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育旅游

2024-07-02

生态体育旅游(共12篇)

生态体育旅游 篇1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项目,世界上很多机构都把生态休闲体育旅游作为协调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这也是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和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标志着生态旅游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广泛流行的原因在于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改变了人们对旅游的认识。由此,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拓展,不仅利于旅游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发展、 更利于提高旅游品质,满足人们现代化多元文化生活需要。

一、生态休闲体育旅游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随生态旅游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作为其基础的绿色生态资源和休闲体育则是吸引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又是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和生态旅游者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对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征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实现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可以总结为: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休闲体育旅游活动。在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实现的经济效益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其持续发展又保证了体育旅游活动的社会效应,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并对游客起到教育反思作用的自然事物和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人文事物。它能为旅游业所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旅游活动的对象。

生态旅游资源与一般自然旅游资源既有重合之处,又有不重合之处。重合之处是指自然旅游资源均可用于生态旅游,属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不重合之处指自然旅游资源不能涵盖的生态环境部分,这部分在生态旅游资源中具有无形资产的意义,对人类康体、疗养、治病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可定义为在自然场合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 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三、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的分析

(一)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推行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并在单纯经济增长片面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经济实践活动,造成经济、社会和环境不可协调的矛盾。 片面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导致环境与发展领域尖锐的矛盾, 迫使人们对过去的发展观以及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并探索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总结了发展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强调当地人参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是实现人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一致。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充分考虑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当地人的参与,是在实现人发展的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发展中成为一种发展模式,与它强调旅游公司、旅游目的地当地人和游客三者的共同利益,强调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分不开,其充分利用了动态平衡理论。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具体写照。

(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环境评价理论的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ELA)是进行环境预防管理的一种方法, 对实施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来讲,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认风险、减少不利影响,确定环境承受能力,通过研究、管理和监测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过程,提出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措施。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旅游需求的快速扩张形成强烈的反差,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应是旅游地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首要问题。

生态旅游区的资源现状调查和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抗逆性研究主要在于了解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和开发的可行性。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环境影响调查主要在于了解各种旅游活动对旅游区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为旅游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确定旅游方式和进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生态旅游区宜以对环境损耗小的生态旅游为主。生态旅游区应建立各自相应科学的旅游环境参量评价指标,评价生态旅游区环境现状,制定保护或改善环境指标的对策并进行动态监测、监控和及时调整保护措施。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包括大气质量、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量、旅游固体垃圾、噪音等方面的影响程度等。

(三)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中的控制因子分析

1.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

保持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即是: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改善本地居民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要达到核心目标,需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发展方式和规模合理规划与管理,保持旅游供给区域环境的协调性和文化完整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即是要解决好旅游发展与保护环境间的矛盾、维持好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间的平衡水平。一般来说,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和感应气氛的容量两个因子构成。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经济,在推动游客开展体育旅游的积极参与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与游客数量、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的平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2.以当地居民利益为出发点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

从根本上说,生态休闲体育旅游不仅是提供自然旅游体验的环境责任型旅游,还承载有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功能。要使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并受益,需考虑以下方面:推动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吸收居民参与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经营与管理;推动居民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肯尼亚政府在开展对马赛马拉保护区和安博沙提国家公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做到了这几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以当地居民的实际利益为基本考虑和出发点,维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平衡,从而带动生态旅游经济的巨大发展。 有鉴于此,在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维护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以他们作为环保主力军,尊重和保护民众利益,创造双赢局面。同时,旅游发展所获收益应该返还投资者与当地居民社区,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生态多样性和基本生活体系,促进生态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体育旅游 篇2

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活动依存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活动的“三体”与之密切相关.生态旅游者所追求的是保留着良好的.、原始风貌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者;生态旅游资源存在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之中,生态旅游环境影响生态旅游资源贮量、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效应、生态旅游处理效应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模式、保护模式等,也影响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业的运行;生态旅游环境也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服务业密切相关.研究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三体”的关系将有助于生态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作 者:明庆忠 李宏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33(5)分类号:F592.3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 生态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者 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业 关系

生态体育旅游 篇3

关键词: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48-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种类在世界各国都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较为迅速。生态体育旅游是生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体育旅游业的兴起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安康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开发和利用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对安康旅游业和体育业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同时对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促进安康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安康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

1.地域和山水资源。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安康市有着十分丰富的户外游憩环境,水域面积39861公顷,林地18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62.5%,森林覆盖率及覆盖面积均居陕西省第一位,生态环境十分良好。安康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汉江、中华太极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巴山秋池、子午栈道、龙王山、文峰塔、吕河千里荷塘等风景区。其中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4个,3A级风景名胜区10个。

2.地域文化。安康市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连续性、文脉深远、高度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杂合性和包容性。安康市举办的文化节有安康龙舟节、紫阳富硒茶文化节、汉阴油菜花节、平利茶文化节、岚皋旅游文化节、安康盆景展、旬阳农民文化节等。其中安康龙舟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十大魅力节庆。

优越的地域条件、丰富的山水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深厚的汉水文化底蕴是安康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巨大优势。

3.政府支持。安康市近年来对旅游开发的投入不断加大,安康市政府在2010年提出把安康市建设成为中国山水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安康市旅游局对安康市旅游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大力支持各大景区的建设和开发。例如:安康市旅游局在2010年进行了紫阳真人宫城市公园景区建设、白河县红石河生态旅游开发、镇坪县“自然国心”鸡心岭景区建设、旬阳县太极城旅游区建设、紫阳县汉江洞河水上风景区建设、宁陕县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等六项旅游建设的招商引资,总投资达14.75亿元。

二、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1.准确定位,优化发展模式。为了促进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进行前期的开发和投资,这些开发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前期的开发和投资中,资金的投入量较大且回报率低,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其他部门的合作。本研究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合作与交流的途径和体系,从资金、人才、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方式及开发规格等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安康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从产业发展出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有“生态旅游+体育”和“体育+生态旅游”两种类型。从资源分布和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体系出发,有“专项型”、“组合型”和“附带型”三种开发模式。鉴于安康生态体育旅游市场刚刚起步,发展规模较小,而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可以运用“生态旅游+体育”模式。依靠安康景区景点,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促使游客在观光之余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利用生态旅游对体育的推动效应,促成生态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体育+生态旅游”模式开发也在发挥作用,例如,近年来安康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初步形成,每年一届的中国汉江龙舟赛、南宫山登山赛、汉江冬泳赛、汉江垂钓赛、汽车拉力赛、自行车越野赛,以及民俗活动中包含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赛事和表演的举办也带动着生态旅游观光的发展,使得体育和生态旅游相互依赖,形成共同利益。这种友好互利的合作对体育和生态旅游来说是互惠共赢的,促进了体育与旅游的共同发展,拓宽了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

2.突出资源特色,打造精品项目。鲜明的旅游主题是一个地区旅游业成熟的标志,是游客认知当地旅游资源价值和潜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主题表现为:“绿色生态、健康度假、地域风情”等几个方面。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必须突出这些主题,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感受绿色、渴望清新、追求生态”的旅游观念,满足人们走出都市、崇尚自然、寻根访祖、探秘求源的旅游需求,针对安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彰显秦巴汉水、人文历史,精心组建和开发一批安康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景区。

3.整合资源,规划旅游路线。近年来安康生态体育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还相对滞后,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分散,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旅游线路。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考虑将分散的旅游资源和项目整合,加工成一个主题集中的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也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利用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在区位、交通和功能共享客源,将分散的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组织起来,设计成生态体育旅游线路,从而丰富了生态体育旅游的内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行社运作的可能性。

4.打好传统文化牌。依托安康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开发特色的体育项目,形成绿色时尚的体育健身运动,如游泳、登山、钓鱼、龙舟竞渡、自行车越野等;借助地域传统体育文化,发掘推广地域特色体育项目,开发出丰富多彩的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形成每个季度有大赛和重大活动,每月有亮点和特色项目,促使安康生态体育旅游业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结语

生态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分支,是人们较高层次的旅游消费活动,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庞大的产业群。生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带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共同功能,在促进地域经济、文化、交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对扩大市场需求,稳定市场供求,增加收入,加快货币流通,增加国家税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和实现社会稳定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5):23-25.

[3]张金桥,柳柏力.陕西省旅游业开发及相关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4]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陕西旅游网www.sxtour.com.

作者简介: 崔晓宇,男,陕西安康人,农工党员,安康学院体育系讲师。

现阶段四川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4

生态体育旅游是旅游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生态和体育相结合, 是继生态旅游和体育旅游之后新兴旅游活动, 以体育作为主要活动的一种旅游活动。作为生态体育旅游的前身:“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Ceballas-Lascurain) 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 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 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体育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经科学合理的开发, 对体育旅游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 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与因素的总和, 是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的完美组合。

近年来, 体育生态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体育生态旅游在发达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 尤其是在欧美国家。人们已不满足于普通的休闲活动和体育运动, 而是通过体育旅游活动的形式, 到生态保护较好的地方, 体验当地自然人文风情, 开展如登山、滑雪、徒步、观景等旅行活动, 既达到健身目的, 又实现了对大自然的回归, 使身心彻底放松。但旅游的宗旨始终是环保、低碳、可持续的, 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最好的示例就是曾经以“三S” (Sun、sea、Sand) 向三“N” (Nature、Nostolgia、Nirvana) 的转变。

二、我省大力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意义

我国拥有大量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如何开发和保护研究刻不容缓。作为中国旅游大省, 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民族及人文旅游资源。5.12过后, 四川灾区更是拥有着世界级的灾变景观和全世界的关注及全国人民对重建的支持。

四川省委省政府在重建过程中将我省旅游业为灾后恢复重建和拉动内需的先导产业, 对灾后旅游业的快速回暖对四川经济和社会灾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见我省旅游行业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发展空间, 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更应抓住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契机, 重建过程中创新性地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丰富我省旅游业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竞争力, 促进旅游产业升级, 抢占西部旅游发展战略高点, 向旅游强省迈进, 尽早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在西部旅游大省四川提出向旅游强省转型之际, 开拓生态体育旅游市场, 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产业, 不仅能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我省旅游资源;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及竞争力;使我省尽早迈入旅游强省之列;更能为本省经济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我省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具有众多可开发潜力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但由于项目具有相对难度和从业人员较少等诸多因素影响, 现阶段开展主要以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和野外观光等形式所组成, 生态体育旅游特征不够明显, 旅游活动质量不高。

我省地理环境优越, 地质构造复杂。既有海拔五千米以上的极高山, 也有一望无际的若大草原;既有魅力无限的喀什特地貌, 又有丰富充裕的水体资源。世界遗产5处, 居全国第二位, 。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4处。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保护区不计其数。可谓资源丰富, 种类齐全, 利于多种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

早在1999年, 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 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 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 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 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 生态体育旅游始终为被大众所广泛认识, 也只限于小范围年青旅游爱好者或收入余暇时间较多者所接受和喜爱, 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经济效应相对整个旅游市场份额来说是很小的。这与四川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土民俗是极不对称的。

四、我省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建议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与我省普通大众旅游相比, 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相对难度相对较大, 具体分析及建议对策如下:

四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众多知名景点开发相对较为成熟, 旅游产品套路化及推广模式化稳定, 广大旅游消费者以习惯此消费方式和服务项目。针对此相关领导机构及从业人员应改变观念, 拓宽视野, 具有创新精神, 大力宣传更环保、更超前的旅游理念, 提高大众参与旅游的品味和质量, 普及相关知识, 让更多旅游者了解生态体育旅游, 只有了解和熟悉才能促进参与。

与大众旅游一套成熟的服务体系相比较, 生态体育旅游处于起步阶段, 众多环节和各方面因素不成熟, 针对目前现状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借鉴导游考试制度且大力培养本专业从业人员, 拓宽体育专业和旅游专业学生学习面, 强化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借以争强生态体育旅游管理人员和带队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四川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可开展的项目繁多, 在策划和广告宣传时应特别注意对项目和旅游区的宣传, 做到:“繁复其种类, 丰富其内涵”如山岳生态景区, 湖泊生态景区, 森林生态景区, 草原生态景区, 冰雪生态旅游区及漂流生态景区徒步探险生态景区。在建立各生态体育旅游观光景区和旅游开发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此同时要把安全性、可操作性放在首位。最后精心设计旅游区不同生态旅游活动, 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定时开展相关体育旅游赛事和节事, 提高媒体关注度吸引大众目光, 逐渐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喜爱上生态体育旅游。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7

[2]戴光全:等译.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3

生态旅游与恢复生态理论研究 篇5

生态旅游与恢复生态理论研究

在分析生态旅游和恢复生态学的`内涵、特点、研究内容以及恢复目标的基础上,将恢复生态理论与方法引入生态旅游中,探讨受损生态旅游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主要原则以及恢复时间,指出恢复生态理论在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中的作用以及恢复生态理论在生态旅游中应用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

作 者:尚天成 赵黎明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天津,300072刊 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46(4)分类号:F59关键词:生态旅游 恢复生态学 受损生态旅游系统

《旅游法》:重塑旅游商业生态 篇6

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旅游法》中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以及“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因此,旅行社都根据新的法规修改了之前的产品行程,开始推行无小费、无购物、无自费的“三无”产品,由此导致部分线路价格上涨明显,部分产品甚至在“十一”期间价格翻倍。

价格回归理性

《旅游法》的影响,直观地看是提高了旅行社的报价,其实是改变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商业生态。而对多数消费者而言,他们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最关注的是价格,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要涨价了。实际上,《旅游法》并没有增加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总成本,只是改变了组团社、地接社、导游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成本组成和收入实现模式,它的几个大的措施主要还是针对“零负团费”。

依据职能的不同,旅行社分成组团社和地接社两种。出游之前接受报名,与游客签订合同的是组团社;到达目的地,负责当地游览行程的是地接社。成本上升只是组团社单方面的感受而已,而且它们之前的那个“成本”并不合理,这和“零负团费”有关。对于地接社来说,既然产品都一样,就只能拼价格;利润低敢接,不挣钱也敢接,赔钱也敢接,最后都在比谁给组团社赔得更多。为什么赔钱也做呢?羊毛出在羊身上,地接社可以把钱从自费项目和购物回扣中挣回来。于是,组团社的报价也敢一降再降,甚至游客报团的价格比行程的实际成本还要低,这就是所谓“零负团费”。

《旅游法》实施后,地接社不能再给组团社低于成本报价了,组团社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对游客的报价。现在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是旅行社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价值后生成的真实市场价格。旅行社把原先一些游客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的自费项目和购物店一律取消,自费项目和小费直接打包到整体团费当中,因此游客的团费价格上涨,但整体支出其实涨幅不大。花同样的钱区别可能在于,以前能在购物中买回一些旅游纪念品,现在省去购物能延长景点观光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不过,新的旅游商业生态环境对一些一开始就严禁“零负团费”的旅行社是很好的机会。比如,中青旅一直就明令严禁“零负团费”,当时的情况也很尴尬:做香港的团,行程都类似,别的旅行社卖七八百元,中青旅卖三四千元。区别在于,选择七八百元团费的游客到香港以后需要面临诸多购物与自费项目。如今,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时,早10多年起跑的优势让中青旅更容易适应新的商业生态。

市场趋向规范

在出境游和国内游方面,《旅游法》针对“零负团费”的几大措施,可以让游客消费得明明白白,这对游客和旅行社来说都是好事。由于价格相对透明,旅行社在低价竞争上的空间会小很多,只能在特色线路设计、精细化服务上做文章,靠口碑和品牌赢得更多游客。一方面,大量的包桌旅游(夫妻两个包张桌子,配上传真、电话,不管旅游线路的好坏,卖出去一个是一个)和服务意识差的中小旅行社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游客也将在旅行社的特色和服务竞争中获得更美好的旅游体验。

《旅游法》规定,旅行社应当全额向导游支付导游服务费用,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这在法律上保证了导游的收入来源和正当收益,让导游可以把精力放在带团、服务游客上,而不是成为“刀手”,陷入高压力带团的境地。

此外, 《旅游法》还对景区门票涨价和景区安全、景区超载接待游客等饱受游客质疑的行为作出了规定:“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当提前6个月公布,拟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论证其必要性、合理性。” “景区在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未向当地政府报告、未及时疏导分流,或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游客,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6个月。”

目前,国内游比出境游更混乱,除了“零负团费”外,《旅游法》对国内游行程的夸大宣传都有禁止的规定。比如,开车游玩是经过还是进入玩?门票是大门票还是所有门票,在里面有多少时间?酒店是什么标准,是不是挂牌?相比之下,出境游会比较明确,是纯玩还是购物还是高端团,界定相对清晰。

其实,不光是游客的权益需要保障,在出现问题时,旅行社也很需要相关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应该说,《旅游法》的推出对游客、旅行社、导游、景区以及相关产业都是有利的,规范和保障了各方的责任、权益,有利于健康的旅游商业生态的形成。我们也可以看到,《旅游法》的相关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政府也正在考察整个旅游行业企业主体的接受度,起码不会超越行业标杆企业的承受能力。

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

一切行业发展到最后都是做服务,旅游业更是服务业中的服务业。《旅游法》的推出,有助于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跳出种种“行业怪圈”,在价值观和策略层面真正回归服务业本质。在回归理性的商业生态和大浪淘沙的竞争环境中,旅游企业要做大做强,比拼的必定是针对游客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孵化出的产品设计和服务能力。

抓住在线旅游商机。在线旅游指的是通过网络的方式查阅和预订旅游产品,并可以通过网络分享旅游经验。作为一个新的服务业态,在线旅游成型于2003年,以携程上市为标志,随着去哪儿、驴妈妈和大型旅行社的自有在线旅游平台的出现,中国在线旅游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

目前,消费者不但会在网上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也会在线采购旅游线路等服务类产品。以中青旅旗下度假网站遨游网为例,近几年无论是线上成交额度还是成交人数都以翻番的速度增长。面对线上旅游的发展,有实力的旅行社应该着力推进自己线上旅游平台的发展,与其让别的平台拿走自己的市场份额,不如自己主动开展竞争,以自己的旅游供应链优势切割在线旅游市场份额。

加大自由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因为度假、休闲、体验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旅游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游客会选择自助游的方式出行,自助游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发展趋势。然而,自助游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都要旅游者自己安排,在信息搜索和行程安排上要耗费旅游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尤其是出境游,信息搜索成本和个体采购机票、酒店的成本非常高,因此,国内游客的自助游多集中于国内游的一些短线行程上。

针对游客这一需求,在一些比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可以在旅游产品设计上加大自由行的比例:旅行社只提供一些信息、酒店、机票和目的地服务,让游客在当地自己安排行程,比如香港、澳门,还有一些海岛地区如普吉岛、马尔代夫等。禁止“零负团费”为旅行社推自由行产品提供了空间和动力(基本不影响利润,还可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提供最专业的自由行服务也将是旅行社未来竞争的关键。

满足游客深度游的需求。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性旅游,深度游必须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某项主题旅游之中进行观察与了解。资深旅游者们厌倦了浮光掠影式的旅游方式,需要寻找对文化遗韵和民俗渊源的深刻感受,追求对自然美景和艺术风格的切身体验。因此,游客往往在旅游方式上选择自由行,而在旅游的行程上选择深度游。

因为游客需求的改变,在行程设计上,旅行社不能一味靠景点数量来吸引游客,应该给游客留下足够的体验时间。比如,在出境游这一块,以前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是“十一国十五天”、“五国八天”,现在是“三国十天”、“二国十一天”、“一国九天”。同时,旅行社可以针对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推出主题游,比如情侣游、亲子游和家庭游,并提供与之对应的个性化行程和服务。

各个景区目的地应利用自身特有资源,加大特色体验项目的开发,而不是死盯着雷同度高、价格高但体验度低的民俗体验项目。以台湾为例,着眼于自然风光可以安排日月潭、阿里山这些景点;利用其养生、健身、美容、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可以开发养生之旅、健康之旅、美容之旅。景区或旅游产品只有真正做到旅游体验的深度差异化,才能在社交媒体时代赢得口碑,实现持续赢利。

从生态保护看体育旅游的发展 篇7

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给旅游环境带来了破坏和消极影响。因此,如果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旅游环境,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生存;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因此,开发与保护成为旅游界的首要课题。

2. 体育旅游的界定

体育旅游不是传统的旅游形式,而是一个特殊的旅游形式,要谈体育旅游不得不谈一些理念。

2.1 生态旅游的理念

20世纪8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 Ceballos-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理念,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为目的,去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生态旅游也是一种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前提,把环境教育和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倡导爱护环境、促进环境保护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和享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2.2 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休闲旅游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旅游者或参与者在参与的各种体育健身、体育比赛、体育娱乐和休闲活动等中,借助旅游地或相关组织进行实施,从而达到从观光型行为进一步转化为实体体验型行为的延伸和满足的目的;二是为了满足和适应体育休闲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旅游地或相关组织借助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娱乐,并充分发挥其诸多功能,使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延伸为互动体验休闲型旅游,身心进一步达到和谐发展。体育旅游是在我国新经济时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对健康、对生活质量提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体验型休闲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真正的社会旅游资源扩张和延伸。

要给“体育旅游”下一准确的定义确有难度,主要是定位比较困难。从旅游角度定位,可以理解为体育旅游是一种专业性旅游,有别于一般观赏、审美、娱乐旅游。这种定位有利于产业分类和统计。如果定位在体育,则应理解为体育旅游是一种休闲体育或假日体育,是人们参与体育的一种形式或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体育旅游应该是一种以生态观为基础的旅游方式。

3. 关于体育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3.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把法律只是当成一套书籍束之高阁,而要依法管制。

3.2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于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在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考虑,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的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不能采用“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及长远观念教育,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与当地的居民互动,增强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3.4 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还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3.5 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3.6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教育,培养专项服务人才。

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这是两大产业能融合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分为参与体育旅游和观战体育旅游,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旅游者亲自参加体育活动。只有遵循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有许多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例如潜水、蹦极、攀岩等,所以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有精通科学训练的服务人员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康体健身,而且可以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率。

3.7 细分体育旅游市场,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生态体育旅游 篇8

1概念界定

1.1生态体育的概念

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体育,就是人、体育还有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从某种角度来说,生态体育就是一种“绿色产品”,从它的产生、推广到被社会所承认以及对社会发挥出的绿色效应,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整个体育生态链处在动态平衡的状态。 通过对体育和文化还有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把握和处理,可以实现三者的和谐共生。在自然之中,开展体育运动来增强人们的体魄,锻炼人们的身心, 让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是健康的。

1.2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

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将旅游生态还有体育完美的结合。把体育作为主要活动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体育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回归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中享受和体验运动、休闲、健身的乐趣。所谓生态旅游,主要目的就是指引人们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在活动之中,不仅能够使人们的身体得到锻炼,也使得人们的精神得到锻炼。

2张家界旅游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2.1体现出张家界的特点,打造品牌的原则

张家界旅游区在进行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要以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开发思想,打造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品牌。一定要把张家界的特点表现出来。当地的文化要得到彰显,当地的原始风貌要得到保护和展示。张家界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张家界具有魅力的原始森林、天门山等,充分展示张家界山青水秀、雄险刺激的山水特色。另外一个要突出的就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在这里,要着重表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比如,充分展示土家女儿会、摆手舞、抢花炮、硬气功、上刀梯、过火海、龙舟赛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2坚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生态体育旅游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和谐。简而言之, 就是人、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通过生态体育旅游, 人们不仅可以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心理上的洗礼,而且还可以增强自身的环保观念。张家界旅游区生态体育旅游的主体,是山水风景。所以,在对张家界景区进行开发的时候, 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给开发者提出了难题。既要开发,但是也不能破坏。在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对生态体育旅游进行开发的环节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的环境承受能力。根据环境承受能力,控制景区游客的参观游览量。

2.3要突显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原则

作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更要注意其真实性。 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原味性。有一些旅游区,为了提高旅游区的利益,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地民俗文化的承受能力。在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的时候,采用“舞台化”的手法进行表现。这样一来,民俗文化的精髓就不复存在了。这样,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也就是简单的停留在了表面之上,并没有深入到文化内涵中间去。长此以往,民俗文化内蕴的审美情趣、精神需求等精髓就会慢慢丢失,这是不堪设想的。该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起源、传承、 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特异性,所以,开发的时候, 一定要着力展示最真实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者在游览的时候,切实的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区的市场竞争力。

2.4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原则

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时候,单纯依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不够的。旅游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单纯依靠旅游市场机制解决是不可能的,政府需要积极主导旅游基础设施, 其中,包括旅游信息服务、交通、公共厕所等。对于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对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都进行考虑,要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把各地区旅游景点进行组合,这样,景观就具有了多样性的特点,通过精心设计规划,就会拥有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优势, 这样,张家界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3张家界旅游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内容

张家界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体育旅游资源就是其中之一,独特的自然风貌,奇山奇峰林立,有着不同凡响的户外体育资源如登山、攀岩、漂流、蹦极、高空走钢丝、 洞穴探险、生态考察等。张家界的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从开发初就要注意以生态性旅游为基本原则。从旅游资源的性质考虑,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分为自然生态体育旅游和文化性生态体育旅游两大类。

3.1自然生态体育旅游

3.1.1陆地生态体育旅游,在森林公园、草地、平坝适度开展林中长跑、自行车越野、武术竞技。

3.1.2水体生态体育旅游,在澧水、娄水河流、江垭温泉开展游泳、漂流、温泉保健、垂钓、激流回旋漂流等体育活动。

3.1.3山岳生态体育旅游,在武陵源自然保护区、天门山森林公园、八大公山开展攀岩、山地探险、森林探险、洞穴探秘等。

3.1.4高空生态体育旅游,开展高空大坡度走钢丝、高空跳伞、翼装飞行等项目。

3.2文化性生态体育旅游

3.2.1农业生态体育旅游,在牧场、渔区、农场开展轻型的体育项目如“体验性耕作”“捕鱼垂钓”、“攀摘瓜果”、 “饲养动物”、干农家田园活,也可建立休闲体育农庄,开展骑马、拔河、跳舞等民间体育项目。

3.2.2科普文化型生态体育旅游,在武陵源为代表石英砂岩峰林区、天门山为代表的岩溶台原区、茅岩河—九天洞为代表的岩溶峡谷洞穴区、芙蓉桥为代表的芙蓉恐龙化石保护区适度开展一些“野外科学考察”、“体育保健疗养”、“体育探险”、“体育休闲娱乐”等项目。

3.2.3民族民俗节庆类生态体育旅游,土家歌舞、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村寨、古宅、土家风情园、大庸府城多民族文化遗产大观园、袁家界山歌亭、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魅力湘西歌舞等。

3.2.4红色生态体育旅游,市域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据统计,红二、六军团在张家界市展开过重大战斗、策划过重要行动的旧址、遗址、纪念地10余处;与贺龙元帅及其亲属参加革命活动有关的纪念地和故居7处。此外,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歌曲和红色故事。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

3.3优化设计精品生态体育旅游线路

第一条线路:武陵源区——十里画廊——天子山——杨家寨——金鞭溪——黄石寨为观光徒步健康体验游;第二条线路:武陵源区——宝峰湖——黄龙洞——茅岩河漂流—— 江垭温泉等为康体休闲游;第三条线路:土家民族风情园 ——老院子——大庸府城多民族文化遗产大观园为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游;第四条线路:天门山——普光禅寺 ——玉皇洞石窟——五雷山——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游。

4张家界旅游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宣传生态体育旅游,强化生态意识

通过对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介绍和专题报道,让人们了解张家界,向往张家界,最后消费于张家界。从而达到一种推广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的目的。体育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是造成环境破坏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新闻媒体及专业人员对体育旅游者及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确保规范游人的文明行为,提高游人对体育旅游活动的认识、强化生态意识和树立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引导体育旅游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张家界旅游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特色品牌

政府加大对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投入,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建立旅游发展基金。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群体活动与提高运动技术的基本条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地加大投资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对于附属设施,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张家界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和潜力是巨大的,只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让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得到高速发展。

张家界具有深厚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张家界的少数民族风情,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张家界,闹元宵、六月六、观音会、五雷山香会、国际森林保护节、龙舟赛、茅岩河漂流都各具特色。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重组, 能更好地促进张家界景区的发展。

4.3利用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创建多元化投资方式

张家界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建市晚,底子薄,但起点高、发展快,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身的积累是不现实的[4]。所以张家界生态体育旅游资金投入,应采取多样渠道、多种形式加大体育旅游投入,加快实现由大投入小产出向小投入大产出、不投入也产出的阶段转变,大力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结合,内资外资并举,创建多样化投资方式。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态体育旅游产品。质量好的生态体育旅游产品不仅能提升生态体育旅游的性价比,还能对旅游者产生持续影响使其保持参与热情,以形成良性循环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只有创造性地推出市场潜力大、符合生态体育旅游未来发展趋势的新产品和新项目,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才能适应游客不断提高的休闲品味,增强重复游的魅力。

4.4设计有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4.5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

作为生态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专业人员是极其重要的。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为体育旅游培养人才的专业,体育旅游方面的人才,极度短缺。因此,要通过高校和张家界地区的联手努力,共同培养出满足生态体育旅游业要求的人才。

5小结

生态体育旅游 篇9

1 体育生态化的内涵

体育生态化就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2]。

体育生态化发展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一种高级形式。所谓体育发展方式就是指:确保满足社会体育需求的这一过程得以持续的方法与机制[3]。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时期,这一转变反映了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之后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审视[4]。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理念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从自然与社会环境两个维度对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进行全面的审视,体现着生态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体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精神上是一致的,殊途同归。强调体育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注重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共生,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

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前哨站,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要把体育相关各项工作有机串联形成体系,要体现民生工程特征,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归根到底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体育旅游生态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以人为本和惠及民生上。

2 苏州体育发展现状与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基础

2.1 苏州体育发展现状

苏州始终走在全国地级市的前列,体育也是展现苏州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竞技体育方面,2014年苏州完美地举办了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成为中国首个举办该赛事的地级市。在第18届江苏省运会上,苏州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均首次位居全省第一。体育产业方面,《2014年苏州市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报告》显示,去年全市共有3052家涉及经营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相关从业人员为15.83万名。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为6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全民健身方面,2014年苏州市首届市民健身运动会参与人次达到近60万。“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成率已达98%,并配有电子地图。其中,姑苏区、园区、吴中区、张家港、太仓、常熟申报社区的建成率都高达100%,相城区和高新区建成率达到了9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全省领先,截至2014年底,苏州市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7750人,部分街道配备了专职体育工作人员。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共有体育场地16086个,场地面积2856.44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场55个,田径场103个,体育馆50个,游泳馆129个。按照2013年底全市总人口1057.87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5.2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平方米。

2.2 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基础

《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出,到2020年,苏州市要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策略是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顶层设计,2015年1月19日在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长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策略。苏州要坚持走生态优先,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路线。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制定《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实施细则,深入开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工程”、“两河一江”、“两山一镇”等一系列决策性的“顶层设计”。虽然制定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并非与体育直接相关,但是,体育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隐喻”,现实世界的社会精神、法则以及个体的社会身份等都会投射、反映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在体育世界内得以实现。苏州的社会形态发展已经适宜体育形态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苏州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体育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异军突起,甚至可以以点带面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苏州群众体育需求是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内驱力,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体育虽然有益于健康,与生存联系紧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体育属于第三层次即发展的层次。可以说,体育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我们曾经生活在物质需求超越精神需求的时代,但苏州已经实现了这两者的反向超越。由原来的后发外生性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早发内生型的发展方式。即体育需求源自于自身内部因素不断成熟的结果[1]。

苏州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区位优势是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底层基础,2014年苏州GDP为13015.7亿元,高居全国第六位,全市体育消费总额为75.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增长14.1%,上升为712元。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成功举办,说明苏州有能力承办大型的国际性体育赛事,使整个城市增值。苏州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续建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改造运河体育主题公园,加快建设市民健身步道等工程为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底层基础。苏州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一面是科技,一面是人文;一面是传统文化,一面是现代经济,协调地合为一体。苏州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载体,利用宁沪杭“金三角”区位优势,激发市场活力,构筑开放型生态经济新格局的指导思想[5]。

3 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

3.1 园林与湖泊,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支撑点

园林与湖泊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苏州大地上。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发展运动休闲和生态旅游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支撑点。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更是游人慕名追求的东方审美。苏州园林虽星罗棋布的分布于苏州,但苏州古城区内云集了众多的经典园林,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对于开展徒步旅游十分有利。另外,苏州园林十分注重宅园“风水”,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这种“天人合一”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这对于践行和传播生态体育,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大有裨益。

如果说园林是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一域,那湖泊可谓是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全局,因为苏州被称为“百湖之城”“东方威尼斯”,湖泊遍布于苏州的各个角落。2014年“苏州湾黄金海岸旅游区(太湖)”、“阳澄湖半岛休闲之旅”、“骑游吴江”3个项目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围绕着苏州的湖泊所形成的水文化,有助于我们找出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康庄大道。2002年“环太湖体育圈”筹划建设,打破了行政区划,依托太湖开发了集体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体育发展形式。此举收益颇多,亦成为太湖流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以“环太湖体育圈”为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成功案例,苏州可以大力开发为以骑行、休闲旅游为主的阳澄湖,以马拉松、龙舟为主的金鸡湖,以水上运动为主的独墅湖等湖泊发展生态体育。苏州借助“湖泊”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体育,树立全局意识,形成项目特色,创造体育品牌,并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层次发展。

3.2 宁、苏、沪、杭打造国际体育城市中轴线

苏州地处长三角的腹地,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利用此优势锻造苏州国际体育城市的地位,是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体育城市是城市化发展迈向更高精神追求和境界的必然产物。国际体育城市的建设也是实现体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已经步入国际体育城市的行列。我国的广州、深圳、南京、香港等城市正大踏步地向国际体育城市迈进。宁、苏、沪、杭是长三角地区最具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2014年南京成功举办青奥会,2015年苏州成功举办世乒赛,2015年上海举办大型国际级赛事约60次,杭州将举办2022年亚运会,可见宁、苏、沪、杭都具有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和浓厚的体育文化。另外,2003《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提出“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为推进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推波助澜,也为打造宁、苏、沪、杭国际体育城市中轴线提供了成功的范本。这一切足以证明打造宁、苏、沪、杭国际体育城市中轴线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打造宁、苏、沪、杭国际体育城市中轴线会统领苏体育发展的长远整体规划,更加明确苏州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并大幅提升苏州体育的影响力。苏州可以借助此区位优势培育苏州特色的体育生态。统筹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兼顾建设城市品牌运动队伍与承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扩大苏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走出具有苏州特色的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道路。

3.3 城市精明增长拓展苏州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的覆盖面

精明增长是旨在促进地方归属感、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成本和利益公平分布的社区规划、社区设计、社区开发和社区复兴。通过提供多种交通方式、多种就业、多样住宅,精明增长能够促进近期和远期的生态完整性、提高生活质量[6]。精明增长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速度、对自然环境的迫害。苏州是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以精明增长机制为中心,融入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理念,改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建成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城市,为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所永续利用。2014年《苏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意见》表明,到2020划定全市陆域国土面积的15.3%为限制开发区域,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经济布局集中,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开发秩序规范,不同开发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大致均等,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协调发展[7]。通过本意见可见,苏州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实现了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精明增长”理论的真谛。精明增长是城市建设的先进观念和思维方式,统筹兼顾自然是重中之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兼顾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理念,更意味体育发展的变革,精明增长与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更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是建设生态城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落实和细化。

4 结语

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是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走向。本文应用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借鉴生态文化的思想,将体育学与生态学等学科高度渗透与融合,探索属于苏州的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路径。苏州市体育欲实现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必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确定合理的目标来协调体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性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借助区位优势将成功的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道路辐射至全国各大中型城市。为苏州乃至全国体育实现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EB/OL].http://www.suzhou.gov.cn.

[2]吕和武.城市社区体育旅游生态化发展策略探析[J].运动,2013(16).

[3]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4]陈玉忠.建设体育生态城市,实现上海体育“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J].体育科研,2011(2).

[5]辜德宏.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向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

[6]刘克华.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D].南京大学,2010.

生态体育旅游 篇10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和湘西、恩施、延边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其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18%,人口2.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11%。本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相对稀少,经济欠发达,拥有民族44个,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各民族形式多样的原生态体育文化是在特定背景下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行为规范。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等原因,使得西部地区原生态体育文化对外交流很少,其文化的原始性、民族性、生态性保留相对完整。近年来西部地区民族旅游的潮流对原生态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新挑战,同时原生态体育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旅游以楔合模式开发为它们共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于促进旅游市场的规范化、现代化,以及推动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2 原生态体育文化

当前流行词语中,“原生态”的绝对称的上一个热门词语,“原生态歌舞”、“原生态旅游”、“原生态食物”等诸如此类的词语进入的大众视野,这些都是原生态文化所衍生出带有商业价值的概念。所谓的“原生态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地方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的原初状态,或指那些在现代才被外界所知的某种文化形态。它包括思想、社会、习俗、文化产品、有形成果等。原生态体育文化是原生态文化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当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受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较原生的保存至今,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原生态文化的交融体,具有纯美、朴实、新颖、自然的特点。原生态体育文化凭借原汁原味的天然优势,从而给人以天籁、神秘般的感觉,让人心驰神往,西部地区原生态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

3 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模式开发可行性与必要性

3.1 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模式开发可行性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给西部地区带来前所未有机遇,交通、通信、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开发创造基本条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高度紧、繁、重的身心压力以及价值观的转变,旅游便成为了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的极力倡导下,全民健身热潮高涨,西部地区将会迎来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西部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就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是西部地区的优势。必将选择民族性、神秘性、新奇性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就有传奇神秘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情节,如上刀梯、苗鼓、高脚马、陀螺等一系列项目,就具有强大的文化价值,展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化、民族化风格。使得原生态体育文化的神秘性、独创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可复制性等特性,与旅游楔合模式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可能和优势。西部地区的运动竞赛和体育表演、体育文艺表演、体育影视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广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歌曲磁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邮票、挂历、纪念品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器材等等也是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展现舞台,可以满足人们参与旅游中求知、求新、求美、求异的体育人文追求,也使两者以楔合模式开发具有可行性。

3.2 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模式开发必要性

旅游能给人带来大笔的知识财富,而其中游览名胜古迹、自然风景观光等旅游形式主要是通过感受意境、体味心态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放松要求,旅游者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收获,文化旅游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所以旅游不能将其完全定格为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基本定格在以娱乐性、休闲性、文化性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旅游形式,文化是整个旅游的核心。原生态体育文化在西部地区经历几千年的积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民族历史、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及心理状态等,汇集了西部地区各民族的智慧和经验总结,集中体现了各种文化在相关体系中的地位及演化过程,使游客接受民族体育熏陶,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得到某些感悟和升华,形成新的知识财富。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鲜明的民族特色、完美的艺术表现必将赢得旅游者的赞誉和好评,对两者进行认真整合和合理开发,将有助于扩大旅游的内容,改善旅游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和生命力。因此,西部地区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模式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佳选择,也是其原生态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佳载体,同时也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充分体现出两者以楔合模式开发的必要性。

4 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模式开发对策

4.1 树立正确文化理念,处理好旅游中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保护问题

文化部提出了“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对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上做文章,在“继承发展”上下功夫。原生性的各种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原生态文化记忆、更是文化基因,是需要保护的文化种质资源,最理想的保护方法是活态传承。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开发过程中的保护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对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相违背的原生态体育文化进行富有创新性的改造(比如去除某些原生态体育文化中存在的迷信、愚昧痕迹),适合以求达到符合我们在旅游中的身心需要。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开发、保护、传播与旅游的交融本身是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采取隔离式、封闭式的保护显然与发展主流是相违背的,如果对原生态体育文化进行掠夺性的变异开发,就会使得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庸俗化、赝品化。要保证原生态体育文化在旅游过程中不受过度冲击和破坏,其保护保护是技术的、经济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过程,两者楔合开发可以为旅游注入东方体育文化的元素。

4.2 树立自身特色品牌,开发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产品

原生态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层面的,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目前对原生态体育文化的美学价值、社会伦理价值、道德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深层次的资源价值缺乏认识,缺少可供体验的项目和产品。西部地区旅游产品的设计应突出不同民族特色,如:独木舟、木筏、苗鼓、高脚马、陀螺等工艺品。这种特色应该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而且这种特色应与本地原生态体育文化结合起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育旅游产品才会有市场。有些旅游项目可能包含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体育文化,但是这种原生态体育文化不能为消费者所理解并接受,那么开发出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无疑也是失败的。只有当旅游产品具备了民族特色原生态体育文化,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这种产品才会有比较优势,才能形成自身的专有品牌,从而在体育旅游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旅游产品应善于创新,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开发产品,是创新的途径之一,使旅游更具人文性和民族文化特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到旅游的队伍中来,促进旅游业持久发展。因此深度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层次,从单一观光旅游转向文化旅游、体验旅游,创造出更多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并逐步深化形成品牌。

4.3 原生态体育文化中行、游、购、娱融入旅游,走经济实用平民化消费路线

行、游、购、娱是构成旅游的元素,必然在旅游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西部地区各民族在这些方面都具有特色体育文化。行:骑马、骑大象、骆驼,甚至毛驴和牛,坐独木舟、木筏、竹排、滑竿、轿子等交通工具,让人感受“原始”的魅力,增添了旅游的体育乐趣;游:娱乐、休闲、健身和文化体验是旅游的主要目的,西部地区各民族要打造以原生态、民族风情、娱乐消遣、探险猎奇等多功能于一体蕴含原生态体育文化符号民族旅游区,开展民族体育、民族民间游戏、民族体育歌舞、娱乐消遣、原生态体育探险猎奇等多种旅游活动,游览原始的体育器材,了解器材的演化过程;购买西部地区众多的原创性民族民间体育工艺品、艺术品,如少数民族体育服饰、民族体育器材的手工艺品。这些具有原生态体育文化符号的产品,可以让游客据自己需求在旅游过程中购买;民俗体育节日、庆典、传统体育竞技、原生态民族体育歌舞表演、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等都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项目,可以让旅游者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享受旅游中主人翁的地位。西部地区旅游原生态体育文化作为载体的娱乐方式,展示各民族不同原生态体育文化的舞台,是旅游中的最大特色。

4.4 原生态体育文化走产业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使其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应以民族文化作为赖以生存的基础,要保持它的原生态化才能吸引广大游客的眼球。旅游观看表演显然是想看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族体育,感受它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要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产业化是它赖以壮大基础,以原生态民族体育的展示、表演和传授,以及原生态体育工艺品的现场制作为主要内容,吸引游客参观学习、参与,也是原生态体育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会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

西部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而又充满时代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开发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把旅游的经济、发展、稳定在原生态体育文化持续性的阈限内。使旅游中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将旅游与原生态体育文化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旅游环境与人文环境都得到良好改善,为旅游营造一个健康原生态体育文化的环境,以求达到生态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旅游注重原生态体育文化独特性,同时也要紧贴时代步伐,大胆创新,与世界持续发展紧密相连,从而绘制出适合旅游可持续发展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麻勇恒.原生态文化之概念诠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1):5153.

[2]刘少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12.

[3]石奕龙.浅谈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1).

生态体育旅游 篇11

关键词: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

1.绿色旅游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深入化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日益严重。这样给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破坏自然的危害性以及和自然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因此“绿色革命”1的提法随之出现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种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的“绿色文明”2,。而“绿色旅游”的概念也由此提出,绿色旅游是一种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坚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旅游方式。

绿色旅游的概念有广义旅游与狭义旅游的概念之分。狭义的是指远离喧嚣和污染、亲近大自然、获得健康的精神乐趣的一种时尚旅游,这种时尚旅游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前提的,狭义的绿色旅游通常指的是乡村旅游,也就是发生偏远地区的一种旅游活动。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旅游业提供的在能够亲近环境的同时还能具有环保功能的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绿色旅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用一种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在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并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它概念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概念有相似之处,绿色旅游是用一种绿色的概念融入进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了人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的一种思想和理念。因此,绿色旅游也即是说包括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的参与的各个环节都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实现旅游的健康、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了解绿色旅游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绿色旅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绿色旅游是一种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都要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绿色旅游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一种思想;第三,绿色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生态旅游

Ceballos Lascurain(1983年)最早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Ceballos Lascurain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旅游者到干扰和污染相对其他地方较少、较低的自然地区,专门为了了解、欣赏和学习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当地存在的文化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在Ceballos Lascurain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后,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就生态旅游的概念做了不同的表达和阐述,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认知。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做了界定: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游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游还有一种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的定义:旅游活动要尽可能的降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在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同时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活动。

3.低碳旅游

2009年5月份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一份《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显示如下数据: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碳排放量的百分之五,旅游业中的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到百分之二,另外百分之三的碳排放量是纯旅游业产生的。2009年11月份在深圳举办的“2009两岸三地旅游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低碳旅游”作为一个概念明确被提出。

随着低碳旅游的概念提出,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低碳旅游的概念内涵做了相关的阐述,比如:蔡萌、汪宇明(2010年)认为低,低碳旅游就是通过采用采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等手段,为了使旅游者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质量,并确保旅游业的三大经济效益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发展模式。魏小安则认为,低碳旅游即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尽可能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种旅游方式。

总结一下旅游业界对低碳旅游概念的相关表述,本文将低碳旅游的概念定义为:

低碳旅游,即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碳排放量并且采取行动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环保旅游。

4.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辨析

从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和研究倾向可以看出,旅游业界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研究与探讨。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探讨和研究都在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低碳旅游也是如此,它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主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概念内涵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把三者混为一谈,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三者有着许多相同点,通过对三者概念相同之处的研究,一是有利于我们把研究成果加以深化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三者的研究上相互借鉴经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相同之处表现为:

第一,指导思想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而产生的旅游发展模式。

第二,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要求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要有极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环保理念的指导下作出环境保护的行动。

第三,本质和目标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环境保护的旅游,都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

(2)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三者概念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象与范围不同。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上看,绿色游与生态游都是有载体的旅游方式,要么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要么是以特定的文化资源为载体,而低碳旅游则不同,低碳旅游没有特定的资源类型的限制,任何类型的旅游资源都可以进行低碳化建设。因此,低碳旅游的概念要比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范围宽泛。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探讨过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由此可见,在范围上来说低碳旅游包括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而生态旅游又是绿色旅游的一种。

第二,是否可以量化不同。低碳旅游是一种计算碳排放量的旅游,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旅游,而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却不可以量化,这是一个较大的不同之处。

通过计算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即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为旅游业实现低碳化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而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只是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的界定,绿色旅游在旅游发展模式界定的同时也提供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可以量化的措施。显然,低碳旅游才能承担旅游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托,也可以说低碳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佳定位模式和发展模式。(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注解

①绿色革命是指在环境学科、生态学科等基本学科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并与环境和谐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②绿色文明是一种能够使人类持续感觉到幸福感的文明。

参考文献

[1]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2):13~14

[2]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2)

生态体育旅游 篇12

1 五龙壮乡发展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

1.1 五龙乡历史地理环境优势

师宗县五龙乡地处云南省东部, 东接罗平县、南连文山州丘北县、西南靠红河州卢西县、西与龙庆乡比邻、北接大同镇, 属滇、黔、桂三省五地州结合部。铁路从境内北端穿过, 3 2 4线国道横越境内, 以马线省道纵贯全境。景区将与石林、彩色沙林、罗平九龙瀑布和小三峡、丘北普者黑各景点连成一片, 形成滇东南旅游环线。全乡共有7 2 6 0户, 3.0 4万人, 其中, 少数民族占3 8%。五龙乡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高的生态乡, 全乡有林面积4 8.6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5 7.8%。乡内地形起伏变化大、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最高海拔达2 3 2 3.1米, 最低海拔7 3 7米。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全年平均气温达18度。境内分山、槽两区, 特别槽区地处湿热河谷地带, 自然环境优美, 风光宜人, 素有“小西双版纳”之美誉。这里万亩杜鹃艳惊天下、生命之门孕育万物、南丹大佛慈光普照、五龙云海亦真亦幻、五龙河柔美多情、壮乡风情独特浓郁[4]。

1.2 民族文化优势

走进五龙, 你便走进了一幅亚热带风光画卷, 这里温暖湿润, 四季如夏, 那悠扬的山歌随风回荡, 在那绵延起伏的南丹山下, 在那弯弯流淌的五洛河畔, 到处回响着壮族同胞的青竹铜鼓, 到处都有能歌善舞的壮家儿女在歌唱。他们喜欢把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用山歌唱出来, 壮族还有一种独特的乐器叫“把乌”被称为“能说话的乐器”。走进五龙, 你便走进了壮家生活。壮族姑娘织出的壮锦, 做工精细、色彩斑斓;那风格别致的蜡染更是五龙壮乡的一种著名纺织工艺品。“花饭”制作也是壮家妇女的一绝, 采取嫩绿的枫叶、红蓝草和黄杞子等植物熬制的糯米花饭, 热情款待来自远方的贵客。

1.3 民族节日“三月三”

节日“三月三”是师宗县五龙壮族传统的、盛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日的热闹气氛往往胜于春节。每年农历三月三在五龙经济开发区民族文化广场举行, 节日的主题突出民俗文化风采的展示与旅游。活动内容主要以民族歌舞表演、民族篝火晚会、登山探险、“壮家乐”休闲旅游、情歌对唱、泼水活动、竹筏漂流、骑马、斗牛、斗鸡、射箭、打磨秋等民族传统娱乐活动为主。

每年这一天家家都染上很多五颜六色的糯米花饭, 煮上许多自己绘制的花鸡蛋、油炸很多的糯米粑粑, 做出各类鱼肉菜蔬供节日期间尽情享用。他们身着节日的盛装, 约在一起, 一群群, 一伙伙的来到小河边、山坡上、草坪里玩乐, 尤其是年轻人男女互相对歌, 到处是歌的海洋, 到处充满情爱的故事, 这时是小伙子、小姑娘选择对象的佳机, 当歌声越来越浓, 情调越来越密, 姑娘们就解下装满美食的小背篼, 捧上糯米花饭、花鸡蛋、鸡大腿、烤狗腿等与相爱的小伙子一起分享……

1.4 民俗风情

1.4.1 居民, 服饰

壮族有依山环水而居的习俗, 居所周围河流纵横、山高洞险。居住的多为高温高湿的环境, 所以很多壮族村寨至今仍保留“杆栏”式建筑。其楼多为三层, 顶层储粮, 中层住人待客, 低层放置农具和饲养牲口, 有的还建有耳房, 这样的房屋真是冬暖夏凉, 既可预防高温高湿给人带来的不便, 又可防止毒蛇野兽的侵袭, 真是一举多得。盛装的妇女头戴有宝石的银制“勒子”, 穿大袖口绣花长襟上衣, 长裤。她们穿戴用的布料全为自己手工纺织。

1.4.2 饮食

五龙壮族的特色小吃, 可用五句话概而言之:米饭染着吃、牛肉烧着吃、小鱼舂碎着吃、糯米包着吃。酒俗, 壮族历来有饮酒的习惯, 无论大小事, 皆以酒当先, 称之为“无酒不成礼。”酒, 对壮族同胞来说象征着兴旺欢乐的意思, 他们喜酿醇甜、润喉的米酒。来到壮家, 主人会感到和你久别重逢, 格外荣幸, 搬出酒坛、虑出米粞。“迎宾之礼”劝客醉酒三杯方可入屋。

1.4.3 壮家民族风情

五龙壮家最具民族风情的是跳竹竿舞、小米酒、小丫 (姑娘) 、参与篝火晚会等, 来到壮家乐, 好客的壮族家长会率全家以欢快的竹竿来喜迎宾客, 跳过竹竿舞后美丽的壮族小丫就会献上一杯用小米特制的米酒, 为你洗去一路风尘。美酒醉客、茶余饭后, “讨小丫”的表演活动开始了, 游客和家人围坐在室内, 小丫和小伙子们边唱边跳, 游客可参与跳舞唱歌, 在歌声和舞步中, 只要你能唱赢小丫或者讨得其芳心, 美丽的壮族姑娘就属于你了, 你可带她到室外参与篝火晚会。壮族除了自织衣物外, 还会自制水车提水灌溉农田, 自制竹筏、木船、犁耙和缸盆。其中, 自制铜鼓成为他们展示才华的重要物件[5]。

1.5 自然景点优势

1.5.1 凤凰谷

凤凰谷景区融溶洞、峡谷、叠水、生命文化、民族风情为一体,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景观内容丰富独特, 定位为:自然奇景观光、生命文化探索、水上漂流休闲、壮乡民族风情。凤凰谷溶洞奇、大、险、绝, 洞顶到地面垂直高度为218米, 洞口宽3 0米, 为世界之最, 因洞口形状奇特而被誉为“生命之门。”由于洞口硕大, 太阳西沉时, 阳光可斜射入洞内3 0 0米, 形成“溶洞日照”的奇观。高洞外形阴柔婉放, 天工造物, 与藏于卢浮宫的世界名画“生命之门”如出一辙的溶洞口外形, 无不使人产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 采燕窝时节, 还可以看到村民徒手攀岩采窝的绝技。

1.5.2 凤凰神田

“凤凰神田”是凤凰谷另一川岩溶洞穴景观才, 占地2 0 0平方米, 呈扇形, 半径1 5米, 底边弧长2 5米, 共有大小田地数百块, 颜色洁白, 深度在0.2至0.5米之间, 气势雄伟。

1.5.3 法岗暗河

法岗暗河是由法岗河流入岩峰洞, 成为溶洞暗河, 河流由1 0 9 0米, 下跌至9 8 5米, 落差1 0 5米, 丰水季节暗河水势凶猛, 水流越过巨石、徒坎、成层层跌水, 气势磅礴;枯水季节, 河流消细, 聚成无数个深潭。暗河四周峰石林立, 有平地、险滩、景观曲折多边变。

1.5.4 南丹山

南丹山海拔1 7 8 8米, 山峦嶙峋, 西麓山较陡, 在约1 5 0 0处山峰突起, 形成进百米绝壁, 胜似一尊大佛端坐在此, 慈光普照众生, 山脚牧草繁茂。东麓山势较缓、云南松、华山松林成片、空气清新。南丹山是游人登山览胜、攀登纳凉的好去处。

1.5.5 菌子山

菌子山主峰海拔最高点为2 4 0 9.7米, 山势巍峨耸秀、形状绚丽多姿、植被优良、以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为主, 盛产木耳、菌子 (尤其是“冻菌”) 因此而得名“菌子山”。景区内特殊的地貌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景区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特别是近万亩的杜鹃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蔚为壮观, 形成了景区以杜鹃花为主、兼有鲜美的野生菌、野果和特殊地貌的风景名胜景观。每年一度的摩托车越野赛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

1.5.6 五龙云海

由于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 在秋冬季节形成近5 0到1 0 0平方公里的茫茫云海, 站在五转弯视线较好的地方可观雄奇伟岸的南丹山峰穿过云海, 犹如飘荡在空中。站在南丹山顶, 观其云海, 一层层、一座座、似千军万马奔腾, 有时茫茫千里、有时薄如轻纱环绕南丹。

1.5.7 万亩柑果

五龙河的低热河谷槽区是最佳的甘蔗中指适宜区, 这里海拔低、无霜期长、积温高、雨量充沛、日照条件好土壤肥沃。还产有锦橙、脐橙、血橙、大红橘、温州蜜橘, 其中碰柑是最受欢迎的。

2 制约五龙壮乡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因素分析

2.1 政府缺乏长远规划, 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职能部门热衷于传统观光型旅游项目的开发, 无发展体育旅游的规划, 对民间开发管理不力, 缺乏引导[6]。由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欠佳, 旅行社等有关部门对体育旅游项目的促销不够, 体育旅游往往是旅游业的附加产品。

2.2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资源的专项调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 体育旅游业的管理办法尚未出台, 使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缺乏宏观规划与指导, 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在体育旅游实践中、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诸如体育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问题;体育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与处理问题;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定价与推销等问题;体育旅游观念和消费群的培育问题等。这些问题是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旅游学理论中难以找到现成的依据。

3 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对策

3.1 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投资环境

首先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价值, 把它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结合当地情况, 制定民族生态体育旅游业发展规划。应该, 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发民族生态体育旅游业, 五龙乡经济基础薄弱, 可以多方位吸引社会。政府要制定出有利于民族生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 保护社会投资力量的积极性, 规范和促进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市场管理, 制定政策, 加大扶持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的力度[7]。

3.2 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 五龙乡可根据地方资源, 以发展参与类民族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为主。因为这些项目往往投资少、见效快, 并且具有地域特色, 很能吸引旅游者的兴趣。但目前开发力度不够, 造成资源浪费。旅游从业人员要有创新精神, 开拓思路多方位开发资源, 使民族生态体育旅游形成规模。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应重点开发, 在继续发展观赏性项目的同时, 积极推广参与类项目, 如骑射、龙舟赛、打秋千、竹筏漂流等, 形成有五龙壮乡特色的民族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3.3 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目前, 体育旅游人才匮乏, 特别在五龙乡。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多途径引进和培养人才。旅游管理部门和体育部门可联合开设培训班, 培训紧缺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处理好点与线的关系, 尽量组合旅游线路, 可与石林、彩色沙林、小三峡、丘北普者黑等进行线路组合。提高便利的交通枢纽和游客的居住环境对旅游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增设相应的庄家居室, 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住宿。

3.4 加强民族体育旅游商品的开发

五龙壮乡开发民族文化旅游, 应注意宣传促销技巧, 充分重视媒体和旅行社的作用, 不妨多请客源地的新闻记者, 旅行社来考察, 能够从游客的角度发现兴奋点, 帮助确定卖点[8]。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富有弹性的因素, 五龙壮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应多层次、多渠道的进行。到五龙的游客常常有“大饱眼福却两手空空”的感觉, 这主要是五龙基本上没有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旅游纪念品。从五龙壮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来看, 旅游纪念品可开发的余地很大, 如食品 (火烧干巴、花米饭、舂小鱼等) 、服装、首饰、壮锦、乐器、玩偶模型等各种工艺品和纪念品, 如果能有针对性的开发五龙壮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3.5 加强管理保持可持续发展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同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配套发展, 以保证旅游过程中各个旅游环节的合理衔接。开发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一方面可能通过开发、建设、美化环境;另一方面也可能破坏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民族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并非“用之不竭”, 有些一旦被破坏往往不能恢复,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保护好民族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维护旅游点的生态环境, 必须依靠法律手段, 加强管理, 要通过制定和执行有关法律来保证民族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查, 对该乡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现状和资源优势进行分析, 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加强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强民族体育旅游商品的开发, 才能保证民族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五龙壮乡,体育旅游,民族生态体育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王晓军, 张惠鲜.壮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 2005:11.

[2]胡达道, 阳芸.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9 (1) : (1) .

[3]DAVIDWEAVER, 杨桂华[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2.

[4]宋狄雷.浙西南民族生态体育旅游的人文资源开发[M].中国体育科技, 2005.41 (4) .

[5]余万予, 郑国华, 朱小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1) .

上一篇: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构建下一篇:作文课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