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生态

2024-10-17

河岸生态(精选11篇)

河岸生态 篇1

摘要:河道水位的相对稳定对满足河岸带景观需求,保障航运及沿河两岸取水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low Event Method(FEM)基本思想,提出了通过识别河道战略点,利用模糊评价进行河道生态水位定值的方法。对广东东江进行生态水位定值,结果表明其关键控制测站岭下站、博罗站的生态水位范围分别为13.71~15.76、1.20~6.44m,其对应流量下限为多年平均流量的51.4%和60.7%,上限为防洪警戒水位对应流量的29.1%和62.7%。实例研究表明该定值方法有较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生态水位,河岸带,景观,战略点,模糊隶属度

在景观生态学上,河岸带作为景观格局中的重要廊道,成为重要研究对象[1,2]。从河道水位流量管理的角度,需要明确河岸带的功能需求和其相应的水文条件。

河岸带几乎具有湿地的所有功能[1,2]。根据其景观结构和受人工干扰程度大概可将河岸带分为自然河岸带和人工河岸带。前者的功能需求偏重生态层面,对河道水文条件的需求主要是适当频率和强度的洪水冲刷[3,4],这需要通过减少对水文情势的人为干扰,或者进行生态调度实现[5,6];后者的功能需求则偏重文化层面,对河道水文条件的需求主要是适当的水位, 这需要维持一定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实现。本文所称河流生态水位,是指以维护河流景观美学价值等文化功能为主, 兼顾通航取水等河流基本管理目标的河道适宜水位范围。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 水量研究 中,通常将河 流的文化 功能 (包括娱乐和生态旅游、景观美学价值)纳入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所维持的功能[7,8]。但在现有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中,鲜有针对该功能需求的评估方法[9]。喻泽斌等(2005年)利用漓江桂林景区历史资料丰富这一优势,找出不同流量与桂林景区风貌的对应关系,并据此确定了漓江的景观生态环境需水量[10]。该方法有其创新性,对景区等资料较为丰富,判断标准较为明确的河段比较适用,但在推广上有一定困难。

本文从河岸带的景观功能需求出发,考虑通航及取水等河道管理基本目标,基于环境流量评估方法FEM基本思想,提出了结合战略点识别及模糊隶属度评价的河道生态水位定值方法,并应用于广东东江干流生态水位定值。

1河流生态水位评估方法

1.1基本思想

在环境流量的研究中,澳大利亚学者M J STEWARDSON等(2001年)提出了Flow Events Methodology(FEM),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实测或建模等方法,观察上游流量和下游河流生态系统的反应(即flow与events的对应关系)来判断我们要达到某些预定的生态目 标所需要 的流量[11]。类似,可根据上 游来水情势和下游景观响应的关系来判断维护战略点的景观不受破坏的来水条件。

人们对河流景观的直接观感取决于水位和水质。河流景观与娱乐环境用水的水质要求并不高[7]。在河道的纳污、水质等环境要求得到满足时,景观需求的水质自动满足。考虑以水位为表征水文情势的主要指标,确定维持河道景观需求的来水条件。

水位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们对河道景观的直接观感。 当水位低到一定程度时,河床、桥梁墩基、河堤基础、城镇水厂取水口等外露,水体连通性减弱,或是河道无法通航造成河道船只堵塞,河道上滨河公园、滨河绿带等河流廊道风景明显受到影响,河流廊道上的湖泊、湿地的生态水位得不到满足等情况,都是河道景观遭受破坏的典型现象;当河道水位过高时,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影响亲水平台功能乃至堤防安全,对河两岸造成破坏,这显然也是河道景观遭受破坏的表现。

1.2战略点识别

Kongjian YU(1995年)提出了利 用景观安 全格局中 的战略点控制其生态 连续性的 思想[12]。所谓战略 点,是指哪些 对维持景观的生态 连接性具 有战略意 义或瓶颈 作用的景 观地段[13]。生态学上通过识别战略点控制整个景观的生态连续性的思路对我们研究河道的景观水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因为考虑满足河道的景观需求,不可能着眼于整条河流,而应该着眼于具有瓶颈作用的景观地段,如重要城镇、景区等。战略点的景观需求得到满足,整条河流的景观价值便基本得到保障。

选取战略点的基本 原则有:1该区域对 河道水位 较为敏感,水位高低直接影响其观感;2人口稠密,景观价值受到破坏的影响较大;3战略点的规模根据河道规模而定。对于大的河道,可直接选取其穿过的某些重要城镇为战略点;对于小型河道,可具体选取其穿过的某些景区、滨江公园、湖泊湿地等为战略点。此外,战略点的选取也受资料获取的详细程度影响。识别战略点后,选取战略点上游相应的水文测站作为控制站。

1.3水位与景观适宜度对应关系

实现景观美学价 值,即达到人 们认为景 观适宜的 目的。 “景观适宜”这个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引入模糊隶属度评价来对其进行量化,进而达到生态水位定值的目的。模糊理论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L A Zadeh教授(1965年)发表题为 “Fuzzy Set”的论文的发表为诞生标志,近几十年发展较快,并被应用于各个方面[14]。通过模糊 隶属度函 数,可以对模 糊概念进行量化描述。

对水位范围H内的任意一个水位值h,都有一个隶属度值u(h)∈[0,1]与之对应,“景观适宜”为水位范 围H上的模糊 集,隶属度值u(h)称水位h对景观适宜的隶属度,也就是景观适宜度。所以,水位与景观适宜度的关系可由一个隶属度函数描述。

确定水位的景观适宜隶属度函数主要有两种方法:实地调查评分法及常用模糊分布法。实地调查评分法,即走访战略点的居民、游客及管理人员等,确定不同水位条件下对河道景观满意的人所占的比例,认为该比例可代表景观适宜度,据此得到水位与景观适宜度相关关系。该方法较为直观,但工作量较大,并且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本文着重介绍常用模糊分布法。常用模糊分布法,即利用一些关键水位,率定模糊分布的参数,得到水位与景观适宜度关系。

(1)关键水位选取。通过调查历史资料、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弄清历史上哪些时期战略点有因水位过低使得景观遭受明显破坏的情况,找出这些时期相应控制站的水位范围。 选择河段最佳景观水位(取多年日平均水位h珔),其对应隶属度为1;多年最枯水位h0及防洪警戒水位hj的隶属度为0(低于多年最枯水位或者高于防洪警戒水位均认为其隶属度为0);河道景观处于被破坏边缘时的水位(取景观受破坏时期水位范围的最高值),其隶属度为0.5,该水位记为h0.5。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模糊分布,率定其参数,得到隶属函数,评价不同水位对应的河道景观适宜度。

(2)模糊分布选 择及参数 率定。在隶属度 函数图的 左半边,有3个已知点,即(h0,0),(h0.5,0.5),(h珔,1)。考虑到景 观适宜度对临界水位附近的波动较为敏感,当水位明显低于或高于h0.5时,其景观适宜度变化相对较缓。根据这一趋势,选择升半正态型模糊分布或半升岭型分布来描述[14]。这3个点往往不会同时落在单独的半升正态型模糊分布函数或半升岭型分布上,所以考虑用半升正态模糊分布函数μA和半升岭型模糊分布函数μB的简单复合分布来描述,即:

升半正态型模糊分布函数:

半升岭型分布:

简单复合:

当最枯水位h0和平均水位h珔定下来之后,μA及μB的a及b均确定(a=h0,b=h珔)。μ的表达式 的参数剩 下K及α,由 (h0.5,0.5)和(h珔,1)得到两个方程,联立求解确定。

隶属度函数的右半侧,有两个已知点,即(h珔,1),(hj,0),可由半降岭函数描述。

1.4生态水位定值

根据实际情况预设需达到的景观适宜度λ(如0.8),取其截集,得到河流生态水位范围hs1~hs2(见图1)。

该方法的运用基于历史资料进行,由于河床变化、工程建设等带来的水力坡降变化会对其结果产生影响,在影响足够大时可根据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对计算结果中的临界水位进行一定的修正,再使用。

2实例研究

2.1研究区概况

东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干流全长562km,流域总面积35 340km2,其中广东省境内流域面积31 480km2。干流在广东 境内流经 河源、惠州、东莞等市。东江中下游的惠州、东莞两市均为珠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处于东江干流的中下游。该河段有多处重要取水工程,河流廊道与交通廊道交汇处较多,河岸带内有较多供人们娱乐休闲的亲水平台。惠州段有惠州千年古码头、下铺滨江公园和东沙江公园等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长深高速东江大桥等跨江大桥,及以东部供水工程惠州段东江取水口为代表的重要水厂取水口;东莞段则有金沙湾公园、石龙镇沙洲公园和罗浮山东江大桥等(见图2)。

2.2东江河道生态水位确定

选择惠州市、东莞市作为东江的战略点。选取惠州上游的岭下站及东莞上游的博罗站作为控制站点。根据设定的景观受影响的标准,收集相关资料。2004年11月,惠州市2/3河沟断流现象[15];2004年12月,惠州段出现了东江河床裸露,在堪称水下博物馆的惠州古码头,文物随处可捡的情况[16];2005年1月,出现水位低,东莞城镇供水受影响情况[17];2009年2月, 东莞石龙镇沙洲公园沙滩边水泥块外露[18],2009年8月,东莞段桥梁桥墩基础外露[19]等。根据以上情况,找到岭下站2004年11月-2004年12月的水位资料,博罗站2005年1月、2009年2月、2009年8月的水位资料。发现岭下站这些时段的水位不超过13.3m;博罗站相应时段的水位不超过2.2m(2005年1月)。根据岭下站、博罗站1954-2007年的水位资料统计,得到两站的特征水位如表1所示。

通过关键水位率定参数,得到岭下站和博罗站的水位与景观适宜度分布函数分别为式(4)和式(5)。得到岭下站和博罗站景观适宜 度在0.8以上的生 态水位范 围分别为13.71~ 15.76、3.12~7.53m。

近年来,战略点东莞(东江三角洲)与其控制测站博罗站之间的河床因河道采砂等因素下切严重,博罗水文站水位特征有大的变化,2005年前后博罗站河床断面形状有大的变化,由U型河床变化为V型河床[20],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生态水位定值结果作一定的修正。结合近两年的水位流量关系,修正后博罗站的生态水位范围为1.20~6.44m。

2.3结果合理性分析

关键水位的选择内在决定了适宜水位结果的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从定值结果来看,两站的水位上限分别在其多年日平均水位与防洪警戒水位之间;下限在临界破坏水位和多年日平均水位之间。上限低于防洪警戒水位,可认为其不影响防洪安全。下限高于临界破坏水位,说明根据历史经验,这个水位下战略点景观不会出现明显破坏现象。岭下站生态水位下限(13.71m)高于其下游15km处东江水源工程廉福地取水口取水水位(97%来水保证率下的水位低于12 m[21]),文献[22] 也表明河床剧烈变化前的生态水位下限3.12m高于当时的博罗站最低通航水位3.02m。这些都可以佐证生态水位下限可以满足基本通航取水需求的。

通过查对广东省三防信息网发布的东江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得到其生态水位对应的河道流量范围分别为310~ 1 370、450~5 727m3/s。(由于该网站发布的博罗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水位在4m以上,3.12m对应的流量通过2004年的水位流量关系估算,约450m3/s)。表2给出了量化结果和两站一些特征流量的对比。岭下站及博罗站景观适宜流量下限分别为其平均流量的51.4%,60.7%;上限分别为其防洪警戒水位对应流量的29.1%,62.7%。

m

岭下站:

博罗站:

m 3 / s

注:表中部分数据取自文献[23];博罗站防洪警戒水位对应流量由东~流量关系曲线延长估算。

3结语

本文从河岸带景观需求出发,考虑通航及取水及防洪安全等河道管理基本目标,提出了河流生态水位定值方法。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战略点识别引入河流生态水位评估,通过战略点的选择和景观破坏临界水位的确定充分利用决策者对河道实际情况的认识及历史资料,同时,借用模糊理论解决了景观是否适宜存在较大主观性,不便判断这一问题。可见,该方法能保证定值结果在合理范围内,并有较好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实例研究中,计算得到的生态水位上、下限对应流量高于一般采用Tennant法取平均流量的10%~30%的做法得到的河道内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可见,维护河道的景观价值等文化功能是一个较高的生态环境目标),且远低于防洪警戒水位所对应的流量。

以水位为控制指适 用于河道 中、下游的生 态环境需 水管理。作为目前以流量为关键控制指标的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的重要补充,河流生态水位定值方法对河道管理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河岸生态 篇2

夜幕降临了,天空变的灰暗,四周的景物朦朦胧胧模糊不清。村舍、树木、街道似乎都隐藏起来而沉沉睡去。 我拿着鱼竿、提着蚯蚓走出家门,向河边走去。

人们都喜欢白天钓鱼而我却喜欢有月光的夜晚钓鱼,不知也什么,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也许是喜欢夜晚河岸的宁静,夜光如练、河水哗哗而下,轻拍河岸,阵阵蛙声响彻在田野四周。 夜晚的鱼比白日的多,不知为何,也许是光线暗或是鱼也和我一样喜欢夜生活吧。无人的旷野、宁静的河岸,我坐在石块上手拿着鱼竿静静的垂钓着,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犹如不堪回首的往事、时光荏苒而往事多喘,许多事非人力所能改变、许多人聚散分离又能如何?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冥冥中自有定数,一切随河水奔流而去,不知何方,唯一流不走的是满腔哀愁,挥之不去。夜风很凉,也很大、很舒畅。发丝和衣角在风中不断的飞舞,天空流云依旧,只是成了灰暗与虚无。星辰闪烁,月亮的圆缺无心去看,月华的轻柔我却情有独钟,安静、一切事物可见而朦胧柔美。 我喜欢沉思,一个人在月华下河岸边静静沉思而忘却时间的流逝,我却也讨厌沉思,因为随之而来的忧愁烦恼如影随形、无法抛却。 也许钓鱼只是抛却担忧的借口,却也成了拥抱的理由。线动了,鱼儿上钩了,根据线的拉力我可以判断鱼的大小,迅速撤出鱼竿,可怜的鱼儿在岸边草丛里挣扎着、却也逃不脱口中的线,认命吧,朋友,这是无法逃脱的宿命。取下鱼钩,将鱼放在水桶,穿上蚯蚓继续钓鱼,贪婪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夜深了,鱼儿也去睡觉了,我也该睡觉了,提着家伙慢慢的向村里走去,长长的影子跟随着我,这是个寂静的深夜。我蹲下摸着自己的`影子,这纯粹而忠诚的家伙,这么多年唯有你不离不弃的跟着我,让你受苦了。一片蛙声随声附和着,似乎它们也和我一样的不安寂寞。

塞纳河岸的早晨 篇3

我见过那不勒斯海湾的明净的蓝天,但我们巴黎的天空更加活跃、更加亲切、更加蕴蓄。它像人们的眼睛,懂得微笑、愤慨、悲伤和欢乐。此刻的阳光照耀着城内为生计忙碌的居民和牲畜。

对岸,圣尼古拉港的强者忙着从船上卸下牛角,而站在跳板上的搬运工轻快地传递着糖块,把货物装进船舱里。北岸,梧桐树下排列着出租马车和马匹,它们把头埋在饲料袋里,平静地咀嚼着燕麦;而车夫们站在酒店的柜台前喝酒,一面用眼角窥伺着可能出现的早起的顾客。

旧书商把他们的书箱安放在岸边的护墙上。这些善良的精神商人常年累月生活在露天里,任风儿吹拂他们的长衫。经过风雨、霜雪、烟雾和烈日的磨练,他们变得好像大教堂的古老雕像。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每当我从他们的书箱前走过,都能发现一两本我需要的书,一两本我在别处找不到的书。

一阵风刮起了街心的尘土、有叶翼的梧桐籽和从马嘴里漏下的干草末。别人对这飞扬的尘土可能毫无感触,可是它使我忆起了我在童年时代凝视过的同样的情景,使我这个老巴黎人的灵魂为之激动。我面前是何等宏伟的图景:状如顶针的凯旋门、光荣的塞纳河和河上的桥梁、蒂伊勒里宫的椴树、好像雕镂的珍品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卢浮宫、最远处的夏约岗;右边新桥方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古老的巴黎,它的塔楼和高耸的尖屋顶。这一切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自己。要是没有这些以我的思想的无数细微变化反映在我身上,激励我、赐我活力的东西,我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我以無限的深情热爱巴黎。

梦的河岸 篇4

这不是爷爷第一次剁竹子,但冒这么大的雨还是第一次。

要不趁这一场大水把竹子卖掉,今年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卖了。想到这里,爷爷就把胳膊抡得更圆,斧头也扬得更高了。豆大的汗珠一颗颗地从他的额头上冒出来,他的脸上已经分不出哪里是汗水,哪里是雨水。

雨来得实在有些急,要不也用不着这么急火火地来剁竹子啊。

等到所有比碗口粗的竹子都被伐倒之后,爷爷站在山岗上喊来了我百无一用的父亲。很快,他们便抄起柴刀开始斫竹桠。竹子我是砍不动的,但我以为竹桠应该不成问题。我捡起父亲丢在地上的柴刀(他刚砍了半袋烟的工夫就累得瘫坐在了地上),学爷爷的样子一手捉住竹桠一手抡起柴刀———我还是高估了我的能力———竹桠稳稳当当地长在竹子上,没有丝毫要脱落的意思。

我懊恼地踢了一脚竹子,气咻咻地把柴刀丢还给父亲。父亲只得重新站起来,加入劳动的行列。

很快,所有被伐倒的竹子都褪去了竹桠,光溜溜地躺在瘦了一半的竹林里。

没有任何休息,爷爷和父亲便开始把竹子一棵棵地往黑水河南岸扛。我捡起地上的几支竹桠,试图证明我也能帮上一些忙,但爷爷很快就制止了我:“那是不用搬的,等天晴晒干了,捆回去做柴烧。”

我只好两手空空地跟在爷爷后面。那个上午,我戴着大得夸张的斗笠跟在爷爷屁股后头,一趟趟地往返于竹林和黑水河南岸之间。

用我奶奶的话说,我简直就是我爷爷不离身的影子。我对奶奶的话坚信不疑。

等所有的竹子都扛到了河边,爷爷便开始拿绳子捆它们。爷爷让父亲紧紧捉住竹子,然后用绳子一匝匝地捆紧了它们。很快,一只大竹筏便在爷爷手下做成了。

爷爷要赶在天黑之前到黄龙乡把竹子卖掉。

爷爷撑起竹篙,像老虎一样跳上竹筏。我叫嚷着要和爷爷同去,父亲不容置疑地喝止了我。

要不是这样一场大雨,黑水河肯定载不起这样一捆竹子,何况身宽如牛的爷爷还摇摇晃晃地站在上面。我替爷爷捏了把汗。

雨还没有停的意思。河水越来越黄,河岸越来越低。很快,爷爷便像游水的青鱼一样消失在了我踮起脚也看不见的黑水河尽头。

有人站在对岸大声逗我:“细箩,你爷被黑水河吞了。”

我板起脸回敬道:“你妈的,你爷才被黑水河吞了。”

“妈的个疤子,才箩大个东西就学会骂人!”对岸的人自讨没趣,只好粗声粗气地骂将回来。

我再不理他。

我爷爷是黑水河的河神,怎么会被黑水河吞掉呢?想也不用想。

我曾不止一次听过爷爷在黑水河的传奇。最有名的,莫过于爷爷在河里徒手捉起过一条一百三十一斤的大青鱼。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黑水河爆发百年一遇的大水,所有人都冲到河里下网捕鱼。突然,爷爷下的网被狠狠蹬了一下,爷爷意识到肯定网住了个大家伙,立即拎起网来。爷爷一眼便看见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鱼尾巴。还来不及反应,爷爷便被鱼拖进了黑水河里。接下来,令岸上所有人都瞪大双眼的一幕发生了。但见我爷爷捉着青鱼的两鳍(有人说是两腮)骑在青鱼背上在黑水河里游上游下,激起的水花高过人头———我爷爷在黑水河里开起了摩托艇,这是多年后我在一部香港影碟里看到的场景,我一下就想起了我当时年轻气盛的爷爷,我确信我爷爷当年跟影碟里的人一样酷劲十足。

有人数了数,爷爷骑在青鱼身上足足游了二十三圈。最后,筋疲力尽的爷爷终于把青鱼甩上了岸。爷爷像刚耙完十亩田一样大口喘着粗气,青鱼则僵死在岸上一动不动———原来,爷爷搞掉了它的腮。何铺街上卖肉的朱屠户当即拿来秤,两个人架起扁担一称,整整一百三十一斤!

这是迄今为止黑水河最大的一条鱼。人们都说我爷爷捉起了黑水河的鱼精。我爷爷是连鱼精都捉起过的人,怎么会被黑水河吞掉呢?简直放他娘的狗屁。

可是,还是被对岸那个狗日的说中了。我爷爷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和他的叔伯兄弟沿着黑水河寻了一个月,连爷爷的影子也没有寻到。

嚼舌头的开始把爷爷多年前捉住大青鱼的事情搬出来,说鱼精阴魂不散,回来把我爷爷捉去了。我才不信他们的鬼话。我相信爷爷只是找个地方躲了起来,总有一天还会回来。

直到有一天,奶奶突然说爷爷托梦给她,告诉她他在一条河岸上。人们问她是哪一条岸。她说既不像是黑水河北岸,也不像是南岸,因为岸上既没有成片的麦林,也没有成片的稻林,只能说是第三条岸。

奶奶还说那条岸上有一片花的海洋。

所有人都以为奶奶疯了。只有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大人们不肯相信一条河会有第三条岸,就像他们从来都不肯相信一只山羊也会唱歌一样。

游河岸公园作文 篇5

游河岸公园作文

。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马上展现在眼前: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给大地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在路旁有一排榕树巍然直立着,远远望去就像一支等候检阅的队伍,排得整整齐齐。每两棵树的枝叶都交错在一起,就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搭着肩说话;在

河岸公园的小路两旁树木苍翠,不时传来阵阵鸟语,十分幽雅恬静。人们在晨运,有头发已经闪着银光的老年人,也有像雏凤乳虎一样的年轻人,还有活泼矫健的小朋友。

空间与绝美河岸对话 篇6

王绍羽(台湾),拾雅客空间设计设计师

设计师解析

“从年轻奔波到现在,还真没有好好地看过故乡的这片土地,永和河岸边长大的我,一直认为这是台湾最美的景色之一。设计师,我累了,最美的景,要留给人生最后一哩路的我!”午后的窗外闷热烦燥,当我听到业主的这一席话,即刻陷入思考:如何才能借由空间表达让身为回流台商的业主重拾与故土的对话。

设计单位 拾雅客空间设计

项目名称 空间与绝美河岸对话

项目地址 新北市永和区

项目面积 99m2

主要材料 复古镜、岩砖、烤漆玻璃、石材、漆面

“最美的风景,留给人生最后一哩路”,集中体现了在外“征战”多年的业主对家以及故乡风景的挂念之情。他们希望重新与这片土地对话,重新与社会对话,更渴望在家中构筑与亲人对谈的良好氛围。也正因如此,本案的最佳设计轴线就被聚焦至“对话”上。

设计师以此主题为发想,让环境、空间与家人有了完美对话。首先通过破除卧室及厨房的切割,打造出大面积的窗景,实现“揽景入室”。其次,整合公共领域的机能,让一家人的相聚时刻,也能拥有最美好的记忆风景。

甫入玄关,此空间场域运用大量的图片及复古镜铺排,象征业主打拼的人生轨迹。在客厅中则以大片岩砖拼贴构成沙发背墙,与大片窗景产生连续性的互动。为了突显“以景串连场域”的设计,设计师越过电视墙将视野延伸至后方餐厨区,串联起中岛、餐桌及流理台。机柜整合于餐桌下方,既预留了管线位置,其格栅设计又彰显出利落性。天然石材与人造石设计的料理台面,让烹调时刻也能享有引景入室的惬意。而包梁处理的原木,则以投射灯及流明处理以应对天际表情的变化。

连接公共及私密区域的廊道,在空间关系中起到缓冲作用。文化石的墙饰面于灯光的投射之下产生洗墙的效果,氛围于此温馨堆栈。在私人休憩领域中,原木与漆面的搭配,简简单单呈现空间舒适感,就如同共拥的美好记忆般隽永流长。

从叙事人称分析小说《河岸》 篇7

“一切都与我父亲有关”, 暗示了小说的起点, 在将“我”划进故事的同时, 也划到了旁观者的席位。读者透过“我” (库东亮) 的双眼, 看到了家庭、亲情发生了极大变化。叙述者“我”带领读者一次次穿梭于油坊镇的大街小巷, 从综合大楼、菜场、土地粮油加工站到学校、棉花仓库、煤山, 再到金雀河上向阳船队七号船, 甚至包括电线杆、邮箱, 故事总是在不断变换地点的同时又一次次展开叙述。

由于受到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制, “我”对于历史的叙述不免有些暧昧和含混不清, 在整部作品中历史始终是个“谜”。第一人称的叙述决定了叙述成为了限制性叙述, 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像第三人称全知性视角叙述那样客观和中肯。

第一人称的限制性的叙述视角决定了“我”对于历史的追忆凭借的只能是想象, 这也决定了“我”视野的局限性, 形成了对于历史理解的多种可能性, 这样的可能性导致了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比如对于谁是邓少香遗孤的问题, 就有多种说法, 开始认为是“我”的父亲乔文轩, 后来傻子扁金又来争夺这一殊荣, 再后来又有人说是中学的蒋老师, 可是最终那个专门研究革命历史的青年干部却指出, 邓少香根本没有结婚, 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遗孤, 这就使所有人的竞争都成了一场闹剧, 或者说, 这根本不属于真实的历史, 而只是人们的流言, 这样的流言在没有历史见证人的前提下, 获得了理所当然的合法性, 它成为了赋予人权力与尊严, 抑或是杀死权力与尊严的语码, 人们在它的辖制下, 身份变得含混不清, 命运变得沉浮不定。

再比如, 邓少香的身世也同样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据文具店的老尹说, 邓少香根本不是凤凰镇棺材铺老板的女儿, 她只是被人领养的一个孤儿, 所以她的故乡根本不是凤凰镇, 籍贯也只能待考。老尹的表述, 让“我”感到很迷惘, 而且使“我”产生了一个幻觉:

我想象着邓少香的儿童时代, 依稀看见一个满面灰尘的小女孩, 衣衫褴褛, 头发像一蓬乱草, 她光着脚在年代久远的油坊镇码头上奔跑, 嘴里叫喊着妈妈。我看不清小女孩尘土遮盖的面孔……我看见她躺在凤凰镇棺材铺的一口棺材里, 泪痕未干, 目光已经流转, 她好奇地打量棺材外面的世界, 一边向我招手, 进来, 进来, 你快进来呀!我不知道那棺材里的小女孩究竟是谁……[1]

因为第一人称限制性叙述角度, 使得“我”凭借想象, 只能是凭借想象来塑造那段历史, 来塑造邓少香这一人物形象, 并且想通过慧仙这一样板来看清邓少香的真实面目, 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 “我”的视线终究是模糊的, “我”根本无法辨清哪个是慧仙, 哪个是邓少香。

文本采用这样的叙述方式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这样的困惑不仅仅是属于“我”, 同样也属于父亲乔文轩和那一时期的整整一代人。向人们展示了历史就像一个万能的主宰者, 神秘兮兮, 把人类玩弄于股掌之中, 同时它又给人类设置了一个个谜局, 在这样的谜局中, 人类找不到自我, 只能像一叶浮萍, 渐渐地淡出历史的尘烟暮霭, 而人类终究无法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使得文本极富于戏剧性。

另外, 文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得叙述人“我”与父亲的角色联系更为紧密、自然。而且, 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使得叙述人“我”表现出了对每个个体的成长过程的在乎。主人公对往事的回顾是富有戏剧性的回顾。《河岸》把视线聚焦在一个叫油坊镇的地方, 讲述的一个“时刻不忘阶级斗争”的荒唐年代的人的疼痛的记忆。这样的记忆由“我”的父亲 (乔文轩) 和“我”这一中心叙述人来展现。但主要还是通过叙述者“我”的记忆来展现。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下, 一个身份因为“鱼形胎记”而受到变异的父亲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父亲原是油坊镇的党委书记, 因屁股上的神秘“鱼形胎记”, 被指认为是革命烈士邓少香的遗孤, 备受人们的尊敬。但是神秘工作组的到来, 却否定了父亲是“遗孤”的说法, 使父亲不仅失去了权威性的地位, 而且之前那些猥亵的事件, 也在母亲 (乔丽敏) 的审问下水落石出。从此, 父亲变得胆怯、懦弱, 他对现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 仓皇地离开了陆地, 逃亡到船上。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安全地逃逸, 赵春美的出现和辱骂, 迫使父亲阉割了自己, 以向世人赎罪。这样一种自虐式的残忍方法, 使父亲暂时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但也因此丧失了正常的人性。在世人的眼中, 父亲是一个不完整的人, 这种残缺也使父亲不敢面对世人, 所以他在船上开始了蛰居式的生活, 直到他背着邓少香的纪念碑沉入水底。“我”洞悉了父亲所有的秘密, 对于父亲, “我”痛恨他的怯弱, 也同情他的不幸。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 承传了父亲身上所有的精神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就是父亲的影子, 是他生命的延续, 这就使“我”和父亲的心灵必然是息息相通的, 文中多次模糊了“我”和父亲的界限, 最为明显的一处是我打水的一次经历:“那天下午的金雀河躁动不安, 我起身拿了吊桶去河里吊水, 吊桶投进河里, 收集起一片河水的秘语, 河水在吊桶里说, 下来, 下来。我在灶上支锅烧水, 河水煮开了依旧不依不饶, 河水的秘语在铁锅里沸腾, 下来, 下来, 下来。我坐在船头守着火灶, 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恐惧, 我不知道河水的秘语是赠给谁的, 是给我还是给我父亲。”[2]

父亲放浪不羁的性格在“我”的身上更是得到了明显的传承。母亲审问父亲后留下的那本神秘的日记本, 成为了我性启蒙的教科书, 所以“我”很小就产生了性的萌动和欲望, 而父亲的监视让我感到本能的压抑, “我”深深地陷入了性苦闷之中。这种压抑和苦闷, 形成了“我”不健全的人性形态。文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得叙述人“我”与父亲的角色联系更为紧密、自然了。但文本的叙述会经常从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跳跃到第三人称叙述角度, 进行人称间的穿插。小说在写到“我”在粮油加工站的宿舍里居住时, 把“癞皮狗”与“母亲”放在一起, 以及后来的跟慧仙找母亲反而碰到“我”的母亲时的躲进厕所, 体现出肮脏与神圣的结合, 是对其母子关系的极大反讽, 对我母亲的依恋更多体现的是回顾性自我的感受。“回到宿舍她的脸是阴沉的, 看见我无动于衷地躺在床上抠脚丫……”[3], “无动于衷”是从人物当时的行为处境出发, 但他又看到了他母亲的心理反应, 由此证明, 这里的“我”是双重角色, 即人物和叙述人, 双重自我, 并且二者同时在场。在这里,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就得到了限制。小说的叙述方式兼具了叙述和回顾的双重性质, 有了第三人称叙述的影子。

视点越界在小说中时常会看到。文本的下篇开头明显将视点越界推到了首位。人称由“我”向“她”转向。有关慧仙成长经历的叙事效果接近于第三人称全知性视角, 因此, 叙述者由“我”被迫向“她”转向。

在下篇中“理发”这一章节中, 当慧仙在理发店看到“我”但又想不起“我”的名字时, “我看见慧仙的目光投过来, 余怒未消, 懒懒的, 很散漫的, 突然双眸一亮, 她似乎认出了我, 用一把梳子指着我说, 是你呀, 你是那个———那个什么亮嘛。她对我莞尔一笑, 惊喜的表情中夹杂着困惑。我看着她绞尽脑汁回忆我名字的样子, 心里沮丧极了, 怎么也没想到, 她竟然记不起我的名字了……”“她一定是注意到了我失望的表情, 内疚地笑着……”。[4]在这里的“我”在叙述中是参与者与旁观者, 是兼具了叙述和回顾的双重自我, 使叙事兼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华莱士·马丁在《当代叙事学》中讲道:“叙述者可能会通过某些语句的时间与时态使他们的作品与现实分离, 但是也有其他语句, 它们缺少这些表明虚构性的标志, 它们直截了当地使用话语和交流的语言。每一个不可能被定位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叙述者都创造一个包含人物的世界, 对于这些人物来说, 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现实。为了理解视点的功能上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扩展其意义范围, 使其不仅包括人物与叙述者的关系, 而且包括人物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物都能够像叙述者所做的那样, 提供一个透视行动的角度。

在语法人称和进入意识被视为视点的规定性特征时, 关于这一题目的传统阐释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区别。“‘进入意识’有两层含意, 一个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看进人物的内心, 也可以通过其内心来看。在第一种情况中, 叙述者是观看者, 人物的内心被观看。在第二种情况中, 人物是观看者, 世界被观看;这一情况中, 叙述者似乎已经把看的功能委托给人物, 这就好像是一个含有‘我注意到……然后我意识到’这类措辞的第一人称故事被以第三人称改写了 (‘她注意到……然后她意识到’) ”。[5]

《河岸》的下篇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慧仙。这部分对于慧仙的成长经历是在“我”的视点下完成的, 但是“我”只能是从当下的经历和感知来进行回顾, 无法深入人物的内心。于是小说在下篇进行了视点越界, 实现了从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跳跃到第三人称叙述角度, 进行人称间的穿插。就如华莱士·马丁所言:“一个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看进人物的内心, 也可以通过其内心来看。在第一种情况中, 叙述者是观看者, 人物的内心被观看。在第二种情况中, 人物是观看者, 世界被观看;这一情况中, 叙述者似乎已经把看的功能委托给人物, 这就好像是一个含有‘我注意到……然后我意识到’这类措辞的第一人称故事被以第三人称改写了。”[6]

《河岸》以它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其混杂的面目, 为读者书写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历史时代的片段。本文从叙事人称来展开对《河岸》这部文本的分析。叙述人称主要是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但是在下篇的叙述中出现了很多的视点越界, 叙述人称从“我”转向了“她”, 进行了人称的穿插, 实现了叙述角度从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苏童.河岸[J].收获, 2009, (2) :164.

[2]苏童.河岸[J].收获, 2009, (2) :197.

[3]苏童.河岸[J].收获, 2009, (2) :132.

[4]苏童.河岸[J].收获, 2009, (2) :182.

河岸生态 篇8

《河岸》中意象虽然众多, 但是, 这些意象其实都是围绕着“岸”与“河”两个主导性意象而展开的。《河岸》和“岸”相关的意象有“告示”“铁皮灯”“高音喇叭”“纪念碑”;与“河”意象有关的是“跳板”“船”“鱼”等。为了深入阐释《河岸》意象使用上的独到匠心, 我们以“岸”、“河”两个意象为论述对象, 来探讨《河岸》营造意象的艺术。

《河岸》正如它的标题一样, 是一部讲述和“河”与“岸”有关的小说。具体而言, 小说主要是叙述邓少香、库少轩、库东亮、江慧仙等人河里岸上的人生。邓少香是一位革命者, 借助家里开棺材铺的有利条件, 利用棺材作掩护, 给游击队运送枪支弹药。然而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幸被逮捕, 英勇牺牲。邓少香的人生似乎止于“岸”而与“河”无关了。但是, 事实是, 邓少香的身后人生和“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邓少香最后那次执行任务, 带着自己的儿子。在她牺牲后, 她坐在箩筐之中的儿子随着河水涨潮, 一路漂流, 直到被人救起。从这个角度讲, 邓少香的人生也和“河”与“岸”紧密联系在一起。库少轩因为被认为是革命烈士邓少香的儿子, 当上了镇党委书记, 成为小镇权力的核心, 也成为小镇女性追逐的对象。库少轩在岸上的人生可谓风光无限。但是,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次调查, 否定了库少轩是烈士遗孤的身份, 随即他的镇委书记的职位被罢免, 还被查出了和多位女性保持着不正当两性关系。他的妻子也和他离婚了。人生发生了巨大变故的库少轩, 离开了“岸”, 来到了金鹊河上的向阳船队, 开始了河上人生。库东亮的人生也和“岸”与“河”紧密相关。库东亮是库少轩的儿子, 因为库少轩离婚了, 他就跟着库少轩来到了河上。不过, 与库少轩从此不再上岸不同的是, 库东亮常常在岸上与河上穿梭。江慧仙的人生也和“岸”与“河”的命运相关。江慧仙的父亲失踪, 母亲带着她来找父亲, 然而在找她父亲的过程中, 她的母亲也失踪了。她是向阳船队的人集体把她养活的。她的人生开端应该是河上。但是, 一次一位导演来选拔扮演李铁梅的演员时, 看中了她。于是她离开了船, 也就离开了“河”, 开始了在岸上的人生, 再也没有回到河上。邓少香、库少轩、库东亮、江慧仙的“河”里与“岸”上的生活, 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在这个层面上, “河”与“岸”编织了小说情节发展的网络, 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展开和社会生活的观照。因此, 我们可以说, “河”与“岸”深入到了小说的情节之中,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河岸》叙写了邓少香、库少轩、库东亮、江慧仙等四人不同的“河”与“岸”的人生旅程:邓少香的人生止于岸上, 她的儿子代替她完成了河上的人生里程;库少轩是由岸上迁移到河里;库东亮在岸上与河上之间游走;江慧仙人生指向是由河上到岸上。对四人的河里岸上的生命旅程的反复叙述之中, “河”与“岸”已经从简单的物质与地理空间, 演化为小说的意象。因此, 《河岸》中的“河”与“岸”具有不一般的含义指涉。

《河岸》中的“岸”与“河”具有相当明确的象征义。对于邓少香来说, 她所从事的革命工作是一件十分隐秘的工作, 也是被当局禁止的事业。当她最后一次执行任务名丧棋亭的时候, “岸”所具有的隐秘的狰狞面目, 完全暴露出来了。她的生命最终也是在岸上终结的;而“河”则拯救了她儿子的生命, 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她的生命。因此, 对邓少香来说, “岸”则意味着暴力与禁忌, 是生命的禁区;而“河”则是生命的延续。对于库少轩来说, “岸”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当他被认作是邓少香的儿子的时候, 他在岸上享受权力的快感。一旦烈士遗孤的身份被否认, 他就得离“岸”, 从此生活在来往于金鹊河上的向阳船队。他也安然地生活在“河”上, 并剪断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阳具。最后, 库少轩选择了背碑跳河的方式, 完成了确认邓少香之子的仪式。因此, “河”对于库少轩而言, 是生命价值的完成与肯定;对于库东亮来说, “岸”虽然是他向往的地方, 但是, 他却总是感觉到排斥的力量。首先, 他和向阳船队在岸上的活动受到了监视, 他们在岸上的活动并不自由, 随着情节的发展, 库东亮最终被岸上的人所拒绝, 他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最后, 他甚至被岸上的人们所驱逐, 并被下了从此不得上岸的禁令。因此, 对于库东亮来说, “岸”作为权力甚至是禁忌的象征。而“河”则是库东亮的避难所, 他在船上安然成长, 可以欣然谛听河水的秘密。然而, 对于江慧仙来说, “河”是接纳, 是生命的滋养。江慧仙在成长阶段先后失去父母, 是向阳船队养活了她。“岸”则更多的是权力、是诱惑、是生命的异化。她在一次游行队伍展览中, 成功扮演了李铁梅之后, 就被岸上的人们当成小“李铁梅”。于是, 扮演李铁梅成为她唯一的愿望, 她也彻底地丧失了自我。随后, 她成为权力俘获的猎物。江慧仙的人生被“岸”所重新铸造, 她最后也没有回到“河”上。她再也无法回到船上, 等待扮演李铁梅, 等待官员的青睐, 成为她最主要的工作。一旦权力场失势, 她就成为和众人无所区别的普通人。因此, 对于江慧仙来说, “河”是家园是生命的自由挥洒, 而“岸”则是权力的陷阱欲望的网络和自我的迷失。

从总体上看, “岸”和暴力、权力、欲望相关, 而“河”则与希望、宽容、接纳、自由等含义紧密相连。因此, 小说里的“河”和“岸”已经超越了故事层面的具体意义, 开始走向象征, 具备了丰富的象征含义, 承载着一定的精神指向。至此, “岸”和“河”完成了作为意象的建构。于是, 我们发现“河”“岸”在《河岸》之中, 不再是简单地小说情节发生的场景, 而是具有了丰富的象征含义, 已经构成了小说的重要意象。不过, 由于《河岸》中的“河”与“岸”两个意象与小说的情节发展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因此, 它们不再是苏童早期小说那种漂浮在小说情节和场景之上的局部意象, 而是深入到了小说情节与意义之中, 它的触角已经触摸到小说的主题与形式, 成为小说的整体象征, 初步完成了意象结构的构筑。

河岸生态 篇9

近年来,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当代文坛也越来越多的兴起了一股以环境保护为题材的创作潮流。若以此衡量, 吴佳骏的这部散文作品无疑可划归此类。但与时下流行的生态文学相比, 《河岸上游荡的生灵》一文却在反思人与自然之关系方面用力更勤。在我看来, 尽管许多生态文学都在呼吁万物平等, 但大部分作者却仍然难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藩篱。何以如此?皆因我们在叙写动植物生命形态的同时, 却对“它们”怎样保护“我们”的存在念念不忘。换言之, 倡导环保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真实目的, 永远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而设。其中的吊诡之处颇堪玩味:一方面, 是所谓的环保主义和生态主义者对万物生命平等问题的重视, 而另一方面, 却是人类在遭遇自身的生存危机时, 毫不手软地杀戮其它生命。譬如在对待动物的传染病问题时, 人类将之简单扑杀的行为, 与历史上我们对待同类病患的做法有何本质不同?或许有人会说, 这是基于人类科学知识所能采取的唯一解决方案。但问题是当我们坚信科学的无所不能时, 也就深深遗忘了对于自然理应持有的敬畏之心。从这个角度说, 当吴佳骏在作品中借助青蛙之口喊出“善待生命, 敬畏苍生”的呼唤时, 毋宁可被视为一个生态主义者在理性层面所展开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诉求。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 作品开篇处却并未直接导入这种反思与诉求, 而是通过对作者童年记忆的叙写, 构筑起了世间万物一幅喧腾不息、生机勃发的存在景观。试看那河水残阳、沙滩贝壳, 以及岸边青草, 哪一样不足以唤起我们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只是这种淳朴的原始景观在今天几成绝响, “听取蛙声一片”式的田园意境也早已随风而逝。而作者的叙述意旨却并不止于此, 那种凭吊往昔时的哀戚惆怅固然令人扼腕, 但真正打动读者人心的, 则是文中若隐若现的忏悔情愫。譬如在描写“我”捕杀青蛙的过程中, 作者几乎未加掩饰地再现了一个少年的残忍。玩弄蝌蚪的游戏过程, 不仅让“我”排遣了童年的空虚, 更让“我”在主宰其它生命的同时, 也确证了自身力量的强大。倘若比照后文直抒胸臆式的忏悔之情, 便不难发现作者那份敢于直面自我灵魂的反思勇气。他实际上以自己的过错为镜, 试图映射出人类的原始欲望是是何等残忍。事实上, 以主宰万物生灵的方式来确认人类自身力量的做法早已沿袭千年, 诸如“人是万物的灵长”和“人定胜天”等口号, 只不过是鼓吹人类中心主义的漂亮点缀。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 即便幼小如“我”, 也会本能地要通过杀戮其它生命去实现自我认同。而作者对自己这段童年经历的忏悔, 无疑具有一种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价值。尤为可贵的是, 作者的这份忏悔之情并不以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为旨归, 比起那些动辄以种群主义区分生命形式的生态文学, 我以为这部作品真正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从而拥有了一种善待生命和敬畏苍生的谦卑心态。也正因为如此, 作品在描写青蛙的生命际遇时, 才会如此地打动人心。

在作者笔下, 青蛙的生命之弱小、存在之艰辛远非人类所能想象, 它们不仅要承受洪水和毒蛇的侵袭, 更要时刻面对我们人类对其生命的百般摧残。那些捕捉青蛙的成年人, “逮青蛙的手段, 比我幼时捉蝌蚪凶残十倍。先是用铁丝垂成钩钓, 后来就用电瓶打, 再后来就下农药毒。他们将捕获的青蛙开膛剖肚后, 用竹签串成一串, 拿到城里去卖, 以换回几个零花钱。”这种行为的残忍, 读来不禁令人唏嘘。是物质利益的诱惑, 还是暴力欲望的驱使?不论怎样, 这些人性的阴暗面, 最终带来的都只是其它弱小生命的毁灭。更为致命的是, 当蛙声无觅处的生活真正到来之时, 大多数人似乎并不觉得怀念和惋惜。因为“再没有人有闲情去怀念一只青蛙了, 人人都在努力朝城市跑。自然之音消失了, 人的听觉也便从倾听天籁之音转入了倾听股市里的吼叫声、电脑游戏里的杀伐声、沙龙里的酒杯声、夜总会里的呻吟声……我们的耳朵也开始在听觉的衰竭中, 接受并习惯了来自另一个世界里的喧嚣。”相比于杀戮的残暴, 这种习惯可能更令人揪心。因为唯有冷漠, 才会令我们拒绝忏悔。从这个角度说, 《河岸上游荡的生灵》无异于一声警钟, 让我们在感受作者忏悔之情的同时, 也有勇气去质问自己的拒不忏悔。

河岸生态 篇10

关键词:竹林河岸缓冲带,水质净化

河流环境净化功能主要是指河道内及两岸的植被及水生生物通过自然稀释、扩散、氧化等一系列的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来截留和净化由径流带入河道的污染物, 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1,2]。河岸带的这种对河流环境的较强自我控制作用, 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水体污染的生态系统[3,4], 现有研究均表明, 河流两侧一定宽度的天然和人工河岸带有效减少或消除进入河流生态系统的污染物质, 降低污染程度, 保证河流水质[5,6], 尤其其维护河溪健康重点的控制N、P等污染物输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择赣江上游典型的不同用地类型竹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 监测断面的设计选设代表不同干扰类型的竹林缓冲带典型断面, 进行原位定点连续动态水质监测, 评价各竹林河岸缓冲带对河道水环境的净化作用, 以期探讨竹林河岸缓冲带生态恢复的合理途径或技术措施。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赣县大田乡信江村, 位于25°58′~2602′N, 115°07′~115°20′E, 选设不同用地类型的典型河岸林带, 选取河岸地形基本一致, 兼顾水文地质条件相近, 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宽度12 m) 、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24 m) 和农田河岸缓冲带等3类河岸生态环境河段 (表1) 。

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2008年栽植, 竹行距3 m×4 m, 现已茂密成林, 属硬头黄竹 (Bambusa rigida) 单优群落, 林下的灌木层与草本层树种及数量极少。农田河岸缓冲带乔木层优势树种为硬头黄竹, 乔、灌层的树种比例偏少, 草本层最丰富。因其阳光透过单条带竹林单侧较丰富受光, 林下光照环境远好于退耕还林河岸竹丛遮阴的光照影响。据笔者调查, 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共有9科13属14种植物, 农田河岸缓冲带共有15科28属31种植物。

1.2 监测采样与分析

自2013年3月~2013年8月, 1次/15 d频率采集取样, 于5~7 d内流域没有较大规模降水及突发污染事故发生时采样。依据地形, 从沟渠汇集口上游至下游入河口, 各设置1个采样点, 每采样点取5个水样混匀。水样24 h内送实验室分析总氮、总磷含量。总氮 (TN) 采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HJ 636—2012) , 总磷 (TP) 使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 11893—89) 。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时间变化分析

不同用地类型竹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TN浓度的变化动态见表2、3和图1, 在5月、7月间有2个浓度下降高峰, 4月、6月间有浓度增加的2个小高峰, TN浓度在1.02~1.67 mg/L, 整体变化存在较大波动, 不同用地类型竹林河岸带TN浓度平均浓度1.28~1.43 mg/L, 公路河岸缓冲带区域的TN浓度最低, 最高浓度流经农田河岸缓冲带区域河段, 说明地表径流N浓度变化与农业生产有较大关系。

TN浓度在4~6月间连续小幅度升高浓度后, 6~8月间浓度基本上较前阶段低, 呈波段起伏变化, 但6~8月间的单峰变化幅度明显均较突出, 这与农事活动规律基本一致, 4~6月间是农事施肥、农药防治适期, 农业非面源污染带来地表径流TN、TP浓度的迅速增加;而6~9月进入植物生长旺季, 是植物消耗土壤与地表溶液N、P有机物质最多时期, 引起河流地表径流TN、TP浓度的明显下降。

2.2 地表径流中TN去除效果比较

农田河岸缓冲带、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宽度12 m) 、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宽度24 m) 的TN去除效果均值15.04%、14.70%和17.67%, 一般在5~8月间去除效果较好, 与河岸带植被旺盛生长时期一致。

不同用地类型竹林河岸带消减地表水环境的污染物TN能力大小 (表4) 依次为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宽度24 m) >农田河岸缓冲带>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宽度12 m) , 经上述缓冲带净化流域河道水质后, TN浓度均值基本上在1.0 mg/L, 达到Ⅲ极饮用水水质标准。结果显示5~8 m宽农田河岸缓冲带的TN净化作用强于12 m宽的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表明12 m宽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的净化功能低, 可能主要在于其灌、草层结构缺失的原因, 同时经由该区域的地表水固体颗粒物含量较高, 肉眼可见混浊泥沙颗粒。

2.3 地表径流水中TP去除效果比较

农田河岸缓冲带、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宽度12m) 、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24 m) 的TP去除效果在6.89%~35.29%之间, 不同干扰类型河岸带消减TP均值12.26%、13.75%和21.07% (表5~6) , 一般在5~8月间去除效果较好, 与河岸带植被旺盛生长时期一致。

不同用地类型竹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TP浓度的变化动态基本上与TN浓度时间变化波动类似, 则是在4~6月间的单峰变化幅度明显 (表5、表6、图3) 。

不同用地类型竹林河岸带消减地表水环境的污染物TP能力大小 (表7) 依次为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24 m) >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 (宽度12 m) >农田河岸缓冲带, 经上述缓冲带对流域河道水的净化作用后, 基本达到饮用水标准。

3 讨论与结论

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 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7,8]。我国主要集中在通过径流试验确定河岸带缓冲带宽度、植被种类选择和生态护岸等方面[9,10,11,12]针对上海市青浦区东风港坡度和植被类型为控制变量, 依据污染物浓度降解和截留率沿程变化确定缓冲带最佳宽度。目前河流和河岸带修复过程中定量地确定其空间布局、宽度、植物种类和组成[13];初步涉及生态护岸的植物护岸及其生态效应, 而退化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关键[14———植物多样性和优化组合绝少报道。

河岸生态 篇11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重力式挡土墙,边坡

珠海地区水系发育, 河道众多, 大部分直通南海, 直接遭受潮汐影响。随着经济发展, 岸边工程项目越来越多, 由于岸边地势较低, 一般都需回填作业, 经常发生超载破坏现象, 甚至造成河岸坍塌滑坡、河流改道等工程滑坡事故。对软土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岸边回填滑坡治理工程, 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深部软基加固处理及浆砌毛石挡土墙上部支护的组合治理方案, 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法。

1工程概况

珠海方正科技PCB产业园位于珠海斗门富山工业区, 园区北边为河涌, 向西直通黄茅海, 受潮汐影响, 每天涨潮时海水向东倒灌, 退潮时向西回落, 水流急, 水位落差大。PCB产业园沿北边河岸用地红线长约620.0 m。

地质勘探揭露沿岸工程地质条件为:①素填土层, 平均层厚约3.0 m, 最大厚度4.5 m;②淤泥或淤泥质土层, 平均厚度约4.4 m, 最大厚度9.0 m;③粉质黏土层或砂土层, 平均厚度约6.5 m, 最大厚度28.8 m。下部为残积土层及花岗岩风化层。沿岸地面标高约2.0 m。

2007年12月, 沿河岸进行道路及填土工程施工, 回填土标高约4.5 m。由于没有对道路及土方工程进行合理施工控制, 在土方、压路机及潮汐作用下, 沿岸发生两处坍塌滑坡事故, 靠西端长度约80.0 m, 中部长度约120.0 m, 岸边坍落宽度约15.0 m, 深度约3.0 m~4.0 m, 造成河床隆起、水流改道, 严重影响对岸河堤及养殖鱼塘安全。采取卸载措施后, 塌滑得以缓和, 需进行工程滑坡治理。

2治理方案

河岸边坡坍塌滑坡治理实质上要解决上部挡土和深部软弱层的抗滑稳定等问题。考虑边坡支护技术经济性, 治理方案选择, 上部采用浆砌毛石重力式挡土墙, 设计上满足抗滑移稳定性和抗倾覆稳定性验算。挡土墙基础设计需满足挡土墙荷载及沉降变形要求, 同时满足软土层抗滑稳定性要求。

挡土墙基础处理方案选择:

1) 基础竖向承载力:为满足挡土墙竖向荷载要求, 根据地质条件, 可采用预制桩、灌注桩等刚性桩基础, 或采用造价较低的水泥搅拌桩等柔性桩进行软基处理。

2) 沉降变形:由于挡土墙高度相对不高, 按要求设置沉降缝等措施后, 沉降变形要求相对较低。采用刚性桩沉降变形较小, 采用柔性桩沉降变形相对较大, 但能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 软土层抗滑:由于软弱滑动土层为流塑~软塑状的淤泥或淤泥质土, 在上部填土附加压力作用下, 会发生垂直沉降及侧向位移变形, 而且随着侧向位移增大, 垂直沉降会进一步增加, 最终会发生上部边坡坍塌和深部滑移事故, 为抑制侧向滑移, 在构造上, 应有足够多的桩数, 形成排桩或壁状抗滑带, 以阻挡软土层滑动。

4) 工程造价:基础设计满足荷载、变形沉降及抗滑稳定前提下, 技术经济性好, 工程造价低。

经综合分析, 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软基加固处理, 能够满足挡土墙基础设计要求, 并能布置更多的桩数, 更好地达到抗滑构造要求, 并且工程造价最低。

3挡土墙设计

墙身尺寸:墙顶绝对标高4.40 m, 墙底绝对标高0.00 m, 墙顶宽0.60 m, 面坡倾斜坡度1∶0.15, 背坡倾斜坡度1∶0.15, 采用1个扩展墙址台阶宽0.30 m, 墙址台阶高0.50 m, 墙址台阶面坡坡度1∶0.00, 墙踵台阶宽0.30 m, 墙踵台阶高0.50 m。

挡土墙基础: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软基加固处理, 搅拌桩设计为三排梅花状布置, 桩径550 mm, 排距750 mm, 桩距1 200 mm, 桩端进入黏性土或砂土层2.0 m, 桩顶进入碎石褥垫层50 mm, 褥垫层厚度300 mm, 有效桩长约12.0 m。垫层上部设厚度200 mm钢筋混凝土基础, ϕ12@200 mm×200 mm双向配筋。基础顶绝对标高0.00 m。

构造设计:挡土墙使用浆砌块石, 块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 混凝土强度等级C20,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M10。挡土墙伸缩缝间距20.0 m, 根据场地地下水埋深情况, 在墙高2.0 m处设一排泄水孔, 间距3.0 m, 墙背面按要求设反滤包, 以使超出正常水位地下水及时排出。挡土墙基础埋置深度:考虑水流冲刷及地质条件对基础施工影响, 基础顶标高采用绝对标高0.00 m, 因中间河床底标高约为0.00 m, 挡土墙河岸基础埋深约1.00 m, 避免了水流冲刷影响, 且0.00 m处约为软土层界面, 鉴于基础及垫层厚度不大, 仅0.50 m, 在软土层开挖深度不大, 可正常换填施工。

按抗震区浸水挡土墙验算:根据挡土墙圬工砌体材料、填土材料、地质条件、墙体尺寸构造等, 分别按一般情况及7度地震情况进行验算, 抗滑移稳定性系数ks均大于1.30, 抗倾覆稳定系数均大于1.60, 地基应力及偏心距、强度验算都满足要求。

挡土墙地基处理验算:水泥搅拌桩及地基土主要参数, 桩身强度1.20 MPa, 单桩直向承载力特征值85 kN, 淤泥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0 kPa, 压缩模量1.80 MPa, 粉质黏土层和砂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0 kPa, 压缩模量4.00 MPa。压缩层深度取20.0 m, 沉降经验系数1.30。承载力验算, 基础底面处压力pkfz, pkmax≤1.2fz, 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地基处理范围内土层及下卧土层pz+pczfz, 即附加应力值与自重压力值之和小于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沉降计算:复合土层沉降量为101 mm, 复合土层以下沉降量77 mm, 总沉降量178 mm。考虑水泥搅拌桩桩身强度在不同土层强度差异大的特点, 根据工程经验, 沉降量主要发生在软土中的复合土层, 因此实际沉降量将小于计算值。并且挡土墙不高, 又增加了钢筋混凝土基础层及设置伸缩缝等构造措施, 地基沉降量在允许范围内。挡土墙软基处理深层稳定等验算:抗滑安全系数kh=2.1, 整体稳定安全系数ks=2.3, 抗隆起安全系数为1.9, 均大于1.3, 因此挡土墙地基处理稳定性满足安全要求。

4施工情况

河岸边坡治理方案确定后, 为防止地基加固处理过程中再次发生险情, 对未发生滑坡地段, 沿岸边开挖施工作业面, 进一步卸载, 卸载土方转移, 开挖深度至少到达回填前原始地面标高约2.0 m, 宽度约10 m。对滑坡地段, 仅作表面平整, 有条件地段, 进一步降低地面标高, 但应保留软土上部有一定厚度硬土层, 以满足施工场地要求, 或者在河床一侧抛石反压, 防止桩机施工时岸坡进一步塌滑。

施工特殊情况:水泥搅拌桩施工于2008年2月份开始, 从东向西逐段施工, 施工正常, 地面没有开裂, 岸坡稳定, 施工经过120 m滑坡段, 施工效果也很好。但到西段80 m滑坡段施工后, 地面发生开裂, 并逐渐发生滑移, 施工被迫中断。分析原因, 该段河床较深, 原先滑坡还未稳定, 搅拌桩沿岸施工一次长度较大, 桩机振动作用时间过长, 搅拌桩之间形成贯通裂缝, 潮水上涨时, 裂缝加速软土浸水饱和, 降低了土体强度, 增大了水泥浆液的水灰比, 延长了搅拌桩短期强度形成时间, 搅拌桩水泥掺入量较大, 也增加了土体重量, 待退潮时, 潮水快速回落, 河岸水压力迅速减弱, 并且渗入岸边的水也部分向河里渗流, 因此在浸水、机械振动、退潮、土体重量增大及桩身早期强度延缓等不利因素作用下, 岸坡发生开裂滑坡加激现象。根据观察, 影响较大的是机械振动时间、潮水涨落周期及水泥浆液水灰比。

施工措施:根据潮水涨落周期确定施工时间, 减少潮水入侵对土体强度及水泥浆液水灰比影响;控制施工作业段施工桩数或长度, 限定连续施工时间, 减轻机械振动对土体强度影响, 以及搅拌桩施工后, 桩体强度没形成前, 控制土体强度短暂减弱段长度;降低水泥浆液水灰比, 防止施工过程中潮水入侵稀释, 使搅拌桩强度尽快形成。

采取上述措施, 搅拌桩在退潮后开始施工, 潮水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停止, 严格控制水泥浆液水灰比, 从东向西逐段限量施工, 利用已完工搅拌桩形成对岸坡的抗滑稳定作用, 逐段向西完成全部地基加固作业。根据现场实践, 按照这样方法, 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 观察河岸安全情况, 在发生临界开裂现象时, 及时停工, 桩机转移到对施工地段压力较小位置。虽然工期延长, 但保证安全前提下, 顺利完成了整个地基加固处理工程。地基处理完成后, 采用挖掘机对塌滑段开挖, 卸载到挡土墙基础标高处, 进一步降低主动土压力, 确保滑坡不再发生, 没有激烈外力影响下, 随着搅拌桩龄期增长, 强度增加, 搅拌桩抗滑挡土作用形成, 强度满足上部挡墙荷载要求后, 进行上部挡土墙施工作业。

5工程效果

工程于2008年5月竣工后, 经历了一个雨季暴潮考验, 挡土墙稳定, 没有发生明显沉降位移等变形现象, 工程设计可行, 施工成功, 达到河岸塌滑治理目的, 取得良好工程效果。

6结论与建议

1) 岸边回填工程应采取分层回填作业, 严禁一次回填到位, 避免发生软基超载破坏, 造成工程滑坡事故。

2) 软基岸坡抗滑治理工程, 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深部地基加固及石砌挡土墙进行上部支护, 设计及构造上合理, 工程造价较低。

3) 由于岸边滑坡失稳地段施工, 受地质条件, 潮汐, 机械振动等影响, 施工时易造成滑坡加激, 需采取合适施工措施解决。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珠海市斗门富山工业区, 珠海方正科技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PCB产业园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R].2005.

[2]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珠海市斗门富山工业区, 珠海方正科技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PCB产业园生活区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R].2006.

[3]DBJ 15-38-2005,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4]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5]JGJ 120-99,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上一篇:经营林业下一篇:科学安全用药