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论文

2024-08-27

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论文(通用2篇)

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论文 篇1

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论文

《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根本宗旨的新生教育课程,它生动而明确地把体育和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与健康品质的提高联系起来,体现了体育教育本质意义的回归。“生态体育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体现了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并将促进理想的体育教学生态的生成。作者就工作实践中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1、教学环境的优与劣

教学环境主要包含师生间的人文环境和促进学生成长、改善办学条件的环境因素二个方面。其中师生间的人文环境的优与劣占主导因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在绿色的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生态环境。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更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学生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学生。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是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反之,教师如果高高在上,以警员的身分出现在课堂上,师生间缺少交流与信任,学生只能敬而远之,结果是教师高雅的身分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教学环境的另一方面,运动场地与设施条件应可能适应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下锻炼身体。

2、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生态式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讲究教学内容“疏”与“密”的技巧,依据新课程三级管理的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本校师生实际情况,有目标、有重点地设置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练就行的非重点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或以练代学,采用粗线条的教学;而对重点教学内容部分,在学期或单元计划中突出技能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增加课时总量,对于课时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教学内容,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总之,应选择学生需求的、适应学生发展的、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体育教学内容。

3、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生态教育讲究学习的效率,但它更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如何来安排课堂教学的节奏?“一张一弛”。“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技能难度较大的、技术过程较抽象的内容,而且又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则要采用慢动作的分解教学与组合练习相组合的教学方法,并且提出问题和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与相互交流,教师的讲解张弛有度,让学生有理解、消化和实践的过程。教学中学生练习的“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身体练习与技能的提高。

4、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体育教学中的“拙”,是指遵循常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根据教材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借助于讲解、肢体语言、运动场地与器材、创新的教学方法、现代媒体、优化教学环境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学生颇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会思考、勇于实践,积极投身到学练活动中来。

5、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以“动”为主体现了体育教学的主旋律,但没有思考的“动”,不能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较差,而且课堂教学的“动”不能过大地追求运动量和练习强度,应该掌握一个适宜的量与练习强度。体育教学中的“静”,是指学生的听讲、观察、思考、想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寻找学习过程中的差距,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与恢复疲劳。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应考虑学生年龄与生理特征,“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这就是生态教育理论人文主义的具体体现。

6、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体育教学语言的“庄”,是指用词精炼准确、规范且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学生理解教材的动作技能,主要靠教师符合逻辑的讲述与示范,但过多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和身心疲劳,降价学生的学习与练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亦庄亦谐,寓庄于谐。课的导入部分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语言要“谐”,设置悬念的语言要“谐”,对优秀运动员动作技能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要“谐”,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教学的也要“谐”。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

7、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体育教师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生态教学理论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潜在的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一是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模仿、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论文 篇2

自从1976年美国的劳伦斯?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以来,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来研究教育的现象、成因,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生态化教育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教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生态学分析,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

学校生态环境是指学校中各类人员进行以教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种种物理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的总和。学校生态环境与生态主体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并以此构成学校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学校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教学活动——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1 体育教学环境释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有机体外部可以进入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直接影响到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教学环境是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的,从教学论角度来看,教学环境就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因素,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学环境自然也就称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由于人们对教学环境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教学环境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观点,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倾向于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类,亦称硬环境和软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的育人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体育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指所有的社会环境,狭义的体育教学环境则是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以及心理环境。

2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及周围事物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生态化的体育教学环境就是为了学生全面、自然发展而营造的、整合多种不同要素的、复杂的,有关教学活动涉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社会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都是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化教学环境系统结构。结合体育教学的本质,我们认为一个系统的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除了包含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还应包括生理环境要素,而且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三者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现体育教学环境的整体态势(见图)。

2.1 生态化体育教学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生态化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物理环境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

2.1.1 时空环境

生态化体育教学的时空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体育教学时间分配与安排,以及空间密度。比如同一教学时段体育教学班级的数量,同一运动场上体育教学班级的数量,同一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亦即班级规模。尤其是班级规模,首先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练习活动的机会和程度。由于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在一个人数规模适宜的班级内,每个学生都会有更多的身体练习和活动的机会,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开展正常的互动活动;如果规模过大,则仅有部分学生能参与正常的课堂活动,一些性格内向以及体质较弱和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往往被剥夺了这种权力。其次,班级规模还影响学生课堂上的纪律表现。最终对教学目标、教学效率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1.2 设施环境

设施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包括学校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以及体育器材,同时也包括校园内的体育艺术构景、乃至体育图书资料等,都是体育教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设施。学校是一个人工化的生态环境,学校的一切设施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设计的。设施环境不仅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而且以自身的一些外部特征给师生以不同的影响。学校良好的设施环境有助于学生领会和牢固掌握体育知识,激发学习和锻炼兴趣,训练开拓、探索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校园建筑的不同造型、颜色,以及室内外的各种有关体育内容的装饰,都会对师生的精神面貌、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学校教学设施的安排应体现学校的体育教育意图与价值取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这是因为丰富的墙壁布置是我们道德的、精神的、伦理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1.3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该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自然景观,学校区域性的特色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及教学时间的选择。这些自然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活动。一方面它们引起教师和学生生理上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情绪,形成情感。可见,教学的自然环境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活动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2.2 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环境是教学活动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如人际关系、校风、班风和社会信息交流等。

2.2.1 人际环境

在学校,存在着多重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在学校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中,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内部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们所构成的人际环境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具体。

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团结一致的坚强集体,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学习与共同发展。由于成长环境和学生自身素质、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复杂的同学关系对学生的情感、学习动机与效果乃至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爱屋及乌,学生会自觉投入体育活动之中,并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平稳的情绪,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抱有乐观态度,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

2.2.2 信息环境

学校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它向社会开放并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着各种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学校接收来自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尤其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提高,而且信息量不断加大,这些信息会给学校活动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和运用社会信息,调整社会信息,减少消极影响,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2.3 组织环境

生态化体育教学的组织环境包含学校的各类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也包括学校的校风和班风。

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学校都会成立各种体育社团,或者体育俱乐部,他们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 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校风对师生行为、学校秩序都有影响。

班风,即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班风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群体的每个成员。它既塑造着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又影响他们的学习活动。

2.3 生理环境

生态化体育教学的生理环境是指体育教学环境中人自身的自然因素,它包括师生的性别、年龄状况等。

性别因素主要是指性别差异与性别比例两个方面。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容易影响学生性别角色认知再就是影响学生的职业期望。在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的教学,要体现出运动技能的性别差异,性别比例协调的体育教师队伍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更具生机和活力,并能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体育教学环境。

此外,体育教师的年龄差异极有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的价值取向、学生观、教学经验和教学态度以及运动技能上产生差异。同样,处于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运动技能习得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能充分考虑到特定师生群体的年龄特征需求的环境,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及时序的安排上。

3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特征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强调从生理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三方面构建符合生态的体育教学活动环境,生态化的体育教学环境应具备适应性、能动性、系统性和潜隐性等重要特质。

3.1 适应性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适应性首先表现在人对环境的适应,这里既包含师生对教学环境的主动适应的态度与倾向,也包含为了这种适应而采取的种种具体措施。当然,这种适应性也体现在体育教学环境对人的适应,即体育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设施等物质环境的提供应遵循适应原则,体育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设施等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们从事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求。

3.2 能动性

人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能动性决定了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不仅具有适应性,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这种适应性并不是被动的,还表现出人能够主动的改造和优化所处的环境。这种能动性首先表现在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的各种不平衡状态。生态化教学环境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它不断地创造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包括体育教学环境布局,体育教学相关的用具,如根据不同教学阶段适时增补不同的运动器材和体育设施等。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产品和科学技术被引进体育教学和训练之中,在这个过程的同时,体育教学环境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3.3 系统性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要素、多部分构成的有机体系。构成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有机整体的要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客观物质、人际关系、文化及心理气氛等,它是一个复合系统。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虽然从直接意义上看是由人按照一定的目的组织的人为系统,但由于它是以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存在为前提,所以,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是天然系统和人为系统的复合体。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是系统开放的,它随时都与周围的因素发生着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信息交流。

3.4 潜隐性

从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系统性告诉我们,它是一个由天然系统和人为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天然系统对教学的作用是直观的,甚至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人为系统的作用则大多是朦胧的和抽象的,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染,其效果相对滞后。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和心理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原则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标明了一个学校整体的生态化面貌,它制约着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内在的功能的发挥,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些功能发挥的程度要受制于体育教学设计本身。总体而言,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4.1 适度性原则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我国不同水平阶段体育教学的异同,给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物理、心理、生理方面的保障,是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教学环境建设效果的最重要标准。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遵循适度性的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从最初的功能的满足逐渐走向较高层次的追求,当然,以适度为前提。

4.2 自然性原则

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必须服从于体育教学是培养健康的人这一教学目的。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地域特征,尽可能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建立校本性体育教学环境;其次,创设的教学环境应该使人方便接近、接受、融入,易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再就是,用于体育教学环境的材料要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4.3 多元性原则

多重适宜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提高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助于提高体育学习效果。物理的、心理的元素要尽可能在避免简单重复的情况下,实现多角度体现适合学校特征的体育教学环境,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背景和信息刺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健身意识。

5 结论

生态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尚事业,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生态化的体育教学环境就是教育生态学意义上的教学环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体育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体育教学,树立一种和谐理念,使体育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0,6.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4][苏]霍姆林斯基,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53.

[5]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上一篇:如何避免面试简历中自我评价常见错误下一篇:中国梦优秀征文:我的中国航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