇、等专项体育旅游活动。浙江湖州则从陆地、湖上、空中三个方面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权力开发新兴、时尚的“极限运动旅游”。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初步形成“环太湖体育圈”。四川“西岭雪山”已经成为长江以南冰雪运动、体育旅游的龙头,价值5亿多元的“金饽饽”。海南三亚、福建厦门、广东珠海、广西北海、浙江朱家尖等地开展了如潜艇海底观光、海上跳伞、摩托艇冲浪、帆板等多种不同项目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国内有5个、6个省份开展了漂流旅。在云南,以丽江古城为文化背景的“七星国际户外挑战赛”,吸引了全球知名媒体和代表队以及庞大的境外体育旅游爱好者。宁夏“第四届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的车迷、游客达数十万之众。新疆横穿塔克拉马干的体育探险游成为国内外高端体育探险者们的固定节日。西藏因地制宜开展的登山游和登山活动成为当地旅游业重要的创汇项目之一。河北省体育局欲出台“环北京体育圈”的总体设想。四川省欲把四川建成具有国际品牌的体育旅游强省。云南欲整合各种资源等打造“高原体育城”。2007年4月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落户深圳,标志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开始向全面、快速的道路发展。如今,体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遍地开花,这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但是,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仅仅是个开头,目前的状况反映了旅游市场中的一个发展潮流,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特征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旅游市场主体在数量上增长很快,但质量上提高较慢;大部分体育旅游市场目前仍然属于高端消费,对内开放不够;体育旅游市场梯度发育,区域差异巨大,在国家旅游局推出的60项大型体育健身游活动和12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中西部地区显然占有明显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的50%强。从各类体育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看,观光体育旅游和体育竞赛旅游市场属于成熟市场,体育度假休闲市场属于“起飞”市场,而拓展型体育旅游市场方显雏形,只能算是概念市场。

三、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体育旅游市场主体不成熟,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相互融合不足,旅游资源不能与体育旅游共享等问题日益突出;体育旅游市场尚未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缺乏专门的行业标准,专业性不强,市场占有率不大;高素质体育旅游经营人才匮乏;体育旅游成本费用较高。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我国在体育旅游产业产值、体育消费水平以及体育旅游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三个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四、当前发展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势与劣势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重大的历史机遇、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丰富的体育与旅游资源、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旅游消费需求和劳动力的成本价格优势等方面。劣势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市场实践主体观念滞后,现行体育旅游管理归口部门不明确,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体育旅游商务人才匮乏,市场集中度低,整体上缺乏有实力的明星企业。

五、 对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应尽快制定体育旅游市场行业标准。由于体育具有专业性,这就决定了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是专业的。而现在国内经营体育旅游的主要是一些俱乐部和旅行社的特种旅行部,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体育旅游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因而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到这个行业,难以保障体育旅游者的安全,体育旅游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2.政府应在体育旅游市场形成与管理过程中扮演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省(市)级政府应组织专家对本地体育旅游业的资源状况、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类型与发展对策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发展思路与规划。各地在开发项目时要依托环境,溶入社会,考虑区域联合,开展多方合作,注意形成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品牌。在资金投入上要拓宽社会多元化投资渠道,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和地方扶持相结合,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机制。政府可考虑在建设用地的审批、经营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以政策吸引投资,以政策扶持经营,以政策促进发展。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做好项目的国内外宣传、组织推广活动以及招商,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引导有效的体育消费。在开发经营活动中做好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形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其中西北、东北、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群众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自然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其中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这为体育旅游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空间,也为国内外游客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健身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从体育史角度深入挖掘整理出各民族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然后结合旅游活动提供给旅游者,但要注意活动规范化,避免可能的危险性。

4.要尽快加速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均为近20来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要优于体育产业。这二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行其道,取有用处而用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必须依赖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二者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向客源市场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服务产品,从而推动两大产业的协同发展。

5.要不断提高体育旅游基地(“体育圈”)与体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体育旅游基地的项目资源、建设质量、项目规模档次、服务内容与质量都是吸引客源的基本条件。体育旅游基地的建设、项目资源要尽量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通过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提高项目与旅游基地的含金量。同时,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对旅游服务的管理,提高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服务形象,塑造旅游品牌与创造旅游特色,加快体育旅游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最后,还要尽量减小旅游基地的周期性与受众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降低旅游者的经济负担,切实提升旅游基地与项目的吸引力。

6.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服务业其核心是专业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素养。从事体育经营服务的企业从设施装备到教练指导,都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专业人员亦不可能设计出高质量的线路以及提供专业的服务。而目前在两大产业内部均存在专业人才的结构问题,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组织活动、经营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两大产业的融合实质上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兼备两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此,我们可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在体育专业下设置体育休闲旅游方向进行培养,或在旅游休闲专业教育中进行体育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7.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构造。作为体育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是综合性的,其中包括休闲健身游、体育赛事游、探险游、户外拓展游、养性娱情游等等。其产品体系包括了两大产业的精华。旅行社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应充分搜索市场需求信息,全面考察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会同相关的体育部门、“体育圈”景区景点以及民间组织,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在市场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8.客源市场开拓。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健康意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除了观看竞赛表演、风景文化外,还希望获得休闲健身、愉悦身心、享受人生、探新求异等多种体验。因此,开拓客源市场也必须把握住这些特点,通过相应产品的开发和形象设计及营销工作来吸引客源拓展市场。

总而言之,大力我国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经济,要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引导和激励大众体育旅游消费为出发点,以组建与提高“体育旅游圈”、“体育旅游基地”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为突破口、大力增强体育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建立统一、规范的体育旅游市场系统为目标,依靠深化区域产业结构改革和实施体育旅游商务人才培养战略,把拓展国内体育旅游市场与开拓国际体育旅游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同时要力求做到扩大市场规模与提高市场质量并重、启动国内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

[3]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12

[4]时尚刺激的体育旅游[EB/OL].中国质量新闻网,http://www.cqd.com.cn/index.aspx更新时间:2001.3.15

[5]“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 打造高原户外旅游健身[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6-07/28/content_4889693.htm

[6]易安:中旅体育打造体育旅游新品牌[N].中国体育报,2004.4.21

[7]王振:试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41,45

[8]崔吉安:我國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桂林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4

(一)体育旅游欠开发

体育旅游主要包括参与一些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以及观赏技术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广义上说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以各种体育娱乐、休闲、健身、康复、探险、体验和观赏体育比赛等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以及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总和。

(二)体育旅游设施建设及其配套服务体系相对滞后。

桂林旅游事业的持续迅猛发展,给体育旅游带来了生机,但体育旅游在桂林只是崭露头角,在资源开发、产品包装、市场推介等方面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和市场。桂林体育旅游在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新兴的桂林户外运动与落后的体育旅游基础实施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了桂林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

二、桂林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一)桂林山水自然资源优势。

山水资源孕育了桂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据调查,27809km2的桂林境内有旅游资源实体1099处,其中地文景观231处,占20%;水文风光78处,占7.1%;生物景观112处,占10.2%;历史遗产364处,占33.1%;现代人文与抽象人文景观164处,占15.0%;旅游服务景观150处,占13.6%。桂林境内集中了山、河、岩、泉、洞、峡、湖、瀑等资源,可开展的城市休闲体育旅游项目丰富,漂流、登山、攀岩、探险、自驾车、野外定向、高尔夫运动等项目已经成熟,民族风情体育资源各有特色,桂林国际体育中心一期项目完成,场馆齐全,是桂林乃至广西最大的体育运动中心,7大驻桂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丰富,市区各大健身俱乐部、休闲运动中心功能日臻完善。

(二)桂林区域交通便利优势。

桂林地处湘桂走廊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是沿海与内陆、东部与西部的结合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水路经漓江达梧州、广州、香港;火车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公路四通八达,桂梧高速、环城高速正在加紧建设;现代化的两江国际机场年吞吐量500万人次,将成为广州的第一备用机场。如今的桂林已经迈出了大步伐,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南贵昆区域经济带、次湄公河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中吸取了力量,正在努力向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

(三)日益增长客源优势。

桂林一直以来就是境外游客的首选目的地城市,日本、韩国、东盟各国、欧洲游客增长过快,国内游客以粤港澳地区为主,台湾游客也不断增长,近几年来,桂林在不断巩固珠三角客源市场的同时,增大了在京津、长三角、成渝、中原地区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客源吸引力,旅游人数每年都有数千万。2007年桂林接待国内外游客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比计划数1400万人次增加100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125万人次,同比增长15%以上,比计划数122万人次增加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23%以上,比计划数76亿增多8个亿,桂林市旅游业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07年“五一”黄金周,桂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7.19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其中,漓江游览接待8.51万人次,同比减少1.9%;芦笛岩接待4.64万人次,同比减少8%。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各县主要旅游景点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阳朔“印象·刘三姐”接待3.38万人次,同比增长39.67%;兴安乐满地接待5.37万人次,同比增长7%;荔浦银子岩接待4.69万人次,同比增长32.2%;龙胜龙脊梯田接待2.46万人次,同比增长19%。整个黄金周桂林共实现旅游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9.85%。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创历次黄金周新高。一跃成为到达人气最旺目的地城市。

三、桂林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一)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桂林体育旅游必须积极参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合作开发与经营,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体育旅游产品;着眼于大区域、推动桂林体育旅游产业和全民建设运动的跨越式发展。桂林体育旅游圈的旅游功能定位为: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探险求知+观光度假等多功能的体育旅游区,其具体内容为“一心、两带、三区”。其中,一心为都市体育旅游中心;两带为漓江流域休闲体育旅游带、桂北生态体育旅游带;三区为民族风情体育旅游区、探险求知旅游区、健身康体旅游区等。桂林体育旅游圈的经济功能定位为打造一批颇具吸引力的精品体育旅游产品,优化桂林旅游结构,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桂林体育、旅游、商贸、文化一体化进程,推动桂林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桂林与周边城市在体育、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实现城市间共赢。

(二)桂林体育旅游圈的资源整合。

将体育旅游资源引进景区,完善其设施的配套及吸引力;在人力资源方面,应积极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国外优秀的专家和学者来桂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派送专业人员到国外学习,在驻桂高校开设培训班,增设相关的专业等;在交通资源方面,要完善大桂林旅游大环线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桂林的交通网络,不断加快航空、铁路、公路的建设;提高航空的吞吐能力,增设一批通往重要旅游枢纽城市或大城市的旅游专线和通往国外重要旅游城市的航线;积极加快桂林环城高速、桂梧高速的修建以及通往大桂林各旅游景区的旅游通道,不断完善桂林作为旅游枢纽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中介资源方面,可成立专门的体育旅游公司或组织部门,发挥旅行社在体育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本文对桂林体育旅游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桂林开发城市休闲体育旅游的战略选择,旨在不断深化桂林旅游的内涵,推动桂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旅游城市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5

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体育产业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重点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确立海南国际旅游岛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以休闲体育产业为核心内容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提高产业贡献率,使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制定“三阶段”发展长期规划,促进体育产业循序健康发展

根据目前海南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劲,体育产业基础还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按照海南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遵循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大致将海南体育产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为筑建基础阶段:扩建、改造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成资源整合,奠定重点工程,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第二为整体提高阶段: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能力,体育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以上。第三为发展强盛阶段:进一步拓展体育产业领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体育科技发达,体育文化繁荣,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以上。

2.实施体育休闲岛大体育战略,构建陆、海、空一体的体育产业体系

第一,实施海上运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

立足自身极为优越的海洋体育资源条件,建设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是海南培育本土特色体育产业项目的需要,是海南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就是要把海南建成世界一流的海上体育旅游目的地、海上体育赛事举办地、海上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成为群众海上运动开展普及的旅游岛。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是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岛屿的构成要素和配套功能。海陆空一体的便捷的交通、数量和种类众多的五星级度假酒店、豪华的购物中心、顶级的休闲体育健身设施等,这些都是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所应具备的条件。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的建设,将使海南高端休闲度假的功能更加完备,有利于推动旅游岛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第二,实施陆上高端休闲体育战略,建设世界著名高尔夫旅游目的地。

建设世界著名高尔夫旅游目的地,就是将高尔夫休闲体育旅游打造成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生活的标志性产品,使其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世界著名高尔夫旅游目的地,海南已初步具备条件。目前,海南拥有高尔夫球场20多个,数量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第四。这些球场地貌独特,风光秀丽,风情浓厚,且大多与风景名胜区或旅游度假区连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开展体育休闲活动。世界著名高尔夫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将有力推动高尔夫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成为海南高端休闲体育旅游业的中坚力量。

第三,实施航空体育发展战略,建设航空体育岛。

航空体育是借助飞行器实现的在低空空域进行的体育运动,包括无动力悬挂滑翔、有动力滑翔伞滑翔、热气球飞行以及各行飞行表演和飞行赛事等。海南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开展航空体育。海南四季如春,无酷冷酷热,空气能见度高,低空飞行器一年四季均可飞行,航空体育不受季节影响,能常年进行。海南航空体育的魅力还在于人们运动过程中能饱览岸线岛屿和海洋山地景观,充分获得新奇性、惊险性、刺激性感受。

海南于201月28日启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飞活动,开始了发展航空体育的历程。海南航空体育的发展,应与游艇、高尔夫等海陆高端体育相互协调,融为一体,构建陆、海、空高端体育项目完备及体育服务功能齐全的高端休闲体育格局。建设航空体育岛,正是着眼高端体育发展全局,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海南航空体育发展,目标是把海南建成航空体育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水平先进的旅游岛屿。

陆、海、空一体的体育产业体系的构建,将使海南形成强大的体育市场网络,市场优势互补,产生巨大合力。

3.立足自身体育资源优势,培育本土主导体育产业项目

除了体育用品和体育装备制造业外,海南可以发展其他所有类型的体育产业,包括:休闲健身体育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服务业、体育运动俱乐部、体育广告服务业,体育经纪服务业、体育创意业、体育人才培训、体育产品研发业、体育会展业、体育保健康复业等等。海南发展体育产业,既要兼顾全面,又要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紧紧抓住休闲健身体育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服务业这三大领域(其中又以海上运动服务业和高端休闲体育服务业为特色产业),努力将这三大产业培育成海南主导体育产业,并通过它们带动其他相关体育产业发展。

4.以举办单项特色赛事为重点,打造海南体育赛事特色品牌

未来较长时期,海南还不具备举办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的条件,但海南非常适合举办各种各样的单项赛事,尤其是海上单项赛事。海南可以举办的单项赛事数不胜数,但赛事资源有限,要经过研究论证,综合考量各种赛事的经济社会效益,从中挑选一批极具影响力,能吸引世人目光,对海南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十分有利的商业价值巨大的赛事来精心培育。围绕这些赛事的长远发展吸引国内外投资,修建专门设施,培养专门人才,做专门技术准备,努力将它们打造成海南特有的,比赛条件优越的,赛事水平最高的,世界上其他地方难于替代的赛事,铸就海南体育赛事的特色品牌。

5.进一步增强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实力,提高帆船帆板等优势项目的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南已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将具有明显体育资源优势的帆船帆板、高尔夫等列为海南竞技体育的重点项目,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帆船帆板在国内排名一直处于前列,高尔夫专业队建立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进步较快,成绩喜人。然而,至今为止,海南仍是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最为薄弱的省份之一,在竞技体育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致使帆船帆板运动的优势地位也变得十分脆弱。海南发展竞技体育,完全可以不必争夺金牌、奖牌总数的排名,但必须使能充分彰显热带海岛特色的竞技项目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能够以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所具有的极高的观赏性和感召力,有力促进群众体育的开展,扩大海南体育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队建设,在完善训练比赛场地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运动队规模,保障经费投入,不断升级运动设备,增强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省GDP突破2500亿元[EB/OL].(-02-17)[2012-03-6].www.hainan.gov.cn/data/news/2012/02/147784.

[2]中国亿万富豪5.5万人六分之一富豪打算购买私人飞机[EB/OL].(-04-02)[2012-03-6].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10-04/02/content_3419407.htm

[3]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EB/OL].(

新疆体育旅游的优劣势与发展对策 篇6

【关键词】新疆 体育旅游 优劣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57-02

新疆地域辽阔,具有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生态人文与环境资源,为开展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空间,具有发展区域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然而,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必须深刻认识到新疆在地域、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客观性,从而实现新疆体育旅游产业的理性、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体育性的旅游事业和旅游性的体育事业。“体育性的旅游事业,主要是指旅游部门利用能开展体育活动的自然资源及含有体育文化内涵的其他资源,达到丰富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事业的目的,这样,可以充分体现体育活动在旅游事业中的价值及体育产业的辐射功能。旅游性的体育事业,主要是指体育部门依据旅游资源的引力作用,争办重大体育比赛,利用举办特殊条件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参加、参观重大体育比赛的人数,达到充分发展体育产业的目的。”[1]

二、新疆体育旅游的优势

1.政策优势

新疆在全面落实国家已经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前提下,又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了更加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如建立若干个“保税免费”区,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等,并大力支持新疆的基础设施、体育事业等公益性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新疆文体局已经把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列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并提出“五子登科”的发展思路和新疆体育市场发展的“五项工程”,为新疆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

2.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中国通向欧洲的桥头堡,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与8个国家接壤,有一级对外开放口岸16个,[3]这为新疆对外开放,举办国际旅游观光活动和竞赛,吸引境外游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3.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地形多样,自然资源雄厚,可开发为体育经营活动的自然资源优势巨大。新疆有三大山脉孕育汇集成的500多條河流,[3]可以用于开发漂流、滑雪、滑沙、沙漠汽车拉力赛等多种体育活动,也是开展体育旅游、观光、表演和民族风情游的绝好境地。

4.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体育旅游形式丰富多样,民族传统悠久,极具吸引力。有得天独厚的登山、探险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精彩的民族传统节目,如姑娘追、叨羊、赛马等体育旅游表演和比赛等。据新疆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仅在2005年“十一”黄金周,新疆旅游部门接待游客达33.24万人次,旅游收入2亿6千万元。[4]各种沙地越野赛、攀岩和探险活动丰富多彩,应接不暇,新疆拥有体育旅游开发的资源和潜力巨大。

三、新疆体育旅游的劣势

1.地方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不够

虽然新疆已将旅游业作为优先产业进行规划,但在财政投入上却有限。由于资金短缺,景区(点)设施建设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情况。如“无厕现象”在新疆各景区(点)中普遍存在的。[5]

2.可进入性差是新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

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以上海为重点的长江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依托的珠江三角地区等是新疆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地。[5]但是,这些地方与新疆的空间距离十分遥远,旅游成本相对很高。同时,新疆景区(点)分散,相邻景区(点)之间的距离动辄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行大于游”的问题十分突出。

3.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滥用导致生态破坏

新疆旅游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违背经济和旅游开发科学规律的现象,导致一些旅游开发的失误,造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损失,同时给局部区域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当然,之前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为后来的重建带来经济和环境上的损失。

4.人才资源的匮乏

新疆地区体育旅游起步较晚,需要大批既要懂得旅游专业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体育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全国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较少,所以新疆缺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5.缺乏对景区的有效管理

由于相关旅游政策法规的相对滞后,出现景区内多家单位各自为政,造成新疆体育旅游管理混乱,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力度没有充分发挥所致。

6.旅游项目开发层次不深

旅游项目开发层次不深,范围不广,导致客流不均衡情况比较严重。每年5月至10月的旅游旺季,各景区(点)人满为患,服务设施和交通运输超负荷运转。而在长达六七个月的淡季,没有适当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和体育旅游项目,从而导致游人寥寥,设施大量闲置。

四、新疆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

1.加强旅游区的合理规划、有序开发

在开发体育旅游时,按合理布局、重点开发的原则,制定出科学的体育旅游规划,保证体育旅游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统一,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5]

2.加强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

主要针对景区的管理人员、导游、宾馆饭店的服务人员和游客进行大力宣传,提高认识,打牢基础,作好准备,在继续发展大众旅游的同时,逐步开展体育旅游。

3.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体育旅游同样需要一些特色服务,因此对旅游区的规划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导游服务人员等每年定期、不定期进行培训或集中培训体育旅游专业知识,使游客能更好地欣赏大自然,获得更多的自然生态知识,体验“天人合一”的高雅享受,并求得身心的健康。

4.加强对旅游区的有效管理

体育旅游要实行“依法治旅”,使景点建设和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部门、交通、通讯部门和地方财政均能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合理的经济利益,也使体育旅游得到持续发展。

5.大力开发冰雪、民族文化等淡季旅游项目

新疆在冰雪项目开发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同时,包括民俗风情在内的不受季节影响的民族文化资源,将冬季冰雪项目与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可以为淡季旅游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6.大力设计开发多层次、复合化的个性旅游产品

结合新疆惊、险、奇、绝的地形地貌与神秘传奇的历史文化,开辟单一主题、多种进入方式的旅游线路,如喀什河漂流、自驾车环疆游等。

7.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大力开发边境跨国旅游带。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在开发边境地区跨国旅游产品,形成边境旅游带方面极具地缘优势。同时,新疆很多少数民族在周边国家都有分布,有些甚至跨境而居,这使新疆又具有开发边境旅游带的人文优势。

五、结束语

新疆体育旅游要立足于西部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充足的劳动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经济,促进新疆体育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发强.体育经济漫谈[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132

2 新疆旅游局.新疆旅游总体规划[Z],2003

3 新疆旅游局.新疆旅游资源[Z],2003

4 新疆旅游局.旅游统计信息库[Z],2006

体育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体育旅游,理性认识,对策研究

体育旅游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产业。发展体育旅游业, 不仅能吸引国际资金的注入,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改善对外经济关系, 而且还能吸引大量国外旅游者入境旅游, 增加外汇收入是各国非贸易创汇的重要手段。

1 体育旅游的概念和分类

1.1 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旅游所涉及的范畴很广。体育旅游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的旅游, 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 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1.2 体育旅游的分类

体育旅游的项目分为参与类和观战类两种。参与类体育旅游是指旅游主体既是旅游者同时又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 包括健身休闲类和尝试刺激类, 前者如:滑雪、潜水、滑翔、冲浪、帆船、骑马、射箭、登山、游泳、高尔夫球、钓鱼等等。后者如:探险旅游、攀岩、狩猎、险滩漂流、蹦极、跳伞、定向越野等等。观战类体育旅游指由某些体育活动而引起的旅游行为, 旅游主体不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而是体育竞技活动的观摩者。

2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现状的理性认识

2.1 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条件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民族众多,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文化魅力, 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 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还有一些地方地域性项目, 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是开拓体育旅游的广阔市场。由于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全民健身普及, 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的各类体育竞赛及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也在不断发展, 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

2.2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体育旅游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 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 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 服务是否周到, 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 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 在这方面,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2.2.2 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 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导游、翻译、购买商品等方面的服务。旅游服务 (产品) 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整体上看, 体育旅游的整体发展规划有待理清, 政府、市场、企业合作开发的市场机制有待建立并逐渐完善, 长远发展计划有待及早制定和完善, 思想认识观念有待统一。

2.2.3 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生命周期较短、内容多年不变

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 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处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 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 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体育旅游的开发仍显得较为零散, 没有形成合理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尚未形成气候, 高质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多、特色不突出。许多体育休闲、健身、旅游项目没有被系统的组织起来举办更为大型的体育旅游活动。另外, 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对策

3.1 借鉴国外经验, 加大国家宏观调控

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承担起调控、规划、引导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责任。要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政府的产业政策必须做到:加强对体育旅游实践体系的研究, 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促进体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制定同国际接轨的旅游法律和法规体系;制定体育旅游的整体发展规划, 把体育旅游计划纳入国家旅游计划之中;制定对体育旅游产业的财政投入、社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 以形成依靠社会、依托市场, 多元化、多形式的体育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强对体育旅游消费的引导, 从国民休假制度、旅游价格调节、体育场所规划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调控机制;加强体育旅游市场准入、市场竞争, 以及市场监督和管理, 建立起公平竞争、信息灵敏、运行有序的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体系。

3.2 深化认识, 遵循原则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 让体育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宏观上加强对体育旅游的扶持与管理, 在充分把握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认真做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要处理好加快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确保主要体育旅游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和开发;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优势,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产业, 要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在充分体现风俗民情特色旅游的同时, 还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旅游产业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或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能体现市场竞争的优势;三是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对现有的体育旅游产品进行评估, 并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相结合, 创新思路, 进行深度开发, 形成新型的、有特色的、生命周期长的、系统的体育旅游产品。

3.3 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展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 积极开发参与类项目, 稳步开发观战类项目。但目前开发力度不够, 造成资源浪费。旅游从业人员要有创新精神, 开拓思路, 多方位开发资源, 使体育旅游形成规模。建立以注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体育为特色旅游的主要路线, 认真做好重要景区的精品策划, 同时把历史、人文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结合起来, 包装组合, 使旅游路线更显活力。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应重点开发, 在继续发展观赏性项目的同时, 积极推广参与类项目, 如骑射、龙舟赛、打秋千、叼羊等,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同时, 积极稳步发展观战类项目, 举办一些高水平体育赛事, 吸引观众。根据各地自身条件, 不一定大而全, 要有特色, 能创新。同时, 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同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配套发展, 以保证旅游过程中各个旅游环节的合理衔接。

3.4 培养体育旅游产业人才

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和体育产业人才匮乏。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多途径培养人才。目前, 我国高校体育旅游专业缺乏, 可以在高校旅游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中增开体育旅游相关课程。体育产业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还可联合开设培训班, 培训紧缺的体育旅游产业人才。但从体育旅游产业长远的发展来考虑, 应该开展旅游院校和体育院校的双向合作, 发挥各自的师资和科研优势, 培养掌握体育学、旅游学、产业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体育旅游产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进行行业管理、产业开发、营销、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体育旅游产业人才。

4 结语

我国的体育旅游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 应依靠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 引进国外成熟的新兴项目, 避免那些已经普及的在社区、学校易开展的体育项目, 建立起一批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特色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组建专业、独立的服务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新时期, 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弘扬中国体育文化之精髓, 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之魅力, 借鉴国外体育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 努力探索我国体育旅游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吉春, 周坷.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

[2]张培刚, 郭立平.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

[3]常华军.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 .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8

一、天津体育旅游现状

(一) 天津市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

1.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 海河流域下游, 东临渤海, 北依燕山, 西靠首都北京, 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永定河、大清河、北运河汇合处和入海口,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海岸线152.8公里, 有国家4A级海滨浴场以及疗养温泉多处。

2. 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体育旅游增加了发展的可能性。

天津市公路网是以国道和部分市级干线为骨架。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为我国大型现代化国际机场之一, 是北京机场的固定备降机场和分流机场, 是中国主要的航空货运中心之一。

(二) 天津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针对本市十几家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在天津市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 体育旅游经营者不多且整体素质偏低, 体育旅游人才匮乏。

调查发现有将近73%的旅游从业人员认为本市专门从事体育旅游的企业很少并且极少有专业人员从事体育旅游管理与培训工作, 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市体育旅游的后续发展。

2. 体育旅游市场需求量不足再加上宣传力度薄弱, 市场出现开发疲软现象。通过调查发现,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

了解不深,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 人们对这一旅游产品比较陌生。

3. 政府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 体育和旅游部门各自为政。

大多数管理者和经营人员仅把体育旅游产业看成旅游业的一部分而忽略了体育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

4. 知名体育旅游品牌缺乏, 不能适应体育旅游业发展需要。

目前天津市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团, 有一定投资规模和影响的体育旅游企业甚少, 所开设的体育旅游项目知名度不高, 产品竞争力不强。

5. 开发成本高, 资源开发不足, 产品过于单一。

天津市体育旅游产品内容简单, 层次单一, 还未很好地挖掘地区特色, 长远而系统的体育旅游开发体系尚未形成。缺乏新奇产品和本地特色产品, 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及个性化的需求。同时高质量的体育旅游产品较少, 一些旅游产品未形成规模, 缺乏合理配套。

二、天津市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一) 发掘体育旅游资源, 创新旅游产品。

1. 大力发展体育观战游。

奥运会给天津留下了大型体育场馆, 在这举办赛事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举三得:一来可以观看赛事;二来可以参观奥运会场馆;三来可以游览这个城市, 领略城市风光。正是这种一举三得的心理, 刺激体育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进而促进体育旅游的消费。

2. 推出特色旅游产品, 突出地方特色。

天津是个民俗气息浓厚的城市, 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吸引各地游人, 游人在感受地方民间习俗的同时也可以亲身体验其中的运动乐趣。

3. 发展户外旅游产品, 开发奇特探险类旅游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现代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任由导游摆布的旅游方式, 更愿意身体力行, 而一些极限运动并不是所有人的身体素质都能承受的, 如蹦极、速降、海上跳伞等等。不过像素质拓展, 野外生存, 漂流, 攀岩, 探险, 登山, 真人cs这些挑战自我的运动更能吸引体育旅游者。

(二) 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而我国现阶段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 而本科毕业生更是匮乏, 这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体育旅游业大踏步前进的因素。加大投入, 培养出各种体育旅游活动的高级管理人才, 带领并指导体育旅游者进行各类户外体育旅游活动的专业导游员及企业各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 加大宣传力度, 打造知名品牌。

体育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 应该以其作为一个主题来宣传, 扩大其知名度, 组织一些体验活动或拍摄一些宣传片来展现体育旅游, 从而打开市场。另外,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打造知名品牌。

(四) 加强安全保障措施。

体育旅游是一项集体育运动和旅游活动于一体的外出游览方式, 除观光体育旅游和保健医疗体育旅游外, 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排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 确保安全系数。

(五) 政府加强扶持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

天津市政府对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不够, 只是重视开发普通旅游资源而忽视体育旅游这一特色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谭燕秋.我国现行体育旅游发展的契机及开发体育旅游市场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院报2002 (5) :3-4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9

1 辽宁地区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口号的提出,为辽宁地区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提供了暂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深入研究辽宁地区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改革深化发展的良好契机,是当前辽宁地区省体育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发展时期。

辽宁地区一直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沿海省份,拥有各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为体育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辽宁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众多民族交错居住的省份,其中辽宁西部、南部地区是各个少数民族群众居住较为集中的区域,如清原满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这些地区都保持着自己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自然人文环境优越,拥有极大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体育项目,这为辽宁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民族活力,为丰富健身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辽宁省为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还建设了相应的体育场馆,如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体育公园等,这些都为体育旅游在辽宁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辽宁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展体育旅游优势明显。辽宁省目前已建立省级、国家级森林公园三十余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十余个,而且全部都已经成为辽宁地区的著名旅游休闲胜地。目前辽宁省有天然海滨浴场七十余处,天然温泉一百余处。辽宁地区同时也是个海岛众多的省份,全省岛屿约五百多个,列全国第五位;辽宁地区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县级以上森林公园三十余处,森林覆盖率30%左右。从分布来看,辽宁东部地区构成半岛海滨风光游览区,辽宁中部地区构成名胜古迹观光区,辽宁西部地区构成历史古迹区,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辽宁地区是我国旅游交通运输能力最发达的省份之一。高速公路网络已经实现总里程两千多公里,同时铁路运输的密度也居全国前茅。目前,开设沈阳、大连、丹东等多个机场,其中沈阳桃仙机场、大连周水子机场为国际机场;全省有八十多条国内、国际航线。大连、营口、丹东港均有客轮直接到达韩国著名的仁川港口,四通八达的铁路和水运有利于四面八方的体育旅游者到辽宁地区来参与各种体育赛事、游览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辽宁地区体育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辽宁地区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快出台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辽宁地区的体育旅游事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扶持政策,但从总体上看,扶持力度有待于深入加强,尤其是对于如何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刺激体育旅游消费等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目前,在辽宁地区体育旅游行业中,许多企业观念相对还比较滞后,对于体育旅游产业这一新兴行业,并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在体育行业中,也没有完全认识到从体育旅游的角度进行体育资源整合及开发的巨大市场效益。

目前对于辽宁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现存状况还不够十分深入,辽宁地区体育旅游线路及赛事欠缺特色和知名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处于比较单一的局面,部分体育旅游项目欠缺足够的关注度,参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体育旅游专业服务人员数量欠缺,培训标准尚在摸索阶段。体育与旅游两种活动仍然没有实现完美的有机结合,对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有待于向纵深发展。要想使体育旅游事业大力地在辽宁地区长足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抓住广大的可参与到体育旅游中来的群体,就需要相关产业部分开发出更多的、更适合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育旅游项目,规划出更加合理的旅游线路。

缺乏有知名度的品牌赛事来吸引各地的体育旅游爱好者,国内地区的体育主题旅游发展比较迅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近年来,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田径黄金联赛上海站、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赛事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成功举办,催生了一大批体育赛事旅游。但是,由于辽宁地区真正传统的特色经典赛事仍然处于成熟阶段,赛事的游客方面势必落后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要学习这些体育旅游发达的地区,还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付出巨大的努力,多吸取各地的成功经验。

3 辽宁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分析

在培植精品旅游项目的同时,重点开发以便点、线相连,形成体育旅游线路的新卖点。针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定位,大力宣传促销旅游产品。根据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状况,以国际旅游为重点,国内旅游为基础,利用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和国际互联网,利用高速公路和国道,设立大型广告屏幕,利用重大节日、旅游招商活动广泛宣传促销,树立辽宁地区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

逐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体育旅游的主要特点是体现参与者的度高参与性,及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旅游者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可见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确保游客的安全非常重要,因此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必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在旅客参与体育旅游的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建立起体育旅游监管监督和举报体系,对体育旅游项目存在的隐患可及时的举报和反应,督促执行部门进行及时的修正,使体育旅游消费者得到法律的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重点品牌,扩大知名度辽宁的旅游资源总量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丰富,民族风俗各异,优秀运动员成绩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加强旅游产品(如:沈阳的怪坡、冰雪)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和促销力度,扩大辽宁地区体育旅游的知名度,推动辽宁体育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随着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改善和更新, 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开始追求娱乐健身, 享受休闲生活带来的愉悦。特别是2007年长春亚冬会和2009年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冬会的成功举办, 不仅扩大了内需, 促进了消费, 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国际地位, 人们对体育文化、冰雪大众体育文化进一步加深了了解, 大众冰雪旅游、健身、休闲娱乐更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作为消费较高的冬季冰雪娱乐休闲健身活动已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目标。

作为大自然气候变化带来的人们所熟知的冬季冰雪, 尽管时间仅仅几个月, 但其利用价值是广泛的。冰雪市场的开发就是充分利用冰和雪的自然资源, 宣传冰雪体育文化, 开发冰雪体育旅游、娱乐、健身、休闲大众消费市场, 提高冰雪竞技运动水平。人们在短期的冰雪环境中旅行、休闲、运动, 体验到了冰雪文化, 同时相关的配套服务行业也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形成有巨大潜力的冰雪产业链, 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了就业机会, 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通过对我国冰雪市场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 合理开发和优化整合冰雪资源, 对发展扩大冰雪市场及产业发展规模、拉动冰雪消费、满足和提高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和竞技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冰雪市场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 纬度高、气温低, 冬季雪量大、雪质好, 又多森林、山区, 生态环境好,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冰雪资源非常丰富, 不仅适合开展冰雪运动竞技, 而且对开展群众冰雪体育旅游娱乐活动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的冰雪市场大部分在北方各省, 是我国冰雪旅游资源最为密集、丰富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 喜爱冰雪运动的人越来越多, 形成发展潜力巨大的潜在市场。打造出了北方独有的冰雪经济, 有力地拉动了消费的增长。目前我国有200多家集冰雪运动、休闲娱乐的场所, 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90%以上是民间资本运营, 随着冰雪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 我国的各大中型冰雪活动场所的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明显提高, 吉林北大湖、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都已承办过亚冬会、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 有效地带动、促进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 我国冰雪市场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 仅2010年春节黄金周期间, 黑龙江省、吉林省就分别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82.4万人次和316.41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52.14亿元和18.18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同期增长28.7%和30.04%,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欧洲的瑞士、法国, 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冰雪旅游发达的国家, 冰雪产业已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其中滑雪市场占到了欧洲旅游度假市场的20%, 冰雪市场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冰雪资源丰富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特别是北欧的一些国家, 冰雪运动消费已成为该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瑞士、奥地利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 在总人口只有700多万的瑞士, 仅滑雪旅游每年接待1500万人次, 创汇达70亿美元, 使得整个地区经济因此迅速发展起来。相比之下, 我国冰雪运动市场的开发和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刚起步的发展阶段, 存在着缺乏长远的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市场运作等一些问题和不足, 但发展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三我国冰雪市场和相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冰雪市场缺乏总发展规则及政策辅导

近年来, 我国冰雪市场及相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开展了冰雪旅游, 甚至南方的四川、浙江也出现了冰雪场馆。但冰雪经济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推广, 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还缺乏总体发展规划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在冰雪市场开发、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战略方面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 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需求, 只是盲目地开发做大, 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平衡, 造成整个行业利润下降、资源浪费。

2. 冰雪市场和产业发展不协调

冰雪体育旅游在国内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喜欢。但是我国冰雪市场和产业发展还很不协调, 在思想观念上对冰雪经济的认识有偏差, 还未形成完善的冰雪产业链, 未形成规模效应。特别是各相关部门、企业各自为战, 受经济利益趋动, 只顾眼前的利益, 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 市场竞争无序、私搭乱建, 甚至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环境, 大部分冰雪体育场馆功能不完善, 相应的各种配套设施跟不上, 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层面的需求, 使得丰富的旅游资源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若要成为冰雪市场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 还要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合理运作。

3. 冰雪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消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和人们的消费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管理体制的滞后不完善、经营管理者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和质量较差也是制约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冰雪体育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件新鲜事, 他们需要有他人特别是有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的帮助, 能给他们提供技术及安全保护的指导和讲解, 这就需要为具有体育技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做为一个冰雪旅游企业不能仅从利益出发, 更要在提高服务意识上和提供的高精尖的旅游产品上狠下功夫, 这样才能促进冰雪产业的逐步成熟和发展。

4.“冰雪经济”营销理念淡薄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是对市场进行分析、制订计划、具体实施, 通过反馈信息, 改进和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协调各种相关的冰雪旅游经济活动的过程。通过提供高质量产品和让消费者满意的服务, 最终实现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业带动发展起来的冰雪经济理念还未深入人心, 产业体系还不健全, 企业经营方式简单, 对市场分析不够细致、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没有区分, 导致了营销策略针对性不强、推广力度不够, 不符合目前我国人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对冰雪市场的要求, 我国的冰雪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在需求总量、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1.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科学统筹规划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经营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管理体制上必须进行大力改革, 政府要有效地进行行业管理和引导, 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 实现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 行业把行业该管的工作管好, 企业要按规范做好自己的经营活动。达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建立和形成完善的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 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全面提高冰雪体育旅游的竞争力, 使相关冰雪企业和社会共同受益, 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完善我国冰雪市场的相关制度

优化、整合现有资源, 制定适合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和总体规划, 规范、完善冰雪场地审批和开发建设制度及等级评价体系, 行政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要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格局。开展冰雪体育旅游不仅需要冰雪产业的保障, 也需要相关产业系统的服务和支持。目前国内的滑雪场多数存在功能单一、规模较小、器材设备落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必须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资源, 打破省际区域限制, 改变各自为战的散乱差的现状, 完善产业结构, 改善投资环境。各地区旅游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 打破区域限制, 从整体大局利益出发, 统筹规划, 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开发, 组建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集团企业和冰雪旅游区, 对冰雪产业实行联合开发, 可以有效吸引资金, 有利于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同时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 建设高中低档不同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场所, 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有效推动冰雪产业市场化、规模化, 尽快形成以冰雪旅游为龙头的冰雪产业完整体系,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产业群。

3. 大力发展我国冰雪活动的宣传

充分借助我国成功举办大型国际冬季运动会所营造的良好氛围, 大力开展各种冰雪运动的普及宣传。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把宣传和行业营销相结合起来, 多样化、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 扩大冰雪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冰雪品牌产业, 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同时, 积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冰雪项目, 丰富冰雪文化内涵, 开拓客源市场, 吸引更多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的冰雪消费人群, 逐渐扩大冰雪运动和相关产业的消费群体, 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快相关人才培养, 完善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企业的发展不能只想到经营和收益, 在当今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下, 更要用一流的服务吸引一流的游客。服务质量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客源的多少。因此, 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培养、优质服务战略,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 培养具备从事冰雪体育旅游工作所需要的具有优秀综合素质和行业管理、市场营销、运动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的高级冰雪体育旅游专门人才。另外, 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冰雪体育旅游培训班, 进行各项管理和岗位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指导和服务专业水平, 加快产业升级, 拓宽经营项目, 通过诚信、完善的服务与合理的价格, 来赢得消费者, 形成以冰雪为中心、多元化的综合性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张晓飞.我国北方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浅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2]唐云松.我国滑雪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创新战略选择[J].冰雪运动, 2009 (1)

后奥运时代大连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11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大连体育旅游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城市形象传播、体育观念强化、客源市场拓展、基础设施保障、产品结构完善、政策措施推动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因此,大连市在发展体育旅游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后奥运时代的有利时机,认真制定体育旅游科学发展的规划,积极开展体育旅游的区域合作,突出大连体育旅游的地方特色,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推动大连市体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休闲产业;体育旅游;大连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50—02

一、北京奥运会对大连体育旅游发展的效应分析

奥运会对城市旅游具有“前七后三”的影响力,即奥运开幕前的七年、奥运结束后的三年,旅游市场都能受益。后奥运时期的影响将会持续三至五年的时间。在此阶段,由于奥运会提升了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并使举办城市的经济规模和软、硬件基础设施跃上新的台阶,进而为奥运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和后续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连市拥有较好的发展体育旅游的内部条件,北京奥运会如同有力的外部力量,为大连体育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对大连体育旅游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产业发展规模效应。大型体育活动对于区域旅游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能够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其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机构与旅游机构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体育旅游相关的组织管理与政府支持也将会加大;第二,体育旅游投资将会成为今后旅游投资领域的一个热点。第三,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为政府城市经营和城市的休闲化打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选择,如建设体育休闲公园、体育休闲社区等。

2.城市形象传播效应。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带给东道地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机遇莫过于它所带来的大规模免费市场传播。也就是说,在赛事举办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有关该项赛事的信息将成为世界各地众多媒体持续关注和报道的话题,从而客观上形成对赛事举办地的免费公共宣传,这是展览、会议、演出及其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能够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改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关注中国,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到中国来旅游。“奥运在北京,观光到大连”口号的提出,将让世界了解大连,让大连走向世界,全面提升大连市体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拓展大连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奠定基础。

3.体育观念强化效应。作为传播和交流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不仅可为人们提供了解有关体育运动和亲历现场观摩的机会,而且可以激发人们学习以及日后参与有关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有助于促进体育旅游市场的发育。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了一场体育盛宴,促进了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人们的休闲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看电视、聊天、串门、做家务等传统休闲生活方式,开始参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恢复体力精力、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的体育旅游项目,如登山、游泳、滑雪、观看大型比赛等,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大众体育旅游热情高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将引领大众体育旅游向前发展,同时民间体育赛事、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观看与参与也将会大大增多。体育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主流,并影响着人们的出游选择,全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推动力量。

4.客源市场拓展效应。国际经验表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客观上可以带来推进旅游客源市场多元化的效果。据统计,每四位旅游者中就有一位在出游时寻求参与体育活动。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运动项目日益丰富,即包括网球、高尔夫球等高档休闲运动项目,也包括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等一般休闲项目,大众体育运动的升温,意味着体育休闲娱乐市场需求的扩大,全民健身观念促进平民化体育休闲运动消费,经济适用型体育项目增多。同时,随着消费水平的增加,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中高层的休闲运动项目的品质,能够提供舒适完备的体育休息环境以及合理搭配的健康饮食管理的休闲娱乐场所,更受体育消费群体的青睐。随着体育项目开发的品种不断增多,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消费方式多样化,层次各有不同,必将带来巨大数量的旅游者、运动员、新闻记者等海内外客人,为拓展大连市的入境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

5.基础设施保障效应。2008年奥运会不但是北京以及其它五个城市的奥运会,更是全中国的奥运会。全国各大城市也都在做着相应准备,例如城市主体建设、奥运主题公园建设、城市绿色环保建设、奥运主题旅游标志物建设等等。奥运会之后,我国大众体育旅游热情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旅游胜地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开始兴建各种体育设施,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网球场、水上运动场等,开展各种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以吸引体育旅游者。大连积极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造和建设大连地区的旅游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这些城市基础建设的大力兴建,都将为大连体育旅游提供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积累。

6.产品结构完善效应。北京奥运会对规范中国体育旅游产品形式,完善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向系统化、创新化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开发有待系统化。目前,大连体育旅游的开发仍显得较为零散,尚未形成气候,高质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多。体育旅游产品的系统、优化与创新,以及体育旅游产业机制与结构的逐步完善,将拉动各类以奥运会为主题的观赏型、参与型、文化与休闲型等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为大连体育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不少已知的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例如自驾车探险游、马拉松参赛游、高尔夫度假游,等等)之所以会有其爱好者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有关。广大群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体育活动,例如登山、游泳、滑雪、观看比赛等。

7.政策措施推动效应。后奥运相关政策和措施也为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足球职业俱乐部的建立和职业足球联赛的举办为突破口的竞技体育改革,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过程,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职业联赛相继出现,体育赞助、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日渐增多,促进了体育产业中本源产业的成长和载体产业的形成。这为大连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大连市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1.制定体育旅游科学发展的规划。体育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根据大连体育旅游的科学和文化内涵,以发展夏季3S和冬季3S旅游为主线,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足球训练基地、游泳训练中心,大力开发海滨旅游、海洋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等体育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2.积极开展体育旅游的区域合作。将自然、人文、舒适、刺激等旅游体验进行组合,利用辽宁实施“五点一线”沿海开放战略和环渤海经济圈崛起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环渤海体育旅游合作,与北京、天津、青岛、沈阳、秦皇岛等比邻奥运城市联手,优化区域、交通和服务功能,提升体育旅游产品档次,注重开发大众健身旅、疗养为主的体育旅游线路,实现大连与东北、华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广泛合作。

3.突出大连体育旅游的地方特色。特色是体育旅游目的地产生魅力、形成吸引力的关键。任何旅游地要在体育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没有特色也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所以,大连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地方,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创造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大连自身的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突出浪漫特色,塑造大连品牌。

4.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大连体育旅游产品需要建立并完善能够满足不同市场群体的、基于不同资源形式的综合体育旅游产品体系。针对日本和韩国的游客,可以开展高尔夫旅游、温泉旅游;针对俄罗斯游客,可以开展夏季游泳度假旅游;针对国内其他地区游客,可以开展海滨休闲旅游;针对大连当地游客,可以开展登山、徒步、滑雪等体育健身旅游。根据大连体育资源特色,可以推出自行车游、自驾车游、探险游等形式多样的体育专项旅游活动,承接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吸引体育训练基地落户大连,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5.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体育旅游事业的开展,急需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应在大专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增设相应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大连体育旅游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建议大连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体育专业下设置休闲方向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或在旅游休闲专业中对学生强化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培养,比如开设游泳、高尔夫、拓展训练等课程,提高学生体育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汪百祥.北京奥运会对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效应及对策分析[J].体育科技,2007,(2).

[2]付宝森.2008北京奥运旅游效应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3).

[3]李向明.后奥运旅游效应与应对策略[J].旅游学刊,2007,(7).

[4]李保宁.奥运会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7).

[5]陈喜珍.大连体育旅游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3).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12

1 长沙市开展体育旅游项目的优势分析

(1) 区位优势。长沙居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两个通江达海大市场的腹部, 是内陆通向两广沿海和西南边陲的前缘地带。长沙还位于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四大全国性商贸中心聚辐的交错地带, 东南西北四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可在长沙地区产生叠加效应, 使之成为支撑沿海、沿江开放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开发的先导城市。长沙在全国“东靠西移”、“南北对流”的战略布局中, 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枢纽作用, 这样的区位条件为长沙市提供了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

(2) 资源优势。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 旅游景点数量众多, 类型丰富, 为开展体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4处国家4A级旅游区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长沙世界之窗、湖南省石燕湖生态旅游公园和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2处国家森林公园 (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2处国家水利风景区 (长沙湘江水利风景区、长沙市千龙湖生态度假村) 。围绕这些资源可开发登山、森林探险、溶洞探险、高尔夫、拓展运动, 陡步旅游、定向越野、滑草、漂流、攀岩、蹦极、滑翔伞、热气球、峡谷滑索等体育旅游项目。

(3) 交通优势。长沙自古交通发达, 湘江连通洞庭湖及资、沅、澧等大小几百条河道。到现代交通运输以惊人速度发展, 大大缩短了长沙与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长沙黄花机场是国际空港, 有56条航线;长沙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 107、319、106国道以及京珠、长常和长永高速公路均汇于市区;长沙又是全国铁路交通枢纽, 京广复线贯穿南北, 湘黔、浙赣、石长线连接东西;水路通江达海, 航运经岳阳上达重庆, 中抵武汉, 下至上海;长沙综合通讯能力居全国第3位, 可与全国各地和世界180多个国家及地区通讯联系。长沙市四通八达, 东南西北辐射型的立体交通网络为体育旅游的开展铺垫了一条便捷之路。

(4) 政策优势。“办旅游、兴经济”已成为长沙市各级各部门的共识, 旅游业是政府支持的重点。长沙市不断完善旅游发展规划, 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突出以“一厢两翼” (长沙市区为“厢”, 浏阳、宁乡两县 (市) 为“翼”) 和“三山两水” (岳麓山、大围山、沩山、湘江、浏阳河) 为发展重点, 大力实施“湘江经济带”开发战略。2007年4月, 长沙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 长沙市市委、市政府又明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主线, 发挥资源优势, 突出文化特色, 积极推进开发建设精品化、宣传促销品牌化、行业管理规范化, 力争“十一五”期间, 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9%左右,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 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更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变旅游资源大市为旅游经济强市, 力争早日把长沙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

2 长沙市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1) 专业人才数量少、业务素质较低。据预测, 到21世纪初我国的第三产业将占全部产业的1/3, 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旅游业, 将急需更多的体育旅游人才。但长沙比较缺乏中高级体育旅游管理、策划、宣传促销人才。工作在第一线的导游普遍专业素质不高, 既掌握体育运动知识, 又熟悉旅游业务的专业人员极少, 尤其是一些新兴的拓展型体育项目, 如:攀岩、漂流, 导游的基本素质很难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2) 体育旅游管理水平落后、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体育旅游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 其发展需要长沙市各相关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由于起步较晚, 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复建设、多头管理、市场秩序混乱、不公平竞争等。此外, 体育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也需要相应政策的扶持和法规政策保障, 否则, 体育旅游的安全性、专业性、效果等将得不到保证。

(3)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缺乏地方特色。长沙市虽然拥有不少独特体育旅游资源, 但形象总体标识不清晰。旅游区在配套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上明显缺少体育旅游意识, 往往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旅游上, 而缺乏高层次的参与型、运动型的旅游项目, 旅游产品单一, 景点老化, 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3 对长沙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体育旅游既能丰富和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又能以其先发优势, 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拉动体育需求, 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长沙市体育旅游的现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坚持政府主导, 制订发展规划

体育旅游业的综合性特点, 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充分借助政

中小型旅行社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刍议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丁玉平王占宇胡滨

摘要:旅行社是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 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培训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其适应市场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中小型旅行社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意义、培训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构建合理有效培训体系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旅行社基层管理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全国共有旅行社19800多家, 其中国际旅行社1800多家, 国内旅行社18000多家。2008年, 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 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7.1亿人次, 组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4584万人次。旅行社为促进旅游业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中小型旅行社问题更突出, 如从业者素质低、管理不规范、无序竞争等现象, 严重影响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旅游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1针对中小型旅行社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意义

首先, 中小型旅行社在所有旅行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承德为例:承德现有旅行社98家, 其中只有8家国际社, 国内社中有85%都是中小型旅行社。因此中小型旅行社从业者的素质与能力, 直接影响旅游服务的质量, 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中来。据专家预

府在确立发展目标、运用政府资源和协调社会力量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长沙市政府要把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战略重点, 尽快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长沙市的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民情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各类适合开发体育旅游的资源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分类普查, 并依据体育旅游资源普查结果, 对体育旅游资源做出价值评价, 系统制订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3.2 打造品牌, 突出地方特色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开发, 我们可以依托长沙市的体育旅游资源, 逐步开发一些适宜普通人参加的体育旅游项目, 如在长沙市周边的山川河流中开辟漂流、峡谷和溶洞探险、攀岩, 滑翔伞等刺激型体育旅游产品。还可以利用体育场馆来组织和承办一些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长沙市高水平竞技表演市场建设, 大力开发观光型体育旅游项目, 如2003年的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2004年中韩足球大战;2005年中哥足球友谊赛;2006年全国定向运动锦标赛;2007年千龙湖全国钓鱼锦标赛, 2007年全国男、女子水球冠军赛等。

3.3 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 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旅游方面的各种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体育旅游项目的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及指导能力, 为满足长沙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 可从采取以下方法:采取各种措施引进体育旅游策划、管理、营销等较高水平人才;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各文章编号:1005-5800 (2009) 06 (b) -032-02

计,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纷至沓来, 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素质事在必行。

其次, 旅行社基层管理是旅行社管理的一部分, 基层管理者是企业领导意图的执行者, 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他们的管理风格、组织能力直接影响旅行社的经济效益, 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旅行社基层管理者是旅行社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中流砥柱, 是旅行社的形象的代表。因此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态度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大对中小型旅行社基层从业者的培训力度, 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 经营管理能力强, 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 适应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旅游人才队伍, 是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最后, 旅行社基层管理者是旅行社员工的一分子, 工资福利的好坏代表着企业对他们认可度的大小、重视程度的高低, 也是他们获取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企业对于基层管理者的培训是给予他们的最大福利。另外基层管理者负责旅行社日常接待、业务往来等工作, 他们是旅行社管理力量的源泉。但是很

项管理和岗位技能的岗前培训, 使其具备行业管理、组织协调、市场营销、安全保护, 体育旅游相关知识和技能等实践能力;在本省有条件的学校旅游专业或体育院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 培养体育旅游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3.4 体育旅游生态化, 做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和绿色行业, 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新的资源观, 强化体育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 大力开发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其次, 不断调整体育旅游产业结构, 进一步合理配置体育旅游产业要素, 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原则, 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最后, 资源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及承载能力, 力争做到体育旅游的发展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 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实现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在分析长沙市的区位、资源、交通和政策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加快长沙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以期为未来长沙体育旅游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长沙市,体育旅游,对策

参考文献

[1][英]Mike Weed&Chris Bull.戴光全, 朱主译.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过热检测下一篇:甲状腺腺叶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