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育

2024-08-09

生态体育(共12篇)

生态体育 篇1

1 “生态体育”概述

1.1 “生态体育”概念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利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和自然,社会进行亲密接触,实现对学生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培养, 获得自然和社会的精神的经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存力和适应性。

1.2 “生态体育”特点

“生态体育”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高中体育的模式和手段,还拓宽了体育教学的环境和场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自然性

“生态体育”的主要目的和手段是让学生融入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感受自然气息,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

1.2.2时代性

21世纪后,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加之,奥林匹克体育思想的转变, 使得体育奥林匹克运动更加符合时代的特性,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2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依据

2.1新时期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变革的需要

传统高中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进行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新时期教学主要以“三自主”教学模式为主,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的提高,体育教育要求“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高中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需要为以后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学生在学校学到知识逐步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体育教育也应该顺应现有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拓展知识层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理念。

2.3缓解教学条件制约的有效手段

随着普通高中的普遍和其大范围扩招,高中的学生逐渐增多, 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都呈现严重不足的状态,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对其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为后续学生体育的学习和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一定的挑战“。生态体育”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自然和社会进行锻炼,为缓解当前教学条件不足的现状创造了条件。

3开展“生态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3.1实践经验方面

相对西方的生态体育模式,我国的生态教学起步较晚。在体育领域,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学者进行研究,但并没有形成整体系统的研究体系和趋势。所以对于高中“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3.2教学方面

当前,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国家性的大纲、计划和教材。生态体育课程也缺少系统性有深度的实验, 尚未形成较成熟的课堂模式,实战经验缺乏,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论证和理论方向,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生态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阶段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生态体育的评价尚未完善,仍然需要多方的认证和推敲,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为“生态体育”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4 “生态体育”教学的应用分析

4.1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科目设置

传统的体育教育大多在学校内部,利用现有的器材和场地进行训练,根据“生态体育”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的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安排。教师可以对现有的体育项目进行合理的改革,运用技巧丰富教学内容。新颖的科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其更好的探究和操作。比如在进行短跑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俯卧跑,转身跑,接力跑等模式进行科目的改革, 或者利用不同的光、声、触信号刺激学生的感官,锻炼其反应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参考有关地区的体育教育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新的科目的设置,比如在周末或者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登山,素质拓展等户外活动,将学生与自然,保健,运动损伤的内容进行结合,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的同时,缓解了场地器材的压力。

4.2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组织形式

“生态体育”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根据课堂的环境,场所和季节而变换。教师可以结合网络等平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转换,安排素质拓展和体育游戏等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比如在进行抛铅球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课程,比如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而是应该让学生先进行抛铅球的简单练习,帮助其探索发掘适合自己的抛铅球的最佳方式,最后再进行标准动作的示范和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锻炼和摸索,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并找到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4.3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

“生态体育”高中体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过程中都应该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根据每位同学的情况进行培养。教师对待每个学生既应该一视同仁,也应该区别对待,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方案,针对不同学生,从体能、锻炼能力、体育情感进行不同培养,并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评价过程的客观性,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感,在身心方面都得到放松和提高。

5实行“生态体育”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注意事项

(1)在进行野外实践活动中,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教师应该充分进行合理的准备,比如在登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防滑,在游泳过程中教师应准备足够的游泳圈,做到防患于未然。

(2)将学生带入大自然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防止学生对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和伤害。

(3)对于“生态教学”场地的选择而言,对于环境较为偏僻的学校,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校园周边的平原或者高山进行练习,对于城市中央的学校,教师应该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和场地进行合理的安排,或者引领学生进入社会环境进行体育课堂的开展,最大程度的挖掘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6结语

高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改革对于推动体育教学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高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在“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体育改革过程中,学校应该以改革为契机,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逐步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从多角度多方面推动生态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7.

[2]石刚强,葛幸幸,雷辉旭,等.高校“三选”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59-61.

[3]尤长青.高中体育课堂生态教学初探[J].学理论,2014(11):182-183.

生态体育 篇2

3.1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硬件建设是构建高校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保证。高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利用和维护,重视对体育器材的维修和定期的维护,保证学生体育课器材的使用安全。这是实现人和体育和谐发展的基础。此外,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仅要满足高校体育课教学、训练和文化活动之用,还应该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便利,加大体育场地和场馆对社会的开放度,让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成为社会体育运动场所的补充,避免过度建设及对自然的破坏。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是生态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

3.2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生态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保证。高校领导要从生态体育出发,改善高校校园体育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加强或完善校园体育制度管理,使之更科学有效。高校教师要秉承生态体育理念,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创建生态校园体育课堂,将生态体育文化溶于日常教学中,避免纯粹的竞技活动或比赛,有计划的组织校园内外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制定相对完善的学生运动评价或量化标准,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

3.3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生态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在校师生对生态校园体育文化有深刻认识,例如,在场馆内设立环境保护的温馨提示,组织开展以生态校园体育为主题的活动等。通过宣传,让校园生态体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生态体育活动中,实现人,体育和校园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增加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水平。

4结语

从生态体育的观点出发,以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构建及其路径为研究对象,阐述发展高校生态体育文化的意义和现状,并提出构建路径。发展高校生态体育使学生形成自觉的体育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进行“绿色”体育运动,促进我省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跃宁.学校体育生态化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0(5):89-91.

[2]刘竹青.学校生态体育的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构建生态阳光的体育课堂 篇3

一、尊重学生——营造民主、互动的体育课堂

师生交互,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建立了平等理解、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满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还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努力创设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学自己的体育

一般的体育教师任教多个年级,这样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时,可能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与其照顾不周,还不如让学生自己来开发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学的是他们自己的体育,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编准备活动,教师只提出创编的要求,提供活动的器材。如在素质《过障碍》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利用体操垫设计几种有关跑、跳、绕、爬相结合的游戏方法,他们互相合作,互相商讨,创造出搬运接力、跳过立垫、绕过立垫、钻过地道(竖起两张垫子,再在上面铺上一张垫子)等方法。练习、比赛中,学生们个个磨拳擦掌,奋勇争先,将教学推向高潮,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想,正是因为他们尝试着自己设计的游戏,进行着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才不再出现心不在焉的学生,更没有人愿意到树阴下乘凉,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们在进行着自己的体育。

三、巧设悬念——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生态体育课堂的模式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使学习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这就要求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少给学生具体方法,追求由教到不教,由不会学到会学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包括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更要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技术合理运用,创造性练习,要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多做几种尝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往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做的传统教学法,而改成只给学生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明创造,使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通过实践,经历成败,体验快乐的过程,变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新课程改革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形式——多元碰撞引发生成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性,把学习活动延伸到社会、自然中,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让学生的思维闪出火花,使整个学习过程的信息十分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富有挑战性、包容性、针对性,并能有效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弹性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教学目标来生成资源。

五、合作探究——思维创新的摇篮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创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更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因为,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育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

六、多些激励——留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表扬可以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对后进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婉转处理,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生态体育 篇4

1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景观体育为主题进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果只有47篇文章,分别是2004年2篇,2005年2篇,2006年6篇,2007年6篇,2008年6篇,2009年6篇,2010年5篇,2011年4篇,2012年6篇,2013年4篇。以上结果说明景观体育在我国受重视程度较低,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于生态体育下景观体育开发研究的空间较大。

1 . 1 景观体育概念研究

对景观体育概念的界定,是景观体育开发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通过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发现国内对景观体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城市景观体育是指将本地所特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及标志性建筑等景观资源与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具有地域景观特色的体育运动,来展现城市魅力的一种体育活动[1]。

城市景观体育是一边品味静态的城市美景,一边参与动态的体育休闲活动,令活动更具文化性、表演性和社会性,达到一种人在景中、动静结合的活动效果[2]。

城市景观体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以具有象征性意义或标志性价值的地域景观为背景或场地,以宣传城市形象、提高知名度和推广本地特色体育项目为主要目的的城市体育活动[3]。

景观体育是体育活动与人文或自然景观的融合,是从场馆走向大自然的一个全新的体育形式[4]。

以上景观体育概念定义具有共同点,即为景观体育是城市景观与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但是表现出“景观体育>景观+体育”的特点。

1 . 2 开展景观体育的意义

国内对开展景观体育活动所展现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表述。

以地域特色景观为切入点,认为景观体育是改变城市形象的外在核心因素之一,有计划地将体育活动与城市景观相结合,产生了动静相依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吸引参与者与观赏者的眼球,不但改变和宣传了城市形象,也提升生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城市营销的目的[5]。

随着研究的深入,从景观体育的内涵、特征入手,阐述景观体育在丰富锻炼方法、增强全民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全民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实现免费观赏体育比赛、推动全民体育生活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6]。

1 . 3 景观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景观体育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通过整理分析,汇总出以下几点问题。

(1)我国城市景观体育由于受到国家、社会、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内涵不丰富,服务与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本地特色与一致性沟通[1];并且城市景观体育活动的营销方式单一,手段较为落后,品牌竞争力不强,活动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欠缺专业性的管理人才[7]。

(2)城市景观体育活动的举办由于有些活动场地设施和使用条件的不确定性,致使活动风险增大,运动员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以及在景观体育活动事前宣传力度不够,媒体报道不足,使得活动影响力下降,以致造成资金的融入不足,影响活动正常开展。另外,景观体育的开发组织机构的运作不良和专业人才的缺乏,造成体育活动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导致活动运营结构失调,活动质量降低[8]。

1 . 4 景观体育在国内开展的形式

景观体育活动的举办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上海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致使开展的景观体育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上海市景观体育开展的形式:2003年8月,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在上海南京路上成功举办;在2003年和200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世界级低空跳伞健将在“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进行了国际低空跳伞的表演;2003年10月,上海国际龙舟邀请赛在苏州河上举行;2004年,Fl摩托艇世锦赛在上海黄浦江上成功举办;2005年8月,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暨十运会沙滩排球资格赛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下举行;2005年“米高杯”上海自由式轮滑公开赛在上海的外滩成功举办[8];2007年中国国际摩托艇明星对抗赛在滴水湖上成功举办;2011年“滴水湖杯”国际友人邀请赛在滴水湖畔成功举行[4]。

其他省市地区同样对景观体育的发展十分重视,如:连续举办过多届的云南丽江、大理七星越野挑战赛;有“空中王子”之称的阿迪力2002年在北京怀柔举行的“高空极限生存活动”,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浙江省的千岛湖是我国乃至世界难得一见的水上运动场地,曾多次举办大型水上项目赛事,体育赛事与当地的自然风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2]。

以上都是在国内开展景观体育并取得一定功绩的案例。

1 . 5 国内专家学者为景观体育顺利发展所提出的建议

根据以上成功的案例,对其总结经验,专家学者对景观体育的发展提出不同建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出以下建议。

(1)从宏观的视角提出在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视域下,加强城市景观体育与城市特质相融合,注重城市景观体育的本地识别性,从而明确差异化的定位,构建和完善城市景观体育的发展模式和管理制度[6]。

(2)从微观的视角提出在建立景观体育活动品牌方面,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做到周密计划,缜密部署,责任到人,从而将品牌做大做强;关于活动场地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场地周边环境潜在的危险性因素,选择安全舒适的活动场地;景观体育活动的形式要保障具有时尚性,挑战性与刺激性,同时注意活动要贴近生活,达到提高公民参与程度的目的;活动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要有长远的眼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保证体育活动顺利进行,做到景观体育的可持续发展[7]。

2 国外景观体育发展现状

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最早出现“景观”一词,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美丽风景。之后,经过动植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家Humboldt等专家对景观的研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8],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景观与体育的相结合,形成了现在的景观体育。

景观体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和市镇中发展较为成熟。如芝加哥举办的将赛事放到市中心的“野洋葱城市越野赛”;每年在泰晤士河上举办的英国剑桥、牛津大学划艇对抗赛;瑞士举办的特色滑雪比赛以及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环法自行车大赛等,都是景观体育的表现形式。“环法自行车赛”是景观体育成功开展的最典型例子,它将体育比赛和引人入胜的风景完美地相结合,吸引了全世界数以万计的体育爱好者与参与者,为法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3 结语

景观体育因在唤醒公民健康意识,养成健身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展现城市精神和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被广泛开展。但是,国内关于景观体育的研究侧重宏观描述性研究,而对其开发实践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在今后的景观体育开发中,如何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生态学与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最大限度的发挥景观体育功能,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生态体育下景观体育的概念、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未来景观体育开发的研究趋势,从而为景观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体育 篇5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加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体育旅游与生态环境是共生关系,即良好的环境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要发展体育旅游就要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来自体育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收入的支持。

生活在都市里面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污染,如大气,噪声,土壤污染等,人们对于美好环境追求已经不再停息。任何一个游客都不希望自己所到之处的环境受到污染,这样的旅游就没有意义。体育旅游具有一定的行程,难免有一些路途存在污染,为了开发好这些资源,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环境的改造,环境变好了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体育旅游则是靠游客来产生经济效益。体育旅游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即体育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会对游客,客源地和目的地带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同时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体育旅游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健康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它是伴随着一些体育的运动项目,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其中,可以感觉到体育的刺激性,或者对征服某项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所以体育旅游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可以降低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是现代人寻求释放压力的一种新的选择。体育旅游目的地居住的当地人们,民风民俗的表演也是吸引游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所以体育旅游可以使当地人民保留民俗风情。

为了保护当地的植被,一些地区的体育旅游人数要有一定的限制,由于人体的呼吸作用会呼出很多二氧化碳,过多的话对植物和岩石不利,有些风景区每天都规定了客流量,就是为了保证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也因此而延长了体育旅游资源的使用,让资源在一定的周期内可以还原。

但是由于人们过度开发资源,对经济利益进行最大化的追求,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也导致一些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无法恢复原来的面貌。如一些游客去旅游,就随处扔塑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是深不可测的!

生态体育 篇6

摘要:全民健身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学校体育教育则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文章以文献法、分析法为手段,从民国时期的军事体育主导的实用功能论,到改革开放后的体育休闲娱乐思潮,再到新课程标准理念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冲击,回顾了学校体育近百年的指导思想革旧立新之路,结合学校体育的现实,提出了淡化体育的工具性,注重体育的游戏性这一生态化体育理念。

关键词:学校体育 生态教育 学生 游戏

从二十世纪初期因西方体育的传入而引起的“土洋体育之争”至今,中国体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沧桑历程,虽然历经民国、新中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和普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让我们不能回避。尤其是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近百年飞速发展的社会话语和文化变迁过程中,“身体教育”一直被作为体育的核心内容,而其固有的游戏娱乐属性则成为身体教育之外的附庸,廓清体育在不同社会语境中存在的不同功能,讨论体育教学以社会和人为生存土壤,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为第一要务,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走向和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从游戏到工具:强国强种的选择

西方体育中田径和各种球类项目的盛行主要是源于教会学校的教育传播,体操则源于外国军队的活动和影响。田径和球类运动起源于游戏,起初是人们为了消遣余暇而进行的娱乐活动。在内忧外患的清末和民国时期,饱受“东亚病夫”屈辱的国人,在孙中山“强国强种”和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等思想的影响下,展开了强健体魄的一系列活动,不仅通过“国术”教育使华夏民族的传统武术得到了大力的提倡和长足的发展,以“精武体育会”为代表的各种体育社团也促进了作为提高国民体质的手段的西方体育被青睐。因为国民体质的孱弱,当时提倡体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强壮民众的身体,其主要内容也选择了以兵式体操、传统武术为主的项目,田径、球类等游戏性体育项目也被用来发展人们的各项身体能力,其固有的娱乐属性则被丢弃一隅。这是近代社会国情使然,是中华民族面对外侮而发奋图强的民族心态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表现,是学校体育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完成其教育使命的必然价值取向。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仅仅是民国时期,甚至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田径运动和体操(虽然已没有兵式体操的影子)仍然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1952年中华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时,毛泽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反映了他对体育的深刻认识和中国当时社会对体育的功能需求。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选择体育的健体功能,是出于实用主义思想的支配,而体育运动给予参与主体的精神层面的娱乐功能则退居其次,得不到充分的认识。

纵观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其实是在体育教师控制之下对学生进行的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传授专业运动技术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体育只是被作为发展学生身体的工具和手段,学生面对枯燥而重复的教学与练习,不可能从内心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参与。即使是成为完全的社会人之后,体育也被作为他们强身健体的一种工具而已,并不能成为他们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必要元素。

二、从工具到玩具:体育功能的转型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仅仅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强健的教育手段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唯一工具,数十年来以教授运动技术和强制学生进行奔跑、跳跃为主要内容,旨在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弹跳等身体素质的体育课程历史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模式的转变,体育作为培养体质健康的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这种单一使命必将成为历史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一部分人在物质文明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生活的质量。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社会保障,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民众生活的必要环节,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不单是为了增强体质,同时更重要的是将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从体育参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享受。而且更多的人认识到身体对生命的意义,体育健身成了社会人群追求的时尚。体育的功能也由原来单一的增强体质的本质功能向多元的健身、娱心的衍生功能转型。

在历经变迁的当今社会,把健康、休闲、游戏等流放于体育领域之外,显然是不恰当的。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以人为本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新教育教学理念下,学校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在和谐社会中有丰富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而对于背负繁重功课的在校学生而言,体育活动给予身体和精神层次的放松成为调节学习生活的必要环节。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同样在发展。国内体育界学术专家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他们对体育“育体”这一本质功能认识的改变,导致了体育在教育中被重新认识。2001年9月,基于追求身体健康这一历来为人们所关注的命题,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改革登上了历史舞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课程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2],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与过去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相比,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全面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工程。鼓励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离不开体育教学,“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4]。”学校和体育教学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为每一个学生走向运动场提供弥久的内在动力,让每一个学生在体味体育的娱乐性的同时爱上体育,让体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必要内容。endprint

从社会发展带给人们思想的转变,进而实施《课程标准》理念更新以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启动,无处不彰显着体育教学作为亿万学生健身强体的单一工具性功能向促进学生健身、娱心等多方面的功能转向。因此,我们在校园课堂内外应该而且必须倾向于开展游戏性的体育活动,以便使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更大程度的减少过去“工具体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回归青少年学生游戏的天性,在游戏体育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和愉悦,从而让体育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和玩具。

三、从体育到游戏:生态文明的呼唤

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对身体的教育,但是我们在实施体育对身体教育功能的时候,不能为了育体的独特功能而忽视其娱乐的属性。相反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其娱心的功能发挥是决定其育体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环节。

体育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在校学生,而实施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参与运动的习惯,保证在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身体锻炼。如果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经过中小学乃至大学十多年的“系统”教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使学生对某一运动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那么中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则是失败的举措,也是令中国从事体育教学的专业教师汗颜的职业耻辱。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的快速发展时期,具有旺盛的精力。他们喜欢体育运动参与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精神上获得的满足,他们更喜欢在体育课上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自己去奔跑、追逐、游戏。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特点,忽略课程的“既定任务”,采用灵活的方式,吸引学生“动起来”。

随着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等生态理念的勃兴,我们也应该在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实现体育教学领域的生态化。“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探索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4]成为教育领域新的命题。在生态教育语境下,体育教学的重心要从关注身体素质的教育向终身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化转型。而体育教学的生态化,就是在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主体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天性,让体育教学回归到游戏体育的快乐主题,通过游戏体育的参与,达到健身、娱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

四、游戏体育:学校体育的方向

建国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在举国体制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51枚金牌的成绩,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里程碑。但是,随着近年来“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理念的提出,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和重心必将转向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大力推进。然而,学校体育教学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基础,如果通过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养成了人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参与的习惯,全民健身得到发展则水到渠成。但是如果学校体育教学的成效不大,全民健身则无从谈起。

如何凭藉开展全面健身的春风,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和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蓬勃发展,成为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研究的群体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任务。为了解决学校体育教学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其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校本课程”理论的提出就是众多成果的冰山一角。尽管《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中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但是我们应该肯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初衷,而且质疑的声音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那么体育教学遇到并且需要突破的瓶颈应是具体操作而非《课程标准》。显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目标,无疑是我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笃定秉持的圭臬。

王学锋[5]始终认为体育是身体的教育,但是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教条式教育方式,提倡教育方式的自主化,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还原学习的幸福,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体育健身的习惯,让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玩具、器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课程标准》指出:“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通过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而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6]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以儿童为中心”,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在活动性游戏中,凡是能使他们增强肌肉能力的活动,如奔跑、跳跃、匍匐前进、攀登,投掷等,他们也都会喜欢去做。”[7]我们提倡在体育教学中以“游戏体育”为主,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兴趣,能让学生在娱心的同时,达到体育运动的健身效果。

生态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体育教学的生态化,就是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教育和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振”。

纵观中国体育走过的百年之旅,从强国强种的工具到生活的玩具,再到新《课程标准》和生态化教育,这些指导思想和理念的更新,得益于人们对教育的反思和探究,得益于人们对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注,是社会和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必然朝着娱乐与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体育教学的发展也必定以生态化为目标,凸显体育的娱乐和游戏属性。

————————

参考文献

[1] 二十八画生.体育之研究.新青年1917(3).

[2] 彭建敏,杜超.体育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10(3).

[3]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

[4] 佚名.从生态教育向教育生态的跨越.文汇报,2011-04-01-(12).

[5] 王学锋,田玫.何为体育之真义——重读《体育之研究》有感.体育学刊,2002(9).

[6] 秦海权,颜礼波.论我国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亟需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兼与杜雷老师商榷.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

[7] 谢光辉,等.罗素儿童游戏理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

[作者:田海军(1979-),男,河南禹州人,广东嘉应学院讲师,博士;饶平(1960-),男,广东始兴人,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教授,博士。]

生态体育 篇7

关键词:生态体育,高校体育课程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大量检索有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新的观点和对策作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高校的体育教授的访谈了解现行高校体育课的开展状况, 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3 综合分析法

对相关资料和调查结果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剖析。

2 生态体育

2.1 生态体育提出的背景

随着各种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动物灭绝等问题的不断出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向人们思考的一个焦点, 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就是因这种思考引发的, 同时也是人类自己的一次重新定位及寻求生态世界观理性的支持, 体育生态意识的觉醒是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 同时它也是21世纪体育的追求, 使我们对体育运动、生命和自然有一个新的认识, 把体育生态演变成人们的生存观念并推向社会, 以其为指导使体育运动健康发展并沿着绿色人文的方向。

2.2 生态体育的概念分析

生态体育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陈雪燕等人认为, 生态体育是指人类顺应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由、和谐、统一的要求, 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许传宝认为, 从绿色奥运会所表达的生态理念来看, 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学者郑晓祥认为所谓生态体育, 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 即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1]。总起来看生态体育就是从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角度出发, 就是人、自然、体育、文化四者能够完美的结合起来, 达到使人在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得到身体的发展并且使这种生态体育文化继续发展下去。

2.3 生态体育的特点

(1) 生态体育的宗旨是“健康第一”淡化体育的竞技性增加了娱乐性和健身性, 突出了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合。

(2) 生态体育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

(3) 生态体育的教学内容更丰富,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 生态体育的和谐性生态体育都是人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与自然和谐共生。

(5) 生态体育的系统性生态体育是将人——自然——体育——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人来源于自然, 生长于社会, 人的所有活动都要受到这一系统的制约, 人的一切活动也影响着自然和社会。以系统的生态角度审视体育, 将赋予体育更高的价值和更深刻的内涵[2]。

3 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就是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与学生主体的体育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符合学生主体要求的学校体育才有生命力。[5]因此, 了解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特别是生态体育视角下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的需求

“健康第一”的思想与意识应贯穿人的一生, 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大学时期是学生增强“健康第一”意识、养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要通过科学的锻炼身体, 合理膳食, 配置以合理的作息, 保持愉悦的心情, 健康的体魄, 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化。

3.2 丰富业余生活, 缓解压力, 调节情绪的需求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学生的升学压力,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此种情况下, 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压力, 宣泄不满, 调节紧张的学习, 丰富业余生活。

3.3 健美塑身的需求

由于社会观念的影响, 女生是“以瘦为美”, 男生是以“肌肉为美”、“力量为美”、“健壮为美”,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学生肥胖的出现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 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减肥健美, 塑造体形, 改变自身形态的目的。

3.4 满足兴趣爱好和交往的需求

满足兴趣爱好主要包括满足个人爱好、运动习惯等内容[6]。学生通过体育运动, 通过运动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 来满足大学生结交朋友, 增进友谊的需求。

3.5 学习以及考试的需求

学习运动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掌握卫生保健, 营养的基本理论, 同时拿到体育学分。

4 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

4.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

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 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 课程结构呈开放性、内容呈广泛性, 课程教学方法日趋科学化, 课程评价趋于理性化。但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育人为本还没有成为指导体育课程改革带有全局性的教育理念, 体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连贯一体的育人体系, 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做到协调统一等深层次的问题, 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3]。

4.1.1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如下

(1) 体育课程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2) 体育课程更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3)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4) 体育课程的理念更加明确。

(5) 体育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化。

(6) 许多新兴项目进入体育课程课程的内容更加多样化。

4.1.2 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如下

(1) 没有把育人工作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竞技体育是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教育观念、身体素质是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观念、快乐体育观念等等体育课程, 这是高校体育课程变革时的先后经历, 都把课程的育人作用忽略了, 重在强调提高运动技能和掌握运动技术。

(2) 课程评价依然存在问题。在体育课程评价中, 大部分学校仍然是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 以运动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 打消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3) 课程的内容设置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全国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办法, 有的学校为了适合学生的兴趣, 田径课渐渐淡出了体育课堂, 田径作为运动之母淡出体育课堂值得我们深思。

(4) 体育课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忽视了体育教育的知识传授、培育身心、体育文化熏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需求, 使体育课缺少创造性。

4.2 生态体育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

生态体育很早就在国外推行, 1994年在欧洲推行的“生态学校 (E c o S c h o o l s) ”计划, 亦称“绿色学校计划”, 旨在鼓励建立“生态学校”, 推动全校性的“为了环境”的行动。目前欧洲已经有19个国家开展。学校教育的环境建设、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育评价等都是生态教学所倡导的, 并必须把生态学标准和环境要求包含在内, 这就推动了体育课程及学校体育活动向生态化发展。虽然国内在体育生态化的实践道路上后行于国外, 但是理论研究对于国内外都还比较薄弱, 实践研究也尚处于探索阶段, 这需要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与层次进行深入探讨。

生态体育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是这样的: (1) 生态体育要求学校体育场馆、体育设施要符合生态的标准, 可以促进学校环境建设。 (2) 生态体育课程淡化竞技性、提倡健身性、娱乐性。 (3) 生态体育课程打破了以往的班级授课制,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4) 生态体育课程的某些项目可以更广阔的开发人的潜力, 就像定向越野、攀岩、野外生存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5) 生态体育课程的理念与中国的传统体育修心的思想相结合, 弘扬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6) 生态体育锻炼更重视人的精神与外界环境相协调的调整, 通过自己的意识来调节人的心理平衡。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状态下进行锻炼, 身体非常放松自然, 运动强度不大, 没有竞技体育带来的紧张感、激烈感、疲劳感, 它形成的是一种宁静、自然、轻松、愉快的心境[4]。

5 生态体育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生态体育课程要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就要坚持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 要真正的达到“健康第一”的要求, 就需要从教学内容、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目标和设计等方面入手。在健身的同时, 促进人们形成环保意识和养成生态意识, 对大自然的爱也有所增强, 增进健康、锻炼身心等, 这都是通过体育行为达到的。从而和谐统一人与自然、人与身心、人与社会, 使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实现。

(1)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从思想上重视生态体育课, 加大生态体育的宣传力度。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体育意识, 树立“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首先,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 黑板报, 宣传栏等, 对生态体育加以宣传;其次,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生态体育文化节, 生态体育知识竞赛等形式, 使学生对生态体育加深了解和认识。

(2) 学校建立生态体育的理论体系课程。各学校有关部门, 教师要根据本校特点、地方特色、地理环境、本地风俗习惯、文化氛围等, 制定出适合于本校的生态体育的教材。

(3)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模式, 拓展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 使体育课程内容生态化, 更多的使学生到自然中去锻炼。学校教师可以把体育教学内容与学校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 使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

(4) 在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器材设施的购买使用、学校环境的建设上都要符合生态体育的标准。第一, 在学校塑胶场地周围要有计划的增加树木、草坪等绿化植物的面积, 以美化环境, 为学生创设生态运动场所;第二, 对于水泥, 碳渣等运动场地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维护, 确保学生的运动安全, 减少尘土和泥酿;第三, 对学校已有的器材要定期检查, 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器材进行维修和更换;第四, 对于运动场馆的环境要定期进行检测, 对于不符合场馆环境卫生标准的及时进行处理;第五, 在运动厂区要设置垃圾回收点。

(5) 学校要制定生态体育行为规范, 包括体育课堂上的生态体育行为规范和体育课外 (课间活动、课外活动) 的行为规范。

(6) 建立符合生态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改变传统体育课中只按照学生“跑得快”、“跳得远”、“跳得高”、“掷的远”等量化指标作为评价学生体育成绩好换的唯一标准, 生态体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健康第一”, 关注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问题。应该将健康知识掌握的多少, 体质增强的程度和心理健康程度, 以及自身的生存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公德意识, 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等人文素质指标纳入其中, 建立一个综合的指标评价体系。[7]

6 结语

通过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到, 生态体育是符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人们生活方式需求的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方式, 而学校体育作为是社会体育的一个基础,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只有找出生态体育视角下学校生态体育的发展趋势, 提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建立符合生态体育的课程, 才能使生态体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斌.生态体育内涵探析[J].人文论坛.

[2]李柏, 郑秀丽.构建高校生态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 2010 (12) :72-73.

[3]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8) :89-92.

[4]赵相春.生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 :74-75.

[5]王琨, 张德, 李烨.论素质教育观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 2010 (3) :119-120.

[6]李俊华, 彭庆文.当代大学生体育需求的文献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5) :99-102.

[7]邓跃宁, 陶慧林, 黎勤, 等.生态体育的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7) .

体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初探 篇8

体育建筑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共建筑, 其特点是功能特定, 体量大, 能耗和运行成本高。而通过对中国体育建筑的调查和分析发现, 中国体育建筑的能耗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建筑能耗40%左右。同类型的体育建筑之间能耗也有较大差别。体育建筑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 节能也是非常重要、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2体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

2.1 体育建筑平面布局节能设计

体育建筑由于功能的独特性, 平面体形可归纳、简化、抽象, 大体分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通过理论分析及目前的能耗分析, 可以得到总体趋势是多边形的节能效率优于少边形。太阳辐射和主导风向在建筑朝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体育建筑对通风和采光的特殊要求, 其朝向同样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尽量采取夏季主导风向, 使冬季尽可能多的获得太阳辐射, 满足大空间采光通风的要求。

2.2 体育建筑界面的生态节能设计

2.2.1 屋盖节能设计

体育建筑空间高度较高, 体量大, 外墙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较大。这样外界面对室内空间的自然对流影响较大, 特别是屋顶形式的影响。不同屋顶结构形式的大空间内部空气流动状况不同。

现在国内体育馆利用活动屋盖处理方式来改善自然通风, 效果明显。体育建筑的开合屋盖被认为是复归自然的象征, 屋盖的开启为人们室内外空间的转换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机动性。目前体育建筑开合屋盖的方式大致分为5种:水平移动方式、水平旋转方式、折叠移动方式、空间移动方式、组合移动方式。

2.2.2 墙体节能设计

当代建筑的生态化对外立面设计有更多的功能要求, 如能够获得自然通风, 满足视线, 屏蔽噪声, 调节光线等。由于体育建筑的墙体面积较大, 保温隔热性能要求较高, 常运用以下几种特殊的节能墙体系统:1) 双层外墙系统:双层外墙系统是目前应用较普遍的一项生态建筑技术;2) 蓄热墙式系统:蓄热墙式系统造价低, 采暖水平高, 便于控制并易于与建筑体结合;3) 玻璃幕墙:玻璃幕墙特别适用于体育建筑的主要有隔热幕墙和自然通风式动态幕墙。

2.2.3 窗体节能设计

当前玻璃采光天窗、阳光板、膜材料在国内外体育设施中已广泛应用, 随之而来的是眩光、夏季室内过热、采光窗不通风等问题有待解决。窗户的朝向、窗户的倾斜度、周围的遮挡情况、窗户面积、平面进深和剖面层高、窗户内外遮光装置的设置等, 都将影响自然光照水平的因素和节能效率。

2.3 体育建筑的生态建材应用

在体育建筑中选择无辐射污染和低散发率的天然材料及稳定、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低的装修材料对节能有实际意义。我们应正确看待不同材料在不同场合的使用, 应看其全过程的状态使用情况, 以此来判断它的节能生态性。

2.4 可再生能源在体育建筑中的应用

节能型体育馆应采取“开源节流”策略, 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减少运行所必需的水、电、暖、通风等资源利用, 以维护生态环境。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是生态节能的有效措施。太阳能应用技术是体育建筑节能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技术之一。除了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利用还包括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等。一些体育馆建筑已开始运用地热能, 如地源热泵技术。

3同济大学游泳馆的生态节能设计

3.1 项目概况

同济大学游泳馆工程选址在原室外泳池的基地上, 西侧是医学院的5层辅楼, 东侧临足球运动场, 南侧对着校医院和变电所, 北侧是校园的主要道路, 基地面积约11 000 m2, 总建筑面积4 500 m2 (地上1层, 局部有地下室) 。

3.2 节能技术的运用

该游泳馆使用季节主要是春、夏、秋三季, 设计主要采用了可开启的屋面技术和太阳能吸收装置两项节能技术, 还有其他一些空调通风等技术。

3.2.1 开启屋顶

本工程采用水平移动开启屋顶方式, 该方式通过平行移动屋盖单元的形式开启或关闭屋盖, 其特点是开合的机械牵引方式与屋盖结构形式都较简单, 相对造价不高, 适用于平面形状比较规则的体育建筑, 多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

可开启的屋面在覆盖泳池的桁架中, 有4榀桁架与其上的屋面板是可沿南北向轨道滑动的, 从而达到屋面开启的目的。开启面积可达到总屋面面积的50%。开启的屋面带来了自然采光与通风, 也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亲切与紧密。

3.2.2 太阳能吸收

本工程太阳能吸收装置是结合造型在入口的雨篷后端安放800 m2太阳能接收板, 400 m2集热面积的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安装在房顶, 吸收的热量主要用于泳池的加热和淋浴的热水。

3.2.3 空调及通风方式

由于池厅采用不循环的全空气系统, 若直接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 将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游泳馆采用空气热回收系统, 即利用进风和排风两股不同空气的温差, 通过新风处理机, 对进风进行预热, 以达到热回收的目的。为此, 在3层平台处设一60 000 m3的全热回收型新风换气机, 池厅排出的热风经新风换气机后排出, 而进入池厅的新风则经新风换气机预热后送至空气处理机, 从而使供暖负荷降低, 达到节能的目的。

夏季, 对于池厅部分, 不作空调要求, 通过开启排风机, 即可满足池厅的通风换气及负压要求。更衣室的通风主要是控制空气中的含湿量, 保持地面干燥, 控制人体和呼吸的气味, 提供所需的新鲜空气。更衣室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 其排风口设在房间下部, 与室内的长凳设计为一体, 能很好地排除足部和鞋袜散发的气味。通过排气次数的不同, 来控制空气的流向。

3.2.4 防结露措施

游泳池厅内相对湿度大, 温度高, 冬天室外温度偏低时, 外窗玻璃、屋面底板和外墙内表面, 均容易出现结露。在池厅上部共设置了5台空气处理机, 通过5根玻璃钢风管, 在风管斜向上侧均匀布置42个条缝送风口, 向屋面底板送热风, 以提高屋面底板内壁温度。另外, 在池厅外窗中部梁下及玻璃门上缘设置了一排风幕, 向下吹风, 以保证下部玻璃内壁的温度。

4 结语

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 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将大幅度增长, 对体育场馆的质量要求和数量需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我国的体育场馆建筑将步入新的高峰期, 因此要拓展体育馆功能向多元化、复合化发展, 更要坚持体育建筑向环保型、生态型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季魁.现代体育馆建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钱锋.“涌动的美”——常熟市体育中心及游泳中心创作[J].建筑技术与设计, 2004 (8) :94-95.

[3]孙凤明, 暴磊, 简文清.体育建筑节能措施[J].山西建筑, 2007, 33 (26) :265-266.

小城镇体育生态研究 篇9

关键词:小城镇,体育生态,体育人口,体育组织,体育环境

该文中所知的小城镇是指县城城关镇和县辖建制镇,是城市和农村的连接点。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小城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来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转型不仅是将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更是社会发展的转型,由农村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转型。为此可以推测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小城镇模型生态。为实现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就要实现统筹城乡体育发展,在统筹城乡体育发展中,小城镇体育发展和农民工体育发展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对于小城镇体育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小城镇体育发展多存在的问题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也仅局限于对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现状的调查,并没有对小城镇的体育体统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有效性、科学性的解决方案。丛生态学的角度认识小城镇的建设和体育发展,对小城镇体育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把握,对小城镇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解决。

1 概念与方法

使物质、能量及时间在空间、数量和时间的运用中达到最佳状态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体育生态是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以此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正确从处理好体育与环境,体育与社会之间的稳定协调是生态系统的主要作用。遵循公平、持续、协调、可循环再生按照这一原则和原理来实现体育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系统的发展理念和小城镇的发展理念是相同的都是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体育系统的发展与生态小城镇的经济、文化、制度等都是经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体育生态学将作为中国实现小城镇体育和谐发展、解决在体育发展中疑难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体育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性,随着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其层次的划分也完全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体育生态的层次划分也不同,观察体育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同,正对此问题制定的解决方案不同。国内学者陈光华对体育生态系统等子系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有体育人口、体育手段、体育组织和体育环境这四大因素构成了体育生态系统的整个网络结构,体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体育组织,其中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构成了体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规律。我国小城镇体育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运行规律和演变趋势按照这一层次进行了划分剖析,并提出小城镇体育的发展战略。

2 小城镇的体育人口与体育手段

体育人口是指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系统进行体育项目训练及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数在总人口数量中的比例。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训练、体育游戏及体育竞赛作为实现体育目的的基本手段。由体育人口及体育手段构成体育生态系统的基础。在体育系统中构成巨大能量流以及信息流的重要主体就是体育人口。不同的经济因素、职业因素、性别、年龄等都影响着体育人口的形成,而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制约着体育人口的发展,因此,体育人口发展相当依赖体育与社会系统能否协调发展。

体育人口作为体育系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维持着系统中的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体育人口和体育手段直接影响到体育系统的发展,服务好体育人口是体育系统发展的最终目的。体育生态系统重点要关注体育人口的数量、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分布情况。目前体育人口数量少,我国很多城镇中的体育人口数量还远远无法达到体育群体的标准,在体育生态系统中也是处于零散、无组织的状态。年龄、性别、地域及职业在我国城镇体育人口分布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育人口质量也参差不齐分布地域存在失衡,造成不同城镇的体育人口的差异也较大。笔者自己的观点是体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要注重因地制宜,弘扬和谐发展。体育生态系统因受到体育人口数量不足的牵绊,无法迅速开展,所以,小城镇体育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提高体育人口数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3 小城镇的体育组织

在体育生态系统中体育组织相对于体育人口属于上层建筑。选择符合体育人口和体育手段发展需要的体育地址。各种管理体育运动机构及制度准则组成了我国的体育组织。作为规范、协调体育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运行秩序的中枢机构,小城镇的体育组织的职能就是接受其他子系统的信息并给与相应的反馈。

无法给体育人口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是小城镇体育的重要不足之处,同样我国一些学者和策划人员提供了一些充足的设计、调查和思考空间。我国部分学者虽然对小城镇体育发展都提出了一些符合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组织框架。但是对于学者提出的框架可行性不大。丛国外成功的管理案例来看,较为常用的管理方式有社会管理、政府管理和政府和社会结合的管理模式。这些特征充分的体现了体育管理的柔性。在体育生态系统的运行中,体育组织的柔性祈祷费用重要的作用,体育组织只有具有柔性才能够附近体育人口和体育手段的发展,是体育系统区域平稳健康发展。体育组织同时也具有刚性特征,体育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驱动会导致体育系统失衡,在体育生态系统失衡时体育系统就发挥刚性矫正,以维持体育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行。面对当前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复杂现状,体育组织要发挥刚柔并济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对未成型的小城镇体育生态要敢于放手、敢于观望,任其自组织、自适应;另一方面对即将失衡或已失衡的小城镇体育生态要坚决出手、果断施力,引导小城镇体育与环境协调发展。

4 小城镇的体育环境

体育生态环境,体育的概念是最广泛的。体育环境指的是与体育相关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笔者认为,除了体育人口,手段,组织外,所有的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情都可以被纳入体育环境范围。小城镇体育,农村体育,城市间的运动关系,学者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小城镇体育是促进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向农村渗透点接触,是缩小城乡社会差别,是农村体育在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小城镇体育在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地区。小城镇体育是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支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小城镇体育多元化发展,城市体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参考,以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可见,农村体育、城市体育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小城镇环境运动的发展,催化因素是小城镇体育生态系统可能是渐进的和自驱动。

5 结语

生态体育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体育,困境,突破

1 生态文明与自然生态体育

生态文明又称绿色文明,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

体育的生态学就是将生态观念融入到体育,形成的一种新型体育发展模式,它是对传统体育内涵的生态再发展[2]。胡晓明[3]认为:“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是亲近自然、贴近自然,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一方面人们利用自然界各种资源增进人体健康;另一方面自然生态体育的各类活动反过来向人们倾注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最终达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终极目标。

2 我国自然生态体育发展的困境

章家恩[4]指出:生态体育是指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开展的、对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对人身心健康最有利的体育运动。但现实中,自然生态体育项目致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本文采用郭芳[5]对自然生态体育项目进行的分类,从相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1 污染

空气、空间类自然生态体育项目,如滑翔运动中的有动力滑翔和飞机跳伞的燃油废气造成空气污染,频繁起降,产生极强的噪音污染。

而利用水资源的项目如水上摩托艇、水上飞机耗油量大,尾气、排泄物直接污染水资源;潜水、冲浪等体育活动产生的垃圾、机油、船用清洁剂和洗涤剂的残留物将污染水体和海滩,进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2012年2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空气中PM2.5值越高,表示污染越严重。而利用山地资源类的山地越野、利用水资源类的摩托艇,以及利用沙漠或丛林资源类的越野比赛,溯溪和野外生存活动中生火,景区的大量机动车、餐饮油烟、燃烧煤炭的浴室、锅炉和宾馆、场馆建筑施工的扬尘、喷漆装修,都会产生大量PM2.5。

2.2 破坏生态

东北地区冰雪资源丰富,大量不规范的小雪场盲目开发,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修建的附属设施甚至使其遭致覆灭性破坏。游客产生的垃圾、停车场等设施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土壤等自然资源。

新疆干旱少雨,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多,生态状况相当脆弱。近年来,盲目开发雪场,导致了山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

沙漠自然生态体育的开展,如沙漠越野比赛将有限的植被破坏,燃油和废气更使得原本稀少的水资源污染加剧,危害动植物的生存,还使得土壤被覆盖废机油,造成土质污染和缺氧,植被无法生长。久之,必将导致沙漠化面积的扩张,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被蚕食。

海滩项目的开展破坏海洋生物自然生态,影响濒临灭绝的海龟类动物上岸产卵繁殖。游客丢弃垃圾造成白色污染。山地生态体育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场地的修建与开辟对山地资源造成了大面积破坏性,导致山林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我国森林破坏现象严重,草原也在丧失和退化。无论在森林还是草原开展的自然生态体育项目,都难免产生一定的污染和伤害,所以要注重环保和给这些生态资源一定的修复期,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3 耗费资源

北京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由于降雪稀少,滑雪场均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且一律使用地下水造雪,属于用水、用电大户,严重违背了自然生态体育开展的初衷。又如山地生态体育资源大多不可再生,一旦遭到破坏,就不能复原。因此,此类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3 生态背景下,开展自然生态体育的措施与建议

3.1 宏观管理方面:政府强制力宏观管理为主,以市场机制为辅

自然生态体育的发展消耗自然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自然环境。因此政府要坚持采用行政手段调控所需资源,保障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关部门要深入调查,制定适宜的指导规划,结合地形地貌开展因地制宜的自然生态体育项目,如:西部适合开发利用山地资源、森林资源类;沿海地区则适合进行沙滩类、海洋类;在东北三省就可以充分利用冰雪类自然资源。相反,缺水严重的北京、新疆抽取地下水人工造雪,将会耗费大量水电,不符合生态保护和低碳政策。类似这种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不能开展相应自然生态体育的地方要重点监管,必要时应该将已经营业的企业强制关停或转移。

3.2 法律、政策机制方面:修改《体育法》,进行体育法学的理论创新

近几年自然生态体育发展极快,而与之相配套的法律,立法和法制建设滞后。要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必须通过生态化法律来制约。

由于时代限制,1995年的《体育法》缺乏生态化的理念,也缺乏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所以建议修改《体育法》。在总则部分要将“保护生态环境,秉持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理念确定为《体育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建议应当在社会体育部分、体育产业部分、规定体育训练、体育竞赛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建议在法律责任部分,规定破坏环境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6]。

《体育法》应该强调政府在发展自然生态体育项目中的主导和管理地位,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将国家权力介入体育的管理。另外,《体育法》法律责任的规定很不匹配,无法与通篇设定的行为模式形成呼应,必须在修法中通过增加法律责任规范来保证《体育法》的强制实施效力[7]。所以,在体育法增加环境保护条款的同时,也应该强调法律责任,这样才能违法必究,更好地促进自然生态体育的健康发展。

3.3 生态伦理方面:提高生态意识,进行生态教育

自然生态体育项目开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为因素。一方面,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薄弱,项目建设规划者、决策者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项目运营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无视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广大自然运动项目的参与者缺乏生态教育,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全社会要倡导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伦理学思想。一方面,我们要构建全民性、终身性、全方位的生态伦理、社会道德教育体系,将环境保护、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纳入普通教育(包括少儿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必修课体系;同时,要将强化生态伦理的制度化建设放在首位,改变生态伦理教育中“观念重于实践、宣传重于教育、知识传授重于素质培养”现状[8]。总之,要在全社会倡导利于环境的消费习惯,树立绿色观念,促进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4 资源开发方面:各部门联合管理,减小对环境破坏,增加科技含量

在体育资源开发中,要进行绿色管理科学的规范和引导,要重视土管、环保、工商、消防等部门联合管理,严格审核、评估、把关。在项目的设计、运营、管理和承载负荷上都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力,给所耗资源以一定的恢复期,考虑可持续发展。脆弱的自然资源要坚持以保护为主,谨慎开发。

在资源开发建设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以现代绿色高科技作支撑,如高效节能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等等。

参考文献

[1]蔡守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J].中州学刊,2008,(2):72-76.

[2]孙嫄,郭芳,刘少冲.滑雪旅游对山地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1,(4):110-113.

[3]胡小明.生态体育[N].羊城晚报,2005-09-24(8).

[4]章家恩.旅游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2.

[5]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9.

[6]郭芳,张强,王贵成.现代体育的自然回归及其生态化路径探析[J].学术交流,2010,(6):206-209.

[7]于善旭.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改的基本路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5):369-373.

生态体育 篇11

6月6日,苏宁在南京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以约2.7亿欧元的总对价,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份。由此,苏宁成为第一个掌控意甲豪门的中国企业,同时也将成为国际米兰的最大股东。由此,苏宁及其创始人张近东再次引发各界关注。

苏宁创始人张近东有着一段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年轻的创始人自幼父母病逝,与奶奶相依为命,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卖空调起家,1990年代在中国率先建立家电连锁的商业模式,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将公司打造成销售收入接近1500亿的企业王国,推出了苏宁品牌,以令人惊叹的方式缔造了近百个千万富翁。而他自己则成为身家280亿、中国最有价值的首席执行官。

小门面驶出家电航母

说起张近东创业的特点,可用一个字予以概括,那就是“快”。

1984年,张近东走出南京师范大学校门,进入南京鼓楼区一家区属企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现一股“下海”潮流,年轻的张近东也跃跃欲试。

张近东利用工作之余承揽了一些空调安装工程,为自己攒到了10万元的创业资本。当时最热门、最赚钱的商品是家电,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供不应求。

但张近东没凑这个热闹,在冷静思考几天之后,他作出了令周围许多人惊讶的选择:专营当时还属于“奢侈品”的空调。

1990年12月,27岁的张近东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辞去了固定工作,在远离闹市的南京宁海路租下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门面,成立一家专营空调批发的小公司——苏宁交家电,开始了苏宁电器的创业历程。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从这家并不起眼的“小门面”竟驶出一艘中国屈指可数的家电连锁业“航母”——苏宁电器,而其掌舵人张近东则成为“中国连锁风云人物”。富有前瞻性的第一步,奠定了张近东事业的基础。此时的张近东年仅28岁。

当客流缓缓地从南京各大国有商场移向宁海路时,苏宁成了国有商业企业眼中共同的“异类”,“小舢板”与南京国有商业企业“八大航母”的对峙就此形成。

1993年春夏之交,南京“空调大战”全面爆发,苏宁不但在服务上胜出一筹,在价格上也具备明显优势,以至于双方的对峙终于直接交火——南京八大国有商场联手封杀苏宁,宣称八家将统一采购,如果谁供货给苏宁,他们将全部不销售该产品。

这段日子里,张近东遇到了令他最尴尬也是最气愤的一件事:“在苏宁举办的三洋空调代理会上,我们好心好意请来八大国有商家的领导一起吃饭,但是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们竟然齐刷刷地站起来全都拂袖而去。”这件事,无疑是“八大航母”对苏宁这个“小舢板”的公然示威。不过,这更加坚定了张近东要做大做强的决心。凭借“规模经营、厂商合作、专业服务”这三张王牌,苏宁不但没有在交火中败下阵来,反而节节取胜,当年实现销售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摘取全国最大空调经销商桂冠,并保持了11年之久,被称为“苏宁现象”。“苏宁现象”被写入高校营销教材。

苏宁名称“去电器化”

1995年以后,中国家电市场出现供大于求,许多制造商直接渗透零售市场。为此,张近东逐渐缩减批发业务,开始自建零售终端,卖家电也从单一空调逐步增加到综合电器。1996年,苏宁开始探索家电连锁之路。

2000年对于苏宁电器来说是个转折年。这一年,张近东停止开设单一空调专卖店,全面转向大型综合电器卖场,并喊出“3年要在全国开设1500家店”的口号。时间证明了张近东决策的正确性,苏宁的全国连锁体系开始快速扩张: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平均20天开一家店,2003年平均7天开一家店,到了2006年,苏宁一天内同时开张32家店,创下中国家电连锁单日开店最多的纪录。

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一举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张近东的身家一夜之间超过12亿元。2008年,在经历了股票市值大幅缩水之后,张近东仍以220亿资产名列胡润百富榜第七名。2012年2月19日晚,苏宁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2月,苏宁明确提出“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新模式,经过多年互联网零售转型摸索,苏宁云商线上业务终于迎来爆发式成长。2013年8月21日,苏宁云商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设立“苏宁银行”,并注册了域名。同年9月,包括苏宁银行在内的9家民营银行名称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核准。2013年10月28日,苏宁宣布,联合弘毅投资斥资4.2亿美元收购PPTV约74%股权,其中苏宁占到44%的股权,成为PPTV第一大股东,苏宁也借此进军网络视频行业。

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张近东说,乔布斯创立的苹果是从电脑起家的,但真正让苹果走上辉煌顶点的iPhone手机,当时面对的可是如日中天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我记得凯文·凯利先生曾说过,即便现在有像谷歌这样如此强大而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但创业者们现在开始一点也不晚,因为20年以后最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被发明出来”。张近东说,因此,可以预见,由前沿技术带动的高科技、智能化产品将成为未来创业的一大热点。

打造“电商+体育”生态圈

2015年12月21日,苏宁集团在南京召开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启动通报会。会上正式宣布江苏苏宁电器集团已与国信集团签署协议,全面接手原江苏国信舜天足球俱乐部,新的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已经启动。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苏宁将进一步加大球队投入,在保留原有俱乐部的管理团队的基础之上,在竞训、技术分析、运动康复和青训四大体系的建设上重点发力,以期打造一个现代化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业内人士称,苏宁将以足球为核心,整合资源打通体育产业链,打造“电商+体育”生态圈。据了解,在青训足球方面,苏宁还将积极联动地方体育局开展城市之间的青少年赛事,招募有资质、有能力,且有愿意从事和培养基层足球的高水平教练员,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训练网络。

今年6月6日,张近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了苏宁选择花费巨资收购国际米兰的原因。第一,收购国际米兰是苏宁集团布局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依托苏宁的产业资源优势,通过不断的业务发展和战略投资,苏宁已经形成了从国内外俱乐部经营、媒体平台、商业零售到赛事运营和青训发展的体育全产业链生态圈。

其次,收购国际米兰将能够助力苏宁足球俱乐部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国际米兰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学的训练体系和青训梯队,都能够帮助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夯实基础,提高成绩,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实现江苏苏宁俱乐部打造百年俱乐部的目标。第三,收购国际米兰也是苏宁全球化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苏宁将积极利用国际米兰在全球各地的知名度,帮助苏宁拓展海外市场,国际米兰将成为苏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名片。

对于苏宁能够为国际米兰提供什么,张近东也直言不讳。他表示,苏宁过去所积累的资金和资源,将成为国际米兰未来发展的坚实后盾,苏宁将源源不断地向“国米”注入资本和资源,帮助国际米兰称霸意甲,称雄欧洲!

当天,中国足球协会执委刘彤对此表示,苏宁体育产业集团的此次并购,正是为中国足球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契机,希望中国足球俱乐部能够借此良机,努力提高足球管理和技术水平,为中国足球发展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苏宁体育、国际米兰,让欧洲豪门离中国球迷如此之近,跃动草坪的黑白精灵从意大利米兰到中国南京,实际上,这已经超越了球赛本身。(编辑/张本科)

链接

不玩体育的电商,不是好电商?

徐平

先后涉“足”并非一时冲动

春江水暖鸭先知,早在两三年前,中国足球就已经走出了冰封期,并迅速升温。而作为嗅觉敏锐的电商早已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先后涉“足”,以抢占这一即将发生质变、并且关注度巨大的平台。

尽管2014年6月,阿里巴巴入股广州恒大引发了轰动,但实际上,最早涉“足”的是京东,早在5年前,他们就以单季约1000万元成为中超联赛的主赞助商,虽然此后他们短暂退出,但在2013年,京东再度卷土重来,并与中超公司签署了一份长达5年的合约,京东也与包括国安、鲁能、申花、建业等多家俱乐部建立了合作关系。

来得最晚的是苏宁,但他们的步伐却并不迟缓,并且介入最深。只历经一年的时间,他们就从江苏舜天的主赞助商变身为球队的投资人,2016赛季,他们将高举“江苏苏宁”的大旗征战中超。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媒体通报会上表示,苏宁涉“足”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自身行业布局和业务规划的一个必然选择。

借力中超提升自我价值

为入股恒大,阿里巴巴投入了12亿元;为买下舜天,苏宁斥资5.23亿,包括京东此前对中超的赞助,三大电商初涉足球,已经砸下了20亿,而这或许只是一个起步价。

在电商涉“足”前,中超联赛基本上是地产商一统天下。如今电商的介入,让“地产杯”的味道变淡了。而作为更具年轻特质、更有开放意识的电商大佬们,他们已经不屑于地产土豪们的作派,仅仅借足球来达到向当地政府“拿地”或向潜在人群“卖房”的目的。“我们就是想换一种玩法!”入股恒大后,马云这么说。

助推恒大在新三板上市是一种玩法,变自己玩,为大家一起玩,恒大也由此成为亚洲足球俱乐部的第一股。至于苏宁会怎么玩,到目前为止还有待观察。借助中超,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或许这才是电商们涉“足”的根本原因。

链接

苏宁牵手国际米兰:中国体育产业里程碑事件?

贾丽

“苏宁牵手国际米兰,是苏宁体育产业发展,甚至是中国体育产业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兴奋地说。

就在6月6日下午,苏宁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以约2.7亿欧元的总对价,通过认购新股及收购老股的方式,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份。

苏宁收购“国米”的消息,从微博圈红到了微信圈,频频被刷屏。而如此豪爽的价格对于苏宁而言,投在体育产业早已不是新鲜事。去年年底,苏宁刚刚收购了江苏舜天,启动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正式在足球业独撑了一片天空。

而张近东在体育产业的野心恐不仅于此,一个体育帝国渐渐浮出水面。

苏宁在体育产业的拓展可以追溯到2013年,苏宁战略投资PPTV,其麾下PPTV体育是国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网络直播平台;2015年8月份,苏宁旗下PPTV体育拿下西甲赛事5年全媒体转播权,创新世界顶级足球赛事的全媒体IP运作模式;2015年11月份,苏宁接手了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走向体育产业上游;2016年1月份,苏宁接手江苏女子足球俱乐部,进一步完善苏宁体育全产业链。

除了苏宁与国米的联姻,中国资本在国际赛场上呈现着疯狂的“买买买”模式。

今年6月1日,意大利媒体曾曝光过收购AC米兰的中国资本、在国内拥有一支同名中超球队的华夏幸福是参与财团之一。且与AC米兰传出过绯闻的财团还包括百度、恒大、华为和美的,其中马云和李彦宏是媒体揣测最多的对象。

为何中国土豪从国内足球俱乐部开始频频“玩”向海外市场?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研究 篇12

目前,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广泛流行的原因在于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改变了人们对旅游的认识。由此,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拓展,不仅利于旅游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发展、 更利于提高旅游品质,满足人们现代化多元文化生活需要。

一、生态休闲体育旅游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随生态旅游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作为其基础的绿色生态资源和休闲体育则是吸引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客体,又是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和生态旅游者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对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征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实现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可以总结为: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休闲体育旅游活动。在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实现的经济效益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其持续发展又保证了体育旅游活动的社会效应,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并对游客起到教育反思作用的自然事物和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人文事物。它能为旅游业所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旅游活动的对象。

生态旅游资源与一般自然旅游资源既有重合之处,又有不重合之处。重合之处是指自然旅游资源均可用于生态旅游,属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不重合之处指自然旅游资源不能涵盖的生态环境部分,这部分在生态旅游资源中具有无形资产的意义,对人类康体、疗养、治病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可定义为在自然场合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 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三、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的分析

(一)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推行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并在单纯经济增长片面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经济实践活动,造成经济、社会和环境不可协调的矛盾。 片面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导致环境与发展领域尖锐的矛盾, 迫使人们对过去的发展观以及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并探索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总结了发展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强调当地人参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是实现人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一致。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充分考虑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当地人的参与,是在实现人发展的同时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发展中成为一种发展模式,与它强调旅游公司、旅游目的地当地人和游客三者的共同利益,强调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分不开,其充分利用了动态平衡理论。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把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具体写照。

(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环境评价理论的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ELA)是进行环境预防管理的一种方法, 对实施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来讲,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认风险、减少不利影响,确定环境承受能力,通过研究、管理和监测以及有效的公众参与过程,提出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措施。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旅游需求的快速扩张形成强烈的反差,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应是旅游地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首要问题。

生态旅游区的资源现状调查和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抗逆性研究主要在于了解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和开发的可行性。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环境影响调查主要在于了解各种旅游活动对旅游区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为旅游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确定旅游方式和进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生态旅游区宜以对环境损耗小的生态旅游为主。生态旅游区应建立各自相应科学的旅游环境参量评价指标,评价生态旅游区环境现状,制定保护或改善环境指标的对策并进行动态监测、监控和及时调整保护措施。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包括大气质量、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量、旅游固体垃圾、噪音等方面的影响程度等。

(三)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中的控制因子分析

1.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发展

保持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即是: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改善本地居民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要达到核心目标,需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发展方式和规模合理规划与管理,保持旅游供给区域环境的协调性和文化完整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即是要解决好旅游发展与保护环境间的矛盾、维持好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间的平衡水平。一般来说,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和感应气氛的容量两个因子构成。发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经济,在推动游客开展体育旅游的积极参与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与游客数量、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的平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2.以当地居民利益为出发点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是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

上一篇:超声化学下一篇:新课程下的语文备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